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鬼情未了观后感

2024-04-25

人鬼情未了观后感(共6篇)

篇1:人鬼情未了观后感

《人鬼情未了》观后感

看到三部电影的影评作业,产生了怀旧情绪,毫不犹豫的选择了《人鬼情未了》,并上网下载了影片,重温这部经典爱情电影。

这部老电影,从播映到现在已二十二年,依旧感动着每一个观众。故事我的烂熟的,印象最深的却是制陶的时候飞出的经典音乐。以至现在每次看到陶土,都会联想到这首音乐。电影的主旋律很好,歌颂爱和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影片中即将开始美好生活的男女主角,只因朋友的贪念而双双坠入恶梦之中。这一现实是,钱引见发了贪,而贪更是让人不顾一切,不择手段的毁了一切,毁了一条活生生的人命,毁了一段美好的婚姻,毁了两个人的幸福。

但这并无法终止爱的延续。影片中的男主角Sam向我们展示了别样的爱,延续了他和Molly之间美好的爱情,即使阴阳两隔的两个人也可以有深深的爱恋,浓浓的情义。爱情是两个人真切的付出,在付出中相互体会和感悟的感觉,每个人对爱情的理解各不相同,心目中的爱情也是不会重复的,每对痴情男女都拥有自己最独特的爱情。如今爱情信仰者越来越少的。许多人放纵自己的躯壳来换取快感或者其他利益。这部《人鬼情未了》让我颇有感触的就是Sam在Molly身边而她看不见感觉不到的时候,Sam说:“如果能够让她感觉到我,我愿意用一切来交换”,那时的无奈和无助,那样的欲哭无泪。

不可否认这部电影的煽情手法非常高明,而“人鬼情”的另类角度也使其在叙述爱情的众多电影中脱颖而出。是它让我们知道:爱情的伟大,就在于它可以超越种族,超越地域,甚至超越时空。

看完这部电影,我们应该重新审视一下自己的爱情观或正在进行着的爱情。当有爱,就要说出来。当你感到爱情已经发生,就要抓住她。当对方告诉你“我爱你”,不要回答“我也是”而是告诉他“我也爱你”,要不厌其烦地告诉他“我也深深爱你,直到永远”。人生充满变数,充满悲欢离合,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与最爱的人在一起,所以在拥有幸福时一定要把握住它,珍惜每分每秒。爱,一旦找到,就不要错过。确定是爱,就不要轻易放手。不要像电影中的Sam那样,待到肉身不再,空余飘渺灵魂,才千辛万苦,只是为了再次拥抱自己的爱,只是为了能对自己的爱说一句“我爱你”。

篇2:人鬼情未了观后感

山姆为人正直,在银行工作认真负责,发现有的账户异常,钱突然增多了四百万美元,怀疑是有人洗钱犯罪,于是他把账户封锁。山姆把这一事情告诉了好朋友卡尔。他在同女朋友莫莉一起看芭蕾舞剧回家时,被抢劫中枪身亡,莫莉悲痛欲绝。被人谋杀的山姆的魂魄不能离去,事情要水落石出,他的魂魄才能入天堂。他的魂魄整日守着莫莉,但阴阳相隔,山姆只能看着莫莉为自己伤心落泪。山姆在守护莫莉时渐渐发现了事情的真相,也学会了用意志控制人间的一些东西。

原来是好朋友卡尔利用银行工作的便利在帮毒枭洗钱,被不知情的山姆封锁账户之后,卡尔特别恐慌,让另一个人去抢山姆的钱包,想找到山姆解封账户的密码,没想到抢劫犯却杀死了山姆。卡尔解封账户以后,又被山姆和滑稽的巫婆设法捐给了修女们。卡尔以杀死莫莉逼迫山姆交出那些钱,在接连的打斗中,抢劫犯和卡尔都自食恶果,死后的魂魄被拖入了地狱。

山姆也要去到天堂里,不能再守护着莫莉。我永远爱你,我心亦然!电影在女主角的热泪中,也在观众的热泪中结束了。

爱情就像是虚无缥缈中生出的一朵玫瑰花,从生根、发芽、成长、到开花,是人在虚无缥缈中寻求的过程,最后捧出那颗赤诚热烈的心,也许这样的心就是那一朵玫瑰花,就是爱情。

篇3:人鬼情未了观后感

黄济人的《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 起初就是1980年在《时代的报告》上连载的, 而这份专门刊发报告文学的期刊, 由时属公安部国际关系学院的新闻系系主任、军旅记者与报告文学家黄纲主编。王蒙评价这部作品是“用文学的方式更新了人们对历史的看法, 参与了中国思想解放的大合唱”。2013年, 《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原国民党将领大陆新生始末》 (完全本) 问世, 将80年代的版本作为“上部”, 将补充内容扩展为“下部”, 再度引起关注。

现为重庆作家协会名誉主席的黄济人, 属于十年“文化大革命”后的第一代大学生, 学生时代即完成这部蜚声海内外的纪实名作。如同当时诸多文学以及非虚构作品一样, 《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也突破了一个敏感禁区, 真切、细致、生动地讲述了国民党战犯的改造故事, 揭开了一页曾经不为人知的历史内幕。黄济人是国军将领的后代, 父辈与这些战犯或有密切交往, 或有通家之好, 故以得天独厚的条件接触到这个领域和题材, 扉页书名的题字即出自杜聿明———淮海战役被俘的名将, 毛泽东还曾留下一篇经典的广播稿《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1984年, 连载的“将军”结集成书, 在解放军出版社付梓时, 这个题签还曾引起一点麻烦, 按照当时的观念, 解放军出版社岂能用一位国军将领的题字。

了解现代史, 谙熟革命史, 对书中各色人物及其背景当不陌生:杜聿明、宋希濂、范汉杰、廖耀湘、郑庭笈、李仙洲、黄维、杨伯涛、陈长捷、杜建时、王陵基、王耀武、康泽、文强、沈醉、徐元举、罗历戎、张淦……至于杜聿明是杨振宁的岳丈, 王耀武是大孝子, 文强是文天祥的后人和毛泽东的姑表兄弟, 廖耀湘、郑庭笈是远征军名将, 宋希濂是处死瞿秋白的当事人, 沈醉、徐元举是残害红岩烈士的元凶, 黄维是痴迷永动机的“怪人”一类轶闻, 更是流行。确实, 他们各自连着波涌浪翻的历史, 从北伐到剿共, 从抗战到内战, 惊涛裂岸, 大浪淘沙。而自从他们战败被俘, 一道铁门就此落下, 外界对他们的情况便一无所知或所知甚少了, 除了传闻在北京功德林监狱反省历史, 接受改造, 最后逐批获得特赦, 成为共和国公民。《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 (初名《功德林》) , 就是通过他们从“战犯”到“公民”的复杂改造过程, 让人真切领略了战场上的硝烟炮火虽然渐行渐远, 但一场“灵魂深处的决战”同样跌宕起伏, 扣人心弦。

