浠水县以“五个提升”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2024-04-19

浠水县以“五个提升”深化农村综合改革(通用8篇)

篇1:浠水县以“五个提升”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浠水新闻网讯(记者 陈奇)2月28日,浠水县召开2012年农村综合改革迎检动员会。会议传达贯彻省、市农村综合改革工作会议精神,总结过去一年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分析新形势,研究新情况,安排2012年全县农村综合改革工作。

县委副书记周丽娅主持会议。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董瑞成作动员讲话。县委常委、丁司垱镇党委书记肖红军,副县长叶又明出席会议。各乡镇场区、县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会议指出:2011年,全县上下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严格执行中央、省市农村综合改革各项政策,全面推进了农村综合改革工作,为推进农村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夯实了基础。

会议要求: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明确任务,突破难点,扎实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工作。今年全县农村综合改革工作的主要目标是,农民减负增收工作取得新成效,农村公益性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新进步,摸清乡村债务底数,加强财务管理,建立控制新增债务的长效机制,确保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取得新进展。围绕以上目标任务,今年要着力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继续乡镇机构改革,提升乡镇政府服务职能;二是巩固完善“以钱养事”机制,提升农村公益性服务水平;三是巩固“两次”化债成果,提升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四是全面落实农民负担及补贴策改,提升农民生产积极性;五是扎实推进“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会议强调:各地各部门要统一思想,严格按照省里考核验收工作的要求全面整改,狠抓落实,确保验收顺利过关。各乡镇和县直有关部门要坚持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不动摇,尤其是各涉改部门主要负责人要亲自抓迎检考评工作,扎实做好全县农村综合改革的各项工作。

副县长叶又明宣读了浠水县农村综合改革考评督办检查情况的通报,并和清泉、巴河、关口等乡镇签订了2012年农村综合改革目标考核责任书。县委办公室常务副主任胡根林还宣读了省委关于农村综合改革有关文件的通知。

篇2:浠水县以“五个提升”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刚才,县政府黄浪常务副县长已经总结了我县上一阶段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情况,并对下一步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各乡镇也进行了表态发言,县政府还与各乡镇和有关部门签订了责任状。下面我就当前的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充分认识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的重要性

农村信用社问题,不是一个单纯的金融问题,而是事关农业、农村、农民和国民经济全局的问题。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怎么体现?就是要体现在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具体问题上。“三农”问题怎么解决?当前主要是通过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增强农村信用社支农服务功能,为“三农”提供金融服务和金融支撑。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既是业务工作,也是政治任务。各乡镇、各有关部门必须按照县政府的统一部署,认真组织实施。不要认为农村信用社改革是银监办、人民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的事,工作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够,抱着冷淡、消极、等待、观望的态度。通过这次会议之后,大家要统一思想,充分认识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切实把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学习教育活动与当前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工作结合起来,千方百计,克服困难,扎扎实实地做好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的各项工作。

二、明确目标,突出重点

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涉及到许多方面,但清产核资、增资扩股、清收不良贷款是工作的重中之重,抓住这三个重点就是牵住了牛鼻子,各项工作就会迎刃而解。这三项重点工作要求清楚准确,并且都是阶段性的任务,时间紧,任务重。现阶段工作要突出清产核资和增资扩股工作。清产核资必须在5月底前完成,清产核资工作要认真负责,自查一定要认真,复查一定要过细,认定一定要有依据,要做到账据、账账相符。需要处理的一些呆滞呆账要合规,不要违规违法。增资扩股工作要在6月20日前完成,要合理分配股权配置,要从农村信用社的长远发展考虑,要留有余地和发展空间。各乡镇、各部门要明确目标,强化措施,将任务落到实处。在此特别强调,完成增资扩股工作是硬性指标,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各乡镇、各部门要及早安排,争取主动,不要等待、观望,切实把这些“硬骨头”啃下来。

三、积极主动,齐心协力把工作抓紧抓好

这次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是一项涉及部门比较广,改革内容比较多的改革,这是一项过去没有过的新工作,我们要积极主动地投入这项工作,特别是银监办和农村信用社联社,更要争取主动,集中精干力量,把主要精力放在改革工作中,不要在思想上存在消极态度。要积极主动地向县政府提出意见和建议,促进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积极主动协调配合,不要互相扯皮,同心同德把我县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抓紧抓好。

四、树立时间观念,周密安排,全力突破

这次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会遇上不少困难,从目前了解的情况看,增资扩股难度相对较大一点,而自治区政府要求在6月20日前完成,时间紧、任务重,可以说工作已到攻坚时刻。各乡镇、各有关部门对完成增资扩股工作一定要有周密的计划和安排,要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精神,全力抓好增资扩股工作。任务就摆在我们面前,时间就是那么50天,我们一定要用倒计时的办法把这项工作抓好,突破增资扩股这个难点。

五、明确责任,抓好落实

在深化全县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的过程中,增资扩股和清收不良贷款是重点中的重点,为了保证全县增资扩股和清收不良贷款目标的如期实行,县政府决定采取一级抓一级、一层抓一层的工作责任制,明确各乡镇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作为辖区的第一责任人,具体负责组织实施,并承担完成阶段性目标任务的领导责任。县人民政府与各乡镇人民政府签订的工作责任书明确了各乡镇政府的工作职责,各乡镇要明确工作职责、工作目标和完成任务的具体时间要求,要强化责任意识,狠抓工作落实,确保如期完成阶段性工作任务。

