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制问题

2024-04-13

规制问题(精选6篇)

篇1:规制问题

电子商务规制问题

摘 要:本文介绍了电子商务的概念,分析了电子商务的模式,阐述了电子商务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最后详细的对电子商务领域的规制问题,包括规制机构设置、进入规制、价格规制、信息安全规制等方面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电子商务;规制机构;国民经济;进入规制;价格规制;信息安全

一、电子商务概述

电子商务是指通过通讯技术和计算机,自动进行相关的商业交易的过程;同时也泛指使用计算机网络自动地快速地进行的相关的商业活动。

在中国,作为一种具有创新革命的新事物,近些年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一系列有关规制的问题。

1.电子商务模式:B2C模式

(1)电子零售:通过互联网进行直接销售,直接与客户建立联系,绕过分销商。

(2)电子售票:游客直接网上订票、网上付账、预订旅馆、安排旅行计划。

(3)电子市场和电子拍卖:交易由买卖双方直接进行,电商只是一个简单的电子中介。

2.电子商务模式:供应链管理

(1)汽车行业中的供应链管理:减少采购时间、配送准确、减少库存。

(2)B2B交易:阿里巴巴,打造行业交易平台。

3.金融服务:电子经济和电子银行业务

(1)电子经济业务:以网络为基础的经济账户,互联网交易股票和债券。

(2)电子银行业务和支付系统:电子货币和电子账单支付。

二、电子商务经济作用

1.促进产业与企业结构调整

(1)电子商务服务业直接促进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

从与电子商务相关配套的服务业来看,电子支付、物流配送、数据挖掘、网络营销、即时通讯、客服外包等几乎都是现代服务业的内容。

(2)电子商务的应用促进传统产业的创新

(3)电子商务调整优化产业的结构

2.促进要素结构调整

电子商务的作用集中体现在对资金流、信息流、物流和就业的全面影响。

电子商务正在成为新增就业的主要领域。

3.促进区域结构调整

首先是电子商务的扁平性对城市空间规划建设的影响。

其次是在参与地方经济的过程中,电子商务相关服务业可以引导地方现代服务业发展,并完善区域的经济环境,推动地区的经济发展。

三、规制问题有关的理论和实践

根据规制性质的不同,可以把规制分为经济性规制和社会性规制。

经济性规制主要关注政府在限制企业定价、退出与进入等方面的作用,重点面向具有信息不对称、自然垄断等特征的行业。

经济性规制一般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开展:一是对企业的产量进行规制,产量的高低直接决定产品价格,从而影响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可以通过规制鼓励或制限企业的生产;二是对相关企业的服务和产品的定价进行规制,还称为费率规制,包含费率结构的规制、费率水平的规制。

三是对企业退出或进入某一产业进行规制或对产业相关竞争者的数量规制,规制方式可以通过审批制,发放许可证,或者制定较高的进入门槛来实现;四是对产品的质量进行规制,相比较前三种方式,对产品的质量进行规制的成本显然较高,主要包括检查成本、监督成本,由于规制者和企业之间存在着信息的不对称,在实践中较少采用这类规制方式。

在电子商务领域,有四种规制方法:一是由行业内成立相关的规制机构;二是立法规制,政府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三是被规制者的自律和申诉裁决程序;四是选择不进行干预的规制。

在社会实践中,人们逐渐倾向于“部分规制”的理念,即把电子商务领域的不同方面进行区分,对不同的“部分”,进行收放和不同力度的管制政策。

事实上,在限制垄断、培育市场、支持竞争、法制建设等方面,还有很多的问题需要面对。

四、对电子商务领域的规制的政策建议

我们要区分哪些领域是需要规制的,哪些领域是需要放松规制的。

1.规制机构:随着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问题也会随之产生,这些问题和传统行业的问题会有所不同,为此,我们有必要成立专门的电子商务行业的规制机构,有针对性的进行电子商务领域规制问题的专门研究并出台针对性的政策,以便更好的发展电子商务领域,从而有效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2.进入规制:为了使得每个省市所在行业的电商平台有效推广,所以电商平台数量要有所限制,否则会分散资源和注意力,使得每个电子商务平台获得的关注和资源有限,从而影响该省市的电子商务发展,从而影响该省市的经济发展。

因此,要对该省市电子商务平台的进入和退出门槛加以规制。

而对于商家的进入,我们是应该放松规制的,这样才能促进有效竞争,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从而有利于市场的`发展,也有利于消费者。

3.价格规制:最低限价而不是最高限价。

电子商务领域存在着很多价格不正当竞争的问题,同一个品牌的同一款商品,往往很多商家的报价差别很大,这就涉及到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因为好多的买家是无法辨别哪些商品质量有问题,而哪些是没有问题的。

