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鼠能手哲理故事

2024-04-21

捕鼠能手哲理故事(共11篇)

篇1:捕鼠能手哲理故事

捕鼠能手哲理故事

小猪今年承包了一片农场,种植了上千亩玉米,快要到了丰收的季节,忽然闹起了鼠患。看着粮食在不断地减产,小猪心急如焚。

它找来了好猫捕鼠公司的经理黑猫商谈业务,黑猫拍着胸脯保证一定能消灭鼠患。经过一番激烈地讨价还价,好猫公司顺利地接下了这项工程。

黑猫经理信心十足,认真地为下属安排了各项任务,自认为计划周详,布局缜密。可事与愿为,第一天晚上,当围捕计划正式实施之际,天空忽降大雨,一名名员工淋成了落汤猫。由于公司的上下队员不擅长野外作业,所以灭鼠效果极差,而且还病倒了几乎一半的成员。秋季也免不了蚊虫之叮咬,成群的蚊虫如一支支庞大的轰炸机编队,对坚守在田野里的猫类进行了轮番地狂轰乱炸。恶劣的野外环境无情地打击着每一名成员的信心,习惯了在舒适的环境里办公的猫族对此疲于应对。

随着时间的推移,开始有员工思想开了小差,不是辞职就是请了长假。好猫公司处境十分尴尬,已经很难交出一份漂亮的成绩单。没过多久,愤怒的小猪就终止了合同,黑猫经理灰溜溜地离开了农场。

小猪又接着找到猫头鹰捕鼠公司的队长白眉,洽谈合作事宜。为了消除小猪的顾虑,白眉队长提出了先义务工作三天再签单的丰厚条件。

三天之后,小猪一大早来到农场,只见玉米地头堆积了数百只死耗子,白眉队长和队员们整齐地列队等待着小猪的检阅。看着丰硕的战果,小猪高兴地嘴都合不上了,当即爽快地与白眉队长签定了一年合同。田地里有了猫头鹰们的守护,鼠患几乎绝迹。玉米获得了丰收,当小猪把一车车的粮食运到仓库,猫头鹰们的工作重心也转移到了粮仓。由于粮仓的空间狭小,不利于猫头鹰们盘旋滑翔,稍不留意就可能碰壁,极大地限制它们捕鼠能力的发挥。

白眉是一只对工作极其认真苛刻的猫头鹰,它无法容忍队员们一次次低级的失误,对于守护粮仓也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主动提出了退出合同。小猪在惋惜之余,也为粮仓的安全担忧。

小猪又一次许下重金,到处张贴捕鼠公告。动物界听说连黑猫和白眉都干不了这种差事,一个个看了看公告都摇了摇头,接连三天竟无人揭榜。到了第四天,小白兔来到农场。小猪用怀疑的眼光审视着小白兔,小猪问道:“难道您也是来应聘的?可据我所知您不会捕鼠呀!”

小白兔信心十足地答道:“虽然我从没捕过一只老鼠,可是我带领着一支强悍专业的团队!”说到这里,吹了声口哨,只见许多动物出现在小猪的面前,有刺猬、蛇、猫、猫头鹰,有几只猫小猪也认识,还是好猫公司曾经辞职的员工。

小白兔说到:“我们的团队曾经多次出色地完成捕鼠任务,得到许多客户的信任和嘉奖。”说罢,大伙当即从身上取出了十几面锦旗和奖状,小猪仔细看了看,心里有了数。小猪与小白兔认真地签署了一份合同,先约定一年期限,观其效果后再决定续签事项。

小白兔现场为成员安排岗位,猫头鹰和蛇负责田野,猫和刺猬守护粮仓。小猪看到小白兔所领导的.团队如此高效干练,不禁暗挑大指。

小白兔率队担负起了捕鼠的重任,由于它安排岗位恰当,布局合理,使每一名队员的长处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猫头鹰擅长野战,因此定岗于玉米地;蛇喜爱钻洞,所以安排它们清查鼠洞;猫和刺猬善于在室内活动,把粮仓交给它们再合适不过了。

一年之后,小白兔所领导的团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无论在田野里,还是在粮仓,都很难找到一只老鼠。小猪对小白兔的团队非常满意,与小白兔又续签了五年合同,并赠送一面锦旗,上书“捕鼠能手”四字。

黑猫和白眉猫头鹰获悉此消息,心里极不服气,在参加小猪的庆典上,黑猫对小白兔说道:“从没捕到过一只老鼠,你还觉得自己能配得上这个称号吗?”

