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制课程设计总结

2024-05-16

导师制课程设计总结(精选6篇)

篇1:导师制课程设计总结

河南:今秋高校教育类课程试行“双导师制”

记者日前从河南省教育厅获悉,为创新教师培养体系,河南省决定,从今年秋季开始,引导高等院校教育类课程试行“双导师制”。

据悉,“双导师制”主要指大学教师与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共同指导和培养师范生的机制,也指大学教师与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共同指导和培养中小学学生和幼儿的机制,其中蕴含了三种“双导师”制度:一是对高等院校在校师范专业大学生,授课教师既有大学教师,也有来自基层的中小学教师;二是对进行教育实习的高年级师范生,既有来自高校的跟踪指导教师,也有来自实习中小学校的辅导教师;三是对中小学生,既有来自本校的专任教师,也有来自高等院校教育类课程教师进行授课,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合作开展教研教改。有关负责人表示,“双导师制”的.实行,将有力推进教师教育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建设。

“双导师制”的实施方法为:高等院校教育类课程教师与中小学、幼儿园一线名师和优秀教研员顶岗置换教学。“双导师制”重点涉及基础教育的语文、英语、体育、音乐等14个学科。

据介绍,该项工作的试点时间为9月至6月。其间,计划安排100名高校教育类课程教师和100名中小学优秀教师参与实施。(记者 陈强)

来源:中国教育报

篇2:导师制课程设计总结

1 传统建筑设计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传统建筑设计教学体系中,设计课题来源一般为虚拟题目。教学中只注重“空间感”之类的专业技术训练,而缺乏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关注和对项目的调研分析及前期策划。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收资调研、方案设计、方案修改、方案表达及方案评述。在设计的整个过程中,学生表现出偏重“想法”“概念性设计”和“图面的建筑”,对建筑材料、构造做法、建筑结构、机电等工程技术因素缺乏深入细致训练,课题的研究性与实践性存在明显不足。

授课时以教师为主,学生大多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教授习惯依据自己的知识体系去讲授知识,评判学生的设计成果,学生也会在设计过程中不自觉地迎合教师的设计风格和审美倾向,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授课内容偏重理论,较少考虑学生设计方案的实施性和可行性技术要求是否能达到,理论与实践存在脱节现象。

学生一般除了修习其他课程外,课余大多活动于自己的教室中,形成了一个孤立的学习群体,大学体制的优势并没有很好地与设计教学融合,学生缺乏实际工程中需要的全局管理掌控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2 导师小组制的本科建筑设计课程体系改革

云南农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学专业的培养定位是应用型的技术人才,因此在教学上更重视的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及学生动手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建筑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建筑设计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上,一直在做符合自身发展和需求的探索。以导师小组制方式组织的本科建筑设计教学模式,正在教学实践尝试中不断改进和修正。

2.1 课程体系建立架构

具体架构如图1所示。

2.2 课程体系及相关教学内容

课程体系以传统授课体系教学与教育工作室教学两者共同构成有机整体。基本建筑设计教学模式仍需保留且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建筑设计课程的传统大班授课体系传授的是专业相关知识和设计思考方法,更多注重教师的“教”,而非强调学生的主动创造,有不足之处,但也有可取之处。教师以不同形式的设计课题组织教学,让学生通过不断重复的设计过程,积累出学习设计的经验,进而归纳共性,“悟”出设计的道理。这个过程也许会被诟病为忽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但任何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专业基本技能才能逐渐形成分析批判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只有在不断的反复练习和训练中,才能积累经验,真正开启建筑设计方法技巧的大门。由此可见,前期的不断重复的设计过程不是无用而是相当有用的东西。改革不应全盘否认,而应结合优秀的传统方法来弥补不足。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同时让学生知道通过什么方法和技巧让自己的创造力得以合理体现,才是正确的教学方法。教学体系上仍可保留大班教学,让学生接触不同老师的计思想和教学理念,开拓学生眼界,为学生创造力和实战积蓄更多能量。

