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类国家重点实验室

2024-05-20

地质类国家重点实验室(共8篇)

篇1:地质类国家重点实验室

矿床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空间天气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西南石油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湖泊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篇2:地质类国家重点实验室

一、公园概况

内蒙古清水河老牛湾国家地质公园位于清水河县老牛湾镇西南部,南连长城与山西偏关接壤、西隔黄河与准格尔旗相望,总面积25.34平方千米。特殊的地理位置、漫长的地质作用造就了公园高峡平湖、万壑奔流的壮美景色,发育了华北北缘最完整的一套古生代地层系统,真实地记录了距今5亿—2.5亿年的地质历史,形成集长城、黄河、峡谷、瀑布、古村于一体的地貌景观,属于国内罕见的多种地貌单元交汇的综合性地质公园。

二、十三五期间重点项目开展情况

(一)2013清水河老牛湾地质公园地质遗迹保护工程:上级下达资金200万元,共完成标识系统更新、主碑设计与建设、陈列馆更新与维护、公园科普读物编制与出版、公园信息系统建设5个大项,项目于2018年7月完成全部任务内容,于2018年9月20日通过上级专家组验收。

(二)2016清水河县老牛湾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

迹保护与建设项目:上级下达资金219.13万元,用于地质公园标识系统建设、地质遗迹科普宣传、地质公园监控系统建设。项目于2017年6月10日完成,于2018年7月19日通过上级专家组验收。

(三)内蒙古清水河老牛湾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建设项目:项目总投资为8217.39万元,建设用地58701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771.5平方米,分为展示区、办公区两部分,其中展示区面积3850平方米,依据功能划分为:清水河历史人文展厅、黄河民俗文化展厅、地质展示厅、临时展厅、3d科普影视厅、地质体验厅等,为整体二层局部三层的钢筋混凝土框剪结构。项目于2016年4月开工建设,目前已完成了博物馆主体结构工程以及附属工程的土方剥离,完成设计布展大纲编制,正在着手招投标工作。2020年底已完成投资2500余万元,支付工程款1362.5万元;

2020年争取到内蒙古债券资金支持3000万元,目前缺口约5000万元。

(四)老牛湾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保护利用设施建设项目:该项目总投资1242.2万元,其中申请国家发改委专项资金960万元(已到位),地方政府配套282.2万元。建设内容包括:(1)新建vr科普体验厅600m2(不包括设备);(2)新建石板步道4.5km(设计变更为2.5km);(3)新建停车场1600m2;(4)将公园门景区现有200m2房屋改建成管理用房;

(5)改建景区内道路11.5km(设计变更为10.5km);

(6)生态环境美化、绿化工程6400m2。项目于2018年1月开工,截止到2020年底,截止到2020年9月,已完成约11公里的道路改造工程以及绿化、步道工程(大塔、牛腻塔两条道路由于冯老旅游公路施工阻断影响,各自连接线未打通),vr科普体验厅主体已完工,公园门景房屋改建工程、停车场拟变更设计,总共完成投资近800万元,支付工程款566.4万元。

三、建设项目存在的问题

(一)建设资金短缺。

(二)县级配套资金未到位,影响工程进展,连接线受冯老公路影响未完成。

四、“十四五”项目推进思路

(一)完成博物馆各项工程,面向社会开放。

篇3:地质类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组织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开展高水平学术交流、科研装备先进的重要基地。国家重点实验室是依托大学和科研院所建设的科研实体, 实行人财物相对独立的管理机制和“开放、流动、 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

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主要任务是针对学科发展前沿和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家安全的重要科技领域和方向开展创新性研究。实验室应在科学前沿探索研究中取得具有国际影响的系统性原创成果;或在解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科技问题过程中具有创新思想与方法,实现相关重要基础原理的创新、关键技术突破或集成;或积累基本科学数据,为相关领域科学研究提供支撑,为国家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国务院部门(行业)或地方省市科技管理部门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行政主管部门,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主要以中国科学院各研究所、重点大学为主体;另有建在企业(中央企业为主体)的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1]。

1国家重点实验室命名规则、分类及代码

1.1命名

根据“《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与 运行管理 办法》(国科发基[2008]539号)第四十一条”规定, 重点实验室统一 命名为 “XXX国家重点 实验室 (依托单位)”,英文名称为“State Key Laboratory of XXX (依托单位)”。如:数字制造装备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华中科技大学),State Key Laboratory of Digital Manufacturing Equipment and Technology(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本文遵守这一命名规定。

1.2分类

目前,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建设分七类: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建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DA),国家实验室(DB),依托企业和转制院所建立的国家重点实验 室 (DQ),军民共建 国家重点 实验室 (DJ),港澳国家重点实验室伙伴实验室(DP),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DS)和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DS)。本文着重分析依托单位为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DA)。

1.3代码

国家重点实验室代码由12位阿拉伯数字和大写英文字母组成,如表1所示。本文重点分析工程科学领域中的机械工程类国家重点实验室。 如数字制造装备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代码为2006DA105067,表示该实验室为2006年立项建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代码为2006),主管部门为教育部(代码为105),当年建立实验室时的序号为第六(代码为06),属工程科学领域(代码为7)。

2历史沿革

1984年,根据我国基础研究实力薄弱、力量分散,以及国家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力度小等实际情况,为了提高我国基础研究水平,探索适合我国基础研究发展的新体制,由原国家计划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计委)牵头,科技部、教育部和中国科学院等部门共同组织实施了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2]。当时组织实施这一计划的目的主要是希望通过对实验室装备的重购和升级,为大学和大院大所稳定一批从事基础研究的优秀科技人才, 创造一个良好的科研环境和实验室条件,同时积极发现和大力培养新生力量,使国家重点实验室成为从事基础研究及集聚人才、培养新生力量的基本阵地。国家重点实验室计划的实施,是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创造了我国基础研究基地建设的典范,得到了科学界的高度评价,被誉为“稳定基础研究的重要里程碑”。

