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世文2011年工作计划

2024-04-08

钟世文2011年工作计划(精选5篇)

篇1:钟世文2011年工作计划

2011年工作计划上杭县临江城东小学 钟世文1.加强业务理论学习,钟世文2011年工作计划。阅读2本以上的教育教学理论专著,并撰写2篇以上的读书心得。2.承担公开课和专题讲座。承担校级以上评课6节,承担校级以上示范课2节及县级以上公开课或说课2节,承担县级以上专题讲座1次。3.开展课题研究。根据自已制订的子课题实验研究计划,结合学校教研工作安排,继续有序开展实验研究活动,做到课题研究有计划、有实施、有研讨、有小结、有检查、有评价,使课题研究取得实效,工作计划《钟世文2011年工作计划》。4.充分发挥网络教研的作用。为充分发挥网络教研的作用,主要做好如下三项工作:(1)加强疑难问题研讨。(2)丰富博客网络资源。及时发送教学设计、案例反思、教学论文、教学经验总结以及编制的数学试卷等。(3)申请自己的QQ号,并加入领衔人创建的QQ群,利用工作室建立的QQ群开展网络备课或专题研讨活动,解决教学中的疑难问题,充分发挥网络教研的作用。5.培养中青年教师。根据培养计划,对选定的培养对象,继续进行“传、帮、带”,带领他们参与有关教研活动,促进他们的专业成长。6.撰写教学论文。撰写3篇教学论文(包括教学设计、教学随笔、案例反思、经验总结等),并力争在2011年12月前发表1篇CN级文章。7.外出参观学习。8.参加各项教学观摩研讨活动。9.开展“送教送培”活动。10.完成领衔人安排的其他工作。2011年2月20日

篇2:钟世文2011年工作计划

一、我国肉牛遗传改良现状

我国肉牛遗传改良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 经过50多年的发展和积累, 目前全国已初步建立了肉牛良种繁育体系, 对牛肉生产和肉牛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 培育了一批肉牛新品种

几十年来, 利用引进的西门塔尔、夏洛来、安格斯、利木赞等品种, 与地方牛品种杂交选育, 培育了一批新品种, 包括中国西门塔尔牛、新疆褐牛、三河牛等兼用品种和夏南牛、延黄牛、辽育白牛等3个专门化肉牛品种。这些品种在生长速度、饲料转化效率、胴体质量等方面比地方牛种都有显著提高, 为今后产业化发展打下了基础。

2. 保护了主要牛种遗传资源

我国是世界上地方牛种资源最多的国家之一, 目前我国有54个地方黄牛品种、26个水牛品种和12个牦牛品种。长期以来, 国家在保护地方品种资源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农业部先后两次公布了国家级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名录, 包括秦川牛、晋南牛、南阳牛、鲁西牛、延边牛等21个地方牛品种, 确立了14个国家级保种场和2个国家级保护区。这些种质资源为开展肉牛遗传改良奠定了良好的群体基础。

3. 提高了肉牛良种生产和推广能力

从20世纪60年代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先后建立了肉牛种公牛站30多个、肉牛原良种场136个, 目前全国采精种公牛存栏1 300余头、种肉牛场存栏种牛1.4万多头, 2010年销售冻精1 500多万剂。经过多年的肉牛改良实践, 大范围推广应用人工授精技术, 培养了改良技术队伍, 推动了基层肉牛改良服务体系建设。目前, 初步构建了以原良种场、种公牛站、技术推广站、人工授精站为主体的繁育体系, 为开展我国肉牛遗传改良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

4. 提升了肉牛生产水平

随着肉牛遗传改良速度的加快以及饲养管理水平的不断改善, 我国肉牛生产水平逐年提高。2010年, 全国肉牛存栏9 400万头、出栏4 700万头、牛肉产量653万t, 分别比1980年增长0.3倍、13倍和23倍。肉牛出栏率从1980年的5%, 提高到2010年的51%;出栏体质量也有大幅提高。2010年全国肉牛养殖产值1 900多亿元, 占畜牧业产值的9.5%, 已成为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 我国肉牛遗传改良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无论是与肉牛业发达国家相比, 还是与我国肉牛产业转型升级要求相比, 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一是遗传改良的基础工作薄弱。肉牛育种缺乏有效的规划与指导, 主要品种的育种思路不清晰, 良种肉牛品种登记、体型鉴定、生产性能测定、遗传评估、杂交配合力测定等基础工作尚未有效开展起来。二是遗传改良的基础条件较差。目前, 我国种公牛总体性能不高, 全国1 300多头采精公牛还不能满足肉牛生产的良种需求。主要品种没有核心种子母牛场, 现有种牛场基础设施落后。自主培育种牛机制没有建立, 大部分种公牛依赖国外引进。基层良种推广力量不强, 一些地方人工授精等实用技术普及率低。三是地方牛种资源保护和利用能力不强。“良种化”为“洋种化”的趋势明显, 导致地方牛种选育提高进展滞后, 地方牛种肉质好、耐粗饲、抗逆性强等优良特性没有得到重视和发挥, 一些珍稀地方牛种濒临灭绝。四是缺乏杂交改良规划。一些地区在杂交改良和生产过程中不断更换父本品种, 盲目杂交不仅没有起到提高生产性能的作用, 反而造成种群遗传背景混乱, 生产性能停滞不前。

“十二五”期间, 国家明确了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种业的战略目标和措施。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国肉牛种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机遇期, 需要制定和实施全国肉牛遗传改良计划, 明确肉牛遗传改良总体思路, 落实具体工作措施, 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 推动我国肉牛育种工作上到一个新的水平, 为促进肉牛业稳定发展提供坚实的良种基础。

二、指导思想和目标

1. 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顺应肉牛产业发展趋势和内在规律, 以提高个体牛肉产量和牛肉品质为主攻方向, 强化育种规划和指导, 明确各主要牛种的育种方向, 夯实品种登记、生产性能测定和疫病监测净化等育种基础, 建立主要品种核心种子母牛场, 提高种公牛站制种和推广良种能力, 健全基层人工授精服务网络, 有计划地组织杂交改良工作, 逐步完善肉牛良种繁育体系, 促进肉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2. 总体目标

到2025年培育5~8个肉牛新品种, 品种登记覆盖到主要品种, 实现全部肉牛种公牛的生产性能测定和遗传评估, 青年公牛后裔测定率达到50%以上, 引进品种采精公牛自给率达到80%以上, 冷冻精液基本普及推广, 肉牛屠宰胴体质量提高15%~20%, 奠定肉牛业发展的优良种源基础。