这就需要相关部进行最低限价,低于某些成本价格的商品是不可靠的,由此先进行一轮筛选,从而可以保护消费者的权益。

4.网络信息安全的规制:网络信息的安全问题,最主要的是网络病毒、黑客、泄露个人隐私等问题。

是否能够通过有力的规制保障信息的安全,成为互联网,尤其是电子商务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

实际上,有关信息安全方面的规制,仍有很多未解决的问题:一是每个国家的法律规定之间差别很大,还有司法管辖权的问题;二是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的控制和垄断,美国等国家拥有强大的技术优势,利用技术手段来窃取别人的机密,而且限制关键性加密技术的出口;三是网络方面相关的立法滞后,法律的漏洞形成了网络犯罪无法可依的处境,不能有效惩罚罪犯。

五、结语

在我国,建立互联网电子商务领域规制的体系,一定要充分研究我国电子商务所处的阶段,并且要把促进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与对电子商务的规制二者紧密地结合起来。

电子商务领域的规制需要相关各方的积极参而与不应该只是规制者自己单方面的职责。

篇2:规制问题

一、互联网及其规制

互联网的规制,是一个新领域中发生的新问题。因为即使是在互联网的发源地美国,互联网的大规模商用,也不过是从1994年开始的,到现在仅不过几个年头而已。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互联网更是处于发展初期。

国外有研究认为,互联网的扩散会依次经历“不存在(Non-existent)”-“试验(Experimental)”-“建立(Established)”-“公用(Common)”-“普及(pervasive)”这样几个发展阶段,它们各自所对应的互联网用户占人口的比重(上网率),呈一种数量级的递增关系,如下表所示。

互联网扩散的阶段 阶段 名称 上网率

备注 0 不存在 0 自己无主机上网/但不排除有零星用户通过国际电话拨号上网 1 试验 0-0.1 开始拥有少量网上主机/用户主要是专业技术人员 2 建立 0.1-1 用户扩大到技术人员以外 3 公用 1-10 基础设施、相关产品与服务体系较好地建立起来/网络业务市场活跃 4 普及 10以上 接入非常容易/网络使用普及 资料来源:MOSAIC Group, 见附注1.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调查统计:到中,我国大陆在网上有146万台主机、400万用户。若以12亿人口计算,我国大陆互联网用户的.人口普及率为0.33

,按MOSAIC的上述标准,我国当前还只是处在互联网的“建立”阶段。这与美国底28

左右的互联网人口普及率比较起来,差距还是极为明显的。

即使撇开经济、政治、文化等等差异不谈,仅就互联网发展所处不同阶段这一点来说,各国互联网规制所要完成的任务就有巨大的不同。互联网是一个全球性的统一网络,它正在迅速上升为一种新的国际标准、主流模式、交流的平台和竞争的武器,在这种情况下,你若不能尽快掌握它,你若落后于自己的竞争对手,那就必然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考虑到我们又置身于一个全球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南北差距却有增无减的国际背景中,发展中国家在互联网时代其实面临着更严重的挑战。因此,加快互联网在本国的发展,将是处在赶超位置上的国家选择自己的互联网规制时必须考虑的政策目标之一。

互联网还处在发展之初,互联网实践发展中的矛盾与问题,有的已暴露出来,有的正在逐渐暴露,有的恐怕还在孕育之中。应该说,人们对互联网规制问题的认识,在总体上目前还处在相当初始的阶段。在它所涉及的许多方面,人们的认识离达成某种程度的共识,特别是离形成较为成熟的理论观点,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在现阶段,对互联网规制的讨论,有些进入到理论层面,但更多的还是政策层面上的问题。

从另一角度来看,互联网的规制,又是一个必须回答的问题。仅仅就互联网的发展速度和影响力而言,任何国家和地区的规制者们,对互联网的规制都不能置若罔闻。据国际电联的数据,全球用户发展到5000万的规模,电话用了74年、无线电用了38年、个人电脑用了、电视用了,而互联网只用了4年。正当人们对半导体芯片每18个月集成度翻一倍、成本降一半的“摩尔定律”的适用性还能持续多久心存疑虑之际,互联网则以更令人瞩目的速度急剧增长,其带宽9个月增长一倍、主干网的业务量半年左右翻一番,这种发展速度被称为“光纤定律”或“新摩尔定律”。纵观以往产业发展的历史,恐怕没有任何一个别的产业能够象互联网一样,发展得如此迅速。时至今日,在互联网基础之上成长起来的新兴产业群及其发展模式,已经成为近年国际经济中一个十分独特、令人倍加关注的领域。而与此同时,互联网的应用范围也在迅速扩大,它的影响力在向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渗透,其发展前景不可限量。作为一种极具革命性的新事物,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涉及规制方面的问题。如何应对这样一种新事物另当别论,但假如对它的发展和影响视而不见,不能给出基本的应对之策,则无疑将是规制者的失职。

