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职院校师德现状及对策研究

2024-05-05

新时期高职院校师德现状及对策研究(精选6篇)

篇1:新时期高职院校师德现状及对策研究

新时期高职院校师德现状及对策研究

柯伟

(重庆三峡职业学院

重庆 404155)

摘 要:新时期高职院校师德建设面临巨大的挑战,本文针对目前高职院校师德现状共同存在的问题,阐述了新时期高职院校师德建设的现实意义,并通过分析成因,给出了新时期高职院校师德建设的途径和方法,并希望通过策略提高教师师德,实现国家科教兴国的目标。关键词:高职;师德建设;现状;对策

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指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所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也是调节教师活动及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各方面关系的行为准则。“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是人们对师者的道德期待。发展教育事业,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事关教育发展的全局和科教兴国大业。当前,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必须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的重要作用,在全社会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培养教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的高尚精神,全面提高教师素质,把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好地发挥出来。而师德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中最重要的一环,可以说,师德兴则教育兴,教育兴则民族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在吉林大学调研时发表重要讲话,他全面阐述了胡锦涛总书记给北京大学孟二冬教授女儿孟菲回信的主要内容、基本精神,突出强调了师德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灵魂和基础。胡锦涛总书记对孟二冬教授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的高度评价和赞誉,是对新时期师德精神的新阐述、新概括,是新形势下加强师德建设,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新目标、新要求,有着深刻的时代内涵,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在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高职院校更应该积极推进和加强教师的师德建设。

一、新时期高职院校加强师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1.加强高职院校师德建设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内在要求。

经济全球化使得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党中央、国务院卓有远见的提出了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是科技的发展与进步离开了教育就无从谈起,尤其是高职院校承担着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任[1]。教育质量的高低,关键在教师,没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教育。全面提高教师素质,师德建设是核心。因此,在新时期大力推进师德建设是全面实施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要求。

2.加强高职院校师德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以德治国、以德治校思想的迫切需要。江泽民同志在2001年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提出了“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这一思想是对

新时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以德治国”实际上就是把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到治国方略的高度,对于高职院校师德建设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高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是为社会主义培养建设人才的重要场所。一方面,高职院校教师作为公民道德实践的主体,其自身道德修养是衡量是否“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尺度;另一方面,教师是高职院校落实“以德治国”方略、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者,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由于教师的地位和职责的特征,决定了教师在学校道德体系中处于首要的核心地位,决定了“以德治校”必须构筑起以师德为核心的学校道德体系,充分发挥师德的示范、辐射与教化作用[2]。所以说,落实以德治国、以德治校,加强师德建设,是高职院校责无旁贷的使命,是高职院校教师义不容辞的任务。

3.加强高职院校师德建设是提振高职教育的必然要求。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党中央对我国教育事业作出了最新的指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无须论证,可见教师队伍建设在振兴教育,振兴民族大计中的意义何其重大,何其深远。那么如何加强作为根本大计的教师队伍建设呢?途径千千万,方法万万千,但是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抓住师德建设[3]。以师德促进教师教书育人责任感的增强,以良好的教风促进学生良好的学风的形成,用良好的学风和教风促进学校建设,从而不断提振高职教育的发展的步伐[4]。

二、新时期高职院校的师德现状分析

教师是推动教育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主体,肩负着教书育人的神圣指责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的光荣使命。其中师德是教师的灵魂和最核心的素质,对学生能产生十分强烈的亲和力和感召力。然而当前教师职业的“神圣”地位受到了严重的质疑。究其原因,在于有悖师德建设的现象屡禁不止,导致教师职业道德出现了下滑趋势。

1.职业理想和信念动摇,功利思想严重。

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社会各行各业都采取实行以市场为导向,以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为目的,高职院校显得尤为突出,每一位老师都希望通过钻研教材和了解学生去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但是,教师的工资在社会生活中却要与职务职称以及学历的高低挂钩,在现实利益的驱使下,一些教师的职业理想和信念发生了动摇。一味看重名利和个人利益,敬业奉献意识不强,献身教育、终身从教的事业心淡化了,不能正确处理精力投入与利益回报的关系,出现了“人生理想趋向实际,价值标准注重实用,个人幸福追求实在,行为选择偏重实惠”的倾向,而且这种倾向正在淡化着教师的神圣职业[5]。

2.教师的思想不能与时俱进,缺乏危机感和进取心,敬业意识淡薄。

在提倡终身学习的现当代,仍然有部分教师缺乏与时代同步、与时俱进的教育思想,这一点在高职院校的教师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部分教师自从进了学校的大门,拿到了所谓的正式编制以后就认为可以安枕无忧了,殊不知,在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新的知识层出不穷的今天,如果不终身学习的人,就好比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难以生存和发展的[6]。不重视继续教育学习的重要性,缺乏危机感和进取心,只管把从事教育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部分教师甚至有厌倦鄙视本职工作的趋向,上课照本宣科,一份试卷和教案沿用几年,考前给学生“点题”,对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采取回避的态度,使学生学不到真正有用的东西[7]。对待教育工作敷衍塞责,有的教师为了考学和进修而随便调课、停课,这些都严重损害了高职教师的形象。同时,高职院校师资来源复杂,许多是从中专、专科以及其他方面组合而成,学历、职称偏低,一些教师视野狭窄,思想僵化,不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不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8]。从而就会严重影响教育教学的质量。

3.对学生缺乏“真爱”。

韩愈曾在《师说》中明确的说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现如今,部分教师只传道授业,却不能给学生很好的解惑.师生之间交往的方式单一,互相之间参与交往的主动性不强;师生之间交往内容和深度有限,大多为课程学习方面的交流,缺少生活、情感、思想等方面的交流与沟通[9]。师生之间交往时间与机会不多,教师只疲于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只要不出教学事故,就阿弥陀佛,忽视对于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教育以及人格的培养。片面的认为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辅导员、班主任的事[10]。这些问题都无一例外的导致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日渐疏远、趋于淡漠,与创建和谐奋进的师生关系是相违背的。据调查,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教育的现状中存在着生师比较大,专任教师和辅导员配备严重不足等突出性的矛盾,有可能一个辅导员要负责300至400名学生(即6至8个班)的教育管理工作,辅导员也是人,他没有三头六臂,表现在辅导员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就会因为精力有限的原因出现顾此失彼的问题,但为了避免这种问题的发生,对学生就只有管理而没有教育引导,更谈不上用满腔热情来感化和帮助学生,关心和爱护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了。

