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的童话故事

2024-05-23

蝉的童话故事(精选15篇)

篇1:蝉的童话故事

小河边,住着一棵大柳树,柳树根下住着一群小蚂蚁。这一天,来了一位新邻居——蝉。这是一只蝉妈妈,她正在找合适的地方生宝宝。她看见柳树上面的洞穴,刚好合适,就选在这个洞里产卵。可是稍后飞来了一只蝉的天敌,他在那个树洞里也产下自己的卵。蝉妈妈一次性生了30个卵宝宝,在蝉妈妈产出了卵之后,蝉的天敌产出了一粒卵,就在蝉卵宝宝的边上。但是蝉妈妈被巨大的幸福包围着,她并不知道这一切。蝉妈妈产完卵宝宝之后就飞走了。蝉的天敌产完卵之后也飞走了。河边重新恢复了宁静。

由于蝉妈妈的疏忽,一个月后,当第一只蝉宝宝刚刚从壳里探出头来,就被等候在一边早一步孵化出来的蝉的天敌幼虫给吃掉了。这种昆虫的`幼虫本来就是以吃蝉宝宝来养活自己的。一只小蚂蚁刚好寻找食物经过树洞,发现了这件灭门惨案。在柳树的帮助下,和伙伴们赶走了蝉的天敌幼虫,奋力救出了小乐——最后一只蝉宝宝。小乐钻入了地下, 开始生活。他每天吸食树根的汁液为生。他每天吃了睡,睡了吃,还每个月换个房间。就这样度过了一天又一天。

夏天来了,一个静谧的夜晚,他悄悄地爬上了地面,爬到柳树上准备蜕皮。他把身上的那件白外套脱掉,用了整整一个晚上的时间,现在他成为了一只真正的蝉,开始了新的生活。

他还是住在原先的那个树洞里,每天吸食树皮的汁液为生。柳树边还有其他的昆虫朋友。他一边吸食,别的昆虫也吃着自己的食物,他们和平相处。有一天他吸食了很多的汁液,一只小蜘蛛求他帮忙:“蝉叔叔,我力气不够,你能给我点汁液喝喝吗?”小乐同意了,他吸了一些汁液出来,送给小蜘蛛喝。有很多昆虫飞过来,要吸食汁液,他们礼貌地请求小乐,小乐愉快地答应了。而昆虫朋友们在吸食汁液前后都不忘说一声谢谢。

有一天,来了一只骄傲的小小蚂蚁,连声招呼也没打,就旁若无人地吸食起汁液来。小乐不痛快,可是碍于礼貌,还是让他吸食汁液了。小小蚂蚁每天都来吸食,态度更加地恶劣了。最后小乐忍受不了了:“你怎么能这样啊?”小小蚂蚁毫不客气地反击:“吃你点汁液怎么了?当年要不是我爷爷他们拼了命地从你的敌人口里救下你,你还有命吗?”

小乐楞了一楞,原来这就是蚂蚁恩人的后代。那群蚂蚁自从救了小乐就举家搬迁了,小乐已经很长时间没见到他们了。这只小小蚂蚁一定是跷家出来的。看着顽皮的小小蚂蚁,小乐叹了口气:“你们蚂蚁不是靠吸食汁液的,你为什么不储存食物呢?”“因为我忙啊,我要荡秋千,要跟朋友们玩,要跟青蛙学唱歌,我忙不过来呀。”

小乐明白了,这只小小蚂蚁一定是贪玩被勤劳的蚂蚁爸爸妈妈骂了,才离家出走到这里来的。

快乐的夏天就要过去了,小乐的生命也即将结束了,他唯一放心不下的是那只小小蚂蚁,还是没有跟家人联系上。小乐飞到高高的柳树枝头,用他生命里最后的力量,唱起他生命里最后一支歌,那支歌是这么地美妙,嘹亮,吸引了周围的昆虫和小动物们,最后,那群蚂蚁也听见了,他们集体出动,来听这首美丽的生命之歌……

当然,你也猜到结局了,小小蚂蚁和家人终于联系上了。小乐欣慰地笑了,他从树上直直地掉下来,倒在地上,一动也不动了。他觉得自己一辈子,值了。(作者:麦尔)

篇2:蝉的童话故事

它松了一口气:“嗨,累死我了。”然后抬头往树上一看,“哎哟,我的妈呀!树这么高。我怎么爬。”它才在树底下爬了一段就掉下去,心想:“照我这么爬,什么时候才能到树上呀?”它试了爬了一段,手脚笨笨的,又要掉下去,这时,它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不如把金壳脱了,手脚灵活些,我就能爬到树顶唱歌了。

