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产业规划

2024-04-26

长沙市产业规划(通用6篇)

篇1:长沙市产业规划

《长沙市城乡规划信息化“十三五”规划》

为了更加科学地谋划长沙市规划信息化事业发展,更好地服务城乡规划工作,全面提高城乡规划管理效能和服务水平,2017年8月18日,长沙市城乡规划局印发了《长沙市城乡规划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现将有关内容解读如下:

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全面落实国家大数据战略、“互联网+”行动、国务院推进信息化发展等相关要求,增强规划信息化发展能力,优化规划信息化发展环境,加快推动信息技术与规划管理发展深度融合。按照“十三五”时期长沙市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城乡规划发展目标,运用行业内领先的现代化科技手段和信息网络技术,构建适应城市规划管理发展变革和社会服务需求的规划信息管理系统,以深度融合和深化应用为主题,全面提高长沙市城乡规划信息化建设水平和应用水平,为长沙创建国家中心城市和实现基本现代化提供有力的规划信息支撑。

基本原则:一是统一标准,统一规范。以统一标准规范为信息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符合长沙市城乡规划信息化建设实际需求的统一标准规范体系,保证系统及数据资源的标准化、开放性和实用性,实现各类信息资源有效整合、资源共享。二是资源整合,开放共享。统筹建立多方协同的建设模式,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厘清现有城乡空间规划数据结构,明确需要汇集聚合的数据种

类,统一数据管理方式,建立充分共享、适度开放、安全可靠的信息数据共享开放机制和数据交换长效机制,大力推进规划信息数据在行业内部和政府职能部门间的交换共享,促进信息资源交换与共享。三是统筹协调,分步建设。强化信息化顶层设计,充分发挥规划信息化领导小组在发展方向、建设运行、技术标准等方面的统筹作用。坚持“统一部署、统一规划、统一应用、统一实施”的方针,统筹远期建设目标,着力解决发展瓶颈,合理分配资源。明确规划信息化发展目标,充分利用现有信息资源,根据信息化建设内容的重要性和优先性原则,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稳步推进。四是需求主导,深化应用坚持“以用户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以系统用户需求为出发点,统筹考虑系统内部管理需求,在提供服务的同时,更加注重用户体验。拓展和加强规划信息化建设应用宽度和深度,提高信息化业务服务应用能力。对外简化业务办理手续,提升数据应用价值,提高长沙市城乡规划信息化应用水平与公众服务能力。

发展目标: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信息化任务,以“互联网+”规划为创新驱动,以规划服务大数据中心、规划信息基础设施云和虚拟化云机房建设为重点,全面提速信息化建设。结合全局各项业务需要,扩展深化规划管理各项业务应用,实现规划管理全过程(政务、业务、事务、服务)“精准化、智能化、协同化”目标,提升长沙市城乡规划信息化水平,提高规划业务管理工作效率和科学决策能力。实现基础地理数据更加丰富、三维仿真建模全域覆盖、大数据应用成效显著、规划管理效能大幅提升

行动框架:结合规划行业信息化实际需求,规划提出长

沙市城乡规划局在“十三五”时期的规划信息化建设总体框架,简要概括为“1154”行动框架,即:“1”个规划信息基础设施云,“1”个规划服务大数据中心,“5”个智慧规划应用域(即规划管理全生命周期无纸化办公应用域、“互联网+规划管理服务”移动办公应用域、多规融合跨部门协同与信息共享应用域、智慧规划大数据挖掘与智能服务应用域、阳光规划与公众参与促效能服务应用域),“4”大实施保障体系(即规范标准保障体系、安全防护保障体系、运行制度保障体系、人才队伍保障体系)。

篇2:长沙市产业规划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村庄规划编制组织 第三章 村庄规划编制要求 第一节 村庄资料收集整理 第二节 村域总体规划 第三节 村庄居民点详细规划

第四章 规划成果格式、内容及深度要求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二节 规划说明书 第三节 规划图纸的主要内容 第五章 附则

附件:

附录一:《长沙市村庄规划编制技术标准(征求意见稿)》 附录二:《长沙市村庄规划编制成果标准(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 则

1.0.1 为规范长沙地区村庄规划的编制,提高村庄规划编制的质量,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给村镇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加快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建设部《村庄规划编制办法(试行)》第[2000]36号、《关于村庄整治工作的指导意见》,《湖南省村庄和集镇规划编制审批办法(试行)》、《湖南省新农村建设村庄整建规划导则》,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1.0.2 本办法适用于长沙市市域范围内村庄(不含城镇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村庄)规划。本标准所称村庄,是指农村居民居住和从事各种生产的聚居点,包括中心村和基层村。

1.0.3 村庄规划的编制是在乡(镇)域规划的指导下,结合村庄的实际情况,对村庄各项建设进行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

1.0.4 编制村庄规划,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和谐社会为基本目标,坚持五个统筹,坚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道路,坚持节约和集约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人文资源,注重历史文化延伸,挖掘农村潜力,因地制宜、以人为本,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和农村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1.0.5 编制村庄规划应当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确定的规划原则。符合《村镇规划标准》(GB 50188—93)等有关技术规定。

1.0.6 承担村庄规划的编制单位,应当取得城市规划编制资质证书。1.0.7 村庄规划的范围和期限:各村庄村域范围一般以行政区划确定的村庄范围为准。中心村规划范围还应将村庄未来发展所要控制的区域纳入规划范围。城镇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村庄宜参照此标准执行。村庄规划期限:近期5年,远期10年。

第二章 村庄规划编制组织

2.0.1 村庄规划由县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具体由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承担,委托有相应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编制。

2.0.2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支持规划编制单位进行调查研究,并组织有关部门提供编制村庄规划所需要的基础资料。2.0.3 编制村庄规划的工作程序分三个阶段(现状调研及方案阶段,初步成果阶段,正式成果阶段)进行,统称“两审一验”,具体程序如下:

(1)规划设计单位在对乡域村庄和集镇的基础资料进行全面的调查和分析之后,提出两个以上的村庄规划方案;(2)在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的指导下,由县级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比较方案审查,并在征询广大村民意见,经村民大会讨论后确定方案;