作品的主人公是国民党被俘将领的群像, 而推动故事情节的核心人物是邱行湘, 国民党青年军整编二〇六师少将师长, 在洛阳战役中战败被俘, 其对手则为共和国“十大将”之一的陈赓。当年, 由于看到黄埔同学黄剑夫忠厚老实, 邱行湘将妹妹许配于他。平津战役期间, 黄剑夫率部把守德胜门, 后在四川阆中宣布起义, 而他的次子正是黄济人。于是, 不难理解, 在“将军”一书里, 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作者, 便以舅父邱行湘的前世今生为叙事主线, 穿针引线, 勾连历史, 旁逸横出, 展现主题, 通过采访所得的一手的、鲜活的、引人入胜的丰富细节, 完成了一项本该新闻记者或历史学家承担的工作。

作品的内容是改造战犯, 而主题是再造新人, 这也体现了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的宏图伟略———既善于打破一个旧世界, 也善于创造一个新世界, 正如毛泽东1949年所言“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 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对此, 作为1959年首批特赦的十名战犯之一, 邱行湘多年后终于明白了陈赓的临别赠言, 懂得了“解放”的含义:

如今我们解放了洛阳, 解放了这里的人民, 也解放了你。共产党的宗旨就是这样:只有解放全人类, 才能最终解放自己。所以, 我们要把你送到解放区, 希望你在那里接受教育, 认识过去, 求得人民的谅解。[1]

不用说, 对被俘将领来说, 接受教育, 认识过去, 谈何容易。他们可都不是等闲之辈, 内战中固然“有罪”, 但北伐、抗战期间也曾“有功”。身为壮烈殉国的中国远征军戴安澜师长的长官, 杜聿明在昆仑关上曾指挥击毙日寇旅团长中村正雄中将。更何况, 他们的信念早已定型, 甚至成为“花岗岩脑袋”, 战败被俘后往往一副士可杀而不可辱的架势, 若想让他们洗心革面, 重新做人, 也不亚于蜀道之难。淮海战役中全军覆没的“黄维兵团”司令官黄维, 起初就一直拒绝认罪, 以成王败寇的逻辑认定自己“最大的罪恶, 就是把仗打败了”。1935年瞿秋白就义前, 时为国民党三十六师师长的宋希濂曾与他有过一番思想交锋, 也表明他们并非仅仅是一介赳赳武夫:

宋希濂:“我这次回来, 从龙岩到长汀这一段数百里间, 人烟稀少, 田地荒芜, 有不少房舍被毁坏了。我想以前不会是这样荒凉的。这是你们共产党人搞阶级斗争的结果。我是在农村里生长的, 当了多年军人, 走过许多地方, 知道有五百亩以上的地主, 在每一个县里, 都是为数甚微。没收这样几个地主的土地, 能解决什么问题?至于为数较多, 有几十亩地的小地主, 大多数是祖先几代辛勤劳动积蓄起来几个钱, 才逐步购置一些田地, 成为小地主的。他们的生活水平如果同大城市里的资本家比较起来, 简直是天壤之别。向这样的一些小地主进行斗争, 弄得他们家破人亡, 未免太残酷了!因此我觉得孙中山先生说中国社会只有大贫小贫之分, 阶级斗争不适合于我国国情, 是很有道理的。”

瞿秋白:“孙中山先生领导辛亥革命, 推翻了几千年来的专制统治, 这是对于国家的伟大贡献。但中山先生所搞的三民主义, 把中外的学说都吸收一些, 实际上是一个杂货摊, 是一种不彻底的革命。中山先生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大城市里, 对于中国的社会情形, 尤其是农村的情况, 并没有认真调查研究过。中国的土地, 大部分都集中在地主富农手里, 只有地区之间有程度的差别而已。我们共产党人革命的目的, 是要消灭剥削。不管是大地主还是小地主, 不管是大资本家还是小资本家———他们都属于剥削阶级———即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有地主, 就有被剥削的农民;有资本家, 就有被剥削的工人, 怎能说阶级斗争不适合于我们的国情?显然这种说法是错误的。”[1]

经典歌剧《白毛女》, 催人泪下地演绎了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故事。《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的主题, 展现了类似的历史逻辑与思想蕴含。即使骨鲠之士, 正人君子, 在一个鬼蜮世界, 效命一个腐朽政权, 身处魑魅魍魉之中, 身心也难免妖魅出没, 鬼气氤氲, 更不用说数千年封建文化与近百年殖民买办文化对人心的奴役了。看看郭沫若在《女神》中的“上海印象”, 也不难想象牛鬼蛇神的“民国范儿”:眼儿泪流/心中作呕/游闲的尸/淫嚣的肉/满目都是骷髅/满街都是灵柩……由此可见, 对战犯而言, 再造新人的过程也无异于把鬼变成人, 必然充满戏剧性的矛盾冲突与精神痛苦。当然, 战犯不都是康泽、沈醉似的杀人魔鬼, 而不乏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之士。尤其是邱行湘所属的“青年军”, 更不同于一般国军, 他们多为抗战中应征入伍的“学生兵”, 在“一寸江山一滴血, 十万青年十万兵”的感召下, 投笔从戎, 奔赴国难, 包括西南联大学生、清华大学梅贻琦校长的公子。这样的部队有文化、有知识、有思想, 自然不同于绳捆索绑押赴前线、稀里糊涂投入战场的壮丁。抗战胜利后, 蒋介石将他们编成“青年军”, 作为蒋家王朝的御林军, 用于生死存亡关头, 如邱行湘“受任于败军之际, 奉命于危难之间”, 指挥“青年军”二〇六师固守洛阳。而二〇六师的“政委”———政工少将处长赖钟声, 还是杨振宁西南联大的同班同学。书里有这样一处闲笔, 杨振宁回国后, 想方设法联系他, 希望见上一面:

赖钟声左思右想, 结果拒绝了杨振宁。拒绝的理由有两点:其一是自惭形秽, 有可能杨振宁看不起自己;其二是孤芳自赏, 自己有可能看不起杨振宁。前者不言而喻, 后者需要解释, 赖钟声在信中这样告诉邱行湘:“此生最大的慰藉, 便是国难当头, 日寇猖獗之时, 我能够挺身而出, 愿以血肉之躯, 报效国家。以后卷入内战, 为蒋家王朝卖命, 实为身不由己。而在相同的时刻, 杨振宁选择了出国, 虽不算逃兵, 至少也算懦夫, 懦夫是叫人看不起的!”[1]394