说干就干,当它从空壳中出来时,就牢牢地挂在树上。蝉蛹垂直面对树身,蝉的上半身获得自由以后,它又倒挂着使其双翼展开。它浑身感到很舒服, 过了一会儿,它的翅膀变硬了,脚也有力多了,它骄傲地说:“树才这么高,我一会儿就可以爬到树上唱歌了。”回头看看它的洞,不禁打了个寒颤:“我怎么会生活在那样的地方呢?在洞里,还叫人活不?我应该生活在树上才对。”说完,就继续往上爬,因为出壳不久,爬的速度是慢了点,可是它觉得很满足,毕竟是向高处爬,再也不会回到那个可怕的洞里。过了一个小时,蝉终于爬到树上了,它向四周张望:“哇,好漂亮啊!”心想:“我要向全世界证明,我最漂亮,我的歌声最好听。”

篇3:蚱蝉的研究进展

蚱蝉俗称知了, 属同翅目 (Homoptera) 蝉科 (Cicadidae) 蚱蝉属 (Cryptotympanad) 的不完全变态昆虫, 主要分布于华南、华北、华东、华中以及东亚和北美地区。其寄主植物范围较广, 常见的有杨、柳、枫、榆、槐、桑、椿树以及柑桔、苹果、板栗、桃、李、梨、柚、樱桃等140余种树木[1~4], 也是严重的噪音污染源[5,6]。目前, 关于蚱蝉的研究主要有生物学特性、防治方法以及营养药用分析。蚱蝉的营养价值较高, 蛋白质丰富且脂肪低[7], 也是常见的药用昆虫, 早在中药文献《神农本草经》和《本草纲目》中就有蚱蝉入药的记载。

1.1 蚱蝉各虫态历期和世代

蚱蝉在不同地区的发生的世代存在差异, 陕西关中地区多为5年一代[1];山西地区为4年一代, 但要跨经5个年度[8];安徽蒙城等地区需12~13年才能完成一个世代[9]。蚱蝉第一年 (即危害林木最重一年) 以卵形态在木质部越冬, 其余年份均以若虫形态在土壤中生长越冬, 若虫共5龄, 初孵化时为白色, 自树枝上落到地面后随即潜入土中, 在土中吸食树木根系汁液为食, 约3~5年或更长时间。6月下旬或7月初气温达25℃左右时, 老熟若虫开始出土羽化, 七月中下旬至8月上中旬为盛期;成虫7月中下旬开始产卵, 8月中下旬达到高峰。蚱蝉越冬卵6月中下旬至7月上旬开始孵化, 若虫在孵化后潜入土中, 11月进入越冬状态, 若虫在土中生长历期数年。

1.2 主要生活习性

蚱蝉是一种杂食性害虫, 寄主植物较多。蚱蝉老熟若虫每天下午7点至次日早上陆续出土, 晚上8~10点出土最多, 遇到雨天后, 出土量速增。羽化前蝉体会分泌一种汁液, 将汁液粘在周围泥土上, 使泥土成为泥浆, 然后用身体来回挤压, 使烂泥挤进干土的缝隙。蚱蝉的羽化孔与地面平, 圆形, 直径约3cm, 周围没土[8]。老熟若虫出土后在附近徘徊, 遇植物便爬上植物体上, 1h左右即可羽化, 羽化后的成虫4~5h就可完全自由迁飞, 多栖息在树枝上, 有受惊即飞的习性, 飞行能力强。

蚱蝉雄虫擅鸣, 用于求偶及召唤, 鸣叫由鼓膜振动, 通过发音膜、发音肌等主发音器官以及背腹室、褶膜、腹瓣等辅音器官发生[10]。蚱蝉的鸣叫受到时间、气温和光照的影响, 随气温增高, 鸣叫越频繁, 声音越宏亮。在9:00~17:00为活动高峰期, 在高峰期一般由一只蚱蝉领先鸣叫, 其它蚱蝉跟着鸣叫, 直至下午气温低于20~26℃时, 鸣叫声减少, 最后停止[10,11]。成虫夜间有趋光性。

1.3 蚱蝉危害特征

蚱蝉的危害主要发生在若虫期和成虫期。若虫期间, 蚱蝉在土壤中刺吸树木根系汁液, 使根系生长不良且容易感染病菌, 导致树势衰弱, 树木的果实产量和品质下降, 甚至整株黄化、死亡[12,13]。成虫期间, 蚱蝉在林木嫩梢上划破皮层产卵, 产卵时头朝上, 利用刀状产卵器划破树枝, 将尾针倾斜30°左右, 刺入枝梢木质部, 造成“爪”状卵孔, 产卵于其中[13]。产卵分多次, 产卵时间为3~4周, 并且每只雌成虫均产卵于同一枝条, 破坏了枝条的韧皮部、木质部等输导组织, 导致枝梢的水分和养分供给不足或中断, 被产卵枝条2~3d开始枯萎, 继续产卵至产卵结束。近年全球气温升高, 蚱蝉发生危害逐渐趋重, 因防治不当造成柚、柑桔等种植户较大的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损失[14~16]。

2 蚱蝉的综合防治技术

2.1 物理防治

(1) 卵期防治。结合冬季和夏季的修剪, 人工剪除产卵受害树枝梢, 集中烧毁, 消灭尚未孵化的卵粒, 减少次年虫口基数[3]。坚持修剪数年, 成效显著。该方法应用到高大树体上时, 工作量偏大。