3. 主要任务

(1) 制定遴选标准, 严格筛选国家肉牛核心育种场, 开展联合育种, 作为开展肉牛育种和提供优秀种公牛的主体力量。

(2) 在国家肉牛核心育种场开展种牛登记, 建立健全种牛系谱档案, 完善育种信息记录制度。

(3) 规范种牛生产性能测定、青年公牛后裔测定、种牛健康状况和遗传评估, 获得完整、可靠的生产性能记录, 作为选种育种的依据。

(4) 充分合理利用现有育种基础, 科学规划, 制定选育技术方案, 培育肉牛新品种。

4. 主要指标

(1) 用于种公牛培育的肉牛生产性能测定数量年均达到8 000头, 到2025年测定总数超过10万头。

(2) 每年新增主要品种登记牛5 000头, 2025年在群总数达到6万头以上。

(3) 在开展疫病监测净化的基础上, 通过生产性能测定、个体选择、后裔测定, 年选择优秀种公牛400头以上, 其中通过后裔测定的验证公牛200头以上。

(4) 到2025年, 北方地区肉牛屠宰胴体质量提高15%, 南方地区肉牛屠宰胴体质量提高20%。

三、主要牛种的遗传改良思路

1. 引进肉牛品种

我国引进的15个肉牛品种中, 应用较多的是西门塔尔、夏洛来、安格斯、利木赞及摩拉、尼里-拉菲等品种, 已成为国内肉牛杂交的主要父本。经过多年引进杂交, 形成了较大的杂交群体。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引进结构不合理。部分品种引进的主要是种公牛, 家系血统不足, 还没有相应的种子母牛场, 无法开展有效的纯种选育和繁育。二是重引进、轻培育。西门塔尔、安格斯、利木赞、夏洛来等几个重点品种在国内尚有不同规模的母牛群体, 但没有扎实开展选育工作, 种群退化较为严重, 供种能力有限, 目前这几个品种的种公牛仍有70%依赖进口。三是无序杂交现象突出。一些地区曾使用多个引入品种的公牛, 处于无序杂交状态, 没有科学的用种计划。一些地区又多年反复使用某个品种的几头公牛, 导致一些杂交群体出现近交严重、生产性能下降的现象。

引进肉牛品种的遗传改良方向主要是增强种公牛的培育能力。对于提供父本的品种, 要大力引进优质种公牛、种母牛或胚胎、精液等遗传物质, 建立核心种子母牛群, 不断扩大育种群, 提高供种能力和质量, 缩小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对于有基础的杂交群体, 要制定相应的育种技术路线, 培育新品种。对于杂交改良地区, 要根据当地实际, 逐步建立肉牛生产杂交繁育体系, 有效利用杂种优势, 提高肉牛生产水平。

2. 北方黄牛

北方是我国黄牛养殖的主要区域。该区域黄牛品种资源丰富, 秦川牛、延边牛、南阳牛、鲁西牛等群体是我国杂交肉牛生产和新品种培育的重要基础群体。北方黄牛体格高大, 成年公牛体质量为400~700 kg, 屠宰率50%以上。在种群杂交改良的基础上, 先后育成了中国西门塔尔牛、新疆褐牛、三河牛、夏南牛、延黄牛、辽育白牛等品种。但北方黄牛也存在良种选育力度不够, 性能测定制度不完善, 育种群规模小, 供种质量差、数量少, 种群遗传进展缓慢等问题。

北方黄牛遗传改良应重点加强秦川牛、延边牛、南阳牛、鲁西牛等品种的本品种保护和选育, 制定实施选育方案, 建立核心种子母牛场, 扩大育种群, 开展性能测定工作, 提高肉用生产性能和种群供种能力。同时, 对育种基础较好的杂交群, 制定杂交和选育计划, 培育肉牛新品种。对已育成的夏南牛、延黄牛、辽育白牛等肉牛品种和正在培育的种群, 在扩大育种群的同时, 重点选育提高产肉能力和牛肉品质, 提高群体整齐度。对中国西门塔尔牛、新疆褐牛、三河牛等兼用型品种, 加大其产肉性能的选择强度。

3. 南方黄牛

南方是我国黄牛养殖的重要区域。该地区的黄牛品种资源较多, 目前有38个, 但大部分品种存栏在10万~50万头之间, 近年来存栏数量总体呈下降趋势。改良牛主要以西门塔尔杂交为主, 也有部分婆罗门、安格斯、短角牛杂交后代。南方黄牛体型普遍较小, 适于湿热气候和丘陵山地养殖, 但肉用性能不高, 体质量小、生长速度慢、屠宰率低。南方黄牛的繁育体系总体落后于北方, 品种资源保护和选育较为滞后, 多数品种没有建立保种场或划定保护区;杂交改良方向不明确, 人工授精网点少, 杂交改良率较低;选育工作不系统, 杂交后代大部分直接商品出售;产业链不完善, 改良牛经济效益不高。

今后, 南方黄牛遗传改良应通过建立保种场、保护区等形式, 选择具有优良经济性状的主要品种开展保护。对未进入国家级保护名录的品种或未划入保种区范围内的群体, 结合生产实际, 筛选优势肉牛杂交组合, 提高群体生产性能。对改良基础好、数量大的杂交群, 建立育种区和育种基础群, 扶持建设核心育种场, 制定和实施育种方案, 培育肉用新品种。

4. 水牛

我国现存栏水牛2 300多万头, 居世界第三位, 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我国共有28个水牛品种, 其中地方品种26个, 引进品种2个。中国地方水牛绝大多数为沼泽型, 生长速度慢, 耐粗饲、疾病少、易饲养, 乳、肉生产具有较大潜力。从国外引进的河流型水牛具有体型大、泌乳性能好、生长速度快、产肉量高等优点, 肉、乳生产性能优于本地品种。全国现有水牛种公牛站8个, 种水牛场20个, 种公牛站存栏公牛130头。我国历史上水牛基本是役用, 产肉性能开发程度低, 近年来逐步向肉乳兼用方向改良, 但未对本地优秀水牛品种进行系统选育, 育种群规模小, 近亲繁育现象严重;杂交改良种质资源缺乏, 人工授精受胎率偏低, 繁育体系不完善。

水牛遗传改良要立足现有优势品种资源, 加强保护和利用开发, 扩大育种群规模, 推进和提高本品种选育工作。利用引进水牛优良品种, 大力培育优秀种公牛, 建立水牛人工授精体系, 有计划地与国内地方水牛进行杂交, 提高产肉性能。

5. 牦牛

牦牛是青藏高原地区特有的牛种。我国牦牛存栏1 500多万头, 占世界总数的95%。我国有1个培育品种 (大通牦牛) 和12个地方品种, 有1个牦牛种公牛站和13个种牛场。近年来, 相继开展了部分地方品种的本品种选育和牦牛杂交改良工作, 大幅度提高了生产性能。但牦牛养殖区域生存条件严酷, 改良工作与其他牛种相比难度大, 普遍采取自然交配的模式, 人工授精覆盖面低。牦牛育种场少, 育种群规模小, 制种供种能力低, 缺乏科学选育和种质交换, 近亲繁殖严重, 致使牦牛繁殖力和生长速度下降。

牦牛遗传改良以提高生产性能和种群供种能力为主。在加强地方牦牛品种保护的同时, 对大通牦牛等品种要加强种牛场建设, 扩大生产性能测定规模, 提高种公牛供种能力。要积极推广优良种公牛本交, 提高主产区牦牛的生产性能。在有条件的地区, 有计划地推广人工授精杂交改良技术, 适当开展娟姗牛、安格斯等品种杂交改良工作, 提高群体的产肉性能。