由此说来, 让这样一批“诚既勇兮又以武”的将帅, 心悦诚服正视历史, 放下包袱重新做人, 岂不更甚于再打一场淮海战役或洛阳战役———“人民解放战争中, 夺取大城市的第一次硬仗” (毛泽东) 。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啊!“将军”一书, 情节曲折生动, 故事引人入胜, 笔法灵动, 叙事鲜活, 而令人感触最深的还是中国共产党人壮志凌云的一腔豪情。他们坚信自己既能解放全中国, 也能改造旧世界, 包括改造旧军人、旧官僚、大特务、侵华日军、末代皇帝等;既能从头收拾旧山河, 也能攻心为上收拾世道人心;既能席卷自然的版图, 也能攻取人心的领地。这种自信不仅仅来自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实力, 更是源于一种高远壮美的理想, 也就是北京大学政治学教授强世功概括的:“‘社会主义’ (共产主义) 、‘国际主义’和‘天下大同’ (人人平等)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构成三位一体。”[2]换言之, 共产党、新中国的抱负不在于改朝换代, 更不在于冤冤相报, 而在于建设一个新的、风清气正的社会, 没有剥削, 没有压迫, 自由平等, 公平正义, 就像一位新中国开国将领给女儿的信里诗情洋溢写到的:“让爸爸们, 把新民主的地基铲得平平的, 让你们后一代, 能够在我们的国土上建筑起一座自由、快乐、文明、进步、庄严、华丽的世界。”显然, 这是一桩前无古人的伟业, 也是一项艰难复杂的工程。仅看功德林的故事, 就知道共产党人的旷古雄心, 也知道再造新人的复杂艰难。

那么, 这批或血债累累或声名赫赫的国民党战犯, 最终如何完成由鬼到人的蜕变, 内心的鬼气又是如何一点点驱散的呢?黄济人采访了父执辈的诸位将领, 用大量生动有力的事实, 揭示了一个简单无敌的武器———真理。他们不怕死亡, 但怕真理。诚所谓全世界的黑暗, 也无法掩盖一支蜡烛的光芒。正是真理之光, 照亮了他们的内心, 驱散了身心的憧憧鬼影。1936年, 坦然走上刑场的瞿秋白, 曾给监刑的国民党“鹰犬将军”宋希濂留下刻骨铭心的印象, 也成为后来促使他走上新生之路的思想契机:

上午9点, 国民党三十六师警卫连长将这位共产党人从牢房押出, 宋希濂和司令部一百多个军官都站在台阶上, 目送瞿秋白缓缓离去, 直到附近的中山公园。宋希濂没有想到, 这位身体单薄、面部清瘦的中年人在死神面前竟能如此神态自若, 更没有想到, 行刑前的十五分钟, 面对警卫连三十多个官兵, 瞿秋白竟能这样继续着前几天与宋希濂的话题:“我知道, 你们都是农民抑或工人的儿子, 因为吃粮当兵, 地主、资本家的后人用不着这样做。可是, 我得告诉你们, 你们父母被剥削的是血汗, 你们自己被压榨的是生命, 让你们永世不得翻身的是代表大地主大资本家利益的国民党反动统治。”

昔时, 宋希濂佩服瞿秋白的人格, 却并不赞同他的观点;而今, 当这位共产党人的理想已变成现实的时候, 宋希濂不得不冷静下来, 对自己的信仰进行反省。[1]318

中共高级“卧底”赵炜, 颇似电视剧《潜伏》中的余则成。1940年, 他毕业于黄埔军校, 毕业典礼上还见到蒋介石, 得到“中正佩剑”, 后在第五战区绥靖组效力, 而绥靖组实为特务组织。当时, 他们缴获了很多进步书刊, 包括艾思奇的《大众哲学》、毛泽东的《论联合政府》等。闲着无聊时, 赵炜也随便翻翻这些文字。结果, 看着看着, 他的人生观就开始发生转变, 寄希望于中共了。杜聿明掌管国民党东北军政时期, 赵炜已经成为中共中央安插在国民党军东北司令部的一张王牌, 送出颇有价值的情报, 为解放战争做出历史性贡献 (见《国家人文历史》2013年第9期《一道假命令改变东北战局》) 。与此相似, 在功德林, 除了廖耀湘一字不落背诵《哥达纲领批判》等特例, 听听国民党第四十一军中将军长胡临聪在一次学习讨论会上的报告《我对自由与民主的体会》, 也同样可以看到驱除黑暗的真理之光如何在他们的心灵深处闪耀, 而且“即令是纸上谈兵, 也显示出战略地带的开阔”:

第一, 民主与自由服从阶级利益:民主与自由是有阶级性的, 民主与自由只有具体的没有抽象的。资产阶级民主与自由的口号在18世纪起过骗人的作用, 直到《共产党宣言》问世, 才将它揭穿。第二, 民主与自由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在英国第一次出现议会, 就是资产阶级派代表监督英王对金钞如何用法。民主与自由不可能离开经济基础, 资本主义的民主与自由是为私有制服务的, 社会主义的民主与自由是为发展公有制服务的……[1]166

共产主义真, 党是引路人。而所谓“真”, 既体现为人间正道的真理, 又体现为实事求是的道理。一次, 杜聿明写自传, 没有写他的抗战胜绩, 主管人员让他加进去, 说昆仑关战役加淮海战役才叫杜聿明, 杜聿明感慨道:“我是今天才被俘虏的!”而黄维后来发自肺腑的朴素言语, 更是实实在在的道理, 也道出了大家的心声:“旧社会不讲生产, 不搞建设, 国民党把大量的物力人力用于内战, 用于巩固政权。共产党掌权以后, 虽然也有内部斗争, 但是头等大事是老百姓的穿衣吃饭, 是发展国民经济而非发展官僚经济。由此发生的巨变我们有目共睹, 我一个人也不可能睁着眼睛说瞎话呀!”[1]396光明正大的真理与天翻地覆的变化, 不仅一点点化开了他们的板结心田, 而且还使流落天涯、名列蒋介石之后的“二号战犯”李宗仁, 也禁不住冲破重重险阻, 辗转万里, 于1965年回到了祖国大陆。

书中着墨颇多的军统头子沈醉, 即《红岩》里严醉的原型, 更细腻地展现了一个由人变鬼、由鬼变人的典型, 蕴含了意味深长的道理。沈醉的母亲罗裙是南社诗人, 她认为传诵千古的诗词, 首推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这里“沉”与“沈”相通, 于是, 她为自己心爱的儿子取名“沈醉”:

沈醉的母亲这样对自己的儿子说过:“一个人可以不做官, 但是要做人。”沈醉并不是生下来就要做鬼的———我们没有理由否认:他也曾偶然良心发现, 在力图做人。

江竹筠。沈醉称之为“女中豪杰”。当年在中美合作所最西端的渣滓洞看守所里, 沈醉和徐元举一起审讯过这位共产党川东地下工作者。江竹筠被带进审讯室的时候, 虽然披头散发, 却是神态自若。她昂起头, 侧身对着壁头上的窗口。徐元举勃然大怒:“你傲慢什么!今天不说, 我当场扒掉你的衣裤!”江竹筠慢慢回过头, 望着徐元举冷笑道:“我连死都不怕!”沈醉正欲说话, 江竹筠上前走了一步, 涨红着脸颊, 以不可遏制的愤懑, 指着徐元举说:“我告诉你, 你侮辱的不是我一个女性, 侮辱的是我们民族女性的全体, 其中包括你的母亲和你的姊妹!”江竹筠的声音缓慢、低沉, 但却像闪电一样轰击了沈醉, 他条件反射似的垂下了头。就在徐元举果然唤进打手的时候, 沈醉在桌子下面踢了他一脚……

