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学业导师工作总结

2024-04-30

大学学业导师工作总结(共8篇)

篇1:大学学业导师工作总结

2014年学业导师工作总结

在担任2012级生科班学业导师一年的过程中,和学生的感情进一步加深,对各个学生的情况也有了一定的了解,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做了一些工作。

现在将有关工作内容汇报如下:

一、指导学生学业

在了解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对学生的学业进行一定的指导:

1.对学生分类指导。针对学生的学习计划和目标,将学生分为两类,一类是准备考研究生,一类是准备毕业后马上找工作。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分类指导,对考研的学生要求他们在不耽误课堂学习的基础上,为考研做好基本的准备,要求其英语至少过四级,最好通过六级,计算机等级方面要求其符合学校的要求;对准备找工作的学生,要求他们在学习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同时还要培养自己为人处事、待人接物等方面的能力,要求至少考到英语四级、计算机二级等,为以后找工作做好充分准备。

2.对后进生进行个别指导。拿到了班级每学期的考试情况和过级情况,把挂科较多,英语和计算机没有达到基本要求的学生单独组织开会,并对问题最严重的学生进行个别谈话和辅导。

二、关心学生生活

尽量多的和学生接触,增进友谊,了解学生除学习外的生活情况,鼓励学生除了学业以外多参加体育活动,锻炼身体,为学习提供有力的保障,不管是考研还是找工作,一个健康的身体都是必须的。

在这一年的学业导师工作中,我不仅和同学们建立了友谊,而且从学生们提的意见中了解了如何更好的做好学业导师的工作,并且也提高了上课时与学生互动的能力。我会再接再厉,好好做好学业导师的工作,明年下半年班上的学生就是大四了,面临着考研和找工作,我一定尽最大的努力,给他们帮助。

篇2:大学学业导师工作总结

2011年9月,根据大庆师范学院化学化工学院的统一安排,我承担了2011级化学工程与工艺4班36名学生的学业导师工作。在一年的导师工作实践中,逐渐地真正体会到了导师工作的重要性,逐渐与学生建立起了感情,并从导师工作的实践中意识到要真正做好导师工作,履行好导师职责并非是一件易事。一年过去了,现在将有关工作内容汇报如下:

一、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

针对“大一”学生在适应大学生活、专业学习、就业等方面存在的普遍问题和困惑,通过面谈、电话等方式进行多次交与流沟通,发现学生们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下:

1.对大学生活没有完全适应。结束中学学习阶段进入大学校园,一切都很新鲜,有些同学甚至还没有从高考后的休息期转变过来,感觉上了大学管自己的人少了,很自由,但同时又感到很失落,不知如何适应大学生活和安排大量课余时间。

2、学习目标不够明确。学生有求知欲望,但由于缺乏正确引导,致使学习目标无法明确定位。很多同学甚至还停留在,上了大学,只要考试及格就行了的状态。

3.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大学教师的授课方法和方式与中学教师完全不同,大学讲授的课程门数较多;每堂课讲授的内容和知识点也比较多;有些课程有作业,有些课程没有作业,平时又没有考试,学生们无法适应,不知道如何学习,等第一学期考试时,才发现自己稀里糊涂,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

4.对专业目标和专业知识感到非常茫然。由于进校后,这一年里学的主要是基础课,无法接触到与本专业有关的知识,很茫然,非常想知道本专业的一些情况。

5.学生学习基础参差不齐。我所指导的这个班级,36名同学均为大庆学籍,而且入学成绩相对于其他班级也是存在差距的。所以,学生的基础不同。

二、指导学生明确学习方向和学习目标

在了解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在与同学交流的时候,就对同学说过,学业是大学生立身之本,是大学生应当集中精力努力掌握的知识、能力、素质体系。具备和拥有好的学业,才会有好的就业、好的职业。

1.要求同学对自己大学四年的学习进行总体规划。站在大学校园门口,同学们必须思考自己的学业。进入大学后,我们究竟应该干什么?还是那句老话:大学生的天职是学习,大学是学习的天堂。人生也许很长,但只有大学这几年是可以让人充分、自由学习的时期,过了这个阶段就再也难找了。参加工作后,要么有心情没时间,要么有时间没心情。因此,决不可以为学的东西暂时没有发挥作用,或者自己不喜欢这个专业而不去学习。同学们要根据社会需要、社会发展趋势和个人的兴趣、特长及所学专业等确立自己大学期间努力的目标。并根据确立的目标,做好切实可行的生涯规划。然后根据制定的规划,及早准备,付诸行动。为此,我要求全班同学每人都要对自己的学业进行规划,并上交学业规划。从学生上交的学业规划来看,有些同学给自己制定了每学年的计划,有些同学甚至制定了每天的学业计划,不管同学们是如何规划自己的学业,最起码让同学们知道了在大学应该学什么、怎么学、什么时候学等问题,目的是确保自身顺利完成学业,为成功实现就业或开辟事业打好基础,提高素质优势,才有可能在将来激烈的竞争中把握住机会,获得成功。