由多位建筑设计课程主讲教师及设计单位一线工作人员构成导师小组,导师小组纵向上负责整个建筑设计系列课程的教学体系,把控教学模式,同时根据导师研究方向成立多个既独立又相互协作的导师教育工作室,以导师小班制的教学方式,每个导师工作室由一名专业主讲教师和一名校外设计单位人员主导,参与相对固定学生的建筑设计课程的整个过程。在大班传授理论、方法和基本训练的基础上,分出一部份学分修习放在导师教育工作室里,以小班教学的方式训练和强化设计技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发展方向,选择相应的导师教育工作室进行学习。从二年级学生开始,每年级进入4~5 个学生,呈年级梯队态势构成15~20 个学生组成的学习小组,高年级学生负责低年级学生的基本技能训练工作。

导师教育工作室教学内容以设计课和讨论课为主,设计课以导师实际工程项目和科研课题为主,将教学走向市场,把“学”与“用”有机结合起来,做到“产、学、研”相结合,使学生毕业后可以很快适应社会工作。同时,导师教育工作室教学也具有学科互补和多元视野的优势,应鼓励学生设计方案的创新,且从实际工程的角度出发,合理呈现每个方案。讨论课由学生与教师商讨后,确定一个课题,在学生查阅资料的基础上定期与老师和其他学生讨论交流,讨论课的存在使工作室有别于只做实际的设计事务所,将设计教学当作设计研究的重要工具,以激发师生在教学、实践和科研之间进行持续的探索。同时,组织指导小组学生参与专业设计竞赛,使学生在各种专业比赛中拓宽视野,提升设计能力。

2.3 课程体系评价方式

所有学生的建筑设计成绩评价,由所有导师组成员共同完成。由导师组成员组成评价小组,对每个学期的设计课题成果进行过程性与结果性公开评图,强调设计阶段性在整个设计课程的重要性。学生在评图过程中有不同看法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和依据,评图组要给予有理有据的答复或更改评判。

3 导师小组制的本科建筑设计课程体系改革在实践中凸显的优势

工作室从大班教学的“授之以鱼”转向“授之以渔”,从以教师讲授为主的知识传授型教学模式转向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的研究型、实践型教学模式;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学习方式更为灵活、生动。

通过实践项目与理论相结合,培养学生的项目组织与管理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知识运用的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同时,通过导师教育工作室的运作,充分调动教师在教学、生产和科研上的主观能动性,使教师在统一的教学目标要求下,探索不同的教学方式。参与的教师能够在研究方向、成果创造与积累等方面感受到自我优化、自我设计、自我创造和自我组织的成就感。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共同学习管理能力。以云南农业大学为例,该校建筑学专业的学生有一部分不善于接受别人的意见,与人协作的能力不足,通过工作室小组的学习,共同完成实践项目,与他人协作,充分锻炼了学生的团队沟通协调能力和为人处事的能力,这是学生进入社会工作至关重要的技能之一。同时,团队的讨论课使学生能及时了解学科前沿知识,更新现有知识体系,对其他相关学科知识进行了解与运用,从而形成与社会实际结合更加紧密、专业性与通识性教育并重的广义教学体系。

4 结语

建筑设计教学中的教室工作室模式在国内已形成,在教学体系改革中,各建筑类院校不断探索实践中的主流研究趋势,然而由于各个院校的定位和层次不同,对体系不能以一概而论,不能用固定模式加以限制。云南农业大学以应用型培养模式为主导,因此导师工作室模式也应以工程技术应为主线,培养能充分适应社会、专业素养高、创新能力强、学习能力强的应用型建筑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黄海静,卢峰.建筑学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模式建构——以重庆大学为例[J].室内设计,2012(5):58-61.

[2]周仲伟,陈雄,朱云.反思国内建筑教学中的设计工作室模式[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5(7):31-33.

[3]傅袆.以专题研究为导向: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本科毕业班导师工作室教学模式初探[J].建筑创作,2009(5):140-142.

