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笛心得

2024-04-17

学笛心得(精选5篇)

篇1:学笛心得

从我大学进入笛箫协会开始学笛子到现在,已经有四年多了,回忆这几年时光,有很多收获,有很多快乐,但是也有太多不足和太多愧疚。

我从小就喜欢笛子,几岁的时候就开始接触笛子,但是,在进入笛箫协会之前,一直都是自学,或者说根本谈不上学,而是吹着玩。那个时候能吹一些简单的流行歌曲,自我感觉很良好。进入笛箫协会之后,先后跟几个老师学习过,开始的时候跟我们学校几个竹笛专业的学生学习,学到了一些基本功和几个曲子,曲子有《小放牛》、《姑苏行》等,虽然那时觉得吹得还过得去,但现在看来,吹得的确不怎么样。后来就是跟郭老师学习,这中间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正式的上课学习,而是自己练习,偶尔找老师指点指点。那时候瞎吹一些曲子,乱七八糟的也不便提及,但是也还是学到很多东西,功夫和技术都有所长进,总是在一段时间过去之后觉得自己吹得又好些了。大概到了大四的时候,才正式上课学习,感觉正式了,学的东西也多了,进步也快了,对笛子也更有心了。

很不幸,我是个懒散惯了的人,明明可以有很多时间去练习的,可是自己却玩别的去了,浪费了宝贵的时间。还有我自己用心也不够,这么多年了,如过勤学苦练下来,绝不是现在这个水平,如今只有珍惜以后的时间了。

学笛这么久,也有颇多的感受,可以用几个字来概括:修、学、练、松、悟。先说“修”字。这里说的是学笛人的人品修为,做到做事先为人,学艺先修心。和尚要修佛才能成正果,妖精也要修道才能成仙。孙猴子得道之前本领何等之高,但终究是个妖猴。学笛子一样,我想做任何事都一样,虽不一定要有什么大彻大悟之心,但必须有一颗真诚善良的心。用心去对待笛子,用心对待笛子上的每一个音,用心去对待笛子的每一个技巧,还要用心去对待身边每一个人,每一件事,做到“人”,做到问心无愧。音乐是至高无上的,是用声音表达人们情感的,好的音乐便是真情流露。情由心生,如果没有真诚的心,又何来感人的曲子?

二是“学”,即该如何去学笛子。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学习的方法,也有不同的学习经历。很多人都想自学,认为自娱自乐,只要自己觉得吹得还好,就可以了。我也曾自学过,而且觉得自己还不笨,因为在我刚能吹响笛子的时候,在没有任何人指点的情况下就能吹简单的曲子。没有教材,不懂乐理知识,凭记忆能吹一些流行歌曲,行外人听起来还很不错,这就是我自学的最佳成绩,那时还

引以为豪,认为自己是最棒的。但是,自从我开始正规上课之后,才知道自学和正规学习的区别。自学一切都是自己摸索,不知道对与错,不知道该从何处走等等,有太多的不知道,怎么可能学好?而正规上课则不一样,因为有老师教导,一切都可以正规化,这样进步会很快,就算你只是为了自己娱乐而学,你也会在进步中得到快乐。都是在娱乐,何不把这娱乐的追求提高一些呢?

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走好每一步,一个音符、一个技巧都是在不断磨练之后才组成优美乐曲的。因为我自己就是一个不太用心的人,所以一直没有多大进步。但是我清楚的知道,只有真正用心的人,才会学好。也只要用心了,一切也就不那么难了,正所谓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别人能学,我也一样。

三是“练”,学笛子的人都知道一个字,就是“练”。呼吸方法要练、基本功要练、乐曲要练。但是,这些都要在正确的基础上练,朝着错误的方向走,自然永远都是错的。这条不用多说,有时间的多练,没时间的挤出时间来练,因为功夫是练出来的。

四是“松”,松是轻松平常的意思。说小一点是吹笛子的时候要放松,做到轻松、平常、自然。说大一点,就是要时常保持一颗平常心,因为我们都是平常人。凡人都会有急躁之心,我也一样,很多时候总是找不着状态。其实不是没有状态,而是自己想太多了,没有把心思放上去。比如在练快板的时候,总是会急,一急就吹不好,一吹不好就更急,成了恶性循环。因此,还得把心态放平了,什么都不想,慢慢吹。在轻松自然的状态下,练起笛子来感觉很好,即便是练基本功,也觉得更吹曲子一样愉快。要真正放松,关键要做到用心体会音乐,心无杂念。

