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间浙江省环保产业的需求及发展措施

2024-05-25

十二五期间浙江省环保产业的需求及发展措施(精选8篇)

篇1:十二五期间浙江省环保产业的需求及发展措施

晋熙镇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期间主要成效及

“十二五”规划的目标及措施

“十二五”规划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完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新阶段。总结过去,筹划未来,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镇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特制订本规划。

一、“十一五”计划执行情况及全镇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

“十一五”时期,全镇人民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积极响应中央全面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围绕努力打造“工业晋熙”、“活力晋熙”、“和谐晋熙”、“窗口晋熙”目标,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机遇,奋力崛起;统筹安排,协调发展,较好地完成了“十一五”计划预期目标,全镇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09年全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6亿元,占全县生产总值的一半,按同比口径计算,比2005年增长28%。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6亿元,超过十一五期间的总投资。完成财政收入4792万元,年均增长2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400多元,年均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连年增长。预计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30亿元,财政收入60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880元。农业和农村经济在调整结构中稳步发展,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我们以落实支农惠农政策为契机,以调整结构为抓手,大力发展蔬菜、茶业、蚕桑种植;肉鸡、生猪养殖,全镇现有蔬菜种植面积9615亩,规模以上生猪、肉鸡、牛养殖大户280户,优质茶园500亩,园桑2300亩。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序发展,农民综合素质日益提高,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整体加强,村容村貌不断改观,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工业发展实现跨越发展,彰现新活力。全镇现有非公有制企业1300多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5户,实现工业总产值14.9亿元,解决就业人员15000余人。企业改制工作进入尾声,全镇已完成9家老企业改制工作,处置变观企业资产3680万元,安置职工747人,交纳养老保险金1483万元。招商引资工作成效显著,为镇域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第三产业在经济中总额比量增大,社会服务业不断发展,旅游业方新未艾,将成为带动镇域经济发展的朝阳行业。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明显。一、二、三产比重由2005年的46:28:26调整为30.7:30.9:38.4,各产业内部比例关系逐趋于合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积极发展茶业、蚕桑、油茶、蔬菜等种植,走多经发展道路模式,稳步推进高效优质农业示范建设,促进农民增收、增效。继续落实林权制度改革工作,保 护农民切身利益。组织实施好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提高农业风险抵抗能力,切实减少农民损失。工业经济开始转型,企业改制工作全面进行,通过资产的处置,优化资源合理配置、盘活资产,促进企业轻装上阵,逐步向公司制迈进。大力引进民营企业,园区效益日益彰显。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壮大,餐饮服务、物流运输等服务业发展迅速,有力地为县城的发展提供了优质、高效的服务,在推动经济发展、扩大就业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区建设步伐加快。立足县城,服务县城,发展自我。在县委、县政府及县城建设指挥部的安排和部署下,扎实苦干,锐意探索,完成征地4000多亩,拆迁房屋3.6万平方米,重点实施了晋湖路、高坦南路、龙山路、天华路等县县城主干道及五星级宾馆、110指挥中心、邮政物流中心、县计生服务站大楼、检察院大楼、民政福利院、廉租房工程、长河二桥、四面尖道路、五千年文博园、新城中学、污水处理厂、花亭湖水库除险加固、花亭湖纯净水等重点工程建设的征地、拆迁、安置和环境协调工作。为县城建设的发展储备了用地,同时也妥善化解了城市发展中的一些遗留问题。

项目建设成效显著。十一五期全镇在交通、水利、电力、扶贫、移民、科技、卫生文化等项目128个,共投入资金5000万元。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公路,农村电改全面完成,汪洋、石河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顺利完工,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受益 6000余人。水库移民后期扶持项目全面通过验收,受益人口达10000余人。阳冲、观音、晋阳三个村新农村建设积极实施,有力地推动全镇新农村建设的新高潮。镇卫生院综合大楼投入使用,极大地改善了居民的就医条件。招商引资项目成果喜人,十一期间,全镇共引进招商投资在300万元以上的项目42个,实施了凯达钼业、刘羊采石厂、海豪、众立实业、五千年文博园、双语学校、五星级宾馆、瑞狮建材等一批重点项目,正在规划凯迪生物质发电、花亭湖纯净水、农博园项目,开放领域逐步扩大,初步形成了以“长三角”为核心的招商区域,积极打造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科技工作成效明显,“三下乡”活动蓬勃开展。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积极做好教育债务化解工作,编制完成全镇2009-2018年教育布局调整方案,启动镇内两所中学并校选址工作,为全镇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医疗服务体系日益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5%,服务体系的管理水平极大提高,药品市场管理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得到巩固提高,在连续几年中名列前茅。“五五”普法工作深入开展,以创建“平安晋熙”为抓手,城乡综治防控体系逐步健全,打防控一体化扎实有效开展,社会治安形势喜人。加强双拥和民生工程,十一五期间,全镇低保累计保障11万人次,发放低保等民生福利资金1200 余万元。对解决低收入和特定人群起到了积极的支援作用,缓解了社会矛盾。文化事业不断发展,全面实施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社团工作顺利开展。团委、工会、妇联、武装、残联、老年人、地质灾害、安全生产工作等工作都有新成绩。

总的说来,十一五时期,是宏观形势复杂多变的五年,是农村改革发展事业投入力度最大,发展速度快,创新举措多,惠农政策全的五年,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实现“两阶段、三步走”战略目标的决战五年。五年来,我们抢抓机遇,趋利避害,稳中求进,加快发展,紧紧围绕实现“两个翻番”(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实现了人口、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十二五规划的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二、“十二五”期间,全镇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问题。

㈠面临的发展机遇。当前,经济全球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区域转移加快,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进入加速发展时期,国家实施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促进产业转移,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为后发地区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机遇。同时,随着国家批准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实施,将为我镇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省委、省政府提出“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奋力崛起”口号,充分分析安徽对于整个长三角来说,拥有沟通南北,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和廉价的矿产资源、旅游资产、电力、劳动力等资源优势,要发展优势,积极融入长三角经济圈,实现无缝对接。

我镇位于天柱山、花亭湖精品旅游路线上,居武汉、合肥、南昌中心点位置,是皖、鄂、赣三省的物资集散地和交通输纽中心。

“十一五”以来,我镇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抓经济、优环境、促发展的经验日益丰富,驾驭和调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提高。随着县城的整体规模和档次提升,服务县城,发展自我,这为我镇“十二五”期间的抢占发展机遇,开创新局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㈡存在的主要问题。我镇经济长足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尤其是与先进地区、周边发达镇区相比,我镇在经济增长质量、支柱产业和企业整体素质、竞争能力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距。

一是镇域经济整体实力不强,财力不足,调控能力弱,各项社会事业投入不足,保障体系不够完善,仍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发展的需求。

二是产业结构不合理,二、三产业层次不高,没有形成明显优势的主导产业。农业生产基础薄弱,产业化水平低,龙头企业规模小,未形成产业链;工业经济总量少、规模小,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第三产业整体素质较低,市场竞争力弱,财政贡献率不高。

三是发展意识不强。现代工业文明意识和商业竞争意识不足,创业欲望不强。对外开放程度低,与先进地区相比,在思想观念、体制创新、发展环境等方面,与市场经济的要求不相适应。

面对上述问题,我镇必须立足镇域实际,理清发展思路,抓住新一轮发展机遇,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应对各方面的挑战,以实现我镇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三、“十二五”期全镇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指导原则和奋斗目标。

㈠总体要求。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核心,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及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我县“五大战略”、“三区建设”和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牢牢把握发展第一要务,按照跨越式发展的要求,全力加速镇域经济发展,努力实现“提速、增效、崛起”。

