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间卫生制度

2024-04-08

专间卫生制度(精选9篇)

篇1:专间卫生制度

凉菜间“专间”管理制度.1、工作人员进入专间前应更换洁净的工作服、工作帽,并得手洗净消毒,工作时带口罩,出凉菜间时也要更换工作服。

2、专间内应由专人负责加工制作,非操作人员不得进入专间,不得在专间内从事与凉菜加工无关的活动。

3、专间每餐(或每次)使用前应进行空气和操作台的消毒,应在专间无人状态下用紫外线灯消毒30分钟以上。

4、加工前应认真检查待配制的成品凉菜,发现有腐败变质或其它感观性状异常的,不得进行加工。

5、专间内温度不得超过25度。

6、专间内的工具、容器应为专间专用,用前应消毒,用后及时清洗并保持清洁。

7、专间内荤、素原料应分开加工,操作台分别设置,容器、工具均应分开。

8、供加工凉菜用的蔬菜、水果等食品原料,未经清洗处理干净的,不得带入凉菜间。

9,制作的凉菜必须在当餐用完,剩余凉菜不得再售。

篇2:专间卫生制度

1、配餐问、冷荤凉菜间、烧卤熟食切配间、裱花间、沙律间、生食水产品、集体用餐分装间、备餐间等加工操作,应做到“五专”(专人负责、专室制作、工具专用、洗手消毒专用和冷藏专用)。

2、非操作人员不得擅自进入专间。未清洗消毒的瓜果、蔬菜、个人生活用品及杂物不得带入专间。食品应从能够开合的食品输送窗传递。不得放置煤气灶等污染性设施,地面不得设明沟。专间室内温度不得超过25℃。

3、专间工作人员严格注意个人卫生,在预进问二次更衣,穿戴洁:争的衣、帽、口罩,严格执行规范操作。触摸未经清洗消毒的食品外包装袋等食用品、工用具后,必须严格洗手、消毒,或更换清洁手套后,方能接触成品,避免交叉污染。

4、每天应进行紫外线空气消毒30分钟,紫外线灯应安装在工作台正上方2米内,按30w/10~1 5 m2设置,定期监测辐射强度,每次记录使用时间和累计时间,及时更换。消毒时,室内应干燥、无灰尘、无水雾,门窗密闭,人必须离开,以防灼伤。

5、专间的各种刀具、砧板、切片机械等工用具、容器必须专用,定位存放。用前消毒,用后洗:争。消毒应严格按要求使用煮沸、蒸汽、红外线消毒或用含氯制剂浸泡消毒等方法。

6、认真检查食品质量,发现提供的食品可疑或者感官性状异常,应立即做出撤换等相应处理。

7、瓜果蔬菜消毒应按要求使用含氯制剂和高锰酸钾(PP粉)浸泡等清洁消毒方法,有果皮的,最好剥掉食用。盛放直接食饮品的容器必须经过严格消毒保洁。

8、各种凉菜现配现用,尽量当餐用完。生食水产品加工后至食用的间隔时间不得超过1小时,裱浆和新鲜水果(经清洗消毒)应于当天加工、当天使用。应严格遵照不同食品贮存条件的要求,及时存放于专用冰箱内,半成品和成品应用保鲜膜或餐盒等密封保存,标签注明生产时间,注意在保存时效内使用。隔餐隔夜的改刀熟食及冷盘凉拌莱,冷藏时间不超过24小时,食用前须按规定进行充分加热。

篇3:专间卫生制度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用的龙华街道25家持证(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酒吧及深圳市宝安区龙华卫生监督所(预防保健所)对这25间酒吧使用卫生公示制度前后一年内的监督、监测结果统计报表的相关数据。

1.2 内容及方法

深圳市宝安区龙华卫生监督所(预防保健所)在对普通旅馆实行卫生公示制度[1]的基础上根据龙华辖区酒吧的实际情况,对选定的25间持证酒吧实施卫生公示制度管理,将要公示的信息张贴在公示牌上,卫生公式内容包括酒吧的持证情况(卫生许可证、从业人员健康证、卫生知识培训合格证),日常卫生监督情况,日常监测结果,辖区主管卫生监督员姓名、联系电话、投诉电话等信息。公式牌贴于公示酒吧的显眼处。选用温度、相对湿度、风速、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空气细菌数、动态噪声、大肠菌群、从业人员健康证持有率、从业人员卫生知识培训合格证的持有率等监督监测指标作为判断卫生公示制度效果指标。

1.3 数据处理

数据用SPSS 13.0软件进行录入并进行相应的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监督情况比较

对选定的25间酒吧,卫生公示制度前一年内共有行政处罚5宗,实施卫生公示制度后一年内共有行政处罚3宗,下降了40.00%;实施卫生公示制度前一年内对这25间酒吧共监督87户次数,合格74户次数,合格率为85.06%,实施后一年内共监督81户次数,合格77户次数,合格率95.06%,实施卫生公示制度后监督户次数合格率明显提高,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酒吧相关卫生标准见表2。

2.3 运用卫生公示制度前后卫生指标比较

见表3、4、5、6。运用卫生公示制度前后各卫生相关指标与标准值比较,除从业人员健康证的持有率、用品用具卫生指标(大肠菌群)达不到标准外,其余各指标均达标;运用卫生公示制度后各卫生相关指标与运用前比较,从业人员健康证、卫生知识培训合格证的持有率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含量、空气细菌数、噪声、用品用具卫生指标合格率有所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卫生公示制度是一种“国家-单位-顾客”三位一体的监督体系,可充分调动全社会各阶层对卫生监督和管理的积极性,将卫生公示制度应用到卫生监督管理体系中,强化了被监督单位承担安全风险的自律意识,变被动应付为主动全面整改,变抵触卫生监督为欢迎卫生监督[2]。卫生监督部门对被监督单位的持续安全运作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从而有效地预防、控制相关疾病的发生。