2.1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发展历程

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大致可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3,4]:

(1)探索起步阶段(1984~1997年)。1984~ 1993年,国家利用科技三项经费(科技三项费用是指国家为支持科技事业发展而设立的新产品试制费、中间试验费和重大科研项目补助 费)投资9.1亿元,立项建设了8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点在基础理论研 究方面进 行布局。1991~1995年,利用世界银行贷款投资8634万美元和国内配套投资1.78亿元人民币,又立项建设了7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点在应用基础研究和工程领域进行了布局。两批重点实验室建成,形成了国家重点实验室计划的初步框架。1995~1997年,原国家计委对6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了仪器设备更新改造。1990年开始,原国家计委和原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分别委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NSFC),对国家重 点实验室 进行评估。

(2)规范发展阶段(1998~2007年)。1998~ 2004年,国务院机构改革,根据“三定”方案,此前由原国家计委负责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全部移交科技部。科技部承担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并制定了《国家重点实验室“十五”发展计划》,规范和改进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管理,在国家重大需求领域和新兴前沿领域新建了88个实验室,淘汰了17个运行较差的实验室,建立了“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2003年,为带动地方基础研究和基地建设,开展了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工作;2006年,为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加强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开展了依托企业和转制院所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工作。

(3)稳步提高阶段(2008年至今)。2008年3月,科技部、财政部联合设立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项经费,持续稳定支持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实验室建设进入深化改革、全面提高阶段。

截至2013年底,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建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共计260个。2013年评估后,有一个已被撤销,目前在运行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为259个[5]。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年度建设统计情况如图1所示,领域分布状况如图2所示。其中,工程科学领域43个,16个属于机械工程类,占工程科学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总数的37.21%。

2.2机械工程类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历程

机械工程类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历程与国家重点实验室相似,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1983年10月,清华大学温诗铸被借调到原国家教育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教委)科技司长期规划办公室,分管工程科学领域的工作。1983年12月20日,温诗铸代表原国家教委向原国家计委科技司严谷良处长汇报了在高校筹建机械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方案。他以“七·五”十二项国家重大工程为背景,撰写了40页的论证报告, 提出拟筹建的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及其依托单位,即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清华大学)、机械结构强度与振动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安交通大学)、 机械传动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庆大学)和机械制造国家重点实验室 (当时的候选单位有:大连工学院、华南工学院和华中工学院)。1984年末,第一个建设机械结构强度与振动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安交通大学)。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清华大学)第二个筹建,1988年这两个实验室经原国家计委、原国家教委组织验收,正式开放运行。机械传动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庆大学)于1989年初开始筹建,1991年开放运行。

(2)1991~1995年,在国家利用世界银行贷款投资立项建设的7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中,依托机械工程学科建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数量超过总数量的10%,包括流体传动及控制(浙江大学)、 汽车安全与节能(清华大学)、振动、冲击、噪声(上海交通大学)、塑性成形模拟及模具技术(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制造系统工程(西安交通大学)、汽车动态模拟(原吉林工业大学)、牵引动力(西南交通大学)和现代焊接生产技术(哈尔滨工业大学)8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3)1992~1998年,正值我国科技体制改革阶段,大批研究院所实现转制,各中央部委的职能也实施调整,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致使1994年至1998年基本停止了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新建[6]。1998年,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管理权限由原国家计委转到科技 部。据统计,从1992年到2005年,共立项建设了39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但从严格意义上讲,没有1个属于机械工程类。

(4)经过1999年和2000年的过渡,从2001年开始,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又进入一个快速发展阶段。2006年7月26日,科技部发布《关于批准建设空间天气学等1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通知(国科发基字[2006]324号)》,批准建设了1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7],其中包括汽车车身先进设计制造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南大学)和数字制造装备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10月26日,科技部发布《关于批准建设油气资源与探测等2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通知(国科发基字[2007]645号)》,批准建设了2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8],其中包括机器人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3月29日, 科学技术部办公厅发布《关于组织制定国家重点实验室建 设计划的 通知 (国科办基 [2011]20号)》,并于2011年10月25日批准建设了49个国家重点实验室[9],其中包括高性能复杂制造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南大学)、机械结构力学及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机械结构强度与振动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安交通大学)。机械结构强度与振动国家重点实验室为2003年评估撤销后,2011年恢复建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

目前,依托高校建成的机械工程类国家重点实验室共有16个,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

为加强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建设,2006年,科技部开展了依托企业和转制院所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 (以下简称 “企业国家 重点实验 室”)的工作[10]。截止到目前,已挂牌运行的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为99个,分布于材料、电子、建筑工程、交通、矿产资源、能源、农业生物技术、生物、信息、医药卫生、制造装备等11个领域。其中,13个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属于机械工程(制造装备)领域, 如表3所示。

注:国资委为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的简称。

综上所述,机械工程类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发展历程如图3所示。

3现状分析

从最初的立项建设,机械工程类国家重点实验室已经走过了30年的风雨历程。30年间,这些国家重点实验室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培养和引进了大批优秀人才,开展了一系列有影响的国内外合作研究,成为我国机械工程领域自主创新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形成了相对稳定、 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对机械工程学科发展起到了引领作用,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3.1主要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是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与发展的根本,是自身优势领域和特色的具体体现,也是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科技竞争的表达形式。因此,实验室选择的研究方向必须具备相应的科学积累,围绕国家目标与发展战略,能够促进科研特色的形成。同时,要考虑与世界学科发展前沿接轨,在国际前沿学科发展中占有一席之地[11]。