六、坚定信心,克服困难,力争完成各项任务

这次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涉及部门多、涉及内容多,当然也会遇上不少困难和面临一定的风险。特别是我们蒙水县,遇到的困难可能多一些。但是县委、县人民政府始终认为,全市其他县(区)能够做到和做好的事情,我们蒙水县也能做到和做好。县人民政府始终把组织领导和全面推进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当作检验我县各级党委和政府执政能力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驾驭经济工作尤其是金融工作能力的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各乡镇、各部门一定要下定决心,克服困难,努力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七、理顺关系,确保稳定

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要理顺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特别是银监办和农村信用社,要做到统筹兼顾,做好分工,一部分人员要集中时间和精力全力以赴抓好改革工作,另一部分人要专心致志抓好日常经营管理工作,要抓住改革的大好时机,促进业务发展和效益提高,确保改革和发展两不误,做到两促进。同时,要注重抓好安全稳定工作,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发展,而发展是在稳定的前提下进行,在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中要确保安全工作,促进全县农村信用社在改革中稳定发展。

篇3:浠水县以“五个提升”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1.要认真研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实现形式, 探索农民作为集体的成员如何实现其土地权益, 借鉴城市土地产权束各权项分割、组合的两权分离经验, 按照一致原则, 明确集体和农户在土地产权上的关系及各自拥有的权益。

2.从法律上确认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地位。将土地承包经营权确定为物权, 实际上确立了农民对土地的直接利益主体的法律地位, 使农民行使权利参加集体土地的管理有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从而限制一些乡村干部非法转让土地, 防止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耕地资源的流失;权利人可以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 对所承包的土地行使充分的占有、使用、收益以及依法处分的权利, 对承包权进行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分割等各种形式的处分, 从而使农村土地产权进入市场, 促进农村土地的流转, 提高农地的经营效率。

3.改革现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制度, 从法律上确立集体建设用地进入市场依法交易的制度。市场配置资源是土地配置的基本取向, 集体非农建设用地已经大量进入市场, 并对经济发展发挥着巨大作用, 法律上的不允许和现实中的不承认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应该顺应经济发展的要求, 允许集体非农建设用地进入市场。但是, 进入市场要设定准入条件。

二、统一城乡土地市场, 实现城乡土地资源的有效配置

1. 以土地使用权能一致性为基础, 构建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

在现行产权制度下, 通过制度创新实现农村土地市场权能与城市土地市场权能的对接, 奠定形成城乡统一土地市场的权能基础, 逐步建立和完善城乡统一土地市场, 实现土地产权的清晰和合理化。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一是维持现行产权制度不变, 通过城乡土地市场权能的一致构建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 改变现行农村土地市场、城市土地市场的二元市场结构;通过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改进逐步实现产权结构的优化, 有利于减少制度变迁的成本, 实现农村社会的稳定。二是我国已经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 快速城市化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之一。在现行产权制度下, 通过市场效率的提高实现产权结构的帕累托改进, 有利于使农民在共享工业化、城市化成果的基础上控制城市化成本, 进一步发挥城市化推动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作用, 稳定我国经济发展的进程。三是在现行产权制度下, 通过市场行为推进产权结构的改进, 有利于在提高土地资源市场配置效率的同时, 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四是打破政府对土地一级市场的垄断。无论是农村土地还是城市土地的使用者在符合土地利用规划和计划的情况下, 可以将土地的使用权、收益权自由转让, 农民可以作为平等的市场交易主体直接参与到农地转用的市场交易之中, 实现其作为土地部分产权所有者的权益。五是有利于提高农民保护耕地的自觉性和增加土地投入、扩大再生产的积极性, 从而避免短期行为。

2. 加强农地流转管理, 提高市场交易效率。

(1) 编制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 禁止受保护农村土地的非法转用, 对农地转用实施严格的用途管制。特别是借鉴日本、韩国等土地资源紧张的国家的经验, 应编制全国性的国土资源利用规划, 避免由于底数不清和简单实行一定层次的行政辖区内占补平衡的制度所造成的土地利用管制制度的盲目和低效。 (2) 制定土地交易、使用的税费政策, 实现土地所有者权益, 并用以调节土地市场。 (3) 制定公开、公平的土地交易制度, 制止土地投机。 (4) 无论何种性质的城市用地占用农业土地, 均应对农民按照市场价格补偿, 提高城市用地取得成本;除了公共利益用地外, 土地产权交易均应采用市场竞争机制。

3. 严格限制征地范围, 界定“公共利益”的内涵。

判别公共利益的唯一标准是:其结果必须使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全体或大部分成员受惠, 从而促进社会公共福利的改善。判别一块土地是否为公共利益用地, 不应以用地单位是否为经营性单位为依据, 而应以用地行为是否是提供公共服务为标准, 如随着市场经济的改革, 有些公益性用地所建设的项目确实用来经营, 如水厂、高速公路等, 但它们的经营属性并不能否定它们的公益属性。公益用地区别于商业用地的特点是, 它是必需的, 其位置和大小是不能随意变动的, 因此为了公共利益的征地是强制性的。由于公共利益的概念在实践中难以把握, 建议采取“定义法”和“列举法”、“排除法”相结合的方式对其进行清晰界定。除了公共利益用地采用政府征收、征用的方法 (但征地补偿采用市场标准) 外, 其他农地转用均通过土地市场进行交易。此外, 对征地的程序应该严格规定并公开, 征地行为应该接受监督, 以确保公平性。

三、统一城乡土地利用规划, 坚持用途规划与管制规划相统一

构建城乡一体化的规划体系, 主要分以下几个层次:一是要构建完善的城乡土地规划体系;二是形成城乡统一的规划法律体系;三是要形成城乡统一、与土地产权产籍管理相结合的规划管理制度。