㈡指导原则。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面落实“五个统筹”,实现镇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抢抓机遇,全面推进镇域经济的工业化、城镇经、农业产业化、第三产业规模化的环境生态化建设,促进镇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坚持“工业强镇”战略,加快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以众立实业、今科生物、海豪服饰为龙头,大力发展生产型、劳动密集型工业;以五千年文博园、五星级宾馆为示范,加快旅游产业发展;加大对晋熙工业集聚区建设投入,形成与县经济开发区相呼应的2.17平方公里的承接产业转移基地;加快工业企业引进力度,提升改造传统工业,强化自主发展能力建设,促进经济发展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

——坚持强势招商引资工作。以县经济园区和镇工业集聚区为平台,扩大招商引资。

——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加大各项社会事业投入,改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全面建设和谐晋熙。

㈢发展目标。

在优化结构、提升效益的基础上,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协调发展,镇域经济实力进一步加强;在开放合作、协调发展上,促进经济和社会、人和自然和谐发展,资源有效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在加大投入,造福民生,加快推进科技、教育、卫生和人才等建设,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在深化改革上,民主法制建设得到加强,“和谐晋熙取得明显成效。

具体主要指标是:

全镇生产总值达到50亿元,平均增长13%;镇财政收入达到9600万元,年均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6500元,农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900元,年均递增15%;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

四、全镇经济和社会发展工作措施

㈠突出“三区”建设,推动城镇化发展进程。立足县城,服务县城,发展自我,走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二、三产业发展的重要依托和载体。在新城区重点做好四大区工作,一以龙山路、天华路为主的拆迁安置工作(东展),重点建设好县经济开发区和镇工业集聚区,形成功能互补的工业发展基地;二是以高坦路、建设路为主的拆迁安置(续建片),重点建设好朴初大道、莲花公园、晋湖公园、长河三桥、高湖外湖、滨河大道等项目,将新老城连成一片;三是以农博园、五星级宾馆为主的拆迁安置(南拓片),重点发展教育事业,做好建设南路、高坦南路延伸工程,围绕生态县城,在光明水库基础上规划实施好城市公园;四是以建设北路、高坦路为主的北扩拆迁安置,重点做好105国道改线索程,实施好纯净水和新城中学新建项目,规划好物流区,着重发展商业。力争到2015年新城区面积达到15平方公里,为县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需要创造良好 生存、发展空间。老城区为我县古镇,重点在保护的基础上适度开发古镇资源,着力形成古镇旅游观光及农产品集散中心于一体的现代古镇。加大旅游资源开发力度,充分挖掘旅游资源,优化景区环境,加大对梅河、九龙、花亭湖等村自然人文景观的整合开发建设力度,探索以当地居民为主的“农家乐”旅游——住宅一体化项目,加快环库东路及蘑菇岛大桥、五千年文博园、农博园工程进度,规划好湿地公园,建设好花亭湖五星级宾馆项目,提升生活性服务品质,着力打造长三角地区重要的文化旅游休闲基地,创建全国最美旅游乡镇。利用县经济发展园区为发展平台,强势招商引资,发挥其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作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我省迄今为止第一个进入国家层面的规划,机遇千载难逢,全镇要锲而不舍地抓好项目申报和产业对接转移工作。要深入研究长三角地区产业资本向区内转移的类型和特点,深入分析我镇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完善更具前瞻性、贴合性的招商引资项目库,提高产业承接的有效性和主动性,促进招商引资由数量规范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积极探索经营城市理念,盘活倒闭企业闲置资产,加大对闲置土地、违法占地的处置力度,挖掘新的财税增长源,强化支出管理,提高财政可持续发展,为城镇化发展营造良好外部环境和提供源源动力。

㈡夯实农业基础,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加快农村改革发展步伐,大力打造我镇特色优势农业板块。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做大做强茶业、蚕桑、油茶、瓜蒌和蔬菜等产业。利用环库优美山水自然环境,发展农业观光产业。形成高科技和观光相结合的生态示范园2000亩。立足梅河、程岭特殊的地理环境,在对传统茶叶、蚕桑改造的基础上,扩大种植面积各500亩,形成一村一品。以福润、海润为产业龙头,加快养鸡、养猪产业发展,培育扶持20家规模养殖,走公司+农户+基地的发展之路,培育、提高主导产业对财政的贡献率,带动农民增收,全面形成富有特色的以生猪、肉鸡、茶叶等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产业发展模式。同时要加大宣传力度,加大科技运用,提升农产品品质,培育自己的农产品品牌。注重以水利、交通、移民、能源、扶贫等扶持项目为抓手,夯实农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以村级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建设为主,村级文化活动阵地建设步伐,到十二五末全面建成14个村村部、文化中心、卫生室、培训中心为一体农民综合服务中心。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培育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守法纪的新型农民。科学规划,加强土地整治和管理工作,努力改善农村面貌,树立农村新形象。

㈢搭建发展平台,突出承接转移突破。

大力实施“工业强镇”发展战略,通过县经济园区推动,积极筹建镇工业集聚区。到十二五末,基本上形成“一轴一带”四区的功能布局结构和“五横五纵”的园区干道网络局,努力为企业搭建一个良好的建设平台,按照”集中、集群、集聚”的发展思路,引导同行业企业主相关配套产业集中连片发展,培育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实现规模化发展。积极创新招商方式,继续推行领导招商,重点抓好工业和旅游招商,突出抓好小分队招商,深入推进以商招商,以情招商。围绕县生物质发电项目,做好项目配套工程和源料林基地建设工作,加大宣传和服务力度,争取引进2个超亿元的节能、环保、资源再生利用的企业入园。综合做好引资、民资和融资工作,切实加大激励、扶持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回乡创业力度,优化环境,落实奖惩,建立机制,形成大招商、招大商的浓厚氛围,努力扩大招商引资成果。紧抓参与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建设机遇,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加强研究长三角地区产业的资本流动的新特点,认真把握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加速思想观念、体制机制、政策环境、基础配套、产业发展方面的全对接,实现在承接产业转移上有所突破。超前谋划与武汉经济发展圈的对接,加大交通基础设施投入,修通经济发展快捷通道,融入武汉经济发展圈,力争谋求多向发展。

㈣着力改善民生,构建和谐晋熙。坚持共建共享原则,进一步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城区片进一步完善主干道建设步伐,启动旅游环库东路工程,农村片加强组级道路和水利设施的投入,实施组组通,改善硬件条件,使人民群众享受更多的发展成果。一是继续加大对民生工程实施力度,严格按照政策规定足额落实民生工程配套资金,大力实施民生工程,做好涉农资金“一卡通”发放工作。二是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坚持教育优先,整合教育资源,做好农村义务教育债务化解工作,改善教育条件,稳定教育队伍和教育水平,完成镇内两所中学并校工作,建成新城初中,争取在十二五末新招新生,进一步做好中小学生危改工作。实施好镇文化站建设项目,全面推进村文化活动室建设。抓好村级标准化卫生室建设项目。支持、推动镇卫生院改造升级工作,完善卫生服务网络。进一步强化“村为主”机制,稳定低生育水平。三是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强力推进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农业保险工作,扩大困难人群救助范围。深入推进平安晋熙创建活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加强食品药品质量安全管理,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

篇2:十二五期间浙江省环保产业的需求及发展措施

确保“十二五”期间贵州民族制药产业以每年高于20%的速度递增,实现产值500亿元的目标。

贵州省委省政府决定将民族制药产业作为“十二五”期间全省工业强省十大重点产业加快发展,确保“十二五”期间贵州民族制药产业以每年高于20%速度递增,实现产值500亿元目标。贵州民族制药产业迎来跨越式发展大好时机。