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方向的确立与实验室的定位密切相关。《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总则规定,为适应经济、科技、社会发展的需要,国家重点实验室应根据我国科技发展方针,做好科学技术的储备,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促进新技术领域的探索,培养和稳定优秀的科技人才。即明确了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任务应是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纵观机械工程类1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可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类主要是以工程科学基础研究为主的实验室,要求在解决重大技术问题方面有所建树,其多数研究成果可直接转化为社会生产力,主要为经济建设主战场服务。第二类是以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为主,要求在解决重大理论问题上有所突破,揭示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从而进一步认识客观世界,为改造世界提供理论指导;同时,解决应用开发中的基础科学问题,为国民经济建设作好知识和技术、人才储备。这两种类型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由于科研工作定位不同, 其研究方向差异较大,具体如表4所示。

国家重点实验室发展过程中,既要保持研究方向的相对稳定,又要以国家长远发展目标为己任,紧跟世界学科前沿,适时地对研究方向作出相应调整和补充,最有效地发挥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作用,体现国家的意志。具有特色的研究方向是一个实验室的学术生命线,如何确立具有自己特色的研究方向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应认真审视和对待,不能为了评估结果,不断地更改实验室研究方向,或无限扩大实验室研究范围,从而失去自身原有的特色。

3.2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

16个机械工程类国家重点实验室已成为聚集领军型人才和创新团队的重要基地,优秀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形成了多个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优秀人才和研究团队。

如表5所示,16个机械工程类国家重点实验室拥有两院院士30名,NSFC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69名,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66名。8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得过NSFC创新研究群体项目资助,截至目前,已有2个创新研究群体获得全程(9年)的连续资助。

3.3评估结果

定期评估是国家重点实验室管理 的重要环 节,是全面检查和了解实验室情况、促进实验室发展、规范实验 室管理的 重要途径。1991年,由NSFC组织对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了第一次评估,机械结构强度与振动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安交通大学)和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清华大学) 接受了此次评估[12,13]。

截至目前,机械工程类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完成了五次评估,各轮评估结 果如表6所示[14,15,16]。 其中,第一次 (1991)参评实验 室2个,第二次 (1997)参评实验室4个,第三次(2003)参评实验室11个,第四次(2008)参评实验室13个,第五次 (2013)参评实验室16个。按计划,新一轮评估在2018年。

注:*作为部门重点实验室参加评估。

4结语

经过30年的建设与发展,机械工程类国家重点实验室稳步成长和壮大,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瞄准科学技术发展前沿,开展了大量的创新性研究, 进行了一系列有国际影响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取得了一批可喜的成果。机械工程类国家重点实验室已逐渐成为承担机械工程领域国家重大科学与工程任务的主力军,成为凝聚和培养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的重要基地,在国内外学术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显著提升,在促进重大科研成果的产生和转化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篇4:浪潮国家重点实验室:学企桥梁

1991年从清华大学硕士毕业后,王恩东就进入浪潮电子研究所,除了第一代小型机外,他主持了几乎浪潮所有服务器的研发工作,还完成“973”、“863”、核高基课题等多个项目。目前,除了担任设立于浪潮的“高效能服务器和存储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主任外,王恩东也兼任国际信息处理联合会中国委员会主席、中国云计算专业委员会主任等多种学界职务。

作为浪潮高级副总裁,王恩东同时也是一名企业家。在与记者的言谈中,谈及产品技术,他必谈到产品市场的定位、介入点、回报等话题,话语中透着企业家的坚决。

2007年,科技部正式批准了首批36家设立于企业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由于浪潮在高效能服务器和存储技术方面有比较好的研究基础,并且有积极的创新热情,就成为当时IT企业中唯一一家获此批复的企业。浪潮国家重点实验室主要从事高效能服务器和存储领域关键和共性技术的研究,目前已成为我国高端服务器和存储的重要研发平台。

两个圈子一座桥梁

桥梁,是王恩东给这个实验室的一个标签。

在中国古代,社会曾被分为士、农、工、商四个等级,在王恩东看来,即便到现在,社会上“人以群分、物以类聚”的状况并没有削弱,像科研机构和企业这两个圈子之间,就是泾渭分明。多年与学术界打交道、沉浸在学术和企业两个圈子中,王恩东深深体会到了融合这两个圈子的困难。

除了圈子文化的影响外,王恩东认为,原来无论国内科研机构还是企业,创新能力都比较弱,这也造成两者之间很难找到结合点——高校还在研发IBM、惠普已经做成熟的技术,国内企业没有理由再找高校合作;同样,企业对研发机构也提不出自己的需求。这让两者之间的合作变成“空对空”。

“这中间就缺乏这么一座桥梁。”王恩东说,“浪潮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设立就解决了这个问题。”

在这个“国字头”实验室的学术委员会中,委员们都来自国内最顶尖的学校和研究机构,委员本人就是这些机构的学术带头人。这些“学术大牛”们不仅协助实验室制定研究方向和实施举措,更为关键的是,他们了解国内计算机和存储领域研发力量的分布情况,这些宝贵的信息原本对企业是“隐藏的”。这样,只要企业把产品需求转化为一种技术需求提出来,就能通过实验室学术委员会的人脉,找到相应的研发力量,从而协助企业来解决技术问题。

这座桥梁在天梭K1主机的研发中成为制胜法宝。

不了解服务器行业的人可能并不知道,在银行、电信、能源、交通等行业的后台,使用着一种名为“主机”的大机器,这类机器的台数不多,但作用重大,上述这些行业的关键业务和关键数据都在这类机器上处理。不过,这类机器的核心技术主要掌握在美国企业手中。IBM在上世纪60年代花费50亿美元巨资,最早研发出这类主机。这类产品对国家安全和企业竞争的作用不言而喻。因此,其核心技术,像cache一致性协议、处理器互联技术等都是美国禁运的,连技术咨询都是美国政府所不允许的。有国内企业找到国际企业商谈合作或想通过收购来解决一部分主机的技术来源问题,不仅会遭到拒绝,甚至被美国国会冠以“威胁了美国安全”之名。事实表明,这是一条没有捷径可走的研发之路,要做必须靠自己。