[4]丁玉红.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当代建筑教育探议——伦敦AA建筑学院的启示[J].中外建筑,2010(7):58-61.

[5]詹笑冬.建筑教育中的工作室教学模式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3.

篇3:兴趣是初中数学课程最好的导师

关键词:初中生学习;数学;兴趣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景,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等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发展他们的能力,激发对数学的兴趣。”笔者认为,在教学实践当中,培育学生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教学的过程当中,一味的强求知识点的传授,其教学其实是本末倒置的。

一、数学其实是源于生活的兴趣

相较于语文的枯燥乏味,它的本质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数学是一个十分具有有生活内涵的学科,如果教师一味地把它与计算联系在一起,那未免就有一些舍本逐末了。同时教师也应该非常注重数学来源的过程。不能仅仅就是把数学的应用题弄一个模型,套个公式,让学生记住,当遇到这类型的题目的时候,再搬出来运用。或许刚开始的时候,学生感到效率很高,乐于接受。但是时间久了,不免使其心生厌烦。因为总是不断的让学生重复,然后再重复,不仅没有锻炼学生的思维,更没有培养学生学习的乐趣。这种循规蹈矩的方法是断送了学生的潜力。作为一个人民教师,不应该仅仅看重于学生的 成绩,而更应该看重他未来的思维。或许很多老师很难理解,但是深究学习的根源,不正是使其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就好比市场经济,不见得现在情形好的,就一定能够赚大钱。唯有稳扎稳打,锻造出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数学的兴趣不仅在解题

数学其实就是解决生活应用中的计算题,但是它并不等同于我们平常理解的计算题。上文中指出数学,并不仅仅就是做计算题。更多在于应用,让学生能够将生活中的问题与学习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做到良好的运用,那是非常有必要的。然而,学生处于未成年人发展阶段,对于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看得不够彻底,也没有一些做生意的履历。但是,作为教师却时常可以带他去商店里逛逛,比如商店打折的问题,这就涉及到了应用数学的问题了,为什么商店里打折商家还是可以获得更多的利润,这就涉及到利润与利润率的问题。因此作为老师的我们经常性地组织学生进行商场实践活动,也是具有良好的实践意义与数学教学作用的。其实,数学就是用于生活中实践与运用的一门学科。而并不是一些教室里讲的,笔试上运算,然后再重复的学科。经常带学生去商场里,逛逛,不仅可以增强他们的动手动脑能力,而且还能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数学的热爱程度。

三、兴趣在练习中培养

数学是一门非常有趣的学科,如果,教师仅仅是将这门学科定义在传授练习上面,那就非常呆板了。教师可以设计非常有趣的练习给学生做,却并不一定是要上课讲什么,下课就一定要针对的训练什么 ,教师可以根据所学的内容出一些有思维培养的题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他们的思维,就比如出一些和知识点有关的竞赛题看哪位同学率先能够解出这道题,让同学在比较中,激发学习兴趣。

四、兴趣在沟通中培养

常言道,师所言,信其言,然而要做到,让学生真正的相信你,就必须时常的和他沟通,了解她的兴趣。发现他的长处,进而锻造出他长处的潜力,再将他的长处与数学的学科联系起来,这样就很容易使他对数学这门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教育书育人并非是一件容易的工作,他并不像工厂制造模型,那么简单明了,做完了事,他更看重于过程。然而,过程的培养无非在于培养学生的兴趣。众所周知,培养一个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是非常艰巨的,但是语言却在这里做了很好的桥梁。让学生相信你,对你所教的知识点感兴趣,对你的所传授的这门学科感兴趣,让他喜欢学习这门学科,做到他能自主学习,爱学习。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笔者曾多次探讨过,学习的方法与技巧。却发现,方法与技巧之源,更着重于兴趣的培养。额,额,培养兴趣的有效途径,又与交流有关。如果,你与你学生相处的非常不好,沟通的不好,那么想让他对你所传授的学科感兴趣,是根本不可能的,想提高他的学习成绩也是比登天还难。各位同仁,切记一句,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師,切勿忽视了兴趣。笔者在这里广泛层次的强调,沟通的作用就是想让教师与学生之间消除代沟,产生情感,让学生对学科有良好的兴趣。