(3)规划设计单位根据确定的方案进行深入设计;

(4)县级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组织有关部门、专家对规划成果进行评审,提出审查报告;

(5)村庄规划最终成果,由乡(镇)人民政府报县级城乡规划主管部门验收批准,并予以公布并组织实施。

2.0.4各阶段应提交彩色挂图一套,供审查会使用。所有阶段都必须提交相应成果的电子文档。书面文件应采用A3幅面装订(图纸大于A3幅面则折叠为A3幅面装订)。

2.0.5提交审查的村庄规划成果由规划说明书(含基础资料汇编)和图纸(现状图,土地利用规划图,居民点规划图,村庄设施规划图,产业规划图)两部分组成。规划说明书(含基础资料汇编)及图纸应装订为一册,简称“六图一书”。2.0.6审批所需提交资料内容:

序号

名 称

份数 1 乡(镇)人民政府出具的审批报告 6 2 规划图件及说明书 6 3 会议纪要 6 4 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审查通过意见或村民会议、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意见 6

2.0.7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经村民会议同意,乡级人民政府可以对村庄规划进行局部调整,并报县级人民政府备案。涉及村庄性质、规模、发展方向和总体布局重大变更的,须报请原审查审批机关同意后方可进行,并重新办理审查审批手续。第三章 村庄规划编制要求

3.0.1 编制村庄规划应当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要求,以乡(镇)域规划为指导,与其他规划及相关部门相协调,突出当地特色,统筹城乡发展,避免重复建设。

3.0.2 编制村庄规划要合理用地,节约用地。各项建设应当相对集中,充分利用原有建设用地,新建、扩建工程及住宅应当尽量不占用耕地和林地。

3.0.3 要重视各种资源的集节约利用,体现对传统农村住宅水,电,厕布置方式的改造以及人畜相对分离的设计原则。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加强绿化和村容镇貌、环境卫生建设,保护农村资源和环境。3.0.4编制村庄规划要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完善配套公建与基础设施,合理确定耕作半径,促进农村各项事业协调和全面发展,并适当留有发展余地。

3.0.5 要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村庄实际,并结合当地现状,因地制宜,贯彻“田园城市”思想,突出江南山水特色,把乡村环境、田园风光与城市生活结合起来,并注重城乡历史文化延伸。根据村庄实际确定适合保护、保留、整治、撤并、新建的范围,没有必要都搞大拆大建。

3.0.6以人为本、尊重农民意愿,讲究实效、分步实施。规划编制过程必须广泛听取村民意见,达到人与自然和谐。规划方案须通过村民代表大会决议,以符合该村实际;确保规划分步实施。

3.0.7 编制村庄规划一般分为村域总体规划和居民点详细规划两部分。村域总体规划深度应达到控制性规划深度要求,居民点规划达到修建性详细规划深度要求。

3.0.8 编制村域总体规划,应从区域角度给村庄性质规模定位。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目标,推进农村人口、产业、资源、环境、空间等各项建设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明确近期建设规划内容,近期内规划实施的重点和发展时序,确定近期建设范围,居住用地安排和布局,布置重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提出自然遗产的保护、河湖水系、绿化生态环境建设与村容治理措施。

3.0.9 居民点详细规划是要做好村庄规划的重点。要根据村域总体规划要求,合理配置各项基础设施和主要公建,安排主要建设项目时序,并落实近期建设项目,为村庄居民提供切合当地特点、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人居环境。

3.0.10 确定符合当地村民生产生活实际需要的典型村居单体布置模式。

第一节 村庄资料收集整理

3.1.2 基础资料的收集与分析

编制村庄规划应对村庄的发展现状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做好基础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工作。

3.1.3 规划调查研究的范围应当包括自然条件、经济社会情况、用地和各类设施现状、生态环境以有历史沿革等。具体收集以下基础资料:(1)乡(镇)总体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重要基础设施规划、有关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

(2)村域土地利用现状,包括用地结构,数量,用地分类划分至中类。

(3)村域人口发展情况和现状人口性别、年龄、劳动构成资料。(4)村域建筑物分布,包括房屋用途、产权、建筑面积、层数、建筑质量、占地面积资料。

(5)村域基础公用设施及道路、管网现状,农林水利设施等资料。(6)当地历史文化、建筑特色、风景名胜等资料。(7)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资料,农业区划和农业生产情况。(8)当地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等资料。(9)地方材料及建筑工程造价资料。

(10)村域、村庄地形图:比例为1:1000~1:10000 3.1.4基础资料汇编:收集资料后要进行整理分析,去伪存真,为规划提供科学依据。资料整理的成果可用图表、统计表、平衡表及文字说明等来反映。

第二节 村域总体规划

3.2.1 村域总体规划是根据乡镇域规划,结合村庄的实际情况,对村庄各项建设进行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同时可以对村庄远景发展和布局提出设想。

3.2.2 村域总体规划应包括下列内容:(1)根据县(市)域布点规划,特别是乡(镇)域规划要求及重要建设项目的部署,确定村庄在村镇体系中的地位、性质和规模。

(2)根据村庄本身发展优势、潜力与局限性的分析,明确村庄发展阶段与长远目标。

(3)对现有村庄进行调查、分析、评价,确定适合保护、保留、整治、撤并、新建的范围和村庄整建保护要求。

(4)分析预测村庄人口和用地规模,对村庄建设用地进行统筹规划,提出科学的村庄布局方案,划定保护区、控制区、建成区并提出相关控制要求,确定布局形态和农村居民点用地的位置。

人口规模的的确定:应根据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分别计算出从事一、二、三产业所需人口数,估算规划期内有可能进入和迁出规划范围的人口数,预测人口的分布。

建设用地规模的确定:根据现状用地分析,土地资源总量以及建设发展的需要,按照《村镇规划标准》(GB 50188—93)确定人均建设用地指标,结合人口的分布,确定各主要居民点与生产基地的用地规模和大致范围。

(5)进行用地布局,确定居住建筑、公共建筑、生产仓储、公用工程、道路交通、绿地等建筑与设施建设用地的空间布局,做到联系方便、分工明确、划清不同使用性质用地的界线。