再说“悟”字,把悟说在最后不是说在这几个字中他的分量较小,而相反是贯穿前面所有的过程。如何修身养性需要悟、如何学习需要悟、如何练笛子也需要悟、如何放松自己还是需要悟。悟是个抽象的概念,道不是学来的,是悟出来的(个人觉得)。做人学艺也是一样,需要自己去领悟,悟就是要思考,不思考说明你笨,没有谁自愿做笨人的,所有每个人都具备领悟能力,只是你愿不愿意去开发脑筋的问题。古语说得好“师傅引进门,修行靠个人。”不紧要领悟音乐和笛子的基本技巧,还要领悟生活。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勤奋、用心、努力、会动脑子,学笛子对每个人来说都不是问题。当然,还要喜欢笛子,爱笛子,才会去认真学习,才可能学好。

2010年2月26日

篇2:学笛心得

偶然与它相识是在那个午后。

和它发生的点点滴滴,至今历历在目。

虽与它成为朋友的经历坦坷,但那阵悠扬的笛韵声然在我心中……

- ――题记

“未出土时便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这是竹子顽强不屈的品质,更是我们长小学子追求的精神。

当我第一次踏入这所远近闻名的小学,与笛子相识后,它就渐渐进入了我的生活,我的心里。是啊,正是因为六年来我有笛子的陪伴,我的小学生活才会那样多姿多彩!

如今,我的笛子水平虽不如班级上那几个“小笛手”,但是对于一般的曲子也是能吹得得心应手。我相信只要我付出辛勤的汗水,就一定会超越自我,变得更出色。而前几日找到的“它” ,又再一次让我坚定了这个信念――

那天,我在储藏室里找东西。突然,一个长方体的盒子掉了出来,我好奇得打开一看,心里不禁“咯噔”一下――里面装的是我以前用过的一根笛子,笛子两头的`象牙已经参差不齐,磨损严重,而看着它们,我不禁陷入了深深的回忆之中……

这已经是三年前的事了。那个时候,班级里正在排练《金蛇狂舞》这个笛子曲目,为的就是在六一儿童节那天大放光彩,所以同学都在认真吹奏,我也不例外。但是,我还是碰到了难题,因为这是一首节奏快速的笛子曲,需要不停地并快速地变换手指,但我还是不能掌握,只要速度一快,我就容易吹错,为此,我是伤透了脑筋。

又是一个星光灿烂的夜晚,爸爸想让我在他面前表演一下《金蛇狂舞》的曲子。虽然我知道我并不能演奏得很好,但我还是硬着头皮吹了。

爸爸听着听着,也听出了我的不足,打断道:“逸逸,我知道你已经会吹了,但是并不熟练,你只有不停的练习,才能吹得好。当然还要投入感情。好好练吧。”

听了爸爸的话,我坐在椅子上久久思考着,慢慢明白了爸爸的用意。

在之后一段时间的练习里,我比以前更加抓紧练习――只要我有空余的时间我都

吹奏笛子。当我遇到难题时,我都会主动去请教别人。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我的

努力下,我终于可以熟练地演奏了,还学会了把感情投入进去。

儿童节慢慢到来了,当我站在舞台上,灯光照耀着我,而我正在用笛子激情地演奏着。听着这一阵阵悠扬的笛声,那时的我是多么自豪哇!

篇3:于丹《论语》心得之心得

而在这之中,于丹《论语》之说成为了众矢之的,各种声音不绝于耳,褒贬不一,其中不乏出于某些阴暗心理而投放的“生化核武”。但不论演员演技如何,终归还是混了个脸熟,这不能说是件无益于学术的事。如同“吾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做法已使纯粹的学术处于“皇帝的女儿也愁嫁”的尴尬之地,总要有媒妁之言才能有所婚姻吧,我想于丹最起码也是一位很成功的“媒婆”。

于丹,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古典文化研究者和传播者。2006年“十·一”黄金假日在央视《百家讲坛》连续七天解读《论语》心得,受到观众热烈欢迎。相对于其他男性学者的刚健狷狂,于丹以端庄温柔俘获了大众的心。她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以白话诠释经典,讲述自己从《论语》中获得的为人处事之道,而她在百家讲坛的讲稿,即图书版《于丹〈论语〉心得》[1]也以60万册的惊人首印出版问世,超过了《易中天品三国》[2]的55万册首印量。观众评价于丹讲《论语》,神闲气定,娓娓道来;古今中外,信手拈来;妙趣天成,观之可以忘忧也。

