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论语心得》心得体会

2024-05-08

《于丹论语心得》心得体会(精选14篇)

篇1:《于丹论语心得》心得体会

《于丹<论语>心得》

沉迷了一天的网,我不厌其烦地重复播放着出自匈牙利的钢琴曲——《黑色星期天》,这是一首充满魔力的奇异乐曲,凄美的旋律曾经引起一百多位听者厌世轻生,从欧洲到美洲再到亚洲,整个世界为之恐慌,因而《黑色星期天》被当时人们称作“魔鬼的邀请书”并列为世界禁曲达13年之久。作为天生的乐观主义者,我肯定不会被它的魔力击中,但这反复地倾听让我似乎触摸到作者情怀——无限悲怆,无比感伤。也许此刻我和他之间有着某种心灵相通的地方……

近日的一些遭遇像层层迷雾,像绵绵细雨,让我的心情难以走出阴霾重新归为灿烂,我感叹自己:作为女人,没有满腹经纶的才学,没有国色天香的容貌,没有丰厚的祖辈根基,没有显赫的权势倚靠,一直不过是崇尚自由、追求快乐、活得简单而真实。然而,不知何因,我依旧是我,而周围人看我的眼神给我的评价却变了!我不得不承认余秋雨说过的:“在这个世界上众口喧腾的可能是虚假;万人嗤笑的可能是真实。长久期盼的可能是虚假;猝不及防的可能是真实。叠层架床的可能是虚假;单薄瘦削的可能是真实。”百无聊赖的心情如同外在的天气,虽然天高云淡,虽然日丽风清,却始终摆脱不了秋的凉意。关上电脑,我开始在自家的书房搜寻,我渴望在有限的藏书中找到一位良师益友,在朴素的生活里获得一份心灵鸡汤!

《于丹<论语>心得》可谓“应天而生”!当今社会高速发展,生活节奏加快的同时带给人们的还有诸多心灵困惑。对于我的问题别人又何尝没有经历过?跟于丹学《论语》,汲取儒家精华是心灵保健的良方,倡导儒家精神是社会和谐的根本!我要用《论语》启发心智,让美丽而孤寂的心声和于丹共鸣:

天地人之道在这里于丹用朴实的语言解说了创世神话——盘古开天地,她以女人细腻的情感以智者独特的视角挖掘出其中蕴含的道理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态度。21世纪的今天,人们的物质生活丰裕了很多,而精神领域呢?检讨自己观察周围:其实精神匮乏、内心浮躁的大有人在!读天地人之道给我的感悟主要是对现实和理想地把握与界定,做人既要脚踏实地又要敢于追求理想的天空,不断成长、不断改进,接纳途中千磨万击,无畏前程山高水长,最终达到一个境界“神于天、圣于地”。只有锤炼出这种境界的人才是真正快乐的人。他的修养可以富而好礼可以安贫乐道;他的能力可以顶天立地可以毫不声张;他的眼光能够穿越群山、驱散迷雾、探寻蓝天碧海然后容纳一切尘世喧嚣最后默默地归属自己宽阔的心灵世界。

心灵之道 我是天生的乐观派,曾经羡慕庄子“乘物游心”的逍遥。一直以来,我用歌声和欢笑美化生活,用舞蹈和烈酒排解寂寞。我喜欢大地上的树木花草,我迷恋高空中的日月星辰。我以为自己的心境快乐得无与伦比,我以为自己的定力修炼得坚不可摧。这几天,我突然发现自己的内心是脆弱的,我的率真与豪放、我的勇敢和修养、我的乐观和积极最后却被人归结为“张扬”。如何应对情感的低谷?于丹告诉我心灵的力量是无穷的,人不能左右外面的世界但可以左右自己的心灵。对待人生的不如意,聪明的人不会过分纠缠其中,不会将其无限放大,而是想办法去弥补,修心养性完善自我,用内心的富足与饱满用内心鲜活的力量让沮丧的心情得以释怀。所谓“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说的可能就是这个道理。回过头想想我们每个人,如果真能将论语倡导的“宽厚、仁达、智慧、聪颖、勇敢”付诸于行动,那么“创建和谐社会”不就轻而易举了吗?

处世之道 观察现在的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电脑网络普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发变得淡漠。我感觉有许多孤独的心渴望倾诉,有许多迷茫的心需要点拨。然而,令人悲哀的是“言多必失”!有些人原本是好朋友却在不经意的交往中反目成仇。我曾经听到一位非常开明的老师说过:“世上没有太多坏人,只有一些不被理解的好人。”与人相处、与朋友相处到底应该把握什么样的尺度?到底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读到这一部分我感觉“君子之交淡于水”,与人相处应像于丹所说切忌“过犹不及”,要本着和平理性的态度尊重每一个人,多想多听、谨言慎行,彼此间留一点分寸,留一点余地。学会宽容,为自己留下一片海阔天空;学会关爱,为自己打开一个友善世界。

君子之道 这里讲的是做人的道理,记得在中学时代我们的教学楼上有八个醒目的大字:“为人师表求知做人”。到底要做什么样的人呢?老师的身教远多于言教,如今时过境迁对“做人”的概念我依然是模糊得只能意会不能言传。于丹认为:君子是孔子心目中的理想人格——不忧不惧、喻于义、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在孔子看来做君子就是做一个最好的自己,按照社会的定位从身边做起从自我做起,让自己成为内心完善的人,然后拥有一个从容淡定的内心世界不被人生的起伏得失左右。此外她还指出:“中国一直以和谐为美,而真正的‘和谐’是什么?就是坚持在不同声音不同观点的前提下对他人的一种宽容一种融入,其实这就是君子之道”。现在我开始有所感悟:实际上我们对子女的教育、我们坚持“终生学习”的目的不就是为了完善内心把握幸福吗?学会做人,只做君子不做小人,我们的内心才会完善,我们的社会才能和谐!

人生之道 什么是“人生”?古往今来,上至政坛名将、文学巨人,下及山野村夫、居家妇孺,“人生”永远是一个解不透的话题。常有人感叹人生,也有人活了一辈子仍然悟不出人生真谛。读人生之道留给我无尽的思考:人生不只是一个名词,而是一个过程,不论人们是否情愿它总是动态的、与时俱进的。于丹说得好: “其实人的一生不过是从光阴中借来的一段时光”。高效的人生不应刻舟求剑,不应守株待兔,不应以自己恒定的标准坚守着某一高度。孔夫子将他的一生概括为六个阶段:“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 语·为政》)”。让我们顺着这位圣贤的人生轨迹完善现代社会的“人生”:(1)论学习——学习是美好人生的起点,论语倡导“六经注我”的学习方法,就是通过学习提升自我,用经典所传达的精神来诠释自己的生命。(2)论自立——《论语》里真正的“自立”不是拥有了丰厚的物质财富,不是得到了显赫的社会地位,而是建立一种心灵的自信!现在我恍然大悟,其实生活中有许多被人们所不耻的人,倚权

仗势也好、私营结党也罢,其实正是缺乏自信的表现,他们谈不上“立”,是真正值得同情的人。(3)论“不惑”——“不惑”是人生美丽的境界,有许多人一生追逐并收集他所需要的东西,比如经验,财富,情感,名誉,等等。但是,物质的东西越多,人就越容易迷惑。能做到不惑的人就是勇敢之人,他不会随波逐流,不会对某种东西顶礼膜拜、趋之若鹜,而是懂得取舍,拿得起放得下,在自己的社会角色中即能担当重任又能举重若轻,不会“心为形役”,活的太累。(4)论“五十知天命”—— “知天命”关键在于一个“知”字,并非是听天由命、不思进取,而是更高一层次的修养。它要求人们指能够了解什么是自己的天命,能够客观认识命运中的穷与通,人世间的好与坏,知道这一切都很自然,最终做到理性把握,平静应对,并获得强大的内心定力。(5)论“耳顺”—— 耳顺就是学习各种知识、领悟各种道理后,不断融合提升达到的境界。我们应该锤炼这种境界,听得进各种声音,保持坦荡之心,干好本职工作,不计闲人戚戚,不怕人言可畏!(6)论“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于丹认为当所有的规矩大道已经变为生命的习惯时,就能够做到从心所欲,这也是每一个生命个体所追求的最高境界。这样的境界看似平易,在此之前却要经历千锤百炼。现在回到现实,在熙熙嚷嚷的世事中,在虚虚实实的生活里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静下心来学习《论语》,借鉴圣贤人生,还会遗憾周围云雾缭绕难见天日吗?