(2) 若虫期防治。在蚱蝉产卵期, 即6~9月封闭地面, 用塑料地膜铺盖地面或者覆盖麦草、麦糠, 控制蝉初孵若虫不能入地[3]。此外, 根据蚱蝉老熟若虫夜晚上树羽化, 老熟若虫足端只有锐利的爪而无爪间突, 不能在光滑面往上爬行的特点, 选择6月上旬至9月下旬期间, 将在树干离地面20~50cm处, 用10~20cm宽的黏胶带 (黏胶面朝外) 或塑料布 (厚度在0.08mm左右为宜) 扎一圈, 或涂一圈桐油熬制的粘液, 使蚱蝉老熟若虫不能爬上高处蜕皮, 停滞在树木周围, 易于人工捕捉[17]。在傍晚前后到22:00以前以人工捕捉为宜, 雷雨之后尤为重要。该方法最为简便有效, 省工又节本。

(3) 成虫期防治。早晚气温低, 蚱蝉很少活动, 常栖息于树干基部, 据此进行人工捕捉。中午, 利用简易人工捕捉网。制作:用一小塑料袋固定在用一根细铁丝圈成直径为26cm左右的铁圈上, 铁圈再固定在一根长3~4m的小竹杆或木棒上进行捕捉。在蚱蝉发生高峰期6~7月, 利用捕捉网每人每天可捕捉蚱蝉成虫百余只。蝉营养丰富, 药用价值高, 捉捕既可食用, 又能消灭大量成虫, 一举两得[18]。另外可根据蚱蝉成虫具有趋光习性, 在6~7月夜晚选择树林附近空地用火或黑光灯诱捕成虫[19~21]。

2.2 化学防治

在蚱蝉羽化高峰期, 进行果园中耕除草, 同时使用40%乐斯本乳油200倍、40%久效磷乳油200倍或50%辛硫磷乳油500倍等药液喷洒树盘, 毒杀尚未出土若虫, 能有效减少蚱蝉虫口基数[21]。另外, 自6月初起, 每隔10d或15d, 可对虫口密度大的树干进行一次注药, 利用化学药剂杀死树干上的成虫, 选树干的底部, 用电钻向下斜向钻10~15mm宽和10~15mm深的孔洞, 每隔5~8cm宽便打一孔洞, 向洞内注入稀释10倍的乐果或杀虫双原液, 然后用软粘土封口。孔洞内的药液随植物体液的蒸发流上升至枝叶组织中, 由此可杀死吸吮树汁以及啃食枝叶的全部害虫。

其次, 可将80%敌敌畏乳油、40%氧化乐果和20%戊氰菊酯乳油三种农药混合, 进行飞机喷雾防治;将戊氰菊酯和敌敌畏混合, 以柴油作为稀释剂和发烟剂, 选择傍晚或夜间进行地面喷烟防治。都能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19]。此外使用驱避剂, 利用霉变为佳的老死成虫, 置于缸中加适量水淹没虫体密封, 到次年成虫产卵期开封搅拌, 取出汁液, 每公斤加水15~25kg稀释后喷洒果树, 也有较好的驱虫作用。

2.3 生物防治

蚱蝉的天敌比较多, 仅鸟类就有山雀、布谷、画眉、喜鹊、鹰、麻雀、乌鸦等10多种。捕食性天敌有蚂蚁、蜘蛛、螳螂以及胡蜂等[17]。此外, 成虫、卵、若虫内都有寄生蜂、寄生菌, 如白僵菌和绿僵菌等[14]。据调查研究蚂蚁能捕食初孵化落地尚未钻入土壤的蚱蝉小若虫, 每分钟可捕食5~10头[8]。保护和利用好这些蚱蝉天敌, 对控制蚱蝉的虫口密度有着重要作用。

3 蚱蝉的营养价值

蚱蝉的食用早在公元前12世纪就有记载, 近年在我国南方、河南和山东等省份食用普及, 是源于自然的健康美味。据研究, 蚱蝉的老熟若虫和成虫均是高蛋白、低脂肪的营养保健食品, 其蛋白质含量高于常见的猪肉、牛肉和鸡肉等食物, 氨基酸种类丰富, 含有17种人体必需氨基酸, 氨基酸组成比较合理, 且富含P、Ca、Fe、Zn, 具有一定的矿物营养价值[22,23]。此外, 《神农本草经》记载有:“蚱蝉, 味咸寒, 主小儿惊痫、夜啼、癫病、寒热。”蚱蝉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 已有研究表明蝉的角质层提取物有抗惊厥, 止痛、降温的作用[24];蝉提取物还可以很好地控制人体过敏反应[25]。因此, 蚱蝉极具开发利用潜力。

