《反思券商十年发展路》读后感

2024-05-11

《反思券商十年发展路》读后感(共4篇)

篇1:《反思券商十年发展路》读后感

《反思券商十年发展路》读后感

文章开篇提到的目前中国资本市场改革的话题,由于还只是新监管层履新初期的一些表态,鉴于我国资本市场的诸多问题的历史的成因过于复杂,至于后效如何,还需观察。因此,着重对券商行业创新新政的部分进行解读。

在没有投身券商这个行业之前,对于券商行业的传统业态了解还仅仅停留在一个通道的服务者和一个市场的参与者这两个层面。中小投资者与券商之间的服务关系也仅仅局限在所谓的经济业务(佣金服务)和资讯服务这两块,至于券商提供给中小投资者的其他增值服务也知之甚少。

从这篇文章的叙述来看(很多当年的事实要比文中提到的更加丰富),实际上也是这样:券商作为中国资本市场最早的长子企业之一,曾经在资本市场开创初期,凭借资源垄断的优势市场地位得到了空前的高速发展,在早期资本市场的原始环境中采取野蛮生长的模式必然会催生出巨大风险,最终换来的是十年(时间长了点)的禁足与反思!而这个过程也正是银行、保险、信托等其他金融机构分享国内居民金融资产快速增长的最佳投资时期,券商被抛下了这辆高速的列车,挣扎在生死的边缘。抛开当年的“原罪”(太复杂)本身暂且不论,针对监管当局以暴力惩治野蛮的处理方法来讲,实际上就是一种将动态发展的证券行业强行禁锢的原始处理方式,而为此埋单的不仅仅是整个券商行业,更多的是券商行业所服务的广大中小投资者!这十年来,广大的中小投资者除了从券商那里得到“投资建议,仅供参考”这八个字的免责服务之外,别无任何能够实现资产保值增值的或者安全边际较大的服务内容!而二级市场也凭借着“风险市场”这块挡箭牌任由风险的无限制扩张,中小投资者只得沉浮于于此并无奈地任由资产在不对称的市场博弈中逐渐缩水直至完全绝望地退出!唯一受益的恐怕就是几年间券商之间相互倾轧之下逐步降低的佣金率!

悲哀的不仅仅是整个券商行业被“合规”禁足之后的行为能力,更可怕的是一个朝阳行业丧失了起码的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更不要说创新能力!试想一下:有哪个投资者愿意选择一个只知道收取佣金而不能为自己提供增值保值需求的金融机构?券商行业被投资者摈弃、被金融体系边缘化甚至被行业从业者自嘲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当然,如果当年监管当局在处理那个让当今券商行业几乎遭致灭顶之灾的“原罪”——客户保证金挪用案(数罪并罚)时不仅仅看到表面的“危”,更发现后面隐藏的“机”?如果是站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与广大中小投资者日益增长的投资需求的角度上?那么结果肯定比现在的情况要好的多。或许现在信达证券的现金宝业务早在几年前就已经诞生!。。。

八年的禁足酷刑足以让券商行业做出彻底的反思和反省,因此,无论是站在行业的角度还是中小投资者利益的角度,甚至是宏观经济的角度去思考,适时适度地松绑也就成为必然的政策导向。

文章后一半的开始讲述的是关于券商创新与监管方面的一些具体事情,列举了禁足期券商在营销方面的一些措施,例如围绕扩大经济业务展开的营销团队和经纪人队伍建设,为了通过高端服务提高佣金水平而展开的投资顾问团队建设等一些被动形式的管理和服务,以及新一届监管层履新之后的一些主动形式管理的创新服务和目前主导创新的新政内容。用新老划清的视点去看,从去年年底开展的创新内容对券商行业以及中小投资者来讲要更具实用性,而之前的一些营销工作则更应该从人才储备与培养的角度去评价成绩。再往后直至结尾阐述的是作者本人对于金融行业现实情况、相关制度以及证券行业未来发展的见解,对于从整体角度认识金融行业的的情况有很好的帮助与启发。