三、新时期高职院校加强师德建设的对策和方法

1.加强教育,提高认识。

新时期,师德教育的重点是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两个方面。要加强以上两个方面的教育,就必须通过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学风和学术规范教育等各种相关的专题教

育。在《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一文中,确立了“坚持育人为本,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的指导方针。“正人必先正己”。因此,引导广大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坚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信念成为了目前师德教育的重中之重。从具体要学习的教育法规上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是师德教育中教师必须重点学习的教育法规。只有加强这些方面的学习,才能使教师进一步明确高校师德建设的基本准则和依法从教的根本要求;才能增强教师的职业责任感;才能使教师做到真正为人师表。对教师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精神教育,使教师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成为教师为之奋斗的目标[11]。

2.树立榜样、宣传典型、建立师德激励机制,使教师主动提高职业能力和师德水平。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树立先进典型,发挥榜样的示范教育作用;通过榜样以点带面,来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师德水平。作为一名教师,应该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陶行知先生为榜样,为教育事业鞠躬尽瘁。虽然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历史并不长,但在这一历史发展过程中却涌现出许多“德艺双馨”的教师,她们不仅专业水准高,科研教学能力强,而且十分热爱教育事业,把教师当做一门事业来对待。因此,高职院校可以以“校园先进事迹报告团”的形式在学校内树立师德的典型形象,通过宣传他们的风范和事迹,激励先进、鞭策落后,从而推动师德教育的建设。

建立激励机制。通过评先评优和奖惩措施,对教师进行激励和约束。首先,把个人修养好、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的教师作为重点培养对象,将他们选入后备干部队伍中;在岗位、课时等津贴上、进修学习等方面加大财政支持和政策倾斜度,以帮助他们提高发展的速度,同时激励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责任心。其次,学校要扎扎实实地为教师办实事,通过教师安居工程等解决教师们的后顾之忧,并为教师的工作和成长提供人际关系和谐的校园环境与广阔的发展空间,提高教师的主动性。最后,对教师进行教育和管理时必须注意方式方法,力求取得最好的效果。比如通过关心教师的生活、工作、切实为教师排忧解难,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和政治地位等,促使高职院校的教师主动地加强个人的职业能力,自觉地提高自身的师德水平。

3.建立科学规范的师德评价、考核机制。

在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引入科学规范、切实可行的评价、考核机制,尤其要把师德放在考评的首位。第一,要把在教师岗位职务考核和考核体系中加入师德评价考核的内容及其比重,调整和完善对教师的考核体系,把业务水平、学术能力与师德评价有机统一起来。第二,根据《教师法》、《高等教育法》对教师职业能力、道德水准的要求,制订出科学规范、合理有效、切实可行地师德建设的工作条例与具体实施的细则、教师教学与学术的道德规范等相关规定,明确教师的具体岗位职责和要求,建立科学的师德考核指标标准,并将标准细化、量化。可以采取每学期评教的方式对教师职业道德状况、教学态度、育人效果等内容进行打分,在打分过程中根据学校、教学系、同事、学生不同权重打分,并给予综合评价,将评价结果作为考核、评优评先和教师聘任等方面的具体依据。第三,在职务晋升和职称评定中,严格的执行“师德一票否决制”;教师的师德出现问题,等同于发生教学事故或违反教学纪律,给予必要的经济处罚或纪律处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收到奖勤罚懒、奖优抑劣的效果[12]。

4.引导教师自我教育,加强教师自律能力的培养。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关键,外因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反映在师德的养成即是外在约束或监督与教师自我的严格要求、自觉遵守规范共同发挥作用的结果,但教师的自我约束起主要作用,外部约束只有通过个人自律才能发挥作用。只有教师自觉履行教师职责、提高精神境界,才可能实现师德建设的真正飞跃。教师自律是师德建设的根本,通过宣传教育,提高教师加强师德修养的自觉性,是师德建设的根本途径[13]。所以,高职院校应积极开展一系列引导教师自我教育、加强教师自律能力的培养的活动,如通过每周二业务学习和每周四政治学习的时间引导教师对《教师法》《教育法》等内容的学习,来促使教师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以提高自身师德水平的目的来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真正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四、结语

总之,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高职院校一定要把师德建设放在学校工作的重要位臵,并建章立制予以保障,加强师德教育,提高认识,只有这样,高职院校师德建设才能走上良性发展的快车道。

[作者简介]柯伟(1984-),男,重庆人,重庆三峡职业学院教学干事,助教,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管理。

参考文献:

[1]叶蓉.高职院校师德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8-10.[2]刘志强.高职师德建设的现状与问题及其对策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2007(6):59-60.[3]朱月.师德建设随想录[J].学校管理,1998(4):23.[4]梁其军.关于高职院校师德建设问题的思考[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3):23-24.[5]王仕勋.关于高职院校师德建设的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09(28):180.[6]朱权.新时期高职院校师德建设的困境及对策[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79-181.[7]张力.关于加强高职院校师德建设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8(17):51-53.[8]吕旭涛.论高职师德建设的意义及对策[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3):64-66.[9]何祥林,黄吴静,徐丽.教师为本,师德为魂—关于当前我国高校师德建设现状的调研报告上[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10(8):85-87.[10]李裘.加强师德建设创建学习型高职教师队伍[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1):27.[11]刘冰芝.论高职院校教师的师德建设[J].高教论坛,2009(5):114-116.[12]张祥春.高职院校师德建设的思考和对策[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10):1-2.[13]檀辉.高职院校师德建设问题与途径[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10(4):50-51.

