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计量论文范文

2022-05-09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献计量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文章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法,基于中国资源总库(CNKI),运用文献计量可视化分析工具,对相关文献发展趋势、期刊分布、机构分布、作者分布、文献被引情况和关键词分布展开定量分析,结合基于关键词的电力企业内部审计文献定性分析,总结电力企业内部审计取得的研究成果,并从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合作的方式角度对未来深入研究加以展望。

第一篇:文献计量论文范文

企业并购动因文献计量分析

随着新一轮并购浪潮的出现,越来越多的混合多元并购和大规模跨国并购方兴未艾,尤其是 2008 年金融危机以来,以中国企业为主开展了风起云涌的“以弱并强”的跨国并购,如吉利并购沃尔沃、四川汉龙收购Sundance Resources。这对中国企业“走出去”来说是一个契机,也是在全球化趋势中把握主动竞争地位的绝佳机遇。本文运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对国内企业并购的研究和文献进行了梳理,选取企业并购动因和文化整合两个维度进行了总结分析,希望能为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文献回顾

本文在中国知网(CNKI)系统中搜索到关于企业并购的期刊文献共计17231篇(1994年—2016年),刊登在核心期刊的文献共计4595篇,CSSCI收录的文献共计2288篇;文献主要涉及海外并购、并购重组、协同效应、财务风险等主题。从各年文献数量来看,1994年—2009年各年文献数量出现了明显的递增趋势,并且在2008年、2009年两年达到了峰值,这或许与2008年的经济危机有关,在全球经济萧条的情况下中国经济仍然保持了高速增长,中国企业也在此背景下并购了许多海外企业,也许正是这一点引起了学界的关注,使得这两年的研究量增多。而在这两年之后,文献数量则出现了明显的回落。

在并购动机方面中国知网(CNKI)系统显示文献总数分别为968篇、752篇,主要刊登期刊有《商场现代化》、《现代商业》等,核心期刊占少数,鲜有CSSCI收录。在这些文献中研究方法主要还是理论结合案例或者纯描述型分析,综述形式的文献还较少,构建模型进行研究的文献更是捉襟见肘。从文献搜索来看,目前还没有以企业并购为研究主题进行计量分析的文献,这也是本文的一个创新点。

二、国内企业并购研究文献计量分析

为更好地了解国内学者对企业并购研究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趋势,作者对国内企业并购研究文献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本文利用国内最权威的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来检索我国的企业并购研究文献,在阅读文献的基础上分别做了历年文献数量、引文量最多文献、发表最多文献的期刊、高产作者、主要研究方法、主要研究主题的图表,希望为读者呈现一个全面直观的表述。

1.历年文献数量。20世纪末,在改革开放的大潮引领之下,在企业迅速发展和崛起的经济环境中,并购动因开始引起我国学者的思考和关注。王宪榕(1999)较早意识到企业并购的动因包括“多元化经营,减少风险;企业实现优势互补;节省交易费用,降低不确定性;突破进入壁垒;借壳上市”。相应地,李占雷,李素莲(1999)也认为“降低代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实现规模经济,降低经营风险;提高企业的市场份额;避税考虑”是企业并购的动因。令人欣慰的是,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逐渐有中国学者开始研究企业并购的动因,并陆续在学术期刊上发表企业并购研究文献。

图1所示,国内学者对企业并购的动因的关注和研究始于1999年(这个时间处于第五次并购浪潮末期)。但是直到进入21世纪才真正出现了一波企业并购动因研究的热潮。尤其是在中国进入WTO之后,加之第6次并购浪潮的助推,2006年以后到2014年,几乎每年国内刊物上发表的并购动因研究文献数量都是在70篇以上,并在2013年达到了高峰(90篇)。近两年我国企业并购研究热潮稍显减退之势,因此国内并购动机研究文献的数量有所下降。但并购在我国经济领域中仍发挥的巨大作用,尤其是2016年1月,中国企业已经宣布计划收购66家外国公司,交易金额达680亿美元。根据Dealogic的数据,这相当于2015年全年中国公司收购外企交易总额的60%。因此学术界对于企业并购动因研究还应继续推进方可构建中国企业并购动因的理论体系。

2.高被引文献分析。作者进一步从文献影响力的视角总结了国内企业并购动因研究的高被引文献,我们可以归纳出两个明显特征。同样,高被引文献中有3篇发表于《经济研究》,显示《经济研究》在推动国内企业并购动因研究方面不遗余力,成为该研究领域的前沿“重镇”,但是,年代久远,文献偏老。结合前文对于企业并购动因研究方法的统计分析,我们认为,在国内,企业并购动因规范研究不仅在数量上占据优势,也得到了比较广泛的引用和关注。

可是高被引文献排名前三的都是2005年之前的文献,纵览整表唯有史永东,朱广印的《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并购行为的实证研究》这一篇文献发表时间距今较近。显而易见,多数研究者只是在以上几篇高引用文献中“拾人牙慧”,尤其是2008年后由于全球经济环境的变化,业已出现很多新的并购动因。因此我国学者一方面应该不断汲取新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更应该转换研究问题的角度、提高发现新问题的能力。