白眉队长也在旁边附合道:“对呀,是有点别扭!”

小猪听后,满不高兴地反驳道:“你们虽然很会捕鼠,但是能监管好这片农场吗?小白兔虽然不会捕鼠,但是它很会管理团队,一年来,取得成绩有目共睹,这个称号它当之无愧!难道优秀的军事家就必须会舞枪弄棒吗?取得成功不是单靠个人技能,而是依赖于善于解决问题的头脑,出色的管理才能,以及正确的战略思想指导和高超的战术运用。”黑猫和白眉听后,羞愧万分,不由地低下了头。

篇2:捕鼠能手哲理故事

上午,做完作业后,我发现花花正全神贯注揪着一个洞口,我想:花花可能发现老鼠了,它是怎么捉老鼠的呢?我决定看个究竟。此时,洞里传来“吱吱”的声音,果然有老鼠!花花的耳朵竖得老高,弓着腰,一副准备“

小学生作文大全

我真替它可惜,可是花花却没有气馁,它在洞口边踱来踱去,好像在想计谋,果然花花退到墙角躲了起来,这时,老鼠又探出头来东张西望,花花默不作声,等待时机,当老鼠完全钻出洞口时,花花突然腾空一跃,大叫一声,用锋利的爪子将老鼠牢牢地抓住,摁在地上。老鼠拼命挣扎,可为时已晚,花花叼着老鼠,摇着尾巴,好像在说:“怎么样?我身手不凡吧?”此时此刻,我连忙拍手叫好。

这就是我家的捕鼠能手——花花,它灵敏、可爱吧!

篇3:药材种养能手的致富故事

聪明过人而又憨厚朴实的黄菊林,出身于江南药都的一个农民家庭。祖祖辈辈朝天躬耕陇亩之上,刨食泥土之中。尽管辛勤劳作,由于沿袭传统的种植模式,固然勉强解决了温饱,但是经济上的捉襟见肘,使他感到前途的迷惘与惆怅。不安于农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安贫乐贱的现状,他开始寻求摆脱贫困,通向富裕之路。

于是,他订阅各类报刊杂志,到处寻找信息,并出外参观考察、拜访名师。他走遍全国各大药材市场,了解药材行情。决心利用药都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在中药材种养上闯出一条致富路。他利用从湖南引进的金银花株系和当地的大叶金银花杂交,再经无性繁殖、提纯、复壮,培育成适宜江南种植的南方大叶木本金银花,种植13公顷获纯利12万元,种植中华吴茱萸67公顷获纯利80万元,投资30万元建土元立体养殖场,每年可获利数十万元。在云南永仁、四川隆昌、广元、重庆荣昌等地,发展药都选1号水栀子670公顷,可创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千万元。看到自己的药材种植园硕果累累——黄菊林开心的笑了。

黄菊林成功了!他选择了一条药材种养的成功之路。他立足农村,书写着自己的抱负,改变了广大农友传统的种养模式。如今,他的药材良种场已发展到70公项。药材品种发展到了木本药食兼用新品种无核果桑、南方木本金银花、药都选1号水栀子、中华吴茱萸等,草本药材新品种浙白术、多倍体板兰根、脱毒甜桔梗、大粒决明子等160多种。

经过10多年的摸爬滚打,黄菊林由一个普通农民变成了药材种养能手,他将自己探索出来的技术免费传送给全国广大农友。黄菊林先后引进良种300多个,拥有药材种养示范户3万多,创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数亿元。在江西遭受特大水灾之年,他主动向灾区捐献数万元中药材良种,被团省委授予“有情义的良种王”和“情系灾区无私奉献”的称号。

(责任编辑 亦佳)

篇4:捕鼠(哲理故事系列)

一个越国人为了捕鼠,特地弄回一只擅于捕老鼠的猫,这只猫擅于捕鼠,也喜欢吃鸡,结果越国人家中的老鼠被捕光了,但鸡也所剩无几,他的儿子想把吃鸡的猫弄走,作父亲的却说:祸害我们家中的是老鼠不是鸡,老鼠偷我们的食物咬坏我们的衣物,挖穿我们的墙壁损害我们的家具,不除掉它们我们必将挨饿受冻,所以必须除掉它们!没有鸡大不了不要吃罢了,离挨饿受冻还远着哩!