篇2:新时期高职院校师德现状及对策研究

内容摘要: 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养,是教师的灵魂。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紧迫性。在物欲横流的今天,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体制改革的情况下,立师德、正师风,又摆在了突出的位置。从树立崇高的理想信仰,加强责任心,对学生施以无私的爱入手,建立长效机制,坚持以为人为本理念,师德师风建设必将实现新的跨越发展。关键词: 立师德 正师风 对策及建议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振兴,系于教师。历史赋予了我们教师教书育人的重任,要完成这一历史使命,关键是要全面提高教师素养。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养,是教师的灵魂。今天,我们面临着尴尬:工作量大,条件艰苦,突破空间和时间的界限进行工作,花费大量精力和心血„„教师的劳动和因这种劳动所取得的报酬是难以相等的。在物欲横流的今天,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体制改革的情况下,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曾经拥有的道德底线受到威胁。在这种形式下,立师德、正师风,放在了当前师德建设中突出的位置。

一、当前师德师风的现状调查

长期以来,广大教师自觉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做好本职工作,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赢得了全社会广泛赞誉和普遍尊重。曾经,我们的教师在三尺净土上,勤勤恳恳,辛勤耕耘,几十年如一日,为培育祖国的后代呕心沥血。曾经,在 “12·23”井喷和“9·4”洪灾中,我们的教师热爱学生、忠于职守、无私奉献,在灾难面前经受住了考验。因此,我们骄傲,倍感自己职业的神圣和光荣。今天,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 传统的价值取向面临着新的挑战,师德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特别是义务教育保障机制改革的情况下,我们教师又面临着一次道德底线的挑战。一些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在市场经济的大潮冲下,抵挡不住不良思 潮的侵袭,出现了一些有悖于师德的不良现象。他们师德意识淡薄,思想行为严重地偏离了师德原则和规范,主要表现在:

1.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拜金主义悄然而生

在市场经济的冲击、利益的驱使下,部分教师从事第二职业、第三职业,想方设法谋取私利。有的教师捧着铁饭碗,打着小算盘,课余到社会上兼职,热衷于有偿家教、有偿补课、有偿培训班,通过订阅资料捞取回扣等。部分教师认为,现在经费改革了,收入大大减少,还比不上打小工的,明显存在着严重的攀比心态,这山望着那山高。于是有了教师干脆停薪留职、下海经商、跳槽。这部分教师干工作以经济为杠杆,一切向钱看,全然没有了奉献精神。

2.缺泛敬业精神和事业心

通过调查,教师中对本职工作的“无为”,对非本职工作的“有为”的现象相当严重,充分反映了部分教师理想信念和师德观念已淡化,事业心、责任感缺乏,已严重影响了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个别教师由于种种原因,工作不讲奉献,把教师执着的追求和高尚的人格抛诸脑后,不用心去教育学生,不安心从事教育工作,价值观、人生观发生偏移。个别教师身在曹营心在汉,不专心教书育人,在位无心任教,备课不认真,上课消极应对,对学生不严格要求,甚至部分教师产生了严重的职业自卑心理的现象。新形式下要求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适应形式的发展,但少部分教师不思进取,安于现状,甚至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久而久之,知识贫乏,观念陈旧,教法呆板,严重影响教育教学质量。

3.师表意识淡薄

调查中,部分教师对党的思想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和执行缺乏应有的政治敏锐性,不具有教师职业的使命感和危机感,不顾及影响,把自己从事的职业无所谓。个别教师言行有悖《教职工行为规范》,参与社会违法活动,把不满情绪发泄到学生身上,体罚或变相体罚事件时有发生,甚至于有的教师不注意自身形象,打牌赌博,进入非法色情场 所等。打这些行为均不同程度地损坏了教师形象,影响较坏。

4.缺乏爱心

“教师应该像父母一样给予他们无私的爱,用爱用心教书育人,促进每个学生健康成长”。但在日常教育工作中,部分教师只知道教书,忽略育人,不知道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有的甚至歧视、讽刺、挖苦后进生,进行心理施暴和体罚,对那些“屡教不改”者,动辄“撵出教室”或请家长,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新时期加强师德师风的现实意义

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教师是关键。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必须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可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教育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教师是关键,新时期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紧迫性。

三、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中国的未来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归根结底靠人才,人才培养的基础在教育,新时期,把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好地发挥出来,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第一要务,面对当前的形式,我认为,新时期的师德师风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坚定信仰,健全教师完善的人格

陶行知先生认为,最高尚的献身精神就在我们身上,它神圣、珍贵、强烈、持久,是因为它不与金钱发生因果关系。牺牲自己,造福于人,这种献身精神岂是金钱能买来的?若问献身精神哪里来?答曰:信仰。教师职业具有特殊性,不能拿商品经济等价交换规律去衡量我们的劳动,正是由于教师劳动的这种特殊性,决定了教师的职业心理特点与特 殊需要,如讲自信心、进取心、奉献精神等深层素质,既是教师职业要求,更是健全教师完善人格必须具备的内在品格。

有了坚定的理想信仰,就会倡导奉献精神,以苦为乐,不计个人得失,自觉地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以敬业、奉献为自己的生活守则。陶行知笃信教育兴国,坚定的信仰决定了强烈的事业心。从先生的言行中,让人感悟到并重视人的崇高精神的作用。王生英,一个非常熟悉的名字,河南一贫困山区女教师,中央教育科研所副研究员王化敏称她是“很理想化的人,是教育界的苦行僧”。曾经只有40元月工资的她和丈夫一道卖光了家里的一切,把自家房子改造成了一间大教室,容下了几十个学生,从此,为山里孩子撑起了一片蓝天。正是这种对职业的信仰,促使她甘当苦行僧,承担起了本不该让她承担的责任。

有了坚定的理想信仰,从选择做教师起,就会把自己的全部才华、知识、青春和生命奉献给教育事业。邹有云老师,胸怀崇高的理想信仰,为了太阳山明天的太阳,他兢兢业业、甘于清贫、无私奉献了30年。正因为如此,人们一提起教师,才与园丁、人梯、铺路石联系在一起,这既是对教师工作极为崇高、极为重要的肯定,也是对教师工作提出的更高要求和目标。

2.明确责任,增强教书育人动力

责任是一种使命。教师如果没有责任心,就不明白自己的职责,不会明白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那将会影响几代人甚至是国家的未来。如果教师经常用职业良心衡量自己,鞭策自己,就会形成强烈的责任意识,从而产生强大的工作动力。

