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民族的汇聚》教学设计

2024-05-16

《北方民族的汇聚》教学设计(精选10篇)

篇1:《北方民族的汇聚》教学设计

《北方的民族汇聚》课堂教学实录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历史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22课。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看图能说出“五胡”的名称及分布的地区,掌握识图的基本技能。列举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尝试从教材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分析孝文帝改革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利用课件,加深学生对少数民族内迁的方向、分布地区的情况和孝文帝改革相关内容的理解。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探究、讨论等方法促进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汉族和其他各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培养民族平等、友好交往的意识,体会社会进步离不开改革。

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教学难点:如何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三、教学过程

师:我国一共有多少个民族?

生:56个。

师: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亲如一家的大家庭,有首歌曲反映了这个主题,是哪首歌?

生:《爱我中华》。

师:你们会唱吗?

生:会。

师:我们一起唱好吗?

师生同唱:《爱我中华》。

师:我们中华民族的确是个非常和睦的大家庭,那我们这个大家庭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汇聚的呢?这节课我们就学习这一内容。

生:齐读课前提示。

师:板书课题。

师:我们首先学习“边疆少数民族的内迁”,板书第一个标题,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到他们内迁的原因?

生:自主学习,回答问题。

师:请大家大胆地猜想一下边疆少数民族主观上是否愿意内迁?谁来发表一下自己的见解?

生甲:愿意。因为当时他们生产方式、生活习俗都和内地的差异很大,很想靠近中原。

生乙:他们想向汉族人学习。

师:回答得很到位,他们对汉族的先进文明仰慕已久,从自身经济或发展的需要想向中原靠近。

师:内迁的少数民族有那些?请大家看教材114页第一行,拿笔划一下,内迁的少数民族有匈奴、鲜卑、羯、氐、羌,历史上合称五胡,强调几个少数民族名称的读音和写法。

生:反复读两遍。

师:板书五个少数民族的名称。演示课件:五个少数民族内迁的方向和分布的地区。

师:内迁的少数民族在生产方式和风俗习惯上与汉族差异很大,他们与汉族人能和平相处吗?汉族统治者是怎样对待他们的?请大家阅读教材114页第一段小字内容。

生:汉族统治者对内迁的少数民族进行了残酷的剥削和压迫。

师:这样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

生:加剧了民族矛盾。

师:由于他们对汉族统治的愤恨引发了起义,结果在北方建立起了十多个割据政权。

师:在长期激烈的冲突和交往中,内迁的少数民族和汉族互相影响,在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上逐渐融合,民族汇聚已成为时代的主流。同学们看教材中的《耕耙图》、《扬场图》。

师:在促进民族融合的过程中,有位少数民族统治者贡献非常大,他就是北魏的孝文帝。下面我们来共同探究第二个问题(板书第二个标题),先了解鲜卑族的历史渊源,他们起源于哪里?

生:略。

师:出示课件《鲜卑骑马武士俑》图,观察鲜卑族的特点。

生:善于骑马、射箭。

师:他们勇武善战,过着游牧生活。386年,这个民族的拓跋部建立了魏国,定都平城,历史上称为北魏。出示课件:北朝的更迭图,了解北魏在北朝的位置。北魏在哪一年统一了黄河流域?

生:439年。

师:黄河流域的统一结束了北方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民族大融合的趋势更加明朗化。孝文帝亲政后进行了改革,我们还是先来了解一下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板书改革的背景。指导学生看教材115页第一段课文,思考问题:孝文帝是在一种什么样大气候下进行的改革?