深圳市宝安区龙华卫生监督所在将卫生公示制度运用到旅店业的卫生监督的基础上[1],将其应用范围扩大到酒吧的卫生监督中,结果发现应用卫生公示制度后对酒吧的监督户次数合格率,从业人员有效健康证、卫生知识培训合格证的持有率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空气细菌数、噪声等相关卫生指标有所改善,效果明显。说明卫生公示制度是酒吧卫生监督一种有效的工作方法和途径,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美施,王琳,林孟端,等.在普通旅馆实施卫生公示制度的卫生监督效果[J].职业与健康,2010,26(18):2146-2147.

篇4:专间卫生制度

在曹县卫生局党组书记、局长刘存华的带领下,参加一體化村卫生室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现场观摩会的与会人员,深入到曹城办事处王乐田村卫生室、倪集乡宋炉庙村卫生室、青菏办事处钟口村卫生室、普连集镇普连集村卫生室,对一体化村卫生室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专题现场观摩,旨在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明确目标、理清思路、交流经验,深入扎实地抓好一体化村卫生室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推进工作,确保人民群众享受到由于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所带来的实惠。该县卫生局党组成员胡树营、武歩海出席现场观摩会,该局机关有关股室负责人、全县各乡镇卫生院院长、分管院长参加现场观摩会。

刘存华一行认真听取卫生院负责人、卫生室负责人的工作汇报,查看村卫生室规划布局、整体设置等情况,详细了解村卫生室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采购配送、药品配备、业务收入、群众受益等情况,关切询问一体化村卫生室负责人在推进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过程中需要帮助解决的困难;刘存华与正在村卫生室看病治疗的群众亲切交谈,安排卫生院负责人要以人民群众满意为标准,狠抓医疗服务质量的提升工作,为人民群众创建一个温馨舒适、科学安全的医疗卫生服务环境。

刘存华在曹城办事处王乐田村卫生室表示,一体化村卫生室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工作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降低人民群众医疗费用负担、缓解人民群众看病贵的有效途径,是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工作理念的深刻体现,扎实有力地抓好一体化村卫生室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工作不但是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需要,也是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全面协调发展的需要,该县各卫生室要本着对人民群众身体健康高度负责的精神态度,严格按照实施方案要求,高质量、高水平地抓好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工作。

刘存华强调,与会人员要认真听、仔细看,学习推进一体化村卫生室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工作的先进经验和有益探索,把好的做法、好的经验带回去,结合各自乡镇的实际工作情况,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完善工作机制,全力抓好贯彻落实,真正为人民群众提供防治必需、负担得起、使用放心的基本药物,科学稳妥地将一体化村卫生室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工作推行深入。

刘存华要求,各卫生室要用以点带面的工作方法,着力将一体化村卫生室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工作抓紧抓实抓出成效。加大宣传力度,坚持正确的宣传舆论导向,科学引导人民群众优先合理使用基本药物;规范工作程序,科学探索先进的管理办法,提升工作效能;强化工作措施,促进村卫生室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工作深入开展。各卫生室要坚持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把各种不稳定因素化解在萌芽状态。要站在讲政治、讲大局、讲发展的高度,把排查化解矛盾纠纷放在心里抓在手里,按照属地化管理的工作原则,深入基层主动了解人民群众的所需所盼所求,真心实意地帮助人民群众解决各种难题,全力维护好卫生事业和谐发展的良好工作局面。各卫生室全面加强新农合精细化管理工作,确保新农合制度发挥出最大化的惠民功效。

篇5:专间卫生制度

一、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下政府卫生支出的变化情况

政府卫生支出是指政府的财政预算中用于医疗卫生方面的支出,反应了政府对卫生事业的财政支持力度。政府卫生支出是卫生总费用的一部分,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居民对医疗服务的需求逐渐增加,中国的卫生总费用也稳步上升,2009年以后中国的卫生总费用已经达到WTO年提出的占GDP5%以上的要求,相应的政府卫生支出的规模与结构却随着卫生总费用的增长发生了变化。

(一)政府卫生支出的规模变化

政府卫生支出的规模反映了政府对医疗卫生进行财政支出力度的大小,分为绝对规模以相对规模。政府卫生支出的绝对规模是指一定时期卫生财政支出的总额及其增长率,相对规模是指政府卫生支出与GDP、财政支出以及卫生总费用的比值或百分比。对政府卫生支出规模的变化可以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进行比较。1985年医疗改革启动以来,总体上政府卫生支出规模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提高,反映出国民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增长幅度会大于国民收入的增长幅度现状(见表1)。

(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2013 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官方网站,hppt//www.moh.gov.cn.

