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注释文献

2024-04-29

毕业论文注释文献(精选6篇)

篇1:毕业论文注释文献

Bibliography

[1] A.S.Hornby. 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 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 2004

[2]曹雪芹, 高鄂.红楼梦.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2

[3] 陈大亮.谁是翻译主体.中国翻译, 2004(3): 3-7

Notes

[1] A.S.Hornby. 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M].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 2004: 345

[2] Hornby: 56

[3] 陈大亮.谁是翻译主体.中国翻译, 2004(3): 3

[4] 陈大亮:6

说明:

1.参考文献

(1)参考文献按照先英文后中文的顺序排列,每个文献作者为按照字母顺序排列,中文作者如果第一个汉字拼音相同,则按第二个汉字排列,如第二个汉字拼音相同则以第三个汉字拼音为准。

(2)英文文献作者姓名的顺序为先名后姓,若名字用缩写,其后要用句点,若用全名,名姓之间不加标点。

(3)若文献作者为两人或以上,每个作者之间用逗号隔开。

(4)若引用文献为网址则只需给出网址即可,位置位于所有文献最后。

(5)引用期刊的必须在出版年代和期刊号之后标明起止页码,实例见参考文献。

2.注释

(1)注释格式为在参考文献格式最后加冒号添加页码即可。

(2)引文通常只标单页,一般不跨页。

(3)若为连续引用,中文格式为:作者姓名:页码;英文格式为:作者姓:页码。连续引用意为两次引用中间不得插入其他文献或同一作者的其它文献。如果隔了一个文献,则应将文献内容写全。见注释范例。

篇2:毕业论文注释文献

例如

一、注释体例

(一)中文注释范例(参照《法学研究》的注释体

例)

1.著作类(含港澳台著作)范愉:《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0页。梅仲协:《国际私法新论》,台北三民书局1982年版,第38页。林山田:《刑罚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59页。

2.论文类 徐鹏:《外国法解释模式研究〉》,《法学研究》2011年第1期。

3.报纸类 周扬:《三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人民日报》1979年5月7日第1版。

4.编著类

杨润时主编:《最高人民法院民事调解工作司法解释的理解与适用》,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50—56页。

5.译著类

【英】艾伦·雷德芬、马丁·亨特:《国际商事仲裁法律与实践》,林一飞、宋连斌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0—15页。

6.文集类(论文集析出文献的注释体例)季卫东:《调解制度的法律发展机制——从中国法制化的矛盾情景谈起》,载强世功编:《调解、法 ① 制与现代性:中国调解制度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1页。

7.网络文献

《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草案)全文及主要问题汇报》,http://.(2010/9/8)(来自于网络的文献一般应为资料性的,而不应是发表于网络上的论文,因其随意性而不宜作为论据加以引用。)8.转引文献

Neil Kaplan, Hong Kong Arbitration Cases and Materials, Butterworths, 1991, p 223.转引自王生长:《仲裁与调解相结合的理论与实务》,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47页。

(一般尽量不使用这种转引的方式,最好找到原始文献,以免以讹传讹。)

(二)英文注释范例

1.著作类

Pieter Sanders, The Work of UNCITRAL on Arbitration and Conciliation,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 2001, pp.8-10.2.论文类

Luis Miguel Dlaz, Mediation Furthers the Denv.J.Int’L L.& Pol’Y, vol.30, No.1, 2001, p 8.(通常期刊上的文章名用斜体表示,以区别于所载期刊名,而著作名则不需要。引文文献页码标注建议使用at,以免根据不同情况使用P或PP引起的混乱。)

篇3:毕业论文注释文献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图书文献发展特点

1. 图书文献资料数量众多。

从汉代到隋代长达六百年发展时间里, 国家藏书的目录所著录的典籍数量增长了九倍, 从678个著录种类增长到6150个著录种类, 净增长5472个, 这在当时活字印刷术和雕版印刷术还没有发明的年代, 完全依靠人工抄写, 工作量十分浩大, 可以说图书文献种类增长很快。虽然从隋朝到宋朝的650年时间里, 雕版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先后发明, 但是其图书典籍种类只增长了1.5倍。从宋代到清代编修四库全书的五百多年时间里, 图书典籍种类反而下降到只有1000多种。由此对比可见,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图书典籍发展很快, 可以说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中产生图书典籍数量最多的一个时期。

2. 图书文献结构较为完整。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图书文献, 不仅数量众多, 而且在结构上也不断完善, 许多新兴学科在这个时期产生。如果用今天较为传统的经史子集四部图书分类法来对当时的图书文献进行分类的话, 则可以发现当时的图书文献资料已经在整体上具备了四部图书分类法的基本特征。而且在我国古代传统的经部文献著作中, 儒家的经典十三经, 其中有六部都是由这一时期的学者著作的, 所以清代学者皮锡瑞在他的《经学历史》中写到, 当世所传的十三部儒家经典经书注释中, 除《孝经》是由唐明皇亲自注释外, 其余的十二部, 分别由汉代学者和魏晋学者分别注释, 而且两者各占一半。其中郑君笺的《毛诗》, 主要对《礼记》、《仪礼》和《周礼》进行注释, 何休对《公羊传》进行注释, 赵岐对《孟子》进行注释。可以说, 六经都是汉代学者注释的, 孔安国的《尚书传》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学者王肃注释的, 何晏注释《论语集解》、王弼注释《易注》, 郭璞所著的《尔雅注》、范宁所著的《谷梁集解》、杜预所著的《左传集解》。由此可见,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图书文献注释有了较快发展, 而且取得较为明显的成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当时学者对于图书文献的注释, 还体现在类书的产生, 文学总集的出现, 诗文评类和别集涌现, 开创了我国古代文献门类发展新时期, 对于后世的图书文献研究产生重要影响。

3. 魏晋南北朝时期图书文献流通范围不断扩大。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图书文献发展, 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特点, 就是当时的图书具有商品的特性, 其流通范围在不断扩大。西汉时期, 汉惠帝免除了“挟书令”, 彻底废除了秦朝时期的图书文献管理政策, 从而促使私人藏书得到发展, 直接导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私人藏书盛行, 许多贫困人家的孩子也有图书可以阅读。例如, 王韶虽然家中十分贫困, 但是好学不倦的他, 竟然可以三天不吃饭而持续读书。图书典籍已经从当时的上层社会中逐渐流传到普通百姓之家。并且, 随着纸张的发明和应用, 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古代图书事业的发展, 图书文献的流通大大加快。虽然当时图书主要依靠手抄的方式完成, 雕版印刷还没有发明, 出现了专门帮人抄书的书佣。例如, 崔亮十岁左右的时候, 由于家贫, 只好专门帮人抄书生存。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图书文献学的思想方法