五、结语

培育学生的兴趣,其方法与方式有很多种,我们并不介意哪一种,然而,我们在意的是如何提高学习效率,让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中解放出来。笔者认为如果中国的教育能够坚持以兴趣为本,那么,让中华的教育文化发扬光大也不算是件难事。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那学生的成绩,做到水到渠成,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王海莺.求解小学数学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应然流程[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2(02).

篇4:导师制课程设计总结

一、工业设计专业传统的教学模式及其存在的问题

20世纪80年代开始, 国内开始学习德国和日本的设计基础教学方式, 即以造型基础、设计基础、专业设计三大部分为基础的教学组织结构, 也就是“三段式”教学模式。教学实践表明这种模式存在诸多问题。

1. 课程被分割, 彼此之间缺少联系。

“三段式”教学模式在造型基础、设计基础、专业设计三大部分课程各自形成体系, 这给教学管理带来一些方便, 但课程被彻底分割, 彼此之间缺少联系, 很难培养出具备系统知识体系的人才。

2. 工业设计专业方向有待细分。

近些年受到科技发展和互联网产业发展的影响, 社会对工业设计人才的需求呈现多样化、细分化的趋势。传统的工业设计专业教育无法满足这种需求, 必须针对工业设计细分出来的方向进行针对性教学。尽管很多院校为此对传统课程体系做了些调整, 如增设交通工具设计、交互设计等课程, 但是仅仅一两门专业方向性课程是不够的, 难以保证学生在该专业方向的顺利就业。

3. 专业课程教学缺少实践性。

大部分院校的专业教学内容不能与生产实际相结合, 培养的人才无法直接面向企业, 从而造成许多企业事实上成为学校教育的补充。加强专业教学的实践性具有现实意义。通过一些基础性专业主干课程引入实际课题项目, 对于综合知识应用实践能力的提高是有限的, 而且无法兼顾到工业设计专业各细分方向的实践需求, 这就迫切需要在教学中提供专业方向实践教学平台。

在对国内外各种设计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研究的基础上, 作者认为在高校的工业设计专业推行在“平台+模块”课程体系基础上的“导师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或许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

二、基于“平台+模块”课程体系的“导师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

1.“平台+模块”课程体系。

大量的研究表明, 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不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而是课程体系。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得从传统的课程体系改革着手, 构建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这才是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模式改革和人才培养的关键。所谓“平台+模块”课程体系, 是指由平台课程 (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 和工业设计专业方向模块课程群共同组成的课程体系。其中“平台”好比建筑的骨架, 起到结构承重的作用。它针对学生必须掌握的共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体现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和全面发展的共性要求。“专业方向模块”, 是根据工业设计专业细分出来的不同专业方向而设置的体现专业方向的课程群, 这为工业设计学生向不同专业方向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平台+模块”课程体系可以满足从底层基础到高阶拓展的一系列要求, 既符合学生基本素质和基础知识的共性要求又能满足个性化的专业发展需求, 实现了不断细化的社会分工与宽口径培养的有效对接。