1.政府卫生支出绝对规模的变化

医改以来政府卫生支出的总额逐年上升,但在增长幅度上分为两个阶。1985—2006年之间政府卫生支出处于平稳增长态势,除去2003年突如其来SARS政府加大对公共卫生的投入外,政府卫生支出的增长率呈现上升趋势。2007年以后政府卫生支出增长趋势迅猛,但增长速度波动较大,除去2007年由于禽流感导致政府卫生支出异常增加外,其余年份的波动与医改政策的变化有关。

2.政府卫生支出相对规模的变化

政府卫生支出的相对规模经历了三个阶段:1985—2000年的下降阶段;2000—2007年稳定阶段;2007年以后的上升阶段。虽然政府在1997年规定“政府对卫生事业的投入要随着经济的发展逐年增加,增加的幅度不低于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但在1985—2006年间政府卫生支出的增长速度都低于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这导致政府卫生支出占GDP与卫生总费用比重过低,个人负担医疗费用较重。2007年以后政府卫生支出规模上升较快,但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一直没有超过恢复到医改前的水平。

(二)政府卫生支出的结构变化

政府卫生支出的结构是指卫生财政补贴的分配状况,按照支出功能划分为医疗卫生服务支出、医疗保障支出、行政管理事务支出、人口与计划生育事务支出四部分,其中医疗卫生服务支出和医疗保障支出占据了政府卫生支出的80%以上,是政府卫生支出的主体(见表2)。新农村合作医疗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建立使医疗保障支出逐年增加,导致政府卫生支出中医疗卫生服务支出的比例下降而医疗保障支出的比例上升,2007年医疗保障支出超出医疗卫生服务支出成为政府卫生支出的重点。同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政府补贴的增长幅度也很大,2012年基本医疗保障支出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补贴占政府卫生支出的57%,成为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制度下的政府卫生支出主体。

(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同表 1。

二、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下政府卫生支出对医疗服务公平性的影响

如果政府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过低,致使患者直接支付的医疗费用过高而限制医疗服务需求时,有限的政府卫生支出应该优先公共卫生与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才能增加医疗服务的公平性。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下政府卫生支出规模得到提升,支出结构的重点也转向基本医疗保障体系与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但由于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范围不仅包括基础医疗机构提供的医疗服务,也包括大中型医院提供的医疗服务,这会激励患者到大医院就医而出现过度医疗,导致医疗费用的过快上升。对于低收入者来说,医疗服务的增长幅度会超过收入的增长幅度,医疗负担反而因此而增加,进一步增加了医疗服务的不公平程度。

(一)政府卫生支出的规模是增进医疗服务公平性的前提

保持适当的政府卫生支出规模是维护医疗服务的公平性前提,政府卫生支出的降低必然提高个人卫生支出的比重,如果个人卫生支出比重过大,家庭的收入与财富分配的状况将决定个人的医疗需求,收入分配的不公平可能直接转化为医疗服务的不公平。医改前中国的医疗卫生投入以政府为主,完整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以及覆盖90%左右的农村人口的合作医疗保障了几乎全体国民的基本医疗卫生需求,用占GDP的3%左右的卫生总费用使民综合健康水平达到了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公益性医改之后,中国政府卫生支出规模逐年增加,2011年中国的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增加到5.15%、政府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增加到55.9%,政府卫生支出的规模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状况改善,但卫生总费用占GDP比重过低制约了政府卫生支出规模的提高,导致医疗服务需求的增长幅度快于政府卫生支出的增长幅度,收入与财产的分配状况对医疗服务需求的影响程度较低。中国政府卫生支出规模要高于印度,但在同年WHO公布的2000年世界卫生报告191个成员国卫生费负担的公平性排名印度居第四十三位,而中国居世界一百八十八位。原因是印度政府将有限的政府投入公平地补给最需要医疗服务的低收入群体,而中国有限的政府卫生投入的主要受益人则是高收入群体。

(二)政府卫生支出结构不合理是医疗服务不公平的主要原因

医疗体制改革的目标是明确的,但提高医疗服务公益性的手段不明确,导致政府卫生支出对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投入进入大中型医院,同样数量的财政补贴投入到大医院,属于杯水车薪,不能增加其公益性,而投入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保障低收入者的医疗需求。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建立首先要明确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范围,在中国的医疗体制中,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是基本医疗保险保障的服务,准确地说是基本药物与基本治疗范围内的服务,导致医疗补贴与医疗服务的需求量相一致。低收入者能够购买的医疗服务有限,获得的医疗补贴也是有限的;高收入在得到医疗补贴后会进一步增加对医疗服务的需求,结果获得更多的医疗补贴,导致医疗服务市场的贫富两极分化,一方面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却在拉大,另一方农村居民的医疗保健支出的增长幅度大于城镇居民,导致农村居民医疗保健支出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也大于城镇居民,结果是农村居民的医疗负担大于城镇居民的医疗负担,基本医疗保险使农村居民比城镇居民支付更多的医疗费用。

(三)基本医疗保险的保障水平差别是医疗服务不公平的直接原因

中国的医疗保险制度由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与新农村合作医疗构成,2012年三大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达到13.4亿人,实现全民医保。但不同医疗保险之间的保障水平差别较大,虽然政府不断提高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与新农村合作医疗的筹资水平,但差距依然存在,2012年新农合基金人均支出299.1元、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人均支出249.1元、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人均支出1 837元。为了控制医疗费用的增长,医疗保险规定起付线、封顶线、多种形式的个人付费以及各种自费药品、检查等,致使低收入者从社会医疗保障中获得的医疗保障是有限的,许多特困家庭连起付线也支付不起,不得不放弃治疗,这是导致医疗服务不公平的直接原因。

医疗体制改革中政府卫生支出方向的冲突是政府卫生支出结构不合理的根源,也是导致医疗服务公平性无法提高的原因。公益性医疗改革明确了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是政府支出的重点,但在支付方向上包括了基本医疗保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公立医院三方方面,在医疗服务市场化供求的激励下,有限的政府卫生支出必然流向效益较高的大医院。政府卫生支出应该向基层医疗服务卫生机构倾斜,才能促进医疗服务公平性的前提条件。