金无足赤,领导者对人才不可苛求完美,任何人都难免有些小毛病,只要无伤大雅,何必过分计较呢?最重要的是发现他最大的优点,能够为企业带来怎样的利益。比如,美国有个著名的发明家洛特纳,虽然酗酒成性,但是福特公司还是诚恳邀约其去福特公司工作,最后,此人为福特公司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篇5:残疾人养殖致富能手的故事

八零后的王建胜一路走来,深切地感受到党和国家对残疾人的关爱,给予诸多优惠政策,鼓励残疾人创业谋生,他把对党的热爱都放进了干事创业中。疫情期间,全国各地同心抗疫的事迹一直感动着王建胜夫妇,两人庄重地提交了入党申请书,成为入党积极分子,全力支持村里工作,用满腔热情奉献社会。

王建胜第一时间投入到村里疫情防控一线,充分利用自己的农业机械设备,田间打药机秒变“消毒机”,每天早晚四趟进行全村消毒,一打就是两个多月。广播里疫情防控的宣传声伴随着王建胜“消毒机”的轰鸣声响彻云霄,这是全村抗疫的号角,是全村与病毒彻底较量的决心和勇气。疫情期间,王建胜和妻子都是村里的志愿服务者,主动值守卡点,时刻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前后为村里捐赠口罩、消毒液等各种防疫物资达3000多元,为姚家村的疫情防控提供了有力保障。

端午节,王建胜花了近6000元购买了1000多斤鸡蛋,每户5斤,全村203户全都领到了。王建胜说,“我也不求啥回报,自己身体残疾,好日子都是党和政府给的,我就是觉得做点好事,心里舒坦。”

其实,王建胜做的好事何止这些,帮人犁耕园地不收钱、送玉米芯给村里老人取暖用等等,不胜枚举。今年的重阳节,夫妻俩还准备去镇上为敬老院做点事情呢。

从39亩荒地到2054亩流转土地,其中开辟荒地500多亩,11个村庄受益;从两台7万元的拖拉机起步,到拥有近四十台100多万元的全套机械化农作设备,身体一级伤残的王建胜用常人无法想象的毅力和汗水,完成自己干事创业的梦想,并带领乡亲共同致富,荣获“威海市残疾人致富能手”“文登好人”“泽库镇乡村好青年”等荣誉称号。

篇6:残疾人养殖致富能手的故事

刘惠南15岁时父亲因病去世,母亲带着他及弟弟(13岁)妹妹(5岁)四人相依为命。当年,他上山砍柴不小心弄伤膝盖,因无钱治疗,最终落下终生残疾。家庭的一次次变故使他母亲萌生改嫁念头,刘惠南16岁那年母亲在兄妹3人跪地苦苦挽留下仍然选择了改嫁。那一刻,他心都碎了,感到天快要塌下来。弟弟妹妹还小,自己又残疾,以后如何生活下去?“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面对残酷的现实,他痛定思痛,下定决心一定要把弟妹抚养长大。

为了这个家,他每天起早摸黑,80年代末,那时种地都是靠人力,他一人单造就种植了4亩水稻,1亩花生,农闲时到山上采草药、挖冬笋拿去市集卖以补贴家用、缴交弟妹的学费。年复一年,用他坚强的心,勤劳的双手撑起这个家。由于家境清贫,一直没有成家,直到经邻居牵线与邻村的钟秀莲结为夫妻。钟秀莲15岁那年不幸患上类风湿性关节炎,她的父母为治疗她的病四处求医,但治疗效果一直都不理想且负债累累,后经医生鉴定为肢体一级残疾,丧失劳动能力。成家的喜悦却无法减轻家庭劳动力压力,肩上的担子一下子重了,一年后随着女儿的出生,生活增添了新希望,人生有了奋斗目标,但身上的担子却更加重了,一方面要下地种田,另一方面要照顾妻子、女儿。他咬紧牙关,每天不知疲惫地耕种。在他的悉心照顾及服药治疗下,经过几年的努力,妻子由从前的长期卧床到现在可以生活自理,这也许就是爱的力量。