贵州苗药是全国六大民族药之一。“十一五”期间,贵州民族药业发展受到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凸显较好发展势头。贵州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立足本省中药材资源优势,大力促进民族药业发展,提升了药品生产企业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能力,为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外部环境。目前,贵州省已有150家药品生产企业500多条生产线(车间)通过药品GMP认证,其中,民族药制药企业占全省药品生产企业总数70%以上。全省现有药品品种931个,药品批准文号2265个;有81个品种获得国家药品处方发明专利权116个品种进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独家品种154个民族药成方制剂已收录进入国家药品标准,已有15家民族制药企业建立了中药材种植基地,形成了产业链,其中,有4个药材品种已通过国家GAP认证。

据统计,2000年~2009年,贵州省医药工业销售收入平均每5年翻一番。即使在全球金融危机严重冲击下,医药行业仍逆势而上,保持了较大增幅。特别是在2009年,虽然受到了全球金融危机影响,贵州民族制药产业仍然以高于全省工业平均发展速度速度快速发展,在众多工业类别中位于四位,仅次于电力烟草和饮料工业,产值达到151.3亿元。

日前出台贵州省工业十大产业振兴规划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贵州省将打造民族制药贵州品牌,做强做大现有“益佰神奇百灵同济堂”四个著名企业品牌,培育年销售收入超5亿元以上企业15家,建成规范化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20个。全省还将重点发展中药民族药材药品生物制品天然保健品和医药商业,加快医药流通体系建设,建立多层次医药销售网络。

篇3:十二五期间浙江省环保产业的需求及发展措施

《浙江省产业集聚区发展总体规划 (2011~2020年) 》 (以下简称总体规划) 对浙江在十二五期间的空间布局与功能分区提出了明确的规划。全省规划布局14个产业集聚区, 即:杭州大江东产业集聚区、杭州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宁波杭州湾产业集聚区、宁波梅山物流产业集聚区、温州瓯江口产业集聚区、湖州南太湖产业集聚区、嘉兴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绍兴滨海产业集聚区、金华产业集聚区、衢州产业集聚区、舟山海洋产业集聚区、台州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丽水生态产业集聚区、义乌商贸服务业集聚区。

总体规划还为每一个集聚区定下了以后的发展导向, 主要有五大重点导向, 分别是: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积极发展先进制造业、努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这14个产业集聚区中, 其中9个发展导向中提及现代服务业。分别是:杭州大江东产业集聚区、杭州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宁波杭州湾产业集聚区、温州瓯江口产业集聚区、湖州南太湖产业集聚区、嘉兴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绍兴滨海产业集聚区、台州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义乌商贸服务业集聚区。

二、现代服务业产业集聚区建设的必要性

(一) 建设现代服务业产业集聚区是响应上一层次的规划的客观要求。2010年10月18日,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加快发展服务业, 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 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 积极发展旅游业, 推动特大城市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而2010年5月公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中, 在国家战略上对长三角作了总体规划安排, 产业明确定位为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 优先发展服务业, 不仅提出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 而且在服务业中还专门点出了“面向生产的服务业”, 详述了包括现代物流、金融、科技服务、商业服务等在内的产业细节。

(二) 建设现代服务业产业集聚区是自身产业升级、转型的重要途径。2010年2月, 浙江省获得国务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综合配套改革试点, 这也是全国唯一的试点。浙江将发展服务业和提升制造业水平紧密结合, 加快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信息服务、文化创意等生产性服务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能为就业提供巨大的空间, 而发展国家走过的道路表明, 没有现代服务业的不断成长, 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持续也不能完成转型。同时, 由于产业结构的限制, 浙江省的制造业产业集群优势正在逐步演变为风险, 产业集聚存在一定的生命周期, 它也有着正负两方面的影响, 比如温州面临着很大的产业空心化的趋势, 2009年温州人均GDP为4, 604美元, 全省倒数第三, 不到杭州市的一半, 仅仅是全省的71%, 很多企业都处于停产与半停产的状态。因此浙江省的产业必须转变心态, 寻找新的出路。

(三) 建设现代服务业产业集聚区是促进浙江经济继续增长的必由之路。随着出口低迷、工业生产下滑, 服务业开始成为一个地区经济发挥发展新的增长点。根据浙江省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 浙江省1~2月第三产业投资451亿元, 增长11.9%, 在三大产业中投资增长最快, 增幅分别比一、二产业要快4.1和3个百分点。根据《浙江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总体布局规划 (2010~2012) 》, 2010年浙江省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1万元左右, 增长约12%, 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4%。《浙江省现代服务业规划》提出到2020年, 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55%, 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而发展服务业集聚区利用产业集聚规模优势和空间效益, 能为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四) 建设现代服务业产业集聚区是促进长三角一体化, 发展长三角城市群的必然选择。很多学者都认为中国的长三角城市群将会是世界第六大城市群, 而2008年9月,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中也明确提出长三角要建设成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而现在的长三角城市之间更像是地理上的城市延绵区, 相互之间合力不足。同时, 长三角二线城市服务业经济发展滞后现象比较严重, 亟需加快发展。而服务业是一个前后关联很紧密的产业, 能够培养完整的产业链。能为长三角的区域合作和一体化提供很好的基础。

三、浙江省现代服务业产业集聚区的建设现状

为推进浙江省服务业的集聚发展, 避免盲目建设, 无序竞争, 浙江省创建了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在制定了详细的认定条件和程序后, 浙江省公布了40个首批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名单。同时提出了服务业集聚区的九种类型 (如图1) 。

从总体布局来看, 浙江省产业集聚示范区的布局和长三角的总体布局的重要发展带还是很符合的。主要沿着沪杭甬沿线、沿海、宁湖杭沿线、温丽金衢线发展带布局产业集聚区。

(一) 区位条件。

浙江产业集群发展最初得益于利用海洋、港口和毗邻上海大市场的有利区位优势。浙江省位于我国的沿海地区, 大陆海岸线长达2, 250km, 沿海港口已达40多个, 港口的发展为浙江腹地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便利。浙江又毗邻上海, 2010年6月3日由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编制的“2009年长三角16城市服务经济指数”中上海高居综合排名榜第一位, 并且是第二位南京的3倍, 毗邻上海的优势不仅为浙江的商品提供了大市场, 还为浙江的企业提供了有利的市场网络, 带动了浙江专业化产业区的发展。

(二) 交通条件。

除台州、舟山地区尚无铁路外, 其他9个地市均有铁路。主要由沪杭、浙赣“一纵”和宣杭、杭甬、金千、金温“两横”构成, 加上新长铁路的引入, 形成了杭州、金华、长兴三大枢纽, 其中地处宣杭、杭甬、沪杭、浙赣线交汇点的杭州枢纽, 是浙江省铁路网的心脏。另外还有牛头山、北仑港、镇海和宁波北支线铁路等。

(三) 产业基础。

浙江省历来是专业化的集聚地, 早在中世纪就以手工业和商业的发达闻名于世, 著名的《马可·波罗游记》中, 曾对此有过详细的描述, 走入近代后, 浙江的丝绸和纺织等消费品工业在全国具有重要的地位。这种历史的积淀是很难在短时间内获得的, 它建立了一种完整的营销网络。浙江由于地少人多, 浙商的足迹遍布全国, 凭着自己的辛勤劳动和聪明才智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了亲缘和乡缘的联系网络, 有的甚至漂洋过海在东南亚地区发展, 被国人称为“中国的犹太人”。浙江省还有着丰富的企业家资源。陈建军教授曾对浙江的企业家资源做过详细的论述。浙江省的城市化水平较高, 这也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发展提供了一定基础。