至于什么是证券行业创新?如何开展创新?在通读此篇文章之后,我们作为券商行业的从业人员或许都有很多心得。引用原文的一段文字:证券市场是风险经营的市场,风险是避免不了的,但是却是可以控制、可以管理的。证券公司作为中介机构的作用就在于此。解决风险问题的最好方式是多元化发展。风险管理的目的不是管死,而是用风险管理引领创新,保障和促进业务的良性、持久、健康发展。风险管理的目标和评价标准是促进业务和市场的良性健康发展,从微观看不是抑制市场创新。既有的风险问题,只有在发展中解决才是正确的出路。只有适应市场发展的趋势,放松对证券公司合理性业务需求的管制,企业的内部控制职能才具备了施展的空间;通过对合规性的划分市场层次、客户组织形式、投资形式的规范性创新业务的监管和引导,将企业内部控制职能与企业核心竞争力建设相结合,促进企业内部被动性的内部控制延伸发展为主动性的管理风险能力建设、经营风险能力建设,这才是与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相适应的证券中介机构的出路。这段话高度概括了证券市场未来的发展模式:证券市场是风险市场——核心问题是风险管理——风险管理的核心是多元化——多元化的核心是创新——创新的目的是主动性管理——一切问题在发展中解决。上面的创新模式或许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同,但知易行难!一旦说起创新这个问题,我们还是应该回到券商行业自身的传统优势:政策技术分析+行业精选个股;这是券商行业的“看家本事”,也是被广大投资者所共识的唯一具有吸引力和诱惑力的“标志性服务”。甚至早已成为很多券商赖以发展并不惜余力做大做强的支柱型业务!固然券商在传统投行业务和公司调研方面有着很强的优势地位,可是面对中国资本市场长期处于无效市场导致的高投机高风险环境以及投资者非理性操作的痼疾之下,这些“标志性服务”显然不能成为抵御市场风险的“独门秘籍”,自然也就不能达到保障和促进业务的良性、持久、健康发展的目标。因此,创新的第一目标就是降低传统的咨询服务(被动管理)在业务中的比例和地位,引入创新的服务或产品进行多元化的结构调整;而产品服务多元化的目标其实就是对冲风险,从而达到风险管理的目的;至于对创新的理解就是将目前市场中现有的各类风险级别的服务或产品的进行合理重组,使其具有操作性并达到共赢的效果(在合规的前提下);当创新的服务或产品具备了上述的条件时,才能被广大投资者所接受,从而实现客户资产的主动性管理的目标。只有实现这一目标,才能摆脱整个产业链“靠天吃饭的”被动格局,最终实现多赢的最佳效果。

正值创新新政为券商行业的新生打开了希望之门之时,这篇《反思券商十年发展路》的文章不仅仅是对前十年的总结与回顾,也是在提醒当券商行业重新回到金融行业发展序列之中时,所最应珍惜的、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信用。

篇2:《反思券商十年发展路》读后感

党的十六大以来,新世纪新时代的风云变幻造就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举世瞩目的十年,基层人民民主进一步深化的十年,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的十年,十年弹指一挥间,在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前提下,我国基层民生建设取得了新的不平凡的成就。国家发展,百姓为先,基层民生的不断深化改善,从点滴处向我们展示了我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的正确性。

这十年,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变之年。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从4.3%提高到10.4%,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第二大进口国,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从全球排名第六位跃居到第二位,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人均GDP从1000多美元提高到5000多美元。一个个不平凡的成就凝聚成了一个又一个闪光的数字。中国经济风起云涌的十年,是百姓获得更多实惠的十年,“三农”、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方面有了更多物质保障。

这十年,是我国基层民主建设的崛起之年。我们成功建立健全了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和企业职工代表大会等基层组织。通过多渠道多方式表达了我国基层好声音 —— 十八大代表中来自于农民工、大学生村官、制造业产业工人、服务行业工人等诸多基层一线代表表现了行业代表的广泛性;女党员代表增加了76名达到人大代表23%的比例体现了代表的公平性;少数民族代表增加7名达到人大代表11%体现了人大代表的全面性。更广泛、更先进的人大代表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使得我国社会进步有了最强大的后盾,一步步取得了瞩目世界的成就。