再说下去显得有点人云亦云的味道了!《论语》里的精华于丹已经用超人的智慧朴实的语言诠释的淋漓尽致,即使文学素养不高在她的帮助下也能体会这部远古经典语录的可及性、可用性。跟于丹学《论语》,敞开心灵,沐浴圣贤阳光;伸出双手,传递远古温暖。在追求完美人生的目标下践行论语精神,在创建和谐社会的大潮中奉献微薄力量!

我爱《于丹<论语>心得》,它是远古和现代的结合,是顺应时代的产物。读着它可以拓展思维,可以开阔眼界,迷茫时,帮我明辨是非,识别真善美;失意时,助我化解遗憾,读懂天地人。像迎面而来的春风,像由天而降的甘露,抚慰并滋润着贫瘠的心灵,帮我成长,给我力量,让平淡的人生过得温暖而欢欣……

篇2:《于丹论语心得》心得体会

昨天一个老师说到了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这本书我在偶然的机会看了几十页,至今也没看完,不过于丹在《百家讲坛》讲的论语,我倒是在网上看了一遍。于丹讲了论语后,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很多普通人觉得她说的好,说出了他们想说却说不出的话,想理清却理不清的人生思路。但一些大学教授联合把于丹讲的论语狠狠批判一通,说她根本不懂论语。一百人读论语就有一百种感悟,既然于丹说的是论语“心”得,也可以说是自己的`人生感悟,她的理解能对一些人产生作用就不错了。别用学术的眼光苛求,说的太深奥了老百姓也不懂啊。以我看,于丹的论语心得还是有它的积极意义。

对个人,于丹强调要追求内心的坦然与淡定,要化解生命的遗憾,不要争名夺利,要认识自己的内心,把握好自己,关注自己的成长,追求幸福。在如今这个纷纷扰扰的世界,人们很需要这样的心灵的指导,有些人痛苦,有些人彷徨,却无法化解,如果于丹的那一句话打开了一个人的心结,让迷茫的心灵看到光明,让痛苦得到减轻,那也算行善积德了。

对国家,于丹讲的论语流露着“和谐”的思想。她把论语分了七个部分,无论是说交友、理想、还是谈君子、处世,看似从个人出发,实际上更是一种社会道德、公约的重塑。这与和谐社会的建设是一脉相通的。于丹的语言非常精妙,很动人,举止很优雅,用这样的美女教授来感化国人,效果自然更好。有人说中国人是最可怕的,因为中国人没有信仰,于丹让人们追求内心完善,心灵的宁静,身心具修,对于没有信仰的中国再合适不过了。

对国学,于丹可谓贡献大大,论语掀起了国学热,《四书》、《五经》等经典论著又重新走进了人们的视线,连《三字经》也占了国学的光。国学似乎不再曲高和寡,竟成了人人可谈的大众时尚。

古人说半部论语可以治(知)天下,于丹说半部论语可以修身。我的道行浅之又浅,对于《论语》我不敢评论,只是《论语》中的那句点拨了我,于丹的那句心得提醒了我,就感到幸运并心存感激了。

下面是通过于丹讲论语后,印象比较深刻的几句:

仁者无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法律),小人怀惠。

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损者三友,便辟,善柔,便佞。

篇3:于丹《论语》心得之心得

而在这之中,于丹《论语》之说成为了众矢之的,各种声音不绝于耳,褒贬不一,其中不乏出于某些阴暗心理而投放的“生化核武”。但不论演员演技如何,终归还是混了个脸熟,这不能说是件无益于学术的事。如同“吾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做法已使纯粹的学术处于“皇帝的女儿也愁嫁”的尴尬之地,总要有媒妁之言才能有所婚姻吧,我想于丹最起码也是一位很成功的“媒婆”。

于丹,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古典文化研究者和传播者。2006年“十·一”黄金假日在央视《百家讲坛》连续七天解读《论语》心得,受到观众热烈欢迎。相对于其他男性学者的刚健狷狂,于丹以端庄温柔俘获了大众的心。她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以白话诠释经典,讲述自己从《论语》中获得的为人处事之道,而她在百家讲坛的讲稿,即图书版《于丹〈论语〉心得》[1]也以60万册的惊人首印出版问世,超过了《易中天品三国》[2]的55万册首印量。观众评价于丹讲《论语》,神闲气定,娓娓道来;古今中外,信手拈来;妙趣天成,观之可以忘忧也。

《百家讲坛》是个成功的舞台,登上它的每一个人都有了自己的辉煌,从易中天开始,后有纪连海、阎崇年,而现在,则轮到了一位女性———于丹,这个以《论语》系列再次创下《百家讲坛》收视高峰的大学教授。曾经最早接受“百家讲坛”是从金正昆、阎崇年开始,印象很深。后来又推出很多“续貂”之作,不免驳杂。但于丹已悄然用《论语》成功争取为“百家讲坛”的全新商标,而她也已经以“新人”的姿态一夜成名,荣登学术界“当家花旦”。不论其初衷是怎样设计的,整个过程有否享受折扣或VIP服务,可她已经在此次购物中获得很多超值赠品了。至于于丹所讲《论语》的新内容,确是起到了酷似“文化下移”的作用,让识字的不识字的人都知道了有一部古书叫《论语》,有位老者叫孔子。从这一点看来,她又是一个合格的推销员,把自己多年的库存成功出售且供不应求。那些靠推销知识为生的人,通过于丹知道了:原来《论语》还能这么推销。其实,即使是一位学术工作者(简称学者),也不会在讲大道理时有所创新,这其实很正常,除了有些人在滥竽充数地搞什么歪说、斜说、正说、反说、麻辣、水煮。有人刻意追求标新立异,却落得个“学术畸形儿”。但倘若能因地制宜地根据经典的具体情况,在每篇之后皆附上时代的新注脚,也会成为一种全新的诠释经典的模式和理念,使其旧貌换新颜,即使“换汤不换药”,无疑也是一种成功。

《于丹〈论语〉心得》分七大部分:天地人之道、处世之道、心灵之道、君子之道、理想之道、交友之道、人生之道。各章独立成篇,衔接有道,育人于无形。书中的大道理自不必说,耳提面命二十多年,已经疑似审美疲劳。但在书中用来阐述大道理的小故事意义却更为深刻,也给了我更大的启示。合上整本书,留在我脑子里的好像都是一个个故事中生动的片段、画面,一个个活生生的寓言中的人物,有声有色,活灵活现。可以这样说,通过这本书,我看到了于丹讲经———用例子说话。