2.对学生分类指导。针对学生的学习计划和目标,将学生分为两类,一类是准备考研究生,一类是准备毕业后马上找工作。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分类指导,对考研的学生要求他们在大一和大二必须学好基础课程,例如数学、英语、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等,在大三和大四,必须学好专业课程;同时在大学期间必须通过国家英语四级考试;对准备找工作的学生,要求他们在学习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同时还要培养自己为人处事、待人接物等方面的能力,要求至少考到英语四级、计算机二级等,为以后找工作做好充分准备。

3、结合自己的学习和教学经历,传授专业基础课的学习方法。针对学生们对数学、英语、基础化学的学习普遍感到困难这一现象,传授一些学习方法,同时鼓励他们与高年级的同学接触,从他们那里了解一些学习方法。

4、指导学生如何选报选修课程。将学院列出来可以选修的课程一一进行介绍,分析每门课主要讲述的内容和特点,结合已经学习过的课程,让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

三、和学生交朋友,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刚刚步入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对大学校园的一切都很陌生,在学习和生活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困难和茫然。在与学生第一次见面时,首先和同学们说的是,我们之间既是师生更重要的是朋友的关系。同时,以我多年的学习、教学和生活经历去告诉学生应该如何学习和生活;作为朋友,我们可以互相交流和学习。

四、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关心爱护学生,全面提高学习和生活质量

由于所知道班级同学都来自大庆,家庭条件相对比较优越,但个别学生上了大学就觉得轻松了,拿着父母的钱,开始娱乐并陶醉于网络游戏,请同学吃饭,攀比穿用,每天想着吃喝玩乐,对学习一点儿也不上心。面对这些现象,我就和同学们讲,父母的钱是他们辛苦赚来的,要懂得珍惜,懂得感恩,学会生活,人生要有追求,将来要靠自己的能力去赚钱。上大学不是目的,这只是人生万里长征的起点,怎样掌握好专业知识,最终成为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这才是我们应该做的。讲了这些之后,对一部分同学还是很有用的。对于学生的学习情况,经常和学生干部及学生辅导员沟通,随时掌握,对于有进步的学生给予表扬,对于落后的学生,分析并找出落后原因,多鼓励。

五、分析专业知识结构,帮助学生树立专业思想

由于低年级学生还没有进入到专业课的学习,对专业认识了解得还很少。针这种情况,向学生讲明本专业将要学习哪些知识,这些知识之间有什么关系,对于今后走向社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等,以便同学们有目标地学习每门课程。对于立志考研的学生,帮助他们认清哪些课程在考研及今后参加科研工作中的重要性。从而帮助学生树立专业思想,让学生所学知所用,目的明确。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态度才能端正,学习才有方向,才能更好地学习。

六、渐进式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大学学习知识内容的领域广泛决定了大学学习具有较大的挑战性。如何合理地计划好四年的学习生活,对于将来达到一个什么样的层次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鉴于一年级新生刚从高中艰苦的学习状态走出,又踏进了一个令人神往而又一无所知的新环境,在具体的指导过程中,遵循渐进式的指导原则,引导学生们对于学习中所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各个击破,达到全面发展的最终目的。

如在这一年学年的第一学期的工作中,我的指导计划是这样安排的。第一次,3 在简单地相互认识之后,就让学生们分组讨论大学的目标和计划,然后共同探讨这些论题;第二次,向学生们讲解丰富多采的大学生活,并将之与高中的学习生活相区别;第三次,与学生们共同探讨如何学好经济学基础专业课和公共课,并陈述各自的利弊;第四次,向学生们简单介绍英语、计算机和数学的学习经验,并告诉他们这些科目的学习对于将来的继续深造和就业都具有重要影响;第五次,讲解如何进行期末考试复习等。

篇3:大学学业导师工作总结

一、学业导师支持型领导行为的概念

支持型领导行为是一种通过关心、理解和尊重等方式促进下属成长, 从而有利于实现组织目标的领导行为方式。①最早对教师支持型领导行为的定义源自于Deci和Ryan (1987) ②提出的教师自主支持行为概念, 它指教师对学生表现出尊重, 允许学生自由地表达其意见、行动, 并且鼓励学生接受、重视自己的身心状态、爱好和期望, 支持学生的意愿等。在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度中, 导师经常处于领导者的地位, 帮助学生获取知识、实现目标, 其支持行为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很大的影响。因此, 将学业导师支持型领导行为定义为:在本科生学业导师制的开展过程中, 导师对学生提供信息、解决困难、给予鼓励时所采取的支持性行为。包括学习支持、情感支持、科研支持、资源支持和信息支持等五个维度。

二、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发展的内涵及影响因素

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是科技进步的第一要素, 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在于具有创新能力的科研人才的培养。因此, 培养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热点问题。新时期, 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指的是大学生以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为基础, 借助有效的科研手段, 运用正确的科研方法, 按照科学的研究程序, 在探索物质的规律和本质过程中, 运用新理论和新方法, 获得新材料或新知识以及提出新见解的能力。③高校传统的教学模式教育出的大学生缺乏批判精神和创新能力, 在社会发展急需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形势下, 高校必须进行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重点推动科研和教学改革, 发展和完善整个高校科技创新体系。