1.在进行土地规划时, 无论是宏观层次的规划如区域规划, 还是以城乡土地开发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城市规划, 均应覆盖规划地域全部城市与乡村, 将之作为一个完整的空间地域, 统一进行城乡各项生产、生活功能的空间布局, 统筹考虑土地利用方式等。要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规划标准, 改变目前城市与乡村用地分类各成体系、城乡建设用地标准不一的状况, 建立城乡统一的规划用地分类和建设用地标准, 形成国土———区域———城市三个在空间层次上有机衔接的规划关系。在规划内容上三者应当各自有所侧重。

2.从法律源头将土地规划对象从城乡一体的视角出发进行明确界定和约束, 为实现城乡一体规划提供法律基础和行动依据。这就要求有关土地利用的主干法律应当将城乡土地作为一个统一的对象来制定相应的法律规定。至于不同地区、不同土地利用行为则可由主干法律的配套法和细化实施条例实现分类指导。

3.建立起统一管理城乡土地保护与开发的行政管理与监督体系。在理清不同层次土地规划相关部门之间关系的基础上, 使区域、土地、规划等部门的土地规划管理在一个统一的土地规划体系指导之下展开, 分别就区域协调发展、土地保护与管理、土地开发建设等方面以城乡土地为一个对象进行管理, 打破城市与乡村土地规划与管理自成体系的状况。管理体制变革需要根据不同层次分别对待。宏观层次, 主要是国家和省级层面, 应当将土地规划的管理职能合并到一个主管部门, 实行城乡土地规划的统一管理。由此, 可以实现统一编制规划、统一实施规划。微观层次, 主要是城市、乡镇等地方基层管理。这一层面的规划实施性强、内容更具体, 根据不同目的编制有各种土地规划如城市建设用地规划、农田保护规划、绿地系统规划等, 深度既有相对宏观的总体规划也有很微观的详细规划, 因此, 相关的土地规划管理可分可合, 重点是建立总体规划及其实施管理的权威性。统一的、综合性的总体规划应当成为具体土地开发利用共同遵循的行动纲领。规划的编制应当统一由一个部门负责, 其他各部门从各自职能和专业要求出发, 协力配合作好规划, 并以同一规划为依据进行专项管理工作。

四、统一城乡土地管理, 做实农地微观管理主体

在现行农地产权制度下, 借鉴城市土地管理制度, 以土地使用权能一致性为基础, 建立统一的城乡土地市场, 需要切实有效的农地管理与之相适应, 一方面与农地制度改革相结合, 赋予农民足够的权能;另一方面从提高管理的有效性出发, 农地的微观管理需要相应的实体化的组织和机构承担相应的管理责任, 使宏观管理的权责能够落实到具体的组织或个人。

在此基础上, 要进一步规范现行的农地管理体系, 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 进一步完善农地管理的行政层次体系, 进一步整合土地资源管理权。

当前实行土地的垂直管理体制的目的是维护和增强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央政府土地管理的有效性, 规范地方土地管理行为, 以维护国家的整体和长远利益。但是, 城乡分割的二元土地管理结构必然会导致更深层次的协调问题, 特别是在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 城市土地管理制度与农村土地管理制度的矛盾会愈发尖锐。在实现城乡统一规划的情况下, 将面临的一个直接问题是———哪个部门主管城乡土地规划。此外, 包括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也带有土地管理的部分职能。这种土地的多头管理局面, 面临巨大的协调成本, 容易导致管理的失效并给予寻租空间。因此, 需要进一步整合土地资源管理部门, 形成一个统一的土地管理部门, 统筹管理城乡土地。

2. 落实农地管理的权责, 实现利用规划与用途管制相统一。

在调整宏观管理部门的基础上, 进一步规范地方管理模式, 调整地方土地管理机构, 减少委托代理环节, 提高农地管理效率。应特别注意加强农村土地的基层管理, 使对农村土地的管理具体到地块的管理。整个土地管理体系, 实行分区责任制, 对全国进行分区管理, 或者按照用途性质分类管理, 权责落实到个人。省级土地管理也是如此。以此类推, 一直落实到基层的土管所的个人负责具体的地块管理。

3. 构建完善的农地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及奖惩机制。

首先从农地管理的系统性和综合性出发, 建立农地管理的绩效评价体系, 可以考虑引入农地管理质量控制图等, 从宏观层面进行评估。在此基础上, 针对不同的农地管理制度构建对应的子质量控制系统, 包括耕地保护质量控制、农地流转质量控制、土地征用质量控制、规划管制质量控制等。以农地管理的绩效评价及其子系统为基本依据, 对农地管理的中央部门、省市县乡镇等地方部门进行评价, 以此作为奖惩标准, 建立有效的奖惩机制。

五、统一城乡社会保障体系, 维护农民的利益

1. 建立健全失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要分清对象, 对于已经就业的失地农民, 归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对尚未就业的失地农民应建立有别于城镇的统账结合的养老保险模式。养老保险的重点对象是:劳动年龄段内和已达到养老年龄线以上 (男60周岁以上, 女50周岁以上) 的失地农民。养老保险金的缴纳方式是, 政府出资部分和风险准备金由当地国土资源部门在拨付征地费用的过程中统一办理, 一次性足额转入当地财政部门开设的社会保障基金专用账户中, 抄送到劳动保障、民政等部门;村集体经济组织和个人出资部分, 可以由征地单位根据失地农民名单, 将需要支付的各项保障费用直接从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中划拨出来, 一次性转入劳动保障部门。

2. 建立适当水平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各地要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地方财政能力, 积极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一要合理界定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对象。二要科学确定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三要确立多渠道资金筹集机制。