国民党战犯大集中前, 《红岩》的作者罗广斌就审讯江竹筠一事在重庆白公馆采访了沈醉。说来奇怪, 沈醉宁肯把自己建议将十根竹签打进江竹筠手指的暴行告诉对方, 也不愿披露徐元举下令“当场扒掉衣裤”的细节。[1]

长江上游的巴山蜀水、中游的洞庭鄱阳、下游的江浙苏杭一线, 自来云蒸霞蔚, 才人荟萃, 黄济人也属此类。“将军”一书, 谋篇布局, 匠心独运, 叙事遣词, 活跃跳荡, 仿佛快速切换的电影镜头, 令人目不暇接, 欲罢不能。其中特别有趣的一点, 是“下部”每节的结尾与下节的开篇, 都用同一词语或词组过渡衔接, 环环相扣, 好似行云流水的音乐旋律。这一“音乐”笔法让人想起米兰·昆德拉的小说, 如《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感觉气韵悠长, 一气呵成, 与灌注全书天新地新的气息一脉相通。不过, 黄济人当初曾是一位“小愤青”, 由于受“国民党将领”牵连, “文化大革命”中命运坎坷, 更觉气息难平, 不免满腹怨恨。1978年, 当第一次见到舅父邱行湘时, 他忍不住大发牢骚, 冷嘲热讽。不料, 邱行湘一番拍案怒斥, 始则令他不解, 终则成就了他的“将军”之作:

出乎黄济人的意料之外, 舅父哭着哭着, 突然一巴掌拍在饭桌上:“你以为我在哭你的父亲么?不是的!自从离开你父亲的坟头, 我就不想他了。我现在哭的是你, 是你这个不懂事的毛孩子!你懂什么?你什么都不懂。你不懂国民党, 所以你不懂共产党;你不懂蒋介石, 所以你不懂毛主席。不懂可以问呀, 可以看呀, 我邱行湘有今天, 你父亲有今天, 我们全家有今天, 这都是看得见的事实呀!”黄济人的眼睛怔愣得大大的, 不过瞬间便眯成一条缝, 那上翘的嘴角, 挂着挑衅般的讪笑:“舅舅, 这里没有外人, 连窗户也是关紧了的, 你不必装腔作势。不晓得的人听了你的宏言谠论, 还以为你是共产党高官, 可是你不就是一个国民党战犯嘛!”

邱行湘气得脸色铁青, 牙齿咬得咯咯作响……[1]

这一场不欢而散的家宴, 对20世纪80年代的文学青年黄济人触动很大, 使他开始冷静深思, 最终不仅“改变了题材, 也改变了体裁, 他想把国民党将军从战犯到公民的改造历程记录下来, 而且只有这样, 他才能读懂别人, 诠释自己”[1]403。如果说30多年前采写“将军”上部时, 他还更多地在探究再造新人的历史过程, 那么如今在下部里, 已经读史阅世数十年的黄济人, 对前辈的心路历程则有了更深的理解与体悟。如果说邱行湘最终是被共产党的真理击败的, 那么黄济人也是被邱行湘的新生折服的。从下面一段动情文字里, 不难窥见这一点:

怀揣着特赦证, 拥有了公民权, 邱行湘就这样走出了人生阴影, 看见了生活的阳光。七天后的那个下午, 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在中南海西花厅接见了十一位获赦人员, 除了来自抚顺战犯管理所的那位三十五年前的清末皇帝, 便是来自北京战犯管理所的这十位十年前的国民党将军了。周恩来慈眉善目地望着大家, 语重心长地讲完事后被获赦人员称为“四训”的爱国主义观点、阶级观点、群众观点以及劳动观点后, 便和颜悦色地逐一问起他们的志向来。

爱新觉罗·溥仪说, 他想在植物园当园丁, 因为他对果树嫁接颇感兴趣;杜聿明说, 他想当木匠, 功德林的好些桌椅都是他维修的;杨伯涛说, 他想当农民, 从小在农村长大, 犁田插秧收谷割麦, 样样在行;邱行湘说, 他想当工人, 最好是搬运工, 肩宽体壮, 有使不完的力气……

周恩来笑了:“你们的志向都很好, 从自身的情况出发, 非常实际。不过, 我还有一个更加实际的想法, 那就是你们都是历史的亲历者和见证人, 你们有义务也有责任把自己的经历写出来。要知道, 历史并不是胜利者写的, 更不是歌功颂德、树碑立传。历史是一面镜子, 它由正面和背面组成, 没有正面就没有背面, 反过来, 没有背面也就没有正面。这, 我想就是我刚才提到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

“听君一席话, 胜读十年书。”这是邱行湘在记录这段讲话时所作的眉批。共产党人的胸襟, 让他心悦诚服, 共产党人的高远, 让他感佩不已……[1]

读着这些“人鬼情未了”的故事, 不由想起电影《末路》 (2010) 。这部差不多属于80后导演执导的影片, 取材于大陆最后一位落网的国民党将领郑蕴侠的逃亡经历, 是一部真实、紧张、充满悬念的佳构。郑蕴侠原为中统重庆地区最高负责人, 曾经经历了台儿庄战役中艰苦卓绝的滕县保卫战、国共重庆谈判等重大事件, 也曾一手制造了重庆校场口血案、捣毁《新华日报》等暴行。解放后, 侥幸逃脱, 如丧家之犬东躲西藏, 一天到晚心惊肉跳, 直至1957年落入法网, 在校场口血案发生地重庆受到公审, 先被判处死刑, 后改为15年有期徒刑。影片就是根据他口述的经历改编的。片中的郑蕴侠, 本是一位怀抱理想的热血青年, 大学毕业后热望为国家建设服务, 不料稀里糊涂落入中统魔窟, 一步步沦为冷血动物, 抓捕进步学生, 迫害民主人士, 凶神恶煞, 无恶不作。入狱后, 经过教育改造, 他反省了自己的前半生, 晚年以政协委员身份为两岸的和平统一尽心竭力。影片末尾的一段道白尤为感人。2009年6月23日, 年届102岁的郑蕴侠老人, 在摄像机前用四川方言, 亦吟亦咏地絮谈自己的一生及新生, 而说完这番话后不久即离别人世:

长亭外, 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天之涯, 地之角, 亲人半零落, 逝者长已矣。人生自古, 相聚少, 离别多, 存者休戚说, 提起来泪满江湖, 来表达中共给我的再生啊!我对共产党的深恩厚德没有忘记……

黄济人:《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原国民党将领大陆新生始末》 (完全本) , 中国青年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2013;溥仪:《我的前半生》 (全本) , 群众出版社, 2007;沈醉:《沈醉回忆录:我的特务生涯》, 中国文史出版社, 2010

参考文献

[1]黄济人.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原国民党将领大陆新生始末 (完全本) [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重庆:重庆出版社, 2013:282-283.

