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浙江省中小型企业实质性情况的调查问

2024-04-09

关于浙江省中小型企业实质性情况的调查问(精选7篇)

篇1:关于浙江省中小型企业实质性情况的调查问

关于浙江省中小型企业实质性情况的调查问卷

——面向员工

您好!

感谢您参与填写本调查问卷。本次问卷调查的对象是浙江省中小型企业在职者,目的是通过了解您在企业的状况,以分析企业的实质性情况。问卷中所涉及到的问题没有正确和错误的区别,请您根据工作中的实际情况认真填写。问卷的填写和结果的使用不会对您本人或者您的工作造成任何不利影响。

1、您在该企业工作的时间:

A.2年以下B.2-5年C.5年以上

2、您的职务:

A.销售类B.生产类C.管理类D.研发与技术类

3、您对目前的薪资构成是否了解?(如基本工资,奖金,津贴,福利等)

A.十分了解B.不太了解C.不了解

4、您的年收入

A、3万以下B、3万~6万C、6万~9万D、9万以上

5、当前薪水水平对生活状况有什么影响?

6、您所在企业的薪酬是否与绩效挂钩?

A.是B.否C.不清楚

7、您认为薪酬是否对员工有激励作用?

A.是B.否

8、您觉得您现在的薪酬能反映您对公司的贡献吗?

A.完全可以B.基本可以C.不可以

9、您计划在公司继续工作多长时间?

A.1年以下B.1-3年C.3年以上

10、您愿意推荐您的朋友到公司来工作吗?

A.会B.不会C.看情况

11、您认为还有哪些措施可能使您受到激励?(可多选)

A.开展集体活动B.明确晋升机制C.给予员工培训D.完善福利体系E.其它

12、一般而言,如果您与您的上层领导分享您的创意,您会:

A如果完全付诸实行会得到认可B即使部分付诸实行也会得到认可

C只要有新的创意就会得到认可D完全得不到认可

13、如果您在工作中遇到问题,除了直接主管外,您还能找到其他人咨询吗?

A是B否

14、您对公司实现远景目标和使命充满信心A非常不同意B比较不同意C一般D同意E非常同意

15、在工作中,我觉得我的意见和建议受到重视A非常不同意B比较不同意C一般D同意E非常同意

16、您所在的企业所能提供的福利措施有什么?

17、在您眼中,在您从事的行业的竞争中您所在企业的优势有哪些?

再次感谢您的配合,衷心地祝福您工作愉快!

篇2:关于浙江省中小型企业实质性情况的调查问

中小微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所在,是市场经济体系中最具创新活力的“经济细胞”。近年来,中小微企业发展迅速,企业数量逐年增多,总体规模不断扩大,已经成为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同时,中小微企业的发展也推动了劳动就业和社会创新,为**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点。但是,从2008年金融危机开始,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特别是自去年以来,经济增长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中小微企业的发展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中小微企业发展现状

主要涉及机械加工、纺织、建筑、电子、化工、商贸流通、食品加工、畜牧养殖、农产品种植、服务业等行业。以传统工业企业为主,现代设施农业发展初具规模,现代物流业正在积极发展。

据工信部门统计,截止2013年3月底,**区中小微企业个数(包括个体户)达36879户。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企业为1700户,注册资本25.5亿元;个体工商户10635户,注册资金5.2亿元;农民专业合作社257户。

二、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是受宏观环境影响,生存压力加大。受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影响,全区工业发展上行压力加大。特别是纺织、机械加工、机械铸造、建材、汽车零部件、电子等行业的企业订单明显减少,用工不足。如调研的两户纺织企业, 开机不足,资金紧张,“吃老本”亏损生产,正在等待市场明朗化,目前处于最困难的坚守状态。另外,由于种种原因,一些中小微企业三角债问题突出,也对企业生存造成威胁。据调查,今年以来,**区税收收入、企业用电量、企业银行存款额均连续同比大幅下降。5月份,**区38户重点纳税企业中有一半以上较上年同期效益有所下滑,部分企业纳税呈负增长。

二是集约化程度不够,科技含量偏低。90%以上中小微企业依托于区内外大、中型企业,从事配套加工,全区中小微企业发展总体呈现“两少一小”(即数量偏少、骨干企业少、经济总量小)和“两低一少”(即产业集中度低、产品科技含量低、知名品牌少)的特点。全区非公企业注册资本1

在100万元以下的有1396户,占总数的78.9%,注册资本500万元以上的98户,仅占7%;全区民营科技型企业仅15户,市知名商标15个,省著名商标34个,无全国驰名商标;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极度缺乏,人才流失现象十分严重。另外,区科技工业园内的中小企业创业基地项目建设进度缓慢,标准厂房至今尚未建成,且租金高于园区外,企业进驻成本太高,目前还未进驻一家企业,没有发挥中小企业孵化基地的作用。

三是融资十分困难,成长受到制约。多数中小微企业都深感资金短缺。由于企业资产规模小,抗危机能力小,管理不规范,财务不健全,加上地方金融机构贷款权限不够,且要控制风险等因素,出现了企业到处找资金、银行贷款却放不出去的现象。即使企业能够受贷,也须多种抵押,且贷款时限过短,还要重新登记和审批,费时费力,企业疲于应付。近年来,全区中小微企业的贷款额仅占金融机构发放贷款总额的25%左右,比例明显偏少,不利于中小微企业的发展。

四是成本不断上升,企业负担加重。目前,国税、地税针对中小微企业的税种,有增值税、所得税、消费税、营业税、车船税、土地使用税、资源税等共12种。此外,还有养老保险、教育费附加、水利、工会、文化事业建设、污水处理等10余种基金。再加上省级、地方部门审批、办证、换证收费,以及一些隐形收费,企业综合税费负担较重。近几年来,随着工人工资和原材料价格上涨,中小微企业的利润空间受到进一步挤压。如某大棚蔬菜生产企业,雇工100人,每天负担工人工资近5000元和贷款利息3000元,资金十分紧张,已出现工资拖欠现象。一些中小微企业效益欠佳,负责人信心严重不足。

五是服务管理滞后,部门引导不力。中小微企业的发展不仅需要政府在金融、财政等方面的政策支持,也需要教育培训、管理咨询、市场营销、技术开发和法律支援等支持。但往往政府在引进企业后,缺少一套社会化的服务体系来为企业提供服务,帮助和引导企业做强做大。另外,**区部分镇、街的企业办改制后,企业无专人管理,辖区内企业情况底子不清问题较为突出。加之**区原来承诺的中小企业发展

专项资金尚未落实到位,企业得不到扶持,政企关系生疏,有时有关部门连报表也难以落实,且数据真实性欠缺。

三、意见和建议

1.重视中小微企业发展。近年来,虽然**区提出建设工业强区要“招大引强”,但受各方面因素制约,大型企业在**区落户数量很少。因此,建议政府从**区实际出发,转变思路,将扶持、发展中小微企业摆在更加突出和重要的位置,在推动中小微企业发展方面切实发挥主导作用。首先,相关职能部门要积极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做该做之事,尽应尽之责,积极为中小微企业优化发展环境,拓宽融资渠道,搭建服务平台,落实扶持政策,帮助中小微企业克服后金融危机影响和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其次,社会各界应共同关注中小微企业发展,想方设法,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合作领域,让“细胞”在活跃中繁殖起来,在繁殖中联合起来,组成一个有机体,不断形成强大的生命力,从而实现中小微企业可持续发展。建议区政府坚持每年召开一次全区中小微企业发展情况通报表彰会。