3.发表最多文献的期刊。作者进一步统计了国内发表企业并购动机研究文章最多的前15种期刊。在我国发表企业并购动因研究的文章的期刊几乎全部集中在管理学和经济学领域,这意味着国内学者很少从事跨学科的企业并购动因研究。另外,国内关注企业并购研究的重要学术期刊较少,主要有《商业经济研究》、《财会月刊》、《财会通讯》等寥寥几个。前15种期刊中,入选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核心刊物的期刊仅占5.27%(即5种),而发表文章数量第一的《商业现代化》和位列第三的《现代商业》都不是核心期刊。而更加遗憾的是这排名前15的期刊中没有一个是CSSCI来源期刊。这意味着企业并购动因还没有得到国内重要期刊的足够重视。

4.主要研究机构分析。西南财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以及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位居高产研究机构前三甲。从统计数据来看,西南财经大学在国内企业并购动因研究领域唯马首是瞻。以西南财经大学为作者单位在学术期刊上发表的企业并购动因研究文献75篇(约占文献总数的7.75%),几乎和排在第二、第三的中国人民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发表的文章总和旗鼓相当。并且,在我国从事企业并购动因研究的高校也显得比较集中。排名前15位的高校发表的企业并购动因研究文献约占国内文献总数的27.89%。这也表明企业并购动因研究在我国未能广泛开展,目前主要是部分知名高校的学者在关注这一领域。另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国内发表企业并购动因最多的前15所高校中,超过半数都是直辖市抑或是经济发达的沿海省市(北京市、上海市、广东省、福建省)。

由此可见,目前我国的企业并购动因研究仍扎根于所在地区的制度和经济环境背景,不少研究围绕当地的企业并购案例对并购动因进行分析,研究成果也对当地的企业具有一定的参考、指导意义。

本文以企业并购为研究主题,以并购动因在中国知网(CNKI)系统中搜索到的968篇并购动因文献为研究对象,并在其中选取40篇有代表性的文献进行了重点研究。作者通过总结发现:国内对于企业并购的研究在2009年和2010年出现了热潮,但在这两年之后有小幅度的回落;引文量高的文献基本发表在2005年以前,而近几年相关研究的影响度和创新度稍显不足;发表的期刊大多质量不高;从发文机构和高校的所属地区来看,超过半数都是直辖市抑或是经济发达的沿海省市(如北京市、上海市、广东省、福建省),由此可见,目前国内的企业并购研究与所在地区的制度、经济环境背景紧密相关。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

作者:曾浩

第二篇:基于文献计量的电力企业内部审计文献综述

【摘要】文章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法,基于中国资源总库(CNKI),运用文献计量可视化分析工具,对相关文献发展趋势、期刊分布、机构分布、作者分布、文献被引情况和关键词分布展开定量分析,结合基于关键词的电力企业内部审计文献定性分析,总结电力企业内部审计取得的研究成果,并从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合作的方式角度对未来深入研究加以展望。

【关键词】文献计量;电力企业;内部审计

一、引言

党的十九大明确要求“改革审计管理体制”,构建全党统一指挥、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監督体系。2018年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进一步提出,要大力推进国有企业审计监督全覆盖。1月12日,新修订的《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就加强内部审计管理,加大内部审计监督力度提出了明确要求[1]。电力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又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先行产业,电力企业对国家、地方政府经济建设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经济新常态、深化国企改革、减税降费、中美关系等一系列政策因素、国际关系的催化下,强调做深做细做实财务监督,强化内部审计,提高审计质量,是企业改革和健康发展,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有力保证,对促进电力企业持续稳定、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2]。近年来,电力企业内部审计相关文献不断增加,针对相关文献研究加以归纳和梳理就显得尤为必要。然而,我国关于电力企业内部审计综述类文献期刊还很少,研究资料显示,1998—2019年,关于电力企业内部审计综述类文献期刊仅有2篇(祖荫翠(2015)和魏岑琛(2019)),只有1篇涉及少量文献计量方法。基于此,本文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法,运用文献计量可视化分析工具全面梳理、系统分析电力企业内部审计研究脉络、发展动态和趋势,以期为后续相关领域研究拓展新的思路和切入点。

二、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源于《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以下简称CNKI),数据库来源类别为全部期刊,检索时间为2019年10月16日,在检索条件为主题包含“电力企业”或含“发电企业”并且包含“内部审计”或含“内审”的精确查找下,共检索到326篇期刊文献,剔除18篇非学术论文,将其余308篇期刊文献作为本文的研究样本。

(二)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计量法,运用文献计量可视化分析工具,对我国电力企业内部审计相关文献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得出研究结论,并对未来深入研究加以评述和展望。

三、基于文献计量的电力企业内部审计文献定量分析

(一)样本说明

本文利用CNKI进行文献高级检索,以电力企业(或含发电企业)并且内部审计(或含内审)为主题,匹配精度选择“精确”,检索时间为2019年10月16日,共检索到326篇期刊文献,剔除18篇非学术论文,将其余308篇文献作为本文的研究样本,其中普通期刊论文有282篇、核心期刊论文有26篇。基于上述308篇文献,本文通过对论文下载引用情况、发表年份、学科分布、期刊分布、机构分布、文章作者、关键词分布进行定量分析,认真总结电力企业内部审计的研究成果,探索电力企业内部审计的研究动态。