3. 建立健全多元化的医疗保障制度。

现在最迫切的任务是尽快建立大病保险制度。应建立多形式、多层次的医疗保障制度。一要为农民建立相应的社会医疗救助制度。二要致力于建立新型合作医疗保障制度。三要探索失地农民医疗保障工作机制。四是建立失地农民失业保险制度。

4. 着力完善失地农民再就业机制, 为失地农民转化为现代工人提供保障。

篇4:浠水县以“五个提升”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摘要:随着安徽省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大量的人口转移到了城镇地区,使得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成为安徽省政府面临最为突出的问题。安徽省政府下发了关于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将从根本上改变土地价格形成机制,农地入市将纳入规划,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为进一步推动安徽省农地市场化流转,为土地价格形成机制带来根本性改革,从而打破当前城乡二元体制的土地结构。

关键词:经济学;安徽;农村;土地流转;机制

中图分类号: F301.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16.018

1 安徽省土地流转的背景

土地流转是指土地使用权流转,其针对的主要是土地使用权,是指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经营权(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即保留承包权,转让使用权。农村土地流转本质上来说,其并非是新概念,对于安徽省而言,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安徽省和我国很多的省市一样,将农村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度分产到户,乡镇企业开始崛起。

2 安徽省农村土地流转对产权及生产力的影响分析

关于土地流转对产权及生产力的影响,据相关资料,由于我国《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引导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健康发展的意见》日前正式印发,其作为针对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的全国性指导文件,对各个省(市)的现阶段农村产权交易品种作出了明确规定,在实际的土地流转过程中坚持以农户承包土地经营权、集体林地经营权为主,不涉及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依法以家庭承包方式承包的集体土地承包权。

3 安徽省农村土地流转在现实环境下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3.1土地流转在现实环境下的问题

随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的指导方针,安徽省政府已在全省多个县(区)开展了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工作,制定了农村土地流转详细的操作规定。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推行,发现即便做了详细的规定,安徽省农村在土地流转方面依然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农村在土地流转方面的进展不平衡,对此主要是随着其经济发展而变化,经济发展较快的,其本身的土地流转率相对较高,但是在一些地势比较复杂、人均耕地分布不集中的地方,土地流转率则较低。

二是当前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尚不健全,土地流转信息不够通畅,部分农村少数基层干部难以及时了解政策的实质意义,因此在实际的推行过程中容易出现政策把握不全面、宣传不到位等情况,使得其土地流转工作存在一定难度。

三是在实际的流转过程中,由于人员不足及政府对于土地流转工作落实中的经费欠缺等原因,使得其在指导、服务工作未做到与土地流转工作同步,严重制约了流转工作的推行。农业基础设施薄弱以及设施用地审批等限制,土地流转主体融资难,在农村土地流转后,相关的政策和资金支持等方面难以及时跟上等问题,这些都是造成安徽省农村土地流转在现实环境下的问题。

3.2土地流转在现实环境下的发展对策

3.2.1 政府加大对土地流转市场的监管力度 一是必须在实际的土地流转过程中严格的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全面的提高政府的服务能力;二是在这个过程中加快推进安徽省各个县(市、区)的土地流转信息化平台建设,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登记、备案和信息发布制度,并且积极为土地流转提供中介服务、开展业务指导,确保土地流转程序合法、合同规范等。

3.2.2加强对土地流转的宣传和政策引导 对于加强对土地流转的宣传和政策引导,《农村土地承包法》和《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等的指导要求,通过合理的方式积极的引导农户进行土地流转,以此来更好地打消农民对土地流转的顾虑,引导农民向农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种植大户有偿转让土地,进而在此基础上来引导农户主动参与土地流转。同时,壮大特色产业规模,提高耕种效率。

4 结语

通过分析可以简要的了解安徽省当前农村土地流转机制的现状及当前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相关的改善对策。安徽省农村土地流转工作主要还是在土地新政的指导原则下,积极探索新思路、新模式,在保障农村稳定,农民生活质量能够提高的基础上促进农村走向城镇化的进程。因此安徽省在后续的农村土地流转工作推进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在实际的工作中要着眼大局,深刻认识土地流转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统一思想,形成合力,积极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和矛盾,切实将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黄伟.我国农村承包地流转机制创新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

[2]庞亮.我国农村土地信托流转机制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3.

篇5:浠水县以“五个提升”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关键词:农村综合改革,税费改革,农业发展,新农村建设

2005年全面取消农业税, 标志着我国农村税费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并由此转入了农村综合改革的新阶段, 它涉及经济层面更涉及政治、社会、文化等诸多领域, 对于巩固税费改革成果, 夯实农业发展基础, 促进农民减负增收, 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近几年的工作实践, 旬邑县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着力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等农村综合改革, 建立了精干高效的基层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政府保障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 全面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农村综合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在看到农村综合改革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 二元经济结构下多年积累形成的乡镇政府职能转变滞后、财权事权不对应、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改革不到位等问题, 还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也是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农村综合改革存在的问题

(一) 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缺乏准确定位

在目前的行政架构下, 最突出的问题是上级党委政府及部门对乡镇工作的全面干预, 乡镇对辖区内事务无法分清责任, 也无法代表群众意愿。目前各地普遍对乡镇政府如何转变职能存在困惑。中央提出要转变乡镇政府职能, 适当减少经济管理职能, 加强公共服务职能。但未明确转变经济职能, 加强公共服务的具体操作规程。同时, 如何区别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乡镇职能, 如何把握其共性和个性也无具体阐述, 乡镇政府职能无法准确定位, 这是当前乡镇机构改革中的最大障碍, 使得改革带有相当大的盲目性。虽然经过几次乡镇机构改革, 只是将所谓撤并的乡名称改变, 而实质是换汤不换药, 机构、人员未发生任何变化。