说实话,对于做人处世的大道理我不是太感冒,毕竟咱是中国人,更是文学院的中国人,以后要靠这糊口的,所以早在很久以前,公主、王子还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的年代,就已从理论上掌握了,但要全部科学应用于实践,可能下辈子也做不完美,但是于大师为我们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解读古老而神秘的羊皮卷,便是用例子说话。她在全书中引用的例子很多,不论范围、类型都使我折服,中国的、外国的、古代的、现代的、物理的、化学的……无不为她所用,跨越了时空,跨越了学科的框锢,把一个个鲜活且妥帖有深意的寓言、故事甚至于笑话,都伏贴地牵连在了每一条《论语》的灰色理论上,让它们各得其位,使理论与实际完美搭配。照于丹所说,所有真理皆灰色,那么所举例子丰富多彩,加上“百搭”的灰,所构成的图画该多美……孔老先生看见也许也会微笑吧。说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这似乎又近了马、恩二老的身了,在中国此二位可是相当吃得开,成为中国各行各业所标榜的金字招牌,有了这把尚方宝剑,于大师便可笑傲江湖了。

若说深刻,既然于大师用例子说话,那咱也用例子来表达。在众多的实例中,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那个和尚们的故事。通常在说理文章中,“和尚”都是个点击率很高的词儿,说家们总是喜欢拿和尚说事,一提和尚就必有玄机,这些佛门高人总是字字珠玑,点拨世人,许是他们沾了佛陀的灵光。这点于大师也没能脱俗,她讲了一个这样的故事:老和尚背了一个姑娘过河,等过去了便放下了她,而小和尚甚为不解却不敢询问师傅原由,走了二十多里地后才鼓起勇气问师傅为什么这么做,这难道不是犯戒吗?师傅只淡淡一句:“我背过了河就放下了姑娘,可你背了二十多里地还没放下……”故事戛然而止,留下的空白让我不想填满,只想享受如此停顿,让我一下子觉得我的人生不能匆匆地只顾赶路,路上需要这样一盏暖茶清酒濯去一身浮华与躁动;汲取一瓢清冽的泉水来滋养我们心灵的花园。

在现实社会中,所谓的孔孟、老庄已经离人们越来越远,圣贤与经典也逐渐模糊,纷繁世界的庸俗烦琐和思想的高贵纯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链接。而于丹教授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演绎出来,“灰色的孔子”一旦链接了这个多彩的世界,催生而出的是一种纯粹的积极的态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华。于丹用她时而顿挫有力,时而温婉柔和的话语给了我们一道心灵光芒来照亮你我的人生。“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她并没有用多少华丽的辞藻,也全无矫揉造作的表演来给我们描绘一个戏剧般的画面,只有只言片语,闭上眼睛,心中一片充盈。坦白说,个人一直以来都不想去读于丹的《论语》,这是需要勇气的。感觉就好比喜欢的衣服都穿在别人身上,喜欢的人跟别人结婚了一样,心里有些难过。不是嫉妒,是实在不想看见咱家里的宝贝古董被人拿去当烟灰缸……而真正手不释卷地读完了《于丹〈论语〉心得》,虽然身体疲惫但心里却如沐春风,以前从未对某本正经八百的书读起来会舍不得放下,独此一回。

参考文献

[1]于丹.于丹《论语》心得.中华书局, 2007.

篇4:《于丹〈论语〉心得》等

于丹著

《于丹〈论语〉心得》

于丹著,中华书局

偶然在电视上看到于丹,她正在讲一则寓言:一个贫穷的、自卑的女孩儿,终于得到了自己的圣诞节礼物——一朵美丽的头花,在她戴着它,兴奋地飞奔回家的路上,她感受到了小镇上的人向她投来的惊艳的目光,真诚的夸赞,而且,竟连那个自己暗恋很久的男孩子也来请她做圣诞舞会的舞伴,她又惊喜又惶恐——难道这朵头花具有神奇的魔力?然而实际上,那朵漂亮的头花在她陶醉地奔跑的时候,早已经丢失。故事结束了。真是一朵头花弥补了女孩儿生命中的缺憾?其实,弥补遗憾的是自信心的回归。

一个人需要有接受遗憾的能力,并通过自己的态度去弥补这种不足,心态不同,可能会带来不同的生活质量。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的心灵之道。于丹就是通过一个个浅显而寓意深刻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一位最具普遍适应性的孔子,所以,你也可以在圣贤的光芒下,学习成长。

《40岁登上健康快车》

洪昭光著,漓江出版社

中青年群体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主力军,当他们以为自己正处于“工作最费心,身体最省心”的人生阶段时,就已经不知不觉进入了生活方式和健康观念的严重误区。看看那些每天在广场晨练的老人,你是否会感慨:我心中是不是存在着“年轻时糟蹋身体,老了才保养身体”的误区?也许,等你老了,一切就晚了……而健康,的确把握在自己手中。没有理论,不是说教,作者用简单易行的生活小细节,向我们渗透着健康的大学问。作者提醒中年人,应当坚持“四个八”:日行八千步,夜眠八小时,三餐八分饱,一天八杯水。这些简单的健康秘诀,你能做到吗?

《中国家长心里的痛》

夏克军著,海天出版社

篇5:读《于丹《论语》心得》之心得

这两天草草翻看了<于丹《论语》心得>一书,深感共鸣!

当然首先需要给于丹老师道歉,俺看的是网络电子版的,应该也属于盗版行为吧,聊以孔乙己自慰,“偷书不算偷”。

首先感谢于老师的心得,让俺也对《论语》有了一个更新的认识,这一点相信所有读者都是有同感的,《论语》作为一本中国文化经典书籍,而且在中国历史上经久不衰,自然有其道理,透过这本书我们可以看的到,这些道理如今依然适合!相比而言,我们现在人的自我要求实在太低了!

对于每个人的作用,论语是显而易见的,但是于老师这本书却开了一个先河,正如书中所说,“我注六经”,这个阶段是传承中华文化所必须的,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必须的!中国历史上多少次居于世界领先地位,难道真的只是巧合?恰恰相反,那是因为我们拥有可以引领世界的文化,是文化立国,而不是经济立国,经济不过是文化的附属品而已!

于老师的做法,恰恰也用行动诠释了,我们传承文化的方法之一,或许现在人真正的注六经的已经很难了,但是我们可以把我们的心得写出来,纵然有限的愚者,也必然能及圣人一二,而何况中国13亿人,文化传承又如何困难呢?

《论语》一本书的真正价值,远非我们所能描述的,《论语》这本书可以说是开创了一个先河,一个寓于统治阶级社会的先河,只要是有统治阶级,儒家思想就可以完全胜任,就可以发挥其无穷的能量,足以引领世界潮流!

《论语》不是一本书,而是传递了一种道,一种特定环境下做人之道!道的作用是什么,就是实事求是之中的是,就是规律,所以可以长盛不衰,当然,现在的中国依然适用,我们所需要做的,不是排斥,不是污蔑,而是去挖掘这个宝藏!只有如此,才是传承文化,而不是狂妄自大,这不是中国文化的本质,中国文化本身就是包容,就是谦虚,就是母性文化,借用古代形容皇后的一句话“母仪天下”!

正是如此,中国文化中有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气魄,这在世界上,唯有中国文化具有这样的能力和实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是口号,而是需要行动!

我们应该发自内心的感谢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文化宝藏,当然更重要的是要传承文化,最最重要的就是修自己之身,只有这个基础做好了,才能够有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基础!