2.“平台+模块+导师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

目前, 我国很多高校工业设计类专业的工作室教学模式仍然处于探索阶段, 而且这一教学模式主要面对的是研究生, 而不是本科生。基于“平台+模块”课程体系的“导师设计工作室”, 事实上是通过导师设计工作室对“平台+模块”课程体系的深化, 更进一步加强专业的针对性, 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如果说“平台”保证了学生知识结构的宽度, “模块”保证了学生专业的方向和一定的专业知识深度, 那么“导师设计工作室”则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的专业知识深度和实践能力。所以基于“平台+模块”课程体系的“导师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 即“平台+模块+导师设计工作室”, 是促进“T”型知识结构的工业设计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 (1) 导师设计工作室的性质和职责, 专业方向模块和导师设计工作室是根据社会需求、高校自身专业特点和师资情况等因素的综合考虑而设定的。专业方向模块对应该方向的导师设计工作室。导师设计工作室在管理上具备设计公司的某些特征, 不过是它首先是一个教育的场所, 承担教学科研任务和肩负人才培养的责任, 这才是它的根本任务。比如, 作者所在学校的工业设计专业根据社会需求和师资特点, 组建了产品创新设计、交通工具设计、交互设计三个专业方向的设计工作室。每个工业设计专业教师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 进入到对应的工作室中, 负责该工作室对应的专业方向的教学和科研。学生在二年级基本完成平台课程后, 根据自身的发展条件, 选择一工业设计专业方向, 进入该方向的导师工作室, 并开始学习该专业方向的模块课程群, 以及参与工作室科研项目, 持续两年直到毕业。 (2) 导师设计工作室的教学管理机制, 各工作室通常由经验和学识丰富的专业教师主持工作, 有明确的专业主攻方向, 具备一定的产品设计研究和开发实力。工作室教师团队对工作室负责, 直接承担专业尤其是专业方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但工作室的日常管理却由学生在工作室教师的监督下自行管理, 这样既可以让工作室教师集中更多精力专注教学科研工作, 同时也提高管理效率和学生的积极性。 (3) 导师设计工作室的教学内容和方式。 (1) 深度参与专题研究和企业实际项目, 通过教师自己的科研课题或企业项目架设设计专业与市场实践的桥梁, 将实际项目纳入到教学科研过程中, 让教师直接主导实际设计课题项目开展, 并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设计, 同时把设计案例带到课程教学中, 形成专业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样既明确了学生的专业方向, 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应用能力, 又可以通过实践促进学生系统知识体系的形成。 (2) 通过课程设置、学术交流活动实现专业方向的横向交叉, 学生在必须选修本专业方向的专业模块课程群的基础上, 还可以根据自身知识结构的需要选修其他专业模块课程群中的选修课程, 以实现学科专业方向之间的适度交叉,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拓展专业能力。同时还可以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实现专业方向之间的横向交叉, 比如, 各工作室学生定期举办专业方向相关的讲座、展览等类型交流活动, 促进各工作室学生的专业交流, 同时也促进自身专业方向的拓展研究;在每学期的短学期开展以企业实践课题或虚拟前沿课题为主的工作坊, 组织多个工作室学生打散整合组队参与工作坊, 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等。

三、基于“平台+模块”课程体系的“导师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在实际应用中的局限

结合作者所在学校近两年在该教学模式上的实践探索, 我们发现该教学模式在培养“T”型人才方面效果明显, 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实际应用的局限性。

1. 教师资源的限制.

首先是专业方向教师的数量上, 根据社会需求, 从一个专业细分出若干个专业方向, 并展开教学。这需要较多的各专业方向教师资源。目前很多高校工业设计专业的教师资源并无法满足多专业方向需求。其次是教师的实践经验的缺乏, 现在很多的工业设计专业教师从读书到教学一直待在学校, 这部分教师理论知识丰富, 然而在一课程的实践内容部分往往并不能很好地胜任。此教学模式需要教师能平衡好实践、科研和教学这三者的关系。

2. 学校教学管理制度配合.

面对工业设计专业“平台+模块+导师设计工作室”的特殊教学模式, 要求相关教学管理制度予以针对性配合, 否则该特殊的教学模式在教学管理、组织的某些方面与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存在一定的冲突, 这给学校教学的统一管理带来了挑战。

通过在“平台+模块”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导入“导师设计工作室”, 以实践应用能力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 强化了学生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平台+模块”课程体系保证了学生知识结构的宽度和一定的专业知识深度, 而“导师设计工作室”则强调通过工作室实际项目为中心的专业教学实践来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和设计素养。所以基于“平台+模块”课程体系的“导师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 是针对“T”型知识结构的工业设计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 实现设计教育和设计需求的良性对接。