2.优化发展环境。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政务环境、法制环境、信用环境、创业环境和服务环境。减少政府审批环节, 加大对企管部门监督力度,坚决破除阻碍企业发展、损害企业利益的“潜规则”。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条件,特别要进一步清除中小微企业发展障碍,促进公平竞争,激发发展活力。进一步清理和规范收费和罚款项目,加强社会监督,为企业营造良好的生产经营环境。同时,加快科技工业园区建设力度,由政府承担相关责任,落实政策和资金支持,帮助园区内的中小企业孵化基地加快建设进度,降低成本,吸引企业入驻,推进中小微企业向园区化、集群化方向发展。

3.拓宽融资渠道。一是驻区金融单位要积极向上级主管部门反馈基层意见,放宽领域,降低门槛,多开发一些适合中小微企业的贷款品种,拓宽针对中小微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切实提高各专业银行对中小微企业的贷款比例。二是允许、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投资,建立中小融资金融机构,对中小微企业进行对口融资;也可利用参股资金、民间借款、企业债权、典当、租赁等融资手段融资。三是多形式、多层

次建立针对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担保体系。可建立民间互助担保机构和商业担保公司,也可发挥行业协会、商会作用,互相抱团进行融资或担保,以提高融资成功率,减少融资风险。四是政府引导成立政策性产业投资公司和产业发展基金,鼓励支持中小微企业建设创新型企业,通过争取产业基金等方式融资。五是中小微企业自身要加强管理,改善经营质量,增强企业稳定性;同时,要完善财务制度,树立企业诚信,方便银行对其放贷。

4.落实优惠政策。认真贯彻落实好《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意见》、《关于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意见》中有关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和服务承诺,落实《**区中小微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实施办法》中关于区财政每年预算安排的专项资金200万元承诺,支持、引导中小微企业向专业化发展。积极落实区委、区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工业园区跨越发展的实施意见》,落实、用好每年不少于500万元的省、市、区级园区发展专项资金,促进中小微企业项目建设,吸纳更多的企业进园区,带动园区向产业集群化发展。政府要组织土地、环保、工商等部门清理行政性收费和各种基金,出台更多的减、免、缓优惠政策,减轻中小微企业负担。税务部门要切实落实涉农、土地使用等税收减免优惠政策,逐步落实营业税改增值税的11%和6%两档低税率及技术转让减免税等政策,积极支持交通运输、科技开发、技术服务、文化创意、物流辅助和签证咨询等现代服务型中小微企业发展。

5.搭建服务平台。建议由政府组织,工信局牵头,工商、税务、银行、土地、环保、科技、招商等相关部门分别确定一名专业人员,搭建一个中小微企业服务平台,为企业在培训、融资、扶持资金申请、资源整合、宣传策划、知识产权保护、信息共享、法律咨询、投资风险评估、税收等方面提供服务,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特别是国税、地税、工商、工信等部门应及时沟通,加强企业信息数据的对比、共享或交换工作,确保企业报送资料的真实、准确、有效,为企业诚信培养提供支撑,为企业融资打好基础。企业主管部门要乐于牵线搭桥,强化与全国各地政府及企业的联系,组织企业参加各类博览会、项目推介会等经贸活动;每年举办一次

中小微企业大讲堂系列培训讲座活动,聘请专家教授对**区经营管理人员进行培训。积极发展区域性的中小微企业商会和行业商会,组织会员互通信息,交流经验,同时,以工信局、工商联为平台,加强与东部沿海及发达地区有关部门和组织的联系,为企业外出学习、考察和培训创造条件,帮助中小微企业管理人员开阔视野,更新观念,并为其提供商机,促进企业之间开展合作,实现双赢。

6.培育“科技细胞”。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和持久生命力来源于科技创新。中共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支持小微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改变**区中小微企业“两少一小”和“两低一少”局面,主要出路在于大量培育企业“科技细胞”,培养创新型企业。一是要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广泛引进科技人才,积极争取专项资金。二是要以项目建设为带动,大力开发有知识产权、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的拳头产品,不断增加**区科技型企业数量。三是积极落实激励企业自主创新政策,尽快出台《**区专利资助办法》,鼓励中小微企业积极申报、争取各级科技创新项目和资金,申请专利,注册商标,争创全国驰名商标,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引导中小微企业推进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提高抗风险能力,让中小微企业“细胞”更具活力,并不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为加快建设、推动率先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篇3:关于浙江省中小型企业实质性情况的调查问

县和县级市是我国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类基本地域单位。21世纪之初, 党的十六大工作报告中第一次提出“县域经济”的概念, 强调必须“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壮大县域经济”, 以此推动农村经济全面改革和城镇化进程。2012年, 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 要把县域经济发展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加大扶持力度, 实施统一规划、统筹建设。通过深化改革, 不断激发县域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通过扩大开放, 促进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由于要素禀赋等原因, 县域经济的主要金融对象是中小企业, 这类企业具有发挥当地资源优势、解决就业难题等积极意义, 对于整个县域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

浙江是个多县域的经济强省。据2011年的统计, 全省共有58个县 (市) , 县域内陆地区国土面积为86039平方公里, 占全省陆地国土面积的82.6%。全省县域内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68.5%, 县域经济GDP为占全省GDP的53%。在全国百强县的排名中, 浙江省共有27个县 (市) 进入百强, 成为我国县域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但是, 随着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作为县域经济发展支柱的县域中小企业, 其融资需求与其发展速度之间的矛盾也愈发明显, 融资梗阻成为制约县域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基于这一背景, 本文通过2011~2012年收集的112份对浙江省相关县域中小企业的问卷调查数据, 分析县域中小企业的融资结构, 进而探寻影响中小企业融资决策的因素。

浙江省县域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1. 基本数据

本次问卷调查的对象, 主要选择了浙江省中小企业相对集中的温州、台州等地的县域中小企业。这一区域内的中小企业数量众多, 且以传统制造业为主, 如服装、鞋业、五金等, 对于浙江省的县域中小企业具有较好的代表性。2012年, 笔者的团队对160家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 其中有效问卷112份。在掌握相关数据的同时, 还对其中的部分企业进行了实地走访, 与相关负责人进行了有效的访问, 使得我们的数据更为立体。

(1) 企业规模与年龄。根据国家经贸委等四部委2003年颁布的《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 中小企业划分标准有两条, 职工人数、资产总额或销售额。在笔者调查的112家企业中, 员工在50人以内的为25家, 占22.3%;员工在50~100人的为31家, 占27.6%;员工在100~200人的为37家, 占33%;员工在200人以上的为19家, 占16.8%;在销售收入方面, 企业年销售收入总额为1000万元以下的有19家, 占16.9%;1000~2000万元的有47家, 占41.9%;2000~3000万元的有46家, 占41.1%;至于企业年龄, 有23个企业建立时间在3年以下, 占20.5%;3~5年的企业有35家, 占31.3%;5~10年的企业有41家, 占26.3%;10年以上的企业有13家, 占11.6%。

(2) 所属性质与行业分布。被调查的企业以私营企业为主。在被调查的121家企业中, 私营企业102家, 占全部样本的91.1%;集体企业7家, 占6.1%;联营企业3家, 占2.6%。从行业分布来看, 被调查企业大多从事传统制造业, 如服装、制鞋、纺织等, 共77家, 占68.7%;有21家企业从事机械、冶金行业, 占18.7%;还有14家企业从事建材行业, 占12.5%。

(3) 相关财务指标。在本次问卷调查中, 设计了一些财务指标, 以求对调查对象的基本财务状况做一些了解。所涉及的财务指标主要有:总资产、销售额、长期负债总负债、流动负债总负债、资产收益率、资产负债率等指标。调查发现, 73%企业的流动负债规模超过长期负债, 资产负债率超过50%的有37家, 占33%;资产收益率超过20%的有23家, 占20.5%。