三、学业导师支持型领导行为与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发展的关系分析

结合对学业导师的支持型领导行为和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理论综述, 为进一步深入分析二者的关系, 笔者为研究构建了概念模型, 并提出了假设, 同时对研究设计的变量进行了因子描述。以江苏大学为例, 设计初步问卷, 以纸质问卷形式发放, 共计发放130份, 收回问卷126份, 其中有效问卷125份, 有效回收率96%, 通过深入分析数据以对研究假设进行检验, 笔者得出了以下一些结论:

一是高校本科生学业导师制的开展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创新能力发展有积极的正向作用。新时期, 越来越多的高校提倡“全员育人”的概念, 为本科生安排导师的目的也正是希望学生可以通过导师的指导, 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提高专业科研能力。实证调研结果表明, 65.3%的学生表示导师有推荐一些资源给学生让学生得到帮助进行科研, 如:图书、文献、网络资源、师资力量等;45%的学生表示, 导师有带领“我“做研究训练项目并给予指导等等。可以说, 导师对学生的支持, 无论是从信息支持还是资源的支持, 都对学生的成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二是在本科生学业导师制的实施过程中, 丰富多彩的导师活动对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发展有启发作用。导师活动开展过程中, 除了传统的面对面谈话交流的形式, 还有学习交流会、参观工厂企业、户外运动、指导学生开展科研项目等方式, 不拘泥于刻板的形式, 学生可以从实践中收获心得和启发, 教师可以增进对学生的了解, 师生双方感情可以加深, 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情感和科研都有很大帮助。

三是为学生提供更多与导师交流的机会, 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 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在对学生的访谈中, 笔者发现学生对导师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和心理上的帮助指导使学生更加有信心面对困难和挑战, 部分学生表示通过导师的指导与帮助在专业科研上获得很大进步。因此, 笔者建议, 在导师制的实施过程中, 注重导师与学生交流的保持一定较高的频率, 加大学生与导师交流的机会, 丰富导师活动, 以提高导师教育的质量。

四、结语

本科生导师制于我国尚处于发展初期, 但已取得很大的成功。导师作为重要的主体, 其支持型领导行为对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发展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笔者相信, 通过导师、学生、学校和社会的多方努力, 我国高校会培养出更多创新型科研人才。

参考文献

[1]钱红梅.学生成长导师制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6.

[2]王建武.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研究综述[J].成都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8年1月, 第22卷第一期.

[3]孙旭红.浅议本科生学业导师制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J].中国高校狮师资研究, 2014, (4) .

[4]哈书菊.高等院校学业导师制的建立与完善[J].黑龙江教育 (高教研究与评估) , 2005, (7-8) .

[5]刘艳, 姜爽.论创造性思维对大学生创新学习能力的培养[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 2007, 45 (6) :8-13.

[6]何玲, 杨晓明.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分析[J].中国冶金教育, 2006, 20 (5) :2-10.

篇4:大学学业导师工作总结

【摘要】目前,学业导师制和辅导员制并行的管理模式在高校中较为盛行。然而,学业导师的专业知识辅导功能与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无法有机结合、育人作用无法充分发挥,这一问题在部分高校久未根治。考虑到江苏大学近几年才引入这一模式,该问题表露得更为具体。本文特以其为例对该校师生分别进行了问卷调查,较为详细地分析了学业导师和辅导员的工作情况和职能区别,发现两者职能存在重合。在此基础上,笔者结合学生和教师的意见提出了改进措施,以期避免在教育活动中出现“两者都管”或“两不管”的现象,逐步完善对学生的管理与服务。

【关键词】 学业导师 辅导员 职能区别

在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号召下,部分高校采取学业导师制和辅导员制并行的管理模式。二者本该是相辅相成、协同助力学生发展,却因彼此职能不清而难以真正发挥作用。学业导师制和辅导员制的实施情况如何?两者的职能区别体现在哪些方面?如何协调两者的工作职能?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为此,笔者以学业导师和辅导员的职能为主要调查内容,结合培养高水平本科生的目标,在江苏大学进行了抽样调查。望通过调察研究与分析思考,探索出解决大学生辅导员和学业导师职能不协调、不明确问题的出路。

一、研究目的及调查的开展情况

1、研究目的

本次研究旨在探索学业导师与辅导员的职能区别,并在调查的基础上提出改进两者工作的意见,以增进双方相互认同感、优化细化学生管理、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让学生更好地接受教育与服务。

2、调查对象及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以江苏大学各专业的老师和在读本科生为调查对象,分别设计并分两次发放了教师版与学生版的调查问卷。第一次的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学业导师和辅导员的工作情况,第二次的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师生对两者职能区别的看法等。两次调查问卷分别发放150份学生版和50份教師版,共发放400份问卷,其中学生版300份,教师版100份,有效问卷达94%。