摘要:在基本医疗卫生体制中,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范围是按照基本医疗保险确定的,医疗保险支付是按照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量决定的,高收入者比低收入者享有更高的医疗保险,对基本医疗服务的需求更大,也获得更多的医疗保险补贴。随着政府卫生支出中医疗保障支出比重的增加,医疗服务的公平性却降低了。

篇6:浅析卫生监督投诉举报制度

关键词:投诉举报;调查处理;查处效率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群众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的增强,近年来卫生监督所在受理涉及餐饮服务、医疗服务、饮用水和涉水产品等方面的投诉举报明显增多,随之而来的社会矛盾也在逐渐升级。为规范投诉举报工作,及时处理公共卫生事件,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本文通过对投诉举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进而提高查处投诉举报的效率。

一、投诉举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投诉举报工作是政府与百姓沟通的桥梁,是反映社情民意的渠道,相当一部分投诉举报是在投诉者与被投诉者双方协商不成出现纠纷的情形下而进行的举报,因而其工作面广而且复杂,衛生监督员在处理投诉举报时难以避免会出现以下问题:

(1)接到投诉举报后,对投诉举报的调查处理更重视被举报人是否有违法行为,这无形中将投诉举报的处理标准上升为行政处罚,而忽视对投诉举报反映情况的核实,尤其是一些食品安全问题,证据比较难固定,投诉举报人反映的情况已经发生,行政违法行为已经结束,卫生监督员事后进行的调查处理已经缺乏时效性,故对此类投诉举报的调查处理时常流于形式,而并不能真正的对此类违法事实进行查处,所以重复举报的情况经常发生,进而造成处理投诉举报的效率较低。

(2)投诉举报中的事实认定时常缺乏相关证据的印证,使得整个证据链缺乏完整性。卫生监督员对投诉举报的调查经常是仅凭现场所查见情况,以及根据被举报人的口述主观推定是否存在违法行为,而缺乏对举报人进一步详细了解情况,以及对相关的证人的询问调查。例如举报餐饮服务单位人员没有健康证的情况,现场调查中被举报人正好不在岗位,卫生监督员没有进一步调查餐饮服务单位用人情况,以及向在场工作人员询问,便认定投诉举报的情况不属实。

(3)卫生监督员对投诉举报的调查处理结果记录的不完整及表述的不准确。在实际工作中,一部分卫生监督员认为举报的违法事实不存在或者社会影响不大,便对调查处理的情况简单描述并记录,而一些事关当事人切身利益的投诉举报,投诉人对于回复的内容相当重视,稍有马虎,便会引起投诉人对卫生行政部门的不满与不信任,进而造成行政部门公信力的下降。所以现场调查笔录或者检查笔录的书写规范是有必要的,这样才能更好的还原整个投诉举报的过程,使得投诉人对于卫生行政部门的答复满意。

二、解决问题的途径

因此,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卫生监督投诉举报工作机制的完善迫在眉睫。

(1)严格执行投诉举报受理登记制度。通过实行24小时投诉举报电话值班制度,向社会公开投诉举报途径,安排人员24小时接听,实行首问负责制,接报人为第一责任人负责将举报事项详细记录,并及时向领导汇报举报情况。

(2)着力增强投诉举报调查处理能力。定期通过视频系统、网站等开展形式多样的业务培训,有效提升卫生监督员的执法能力。组织开展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模拟演练,切实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组织协调能力和现场应急处置能力。同时不断改进工作方法,积极做好解释工作,缓解举报人情绪,化解双方当事人矛盾,使得投诉举报都能得到解决。

(3)提高投诉举报查处效率。卫生监督员对于职责范围内的投诉举报案件应立即赴现场调查,保证举报案件处理的时效性。认真及时做好投诉举报应急工作,及时解决群众利益被侵害问题,查处违法行为,消除公共卫生隐患,不仅是是体现建设服务型政府,提高行政效能,为民服务的重要举措;也是卫生监督工作的一种有力措施,弥补了日常监督的不足,特别是在目前单位人员少,任务繁重的情况下,通过投诉举报,可以发现好多处于萌芽状态的卫生隐患和违法行为,并及时予以制止。同时对于投诉举报中查实的违法行为应及时立案查处,把投诉举报的工作制度真正落到实处,避免投诉无门、理而无果、积重难返的负面作用

(4)严格执行反馈制度确保群众满意。应当事人要求,对投诉举报事项的承办情况,事项处理结果,及时反馈当事人;对较复杂一时不能结案的案件,规定时间内采取先将初步调查处理情况向当事人进行反馈,然后根据工作进展情况分段进行反馈,使群众真切感受到卫生监督机构高度负责的工作态度,同时也是对政府的信任。

(5)建立保护举报人制度,维护举报人合法权益。为了鼓励和支持群众投诉举报,保护举报人的权益,我所建立了严格的保密制度。确定专人负责受理登记、接待和投诉举报资料的管理工作,尤其对举报材料,举报人资料进行严格管理,真正把保护举报人安全作为一项重要原则贯彻始终。

三、结语

投诉举报是卫生监督机构的重要工作,直观地反映着卫生监督员的工作态度、工作作风,在消除社会不稳定因素,协调群众间矛盾,树立政府权威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规范投诉举报工作,高效履行卫生监督职责,才能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作者简介:

篇7:乡镇卫生院补偿制度向何处去

一、第一步:以“定项补偿”政策取代“核定收支”

定项补偿就是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规定中确定补偿项目, 即“基本建设经费、设备购置经费、人员经费和其承担公共卫生服务的业务经费”由政府足额安排。定项补偿界定了乡镇卫生院支出项目和资金来源的对应关系如表一:

定项补偿政策的设计, 体现了以下几点思路:

(一) 政府举办, 资产公有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02年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中提出“乡镇卫生院由政府举办”。“政府举办”的具体实现形式应该是资产公有, 至少是房屋、设备这些固定资产应该属于公有资产。《意见》规定“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支出”由政府全额投入, 正是“政府举办”的具体体现。

(二) 政府在公共卫生服务中的责任

对于乡镇卫生院的业务经费, 政府在补偿项目中保障了“公共卫生服务”的业务经费支出, 体现了《意见》中所提出的政府“对农村公共卫生工作承担全面责任”。

(三) 实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财政保障

对于乡镇卫生院人员经费, 在实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以前实行的是差额补助, 实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后, 乡镇卫生院失去了巨额的药品差价 (原卫生部《2009年全国卫生财务年报资料》显示2009年全国乡镇卫生院药品差价收入的总额是158亿, 占当年工资福利支出总额43%) , 药品差价收入全部取消后, 将乡镇卫生院人员经费由差额补助改为全额补助是保障乡镇卫生院实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必要措施。

(四) 对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

“基本医疗服务业务经费是一项名目繁多的支出, 包括办公费、印刷费、水电费、差旅费、会议费、培训费、福利费、物业管理费、维修购置费、卫生材料费以及坏账、赔偿、盘亏、罚没等支出, 支出的数额与基本医疗服务量相关。这项支出依靠乡镇卫生院医疗收入提供。使服务与收益保持一定程度的联系, 市场机制在这个环节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定项补偿”明确了政府和卫生院的各自责任, 把政府主导和市场机制结合到一起, 在操作上简便易行。但定项补偿的致命弱点是它很难摆脱按人头分配的格局。虽然在政策设计上提出了与绩效考核挂钩, 但因为这是上面拨的在编人员工资, 是皇粮, 如果真的在分配上按照服务绩效重新洗牌必然要遇到阻力和冲突。为了保持稳定, 在实际操作中这种“挂钩”大多是象征性地体现一下, 基本格局还是按人头分配, 铁饭碗、大锅饭效应依旧滞留在乡镇卫生院的内部运行机制中。因此, “定项补偿”制度只能是乡镇卫生院在事业单位人事分配制度既定格局下的过渡措施。

二、第二步调整:将“定项补偿”调整为“按绩补偿”

随着事业单位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深化, 乡镇卫生院的补偿制度应该适时地将“定项补偿”调整为“按绩补偿”。

“按绩补偿”是指政府依据乡镇卫生院的“公共卫生服务业绩”与“基本医疗服务业绩”安排补偿。公共卫生服务按绩补偿已经运行数年, 并渐趋成熟, 这里主要阐述的是基本医疗服务的按绩补偿。

“基本医疗服务按绩补偿”的要领是按农村自然人口核定县域乡镇卫生院年度补偿总额, 按各乡镇卫生院年度诊疗人次和标准化处理结果确定实际分配额。具体操作可分以下几步:

(一) 统一规定人均基本医疗补贴标准:

政府对合作医疗的补助标准和公共卫生服务的补助标准是明确的。由于标准明确, 也就避免了执行中的随意性。但对基本医疗的补助标准却含糊不清。对于人均基本医疗的补贴, 也应该有全国统一的标准, 这是“按绩补偿”政策设计的基础。经济发达地区可以自定标准, 但全国所有地区, 都不得低于统定标准。中央财政通过转移支付保证这一标准在全国均等实施。标准核定应综合考虑乡镇卫生院原有的补助水平、药品零差率制度的实施、以及工资物价的上涨等因素, 同时应该根据GPT增幅和财政收入的增幅, 适时调增。

(二) 测算每诊疗人次补贴标准:

各县根据此标准, 测算全县乡镇卫生院基本医疗服务补贴总额以及每诊疗人次的补贴标准。对中心卫生院和一般乡镇卫生院, 应划分为两个等级测算。

(三) 标准化处理:

对各乡镇卫生院统计的诊疗人次进行标准化处理。标准化处理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避免虚报诊疗人次;其二是依据诊疗质量评价诊疗业绩;其三是合理控制人均诊疗费用。

三、乡镇卫生院补偿制度调整需要把握的几点

其一是建立乡镇卫生院收支监管中心, 严格控制支出。

当乡镇卫生院的一部分收入是依托市场交换获取的, 如果没有有效的约束机制, 公益性就有可能被削弱。为此必须在县卫生局设立“乡镇卫生院收支监管中心”, 乡镇卫生院的所有收入都应该进入监管中心的账号, 所有支出应按照审定的年度预算执行。需要调整预算, 必需经过审批。乡镇卫生院资金的所有权不变, 但对资金的使用权必需给予必要的约束。监管中心是乡镇卫生院资金的蓄水池, 只要牢牢控制住资金支出这个“水龙头”, 就能够避免公有资产流失, 控制盲目扩张规模, 弱化乡镇卫生院追求盈利的冲动。

其二是区别三个层次, 保证服务绩效。

政府对乡镇卫生院的补偿流程应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政府在年度预算中拿出多少资金投入到乡镇卫生院。这个层次的安排原则应该是按标准测算, 足额到位, 不留缺口。第二个层次是卫生主管部门如何将核定的经费分配到各乡镇卫生院, 这个层次的安排原则是联系乡镇卫生院的服务绩效, 综合考量。第三个层次是卫生院内部的分配, 这个层次的分配原则是劳酬对应、以岗定薪。三个层次应该各司其责, 各负其责。如果继续由县级财政“一竹竿插到底”, 直接把经费分配到卫生院员工, 则卫生部门对卫生机构的绩效考核、卫生机构对员工的绩效考核都将是形同虚设。