(二)样本发展趋势分析

本文研究样本显示:国内第一篇关于电力企业内部审计的期刊论文发表于1998年,1999—2007年维持年均2篇的发文量,2008—2018年相关研究发展迅速,这与2008年发布《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以及2012年财政部、科技部和教育部等相继发布《规范》有关。与之相比,核心期刊发文量却发展缓慢,且核心期刊占比较低,说明相关领域研究关注度较低,表明该研究领域尚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如图1)。与此同时,样本总被引数和总下载数分别达到751次和25 661次,篇均被引数和篇均下载数分别为2.44次和83.31次,下载被引比达到34.17(如表1),说明样本总体引用情况不高,被引用1次及以上的论文共有202篇,10次以上的有14篇,引用次数最高达到45次/篇(如图2)。

(三)样本分组分析

1.期刊分布分析

本文研究样本显示:308篇期刊论文分别来源于112种不同期刊,其中样本来源10篇以上的期刊有4种,依次为《财经界》(学术版)24篇、《现代经济信息》17篇、《企业改革与管理》14篇和《中外企业家》11篇,共有66篇,占比21.43%;《中国电力企业管理》9篇和《时代金融》7篇紧随其后;样本来源6篇的期刊有6种,分别为《广西电业》《中国集体经济》《现代国企研究》《通讯世界》《企业导报》和《低碳世界》;样本来源5篇的期刊代表有《能源技术经济》《中国高新技术企业》;其余180篇文献来源于98种不同期刊(样本来源5篇以下),占比58.44%(如图3)。同时,研究样本显示文献学科主要分布于经济与管理科学、工程科技Ⅱ辑、信息科技、社会科学Ⅱ辑、基础科学以及农业科技,表明当前我国电力企业内部审计相关的文献涵盖范围较窄,学科分布较为集中,反映出当前我国电力企业内部审计与其他学科之间联系不够紧密,多学科交叉文献较少(如图4)。

2.作者分布分析

本文研究样本显示:308篇期刊论文中合作的论文有57篇,占比18.51%,其中61%的论文作者人数为2名,有3篇论文是由高校学者与企业实务工作者合作完成;23%的论文作者人数为3名,其中仅有1篇论文是由高校学者与审计实务工作者合作完成的;其余16%为4名及以上,这其中也只有1篇论文是由高校学者、企业实务工作者和在校研究生合作完成的,其他合作论文均为企业实务工作者。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现阶段我国电力企业内部审计研究力量较为薄弱,缺乏不同研究领域研究人员的深入交流与合作。另外,研究样本显示,仅有1位作者发表过3篇以上相关论文,占比1%,仅有10位作者发表过2篇相关论文,占比6%,其他作者均只发表过1篇相关论文,占比93%(如图5),这反映出我国电力企业内部审计研究还不够深入,缺乏相关主题的持续性研究,不利于电力企业内部审计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3.机构和基金分布分析

样本统计结果显示:各类供电公司文献汇总有147篇,占比47.73%,其中排名靠前的机构分别是浙江省宁波市供电公司4篇、广东省广电集团深圳供电分公司3篇和河北省廊坊供电公司3篇;其次是各类电力公司83篇,占比26.95%,其中排名靠前的机构分别是湖南省电力公司5篇、江苏省电力公司5篇和冀北电力有限公司4篇;高等院校文献汇总有22篇,占比7.14%,其中排名靠前的机构分别是华北电力大学7篇、长沙理工大学2篇和南京财经大学2篇;电业局文献汇总有20篇,占比6.49%(如图6),其中排名靠前的机构分别是内蒙古阿拉善盟电业局3篇、河南省通许县供电局2篇和广东省中山供电局2篇,说明现阶段电力企业内部审计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各类电网企业及电力公司,高等院校等科研机构的参与度不高,这就解释了为何研究样本没有基金项目的文献。

4.文献被引情况分布分析

通过样本数据整理可以发现,有10位作者的被引次数超过10次,有38篇文献的被引次数位于5~10次之间,有154篇文献的被引次数位于1~4次之间(如表2)。高被引文献通常被认定为具有较高学术影响力和学术价值,文献被引用的次数越多,表明该文献的学术价值越大,具有参考价值。被引频次最多的单丹(2007)[4]较为全面的论述了完善电力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对策,是较早提出构建严密的企业内控体系、建立内部会计控制检查考核和评价机制等措施的学者之一。其次是孙晓辉、孙晓珍(2011)[5]论述了电力企业内部审计风险防范措施,提出整合审计资源,开展审计集约化工作,完善内部审计监督制度和质量评价体系的风险防范措施。第三是夏李君、文素华(2005)[6]结合国外审计管理模式,研究探讨建立双重领导的内部审计管理模式,进一步完善了电力企业集团审计管理模式,从而勾勒出集团整体的内部审计组织体系框架图,这是第一篇由高校学者与实务工作者合作完成的电力企业内部审计学术论文。

5.关键词分布分析

期刊关键词分布主要是将308篇样本文献中所出现的所有关键词加以汇总、分类和统计。一是统计各个关键词的次数;二是将同义的关键词进行合并,如“发电企业”“电网企业”“电力企业”“电力公司”等合并为“电力企业”,将“内部审计”“财务审计”“审计”“企业内部审计”等合并为“内部审计”,将“新时代”“新时代背景”“大数据时代”等合并为“新时代”;三是剔除不符合论文研究的或无效的关键词,如“运用”“原则”“概述”“问题”“文献综述”等。统计结果显示,关键词频数5次以上共有15种,关键词总频数为511次(如图7),排名前三的关键词分别为“电力企业”“内部审计”“内部控制”,其中关键词含“电力企业”或“内部审计”的论文分别有168篇、135篇,而同时包含二者的论文有115篇,表明样本文献与研究主题密切相关。通过关键词频数分布分析,可以发现电力企业内部审计的研究重点主要涉及内部控制、风险管理、风险导向和内部控制制度等相关的财务管理工作。从财务管理的视角研究电力企业内部审计,学者们更加关注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财务集约化管理、关注价值增值、人工智能时代内部审计的创新发展、加快信息化建设等方面。