2.县域中小企业的资金状况

调查发现, 目前浙江省县域中小企业融资方面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资金不足, 无论是短期流动资金、抑或是中长期资金。流动资金与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密切相关, 是企业能正常生存发展的重要血液。目前, 县域中小企业流动资金的来源途径主要是内源性渠道, 如销售收入、所有者权益等和外源性渠道, 包括银行借款、民间借贷等方式。

县域中小企业大体上可分为两种类型, 即商业服务类和制造类。

(1) 商业服务类由于附加价值低, 同时, 资金周转周期短, 回笼速度快, 所以, 对流动资金的需求相对较小。但制造类企业刚好相反, 周期长且资金回流速度慢, 无论是原材料的购买、工人工资的支付、或存货的管理都侵占了企业大量的资金, 使得其对流动资金的需求大幅度上升, 而后者偏偏又是县域中小企业的主体。

(2) 县域中小企业多为私营企业, 在其日常的经营活动中, 往往缺乏合理科学的现金管理和存货管理能力, 使得流动资金的矛盾更为明显。相比于流动资金的多元渠道, 中长期资金的来源更为单一, 67.3%的企业完全依赖于银行贷款。

目前, 县域中小企业对于中长期资金的需求, 主要在于生产规模扩大、设备更新或技术发展等方面的原因, 这种需求对于县域中小企业自身的发展升级是积极有益的。但是, 70.2%的调查对象认为, 这种资金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银行往往以缺乏抵押品、相关报表不规范或风险等原因拒绝县域中小企业的贷款申请。

3.县域中小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的基本情况

问卷调查显示, 银行信贷是县域中小企业外源性资金的首选方式, 同时也是导致企业融资困境的主要原因。根据被调查企业过去五年向银行申请贷款的情况, 73.5%的企业认为, 较难从银行获得贷款, 而这一数据随着规模的递减而增加。在贷款规模小于100万元的企业中, 87.4%的企业选择了“较大难度”。

在笔者设计的问卷调查中, 罗列了8个影响企业融资的因素供调查对象选择, 分别为:

(1) 贷款利率偏高。

(2) 缺乏足够的抵押品。

(3) 财务报表不合格。

(4) 企业抗击风险能力弱。

(5) 贷款政策不透明。

(6) 缺乏针对性的信用评估体系。

(7) 资产负债率高。

(8) 审批手续复杂。

问卷要求受访对象在8个要素任选三个对自身贷款申请影响较大的因素。统计数据显示, 列前三位的分别是缺乏抵押品、缺乏针对性的信用评估体系、贷款利率偏高。

县域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成因

1. 金融机构角度

(1) 单位平均贷款成本高。商业银行所固有的贷款流程设计, 从贷款申请、资信调查、信用评估、相关财务分析、贷款委员会审查, 这一整套流程基本应用于所有的贷款申请。银行在这一程序中所涉及到的成本, 除了直接的资金利息成本外, 还包括调查费、交通费以及人员工资、补贴等各类费用。出于规模经济效益, 银行自然偏好大型企业所提出的较大金额、长期的贷款需求, 而县域中小企业的贷款需求, 出于自身生产经营的特点, 往往是短期小额贷款, 这自然使得银行的单位单款成本上升, 从而导致收益下降。

(2) 抵质押品手段单一。目前, 大部分银行受制于传统信贷观念的束缚, 抵质押品手段较为单一, 偏重有形资产, 尤其是传统的土地、房屋等不动产, 但这一块恰恰是县域中小企业所缺乏的。很多县域中小企业受资金所限, 所使用的厂房都是租赁而来, 根本无法借此做抵质押品。即便有达到银行要求的抵质押品, 由于在抵质押品的处理环节中, 需要对抵质押品进行评估、公证、保险、登记、封存保管等诸多环节, 手续费高、时间长且费用高。而往往许多县域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具有“急、小、短”的特点, 难以满足企业的需求, 尤其是临时性的短期资金需求。随着抵质押品对县域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越来越强, 部分商业银行也尝试对抵押手段做了创新, 开始接受更为多元化的抵质押品, 如股权、知识产权、应收账款等, 即俗称的“软抵押”。这些“软抵押”从现实意义角度, 的确有助于缓解县域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由于“软抵押”的风险更为多样, 银行对其可控性降低, 使得银行在实际操作中更为谨慎。所以, 总体而言, 目前创新的抵押手段仍然处于初级阶段。

(3) 缺乏针对性的信用评估体系。对于商业银行自身而言, 为了支持县域中小企业的发展, 也希望能够在大量的中小企业中, 挑选具有良好发展前景和还款能力的企业作为借款对象。因此, 通过有效的信用评价体系, 挖掘具有较高信用能力的中小企业, 就成为搭建优质中小企业与信贷资金的桥梁。而当前的企业信用评价体系, 不能很好地鉴别出县域中小企业的信用水平, 造成企业想借却借不到、商业银行想贷又贷不出并存的现象。导致这一现象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 当前的企业信用评估体系更多的是一种静态评估, 更适合于有相对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健全财务体系的大中型企业, 却无法很好地体现中小企业真实的信用水平, 特别是其动态、未来的偿还能力。

2. 企业角度

(1) 县域中小企业的普通特征是规模小、资产少。这一特征导致其投资对象大多为规模小, 技术含量低的项目, 产品同质化严重, 而且容易出现低水平的重复建设, 导致行业竞争性较强。同时, 受资金所限, 企业较少关注产品研发或市场开拓等方面, 产品创新能力弱。其竞争力往往依赖于模仿, 从而很容易受到行业或产业政策的影响, 产品结构相对不稳定。据美国小企业管理局估计, 近23.7%的小企业在两年内消失, 52.7%的小企业在4年内退出市场。较弱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无疑加大了银行的信贷风险。另一方面, 县域中小企业的自身管理也存在一定缺陷, 主要表现为大部分企业往往是个人或家族式经营, 即所有者就是管理者。大量的理论和实践证明, 缺乏科学合理的授权机制, 会使企业过度依赖企业主的自身能力素质, 一旦出现个人决策失误或其他意外事故, 企业经营就会遭受巨大风险。

(2) 信息不对称性严重。县域中小企业的间接融资渠道不畅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在于企业自身不够透明及不规范的信息体系, 这一缺陷无疑加大了资金提供者的风险。这种信息不对称性, 一方面来自于企业自身的天然缺陷, 组织结构简单, 财务管理制度不规范, 企业自身也没有能力聘请专业的会计单位为其财务报表进行审计;而对于资金提供者而言, 财务报表是其了解企业经营状况最重要的客观途径。因此, 从降低风险角度出发, 银行常常会以企业的财务报表不规范, 或质疑数据的真实性而拒绝贷款。笔者的问卷调查数据支持了这一分析, 有58.7%县域中小企业的信贷曾因财务报表不规范而受阻。如果前面分析是一种被动原因, 银行有心提供但无力支持, 那么, 另一个主动原因也加剧了信息不对称, 这就是大部分的县域中小企业在其经营区域内是存在集群现象的, 产品同质化又较严重, 导致其在信息提供时更为谨慎, 总是诸多遮掩, 从而加剧了融资难度。

对策与建议

1.建设集群式融资平台

县域中小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往往会呈现一种集群性, 这种特性首先表现为地域上的集中。各个县域在其经济发展的过程中, 往往会根据历史发展、人文环境、资源分布等特征, 形成对某一种产业的特定支持, 而这种指向性也就促使了相关行业的产生。虽然大部分基于这一培养土壤而产生的企业规模小、资金少, 从单个个体而言, 的确是“弱不禁风”, 但是地域上的临界和产业的相似, 为企业提供了一个合作平台, 有助于形成企业集群, 提高融资优势。这种融资优势更多地是体现在降低银行对县域中小企业借贷的成本上。