摘要:我国近年来经济高速发展, 在社会就业市场对技术应用型人才大量需求的驱动下, 如何改革工业设计专业传统的课程设置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 使之适应企业行业的发展需要, 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具有教高素质和专业能力的艺术设计人才, 是目前各艺术设计院校专业发展所面临着的一个难题。基于“平台+模块”课程体系的“导师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以拓宽口径、发展个性、注重实践、适应需求为基本特征, 力求实现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有机结合, 实现设计教育和设计需求的良性对接。

关键词:工业设计,教学模式,课程体系,导师设计工作室

参考文献

[1]刘胜利, 杨丽丽.工业设计专业“导师工作室制”的教学实践与研究[J].科教文汇, 2009, (35) :27-28.

[2]陈教斌.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教学初探[J].艺术百家, 2012, (2) :83-85.

[3]何静.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有效路径——构建“平台+模块”专业群课程体系[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9, (1) :72-74.

[4]吴海红.从教室走向设计工作室——工业设计专业教育模式的一种构想.科教文汇[J].2007, (6) :121-122.

篇5:导师制课程设计总结

MCU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 是一门实践性的课程, 因参与课程学习的学生层次不齐、积极性各异, 导致整体教学效果差异较大, 同时面临为了照顾全体同学而不能培养优秀学生的难题。为了有效解决该教学问题, 引入“导师制”教育教学模式而实施“MCU实验课程导师制”, 并对其实施效果和特点进行总结与分析, 为MCU实验教学素质化和个性化拓展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也为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体制改革进行有益的探索。这中模式中, “导师”负责学生的“专业教导”、“动手实践”等方向, 具体方法是“导师”们活跃在负责的学生的微信群、QQ群里, 随时随地为学生答疑解惑, 下面就是“导师”导的一个具体实例。

MCU的定时和控制装置在许多行业有着广泛的应用, 而数字钟是其中最基本的, 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例子[1], 用数字电路实现对时、分、秒数字显示的计时装置。

1 系统方案的确定

综合考虑, 在本次设计中是以STC89c52为控制单元, 采用2个四位数码管作为显示系统, 用时间芯片DS12c887实现独立计时器功能, 功能模块包含:MCU、输入模块、显示模块、驱动模块、和复位电路构成, 设计的总体方案如图1。

从原理上讲该电路是一种典型的数字电路, 通过该电路的制作进一步的了解MCU开发流程。

2 单元模块设计

2.1 软件系统主要包含:主函数、中断、键盘输入、驱动数码管显示及延时。

主函数:主函数可以有序的执行一系列包括调用子函数在内的所有程序, 但中断的发生往往是随机的, 这就会暂时打断主函数的顺序, 先去执行中断函数, 之后返回主函数从被打断的位置继续执行程序。因此, 中断一旦开放, 中断函数与主函数之间便无顺序可言。在本项目中是对输入信号的处理、输出信号的控制等。

GATE=0用TR0来控制T0的启动, 若GATE=1则用外部中断引脚INT0、INT1来控制。方式1是不能自动重装的, 所以得在中断函数中重新对TH0、TL0赋初值。

数码管及其驱动模块:动态扫描时, 平均电流为4-5m A, 峰值电流50-60m A, MCU不能提供如此大的电流, 通过达林顿管等驱动。

延时模块:有两种延时子程序, 消抖延时、长延时, 进行精确的延时子程序设计时, 尽量不要或少在延时子程序中定义局部变量。

中断服务程序:定时50ms, 主程序在运行, 每当50ms时间到后, 就跳转到定时中断子程序执行里面的内容, 执行完后再回到主程序。即50毫秒进中断一次。

2.2 使用单片机资源的情况

P0口输出段选信号, P2口输出位选信号;f=12MHz;此数字钟可实现功能:显示时、分、秒;时间的调整;闹钟的开启和关闭及设定和调整等。

2.3

系统软件采用C语言, 按模块化设计, 然后通过Keil开发平台将程序转变成十六进制程序语言转化为*.HEX文件, 然后使用Proteus进行仿真, 读出显示数据。