随着图书典籍数量的不断增加, 对其研究的人员在不断增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图书文献整理活动, 融入了当时人们的思想和方法。通过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图书文献注释的研究, 可以发现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1. 求真务实的目录学研究。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学术思想多样化, 文献部类十分丰富。两汉时期所编著的《七略》已经难以适应当时图书分类发展需要, 加上当时的图书文献事业发展处于动荡和创修并存的历史背景下, 对于图书分类体系的变革和研究成为时代发展的需要。《隋书》中记载到, 曹魏取代东汉以后, 大量搜集遗失的图书文献, 将其集中存放在秘书阁中。后来, 秘书郎郑默撰写了《中经》, 秘书阁秘书监荀勖根据《中经》, 重新编著了《新簿》, 将群书分为四部。第一部称为甲部, 主要包括六艺及小学等图书;第二类称为乙部, 主要包含古代的诸子百家学说以及近代的各家学说;第三类称为丙部, 主要包含了各类杂事、旧事和史记等;第四类称之为丁部, 主要包含各类诗词赋。这四部图书共有两万九千九百四十五卷。通过这段文献记载可以发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学者, 针对以前图书六分法中存在的问题, 大胆提出要用四分法来对各类图书典籍文献进行分类, 所以秘书监荀编著的《新簿》对于后世目录学产生很大影响, 直接指导当时的目录编修工作。

2. 更加注重对不同版本图书的研究整理。

如前文所述, 魏晋南北朝时期, 雕版印刷术还没有发明, 所以图书基本上都依靠人工抄写方式完成。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时图书典籍的流通, 促进图书事业的发展, 但也存在抄写错误等问题, 不同人抄写的版本差距较大。当时有的学者已经开始关注到这个问题了, 并且通过搜集不同的版本, 对图书典籍进行考证和注释。例如, 在《梁书》中记载到, 当时学者任昉搜集了万余卷图书, 而且大多数是“异本”;《北齐书》中也记载到, 辛术搜集了万余卷典籍, 大多数是宋齐梁时期的作者所编著的“异佳本”;《晋书》记载到, 学者张华把当时的天下奇闻秘本都收藏了。异本、佳本、秘本, 由此可见,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学者已经留意到不同版本图书存在的不同, 有了更加自觉的版本意识, 并且对这些不同版本的图书文献进行考证, 反映出当时学者所秉持的读书治学要研究版本的思想。他们认为, 对不同版本图书进行考证注释十分重要, 错本、误本只会贻害治学。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图书注释的文献价值

在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 图书注释得到较快发展, 特别是对于《汉书》和《史记》的注释方面, 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学者司马贞在其《史记索影序》中指出, 在南齐王朝以后, 对于《史记》的注释开始出现一个衰落时期, 导致“残文错节, 异音微义, 虽知独善, 不见旁通。欲使后人从何准?”由此可见, 后世学者在对前面学者的图书作注释, 虽然各有目的, 而且因人因时因地而异, 但都是为了弥补原有图书中存在的不足, 以便后人能够更加准确阅读和理解。当时的学者裴骃在编著《史记集解》的过程中, 不仅集合当时各家学者对于《史记》的注释, 自己也经常抒发个人见解, “时见微意, 有所裨补。”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学者在对图书进行注释的时候, 十分注重已有学者的一些注释成果, 并对这些注释进行广泛借鉴和引用分析,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献的保存和传播。学者韦昭在其《国语解序》中, 对两汉到魏晋时期《国语》注释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 他一方面对前人注释成果进行了肯定, 另一方面也对其中的不足进行了分析, 提出自己的看法。从现在仍然在流传的集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图书文献可以看出, 当时学者对于图书的注释, 取材十分广泛, 可以说是网罗宏富。虽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许多图书早已灰飞烟灭, 不留踪迹, 但是由于大量注释的存在和流传, 客观上促进了图书文献的保存。学者程金造认为, 在我国隋唐时期以前的图书主要存在各种图书注释中, 刘孝标的《世说新语注》、裴松之所著的《三国志注》、刘昭的《续汉书八志注》等, 仍然可以看到当时一些图书文献痕迹。王国维在对《水经注》进行校注的时候, 就大量引用了徐广的《晋纪》、习凿齿的《魏晋春秋》、傅畅的《晋诸公赞》、王隐的《晋书之地道记》等, 其中对于刘孝标的《世说新语注》最有代表性, 与李善的《文选注》、郦道元的《水经注》、裴松之的《三国志注》等, 为后世学者引用最多, 对于图书文献的保存具有很大促进作用。

刘孝标在对《世说新语》进行注释的时候, 大量引用了谭道銮、王韶之、徐广、习凿齿、傅畅、何法盛、王隐、虞预、干宝、孙盛、邓粲等许多晋史中的文献资料, 这些文献在隋唐以后逐渐流失, 后人在对魏晋时期诸家学者及相关历史进行研究的时候, 刘孝标的《世说新语注》就成为重要的资料来源。学者黄奭在对邓粲的《晋纪》进行研究的时候, 弥补散失的40多处, 其中有一半以上来自于刘孝标的《世说新语注》。后代学者对魏晋南北朝时期学者的图书注释进行研究, 从中可以发现当时图书文献发展状况, 对于我国古代的图书文献研究具有重要作用。唐代学者在对晋史进行研究, 编写《晋书》的过程中, 许多内容来自于刘孝标的《世说新语注》, “其所采择, 忽正典而取小说, 波靡不返, 有自来矣。……其所载者, 大抵宏奖风流, 以资谈柄, 取刘义庆《世说新语》与刘孝标所注, 一一互勘, 几于全部收入”。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图书注释文献保存价值为后来的学者所广泛称道。吴士鉴在其《晋书斠注·自序》中提到, 裴松之在注释《三国志》, 编写《三国志注》的时候, 其所引用的魏晋史传和地志大约有数百种, 大部分图书已经散失了, 现在只能从《三国志注》中管窥一些。《傅子》共有一百二十多卷, 但是在唐代以后逐渐散失了。侯康在《三国志补续注》中充分肯定了裴松之的《三国志注》文献保存价值, 清代学者叶德辉和钱保塘等人在整理《傅子》的过程中, 也大量从《三国志注》中引用文字。

参考文献

[1]张孟伦.中国史学史[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1983.

[2]储泰松.三国志裴松之音注浅论[J].江苏大学学报, 2004 (5) .