四、主要工作内容

根据各个牛种的遗传改良现状和今后发展趋势, 有选择、有重点地实施部分主要进口品种和国内品种的遗传改良工作, 制定具体的遗传改良计划, 重点加强核心育种场、生产性能测定、主要疫病监测净化、品种登记、新品种培育、人工授精体系等方面的建设。

1. 遴选国家肉牛核心育种场

(1) 实施内容制定国家肉牛核心育种场遴选标准, 采用企业自愿、省级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推荐的方式, 选择50个国家肉牛核心育种场。

(2) 任务指标2020年前分批完成50个国家肉牛核心育种场的评估遴选, 筛选出核心育种群1.5万头, 配套相关育种设施设备, 建立育种场和种公牛站的育种联结机制。

2. 建立种牛生产性能测定体系

(1) 实施内容制定实施肉牛种牛生产性能测定标准和管理规程, 开展育种场为主的场内生产性能测定。在肉牛优势区域建设4个国家级和部分省级生产性能测定中心, 负责区域内的种牛生产性能测定。建设和完善国家级肉牛遗传评估中心, 负责遗传数据的收集、处理和发布。

(2) 任务指标肉牛核心育种场按照要求开展测定, 及时上报有关数据。参加生产性能测定肉牛数量年均达到8 000头, 到2025年累计测定数量达到10万头以上。通过性能测定和个体选择, 每年选出优秀种公牛200头以上。

3. 组织开展种牛登记

(1) 实施内容组织开展肉牛种牛品种登记, 制定各品种的种牛登记技术规范, 建立国家肉牛种牛数据库。

(2) 任务指标2020年前完成50个国家肉牛核心育种场在群纯种牛登记, 并适当扩大主要品种的良种母牛登记范围, 每年新增品种登记牛5 000头, 2025年在群总数达到6万头以上, 逐步形成连续完整的种牛系谱材料及档案, 并动态跟踪种群变化情况。

4. 建立种牛后裔测定与遗传评估制度

(1) 实施内容制定肉牛后裔测定技术规程和实施方案, 开展肉牛核心育种场遗传交流, 建立持续的场间遗传联系。制定肉牛遗传评估方案, 国家肉牛遗传评估中心对各地上报的性能测定数据进行评估, 依据评估结果选留优良种牛。

(2) 任务指标每年对400头经过计划选配所产生的, 且生产性能测定结果优秀的青年公牛进行后裔测定, 每年选出200头验证公牛。

5. 培育肉牛新品种

(1) 实施内容选择有培育基础条件的品种或杂交改良群, 成立专家组, 制定相应的育种实施方案, 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 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新品种培育工作。

(2) 任务指标到2025年, 培育出5~8个肉牛新品种, 每个品种育种群达到3 000头以上, 形成由种子核心群、育种群、商品群组成完整的育种和生产体系。

6. 完善肉牛改良人工授精体系

(1) 实施内容依托国家肉牛良种补贴项目, 加快普及肉牛人工授精技术, 将优良种牛精液迅速推广应用到生产中;核心育种场通过扩繁不断地将良种牛推广至生产中, 从而带动商品牛生产水平的提升。在牦牛主产区, 利用牦牛种公牛补贴项目, 推广使用优秀种公牛, 提高牦牛的良种化水平。

(2) 任务指标到2025年, 基本普及肉牛人工授精技术, 建设的肉牛人工授精技术服务站、点布局合理、设施齐全、管理规范、服务到位。

五、保障措施

1. 加强组织领导与协调

国家肉牛遗传改良计划是一项系统工程, 具有长期性、连续性和公益性。各有关部门要积极争取广泛的支持, 确保工作开展的连续性, 切实做好中国肉牛遗传改良计划的组织实施与协调工作。农业部成立中国肉牛遗传改良计划工作小组和专家小组, 制定主要品种的遗传改良计划。全国畜牧总站具体组织与协调遗传改良计划的实施。各级地方畜牧主管部门和技术支撑部门负责肉牛遗传改良工作的具体实施, 制定地方肉牛遗传改良计划, 负责区域内核心育种场的资格审查, 组织开展肉牛生产性能测定、疫病监测净化、品种登记、良种推广等工作。充分发挥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育种协作组等方面的力量, 为开展肉牛遗传改良提供技术、组织支持。

2. 强化国家肉牛核心育种场和种公牛站管理

公布国家肉牛核心育种场名单, 接受行业监督。国家核心育种场原则上保持相对稳定, 但在计划实施中必须严格按规定淘汰不合格企业。国家核心育种场要按照改良计划的要求, 具体负责育种工作, 建立场间遗传联系, 及时提交育种数据。种公牛站要按照肉牛种公牛生产性能测定和改良计划的有关要求, 选择引入种公牛, 加强种公牛性能测定、疫病监测净化、饲养管理、冷冻精液生产等工作, 定期向全国肉牛遗传评估中心提交测定数据。

3. 加大遗传改良计划实施的资金支持力度

充分发挥公共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 鼓励社会资本投入肉牛育种行业, 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实施肉牛核心育种场、种公牛站、生产性能测定中心、基层肉牛改良站、点等重点建设项目, 完善育种基础设施, 优先支持参加肉牛育种的企业和单位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加大肉牛良种补贴、品种登记、生产性能测定和疫病监测净化等工作的财政支持力度, 建立和完善遗传改良数据库, 推广优良遗传物质。

4. 加强宣传培训与国际交流

加强对全国肉牛遗传改良计划的宣传, 为改良计划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组织开展技术培训, 打造一支高素质的肉牛育种技术人员队伍。建立全国肉牛遗传改良网络平台, 促进信息交流和共享。在加强国内肉牛遗传改良工作的同时, 要积极引进国外优良种质资源和先进生产技术, 鼓励国内企业与国外进行合作、合资, 促进我国肉牛育种产业与国际接轨。

篇3:2011年“三农”工作要点解析

这是省委、省政府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 认真研判“三农”形势, 广泛听取各方意见, 慎重做出的重大决策, 对“十二五”开局之年开创农业农村发展新局面、推进全省跨越式发展至关重要。今年, 我省继续把“稳粮”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首要任务, 将着力稳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力争全年新增粮食50万吨, 粮食总产迈上1000万吨台阶。粮食一直是牵一发而动全局的头等大事, 粮食问题也是始终关系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和稳定的重大问题。尽管2010年我省粮食总产达到958.3万吨, 但只是实现了供求基本平衡。加上我省旱灾、雹灾、山洪等自然灾害近年来易发频发重发, 一些地方靠天吃饭, 粮食增产难度加大。为此, 我省将深入实施旱作农业区新增25亿公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 大力推进河西及沿黄灌区新增2亿公斤粮食生产建设项目。稳定粮食播种面积, 突出发展玉米和马铃薯;稳定油料种植面积, 优化油料生产布局和品种;稳定发展小麦、大麦和小杂粮生产。继续推广1000万亩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和1000万亩马铃薯脱毒种薯工程。如何加快农业农村发展方式、确保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供给, 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省上将着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 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 促进农业生产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 从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力。