其三是区别不同地区, 因地制宜。

篇8:专间卫生制度

关键词:会计监督机制;乡镇卫生院;内部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TU755 文献标识码:A

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会计监督制度对于各个企业的健康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在乡镇卫生院中,会计监督制度亦是如此。我国有关部门在乡镇卫生院会计监督制度方面虽然有了一定的研究,但是在实际的乡镇卫生院的发展中,仍旧存在大量的会计监督方面的问题,严重的影响了乡镇卫生院财务管理方面的发展。因此,在今后的乡镇卫生院发展中,要加强对会计监督制度的重视和研究,同时在不断的研究中逐渐的将对乡镇卫生院会计监督制度的研究纳入到乡镇卫生院领域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从而促进乡镇卫生院的发展和进步。

一.乡镇卫生院会计监督问题分析

1.1 院长负责制引发的财务管理问题

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乡镇卫生院会计监督制度的实施成效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卫生院院长,领导的重视有助于卫生院会计监督机制的有效实施,反之则亦然,甚至造成非常严重的财务控制问题。比如,如果权力集中于院长手中,并且其财务意识、法律意识相对比较淡薄,在利益的驱使下,做出违法乱纪之事,导致卫生院财务管理不受控制,会计信息失真,更为严重的是可能会引发社会问题。

1.2 乡镇卫生院会计核算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就当前国内很多乡镇卫生院的运行实践来看,会计从业人员的基础技能比较差,尤其是会计账簿的管理、档案管理以及各项收费和票据的管理比较混乱,甚至卫生院的住院发票与看病门诊发票的管理漏洞百出;有些乡镇卫生院的会计账目管理形同虚设,只不过是现金流水账而已,卫生院的固定资产、事业基金以及应收应付科目常年没有记录,缺乏凭证。

1.3 会计人员素质和业务技能有待进一步提高

对于乡镇卫生院而言,通常远离都市、靠近郊区或者农村,由于条件的限制,因此其人才相对比较匮乏,甚至有写乡镇卫生院根本就没有专业的会计人员;多数情况下由财务人员来兼职或外聘,由于对该卫生院的实际情况并不了解,因此很难保证乡镇卫生院的会计工作质量。这样的情况在国内各乡镇卫生院均有体现,即便是经济条件较好的一些卫生院,对会计从业人员的资格审查也不严格。

二. 加强乡镇卫生院会计监督制度的对策

2.1建立健全院长任用管理机制

院长负责制有助于卫生院的自主经营,但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因此要完善院长任用管理制度。首先,院长聘任时,卫生管理部门要本着公平、公开的原则进行,选拔政治素质好、业务技能精、有领导管理才能的人员来担任。其次,与院长签订任期责任书,具体规定院长任期内的目标、权限、责任等,完善奖惩制度,定期对院长的工作情况进行考核,卫生部门有权根据考核结果来考察其这一阶段的工作是否合格,不合格的及时采取措施,对在考核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纠正。再次,院长任期结束时,实行离任审计制度,对院长任期内的经营状况、财务状况、任期目标是否实现等进行详细的审计,督促院长任期内正确执行各项政策、制度,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和乡镇卫生院的良性发展。

2.2强化会计监督管理工作规范

会计监督工作中会计人员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要强化会计监督管理工作规范,依法整顿会计工作秩序。首先,严格审查会计从业资格,加强对会计从业人员的岗前培训,包括业务培训、法制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强化会计人员的监督意识,杜绝无证上岗。其次,健全会计人员管理体制,完善会计人员流动机制,避免集权机制制约会计人员的工作。再次,提高会计人员法律意识,提高会计人员解决棘手问题的能力,确保其满足新形势下会计监督工作需求。

2.3财务支出采取会审会签制度

乡镇卫生院应成立理财小组即会审会签小组,定期进行会审会签,从而提高会计监督水平。首先,加大对会计票据、原始凭证的会审力度,确保经济活动的合法合理性,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解决,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其次,对卫生院的重大金额支出,如房屋建设投资、医疗仪器购买等,要经过领导班子充分酝酿、讨论后再做决定。这样能有效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有效落实会审会签制度,切实起到会计监督的

作用。

2.4制订会计人员培训管理计划

加强乡镇卫生院的会计监督制度,还要不断的增强乡镇卫生院中会计从业人员的培训。一方面,要加强会计人员职业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还要重视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在加强会计人员培训的同时,还要鼓励其不断的学习会计方面的相关知识。

结语:综上所述,乡镇卫生院会计监督制度对于乡镇卫生院的发展和进步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就我国目前乡镇卫生院中的会计监督制度来看,存在的问题还有很多,且这些问题都具有一定的严重性,再加之我国乡镇卫生院领域在会计监督制度方面的研究还没有达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因而为乡镇卫生院中的会计监督制度带来的一定的困扰。因此,在今后的乡镇卫生院发展中,要加强对会计监督制度的重视和研究,并且要从会计监督机制的多个方面进行研究,并且根据乡镇卫生院的运营的特点进行研究,使得会计监督制度能够在更大程度上促进乡镇卫生院的发展和进步,为其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谷冬梅.乡镇卫生院会计监督制度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3(19)

[2]徐京云.乡镇卫生院会计监督制度探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3(06)