四、基于关键词的电力企业内部审计文献定性分析

(一)关于电力企业内部审计现状及对策的研究

吴青川(2007)[7]在认真分析电力企业内部审计环境的基础上,研究其主要运用的审计技术方法,进而总结电力企业内部审计方法存在的不足,提出要逐步实现审计方式、方法和手段现代化的一流审计工作目标,综合运用风险导向审计、ERP审计、业务流程整合审计等方式、方法,确立内部审计为企业经营者服务的理念,将评价、咨询活动有效融入审计业务活动中,最终实现提高审计效率和降低审计风险的目标。

叶陈云等(2014)[8]针对新形势下我国发电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结合我国发电企业集团的内部审计实践经验,如实施与发电企业制度相适应的内部审计运行模式,完善内部审计信息化格局、变革内部审计手段等,提出了完善我国发电企业内部审计问题的对策。

赵欣等(2016)[9]结合当前电力企业内部审计的特点,以A电力企业为例,分析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通过认真分析问题,探究影响内部审计工作的因素,提出改进的对策。主要问题有:对内部审计不够重视、内部审计工作范围过于狭隘、独立性不够且机构设置不合理、审计人员专业能力有限、信息化程度较低、内部审计质量评价体系缺失。改进策略包括:提高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扩展内部审计的范围、规范设置内部审计机构、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素养、充分利用信息化工具、健全内部审计质量考核制度。

司洁(2018)[10]认为当前电力企业内部审计面临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更加复杂,审计风险剧增,究其原因主要有:内部审计制度不够完善、电力企业内部控制力不足、企业内部审计风险意识淡薄、信息化程度较低,进而提出电力企业内部审计风险防范的相应对策。

綜上所述,受制于我国现阶段所处经济水平和企业所有制关系等因素,电力企业内部审计确实存在一些共性问题,主要有:机构设置不合理、信息化程度低、内部审计制度不完善、审计人员专业能力有限等,导致审计风险增加,防范内部审计风险工作任重道远。

(二)关于电力企业财务集约化管理下内部审计的应用研究

楼炯铭(2015)[11]认为电力企业集约化管理下内部审计工作重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设置相应的制度体系,保证审计具备足够的独立性;二是根据企业实际需要构建内部审计体系;三是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权威性,针对审计工作中出现的机制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孙旭(2016)[12]从电力企业财务集约化管理对内审的要求角度出发,总结分析内部审计对财务集约化管理的影响和要求,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内部审计实施策略,如强化内审队伍建设、创新内部审计管理机制,提高集约成本效益,最终实现内部审计价值增值。

王蕾等(2016)[13]针对电力企业“三集五大”制度所建立的集约化管理模式,从人力资源集约化、财务集约化管理、物资集约化管理角度分析电力企业集约化管理下内部审计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提出重建电力企业内部审计轮岗体系、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独立性、关注内部审计工作发展形势变化的建议。

常颖(2018)[14]针对电力企业集约化管理下内部审计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展开分析,认为强化内部审计工作,可以优化企业内部的管理方法和手段,有效规避企业经营管理风险,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物资采购业务动态管理等改进建议。

综上所述,电力企业要保障财务集约化的管理效益,需要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权威性,强化内审队伍建设,创新内部审计管理机制,从而全面推动电力企业管理向集约化方向发展,实现内部审计价值增值。

(三)关于电力企业增值型内部审计应用的研究

徐正民(2015)[15]从内部审计观念、内部审计的技术方法和服务水平、内部审计的增值绩效评价方面分析了电力企业增值型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我国电力企业增值型内部审计的方法。

王岳安等(2015)[16]阐述了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内容和特征,在此基础上总结了电力企业实现增值型内部审计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文章提出了正确认识增值型内部审计、增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加强审计工作的计划管理和建设高标准的专家审计队伍的建议。

董称(2017)[17]阐述了增值型内部审计的相关理论,分析其与传统内部审计的不同及特点,认为电力企业内部审计存在行政色彩浓重和服务意识淡薄、审计对象之间缺乏沟通、审计资源相对不足的问题,提出了增值型内部审计应用的基本条件是应确保内审部门的组织地位、增强内审人员的素质和能力,进而提出了增值型内部审计在电力企业的增值途径。在前文研究基础上,董称(2017)[18]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了一套针对电力企业增值型内部审计增值效果的评价体系,以利益相关者对内部审计增值效果的评价为依据,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为电力企业评价内部审计工作提供指引,从而实现增加组织价值的目标。

综上所述,增值型内部审计与传统内部审计存在本质的区别,如何正确认识增值型内部审计、理解其内涵和特点,对电力企业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应用及发展至关重要,而增值型内部审计增值效果评价体系的建立,有利于内部审计质量的不断提升,从而更好的为实现其增加组织价值的目标服务。