中央和省上高度重视各项强农惠农政策, 将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我省财政支出重点将向农业农村倾斜, 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重点用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土地出让收益重点投向农业土地开发、农田水利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建立城市资源为农服务的长效机制。各类金融机构加强对“三农”的服务, 保持涉农贷款增量占比不低于上年, 加快农村小型金融机构发展, 引导更多信贷资金投向“三农”。

今年, 我省把农民增收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原因在于, 在连续几年快速发展的背后, 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各种支撑力量已绷得很紧, 农产品提价增收空间越来越小, 农业传统增长方式增收潜力越来越弱, 持续快速增加农民收入成为农业农村工作的最大难题。加之我省现有贫困人口349万, 数量居全国第三, 贫困发生率为16.7%, 居全国第一, 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任务艰巨。

今年, 我省将多措并举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力争2012年全省农民收入达到全国2007年平均水平, 2015年接近西部地区平均水平。

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 成为挖掘农业内部增收的重点。将继续实施促农增收“六大行动”, 推进1000万亩优质林果工程, 建设全国一流的元帅系苹果和优质红富士苹果商品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中药材生产加工基地和物流中心、国家级农作物种子生产基地, 发展蔬菜、葡萄酒、陇药产业, 做优小杂粮、食用菌、百合等地方性特色产业, 加快发展草食畜牧业。支持“休闲观光农业、林下经济和农家乐”成为新亮点。

篇4:2011年商业工作的重点任务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订“十二五”规划的建议精神, 结合国内商业面临的形势及发展现状, 我认为今年的商业工作归纳起来就是四句话, 第一是稳定市场, 第二是扩大消费, 第三是完善体系, 第四是构建机制。

一、稳定市场, 确保重要商品供应

为什么要把稳定市场放在第一位?去年以来, 老百姓感觉最明显的就是物价上涨, CPI几次打破人们的预料, 最终全年增长3.3%, 超过了原定3%的控制目标。物价上涨较快, 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老百姓的实际生活水平下降。现在银行利率低于CPI, 等于老百姓把钱存在银行反而贬值, 这种状态短期可以, 长期下去对政府形象很不利。去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决定, 今年要把控制通货膨胀、稳定物价, 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宏观调控的最紧迫的任务。对商业工作而言, 也要把稳定市场作为商务工作的最紧迫的任务。

为什么物价稳定不住, 原因是比较多的。国际上, 美国搞量化宽松政策, 大量印票子。日本原来也想搞, 后来看经济形势比较紧张没敢搞。它们都是国际储备货币, 可以在全球流通, 印完之后很快流到发展中国家去了, 流到新兴国家去了, 这就导致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本来就这么点矿石、这么点粮食在国际上流通, 钱多了肯定价格就上涨, 这个压力非常大。

目前, 国际市场的原油、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的期货价格和去年这个时候比都有很大提高。我国现在进口依存度很高, 比如原油需求一半以上要靠进口。进口原油价格上涨这么多, 国内肯定要涨。国外小麦、玉米涨价对我们影响不大, 但是我国大豆也是大量依靠进口, 涨价影响很大。棉花进口, 一个原因是总量不足, 还有一个品种问题。我国的棉花品种比较杂, 纺织厂用起来很不方便, 好几个品种的棉花混在一起, 对纺纱影响很大。不管是由于质量还是数量需求, 进口商品价上涨, 肯定要影响到国内。

第二个原因是国内货币存量规模也比较大。从2008年开始, 我们国家投入四万亿元启动经济, 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 这是很必要的。中央政府增加投资, 地方政府也跟着投, 国内货币需求大幅度增长, 去年下半年我国广义货币超过70万亿元人民币, 成为全球货币存量最多的国家。我国的GDP只有美国的1/3, 可是货币存量超过了美国, 钱多了肯定价格就要上涨。尽管当时这么做是必要的, 不这么做经济就要萎缩, 但是现在必须要为此付出代价。

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劳动力成本上升。去年以来各地提高最低工资, 劳动力成本上升, 直接增加了成本。这几个因素导致今年我们国家调控物价难度非常大。国务院要求不要再调价了, 但是油价还是调了。水价、电价、气价虽然没有动, 但受成本制约, 老不调也不行。考虑到这些因素, 以往我国CPI控制目标一直是3%, 今年要提高到4%。为什么?据统计, 去年价格上涨因素有两个百分点, 新增长因素如进口原材料上涨、国内工资上涨等, 可能要超过1.5%, 这就是3.5个点了。另外, 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的影响也要考虑。所以即使提高到4%, 完成起来还是有很大的难度。

要完成稳定价格的任务, 商务部门的难度也是很大的。作为商务主管部门, 今年主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第一项工作是加强监测。商务部现在直接监测的企业已经超过两万家, 而且都是在行业、业态方面有代表性的企业, 能够实现每日报送销售、价格等信息。政府通过发布信息, 让生产者、流通企业、消费者知道价格走势, 特别是肉、菜、糖、油这些生活必需品的价格, 达到指导生产、引导需求、调节购销的目的。

第二项工作是完善商品储备。商务部门管理的储备商品, 过去只有储备肉、储备糖两种, 而且储备肉规模很小。现在, 储备糖、储备猪的数量都大大增加了。根据国务院的要求, 对部分蔬菜也搞了一些季节性储备, 必要时进行应急供应。

第三项工作是建立应急调控机制。不少地方的商务部门已经做了, 比如逢年过节组织一些大型超市多进点货, 特别是小包装的粮油食品, 增加部分商业储备。一旦发生短缺立即投放市场, 不发生短缺则正常销售, 对于企业占压的资金, 政府进行补贴。

有些地方还在考虑, 建立政府有较强控制力的生活必需品供应企业。比如重庆把原来的国有蔬菜公司等企业, 组建了一个集团, 负责重庆的“菜篮子”商品供应。有人说这是倒退, 又回到计划经济了。我认为不能急于下结论, 像蔬菜这种关系到民生的生活必需品, 政府如何能够增强影响力和控制力, 完全可以也应该进行探索。

二、扩大消费, 拉动经济平稳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 消费一直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远远高于投资和出口。但是, 很多人在思想认识上一直没有看到消费的重要作用。进入本世纪以来, 我国的投资增长率一直很高, 国家的钱主要用在投资上了, 对消费支持不多。

2008年遭遇国际金融危机后, 中央及时采取了搞活流通扩大消费的经济政策, 对于我国克服金融危机影响、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也增强了全社会对扩大消费重要意义的重视和共识。在中共中央关于“十二五”规划的建议中, 明确提出要把扩大消费放在投资和出口前面, 提的是“消费、投资、出口”这样的顺序, 这在我国的指导性文件中还是第一次。

把扩大消费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 最根本的是要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几年来, 国家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 如提高最低工资、退休工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等等。但是, 对于大部分劳动者来说, 工资提高还没有看到很明显的迹象。为此, 国务院提出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逐步增加消费占国民收入的比重, 特别是要增加城乡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要达到这个目标, 涉及一系列的问题, 如要求企业提高生产者工资, 国家能不能对其税收减一些?国家手里没钱不行, 但是客观现实是税收增长速度始终高于GDP, 这些问题都应当统筹考虑。