这十年,是我国人民生活幸福感的激增之年。再大的宏伟成就,终将回归于人民幸福为本。太多太多的改变,不仅仅体现在居民人均收入增长速度的提升,更体现在党中央坚守的使人民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执政理念中。我们能够从“取消农业税、免除学杂费、建立社保体系、完善医保体系、经济适用房建设”等诸多变化中感受到民生改善的点点滴滴。十年中,我党不断致力于缩小收入差距、消灭两极分化、提升群众生活幸福感,从细微处改善民生,温暖了百姓心里,切实增加了人民生活幸福指数。

篇3:《反思券商十年发展路》读后感

一、以“教师行为”为视角, 反思“十年课改”的实践路径

第一, “十年课改”为广大教师提供了广阔的培训与学习空间。为了保证课改顺利实施, 《纲要》明确要求抓好对行政领导、教研员、一线教师的培训工作。在具体执行的过程中, 出现了示范讲解、问题探究、参与分享、案例分析、自主学习等多种培训方式, 而且在相当程度上普及了新的教育理念。但无可讳言的是, 培训过程中也存在理论讲述过多, 而操作知识不足、结合实际不够的缺陷, 其中比较明显的缺陷有:重“授课式培训”, 轻“互动式培训”;重“校外集中式培训”, 轻“校内现场式培训”;重“输血性培训”, 轻“造血性培训”;重“主题培训”, 轻“综合培训”;重“国外理论培训”, 轻“本土理论培训”等等。

第二, 促进教师发展的力量, 源自专业人员、教师个人及其所属的学习共同体三个方面。“十年课改”期间, 这三种力量可以用三个操作性概念来描述, 即专家引领、自我反思和同伴互助。如果将专家引领和同伴互助视为外力的话, 自我反思则是教师发展的内力。同时, “三级课程”管理和教学方式的“三个转向”, 也为教师发展提供了重要舞台。这里, 所谓的“三级课程”是指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三个转向”是指由他主学习转向自主学习, 由个体学习转向合作学习, 由接受性学习转向探究性学习。当然, 这种“转向”, 并不是绝对的, 而是相对的和有所侧重的, 在实际的教学中应注意它们的灵活使用与有机结合。

第三, 由课程理念到课程实践, 最终只能由广大教师来承担, 教师的专业水平是决定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现实中, 任何课程改革总是依赖于教师的知识、观念、态度、能力等多个方面;只有当教师自觉配合实施时, 新的课程理念才能够真正转化为课程实践。正因为课改的种种愿景只能靠一线教师来实现, 他们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习得与创新直接决定着改革的实际成效, 当我们强调一线教师研习和践行专家的课程思想与改革理念时, 绝不可忽视他们在执行各类课程政策和课程实验方案时的个性化创造。事实上, “十年课改”既是对一线教师、基础学校的严峻挑战, 也为不少优秀教师和先进学校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二、以“学生发展”为视角, 反思“十年课改”的具体成效

理想的课程 (头脑之中) →规划的课程 (文本形式) →解读的课程 (教师认知) →实践的课程 (师生交往) →体验的课程 (学生感悟) , 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因为教师专业水平和课程实施的取向不同, 实际课程实施的效果会有很大的差异。总体上看, 出版新教材、完善新课堂、推行综合实践活动以及发展性评价等, 是“十年课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性工程。首先, 新教材是课改理念最直接的载体和最真实的表现形式, 可以非常具体、生动、形象地诠释《纲要》和新课标的核心思想。多年以来, 我国中小学课程强调统一性和规范性, 忽视学生的多样性和个性, 教育教学强调“一纲一本”, 这是当时历史条件的反映, 对我国教材建设与人才培养产生过重要影响。目前全国中小学课程呈现出“一标多本”的情况。其中, “一标”即由教育部制定颁发的学科课程标准, “多本”即由不同单位、团体等根据“一标”编写, 由不同出版社出版, 经招标和审查通过后供不同学校自主选择的多套教材。这里并不否认, 因为不同版本教材在质量上参差不齐, 教材市场存在不规范竞争等原因, 目前, 不少学校、教师依然不太适应多元化的教材格局, 甚至给学生的实际学习带来了更为沉重的课业负担。尽管在目标设定和内容编排方面, 新教材比以往教材更具生活性和趣味性, 但不同学生往往存在着学习经验和认知水平的差异, 只有那些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变通教材, 灵活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教师, 才能够保证学生真正体验新课程并在新课程中获得良好发展。