有些事情看起来很难,其实做起来非常简单,就看你想不想做,怎样做?我们常说,抛开其他一切因素,凭良心教书,其实,这非常朴实地道出了教师的一种本能的责任,有时,它就是一种莫名的冲动。当你看到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时,就会感到一种责任,因为我是教师,我就要对孩子负责。对身边的每一位孩子,我唯一能做的是关爱有加,让每一位孩子健康成长。有这样一个孩子,在我眼中,他是一个双优生,可 是,他无声无息地辍学了。后来我对他进行了家访,当我了解到这个孩子父母离异,后来生父和继母都外出了,他只好跟爷爷奶奶住在一起,爷爷奶奶年事已高,无法再供他读书时,一种责任油然而生,我要让他重返校园,第二天,这个孩子回到了学校。工作中,像这样让人感动,触及我们心灵的事太多了,没有理由不让我承担起呵护孩子、像父母一样关爱孩子,帮助孩子成长的责任。当家长把他的心肝宝贝送到我怀里的那一刻,一句拜托,我知道我的责任有多重!当学校领导语重心长地交办给我任务时,我就要对我的学校负责,我要努力把工作干好。不为别的,只为一种责任。所以,加强教师责任感教育和唤起教师的责任,是教师安心从教、甘守清贫的强大动力。

3.培育爱心,让师德闪光

“当教师必不可少的,最主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学生。”爱心是做所有事情的动力,只有你爱,你才会想;只有你想,你才能做。这是没有附加条件的。我们教师从事的是特殊的行业,服务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有血有肉,有感情,有思想,你爱他,他才能爱你。我们面对可爱的小狗都能产生喜爱之情,面对将死的小鸟都会产生怜悯之心,面对这些天真无邪,活泼可爱的孩子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爱他们呢?爱心,是对良知的尊重,是神圣在工作中的体现,是在工作中流露的优秀品德和人格。教师热爱学生就是热爱教育事业。可见爱心在教师职业中的重要性。许多老教师他们情系学生,情倾讲台,十年一日,耕耘不息。“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霍懋征老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座右铭。她说:一个老师必须热爱学生,才能教好他们。她强调教育者要先受教育,塑造灵魂者要先做到心灵美,这是真、善、美的先决条件。这句座右铭,陪伴霍老师在小学教师岗位上度过了60个难忘的岁月。全国优秀教师韩培兰说,教孩子首先要爱孩子,要让孩子们感觉到老师像妈妈一样的爱。30多年的教师生涯,让韩培兰悟出了许多道理,也摸索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在韩培兰的办公桌抽屉里,有这样的小纸片:明天给小涛调换一下座位,放学后到大杭家里家访,林浩进步了,要加一朵小 红花……正是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点滴小事,润泽了无数孩子的心田,让他们涉世之初就感受到了人间的温馨与真情。能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无闻、矢志不渝的奉献,甘愿一生过着一灯如豆、四壁清辉的生活,动力何在,源于对孩子们的爱。4.加强学习,教育引导

学习能改变人的思想观念,也能改变人的行为习惯。教育主管部门应该组织各种与师德相关的学习活动,从制度上建立健全师德考核内容,督促各级各类学校具体开展此项活动。各学校结合本校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做到有计划、有组织、有检查、有心得体会等。在学习活动中,通过集中与分散学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认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法规文件,提倡“依法执教、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职业规范,引导教师正确的价值取向,让教师做一个精神上的富有者,要淡泊名利、志存高远,带头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不断加强师德修养,把个人理想、本职工作与祖国发展、人民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追求,甘为人梯,乐于奉献,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努力做受学生爱戴、让人民满意的教师。

5.建立长效机制,坚持以人为本

师德师风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工作,学校要建立长效机制,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才能把师德建设抓紧抓实。在加强教育引导的同时,还要正确对待教师的合理需求。学校要成立师德建设小组,定期开展学习教育活动和师德体验活动,让教师从中感悟。定期组织评选师德标兵活动、举办先进典型事迹报告会等,掀起学典型、赶先进、比贡献的热潮,从而塑造教师整体职业形象、提升职业道德境界。同时,学校特别是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注重教师的合理需求。人的积极性是以合理需求得到满足为基础的,作为各级管理阶层,应当努力创造条件,优化内外环境,建立教师合法权益的保障机制,切实落实好教师的政治待遇、经济待遇和提高物质生活水平,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能得到及时疏导, 生活、学习困难问题能得到及时解决,加大力度落实教育城乡统筹发展,为山区教师搭建起城乡互动学习交流平台,真正实现教育公平等一些实实在在的工作。这样,能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工作就会更加极积主动。

篇3:新时期高职院校师德现状及对策研究

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干部的主要特征

“90后”学生干部是学生群体中先进力量的代表, 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得力助手。他们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既起着学校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的桥梁纽带作用, 同时在学生群体中又起着不可替代的示范作用。据笔者的调查了解,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干部队伍素质的主流是好的,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视野宽广、思维活跃, 综合素质较高 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的时代背景影响下, “90后”大学生每天都面临着新技术、新理念、新思潮的冲击。作为学校积极力量代表的“90后”学生干部更愿意主动轻松地接触比前代人更多的来自东、西方国家的思想和理念, 各种文化间的碰撞与交融让他们视野开阔、见识广泛, 也由此形成了与前代人迥然不同的人生观、世界观。迅速崛起的信息高速路, 优越的物质条件使得可以连接网络的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等电子设备成为“90后”大学生的必备之物, 他们可以随时获取信息。强烈的求知欲和宽广的信息平台使他们成为新事物的热衷者和追随者。他们能轻松自如地随时接收各种信息充实自己大脑中的信息库。“90后”大学生是注重信息容量的一代, 在他们心目中, 只有上通天文、下通地理、中通人情的人, 才是最值得佩服的偶像, 所以“90后”大学生更像是个万事通。

自信、果断, 独立思考能力强 由于大多数“90后”大学生是独生子女, 在家庭中处于“6+1”的特殊地位, 他们的行为和处事往往以自我为中心, 遇事果断、性情率真, 敢说、敢想、敢做, 表现自我毫不掩饰。因此, 大学生干部在工作中独立思考能力强、很少盲目认可某种价值观, 趋同意识比较淡, 对事件往往有独特的见解和价值判断。他们敢于质疑权威、挑战传统, 面对未知的问题、未知的领域既有勇于实践的冲动, 更有敢于推翻常规常理的冒险尝试的胆量。

注重个人成就、期望发展突破 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大学生干部注重个人成就, 渴望成功, 他们不愿被动地接受安排, 而更倾向于凭借自我奋斗实现人生理想, 其人生理想很大程度上倾向于自我成功和自我实现。据调查, 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明确表示“真羡慕电视中看到的志愿者”。在大学里, 很多“90后”学生想多参加一些志愿者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由此可见, “90后”并非像大众印象中的一味追求自我, 他们有着较强的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期待被了解和认同的内在需要。