4 讨论与展望

蚱蝉发生量过大时, 将会对树木和果树造成严重危害。蚱蝉生活周期长, 若虫常年生活在地下, 防治难度较大;蚱蝉成虫由于擅飞, 因此给防治造成了一定困难, 是当前果树害虫中危害较重和最难防治的害虫之一。如果在土壤中长期大量使用农药进行毒杀若虫, 防治成本提高, 防治效果也不一定尽如人意, 且造成土壤污染。在成虫产卵期间, 成虫不取食且趋避性强, 目前没有理想的农药可用于防治, 导致蚱蝉的防治效果很差。

综述近年蚱蝉的防治研究进展, 通过减除产卵枝, 降低越冬卵基数, 在产卵期间喷洒残留量低的菊酯类触杀剂和有机磷内吸剂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人工捕捉若虫, 可减少危害, 也可开发新食品资源。目前, 在蚱蝉的防治研究上缺少更理想的方法, 对于今后的研究, 建议开展植物源驱避剂对蚱蝉的防治研究, 对蚱蝉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并且坚持防治一个周期以上, 方可将虫口密度降到最低。此外, 蚱蝉也属于特种经济昆虫, 具有很好的市场前景和很高的经济开发价值。

摘要:指出了蚱蝉 (Cryptotympana atrata) 在我国分布极为广泛、危害严重, 是重要的农林业害虫, 也是重要的食用昆虫资源, 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根据国内外蚱蝉相关研究, 对蚱蝉的生物学特性、综合防治技术以及蚱蝉的营养价值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 并对蚱蝉的开发利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以期为蚱蝉的研究和开发提供参考。

篇4:蝉的生命绝唱 

布鲁德X蝉,英文名“BroodX”,意思是要等X年才能孵化的蝉。BroodX蝉为北美洲独有,生活在美国东部大平原,是当地体形最大、数量最多、生长期也最长的一种。2004年5~7月,数以亿计的布鲁德X蝉破土而出,疯狂席卷了美国东部15个州。包括首都华盛顿在内的美国东部对这些特殊的“恐怖分子”严阵以待,婚礼、球赛和其他的公共活动被迫延期或改到室内举行。

用17年的黑暗换来的是一个礼拜的光明!因为布鲁德X蝉的生命经历太奇特了,所以印象深刻地记住了它的别名而忘记了它的学名。

脱胎换骨

夏至过后,17年蝉的幼虫陆续爬出地面,完成一次伟大的蜕变。最容易引起人们注意的,是那个隔着黑暗与光明的圆孔,与地面平齐,四周一点尘埃都没有,也没有泥土堆积在外面。幼虫从地下的深处上来,最后的工作才是开辟门口的生路,因为当初没有门,所以它不在门口堆积尘土。

初次出现在地面上的幼虫,在“家”的附近徘徊,寻找适当的脱皮地点——一棵小矮树,一丛百里香,一片野草,一簇灌木枝。它爬到上面,用前爪紧紧地握住,丝毫不动。这时,外层的皮开始由背部中央裂开,里面露出淡绿色的蝉,头先出来,接着是吸管和前腿,最后是后腿与翅膀。此时,除掉身体的最后尖端,身体的其余部分已完全蜕来出了。接下来,它会表演一套奇怪的“体操”:身体腾起在空中,只有一点固着在旧皮上,翻转身体,头向下,满布花纹的翼向外伸直,竭力张开。然后用一连串让人看不清的动作,尽力将身体翻上来,并且用前爪钩住它的空皮,把身体的尖端从鞘中脱出来。

全部的过程大约需要半个小时。刚蜕出来的蝉身呈半透明的绿色,很美,而濡湿的翅膀蜷缩着,像两团揉皱的卫生纸。过一段时间,蝉的躯体逐渐转黑,而翅膀却在干燥的阳光下伸展开来,清晰的翅膀美丽并且充满力量。

由“丑小鸭”变成“白天鹅”,17年蝉的嘴巴更突出了:像一个精巧的吸管,尖利如锥子,收藏在胸部。它以此贴紧树干、刺穿树干,用“吸管”从树皮里吸取用之不竭的汁液,以保证不停地唱歌。

生命赞歌

17年蝉见到光明,放开嗓子叫出第一声“知了”。它们“知了”什么?回答说什么都“知了”——知道了生命的匆匆,所以匆匆地歌唱。在那或大或小或高或低的树的绿荫中,从日出到日落,那无休无止的鼓噪所发出的声音吵得人头昏脑涨。它翼后的空腔里带有一种像钹一样的乐器,但它还不满足,还要在胸部安置一种响板,以增加声音的强度。的确,为了满足对音乐的嗜好,17年蝉牺牲了很多,因为有这种巨大的响板,使得生命器官都无处安置,只好压紧到身体的最小角落里。当然,要“委身”于音乐,也只好紧缩内部的器官。

只有雄蝉才具有歌唱的本领,雌蝉是没有发音功能的,但却常常将自己的翅膀弄得“啪啪……”作响,似乎是为了回应情侣的歌声。雄蝉为什么无休止的鸣唱?为光明放歌,为寻求异性,还是为了吓唬那些竞争者?