《百家讲坛》是个成功的舞台,登上它的每一个人都有了自己的辉煌,从易中天开始,后有纪连海、阎崇年,而现在,则轮到了一位女性———于丹,这个以《论语》系列再次创下《百家讲坛》收视高峰的大学教授。曾经最早接受“百家讲坛”是从金正昆、阎崇年开始,印象很深。后来又推出很多“续貂”之作,不免驳杂。但于丹已悄然用《论语》成功争取为“百家讲坛”的全新商标,而她也已经以“新人”的姿态一夜成名,荣登学术界“当家花旦”。不论其初衷是怎样设计的,整个过程有否享受折扣或VIP服务,可她已经在此次购物中获得很多超值赠品了。至于于丹所讲《论语》的新内容,确是起到了酷似“文化下移”的作用,让识字的不识字的人都知道了有一部古书叫《论语》,有位老者叫孔子。从这一点看来,她又是一个合格的推销员,把自己多年的库存成功出售且供不应求。那些靠推销知识为生的人,通过于丹知道了:原来《论语》还能这么推销。其实,即使是一位学术工作者(简称学者),也不会在讲大道理时有所创新,这其实很正常,除了有些人在滥竽充数地搞什么歪说、斜说、正说、反说、麻辣、水煮。有人刻意追求标新立异,却落得个“学术畸形儿”。但倘若能因地制宜地根据经典的具体情况,在每篇之后皆附上时代的新注脚,也会成为一种全新的诠释经典的模式和理念,使其旧貌换新颜,即使“换汤不换药”,无疑也是一种成功。

《于丹〈论语〉心得》分七大部分:天地人之道、处世之道、心灵之道、君子之道、理想之道、交友之道、人生之道。各章独立成篇,衔接有道,育人于无形。书中的大道理自不必说,耳提面命二十多年,已经疑似审美疲劳。但在书中用来阐述大道理的小故事意义却更为深刻,也给了我更大的启示。合上整本书,留在我脑子里的好像都是一个个故事中生动的片段、画面,一个个活生生的寓言中的人物,有声有色,活灵活现。可以这样说,通过这本书,我看到了于丹讲经———用例子说话。

说实话,对于做人处世的大道理我不是太感冒,毕竟咱是中国人,更是文学院的中国人,以后要靠这糊口的,所以早在很久以前,公主、王子还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的年代,就已从理论上掌握了,但要全部科学应用于实践,可能下辈子也做不完美,但是于大师为我们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解读古老而神秘的羊皮卷,便是用例子说话。她在全书中引用的例子很多,不论范围、类型都使我折服,中国的、外国的、古代的、现代的、物理的、化学的……无不为她所用,跨越了时空,跨越了学科的框锢,把一个个鲜活且妥帖有深意的寓言、故事甚至于笑话,都伏贴地牵连在了每一条《论语》的灰色理论上,让它们各得其位,使理论与实际完美搭配。照于丹所说,所有真理皆灰色,那么所举例子丰富多彩,加上“百搭”的灰,所构成的图画该多美……孔老先生看见也许也会微笑吧。说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这似乎又近了马、恩二老的身了,在中国此二位可是相当吃得开,成为中国各行各业所标榜的金字招牌,有了这把尚方宝剑,于大师便可笑傲江湖了。

若说深刻,既然于大师用例子说话,那咱也用例子来表达。在众多的实例中,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那个和尚们的故事。通常在说理文章中,“和尚”都是个点击率很高的词儿,说家们总是喜欢拿和尚说事,一提和尚就必有玄机,这些佛门高人总是字字珠玑,点拨世人,许是他们沾了佛陀的灵光。这点于大师也没能脱俗,她讲了一个这样的故事:老和尚背了一个姑娘过河,等过去了便放下了她,而小和尚甚为不解却不敢询问师傅原由,走了二十多里地后才鼓起勇气问师傅为什么这么做,这难道不是犯戒吗?师傅只淡淡一句:“我背过了河就放下了姑娘,可你背了二十多里地还没放下……”故事戛然而止,留下的空白让我不想填满,只想享受如此停顿,让我一下子觉得我的人生不能匆匆地只顾赶路,路上需要这样一盏暖茶清酒濯去一身浮华与躁动;汲取一瓢清冽的泉水来滋养我们心灵的花园。

在现实社会中,所谓的孔孟、老庄已经离人们越来越远,圣贤与经典也逐渐模糊,纷繁世界的庸俗烦琐和思想的高贵纯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链接。而于丹教授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演绎出来,“灰色的孔子”一旦链接了这个多彩的世界,催生而出的是一种纯粹的积极的态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华。于丹用她时而顿挫有力,时而温婉柔和的话语给了我们一道心灵光芒来照亮你我的人生。“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她并没有用多少华丽的辞藻,也全无矫揉造作的表演来给我们描绘一个戏剧般的画面,只有只言片语,闭上眼睛,心中一片充盈。坦白说,个人一直以来都不想去读于丹的《论语》,这是需要勇气的。感觉就好比喜欢的衣服都穿在别人身上,喜欢的人跟别人结婚了一样,心里有些难过。不是嫉妒,是实在不想看见咱家里的宝贝古董被人拿去当烟灰缸……而真正手不释卷地读完了《于丹〈论语〉心得》,虽然身体疲惫但心里却如沐春风,以前从未对某本正经八百的书读起来会舍不得放下,独此一回。

参考文献

[1]于丹.于丹《论语》心得.中华书局, 2007.