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干部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高职院校学生干部现状的主体特征是好的, 但由于受传统的人才观和国家高等教育政策对普通高等教育倾斜的影响, 高职院校在我国高考招生层次中位于第四批次或第五批次, 即属于高考录取的最后一个批次。与普通高校相比, 往往是成绩较差的学生在无法进入本科和专科院校就读的情况下才会选择高职院校, 这在客观上造成了高职院校学生培养入口的低起点。另外, 家庭环境和社会大环境时刻影响和冲击着正处于青春期末期的学生干部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种种因素导致高职院校学生干部在某些方面存在着不足。具体有以下表现。

功利性的价值取向增强 受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蚀和影响, 相当一部分学生干部的动机不纯, 价值取向模糊, 崇尚趋于功利化和现实化的价值标准, 淡化对自我能力提升和为同学服务的价值倾向, 重视付出与回报的关系, 不能平衡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有些高职院校学生干部天天很忙, 今天开会策划这个活动, 明天准备那个比赛, 后天又穿街走巷、登门拜访谈生意、拉赞助。这种积极开展各种学生活动的精神是可嘉的。但是, 有的人误以为当学生干部就是要搞活动, 谁搞的活动影响大, 规模大, 谁就是优秀的学生干部, 而不喜欢脚踏实地、默默无闻地为同学做些实事, 不是在为同学服务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及能力, 只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比如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有的甚至只是为了获得些奖状和荣誉而已。他们积极参与学生组织, 主要目的是在学校综合测评、奖助学金、入党积极分子等的考察评比中获得加分或优先权。他们担任学生干部主要是为了赚取政治资本, 在评先、评优、评奖、入党等方面获得优先权, 为就业增加筹码。

自律性与责任心缺乏 笔者对本校学生干部的《个人成长分析报告》进行了统计分析, 大部分学生干部在进入大学前的学习生涯中曾担任过班、团干部, 并曾是家长和教师眼中的“佼佼者”, 但后来由于迷恋网络或其他原因, 致使学习兴趣下降, 最终在高考中失利, 带着失望、无奈和迷茫进入高职院校就读。刚进入大学时他们努力改变自己、憧憬大学生活, 但慢慢地他们的自制力和自控力容易缺位、失位, 在工作中不能很好地处理学习与工作的关系, 往往“宽以待己、严于律人”, 甚至旷课、挂科, 使其在其他同学面前失去工作的威信。孔子曰:“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在实际工作中, 不少学生干部缺乏工作责任感, 身居其位, 不谋其政, 敷衍了事, 流于形式。不少学生干部对学生工作的目的、意义理解不深刻, 往往在开展日常工作时, 应付心理居多, 不注重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自我意识强, 团队意识淡薄 我们正处在一个“数字化生存”的时代, 社会信息化、网络化使各种思想、观念、理论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传播和交融。除此以外, 现在大部分学生是独生子女, 自我意识强, 使得他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 将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甚至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别人。很多任务和决策经常受到来自学生干部内部的质疑, 并以“懒、散、慢”的态度应对。而学生干部各方面的工作是要通过集体参与、团队协作完成的, 由于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本身的局限性, 学生干部在团队协作方面的能力显得相对薄弱, 不少学生干部在工作中缺少与他人、部门以及部门与部门间的协调和沟通, 全局意识和大局意识缺乏, 搞本位主义, 自以为是, 最后是各自为政、孤军作战, 工作效果甚微。

工作主动性不够, 心理承受力较弱 在实践中, 有些学生干部只懂得继承、模仿上一届学生干部的做法, 将工作形式化、表面化, 对本职工作认识不清, 认为学生干部的任务就是检查、扣分, 而忽略了自身的职能作用。大部分学生干部遇到挫折后心理承受能力弱。据调查, 有72.3%的学生干部表示遇挫后自己心理会留有阴影, 并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 甚至有5.1%的学生干部表示自己会因此一蹶不振。只有9.4%的学生干部表示愿意“总结经验从头再来”。在压力释放方面, 超过五成的学生干部选择与家人、同学聊天来舒缓情绪;近三成的人则寄托于网络, 通过QQ空间、博客、上网打游戏的方式调节自己的情绪;只有近二成的学生干部善于运用目标转移法, 即通过学习和工作等转移注意力, 给自己放松减压。

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干部问题的原因

“问题如镜, 形显外, 思通内”。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干部的现状正是社会、家庭、学校与学生个体融合的表现, 具体分析如下。

社会大环境的现实影响 改革开放带来了物质经济“质”的飞跃, 社会信息化、网络化带来了思想、文化、理念等“软实力”的碰撞和冲击, 逐利享乐成为现实世俗的代言。高职院校学生干部中的功利价值取向正是现实世俗的“返魅”。

家庭教育中传统人才观的影响 受“学而优则仕”传统人才观的影响, 在家庭教育理念中, 家长渴望子女成才入仕, 扭曲了家长对高职院校的评价, 他们对高职教育的发展抱以偏见和漠视, 甚至有些家长认为子女进入高职院校很没面子, 是无奈的选择。这种观念进而影响到高职院校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心, 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高职院校对学生干部“重使用、轻培养”的现实影响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和年限决定了高职学生干部任职周期短, 基层的事务性工作较多, 学校给予的培训指导很少, 导致学生干部工作能力不强。按照相关要求, 高职学制大多为三年, 有的甚至是两年, 在大力推进以就业为导向、增强实践能力的教育教学改革中, 许多高职院校实行“2+1”的教学模式, 即学生在校集中学习两年, 到相关企业单位顶岗实习一年。这样, 高职学生干部较之于普通本科院校学生干部的任职期至少短一年左右, 高职学生干部从进入学生团体到离开组织的任职时间只有一年半到两年, 任职时间短、流动性大容易造成干部成长不充分, 且容易导致他们的工作能力和责任心胜任不了工作要求。