它们在树木的柔枝上、在浓浓的树荫下排成一列,歌唱者和它的伴侣比肩而坐,吸管插到树皮里,动也不动地狂饮。夕阳西下,它们就沿着树枝用慢而且稳的脚步,寻找温暖的地方。无论在饮水或行动时,它们从未停止过歌唱。由此看来,它们并不是叫喊同伴——如果同伴就在面前,你大概不会费掉整日的功夫叫喊她吧!

17年蝉有非常清晰的视觉,只要看到方位变化,它会立刻停止歌唱,恍然飞走。然而喧哗却不足以惊扰它,仍然继续高歌,好像没事儿一样。因为,蝉是听不到的,好像一个双耳失聪的聋子,对自己所发的声音一点也感觉不到!

在“知了”之后匆匆地交尾,17年蝉匆匆地产子。夏天要过去了,它用生命的绝唱送走了夏天,也送走了一生中最火热的季节。

“埋藏”自己

17年蝉把卵产在树干的细枝上。这些小枝干,垂下的很少,常常向上翘起,并且差不多已经枯死了。找到理想的树枝,蝉即用胸部尖利的工具在上面刺上一排小孔——好像是用针刺下去的,把树枝纤维撕裂,使其微微挑起。

用放大镜能清晰地见证蝉卵的孵化过程。开始很像极小的鱼,眼睛大而黑,身体下面有一种鳍状物,由两个前腿连在一起。鳍有些运动力,可以帮助幼虫冲出壳外,并且帮它走出有纤维的树枝,而这恰恰是比较困难的事情。

鱼形的幼虫离开小孔,立刻蜕皮,脱下的皮会产生一种线,幼虫以此附着在树枝上。它在未落地以前,就这样进行着日光浴,用腿踢着,有时懒洋洋地在绳端摇摆。等到触须自由了,可以左右挥动,腿可以伸缩,在前面的能够张合其爪,身体悬挂着,只要有一点微风,就摇摆不定,在空气中翻跟斗。此时,它仍有着千重危险。只要有一丝儿风,就能把它吹到硬的岩石上,或有车辙的污水中,或不毛的黄沙上,或黏土上,硬得它不能钻下去。而这个弱小的动物,是如此迫切地需要藏身之地,即必须立即钻到地底下寻觅藏身之所。天气冷起来了,迟缓一些就有死亡的危险。它不得不四处寻找软土,毫无疑问,它们之中有许多在没有找到合适的地方之前就死去了。如果寻找到适当的地点,用前足的钩挖掘地面。从放大镜中可看见它挥动着“斧头”向下掘,并将土抛出地面。几分钟后,土穴完成,它钻下去,埋藏了自己,此后就再也看不见了。

生命的质数

法布尔在《昆虫记》里叹道:“四年黑暗的苦工,一月日光中的享乐……如此难得,而又如此短暂。”他观察的是4年蝉,不知他看到17年蝉又会发出怎样的感叹。

其实,17年蝉在地下蛰伏17年不过是一种躲避天敌的策略,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早在300多年前,17年蝉就引起了科学家的注意,多年来大量的实际观测数据表明,蝉的生命周期大都为质数。比如,在北美洲北部地区其周期为17年,而在北美洲南部地区都是13年。为什么是17和13,而不是其他数字呢?

进化论给了这个问题一个比较合理的答案。科学家解释说,蝉卵孵化后,幼虫“潜伏”在地下靠植物根的汁液吸取营养,然后在长达数年、甚至十几年的某一特定周期后钻出地面并爬上树干,此后的短短数周,它们完成产卵的使命后就结束了一生。蝉在进化过程中选择质数为生命周期,可以极大地降低在地面与天敌遭遇的机率。比如说,如果蝉的生命周期是12年,则与那些生命周期为1年、2年、3年、4年、6年及12年的天敌都可能发生遭遇,而使得种群生存受威胁,17年蝉就会因为在生存竞争中处于劣势而被淘汰掉。这恰恰是分解质数的原理。

2002年,德国马普学会分子生理学研究所以及智利大学的科学家们发表论文说,他们通过建立一个“猎人—猎物”的数学模型——即将蝉比作“猎物”,其天敌比作“猎人”——用数论证明了蝉选择质数作为生命周期可以稳定地保存种群数量。

由17年蝉很容易想到我们自己。赤裸地来,两手空空地走,“潇洒走一回”,究竟为的是什么呢?为了钱吗?再多的钱也无法带走分文;为了享受吗?再大的屋子也只能睡一张床,再多的美味也只能吃一日三餐。那到底是为了什么呢?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除了子孙后代,大概也没什么别的了。

篇5:驴子和蝉的寓言故事

“你的歌声实在是太动听了,请问你是怎么发出如此美妙的声音来的?你有什么秘方或者诀窍吗?”

蝉答道:“秘方、诀窍倒是谈不上,不过我认为我的嗓子好可能和我经常吃露水有关系,露水是种好东西……”

驴子听后大喜,因为露水对于他来说实在很方便就能找得到。从此以后,驴子就不吃草了,只喝草叶上的露水,没过多久驴子就饿死了。

篇6:关于驼背翁捕蝉的历史故事

“老先生捕蝉的技术真高超。”孔子恭敬地对老翁表示称赞后问:“您对捕蝉想必是有什么妙法吧?”