四、浙江省现代服务业产业集聚区存在的问题

(一) 可能存在重复建设。

在浙江省内的很多产业都存在着重复建设的问题, 现代服务业产业集聚区虽起步不久, 同样存在着这个问题。因此, 在推进产业的升级的过程中, 要避免重复建设, 尤其要避免为了政府效益, 盲目追求数量指标, 造成不必要的重复建设。在40个现代服务业产业集聚区内, 我们也会注意到浙江省可能存在的产业同构问题。在杭州大江东产业集聚区与杭州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这两个比较接近的地域内, 存在着三个软件与服务外包基地:杭州高新区中国互联网经济产业园、新加坡杭州科技园、浙大网新软件园。中国的软件外包一个很大的劣势就是规模不够, 同时, 经常出现恶性竞争, 较低层次的软件外包本身的利润就很微薄, 一旦出现恶性竞争, 很可能会损害到中国软件产业的整体利益。

(二) 产业间相互配套不完善。

服务业是一个相互关联很密切的产业, 浙江服务业产业集聚区的规划中, 有些产业区产业间的配套不够完善, 这一点在物流区的规划中表现得尤其明显。浙江省40个现代服务业产业集聚区中有9个属于物流园区这一类型。物流园区在现代信息化的社会中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并且, 为了使企业能更加专注于自身业务水平的提高, 目前物流这一价值链已经慢慢地从生产企业中脱离出来, 独立发展成现代服务业的一种, 因此, 这一行业的发展需要前后相关产业的积极配套。衢州综合物流中心这一现代服务业产业集聚示范区位于衢州市, 属于衢州产业集聚区, 但在他附近的空间范围内却不具备符合示范区标准的其他现代服务业产业园区。这之间的协作配合存在着一定的脱节。

(三) 产业集聚区发展定位不准确。

在14个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导向中有9个提到发展现代服务业。但这剩下的5个产业集聚区中, 有三个产业集聚区 (舟山海洋产业集聚区、衢州产业集聚区、金华产业集聚区) 的发展导向虽没有提出要发展现代服务业, 但它们的集聚区范围内存在着现代服务业产业集聚示范区。一个产业园区能符合现代服务业产业集聚示范区的认证, 就表明这一地区的服务业具备了一定的集聚特征, 服务水平也是在一定水平上的。

五、建议与措施

(一) 明确定位, 避免同构。

浙江省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了很多类型的产业集聚区, 多数是建立在原来产业自发形成的基础上的。设立产业集聚区, 鼓励产业集中发展, 资源共享的同时, 也要注意对相同类型的产业园区进行明确的定位, 真正实现差异化发展, 不仅要做到产业园区相互之间避免重复建设, 在园区内也应该注意各企业之间的产业链趋同现象, 避免产能过剩。

(二) 加强产业间的配套联系。

在加强同一产业的互动合作的同时, 也应该要综合考虑前后向产业的联系, 加强相互的配套协作, 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条, 避免出现单一产业的集聚发展。尤其是物流产业, 应该充分考虑与其他产业的衔接与配套。

(三) 统筹考虑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导向。

对于规划文本中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导向应该统筹考虑, 要将未来的潜力和今日的发展现状密切联系起来, 并且要注意控制各类文件、媒体对规划词汇的滥用, 使定义模糊不清。重点应该是从政府角度出发, 加强对现代服务业的引导, 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摘要:自从19世纪以来, 产业集群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经济现象, 引起了广大学者、政府和企业的广泛关注。文章结合浙江省十二五期间关于产业集聚区的规划, 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空间布局, 对浙江省产业集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与评价。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浙江产业

参考文献

[1].马戎.中国软件外包白皮书[J].软件工程师, 2004, 1

[2].王丽霞.浙江产业集群的生成机制[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06, 12

[3].陈建军.企业家、企业家资源分布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结合浙江的实证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3, 7

[4].王缉慈.地方产业集群战略[J].中国工业经济, 2002, 3

[5].陈培阳.浙江产业集群优势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9, 4:366

[6].夏维力, 李博群.效应——从产业集群到城市群[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7, 7

篇4:十二五期间浙江省环保产业的需求及发展措施

一、恩施州茶产业发展的优势

1.优越的自然条件

恩施自治州位于湖北省西南部,云贵高原东延武陵山余脉与大巴山之间,东经108°23′12″~108°38′08″,北纬29°07′10″~31°24′13″。亚热带湿润性气候和山地立体气候构成了恩施气候的多样性。冬少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海拔落差大,小气候特征明显,垂直差异突出,“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神秘的北纬30°构成了恩施生物的多样性。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为茶叶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恩施市还是迄今全球发现的唯一高硒区。硒矿储量约50多亿吨,含硒品位6300mg/kg。

2.交通的改变

由于恩施州在省内距省府武汉最为偏远,全境为山区地形,地貌复杂,崇岭绵延,河谷纵横,长期受交通闭塞之苦,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成为制约湖北中部崛起的一块“短板”。 宜万铁路、沪渝高速公路、机场一期扩建等项目相继建成开通,承东启西、接南纳北、内畅外联、辐射周边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正在形成。

3.茶树种质资源丰富

全州适宜种植茶叶面积140多万亩,现有茶园90万亩,占可发展茶叶面积的64.3%。茶叶栽培在恩施州历史悠久,长期以来经过不断的自然杂交和环境条件的影响,演变成丰富的茶树种质资源。乔木、小乔木和灌木型茶树俱全,有多酚类含量极高和氨基酸含量极高的单株,有抗性强、变异的优良品种,可以说是茶树品种的聚宝盆,如茶山1号、巴东长叶、鹤苔早、恩苔系列、宣恩27、鹤峰大坪大茶树、溪丘2号、毛坝7号、忠路7号、鸡冠茶、花枝茶等,还有好多优良单株和群体在开发研究,恩施州茶树种质资源遗传距离系数较大,存在较大的遗传变异性,遗传多样性程度较高,为茶树良种选育奠定了基础。

4.茶叶花色品种齐全

玉露是康熙年间我州首创的历史名茶,是全国唯一的蒸青绿茶。中国名茶志载:恩施玉露为我国现存的采用蒸青法制作的绿茶,产于湖北恩施五峰山,为我国著名绿茶之一。宣恩贡茶得乾隆皇帝钦赐“皇恩宠赐”。“宜红功夫茶”出口国外,荣称“皇后茶”。咸丰的乌龙茶基地居全省第一。恩施白茶氨基酸含量优于安吉白茶。恩施玉露、恩施富硒茶品牌价值分别达到4.06亿元、1.22亿元。恩施玉露还获得2011年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三个最具发展力品牌之一,湖北省仅此一家。

2010年全州绿茶达46103吨,产值11.7亿元 ,红茶达8579 吨,产值 8513万元,乌龙茶产值达9000万元,茶叶出口创汇700万美元。恩施州茶产业成为湖北省“五个一”,茶叶面积第一,无性系良种茶面积第一,茶叶产量第一,产值第一,出口创汇第一。

5.茶叶市场的完善

恩施州城内大小茶店不过七十余家, 现硒都茶城的建立,改变了这种局面,将成为武陵区域影响力最大的茶市场和茶文化传播中心,为恩施茶产业的发展搭建平台。

6.旅游宣传的带动作用

沪蓉西高速公路和宜昌铁路的开通,为恩施旅游开发提供了快速通道。2010年五一、十一期间恩施大峡谷游客的“井喷”现象,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促进土特产品的销售,茶叶作为恩施州具有特色的产品也是旅游销售的一大亮点和机遇。