他家里的情况村干部看在眼里,一个身残志坚的家庭,党和政府有必要帮助他家庭渡过难关,随后村支部书记亲自为他的家庭申请纳入最底生活保障(即低保户)。人生最困难的时侯政府拉一把,真是雪中送炭。第二个女儿降临世间,家庭又多了一份喜悦,虽然有国家的最低生活保障补贴,但仅仅种植水稻是难以脱贫致富的。在小女儿三岁那年正值蔬菜生产基地规模化、蔬菜专业合作社发展时期,各地掀起“无公害”蔬菜种植的热潮,仅有小学文化的他也加入了种植蔬菜的热潮中,由于没技术、无经验,第一年收成不好,他认真总结,决定第二年一边种植一边请教种植能手、专业农技人员,经过三年的摸索由种植单一品种变为多品种种植,收入一年比一年增高。通过几年不懈努力,把以前治疗妻子的1万多元欠债还请,日子慢慢好起来了。

时间来到,新时期精准扶贫脱贫攻坚全面发动、实施,按照纳入程序,刘惠南一家被确定为精准扶贫建档立卡贫困户,驻村工作队进村入户、结对帮扶,因户施策。刘惠南一家4口仍然居住在80年代初期建的泥砖房,急需进行改造,驻村工作队发动他的亲朋好友先垫资,积极联系施工队把楼房建起来,当年底他一家就告别泥砖房住上了崭新的楼房。一家人脸上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村民都说党的政策好!扶贫工作队是人民群众的贴心人!

工作队了解到他家的田地比较分散不好连片种植,通过沟通协调村小组长和当地村民成功让他与邻居置换和租赁优质土地用于规模种植,方便集中连片管理,~刘惠南共种植蔬菜12亩,花生3亩,淮山1亩。刘惠南三级肢残,身体单薄,面对成倍增加的工作量,他没有畏惧,农忙时节起早贪黑,分秒必争,把自己的休息时间缩减到极限,决不落下如何一个关键种植管理环节。苍天不负有心人,刘惠南三年种植的蔬菜、花生等均获得了很好的收成。为解决农产品销售的后顾之忧,驻村工作队队员兼帮扶“第一家长”邱粤平同志积极主动为他联系到本镇万家兴蔬菜专业合作社,双方签订了以合作社先提供种子、农药、肥料等生产资料并回收产出的蔬菜模式的合作协议。辛勤的付出终于换来了丰硕的收获,经过努力,刘惠南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由的3495元增加到206030元,207533元,630元,收入逐年大幅度提高。

如果贫困群众的思想不脱贫,再多的帮扶也扶不起。如果他们真心想脱贫,有想法、有干劲,就一定能实现脱贫致富。政府要做的,只是给他们提供更好的指导和服务。不认命、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敢拼搏在身残志坚的刘惠南身上得到完美的诠释,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在党的精准扶贫政策的支持下叩开了致富门,更是用自己的独特魅力感染着村、镇的其他人。

篇7:要捕鼠机,还是要捕鼠权

千年的“高水平停滞”

从经济要素上分析,中国有发展工商经济的无数优越条件。早在唐宋时期,就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群;宋代水稻和明代棉花的普及造成了人口的大爆炸,中国是第一个人口过亿的国家,庞大的内需市场为工商生产和流通创造了得天独厚的环境。中国还在工商制度创新上拥有很多世界纪录,元代出现了世界上第一张纸币,宋代出现了第一批合股公司和职业经理人阶层,清初则出现了粮食期货贸易。

无比悲哀的是,如此早慧而发达的工商经济,却保持了长达千年的“高水平停滞”。当世界进入到工业革命时期之后,它竟远远落后,受各国欺凌,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东亚病夫”。更让人困惑的是,在全球经济规模第一的国度里,从事工商业的商人阶层却成了一个被妖魔化、边缘化的族群。他们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极其低下,自《史记》之后,正史之中几乎没有完整的记录。以工商业最为繁华的宋代为例,有名有姓的商人寥寥无几,史书上,连妓女的名字都远远多过商人。在清代,山西商帮控制了中国的盐业、边贸和金融业,其财富总和相当于中央财政收入的两倍,可是在《清史稿》536卷中,被记录在案的晋商仅一人而已。商人阶层的懦弱和缺乏自主精神,更是让人印象深刻。