(6)制定村庄公共设施配套标准,确定公共设施布局和规模;制定村庄基础设施建设标准,确定工程管网走向和技术选型,适应农民生活发展要求。

(7)提出村庄防洪、消防、地质灾害等防灾体系布置原则,合理安排防灾设施。

(8)确定村庄原有居民点改造和用地调整的原则、方法和步骤。(9)提出环境建设目标和实施步骤措施。

第三节 村庄居民点详细规划

3.3.1 村庄居民点详细规划是在村域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对村庄建设进行的具体安排。3.3.2 村庄居民点详细规划的主要内容:

(1)具体界定居民点内不同性质建设用地范围,分析场地现状条件(2)对村庄公共中心及居民点详细规划方案构思,选择合适的村民用房组织模式或建筑类型,确定宅基地标准,容积率等各项用地标准和规模

(3)具体布置各类建筑物、构筑物;并对中心和其他重要地段的建筑体量、体型、色彩提出原则性要求。

(4)进行道路设计,确定道路红线宽度、断面形式和控制点坐标标高,进行竖向设计,保证地面排水,尽量减少土石方量。

(5)结合道路系统和用地布局,布置绿化、环卫及各项公用工程设施。(6)对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进行核算。(7)估算工程量和投资;

(8)落实近期建设项目,列出规划需要重点建设工程项目清单,提出建设计划,规划实施的步骤、措施和建议。

3.3.3 对整治为主的村庄,要划定旧区范围,确定旧区有机更新的原则和方法,提出改善旧区生产、生活环境的标准和要求。

第四章 规划成果格式、内容及深度要求

第一节 一般规定

4.1.1 规划成果分为:规划说明书(含基础资料汇编)、图纸两部分,简称“六图一书”。

4.1.2 城市规划编制单位应当严格依据法律、法规的规定编制村庄规划,提交的规划成果应当符合本办法和国家有关标准。4.1.3 规划说明中目标任务的确定和提出切实可行的保障措施是整个规划的重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可根据村庄实际按拆迁新建、整改结合、环境治理、迁村并点等四种类进行。

4.1.4 对不同规模、类型的村庄可以按照下列规划成果要求内容进行适当增减。

第二节 规划说明书

4.2.1 前言部分:说明规划编制的背景,编制的主要过程,包括委托、论证、修改和审批的全过程及其他需说明的问题。

4.2.2 总则部分:制定规划的依据、原则与目标。确定规划的适用范围和重点。规划执行主体和管理权限。

4.2.3 现状概况与规划分析:阐明现状概况,分析提出存在的问题及发展优势;明确村庄功能定位与提出发展目标;进行人口与用地规模预测,初步计算人均用地指标。

4.2.4 土地利用:对村域产业发展和全村社会发展提出规划意见,按土地适建性对建设用地进行等级评定;明确基本农田保护范围并对村域土地利用进行规划布局;划定村庄整治区、新建区,明确村庄整治建设及居住建筑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广场用地、绿化用地、村用工程设施用地布局和公共服务设施布点。

4.2.5 公共服务设施:按照《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93)和乡镇总体规划要求,确定公共服务设施项目、规模及用地安排。4.2.6 基础设施:明确各类配套村用工程设施的数值、布局依据及理由,说明其用地规模、服务半径的计算和划分方法;明确其它对环境有特殊影响(或特殊要求)的设施所需卫生与安全防护距离和范围。

(1)道路交通:对外交通方面,明确铁路、公路、渡口与村庄道路关系与保护控制要求;内部交通方面,明确规划道路功能构成及等级划分,道路技术标准、红线宽度、重要交叉口意向、控制点标高等;明确公共停车场(库)数值、布置依据及场地现状地籍等。

(2)给、排水:说明用水标准,预测总用水量,水源、水质,配水、排水体制,管线管径、走向,明确原有供水设施是否需要改扩建,并确定其用地规模,用地范围内所安排的主要内容。

(3)电力、电信:选取用电标准,预测总用电负荷;选择电源位置,引入方向,电压等级,供电范围,说明电力线缆敷设方式,明确10kv以上电力架空线路的保护要求;明确电信模块局、邮政所(邮政代办点)的布局,确定电话装机指标,估算电话发展数量,确定电话交换机容量及位置等。

(4)广播电视:结合道路布置广播电视设施、网络通道位置等。

(5)环卫设施:确定村庄生活垃圾处理方式和去向,明确公共厕所、垃圾收集点等的设置数量及位置,有条件的可考虑设置垃圾中转站。

(6)防灾减灾:村庄公共中心主要建筑物和公共场所按规范设置消防通道、消防设施。明确规划区地质灾害的防治、防洪、防震等方面的标准。明确选择防洪标准的依据,确定防洪堤的走向、形式、长度等。

4.2.7 公共绿地与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确定村庄绿化景观规划的设计原则以及村庄公共中心绿地的选址、范围和规模。

4.2.8 历史文化与景观风貌保护规划:对属于风景名胜资源、历史文化遗产、自然保护区等的村庄划定保护区范围,提出保护、开发的规划措施。(已列入县级以上各级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历史文化街区、文物保护单位的按已批准的规划实施保护和开发利用)4.2.9 住宅、主要公建的标准及要求,新建和改建住宅形式与比例(独立式、联立式、公寓式等),建筑方案(平、立、剖面)设计构思,提出符合当地村民生产生活实际需要的典型村居单体布置模式建议。4.2.10 村庄公共中心及居民点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村庄用地计算表;总户数、总人口数;总建筑面积和住宅、公建等其他建设面积;住宅用地容积率与建筑密度、绿地率等其它建设指标。4.2.11 工程量及投资估算,对资金来源做出分析。

4.2.12近期建设规划:列出实施村庄规划需要的近期建设工程项目表,提出建设计划、措施和进度安排。4.2.13 实施规划的保障体系及效益分析。

第三节 规划图纸的主要内容

4.3.1 图纸内容与要求: 1.现状图(1:2000~1:5000)

现状图是绘制在地形图上,该图图幅应覆盖规划区范围。主要标明村庄各类现状 建筑物的性质、位置、体量和质量,土地使用和地上、地下各设施分布情况,它是村庄规划的最基本图纸。可结合乡(镇)域规划图一并绘制。