7.政府的大力支持

茶叶是恩施州的重要经济作物,州委、州政府十分重视茶产业的发展,列为全州的重点支柱产业。进入“十二五”时期,恩施将迎来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国家宏观政策持续向好,西部大开发深入实施,国务院“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省委、省政府两圈一带战略的实施以及支持恩施建设全国先进自治州决定,对口帮扶“616”工程等各项政策机遇的叠加,为加快恩施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政策机遇。

8.科技平台及科技水平的提升

湖北省茶树良种场的建设,恩施州茶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运行,茶叶进入了国家产业技术体系,成立了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恩施综合试验站,将恩施茶叶与全国连接在一起,大幅提升恩施茶叶的科技水平和技术含量。茶树良种繁育技术有了很大进步,恩施州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研究的“二段法”茶树快繁和工厂化育苗技术,实现了周年育苗,为无性系良种普及提供了种苗保证,为提高茶苗移栽成活率提供了技术支撑。研制的恩施玉露整形上光机解决了恩施玉露机械化的问题,不仅大大提高恩施玉露的产量,而且打破了传统工艺,弥补了恩施玉露“只闻其声、难见其形”的局面,满足各种消费者的需求。

二、恩施州茶产业技术瓶颈

1.种植结构和品种单一

恩施茶叶品种混杂,一个片区有几个茶树品种,造成鲜叶采摘时混在一起,加工的产品花杂没有档次,导致了恩施茶叶的品味不高,附加值较低。恩施州茶树品种没有合理搭配,良种良法栽培技术推广不力,新发展茶园抗风险能力弱,尤其是近几年雪灾、冰冻和干旱天气,致使我州茶园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损失惨重。

2.品牌问题

“百花开放,但没有一朵开旺”。我州茶叶生产的现状基本是初级产品,品牌方面,全州有影响力的品牌有“恩施玉露”、“皇恩宠锡”、“鹤峰翠泉”、“红庙翠峰”、 “金果”等,都不是区域性大品牌,这些品牌还不能单独支撑全州茶叶产业发展,茶叶强势品牌的缺失已成为恩施州茶产业发展的主要障碍。

3.劳力短缺,成本高

我州茶园严重缺少采摘工人,致使茶园原材料仅有30%能够采回来,造成鲜叶的浪费;采摘工资从每斤鲜叶12元涨到40元每斤,名优茶的鲜叶成本上升到180~200元,制约了名优茶的发展。

4.茶叶加工技术

全州茶叶企业近2000家,通过QS认证企业不到110家。大多以一家一户生产经营为主,规模小,生产季节是男女老少齐上阵;大多加工企业资本有限,底子薄,起点低,设备陈旧简陋,卫生条件差;厂房有的是临时租用,简单搭建,有的是七十年代建的瓦房。造成技术人员素质不高,生产的产品规格不一,茶叶品质极不稳定。

5.科技投入不足

茶产业科研能力不强,科研经费不足是影响我州茶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政府对茶业科技的资金投入不足,尤其是对茶叶科研的经费少之可怜,科研人才流失严重,全州从事茶叶生产、加工、经营的科技管理人员仅有52人,其中农艺师以上职称的仅有28人,几乎是每2万亩茶园只有1人的局面,直接导致科研成果少,科研成果转化慢,茶农整体文化素质低,新技术推广能力弱,制约了茶产业的发展。

6.茶叶深加工能力不强

目前我州茶叶产品相对单一,没有茶饮品、食品等系列产品,完整独立的茶叶产业链体系尚未成形。我州的茶叶生产中,夏秋茶利用率很低,春茶产量占全年总产量30%,但产值占60%以上,而产量占70%的夏秋茶产值仅达到40%,很多茶叶只是初加工甚至当原料销售,产品附加值不高。

三、恩施州茶产业发展对策

1.优化种植结构和品种结构

老茶园的改造中,结合自然优势,开展以茶为主,多种经营的生态茶园模式,观光茶旅游模式,促进茶产业的发展。新茶园在建园时要进行品种的合理规划布局,早中晚茶树品种合理搭配种植,在成片连块的茶园中间种其他植物,改善茶园基本农田建设,增加茶园抗风险能力。更要加强茶叶新产品的开发和研制,加快恩施名优红茶、绿茶及乌龙茶的研发是我州茶业重点发展的方向。

2.加大力度整合品牌

努力挖掘恩施茶叶的历史文化,在符合市场定位的前提下,实现优势互补、强强联合,组建茶叶集团,整合茶叶品牌。实现“五统一”, 统一包装元素,统一印制母商标,统一产品质量等级,统一加贴防伪标签,统一注明公共广告用语。集中力量和资金通过各种媒体、国内外大型展览会推广介绍产品的质量标准,让消费者了解产品的外形,明确自己买到的产品是真是假,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加强产品的监管力度,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是恩施茶叶整合品牌推广的可执行之路。

3.利用天敌资源,应对“绿色壁垒”

恩施州茶园中天敌昆虫非常多,以蜘蛛种类最多,蜘蛛是茶园害虫的重要天敌,能捕食茶树多种害虫,尤其是对假眼小绿叶蝉和黑剌粉虱具有很强的控制作用,因此在茶园害虫综合治理中,充分保护利用天敌资源做到茶园害虫的生物控制,实现茶园无公害绿色有机的生产要求,确保茶叶加工原料的质量。

4.依靠科技,发展茶产业

4.1茶树品种

加强品种资源研究,引进和培育品质好、抗病抗虫能力强的新品种,借助分子生物学的技术,对恩施州茶树资源进行利用研究,选育恩施玉露专用茶树品种,改善茶叶品质,提高茶叶效益。

4.2茶园机械化

产值产量的提升,要求我们积极实现茶园机械化操作,就是茶园耕作机械化、修剪机械化、采茶机械化、打药施肥机械化。

4.3采摘技术

茶园要实行多次分批次采,根据不同茶类进行采摘,尽可能多的利用茶园原料,如春茶采制名优茶,夏秋茶采制红茶和外销茶。

4.4加工技术

加工从清洁化、连续化、节能化进行研究,提升企业的科技含量、生产能力及规模,降低生产成本,保证茶叶无二次污染。

4.5 体系建设

增加茶叶科研经费,充分利用恩施州茶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茶产业技术体系恩施试验站,恩施州茶叶信息平台及茶叶科技网络等,加强茶叶生产的技术指导、技术培训和新技术示范推广工作,提高茶叶科技含量,保证茶叶质量,增加茶叶产值。对茶农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使茶农具有长远的眼光,能协调好生产与环境、生态的关系,从而实现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5.茶叶深加工

加快企业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延长产业链,促进产品转化增值。让企业以发展优质绿茶为主,积极发展袋泡茶、速溶茶,茶粉、茶多酚、茶色素、茶饮料、茶食品、茶药品、茶化妆品、茶化工品等高附加值产品,提高茶叶精深加工比重和产品质量,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

6.茶文化和经济建设

篇5:十二五期间浙江省环保产业的需求及发展措施

专业论文

“十二五”期间绿色建筑的发展方向研究

“十二五”期间绿色建筑的发展方向研究

【摘 要】为了更好明确对十二五期间绿色建筑的发展方向,本文主要从绿色建筑的发展研究的必要性、发展思路与原则、绿色建筑的发展目标三个方面进行了简单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绿色建筑;发展目标;发展思路原则