二、调查分析及总结

1.教师版调查总结

通过调查,笔者了解到目前江苏大学对于辅导员的工作内容作出明确规定的主要有:思想政治教育、道德素质教育、学生事务管理、学生班级建设等;对于学业导师的工作内容作出明确规定的主要有:培养学生专业思想、辅导学生专业学习、督促学生学业规划、指导学生科研活动等。由此可见虽然对于学业导师的规定似乎侧重点在解决学生学习问题方面,但实际上有一部分是和辅导员职能重合的,比如辅导员也要求关心学生学业方面的事务,也有学业导师表示除了学校规定的工作内容外,自己也会额外注重学生的就业咨询、关注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所以就导致在生活和学习方面两者无法明确区分职能,出现“同时管”或“都不管”现象。调查中,笔者了解到:40%的老师不论是作为辅导员还是学业导师对学生最关注的是学术问题及学术情况,而这也是学生向老师咨询的最主要问题,64%的老师反应学生向其咨询的最主要问题就是学习方面的。然而,当被问到“您认为辅导员/学业导师应当为学生提供什么样的帮助?”时,50%的教师认为辅导员最应该向学生提供日常生活方面的帮助,高达96%的教师认为学业导师最应该向学生提供的帮助是专业课程指导方面。可见,辅导员和学业导师在观念中的职能侧重点是有明显区分的,辅导员偏重生活指导,学业导师偏重学习指导。在被问到“您觉得学业导师和辅导员的职能区别在于?”,同样有68%的教师选择“辅导员更应关注学生生活,学业导师更应关注学生学习”,与上题的结果一致。可在实际工作中,当被问到“您在承担学业导师或学业导师时,工作上遇到的最大阻碍是什么?”,56%的教师认为最大的阻碍恰恰是“权责不明,导致事务繁忙,成了几乎事事要关心的‘保姆”。由此,当问到“您是如何看待学业导师和辅导员的职能区别的?”时,有56%的教师认为“两者职能应明确区分,这样才能协同合作提高效率”也是不出所料。

2.学生版调查总结

“你与学业导师的沟通内容”一题中,39.74%的学生选择了“学习方面”,25.6%的学生选择了“生活方面”,选择“两者兼有”的学生占47.44%,选择“两者都没有”的学生仅占10.26%。而被问到“你与辅导员的沟通内容”时,12.82%的学生选择了“学习方面”,11.54%的学生选择了“生活方面”,选择“两者兼有”的学生高达65.38%,选择“两者都没有”的学生同样占10.26%。从两组数据中选择“两者兼有”的比例来看,学生并未明确学业导师和辅导员在其学习和生活方面的指导作用,两者在职能上区分不清。在回答“遇到问题,你觉得辅导员和学业导师谁更能帮助你”时,认为辅导员在生活方面、学业导师在学习方面更能帮助自己的学生高达71.8%。在回答“你觉得学业导师和辅导员的职能区别是什么”时,55.13%的学生认为学业导师更应关注学生学习,辅导员更应关注学生生活。在回答“你觉得学校目前的辅导员制和学业导师制实施效果如何”时,56.41%的学生选择了“很好,两者相辅相成,有效的帮助学生发展”,29.29%的学生选择了“一般,学业导师和辅导员有或没有差不多”,10.26%的学生选择了“不好,两者不能发挥相应的功能”,3.85%的学生选择了“无所谓,学业导师和辅导员的职能不需要分太清楚”。此外,还有学生指出学业导师的指导更具个别性,而辅导员集中于整个班级,不具有针对性。数据说明,目前高校实行的学业导师和辅导员制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学业导师和辅导员的职能划分不清,未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两者合力的作用。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认为学业导师制定工作计划、帮助学生建立学业档案和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做得很好,而辅导员的职业素养较高,能够履行自己的各项义务,尤其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此外,72%的大学生最需要学业导师和辅导员为自己提供的帮助都是“专业课程辅导”。由此可见,学业导师和辅导员在指导大学生学习方面的需求度都较高,这也表明两者在学习方面出现了职能重合。

三、学业导师和辅导员制的完善建议

1.找准角色定位,明晰双方职责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高校辅导员履行工作职责应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工作重心,不能偏离。然而,学生版调查数据显示:65.38%的学生平时与辅导员的沟通内容中学习和生活方面均有涉及。反观教师版,不少辅导员认为同时顾及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任务繁重,这就显示了辅导员工作的庞杂性,难以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工作重心。学业导师制主要是专业教师协同辅导员的管理,对部分学生进行包括专业学习、科研实践和职业规划教育等多方面的指导,重点是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而在实际调查中,53.77%的学生指出学业导师的学习指导效果不佳,学业导师应有的学习指导这一主要功能无法充分发挥。这是因为辅导员职能中同样包括学习指导,使这一功能部分从学业导师身上转移到了辅导员那里。如果不明确两者的定位、工作职能和范围,很多老师就可能陷入只教书不管其他或者想管怕越权或者以为不是自己管而不管等种种尴尬的境地。因此,高校需制定明确的工作条例,让双方找准定位、明晰职责,使其更好地履行各自的工作义务,从而发挥合力、优化管理。

2.加强彼此沟通,协调两者关系

要想发挥辅导员与学业导师的合力,就必须协调好两者的关系。首先,学校应创建学业导师和辅导员的沟通平台。学校可以硬性规定辅导员和学业导师定期交流、经常性召开联席会议、布置相应工作等。其次,辅导员和学业导师也应努力寻求对学生教育的共识,主动增进交流。如辅导员向学业导师介绍班级情况,一些班级活动可邀请学业导师参与进来,增进辅导员、学业导师、学生三者间的有机互动。同时,学业导师应配合辅导员做好相关工作,主动与本班学生保持积极的联系和沟通,对学生科研活动和创新训练工作予以格外重视。对于辅导员和学业导师工作职责中存在的重合部分,二者应积极沟通、协商解决,充分发挥双方的积极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最终实现学生成人成才的培养目标,为国家和社会输送合格的建设人才。