1932年就到了北平城的美国学者费正清,一生以中国为研究对象,在《中国与美国》一书中,他充满困惑地写道:“一个西方人对于全部中国历史所要问的最迫切的问题之一是,中国商人阶级为什么不能摆脱对官场的依赖,而建立一支工业的或经营企业的独立力量?”为了更形象地描述看到的景象,费正清用了捕鼠的比喻:“中国商人具有一种与西方企业家完全不同的想法:中国的传统不是制造一个更好的捕鼠机,而是从官方取得捕鼠的特权。”

实际上,费正清的这个比喻,恰好戳住我们要讨论的要害,那就是在中国两千年的历史上,中国商人参政议政的目标从未改变过——他们依附政府,只是乞求取得经营特权,而从不企图改变或建立一套利于工商、利于自身地位的政治和社会制度。“以商致富,以宦贵之”,这是中国商人深信不疑的保全之道,他们的终极目标,就是把自己变成政府的一分子,从体制外的“乞讨者”转变为体制内的“拥有者”。

从这个角度,历史上的中国商人也从未有过真正意义上的“参政议政”,确切地说,他们只是“谋政”,抑或“谋权”——追逐特权,是流淌在中国商人血液里永恒的基因。

政商关系的四个困局

国学家钱穆曾提出,中国两千年历史中最重要的关键词有两个,一是“集权”——“中央政府有逐步集权的倾向”,二是“抑商”——“中国传统政治上节制资本的政策,从汉到清,都沿袭着”。

在集权与抑商的背后,是一个无比强悍的政治权力制度安排——高度专制、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中国从公元前7世纪开始,以“管仲变法”为标志,开始探索国家积极干预产业经济的试验,此后多有演进,到“商鞅变法”为极致,并奠定秦始皇灭六国建立一个中央集权制国家的基础。国有资本对国民经济的高度控制,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帝国得以维持的根基。

在高度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下,中国的这一部企业史,归根到底是一部政商博弈史。当政府为了政权稳定,全面控制了重要的生产资料之后,它实际上已经成为一个经济组织,它必然有自己的利益需求,必然会制度性地压抑民间工商业。由此,出现了四个非常具备中国特色的“经典困境”。

其一,国有资本与民营资本“楚河汉界”,前者垄断上游的资源型产业,后者则控制中下游的消费生产领域,中国的市场经济出现“只有底层,没有顶层”的奇特景象。

其二,政府与民间没有形成对等的契约关系,民间资本的积累缺乏制度性保障。在皇权制度及其法权体系中,人民的财产合法性建立在“皇恩浩荡”的前提之下,因此,政权对人民财产的剥夺带有不容置疑的正当性。

其三,权贵资本横行,寻租现象历代不绝,

财富向权力、资源和土地猛烈地聚集。社会资产不是在生产领域积累放大,而是在流通领域内反复地重新分配,技术革命几无发生的土壤。

其四,如果出现强烈的恐惧心理和财富幻灭感,产业资本从生产型向消费型转移,经济成长从而失去创新动力。

政府与工商阶层的对立、紧张关系,贯穿于整整两千年的帝国时期,已俨然成为一种类似胎记般的传统,那种不对等的、没有契约精神的原则似乎从来没有被尖锐地打破过,对工商业的压抑及异化是一种顽强的中国式传统。在传统的重压下,中国商人本能地把自己弱化了,失去了“参政议政”的兴趣和能力,“附政”成为最重要的生存手段。

平等是议政之前提

叙述至此,我们就可以回答“费正清之问”了——为什么中国的商人不是去制造捕鼠机,而是去追求捕鼠的特权?答案其实是明显的:如果没有获得捕鼠的特权,再高效的捕鼠机都无法工作。而特权在谁之手?政府也。

费正清在研究中也给出了类似的答案:“绅士家庭最好的保障并不仅仅在于依靠占有土地,而是依靠土地所有权和官吏特权的联合。家庭财产并不是一种保障。”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的王毅在《中国皇权制度研究》中给出同样的结论:“托庇于官僚政治之下,是制度环境对于中国商人生存出路的根本性规定。”