(四)关于人工智能时代电力企业内部审计创新发展的研究

曾在兰(2018)[19]认为新时代内部审计面临挑战和创新,她从审计环境、审计对象以及审计风险的变化角度分析电力企业内部审计面临的挑战,针对新形势新任务新问题提出了新时代电力企业内部审计创新发展的对策,主要有:一是以企业发展战略为中心,加强监督和服务;二是以风险为导向,提高审计站位;三是以信息化为载体,创新审计方法和手段;四是强化过程管控,提高审计质量;五是强化审计成果运用,加强专业监管。

邵信群等(2018)[20]认为新时代电力企业内部审计存在不同程度的信息化问题,提出构建电力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系统平台的必要性,通过依托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网络化电力审计平台等技术,实现电力企业财务统计、业务数据处理、与审计报告分析的自动化,有效推动审计工作的信息化和高效化发展。

宋新等(2019)[21]认为新时代电力企业内部审计面临严峻的形势,电力企业内部审计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合理运用信息化手段,充分应用大数据技术生成有用的电子数据,创新审计手段,优化审计方法,确定目标,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职能,保证电力企业健康、稳定发展。

黄建忠等(2019)[22]指出新时代电力企业内部审计服务发展存在机械式查错纠弊倾向、内部审计质量与效率失衡、内部审计成本持续增加、风险管理建设不完善等问题,影响了内部审计价值创造功能的发挥,并以A公司数字化变革方案设计为切入点,研究、探索电力企业实现内部审计工作价值增值数字化转型道路的必然性。

综上所述,人工智能时代为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创新内部审计工作方法创造了契机,以大数据为核心的新一代数字技术将为内部审计工作提供新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加快大数据与内部审计工作的融合,推进内部审计工作方式的数字化转型,不仅是时代变革的必然要求,也是内部审计价值增值和质量升级的重要途径,还是新时代电力企业必须面对的一项新挑战。

五、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本文以电力企业内部审计相关文献为研究对象,以CNKI期刊数据库为来源,采用文献计量法,运用文献计量可视化分析工具,分析了1998—2019年样本的发展趋势、文献被引情况、期刊分布、作者分布、机构分布、关键词分布情况。纵观近20多年电力企业内部审计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可以明显看出一个逐步完善、逐步深入的发展历程,且每个阶段都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本文通过对样本加以定量和定性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一是从研究机构和作者分布看,样本主要来自各类电力企业,实務研究取得丰硕成果,说明企业财会、审计工作者理论联系实际并应用于实践工作的能力突出;理论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包括华北电力大学、南京财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南京审计学院、武汉大学等高校学者们就电力企业内部审计领域展开学术研究,促进了高校与企业的合作与对话,有助于提高研究机构在该领域的学术影响力。

二是从文献被引用情况看,具有较高学术影响力的学者有单丹、孙晓辉、孙晓珍、夏李君、文素华、李晶生、俞学豪、赵起康、王江、王益民等人,这些学者在电力企业内部审计的研究中发挥了基础建设者的角色,值得一提的是被引用排名靠前的10篇文獻有2篇是由高校学者与实务工作者合作完成,他们推动了内部审计在不同领域的应用研究;结合关键词和作者分布分析,得到研究领域与关键词分布分析得到的研究热点基本一致,说明文献被引频次高的作者也是该领域的中心学者,也在积极的同高校学者们一起探索内部审计在不同领域、学科的新价值。

三是从文献整体发展趋势看,核心期刊占比较低,说明文献整体研究层次还比较低,结合研究机构、基金、作者分布分析可知,当前电力企业内部审计研究力量还有待提高,缺乏不同领域、学科层次研究学者的深入、持续研究以及思想、灵魂上的交流与碰撞。

(二)展望

纵观近20多年国内电力企业内部审计的研究历史,我国电力企业内部审计研究正从定性描述走向定量分析,从单一的学科体系走向多学科的融合发展,从引进来到内在创新,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体系。从研究内容上看,当前该领域的热点有信息化建设、人工智能、大智移云技术、大数据等技术应用于内部审计的手段、审计方法创新方面,未来研究更加关注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应用与大数据时代审计手段、方法创新的聚焦。从研究方法上看,未来研究方法将更加多元化,运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将大数据技术、数学方法、数学模型应用于内部审计方面的研究,其研究成果将更具科学性和说服力。从研究合作的方式上看,未来研究将加强校企间、行业间、校际间、地域间的合作,不断加深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共同推进电力企业内部审计本土化的研究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 曾在兰.浅谈新时代电力企业内部审计的创新发展[J].现代国企研究,2018(18):32-33.

[2] 方宇亮.新时代电力企业财务监督的现状与对策——以A公司为例[J].国际商务财会,2019(09):48-51.

[3] 陈晓杰,张金亭.基于文献计量方法农业地理信息进展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7(3):58-60.

[4] 单丹.我国电力企业内部会计控制若干问题的思考[J].审计与理财,2007(04):31-32.

[5] 孙晓辉,孙晓珍.电力企业内部审计的现状及风险防范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1(09):55-56.

[6] 夏李君,文素华.关于电力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管理模式的探讨[J].电力技术经济,2005(04):25-28.

[7] 吴青川.电力企业内部审计方法的现状及改进[J].中国科技信息,2007(22):148-149.

[8] 叶陈云,杨光浩.我国发电企业集团公司内部审计突出问题及对策探讨[J].国际商务财会,2014(09):80-83.