正如前文所做的分析, 银行信贷过程环节繁琐, 牵涉大量固定成本的支出, 导致银行更加青睐大型资金借贷, 更能发挥规模经济优势。而县域中小企业一旦形成集群, 建立合作性融资机制, 银行就不再是应对单一企业借贷, 而是针对同一行业的大量企业, 企业的相似性使得银行可以减少重复的信息收集和处理成本。

另外, 形成集群式的融资平台, 将有助于集群内企业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 使企业能够围绕某一产品, 组织协调其生产经营活动, 并形成各自在集群产业链条中的位置。而这种关系和位置, 可使得银行更易获得其生产经营及其他相关信息, 从而降低了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风险。

2. 县域金融中介结构多样化发展

基于资金匹配、区域优势、“软信息”收集等原因, 以往的研究显示, 从资金供应角度而言, 中小型金融机构更适合为中小企业的融资服务。目前, 与县域中小企业匹配的银行, 主要是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以及从信用社改造而来的中小型商业银行。

长期以来, 县域金融中承担主体角色的主要是农村信用社, 其市场定位就是“立足社区、服务农户、服务个体工商户和小企业”。但不可否认的是, 由于历史原因, 农村信用社在股权结构、治理机构、组织体系等方面都存在较大问题, 导致其出现管理混乱、贷款质量差、坏账率高等现象。农村信用社本身经营举步维艰, 因而很难满足县域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虽然农村信用社已经逐渐走上了改革发展之路, 但由于其沉重的历史包袱, 这个过程必然是漫长且艰辛的。因此, 如果想从资金供应方角度, 缓解企业融资困境的话, 应该发展更为多样化的县域金融结构中介, 主要体现为村镇银行的建立与发展和民间金融的规范化。

民间借贷, 作为一种非正规金融形式, 在金融市场中长期且普遍存在着。虽然一直以来, 民间借贷因其不规范的操作及过高的利率而饱受诸多争议, 但不能否认的是, 它的确从很大程度上填补了中小企业, 尤其是县域中小企业的融资缺口。鉴于民间借贷的两面性, 特别是像浙江省这类民间资金活跃的地方, 更合理的方案是将其规范化。这种规范化不仅包括给民间借贷制定合理的制度, 如备案登记、规范化合同等, 还包括将一部分民间资金引入到正规金融渠道中, 如建立村镇银行、社区银行、小额担保公司等。

3. 建立多维度的信用评价体系

商业银行对贷款企业的信用评估, 是整个信贷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信用评估, 银行能够了解借贷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竞争力和偿债能力等重要信息, 从而降低违约风险。但是, 目前商业银行的信用评估体系更多的是一种静态评估, 更适合于有相对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和健全的财务体系的大中型企业, 而县域中小型企业往往信息质量不高, 财务信息欠缺。因此, 现行的信用评估体系无法有效地对大量县域中小企业进行甄选。要解决这一困境, 应该对笼统的信用评估体系进行调整。特别是县域型金融机构, 如村镇银行, 农村信用社之类的机构, 其信用评估体系的设计, 更应考虑县域中小企业的特征, 不仅仅只是依赖静态的财务数据, 还应充分考虑环境、行业、未来成长性等非财务数据。前者的信息较易量化, 计算评估都比较容易, 而后者难度较大, 各种非财务数据很难做出准确客观的评估。

鉴于县域中小企业的运营特点和环境, 本文建议, 可从社会资本角度进行研究。企业的社会资本, 是其外部关系网络资源以及从这一网络关系中获取资源的能力。诸多研究证明, 企业的社会资本对其未来的成长, 以及收入能力有着正向的关系。因此, 县域金融机构的信用评估体系, 可以考虑设计更多的指标, 以反映县域中小企业的社会资本, 从而做到更有效的评估。

参考文献

[1]陈晓红, 刘剑.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结构与融资方式演进研究[J].中国软科学, 2003 (2) .

[2]周月书.县域中小企业融资结构变化剖析——基于江苏吴江和常熟的问卷调查[J].现代经济探讨, 2010 (11) .

[3]郭艳玲.县域金融需求与供给趋势研究[J].金融发展研究, 2012 (1) .

[4]彭芳春, 钟丹.县域中型小微企业银行融资创新研究[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 2011 (12) .

[5]张捷, 王霄.中小企业金融成长周期与融资结构变化[J].世界经济, 2002 (9) .

[6]林毅夫.金融体系、信用和中小企业融资[J].浙江社会科学, 2001 (6) .

[7]彭建刚, 王睿.交易成本与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的内在关联性[J].财经理论与实践, 2005 (6) .

篇4:关于浙江省中小型企业实质性情况的调查问

一、金融支持中小企业融资情况

中小企业是我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增长的重要力量。促进中小企业平稳较快发展,对调整全市经济结构、扩大社会就业、增加财政收入和保持社会稳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市各金融机构在当前国有大型企业资金供应竞争相对充分、资金需求相对饱和的条件下,将中小企业作为开拓市场、竞争发展的重要战略领域,切实执行“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信贷政策,正确处理好总量调控和结构优化的关系,进一步加大对民营及中小企业的信贷投入,努力推进全市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一是人民银行加强信贷窗口指导,出台了《关于改善金融服务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各金融机构转换经营机制,下放信贷权限,简化信贷操作流程,创新支持方式,提高服务效率,规定对中小企业短期流动资金贷款申请和中长期贷款应分别在15个工作日和1个月内予以答复,对中小企业贷款实行单列计划、单独管理、单项考核,确保全年金融机构中小企业贷款增幅不低于全部贷款平均增长速度。

二是政府搭建融资平台,市政府组织召开专题中小企业银企洽谈会,会议对接项目101个,共计金额39.97亿元,其中41家企业与12家银行参加了现场签约,签约金额达22.37亿元。洽谈会为我市中小企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提供了充足的项目保障和资金支持。

三是金融机构加强信贷产品营销,市政府组织召开银行中小企业融资产品推介会,会上,各金融机构现场介绍了其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最新金融产品,市金融证券办、人民银行、银监局还组织编写了《企业融资百问》、《中小企业融资产品介绍》等书籍现场赠送给与会人员。为中小企业尽快熟悉掌握融资技巧并有针对性选择使用银行最新融资产品提供了便利条件。

四是促进银企对话,人民银行在《株洲日报》开辟“中小企业融资为何难”的宣传专栏,让银行和中小企业代表各抒己见,交换看法,凝聚共识,既加深了银行和中小企业的相互沟通和了解,又调动了各方面为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想办法、出主意的积极性,营造了有利于中小企业融资的良好氛围。

五是加强信贷督查,为畅通货币信贷政策运行渠道,消除货币政策传导中的梗阻因素,切实督促辖内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有效信贷投入,市政府先后组织金融证券办、人民银行、银监局组成银企洽谈会对接、签约项目资金到位情况督查组、县域及“三农”信贷投入督查组、中小企业信贷投入督查组等深入银行、企业和株洲、醴陵、攸县等县域进行专题督查,帮助解决相关问题,力促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入。

截至2008年末,全市中小企业贷款余额为112.12亿元,较年初增长15.01亿元,增幅为15.5%;同期,全市大型企业贷款总量为127.56亿元,较年初增长5.5亿元,增幅为4.5%。