(二) 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

由于公共财政对城乡支持力度差距较大, 导致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农田水利、乡村道路、饮水供电等设施建设条件较差, 农民“行路难、用电难、饮水难”问题难以在较短时间内得到妥善解决;加之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等资源在城乡配置上存在明显差距, 农民在上学、看病、养老、医疗和社会救助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很难得到根本解决。

(三) 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尚未健全

由于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滞后, 农村中介组织、农民合作组织等发展缓慢, 农民享受社会性和公共性服务比较难。农村金融服务难以满足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农村资金外流严重, 大量农户、中小企业、基础设施建设所需的信贷资金得不到有效满足, 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业、农村发展的动力、活力。

(四) 化解乡村债务进展缓慢

近年来, 尽管出台并采取了一些债务化解政策和措施, 但收效不大。一方面, 债务难化解缺少资金和资源;另一方面乡镇领导主要精力放在发展上, 而不是在化解债务上, 担心将来上级拿钱化债时得不到补偿。同时, 对乡村债务缺乏制约监督机制。沉重的债务已经影响了农村发展和稳定, 成为当前农村的一个难点问题。

(五) 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不够完善

一是项目预算编制不够合理。当年确定实施的项目预算由村民筹资、筹劳折资、财政奖补资金及其它资金组成。筹劳折资作为计算财政奖补资金的基数编制在工程预算中, 增加了工程预算, 而无法兑付资金。二是村民筹资比例偏小。按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规定, “农民人均筹资不得超过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 筹劳不得超过10个标准工日, 每个工日折资20元”的规定, 按现在的经济和物价上涨指数, 明显偏低, 所筹资金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三是奖补资金清算时间过长, 由于村级实施的工程当年完工, 而财政奖补资金清算于下一年度10月后才到位, 资金清算跨度过长。四是资金过于分散, 很难发挥资金的效益, 从实际情况来看, 每年都新建一批新农村或移民搬迁村, 在具体实施中, 新农村、移民搬迁村当年各项基础设施都全部到位, 尽管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与其它整合使用, 但或多或少有一定欠账。五是项目管护、维护制度不健全。近年来, 村组只注重新建项目, 对已实施的项目缺乏管护、维护制度, 缩短了项目的使用年限。

二、解决农村综合改革存在问题的对策

为了切实解决农村综合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加大改革力度, 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逐步消除农村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制度环节,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 为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我们建议从以下方面加大力度。

(一) 加大改革力度, 减轻财政压力

按照政企分开和精简、效能的原则, 合理设置乡镇机构, 严格核定人员编制, 提倡党政干部交叉任职。坚决清退编外和临时招聘人员, 进一步压缩乡镇干部和事业单位人员, 鼓励干部职工自主创业或在经济发达地区挂职锻炼, 领办以农产品深加工为主的乡村企业;按照新农村建设规划, 逐步建设中心村、中心镇、逐步减少村镇数, 减少乡村干部职数, 实行交叉任职, 压缩村级支出;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套, 合理调整农村中小学校布局, 根据情况适当撤并规模小的学校和教学点, 提高农村办学效益;对教师队伍进行必要的整顿和压缩, 精简和优化中小学教师队伍, 坚决辞退代课教师, 依法辞退不合格教师, 压缩农村中小学非教学人员, 清退临时工勤人员;进一步优化县乡财政支出结构, 优先保障基层政府实施公共管理和落实民生政策的基本财力需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 增强基层政府履行职能和提供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能力。积极推进完善“省直管县”, 进一步提高基层财政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

(二) 发展乡村经济, 壮大基础财力

一是在做活土地文章上下功夫, 合理开发利用集体土地资产, 使黄土变成黄金, 努力提高土地的含金量。做到因地制宜, 充分利用区域经济特色优势, 适合特色产业发展需要, 使土地这一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得到最优配置。二是充分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 因地制宜, 积极探索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新路子, 不断拓宽村集体收入渠道。充分利用资源条件, 合理开发资源, 发展特色效益农业, 激活集体经济活力, 开辟村级集体经济新的增收渠道, 不断增加集体收入。三是在加强资产管理上下功夫, 提高村级集体资产管理水平。要进行制度创新, 不断探索和完善村级集体经济的经营管理模式, 建立严格的集体资产管理制度, 使集体资产在使用、经营的过程中不致流失, 确保村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

(三) 积极化解债务, 促进农村发展

清理化解其他公益性乡村债务, 是继清理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债务后中央出台的又一项重大惠民政策, 是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 是统筹城乡发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对于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 要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和挖掘化债潜力, 积极清理核实和化解其他公益性乡村债务, 稳定农村干部队伍, 加强基层政权组织建设, 促进农村和谐稳定发展, 推进城乡一体化。

(四) 推进奖补工作, 完善奖补制度

继续深入推进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 力争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在操作程序、项目运作、资金监管等各个方面有新突破, 综合管理水平有明显提高。要把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与生态文明村建设相结合, 与统筹城乡发展相结合, 与农村综合环境整治相结合, 切实为基层办实事, 让群众得实惠。同时, 要完善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相关制度。科学编制项目预算, 在项目预算编制时, 只将村民筹劳折资作为计算财政奖补资金的基数, 不纳入预算编制, 确保预算的真实性;提高村民筹资比例, 根据目前物价上涨指数, 在村民承受范围内适当提高筹资比例和折资标准, 并加大各级财政奖补力度, 确保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顺利实施;逐步增加特惠制项目, 按照集中财力办大事的原则, 在普惠制项目实施的同时, 加大特惠制项目实施力度, 尽量减少财政奖补资金“撒胡椒面”现象, 做成一批有影响力的大项目, 从而带动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的纵深开展。