2.土地利用规划图(1:2000~1:5000)

规划内容是根据该村近5~10年或更长一个时期发展要求进行总体布局,划出各类发展用地,确定工业、副业、居民点、村中心公共设施、对外交通、乡村道路、居民点道路及绿化等。3.产业发展规划图(1:2000~1:5000)

要结合村庄现状特点,按照方便生活、有利生产的原则对农村产业进行总体布局,尤其是农业用地的适植性等进行评价,合理安排各项生产。

4.设施规划图(1:2000~1:5000)

该图是村级各专业工程管线规划图。包括道路网干线、给排水管线、电力、电讯广播线等管线的走向、管径、主要控制点标高,及相关设施和构筑物位置、规模。5.居民点规划图(1:1000~1:2000)在村庄内所有居民点都要做好比较详细的规划,主要标明规划的各类建筑、道路、绿地、广场、停车场、河湖水面等的位置和范围,还应把规划期限内需要保留、调整和新建的每户农宅位置和用地范围、规划用地平衡表等落实在图纸上。6.典型村居布置模式图(1:100~1:200)

提出符合当地村民生产生活实际需要的典型村居单体布置模式。可结合村庄居民点规划图一并绘制。

4.3.2 其他辅助设计图纸:根据需要,可以增加村庄公共中心总平面图;其他表达设计意图的分析图,如:道路平面与竖向规划图、绿化与景观规划图、功能区划图等;住宅单体设计的平、立、剖面图,效果图等。

第五章 附则

5.0.1 农场、林场的各基层居民点的规划亦可参照本办法编制。5.0.2 本办法由长沙市规划管理局负责解释。5.0.3 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篇3:长沙市产业规划

校园人文环境是校园文化的综合体现。校园整体环境、建筑的空间场所和建筑实体以及雕塑小品都是校园人文环境的物质载体, 是标志化的校园精神象征。高职院校园的人文环境规划设计, 是通过对师生共同生活和学习的场所进行规划设计, 体现办学理念和价值取向, 使人文与职业教育得到和谐统一, 从而培养出综合素质与职业素质具备的人才。

理工类职业技术院校的人文环境有着以下特点:建校时间较短, 在校园历史文化积累相对欠缺, 难以形成普通大学的人文传统;其次, 高职教育学制较短, 学生的综合素质都不如普通高校;其三, 理工类职业技术院校的专业设置以理工科实训类为主, 强调的是理性精神和实践能力。

2 理工类职业技术院校的人文环境规划设计理念———秩序与实效

强调秩序性对形成文明的校园人文环境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多数高职院都是从中专或者成人高校转变而来, 在校学生年纪普遍较小, 在学校度过未成年人到成年人的转变, 其自制力和纪律性不如普通高校, 因此学校职业环境中应更强调职业教学的秩序性。

实效性是理工类职业技术院校治学和管理的一个重要理念。高职教育以行业与职业为需求的教育目标, 强调实用的知识教育。因此形成一定的职业环境对一所高职院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在做规划设计综合考虑的时候, 需要对学校教学内容一定的了解, 并结合总体规划和景观节点合理安排和适当组织相关的场所 (图1) 。

3 长沙市市技术学院新校园项目简介

长沙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培养高级技能人才为主的国有公办全日制高等职业学院。为适应发展学校新校区选址于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雷锋镇, 新校区西临雷锋公园, 环境优美。基地内存在一定高差, 有若干水塘和少量原有建筑。规划校园总占地面积450亩。在校生规模达到8000人 (图2) 。

4 总平面布局———轴线的秩序与自然环境结合

校园整体空间结构规划为“双心、双轴、双环、四片区、多模块”的空间格局。

双心:由于学院由东、西两部分组成, 东西各有一“心”, 分别位于两个院的中心位置。西院的空间核心为教学信息中心, 包括综合教学楼和行政办公图书馆综合体, 图书馆为校园制高点, 统领全局。东院空间核心为生活服务中心, 包括学生食堂、学生活动及绿地景观, 是生活区最具活力的中心。

双轴:由西院南北向的校园礼仪轴和连接两院的东西联系轴构成“T”型的轴线架构校园空间。校园礼仪轴南起校园主入口, 经礼仪广场、图书馆、中心湖景观、北至教学楼和体育馆围合而成的景观湖面, 形成“前庭后院”“前动后静”的空间序列。东西联系轴连接东西两校区的教学信息中心和生活服务中心, 并在西院形成开放空间将东西轴延伸至基地外的雷锋公园。

双环:东西两院各有一个主要交通环疏导内部交通, 串联各功能区。

四片区、多模块:校园分为教学综合实验区、生活服务区、实训区及体育运动区四大功能片区。每一功能片区由若干小功能模块组成 (图3) 。

功能分区:将校园分为综合教学区、生活服务区、实训区、体育运动区四大片区。

综合教学区:位于西校区, 包括图书馆行政办公综合楼、综合教学楼。校园主入口位于长川路, 是校园主轴线的起点, 进入校园即可见校训墙及礼仪广场, 形成一种礼仪性的开敞空间。礼仪广场北侧为校园主体建筑———图书馆行政综合楼, 综合楼与教学楼实训楼构成“品”字形的空间格局, 便于相互联系。

生活服务区:位于东校区, 包括两组学生宿舍、学生活动中心、学生食堂及中心绿地。生活服务区通过长月路的生活区北入口、雷高路的入口与外部联系。生活服务中心包括食堂、小超市、储蓄邮政、卫生所等后勤用房组成生活服务一条街, 就近服宿舍区, 基本满足日常生活、娱乐需要。对外交流中心位于校园东北侧长月与雷高路的交口, 设有独立出入口, 便于对外接待经营。

实训教学区:靠近长川路与雷高路两条主要道路, 有效加强教学与社会实践紧密联系。实训区包括实训区与园艺场两部分。实训区建筑体量较大, 以5层为主。实训中心广场可作实训竞技场, 结合专业特点, 可作为实训表演、竞技的场地, 如举行叉车表演等活动, 激发学生做行业能手的信念和信心。园艺实训场沿长川路布置, 场内按园林布置, 环境优美能成为社区的街心公园, 达到社区共享的良好效应。