[9] 赵欣,刘立丽,马英佳.电力企业内部审计现状及对策探析——以A电力企业为例[J].中国内部审计,2016(12):45-47.

[10] 司洁.电力企业内部审计的现状及风险防范分析[J].司贸实践,2018(15):100.

[11] 楼炯铭.基于电力企业集约化管理下内部审计的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11):127-128.

[12] 孙旭.财务集约化管理背景下电力企业内部审计的实施[J].财经界(学术版),2016(10):291.

[13] 王蕾,芦媛,曾平.财务集约化管理环境下的电力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分析[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20):142.[14] 常颖.基于电力企业集约化管理下内部审计研究[J].纳税,2018(04):122.

[15] 徐正民.我国电力企业增值型内部审计研究[J].现代国企研究,2015(18):39.

[16] 王岳安,鲁林冲,张清,曹培祥.电力企业增值型内部审计探讨[J].低碳世界,2015(35):105-106.

[17] 董称.电力企业增值型内部审计应用研究[J].当代会计,2017(03):46-47.

[18] 董称.电力企业增值型内部审计增值效果评价体系研究[J].国际商务财会,2017(07):88-92.

[19] 曾在兰.浅谈新时代电力企业内部审计的创新发展[J].现代国企研究,2018(18):32-33.

[20] 邵信群,肖宏磊.大数据时代电力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问题探讨[J].中国市场,2018(35):193-194.

[21]宋新,张丽岩.浅谈新时代企业内部审计的创新发展——以电力企业为例[J].中国商论,2019(19):161-162.

[22] 董建忠,王眺昕,彭娟.大数据视域下内部审计数字化转型探讨[J].中国内部审计,2019(03):64-67.

作者:方宇亮 廖南英

第三篇:文献计量方法应用进展浅析

摘要:通过对2009-2013年运用文献计量分析法研究的文献进行计量分析,发现五年来此类论文发文量已达历史最高值;图书情报学在所涉及学科、核心作者、核心期刊等方面居引领之势;运用文献计量分析法进行跨学科、跨领域研究趋势逐渐形成;基金论文多为上乘之作;强大的数据库和日趋智能化的分析软件是文献计量分析法的有力支持。

关键词:文献计量;计量分析;信息计量

文献计量方法是利用数学或统计学方法,对文献的外部特征数量进行描述,继而对科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评价和预测的研究方法。一般认为国外最早进行文献计量学研究的是1917年文献学家F.T.科尔和N.B.伊尔斯对比较解剖学出版物进行的统计分析。在我国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上最早见到的文献计量学相关论文,是1979年沈中和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的《新颖的〈科学引文索引〉》一文。之后,我国学者从80年代开始对文献计量学方法及经典的定律开始了进一步的探索和验证。随着我国文献计量学三十多年的发展,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在理论、实践、应用等方面都已日渐成熟。

有学者对我国文献计量研究论文进行过早期的阶段性的分析,如发展阶段、数量、内容、作者等,如汪冰教授的《我国文献计量学十年研究与发展(1979—1989)》和范全清等学者的《我国文献计量学研究30年之发展》(统计年份为1979-2008年)。也有学者从发展方向和宏观理论上进行过阐述,如邱均平教授等的《我国文献计量学发展的回顾与展望》。还有学者将文献计量分析法在具体的某一学科领域的应用进行了阐述,如安源、张玲的《文献计量学在我国图书情报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综述》。然而,近年来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为这一传统的研究方法增加了新的特点,学术日新月异的繁荣进步和科学评价的需求更使得这一实证研究方法成为应用热点,发文规模、应用范围、作者群体、分析工具等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局面。本文以2009-2013年的数据源为依据进行分析,旨在展现文献计量分析方法的最新应用进展,为后续的应用提供借鉴和参考。

1 数据来源与处理

本文以CNKI所收录CSSCI来源期刊为数据源,限定高级检索,检索式为“文献计量(或者)文献统计(或者)文献调查”,检索年为“2009-2013”,共获得615条结果。排除无关或一稿多投等文献后,共获得相关论文610篇。检索日期为2014年12月22日。利用Bicomb书目共现分析系统提取相关论文信息,通过“年份”统计获得各年发文量以便分析学术关注度;通过“期刊”统计获得刊载文献的期刊种类和出现频次以便分析学科领域的分布;通过“第一作者”的数据提取为确定核心作者供了依据。文献分析软件和数据库的统计采用人工阅读统计进行分析。

2 统计结果与分析

2.1 学术关注度统计

表1 2009-2013年文献计量分析类论文发文量分布

表1显示2009-2013年文献计量分析论文每年发文数量不低于100篇,且每年发文数量较为均衡。从2009年起图书情报领域实证研究大规模展开,文献计量分析方法重新成为各学科领域的应用热点,大量以期刊、引文分析、影响因子、h指数等为关键词的文献不断涌现,2009年的发文量比上年明显增高。随着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展,2010-2011年发文数量日趋上升,在2011年达到首个历史峰值128篇。随着研究规模日益成熟,文献计量学理论与方法应用研究的实际推广逐渐向新的领域扩展,网络计量学、信息计量学、情报计量学逐渐走进研究范围,发文数量继续增高,在2013年达到历史最高值。图1可以看出,2009-2013年发文量走势明显高于历史记录,年均122篇,五年累计发文总数为上一个五年的近2倍,发文峰值为2013年的142篇,这一时期文献计量分析类文献的学术关注度达到历史最高。