对于商业管理部门和企业来说, 要把加强流通体系建设、发展新型消费业态、拓展新兴服务消费、改善消费环境、保护消费者权益、促进消费结构升级, 作为扩大消费的重要任务。其中, 特别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继续研究通过积极财政政策刺激消费的政策。鉴于持久扩大消费的内生性因素仍然不足, 商务部门及企业要巩固刺激消费政策的成效, 努力扩大消费总量;同时要根据城市与农村、东部与中西部不同的消费水平, 适应消费升级的总体趋势, 研究新的刺激消费的政策建议。如今年取消了汽车下乡补贴政策, 能不能适当增加汽车以旧换新的补贴?总之, 要不断完善促进消费的政策。

二是努力开拓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消费多元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商业企业要认真研究不同消费群体的具体需求特点, 进一步细分市场。比如现在80后、90后的消费群体到底是什么样的消费需求?对于80后研究得很清楚了, 90后也马上步入二十岁了, 很多人参加工作有了收入, 他们到底是怎样的消费需求。再比如, 国外老年人消费都是很好的市场, 但是中国的老年市场始终不热。有人说中国国情不一样, 中国老年人把钱都给孩子花了。但现在很多中国老年人也想开了, 觉得孩子是无底洞, 给多少他也不满足。老年市场今后几年将会有很大增长, 需要进一步研究。

三是扩大进口商品销售。我国在对外贸易中一直顺差很大, 各国意见很大, 在汇率上老是对我们施压, 贸易摩擦也不断增加。国务院已经决定把扩大进口作为重要的外贸政策, 尽可能多进口一些国外商品。由于高科技产品很多国家还是限制对我国出口, 估计消费品进口会明显增长。除了适当降低关税以外, 我们特别要研究什么样的国外消费品适合中国人的消费需求, 不然盲目进口卖不出去, 也会带来损失。再有, 我们还要研究国内的进口消费品销售渠道问题。现在不仅外国生产的进口消费品卖的贵, 在中国生产的iphone4等为什么也比国外卖的贵?这反映出渠道的问题, 因为渠道掌握在外商手里。进口商品今后肯定要明显增加, 我们如何销售, 如何满足国内需求, 要认真加以研究。

四是发展新的消费热点。其中, 服务消费应该有很大发展。中国的消费品零售总额已经超过日本, 现在全世界仅次于美国。但是, 如果按最终消费比较, 就是商品消费加上服务消费, 我们只排在全球第六、七位。这说明中国人消费主要是买东西, 商品之外的消费如旅游消费、娱乐消费、文化消费、医疗消费、教育消费等占的比重不高。我国经济发展已经到了服务消费快速增长阶段, 服务消费应当进行拓展。除此之外, 还有什么消费热点也需要研究。比如家政消费, 现在保姆非常难求, 需求很大。养老服务也是个非常大的市场, 独生子女无法解决家庭养老问题。这不是很遥远的事, 非常快就到了。

三、完善体系, 标本兼治重在治本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商品市场供需两旺, 销售额增长很快, 但市场比较乱, 商品质量问题时有发生, 特别是政府的可控性削弱, 国家有时候想伸手都不知道劲怎么使。商品流通中存在种种问题, 很重要的原因是:原有的计划经济流通体系已被打破, 但新的市场经济流通体系还不够完善, 很多问题背后都可以发现体制性、政策性的因素。从长远看, 要逐步建立高效、有序、安全、可控的现代流通体系。从当前实际出发, 应首先抓好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和生产性服务体系建设, 继续完善专业批发企业和批发市场协调发展的工业消费品流通体系。现代流通体系不仅要做到高效流通、有序流通、低碳流通, 确保商品质量安全, 还要把增强政府对重要商品特别是生活必需品流通的影响力和控制力, 作为重要的目标。

当前, 应当特别关注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问题。温总理今年一月在一份批示中指出:“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薄弱, 急需加强。”总理要求商务部会同发改委、农业部研究, 尽快提出政策措施报国务院。我认为, 农产品流通体系必须解决以下几点。一是要加强对产地的信息指导。现在为什么农产品“卖难”“买难”现象交替发生?根本原因是绝大部分农民非常盲目, 上年什么卖的好今年拼命种, 周围邻居种什么我也种什么, 这样当然会造成滞销, 然后又都减少种植面积, 结果又出现短缺。政府要提供信息, 特别是主要农产品的种植面积信息。同时, 要控制主要蔬菜品种的种植面积, 政府要求种的如果滞销给你补贴, 自己乱种种多了, 自己到市场去解决。二是要在农村建预冷设施。生鲜果菜采摘后, 在冷库放十小时, 拿出来就可以延长几天的新鲜度。现在农民自己建不起, 造成果菜大量损坏。必须制定优惠政策, 鼓励流通企业到产地去建冷库, 政府也要有必要的补贴。三是政府投资建设区域性农产品批发市场。我国蔬菜批发市场收取的高额进场费、摊位费、交易费等, 对菜价上涨有直接影响。高收费的重要原因是批发市场由企业投资、经营, 为了收回投资并获得利润, 只能采取高收费的办法。建议借鉴国际经验, 把农产品批发市场视为流通基础设施项目, 由国家投资建设, 或由银行贷款、财政贴息, 也可以由银行提供长期低息贷款。四是减少流通环节, 提高流通效率。商务部推行“农超对接”几年, 效果已经显现。物美超市、家家悦超市、家乐福超市等通过“农超对接”, 生鲜果蔬同农贸市场相比都很有竞争力。

完善现代流通体系的重点, 是建立农产品市场体系、工业消费品市场体系和生产资料市场体系。此外, 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认真研究。比如, 百货店的经营方式问题。目前, 国内百货店基本上全部采用“联营”方式, 自营的比重极低甚至完全没有。从常识上说, 大家都清楚自营可以提高盈利能力、增强经营特色、避免同质化, 好处很多。但在实际经营中, 由于种种原因, 特别是为了避免经营风险, 选择自营的越来越少。到底应该如何增加“自营”比重, 需要什么样的扶持政策或限制政策予以配套, 这些有针对性、操作性的问题始终没有解决。但是, 百货店如果老是像现在这样联营, 自己的经营能力、采购能力、议价能力逐步萎缩, 最终完全变成商业物业经营, 恐怕是难以持续发展的。从我国商业引进外资的历史分析, 外资百货店首先进入我国, 但经营业绩普遍较差, 很快让位于外资大型综合超市和专业店, 但近年来又开始卷土重来。据了解, 外资百货店的自营比重很高, 两种经营模式的是非优劣, 将在市场竞争中体现出来。