篇4:人鬼情未了

情未了,相爱的双方却人鬼殊途,阴阳间隔,无疑是人生最为无可奈何的极大憾事。优秀的艺术作品通过虚构,在想象中超越了种种人生遗憾,人们那些在现实社会中得不到满足的愿望,在作品里能够得到替代性的满足,因此才体现出艺术超越历史记载的特殊人类价值。从这个角度看,《人鬼情未了》的题材之所以显得别具一格,就在于它写的是男女主人公因为阴阳阻隔而未了的情爱,借一条奇异的路径如愿以偿地存续,这条奇路,就是由脱离了肉身的灵魂,替代它的真身完成情爱的宿愿。

汤显祖的名著《牡丹亭》,就是中国古代戏剧里典型的“人鬼情未了”。

提及《牡丹亭》,多数人只知道《惊梦》一出的游园,尤其是那段被李渔讥为“字字俱欠明爽”的【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最多再加上《写真》和《拾画》,满眼看去都像是一见钟情的一场风花雪月;现在的舞台上,也基本上只演这几出,却忘记了它在《六十种曲》里同时还叫作《还魂记》。其实,《牡丹亭》至少有一多半应该看成是鬼戏,而且其鬼魅之气,实在不让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涉及到鬼魂的场次,恍惚迷离,其精彩的文笔,与《惊梦》一场以风雅到极致的笔触写情色得极露骨的男女交欢,各擅胜场。

《牡丹亭》的《游园惊梦》是杜丽娘一场春梦,这位怀春少女,只因游自家后花园时沉沉睡去,与陌生男子柳梦梅梦里交欢,被落花中途惊醒,于是就犯了魇症,她割舍不下梦中未了的情爱,来后园中寻找梦中留下的痕迹不遂,郁郁寡欢,竞至身亡。但有关杜丽娘的感情故事并非到此结束,而是就此开始。杜丽娘由偶梦而生情,情而至于超越生死。死后,家人遵她遗愿将她葬在后花园中一株梅树旁边,修一所道观梅花庵,由石道姑供养着她的灵位,同时再请儒生陈最良代为看顾。而那位她梦中曾经与之交欢的书生柳梦梅,远远地从岭南赴京赶考,途中患病,恰好为陈最良所救,置他在梅花庵里将息。巧不巧地,他在园里拾到杜丽娘的画像,居然对画中人动了情,日日咏叹。于是一曲超越阴阳界的情欲高歌就此拉开序幕,这“影随形,风沉露,云暗斗,月勾星”,杜丽娘一丝游魂,从地府回到世间,“泉下长眠梦不成,一生余得多少情。魂随月下丹青引,人在风前叹息声。”在汤显祖笔下,这位魂旦,形声兼俱,且一门心思只在情不能已。游魂来在她坟前梅花庵,居然听到一位男子面对她的画像,“高声低叫俺的姐姐,俺的美人,那声音哀楚,动俺心魂。”她一缕香魂随一阵阴风飘进梅花庵堂,一位是决意要“趁此良宵,完其前梦”,另一位细细思量,“奇哉奇哉。人间有此艳色,夜半无故而遇,明月之珠,怎生发付?”哪还有不成好事的道理?按照柳梦梅后来的慨叹,“俺柳梦梅是个读书君子,一味至诚。止因北上南安,凑着东邻西子,嫣然一笑,遂成暮雨之来;未是五更,便逐晓风而去。”真是“只因世上美人面,改尽人间君子心。”

柳梦梅与杜丽娘这一番相遇,可不是普通的桃花行运。按照石道姑的说法,那柳梦梅自从到后花园一游,就已经“悠悠漾漾的,着鬼着魅一般”,是的,他打点起十分精神,与杜丽娘的鬼魂夜夜幽媾,直到被石道姑撞破好事。石道姑耳朵好使,每天都听到“夜来柳秀才房里唧唧哝哝,听得似女儿声息”,疑心是游方到此的小道姑“瞒着我去瞧那秀才,秀才逆来顺受了。”小道姑大喊冤枉,她们一齐夜闯书房,方知有异。这一撞,逼杜丽娘说出真相,她顾不得会不会吓着柳郎,决意“夜传人鬼三分话,早定夫妻百岁恩。”次夜,她再见柳梦梅,直言她“虽登鬼录,未损人身,阳禄将回,阴数已尽。前日为柳郎而死,今日为柳郎而生。”这就到《牡丹亭》后半部的高潮了,虽然幽冥相隔人鬼殊途,杜丽娘和柳梦梅盟誓相爱,于是柳梦梅与道姑商议,掘开杜丽娘的坟墓,打开棺木,果然杜丽娘异香袭人,幽姿如故。回生还魂后的杜丽娘与柳梦梅拜了天地,逃离这是非地,风流快活去了。至于后来的情节,只不过是在给这戏做个收束而已。

鬼戏的魅力,在于鬼与人不一样;人鬼之恋之所以特别,是由于那女鬼虽也有情有意,却能无影无形。所以戏里演人鬼之间的情爱,可以比写人间情爱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尤其是在表演上,你想身为鬼魂的杜丽娘怎么可以和普通的凡人杜丽娘一样?必定是加倍的婀娉骋婷摇曳多姿。元杂剧时代,剧中就专门有“魂旦”一行,大凡传统戏剧里特别分出一个行当的,都是因其有特殊的表演身段,“魂旦”想必也是这样。而鬼戏在舞台表演上的魅力,就成为它自我催生的动力。

从《千里送京娘》演化出的《京娘送兄》就是个好例子。《千里送京娘》说的是还没有当上皇帝之前的赵匡胤,路见不平,从强盗手里救了陌生女子赵京娘。救人救到底,赵匡胤索性单枪匹马千里迢迢护送她回乡,却因此衍生出另外一出鬼戏。赵匡胤独自一人把京娘从山西送回湖北,在与这位大英雄朝夕相处的日日夜夜里,京娘对赵匡胤暗生情愫,频送秋波。但赵匡胤坐怀不乱,坚拒京娘的爱意。论及赵匡胤不为京娘所动的原因,既可说是志在天下,也可以说他严守伦常——以他这样的英雄,岂能在一个弱女子有求于他时占便宜;更何况既然在送京娘上路前他们就已经结拜为兄妹,这兄妹间的礼节总还是要守的——《西厢记》里老夫人想要赖婚,最狠毒的一招就是让张生和崔莺莺结为兄妹,可见,既是结义兄妹,就不方便有男女之情了。