二、国

篇3:规制问题

一、我国生产安全规制体系的形成

1. 生产安全监督管理体系的初创时期 (1949年-1978年) 。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 党和政府就十分重视劳动者的安全健康问题, 同年11月正式成立了中央人民政府劳动部, 内设劳动保护司专门负责厂矿安全生产工作。1956年9月批准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部组织简则》明确要求由“劳动部进行监督检查、综合管理”, 赋予劳动部及其下属机构监督执法的权力。然而此后的大跃进及“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 生产建设盲目要求高速度、高指标的不科学现象普遍存在严重影响了生产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开展工作, 企业伤亡事故和职业病状况不断恶化。

这一时期, 我国政府为加强生产安全监管出台的一系列行政规章, 受当时计划经济体制的限制, 规章制度无法完全反映从业者的真实需求, 还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生产安全规制体系。

2. 生产安全规制体系的初步形成时期 (1979年-2002年) 。

(1) “六五”、“七五”期间我国生产安全监督管理体系逐步恢复和加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 我国经济进入了一个快速增长时期, 生产安全监督管理工作也逐渐恢复。20世纪80年代, 先后颁布了《矿山安全监察条例》《关于生产性建设工程项目职业安全卫生监察的暂行规定》等法规。在机构设置方面, 1982年国家组建了劳动人事部, 劳动保护局、矿山安全监察局、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局共同承担劳动安全保护工作。1985年国务院批准成立全国安全生产委员会, 统筹、协调和指导全国各地区重要的安全生产问题。同时, 国家采取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加强安全生产工作, 形成了国家、企业、行业、群众共同努力, 促进安全生产的工作格局。 (1) (2) “八五”、“九五”期间生产安全规制体系初步形成。1992年党的十四大的召开, 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从那时起, 有关生产安全的法律制度不断完善, 相关规制机构的改革初见成效, 生产安全规制体系也由此逐步形成。2001年初, 国务院将九个行业局合并为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恢复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 各个省也陆续成立了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这一时期, 我国生产安全规制的法律体系不断完善, 新颁布了诸如《劳动法》 (1994) 《煤炭法》 (1996) 《职业病防治法》 (2001) 《安全生产法》 (2002) 等多部法律, 从立法上规范了生产安全规制体系, 明确了规制过程。

3. 生产安全规制体系的快速发展时期 (2003年至今) 。

改革开放的深入给政府规制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适应这种变化, 2003年开始, 国家对生产安全规制机构进行了大规模改革, 将国家经贸委下属的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改为国务院直属机构, 对其内设机构和人员组成进行调整, 根据现实需要扩增了作业场所职业卫生监督检查、协调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等职责。2004年1月, 组织召开的全国安全生产工作会议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首次相关会议, 标志着生产安全规制体系法律地位的确立, 此后逐步形成了全国统一、垂直管理的生产安全规制体系。

我国现行的生产安全规制体系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的综合管理为核心, 各级监督管理机构相互协调开展工作, 虽已形成基本的体系, 但是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仍无法完全满足生产领域的安全需求, 生产安全规制仍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我国生产安全规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1. 经费投入不足, 市场主体受利益驱动漠视从业者健康安全。

工矿商贸企业、建筑业生产安全事故率, 职业病发病率预防的效果主要取决于生产安全规制的投入强度。用于生产安全的规制投入减少, 势必会增加安全事故和职业病发生率。近年来, 各级政府对生产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逐步加强, 用于保障安全生产的资金投入也逐年递增, 特别是针对事故高发行业如煤炭业、建筑业实行政策创新, 通过发行国债的方式增加劳动安全投入。但是, 在日益激烈的市场化竞争中, 越来越多的企业无法保障盈利中固定比例安全投入的递增, 甚至一部分企业因为资金紧张扣减安全投入资金, 部分外资企业急于获得盈利, 对非营利性的支出缺乏主动性。同样由于缺乏经费, 全国各级各类职业病防治机构逐步萎缩, 人才储备不足, 职业病技术防治能力无法适应现阶段的职业安全需求。

同时, 在缺乏相关完善的法律法规, 缺少社会监督的情况下, 市场主体即各生产企业受利益驱动, 通过使用简陋低价的生产设备、节约生产场所的建筑物成本、减少安全实施投入等方式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 从而导致生产安全事故频发。