二、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分析

虽然我市金融机构为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问题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无论从存量还是增量分析,我市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在信贷资源占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其中尤以小型企业为甚。制约中小企业贷款增长难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企业自身不足。一是风险系数较高。国际上对中小企业存续期判断的通行标准为5年,从株洲市的情况来看,中小企业一般都存在规模小、生产工艺落后、管理能力低下等问题,与大型企业相比,抵抗市场风险能力明显较弱。二是管理信息失真。由于外部监督制约有限,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内部管理机制欠缺,管理行为不规范,财务信息不透明,极易造成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降低了信贷资金的安全程度,例如,农行一笔180万元的中小企业贷款形成不良的原因是企业法人代表个人所欠债务过多,企业生产经营无法正常开展所致。三是抵押能力较弱。按现行标准,贷款的抵押物以土地与房产为主,但是调查结果显示,目前90%以上的中小企业没有土地与房产,无法达到贷款条件。

2、银行机制不活。一是审批权限集中。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审批权限基本集中到省级分行,贷款无论金额大小,必须逐笔上报、逐笔审批,手续繁琐且周期较长,中小企业贷款的时效性无法得到有效保证。二是激励机制不足。对贷款的风险与奖励的考核标准没有进行细化与区分,从成本与效益角度考虑,基层行发放十笔中小企业贷款还不如发放一笔大企业贷款,造成基层行对中小企业贷款业务缺乏积极性。三是抵押标准僵化。在中小企业土地与房产不足的前提下,银行对企业拥有的设备、专利权、仓单、应收账款等可抵押物均持谨慎态度,并且折扣率过低,无法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例如:目前银行对企业自由的机器设备抵押的折扣率最高为40%,专用设备的最高折扣率控制在20%。

3、外部环境不佳。一是担保机制缺失。中小企业在抵押不足的情况下,外部担保是取得信贷资金的有效途径,但目前全市没有一家规模大、信誉好、专业能力强的担保公司,无法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而且,担保公司缺少政府注资,完全以盈利为目的,造成担保费用居高不下,一般为银行贷款利率的50%,使融资成本高企,多数企业无法承受。二是信用环境不优。一方面,由于社会整体信用意识与制约措施有限,中小企业逃废银行债务的现象时有发生;另一方面,由于“执行难”等问题的存在,银行债权无法的到有效保障,降低了银行放贷的积极性。三是行政效率不高。中小企业在办理抵押物登记时,面临诸多问题,如房产抵押的时间较长且按比例收取的费用较高(与其他地区比较);专利权等无形资产价值缺乏公允评估机构等。四是政府导向不足。例如:政府尚未在中小企业担保机制的建立中发挥足够作用;在对各银行实施信贷奖励过程中,没有对中小企业实行区别政策(长沙市有单独针对中小企业的奖励政策)。

三、政策建议

(一)强化政府引导作用。改善企业自身条件,通过工商、税务等各项行政监督职能,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扶持与辅导,规范企业行为,完善自身融资条件。

(二)改善融资外部环境。一是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包括社会征信体系建设、改善司法与行政环境、建立投融资信息发布平台等措施。二是建立健全担保机制,以政府资金为主导,建立企业、银行等利益各方共同形成持续的资金补充来源机制,并采用市场化运作方式,为中小企业贷款提供担保。三是提高政府行政效能。在涉及贷款抵押、担保登记等具体行政行为过程中,应尽量做到手续简化、收费合理;与此同时,应逐步建立完善专利权等无形资产公允价格评估机制,提高创新型中小企业融资能力。

(三)提升信贷服务水平。一是做活机制。在信贷审批权限与信贷业务处理流程上,对中小企业及“三农”贷款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差异化服务,提高信贷业务办理时效。二是做新产品。加大信贷产品创新力度,适应信贷主体多种层次的需求。例如推出适应中小企业需要仓单、应收账款、专利权等多种抵押担保方式,如,有效降低贷款门槛。三是做实激励。一方面,地方政府在实施信贷奖励政策过程中,要单独明确中小企业及“三农”贷款的考核办法,并将奖励落实到信贷经办人员;另一方面,银行内部也要对在现有考核框架下形成差别激励措施,区别于大型企业等其他贷款业务,提高此类贷款发放的积极性。

篇5:关于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情况的调查

关于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情况的调查

中小企业是我国企业发展中的重要力量,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市场经济主体的构造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这些年,我国中小企业在就业压力的缓解、经济结构的优化等方面都显现出了突出的作用。但是由于我国中小企业自身发展规模较小,在技术构成以及资本构成上较低,同时由于受到外部宏观经济影响以及传统体制等方面的影响,致使中小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在其自身发展中出现了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现象。因此,在中小企业的管理过程中,确定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目标,是目前实现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基于这种认识,我于2011年9月10日——10月20日对唐山日升工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日升公司)的财务管理情况通过走访、查看相关资料等方式进行了相关调查。

一、公司的基本情况

日升公司于1999年1月成立,是日本桑莱兹工业株式会社100%出资的日本独资企业,桑莱兹工业株式会社生产产品的一部分(自膨胀螺栓及电工工具)由唐山日升工具有限公司加工制造,现产品全部出口日本,由桑莱兹工业株式会社总经销,设备及原材料均由日本进口,工艺先进、技术稳定。公司于2003年2月通过ISO9000认证。

公司自1999年建厂以来全部进口日本原材料,进行加工,然后重新出口,日升公司以收取加工费为主,是典型的加工贸易企业。由于日本材料涨价幅度太高,导致自2008日升公司只能采购国产材料,由于经验不足,日升公司对国内钢材市场了解不够,财务提前不能将成本预算出来,导致高价格买进材料,低价出口成品。最终成本高于出口价钱,导致日益亏损。

二、公司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公司缺乏系统的财务管理理念

虽然日升公司属于外资企业,但在规模上来讲还属于小企业的范畴,管理者在思想上没有重视财务,其管理层没有专业的财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以业务为主,其决策通常以业务判断为标准,缺乏全局的财务理念,财务管理基础薄弱,核算准确率差,账目较为混乱。

(二)公司财务管理缺乏制度

公司内部会计制度名存实亡,为了应付税务部门的税务登记及购置发票的需要,公司制定了企业内部会计管理制度,但实际工作中却并未认真执行过。内控制度的不执行给企业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这种状况既损害了企业自身的利益,也往往导致外部监督困难重重。

(三)公司财务控制薄弱,资金监控不严

重核算、轻监督、轻管理。目前,公司只重视会计核算、记账、算账和报账,而忽视会计监督和会计管理工作。从会计数据的来源上看,对原始凭证的控制不够严格,不合要求的发票、收据、甚至白条凭领导签字均报销入账;从提供的信息上看,提供的产量、产值、成本、销售额、利润方面的数据较多,而对资金的如何有效利用、成本费用如何下降、盈利能力如何提高等等在企业管理深层次问题研究得较少。重核算、轻监督、轻管理的现象普遍存在。由于会计部门与其他职能部门联系较少,不能有效地发挥其整体功能,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四)公司管理模式僵化,管理观念陈旧

公司决策层往往事先不通过财务人员或充分的测算而凭个人的主观感受拍板定夺,或越权行事,造成财务管理混乱,会计信息失真等。另外,公司没有或无法建立内部审计部门,即使有也很难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公司管理层基于自身原因,没有将财务管理纳入企业管理的有效机制中,缺乏现代财务管理观念,使财务管理失去了它在企业管理中应用的地位和作用。