再比如, 专业批发商问题。计划经济时期的批发体系是“一、二、三、零”, 现在完全多元化了。一部分工厂自销是批发, 连锁店统一配送也是批发功能, 各种批发市场更是在从事批发业务。为什么我国专业批发企业大量萎缩呢?一是目前国内大型零售企业为了规避经营风险, 普遍采取“引厂进店”的联营形式, 按照向供应商提供的营业面积收取租金, 实际上成为商业物业经营商。由于自己不再进行采购, 对专业批发企业也就没有了需求。二是各地大办各种类型的批发市场, 并实行定额定时纳税的办法。进入市场进行交易的企业, 实际税负远远低于按照17%的增值税率纳税的批发企业, 使得专业批发企业根本无法与批发市场进行竞争, 难以生存。三是专业批发企业商品大进大出, 需要大量的自有资金进行周转。由于当前商业信用缺失, 专业批发企业经营风险很大, 难以得到金融机构的支持, 因此没有力量进行大规模的商品采购和批发销售。四是各种大品牌日用工业品的生产和进口商, 在国内已经形成了分区域逐级代理的排他性批发体制, 直接面向零售企业供货, 其他专业批发企业很难进入等。上述这些问题不解决, 专业批发商很难得到发展。

中国到底需不需要专业批发企业, 目前争论很大, 有些人认为不需要, 表示中国目前的现状就是合理的, 但是也有些人认为不行, 认为缺少大型专业批发企业造成批发效率不高, 流通环节较多, 商品质量难以保证, 政府调控也缺少抓手。总之, 在完善流通体系工作中, 还有很多问题需要研究。

四、建立机制, 理顺政府管理商业的体制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 特别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实践证明, 商品流通不仅具有充分的市场竞争性, 而且具有很强的社会公益性。在政府的商业管理中, 不能单纯依靠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 而不去发挥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作用。特别是对于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 面对严重灾害等突发事件, 政府更需要有所作为, 这是执政能力的具体体现, 也是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商品市场发展突飞猛进, 商品短缺、凭票证供应的年代一去不复返, 商业的市场化改革功不可没。但实事求是地看, 政府在商业管理中的完全退出, 包括内贸管理机构的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复撤并, 不能不说是个美中不足的“瑕疵”。目前, 对于政府的宏观调控功能, 在社会上已经基本形成共识, 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要建立法规约束、政策引导、财政支持的政府管理体制。应该看到, 宏观调控只是非常情况下的政府特定行为, 而政府的常态行为应该是加强流通领域法律法规标准建设, 对流通基础设施进行财政扶持, 并在金融、财政、税收、人力资源等方面, 为流通产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根据当前实际, 希望国务院加强内贸立法, 尽快出台大宗商品交易管理条例、商业网点管理条例、酒类流通管理条例等急需的法规, 并着手制定同《对外贸易法》、《外资企业法》类似的商品流通基本法或流通产业促进法。同时, 要增加各级政府对流通业的财政支持。中央财政2009年起设立了“农村物流服务体系发展专项资金”和“促进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 改变了用外贸发展基金扶持内贸发展的尴尬局面, 效果良好。建议根据市场形势的变化, 扩大专项资金规模, 并逐步减少用于直接刺激销售的资金支持, 增加对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扶持。

篇5:钟世文2011年工作计划

2010年3月下旬,我会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民政部指导下,召开第六届会员大会,顺利进行换届工作,选举产生了以刘志峰为会长的新一届中国房地产业协会理事会。

一年来,在各位理事和会员单位支持下,在各专业委员会和秘书处全体人员努力下,我会认真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自觉维护房地产市场秩序,加强公共住房和产业政策研究,积极帮助会员单位分析市场形势,及时向国家有关部门反映产业发展和市场运行中的意见、建议,努力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通过对地方房协和企业的业务指导和协作交流,宣传省地节能、绿色低碳环保理念和技术,引导行业转变发展方式。同时,以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和“广厦奖”评选为两大抓手,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提升行业形象,为百姓的住有所居和行业平稳发展做出了努力。主要抓了以下工作:

(一)配合政府主管部门,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围绕宏观调控政策稳定房地产市场

2010年一季度末,中房协换届大会后不久,国务院出台了新的“国十条”。我会积极配合政府贯彻宏观调控政策,抑制投机性需求,防止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及时发布季度房地产市场研究报告,引导房地产企业顺应形势,做好市场定位,并积极向有关部门反映行业建议,1月中旬,我会就房地产市场形势向全国人大财经委进行了汇报;7月上旬和10月中旬,向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汇报了上半年和前三季度市场情况及相关建议;11月中旬,向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书面汇报了关于促进“十二五”时期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的建议。之后,中央办公厅将建议印送了中央领导同志。

我会还会同全国商业联合会,举办了“商业地产在调整结构与产业升级中如何发挥作用”研讨会,邀请国家发改委、北京市建委、北京市地税局介绍产业、税收、金融政策,联系万科、中粮等企业的实际,与政府部门探讨了如何引导商业地产平稳发展等问题。

(二)加强政策研究,发挥专家支撑作用,围绕“十二五”城镇住房建设与房地产发展规划建言献策

协助政府部门完善符合中国国情的住房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是行业协会的重要任务。我会在协助政府宣传宏观调控政策,落实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同时,加大对房地产中长期政策的研究。2010年5月,我会牵头国务院研究发展中心市场研究所、企业研究所,国家发改委投资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房地产研究所等单位,完成了“我国‘十二五’期间城镇住房发展目标及政策建议的课题研究”,并及时上报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在此基础上,根据中共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又提出了“十二五”时期我们城镇住房建议与房地产发展规划建议。该规划建议已于12月21日征求了两会的两个专家委员会的意见。我们将根据专家们的意见抓紧修改上报,供政府部门决策参考。

为了围绕“调结构、稳市场,转方式、促升级”做好相应政策研究,我会联合中国房地产研究会,成立了102位专家组成的“房地产业与住房经济政策专家委员会”和“房地产业与住房技术政策专家委员会”两个专家委员会。我会的企业副会长也积极围绕行业发展建言献策。2010年1月下旬,我会副会长、绿地集团董事长张玉良以企业家代表身份参加了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的征求政府工作报告座谈会。7月初,我会副会长、万科集团总裁郁亮以行业代表身份参加了温家宝主持召开的上半年经济形势分析会。

(三)发挥与地方房协的协同作用,加大与各地的交流、与有关单位和社会团体的横向合作,积极拓宽服务渠道,提升服务水平

换届大会后,为了进一步扩大协会的影响,刘志峰会长提出“服务政府有作为,服务行业有推动,服务会员上水平。”为了做好“三个服务”,加强与地方房协的协作配合,协助协会原宣传培训部更名为宣传培训与地方协会联络部开展工作,我会本着“征求意见听建议,问计地方找答案”的目的,在上海召开了换届后第一次全国房协工作座谈会。会上,北京、上海、浙江、广东、重庆、新疆房协负责人作了经验交流,其他地方房协也对协会今后工作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为我会拓宽服务渠道,提升服务水平,履行好房协的职能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全国房协工作座谈会的指导下,我会吸取和采纳地方房协的建议,加强与地方房协的联系,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了解会员单位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研讨应对方略。