(五) 加大财政投入, 保障村级运转

篇6:新时期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的思考

关键词:农村综合改革;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2)09-0029-04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2.09.07

农村税费改革是继土地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农村经济社会领域的又一次重大制度变革。2006年,全面取消农业税,标志着税费改革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并由此转入了农村综合改革的新阶段,其核心是变革农村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的一些深层次障碍,不仅涉及经济层面,而且涉及政治、社会、文化等诸多领域[1],这对于巩固税费改革成果,夯实农业发展基础,促进农民减负增收,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山东农村综合改革的实践探索与基本现状

2006年以来,山东省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着力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等农村综合改革,建立精干高效的基层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政府保障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深入推进三项改革,巩固税费改革成果,夯实农村综合改革制度基础

一是着力推进乡镇机构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基层政府为民服务的能力。在严格守住机构编制只减不增和确保社会稳定“两条底线”的基础上,积极探索转变乡镇政府职能、提高为农服务质量、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的有效途径[2]。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乡镇机关事业单位编制和人员管理,将机构设置、经费管理形式及人员基本信息,全部纳入数据库,实行动态管理;全省全部乡镇实行编制实名制、公示制。在推进村级综合改革方面,结合山东实际,提出坚持“五个不变”原则,积极稳妥推进行政村合并。减少村干部职数,精简村级费用,整合村级资源,逐步建立起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通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二是积极推进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增强基层财政的保障能力。全省除经济实力强、财政收支规模大、管理水平较高的乡镇外,其他乡镇原则上全面推行乡财县管。省级建立县乡财源建设考核奖励制度,对县域经济发展成绩突出的县进行奖励;对欠发达县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实行超收返还,激发了各地培植财源的积极性。2009年,确定20个县(市)为“省直管县”财政改革试点县(市)。进一步创新财政管理方式,理顺省以下财政分配关系,更好地调动了市县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促进了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和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三是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落实经费保障,为农村义务教育长远发展创造良好条件。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贯彻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逐步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建立起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和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加快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创造性地将普通高中阶段困难学生纳入资助政策范围,在全国率先实现了贫困学生资助政策全覆盖;圆满完成了农村中小学课桌凳更新工程,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显著改善。

(二)扎实稳妥化解乡村债务,为新农村建设营造良好环境

乡村债务是困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稳定的重大隐患[3]。全国层面的乡村债务化解工作起始于2007年,前一阶段主要是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债务,现阶段转向化解乡村垫交税费等其他公益性乡村债务。2007年,山东省正式启动了清理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债务试点工作。2008年,对债务进行了全面清理核实和审计锁定。2009年,召开全省电视电话会议对化解债务工作作出安排部署,提出明确要求。2010年,启动全省农村义务教育债务化解兑付工作。2011年,全面完成了农村义务教育化债任务,解决了长期困扰农村学校和乡村稳定发展的大难题,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果,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肯定和广大干部群众的好评。极大地提高了政府公信力,增加了农民现金收入,拉动了居民消费,保障了群众利益,有力推动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贯彻落实,切实维护了农村和谐稳定发展。

(三)建立健全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近年来,山东省严格落实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用于村级补助的比例不低于20%的规定,2011年,“对村民委员会和党支部的补助”共完成15.59亿元,比2010年同期增长13.9%。制定下发了建立健全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的实施意见和相关制度办法,进一步明确了村级组织运转经费的来源渠道,保证了村干部报酬、村办公经费等基本支出需要,并督促财力状况好的地方,从新增财力中安排适当资金用于村级组织运转[4]。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村级组织运转经费落实情况的专项督查,强化措施、完善机制、落实责任、加大投入,切实增强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能力。全省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日趋完善,保障水平明显提高,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村干部的积极性,增强了村级组织自我保障和发展能力,加强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巩固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四)积极开展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构建村级公益事业建设长效机制

篇7:关于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 农村 综合改革

农村综合改革是农村税费改革的延伸和深化,中央为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体制机制保障和动力源泉所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它涉及调整农村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某些环节和方面,目标是逐步建立精干高效的农村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以及农民增收减负的长效机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关于如何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工作实际,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1、逐步完善农村公益性服务“以钱养事”新机制。要合理确定岗位,规范合同制管理,按照人事相宜、精简效能、控制总量、优化结构的原则,合理确定农村公益性服务岗位。并下大力精减机构和人员,严格在核定编制限额内定编定岗到人,严肃查处擅自设立机构、增加编制、违规进人等违纪行为。对省补资金与县乡财政安排的“以钱养事”资金统筹使用,要严格按照项目合同管理办法,落实到每个具体的服务项目和服务主体,在政务公开网上公示,确保资金落实到位。继续确定1—2个方面进行农村公益性服务“以钱养事”新机制创新探索,为深化改革积累经验。

2、不断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直接关系农村义务教育的巩固提高,关系教育公平与和谐社会建设。要扩大免费范围,将提供免费教科书的范围扩大到全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高保障水平,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提高农村中小学的生均公用经费补助标准,提高农村校舍维修改造资金的补助标准,健全保障机制,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承担机制,建立免费教科书循环使用制度。同时,保证教师补贴到位,杜绝中小学校乱收费。