更让商人阶层痛苦的是,在历史的爆裂点上,他们的处境往往是两难的:集权体制从根本上侵害他们的利益,可是当体制崩溃的时候,他们又是首当其冲的受害者。因为人们对统治者的愤怒,将首先倾泻到那些生活在他们身边的有产者身上——在他们看来,正是这些人的富有造成了社会的不公平,相对于高高在上的统治者,人们更容易痛恨身边的有产者。

我们这个国家,只要没有外患内乱,放纵民间,允许自由从商,30年可出现盛世,50年可成为最强盛的国家,可是接下来必然会重新出现国家主义,必然再度回到中央高度集权的逻辑之中,必然造成国营经济空前繁荣的景象。无数英雄俊杰,在这种轮回游戏里火中取栗,成就功名,万千市井繁荣,在这个历史搅拌机里被碾成碎片。

因而,我们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两千余年来,国家机器对商业的控制、干扰及盘剥,是阻碍工商文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政府如何在经济活动中端正自己的立场与角色,工商业者如何与政府平等相处,迄今是一个危险的,甚至仍然带有某种禁忌性的话题——或许只有在这个问题得到解决之后,我们才能更进一步探讨企业家的议政空间。

[编辑 代永华]

篇8:残疾人养殖致富能手的故事

刘满生,面对着一家4口人中就有3个是残疾人的困难处境,家庭生活举步维艰,他内心饱受煎熬,但从没有向困难低头。他坚信,只有靠自己顽强拼搏才能让家里日子过得好起来。他知道靠骑电动三轮车载客是挣不到几个钱,而且还有危险苗头。正当创业无望时,此时本村有个村民在家搞蜜蜂养殖,问他想不想养蜂,一句短短的问话激起了他养蜂的念头,刘满生考虑到养蜂低投入、高产出、周期短、成本低,劳动强度偏小,虽身患残疾,打理蜜蜂养殖的事还能得身应手。经过一番思索后,他暗自下定决心,毅然选择了在本村搞蜜蜂养殖。

太坵村虽地处偏僻,但土壤较肥,连绵起伏的山岭上,树木苍绿、植被茂盛、花草资源丰富,是个适合养蜂的好地方。204月,他东拼西凑,凑齐5000余元作为第一次养蜂的启动资金,从本村蜜蜂养殖户购买了4箱蜂种大胆尝试养殖,由于没有接触过蜜蜂养殖,加上缺乏技术、经验等原故,养蜂遇到了很多困难,不久,养殖的蜜蜂有的出逃、有的遭到马蜂攻击,蜂场经常出现“蜂去箱空”的状况,让他感到很是焦虑,前期投入打了水漂,蜜蜂养殖几度限入困境。正当一愁莫展、进退两难时,镇、村干部了解到其创业资金短缺等困难时,206月,利用扶贫政策给他申请了扶贫小额信贷4万元,助力其继续创业。刘满生想定的行业是不会轻意改变的,他不服输、敢拼敢闯,拿上这笔贷款,再一次购买了30箱蜂种和养蜂材料。考虑到缺乏专业养蜂技术,镇扶贫办推荐其参加了常宁市电子商务师专业(工种)电子商务培训班,通过在培训班的扎实学习,收获不少,平时多向养蜂专业人士请教,掌握了更加全面的养蜂技术。这样一来,创业干事更加有信心,蜜蜂养殖大胆有底气,利用学到的养蜂技术,他带着一家4口人,扎根老家深山丛林,用心经营着蜜蜂养殖,功夫不负有心人,当年养蜂纯收入2万余元,并顺利实现脱贫。

刘满生家庭脱贫致富没有忘记本村贫困乡亲,12月,创办了常宁市刘氏蜂蜜自营蜂场。有了自营蜂场,蜜蜂养殖才会向规模发展,他吸纳3户养蜂户(有2户贫困养蜂户),帮助贫困户就业7人,共有养蜂场地3处,养蜂200余箱,遍布大坵村各个山岭上。作为养蜂领头人,让其他贫困户一起来养蜂致富是他的追求目标,养蜂是个细心活,他耐心地向养蜂户传授养蜂技术和经验,用心经营好蜂场。创办养蜂场以来,20合计产蜂蜜6000余斤,蜂王浆50余斤,蜂花粉100余斤,蜂槽蜜300余斤,产值约35万元。分开计产后,他的蜜蜂养殖场产蜂蜜1800余斤,蜂王浆20余斤,蜂槽蜜50余斤,全年产值约13万元。成了贫困户中脱贫致富的“领头雁”,并带动周边贫困村民共同脱贫致富。