三、公司财务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公司管理者本身管理水平低,观念陈旧

小企业注册资本少,生产工人不多,经营规模小,营业额、资产总额较小,职责分工不明。由于人员十分有限,往往是一个人身兼数职,而且管理水平不高,观念陈旧,在人员选用上任人唯亲,仅要求忠诚老实,不注重能力;公司管理者对会计工作的要求不高,他们认为会计工作仅是应付税务部门的需要,只要税务报表能及时报出,发票能及时买到就可以了,认为会计整天算来算去,又不会多出一分钱出来,还是做业务好,多笔生意多得钱。

(二)公司会计人员的素质不高

由于企业规模小,报酬低,发展潜力不大,致使高水平、高素质的会计人员不肯下嫁,纵然肯兼职,也因企业业务少,管理水平低下而未能规范操作。

(三)外部监管力度不够

由于小企业多,为了便于税务机关征税和企业纳税,有的企业采用了核定征收的办法,在对增值税的查征过程中,规定了保底的税率,从而简化了实质性的查核。当地财政部门的监管流于形式,致使部分企业领导者因此轻视了会计工作的重要性。

四、对日升公司存在问题的建议

(一)转变管理观念,实现对管理模式的改善

首先,管理者必须改变以往陈旧的管理观念,在注重提升自身专业知识水平以及管理水平的同时,注重对员工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在企业的财务管理中,要注重以人为中心,充分体现出以人为本,并在此基础之上实现对财务人员行为的规范,建立权利和责任相统一的财务运行模式。要注重对员工的管理和激励,从而实现企业财务管理中主动性、积极性以及创造性的调动。同时,企业的管理人员需要改善传统的管理模式,将高度集中的经营权和所有权进行分离,充分重视提高经营管理人员的素质,避免在中小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度的领导者集权,建立科学合理、职责分明的管理模式,在企业管理核心中树立起模式化的企业财务管理理念。同时,要在企业的组合管理和治理机构上建立全方位的财务监控体系。

(二)加强中小企业财会人员队伍建设

在中小企业财务人员队伍建设的强化过程中,首先必须要坚持从企业的自身发展实际出发,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善、较为实际的奖惩制度、考核制度、财务人员定期培训以及财务岗位管理制度,实现对财务人员管理上的岗位职责明确和奖惩分明。同时,还要对企业中现有的财务人员进行定期的、专门的知识培训,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和专业素质,并且在年终进行对财务管理人员的考核。而最重要的,还是要建立健全合理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此外,企业在运营的过程中要建立符合自身发展规划的人力资源引进和管理机制。

(三)完善资金管理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1.加强资金管理

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资金支持。企业要尽量压缩产品资金占用,搞活资金,定期清查财产物资,及时处理库存积压和过时产品,保证最佳存货持有量;及时清理销售欠款,收回资金;要建立销售收款责任制,将销售、收款和业绩挂钩,调动销售人员收款的积极性,确保销售款的及时收回。与销售人员签订合同,负责收回货款,也是一种防范应收账款风险的有效措施。

2.建立资金循环机制

中小企业必须保持合理的资金配置,不断优化资本结构。在投资活动中,建立资金投入效益保证机制,财务部门要充分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和投资风险,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做好投资项目的财务预算分析,保证企业合理投资效益。在企业现金流量充裕时,可多一些投资项目,并将资金集中投资于企业优势项目;现金流量不足时,合理控制投资规模,将资金投资于一些“短平快”项目,从而保证资金的良性循环。在筹资活动中,企业要充分考虑自己的偿债能力,保持合理的筹资结构,适度负债,防止筹资风险的加大,避免沉重的利息负担;同时要规范筹资行为,讲信誉,能借能还,形成“借债生钱”,又能“以钱还债”的良性循环机制。

3.完善利润分配制度,兼顾企业各方利益。中小企业要采取合理的股利政策,不断提高企业留存收益,进而增加企业积累,保证企业自我发展所需资金来源,同时要兼顾各方利益,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

(四)加强中小企业会计核算和财务监督

1.加强中小企业会计核算,提高中小企业会计人员素质;早日制定《中小企业会计制度》,使中小企业会计核算有章可循;积极开展代理记账,帮助不具备条件的中小企业尽快走上会计规范之路。

2.建立和完善财务监督机制;实施财务总监委派制,实行财务监督。

(五)建立多渠道融资体系

1.坚定不移推进创业板市场建设,为更多中小企业开辟股权融资市场,针对现有中小企业股权融资的特点与效果,有针对性地建立融资市场。

2.中小企业之间成立企业基金会,建立多渠道多部门的融资体系。包括特定用途基金、担保基金、风险投资基金、互助基金等,其资金来源可以是各级政府金融机构及中小企业的入会费,管理上实行基金封闭运行,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

3.政府应该制定中小企业信贷支持总体规划。如山东省中小企业办、农信社联合推出了“三年万家”计划,确定今后三年每年选择3 000家以上符合国家宏观调控和产业政策、合法诚信经营的小企业,重点给予信贷支持。

(六)应加强对存货和应收账款的管理

近年来,很多中小型企业陷入经营流动资金紧缺的困境,加强存货及应收账款管理是重要的解困措施。加强存货管理,尽可能压缩过时的库存物资,避免资金呆滞,并以科学的方法来确保存货资金的最佳结构。加强应收账款管理,对赊销客户的信用进行调研评定,定期核对应收账款,制定完善的收款管理办法,严格控制账龄。对死账、呆账,要在取得确凿证据后,进行妥善的会计处理。

参考文献

篇6:关于浙江省中小型企业实质性情况的调查问

1 企业生产经营情况

首先, 中小企业平均营业收入、营业成本以及利润均呈上涨趋势, 但上涨幅度差距较大。营业收入上涨幅度分别为10.3%和5.8%, 营业成本上涨幅度分别为1.3%和9.9%, 税前利润总额上涨幅度分别为29.7%和11.6%。2012年中小企业营业成本大幅上涨, 挤压税前利润, 由此造成税前利润增幅较上年下降18.1个百分点。调查显示, 在影响企业利润的因素中, 原材料、燃料、动力价格上涨过快、人工成本增加过快、营销成本上升过快、税费负担重以及融资利息成本高为影响利润的主要原因, 而人民币升值对企业利润的影响程度不是很大。人工成本总体呈上升态势。2012年受访企业人工成本与上年相比, 32家企业的人工成本有所降低, 占样本总量的8%;62家企业成本较上年持平, 占样本总量的14%;其余341家人工成本不同程度的上涨, 占样本总量的78%。

其次, 中小企业外向型程度较低。被调查的168家制造业企业中, 只有7家企业100%外销, 9家企业外销50%以上, 19家企业内销50%以上, 其余全部为内销。原材料成本普遍上涨。在受访制造业企业中, 4家企业原料成本较上年相比有所降低, 25家企业持平, 139家企业成本上升。产品销售价格增长乏力, 103家企业销售价格持平甚至降低, 44家企业增幅在5%以内, 16家企业增幅达5%~15%, 仅有5家企业增幅在15%以上。产品销售量与上年相比普遍增长, 85家企业选择增长, 占制造业样本企业数量的51%;44家企业选择持平, 占制造业样本企业数量的26%;39家企业选择下降, 占制造业样本企业数量的23%。产品库存稳中有升。77家企业选择库存增长, 占制造业样本企业数量的46%;66家企业选择持平, 占制造业样本企业数量的39%;25家企业选择下降, 占制造业样本企业数量15%。2012年第1季度, 企业新承接订单金额61家选择上涨, 占制造业样本企业数量的36%;70家选择持平, 占制造业样本企业数量的42%;37家选择下降, 占制造业样本企业数量的22%。企业新承接订单较去年同期上涨是由于年初以来, 社会经济形势逐渐好转, 大环境有利于企业发展, 制造业企业整体发展态势良好。