高职学生干部自身定位、规划不明确的内在影响 定位是个动态的概念, 做任何事情, 明确自己在整个系统中的位置, 即定位, 是前提和基础。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干部角色定位不清, 造成角色冲突、角色错位, 因而影响了自身的发展和提升。学生干部首先是学生, 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学习, 所以学生干部必须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学生干部是服务者, 而不是“领导”, 其作用是协助教师, 上情下达;服务同学, 下情上报。学生干部应该做同学的表率, 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都被同学看在眼里, 必须有服务意识、奉献意识、创新意识、楷模意识、团结意识、仁爱意识。中国地质大学的徐士元老师很好地诠释了学生干部的角色定位, 即“按本色做人, 按角色做事, 按特色定位。到位不缺位, 补位不越位”。

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干部问题的对策

基于对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干部现状的分析, 笔者认为, 作为学生管理工作者, 应该积极主动地思考创新, 与时俱进, 完善制度, 努力探索和研究教育与管理艺术。针对现状, 在此提出以下对策措施。

建立科学有效的学生干部管理制度 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干部的现状, 要改进策略, 健全机制, 以系统论、方法论的科学视角, 将学生干部的选拔、培养、任用、考核、评价、奖惩等工作系统化, 即:确立标准、正确选拔;课程引导、科学培养, 以关心爱护促培养;以实践活动为载体, 以为同学服务锻炼能力、提升素质;以学生评议学生干部、辅导员评价学生干部、学生干部交叉考核及学生干部自查等多种方式进行系统考核、多级考评;以榜样激励为主, 以激励机制促能力发展。科学有效的学生干部管理制度应将“权力关在制度的笼子里”, 使各环节有机结合、有效执行, 造就一支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学生干部队伍。

充分发挥例会的交流“内化”作用 要完善例会制度, 通过交往互动进行例会体验, 依靠团队成员间及团队与团队间的交流理解、相互尊重、认知感悟, 促使学生干部相互教育、取长补短、相互促进、拓宽视野、增进友谊、增强团队凝聚力, 提升合作与服务意识, 共同进步。

建立学生干部档案 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干部自制力相对较弱的特征, 应给每个学生干部建立一个档案。根据考核体系, 结合他们的学习、工作和日常表现, 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以加强对学生干部的引导和教育, 引导学生干部正确对待权力, 开展学生干部先锋岗活动, 给他们以一定的压力。通过教师、学生等多个渠道对学生干部进行监督, 及时制止和纠正学生干部的偏差行为, 积极加以指导, 保持学生干部队伍的先进性。

加强学生干部梯队建设 学生干部梯队是由不同层次、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专业的学生按照工作职责的不同建立起来的学生干部队伍。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和周期决定了高职学生干部具有流动快、周期相对较短等特点。对于高职院校而言, 二年级学生成为学生干部的主力军, 因为新生入学对学院需要一个熟悉了解、适应的过程, 而三年级即毕业班的学生基本上都已参加实习和忙于找工作。针对这一特点, 应切实加强干部梯队建设, 引入竞争机制, 增强干部队伍自身的活力, 任人唯贤, 大力发掘新人。在学生干部梯队培养过程中, 高年级的年级委员会要帮、扶、带低年级的年级委员会, 采取“以老带新, 以新促老”的方法, 尤其是在工作起步阶段, 应传授工作经验, 现场示范指导, 为低年级学生干部提供一系列帮助。对低年级学生干部骨干进行“传、帮、带”, 还应实行毕业年级学生干部“顾问制”, 让即将毕业的学生干部发挥余热, 加强学生干部梯队建设的力量, 保证学生干部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建立高职院校学生干部社会实践基地, 组织和引导学生干部通过实践性教育不断成长 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是“90后”学生干部了解社会、增长知识、提升能力的重要途径。“纸上得来终觉浅”, 社会实践对于促进学生干部了解社会、了解国情, 增长才干、奉献社会, 锻炼毅力、培养品格, 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努力创造各种机会和途径, 使学生干部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 组织学生干部短期实习, 寻找社会服务机会, 组织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等等。通过与社会各阶层的广泛接触和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 使“90后”学生干部在实践中掌握观察问题、分析处理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奉献意识、集体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总之, 新时期高职院校适应时代的挑战, 培养和建设一支“素质高、能力强、影响力广”的学生干部队伍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 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 取长补短, 全方位提高学生管理工作水平,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促进学生干部、校园、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储祖旺.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8.

[2]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胡泳, 译.海口:海南出版社, 1997.

[3]吕善广, 徐凤英.高职院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的新形势、新矛盾和新思路[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4) .

[4]邓庆华.高校学生干部的素质要求与培养方案[J].新西部, 2009 (8) .

[5]刘献君.论高等学校定位[J].高等教育研究, 2003 (1) .

[6]唐贤明.和谐社会视角下高职院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的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 2009 (10) :56.

[7]刘婧君.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 2010.

篇4:新时期高职院校师德现状及对策研究

关键词:高职院校;法律意识;现状分析;对策研究

前言

社会意识包括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法律意识不仅能制约公民的行为,做到不犯法、不徇私。还能提高公民维护法律的意识。高职院校的学生都是在未来建设祖国的人才,他们拥有强大的法律意识能直接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文明,还能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所以,在新时期,我国的高校要注重学生的法律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对法律常识的了解,创造出适应社会的高素质人才。

一、高职院校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现状分析

(一)法律常识缺乏

法律常识是法律意识培养的基础,但是通过对高职院校的学生的走访调查发现,他们的法律常识的知识水平参差不齐,整体的法律素质水平较为低下。究其深层次的原因在于高职院校的定位的错误以及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随着我国依法治国观念的逐渐深入人心,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却专注于专业课知识的学习,从而忽视了法律知识的基础课程,这种舍本逐末的学习态度,在当今社会即使掌握了一技之长,但是由于法律常识的匮乏,也难以拥有较高的法律意识,这种情况就会造成两种结果,一是学生会运用自己所学进行高科技的犯罪活动;二是该学生在自身的利益受到威胁的时候,难以做到运用正确的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法律常识作为高职院校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基础知识,该法律常识的多少是衡量现阶段大学生法律素养的重要依据。掌握法律常识不单单是关乎学习的问题,更是作为一名合格的大学生的义务。