“方法肯定是有的,我练捕蝉五六个月后,在竿上垒放两粒粘丸而不掉下,蝉便很少有逃脱的。如垒三粒粘丸仍不落地,蝉十有八九会捕住;如能将五粒粘丸垒在竹竿上,捕蝉就会像在地上拾东西一样简单容易了。”捕蝉翁说到此处捋捋胡须,严肃地对孔子的学生们传授经验。他说:“学捕蝉首先要练站功和臂力。捕蝉时身体定在那里,要像竖立的树桩那样纹丝不动;竹竿从手里伸出去,要像静止的树枝一样不颤抖。另外,注意力高度集中,无论天大地广,万物繁多,在我心里只有蝉的翅膀,我专心致志,神情专一。精神到了这番境界,捕起蝉来,那还能不手到擒拿,得心应手吗?”

篇7:蝉的诗句

寒鸣宁与众虫同,翼鬓緌冠岂道穷。壳蜕已从今日化,声愁何似去年中。

朝催篱菊花开露,暮促庭槐叶坠风。从此最能惊赋客,计居何处转飞蓬。

《蝉》薛涛

露涤清音远,风吹数叶齐。声声似相接,各在一枝栖。

《蝉二首》子兰

独蝉初唱古槐枝,委曲悲凉断续迟。雨后忽闻谁最苦,异乡孤馆忆家时。

衰柳蝉吟旁浊河,正当残日角声和。寻常不足少愁思,此际闻时愁更多。

《早蝉》白居易

一闻愁意结,再听乡心起。渭上新蝉声,先听浑相似。衡门有谁听?日暮槐花里

《答白刑部闻新蝉》刘禹锡

篇8:秋蝉的轮回

闫睿在2008年就创立了首饰品牌“硬糖”,因为还没有形成正规的制作流水线,所以非常低产,虽然作品很受欢迎,几年来面世的作品数量却寥寥无几。2012年的新作“No Ending”系列是为在中央美术学院举办的首饰展而做,正因这系列作品不会受到市场的限制,所以让她更能轻松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

在“No Ending”系列中,闫睿用秋蝉的形态来表达她对生命和死亡的看法。“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存在着”,在她看来,这是一种生命的轮回过程。而之所以选择秋蝉来作为这个系列的主要形象,是因为闫睿觉得秋蝉的生命过程最接近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秋蝉以幼虫形态在黑暗的地底停留数年,然后破土而出,展翅飞翔。这个过程非常吸引我。古代人会把玉蝉放到死人的嘴巴里,把它作为一种生命轮回过程的象征。”

在中央美术学院首饰设计专业担任老师的闫睿在教学项目中会与很多品牌有接触,从前她曾有些抗拒这个部分,但现在这也成了她设计的动力之一,“因为接触了商业各种各样的限制,反倒让我更有表达欲望,想做一些纯粹的东西,有很多话说。以前没话找话,现在会有很自然的一种表达”。而我们也可以看到,经过这两年的蛰伏和思考,一直尝试用作品讲述内心故事的闫睿,在创作中已经游走得越来越自如。

闫睿说她相信死亡不是一个终结,因为尽管人的肉体会消亡,但作品却能一直被人记住,这也是一种轮回的过程。闫睿希望自己能像秋蝉那样,奋力挣脱生命中种种不可承受之重,脱壳高飞。而秋蝉的这个变化过程,也很像闫睿挣脱商业束缚、努力做自己的过程。“生活就像一层硬壳,我们存在于壳中,不断在悲喜间轮回,而死亡亦不是轮回的终点。或许唯有当灵魂奋力挣脱躯壳时,我们才能脱离轮回,获得片刻的清明和自由。”

篇9:蝉的诗句

才入新秋百感生,就中蝉噪最堪惊。能催时节凋双鬓,愁到江山听一声。

不傍管弦拘醉态,偏依杨柳挠离情。故园闻处犹惆怅,况是经年万里行。

《蝉》罗隐

天地工夫一不遗,与君声调借君緌。

《在狱咏蝉》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南安道中》朱熹

高蝉多远韵,茂树有余音

《新蝉》司空曙

今朝蝉忽鸣,迁客若为情?便觉一年老,能令万感生

扩展阅读:关于蝉的诗句名言

吃一堑,长一智。(古谚语)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屈原)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杜甫)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

篇10:描写蝉的

火龙果,顾名思义,它长得很像一团正在燃烧的火焰,一层又一层的皮像是龙的鳞片,所以就叫它“火龙果”。

今天,老师叫我们每一个小组带一个火龙果回校观察。我看见火龙果的外皮是紫红色的,显得非常诱人,火龙果它那火一样的颜色再加上它那十分特别造型的“鳞片”,让人禁不住诱惑,对它馋涎欲滴。我把火龙果凑到自己的鼻子闻一闻,顿时感到一股淡淡的清香扑鼻而来。