刘志峰会长参加山东省房地产业协会四届五次常务理事(扩大)会议,提出地方协会要做到“三个到位”。一是协助政府保证中央宏观政策落实到位,二是加强市场分析为企业服务到位,三是促进企业诚信经营和规范市场秩序到位。朱中一副会长参加了一些地方政府和房协召开的房地产座谈会和报告会,对促进地方房地产市场健康平稳发展提出建议。苗乐如秘书长参加在长春召开的创建房地产经纪诚信企业研讨会,提出专业委员会要引导中介企业以诚实守信为本,引入国内外先进管理经验,推动房地产中介企业透明操作、诚信经营。我会其他副会长、副秘书长也利用各种机会,为会员单位解决问题和提供服务。

2010年,山东、江西、山西、河北、江苏、辽宁、重庆等地房协换届大会期间,我会还派员进行了工作指导,进一步密切了与地方房协的联系。

2010年,我会继续与有关地方政府、兄弟协会、地方房协进行合作,成功举办了2010中国(潍坊)住宅产业暨房地产高峰论坛,会上,有18家副会长单位出席,共签订了6个合作项目;成功举办了2010年中国(上海)城市土地推介展览会、2010年中国房地产开发企业与建材部品企业采购供应及装饰品牌论坛、2010年中国(北京)国际门窗幕墙博览会;与有关地方政府共同召开了“中国城中村改造暨房地产投融资经验交流大会”、“中国轨道交通与同城化地产论坛”、“2010国际塑料门窗及相关产品展览会”、“第一届中国国际门业博览会”、“2010第二届中国西部房车生活文化节”、“2010年国际(文登)休闲养老论坛”等活动;与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中国建筑文化中心和北京市建委联合主办了第十届中国国际住宅产业博览会;与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房地产商会在深圳共同主办了第十二届中国住交会;与中国市政工程协会、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等单位,在北京共同举办“十一五”期间建筑节能减排成果盘点及有关论坛。

上述活动,不仅丰富了地方的招商引资活动,还通过房地产上下游企业的各种联合,推进了协会与地方之间、协会与协会之间、企业与地方之间的合作交流。

(四)以提升住宅品质为目标,推动“广厦奖”在各地展开

“广厦奖”是国家正式审核批准的中国房地产行业的综合性大奖,代表着我国房地产综合开发的最高水平和荣誉。为了发挥“广厦奖”的示范带头作用,2010年,我会会同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对“广厦奖”管理办法和评价标准进行了修订,并及时收集各地评选机构和企业的反馈意见,正确指导地方和企业做好申报推荐工作,协调解决了评选中出现的问题,组织召开了“广厦奖”评审专家会议和评审委员会工作会议,审定了“广厦奖”入围项目名单,并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官方网站、中国房地产业协会网、中国住宅产业网上公示。2010年10月30日,我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了2010年度“广厦奖”颁奖大会,对获奖的64个项目和地方的一些评选机构进行了表彰。

在“广厦奖”评选工作中,我会结合国家省地、节能、环保政策,重点突出了获奖项目在提高住宅性能与品质方面的示范带动作用,同时拓宽了项目的推荐和申报渠道,探索了与地方相应奖项衔接的机制,使评选工作从选拔到推荐,从培育到认定,从示范到推广,都有了新的进展。

(五)以信用评价体系为抓手,继续完善行业信用体系建设

今年年初,商务部信用工作办公室和国资委行业协会办公室批准我会和中国房地产研究会在全国范围开展房地产企业信用评价试点工作。按照刘志峰会长要求,两会成立了领导小组、专家委员会和工作办公室,研究制定了《房地产行业(开发企业)信用评价工作实施方案》和《房地产行业(开发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起草制定了《房地产行业(开发企业)信用评价工作实施细则(试行)》,参照《房地产开发企业资质等级管理规定》调整了评价指标及评价分值,并召开部分省市房协负责人会议,就细化指标、评价程序、社会第三方评价机构的选用原则、评价收费方式和标准,以及信息核实、评价结果应用等问题征询各方意见。我会还联合中国房地产研究会,向部房地产市场监管司汇报了工作计划和进展情况,得到了相关司局大力支持。

为了向消费者和全社会负责,保证公平、公开、公正,我会还会同清华大学在上海中华企业集团、江苏太仓星都房地产有限公司等单位对指标体系进行了测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并决定在北京、河北、大连、重庆进行首批试点。

(六)以两会秘书处合署办公为契机,加强秘书处建设,提高管理水平和办事效率

按照部党组要求,我会换届后,两会秘书处合署办公。目前,我会秘书处已与中国房地产研究会秘书处实现了部门合并,由过去的9个部门精简到5个部门。通过副秘书长交叉任职并兼任部门主任,各部门责任意识得到加强,工作效率有所提高,在组织重大活动和推进工作中,出现了更多主动迎前、相互补漏的情况。

为加强内部管理和考核工作,秘书处修订了公文、公章、文书、会议、人事、驻会人员考勤等六项管理制度,组织部门副主任以上工作人员进行任内述职,试行了年度财务预决算,加强了对专业委员会的财务管理,开展了“小金库”的自查。同时在举办活动中节约开支,严格控制管理费用支出,基本达到了两会秘书处合署办公后,财务规范操作,人事公平透明,业务一岗多能,经费略有盈余的效果。

(七)整合专业委员会资源,更好发挥专业委员会作用

房地产要科学发展、健康发展、协调发展,除了要做好秘书处工作外,还要发挥专业委员会的作用。2010年,各专业委员会积极探索,开展了不少活动,取得了较好成绩。产业协作专业委员会以“推广低碳技术、建造百年建筑”为主题,会同中国房地产研究会产业发展和技术委员会承担了第二届中国房地产科学发展论坛的组织工作。他们还通过清华百年房地产同学联谊会的人脉关系创建产业联盟,在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方面展开技术交流和案例教学,在低碳技术和节能减排方面作出了有益尝试。商业地产专业委员会抓住商业地产的发展契机,以项目开发为中心,以投融资、规划设计、新技术应用和全过程运营为服务手段,为会员单位编写行业报告,提供信息服务,搭建沟通平台,并在2010年中国零售商大会期间,主办“2010中国商业地产成都圆桌会议暨零售金融与商业地产高峰论坛”,与中国商业联合会共同发表了“中国商业地产发展备忘录”。产业与市场研究专业委员会发挥数据研究和分析专长,协助协会参与了2010中国房地产行业百强企业测评的研究工作,发布了中国房地产指数系统百城价格指数,受到国家统计局、国家发改委等部门的高度重视,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从2010年下半年起在每月初进行报道。金融专业委员会在南京举办座谈会,邀请金融系统专家围绕宏观调控政策和房地产市场形势,对如何执行差别化的房贷利率等热点问题进行讨论交流。他们还通过该委主办的《中国房地产金融》杂志,对二手房交易展开专题调研,向有关部门和领导提供了决策参考。中介专业委员会承担了部房地产市场监管司下达的“房地产租赁市场”研究课题,为房地产门基层门店店长进行业务培训,号召会员单位开展“创诚信企业、诚信员工”活动,对推进房地产经纪企业诚信自律发挥了积极作用。城市开发专业委员会受部房地产市场监管司委托,协助哈尔滨市房产住宅局召开了“19+10城市房地产改革与发展交流协作会第二十届年会”,围绕“商品房预售问题”进行了研讨。他们还对房地产企业资质等级划分、标准设定、业绩核定、证书年限、延续条件、退出机制等资质管理中的难点问题进行了研讨;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局支持下,在兵团中开展了工业化住宅样板房建设试点。法律专业委员会在配合《城市房地产管理法》修改、商品房预售合同修订、“城中村”改造案例分析汇编等方面,开展了一些工作。