(二)法制观念淡薄

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在现实的学习与生活当中,由于法制观念的淡薄,形成了亵渎法律的意识,往往难以做到自觉的遵守法律制度,履行维护法律权威的义务。导致高职院校大学生亵渎法律的行为,主要是因为他们没有在现实生活当中形成正确的法律的权利观念,对于权利意识的严重缺乏使他们难以对自己的合法权利的进行运用,不懂得尊重别人的合法权利,甚至肆意践踏别人的合法权利,缺乏最为基本的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因此法制观念,尤其是大学生权利观念的塑造以及培养,应该作为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的重要内容受到重视。从“经济人”角度分析我国的法律权利,是以相关者的利益为基础的,因此,高职院校的大学生由于法制观念的淡薄,在法律意识的塑造过程中难以正确的处理索取与付出两者的平衡统一关系,该享有的权利放弃,不该享有的权利争取;该履行的义务逃避,不该履行的义务干涉。

(三)缺乏法律信仰

坚定的对于法律的信仰,是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的精神支柱。当代的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只有在心里时刻保持着对于法律的尊重,以一颗对于法律信仰之心,进行法律实践的活动才能实现对于法律价值的正确追求以及极大的促进法律意识的培养。然而,现阶段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法律信仰方面存在着严重的误区,对于法律的信仰,是指为了维护法律的权威而进行的行为,但是某些高职院校的学生曲解了法律信仰,认为只要有违法行为的发生就要彻底的抹杀,因此高职院校学生的法律信仰存在着盲目性以及过激行为。例如某高职院校的学生在网上肆意的夸大或者过分的宣传社会的不良风气和政府的贪污受贿现象并对行政执法的公平以及公正性提出严重的质疑,就某种程序而言,导致该类学生此种违法乱纪行为的发生,主要是对法律信仰的不够坚定,缺乏正确的对于法律的信仰。

二、解决高校学生缺乏法律意识的对策

(一)建设高职院校法律教育环境

孟母三迁、近朱者赤都让我们明白了环境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因为为了使高职院校的学生法律意识得到培养,可以通过改善高职院校学生的环境,建设法律教育环境,来促进学生法律意识的塑造。高职院校的官方教育机构要严格遵守法律制度的规章及程序开展各项教学工作。能够就学生普遍关注的评选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国家奖学金、党员干部、成绩考评等工作,严格按照学校相关的规章制度进行评选以及监管,如果发现有徇私舞弊行为的存在,一定要严肃处理,通报批评。只有这样才能建设良好的法律教育环境,促进高职院校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二)结合法律和心理的双重教育

为了促进高职院校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可以通过采取法律与心理教育的结合来实现。以心理教育促进法律意识的培养,以法律意识辅助大学生理性处理心理问题。高职院校不同于综合性的本科大学,高职院校的学生需要面对来自家庭、就业、学习等多方面综合的压力,极易使高职院校的学生产生心理问题,进而严重影响了对于法律意识的培养。通过对两种教育的结合,可以教学学生以合法的手段进行心理问题的处理,指导学生进行自身性格以及法制观念的完善。

三、结语

我国拥有众多的高职院校,他们都希望拥有一个和谐美好的校园环境,而学生是高职院校最重要的组成元素,只有学生们遵纪守法才能令校园更加和谐美好。只有高职院校注重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大学生在校园才能健康、快乐的成长,才能远离犯罪活动,因此新时期下必须要注重对高职院校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黄少洪.论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特点及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14(08).

[2] 王灵.论高职高专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及培养[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4(03).

[3] 李丹梅.高职院校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1).

[4] 孙玉.提升高职院校学生法律意识之我见[J].东方企业文化,2014(11).

[5] 崔英芬.高度重视高职院校学生法律意识的教育[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02).

[6] 孙玉.提升高职院校学生法律意识之我见[J].东方企业文化,2014(11).

篇5:高职院校师德建设现状及建议论文

我国职业教育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等一系列文件出台后,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我国的现代化建设,需要大量德才兼备的专业人才。同样,保定市经济的发展更需要大量德才兼备的人才。人才培养离不开教育,更离不开师德优秀、专业知识过硬的教师。在教学上,教师起主导作用,教师团队是教育体系的核心部分。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同时,搞好师德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职院校师德建设评价标准

高职院校师德是从事高职教育教师所遵循的特定工作环境下的职业道德集合。它包括高职教师在从事其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所遵照的行为规范、道德要求以及所形成的思想观念、情操和品格。高职教育教师不同于其他阶层的教师群体。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出生产、管理、服务、制造等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师资队伍结构多元不一。有校内专任教师,有效外兼任教师,也有合作企业的行家里手及技术专家。这样的师资结构同时具备教学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和专业技术操作能力,但教师个体之间存在着很大的素质差异。因此,教师的个体职业定位也也随之产生了大的区别。要对这样的教师团体采用统一的师德标准是比较困难的。所以,高职院校师德作为职业道德的一种,有着自己的独有特点,它是针对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教育特点所制定的行为准则。高职师德评价标准在同于社会公德的基本要求同时,有着更严格和细致的要求,它截然区别于中小学以及本科院校教师的师德要求。

二、保定市高职院校师德建设现状

在当下,高职院校对教师的考核重科研、轻师德。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推动下,高职教育的生源不断增加,教育机构的结构整合改革使一些原本非职业教育的学校也积极地转型为职业教育院校,原有的师资力量很明显不适合职业教育教学。师资缺乏迫使学校一味地加大科研力度,无形中忽视了教师的师德建设。新形势下的职业教育对象与普通高等教育对象不同,职业教育对象一般文化成绩差,学习自控能力弱。面对思维活跃、我行我素的现代专科生,相当一部分教师一味地抱怨,一味地将其与普通高等教育对象比较。经过实地调查研究,驻保高职院校的大多数中青年教师是师德高尚,师风纯正。可是部分中青年教师职业理想和信念不牢靠,不能持续提升自己的育人能力,不能及时了解教育对象的思想动态,总是以“朽木不可雕”的眼光看待学生,缺乏职业道德和责任心,甚至部分教师教风不严谨。为了改变上述现状,多数院校制订了有关的文件和制度,启动了师德建设工作,绝大多数学校研发了师德评价平台,定期对教师个人进行师德考核,同时各院校也相继开展了师德建设方面的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目前师德评价主体还不够全面,评价方式和手段还不够合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配备专职人员从事师德研究和评价工作。