这时,老师告诉我们:“火龙果起源于中美洲热带地区,属于热带水果。它的营养价值很高,含有一般植物少有的花青素和植物性蛋白,而且,里面还含有许多维生素,多吃它还可以美容。它里面有许多像黑芝麻一样的小黑粒,那是火龙果的`种子……”

老师的话还没说完,我们就迫不及待地把带来的红红的火龙果用小刀平均切成四份,小组内每人一份。

被剖开的火龙果羞答答地向我们露出它的内心世界——白色的软软的果肉,白得透明,适当的点缀着一颗颗像黑芝麻的种子。它,像是一位艺术家的旷世奇作。

老师又对我们说:“它主要的营养成分有蛋白质、脂肪、铁、磷、镁、维生素B3、维生素C、钾等。它有预防便秘、促进眼睛保健,增加骨质密度、帮助细胞膜形成,预防贫血和抗神经炎、口角炎,降低胆固醇,皮肤美白防黑板的功效外,还具有解除金属中毒、抗自由基、防老年病变、瘦身、防大肠癌等功效。现在你们品尝一下吧!”

篇11:与蝉的诗词

(1) 蝉声响亮而高远,古往今来,那“知了,知了”的鸣唱,曾使情感丰富而细腻的诗人们写下了诸多优美动人的诗篇。

“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玄鸟,即燕子)(《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

“鸣蝉厉寒音,时菊耀秋华”(潘岳《河阳县作二首)

“ 哀蝉无留响,丛雁鸣云霄。”(陶渊明《己酉岁九月九日》)

“园柳吟凉久,嘶蝉应序惊”(隋 王由礼《赋得高柳鸣蝉》)

“造化生微物,常能应候鸣”(唐 许裳《闻蝉》)

“高蝉多远韵,茂树有余音”(宋 朱熹《南安道中 》)

“流音绕丛藿,余响彻高轩”(南朝 萧子范《后堂听蝉》)

“清吟晓露叶,愁噪夕阳枝。忽尔弦断绝,俄闻管参差” (唐 刘禹锡《酬令孤相公新蝉见寄》)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

“泉溜潜幽咽,琴鸣乍往还。长风剪不断,还在树枝间。”(唐 卢仝《新蝉》)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宋 辛弃疾《西江月·月夜行黄沙道中》)

“得饮玄天露,何辞高柳寒”(南朝陈·刘删《咏蝉诗》)

“饮露身何洁,吟风韵更长”(唐·戴叔伦《画蝉》)

“听秋蝉,秋蝉非一处。细柳高飞夕,长杨明月曙;历乱起秋声,参差搅人虑。单吟如转箫,群噪学调笙;风飘流曼响,多含断绝声。……”

“听鸣蝉,此听悲无极。群嘶玉树里,回噪金门侧;长风送晚声,清露供朝食。晚风朝露实多宜,秋日高鸣独见知。轻身蔽数叶,哀鸣抱一枝。……”(隋 卢思道 《和阳纳言听鸣蝉篇》)

(2)蝉本无知,然许多诗人却闻蝉而愁,只因为诗人自己心中有愁,“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国维《人间词话》)。正如

宋代诗人杨万里所说:“蝉声无一添烦恼,自是愁人在断肠”(《听蝉》)。

唐 司空曙“今朝蝉忽鸣,迁客若为情?便觉一年老,能令万感生”(《新蝉》);

唐 白居易 :“一闻愁意结,再听乡心起。渭上新蝉声,先听浑相似。衡门有谁听?日暮槐花里”(《早蝉》);

唐 刘禹锡 :“蝉声未发前,已自感流年。一入凄凉耳,如闻断续弦”(《答白刑部闻新蝉》);

唐 孟浩然:“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秦中寄远上人》),

唐 元稹:“红树蝉声满夕阳,白头相送悲相伤”(《送卢诗》)。

唐 雍裕之:“一声清溽暑,几处促流身。志士心偏苦,初闻独泫然”(《早蝉》);

五代楚 刘昭禹:“莫侵残日噪,正在异乡听”(《闻蝉》);

唐 卢殷:“深藏高柳背斜晖,能轸孤愁感昔围。犹畏旅人头不白,再三移树带声飞”(《晚蝉》);

唐 姚合:“秋来吟更苦,半咽半随风”(《闻蝉寄贾岛》);

宋 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雨霖铃》);

宋 刘克庄“何必雍门弹一曲,蝉声极意说凄凉” 《三月二十五日饮方校书园》。

(3)古人误却以为蝉是靠餐风饮露为生的,故把蝉视为高洁的象征,并咏之颂之,或借此来寄托理想抱负,或以之暗喻自己坎坷不幸的身世。首先应该提到的当然是被称为唐代咏蝉诗之“三绝”:

垂委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篇12:蝉的诗歌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诗歌二:夜蝉