篇4:《论语心得》之心得

《论语》告诉大家的,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说白了,《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的快乐。适应日常生活秩序,找到人生坐标。

第一,人在社会中要生活快乐,就应该有坚定的信仰,真正做到“贫而乐,富而好礼也”,“人不堪其忧,而我独不改其乐”。告戒生活中的每个人要能承受生活的艰辛,创业的艰难,朋友的不理解,领导的不重用,同事的误解、欺骗等等。其实谁都想过富足,殷实的好日子。但仅仅物质上的极大丰富,极大满足不可能解决心灵快乐的问题,反而会使心灵更加的空虚,更加无法满足。这样的人不管他生活得怎样,他都不会快乐的。

第二,每个人应有一片理想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因为理想带给我们未来和希望;每个人都必须有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实实在在地从每件小事做起,这样,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才能有点点滴滴的收获。

人活着要感受到幸福,就要有宽广的胸怀,要有宽容的心态。不要强人所难,不要给人造成伤害。即使别人给自己造成了伤害,也应该尽量宽容他,要用自己的言语、行为、品德去感化他。在你宽容别人的同时,你内心才有安慰,这就是于丹老师的“该放下时且放下,你宽容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再就是要尽力去帮助别人,这样才能快乐。正是“与人玫瑰,手有余香”。给予永远比获取更使我们心中充满幸福,感到快乐,从内心有一种成就的喜悦感。

人不是为自己而活,而是为他人。我们听过,看到过多少舍己救人、舍己为人、舍身为民的英雄事迹。5.12四川大地震中,涌现了数不清舍己为人,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感动了整个中华民族。所以,我们现今社会中的每个人应该是处处为他人着想,提倡孔子的精髓“恕”和“仁”。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我们的生活才会富足,我们的人生才会快乐,才会幸福!

愿我们每个人都是健康地成长!快乐地生活!

篇5:学笛二三事的作文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这诗句中所描写的不正是笛子吗?虽然笛子只是一种普通的用竹子做出来的物品,但是你可不能小瞧它。因为用竹笛所演奏出来的乐曲,是何等的美妙,令人陶醉!而我们学校也正是由于竹笛而出了名,我们学校里的每一个学生都会吹笛子,我也不例外,下面就让我来讲讲自己的“学笛之路”吧!

当我第一天背起书包,走进长沙小学的校门时,就被一阵悠扬的笛声所吸引,咦!这是谁再吹笛子呀?我循笛声找去,哦,原来是六年级的大哥哥大姐姐,正围在一起吹笛子呢,他们投入地吹着。优美的笛声在我的耳边萦绕,使我不禁陶醉其中。从这时起,我便产生了要学笛子的.念头。

“好爸爸,你让我去学笛子吧,我一定会认真学习的!”客厅里我拉着爸爸的手,请求到。

“好啊,你喜欢吹笛子,那自然是好,我批准你去!但是,你一定要认真学习,争取多学几首曲子,在比赛中努力获奖,给自己和学校争光,知道吗?”听了我的请求,爸爸立刻爽快地答应了并且提出了要求。

“嗯!”我兴奋不已,同时下定了决心,一定要练好笛子。

于是,笛子就伴随着我度过了小学活动,在这六年里,我勤学不辍,坚持不懈,每当遇到阻挠时,我总会咬咬牙挺过去;每当遇到难度大的乐段时,我总会请教老师,埋头苦练;每当想要放弃时,我总会勉励自己,不失信心……就在这一次又一次的苦练中,我的笛艺突飞猛进,成功攻下了好几首高难度的曲目,同学们佩服我,老师更是啧啧称赞!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正是因为我平时的刻苦练习,所以给自己得来了证明自我的机会。的下半个学期有个“名族器乐大赛”,是有我和其他三个好伙伴一起去的。我第一次站在大舞台上表演,心里不免有些慌乱,有些紧张,但是在吴老师的鼓励下,我们顺利的进行了演出,悠扬、欢悦的笛声令评委老师入了迷,令观众如醉如痴!最后我们还获得了二等奖的好成绩。这一次比赛,我不仅给自己争取了一个锻炼和表现的机会,更是给学校和班级争了光!

上一篇:春游的600字作文下一篇:写好商业计划书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