3.健全奖惩机制,优化评教制度

通过本次调查,笔者发现当前学业导师和辅导员的指导效果不是很理想,学生对学业导师和辅导员的工作满意度并不高。因此,学业导师和辅导员的绩效考评制度还需不断完善。现有的考评制度仅有学生测评这一版块,形式单一且效果一般。笔者认为,除了学生测评外,还应包括学校对学业导师和辅导员的考核以及两者互评这两部分的具体考核。在学校测评方面,学校管理层可依据本校工作条例分别对学业导师和辅導员的工作进行测评,评优惩劣。在学业导师和辅导员互评方面,学业导师和辅导员可以对双方的工作提出建议和意见,促进双方的交流。良好的评教机制能更好地激发学业导师和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也能使两者及时了解到自身工作的不足,有利于两者协调彼此工作。

参考文献:

[1]董秀娜.大学生学业导师制实施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教育探索,2013,(2).

[2]陈赟,徐虎雄,黄芳,张荣君,周嘉,周立志.“班导师+辅导员”育人机制实践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14,(2).

[3]颜洪平.论高校辅导员模式下学业导师制的作用[J].科技信息,2012,(24).

[4]姜宇,刘群东.浅谈本科生辅导员与学业导师有效协作机制的建立[J].学术探讨,2011,(11).

[5]李战军,诸澜兮.高校辅导员绩效考核评价体系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5,(12).

篇5:学业导师岗位职责(小编推荐)

一、负责班级学风制度建设。加强本院学风建设,制定实施细则,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增强学习动力,提高学习和实践能力。保持班级到课率,注重学习成绩运用,每月至少召开一次学风专题会议,部署工作,营造浓厚学习氛围。

二、负责班级考风建设工作。加强考风考纪教育,组织学生做好正考、补考和清考工作,减少班级考试作弊,查处班级考试违纪者。

三、负责班级学业提升工作。积极引导班级学生考研、专升本的质量,提高班级学生四六级、AB级通过率。

四、负责班级毕业证、学位证授予率及相关工作。积极与学生沟通,及时掌握学生的每学期学习情况,保证班级毕业生和学位证授予率在正常的范围内。

五、负责公选课相关信息的统计和安排。

六、负责班级学生学籍管理的相关信息的统计。

七、建立学习困难学生档案,进行动态跟踪。制定学习困难学生帮扶措施,并有帮扶效果的评价材料。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指导学生了解专业和社会需求,增强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促学生成人成才。

八、校友工作。联系校友并建立校友档案。跟踪班级毕业后的信息,配合学校组织校友活动。

九、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1.积极开展课外科技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学科、技能竞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论文发表、科技发明等活动。

2.积极组织开展文艺活动、体育活动、科技类活动等校园文化活动。配合团总支指导院学生会、学生社团的相关活动,支持和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学校各级各类校园文化活动。

3.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鼓励学生参加或筹建创业类社团学生组织,对有创业意向的学生,进行创业知识培训,产品选择与企业孵化指导,实行一对一的帮扶。

篇6:大学学业导师工作总结

一、本科生学业导师现行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分析

1.思想认识不够统一,机构职责不太清晰

实行本科生学业导师制是很多高校的现实选择,但也有不少高校对其必要性的认知存在异议并没有推行该制度。目前已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国内高校大多形式重于实质,存在着很多不足和缺陷。究其主要原因,一方面表现在组织者或管理者对本科生学业导师制教育管理模式的认识既不到位,也不统一。很多观点认为,学业导师的工作职责和授课教师、班主任(辅导员)等职能交叉,与教师的概念内涵相近、工作职责相似,没有必要加以严格区别。班主任(辅导员)、授课教师可以同时承担学业导师的工作任务,不需要配备专门的学业导师。另一方面表现在高校相关的管理机构和管理职责不太清晰。有不少高校虽然意识到给本科生配备学业导师的重要意义,但究竟是由学校相关职能部门牵头组织,还是由学院或系来具体落实,并没有一个明确统一的定论。管理机构不明确必然导致管理职责模糊、不清晰。

2.导师资格缺乏标准,选聘方式有待商榷

有些高校明确规定,担任本科生学业导师,必须具有副教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有些高校规定学业导师可以由讲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老师担任。也有的高校鉴于客观条件的限制,规定教师、班主任、辅导员、熟悉教学的管理人员甚至是在校的研究生都可以担任本科生学业导师。对于本科生学业导师,不少高校并没有规定明确的任职资格标准。在导师的选聘方式上,不同的高校做法也不尽相同。有的高校是由学校遴选或指定,有的是由学院或教学系酌情确定,也有的是由本人申请组织部门审核后确定,等等。在学业导师的选聘方式上,几乎没有学校采用学生自主选择的方式产生。