篇6:读于丹《论语心得》体会

又是一个寒假,趁者这稍微空闲的时间,我再次打开自家的书柜,伸手便又拿了这本《论语心得》。于丹的《论语心得》让有机会和没有机会读《论语》的人,都近距离地接触了一次圣人。这个只有圣人形象的孔子,突然变得亲切,成了一个可以去触及,可以去请教的老者,孔圣人的见解再加上于丹的二次理解和创造,成了一种可以修身养性的处事原则,在紧张的社会生活中,这种观点的介入,可以让很多人学会平和,得到精神上的舒缓。初读于丹的心得,只要你读到某一句,某一个故事的时候,就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让人的心灵得到一次洗礼,一次净化,这种感觉是其它书本是不能给的。

一次又一次地读了于丹的《论语心得》,虽然不能说是大彻大悟,但也确实触动了心灵,以前,我觉得自己的心胸狭隘,无法平静自己的心情,读了它,使我变得从容大度,这中感觉也是前所未有的。如此的心境,如此的平和,除了于丹老师的引领,又有谁能给呢?佩服于丹老师的出口便成章,更佩服她给我带来的别样心态。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主要讲了天地人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书中每一个故事都告诉我们许多的人生哲理和处世做人的道理。于丹老师真是一位难得一见的解读高手,她能把一般人很难懂的《论语》通过心得的方式来解读,她把深奥的道理讲得浅显易懂,走进了我们的心里。看过“天地人之道”和“心灵之道”部分,我懂得了怎样在自然和社会中的和谐,如何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坦然处世。对他人要做到“恕”字,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是说多考虑别人的感受,要感同身受,自己都不愿意做的事情不要强加于别人,对待同事,朋友,都要以一颗仁爱之心去为他们考虑,要充分体谅别人的难处,这样才能使自己得到别人的认同,这点,我从自己的教学生活中得到了论证。记得刚看到我这个班级的时候,在我的眼里什么都是那么不堪入目,学生的行为习惯就没有一个让我觉得顺心的。那时候,我的心情无法平静,总觉得孩子们做的都是错事,做了太多的错事。我会以我自认为正确的方式去强制他们,结果他们学得并不舒心。是啊,我考虑过孩子的感受了吗?我又一次忘记了《论语心得》。记得它的时候,我去考虑孩子的感受,让他们快乐学习、快乐生活,我的教学也因此丰富起来,孩子们也在师生的进一步融洽中生活得快乐起来了。将心比心,以心换心,我们需要这样的《论语心得》。

《论语心得》还告诉我们对待自己要做到“贫而乐,富而好礼”,在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很多不顺心的事,或大或小,当他们发生的时候,我们一定很难受,每个人都不可避免。但我们要难受多久呢?一辈子?不能,当我们汲取了应该学到的教训的时候,我们应该坦然地接受它。不要一直放在心上,坦然是一种勇敢,也是一种慰藉,生活的路还很长,我们也许改变不了别人,或者是外部环境,但是,我们要正视自己,改变自己,正所谓“仁者不忧”。当你的胸怀无限大,这样很多事情就变小了。是的,曾经我也觉得自己很辛苦,自己的工作确实比别人多,当时,我想自己并没有摆好心态,我没有用那种平和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但是,慢慢地,我学会了适应,学会了努力,学会了多方面看问题,我的生活就变得丰富多彩起来,少了些抱怨,多了些快乐。我想,这正是于丹的《论语心得》带我走进了这种境界,使我的心胸变得宽阔起来。当工作上出现坎坷,一定要学会坚强,心灵想到的不是给自己带来多少麻烦,而是自己又从中学习了多少。圣人的光芒就在这里,他们可以生活得并不富裕,然而他们却懂得什么是生活,怎样去生活。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于丹老师讲的一个个小故事,其中都蕴涵着生活中最朴实最真实的道理,我也常常沉寂于这些故事,引人入胜,看着看着,自己就慢慢懂得了于丹老师是要告诉我们的道理,于丹老师的水平是如此让人折服。当我们逐渐把自己融入书中的时候,我们就仿佛开始与于丹老师进行对话,那是一种相当幸福的感受。从她的故事中我们获得了多少为人处世的道理!比如苏轼与佛印的故事,心里有眼中就有,我们眼中满是嫉妒,都是不公,我们的心中也就只有这些,是豁达不起来的。是啊,心里有什么,眼里就有什么。作为一个老师,我们心中如果有的是孩子的优点,我们看到的就是孩子的长处;如果心里都是对孩子的挑剔,我们眼中的孩子自然就不称心。回归到我们现在的教学,又有多少老师能做到彻底地看到都是孩子的优点呢?我想,老师或多或都会对学生存在这么一点那么一点的挑剔。其实,我们缺少的是一种爱,更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因为没有这双眼睛,所以我们的心里就有了更多的不称心。就是这样一个个精简的小故事,通过于丹老师的解读,让我们从对人、对己、对物都有了一个明确的原则,做起事情来才会有条理。通过自己不太深刻的感悟,我明白了于丹老师的《论语心得》在告诉大家要在生活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学会善待别人;学会选择朋友;学习做一个君子;学习面对困苦;学习自信和诚信等等。

真的喜欢于丹的《论语心得》,喜欢书中透露出来的那种快乐的生存态度。因为接触了这本书,真正认真读了这本书,我的心也因此变得从容豁达起来。现在,我的生活中很少有悲哀,我的每一天都是笑呵呵度过的,我学会了从容宽大,也因此渐渐地长大了。于丹称自己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观主义者,她的乐观带动了国内外许多人,使我们大家也学着乐观起来。我们用最快杰的方式去读懂这种对人生的态度,使自己学会了好地对待人生。我们用孔圣人的话理解生活,努力创造自己的快乐人生!

这就是论语,这就是圣人的智慧,也就是于丹和她的《论语心得》教会我们的东西。让我们在圣人的智慧照耀下学会怎样去工作,怎样去生活,追求到我们所要追求的快乐人生吧!

篇7:于丹论语心得

孝敬之道就是这样朴素的起点。

我们今天已经远离了产生孝道的宗法社会。在现代社会中,父子的关系已经不存在跟君臣关系的对应,那么,是不是可以说,”孝“已经过时了?

是不是在今天这样一种人人平等、法律公平的社会里,”孝“就不是做人的根本了呢?一本《论语》捧在手里,我们说它是朴素的,是温暖的,那么它的朴素和温暖体现在什么地方呢?《论语》的朴素和温暖,就在于里面不仅有天下大道之志,更重要的是它永远不失去脚下朴素的起点。也就是说,《论语》告诉我们修养身心的道理,并且还会给出一条脚下的路,让我们抵达自己的理想。孔子和他的学生有很多日常的问答。有一天,颜回、子路跟老师在一起聊天。老师说:”你们每个人都说说自己的志向吧。“

子路说:”我的志向就是,衣服、车马这些好东西,与朋友一起享用,用坏了也没有什么抱怨。这就是我的愿望。“

颜回说:”我的愿望呢,就是一个人不经常夸耀自己,也不经常宣扬自己的功劳,能够做到很谦逊也就可以了。“

这个时候,学生们发现老师还没有说话。子路就对老师说:”希望听听老师您的志向。“孔子呢,就淡淡地说出对自己人格理想的描述,很简单,就三句话:”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孔子的志向就是希望做到能够让老人得到安顿,让朋友对自己信任,让年轻人对自己怀念。

我们想一想,每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不可能摆脱跟三种人的关系,那就是我们的长辈-生我养我的父母,我们的平辈-一生相随相伴的朋友,我们的晚辈-自己的儿女。

孔子先不去谈我要怎样建设家国社稷,怎样建立多少功勋,而是说让我的老人都可以安顿了,让我的朋友对我可以信任、托付,让孩子们觉得我这个人是值得追慕、缅怀的,如果我的存在能够让这三种人心中有这样的种.种寄托,也就够了。

在这里面,摆在第一位的是”老者安之“。我们都在说,中华民族有一种美德叫孝敬,但是,我们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孝吗?一个”安“字容易做到吗?让老人外在得安其身,内在得安其心,可能每一个儿女都有自己的做法,但真正能够做好却很不容易。

中国民间有个说法,叫做”百善孝为先“。一切善行都是从孝开始做起,因为这是人生中最深刻的亲情,人人不可回避。

篇8:于丹《论语心得》摭品

阳光是免费的。 芸芸众生,谁人离开阳光能生活? 然而人的一生,可有谁为自己享受过的阳光付过钱?