2. 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健全, 制订、修改相对滞后。

立法是安全生产软环境建设的前提条件, 公开、透明、民主又是保证立法能够有效反映市场参与者利益的重要手段。史普博认为政策是“管制者和有关的市场参与者之间互动过程的产物” (2) , 强调了立法公开、民主参与的重要性。我国目前已颁布实施的280多项生产安全相关法律法规, 虽已形成生产安全规制的基本框架, 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 还远未达到有效控制生产安全危害的目的。表现为:高新技术运用而产生的生产安全问题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国家标准;农民工进城务工的职业健康和安全缺乏相关法律条款的保障, 存在立法空白;《劳动法》《劳动监察条例》《工伤保险条例》涉及到农民工的工资标准、劳动时间、工伤医疗保险等权利只是部门规章制度, 缺乏相关法律, 对用工企业违法的处罚力度过低, 等等。

3. 生产安全规制体制不完善, 管理者执法不力。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 市场经济发展的新环境使得包括生产安全规制在内的许多政府职能监管领域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体制落后、机构设置交叉重叠、规制效率低下等问题。

我国的生产安全规制工作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卫生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四部门共同承担, 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规制主体之间职能交叉、责任不明确的问题。地方规制机构执法过程缺乏监督, 以罚代管现象严重, 进一步加剧了体制漏洞带来的规制低效率。同时, 长期以来规制重点在国有大中型企业, 对蓬勃发展的非公有制企业存在制度上的监管漏洞, 加之部分规制者本身职业素养较低、工作效率低下, 专业人才供给不足, 在缺乏有效的技术保障的情况下, 直接导致安全生产领域相关法律法规无法有效实施, 无法有效保护从业者的自身健康和职业安全。

三、我国生产安全规制的政策选择

从我国生产安全规制存在的问题入手, 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改进我国的生产安全规制。

1. 健全并细化生产安全相关法律、法规。

生产安全规制应以从业者职业健康与安全为最终目的, 将《劳动法》《安全生产法》作为保障从业者健康安全、维护劳动者权益的基本法, 相关法律、法规力图细化、清晰, 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针对不同的行业部门分别制订适应本部门职业安全需要的法律、法规, 逐步以《职业安全法》取代《安全生产法》, 改变安全生产法律条例仅限于生产经营领域的现状, 扩大职业安全保护范围至所有社会经济的行业部门。同时, 要注意各级地方政府的相关法律、法规要与国家层面保持一致, 对已实施过程中发现矛盾的, 要在科学判断的基础上进行评估, 逐步修改或废除。加强对法律法规制定过程的科学评价, 前期调研、制订、实施、修改每个环节充分考虑公众的参与意见和建议, 以听证会、专家评审等方式增强立法过程的透明性和科学性, 最终实现“通过法律规制, 实现权利资源的最优配置, 从而实现权利资源使用价值在质上的极优化程度和量上的极大化程度” (3) 这一目标。

2. 理顺生产安全规制体制, 提高监管效率。

实施是生产安全规制体系有效率的重要环节, 权责明晰的规制体制、专业有素的规制队伍、独立专业的规制机构是安全生产各项政策执行有力的重要保证。具体来讲, 要逐步建立一个统一、独立的生产安全监督管理机构, 统筹管理全国的生产安全规制工作, 坚持政府领导和企业领导安全生产问题的共同责任制, 通过工伤保险制度为从业者建立有效的职业安全保障, 切实发挥工会组织对从业者健康安全权利的保护权利, 强调政府监管、行业自律、群众监督的三方管理体制的作用。针对当前安全生产领域知法犯法、有法不依的现状, 提高违法成本是极具可行性的措施之一。可以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 通过严厉的刑罚、高额罚款、终生取消相关领域生产资格等方式提高违法者的违法机会成本和会计成本, 多管齐下提高规制效率。

3. 强化安全生产意识, 约束市场主体行为。

规制政策的实施效果最终要通过从业者及市场主体显现出来, 要想从源头约束雇主片面追求企业盈利忽视职业安全问题, 就要做到“内外兼施”, 从多方面引导企业的安全经营生产。从外部而言, 要加强安全生产培训, 强化企业和从业者的安全生产意识, 通过社会团体、企业联盟的力量约束单个企业行为, 充分发挥职业安全与从业者状况评估、认定、鉴定的中介机构的作用, 通过市场力量配合法律、法规约束企业的生产行为。从内部而言, 要鼓励企业的安全生产创新, 并对这些创新给予政策上、税收上的优惠, 通过实施激励契约制度引导企业采取更安全的技术投入和生产模式, 采取转移支付或补偿支付等方式对具有正外部性、正内部性的企业提供资助, 以市场化的方法督促企业实现自我约束, 努力寻找安全投入与盈利最大化的平衡点。