2.2 发文学科领域统计

2.2.1 学科统计

2009-2013所发表的文献计量分析类论文共涉及到20个学科或领域。发源于图书情报学的文献计量分析方法依然在本学科领域应用最为广泛,以363篇、60%的发文量独占鳌头。有160篇论文分布在新闻学与传播学、管理学、教育学,且发文数量比例大体相当,分别为10%、9%、8%,是除图书情报领域外文献计量方法集中较多的三个学科。经济学、体育学各有文献20、18篇,累计比例为6%,它们可以看做是此种方法应用的第三梯队学科。心理学、社会科学总论、语言学、历史学、社会学的发文量介于4-10篇之间,说明这些学科的学者也在开始注重文献计量分析的应用。另外统计学、政治学、法学、环境科学、民族学、马克思主义、中国文学、艺术学、考古学也对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初有涉及,累计发文占总数的3.1%。

2.2.2 高影响力论文的学科分布

本文借鉴普赖斯定律来确定高被引论文。本次检索的论文最高被引频次为14,通过以下公式可知被引频次大于等于3的论文即为高被引论文。

Mc=0.749Nc max=0.749×14≈3.0

高被引论文共有67篇,占被引总比28.9%,被引351次,篇均被引5.24次。其中图书情报类期刊分布43篇,占比64.2%,可见图情学科在文献计量分析应用方面的研究规模和影响力仍居首位。新闻学与传播学期刊分布14篇,占比21.0%,应用力度和影响力是仅次于图书情报类的第二大学科。另外有10篇、占比15%的的高被引文献分别来自科学学、管理学、体育学和其他综合社科领域。

2.3 期刊来源分析

610篇相关论文共来自国内130种期刊,载文量排在前 17 位的期刊共有论文403篇,占总比66.1%。而载文量小于等于4的期刊多达101种,共载文113篇,占总数18.6%。少数载文量较高的期刊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应用方面的讨论已形成规模,成为相关研究的主要阵地,而且文献计量分析方法涉及学科种类多,应用领域广泛。

根据布拉德福定律确定该研究领域的核心期刊区,《情报科学》、《情报杂志》、《中国科技期刊研究》即为文献计量分析类核心期刊,期刊的发文量大于等于59篇。

2.4 作者分析

从专业优势和应用深度来看,文献计量分析方法更容易受到图书情报学领域作者的青睐。统计可知共有1 012位作者参与了撰写,其中有590位作者具有图书情报学研究背景,或者直接从事图书情报事业,占作者总数的56.4%。统计中还发现,有501位具有图书情报专业背景、占专业总数85%的作者参与了非图书情报领域学科的论文撰写,这是将专业知识运用到其他学科领域的例证,体现了图情专业工作者的学科服务意识日趋加强。

通过对作者群体进行研究,可以把握学科科研活动的深度和广度,对于科研活动的管理、组织、协调和引导都有积极意义。本次统计五年内发文量最高的作者为36篇,通过普赖斯定律可知本次调查的核心作者被引频次下限为3,依据以下公式可获得第一作者发文量的下限:

Mp=0.749Np max=0.749×36≈4.49

发文量大于等于3篇且单篇被引频次超过4次的作者即为文献计量分析应用的核心作者,见图1。

图1 核心作者发文量及最高单篇被引频次统计

邱均平教授是我国文献计量学的代表人物和突出贡献者,这一时期他的论著不仅全面系统地阐明科技文献的加工、控制、交流和利用的机理,还借助文献计量学的原理和方法对科学计量学和网络计量学领域作了有力的探索,被誉为“我国文献计量学和科学计量学的主要奠基人”[1]。赵蓉英教授倾向将文献计量延伸至知识网络、知识交流、知识管理的研究,并在知识图谱和可视化的研究方面卓有建树。汤建民教授的研究侧重科学学领域的文献特征分析,在期刊评价研究、国内社科领域文献特征研究方面形成研究体系。姜春林教授在期刊网络结构、期刊评价等方面均有涉及,并也善于运用知识图谱和可视化技术。

2.5 基金文献统计

一般来说,只有那些达到较高研究水平,在当前处于科研前沿的课题和作者群体,才能得到基金资助。2009-2013年610篇论文中标明基金支持的有310篇,占文献总数的59.1%,说明我国文献计量分析类论文受到制度性基金支持较多,但支持力度还有加大的空间。从历年情况看基金支持率呈不断上升趋势。从资助基金的分类来看,国家级的多于省部级的,省部级的多于校级的,它们分别占基金文献的62%、24%、14%,说明文献计量分析类论文受到资助的基金层次较高。

基金论文共分布在 108 种期刊上,2009-2013年,基金论文被引率(被引文献篇数/发文篇数)为62.5%,而同期的非基金论文被引率为49.4%,前者高于后者。基金论文篇均被引频次为5.31,非基金论文篇均被引频次为2.11,也是前者高于后者。可见,基金论文无论在影响广度还是在影响深度上都要胜于非基金论文。