体育运动区:体育运动区分两片布置在东西两校区;西区配置带看台的塑胶跑道标准田径场一个, 若干小球场。东院配若干小球场, 满足学生日常运动。西院的运动场及体育馆布置在长月路与雷锋河路交口, 展示校园形象, 并可对外经营。

5 校园环境设计———紧密结合教学内容设置形成主题性环境空间

景观规划从理工类职业技术院校自身教学与专业特点出发, 结合教学内容与实践, 创造出工业艺术与自然生态相结合的现代工业美感的校园景观。 (图4) 校园的景观特点可概括为“一轴一廊一水脉、双园景观为核心”, 在校园中结合相应的教学区域, 设置了各种主题的景观节点如:工业景观走廊、工业艺术博览园、实训竞技广场等, 结合教学专业特点, 让校园主要开放空间成为工业器材展示、实训表演竞技的场地, 使景观、教学与课余活动紧密结合, 有效促进了具有理工科职业院校特点的校园人文氛围 (图5) 。

校前区:校前区的礼仪广场是从主入口进入校园的第一个开敞空间, 通过水池、灌木、树阵、两侧林荫大道构成层次丰富的校前区。北侧的升旗台是礼仪广场的一个主要节点。东园和西园是教学组团和实验组团北侧供课间休憩的小园林, 同时也是展示学校百年历史的场地。

中心湖:中心湖是校园中轴线上的景观核心, 蜿蜒曲折的驳岸线为校园整体硬朗、理性的秩序增添了柔和、浪漫的人文情趣。利用校园基地内的水塘加以改造形成湖面, 水质保证、维护方便。正对图书馆背立面的湖面设有景观音乐喷泉, 在节庆及活动时开放。

工业景观走廊:工业景观走廊联系东西两院的空间核心, 通过水轴线及滨水的带状小广场打造一条富有特色的滨水景观行走廊。与桃李相路交处通过过街天桥相联系。滨水布置工业配件、构架等改造的小品雕塑、铺地、景墙、座椅等, 将工业美感与现代设计手法相结合, 打造校园处最具职业特色的标志性景观走廊。

工业艺术博览园:位于生活区中央的中心绿地, 是工业景观走廊的收头。结合本学院的“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园林技术”等专业, 以工业美感为主题, 通过现代工业构架与生态型景观相结合的手法展示工业浪漫。

园艺公园:东院靠近雷高一侧, 利用现状水塘改造设计为一处环境优美的园艺实训中心也可作为社区公园, 形成良好的社会效益。

6 建筑设计———刚强大气凸显现代工业美感

篇4:长沙市产业规划

一、长沙工业园区发展现状及特点

自1991 年国务院首批批准设立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拉开了长沙开发区建设的序幕。截止2013年底,全市形成了省级以上产业园区“四区八园”(含工业集中区)的骨干园区格局,其中国家级开发区4个、省级园区8个,每个区县(市)都有1~2个省级以上园区。“四区八园”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74个,完成产值5772.8亿元,实现增加值1549.3亿元。

(一)发展速度较快,整体实力不断增强

工业园区是工业经济的主战场,发展速度快于全市水平,积极引领工业快速发展。2013年园区规模工业完成产值5772.8亿元,是2006年的8.2倍,年均增长31.9%;实现增加值1549.3亿元,是2006年的7.4倍,年均增长速度达26.5%,高于全市规模工业增速5.4个百分点。

(二)总量占比较高,增长贡献不断扩大

在“园区兴工”战略的引领下,全市工业逐步向园区集中,产业向园区聚集,园区的承载功能和集聚效应不断增强,成为了全市工业发展的主战场。2013年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的比重达58.4%,比2006年提高10个百分点,对规模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70%。园区共有规模工业企业1074家,占全市规模工业企业总数的44.6%,其中亿元以上企业667家,占全市的55.6%;200亿元以上企业4家,占全市的80%;规模工业企业前100强中,园区企业占了83家。

(三)科技投入较强,创新程度不断提升

园区企业对创新能力和产品转型升级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研发经费投入较高,推动效果良好。2013年,园区企业研发经费投入99.9亿元,占其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为1.9%,比全市规模工业的平均水平高0.5个百分点。科研投入推动了产品、工艺的创新,2013年园区规模工业新产品产值1874.1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的比重达96.1%;新产品产值占园区产值的比重达32.5%,比全市平均水平高8.9个百分点。园区企业高技术产品增加值达281.7亿元,占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18.2%,比全市平均水平高7.1个百分点。

(四)发展质量较好,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从产业发展看,第二梯队力量加大,多点支撑逐步形成。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汽车制造业等行业快速发展,园区工业经济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一业独大”的局面有所改善,多点支撑的格局初步形成。2013年,园区33个大类行业中,增加值占比超过5%的有专用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压延加工业、汽车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5个行业。5大行业中,专用设备制造业占比为34.2%,比2012年减少8.7个百分点;其余4大行业占比为30.3%,比2012年提高6.8个百分点。

二、长沙园区工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一业独大”难改,影响平稳发展

近十年来,长沙工业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以中联、三一为龙头的工程机械业高速增长,同时也造成了“一业独大”的局面,工程机械行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长沙经济的走势,过度依赖以专用设备制造业为主体的工程机械业的问题比较突出,为长沙经济持续平稳增长埋下了隐忧。2013年,园区专用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占比达34.2%,是第二大行业电子设备制造业的近3倍,比占比超过5%的其他4个行业合计占比(30.3%)还高出3.9个百分点。2013年园区规模工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速下降4.5%,影响园区增速下降2.2个百分点,园区规模工业增速为13.9%,近10年来第一次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二)目标定位不清,影响长远发展

对于单一园区来说,由于资本、土地、管理等资源有限,不宜发展太多的产业,应明确目标,集中力量抓住1-2个重点产业,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才能做大做强,实现园区快速发展。但是,长沙大部分园区,特别是小园区,缺乏长远规划,没有明显的龙头行业,目标定位不清晰,主导产业散乱,带动作用不强。2013年,除了长沙高新区、长沙经开区、浏阳经开区、望城经开区外,其他园区第一大行业增加值占比均低于50%。从前两大行业看,天心经开区占比为51.0%,雨花经开区、暮云开发区、浏阳集中区、隆平高科技园、金霞开发区均低于50%,金洲集中区低于40%,反映出主导行业不明,产业集中度低。