[3]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0.

篇4:毕业论文注释文献

关键词:翁方纲 《苏诗补注》 苏轼 诗歌注释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6938(2010)02-145-05

On the Philological Value and Annotating Accomplishment of Weng Fanggang’s Su Shi Bu Zhu

He Zetang (Humanitie Institutes of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Guang Zhou,Guangdong,510642)

Abstract:Weng Fanggang,a famous Confucian、epigraphier、poet in Qing Dynasty,composed Su Shi Bu Zhu.In thisbook,he rearranged the Shi and Gu’s annotation which noted by Zha Shenxing with the Shi and Gu’s annotation which published in Song Dynasty,and complemented Zha Shenxing’s work.This book had important philological value.He also made textual research to Shi and Gu’、Shao Changhen、Zha Shenxing’s annotation,corrected their errors. Weng Fanggang’s annotation contributed important value in language interpreting、history interpreting andpsychology interpreting.

Key words:Weng Fanggang;Su Shi Bu Zhu;Su Shi;Poem Anotation

CLC number:I207.22 Document code:A Article ID:1003-6938(2010)02-145-05

翁方纲(1733-1818),字正三,又字忠叙,号覃溪,晚号苏斋,顺天大兴人。乾隆十七年(1752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历官至内阁学士。生平可见《清史列传》、《翁覃溪先生年谱》等。

一 翁方纲的学术特长与《苏诗补注》成书过程

(一)翁方纲的学术特长及著作

1.经学

翁方纲生活在乾嘉时期,平生精研经术。他认为:“考订之学,以衷于义理为主,其嗜博、嗜琐、嗜异、矜己者,非也。” [1 ]翁方纲论经学,无汉宋门户之见,而调停其中。同时代学者中,钱载与戴震有过激烈的争论。戴震之学,宗于汉儒,强调训诂、名物考证。钱载宗宋学,诋之为“破碎大道”。《清史列传·翁方纲传》记录他对此的评论:“诂训、名物,岂可目为破碎?考订、诂训,然后能讲义理也。钱戴之争,究以戴说为正。然戴谓圣人之道,必由典故、名物得之,此却不尽然。” [2 ]可见,翁方纲的态度最为持平公正。

翁方纲的经学著作有《论语附记》、《孟子附记》、《诗附记》、《书附记》、《礼附记》。他又校正朱彝尊的《经义考》,合为《经义考补正》12卷,此外还著有《礼经目次》、《春秋分年系传表》、《十三经注疏姓氏》、《通志堂经解》目录各一卷。

2.书法与金石学

翁方纲与同时的刘墉、梁同书、王文治并称为四大书家,其书初学颜真卿,后学欧阳询,隶书仿史晨、韩敕诸碑。

翁方纲又是著名的金石学家,尝取东汉熹平石经残字12段,勒于南昌学宫。李桓《国朝耆献类征初编》引张维屏《听松庐文钞》,称其“于金石谱录书画碑版之学,尤能剖析毫芒,如肉贯串。” [3 ]著有《两汉金石记》22卷、《粤东金石录》12卷、《苏米斋兰亭考》8卷、《汉石经残字考》、《焦山鼎铭考》。

3.诗歌创作与诗学主张

翁方纲一生存诗六千余篇,辑为《复初堂诗集》70卷,又著《复初斋文集》35卷。于诗文创作之外,又撰《石洲诗话》8卷、《苏诗补注》8卷。

翁方纲论诗,认为王士祯力主“神韵”之说,虽然超妙,但其弊处往往流于空调,因此拈出“肌理”二字,欲以实救虚。后人对翁诗的评价不一,或以为,其诗言言征实,非诗家正轨。张维屏则认为:“《复初斋集》中诗,几于言言征实,使阅者如入宝山,心摇目眩。盖必有先生之学,然后有先生之诗。世有空疏白腹之人,于先生之学曾未窥及涯涘,而轻诋先生之诗,是则妄矣。” [4 ]翁方纲持“肌理”说,以至于其诗内容包括诸经注疏以及史传之考订、金石之爬梳,与其《苏诗补注》的思路相近。

除此之外,翁方纲还著有《小石帆亭著录》、《米海岳年谱》、《元遗山年谱》等书。

(二)《苏诗补注》的概况

翁方纲崇敬苏轼,每年十二月十九日,必为苏轼做生日会,请与会之人各赋诗词歌咏,三十年如一日。在翁方纲之前,康熙年间的诗人查慎行已撰有《补注东坡先生编年诗》(亦通称《苏诗补注》)。乾隆三十八年,翁方纲得到宋刊施、顾《注东坡先生诗》,并以“宝苏”名其书室。翁方纲在《苏诗补注序》中提到:“方纲幸得详考施、顾二家苏诗注本,始知海宁查氏所补者犹或有所未尽。” [5 ]他又认为:“昔赵东山有《左传补注》,近时惠松厓又有《左传补注》,盖补之为辞,不嫌于复也。” [6 ]因此,他带领门徒曹振镛订析苏诗之疑义,日钞一二条,可谓用功精深。日积月累,补注之役终于乾隆四十六年完成,共得8卷,并于乾隆四十七年正月刊行,定名为《苏诗补注》,收入《苏斋丛书》中。

《苏诗补注》8卷,包括补原注275条,新补94条,共369条,可谓短小精炼。该书所补所订,皆作者深思熟虑之所得,所贵之处,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在这短短的三百余条补注中,尽见乾嘉学者的功力。

康熙年间,宋犖得到宋刊施、顾《注东坡先生诗》后,命邵长蘅主持重刻,是为清施本。清施本的短处在于对宋刊本妄加删改,已失原本之真。邵长蘅、李必恒、冯景又补注施、顾注已阙卷数,其注未脱文人之气,态度不够严谨,文献与史实方面的错误较多。稍后,查慎行撰《苏诗补注》,全面补注苏诗。查慎行是著名诗人,其书虽然在补注地理、职官、史实、人物以及编年、辑佚、辨伪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但在不少细节方面存在较多错误,治学态度稍欠谨慎,学力也有所未逮。翁方纲以严谨的学风、精深的学力,对上述诸家旧注进行了补正,在苏诗注中引入了严密考证的方法,形成了以考证注诗的特点,引领苏诗注转入精密求实的学术方向。