一、绿色建筑的发展研究的必要性

首先,民生需求。发展绿色建筑有利于我国民生的改善,也是民生发展的重大需求。目前,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建筑物越加密集,城镇人口更加集中化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会因为建设上的种种原因,造成灰尘污染、噪声污染,也因为技术原因会造成光污染和室内污染,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给人们的身体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为了改善人居环境,促进民生发展,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已经成为我们目前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任务。其次,跨越发展。从某种程度上讲,建筑行业作为一个传统产业,发展绿色建筑,能为传统产业实现跨越发展提供发展的动力和源泉。由于我国人口众,建筑也相对较多,因此,作为一个建筑大国,自然在住宅产业、建筑、建材等方面的的规模较大,所以其消耗量也比较大,但是与之相应的生产效率却比较低。因此,必须要加大绿色建筑的发展,建设标准化、规范化以及绿色化的建筑形式,在建设过程中,以现代化的设计为理念,在建筑过程中充分利用新能源、新工艺以及新材料,从而在绿色建筑的设计以及建设过程中,持续积累经验,为绿色建筑的发展创造条件,并依此为基础,以带动建筑周边产业甚至传统产业的发展,推进我国建筑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二、发展思路与原则

随着新的形势变化与需求,我国针对绿色建筑产业的发展制定了总体发展思路、原则以及目标。首先,总体发展思路。在“十二五”期间,要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为理论依据,以科学发展观为发展的知道思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想,有效推动绿色建筑产业的发展,并将其作业城市发展中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明确发展方向,了解发展要义,突出绿色建筑发展过程中的节能减排以及环境保护的思想,在符合民生需求的基础和前提之下,切实实现科学的发展观。其次,基本建设原则。绿色建筑的建设和设计要以相应的原则为基础:一应坚持自主创新,构建适合于新形势下的示范原则和集成化原则;二要坚持做到因地制宜的坚持,采取分类实施的方法,实现建筑产业的发展;三要坚持建筑全寿命期性能最优的原则;四要以市场为导向,坚持标准规范的引领作用,推进绿色建筑产业的大力发展。

三、绿色建筑的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要实现绿色建筑的发展目标,就是改善现有的建筑业发展方式,依靠科学技术,推进建筑产业的发展与进步,同时,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实现标准化、规模化以及规范化的绿色建筑的发展,推动绿色建筑行业的建设与发展,与此同时,还要采用现代先进技术,加速提升设计能力、工程实施能力、技术整装能力以及运营管理能力,推进绿色建筑产业的高速发展,全面提升绿色建筑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市场综合能力。在具体的发展中,需要坚持以下发展目标和方向:

首先,要突破技术发展。从本质上讲,绿色建筑产业的可持续的发展最为关键的就是技术的突破,为此,需要在发展的过程中,要针对现有的资源进行具体的分析,实现建筑的节能发展,并且针对不同的建筑类型,优化发展环境、加强绿色改造,强化绿色施工。其次,要建立完善的评价标准及评价体系。要大力推行绿色建筑产,研发一批绿色建筑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及新型施工装备,并且将这些技术和装备应用到工程建设与发展中。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对废弃物、新型建材以及再生建材的研发,完善现有的工程技术和发展技术,提高其技术发展水平,深化绿色建筑发展改造,从而建立绿色建筑评价技术,完善标准体系,在关注绿色建筑的设计和建设的过程中也注重形成系统的绿色建筑的评价体系。第三,要构建多层信息平台。在绿色建筑产业发展中,要采用多层级以及相对固定的发展模式,研究绿色建筑的建筑技术,重视相关行业的人才培养,注重相应人才的研究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以及实用技术,推动绿色建筑规模化应用示范。

总而言之,在新的社会形势下,就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发展平台,要突破技术发展,建立规范的评价标准,构建多层信息平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可持续发展,实现绿色建筑的发展目标,从而推进我国建筑产业和经济水平的总体提升。

参考文献

[1]汪炎平.绿色建筑与智能、低耗节能[A].2010年西南三省一市自动化与仪器仪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

[2]张海荣,沈剑,谌金虎,张海波.推广绿色建筑,创建节约型工地

[A].施工机械化新技术交流会论文集(第十一辑)[C].2010

[3]程大章,刘钢.绿色建筑智能系统工程的探索[A].11中国自动化产业高峰会议暨中国企业自动化和信息化建设论坛论文集[C].2011

篇6:十二五期间浙江省环保产业的需求及发展措施

核心提示: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农业部把发展农业产业化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中一件带全局性、方向性的大事来抓,进一步完善扶持政策措施,创新工作手段,强化指导服务,在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创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和推进一村一品方面不断取得新成效,农业产业化发展质量和水平显著提高预计到2011年底,全国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总数达到28万个,带动农户1.1亿户,农户年户均增收2400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0、3和13

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农业部把发展农业产业化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中一件带全局性、方向性的大事来抓,进一步完善扶持政策措施,创新工作手段,强化指导服务,在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创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和推进一村一品方面不断取得新成效,农业产业化发展质量和水平显著提高预计到2011年底,全国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总数达到28万个,带动农户1.1亿户,农户年户均增收2400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0、3和13 龙头企业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在各级农业部门的共同努力下,龙头企业为主体的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蓬勃发展,数量不断增加,规模持续扩大,效益稳步提升预计到2011年底,全国各类龙头企业总数达到11万家,其中,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达到1200多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达到9300多家,中小龙头企业达到10万多家这些企业提供的农产品及加工制品占农产品市场供应量的13,占主要城市菜篮子产品供给量的23以上,预计2011年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5.7万亿元龙头企业科技水平、产品质量、出口创汇和净利润也有较大幅度提升龙头企业在自身发展壮大的同时,主动承担社会责任,通过收购原料、租赁土地、返还利润、吸纳就业等途径,带动更多农民就业增收 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迅速发展近年来,许多有条件的地方着手推动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取了很好的效果2011年农业部总结各地成功经验,在全国粮食大县、畜牧大县和农业产业化发展基础比较好的地方,创建了第一批76家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这些基地已聚集了4010家规模以上龙头企业、604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和197家国家重点龙头企业预计到2011年底,76家示范基地可以辐射带动种植面积1.3亿亩、畜禽养殖22.7亿头(只)、水产养殖面积372.9万亩,基地内龙头企业全年的原料采购值达到4200亿元、销售收入达到7000亿元,基地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平均达到2.38:1 一村一品专业村镇建设成效显著农业部大力推进一村一品强村富民工程和专业示范村镇建设,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支持、示范带动等办法,指导各地因地制宜发展特而专、新而奇、精而美的各种产品和产业,加快培育一批特色明显、类型多样、竞争力强的专业村、专业乡镇2011年,农业部在开展全国一村一品发展情况统计调查的基础上,组织认定了第一批322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通过开展宣传推介、组织产销对接等方式,扶持示范村镇发展,增强示范村镇的影响力和带动力预计到2011年底,全国一村一品专业村总数将超过5.3万个,专业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7200元通过发展一村一品,各地充分挖掘利用当地资源禀赋,培育壮大特色主导产品,有效地实现了村镇经济快速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

篇7:十二五期间浙江省环保产业的需求及发展措施

商流通发[2011]481号

为进一步发挥典当业在满足中小微企业融资需求和居民应急需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商务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国内贸易发展规划(2011-2015)》,促进我国典当业健康有序发展,现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十一五”期间我国典当业发展情况

“十一五”期间,我国典当业实现了健康、快速发展,服务领域涵盖动产典当、房产典当、财产权利典当等方面,以其小额、短期、简便、灵活等特点,在满足中小微企业融资需求和居民应急需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一是行业规模稳步扩大。截至2010年底,全国共有4433家典当企业,全行业注册资本584亿元,从业人员3.9万人。与“十一五”初期相比,企业数增长了2.3倍,注册资本总额增长了5.1倍,从业人员增加了1.2倍。二是典当行业务全面增长。“十一五”期间,全行业累计发放当金近6000亿元,2010年典当总额达1801亿元,中小微企业的融资占典当业务总额的80%以上,典当业在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三是经营管理水平逐步提升。典当企业经营实力不断增强,加强经营风险防控,全行业不良贷款率长期保持在1%以下。四是行业监督管理力度不断加强。2005年,商务部、公安部出台《典当管理办法》,建立行业信息系统,采取现场检查和非现场核查相结合的方法加强日常监管,实行年审制度,典当业管理逐步规范。