“送京娘”送到这里,和鬼戏还没有什么关系,多数剧种的送京娘故事演到这里也就结束了,但南方民间普遍流传的多个乱弹剧种,还有送京娘故事的续集,俗称“阴送”。川剧、潮剧和后来滇剧和歌仔戏等等的《京娘送兄》,都是这“阴送”在不同地区的翻版。

《京娘送兄》写的是赵匡胤历经千辛万苦将京娘送回家乡,却遭到京娘继母的奚落和侮辱。在继母看来,像赵匡胤这样一位精壮男子,与妙龄女子京娘千里同行,岂能没有私情?赵匡胤受不了京娘继母的恶言恶语,连夜忿而离去,京娘更是禁不住继母的百般讽刺挖苦,愤然一死以证自己的清白。潮剧《京娘送兄》京娘说她的身死,不仅是由于继母还由于三姑六眷的嘲笑:“哥哥送我回家门,谣言四起风波生。三个姑婆讲上门,阿婶更是骂无停。骂我将你来勾引,骂我与你有私情。言语恶毒难入耳,似刀似剑挖我心。把我面皮撕干净,已无面目上见世人。我悲愤难忍,哭叫哥哥你无回音。走投无路……一条白绫丧残身!”

京娘身死之后,仍然感念赵匡胤对她的恩情,恰因赵匡胤夜走山路,难辨路径,京娘阴魂不散,夤夜追上赵匡胤,送他平安归程。正因为京娘已经屈死离魂,这一路的“阴送”,又比“送京娘”更多几分味道。赵匡胤眼里看到的前面是一条阳关道,而在京娘眼里却是黄泉路。赵匡胤是盖世英雄,眼里看着山岭上青松如盖,在京娘看来,“说什么山上青松春常在,又谁知黄叶纷纷落埃尘。”看到刚刚分别的京娘又来送他

一程,赵匡胤虽有感激却再也想不到这送他的已经是京娘的鬼魂,而一路上京娘的怨苦,难以用言语表述。“从今后山穷水也尽,叶落花谢树断根。昨日路上成双影,今日一夜成隔世人。再不能见哥哥拾鞋多殷勤,再不能见哥哥马后随妹行。再不能与哥哥撒娇任性,再不能与哥哥谈笑风生。”这真是“千重恩义成梦境,万般柔情化灰尘。”

既是鬼魂,京娘的装扮与台步都需要有鬼魂的特点;而她对赵匡胤的情意,更为在阳世时所不及,在这里,京娘对赵匡胤,既有感激与钦佩,又很难不带有些许怨怼之情;她的性命既为赵匡胤所救,何尝不也是为他而亡?况且她既已弃世,更少牵挂,于是化为鬼魂的京娘,对赵匡胤的一往情深,更有机会倾情相诉,只是赵匡胤此时再多的懊恼和悔恨,都唤不回京娘的生命。眼见得即将天明,京娘的鬼魂不得不离义兄而去,为之感动的赵匡胤要许给她一个未来,“赵匡胤来日展翅冲霄汉,修一座宫庙为你铸金身。把妹当神来恭敬,清香参拜表虔诚。”但这并非京娘所求,京娘说,“哥哥,京娘不愿当神!我要在奈何桥头苦苦把你等,等到下世再与你配亲。哥哥啊,就此一别难见面,化作萤火伴哥行。”

情之所至,可不因生命终结而中断,这是所有鬼魂戏的要义。而京娘身死情愿在奈何桥上等待也不愿成神,更有一番境界。妇孺皆知的歌剧《刘三姐》由广西一带的民歌改编而成,它也把奈何桥唱成了爱情的见证,刘三姐和憨厚的情郎情深意长,订下感人的生死之约,情定百年,既然相约了百年好合,就必须是真金足赤的100年,“哪个九十七岁死,奈何桥上等三年”——这样的绝句正由对百年之约的坚守化出,其意正是,即使一方做了鬼,这抛却了肉身的鬼魂仍然要守望着百年好合的承诺,不负前盟。

男女之间,情深意重又能双双活到百岁高龄,真是令人羡煞,纵然有一个只活到97岁,爱情之路已经足够漫长;相爱了那么久,在奈何桥上等对方三年,一边看旁人一步跃入鬼门关的情景,这点日子就不能算难熬了。然而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八九,往往是像京娘这样,正逢青春年华就不幸因爱情而弃世,这奈何桥上的长久等待,真不容易。万一对方长寿,要让这位深爱的女人在奈何桥上等待漫长的数十年,未免显得有些不够厚道。若是先赴黄泉的有些按捺不住,要回头再来寻找未亡人,未尝不是一个好办法,那些身死之后化做魂灵再践情爱之约的故事,或者比起消极的等待更能体现出激情的冲动,我们且将它看成不愿意在奈何桥上傻等,要用更直接的方法再续未了情缘的努力。

从这个角度看,《活捉三郎》就是比《牡丹亭》和《京娘送兄》更经典的“人鬼情未了”故事。

《活捉》的主人公是阎惜娇和她的情人张文远。《活捉》的前史就是《乌龙院》,或者叫《坐楼杀惜》,故事源于《水浒传》,及时雨宋江在落草为寇之前,就深得天下英雄敬仰,但是他自己的感情生活却不太如意。宋江在乌龙院里包养了个二奶叫阎惜娇,这位二奶对他却渐生厌倦,以至于私下里和小白脸张文远张三郎勾搭成奸。能够让天下英雄好汉归心却不一定能让身边的二奶满意,看起来笼络英雄和笼络二奶,可真是两门完全不同的功夫。阎惜娇既然对张文远生情,就动了要和他做长久夫妻的念头,她的机会来了,她发现宋江的公文包里,有他和梁山好汉的通信,那可是杀头的罪名,于是声称要向官府出首,要挟宋江,这事越闹越大,阎惜娇逼休不成,反而激怒了宋江,在刀下一命身亡。身死非命后的阎惜娇阴魂不散,一心居然还在想着念着她的张三郎,她化为鬼魂后飘飘荡荡地来见张三郎,这就是《活捉》。

《活捉》的戏剧性,从阎惜娇的鬼魂夜敲张三郎的房门开始。听到深夜敲门,张文远问是哪个?阎惜娇自然答道,“是奴家!”张文远以为是天上掉下的艳遇,“是奴家?格也有趣。我张三官人桃花星进命哉,半夜三更还有啥子奴家来敲门打户。喂,奴家,你是哪个奴家?”这阎惜娇就有点郁闷,“我与你别来不久,难道我的声音听不出了么?……你且猜上一猜。”这张文远听说是一位奴家要他猜猜,就动了迷糊,一曲【渔灯儿】唱出他的心声:“莫不是向坐怀柳下潜身?莫不是过男子户外停轮?莫不是红拂私在越府奔?莫不是仙从少室,访孝廉步陟飞尘?”唱词全出自比兴,文雅得很,但如果意译成现代汉语,不妨借用那首男女对唱的流行情歌——《我悄悄的蒙上你的眼睛》:男声先唱:“你悄悄地蒙上我的眼睛/要我猜猜你是谁/从mary到sunny和ivory/就是不喊你的名字;”接着是女声的:“我悄悄地蒙上你的眼睛/让你猜猜我是谁/从mary到sunny和ivory/却始终没有我的名字。”不知道这首歌是不是从《活捉》中获得灵感,总之很有这样的意思,门外是阎惜娇,门内是张文远,听到女性娇媚的声音叫门,三郎要知道门外是他的哪位MM,究竟是东邻大姐还是西街小妹,猜来猜去始终猜不到阎惜娇的身上。就如同那首流行情歌里,女声忧心地问“我不再是你的唯一?”这疑问阎惜娇同样是有的,只是她不愿意面对,明明听得很真却充耳不闻。