3、继续深化国有农牧渔良种场税费改革。要完善“两田制”改革,在确保责任田实现零税赋的同时,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严格规范经营田的发包工作,并解决好责任田分配中的遗留问题,管理好租赁田,征收的租赁费不得高于改革前负担水平。并把所有农场承办的社会职能全部剥离到有关职能部门,应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医疗保障措施,不断提高职工群众的医疗健康水平。对转移支付资金要做到专人管理、专账结算、专款专用,确保国有农牧渔良种场正常运转。建立社会基本养老保险体系,积极组织符合条件的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并比照国有农场改革的办法,探索国有农牧渔良种场职工养老统筹改革。

4、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按照产权归属清晰,经营主体到位,责权划分明确,利益保障严格,流转规范有序,服务监管有效的要求,重点建立经营主体多元化,权、责、利相统一的集体林权经营管理新机制,抓好确权到户、严格登记发证、落实配套措施,发展现代林业,实现“山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责、责有其利”。

5、加快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要着力打造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发展的农村金融体系。要大力培育各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要规范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金融组织,例如组建农业担保公司,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发挥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支农的积极作用,完善邮政储蓄的功能,引导社会资金回流农村,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2008年,我市要积极试点,力争在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上有所突破。

6、切实加强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要按照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从事权与财力相对应的原则出发,立足乡镇职能定位,进一步完善“乡财县管”财政管理体制。要综合考虑乡镇经济发展水平、税源基础、财政收支规模等,合理划分乡镇类型,进一步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保证必需的公共支出和必要的正常运转经费。积极鼓励乡镇培植财源,充分调动乡镇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在确保乡镇人员经费和日常经费的基础上,重点加强支出管理,规范乡镇财政的支出项目和支出范围,提高依法理财、科学理财、民主理财的能力。

7、积极推进农村公共产品使用管理体制改革。要按照“谁投资、谁拥有、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加快农村公共产品产权制度改革。要按照“建得起、管得好、长受益”的要求,根据公共产品的不同性能,探索不同的管理模式。通过以奖代补、民办公助、投资入股、社会捐助等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筹集资金,投入农村基础公益设施建设。同时,根据农村公共产品不同特点,建立长效管护机制:对于供水以及具有经营性的小型水利工程等设施,可以实行租赁、承包、拍卖、股份合作等形式,由经营者承担设施的管理与维护;对于乡村道路、桥梁、文化中心等纯公益性的设施,采取政府买单,农民参与,责任到人,考核兑现的办法,强化管理责任。各有关部门要积极探索和创新农村公共产品使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8、大力化解乡村债务。要在清理锁定的基础上,稳妥化解旧债,重点清理核定乡级债务,逐步化解村级债务,实行“一债一策”,实行分期分批化解,建立健全化债长效机制。同时,坚决制止发生新的债务,对违反规定造成新债的责任人,要依法依纪处理。把农村义务教育“普九”化债工作作为化解乡村债务的工作重点和突破口,按照近期全国清理化解农村义务教育“普九”债务试点工作电视电话会议要求,科学制定化债方案,按照“先急后缓、先‘普九’后其他、先基层后机关、先群众后公职人员”的顺序,采取有效措施,全力完成“普九”债务化解任务。

篇8:浠水县以“五个提升”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农村税费改革全面取消农业税后,中央做出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的重要决定。经过八年多的探索,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县乡财政管理等改革领域取得了积极进展,基本完成了阶段性任务,丰富了通过改革解决“三农”问题的实践经验。然而,对照一下中央确立的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就会发现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不少短板和薄弱环节,城乡二元体制障碍的制约因素还很明显,尤其是农村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亟需改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覆盖还不到位,与农民需求也存在较大差距;城乡统一要素市场尚未形成,农村资源配置市场化动力明显不足;乡村治理机制还不完善,农村社会稳定发展面临不少现实挑战等等。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坚定不移地走改革之路,进一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着力推进农村公益事业、农村产权制度、农村公共服务和乡村治理机制等四项制度创新。可以说,下一阶段农村综合改革工作的重点就是让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现代产权制度和现代治理方式不断向农村延伸、辐射和覆盖,改善农村民生、增强农村活力,维护农村稳定。

一、加快农村公益事业建设步伐,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要顺应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要求,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积极发动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推动农村公益事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建设农民群众宜居乐居的幸福美好家园。

一是继续完善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机制。要符合农村实际和发展阶段,渐次推进,首先要解决农村公益事业建设的历史欠账问题,特别是要尽快解决长期困扰农民的行路、饮水、用电等难题,简单说就是要解决“兜底”的问题。其次是要对村庄进行综合整治,妥善解决污水处理、环境保洁、绿化亮化、文体健身等问题,简单说就是要解决“扩面”的问题。要坚持以农民事农民议农民定为前提,重点解决农民最急需、最直接的民生问题。要坚持以农民自建自管为基础,真正使农民群众成为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的主体。要坚持以农民普遍受益为目标,确保政策执行不走样。在组织实施上,要推行实行县级组织、乡镇协调、村级落实的工作机制,省级重在督促检查、指导考核,切实调动县级工作的积极性。在奖补方式上,既可以采取货币补助的方式,也可以采取实物补助的方式;既可以按农民筹资筹劳额度的一定比例补助,也可以按受益人口定额补助。要坚持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机制为平台,不断完善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体系,充分发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的“粘合剂”、“催化剂”作用,积极推动涉农专项资金整合,形成合力,不断完善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体系,加快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