“十一五”前后,我国政府开始坚定地支持主机的研发。在“高效能服务器和存储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落户浪潮后,王恩东他们认为做这件事的时机成熟了,于是紧锣密鼓开始了天梭K1主机的研发。

研究伊始,实验室的学术委员会就在关键技术方案论证上发挥作用,并协助浪潮找到国内相应的研发力量,这些研发机构原本并不从事这些技术的研发,但学术委员知道他们具备相应的研发实力。最终研发机构与浪潮一起攻克了核心技术难关——设计出Cache一致性协议,对协议进行了上千万次的仿真和验证;基于协议开发了芯片,这种芯片可以让1TB数据在几秒钟内通过,并能保持数据的一致性。在此之前,世界上只有5家企业能设计这类芯片。

长工与地主

“长工把地主请到了田间地头来监工”,这是浪潮内部的一个形象比喻,说的是浪潮国家重点实验室研发天梭K1过程中,实验室主任王恩东坚持要请一家客户参与进来的事。

“我们认为这么大的项目、这么重要的产品,既然金融、电信是它最大的市场,就应当把用户拉进来,让用户跟你讲,他们需要什么产品,怎么才能用起来。”王恩东称。

实际上,天梭K1这类主机面临的最大困难还不是技术,而是用户接受不接受。这类产品的客户——金融、电信、税务、电力个个都不缺钱,客户采用原有国外系统,可能更习惯也更放心。而且,这类主机都是封闭的,不像X86服务器那样开放、兼容,可被随时替换掉,它们涉及应用的移植和兼容性开发,这是国内服务器企业一直想做而不敢做的主要原因。

最终,在政府的协调下,国有五大行之一的建设银行加入到天梭K1的开发中。王恩东称,建行“非常有担当”。建行加入后,从自身实际应用场景出发,为天梭K1提出了稳定性和可靠性的一系列需求,让浪潮在设计中考虑不停机的情况下可以更换部件,40度高温下还可以稳定运行等问题。当K1设计出来后,建行又提出了验证方案——将原来自己两台IBM主机并行的系统,改为一台天梭K1、一台IBM并行的方案。可IBM技术又不对我们开放,怎么实现与它并驾齐驱呢?最终建行和浪潮从应用层面解决这个问题,并验证了天梭K1的稳定性。与此同时,建行还重新开发了应用,解决了封闭系统的兼容性问题。

“长工和地主的合作”,让天梭K1成为市场上可用的产品,而不是一个实验室的实验品。目前,天梭K 1在银行、政府等领域已打开应用局面,今年的销售远超出预期。

nlc202309041154

除了与用户对接,浪潮国家重点实验室天然的机制也实现了研究项目和产业化的无缝转化问题。“我既是实验室主任,也是企业管理者;实验室的副主任也是企业管理者。我们根本就没想过实验室项目和产业化的协调问题。”王恩东很干脆地告诉记者。

浪潮国家重点实验室有70多位研究人员,而研发部门有大约600位工程师。在实验室中,一些学术带头人的岗位相对固定,而另一些研究人员可以在“研究”和“研发”之间流动——实验室某个课题组做出成果要转化,这些研究人员就会“跟”到产品研发部门。在研发部门,一些优秀工程师也会被有意安排到实验室来做一个课题,使他在技术、知识和探索能力上有一个提升。

“实验室靠近知识、靠近科学,研发部门靠近用户、靠近应用。”浪潮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胡雷钧说,“研究部门和研发部门人员间的相互调配和流动,会对技术人员看问题的视角产生某些影响。”这可能是浪潮研发体系一个独特的地方。

谷歌、Facebook被神化

“科研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要养的,研发就是要赶的。”这是实验室副主任胡雷钧对研究和研发两种模式的对比分析,尤其侧重在出成果速度上的不同。

胡雷钧言语中透着诚恳和沉稳。在移动互联网这样的“快时代”中,流传着很多传奇的创业故事,但他说,实验室的研究工作并不像那些传奇演绎的一般:某天某人想出了一个点子,第二天就编出一段程序,第三天找到风投拿到一笔钱,第四天就成为一家声名显赫的公司。

“实际上,研究工作要‘耐得住寂寞’,想用几个月的努力就见成效是不大现实的,大部分课题都要扎扎实实做上一两年,才能有点像样的结果。所以,这个工作既要有一定的激情,又要有恒心。”胡雷钧说。

在胡雷钧的描述中,真正的研究是在有了点子以后,需要做大量工作去求证,研究人员要有一种严谨的求证态度。求证后,还要把点子做到原型级别。而在看到原型之前,需要付出巨大努力,工作是繁琐细致的,某个细节控制不好都会造成原型不稳定。在天梭K1核心技术如Cache一致性协议上,就经历了这样艰苦的研究过程。

“研究是在探索,探索就是要在不断失败的过程中寻找新的方向。也许你在某个方向上投入很多力量,最终证明这个方向是错误的,这也是一个成果。”胡雷钧说。

但研发就不同了,它要基于某种成熟技术,做出靠谱的东西,会执行严格的项目管理制度,有进度以及对细节的把控,还有交互的标准。天梭K1的研发任务非常紧,正常的研发周期是5年左右,浪潮用了3年,这里面很多研发工作由串行改为并行。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下,“快”似乎成为一切的核心,Facebook这样的代表性公司,口号就是“先做出来”。对此,王恩东有不同的观点。他认为战略型装备产品和移动互联产品不同,一些移动互联产品甚至可以先拿出来让用户帮你完善,但战略型装备产品在达不到标准以前是不能放到用户那去的。他强调说,“研发工作还是要符合研发的规律,不能存在侥幸心理”。他打了个比方——研发就像种庄稼,玉米要5个月长出来,你非让它1个月长好是有问题的。

不过,在如今这样的快时代下,研发速度肯定是一个一直纠结研发机构管理者的问题。

除了研发速度,怎么激发实验室的创新氛围?谷歌有“20%项目”、Facebook有黑客大赛,浪潮有什么机制吗?