生产安全规制问题是政府规制的核心内容, 也是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在未来的工作中, 要继续加强生产安全领域新技术新理念的探索和运用, 切实保障从业者的职业健康与安全, 努力提高企业、政府、从业者、社会的综合效益。

摘要:文章通过对1949年以来我国生产安全规制体系初创、初步形成、快速发展阶段的梳理, 在总结生产安全规制存在主要问题的基础上, 提出应从健全并细化生产安全相关法律、法规, 理顺生产安全规制体制、提高监管效率, 强化安全生产意识、约束市场主体行为等方面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生产安全规制,存在问题,政策转变

注释

1王显政.完善我国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系研究[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2005

2[美]丹尼尔F·史普博 (Daniel F.Spulber) .管制与市场[M].上海:格致出版社, 2008

篇4:规制滥诉问题研究

关键词:滥诉行为;诚信;审查

始于2015年5月1日的法院立案登记制改革迄今已满一周年,改革效果显著,充分保障了当事人的诉权。然而,一些当事人借立案登记制之名,行滥用诉权之实,侵犯他人权利,造成人民法院的司法资源被严重浪费。

借鉴国外对滥诉的定义,结合我国目前现状,本人认为,滥诉是指民事主体超越民事诉权设立之本旨,恶意利用我国的民事诉讼制度,意欲求为现存民事诉讼制度设立、运行目的所不容之利益的行为。虚假诉讼、恶意诉讼和无理缠讼是三种典型的滥用诉权行为。虚假诉讼,是指当事人出于不合法的动机和目的,虚构事实,隐瞒真相,利用法律赋予的诉讼权利,采取虚假诉讼主体、事实及证据等方式提起民事诉讼,或者利用虚假仲裁文书、公正文书等具有执行效力的法律文书,申请法院执行,使法院作出错误裁判、调解或执行的行为。恶意诉讼是指当事人故意提起一个在事实上和法律上无根据之诉,从而为自己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诉讼行为。无理缠讼一般是指当事人并无事实或法律上的根据,但是利用诉讼甚至不断发起诉讼,以此拖延履行义务或给对方当事人增加压力,从而实现某种不正当、不合理的目的。

一、规制滥诉的现实之困

(一)缺乏相关具体法律法规

目前我国民诉法及民诉法解释对滥诉问题只有原则性的规定,何为滥诉、滥诉的类型有哪些、滥诉行为构成的条件、滥诉程度及对应措施等问题都没有明确的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出台《关于防范和制裁虚假诉讼的指导意见》,对虚假诉讼的要素做了一般性的归纳。《刑法修正案(九)》第三十五条也对虚假诉讼做出了专门惩戒规定,但此条规定也比较笼统,操作性不强。

(二)诚信缺失

由于煤炭、钢铁、房地产等行业的衰退,大量民间借贷、金融借款无法偿还。很多事实清楚的案件,当事人不是通过协商解决,债务人想尽办法逃避、拖延债务的履行。很多当事人用虚构事实、假离婚等方式来躲避、转移债务,或者没有合理根据地提出回避、管辖权异议、提起上诉等方式尽量拖延时间。于是法院的此类案件出现一种状况,一部分真实的案件与大部分虚假的案件看起来都是事实清楚、证据充分的,导致法官难以辨别。

(三)片面的权利观念

改革开发以来,权利得到法律、社会的青睐,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愈加巩固自己的地位。当权利以高调的姿态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之中时,我们对其灌注了太多的期望,以至于走的太远。如此一来,我们的市场主体树立起来的是一种狭隘的、极端的权利观,一味关注自身权益的维护,不惜牺牲他人,乃至公共利益。这种狭隘的权利观,在民事诉讼中就体现为诉权的滥用。

二、法院系统目前对滥诉行为的规制手段

(1)强化审判过程中的管控。在對滥诉的甄别、处理方式、稳控等方面下大工夫,通过疑似案件通告、应急及快速处理机制的建立、与其他单位联合稳控等方式,以及强制当事人本人出庭、合理分配举证责任等一些审判技术的处理,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化解滥诉情况。

(2)注重惩戒制裁。对被确定为滥诉的案件,坚决予以制裁。根据案件具体情况,合理运用罚款、拘留等措施,并将处罚结果公之于众,以儆效尤。构成犯罪的,移送公安机关,根据刑法相关罪名予以处理。