通过进一步的内容分析笔者发现,研究者不仅仅局限于通过简单的数值、图表等数据对文献外部特征的物理描述,也并非止步于对所得信息的简单观察和推理,而是注重深挖其中所隐含的规律,将定量分析与定性研究相结合,力图利用有效的文献统计数据作为研究的有力依据,得出新的研究结论。即使是纯粹的文献计量分析,选取的往往也是研究者较少涉足、研究力量稀缺、研究主题新颖、情报价值较高的专题。以上这些特点正是基金论文质量高、影响力大的原因所在。

2.6 计量工具统计

2.6.1 数据库统计

运用文献计量分析法做研究离不开数据来源,对数据源的选择决定了统计源的可靠性,也直接影响到统计结果的代表性和研究结论的科学性。通过文献内容调研得知,共有451篇论文明确说明了统计数据的出处,占总数的73.9%。依据的数据库有20个,其中涉及到科技期刊、科技图书、专利文献、学位论文、科技年报、网络数据等资源。中文数据库12个,外文数据库5个。有285篇论文的数据源为中国知网(CNKI),信息量大、文献类型丰富、数据分类精细、客户普及范围广等特点使它成为首选数据库。本次统计中有126篇、占总数20.1%的论文依托Web of science产生,其中的SSCI和SCIE以高质量的期刊为优势吸引了众多研究者,数理、生化、医用等研究领域的文献依赖于此数据库。115篇论文基于CSSCI的数据,高影响力、遵循文献计量学规律,采取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聚类特征,受到人文社科类专业进行文献计量分析研究者的青睐。通过调查还发现,在被统计文献中有45篇论文的数据来源并未依赖数据库,而是来自研究者对研究对象实物的直接调查,这样的方法大多适用于计量目标分散、没有固定数据库来源的调查对象。既没有明确标明数据库的名称,也未说明统计对象的数据来源,这种论文缺少文献计量分析文献应有的要素,这就会影响数据的可信度。虽然类似文献只占很少的比例,但也应引起研究者的注意。

2.6.2 计量分析软件统计

随着计算机系统性能的不断更新,文献计量的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等各个环节对计算机辅助功能软件产生了极大的依赖。近五年来610篇运用文献计量分析类论文中有561篇使用了分析软件,占总数92.0%。2009-2013年分析软件的每年使用率不低于82.7%,年均使用率近93%,特别是2013、2014两年的使用率都超过了97%,五年的使用率呈逐渐上升趋势。文献计量分析软件工具的使用给文献计量分析工作带来极大的便利,文献计量分析文献对它们的依赖与日俱增。

五年来相关论文共使用了12种分析软件,从使用率由高到低排列依次是Excel、SPSS、Matlab、Citespace、Histcite、ISTIC/ISIS、JCR、SAS、EVIEWS、WINISIS、DA、Keynote。Excel作为最常用的软件,主要用来做繁重的计算和数据汇总等工作,便捷易行的特点使它的多种图形绘制功能得到较为普遍的使用,使用率为86%,成为文献计量分析者的首选软件。SPSS则能够提供从简单的统计描述到复杂的多因素统计方法,诸如数据的二维相关、多元回归、因子分析等等,由于它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都发挥巨大作用,因此应用学科较为广泛的文献计量分析论文也较多使用它,使用率为51%,成为该领域第二大分析软件。成熟的可视化技术的引进促进了知识域可视化这个新领域的创建,造就了科学知识图谱的兴起,近年来,由美国德雷塞尔大学的陈超美博士基于JAVA平台开发的以定量分析为主的可视化工具CiteSpace在国内得到了广泛的使用。本次统计中有395篇论文使用了CiteSpactⅡ,特别是在图书情报学、经济学、教育学等学科分布较广。MATLAB的优势是能将高性能的数值计算和可视化集成在一起,并提供大量的内置函数,被广泛的应用于科学计算、控制系统、信息处理等领域,它的二维和三维绘图功能更加直观地实现了文献计量中科学曲线、统计曲线的绘制。

本次调查还发现,有近90%的软件运用者常根据研究目的的不同,在同一文献中将多个分析软件结合使用。例如共引聚类分析与词频分析的结合、共词分析与引文网络的结合以及同被引分析和文献耦合分析的结合等,这样可以充分利用不同分析软件之间的互补性和结果上的对比性,获得更加准确可靠的统计结果。综合以上分析结果可知,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文献计量分析类论文的软件使用正朝着集成化和可视化方向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文献计量方法和技术有了较大的进步。

3 结语

2009-2013年,源于图书情报学的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应用在我国学术界达到前所未有的状况。学术关注度达到历史最高时期。学科领域跨度较大,以图书情报类为龙头,逐渐向科学学、新闻学与传播学、管理学、教育学、医学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多个研究领域扩展。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对某一研究领域或某一研究主题进分析、对特定期刊进行影响力评价等方面。一批成果卓著的核心作者群正在形成,研究前沿逐渐指向网络和网络计量。从影响力方面来看,图书情报领域仍居应用之首,跨领域研究和期刊选文的学科界限模糊是这一时期的发文特点。文献计量类文献受基金支持力度较大,基金论文多为质量上乘之作。辅助研究手段日益综合化、多样化、自动化,数据庞大、品质层次高的数字化平台是重要的数据源,日渐可视化、智能化的文献分析软件使得文献计量分析的应用如虎添翼。

参考文献

[1] 何汶.计量·评价·管理——记信息管理领域的开拓者和带头人邱均平教授[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1-6.

作者:仉晓红

上一篇:水电项目论文范文下一篇:家校共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