大坵村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蜜蜂养殖效益有了,蜂蜜滞销问题来了,为有效解决蜂蜜滞销问题,常宁市扶贫办将其蜂蜜产品列入《常宁市消费扶贫产品目录》中来,搭上消费扶贫平台为其销售蜂蜜3000余斤。他创办的养蜂场,目前运行良好、产业兴旺,既解决了些许贫困户就业,又带动了少数贫困户脱贫致富,是常宁市脱贫攻坚“脱贫示范户”,更是常宁市残疾人脱贫攻坚中的优秀典范。

篇9:残疾人养殖致富能手的故事

在湖北省襄阳市枣阳市杨垱镇官厅村一座颇具规模的养殖基地里,猪叫声此起彼伏,原来是户主马超正在卖猪,看着一头头猪被赶上了车,马超帅气的脸上露出了幸福的微笑。

马超,1987年出生,是枣阳市杨垱镇官厅村人,从小患有小儿麻痹症,双腿萎缩无法行走,属于二级残疾。但他并没有就此消沉,反而激发了他强烈的好胜欲望,从小上学成绩就一直名列前茅。为了证明自己也能自理,他从小就坚持自己拄拐行走,练就了超强的上肢力量。

成年后,马超一直在努力寻找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快递、马路歌手、小型家庭作坊……但均未能如愿。2007年,他在亲戚、朋友的强烈反对下,毅然决然的投入到了养殖的行业。困难确实是太大的,资金问题、场地协调、基地建设等一系列问题摆在了他面前,但他深信,自己的肩头能抗千斤重担。他去了村委会,申请帮助协调村民调换土地;他去了残联,去了政府,申请协助办理贷款;在亲戚、朋友的帮助下,养殖场终于建成了,看着猪舍里的一只只小猪,马超信心满满的上路了。他虽然做足了理论功课,但现实的残酷性还是让他有点手足无措。初期的基地只有马超和父母在运作,日常的卫生保养、猪食加工、疫苗注射、母猪生产等工序虽不复杂,但由于自身行动不便,这些活基本上都落到父母的身上,这时候马超才感觉到了自己的失算,他没想到自己的选择给父母增加了如此大的压力,多少次,看着父母疲累的身躯,他提出了放弃,可父母一句句“不累”让他更加内疚,他自己主动承担基地的部分体力工作,慢、累,可有父母的陪伴和坚持,他内心对未来还是充满了希望,他发誓一定要成功,要让父母过上幸福的生活。

可老天似乎并不想让马超很快如愿。自身的困难可以靠强大的意志力去战胜,可猪群里的疾病确实无法用拳头解决了。2013年前后,在马超养殖基地步步好转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猪瘟几乎摧毁了他所有,看着壮硕的猪一头头倒下,他却只能无奈的看着,就这样看着自己的希望一个个破灭。

2015年,经过几年的蛰伏和磨炼,马超和他的养殖基地再次起航了,这一次的他,变得成熟了,沉稳了。他逐渐引进了自动产床、自动供水系统、玉米粉碎机等设备,并且潜心专研了猪的预防知识,

已充分掌握了养殖的技术,积累了丰富的养殖经验,并且引进了品种优良的黑猪,基地在他的经营下,越来越平稳,基地的效益也愈发的好转。马超的脸上也渐渐有了笑容。

近年来,市残联的领导很关心马超的养殖基地,得知他有心扩大规模,按照国家政策,积极帮他联系了土地管理局和政府部门,帮他协调基地选址和贷款事宜,极大的解决了马超的难题。扩建后的基地更加现代化了,此时的马超已经成了当地远近闻名的养猪行家。随着他养殖基地规模的不断扩大,自己家人力量已经无法保证基地的运作,加上父母年事已高,马超早就萌生了聘用辅工的念头,2018年来,马超先后联系了多名和自己一样身体有缺陷的朋友,希望能给他们创造就业的机会,目前和马超养殖基地有务工协议的人有13人居多。而且随着养殖市场行情的好转,马超的养殖基地的效益也越来愈好,他也适时的给工人们涨些工资,每每谈到这些,他总是感慨的说:“我能有今天,要感谢国家对于残疾人群体的关怀,要感谢政策对于残疾人群体的帮扶,我现在有能力了也应该更多的帮助残疾人群体,回报对社会,希望越来越多的残疾人都能在社会找到属于自己的行业。”