空气是免费的。 从古到今,又有谁为这须臾不可缺少的珍品买过单? 凡夫走卒、明星政要谁人不是自由地呼吸着充盈天地之气?

亲情是免费的。 天地合一,谁人没有受到父母无微不至、不求回报的呵护? 这份爱,不因孩子的成年而贬值,更不因为父母年纪的衰老而削弱。

友情是免费的。 择友修身,寂寞时默默陪伴、摔倒时向你伸出手臂、伤心时揽你入怀的人,谁人事后让你折现还付过钱?

爱情是免费的。 修己安人,那份无法遏制的思念、风雨同舟的恩情、相濡以沫的挚爱,可说这是生命最深切的慰藉、最坚实的依靠,有谁人能用金钱买得来?

信念是免费的。 弥遗补憾,无论锦衣玉食,还是衣不遮体,只要有恒心,谁人都可拥有自己的信念,可以是伟大、辉煌,也可以平凡、朴素。

还有目标、希望、意志……所有一切的一切都是免费的,谁珍惜,谁就能得到。 还有春风、细雨、月华……世间多少滋润心灵的美好风物,可都是免费的啊……

人啊,人,印度诗哲泰戈尔说:“ 如果你因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 ”孔夫子告诫我们:“ 要把有限的情感,有限的才华,留在最应该使用的地方。 ”于丹心语:“ 看开暂时的得失,超脱利益的纠缠,定能得到心灵的抚慰,获得精神的栖息地。 ”

篇9:于丹《论语心得》摭品

阳光是免费的。芸芸众生,谁人离开阳光能生活?然而人的一生,可有谁为自己享受过的阳光付过钱?

空气是免费的。从古到今,又有谁为这须臾不可缺少的珍品买过单?凡夫走卒、明星政要谁人不是自由地呼吸着充盈天地之气?

亲情是免费的。天地合一,谁人没有受到父母无微不至、不求回报的呵护?这份爱,不因孩子的成年而贬值,更不因为父母年纪的衰老而削弱。

友情是免费的。择友修身,寂寞时默默陪伴、摔倒时向你伸出手臂、伤心时揽你入怀的人,谁人事后让你折现还付过钱?

爱情是免费的。修己安人,那份无法遏制的思念、风雨同舟的恩情、相濡以沫的挚爱,可说这是生命最深切的慰藉、最坚实的依靠,有谁人能用金钱买得来?

信念是免费的。弥遗补憾,无论锦衣玉食,还是衣不遮体,只要有恒心,谁人都可拥有自己的信念,可以是伟大、辉煌,也可以平凡、朴素。

还有目标、希望、意志……所有一切的一切都是免费的,谁珍惜,谁就能得到。还有春风、细雨、月华……世间多少滋润心灵的美好风物,可都是免费的啊……

人啊,人,印度诗哲泰戈尔说:“如果你因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孔夫子告诫我们:“要把有限的情感,有限的才华,留在最应该使用的地方。”于丹心语:“看开暂时的得失,超脱利益的纠缠,定能得到心灵的抚慰,获得精神的栖息地。”

党和政府给我们提供了如此太平盛世之境,身为教育人,感恩我们的职业选择吧,积极教化他人成为社会有用之才,让自己的人生显现光彩。

篇10:于丹-《论语》心得

于丹-《论语》心得 - 05.交友之道 读后感

于丹-《论语》心得 - 05.交友之道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 ,在社会上朋友是最重要的,人与群分,你在你朋友的身上,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在《论语》中明确写出了交朋友。 好朋友有三种,分别是友直 友凉 友多闻,坏朋友也有三种,分别是友便辟 友善柔 友便�蟆� 好朋友就是一本书,他可以打开你的整个世界。好朋友要交正直的,要坦荡,要刚正不阿,要有一种朗朗人格,在这世界上是顶天立地的,他的人格可以改变你的人格,在你懦弱的时候给你勇气。好朋友要交宽容的,有时候宽容是一种美德,它是世界上最好的美的之一,在你反错的时候可以给你机会,宽容的朋友可以让你自省。好朋友要交友多闻的,认你朋友所读的书,可以变成自己的.,在你犹豫的时候你可以找你的朋友,帮你参考,你作出选择。 坏朋友可以让你变坏,让你做出违法的事情。坏朋友不能交便辟的,他们皮气暴躁,一群人打架,把一人杀了,有人还不知道是谁,问他们为什么,他们说 朋友义气,人不能靠技术,要考明智。坏朋友不能交友善柔的,有一个东西叫机遇,这些朋友就是阻碍你抓住机遇,在他走过你时,你想抓住他,也抓不住。坏朋友不能交友便�蟮模�他们有几个面他们心怀鬼胎,给你套上了枷锁,你不给他付出,会让你付出惨重的代价。

篇11:于丹论语心得

《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

好喜欢!每天倚在床头,欣赏几页,或者放上一段百家讲坛于丹论语心得,让心灵得到净化,让品性得到升华.远离尘世的喧嚣,倾听灵魂深处的呼声.美哉!乐哉!

儒学渐热,孔子学院开到了很多个西方国家,可见儒学的魅力!《论语》,集中了孔子的人生感悟和思想精华,影响了中国多年,如今社会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500多年前的经典语录,今天还能启发我们的心智吗?还能对我们今天的心灵产生触动吗?我把这本书这段视频推荐给朋友们共享!

于丹紧扣现代人面临的心灵困惑,结合其深厚的古典修养,运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从独特的个性视角出发来解读《论语》。全书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以智慧诠释人生,以人生诠释人性,以人性安顿人心。穿越两千多年的时间隧道,体悟经典的平凡智慧。

篇12:于丹论语心得

你要想做一个别人愿意和你交流,也可以和你交流的人,最关键的是你要有一个敞亮的心怀。这就是《论语》中所提倡的“坦荡荡”的心境。

这种心境和胸怀,既可以弥补你先天的遗憾,也可以弥补你后天的过失;同时能使你有定力,有真正的勇敢,使你的生命饱满、充盈,让你有一种大欢心,让你的人生有最大的`效率,让你的每天进行着新鲜的轮回,并且把这些新鲜的养分疏导给他人。

于丹论语心得13: 心灵之道(1) 于丹论语心得14: 心灵之道(2) 于丹论语心得15: 心灵之道(3) 于丹论语心得16: 心灵之道(4) 于丹论语心得17: 心灵之道(5)

篇13:《于丹论语心得》心得体会

《论语》教给人们很多处世的方法、做人的道理,这些方法都很简单,道理都很朴素。《论语》中的很多内容都涉及做事的原则和把握原则的分寸,孔子并不提倡一味地丧失原则,一味地以仁爱之心去宽宥一切人,而是提倡以直报怨,以德报德。面对一件事情,迅速地做出判断,选择最正确的方式。

曾经有学生问孔子:“井有仁焉”?井里头有一个贤德的人,要跟随他下去吗?怎么办呢?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意思是为什么要这么做呢?为什么仁者在井里,就一定要跟着毫无原则地跳到井里去呢?这是一个君子的所为吗?君子也许不能避免伤害,也可能被欺骗,但君子的心不能迷惘。孔子告诉人们,人的行为一定要有分寸,要有原则,要把握尽度,“过犹不及”。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意思是与领导关系过于密切的话,离招致羞辱就不远了;与朋友的交往过于密切的话,离相互之间的疏远也就不远了。有一个寓言叫《豪猪的哲学》,说有一群豪猪挤在一起过冬,它们不知道保持什么样的距离最好。离得远,冬天就冷,互相借不着体温。而一旦凑近,彼此的刺就会刺伤对方,又不得不再离开。多少次磨合以后,豪猪们终于找到了最合适的距离,做到了在伤害不到对方的前提下保持群体的温暖。这就是度。子贡曾经问孔子,什么叫好朋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勿自辱焉。”好朋友就是你看到他有不对的地方,真诚地告诉他,不听就算了,再说下去就是自取其辱,所以交友也要有度。