3.管理制度不够健全,监管体系尚不完善

关于学业导师的管理制度,很多高校虽然建立了相关制度,但是总体上看都不够健全和完善。有的管理制度只对一般的管理内容进行简单的规定,有的只原则性规定了工作组织程序,制度本身既不系统,也不完善,在实践运行的过程中,往往缺乏可操作性。如何选拔导师,导师如何指导学生学业,指导的过程如何保障和监控,指导的幅度和层次如何确定,学业指导的效率和效果如何考评,考核和评价的结果如何兑现激励等内容都需要在制度中加以明确。

4.考核评价不尽合理,激励保障不能到位

目前,实行了本科生学业导师制的高校,对于该项工作的考核手段和措施大都不尽合理和科学。考核和评价往往只是走过场,有的只有他评,没有自评;有的只有自评,没有他评;有的虽然包含自评和他评等内容,但评价的过程组织并不科学严谨,评价的指标和项目也比较粗糙、简单。还有的高校虽然推行了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度,但只是作为一项工作任务布置,至于是否去做,做的效率如何、效果怎样,并没有认真考评甚至没有考评。有的高校虽然考核评价工作做得相对细致深入,但是没有相应的激励奖惩配套措施,或者虽有奖惩,但是激励保障措施不到位,这样造成的最终结果往往是“做与不做一个样,做好做坏一个样”。没有评价,难以兑现奖惩,没有考核,难以兑现激励。激励保障、奖惩措施不能及时到位,反过来又会阻碍考核评价工作的深入持久。

二、加强本科生学业导师管理体制的模式创新及其路径选择

1.加强领导,明确管理的组织机构和职责

本科生学业导师制是一项系统工程,组织领导工作是该工程的基本保证和保障,也是最终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为了保证该项工作的有效推行,需要在学校层面成立本科生学业导师管理委员会,作为统筹部署学业指导工作的领导机构。委员会的`成员构成,既要包含学校相关领导,也要包含相关职能部门的负责人,还要吸纳学院或系相关工作的负责人,校内各方齐抓共管。该委员会下设办公室,作为委员会的常设机构,负责本科生学业导师工作的日常管理。

2.细化标准,推行合理的选聘方式和流程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业导师的任职资格和选聘方式是本科生学业导师制效率和效果的重要保证。不同的学校,实际校情不同,学业导师的确定可以因地制宜、因情制宜。建议对学业导师设置AB角,A角由资深的具有较高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担任,B角由相对年轻的教师或学业综合素质较高的研究生担任。这样的导师配置,既保证了学业指导工作的严肃性、严谨性,也能体现学业指导工作的活泼性、灵活性。学业导师的选聘不能简单由组织机构指定配置,应当充分发挥导师和学生双向选择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为了防止该项工作走入极端或误区,双向选择的过程既要体现民主,也要保证集中。

3.健全制度,构建完善的监管体系和平台

完善的本科生学业导师管理制度不仅包含具体规范的条款式规定,还要包括一些必要的将来形成档案的重要资料,如学业导师工作手册、工作记录本、考核评价表、导师申请表、具体的管理条例及实施细则等。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开发本科生学业导师管理系统,通过网络或其他信息化手段和平台进行全过程信息化管理。在管理系统中构建双向选择模块,确定指导层次和幅度,明确沟通渠道和频率。以“学业导师+学生”为核心,架构授课老师、班主任(辅导员)、家长、社会力量“四位一体”的学业素质教育导向监管平台;以“学业导师+学生+班主任(辅导员)”为中心,架构学校(院系)、班级(年级)、家庭、社会“四位一体”的学业外素质教育导向监管平台(如图所示)。本科教育阶段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涉及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方方面面,学业导师、授课教师、班主任(辅导员)、学生家长共同肩负着教育和培养的责任和义务,各自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每个角色的职责不是孤立的,而是交叉联系的。推行本科生学业导师制教育管理要坚持“三全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工作方针,采取家校联动、多方协同的方式,利用两个导向监管平台,以学业能力教育为核心,辐射和带动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旨在最终实现综合素质教育效果的全面提升。

4.科学考评,建立合理的激励体制和机制

篇7:大学学业导师工作总结

为进一步营造全员育人的氛围,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使命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导学”关系,更好地实行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培养,充分发挥专业教师在大学生学业发展过程中的指导作用,加强课内与课外、书院与院系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我校在全校实行了全员学业导师制,效果显著。

——重视学业导师组织建设,助力学业导师队伍健康发展。一是学校成立了以任芳校长为组长、主管教学和学生工作的的副校长为副组长的学业导师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新成立的大学生学业指导中心,主要负责全校学业导师工作的指导和协调;二是成立各书院学业导师工作办公室。办公室主任、副主任分别由各书院院长、书院对应院系的院长(主任)担任,主要负责各书院导师的选聘,并实施具体管理和考核;三是规定了符合学业导师任职资格的全校专职教师、校级领导和各行政部门的科级(含)以上干部按照校级领导、中层干部专职教师及科级干部每人分别指导学生6-8名、10-12名和一个建制整班,有效地保障了全员学业导师制工作落到了实处。