(三)投资招商偏低,影响持续发展

近年来,长沙工业投资占全市投资的比重在25%~30%之间,低于同期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2013年,长沙工业投资占比为32.0%,低于全省水平10.6个百分点。“四区八园”工业投资虽然比上年增长26.5%,但比园区全部投资增速低11.2个百分点;工业投资占全市工业投资的比重为53.2%,比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的占比低4.2个百分点。同时,长沙工业投资产业层次偏低,主要集中在装备制造、轻工等传统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比重仍然偏低。2013年,在全省确定的12大优势产业中,长沙的电子信息制造、生物医药、汽车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主导产业投资所占比重仅为19.7%。

(四)人力资源缺乏,影响科学发展

从园区管理看,缺少专家型领导和管理人才,园区的行政化趋势日益明显,成为领导干部的“安置区”,园区管理人员懂经济的不多,缺乏工业发展思维,加之园区考核成果没有完全与干部运用挂钩,考核体系中对工业发展指标有所弱化,园区发展工业的积极性不高,缺乏干事创业的氛围和工作激情。从企业发展看,企业高素质人才紧缺,用工有效供给不足。2013年园区规模工业拥有专业技术人员5.9万人,比上年增长4.4%,低于规模工业从业人员增速1.0个百分点。2013年企业景气调查情况显示,22.5%的企业认为“劳动力供应不足或技能欠缺”导致生产能力没有充分发挥,成为仅次于“订单不足”的第二大影响因素。

三、加快长沙园区产业转型发展的建议

(一)统一工业发展“首位”思想

工业是社会物质的主要创造部门,在国民经济中起着主导作用,决定着国民经济现代化的速度、规模和水平,在当前经济发展水平下,仍然需要大力发展工业,推动长沙经济转型创新发展。从经济发展规律来看,没有第二产业的高度发展,没有第二产业创造的利润作支撑,第三产业就成了无源之水,很难做大做强。工业经济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仍然是长沙经济的“第一推动力”,特别是在当前全球经济疲软、国内“三期叠加”的情况下,更加需要发动工业经济这个“引擎”,启动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

(二)统筹规划园区发展战略

要立足全市的宏观发展统筹规划,谋篇布局,确定全市园区发展战略。一是优化产业布局。加大对各园区的空间、产业和项目统筹力度,整合发展资源,避免同质竞争。加大空间统筹力度,出台全市工业产业空间布局规划,科学布局园区发展空间。加大产业统筹力度,根据工业产业空间布局规划和各园区现有的产业基础,科学确定各园区的产业分工和主导产业。二是明确产业重点。围绕园区五大主导行业,加快推进产业优化调整,大力推动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的创新与生产,促进全市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合理控制有色金属加工业的发展,稳妥推进两型发展、绿色发展;促进专用设备制造业转型发展,努力稳住生产,有效化解经济下行风险。三是提升产业层次。以高端发展提升产业层次,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引导、扶持和培育力度,围绕先进装备制造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产业、信息产业及节能环保产业,集中优势资源实施优先发展,抢占产业链高端,新推一批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推动产业高端化。

(三)做大做强园区主导产业

各园区要根据全市工业产业空间布局规划和现有的产业基础,坚持工业立园、特色兴园,科学确定产业分工和主导产业。一是确定主导产业。要根据现有产业基础和长远发展目标,本着错位布局和优势发展的原则,确定主导产业,集中力量重点发展。既考虑单个园区的资源、能力局限,又考虑可持续发展,每个园区基本确定三个主导产业。除长沙高新区、长沙经开区、浏阳经开区和望城经开区前三个行业的聚集度已达到60%以上外,其他园区产业聚集度低,规模较小,必须重新进行规划,确定主导产业。二是加大项目引进。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促进立园兴园,特别是对于主导产业不明确、经济总量较小的园区,要加强主导产业项目的引进,以一个大的项目实现一个主导产业的形成和发展。要加强招商部门、产业部门、建设部门和各园区之间的沟通协作,针对园区需求和产业发展,重点引进谋划和实施一批技术含量高、带动能力强、成长性好、投资规模大、生态环保的新项目、大项目,全力提速项目储备和开工。三是促进集群发展。以产业链集群发展引领园区目标,着力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群体,推动园区产业由单纯的企业集聚向主导产业突出、配套产业链齐备的产业集群发展,逐步形成以主导产业为框架、支柱产业为支撑、拳头产品为重心、配套产业为依托的园区工业集群体系。

(四)因地制宜完善配套服务

各园区要根据自身的发展进程和建设力量,加快产业开发覆盖范围的配套服务,让园区成为产城融合、宜业宜居的现代城市工业经济综合体。一是要推动提标提档。要追求高水准、高档次,以好的软硬环境,增强对项目、资金、人才等要素的吸纳能力。要按照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要求,注重园区发展的功能配套,要象打造城市新区一样建设和管理园区,全面提高园区开发档次和服务水平。二是要实施满园扩园。力求做到园区规划到哪里,基础设施就配套到哪里,公共服务就覆盖到哪里,项目布局就延伸到哪里,标准厂房就建设到哪里,做到签约的项目抓紧开工、闲置的土地依法收回,实现高强度、高产出、高效益开发。三是要加强生产服务。要加快仓储、物流等服务平台建设,降低企业经营成本。要搭建产学研结合的行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加强科技创业服务中心、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及行业协会的建设,提高园区企业的产品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