胡雷钧认为,谷歌和Facebook的机制被“过度神化”了。在他眼中,研发组织既不是一个按照流程、秩序组织起来的机械的生产线,也不是一个完全自由散漫的空间。它应该由研发人员的追求、热情和自律推动发展。

“实验室氛围这个词很难去解释,营造氛围靠的是大家共同的追求和目标。”胡雷钧说。

“共同的追求和目标”也是浪潮实验室在请人方面的经验。王恩东每次出国都把“请人”作为重要工作。在环境、薪酬、企业知名度与国际大企业相比不占优的状况下,他们感觉到“找志同道合的人很关键”。如今,浪潮国家重点实验室从海外引进了Jeffery Liu、DingguoZou等高级人才,他们不单在学术上,在做事方法和风格上,像在做事严谨、不浮躁等方面,也对实验室带来深刻影响。

企业,向前!

在中国古代的士、工、农、商之说中,工和商被排在最末,这体现了古代对工、商业者的轻视。在如今很多企业管理者看来,这仍是中国社会存在的问题之一,社会不重视企业,更谈不上重视企业创新。

虽然“十二五”期间,科技部开始将创新主体向企业转移,并打破此前旧的科研体系,包括在企业设立国家重点实验室,并在关键技术攻关层面向相关企业倾斜,但很多企业家认为,社会的思维方式和国家的扶持力度仍需较大改善。

以企业争取科研项目资金为例,现在社会上仍有一种舆论,质疑怎么还要给企业钱呢?他们认为,企业就应该自己掏钱做研发,把钱给企业,企业就会当成利润!

“这话是对的。”王恩东平静地说,“但你要看根本——这笔资金投入有没有推动到企业创新。对于企业来讲,所有的研发投入都来自毛利。企业盈利1亿元,要投入5000万元做研发,可能股东不同意,要求只投入3000万元。这时国家投入2000万元,对企业来说就是雪中送炭,会刺激、鼓励企业去创新,其创新成果带来的推动力和收益一定远远大于当时的投入。”王恩东说即使是美国政府的投入,在企业也一样是毛利,专家和媒体的思维都要变,国家要坚定不移地支持企业创新。”

王恩东说,在重视企业对国家经济支撑和创新发展中,美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上世纪50年代,美国为了推动企业创新,政府给企业投入的创新资金占企业创新资金的50%以上,最高时达到59%。直到现在,这个比例仍在10%左右。在国内,目前国家对企业的平均投入还不到10%。王恩东认为,以目前中国企业的创新现状,合理的比例应该在30%~40%。

“美国政府并没有在企业设立国家重点实验室,但它把企业的重点实验室或研究院当成国家项目的载体。如果中国也这么做,它是否设立国家重点实验室已经不是关键了。”王恩东说。

跨界学术和企业界,王恩东更深刻体会到企业科技创新的艰难。他认为,企业是国家经济和创新发展的支柱,如果国家要在发展和创新中实现飞跃,确实需要更进一步地推动企业向前。

篇5:国家重点实验室名单

3、超导国家重点实验室

4、大气边界层物理和大气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电话:86-10-62041394朱江

5、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 任: 王斌副主任:穆穆、李建平、周天军、(行政副主任吴津生电话: 82995299)

6、非线性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地址:北京市北四环西路15号 主任:何国威 联系电话: 86-10-625618347、分子动态与稳态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

8、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9、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水化学分室联系人: 巩玉华女士

地址: 100085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18号生态环境研究中心Tel:10-62923541 Fax:10-6292354310、集成光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11、计算机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电话:+86-010-6266161612、科学与工程计算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验室主任:袁亚湘电 话:010-62545820地 址:北京中关村

南四街甲1号

13、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

14、脑与认知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陈霖院士(010)64888778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15号

15、声场与声信息国家重点实验室

16、生化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17、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15号 主任 徐涛电话:010-6488848618、动物所生物膜与膜生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办公室主任:赵勇 研究员 010-64807302

副主任:谭铮 研究员 010-64807260 主任助理:杨铁 010-64807319秘书:任爱英 010-6480731319、微生物资源前期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东秀珠 实验室主任电话/传真:010-64807429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

20、系统与进化植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高级工程师 实验室技术主管冯旻 联系电话:010-6283 6086地址:北京香山南辛村20号

21、信息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冯登国010-62661716feng@is.iscas.ac.cn22、岩石圈演化重点实验室电话:86-10-8299824实验室主任:朱日祥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土城西路19号

23、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电话:010-64848730陈晓波 技术

24、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刘高焕 主任电话: 010-64889315

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安定门外大屯路甲11号

孙九林地球系统科学信息共享中心主任

庄大方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资源环境科学数据中心主任

王劲峰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王英杰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地图学研究室主任

25、植物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验室主任:方荣祥 院士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副 主 任: 左建儒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曹晓风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朱玉贤 教授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联系电话:6487342826、植物细胞与染色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联系:王道文李振声64854467 64889380