——整合教育资源,拓宽学业导师育人途径。一是沟通融合。学院积极倡导学业导师把课堂教学与主题教育(专业方向教育、文明规范教育、考研辅导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爱国教育等)等活动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了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内在的潜力,重视学生的专业方向、学科竞赛及科研活动的培养,实现了教师与学生零距离对话。二是综合能力。学业导师把准“学生培养导师制”与学科教学的最佳结合点,并抓住各种有利时机,通过各种训练途径,达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如,积极指导或带领学生参与各种学术竞赛、企业的实习实践等活动,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三是开拓阵地。阵地建设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也是学校日常德育的载体。实行全员学业导师制,充分挖掘了教师现有的阵地优势,同时,给学业导师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活动平台。

——建立各种保障机制,激活学业导师内驱力。学校通过构建相互关联、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工作体制和管理规范,切实保障学业导师工作为达成既定目标协调、高效运行。

一是组织保障。由各书院牵头、各院系通力配合和协作,为全校500多个班级的学生选聘了600多名学业导师。二是制度保障。学校出台了《西京学院学业导师工作条例》、《西京学院大学生学业导师工作实施方案》和《西京学院书院与院(系)工作联席会议条例》等文件制度,印制下发了《学业导师指导活动记录本》、《书院(院系)联席会议记录本》;三是建立激励机制。学院设立优秀学业导师称号,对工作表现突出、成效显著的学业导师给予表彰和奖励。学院还设置“优秀学业导师奖”,每学年开展一次评选,被评为优秀学业导师的教师,在岗位评聘、职称评审以及评优评先时,优先予以考虑,同时,将学业导师工作经历作为教师技术职称晋升的基本条件.为了全面促进优良学风形成,激励导师在人才培养中发挥重要作用,对工作成绩突出者,给予奖励,所指导班级学生当学年成绩及表现达到学院规定的8条标准中的任意四条,额外奖励1000元/项。四是经费保障。学校在保证各书院聘请的学业导师工作日常经费投入的基础上,每年划拨20万元用于全校学业导师队伍建设和奖励。

——深化三项服务,助力学生成长成才。一是深化学业提升服务。学业导师通过对学生学业规划、学法指导、专业学习、学习态度引导、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个性化、全方位的指导,帮助学生早日成人成才。二是深化就业指导服务。学业导师通过课程教学、社会实践、拓宽就业渠道等措施,不断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和就高率。学业导师要通过电话、邮件、短信、聊天工具等加强学生学习的过程指导。三是深化困难学生资助服务。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总书记“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指示精神,确保全校每一名学生不因家庭贫困而辍学,不因学习困难而自卑,推进我校和谐校园建设,学校以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为重点帮扶对象,以学业导师与学生“一对一”帮扶为主要形式,利用面对面或微信、QQ、电子邮箱、互访等多种形式加强对受助学生的心理帮扶,以提高帮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对贫困家庭学生进行思想上引导、心理上疏导、学业上辅导、生活上关心及经济上资助,实现了学校对贫困大学生的精准资助、精确帮扶,有计划、有步骤地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成长和发展机会,使他们的能力和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实现健康发展。目前全校900多名建档立卡学生均与学业导师结成了“一对一”帮扶对,实现了“资助”与“育人”的有机结合。

篇8:关于实施学业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

一学业导师制实施的必要性

随着新时期高校教育改革步伐的加快, 大学生不仅要适应崭新的大学生活, 还要积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 由于学生对自身缺乏正确认识, 同时对专业知识结构和职业能力缺乏正确的分析和深入了解, 在专业认知上显得盲从, 找不到方向。此外, 高等教学遵循着从基础到专业的教学规律, 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要到大学二年级才逐渐接触到专业知识, 这对早期培养大学生的专业素养、职业意识和使命感都非常不利。因此, 学业导师制能够在这方面起到重要的引领作用, 搭建一个认知专业领域的平台, 指导、教育和帮助学生实现学业进步, 以大力提高其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1]。

二学业导师制实施的功能性

高等教育体制应该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 实质上就是以学生和教师为中心, 尤其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爱好兴趣进行个性化的因材施教, 把学生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而学业导师制则是实施和完善高等教育体制的一种辅助制度, 倡导高水平教师更多地参与本科生指导工作, 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新型“导学”关系[2], 以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学业导师的职能主要侧重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引领、个人发展规划、科研素质训练、社会实践活动和职业能力等方面进行指导。学业导师不仅是始业教育拓展和延伸的手臂, 也是主导教育的有效补充, 对大学生来说更具亲和性、接纳性和参照性[3]。

1学业导师的导学功能

(1) 学业导师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

学业导师是在某一专业领域具备一定的学术造诣, 熟知教学基本规律和本专业教学计划, 具备洞悉专业动态变化的能力、具有丰富的指导学生学习生活和训练学生科研思维的优秀教师。学业导师凭借着严谨的治学态度, 良好的道德风范以及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经过近三年的实践, 通过学生选择比较理想的导师, 在教师的言传身教中指导学生学习专业知识, 了解所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课程设置等;学业导师还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和进行实验室开放, 选择感兴趣的课题, 较早的了解学科前沿, 真正地实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得到提升, 学业导师已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