二 《苏诗补注》的文献价值

(一)用宋刊施、顾注本校补查慎行所录施、顾原注的阙误

1.用宋刊施顾注本补全查慎行《苏诗补注》所录的施顾原注,共计275条。查慎行在《补注例略》中提到:“施氏本又多残脱,近从吴中借抄一本,每首视新刻或多一二行,乃知新刻复经增删,大都掇拾王氏旧说,失施氏面目矣。今于施注原本所有而新刻所删者,辄补录以存其旧,漫不可辨者则缺之。” [7 ]查慎行本人藏书不多,欲补宋犖、邵长蘅翻刻时对宋刊本之妄删,从友人处借抄宋刊施、顾注本,仍然无法补全。相比之下,翁氏所补,功不可没。例如《广陵会三同舍各以其字为韵仍邀同赋·刘莘老》题下注,邵长蘅翻刻本所录:

刘莘老名挚,极论新法,章数上。中丞杨绘亦言其非。安石使曾布作十难折之,仍诘两人向背好恶之情,绘惧,谢罪。莘老独奋曰:“为人臣岂可压于权势,使天子不知利害之实。”即条对所难,以伸其说。又云:“若谓向背,则臣所向者义,所背者利;所向者君父,所背者权臣。”安石大怒,将窜岭外。上不听,谪监衡州盐仓。初,安石党友倾一时,造作言语,以为几于圣人。至是,遂以其学乱天下。先生诗“士方在田里”云云,谓此也。[8 ]

此条查慎行未能补全,翁方纲补全原注:

刘莘老名挚,永静东光人。中甲科。韩忠献荐,除馆阁校勘。王介甫一见,器异之,擢栓正中书礼房,非其好也。才月余,为监察御史。即奏请毫州青苗狱,谓“小人意在倾摇富弼,今弼已得罪,愿少宽之。”入见,神宗问:“卿从学王安石耶?安石极称卿器识。”对曰:“臣东北人,少孤,独学,不识安石也。”自此极论新法,章数上,中其要害。中丞杨绘亦言其非。安石使曾布作《十难》折之,仍诘两人向背好恶之情。绘惧,谢罪。莘老独奋曰:“为人臣岂可压于权势,使天子不知利害之实。”即条对所难,以伸其说。又云:“若谓向背,则臣所向者义,所背者利;所向者君父,所背者权臣。”安石大怒,将窜岭外,上不听。谪监衡州盐仓。安石为小官,不汲汲于仕进,屡辞官不就,由是名重天下,士大夫恨不识其面。后除知制诰,自是乃不复辞。初,安石党友倾一时,造作言语,以为几于圣人。至是,遂以其学乱天下。先生诗云:“士方在田里,自比渭与莘。出试乃大谬,刍狗难重陈。”谓此也。元丰官制行,首用为礼部郎中。哲宗即位,擢侍御史、中丞,连拜尚书左、右丞,中书、门下侍郎,右仆射。性峭直,慷慨有气节。自初辅政至为相,修严宪法,辨白正邪。□□□□以观文殿学士知郓州、青州。绍圣□□作,贬新州,薨。绍圣初,赠少师,谥忠肃。[9 ]

施顾注中的题下注为施宿所作,运用大批史料以说明苏诗的本事,具有极高的诠释价值。两相比较,邵长蘅所刻的施注被删去了一些重要片断,如刘莘老因反对新法,在皇帝面前毅然否认自己与王安石的交情。在当时,一般朝臣唯恐不能与王安石拉上关系。刘莘老此举,尽显其高风亮节。没有这个片断,后文所引“安石使曾布作十难折之,仍诘两人向背好恶之情”也失去了背景,仅凭邵氏保留的片断,无法让读者明白事件的背景与完整经过,更不能全面了解刘莘老的性格。

2.以宋刊施顾注本校正查本所录施注。例如《送刘攽倅海陵》:

翁注:查氏补录施氏原注,“侔古循吏”句下脱“身兼数器,守道不回”八字。 [10 ]

“身兼数器,守道不回”是对刘攽性格的概括,施宿注在此句之下,还叙述了刘攽刚直不阿,挺身力斥王安石变法之非,因而被逐为外任的种种事迹。缺少这一画龙点睛之句,效果可想而知。

《陪欧阳公燕西湖》:

翁注:查氏补录原注……居颍才一年而薨,句上脱“然”字。方纲按:此一“然”字,施氏有深意,不可删也。[11 ]

此诗施宿题注用大量文字说明了欧阳修因无法阻止门生王安石推行新法而告老居于颍州,“然居颍才一年而薨”中的“然”字意在暗示欧阳修生命最后一年心中郁郁,却被邵长蘅等删去,又被查慎行照录,后果严重。

在以上例子中,翁方纲利用所得稀世宋刊本,纠正了查慎行所录的种种错误,其文献价值弥足珍贵。

(二)利用墨迹校勘

翁氏是著名的书法家,又是碑帖收藏家。支伟成《清代朴学家列传》称其“生平双钩摹勒旧帖数十本,海内书碑版者毕归之。” [12 ]因此,他很重视以墨迹来校勘,如《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

翁注:方纲尝见此诗初脱稿纸本,真迹在富春董诰侍郎家。前篇“不辞青春”二句原在“一枝亚”之下,“清诗独吟”二句原在“年年谢”之下,以墨笔勾转,从今本也。“江云”句涂“抱岭”二字,改“有态”。“不惜”句“惜”字涂,改“辞”。后篇“十五年前真一梦”句全涂去,改云“忆昔还乡泝巴峡”。“长桅亚”,“长”字未涂,旁写高字。“白发”句涂“莫吾”二字,改“宁少”。“自怜老境更贪生”句全涂去,改云“至今归计负云山”。“老境向闲如食蔗”句,涂“向”字,改“安”字,又涂去,改“清”字;“食”字不涂,旁改“啖”字。“幽居□□已心甘”句全涂去,改云“饥寒未至且安居”。“往事已空”句,涂“往事”二字,改“忧患”。又其与今本异者,次篇“落帆樊口”改“武口”;“长江衮衮空自流”作“长江衮衮流不尽”。按此时作于元丰三年庚申春,先生年四十五。老苏公之归葬在治平三年丙午,先生以护丧归蜀,过黄州南岸,时先生三十一,距此时正十五年,故曰“忆昔还乡泝巴峡”也。其改定精密如此。[13 ]

翁方纲利用自己所见苏轼稿本真迹,与通行本一一对照,从而再现了苏轼写作时不断改动文句的过程,揭示了苏轼创作思维的变化。

(三)利用石刻校勘

翁方纲是著名金石学家,徐世昌《清儒学案·苏斋学案》称其“性嗜金石,考订精审。使节所莅,残幢断碣,必多方物色,摹拓以归。” [14 ]由此,他也重视用石刻来校勘,如《题灵峰寺壁》“灵峰山上宝陀寺”:

翁注:“寺”石刻作“院”,石刻在本寺中,今存者元泰定二年重刻也,后题作“元符三年十月”。[15 ]

三 《苏诗补注》的注释成就

周光庆先生在《中国古典解释学导论》一书中将中国古典解释学分为语言解释、历史解释、心理解释三个层面, [16 ]这种划分法特别适用于中国古典诗歌的解释。翁方纲的《苏诗补注》恰恰在这三个方面都展示了较高的学术水平。翁方纲对苏诗的补注,不同于普通的诗歌解释,而是建立在严格考证基础上的诗歌解释。这一是因为翁方纲所作乃补注,前代已有众多的苏诗注解,要在前人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纠谬补缺,必须以深厚的考证功力作保证。二是因为翁方纲生活在乾嘉时期,受该时代重考证学风的影响,且本人又是著名的经学家、金石学家,自然偏于以考证的方法解释苏诗。

(一)语言解释

上文已述及,翁方纲论学,强调训诂、考订。他认为考订之学,以衷于义理为主。反过来说,只有详加考订,才能得出正确的义理。苏诗的一大特点是“以学问为诗,以文字为诗”,苏轼常常用僻字、使僻义、押僻韵,这对注释者是一个难题。在《苏诗补注》中,翁方纲多次指正前代注家在训诂、音韵、文字方面的错漏。

1.训诂。例如《游金山寺》“是时江月初生魄”:

翁注:施氏原注云:“《尚书》:月三日庚戍,柴望,大告武成。既生魄。《礼记》:月三日而成魄。”方纲按:《武成》“既生魄”,谓十五日之后也。《礼记》“月三日而成魄”,则谓月之初三日也。东坡此诗自指初三而非十五之后,明矣。似不当以《尚书》与《礼记》并引。然《礼记》但云“成魄”而无“生魄”之文,则初三之月言“生魄”者,有类于杜撰矣。窃尝考之,《礼记·乡饮酒义》“象月之三日而成魄也”,陆德明《释文》曰:魄,普百反。《说文》作“霸”,云“月始生霸然也”。徐楚金《说文系传》曰:承大月,二日;承小月,三日。从月, (上雨下革)声。《周书》曰:哉生霸。据此,则徐氏释《说文》,以“生魄”之文牵合为一尔。[17 ]

翁方纲指出,初三之月称为“成魄”,十五后之月方称为“生魄”。苏轼此诗写的是初三之月,却用了“生魄”这一称呼,有杜撰之嫌,容易引起误解。在苏诗中,苏轼逞才使气,误用典故甚至杜撰事实的例子并不少见。本诗的施注正是受了这种干扰,只好将《尚书》与《礼记》两种说法同时引出,却不能定夺。与之相比,翁方纲的解释要清晰准确得多。

2.音韵。《侄安节远来夜坐三首》“白头还对短灯檠”:

查注:《西溪诗话》:古诗:灯檠昏鱼目。读“檠”作去声。《集韵》:檠,渠映切。有足,所以几物。又檠音平声,榜也,非灯檠字。韩退之“墙角君看短檠弃”,亦误。自东坡用之,后人遂不复辨别矣。[18 ]

翁注:按“灯檠昏鱼目”系唐彦谦诗。彦谦晚唐人,尚在韩文公《短灯檠歌》之后,而庾信“对烛赋莲帐,寒檠窗拂曙”、江淹《灯赋》“铜华金檠,错杂镂形”,已皆作平声矣,岂可因唐人有作仄用者,遂并疑前后诸家耶?至以为始于东坡,尤不然。陆放翁《老学庵笔记》云:《考工记》:弓人寒奠体。注:奠,读为定。至冬胶坚,内之檠中,定往来体。《释文》:檠音景。《前汉·苏武传》注:颜师古曰:檠音警。又巨京反。东坡作平声押,盖用《汉书》注也。[19 ]

翁方纲指出“檠”在六朝诗中已作平声,作仄声乃唐人偶用,并非正轨。苏轼用作平声韵,既有语言学上的根据,又有诗学上的传统习惯。查慎行对苏轼的批评是错误的。

3.文字。《寄刘孝叔》“闻道已许谈其粗”:

翁注:查注本作“麤”,一作“粗”。方纲按:“粗”、“麤”二字不同。“麤”从三鹿,行超远也,仓胡切。“粗”从米,且声,疏也,徂古切。《广韵》:粗,麤也,略也,徂古切,又千胡切。是“粗”字虽有平、上二音,而以上声为本音。今人多以“麤”、“粗”相通,而不知“麤”字无上声也。邵刻本又云一作“祖”,盖形近而讹耳。[20 ]

翁方纲指出了查慎行不懂“粗”、“麤”之别,误将此诗的“粗”写成“麤”。

(二)历史解释

历史解释,即孟子“知人论世”说在诗歌解释中的实际应用。苏诗是继杜诗之后又一部诗史,对苏诗进行历史解释,即运用“以史证诗”方法,展示苏诗创作的时代背景、考证触发苏诗创作的本事,以解释诗意。宋代诗人陆游指出这是解释苏诗的关键所在。在陆游的指导下,施宿引用大批史料再现苏诗创作的时代背景、考证触发苏诗创作的本事,受到历代学者的称赞。查慎行补注苏诗,在此方面亦有重要贡献,有力地补充施宿之注。在施、查二人已作了详细注解的前提下,翁方纲仍能以其精深的学力补充上述两位注家的缺误。

1.辩旧注史实之误

《次韵张安道读杜诗》“醉饱死游遨” 句下施注引刘斧《摭遗》,谓杜甫已死,玄宗迁南内,思之,诏天下求诗。

翁注:按杜公卒于代宗大历五年庚戍,此乃云“玄宗还南内”,盖唐人小说伪耳。[21 ]

唐玄宗回长安时,杜甫尚未去世。施注所引,与史实不合,被翁方纲指正。

2.补注东坡佚事。《东坡居士过龙光求大竹》:“斫得龙光竹两竿,持归岭北万人看。竹中一滴曹溪水,涨起西江十八滩。”

翁注:宋庐陵曾达臣《独醒杂志》:东坡北归,至岭下。偶肩舆折杠,求竹于龙光寺。僧惠两大竿,且延东坡饭。时寺无主僧,州郡方令往南华招请,未至。公遂留诗以寄之,诗云云。西江十八滩,谓赣石也。东坡至赣,留数日。将发舟一夕,江水大涨,赣石无一见,越日而至庐陵。舟中见谢民师,因谓曰:“舟行江涨,遂不知有赣石,此吾龙光谶也。”[22 ]