篇6:地质类国家重点实验室

数学地质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是重要的数学地质人才培养基地,拥有良好的软硬件设置。为更好发挥实验室功能、培养高水平人才,数学地质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招收部分硕士、博士研究生进入实验室培养。为规范研究生培养,由数学地质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以下称甲方)、实验室科研团队负责人(以下称丙方)、进入实验室学习的研究生(以下称丁方)及其导师(以下称乙方)共同制定以下协议:

一、甲方为丁方开放实验室资源并提供办公桌、电脑等学习条件,丁方服从甲

方统一的管理。

二、乙方授权丙方对丁方在科研团队研究范围内的业务学习进行指导(包括且

不限于论文发表、学位论文的开题与答辩)。乙方对丁方的业务学习安排需事先征得丙方的同意。

三、丙方负责安排团队内的教师指导并制定丁方在科研团队研究范围内的业

务学习计划,并提供相应的学习资源。丙方所安排的具体指导丁方的教师可以在作为丁方的第二指导教师。

四、学校发放的丁方指导工作量由乙方取得。

五、丁方同意接受丙方在科研团队研究范围内的业务学习指导。

六、丁方在甲方业务学习期间取得的知识产权归甲方所有。

七、丁方完成的与科研团队研究项目相关的论文必须经过丙方(或丙方团队的具体指导教师)审核同意后方可发表。论文公开发表时必须以甲方作为作者单位或作者单位之一,并且标注获得科研团队相关科研项目的资助。论文作者排序由丙方负责,优先考虑丁方所在丙方团队内的具体指导教师。

八、丁方的学位论文选题范围限制于丁方在丙方的科研团队中所从事的研究

范围内,并且在学位论文开题前和提交答辩前都必须经丙方同意。

九、丁方负责保管和维护甲方和丙方为其提供的学习物品,特别是对数据等资

料的保密。所有相关物品在丁方毕业时归还,如有遗失或损坏由丁方照价赔偿。

十、本协议四方签字(或盖章)后生效,有效期止于丁方毕业之日。本协议生

效后一般不得更改或撤销。如果的确要更改或撤销需经过甲、乙、丙、丁四方一致同意。

十一、本协议不清楚之处由甲方进行解释。

篇7:国家重点实验室申报要求

一、申报条件

1.本次申报针对内地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其他单位的申报材料不予受理。

2.已运行和对外开放2年以上的部门或地方重点实验室,从事基础或应用基础研究,具有国际先进水平或特色,在国内本领域中处于领先地位,有能力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有比较充足的国家纵向科研项目经费。

3.实验室具备高水平的科研队伍,年龄与知识结构合理,能够满足参与国际竞争和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的需要。

4.实验室具有良好的学科基础,至少依托1个二级学科建设,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依托高等院校实验室的主体依托学科应为国家重点学科。

5.实验室具备良好的科研实验条件。科研用房集中,面积在3000平方米以上。仪器设备基本满足科研需要,总值2500万元以上,并对外开放使用。有稳定的管理和实验技术队伍,管理制度比较健全。

6.实验室依托单位和主管部门提供各方面的条件保障,并承诺建设期间投入仪器设备购置经费2000万元以上。

二、注意事项

1.申报实验室必须符合指南方向,具体实验室名称和主要研究方向应比指南方向更集中,突出优势和特色,避免过于宽泛。申报时可对现有部门(地方)重点实验室的研究方向、人才队伍、管理体制等做适当调整,使实验室成为集中依托单位精华力量、代表相关领域最高研究水平的科研基地。原则上不支持跨单位联合申报。

申报表内容提纲

一、建设实验室的目的、意义(包括实验室建成后对国家和依托单位的作用、贡献等)

二、国内外该学科(领域)最新进展,发展趋势、应用前景

三、实验室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内容

四、实验室现有研究工作的基础、水平(国内外影响和地位;近5年承担的重大科研任务和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在推动学科发展、解决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关键问题等方面的贡献)

五、科研队伍状况及培养人才的能力(队伍规模和结构的总体情况、现任实验室主任和学术带头人的简介及其代表性成果,高水平人才的吸引和稳定,研究生培养情况)

六、已具备的科研条件(科研用房、仪器设备、配套设施)

七、开放合作与运行管理情况(开放合作、日常运行管理、人员聘用及流动、仪器设备管理与使用)

八、主要工作规划、预期目标与水平(从研究内容、科研条件、人才队伍、开放合作与运行管理等方面阐述)

九、专家(学术委员会)意见

十、实验室依托单位意见(包括建设经费支持额度等)

十一、主管部门意见(包括建设经费支持额度等)

附件1.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名单(列出姓名、性别、出生年月、职称、研究方向或专业等主要信息,研究、技术和管理人员分别排列)

附件2.现任学术委员会名单(列出姓名、性别、出生年月、职称、单位、研究方向等主要信息)

附件3.实验室主要科研仪器设备清单

附件4.实验室近5年来承担的重要科研项目清单

附件5.实验室近5年来重要获奖清单(标注完成单位和人员排序)

篇8:地质类国家重点实验室

1. 1 基础研究的需求

农业新品种和生命科学创新的材料来源, 是维持人类生存与发展最根本的物质基础, 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资源, 是国家综合实力及其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谁拥有农业生物资源, 谁就能占据世界农业发展的主动权[1]。亚热带地区光、温、水等生态环境极其优越, 农林植物种质资源及基因资源丰富而有特色, 是世界三大生物多样性中心和中国最重要的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之一, 蕴藏了许多重大的基础科学问题有待探索[2 - 3]。然而, 亚热带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农业单一化发展以及人口快速增长的压力, 生物赖以生存的生境日益恶化, 许多珍贵的生物资源, 特别是一些重要的农林植物资源濒临灭绝, 急需抢救性保护, 这严重地制约了地区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威胁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因此, 迫切需要在亚热带地区组建一个仪器设备精良、科研队伍强大的国家重点实验室, 对该地区独特的农林植物资源进行挖掘、收集、保育、创新与利用, 以满足当前我国亚热带地区农业生产、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相关基础科学研究的迫切需求[4 - 6]。