其次,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 只有当新课标和新教材在新教学中得到了有效的使用, 学生才算享受到了课改的实际成果。倡导新理念、编制新教材、激活新课堂,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让知识生成智慧, 让生命回归本真, 是“十年课改”在教学上的追求。新教材只是解决了“教什么”和“学什么”的问题, 至于“怎么教”和“怎么学”, 则需要教师在具体实践中灵活运用。我们知道, 《纲要》特别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其中, 以新教材为载体, 以合作、自主、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 “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学生用教材学而不是学教材”, 被推崇为典范性的教学风格。并不否认, 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不仅能获得知识、能力, 还能建立自信, 学会与人平等相处, 学会合作, 学会宽容, 学会尊重。但需警醒的是, 由于实施条件的限制, 以及“新课程理念”自身方面的一些原因, 课堂改革也暴露出不少棘手的问题, 诸如教学目标虚化、教学内容泛化、教学过程形式化以及教学效果不理想等。目前, 不少学校的课堂改革往往机械模仿, 简单粗糙, 甚至有东施效颦、画虎类犬之嫌。

再次, 综合实践活动是《纲要》明确规定的3~12年级的必修课程, 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作为“十年课改”的重点、亮点和难点, 这门课程从“三无 (无教师、无教材、无课标) ”起步, 到各地推出精彩案例, 经过近十年探索, 目前理论界和实践界对这门课程的理念、性质、价值等已基本形成共识。但总体上看, 如何保证课程的常态实施和有效实施, 依然是很多学校的突出问题。由于教育理念、师资以及考评制度等多方面原因, 综合实践活动在不少学校并没有真正被纳入到课程实施方案中去, 常常有名无实, 存在着“说起来重要, 做起来次要, 不检查不要”的现象。

最后, 发展性评价在“十年课改”期间受到了高度重视。为了促进考评制度改革, 引导儿童健康发展, 教育部先后下发了《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 (教基[2002]26号) 和《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初中毕业考试与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 (教基[2005]2号) 。但值得注意的是, 由于优质教育资源有限, 强大的中考、高考压力, 以及恶劣的教育生态环境, 这两个纲领性文件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和落实。

课程改革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地, 对落后的课程思想和课程实践施加影响, 使其获得预期进步和发展的过程, 因为自上而下触动了多重权力和多重利益的运行机制, “十年课改”引发了基础教育内部以及外部系统的广泛回应。十年来, 关于课改, 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实践领域, 无论是现实生活还是网络世界, 赞誉或批评, 掌声或质疑, 我们随时可以听到正、反两方面的声音以及一些模棱两可的观点。譬如, 有人认定课改为一场以“概念重建”为旨趣的“真正意义上的改革”, 有人戏称课改为“四边工程” (即所谓的边设计、边实验、边推广、边修正) , 有人认为课改中存在“八重八轻” (即所谓的重现代轻传统, 重外国轻本土, 重社会轻学校, 重素质轻知识, 重形式轻内容, 重学生轻教师, 重权利轻义务, 重表扬轻惩罚) 。显然, 身份、立场、价值标准相异, 观察、评判的结果必然不同。而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 有人怀旧保守, 有人狂热激进, 有人则信奉中庸之道, 选择第三条道路。

评价和深化课程改革, 历史自觉性非常重要。首先, 我们要弄清楚“十年课改”已经解决了什么问题, 超越了什么东西, 面临着什么困境。譬如, 十年来, 我们究竟引进了什么?争论了什么?实际做了什么?究竟给“十年课改”打30分、60分还是90分?答案目前并不明朗, 而且尤其缺少来自课改试验区、试验校的科研报告作为参照。其次, 怎么引导社会各界关心、反思“十年课改”?怎么看待关于“轻视知识教育思潮”的各种论点?怎么评定所谓的“穿新鞋走老路”?相关探讨, 直接构成新一阶段课改的前提和基础。再者, “十年课改”究竟积累了多少经验和教训?能否算得上一场以普及课程知识和唤醒课程意识为主旨的教育启蒙运动?又在多大程度上拓展了一线教师、中小学校长、教育行政人员以及理论工作者的课程视阈和教育思维?诸如此类的问题若得不到科学解答, 必然影响课改策略的制定和未来路径的抉择。

篇4:十年生态发展路

在经历几天阴雨和雾霾后,西安也是天朗气清,一点也没有让刚刚在北京享受了“APEC蓝”的《国企》记者感到不适应。记者抵达大唐陕西发电公司时,思想政治工作部政工处长张昌不无欣喜地说:“你们来得真是时候,难得今天晴空万里啊!”