翁方纲之前诸注家,只简单地注释了佛典与地名,翁所引《独醒杂志》之文,能说明苏轼作此诗的前因后果,以发明全篇之意,是必要的补充。

3.补注人物。《赠袁陟》:

翁注:按袁陟,南昌人。庆历六年进士,知当涂县,官至太常博士。著有《遯翁集》。即汲引郭功甫者也。邵氏补注题下已具其略,不知查注何以云“不详何许人”也。[23 ]

袁陟的生平事迹,史有明文,查慎行却有所疏忽,翁方纲予以补充。

(三)心理解释

诗歌解释中的心理解释,即孟子“以意逆志”说的具体应用。宋代赵次公、赵夔等注释苏诗,从诗歌写作的角度分析苏诗的篇章结构与各类表现手法,并结合上下文的语境,体会苏轼的用心,并品味苏诗的言外之意。作为诗人,翁方纲亦能体会苏轼的用心,理解比前人准确。例如《夜直祕阁呈王敏甫》“只有闲心对此君”:

翁注:方纲按:冯山公注“此君”,引晋王子猷语指竹,恐未必然。白乐天《效陶》诗云:乃知阴与晴,安可无此君。此君指酒也。苏盖用此。[24 ]

冯景望文生义,按常例将“此君”理解为竹。本篇乃苏轼夜值内阁所作,翁方纲结合全文的意思,将“此君”理解为酒,并说明“此君”指酒的根据来自白居易诗,显然更为恰当。

翁方纲还善于抓住要领,把握整篇诗意,例如《孙莘老求妙墨亭诗》:

翁注:墨妙亭石刻自诗中所称绎山、兰亭、鲁公、徐峤之外,尚有汉唐诸家,非一语所能尽,故借杜陵评书语,该尽短长肥瘦,以檃括诸碑,非先生论书之旨果与杜异也。[25 ]

翁方纲本是书法大家,此注能领会苏轼的意图,高于前代诸注。

翁方纲的《苏诗补注》秉承了乾嘉时期重视考证的学风,以考证的方法补注苏诗,将苏诗注引向了精于考证的学术道路。翁方纲之后,冯应榴的《苏文忠公诗合注》、沈钦韩的《苏诗查注补正》二书继承翁方纲以考证的方法注诗并重视文献校勘的学术思路,对苏诗旧注进行了全面严密的考证。冯应榴的《苏文忠公诗合注》高度重视前代各注所引文献的考核,与沈钦韩的《苏诗查注补正》,在地理、职官、人物、史实等方面的考证取得极高的成就。这两部著作与翁方纲的《苏诗补注》一起,在苏诗注释史与苏轼研究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参考文献:

[1][2](清)国史馆.清史列传[A].清代传记丛刊:104册[Z].台北:明文书局,1985:436,436.

[3](清)李桓.国朝耆献类征初编[A].清代传记丛刊:145册[Z].台北:明文书局,1985:783.

[4](清)张维屏.国朝诗人征略[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502.

[5][6][9][10][11][13][15][17][19][20][21][22][23[24][25](清)翁方纲.苏诗补注[M].(粤雅堂丛书)清光绪刻本:卷首,卷首.

[7][18](宋)苏轼.苏诗补注[A].(清)查慎行补注.文渊阁四库全书:1111册[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8,424.

[8](宋)苏轼.(宋)施元之,顾禧,施宿注.(清)邵长蘅删补.施注苏诗[A].文渊阁四库全书:1110册[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154.

[9][10][11][17][21][24][25](清)翁方纲.苏诗补注[M].(粤雅堂丛书)清光绪刻本,卷一:12-15,5,11,14,8,4,19.

[12]支伟成.清代朴学大师列传[A].清代传记丛刊:12册[Z].台北:明文书局,1985:559.

[13][19](清)翁方纲.苏诗补注[M].(粤雅堂丛书)清光绪刻本,卷四:8,9.

[14]徐世昌.清儒学案小传[A].清代传记丛刊:6册[Z].台北:明文书局,1985:314.

[15][22](清翁方纲.苏诗补注[M].(粤雅堂丛书)清光绪刻本,卷二:5.

[16]周光庆.中国古典解释学导论[M].北京:中华书局,2002.

[23](清)翁方纲.苏诗补注[M].(粤雅堂丛书)清光绪刻本,卷五:3.

篇5:毕业论文注释及参考文献格式4

2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本科毕业论文注释及参考文献格式要求

一.注释格式

为统一格式起见,本院外语专业学生毕业论文的注释采用尾注和夹注,不采用脚注。凡是对论文中某一单词、词组、引文、或某一说法进行补充性说明的,采用尾注(即下文第1条所说的End-notes)的方式,但在论文里英文统一采用Notes一词(见附录1);凡是在论文中使用直接引语或间接引语的,一律采用文中夹注的方式(见下文第2条)。

1.尾注(End-notes)

在正文需注释处的右上方按顺序加注数码①②③„„,在论文的正文之后写注文,每条注文加对应数码,回行时与上一行注文对齐。加注数码与数码对齐。

2.夹注(In-text Citations)

某些引文和/或所依据的文献无需详细注释者,以夹注的形式随文在括弧内注明。

1)来自专著的直接引语,作者姓名在文中已经出现

格式:出版年份:页码

例如:

Rees said,“As key aspects of learning are not stable,but changeable,this opens the way for the role of the teacher as the pre-eminent mediator in the process”(1986:241).

2格式:作者姓名 出版年份:页码。

例如:

“我们所懂得的只是实体存在的片段,可以肯定地说,一切具有重大意义的理论至多只能是部分地真实,但这不应作为放弃理论研究的借口”(Chomsky 1979:48)。

“One reason perhaps is that the Chinese audience are more familiar with and receptiveto Western culture than the average English readers is to Chinese culture”(Fung 1995:71).