一位英国的心理学女博士写过这样一段话: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鼓励尽早独立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对子女,是越早让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他们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越好。从这个意义上讲,保持距离和鼓励独立是对其他个体人格的尊重,这种尊重在最亲近的人中间也应该保有。无论父母和孩子,还是妻子和丈夫,一旦没有了这种尊重,越过了这个尺度就会到《论语》中说的“数”的阶段,就潜藏着隐患,就离疏远甚至分离不远了。

《论语》里面所说的仁爱之心,是一开始就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尊重每一个人,留有一点分寸、留有一点余地。这非常像禅宗里面的一种境界。禅宗认为人间最好的境界是“花未全开月未圆”,意思是花一旦盛开,马上就要凋谢;月一旦圆满,马上就要缺损。而未全开,未全圆,内心就会有所期待。朋友之道、亲人之道,皆如是。

四、积极做事谨言慎行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意思是一个人不要越俎代疱,其实这也是当今社会特别应该提倡的一种职业态度。而这一说法的前提是在其位谋其政,先做好自己所在岗位的工作。

孔子一向不欣赏巧言令色的人,曰:“鲜以仁”,意思是这种人有仁义心肠的少,找不到真正的仁者。孔子鼓励的是什么呢?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意思是一个正真的君子,吃饭不用求饱,能果腹就够了;住也不用求安宁,只要有个住处就行了。但是君子一定要积极做事,做事讲效率,要做好,而说话却要小心。

慎于言,说话要小心,这也是分寸,老百姓不是也常说祸从口出,言多语失吗?孔子的学生子张想学习为官之道,请教孔子该如何。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意思是少说多听,多学习别人的经验。一个人身体力行,是直接经验;从别人走过的弯路中学来的经验,是间接的经验。思而不学则怠,人见得多了,迷惑就会变少,所以要多看。此外,做事要小心,这个小心在《论语》中被概括为“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做一件事情之前,要像站在深渊旁边,要像走在薄冰之上一样小心翼翼,叫做慎行其余。

多思、多想、多看、多见,落实到语言层面和行为层面上就是三思而行。这样做的好处就是“行寡悔”,即让自己少一点后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一个人如果在话语中少了太多的指责、不满、报怨,在行为中少了过多的让自己后悔的经历,这个人出去做官、做事,就能够获得成功。

有个小故事,一个坏脾气的小男孩特别任性,经常摔摔打打。一天爸爸把他拉到后院的篱笆旁边,让他以后每跟家人发一次脾气,就往篱笆上敲一颗钉子。一天下来,小男孩看到一堆钉子,觉得有点不好意思。爸爸说,你要学会克制,以后如果你要能做到一整天不发脾气,就可以把钉子拔下来一颗。等到小男孩把篱笆上所有的钉子都拔光的时候,他觉得自己已经学会了克制。他非常欣喜地去找爸爸,爸爸带他来到篱笆旁边,对他说:孩子你看一看,篱笆上的钉子虽然都拔光了,但是那些洞却永远留下来了。其实你每向亲人发一次脾气,就是往他的心上打了一个洞。钉子钉上可以拔掉,发了脾气可以道歉,但是那些洞却永远不能消除了。这是一个可以用来解读《论语》的寓言,可以从一个侧面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言要寡尤,行要寡悔?因为钉子敲下去再拔掉,篱笆已经不会完全恢复原来的样子了。当时的忍耐,为的是避免以后的伤害,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子路曾经问孔子什么是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意思是修自己,怀着一颗恬静的心,保持一种严肃恭敬的态度。子路曰:“如斯而已乎?”就这4个字就能当君子了?子曰:“修己以安人。”意思是修自己以使别人得安和。子路觉得还不够,又追问:“如斯而已乎?”子曰:“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修好自己调养内心,让美好的修养和道德可以去安抚天下百姓,去帮助别人,连尧和舜还不能做成这样呢!这一段对于君子的解释告诉我们的首先不是如何安天下,而是如何修自身。也就是说修好自己,是对社会、国家负责的前提。而在修的过程中,应该抱有一种乐观的态度,应该是一个享受的过程。子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意思是发愤图强的时候可以忘了吃饭,快乐的时候就忘了忧伤和忧愁,不知道自己的生命已经垂垂老矣。

五、宽容和谐君子之道

把孔子对于君子所有的言论、界定、描述总结在一起就会发现,做一个君子要有几个层次:首先君子都是那些内心美好、富足、重视自身修养,然后表现出一种从容不迫的态度的人。也就是说,君子的力量来源于人格与内心。孔子的学生司马牛曾经问孔子:“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也就是说一个人在内心反省自己的行为,没有愧疚,就可以做到不担忧、不恐惧。在孔子看来,这就是君子的标准。

孔子曾经和学生谈过君子,认为君子应该做到三点,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也就是说一个人要真正做到内心坦然,让自己没有那么多的忧伤、忧思、忧虑,这一切来自于什么呢?首先来自于内心的仁厚、宽和、不纠缠、不计较小的得失。第二就是要做到智者不惑。面对众多的选择时,有判断、有定力才不至于被诱惑。人不能左右身外的世界,却能让自己内心的选择能力更强大,让自己成为一个智者。第三就是勇者不惧。当感到畏惧、恐惧的时候,自己的内心足够勇敢、足够开阔,有一种勇往直前的力量,自然而然就不再害怕。所以孔子认为一个具备了仁、智、勇的真正的君子,就会少很多的忧、惑、惧。孔子的学生子贡说:“夫子自道尔。”意思是您说的这3个标准只有您自己能做得到,可见做君子之不易。真君子的坦荡情怀是一种由内而外的人格力量,所以君子从来不抱怨,也就是孔子说的“不怨天,不尤人。”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也就是说真正尊崇学问的人,是为了人心灵的完美。做学问的目的是学会一种把握幸福的能力,学会让自己成为一个有知识、有教养的人,再让自己在这个社会安身立命。子曰:“汝为君子学,不为小人学。”应该说这是孔子对君子标准的一个明确界定,君子永远要做内心完美的人,不好高骛远。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意思是一个人如果整天想的都是自己的房子怎么样,自己的日子怎么样,那这个人就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君子应该胸怀天下。孔子的学生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这样一份担当,就演化成了中国儒家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意思是君子和小人每天惦记的事情是不同的,君子每天牵挂的是自己的道德,小人每天只会惦记自己家的房子。君子从来严于律己,心中始终有一份规矩不能超越。小人只会钻空子,占小便宜。

孔子曾经说,君子跟小人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就是君子“群而不争,矜而不党”。意思是君子合群的,不与人发生纠纷,从来不结党营私。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意思是大家在一起,观点常常会不一样,君子会认真地倾听他人的意见和看法,理解每一个人观点的合理性,同时还能坚持自己的标准,这就叫做和而不同。小人刚好相反,同而不和。大家在讨论一件事的时候,领导还没有说完,就匆匆忙忙举手同意,但最终他的声音与大家是不和谐的。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意思是一个真正的君子会像空气里的氧气一样,让朋友们感觉到很开心,让所有人都得到关照,自己却不张扬。但是小人绝不会照顾大家的情绪。我们中华民族的古典美是一种和谐的美,和谐是在坚持不同声音、不同观点的前提下对他人的宽容,和谐共处,这就是君子之道。