篇9:专间卫生制度

一、英国国家卫生制度简介

英国是个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 它的医疗制度有力地保障了国民的生命健康。1948年, 英国依据《国民健康服务法》建立了国家卫生制度, 原则是以税收为基础, 政府分配预算, 所有英国国籍的公民或者在英国有居住权的人都可以享有基本的免费医疗。这种体制主要由政府提供医疗保健, 公立医疗系统提供的服务覆盖99%国人。NHS的宗旨是:视患者的实际需要, 而不是根据其支付能力提供医疗服务。NHS这个体系面向全体人民免费提供医疗卫生服务, 使英国成为了发达国家当中卫生成本最低, 健康绩效最好的国家之一[1]。2012年英国总人口6 370万, 英国的期望寿命自2003年以来一直处于缓慢的上升趋势, 到2012年男性预期寿命为79.1岁, 女性为82.9岁。孕妇的死亡率 (每10万例活产中所占比例) 也从2005年的13.0降到了2012年的12.0。婴儿死亡率 (每千例活产儿) 也呈现下降趋势从2003年的5.3降低到了2012年的4.1。

二、英国国家卫生制度的筹资与补偿

1. 英国国家卫生制度的筹资

NHS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税收, 病人个人支付的费用只占NHS收入的1.3%, 因此被称为最实惠和最公平的筹资方式。1948年建立时的财政预算仅有4.37亿英镑 (今约90亿英磅) , 到2008年9月, 总预算已经超过1 000亿英镑, 到2012年总预算已经达到1 089亿英镑, 人均预算经费约1 980英磅, 如果将通货膨胀计算在内, 相当于年均上升约4%。近两年, 英国政府又把NHS的预算额提高了一倍。NHS由英国内阁卫生部直接管理, 卫生部负责制定国家标准并划拨经费给地方卫生机构。NHS除了税收还有患者自付医药费 (主要是处方费、牙科和眼科医药费) 占1.3%, 其他收入及慈善机构捐赠资金占3.8%[2]。

其中比较特殊的是慈善机构捐赠的资金, 在英格兰和威尔士有超过300个NHS官方慈善机构。慈善资金通常用于医学研究, 医疗设备的大项目, 美学和环境的改善, 或服务, 提高患者的舒适度。除了官方NHS慈善机构, 许多其他慈善机构也为NHS募集他所需要的资金。

2. 英国国家卫生的补偿

NHS的卫生补偿制度为财政补偿。在这种模式里, 公立医院的资金来源于政府的税收, 补偿方式传统上是预算制, 卫生部门根据公立医院历年的医疗费用, 以及所辖范围的人口数等指标分配资金。公立医院是作为政府的福利性机构提供医疗服务, 医务人员一般为政府雇员。按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统计, 英国公立医院85%以上的开支由政府承担, 政府的医疗费用由卫生和社会保障部根据各地区人口总数, 并兼顾老年人、儿童、女性、精神障碍者所占比重统一向下分配。医疗费用的75%用于支付各类医务人员的工资, 25%用于药品、基建、设备更新和管理费。

NHS体系最大的一个特点以及优势就是免费的医疗服务, NHS提供的免费医疗服务是基于患者的需求而不是患者的支付能力。只要是居住在英国的合法居民, 除了支付一些处方费、牙科和眼科费用, 就可以享受免费的医疗服务 (门诊医疗、住院医疗和药品) 。一些特殊人群的收费略有不同:怀孕和生孩子后共二年, 药品都是免费的, 儿童在16岁以下 (包括19岁以下的在校学生) 、60岁以上老人、残疾人以及低收入者等医药费全免[3]。

三、英国国家卫生制度医疗服务的提供

1. 初级医疗服务

NHS是个庞大、复杂、协作的系统, 实行分级保健制。初级卫生保健服务是NHS体系的主体, 由家庭诊所和社区诊所等构成, 75%的NHS资金用于了这部分;初级卫生保健的人员主要包括全科医生和护士, 而且护士在这一级保健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初级医疗服务构成了卫生服务体系中的第一道防线, 全科医生处理了90%的健康问题, 与病人的联系最为密切。英国政府规定:居民一律在所在地段的全科医生诊疗所登记注册, 患病时首先到全科医生诊疗所就医。全科医生与签约的居民之间建立一种长期信任的关系, 真正实现了全科医生是健康的“守门人”的角色。病人如需转院, 也必须通过全科医生的介绍, 病人不能直接去二级医院就诊, 但是如果遇到特殊的情况, 如意外事故、急诊、心脏病等情况, 患者可以直接去医院就诊, 但之后, 患者仍需会回到自己的全科医生处继续接受相应的治疗。

2. 二级医疗服务

二级医疗服务的提供者是医院。医院根据区域管理设立, 由政府的医院管理部门来管理。医院的规模由政府管理部门按照当地的人口密度来决定。医院的医师会根据病人的全科医师的转诊单来了解病人的病情, 病人出院时医院的医师会把出院以后的注意事项交待给病人的全科医师, 有不到10%的服务转到医院服务体系。如果病人的病情较为严重或较疑难, 就会由医院的医师转去该种病的专科领域内的专家帮助, 也就是三级医疗服务。

英国的医院分布比较均匀, 每一个大一些的城镇都会有至少一所综合医院, 这类医院的主要职能是诊断和治疗重病、进行手术和急诊。这类综合的医院都必须配备麻醉、病理分析和放射科服务等专科;有处理紧急事故、其他急症和GP医生预约的疑难重症的设施, 为住院病人、门诊病人或接受透析等特殊治疗的病人提供医疗服务。

3. 三级医疗服务

三级医疗服务是指临床某专业内用来解决特殊疑难、复杂问题的专家服务。英国的三级医院指专科医院, 主要解决专科内的疑难医疗问题, 而不是按规模划分, 也不负责一般医疗。有些规模较大的医院也设有三级医疗专家服务, 这些医院被称为综合医院。