窗外,一只老蝉

使劲的嘶鸣

小树周围

蜂拥许多蚊蝇

这些蚊蝇

嘴如血盆

想在蝉的身上

饱餐一顿

嘶鸣的老蝉

摇晃脑袋

为自己的歌声

得意忘形

高八度的声音

让树枝震颤

舞动蝉翼

好似节拍又非节拍

夏天的燥热

尚未退去

广袤的大地睡了

篇13:写蝉的作文

山重水复,不疑无路。

每日,我们在灿烂的朝霞中,迎接第一缕阳光;每日,我们渴望在那个尚存的瞬间,释放一丝温暖。

可是,时光却匆匆,如细沙般流入无底靴子,早了就不复返。但我们也只能继续飞行,尽管下一个朝阳还很遥远。

这一路上,不见风轻云淡,海阔天空,咆哮的霹雳划过耳旁,呼啸的飓风刮过脸颊,海浪怒号着,张牙舞爪想吓跑胆小懦弱者。

我们只是向着看似朦胧的前方,向着坚信有朝阳的方向前行。

哪怕路上没有彩虹做花环,没有山朗水润过门庭,没有两双翅膀比翼双飞。

哪怕路上只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冻结了羽绒,冷却了双脚。无奈,也只有松作伴,雾凇为趣。

柳暗花明,又是一村。

我们只是相信,在张开羽翼之初所听到的,记住的和许下的心愿。六载的航行固然漫长而枯燥,可是到达终点之后,必将灿烂而金碧辉煌。

于是,一行又一行,白鹭试春天。

他们,我们,结伴为邻,相依相助。在这青涩的六个年头,仍是那可爱的面孔,与亲切的微笑。

怀揣着的理想,叫未来。

如今,仍旧是那理想,向着远方再度起航。

因为这理想,我们有了梦;因为有了梦,我们无所畏惧。

今天,飞越了霜落熊升的枫叶红;飞越了冰入骨髓的三九天;飞越了雨雾朦胧的春雨梦……

一声惊响划过天空!

篇14:蝉的自述作文

你问我是谁?你也太没文化了吧,我是天生的歌唱家啊,我的“知了歌”那可是迷倒了很多人的。对,我的名字叫蝉儿。啊哦,你也知道我的名字啊,看来我真是名声在外啊!

你这是什么表情?惋惜,为我?谢谢,你不用开口了,我知道你想说什么?“你长时间生活在黑暗中,只能尽情歌唱一夏,遗憾吗?”这个问题已经有无数人问过我了。对于你我的回答仍然是“绽放生命的绚烂是我唯一的愿望”,不是唱高调,也不是自我炒作,我这可是肺腑之言啊,真的,唱歌就是我生命的全部,尤其是在经历了漫长的黑暗和千辛万苦之后,你就能理解我们的心情啦。

小时候,妈妈把卵产在树枝里,经历风吹雨打后趁着风儿在地里安了家,那可是我的命好,我亲眼看到过不少兄弟姐妹因为没有把握好风速,被吹得飞上了天,肯定凶多吉少了,反正我再也没见过他们。唉,不提这些伤心事了。

我钻进了松软的泥土中,饿了就抱着树根喝点汁液补充营养,蜕了一次又一次的皮,那份痛苦不是你能想象的。记得一共蜕了五次皮,我再也不想待在黑暗的地下了,我也想去看一看外面美丽的世界!

谁也没想到外面的世界这么凶险,趁着黑夜我悄悄地钻出地面,刚呼吸了一口新鲜的空气,连感慨都没来得及发,就看到一道贼亮贼亮的光慢慢走来,吓得我忙躲到一片叶子的后面,总算躲过了一难。

等到安全了,我爬回树干完成重生,那种疼痛啊,直钻心底!浴火重生啊!当太阳升起时,我欣喜若狂,扑扇着翅膀,放开嗓子唱起了“知了歌”,连黄鹂都夸我的.音色美丽呢。告诉你,黄雀是我的粉丝哦,“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它在为我保驾护航呢!

虽说多年的等待,只为这一夏短暂的歌唱,但我要用嘹亮的歌声点缀我平凡而短暂的生命。让我的生命发出如同珍珠般闪耀的光彩,让所有人都知道――世间还有我的存在!我要把生命永远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篇15:蝉的自述作文

我把煎饼从冰箱里取出来。接着,爸爸在锅里倒上油,等到油热了,就把煎饼放到锅里。只听“滋啦啦……”一阵声音,爸爸已经开始用筷子不停地翻动锅里的煎饼了。“滋啦啦……”油好像在锅里跳舞,溅到了煎饼上方。有些油好像“发疯”了似的,不停地向我们扑过来。一滴油差点溅到了我手上,我赶紧一躲,它从我手臂边飞过,落到了地板上。

我对爸爸说:“让我来试试吧!”“好!”爸爸把筷子交给了我。我学着爸爸的样子,拿着筷子不停地翻煎饼。那些油不断地向我“攻击”,要不是我“福大命大”,我早就被发疯似的油溅到了。

上一篇:我的心室里住着你诗歌下一篇:建党98周年心得体会合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