所以,孔子曾经有这样一段生动的描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小人难事而易说也。”也就是说,君子用人从不勉强别人,而是审时度势,把人放在最合适的岗位上,不刁难、不勉强,但是你很难取悦他,这就是君子。小人就特别容易高兴,能取悦他,却是很难相处的人。这就是君子和小人的区别。

六、先行其言君子不器

君子通常先去做,这就叫“先行其言。”事情做完了,再说出来。孔子说君子“刚毅木讷近人。”意思是一个人内心是坚定、刚毅的,而表面上却可能是木讷的,这就是所谓的君子敏于行而讷千言。《圣经》里有一种说法,这个世上最追不回来的有三件事:射出的箭,说出的话和失去的机会。所以“君子始其言而过其行”。君子的力量永远是行动的力量,而不是语言的力量。

真正的君子,在融会贯通之后还有一个很高的标准,就是变通,就是与时俱进。子曰:“君子不器。”也就是说君子在这个世界上不是作为一个器皿而存在的,一个君子重要的不在于他的所为,而在于他所为背后的动机。

15世纪一位宗教改革学家在他写的一本书里讲述了自己青年时代的一个小故事,这个故事改变了他的一生:一天,他路过炎炎烈日下的工地,看到所有人都在汗流浃背地搬砖,他不知道他们在干什么,就问第一个人。那个人没好气地告诉他:“你看不见啊,我这不是在服苦役,在搬砖吗?”他又问第二个人,这个人的态度比第一个人要平和很多,对他说:“我在砌这堵墙啊。”后来他又去问第三个人,那个人和前两个人不同,脸上一直有一种祥和的光彩,很骄傲地对他说:“你是在问我吗?我在盖一座教堂。”这3个人手中做的事情是完全一样的,但是他们给出来的解释却是3个不同的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被动的、无奈的、悲观的,第二个层次是职业的、“器”的(就是孔子所说的只是作为一个容器而存在),而第三个层次是理想的,理想主义者是为了一种美好的东西在付出,这就是“君子不器”。

在今天的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存在于4个坐标系之中。第一个坐标系是社会,我们都有一个社会角色,都有一份职业,要在社会上尽义务、做奉献;第二个坐标系是家庭,我们都有家庭,在家庭里必须承担自己的角色;第三个坐标系是社交,我们都有一个社交角色,对朋友或付出或有所需求;第四个坐标系是灵魂,每个人都应该在灵魂的层次上对自己作出评价,打出分数。

篇14:于丹“论语”楼市品牌消费

于丹档案盘点:

于丹,影视学博士,影视传媒专家,品牌研究专家。1965年6月出生于北京。系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视协高校艺术委员会秘书长,中国视协理论研究会特邀研究员,中央电视台研究处客座研究员,中国新闻研究会、中广学会主持人研究会、中广学会法制节目委员会常务评委,澳大利亚新闻集团(News Corperation)首席顾问,北京电视台首席策划顾问;先后为重庆、珠海等城市设计整体形象,担任品牌城市宣传顾问。现任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助理、影视传媒系主任、硕士生导师。

于丹自从在央视“百家讲坛”开讲《论语》以来,火了。她的新著《于丹〈论语〉心得》创单日单店单品种销售纪录。有评论家认为,儒家文化在当今的复兴和经典的普及传播,需要依靠现代传媒力量,也需要依靠现代人能够一同分享阅读论语的感悟,于丹的新书契合了这一潮流。评论趋于两极:有人认为她讲解《论语》深入浅出,富有生活气息;也有人认为专业化不够。

约访于丹费时,倒不是她架子大、不愿接受采访,而是她的日程安排太紧。那天,她电话里通知记者赶紧上玉渊潭公园茶馆找她。到了之后,才发觉她是坐在一大群人中,看样子是在开什么会议。看到记者后,她微笑着招招手,示意记者在另一张茶桌前等她。一会儿,她绕过人群过来了。果然,与她同桌的是中央电视台一个栏目组的策划班子,正与她策划节目制作。就在笔者采访中,竟又有一班人马“杀”向茶桌采访于丹。看来,研究品牌的于丹也已成为一个“品牌”。

如今,大妈阿姨们上超市买猪肉都认品牌,品牌不仅仅简化了消费者的认知程序,还大大提高了人们的消费信心。在“点房成金”的房地产界,富有地产商的品牌、地产项目的品牌、物业管理服务公司的品牌、地产营销顾问的品牌等等。而与购房人的利益最攸关的当属地产项目的品牌。作为消费者,买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房子,这个房子带给业主什么样的生活……这都是项目品牌的内涵。于丹对品牌课题研究颇深,她先从品牌的概念谈开,接着提示购房者怎样选品牌项目,并以专家的眼光审视,应当如何避免选择品牌项目的误区。

三要素:唯一、持久、特色

在品牌的研究中,有一个“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概念,其实也就是品牌项目的三个特征。所谓“人无我有”,就是做唯一性、独家的项目;所谓“人有我优”,就是项目经受得住考验,保持品牌的生命力;所谓“人优我特”,就是项目具有风格、特色——于丹

我们今天所处的是一个消费文化时代,这个时代人们消费的不只是一个物品的物理价值,还有它所附加的文化价值和品牌含量。就像有的时候,品牌项目的房子销售额会很高,就是因为这些房子附加了很多的价值。项目的品牌是某一个圈子、一种身份或一个阶层的指代。

如何评估一个地产项目是不是品牌项目?于丹说,概而谈之,起码有几个方面的元素:首先是这个地产项目是否具有唯一性。因为任何品牌都有一种核心竞争力。在房地产界,譬如说潘石屹的崛起,他其实走的是极端路线,他打出了一些非常极端的、过去大家不能理解的东西。他的现代城楼盘的楼体可以刷成非常大胆的大红大绿,招徕的是35岁左右的年轻人,这个人群大多是非常时尚的白领。可以看出,现代城所指向的人群是很少的,它不是一个泛大众的、不是大家都可以消费的、像经济适用房这样的概念。但这一批人是有消费能力的,而且这一批人带着一种身份的象征。他们来消费的时候,就是一种对象化消费。所以品牌的唯一性会造成一个对象化消费。

再如“非常男女”的开发。这种小户型是针对那些大学毕业生,他们有了工作,有了经济能力,但是还没有成家,还没有一个稳定的购房计划。这种一室的、公寓式的小户型,在当前房地产市场上很好销售,很好脱手,但它的单价并不低,大概每平方米7000元。这么高的房价能带来这么好的销售,是因为它具备唯一性,它指向了某一种消费人群。

“任何一个品牌必须具有一种核心竞争力,这种核心竞争力就是它是唯一的、不可替代的。”于丹说,在今天任何一个消费市场上,没有什么是最好的,只有什么是唯一的。你能说哪种房子是最好的?别墅最好吗?别墅一般人买不起,价格太高昂了;小户型好吗?对于成家立业的人来讲,它又不够用;高层好吗?又有人说高层防火功能不好、人口密度太大;那么低层的板式楼房就好吗?那还有人说它没有电梯,也不好……也就是说,在今天,没有一个概念可以说是最好的,只有什么是唯一的。唯一性是一个地产项目成为品牌的第一个元素。

地产项目成为品牌,第二个元素就是它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的考验。于丹说,一个地产项目不是说一开始出现就能称之为品牌,必须在市场上经历很长时间的考验——经过了几轮消费、淘汰、修正,最后证明它是有生存、生长能力的。她坦言,“在房地产界前一二年的消费中,存在很多的泡沫现象,大量的项目被冠以品牌,炒得轰轰烈烈,却逃脱不了骤生骤灭、土崩瓦解的命运。其实,这些都不能称为品牌,品牌应该有它的持久性。”