(五)强力实施园区人才战略

篇5:长沙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规划方案

长沙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规划方案长沙市,信息技术8 2.1.1.我国卫生体系概况.8 2.1.2.我国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面临的问题.9 2.1.3.我国卫生信息化建设机遇.9 2.1.4.卫生信息化建设指导原则.10 2.2.对长沙市发展策略的理解.10 2.3.区域卫生信息化的必要性.10 2.4.长沙市卫生信息技术应用现状分析.11 2.4.1.优势和基础.11 2.4.2.长沙市卫生应用系统分析.11 2.4.3.长沙市卫生信息技术治理分析.12 2.4.4.下一步建设重点分析.12第三章区域卫生信息化需求分析.14 3.1.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用户分析.14 3.1.1.居民.14 3.1.2.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用户.14 3.1.3.公共卫生专业机构用户.16 3.1.4.卫生行政部门用户.17 3.1.5.其他卫生相关单位与部门用户.17 3.2.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业务需求分析.18 3.2.1.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18 3.2.2.社区卫生服务的需求.20 3.2.3.公共卫生服务的需求.21 3.2.4.综合卫生管理的需求.21 3.2.5.各医疗机构间协同.23第四章区域卫生信息化总体设计.24 4.1.建设目标.24 4.1.1.宏观层面.24 4.1.2.业务层面.24 4.1.3.技术层面.25 4.2.规划原则.25 4.3.总体规划.26 4.3.1.规划架构图.26 4.3.2.规划与“智慧长沙”的关系.27 4.4.区域标准卫生信息资源库(一个中心).28 4.5.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一个平台).31长沙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规划方案(征求意见稿)3 4.5.1.平台应用架构模式.34 4.5.2.纵向扩展布署模式.36 4.6.区域标准卫生信息机构端接入系统.38 4.6.1.信息标准管理和同步.38 4.6.2.数据采集和区域卫生数据中心接入功能.39 4.6.3.机构内(医院)信息共享.39 4.6.4.标准信息下载.40 4.7.基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区域类业务系统.40 4.7.1.业务服务中心.40 4.7.1.1.区域医疗服务中心(患者/公众).40 4.7.1.2.区域临床支持服务中心(临床医护人员).41 4.7.1.3.区域医疗科教研究服务中心(科研、教学).41 4.7.1.4.区域公共卫生管理中心.42 4.7.1.5.卫生行政管理中心(区域卫生业务管理).42 4.7.1.6.区域卫生数据共享中心(业务相关方).43 4.7.2.平台应用.43 4.7.2.1.医疗一卡通管理系统.43 4.7.2.2.区域居民广义健康档案系统.43 4.7.2.3.医疗卫生综合服务系统.44 4.7.2.4.转诊、转检系统.44 4.7.2.5.远程医疗(会诊)管理系统.45 4.7.2.6.突发事件应急联动指挥系统.46 4.7.2.7.区域慢病专病防治信息系统.46 4.7.2.8.医学科研教育系统.47 4.7.2.9.基本药物统一配送管理系统.47 4.7.2.10.区域医疗质量管理系统.48 4.7.2.11.公共卫生绩效管理系统.48 4.7.2.12.卫生管理决策支持系统.48第五章基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pOS系统建设方案.50 5.1.医院信息系统统一集成平台.50 5.2.区域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52 5.3.区域疾病预防控制管理信息系统.53 5.3.1.疾病监测系统.53 5.3.2.学生健康监测系统.54 5.3.3.危害因素监测系统.54 5.3.4.食品安全监测系统.54 5.3.5.数字化实验室检验系统.54 5.3.6.免疫监测管理系统.54 5.3.7.消毒杀虫监测系统.55 5.3.8.预防性健康体检系统.55 5.4.区域卫生监督管理系统.55 5.4.1.卫生行政许可信息系统.55 5.4.2.卫生监督信息系统.55 5.4.3.行政处罚信息系统.56长沙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规划方案(征求意见稿)4 5.4.4.重大活动卫生保障系统.56 5.4.5.投诉举报管理系统.56 5.4.6.移动监督执法信息系统.56 5.4.7.卫生监督地理信息系统.56 5.4.8.卫生监督信息标准化管理系统.57 5.4.9.管理相对人电子档案管理系统.57 5.4.10.综合统计分析系统.57 5.5.区域农村卫生信息系统.57 5.5.1.市级农村卫生业务管理信息系统.58 5.5.2.区级农村卫生业务管理信息系统.58 5.6.区域采供血管理信息系统.58 5.7.120信息系统.59 5.8.区域食品药品监督系统升级改造.59 5.9.区域妇幼保健管理系统.60 5.10.区域出生缺陷干预工程信息系统.61第六章安全保障体系方案.62 6.1.安全等级.64 6.2.物理安全.65 6.3.系统安全.66 6.4.数据安全.66 6.5.应用安全.67 6.6.安全管理.67第七章网络及硬件规划方案.69 7.1.网络建设规划.69 7.1.1.网络建设需求.69 7.1.2.带宽设计.69 7.1.3.网络架构.70 7.1.3.1.电子政务网为主干网.70 7.1.3.2.租用电信专网.70 7.2.数据中心部署.73 7.2.1.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数据中心拓扑图.73 7.2.2.试点区信息平台部署.74 7.2.3.试点区所属单位部署.75 7.3.备份系统设计.75 7.3.1.日常备份.75 7.3.2.灾难备份.76第八章总体实施计划.77 8.1.建设规划.77 8.1.1.第一期: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77 8.1.2.第二期:平台推广及基于平台上应用系统建设.77 8.1.3.第三期:深化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78 8.2.重点建设内容.78长沙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规划方案(征求意见稿)5第九章项目管理.80 9.1.实施原则.80 9.1.1.统一规划、统一标准.80 9.1.2.联合共建、保护投资.80 9.1.3.分步实施、注重效益.81 9.1.4.实用先进、安全可靠.81 9.2.建设策略.81 9.3.项目管理方法.82 9.4.理解“三角制约”关系.83 9.5.项目管理的5个阶段.83 9.5.1.可行性.84 9.5.2.初始.84 9.5.3.计划.85 9.5.4.执行.85 9.5.5.收尾.86第十章效益预估.87 10.1.政府.87 10.2.卫生行政主管部门.87 10.3.医疗卫生机构.88 10.4.相关部门.88 10.5.城乡居民.89长沙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规划方案(征求意见稿)6第一章前言医疗改革是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长沙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规划方案,规划方案《长沙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规划方案》。2009年初,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2009-2011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新医改制度的基本框架是医疗服务、公共卫生、医疗保障与药品供应“四大体系”,作为对四大体系进行支撑的工作方法与内容,新医改方案明确提出了医疗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投入机制、价格形成机制、监管体制、科技与人才保障、信息系统和法律制度建设等“八项支撑”。作为支撑手段之一的信息化建设工作,被提高到了新的历史水平。卫生部从2009年开始,先后颁布《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指南》、《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技术方案》、《健康档案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电子病历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征求意见稿)》等一系列的标准与指导意见。国内以福建厦门、广州番禺、上海闵行等地的区域卫生信息化试点也已取得经验与成效。各地以健康档案为核心的区域卫生信息管理工作迅速开展起来。根据卫生部对居民健康档案的建设要求,长沙市已经明确了2010年长沙市城镇居民建档率达到40%、农村居民建档率20%。为广泛地建立居民健康档案,长沙市大多通过手工方式进行,部分地区利用早期的社区卫生系统建立了一定规模的建档工作,但手工建档工作存在资料不全、保存不完整等问题,前期建立的各类健康档案记录,因为没有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支持,缺乏信息的更新,使得已建立的档案无法与医疗信息关联起来,变成了无用的“死档”。本方案主要是在对长沙市医疗卫生信息化现状和需求详细调研的基础上,对系统的总体框架,建设的内容,采用的技术体系,硬件网络平台,分步建设的计划,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的组织保障体系等进行规划。本方案只对整个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的总体规划,对业务细节、技术细节和数据标准等内容不在本方案中做详细描述。本方案可供在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技术方案制定、工程招投标和系统实施过程中参考使用。本方案的使用范围为市领导,市卫生主管部门、市信息主管部门、各系统承建单位以及工程监理单位等。本方案中的架构不仅包括平台架构,还包括各种不同的方面及领域,比如:长沙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规划方案(征求意见稿)7业务架构(功能和服务)、基础架构(数据中心、硬件、网络)、数据和信息架构、应用系统架构(如何构建应用程序)、系统和交互架构(各种相关方如何共同工作)等。长沙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规划方案(征求意见稿)8第二章现状及项目背景分析2.1.对卫生业务现状的宏观分析2.1.1.我国卫生体系概况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服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初步建立起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在“看病难、看病贵”成为众矢之的时,医疗改革无疑是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这和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1月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2009-2011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新制度的基本框架是“四大体系”和“八项支撑”,努力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四大体系”如下表所示:体系子体系主要社会服务机构医疗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妇幼保健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卫生行政机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120急救中心、妇幼保健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医疗保障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医疗保险管理中心、城乡合作医疗保险机构、商业保险机构等药品供应体系药品供应体系药品监督、药品集中采购、药店、药房等“八项支撑”是:医疗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投入机制、价格形成机制、监管体制、科技与人才保障、信息系统和法律制度建设,保障医药卫生四大体系有效规范运转。长沙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规划方案(征求意见稿)9 2.1.2.我国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当前我国的卫生信息化总体水平较低,发展不均衡,卫生信息标准建设相对滞后,建设区域卫生信息化,亟待建立以居民诊疗档案和健康档案为中心的市级医疗卫生信息共享体系,实现跨业务条线、跨地域层面实现医疗卫生信息的互联互通,将成为拓展业务模式和提升管理水平的必然趋势,在此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面临如下问题与挑战:卫生资源战略规划数据缺失,各地区发展不均衡业务条块分割,亟待资源共享缺乏完善的信息标准项目建设模式多样不同系统独立运行业务系统垂直建设的局限缺乏资金和人才保障长沙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规划方案.pdf(2.54MB)请问下目前全国还有哪个省会城市区域医疗做的比较成功比较成熟的啊?目标决定成就!长沙的哇。谢谢楼主呵呵湖南信息化要走在前面了!男人就该往外闯靠,我们还想去长沙游说局长呢:(青岛朗讯医疗项目启动新人入行请多多关照学习学习方案踏实工作学习谢了