(3)对立案进行程序性审查,严格遵守三大诉讼法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登记立案若干问题的规定》、《关于人民法院推行立案登记制改革的意见》对立案条件的规定,保证符合立案条件。

这些做法和规定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各地法院值得借鉴。但亦有其不足之处:如个别法院的做法容易流于形式,或只有三分钟热度。忽视了对利益受损当事人权益的维护等问题。

三、对滥诉行为规制的建议

(一)完善相关立法

我国民事诉讼法对于恶意诉讼的112和113条均有关于罚金的规定,只不过,具体条文的只字片语明显不够,我国在制定相关立法的时候可以借鉴国外立法,将滥诉行为的罚金与其诉讼标的额相挂钩。另外,很多当事人对法律的具体规定及程序的了解是相当少的,一些滥诉行为是听取了个别法律素养不高的律师的建议之后所采取的,甚至个别律师代理案件会自己进行滥诉行为,玩弄法律。对律师或者其他诉讼代理人采取罚金或者对其主管部门提出司法建议的方式能有效约束这些行为。《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防范和制裁虚假诉讼的指导意见》中规定的对鉴定机构、鉴定人参与虚假诉讼的制裁措施比较详细,然而对诉讼代理人参与此行为的规定比较笼统,制定规制滥诉的规则时可以借鉴以上建议予以明确。

(二)移植诉讼费用转嫁规则

滥诉给对方当事人造成本不必要的诉累,因此而支出的费用转嫁给滥诉者完全是合理的。而且此规则在我国出台的司法解释中已有体现,《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十二条规定,“原告请求被告承担检验、鉴定费用,合理的律师费以及为诉讼支出的其他合理费用的,人民法院可以依法予以支持。”建议在规制滥诉行为时把此规则直接移植过去,以提高滥诉行为的成本和风险。

(三)建立滥诉行为人名单制度

对于滥诉情况严重的当事人,法院可以设置“滥诉行为人名单”。首先,此黑名单应与现有相关信息平台和社会信用体系接轨,以起到震慑滥诉行为的作用。其次,当再遇到黑名单上的当事人时予以重点审查,特别告知其滥诉行为的后果,防止出现虚假诉讼等行为。其次,当黑名单上的当事人再次出现滥诉行为时,加大惩戒力度,升级制裁措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防范和制裁虚假诉讼的指导意见》中主张探索建议虚假诉讼失信人名单制度,本文建议将失信人行为的范围予以扩大,囊括各类滥诉行为。

四、结语

其实最高院在立案登记制改革及出台《关于人民法院推行立案登记制改革的意见》时,对滥诉问题已有充分的预估。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集思广益,以出台相应的规定与措施,使以后出现滥诉行为时得到有效规制。立案登记制实施已一年有余,滥诉行为的大量涌现也让各地法院烦扰不已。有效规制滥诉,弘扬诚信诉讼已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刘畅.《民事诉权保障研究》.青岛大学,2012年5月.

[2]郭志平.《虚假诉讼犯罪的打击与防范——以杭州市检察机关联动打击虚假诉讼为例》.《中国检察官》,2012年第5期,第47页.

篇5:规制问题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我国的经济发展的越来越迅速,这样就使得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传统的企业宣传手段就是利用广告宣传,但是由于宣传模式难以满足激烈的市场竞争,于是在广告代言上就催生了利用名人进行广告代言的现象,但是在名人代言广告时存在诸多问题,最严重的情况就是名人代言虚假广告,这样做最直接的受害者莫过于相信广告而去购买的消费者,使得这种现象猖獗的原因主要是相关的法律制度不够完善,名人代言虚假广告不仅使消费者遭受损失还给整个市场带来不公平的竞争,严重影响市场秩序,因此必须完善名人代言广告的法律法规,这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

关键词:名人代言;虚假广告;法律规制;解决

一、名人代言虚假广告概述

所谓的名人,就是指著名的人物,换句话来讲就是公众人物,这些名人由于被广泛认知,所以他们的影响力相比较普通人会更加广泛,因此很多商家聘请这些名人对自己的产品或者企业进行代言,以增加影响力,为自己的企业或者产品树立良好的形象,但是就目前来讲,名人代言虚假广告的现象层出不穷,这里的虚假指的是商家为了将自己的产品增加认知度和认可度,聘请名人进行代言活动,但是在代言的过程中夸大其词,描述与实际情况不符,对广大消费者有欺诈嫌疑,这就是所谓的名人代言了虚假广告。这种行为是一种违法行为。