流程图如图2-图4所示。

2.4 软件消抖

一般所用开关为机械开关, 当机械触点通、断时, 电压信号如图5。抖动时间的长短由按键的机械特性决定, 一般为5ms~10ms。键稳定时间一般为零点几秒至数秒, 前沿及后沿会引起一次按键被误读多次。为确保MCU对按键的一次闭合仅作一次处理, 必须去消除键抖动的影响:在键稳定闭合时读取键的状态, 且须判别到键释放稳定后再作处理。按键消抖, 可用硬件或软件两种方法。

(1) 硬件消抖, 如施密特触发器。 (2) 软件消抖。在此指导学生采用软件方式。软件消抖有定时器定时和利用延时子程序两种方式。1) 定时器消抖可以不影响数码管模块扫描速度, 方法是:设置标志位, 在定时器中断中将其置1, 然后在程序中查询。将其中断优先级<时钟定时中断, 那么它就可以不影响时钟定时。2) 延时子程序消抖, 一般扫描≥50次/s, 否则, 数码管会出现闪烁。因此, delay子程序的延时时间应<20毫秒。

如果, 设计时采用的是中断的方式来完成有关操作, 其处理思想是:中断不能连续执行, 两次之间有时间间隔。图6是消抖方法的程序流程图。

2.5 Proteus仿真结果

Proteus有编译C语言的能力, 利用Proteus与keil软硬件联合仿真进行调试, 调试结果满足该项目的技术指标设计要求。

3 结论

导师在指导学生通过利用单片机设计电子钟教学中, 学生能从设计过程中自己体会单片机开发的规律, 同时启发学生朝着单片机应用领域迈进。当然通过这次的指导设计过程, 使学生了解keil C集成环境和Proteus仿真软件的使用, 尤其是仿真实现了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 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 更利于对单片机设计的理解掌握。

实现电子钟的电路、器件有很多, 利用MCU实现的电子钟, 具有扩展方便、编程灵活的特点。下一步扩展数字钟的报时功能, 从其他管脚引线, 增加机械、电子继电器可实现触发定时自动报警或者通、断动力设备及定时启动电气设备等, 图8就是一种例证。

导师制模式的教学改革更深层次的影响是: (1) 更多学生的个性、特长被挖掘出来。挖掘了一批能够参加校、省一级的比赛得心应手的学生。 (2) 在人才培养角度为个性化、成才化培养创造了有利条件。 (3) 专业导师引领, 更好的培养学生创新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张丽华.基于RFID技术的高校实验室设备管理研究[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6 (04) .

[2]钱小明, 荣华伟, 钱静珠.基于导师制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4 (07) :21-24.

[3]付轶.我国大学本科生导师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2013.

[4]马靖.中国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变革初探[D].华东理工大学, 2016.

篇6:导师制课程设计总结

为了适应我国中小学教育飞速发展的需要,中小学教师教育课程需要重新设置并进行调整。2004年10月,教育部启动《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研制工作,制定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第一稿。2005年10月,教育部组成《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研制专家工作组,2010年12日递交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送审稿)》及系列专题研究报告和工作报告。2011年10月,教育部正式颁发《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只规范了教育类课程目标和设置。对学科专业课程没有进行设置。为了适应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并有效地执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河南省“校-地协同”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实验区在英语教育专业课程中创新实施“英语双导师制”。“英语双导师制”的实施能有效地提高师范院校英语教学法教师和中小学的英语教师的教学水平以及英语教育专业师范生的教学技能,促进中小学英语教学和师范院校英语教育专业教学和实习工作,形成中小学大学英语教学“一条龙”的发展体系。