这是个另类的“痴心女子负心汉”的故事,虽然它的女主人公是阎惜娇。张文远本是个寻花问柳的登徒子,阎惜娇却倾心以之。阎惜娇夜探三郎,是因为她既已经为三郎身死,以为三郎也必会生死以报;她渴望与三郎有真正天长地久的感情,为此毅然放弃了看起来更忠厚可靠的宋江;但她可不愿意在奈何桥上等她的情郎,一心只想着既然人间不成眷属,就到阴间去成就夫妻。她要携张文远的魂魄一起赴阴曹,了其夙愿。面对阎惜娇的鬼魂,三郎战战兢兢,既为其姿色所迷惑,又惧其鬼魂的身份。一面是阎惜娇回想两人当时偷情,多么缠绵,一面是张文远不敢不顺口敷衍,要对情人表白自己,“我一闻小娘子的凶信,我泪沾襟,好一似膏火生心,苦时时自焚。正捱剩枕残衾,值飞琼降临。聚道是山魈显影,又道是鲲弦泄恨。把一个振耳惊眸,博得个荡情怡性,动魄飞魂。赴高唐,向阳台,雨渥云深,又何异那些时和你鹣鹣影并?”谁知道阎惜娇是当真的,张文远的套话正中她下怀:“何须鹏鸟来相窘?效于飞双双人冥!”你不是说灵魂儿相会也很好吗?那么还等什么,请啊。

三十年前,我曾经几度听老人们讲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现场看《活捉》表演的感受,提及这出戏的戏眼,说是浑身吓得筛糠似的张三郎,两条鼻涕长达尺余,收放自如,学名叫做“玉箸双垂”,细述起来虽然有点不太雅训,倒也不失为一种绝技,其表演技术之精湛,今天的演员恐怕很难达到。现在仍然保留在舞台上的表演,是阎惜娇一手拎着三郎的衣领,惊惧不已的张文远以矮子步围着她团团打转,那也已经足够精彩。风流的女鬼阎惜娇缠着她的三郎,一声声要与他同生共死,三郎口不应心,一边应付着阎惜娇,顺口说着一些调情的话,一边想着脱身之道。阎惜娇既是女鬼,张文远如何能逃脱她的掌握?这出戏要求两位演员的配合亲密无间,满台飞转的场面,煞是好看,既是高超的技术,同时又由戏情戏理所决定。

《乌龙院》一出戏,宋江被逼无奈,只好杀了他的情妇阎惜娇,但无论是剧作者、表演者还是观众,全部的同情都在宋江;《活捉三郎》是阎惜娇索了张文远的性命,全部同情却都在阎惜娇一边。如果说《乌龙院》的阎惜娇对宋江步步紧逼,让人感到她

最后的被杀,多少有些像是咎由自取,那么《活捉》里的阎惜娇就表现出了她最可怜的一面,尽管她背叛了宋江与张文远结下私情,然而正因为她对这位三郎痴情一至于斯,她的红杏出墙就不再是普通的水性杨花,而对方的轻薄恰好是反衬与讽刺,她因此成为“多情却被无情误”的悲情女子,一片真情,都付予流水。

《活捉三郎》的结局是,张文远一命呜呼,阎惜娇用这样的特殊方式,成就了她的爱情。不知道被阎惜娇催了命的张文远到了阴问是不是会与阎惜娇再续前缘,这出精彩的鬼戏给张文远们留下的教训就是,尽管生死以之的爱情很美丽,但假如没有真正做好同生共死的精神准备,千万不要轻言什么百年。在面临生死这样的大事时,可不要随随便便地发什么誓,女人会当真的。

《活捉》在当代中国命运不济,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就被禁演,直到八十年代,人们不再把当时的禁令当回事了,才有剧团渐渐地恢复上演它,然而表演水平的下降毋庸讳言。其实远不止于《活捉》,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中国戏剧史上诸多有鬼魂出现的优秀作品,均在“戏改”中受到批判,其理由就是从自然科学眼光看来,鬼魂之说完全是虚妄的,种种写人鬼恋的剧目也因此受到牵连;后来有种说法,虽然一般的人鬼相恋不被接受,假如写一写底层人民——比如妇女——死后化为厉鬼以反抗封建统治阶级,那总是可以的吧?于是,1959年,剧作家孟超写了昆曲《李慧娘》,剧中的李慧娘是贾似道的小妾,既美丽又有爱国主义精神,她爱慕的裴生同样正直而爱国,李慧娘的故事不涉私情,她只因陪贾似道游湖时夸赞了裴生一句“美哉少年”,就屈死在狠心的奸相贾似道剑下,但她并不甘心,她的鬼魂搭救了裴生,更去找贾似道复仇。然而,即使这样写鬼的昆曲《李慧娘》,在政治上极端地向左转的1963年,还是受到了严厉的批评,为作者孟超辩解的学者们提出“有鬼无害论”,更激怒了批判者,争论由此升级,事实上它成了“文化大革命”最初的导火索;而在极左思潮的高压下,文化部不得不专门下发文件,以中央政府的名义在全国范围内禁演“鬼戏”,这时那些有鬼魂出现的老戏新戏们受到的压力,不仅仅是科学更是政治的。

篇5:《人鬼情未了》观后感800字

她就是带着这样一个有些惊人耳目,还有些矛盾的外表,出现在镜头里的。

我想,当她一出场,我就毫无疑问地喜欢上她了。而剧情的发展显然是非常的顺应我意,这样一个特别又迷人的女人是位艺术家,当镜头开始在房间中旋转,莫莉的双手从湿润的陶土上温柔的抚过,身后的唱片机流淌出缱绻缠绵的音乐。在这样的环境下,我开始期待影片的继续发展。关于这部影片,我最初觉得影片不过是一对恩爱小夫妻人鬼殊途之后再续前缘的爱情哀歌,而莫莉的出场改变了这一切,试想,一场爱情中有了这样一个女人,她俏皮又不失成熟,随意又不减美丽,她不说话的时候优雅的像天鹅,一笑起来却又如婴孩般纯净无暇,有了这样一个女人,再平凡的爱情也注定了会不平凡,不是吗? 整个影片中最令我有感觉的地方就是这样的片段――山姆和莫莉伴随着Unchained Melody的旋律在房间里相拥缠绵,这首歌好久以