2 企业融资情况

首先, 贷款仍是企业融资的首选资金来源。269家选择银行贷款, 约占62%, 41家选择商业票据, 约占9%, 30家选择发行股票, 约占7%;第二位资金来源, 33家选择民间融资, 约占8%, 29家选择票据融资, 约占7%。2011年企业贷款申请情况, 143家向银行申请过贷款, 约占33%, 其中98家申请过1笔, 45家申请过2笔以上 (含2笔) 。在143家申请过贷款的企业中, 有38家申请失败, 其余105家企业均申请成功, 约占73%, 申请金额平均为2671万元。2012年企业贷款申请情况, 182家向银行申请过贷款, 约占42%, 其中121家申请过1笔, 61家申请过2笔以上 (含2笔) 。在182家申请过贷款的企业中, 有22家申请失败, 其余160家企业申请成功, 约占88%, 申请金额平均为2920万元。

其次, 贷款担保方式主要选择抵押贷款。221家企业首选抵 (质) 押贷款, 约占63%。2012年企业获得银行及其他融资的综合成本, 330家年息为10%以下, 约占76%, 年息选择10%~15%的企业约占16%, 年息在20%以上的企业约占4%。银行未能满足企业贷款的原因中, 243家企业选择影响最大的因素为抵押担保不足, 约占样本总数的56%;其次影响贷款的原因中, 66家企业选择企业规模小、61家企业选择企业信用等级低。

3 企业税负情况

首先, 主要税种户均总额呈逐年上涨趋势。在211家缴纳增值税的企业中, 120家企业税率为17%, 20家企业税率为13%, 其余为3%或6%。2010~2012年户均缴纳增值税分别为264.43万、249.43万和290.21万元。89家缴纳营业税的企业中, 53家企业税率为5%, 其余35家企业税率为3%。2010~2012年户均缴纳营业税分别为71.08万元、87.12万元和77.85万元。调查中仅14家企业缴纳消费税, 税率分布较为广泛, 户均消费税分别为33.66万元、40.94万元和41.43万元。企业所得税税率大部分为25%, 仅有40家所得税税率存在优惠, 税率在20%左右。户均所得税分别为256.05万元、285.64万元和287.83万元。

其次, 近三年受访企业缴纳政府收费总额呈下降趋势。2010年70家企业缴纳, 户均缴纳22.53万元;2011年75家企业缴纳, 户均缴纳21.85万元;2012年72家缴纳, 户均缴纳16.34万元。在缴纳的非税项目中, 主要集中在防洪保安费、工会经费、价格调节基金以及残疾人保障金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政府部门收费。在日常需要缴纳的非税收费中, 88%的企业选择项目在5项以内。

再次, 对于国家及地方政府出台的中小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和财政扶持政策认知和应用程度不一。244家约占56%的企业基本关注;仅有84家约占19%的企业很关注, 且了解较多;剩余25%的企业只是偶尔听说, 甚至不知道。260家约占60%的企业从未享受过财税扶持企业发展的政策, 40%的企业2012年曾经享受过。

4 市场环境与政策建议

首先, 关于企业贷款过程中遇到的最主要困难, 约占54%的企业选择利率太高, 企业无法承受高成本的利率, 50%的企业选择缺乏资产抵押, 20%左右的企业认为是缺乏第三方保证、银行评估差异大、政策不配套。

其次, 在企业希望政府和金融部门解决哪些问题的调查中, 不同规模的企业对待政府和金融机构部门有不同的需求。小、微型企业更加侧重降低行业准入门槛、建立信息平台, 加大对技术、市场和融资咨询与辅导以及加大财政补贴力度等相对适合小、微型企业的政策。中型企业则侧重选择加大对重点支持行业的政策倾斜、降低税费、提高出口退税率以及降低贷款利率水平等政策。

最后, 企业在对“促进中小企业信贷融资”、“减轻税费负担”等政策建议方面, 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税务部门能否在减轻中小型企业税费负担, 降低中小企业税收成本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进一步完善税制结构, 取消不合理收费, 让税费减负政策切实惠及中小企业;二是由当地政府牵头, 对一些能够拉动地方经济、增加地方就业的企业给予信贷支持和利率优惠;对中小企业贷款进行财政贴息, 对专利技术等项目给予专项资金支持;三是金融机构应根据企业经营情况和还货能力, 简化货款流程手续, 增加贷款额度, 降低银行贷款利息, 贷款形式要多样灵活, 促进企业快速健康发展。政府在出台信贷融资相关政策的同时要有效地监督相关部门贯彻实施, 切实让中小型企业享受信贷融资所带来的益处。

参考文献

[1]李小丽.影响黑龙江省中小企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J].黑龙江社会科学, 2004 (6) .

[2]李桂君, 谷永芬, 俞海峰.借鉴广浙经验发展黑龙江省民营经济[J].商业研究, 2004 (24) .

篇7:关于浙江省中小型企业实质性情况的调查问

改革开放30多年,浙江省中小企业得到迅猛发展,数量已占浙江企业总数的99%以上,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已占全省的80%以上,财政税收、出口总额已占全省总额的60%以上,吸纳的城镇就业人数超过90%,在全省经济中的地位与美欧日的中小企业大体相当。在2011年8月期间,我们课题组针对浙江中小企业国际化与拉美经贸往来情况,先后走访了绍兴市商务局、浙江向日葵光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浙江亿邦兴业箱包有限公司、海亮集团和宁波外经贸局、宁波均胜投资集团、TCL通讯研究所、宁波美博进出口公司、恒达电器有限公司等两家外贸部门和七家外贸企业,与相关领导和负责人进行了座谈交流。以此为基础,归纳总结了浙江中小企业拓展拉美市场的主要特征及战略思考。

一、浙江中小企业拓展拉美市场的一般态势

绍兴和宁波地区是浙江中小企业国际化较发达的地区,也是拓展拉美市场的主要地区,通过调研,可以分析浙江中小企业拓展拉美市场的现状,掌握浙江对拉美的外贸、外资、合作等动态变化。

(一)绍兴地区中小企业拓展拉美市场的主要特征

1.战略上重视拉美市场。绍兴地区的产业结构与拉美地区的产品需求和自然资源形成互补之势,具有经贸合作的自然态势。所以,绍兴每年都有2000多家中小企业克服距离成本,拓展拉美市场。有些企业已经在拉美地区具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甚至在某些产品上具有较强的市场控制力,开始逐渐向规模经济演变。绍兴地方政府适应企业国际化的发展趋势,适时地积极发挥服务职能,将拉美市场列为重点开拓的新兴市场,给予中小企业国际化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有力支持。近年该地区中小企业与拉美的经贸活动量增幅呈现明显上升趋势,特别是2011年上半年,外贸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了35.1%。。

2.出口产品以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绍兴地区的产业竞争优势是块状经济,具有明显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所以,其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贸易中具有显著的竞争优势。金融危机爆发后,欧美市场萎缩,需求下降,促使绍兴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但是,较高的转型成本促使绍兴中小企业拓展拉美市场,不仅降低了转型成本,而且能够继续发挥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竞争优势。出口产品主要为纺织服务,占到出口总额60-70%,其次依次为机电产品、贱金属制品和化工产品。近年,铜管出口规模也呈现递增趋势。

3.出口国家以巴西为主。拉美地区各个国家的经济总量差异较大,巴西经济实力居拉美首位。2001年至2010年,巴西GDP年均增长3.6%,人均GDP年均增长2.4%,是近30年经济发展最快的10年。巴西人口在最近10年里增加了12.5%,从2000年的1.67亿增加到2010年1.9亿,平均每年新增人口230万。所以,巴西市场是绍兴中小企业拓展的主要市场,2010年外贸出口额同比增长了75%。其次是墨西哥、智利、巴拿马等。特别是墨西哥,近年对中国的纺织品贸易政策开始有调整的迹象。