二、教育类课程“双导师制”的内涵

“双导师制”主要指大学教师与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共同指导和培养师范生的机制,也指大学教师与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共同指导和培养中小学学生和幼儿的机制,蕴含了3种“双导师”制度:对高等院校在校师范专业大学生,授课教师既有大学教师,也有来自基层的中小学教师;对进行教育实习的高年级师范生,既有来自高校的跟踪指导教师,也有来自实习中小学校的辅导教师;对中小学生,既有来自本校的专任教师,也有来自高等院校教育类课程教师进行授课,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合作开展教研教改。“双导师制”的实行,将有力推进教师教育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建设。

英语“双导师制”是指,让中小学英语名师到师范院校授课并指导实习工作,大学英语教学法教师到中小学听课指导,英语专业师范生到中小学实习,高校英语教学法教师与中小学英语教师合作开展教研教改。

三、师范院校英语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我们在设置英语教育专业课程中要突出英语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注重培养英语专业师范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一方面让学生学会用外语去获取外国课下文化知识,另一方面还能用外语宣传祖国,介绍我们的科学文化。”鉴于以上观点。我们在大学阶段英语教育专业开设英文课程:英语视听;英文电影欣赏;英文歌曲欣赏;英语口语;英文写作;小学英语教学法;英语微格教学;英语国家概况;英美报刊选读;语言与文化;英国文学史及选读;美国文学史及选读;语言学;文体学;英语教学评价;语言测试;旅游英语;商务外语。还需要开设中华传统文化课程英译课程,例如:学习《论语》《大学》《中庸》《孟子》《道德经》等经典的英译本。让学生以自己的中华民族的文化为根本,借鉴学习外国的文化,同时积极使用英语向世界传播和推广我国的传统文化,实现我们的中国梦和世界梦。

英语教育实习采用河南师范大学的分流实习模式。学生自愿选择学术、应用和英语教育三个方向。选择学术方向的学生主要以考取研究生为目的,只要参加校内见习就可以,其余时间复习考研;选择应用方向的学生可以到外企和翻译公司等地方实习。选择英语教育的学生参加校内见习和校外实习基地实习。三类学生的实习时间都是一个学期。

实施“双导师制”:对高等院校在校师范专业大学生,既有来自高校的指导教师,也有来自实习中小学校的辅导教师的指导;对中小学生,既有来自本校的专任教师,也有来自高等院校教育类课程教师进行授课,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合作开展教研教改。

师范院校英语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包含小学、中学职前教师和在职教师三个方面。本文主要谈论前两个方面,主要探讨学习领域和相关模块。

(一)小学职前教师英语课程设置

小学职前教师英语课程要引导未来教师扎实地掌握英语语言知识,了解小学生英语学习的特点,学习适合小学生性格特点的英语教学方法,培养小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鼓励和引导学生在学习西方文化的同时使用英语向国外介绍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知识,提高我的国际影响力。

师范院校实施“英语双导师制”,让小学英语名师到师范院校授课,大学英语教学法教师到小学听课指导,英语专业师范生到小学实习一个学期。高校英语教学法教师与小学英语教师合作开展教研教改。

(二)中学职前教师英语课程设置

中学职前教师英语课程要引导未来教师扎实地掌握英语语言知识,了解中学生英语学习的特点,学习适合中学生性格特点的英语教学方法,培养中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鼓励和引导学生在学习西方文化的同时使用英语向国外介绍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知识,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对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

师范院校实施“英语双导师制”,让中学英语名师到师范院校授课,大学英语教学法教师到中学听课指导,师范生到中学实习一个学期。

综上所述,我们按照《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我国师范院校英语教育专业的实际情况和当代时代发展的需要,在英语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实施“英语双导师”制,探究切合我国实际的师范院校英语教育专业课程模式,提倡英语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型,努力培养出合格的中小学英语教师。

参考文献

[1]河南省教育厅.河南省教育厅关于河南省高等学校教育类课程试行“双导师制”的意见,2012.

[2]胡惠闵,崔允漷.《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研制历程与问题回应[J].全球教育展望,2012,(6):10-21.

[3]孔子,Arthur Waley译.《论语》The Analects[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4]肖川.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

上一篇:金融工程案例分析报告下一篇:慰问活动新闻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