篇10:巧施捕鼠计

猫捉老鼠计

我从邻居家借来了一只猫,这只猫在我家辛辛苦苦等了四天,终于发现了一只老鼠,于是便猛扑过去。可惜,老鼠迅速钻入洞中,小猫扑了个空,狼狈不堪。比赛结果:老鼠胜!我想,难道聪明机智的潘龙飞果真就要被老鼠打败吗?如果你这样想,那就大错特错了。第一计不行我再来第二计。

粘鼠计

我和爸爸到商店里买了六张粘鼠板,心想:人们都说这东西管用,这回老鼠死定了,我终于可以睡个安稳觉了。谁知,我的如意算盘打错了。我按说明书介绍的方法把粘鼠板安置在老鼠经常出没的六个角落,可老鼠的智商好得很,怎么也不落入我设的圈套。我和老爸都百思不得其解,这是为什么呢?一天早上,我正津津有味地吃着火腿肠,突然,一只老鼠从桌底蹿出来,吓了我一大跳,手中的火腿肠也掉到了粘鼠板上。

第二天,我发现小老鼠被粘在粘鼠板上,两眼直勾勾地盯着火腿肠。哈!一定是它去吃火腿肠时中了圈套。小老鼠还想跟我斗,没门!

当我再看说明书时,发现说明书上写着一行小字:“最好放些诱饵。”自从这次起,我做事开始变得仔细起来,真是吃一堑长一智呀!

后记:

这次家里闹老鼠,我略施两计就大功告成。当我向同学们炫耀我的本领时,恰巧语文老师经过,他鼓励我把这件事的经过和感受写下来。别说,我还真想一写为快,果然一气呵成。我终于明白了老师常说的“作文来自生活”这句话的意思:做一个有心人,把我们身边的小事记下来,加以整理修改,就是一篇好作文呀!

篇11:会捕鼠的鱼

鲇鱼生活在我国南部沿海,这种鱼有一种特殊的本领,能捕到老鼠。按理来说,鲇鱼离不开水,而老鼠生活在陆地上,况且机警狡猾,鲇鱼捕老鼠是不可想象的事情,那么,鲇鱼是怎么捕到老鼠的呢?

原来,鲇鱼夜间出来觅食,它游到浅滩,将尾巴伸出水面,一动也不动地靠在岸边,发出阵阵腥味专诱黑夜觅食的老鼠。毕竟是靠近水,老鼠接近的机会并不多,但鲇鱼却可以执著地等到天明,即使今夜等不到,明夜它依然会再来等,有时甚至一个月。晚上,饥肠辘辘的老鼠出来觅食,狡猾的它循着腥味找到鲇鱼,但它不会轻举妄动,而是先用爪去拔动几下,多数都是上前狠咬一口,然后立刻逃掉观察情况,但鲇鱼能忍住疼痛不动声色。就这样老鼠放松了警惕,误以为它是死鱼,便张口咬住鲇鱼尾巴,使劲往岸上拖。此时,鲇鱼抓住时机使出全身力量,尾巴一挥把老鼠拉入水里,然后在水里展开一场生死大搏斗。鲇鱼发挥它在水中的优势,用锯齿般的利牙咬住老鼠的脚,往深处拖,老鼠不能在水中呼吸,挣扎一阵便活活淹死在水里,被鲇鱼美餐一顿。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捕鼠能手哲理故事】相关文章:

老鼠与捕鼠笼寓言故事05-14

捕鼠记经典散文04-22

捕鼠记小学作文04-28

捕鼠记优秀的作文04-09

捕鼠**小学生作文04-20

捕鼠的作文650字04-22

捕鼠贴来了小学作文200字04-13

能手04-20

营销能手05-05

创效能手范文05-16

上一篇:EEPO学习感想下一篇:1指定茶艺评分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