1. 2 国家战略的需要

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以亚热带重要农作物、亚热带果树、特色林木等三大类特色农业生物种质资源为研究对象, 设置“重要农业生物种质资源的收集与评价”、 “种质资源重要性状的生物学基础”、 “种质资源的创新与利用”等3 个学术方向, 在资源收集与评价的基础上, 系统深入地研究其具亚热带特色的重要性状的生物学基础, 揭示其发育、适应性、速生丰产性等内在生物学规律, 并对这些资源进行挖掘性创新与保护性利用。该实验室的建成, 搭建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 “亚热带农林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 创新平台。它可带动相关基础研究, 为我国亚热带地区现代农业提供新理论、新技术和新产品等科技支撑;可满足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的需求, 为我国现代农业提供强劲的资源保障; 可培养高层次人才, 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智力源泉。这对促进该地区农业生物资源的抢救性保护与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增强该地区农产品供应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 依托单位的学科优势与积累

2. 1 依托单位的历史积淀

华南农业大学是一所以农业科学和生命科学为优势、亚热带区域农业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重点农业大学, 是世界亚热带地区极具影响力的农业高校之一。该校在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领域具有悠久的历史, 积累了丰富的种质资源。20 世纪30 年代, 丁颖院士开始收集野生稻资源, 植物分类学家陈焕镛教授、蒋英教授和李秉滔教授开始收集亚热带果树与特色林木资源, 赵善欢院士开始筛选收集农药活性植物资源。经过近80 年的积累, 目前学校已建成了国内高校首屈一指的 “野生稻与栽培稻种质资源圃”、“亚热带果树种质资源圃”、“亚热带林木种质资源圃”和 “农药活性植物资源圃”等4 个校内种质资源圃以及一批校外原地和异地种质资源圃, 共收集亚热带农业生物种质资源26000多份。

2. 2 依托单位的软硬件条件

在上述基础上, 学校逐步形成了系统研究 “亚热带重要农作物”、 “亚热带果树”与 “特色林木”等三大类农业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问题的优势特色研究领域。该领域已建成5 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3个国家重点学科等学术平台; 培养出了一支含1 名中科院院士, 1 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2 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1 名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2 名国家和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 6名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 1 个教育部创新团队和一批中青年骨干科学工作者的学术队伍; 积累了一批10 万元以上的总值达3200 多万元的科研仪器, 8000 多平米的核心区实验室等科研硬件; 近5 年发表SCI论文335 篇、其中影响因子5. 0 以上的10 篇, 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28 项, 其中主持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 项, 省级以上审定的作物新品种30个, 获得专利及品种保护权33 项; 正承担2. 7 亿多元的部级以上科研项目; 国际合作良好。华南农业大学在亚热带农林植物资源研究领域历史悠久、基础扎实、实力雄厚、水平国内领先, 已具备了组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良好条件。

3 学科凝练的思路、内容和逻辑

我国亚热带地区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农业种质资源特色最明显的地区之一。亚热带农业生物学研究既有明显的区域特性, 又有科学的普遍性。特别是对亚热带地区重要农林植物资源的收集、保护与评价、种质资源重要性状的生物学基础、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等所涉及的重要科学问题进行研究, 是当前国际生物学研究的热点。因此, 开展这些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组建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将以亚热带重要农作物、亚热带果树、特色林木等三大类特色农业生物种质资源为研究对象, 在资源收集与评价的基础上, 系统深入地研究其具亚热带特色的重要性状的生物学基础, 揭示其发育、适应性等内在生物学规律, 并对这些资源进行挖掘性创新与保护性利用。

3. 1 重要农业生物种质资源的收集与评价

种质资源保育的策略是以物种的遗传多样性为保育重点, 通常采用原地保存和异地保存相结合, 辅之以离体保存。自然保护区是种质资源原地保护最重要的形式之一。在现有重要农业生物种质资源的保护与评价的基础上, 加强对重要农作物、亚热带果树及特色林木的收集、评价和保护; 建立与完善原地、异地和设施保存基地; 针对不同物种资源特性, 对其重要性状进行系统评价; 为基础生物学研究和种质创新利用提供资源。

3.1.1重要农作物资源收集与评价。

收集和保育栽培稻和野生稻种质资源, 发掘育性、抗性、高产和优质等新的遗传资源;建立亚热带大豆、鲜食玉米等特色作物资源圃;对资源重要性状进行评价。

3.1.2亚热带果树资源收集与评价。

进一步收集亚热带果树资源, 丰富亚热带果树种质资源圃;利用分子标记技术进行遗传作图和重要性状的遗传分析, 并研究重要资源对亚热带特殊生态环境的适应性。

3.1.3特色林木资源收集与评价。

收集亚热带濒危树种和特用林木种质资源, 建立和丰富种质资源库;重点对农药、能源、南药和饲用树种进行评价和分析;为开发和产业化利用提供特色林木资源。

3. 2 种质资源重要性状的生物学基础

亚热带地区生态条件独特, 常年高温高湿、土地酸化贫瘠且存在低磷、铝毒等诸多障碍因素。种质资源的创新与合理利用有赖于针对植物形成适应该地区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状进行机理研究。因此, 克隆控制这些重要性状的基因并阐明其作用机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其中, 育性、抗病、抗逆和养分高效利用等是亚热带地区农林植物资源最具特色的研究领域。对上述种质资源的重要性状进行生物学基础研究, 重点从发育、抗病和抗逆境等方面, 研究在亚热带种质资源中蕴藏的重大基础科学问题, 为种质创新和资源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3.2.1作物育性分子机理。