3)如果引述的内容为大段原文(超过四行),所引原文左边双倍缩进(即10个字符),右边与上下文对齐。引文一般用冒号引出,引文不加引号(注意例句末句号与括号的位置)。例如:

He is aware of the politics of his choice and that English is not the natural medium for his social novel.He describes his process of creation thus:

I found, while writing spontaneously, that I was always translating

dialogue from the original Punjabi into English.The way in which my

mother said something in the dialect of central Punjabi could not have been

expressed in any other way except in an almost literal translation, which

might carry over the sound and the sense of the original speech.I also

found, that I was dreaming or thinking or brooding over two-thirds of the

prose narrative in Punjabi, or n Hindustani and only one-third in the

English language.This happened usually while I was writing stories and

novels.(Anand 1979:36)

4)来自某篇文章的直接引语,作者姓名在文中没有出现

格式:作者姓名(英文只注姓)、出版年月

例如:

“Everything rests on the notion that there is such a thing as‘just’words—but there isn’t.”(Baston 1972)

格式:出版年份:引文页码

例如:

According to Alun Rees(1986:234),the writers focus on the unique contribution that each individual learner brings to the learning situation.6格式:作者姓名、出版年份;引文页码

例如:

It may be true that in the appreciation of medieval art the attitude of the observer is of primary importance.(see Robertson 1987:136)

注:如所述观点可直接从原文找到,用(c.f.: Robertson 1987:136)

7)提到某人的观点(没有提到姓名)

格式:作者姓名,发表年份

例如:

This point has been argued before.(Frye 1998)

A number of studies do not find texts with long series of Terms which derive from a single semantic field.(Thompson 1985;Francis 1989/1990)

8)互联网资料

格式:编号(自设)

例如:

“A deconstructive reading is a reading which analyses the specificity of a text’s critical difference from itself.”(Net.2)

注:Net.2.“征引文献”中的编号,是为了便于注明文内引语的出处。参考第二部分《参考文献》中的第4点“互联网资料”。

二.参考文献格式(Bibliography)

外语专业学生毕业论文中的外文参考文献和中文参考文献分别归类排列,外文的排在前,中文的排在后。英文的参考文献按作者姓名的英文字母顺序排列,无明显作者的英文参考文献(如某些词典、辞书、百科全书)则按书名的英文字母顺序排列。中文的参考文献按作者姓名的拼音字母顺序排列,无明显作者的中文参考文献按书名拼音字母顺序排列。参考文献在第一行写不完的,第二行缩进5个字符。注意标点与空格。

1.著作类(Books)

格式:作者的姓名,书名,出版地,出版单位和出版年份。

Format: Author’s last name, given name, Title.Place of publication: publisher, year of publication.1)独立作者

Fairbanks, Carol.Prairie Women: Images in American and Canadian Fiction.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6.2)同一作者两本以上的参考书

Fairbank, John K.China Perceived: Images and Policies in Chinese-American Relations.New

York: Alfred A.Knopf, 1974.______ China Watch.Cambridge & Lond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7.3)同一作者两本以上同年出版的参考书

Newmark, Peter A.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London: 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 Ltd., 1998a.______ Textbook of Translation.London: 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 Ltd., 1998b.4)同一本书有两作者

Grayling, A.C.& Whitfield, Susan.China: A Literary Companion.London: John Murray, 1994.5)同一本书有三位作者以上者

Edens, Walter.et al.Teaching Shakespeare.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7.6)书的主编

Hall, David.ed.The Oxford Book of American Literary Anecdotes.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1.7)机构作者A Book by a Corporate Author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Intellectual Freedom Manual(2nd ed).Chicago: ALA, 1983.高等学校外语学刊研究会.外国语言研究论文索引(1990-1994).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

社,1996。

8)无作者署名的书

Encyclopedia of Photography.New York: Crown, 1984.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9)一书多册

Blotner, Johnson.Faulkner: A Biography(2 vols.).New York: Random, 1974

张道真,现代英语用法词典(5册).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

10)翻译著作

Arkush, R.David & Lee, Leo O.trans.& eds.Land without Ghost: Chinese impressions of

America from the Mid-Nineteenth Century to the Present.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9.赵元任.中国话的文法.丁邦新译.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68。

11)政府文件

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Television and Behavior: Ten Years of Scientific Progress and

Implications for the Eighties.(DHHS Publication No.ADM 82-1995).Washington, DC: U.S.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82.《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香港:三联书店有限公司,1991。

12)学位论文

Conceison, Claire A.Significant Other: Representations of the American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Spoken Drama.Cornell University, May 2000

2.文章类

格式:作者姓名,篇名,刊名,刊物的卷号和期号,年份,文章的起止页码。

Format: Author’s last name, given name.Article title.Journal title, Volume number(Issre/Issue number), year: page number.1)期刊文章Periodical Articles

Bolinger, D.“The Atomization of Meaning”, Language 41(1965): 555-573.Fulwiler, T.“How Well Does Writing across Teaching Work?” College English 46(1984): 13-25.Prakash, Gyan.“Orientalism Now”, History and Theory 34(3)(1995): 199-212.陈渊.国外英语教材初探.《外国语》第1期,1979:66-68。

吕叔湘、饶长溶.试论非谓形容词,《中国语文》第2期,1981:81-85。

2)论文集的文章An Article in an Anthology or the Published Proceedings of a Conference

Peters, M.& Stephen, T.B.“Interaction Routines as Cultural Influences upon Language

Acquisition” In Schieffelin, B.B.& Ochs, E.eds.Language Socialization Across Cultures.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6: 80-96.3)报纸署名文章A Signed Article in a Daily Newspaper

Darst, James.“Environmentalists Want Hotels, Concessions Removed from US Parks”, Boston

Globe, May 25, 1988:17.吴天.外来语与我国文化的冲突.《牛城日报》10月23日,2000:B5。

4)工具书署名文章A Signed Article in a Reference Book

Tobias, R.& Thurber, J.Encyclopedia Americana.1987 ed.南文.联合国的口述录音翻译。《中国翻译词典》1997年版。

5)工具书非署名文章An Unsigned Article in a Reference Book

Tharp, Twyla.Who’s Who of American Women.15th ed.1987-88.6)社论An Editorial

Young, Gifted, Black----and Inspired.Editorial.Washington Post, May 18, 1988:20.大力加强金融系统思想政治工作——庆祝中国共产党诞生79周年。《金融时报》7月1日社

论,2000:1。

3.非文字材料Non-print

1)电脑软件Computer Software

格式:制作人姓名、软件名称(说明是电脑软件)、版本,年份。

Format:Computer programmer’s last name, given name.Title(Computer software).Model number, year.Rosenberg, Victor, et al.Pro-Cite.Vers.1.3.(Computer software).IBM PCDOC 2.0, 256KB, disk,1987.2)电影、电视、广播、幻灯、录像、录音、艺术品Films, TV and Radio Programs, Slides, Videotapes, Audiotapes and Art Works