为进一步发挥专业委员会的作用,去年下半年,我会还根据房地产新业态的调整变化,按照“职能鲜明、体现特色,突出专业、持续发展”的原则,提出了调整分支机构和重新修订管理办法的议案,拟保留和合并、新成立下面七个专业委员会:城市开发专业委员会、建筑部品和产业协作委员会、产业发展和市场委员会、房地产法律事务委员会、房地产投融资委员会、房地产流通服务委员会、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委员会、城镇和新农村建设委员会、商业和旅游地产委员会、老年住房委员会。这个议案已征得了副会长的同意,将提请本次理事会审议通过。

(八)加强信息资源整合,组建《中房网》为会员提供服务

我会以两会网站和所属专业委员会现有网站为基础,与上海克而瑞信息服务公司合作,筹备建成了“中房网”。通过“线上测评体系+线下报告+服务”的运营模式,为会员单位提供房地产数据研究、交易指数服务。

我会还在重庆召开房地产期刊大会,探索期刊与网络媒体的合作;与《城市开发》杂志合作编辑《闪光的足迹》;与中国摄影家协会、《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新浪网、中国城市广播联盟合作,共同主办以“记录城市美好生活”为主题的2010“我的城市我的家”摄影大展,共征集作品67万余幅,参与投票人数达到800万,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九)开展了“两岸四地”交流和国际交往。

为了加强与港澳台地区及国际间行业协会的交往,我会在香港成功举办两岸四地房地产论坛,出席了2010中俄房地产公用事业论坛,与俄罗斯联邦地区发展部住房公用事业署就双方共同关心的住房公用事业等问题进行讨论。我会还参加了世界不动产联盟在印尼巴厘岛召开的第61届年会,妥善处理了2009年因甲型流感未能如期在北京召开第60届年会的善后工作。

虽然2010年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仍有许多不足:一是两会秘书处合署办公后,工作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工作机制创新不够,协会凝聚力有待加强,如何发挥副会长、常务理事、理事作用还有待研究;三是如何将已有研究成果转化为政府的决策参考,并继续及时有效地反映会员的合理建议也有待加强。

2011年工作要点

根据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十二五”规划建议、去年十二月中旬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及去年年底召开的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精神,我会对2011年工作要点安排如下:

(一)既要协助政府贯彻好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政策,又要加强产业发展与市场研究,开展市场预测分析,配合政府做好政策储备

继续协助政府贯彻好国十条等调控政策,引导企业顺应政策,理性发展。

整合研究资源,继续发挥专家委员会及有关专业委员会的作用,积极开展对房地产市场和热点问题的研究,定期发布市场信息,及时提出政策建议。协助政府部门提出我国“十二五”时期城镇住房发展目标,城镇住房建设与房地产发展规划及政策建议。办好《2010年中国房地产年鉴》。及时对《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基本住房保障法》等法律法规的修订、制定提出建议;对完善保障性住房体系和商品房体系提出建议。

(二)引导企业着力调整住房供应结构,转变房地产开发建设模式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的主线。住房与房地产业在转变发展方面要着力抓好两项工作:一是调整住房供应结构与房地产业态结构,增加保障性住房和中低价位、中小户型的普通商品房供应,培育和发展二手房市场和租赁市场。同时,关注老年住房的研究与建设;引导商业地产、旅游地产、产业园区地产的发展。引导企业积极参加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建设。二是转变传统的、粗放的开发建设模式,大力开发省地节能绿色低碳环保的项目,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要引导企业严格执行国家的节能等标准,加强中小户型住房的设计创新,加大对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与应用,积极推进住宅的性能认定,提高住宅的性能与品质。要扩大全装修房比重,推进便于管线维护更新和套型可变的长寿命高品质普通商品房建设。

上半年要完成“广厦奖”评选标准与办法的修改完善工作;下半年要认真在一些城市就扩大全装修房比例、加强住宅性能认定及“广厦奖”申报项目的培育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为2012年广厦奖的评选工作奠定基础。

(三)加快推进对企业信用评价的试点和行业自律,协助政府抓好市场秩序规范工作

上半年,要会同北京、重庆、河北、大连等地方协会,完成对有关企业信用评价的试点工作;在此基础上,适时总结经验,逐步推广。同时,结合企业信用评价标准,完善对诚信企业的表彰办法,争取在今年四季度对2010-2011年度的诚信企业进行表彰。从2012年起,将诚信企业的表彰纳入企业信用评价的正常工作。

“加强市场监管,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抑制投机需求,促进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是今年的一项重要工作。协会要配合政府有关部门,通过对企业的诚信建设和行业自律,抓好市场秩序的规范工作。

(四)加强对会员的服务工作,引导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优化企业组织结构

借鉴兄弟协会和地方协会经验,创新服务形式和内容,提高服务质量和效果,及时向企业提供市场信息、政策咨询等服务,积极为企业搭建投融资及土地推介等平台,继续向政府部门反映企业的合理建议,维护企业与行业的合法权益,增强协会的凝聚力与影响力。配合部房地产市场监管司做好《房屋租赁办法》的宣贯培训。探索和加强对房地产策划师等房地产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房地产职业经理人等有关人员的素质,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协助政府做好企业资质管理,提高企业准入门槛。会同有关单位完善企业测评体系,做好500强企业测评工作;引导企业向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鼓励企业做好做强做大。

(五)继续加强与地方房协及有关单位的合作,充分发挥专业委员会的作用

继续加强与地方房协的联系,及时总结推广地方房协的工作经验;并与有要求合作的地方共同开展一些活动。

协会专业委员会调整方案在本次理事会通过后,要抓紧组建完善并充分发挥专业委员会的作用。协会及其专业委员会应当就房地产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及加强企业管理、促进房地产业发展方式转变、公共租赁住房建设、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写字楼综合评价体系、旅游地产、老年住房建设、房地产投资融资、“城中村”改造中法律服务等问题进行一些专题研讨,以便为房地产新业态的发展和行业的平稳健康发展探索经验、做出贡献。

继续与有关单位、有关兄弟协会共同办好住博会、住交会等活动,促进房地产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的强强联合。

(六)办好“中房网”,办好协会及其专业委员会的刊物,加强对舆论的正面引导

要继续整合协会与中国房地产研究会及其专业委员会的网站,加强与中房网的对接,努力办好中房网;要利用并办好协会及其专业委员会的刊物;通过数据分析,信息整合和线上线下服务,大力宣传房地产调控政策及成效,客观、正面报道当前房地产市场的状况,引导居民在住房方面的理性消费、适度消费,营造有利于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舆论氛围;并为企业提供较全面的服务。

(七)积极推进海峡两岸的房地产企业交流,探索有意向的企业到国外、境外开拓房地产市场

上一篇:反风演习总结报告下一篇:食药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