前都听过,随着影片的播出突然听到这段旋律也着实让我激动了一番,每当耳边想起Unchained Melody的旋律,眼前总是浮现出莫莉精致的脸庞与山姆深情的让人发狂的眼神。我甚至一度觉得,影片即使在这时戛然而止也未尝不可,因为这样的爱情,叫人实在不忍打破。 上帝嫉妒幸福的人,山姆在一次意外中与歹徒搏斗中枪死亡,剧情急转直下,仿佛流畅的钢琴曲中错按了一个键,幸福毫无预兆的骤然停顿,哀伤才缓缓地散溢出来,弥漫了莫莉的整双眼睛。

故事就从这里开始,山姆的灵魂不肯离开莫莉,他整日守在莫莉的身边,却只能徒然地看着莫莉的悲伤,毫无办法。而就在这时候,莫莉却受到了来自杀害自己的凶手威利的死亡威胁,山姆焦急万分,为了保护莫莉和为自己报仇,他找到通阴阳的灵媒――黑人奥德美,恳求她的帮助。在她的努力下,莫莉相信了山姆灵魂的存在。

然而,山姆很快又发现他最信任的朋友卡尔才是导致他死亡的主谋,他悲愤不已。就在这时,为窃取银行里的巨款,获得山姆所掌握的密码,卡尔又开始对莫莉展开追求。在山姆的指引下,奥德美取出巨款,并捐给修女。终于,山姆和奥德美把一切都告诉了莫莉,两人找到了重逢的感觉。这是,卡尔追了过来,用枪逼着奥德美要支票,并以莫莉为人质,山姆用自己的力量同他搏斗着,这是幽灵对恶人的复仇。卡尔倒下了,厉鬼们把他的灵魂拖进地狱。

当然,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剧中那个黑人通灵女巫奥德美,她的演员乌比・戈德堡曾获得奥斯卡“最佳女配角”的荣誉,在影坛享有极高的声誉。我想,每一个看过人鬼情未了的朋友,应该都会对那个其貌

不扬,到处招摇撞骗的黑人女巫留下深刻的印象,她显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好人”,而是个不折不扣的大骗子,而且视财如命。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坏人”,却在山姆的半请求半胁迫中,帮助了山姆的大忙,她甚至把取出的巨款捐给了修女,最终,奥德美被两个年轻人的爱情打动,让山姆利用自己的身体与他心爱的莫莉再次相拥。

电影的魅力当然不止包括四大演员的成功演出,更让人感到新鲜和惊讶的是电影中的特技应用,山姆穿墙而过的镜头以及他所拥有的通灵能力的表现,这一切都给观众造成了很大的视觉冲击。

篇6:人鬼情未了的观后感600字

看完之后,我们为主人公生死不渝的爱情所感动,也为男女主人公苦苦相爱但终因阴阳陌路不能相见互吐衷情而感到遗憾。同时该影片除了爱情以外,也留给了人们更多的关于人性的思考,人的本质善良与丑恶的挑战,在当今社会道德的博弈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我们更能从影片中感悟到善良给与人们的召唤的力量。

这篇文章的主人公主要讲两个相爱至深的人山姆与未婚妻莫莉,在一次看戏归来的时候,中途却天有不测风云,山姆遭到杀害,为了挚爱的未婚妻茉莉,善良的山姆在离开人世间时看到天堂是光芒来召唤他却不愿离开,最终留在了阴阳两隔之间,但意外的发现,杀害自己的凶手主谋竟然是自己的好朋友,而好朋友杀害自己的目的竟然是因为利益的驱动,金钱的诱惑,只是为了从他手中获取银行的密码,为了利益,为了金钱,连朋友都可以杀害,竟做出了如此伤天害理的事情,看到这里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如今在金钱至高至上的年代,人们对金钱的疯狂的崇拜,人情的冷漠,金钱与道德的挑战,一系列的的社会现实关于道德沦丧的事实,挑战着道德的底线,让我们不得不对人们的道德产生了怀疑,面对路边摔倒的老人,我们不再是毫不犹豫的去搀扶,我们会迟疑,我们会带有“有色眼镜”去当旁观者, 我们的善良的本质却埋在最底层,为了金钱,我们会出卖朋友,我们会做出伤天害理的事,在金钱面前,人性的善良是那么的渺小,显得微不足道,我们往往在金钱面前失去理智,也许所有的一切让我们走向罪恶深渊的源头就是因为我们经不住金钱的诱惑。但是影片中又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充满神秘的神灵彩色,对金钱着迷的卡尔并没有因为杀害朋友山姆而感到自责。

一如既往的继续自己对获得金钱的计划,而且装作出于朋友的关心开始接触莫莉,此时的莫莉并不知道身边的朋友卡尔竟是杀害自己丈夫的凶手,依然单纯而善良的相信了他,而卡尔却将恶魔的手掌伸向了莫莉,此时的莫莉已身处危险之中,而这所发生的一切莫莉却对此一无所知,但身处在阴阳之隔的山姆却知道了这一切,他深知自己的未婚妻遭受危险,却只能远远的看着,无能无力,让我们感到心疼,那种对爱的执着,给了他力量和勇气,他想尽了一切办法,去学习冥界的力量,山姆渐渐的学会了如何使用冥界的力量,他常常游荡于莫莉的周围,希望能够保护她,使她免遭卡尔的伤害,为了制止卡尔,也出于他对未婚妻莫莉的那种至死不渝的爱,一在次意外之中,他找到了一位能与幽灵沟通的灵媒奥塔。

影片在这里又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给人留下一些遐想,这里是该影片的成功点,通过一个人物恰当的把阴阳相隔的山姆与莫莉联系了起来,也为后来影片的经典埋下了伏笔。但是作为一个现代社会充满理性的人怎么可能去相信这样离奇的故事,但是也许是“心有灵犀一点通” 心与心的交流使莫莉最终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出于自己对未婚妻莫莉的一片真挚的爱,无论自己是否已经离开人世,但是对她的那份爱始终不变,同时也是出于正义的力量,身在阴阳两隔的山姆也开始对曾经背叛和杀害自己的卡尔展开了报复,他通过自己与灵媒奥塔的交流,通过灵媒奥塔帮助自己从银行取出巨款,同时卡尔却显出是那么是万分焦急,意识到事情的已无法挽回,邪恶的念头又冒出来,决定去报复莫莉,在报复的途中,真的应了那句话“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坏人终会得到报应,最后卡尔及下手纷纷遭到报应被杀害,这个社会作恶多端的人也许当时会活的很好,但是这类人必然会下地狱,面对神秘的神灵我们相信世间的一切在人死时总会有公正的神来评判,我们无论何时始终相信善良的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善良的对待每一个遇到的人,要做一个好人。

上一篇:胡长清书法欣赏下一篇:一作业设计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