三、保定市高职院校师德建设与评价标准体系构建

敬业精神是师德建设的核心,教风建设是其载体,和谐合作是其主要内容。我们只有逐步完善师德建设的工作机制才能够客观、科学地反映师德情况。我们要构建的合理科学的评价标准体系应该具有系统性、时代性、可比性、代表性、可持续性和可操作性的特点。系统性就是要求评价标准体系应当兼顾学校、教师、学生三者的相互关系,能够反映在教学质量及学生培养中的师德状况;时代性是评价标准体系具有与时俱进、紧随时代潮流;可比性是要求评价标准体系不受客观条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能为今后的评价提供有效的依据;代表性是需要我们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主要的,能够反映师德建设状况的评价体系;可持续性是评价标准不要仅仅适应某一时段,要承前启后,对以后的评价标准体系的改进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可操作性是评价标准体系尽可能的简单明确,把标准做到清晰、准确,同时要求所有的资料便于收取,内容要精确,要做到便于操作运行。一是建立有效的考核体系。有效的考核体系应由学院、院系二级考核构成。重点是一年一度的师德师风考核,新进教师转正定级或续聘前的师德考核,35岁以下教师阶段内的师德考核。教师管理部门要建立健全全员教师师德档案。各级教学管理部门要为将来教师的考核、职务聘任和评优奖励等提供师德方面的依据。二是构建科学的督导体系。科学的督导体系应由学院、院系二级督导构成。课堂是教学一线,只有在课堂上才能充分体现出教师的师德情况。因此通过不同层面的听课是准确把握教师的教书育人情况的有效途径。另一方面,院系二级督导定期组织学生评教、教师互评、上级领导以及社会评价是必不可少的,这样能够全方位体现教师的师德情况。再者,在全国推行教育教学信息化的大环境下,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对教师进行科学、公开、公正、公平地评价更有利于高职师德建设。有评价就有等次,评价机制要采用奖励机制和一票否决相结合的形式,只有这样的督导评价才是科学有益的。三是建立健全有益的激励机制。典型榜样的力量是不可忽视的,学校组织评选的师德个人先进不仅仅是学院对教师个人的肯定,学校要以树立典型榜样为抓手,利用“榜样”的力量促进学院的整体师德建设。同时借助多种宣传平台广泛宣传“师德榜样”,给予师德优秀教师物质奖励之外的精神激励,这样能为师德建设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因此,师德评价是师德建设中的重点问题又是难点问题,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同时合理的科学构建其评价标准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篇6:新时期高职院校师德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要: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人,高等教育的各个方面受到了许多冲击和挑战,并直接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如何根据当地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现状,进一步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理论,特别是科学运用邓小平理论来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使之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从而把他们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已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关键词:价值观核心价值八荣八耻

我们的价值观必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人们对社会主义价值的性质、构成、标准和评价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人们从主体的需要和客体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如何满足主体需要的角度,考察和评价各种物质的、精神的现象及主体的行为对个人、无产阶级阶级、社会主义社会的意义。

首先,我们需要给自己的价值观一个正确的前提和指导。任何建筑都需要一个坚定的基石。我们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基石就是要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基础指导地位。这些价值理论产生于不同的历史时期,适用于不同的历史条件和空间范围,并且都是与中国的实际紧密结合的产物,都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科学性,具有中国自身的鲜明特点,其指导意义重要而深远。现实中,我们大学生应该继续加强对这些理论思想的学习,为我们的核心价值观选择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提供科学的指导,同时也保障我们价值观的正确性、科学性和实践性。用这些理论知识辨别社会上各种各样思潮的性质并抵御其冲击,即为我们的核心价值观构建一道“防火墙”,尽可能排除贪污受贿、追名逐利等不良风气对我们思想观念的影响。

其次,我们的价值观需要一个正确的价值追求、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没有正确的目地的,就找不到前进的方向,没有正确的路标,就找不到正确的道路,没有正确的追求,就找不到前进的动力。当前我们大学生的价值观正是缺少了正确的价值追求、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当前我们要把我们的价值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紧密结合。在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基本要求的同时,紧密联合自身实际和社会实际、国家国情。我们的价值追求不在于收入的多少、地位的高低,而是在如何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我们的价值取向不在于自身是否荣耀、是否重要,而是在社会和国家最需要自己的位置;我们的价值目标不在于办惊天动地、一鸣惊人的大事,而是在自己的位置力求最好的完成自己的工作。现实中,特别要提到的是我们大学生的就业实际。现今,表面上就业难的境况比比皆是,特别是对于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但是实际上却并非如此,农村、西部地区等各个边缘岗位仍急需大学生的支持。很多大学生的目光只是放在一线二线的大城市以及高收入的职业,而不去考虑这些“又苦又难”的职业。可以说是我们大学生“高不成低不就”的思想观念造成了就业难不断加剧的局面。我们应当主动调整自己的价值观念,将就业的重点放在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基础之上,而较少的去考虑个人利益的得失。

在当今这个瞬息万变、日新月异的时代,而保证我们不断进步的就是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价值观。我们大学生应该做到:首先,我们要积极了解时事,掌握国际知识、政治、经济等的最新动态。其次,我们在学习以往知识的同时还要特别注意学习当下的新的知识和技能,走在科技的前列。最后,我们还要主动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富有创新观念。现实中,我们当代大学生在国家的鼓励以及政府的良好政策下,应该勇于、敢于主动自主创业,利用我们自身的优势,把握我们自身的特点,依据当今时代的潮流,打造属于我们80、90后一代自己的天地。

最后,我们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还要与当今社会主义荣辱观相适应。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既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又具有多方面的实践性;既具有内在的逻辑性,又具有现实针对性和工作上和生活上可操作性。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我们当前可以做也是最需要做的。我们不只是要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口号,也不能理解为只有党员、官员等才能为人民服务,我们要从现在开始就培养为人民服务的心态,从身边的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同时,我们在融入集体的同时,要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长远利益和目前利益的关系以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关系,把握好集体主义原则。最后,以“三个有利于”(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自己一切行动的根本评价标准。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人的价值体系中最本质、最具决定作用的部分,它支撑和影响着所有价值判断,因而应当是对整个人的发展和未来走向的总概括。我们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不只是我们个人的未来的走向的概括,也是我们国家的发展和未来走向的概括。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科学的、与时俱进的核心价值观,树立普遍性、民族性和崇高性相统一的核心价值观,树立与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的核心价值观。

上一篇:影视宣传片预算表下一篇:2019年经济发展局春训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