和伦敦人一样,天气似乎已经成为张昌每日关注的重点内容。这种关注,不只是一句寒暄。对发电企业而言,昨日的严格管控大气污染物排放,可能就是造就今日蓝天白云之因。

最近几年,雾霾频仍,中国多个大中城市频频上演“寂静岭”。有观点称,雾霾元凶就是火电,盖因火力发电烧煤排放的二氧化硫等污染物连年累积终成爆发之势。在这样的舆论压力下,火电企业无不战战兢兢。

大唐陕西发电公司此时却相对沉着。因为大唐陕西发电公司高度重视环保投入。截至目前,公司在环保改造方面已投入资金25.15亿元。2013年7月,史上最严格环保检查开始,被称为“铁面包公”的国家环保部总量司司长刘炳江率组来陕西。在几个厂区关键点精准核查有关指标后,不苟言笑的刘炳江兴奋之情溢于言表:“没想到大唐做得这么好!”

和其他发电企业一样,大唐陕西发电公司也经历了2008年以来的持续亏损,直到2012年借着煤价下跌的东风转为盈利。十年来的事实证明,环保和发展不是对立关系,而是共生关系。总经理肖启标告诉《国企》记者:“2014年上半年,大唐陕西发电公司盈利势头强劲,营利能力位列中国大唐集团公司前列,盈利同比大幅增加,创同比盈利新纪录,资产负债率比年初下降了3.4个百分点,生产经营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远见卓识

大唐陕西发电公司是中国大唐集团公司在陕西设立的全资子公司,2004年6月10日在陕西省西安市挂牌成立,至今恰好十年。

成立伊始,相比同在陕西的发电企业华电、华能、国电而言,大唐陕西发电公司背负了更为沉重的包袱,8848名电力职工的吃饭问题成了头等大事。思想政治工作部主任毛一岚告诉《国企》记者:“公司刚成立时,我们的处境可以用‘三多’、‘三少’来概括,即‘人员多、小机组多、亏损企业多,容量少、大机组少、盈利企业少’。”

当时,公司的总装机容量只有112.9万千瓦(其中火电机组91.6万千瓦),平均单机容量仅5.7万千瓦,且多是5万千瓦到12.5万千瓦的小机组。现在回想起来,财务与产权管理部主任薛耀堂仍不无感慨:“刚开始成立那几年很艰难,老电厂、底子薄,压力大。面临着连续亏损的境况,我们真的是咬着牙在坚持。”

此时,大唐陕西发电公司的第一要务是发展。但是,怎么发展?公司面临着发展方式和道路的抉择。

毋庸置疑,大唐陕西发电公司至少拥有区位优势—公司身处中国第三产煤大省。当时正处于中国经济飞速增长的“十五”期间,全国电力需求旺盛,缺口较大,环境污染等指标并未排在环保日程前列。因此,以煤炭作为能源的火电厂比比皆是,而且许多火电企业开建之初并未加装脱硫脱硝设备,因为当时国家也没有这方面的具体要求。这时的形势,如果大唐陕西发电公司选择粗放式的发展道路实属合情合法。

但是,大唐陕西发电公司从“十五”期间一片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中意识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将不可避免地伴随环境污染。不久的将来,火电行业势必成为国家环保治理的重点领域。其他发电企业由于种种原因,大多重视工期进度、前期投入、运产时间等与经济利益关系密切的指标,而大唐陕西发电公司认为,必须把环保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因为环保事关长远。

谈及当年的这个战略选择,公司安全生产部环境综合处处长刘明辉给《国企》记者算了一笔账。他说:“环保事业是利国利民之千秋大计,如今几十亿元的投入,可能眼前效益并不明显,但功在后代。很早以前,我们国家就在倡导‘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碧水青山’。正是这个道理,环保这个事情,不能单纯用金钱来衡量。国家出台相关政策,企业亦要履行社会责任,尤其是央企国企。”