二、我国相关法律对名人代言虚假广告行为的规制

就目前我国的法律,针对名人虚假地代言进行控制的主要有以下两部法律,就是广告法和食品安全法,但是在实际情况中这两部相关法律都存在很多大大小小的缺陷,在我国用于规范广告行为的是广告法,它明确规定,当垂涎问题时,负责人的仅仅是广告的经营者好的广告的发布者,而对于广告的代言者没有任何法律方面的责任,这样就使得名人们在面对虚假广告紧急承担的是道德的责任。还有就是相关的法律规定,当产品出现问题时,相关的团体和社会组织应该承担部分责任,但是它并没有对其民事责任的大小进行详细的规定,以至于当需要进行处理时必须借助民法通则来进行处理,所以,广告法必须与其他法律进行配合使用。

三、名人代言虚假广告行为的法律责任的承担问题

(一)名人代言虚假广告行为的法律责任

对于这种现象,我们将其分为两种情况,首先就是代言人在进行代言之前没有对产品的实际性能和真实的效果进行了解而是根据广告商的要求信口雌黄、夸大其词,或者明知道是虚假广告还为其代言的,这样做就是故意,根据我国法律规定,是要追究法律责任的。另一种情况就是名人对自己代言的产品存在问题不知情的情况,这种情况是否需要承担责任,是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

(二)名人侵权责任的免责事由

名人在代言虚假广告的时候,一般情况下是不会存在侵权免责事由的,但是在一些特殊情况下还是存在的,首先就是在名人选择进行代言前,商家向名人提供了有关于所代言产品的一般资料,这样名人在进行代言之前已经做到了对商品了解的情况,所以接受商品代言是合情合法的,再加上如果所代言的产品属于国家免检产品,那么名人在进行代言期间一旦产品出了问题把责任让名人去进行负责是不正确的。还有就是代言的产品在起初进行使用时不存在质量问题经过长时间使用出现了问题,这样就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名人的责任予以免责。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在起初销售时,产品的质量很好,但是在后期商家主观的将产品的质量降低了,这样产品在后期出现了问题,名人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免责。

四、在虚假广告中,名人法律责任无法落实的原因

名人代言虚假广告的现象屡禁不止,主要就是在这方面的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立法制度非常不完善,这样再出现问题的时候就很难依法处置,缺少了法律的有效监管,出现问题是非常正常的,再加上虚假广告的代言费用是非常昂贵的,所以面对金钱的诱惑使得很多名人铤而走险。

五、对我国广告代言人规章制度的建议

想要从根本上将名人接受虚假广告代言的现象解决就需要将相关的法律法规健全,虽然在食品安全法上对名人不得代言虚假广告有相关的法律规定,但是广告法并没有将名人在进行代言活动时的主体地位确定,所以在进行立法时有几点需要完善,首先就是在进行立法时要将名人的主体地位加以确认,这样就增加了代言人的责任感;其次对于代言活动应该将代言人的主观意愿了解清楚,如果在进行代言前就知道是虚假广告,这样的惩处力度是非常大的,但是如果不了解则会有相应的处罚,在进行执法时,虽然广告法已经明确规定,但是还是存在很多问题,所以我国应该建立一个严格统一的审核标准,从根本上将虚假广告代言这一现象根除,切实保护消费者的根本利益。

六、结语

综上所述,面对越来越严重的名人代言虚假广告的现象,我们国家应该着重的引起足够的重视,应该将相关的法律制度建立完善,对进行虚假广告代言的名人必须确立主体地位,一旦出现问题必须加大惩处力度,最大限度的将我国的市场净化,切实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篇6:规制问题

摘要:证券内幕交易是内幕交易人员利用知悉的信息实施的违法行为。它违背了证券市场奉行的公开、公平、公正原则,破坏了证券市场的正常交易秩序,损害了公众投资者的正当利益。因此,应当从证券内幕交易行为的特点入手对其危害性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应的法律制度,以加强对证券交易市场的监管,遏制证券内幕交易行为的发生。

关键词:证券 内幕交易 法律责任

证券内幕交易是一种证券投机和欺诈交易行为,是证券犯罪的一种常见形态。证券市场既是一个风险市场,也是一个机会市场。投资者如能掌握上市公司的真实信息,获取利益的机会就会很大。反之,获利的机会就小。对证券投资者来说,他们是处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凭着对各种公开信息的理解、辨别、判断作出投资选择并承担获利或损失的风险。内幕交易行为人利用身份的便利,凭借掌握的一般投资者所不知道的证券信息获取实际利益,是一种典型的不公平交易,这会导致其他投资者对证券市场的不信任,不利于证券交易市场的正常运作。实践证明,证券内幕交易一旦失控,后果不堪设想。我国证券交易市场形成的时间不长,相应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证券市场上内幕交易时有发生。如何利用法律规制内幕交易行为,将我国的证券业导向健康发展之路,是经济界和法律界需要共同解决的问题。