格式:片名(或节目名),导演姓名,出品地(或播出台和播出地),年份(或播出日期)。Format:Name of film.Director’s last name, given name.Place of production, year(or date of showing).The Last Emperor(Film).Bertolucci, Bernardo(Director).With J.Lone & P.O’Toole.Columbia,1987.If God Ever Listened: A Portrait of Alice Walker.Horizons(Radio program).Rosenthal, Jane

(Producer).NPR.WBST, Muncie.3 Mar.1984.Too Smart for Strangers(Videotapes).Brandt, F.(Producer)& Messina, P.E.(Director).Burbank,CA: Walt Disney Home Video, 1985.《我的父亲母亲》(电影),张艺谋(导演)。北京,1998。

3)CD-ROM或磁碟

“Yokel.”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2nd ed.CD-ROM.Oxford: Oxford UP, 1992.4.互联网资料Internet information

格式:编号,篇名,引用日期,网址,Net.1: Deconstruction, July 30, 2000

Net.2: Jacques Derrida, August 1, 2000

Net.3: Feminism, Ideology.And Deconstruction: a Pragmatist View.August 1, 2000

篇6:毕业论文注释文献

(说明:本格式参阅了MLA、CMS、《外语教学与研究》的格式、其他学术刊物、以及中山大学外语学院毕业论文格式要求。)

I. 注释Endnotes and In-text Citations

1.尾注

在正文需详细注释处的右上方按顺序加注数码①②③……,在全文之后写注文,每条加对应数码, 回行时与上一行注文对齐。

2.夹注

某些引文或所依据的文献无须详细注释者,以夹注的形式随文在括号内注明。

1)来自专著的直接引语,作者姓名在文中已经出现:

格式:出版年份:页码

例:

Rees said, “As key aspects of …in the process”(1986;241).

2 ) 来自专著的直接引语,作者姓名在文中没有出现:

格式:作者姓名,出版年份:页码

例:

The underlying assumption is that language “bound up with culture in multiple and complex ways”(Kramsch, 1968: 3).

3 ) 来自某篇文章的直接引语,作者姓名在文中已经出现:

格式:发表年份 (无须页码)

例:Ernst Rose submits, “The highly spiritual view of the …alike” (1974).

4 ) 来自某篇文章的直接引语,作者姓名在文中没有出现:

格式:作者姓名(英文只注姓)、出版年份(无须页码)

例:

“Everything rests on the notion that there is such a thing as ‘just’ words – but there isn’t” (Bateson 1972)

5 ) 来自专著的间接引语,作者姓名在文中已经出现:

格式:出版年份:引文页码

例:

According to Alun Rees (1986:234), the writers focus on the unique contribution that each individual learner brings to the learning situation.

6 ) 来自专著的间接引语,作者姓名在文中没有提到:

格式:作者姓名 出版年份:引文页码

例:It may be true that in the appreciation of medieval art the attitude of the observer is of primary importance ( see Robertson 1987: 136).

7 ) 来自文章的间接引语,作者姓名在文中没有提到:

格式:作者姓名 出版年份 (无须页码)

例:

It is argued that if communication is to be successful, the people involved need to share the same referential meaning of the words they are using (Byron & Fleming ).

8 ) 提到某人的观点与姓名:

格式:发表年份(紧跟姓名后)

例:

Peters (1985) proposes that the operation of a rule-based system generates language, …

9 )提到某人的观点(没有提到姓名):

格式:作者姓名 发表年份

例:

The writers focus on the unique contribution that each individual learner brings to the learning situation (Rees 1986 :32).

A number of studies do not find texts with long series of Themes that derive from a single semantic field (Thompson 1985; Francis 1989/1990).

10 ) 互联网资料:

格式:编号

例:

“A deconstructive reading is a reading which analyses the specificity of a text’s critical difference from itself” (Net. 2 ).

( 注::Net. 1, Net. 2, Net. 3,……为了便于注明文内引语的出处,在参考文献中按编号顺序列出网址。)

II. 参考文献 Bibliography (or References)

1.专著:

1).作者的姓名(英文作者的姓,名),书名,出版地:出版商,年份。如果同一作者两本以上同年出版的参考书,在年份后用a,b ,c 等标出。例:

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周兆祥,《翻译与人生》。香港:商务印书馆,a。

周兆祥,《翻译初阶》。香港:商务印书馆,1996a。

2).书的主编:

例:Hall, David, ed. The Oxford Book of American Literary Anecdotes. New York: OUP, 1981.

3).机构作者:

例:高等学校外语学刊研究会,《外国语言研究论文索引》(1990-1994)。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Intellectual Freedom Manual. 2nd ed. Chicago: ALA, 1983.

4).无作者署名的书:

例:《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Encyclopedia of Photography. New York: Crown, 1984.

5).一书多册:

例:Blotner, Hohnson. Faulkner: A Biography (2 vols). New York: Random, 1974.

张道真,《现代英语用法词典》(5册)。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6).翻译著作:

例:赵元任,《中国话的文法》(丁邦新译)。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Calvino, Ian. The Uses of Literature. (P. Creagh Trans.) San Diego: Harcourt, 1986.

7). 政府文件

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香港:三联书店有限公司,1991。

2. 文章:

格式:作者姓名,篇名,刊名,刊物的卷号和期号,年份,文章的起止页码。

Format: Author’s last name, given name. Article Title. Journal Title, Volume number( Issue /Issue number), year: page number.

1) 期刊文章

例:陈渊,国外英语教材初探,《外国语》第一期,1979:66-68。

Boling, D. The atomization of meaning. Language 41, 1965:555-573

2) 论文集的文章:

例:张美芳,翻译学— 关系繁多的综合性学科,黄国文主编,《语文研究群言集》。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308-318。

Peters, M & T. B. Stephen. Interaction routines as cultural influences upon language acquisition. In Schieffelin, B. B. & E. Ochs, eds. Language Socialization Across Cultures. Cambridge: CUP, 1986: 80-96.

3) 报纸署名文章:

例:吴天,外来语与我国文化的冲突。《羊城日报》10月23日,:B5。

英文报刊格式:作者姓,名. 文章名. 报刊名, 日期, 年份: 版面

4) 没有署名的社论:

格式:社论名。 报刊名和日期加“社论”字样,年份:版面。

3. 文字资料:

1) 电脑软件

格式:制作人姓,名./姓名,软件名称。型号,年份。

2) 电影、电视、广播、录像、录音、艺术品等:

格式:片名(或节目名),导演(或制作者)姓名。出品地(或播出台、地),年份(或播出日期)。

3) 互联网资料:

格式:编号,作者名,篇名,网址

上一篇:海子廉洁校园建设活动纪实下一篇:感动亲情主题班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