就在公司做出发展道路选择的随后几年,随着国家“上大压小”、“节能减排”和热电联产等政策的陆续出台,大唐陕西发电公司把握发展机遇,在“上大压小”时即开始了脱硫脱硝进程,各种环保投资都是不遗余力。近几年,迫于环保压力,国家正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发电企业尤其火电,加强脱硫脱硝、引进高效节能发电机组等一些环保措施几乎成了标配。在诸多火电企业还在为赶工期而焦头烂额之时,大唐陕西发电公司早已提高了环保标准和管理要求,在环保投资改造上先行一步,从而在发展上抢得了先机。

目前大唐陕西发电公司在关中所有火电企业全部实现盈利,成为公司盈利的中坚。规划发展部主任白公宝表示,这主要是得益于公司的电源建设布局合理。“特别是今年以来,为了治污减霾,陕西省政府出台火电企业‘关中限建’相关政策。这充分证明了大唐陕西发电公司当初的远见卓识。”

止亏之路

走生态发展道路,最重要的是优化项目布局和调整产业结构。大唐陕西发电公司在这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通过全面考量国家能源发展战略和陕西省“十一五”电力工业发展规划,按照省政府“南水北火、关中扩建”的电源发展总体思路,大唐陕西发电公司制定了“优化发展火电、大力推动热电、积极开发水电、适度延伸产业链”的发展战略,充分利用户县、灞桥、韩城、渭河等老厂所在的区位优势进行扩建,既盘活了资源,又解决了职工出路,最重要是为关中电源点建设占得了先机。

十年来,大唐陕西发电公司一方面投入大量资金进行设备改造,按时完成脱硫、脱硝等减排项目计划任务,环保装备水平大幅提升;另一方面,进一步强化环保设施管理和设备整治,加强封堵后脱硫设备检修管理和运行调整,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提高脱硫系统的运行效率,加强监控,提高脱硝投运率,加强脱硫、脱硝在线监测数据日常管理。

nlc202309041830

大唐陕西发电公司安全生产部副主任吕生龙告诉《国企》记者:“按照集团公司的统一部署和要求,通过技术创新和强化管理,我们公司所属17台火电机组脱硫烟气旁路全部实施了封堵,脱硫装置投运率实现了100%,构建起了公司层面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实时监控管理、发电企业环保设施安全可靠运行的长效机制,完成了陕西省环保厅和集团公司下达的减排目标,把环保优势转化为电量抢发优势。”

白公宝告诉《国企》记者,目前公司在关中地区先后建成了韩城第二发电公司、彬长发电公司、户县第二热电厂、宝鸡热电厂,扩建了灞桥热电厂和渭河热电厂,装机总容量达到637万千瓦,占该地区总容量的40%左右,在这一重要经济区域占据较大优势,成为重要的电源集群,在陕西经济社会发展以及迎峰度夏、迎峰过冬等关键阶段和重要时期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为了环保,大唐陕西发电公司大力发展绿色能源。公司先后投巨资在陕南汉江流域建成装机容量18万千瓦的喜河水电厂和27万千瓦的蜀河水电厂。2011年,总装机容量为9.9万千瓦的定边风电厂张家山风场一、二期工程投产,公司风电装机实现了“零”的突破并实现盈利。至此,大唐陕西发电公司“南水北风、关中火电”的良好产业格局初步形成。

热电联产也是大唐陕西发电公司发展的一个亮点。公司坚持发展与民生工程相结合,先后建成灞桥、渭河、户二、宝鸡共计271万千瓦的大型环保高效热电联产机组,不仅提高了能源综合利用率,而且为节能减排做出了贡献。特别是“以电定热”政策的实施,机组的综合利用小时每年可平均提高300小时左右,为争发电量、提升效益奠定了基础。

“优化项目布局,调整产业结构、积极推动热电联产,十年来我们因为先天不足,一直在积极寻求止亏之路,探索盈利之道。”谈到企业开始盈利,薛耀堂如是说。

2014年3月,国务院派驻中国大唐集团公司监事会主席武保忠来陕调研时感慨:“大唐陕西发电公司经济效益之所以能在中国大唐集团公司名列前茅,关键是求真务实,不胡乱发展,在发展中没有形成新的包袱,并且处置了一些不良资产,整体质量得到提高。”