(二)宁波地区中小企业拓展拉美市场的主要特征

1.以欧美市场为主,但是近年与拉美地区的外贸进出口总量出现递增趋势。宁波地区历来以外贸为主,外贸企业总体特征是量多、规模小,素有“千军万马”之称。近年,宁波外贸企业与拉美地区的进出口额,都出现较明显的递增趋势。据宁波外经贸局统计数据显示,除了2009年受金融危机冲击,出口额同比降低20.7%之外,从2006年起,同比增长保持较高的水平,其中,2010年达到58.33%;进口额虽然也受到金融危机冲击,降低了进口数量,2011年宁波与拉美地区的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56.5%,出口额同比增长58.3%,进口同比增长29.7%,基本保持了较高的增长比例。宁波进出口额在全省和全国的比重亦是名列前茅。这都表明,宁波与拉美地区的经贸往来有扩大化的态势。

2.贸易方式以一般贸易为主,加工贸易和其他贸易的同比增长速度较快

从表1可以发现,宁波外贸企业拓展拉美市场以一般贸易方式为主,出口额比重为77.4%,进口额比重为77.6%,进出口额比重为77.5%。其次为加工贸易和其他贸易。但是从同比变化来分析,加工贸易出口额同比增长速度最快,达到75.94%;其他贸易进口额同比增长速度最快,达到90.51%,而加工贸易和其他贸易的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速度分别为70.45%和80.40%,都超过了同期一般贸易的同比增长率。表明拉美市场的开拓积极地适应了金融危机后宁波贸易方式均衡发展的战略需求,也将为今后的贸易转型奠定基础。

3.出口商品种类以机械制品和纺织制品为主,进口则以原材料为主

从表2可以发现,出口商品以机械制品和纺织制品为主,而且同比增长速度较快,2010年分别为63.75%和50.24%,其次为贱金属制品和矿产品。同比增长最快的为运输设备制品,达到惊人的121.95%。而进口产品主要以各类原材料为主,包括纺织原料、贱金属、仪器设备原料和矿物质等。表明,虽然拉美贸易份额在宁波贸易总额中的比重较低,但是,宁波与拉美贸易类型呈现明显的垂直分工特征,都能够发挥彼此的比较竞争优势,促进双方贸易福利的增长。尤其是金融危机发生后,宁波与拉美的贸易额同比增长迅猛,有利于克服世界经济增长疲软引致的发达国家有效消费需求不足,提高宁波中小企业国际化水平和加速国际贸易的转型发展。

表1 2010年宁波外贸企业拓展拉美市场的贸易方式比较 (单位:万美元/%)

表2 2010年宁波外贸企业出口拉美地区的主要商品种类 (单位:万美元/%)

二、浙江中小企业拓展拉美市场的具体问题

(一)浙江中小企业国际化显现机会主义

浙江中小企业虽然国际化热情高涨,表现出一定的国际竞争力。但是,对于海外经营企业准备不足,表现在:国际化经营理念不成熟;收购企业后的资源整合难以应对;继续融资困难等。结果,导致能够“走出去”,却不能“稳下来”的刺猬效应。所以,浙江中小企业具有国际化的资本实力,但是,缺乏国际化的战略规划和经营能力,容易陷入国际化悖论的发展困境。

(二)国际化复合型应用人才短缺

1.外贸人才业务技能的复合性难以满足企业需求。传统的外贸人才技能培养一般偏重外贸专业理论知识的积累和应用,以及实践技能的形式化,从而导致外贸人才较低的商务英语写作和日常交流能力,空白的外贸产品知识背景,迟钝的国际环境洞察力和较弱的国际环境适应能力等。特别是,金融危机后,外贸企业一方面利用当地的具有专业背景的人力资源,另一方面,对国内外贸人才的复合型技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外贸人才的职业素养令企业担忧。根据我们的访谈,企业扩大再生产面临两个问题:一是人力资源的流动性较大,表现在员工的高跳槽率和人才的难留住。这不仅发生在工资待遇低、工作环境差和工作强度高的企业,在比较人性化管理的企业依然存在这种现象。所以,这与员工缺乏敬业精神的价值理念和职业素养也有很大的关联性,影响了企业做大做强。二是员工的综合素质不高。我们了解到,企业发现的普遍现象就是,那些“优秀”大学生,在考评中表现出比较差的心理素质、交际能力、应变能力和较狭窄的知识视野等不足。

3.投资拉美地区的风险相对较大。巴西经济环境相对比较排斥外来企业。表现在:政治上,税负较重且复杂、政策不透明,且随意性大、效率较低。经济上,产业链不完善,而且开发区以综合体为主,不能实现产业链的配套互补,导致规模不经济;当地企业的融资成本非常高,所以,贸易中偏好延期付款。由于拉美企业普遍存在诚信问题,所以,增加了贸易伙伴的贸易风险。社会环境上,巴西对环境保护力度比较大,对于企业的生产经营存在不少约束。

三、中小企业拓展拉美市场的战略思考

(一)出口产品以传统纺织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等轻工业的中低端消费品为主

根据浙江出口产品的竞争优势,体现在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上,而且具有产业集群形成的规模经济效应,即使劳动力成本上升、技术含量不高,但是,与拉美地区的产业结构形成垂直分工互补关系。所以,浙江中小企业转移海外市场,拓展拉美地区,应挖掘传统竞争优势的巨大潜力,根据拉美地区的消费文化和社会习俗,制定差异化产品的竞争策略。这不仅可以适应世界经济增长疲软带来的消费需要下降,而且可以提高中小企业国际化的成活率,为企业的长远发展积累资本,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浙拉经贸合作方式应以合作合资为主

拉美地区实施较为复杂的税收保护政策,是中小企业拓展拉美市场的重要屏障。由于拉美地区贸易自由度不高,政策调控不灵活,所以,贸易摩擦较多。在拉美地区较发达的国家,如巴西,可以采用本国生产——与当地大企业合作组装——批发销售或与当地企业合作销售的模式,可以有效地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提高拉美市场的占有率,而且还可以克服信用风险。对于拉美地区的单一小市场,则可以采用代理合作的形式,以降低企业管理成本。

(三)投资拉美地区应有战略规划

由于拉美地区投资风险较大,产业配套也不完善,所以,对于中小企业拓展拉美市场的短期收益无法保障。但是,从长远来看,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几乎饱和,金融危机后,消费需求也持续下降,而且这些地区的中小企业具有较高的竞争力,这不利于中小企业的国际化发展。相比较而言,拉美市场潜力巨大,不仅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也有庞大的消费群体,只要充分适应当地的竞争环境,抢占市场,就有利于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和国际竞争力度的提高。因此,拓展拉美市场,应具有战略眼光,不能一蹴而就。

(四)浙拉经贸发展需要培养和储备国际化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国际化复合型应用人才体现在专业技能,不仅要掌握外贸基本知识,而且要重视产品、行业知识的积累和应用;英语水平,不仅要有等级水平,更要有实际交流能力。非专业技能,也强调适于企业发展的综合职业素养,包括心里素质、职业道德和企业忠诚度等。尤其是职业道德和企业忠诚度,在很多企业的重视程度超过了专业技能。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德才双馨”作为衡量人才的一般标准,从实践经验来看,外贸企业衡量人才的第一标准依然是“德”,其本质就是人才的职业素养问题。

(五)浙拉经贸发展需要政府的支持性政策

上一篇:‘’新生杯’‘篮球赛活动总结下一篇:关于五一见闻的作文4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