以水稻为模式作物, 进行水稻发育基因的克隆及分子机理研究。克隆水稻育性和发育的重要基因, 分析其功能并阐明调控机理;完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基因转化载体系统, 开展基于多基因转化的水稻遗传改良研究, 分析相关基因的功能, 阐明其调控机理。

3.2.2主要病害抗病机理。

以稻瘟病为模式病害系统, 利用不同来源的稻瘟病菌株, 从大量的资源中筛选、鉴定优异的抗病种质资源。在其他病害系统方面, 以亚热带农作物的病毒病以及柑橘黄龙病为主要的研究对象, 在病原生物学和功能基因组学等不同层次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在此基础上, 开展这些病害的转基因育种以及综合防治研究。

3.2.3抗酸性土壤逆境机理。

开展亚热带大豆、水稻的养分高效利用的根系特性、生理及分子机理的研究, 克隆养分高效根系特异重要基因, 分析这些基因的功能, 阐明其调控机理。进行水稻、特色果树及特色林木抗高温、抗旱的生理及分子机理研究, 筛选抗逆种质资源, 克隆抗逆基因, 阐明其功能。

3. 3 种质资源的创新与利用

以上述收集的种质资源为材料, 在重要基因资源和理论体系研究的基础上, 从分子设计育种、功能成分利用、品质与保鲜技术等方面开展亚热带重要农业物种种质资源的创新和利用研究。

3.3.1作物品种分子设计与改良。

进一步完善和扩充基于染色体单片段代换系文库的水稻分子设计育种平台, 开展水稻分子设计育种研究。建立亚热带果树和特色林木的分子育种体系。以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方法与转基因育种手段培育亚热带重要农作物、特色果树和林木新品种。

3.3.2功能成分形成与利用。

系统调查亚热带农药活性植物和南药植物资源, 建立种质资源库和信息数据库, 构建植物功能成分基础研究平台。驯化和筛选高品质农药活性资源植物, 研究植物源农药的活性先导化合物, 丰富和发展植物源农药活性先导化合物相关的理论, 为我国植物性农药产业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和理论指导。开展南药植物活性成分及结构分析, 为南药植物资源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3.3.3品质形成与保鲜。

研究亚热带特色果实如荔枝、龙眼、枇杷等的成熟衰老、品质劣变机理及其调控规律, 研发延缓采后果实衰老和品质劣变的新型保鲜技术与安全高效的采后病害控制技术, 结合新型保鲜材料的筛选研发, 提出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现代果品物流综合保鲜技术体系, 为我国亚热带特色果品提供系统化的高新物流保鲜技术储备。

3. 4 研究方向之间的逻辑联系

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为应用基础研究型实验室, 将以亚热带特色的农林植物资源, 特别是重要农作物、亚热带果树和林木等重要种质资源为研究对象, 以资源收集、保护与评价为基础, 以重要性状的生物学基础为研究重点, 进而对亚热带种质资源进行创新与保护性利用。由此产生3 个研究方向: “重要农林植物种质资源的收集、保护与评价”、 “重要性状的生物学基础”和“种质资源的创新与利用”, 构成 “上、中、下游衔接, 三位一体” 的农林植物种质资源的研究体系。研究方向充分体现了该实验室对该研究领域科学问题的凝练和不同方向的有机联系, 充分反映了依托单位的学科优势和区域优势与特色。

4 结语与展望

农业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保障。农林植物资源的收集、保护与评价———重要性状的生物学基础研究———资源的创新与利用, 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多学科的交叉融合, 将宏观与微观问题有机结合并进行联合攻关, 才能充分挖掘资源的潜力, 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培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学科方向凝练是这个系统工程的框架与核心。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一面旗帜, 对于打破我国科技体制条块分割、资源分散和低水平重复的弊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7 - 9]。国家重点实验室坚持改革、创新, 实行 “开放、流动、联合、竞争”八字原则, 为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提供了宝贵的经验[10]。

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于2011 年3 月获得科技部批准立项, 由华南农业大学与广西大学联合共建, 这在某种程度上表明该国家重点实验室凝练的研究方向具有鲜明的学科优势、区域优势和研究特色, 与国家加大农业科技创新的要求相吻合, 对提升我国农业整体科研水平和综合竞争力, 搭建国家级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科研平台, 支撑我国现代农业可持续平衡发展,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摘要:以2011年新建的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例, 尝试从目的意义、依托基础、凝练思路与研究内容等方面进行简要的归纳概括, 为相关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与培育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国家重点实验室,学科,培育,思路

参考文献

[1]程萍.我国科技体制和文化体制改革比较[J].中国科技论坛, 2012 (8) :156-159

[2]苏丁丁, 熊兴耀, 程鹏, 等.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现状与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1, 30 (6) :88-91, 107

[3]曹健林.加强管理、凝练目标、开创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新局面[J].中国基础科学, 2009 (6) :3-7

[4]李小跃, 孙铭, 高阳.以评促建, 加强新形势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 26 (11) :166-168

[5]李祥, 刘彬彬, 赵世杰.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的指导作用浅析[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 31 (1) :86-89, 104

[6]周岱, 刘红玉, 赵加强, 等.国家实验室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分析与建构[J].科研管理, 2008, 29 (2) :154-165

[7]陶春, 万钢强调: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EB/OL].学习时报.http://www.china.com.cn/xxsb/txt/2008-03/10/content_12195738.htm

[8]吕萍, 柳卸林.开放性对科学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影响——以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例[J].中国管理科学, 2011, 19 (6) :185-192

[9]危怀安, 王婉娟, 韩庆元, 等.自主创新能力演化的体制性因素及作用机理——基于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J].软科学, 2013, 27 (3) :4-8

上一篇: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教研活动心得体会下一篇:企业人力资源需求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