篇6:长沙市产业规划

(文化部门)

1、推进标志性文化场馆设施建设。按照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创建宜居城市的相关要求,合理布局,科学规划,加快建设一批具有时代特色、功能完善的标志性文化设施。

2、完善公共文化设施配套建设。不断完善公共活动场所的文化设施,丰富我县历史文化内涵。支持对文化广场等户外公共场所的改造建设,增强户外公共场所的文化活动功能。优先安排涉及基层群众切身利益的公共文化项目。规划建设一批供市民特别是中老年人活动的综合性、多功能室内文化活动场所,在市区规划建设150个阅报栏和一批书报亭,在工业园区建设外来工文化活动广场及其它文体设施。

3、充分利用湘江长沙综合枢纽、潇湘大道、湘江大道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形成的新的区位优势,精心打造谷山、书堂山等文化公园,扎实推进长沙铜官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积极培育新兴文化业态,彰显地域文化特色,提升城市文化竞争力。

4、拟建汉王陵考古遗址公园。望城县汉王陵分布区主要位于望城县星城镇境内的北二环以北,银杉路以西至以南,金星北路以东的范围内,分布面积约10平方公里。根据文物部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之汉王陵专题调查结果,目前在该范围内共发现西汉长沙王及王室成员或贵族墓葬16处(另戴公庙村3处),汉王陵分布区是研究长沙

地区西汉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汉王陵埋葬制度等的重要历史遗存,是文化强县、文化强市乃至文化强省的重要历史文化遗产资源。该区域一是要划定为王陵保护区,绝对控制建设性破坏,确保其原生态环境;二是要以“大保护、大利用”的高度,高标准、科学规划,建成汉王陵考古遗址公园。

5、做好文物调查勘探和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

①规划范围内星城镇目前有国家已公布的不可移动文物点三处(铁炉冲墓群古墓葬东汉 ;湾塘坡墓群 古墓葬东汉;南西村墓群古墓葬东汉),在建设开发过程中,应尽量避开以上文物点,如实在无法避开的应按照《文物保护法》相关规定申请予以拆除。

②所有建设项目均应按照《文物保护法》及《长沙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地下文物调查勘探及考古发掘管理工作的通知》(长政发

上一篇:冬季虽寒,与你相识温暖如春作文下一篇:2024年度模具设计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