二是积极稳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试点。美丽乡村建设涉及面广、地区差异大,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积累经验,完善政策。坚持规划编制与实施并重。要把有无规划作为立项的先决条件,村庄规划要符合农村实际、挖掘村庄特有的历史、旅游、文化、产业等方面资源潜力。坚持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并重,把美丽乡村建设与农民创业增收、现代农业发展结合起来,注重发挥乡村的生态功能,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把乡村建成农民宜居乐业的美好家园。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对自然和文化遗产保留完好、原有古村落景观特征明显,保护开发价值较高的古村落,要以保护性修缮为主。对需要保留改造的村庄,要结合旧村改造,进行村内道路硬化、路灯亮化、绿化美化等建设,促进村庄整体建筑、布局与当地自然景观相协调。坚持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并重。要强化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为试点工作的顺利推进提供组织保障。在具体实施中,把美丽乡村建设的主动权交到了农民手里。

二、稳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激发农村发展活力

长期以来,农民的承包地、宅基地房屋以及集体建设用地权利受法律制约,难以在市场上进行交易,流动性差、变现能力弱等问题十分突出,严重制约了农村市场经济体系的发展。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要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的要求,下一步要探索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通过市场机制盘活农村资源,为农村发展注入新动力。

一是要明确改革目标。我认为,要按照农民自愿、积极稳妥、风险可控的原则,逐步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农村产权制度,要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实现农民财产权益增加、农村市场要素自由流动、农村经济体系更加健全的目标。

二是要打好基础、搞好配套。要扎实做好农村地籍调查,稳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农村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扩大确权范围,逐步将农民房屋、集体资产和资源等纳入确权登记颁证的范围,为产权交易和流转创造条件。要积极研究支持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财税政策,支持搭建农村产权交易的综合服务平台,加快修订《土地管理法》、《担保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完善配套改革政策措施。

三是要稳妥开展试点。以土地为主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工作布局中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必须做到审慎稳妥,具体到操作环节要先小范围试点再视情况逐步扩大,防止发生系统性风险。目前可以按照“农民自愿、农地农用、封闭运行、风险可控”原则,选择少数具备条件地区慎重稳妥地开展试点,我考虑重点要探索解决几大难点问题:首先是在土地出让金大幅减少的情况下,如何解决地方政府合适的收入替代,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其次是如何建立合理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防止出现因土地公益性和商业性等用途不同而出现新的分配不公。再次是探索协调组织相关部门在试点地区统一对农用地、农村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林地、农村房屋等各种农村产权开展测量测绘和确权颁证工作,建立统一规范的农村产权市场。最后是探索建立全家进城落户农民住房和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机制。

三、构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但与农民生产生活直接相关的一些小微型公共服务在很多农村仍是一片“空白”,这个短板亟需补上。要有效提供这些小微型服务,不仅需要财政的支持,更需要结合农村特点创新供给机制,而不是照搬城市模式。对这片“空白”的农村公共服务,农村综合改革可以而且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是进一步明确服务内容。农村综合改革要适应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新形势,立足农村实际,找准“空白点”,及时补位,把支持受益范围较小、分布较散、地区间差异较大、与农民生产生活直接相关的村内垃圾收集清运、污水处理、环境整治、村庄绿化、服务设施管护、农技推广、代办服务等小微型公共服务作为下一步改革的重点,这也是当前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公共服务问题,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让农民群众也能享受到方便快捷的公共服务,直接感受到改革所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成果。

二是探索服务标准。要按照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本着保基本、低起步、可持续的原则,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以农民公共需求为导向,探索建立科学可行的农村公共服务标准体系框架。把标准化建设贯穿到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工作的全过程,严格按照标准提供农村公共服务,确保农民群众能享受到与城镇居民水平相当的公共服务。这方面我们将与国家标准委等有关部门密切合作,坚持研究和试点相结合,加强农村公共服务标准体系理论研究,探索制定全国统一的公共服务最低标准和公共服务均等化阶段性目标;同时,抓好农村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试点,探索建立实施结构合理、层次分明、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农村公共服务标准体系。

三是搭建服务平台。要根据农村点多面广、布局分散、需求多样的特点,建立健全适合本地实际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新机制。要积极整合农村公共服务资源,探索建立全方位、多功能、一站式农村公共服务平台,引导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为商业性服务向农村布点提供便利,拓展小微型公共服务功能,不断提高服务质量,逐步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扩大试点范围,采取政府或村级组织直接管理、购买服务、承包等多种方式,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和农民的力量,确保农村公共服务持续健康发展。

四、创新乡村治理机制,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当前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农村社会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乡村治理的社会经济基础也随之发生着变化,农民的利益诉求更加复杂多样,维系农村社会结构的纽带正在悄然发生着改变,迫切需要创新乡村治理机制,构建有利于农村和谐稳定的治理体系。

一是要深化乡镇行政体制改革,切实转变乡镇政府职能,明确乡镇政府以为农服务和社会管理为主的职能定位,提高乡镇 运转保障能力,切实巩固基层政权。

二是要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制度,鼓励农村社会组织发展。随着社会发展进步,农民的自主意识、民主意识正在逐步增强,农民是农村的主体,也是农村各项事务的主人,办农村的事,要更多地体现农民意愿,实现村民议、村民管、村民监督,更多地发挥村民自治的作用。此外,发展农村社会组 织也是完善乡村治理机制的重要环节,要合理引导农村各种服务性、公益性和互助性社会组织发展,坚持自我管理、自我约束、法制监督,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是要支持发展村集体经济,增强自治组织服务能力。村级集体经济是在村域范围内向农民提供服务的重要物质基础,要积极探索村级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加大对村级集体经济的扶持力度,切实加强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提高村级组织自我保障能力。

以上是关于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工作支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些工作思路,不妥之处请各位批评指正。最后要感谢农研会搭建的这个交流平台,希望今后能有更多的机会和大家进行交流,谢谢!

上一篇:名下无虚士的成语解释下一篇:为“素不相识”的“朋友”过生日五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