“十一五”期间,我国典当业发展总体良好,但还存在法律法规建设相对滞后,标准化体系不完善,行业组织化程度较低,一些企业经营行为有待规范等问题,应在“十二五”期间积极予以解决。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为中小微企业和居民融资服务的宗旨,提高行业发展质量,创新行业管理制度和方式,推动法规建设,加强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推进典当企业现代化、规范化、品牌化、连锁化发展,加强行业自律和诚信建设,促进典当业健康稳定发展,更好地发挥典当业作为金融体系补充融资渠道的积极作用。

(二)基本原则。

促进发展与加强规范相结合。加强部门协调,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创造良好环境,推动行业发展。同时,推动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完善标准规范体系,提高行业规范水平。

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相结合。坚持市场化运作,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政府部门要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对行业发展进行科学引导,并依法实施监管,促进行业稳步发展。

总体规划和区域布局相结合。加强行业发展总体规划,制订科学的发展目标,保持与经济发展需求同步。优化区域布局,考虑在市场需求旺盛的地区重点布局。

行业自律和政府监管相结合。一方面推动企业和社团组织加强行业自律,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行业自律方面的作用,另一方面加强政府监督工作,建立健全监管机制。

(三)总体目标。

到2015年,典当业法规体系初步形成,协调联动、科学有效的行业监管体系基本建立,标准规范体系基本形成,服务体系日益完善,行业自律逐步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信息化、现代化水平大幅提高,资产质量、风险控制水平明显提升。行业发展规模与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进一步满足中小微企业和居民融资需求。

三、主要任务

(一)加强品牌化连锁化建设。推动企业建立现代化经营理念,加强管理,提升企业的综合素质和市场竞争力,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管理要求,完善内控机制,促进企业规范化、品牌化经营。提高企业管理信息化水平,降低服务成本。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做大做强,开展品牌建设,发展连锁经营,培育一批信用良好、品牌知名度高、创新能力强、管理理念先进、服务意识强的龙头企业。

(二)提高服务水平。树立服务第一的服务理念,结合市场需求不断创新服务模式。学习其他现代服务行业的先进服务理念和经营方式,针对客户不同需要,开发创新典当业务经营方式,不断丰富当物品种,拓展绝当物品销售方式和渠道。发挥典当企业应急融资服务的特点,推动开展一条龙服务,进一步发挥对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服务功能。

(三)加强制度建设。指导企业加强公司治理、业务规则、人才培育、内部控制、安全防范和风险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建设,制订业务操作流程和合同范本,完善信息报告制度,大力开展诚信经营活动,加强从业人员诚实信用、守法遵规的职业道德教育,通过建立规范化管理、标准化操作、优质化服务的经营模式,提升行业的整体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建设风险防范体系。建立企业、地市、省、国家四级风险防范体系。指导企业建立内部风险控制制度,注意防范典当业务过于集中于单一类当物的风险。建立健全典当业市场监测、风险防范和预警机制,及时发布典当业防范风险相关指引。加大防范和查处违规经营的力度,严格执行典当行从银行贷款的比例限制,严禁违规吸收公众资金甚至从事非法集资活动,严禁发放信用贷款。落实专人,充分利用全国典当行业监督管理信息系统,加强信息实施录入上传,加强系统数据实时监控,深入分析行业动向,及时发布分析报告,与公安等部门信息共享。密切关注重点地区、重点企业的业务运行经营情况,防范和处置可能出现的重大违规和系统性、区域性风险。

(五)健全行业监管机制。进一步加强对典当行的监管,建立并落实现场检查与非现场核查、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抽查、行业日常统计与重大事项报告等行业管理制度。完善典当监督核查工作方案,加强地方监管力量,严格落实监管职责。制订有效的监管配套措施,建立扶优限劣和考核奖惩制度。

(六)建立科学完善的准入退出机制。研究建立并不断完善典当企业的准入和退出制度,按照科学发展、合理布局、从严把关、公开透明的原则开展典当业准入工作。及时对新设典当行进行行业准入教育,促使其掌握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遵守经营规则,严格操作程序,规范化运营。通过年审机制,对违法违规企业限期整改,对严重违法违规的企业依法取消其典当经营资质。

(七)加强人才培养,研究建立从业人员资格认证。统筹规划典当业培训工作, 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开展行业人员培养工作,发挥和利用好高校教学资源及典当研究机构的科研优势。鼓励典当行业协会开展专业性、基础性业务培训。建立典当从业人员进入教育和继续教育机制,制订业务培训教育大纲,研究设立典当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典当从业人员等资格认证制度,逐步形成与现代典当业发展相适应的初、中、高级专业人才队伍。

四、保障措施

(一)加快制定法规规划。加快典当业立法步伐,推动《典当行管理条例》尽早出台,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地区性法规。编制全国典当业发展和布局规划,典当业发展要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各地要立足本地实际,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重视推动县域和西部地区典当业发展,推动东、中、西部地区和大、中、小城市典当业的协调发展。

(二)建立和完善标准规范体系。加快各类典当业务的标准制订工作,针对典当业各项业务流程和主要环节,加快研究制订相关标准,逐步形成行业标准体系。加大标准宣传和贯彻力度,充分发挥各项标准在规范典当业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引导典当企业规范运作,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三)加强政策指导,优化发展环境。积极宣传典当业在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和居民应急融资需要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提高典当业社会认知度。加大部门协调力度,争取出台促进典当业发展的政策,研究解决典当业发展与监管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帮助典当企业拓宽融资渠道,推动建立典当企业之间、典当企业与银行、担保公司等其他社会融资机构之间的合作机制,并强化对擅自从事典当经营行为的整治。

(四)建立和完善部门合作协调机制。各级商务主管部门要加强与公安、工商、人民银行等有关部门的联系与合作,加强部门间信息交流与共享,建立和完善日常沟通机制,密切部门协作,共同促进行业稳步健康发展。

(五)积极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积极推动成立中国典当业协会,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规范经营、加强自律、制订规范、教育培训、诚信建设、行业宣传等方面的作用。各地商务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本地区典当行业协会的指导,鼓励典当行业协会建立健全行业自律性管理制度,制订职业道德准则,大力推动诚信建设,维护市场公平交易秩序。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篇8:十二五期间浙江省环保产业的需求及发展措施

一、现代流通产业的内涵与特征

1. 现代流通产业的内涵。

现代流通是伴随着工业化社会和信息化社会而产生的, 是广义流通领域产生的变革创新过程。具体来说, 现代流通产业是以电子信息、自动化、现代营销和管理等技术在流通领域的广泛应用为基础, 以流通设施、流通体制、流通方式和组织形式创新为主要内容的大流通, 它以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为目标。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 高水平、新技术的人才涌现, 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 是现代流通产业的主要标志。

2. 现代流通产业的特征。

首先, 现代流通产业具有强大的渗透力。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发挥着承上 (生产) 启下 (消费) 的重要作用, 具有控制市场、决定生产、影响金融的强大渗透力。一方面, 通过采购渠道的布置控制着市场命脉, 并通过在全球范围内构建的市场体系, 决定着制造业的生产、定价等行为;另一方面, 又掌握大量现金流入流出, 进而影响到金融市场的稳定。其次, 现代流通产业已成为全球财富集聚最快产业。其发展速度举世瞩目, 2009年在世界五百强企业中, 流通企业占到10%;在美国五百强企业中, 流通企业占到20%。 (1) 其流通效率也大幅度提高。由于信息化的呈现, 与传统流通产业相比, 现代流通产业发生了本质变化。