(2) 学业导师是大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扶持者

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一直是成功者受益终生的法宝, 学业导师是此习惯养成的扶持者。学生迈入大学门槛, 学业导师要指导学生了解大学文化, 适应学习和生活环境, 指明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业努力方向;同时, 还要根据专业培养要求, 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个性特点, 帮助学生确定每学期的修读课程, 指导学生制定可行的学习计划和生活作息时间表, 实行目标管理, 督促大学生养成良好学习和生活习惯。目前, 我们对于英语比较好的学生鼓励他们做考研的准备;对于不想考研的帮助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设计, 想当教师的通过教育实习进行教师职业技能训练, 进工厂或公司的要通过专业实习进行专业技能训练等。学业导师还通过“五风”教育, 指导学生严肃考风, 狠抓学风, 学习风气得以优化, 良好的健康的学习生活习惯得以养成。

(3) 学业导师是大学生提升专业素养的指导者

学业导师不仅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 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还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引导学生开展科技学术活动从而提高专业水平[4]。另外还注重组织学生参加导师所在课题组的学术研究活动, 培养学生良好的科研思维和研究素养, 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实践表明, 参加了学业导师的科研课题的学生, 通过参加课题组的讨论会, 明确自己所做的工作是整个科研计划的一部分, 单打独斗是完不成任务的, 培养团结协作的合作意识才是成就大事业的必备素质。同时, 学业导师更应稳固学生的专业思想, 通过学术讲座、专业调研和自身实际的讲解, 明晰学生对专业全面系统的认知, 增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自觉性和自信心。

(4) 学业导师是大学生顺利成才的培养者

学业导师要注重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 经常向学生介绍社会需求和择业考研情况, 做好学生心理方面的疏导工作;还要促使学生端正思想和专业学习态度, 培养学生成功成才。学业导师制的实施, 促进了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 在近两年的考研中, 我院的考研率在学校名列前茅。通过学业导师的指导, 学生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 对所学专业也有了比较透彻的了解, 导师不但导学业更导考研;新生一入学, 学业导师就帮助有考研意向的学生制定学习规划, 大张旗鼓的进行考研动员, 教授学生如何学习外语, 政治和专业课;如何选择报考专业和学校;如何备考;如何进行复试;如何进行调剂等全方位的进行指导, 加速同学们成才的进程。同时, 还鼓励一些学有余力的同学积极参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 已公开发表了论文5篇。有的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 积极参与社会调查, 增加了解社会的渠道。通过实行本科生导师制, 密切了师生关系, 提高了学生的培养质量, 增强学生在职场上的竞争力。

三学业导师制实施的局限性

1学业导师制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是一个新生事物, 我院的本科生导师制还处在探索和试验阶段, 因此, 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主要有:个别导师角色定位不明确, 指导质量不高;有的指导教师指导过程的记录不规范、不完整;部分学生对导师制的认识不足, 缺乏主动性;还有些学生学习自觉性、学习意识存在一些问题, 增加了导师工作的难度, 而学生以各种理由不参加导师指导;师生数量失调, 难以满足实施真正意义上的本科导师制的要求, 指导质量很难保证;没有严格的考核标准, 导师工作的考核评价体系亟待建立起来。

2实施学业导师制的方案

学业导师在思想上要高度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 在行动上要落到实处。作为学业导师应该对所指导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有充分的了解。对本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的教学环节、学校的教学条件、社会的人才需求、可能的就业岗位、就业前景等都应清楚地了解。学业导师的工作应与辅导员的工作各有侧重。

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素质, 明确导师职责。本科生学业导师制是否能够顺利的实施, 取决于学业导师本身的素质。作为导师, 不仅要有较高的学术水平, 还要热爱教书育人工作, 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治学态度方面有良好的素养;能够充分认识到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既有利于学生的全面素质的培养, 提高学生的科研、实践和创新能力, 更有利于教学相长、师资队伍的优化。

建立对本科生导师工作合理的激励和考核机制, 确保其真正实施。建议学校在给予一定的教学工作量基础上, 建立起相配套的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 提高导师工作的积极性, 对考核优秀的导师给予奖励, 并且在职务晋升、评优评先上优先考虑。

总之, 学业导师制是一项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与探索的工作, 需要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实践和完善, 使之真正成为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张兆任.学业导师在学生学习和成长过程中的指导作用[J].黑龙江教育 (高教研究与评估) .2006, (5) :23-24.

[2]Goldbl oom RB, Jones G M.The r ole of a tut orial system in undergraduate medical education[J].Canadian Medical Association Journal, 1967, 96 (14) :1027-1031.

[3]韩峰, 谭云, 朱卡林, 楼宜嘉.学业导师制度结PBL教学模式在药学早期教育中的实践[J].药学教育, 2010, 26 (1) :36-39.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大学学业导师工作总结】相关文章:

大学学业规划04-08

大学学业规划范文05-25

大学学业规划书06-21

大学学业规划教育06-27

大学新生学业规划06-27

学业导师制05-19

大学学业生涯规划论文05-14

大学学业规划书范文06-09

我的大学学业规划07-18

大学学业生涯规划书08-08

上一篇:安员个人总结下一篇:快乐的圣诞晚会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