一、防范证券内幕交易行为的必要性

1.防范内幕交易可以保护投资者利益

与其他市场相同,证券市场要求所有的参与者必须遵守相同的游戏规则,内幕人员利用职务之便获取内幕信息从中获利,等同于与外部投资人不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开展竞争,实质上剥夺了普通投资者平等获得信息、参与公平竞争的机会,破坏了证券市场的公正性,严重违背公开、公平、公正的证券市场基本原则。为了保护普通投资者的利益,有必要防范内幕交易行为的发生。

2.防范内幕交易可以拓展融资渠道

根据“证券守恒定律”,内幕交易会损害特定投资者利益。但是,内幕交易特定受害人的确定是随机、不能事先预知的,即参与证券交易的所有投资者都有可能成为内幕交易的牺牲品,并且这种风险不能通过投资组合来完全规避,这种情况下,那些不愿意承担内幕交易风险的投资者就会选择退出市场,投资者所掌握的社会闲散游资也将随之撤离,证券市场的融资功能也将无法发挥。

因此,防范内幕交易行为是保障证券市场发挥筹资功能,扩展融资渠道的必然要求。

3.防范内幕交易可以推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证券市场的一个重要功能即为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内幕交易使得股票价格与价值发生了偏离,扭曲了证券产品的真实价值,不能正确引导资金向优秀公司流动,扰乱正常的金融秩序。虽然在内幕交易的遮掩下,市场可能会在一定时期内表现活跃与繁荣,但却深藏陷阱。如美国1929年股市崩盘最终导致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其中内幕交易应该说是“功不可没”。因此,为了促进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有必要防范内幕交易行为。

二、证券内幕交易因果关系

1.因果关系推定

最高人民法院1月9日公告下发的《关于审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虚假陈述案件若干规定》)中明确规定了虚假陈述民事责任适用因果关系推定,即只要上市公司存在虚假陈述,投资人在虚假陈述期间买进或者持有股票,在虚假陈述曝光后卖出受到损失的,就可以认定虚假陈述和投资者损失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虽然这一规定只是适用于虚假陈述类的证券侵权案件,不能适用于内幕交易赔偿案件因果关系的判定,但这是因果关系推定原则在证券损害赔偿中的重要依据,是最高人民法院对因果关系推定原则在实务中运用的认可。

通过立法,明确规定内幕交易民事责任因果关系推定原则,从而避开信赖关系、主观心态等在证券内幕交易中几乎无法完成的证明,不失为加强内幕交易法律规制的可行措施。

2.举证责任倒置

在证券内幕交易因果关系的认定中,应当依据因果关系推定原则,放弃传统的“谁主张、谁举证”原则,在放宽起诉人资格限制,赋予内幕交易相对人较为宽泛诉权的同时,实行举证责任倒置。即不要求原告举证,而是允许被告举证进行抗辩。只要行为人存在利用内幕信息交易,相对人在行为人买卖期间买卖或者持有证券,并因此受到损失的,就可以认定内幕交易行为和投资者损失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从而加强对投资者合法权益的保护。如果内幕交易人有相反证据证明其证券违法行为与相对人交易时的股票价格没有联系,则内幕交易行为与相对人损失之间无因果关系。举证责任倒置并没有排斥被告提出反证的权利,如果被告确属无辜,完全可以提出证据证明原告的损失是由其他独立因素所造成的,被告不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三、对我国证券内幕交易行为的`法律规制

1.建立严格、规范的信息披露制度

信息披露的出发点在于增强股票发行与交易的透明度,为投资者提供硬时、充分、准确的信息,其不仅是投资者做出合理投资决策的必要基础,也是社会公众和监管机构对发行人进行监管的重要手段。具体的,应当做到以下两点:

1.1加强对政府信息的保密或披露。我国现阶段的证券市场仍是由政府主导的,这使得证券市场始终受到政府政策和消息的左右,而这些政策和消息就构成了内幕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幕消息不仅源于上市公司,而且出自政府部门,这是我国证券市场信息披露中存在的特殊现象。而在我国所具有的“关系社会”里,一些与政策制定者靠得近、有特殊背景的机构或个人在政府政策信息的获得上占有着先天的有利地位。因此,从表面上看,证券内幕交易行为进行是信息和资本的结合,而实质上其是权力与关系、权力与金钱的结合物。

上一篇:关于迷人的秋天的作文400字下一篇:英语剧本小红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