二、中国现代流通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 发展现状。

首先, 现代流通体系已现雏形。各种商品交易市场、配送中心、物流中心、加工储运中心相继建立, 在流通中的作用开始显现, 物流体系建设正在带动传统仓储业向现代物流发展。新的管理技术与管理手段的采用, 使流通作业的自动化与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有所提高。流通业由传统的手工操作、柜台销售、经验性管理逐步转向专业化分工与规模经营, 行业的资金与技术含量逐步有所提高。其次, 向信息化、现代化进程推进。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现代经营管理不断推广, 电子商务特别是网上销售取得快速发展, 以“淘宝网”为首的网上商城已成为人们消费的一个驿站, 同时也带动了一个新兴行业———快递业, 互联网开始进入流通领域。再有, 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提升市场应变能力。搞活流通、扩大消费的一系列政策实施, 使商贸流通业发展环境得到改善, 形成了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流通企业。到2010年12月全国消费品零售总额为59 711.2亿元, 比去年同期增长18%, (2) 最终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增强。2010年国内贸易流通业就业人数达到8 000多万, 占就业人口11%。 (3) 同时也使城乡市场统计监测体系、重要商品预测预警体系和市场运行调控体系不断完善, 在提供决策支持、指导流通业发展和应对突发事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另外, 市场化程度和社会组织化程度逐步提高。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方式、多渠道并存的流通格局已经形成, 商品价格基本放开, 市场在资源配置、价格形成中的基础性作用明显增强。连锁经营演变为现代商业发展的主要经营组织形式, 已形成一批规模较大、辐射功能和带动作用较强的重点骨干市场。此外, 流通主体正在向集团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竞争实力逐年提高。各类市场中介组织逐步发育, 经纪公司、快递公司、报关服务公司、会计事务所、审计事务所等机构不断涌现, 提高了商品流通的专业化与组织化程度[2]。

2. 存在的问题。

首先, 一是流通组织机构结构缺乏合理性, 流通企业规模相对较小且松散, 其主体是中小企业, 约占全国流通企业总数的90%以上, 呈现小、散、乱、落的状态。二是流通企业之间关联性差, 具有大而全、小而全的特点, 如第三方、第四方物流配送明显滞后。三是流通企业网点分布不平衡, 造成流通成本过高, 流通领域的损耗过大。其次, 现代流通组织化程度和效率有待提高。中国流通组织化程度虽有一定进步, 但要应对现代流通产业的发展还需进一步提高, 尤其是农村流通组织化程度较低, 造成农村流通体系建设投入严重不足、发展缓慢、流通体系不完善、流通渠道不畅、流通网络残缺不全等问题。而且, 现代流通产业的相关法制法规不够健全。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 带动了流通产业的发展, 流通产业在结构调整、对外开放、多种业态发展、经营模式转变、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但引导现代流通产业健康发展的相关法律还不健全。最后, 现代流通信息系统尚未广泛应用。现代流通需要现代化的信息系统支持, 需要和所服务的客户进行实时对接。而目前, 中国大部分物流企业采用传统的运作方式, 现代物流企业要求的完善的物流信息系统、电子数据交换技术和货物跟踪系统等尚未广泛应用, 因而信息传输的速度和准确性得不到快速提高, 这极大地影响了物流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提高。另外, 流通产业高素质人才聚集力不强。中国流通产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偏低, 业务水平及技术能力不高, 某些行业专业人才缺乏, 如物流业、电子商务等的高素质人才供不应求。流通产业中高层管理人员经验型人才比重大, 精通流通业务、具有先进管理理念的职业经理人缺乏, 制约了流通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并影响了现代流通业发展的进程和应对国际化竞争能力的提升。

三、快速提高中国现代流通产业发展的措施

1. 积极培育有竞争实力的大型流通企业。

要加快中国流通现代化建设进程, 改变现代流通组织结构的不合理现象, 提升现代流通产业竞争力。一是要遵循优胜劣汰原则, 通过企业收购合并等形式, 发展一批国内具有自主品牌、综合竞争实力强的大型流通企业;二是对中小流通企业应该在政策上予以支持, 提高规模化经营程度和水平, 最终形成大、中、小流通企业共同发展的流通格局。

2. 大力推广信息技术在流通领域的应用。

信息技术的应用带动了企业在营运流程、服务理念、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变革创新。为推动流通领域科技进步, 政府将积极支持流通产业, 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继续推进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 推动交易方式、服务功能、管理制度、经营技术的创新, 进一步降低交易成本, 提高流通效率[3]。

3. 加强现代流通产业高素质人才培养和吸纳。

鉴于现代流通产业缺乏高新技术人才的现状, 政府应大力投入力度, 积极培养高技术人才, 特别是IT业技术人才、高级管理人才。同时应积极吸引优秀人才参与流通产业建设, 鼓励和引导优秀大学毕业生去农村重点城镇从事流通产业。

4. 转变流通发展方式, 提高流通产业化水平。

一是坚持科技流通战略, 加快流通科技进步, 全面提升流通领域的科技含量;二是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现代物流、电子商务、佣金代理、消费金融等先进的流通业态与消费方式;三是加快建设公益性流通基础设施, 改造传统批发体系和提升现代零售体系;四是大力发展以战略新兴产业为中心的生产性服务业;五是加强对电子交易市场监管, 促进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健康发展;六是加快形成自我定价机制, 特别是对大宗商品的定价机制;七是积极促进流通循环经济发展。

5. 继续完善农村市场流通体系建设。

一是探索适合国情的现代流通体系, 提升流通效率;二是转变供需组织方式, 通过加强区域合作、密切产销对接等手段, 建立畅通、高效的流通体系;三是健全新型生产资料流通服务体系;四是通过多种形式促进市场流通, 推动落实绿色通道政策, 不断降低流通成本。

6. 促进流通产业升级, 提升流通企业核心竞争力。

一是深化流通企业改革, 促进大基地、大市场、大企业、大品牌的发展再上台阶;二是加快培育国内流通企业自主品牌, 全面提升中国流通业的现代化和国际化水平, 提高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三是大力支持中小流通企业发展, 建立中小流通企业促进与服务体系;四是支持不同所有制的流通企业充分竞争、合作发展;五是积极转变零售企业经营模式, 鼓励多业态经营, 向专业化、特色化经营相结合方向发展[4]。

7. 完善现代流通法制法规建设。

加快研究和制订科学的、稳定的、可预见的法律制度与手段, 规范现代流通企业的经营行为, 引导流通产业的健康发展, 维护市场流通秩序, 为确保经济稳定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特别是应尽快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 对国内商贸流通网点建设、农产品流通补贴、农产品电子交易市场、零售企业反垄断经营等加以引导和规范, 构建一个更加公平、更加合理的发展政策环境。

摘要:“十二五”规划为中国现代流通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把握这一机遇, 发挥流通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是当前中国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在展望中国流通产业的发展前景之际首先就中国现代流通产业的内涵及其特征进行了阐述, 分析了中国现代流通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并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十二五”期间中国现代流通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流通产业,中国,产业发展,“十二五”期间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1:46.

[2]刘世锦.中国流通产业的发展趋势和特征[J].时代经贸, 2007, (11) :3.

[3]何大安.中国流通产业运行问题——基于产业组织及其制度的基础理论考察[M].北京: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8:26-27.

上一篇:小升初作文:妈妈请听我说下一篇:安妮宝贝笔下的经典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