综合医院是指大型专科医院, 如儿童医院、眼科医院、神经外科医院、妇产医院、传染病医院 (如天花、肺结核) , 也有专门为老年人、精神病和精神障碍服务的医院等, 基本集中在伦敦等人口稠密的大城市。这些医院既有高水平的专家治疗, 也是培训医生和学术研究的基地。

四、中国与英国国家卫生制度的主要差异

1. 医疗机构结构及经费的差异

英国的医疗服务等级呈现了“金字塔”型, 最底部就是是初级保健——全科医疗, 塔尖是专科医院, 主要解决专科内的医疗问题, 有利于患者根据需要从初级医疗向三级医疗转移, 然后再从三级医疗向初级医疗方向流动。而在中国, 由于政府长期对初级医疗机构的投入不足, 使其规模和技术远远落后, 而三级医院出于竞争的需要, 凭借自身技术和资源优势, 发展的十分庞大, 从而成了今日中国医疗服务呈现了“倒三角”的结构[1]。2012—2013年, 英国政府对NHS的投入预算是1 089亿英镑, 占英国GDP的9.4%, 其中75%的NHS资金用于初级保健。中国2012年全国GDP总量为519 470亿元, 卫生总费占GDP的比例仅为5.4%, 然而用到基层医疗机构的比例就更小了。

2. 卫生制度政策的差异

英国实行的是全民免费的卫生保障制度。在这种制度模式上就是实行城乡一体化, 农业人口和城市人口实行同一医疗保障制度, 没有任何差别;而中国医疗保障制度城乡设计不同, 目前中国实行的是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三种不同的医疗保障制度。尽管中国已经建立了城乡医疗保障体系, 且覆盖面积也在逐步扩大, 但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还没有覆盖全体农村的人口, 进城务工农民的参保问题和异地就医报销问题一直没有解决;另外, 对于已经参保的人员, 城乡医保制度之间的待遇差异也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1]。

3. 转诊制度的差异

英国的医院有十分严格的转诊制度, 居民必须要在初级医疗机构登记, 每位居民接受一名指定的全科医生。除了急诊外, 只有在全科医生确实无法进行诊断和治疗的情况下才开具转诊单, 将患者转向二级医疗即医院服务机构, 如果在没有全科医生同意的情况下, 患者是不可以去二级医院就诊。中国由于初级医疗机构较差, 所以实施较为宽松的转诊制度, 往往都是下级医疗机构向上级医院转诊为主, 而上级医疗机构往下级医疗机构转诊的病人非常较少[4]。

五、英国国家卫生制度对中国卫生体系改革的启示

1. 加强基层医生的培训制度

在英国, 居民生病第一个要找的是自己的全科医生, 有严格的医疗等级制度。在中国, 等级医疗制度虽然也存在, 但是由于自由的就医情况, 居民往往选择大医院就医而不是社区医院。中国居民选择大医院就医也不是没有原因的, 由于国家每年培养的基层医生数量也严重不足, 所以居民不管是大病小病都去有专科医生的大医院就医。

中国必须先完善基层医生的培训制度和体系, 既要加大现有基层医生的培养力度, 也要政策上引导高端人才到基层去、到中西部等偏远地区去, 加大对民族地区和贫困边远地区的支持力度, 就地培养基层医生人才。

2. 加大对社区医院的资金投入

20世纪90年代以来, 英国医疗保障费用支出一直居高不下, 2012年就占整个GDP的9.4%, 其中75%资金用于初级医疗保健。在90年代仅英国每年的医疗保障行政费用支出就达到16亿英镑之多。而在中国2012年卫生总费仅占GDP的比例仅为5.4%, 然而用到基层的社区医院的则少之又少了。特别是在农村, 有许多地方的乡镇卫生院由于长期缺乏资金投入, 设备落后, 人员流失, 就诊人数明显减少。

3. 推进药品制度的建设

英国通过医药分业、限制医药企业的利润、医药企业直接向NHS提供药品等, 把药品的价格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要解决中国药品价格虚高的问题, 就要采取“以技养医”而不是“以药养医”的制度, 以医生的业务水平来评价医生;减少药品流通的环节, 医院可直接向医药企业采购, 或是由政府统一进行采购;加强舆论监督作用, 加大对药品价格虚高现象的曝光率, 政府要加强对药品流通与采购环节的监督, 对医院和医生建立合理的补偿机制, 从而逐步解决问题[5]。

4. 加快城乡一体化的改革

尽管英国的卫生财政支出不断增多, 社会矛盾也在不断激化, 但是政府始终遵循医疗服务资源享用人人平等原则, 还是继续实行全国统一的医疗保障制度。强调政府有责任来完善医疗保障制度, 这对于处于国家社会保障资金相对比较紧张的中国城乡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当前中国三种不同医疗保障制度:城镇职工、城镇居民、新农合的受益差别很大, 三险合一是中国现行医改的重要趋势。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新农合应建立一个全国统一的信息数据库, 促进各级医疗保险的统一管理, 建立独立的医疗保险管理机制, 维护参保人员的利益, 更方便居民就医。

参考文献

[1]李玲.NHS对中国的启示[J].中国医药科学, 2012, (17) :8.

[2]胡玲.英国全民医疗服务体系的改革及启示[J].卫生经济研究, 2011, (3) :21-23.

[3]詹国彬, 王雁红.英国NHS改革对中国的启示[J].南京社会科学, 2012, (9) :36-42.

[4]胡爱忠, 李建刚.英国体系特点及对中国的借鉴[J].卫生软科学, 2012, (2) :84.

上一篇:父爱作文:爸爸的梳子下一篇:三户联保协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