在于丹的品牌理论体系里,第三个元素就是风格化、特色化。品牌项目必须得针对自己的消费群落,有一个特殊的消费诉求。现在,已经没有一把钥匙能开千万把锁的说法了,一把钥匙只能开一把锁。今天,房地产市场的大蛋糕已经被划分成很多块,各种风格的地产项目吸引着购房人的眼球。同样,人们购房也不仅限于购买一个钢筋混凝土浇铸的冷冰冰的空间,而是希望能在房地产大蛋糕里面找到自己想要的内容,就像有人喜欢奶油,有人却喜欢嵌在里面的水果,这种选择带着指向性。就像现在的电视节目越来越多,分出了专业频道,而不是综合频道。房地产市场的项目品牌实际上也是指向性品牌,它在年龄、消费档位、家庭结构、所处区域,都会带有明显的识别性。

选择一个品牌

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格调

在确定一个品牌理念之前,市场预测、品牌的消费诉求、工业模块的构建。在品牌项目的开发中是很有必要的。项目品牌实际是一种公共关系,是人的社会角色的一种延伸,也就是说开发项目必须认同这种社会规则,必须在这种规则下呈现出一种关系认同——于丹

传播学界定“品牌”是一种符号性消费,是一种符号。就是说,品牌带着某一阶层、某一文化圈子的印记。购买一个品牌项目,就代表你将拥有这个品牌所代言的那种生活。地产项目给人的不仅仅是一种房子,而是房子里面的生活格调。选择了这种房子,也就选择了这种格调。于丹举例说,“选择四合院的人、选择别墅的人、选择楼的人,都是不一样的。就是说,选择一种品牌的项目就是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这是一种符号性消费。”的确,人们在都市化、时尚化的进程中,会越来越强调自己这种符号性的延伸。

品牌项目的房子都是工业化流程下开发出来的,摆脱了那种小农生产的随意性。每一个能称作品牌的项目,必定会从设计规划、投资开发、施工建设、营销管理等等环节把好关,推向市场的肯定是一套套让购买人放心而倾心的房子。而且,它也会有很好的售后管理保障,不会像一般房子那样——譬如,想封阳台就封阳台、想安空调就安空调……好的品牌项目的房子,它会先将空调位预留出来,它若指定哪一面阳台是不可以封的,那它们肯定是都不能封的。

于丹用亲身感受到的异域文明诠释自己所体会的品牌项目。她去过巴黎,那儿有一个硬性的规定:购房者购买了一个品牌楼盘的房屋,面向大街那一面的阳台必须养花。这样,鲜花装扮着城市的面孔,巴黎这个城市看上去非常漂亮。另外,巴黎的一些楼是老式建筑,彼此挨得很近。这些老建筑每隔一年会进行一次新的粉刷,并重新修缮。这些措施是对房屋的保养、市区的美化,体现了品牌楼房的概念,也将品牌楼盘的内涵延伸到这样一些人文概念上。可以想像,如果是一间很随意的乡间小屋,自己想盖什么样就盖什么样,想怎样处置它就怎样处置,那样不会成为一个吸引人的品牌房子。

“品牌项目里会有它的人文诉求,会有一些软性概念延伸出来。”采访中,于丹这样强调。是的,几乎所有的品牌项目里面,都会附加整个的社区设施,还有它的生活趣味,就是一些人想要的生活品质。过去房子所提供的仅仅是一个容身之所,而一个好的品牌,就会评估这个房子外面有多少绿化?房子里面有多少私密性?有没有合适的车位?这个小区里是不是实行人车分离?出行是否方便?小区是否安全?这些都是它高端概念的延伸,也就是更为人性化的设计,是一些对人的服务。

“品牌还应有一些人的自主选择空间,这也是它售后服务里一个大的部分。”于丹发现,现在有很多的板式楼,它给业主一个固定空间,里面的格局可由业主选择。它的内墙都做成非承重墙,实际上它只是起一种装饰和隔断的作用,把它打开也可以,去除也可以。“这样,每一个人都可以根据需求,在里面拥有更大的自主空间。不会是打开自家的窗,就是别人家的阳台,把别人家的生活像看电影似的明明白白。”对这种房屋的创新,于丹表示认可。诚然,一个消费者选择了这个项目品牌的时候,不仅仅选择了一种房子,也选择了房子里面的生活,选择了一个阶层的标识,选择了一种个人生活的品质,这些都是品牌的外延。

最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选择房子没有什么是最好的,只有什么是合适的。购房者要选择的是对于自身消费诉求来讲最合适的品牌项目。买房子不能单说花了多少钱,而应从投入产出比来衡量性价比是否合适?是不是买到了好的质量、好的服务等。品牌都有一定的附加值,要看是不是自己最想要的那一部分——于丹

选择项目品牌如何避免误区?于丹的回答耐心而又细致。她说:“选择项目品牌的时候,要避免从众心理,不能有人说好,大家就一窝蜂似地去抢购,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作为品牌研究专家,她一再强调,一个品牌仅仅只是某一个阶层的品牌,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大品牌。购房者在选择品牌之初,一方面是观察审视媒体对它的介绍;另一方面要对自己作出一个理性评估:我是什么人?我需要什么样的生活?我为什么要买这种房子?理性评估自己的需求,作出正确的选择。

其实,我们购房时,不妨扪心自问希望得到什么样的房子,也不妨先列出一份清单:我要多大面积的?属于哪个区的?交通条件什么样?我出行是用私家车,还是乘地铁、公交车?我个人有什么特殊的需求,比如说要有充足阳光,要落地窗,厅要特别大的。把自己的要求列出来,把品牌也列出来,比较对照中找到匹配的楼宇。

多转几个楼盘,在房地产业内作调查,了解开发商的口碑、资质,不能简单地相信广告。开发商都会有一份履历,从前开发过哪些项目,营销过哪些项目,有哪些成功的,有没有失败的,这些楼盘的物业制度、售后保障怎样?购买品牌楼盘是个重大投资行为,不应该是一种冲动的、盲目的、感性的消费,它必须是一种理性和审慎的消费行为,要有多方面的评估和标准。

“同样,选择那些没经时间考验的‘品牌’也是非常危险的。一些项目刚刚做起来,开发商会在广告里告诉你‘这个非常好啊……’人为炒作、轰抬身价,吹出美丽而虚幻的楼盘泡沫。没经过一定时间的市场检验,也没得到消费者的普遍认同,这样的项目‘品牌’很可能只是昙花一现,只会成为昨日黄花。”于丹认为,对于购房人来讲,投资房地产是一笔很大的开支,房子也有非常长的使用期,一个不成熟的品牌会造成非常大且长时间的损害,“所以一定要选择成熟的、口碑好的品牌项目”。

大家普遍认为很高档、很知名的房子就应该有很高的价格。孰不知,这个地方的地价有可能是很低的。这是消费中一个非常大的误区——就是房子的价值跟它的土地价值在价格比上不适当。有的人买的房子很昂贵,但房子到底贵在哪?先要评估一下这个土地的价值。“作为购房者,要了解这个地方的基础地价值多少钱,这个基础地价在区域规划里面是否有增值的可能等。换言之,就是这个房子的售价里有多少泡沫成份。”对于避免房价泡沫,于丹认为应考察基础地价,“比如一个地方地价只有1000元,但它的房子卖到7000元,这显然是不合理的。北京有很多楼盘,地价在三四千元,房子每平米卖到7000元,这还是比较合适的。”土地的价格和房子的价格是需要进行调查评估的,以及这项目所处环境以后的发展会怎么样等等,都应做一个非常明确的评估。

上一篇:中专学校岗位说明书下一篇:校园食品安全承诺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