成效初现

对于大唐陕西发电公司而言,生态发展道路在公司宏观层面上体现为战略、结构和产业布局,在微观层面则体现为通过项目投资和技术改造实现环保和效益的双赢。

近年来,按照国家日益严格的环保要求,大唐陕西发电公司一年一个目标,按计划、分步骤、多举措,先后进行了全部机组的脱硫改造、脱硝改造、脱硫增容改造、除尘改造等。2014年,进行了渭河、户二、宝鸡、灞桥共10台机组脱硫装置的提效改造和浆液携带治理及除尘增效改造。目前,其火电机组均实现二氧化硫每标立方米100毫克、烟尘每标立方米20毫克以内的排放水平。

为确保机组无脱硫旁路运行的可靠性,2014年,公司又相继完成了渭河1、2号,彬长1、2号,灞桥11、12号,韩二2号和户二1号机组增压风机旁路的加装工作。改造完成后,既大大降低了机组非停(非计划停机)次数,又降低了厂用电率。

刘明辉向《国企》记者介绍道:“我们公司所属企业在没有进行脱硫防堵降阻改造前,脱硫系统有GGH(烟气换热器)的机组,最长只能连续运行2个月左右,无GGH的最长连续运行5个月左右。经过技术改造后,经过环保部核查核算,脱硫综合效率提高了10%。最长连续运行已达1年以上,17台机组没有因为堵塞造成非停。”

通过加装原、净烟气风幕、提高液气比、调整流场布置、加装汇流环和管式除雾器等综合措施,大唐陕西发电公司让脱硫系统成为火电厂名副其实的“第四大主机”,彻底搬掉了脱硫这个影响电量和利润的“拦路虎”,实现了“安全、可靠、经济、环保”新的目标。

“十二五”以来,大唐陕西发电公司每年都顺利完成计划减排总量控制任务,得到环保部核查组的好评。在陕西省环境保护厅2013年综合考评中,大唐陕西发电公司环保设施运行管理水平综合评分列五大发电公司在陕企业第一。

近年来,随着一批大容量、高参数、低消耗、少排放的高效节能机组先后投产,大唐陕西发电公司装机容量达到了759万千瓦(其中火电670万千瓦),成为陕西省装机容量最大、所辖火电企业最多的发电企业。

成绩并不是终点。在大唐陕西发电公司看来,这条道路才刚刚开始。

肖启标对《国企》记者说:“我们的盈利基础还很薄弱。十年坎坷,曙光乍现,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为目标,进一步加大对节能降耗指标的管理,优化运行,力争供电煤耗、厂用电率和油耗三大指标达标并进入集团公司上游行列;研究环保新政策和探索环保技术新路线,进一步强化对环保减排指标的管控,确保三大环保指标处于领先水平,规避核查风险,树立‘中国大唐’品牌。”

为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大唐陕西发电公司提出了“347”愿景:三年消灭累计亏损;四年实现“三个一”目标,即装机总规模达到1000万千瓦,风电、水电各达到100万千瓦;七年再造一个大唐陕西公司,也就是装机规模翻一番,达到1500万千瓦。

2015年7月1日起,陕西关中地区将全面执行特别限值排放标准,2020年前实现超低排放。大唐陕西发电公司涉及韩二4台机组的除尘改造和16台机组新一轮环保设施超低排放改造已经开始,并在彬长、灞桥、宝鸡进行试点。

对于这一切,分管生产的公司副总经理刘睿湘很是欣慰。他自信地说:“虽然我们的环保战略已初现成效,但这只是积一时之跬步,臻千里之遥程。目前,政府已明确对污染宣战,未来的环保标准会愈发严厉,但我们早就准备好了。对发电企业而言,生态环保事业只有起点。我们只有用忠诚和责任,踏踏实实做事,才能实现绿色兼顾效益的‘生态发展梦’。”

上一篇:2016药品和医用耗材议价采购管理规定和流程下一篇:三年级班主任期末教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