生:各族人民在长期相互交往中,虽然发生过激烈的冲突,但民族汇聚已成为时代的潮流。

师:孝文帝顺应了这股时代潮流,主动采取措施,加快了民族融合的步伐。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的一位自觉、坚定、比较彻底地推行汉化政策的少数民族统治者。

师:如果说他不顺应这股潮流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

生甲:跟不上时代脚步,要落伍。

生乙:很被动,政权不稳定,甚至丧失统治地位。

师:如果不进行改革,一定会被历史淘汰,因为民族融合的大趋势无法阻挡和抗拒,已成为不可逆转的主流了。我们再探讨一下他改革的目的是什么?提醒学生从115页第二段中提取有效信息。板书“改革的目的”。

生: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师:为巩固自己的政权,他从哪些方面进行了改革?板书“改革的内容之一迁都洛阳”。出示课件:孝文帝迁都的路线图。为什么迁都?过程怎样?让我们沿着时光的隧道,穿越时空回到北魏朝去看个究竟,掌声请出几位同学表演课本剧《孝文帝妙计迁都》。

生:表演略。

师:孝文帝为了迁都真的是颇费一番心计,体现了他的英明果断。迁都后孝文帝要求鲜卑族人必须把洛阳看作是自己的家乡,即热爱它,又要建设它。迁都后他又大刀阔斧的进行改革,实行汉化政策,板书改革内容之二“实行汉化政策”。引领同学从教材115页第二段中归纳孝文帝实行汉化政策的四个方面。

生:回答略

师:改穿汉服,出示课件《汉服俑、胡服俑》图,比较(上接57页)各自特点。

生:略。

师:出示课件《孝文帝出御图》,体现了他的改革真的是立竿见影。

师:学说汉语:结合材料阅读题,感受孝文帝改革的力度。

师:采用汉姓:出示课件少数民族姓与改后的汉族姓对比图表,进一步加深对这一问题的理解。

师:与汉族人通婚,孝文帝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请大家阅读教材116页的相关内容,看他自己是怎样带头贯彻执行这一改革内容的?

生:略。

师:最后请大家讨论一下孝文帝改革有什么重大意义?

生:讨论。

师:总结概括。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的主题是北方的民族汇聚,了解了匈奴、鲜卑、羯、氐、羌五胡的内迁历史。内迁后北魏的孝文帝为顺应民族汇聚的历史潮流,采取了明治举措,主动改革,巩固了自身统治,促进了民族的融合,对整个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巩固练习:略

篇2:《北方民族的汇聚》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历史的发展是有自身的规律,要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与时俱进,锐意改革,推动人类历史的发展。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难点: 民族融合是历史的必然,要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推动改革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请同学们翻开课本113页,今天我们上第22课《北方的民族汇聚》,请找出标题的关键字。学生:汇聚

老师:也就是说北方各民族汇聚在同一地域内生活,经过长时间的磨合,民族矛盾、民族差异会逐渐消失,文化趋向同一,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主题——民族融合

过渡:中国历史上从东汉末年到隋唐的重新统一这段时期是民族融合的黄金时代。下面我们进入第一篇章的学习——时代潮流以,民族融合(幻灯片)。老师:请同,学们看课本人113页“西晋少数民族内迁”图(引导学生识图,因为学历史也要学会读图)。西晋时,有哪些少数民族内迁? 学生:鲜卑族、匈奴、羯、羌、氐 老师:内迁到哪? 学生:黄河流域 学生:中原地区 老师:长期生活在这是哪个民族? 学生:汉族

老师:这些内迁少数民族与汉族杂居一起,这就是我们开头说的民族汇聚。老师:汇聚一起的各民族由于文化的不同。比如这些少数民族以什么为生? 学生:放牧

老师:我们称之为游牧民族 老师:那汉族又以什么为生? 学生:农耕

老师:我们称之为农耕民族

老师:这两种不同文化的民族在时间长河里不断的磨合,我们来看看会出现什么情况?幻灯片出现《穿裤褶的南朝乐队》、穿上汉服的少数民族贵族、北方少数民族墓室内的《采桑图》、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砖画。

注:引导学生从细节入手,找出民族汇聚后的变化。少数民族穿上汉人的服装,学会农耕;汉人穿上胡人的服装,吃上胡食。从而说明从东汉以后,特别西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民族融合是时代潮流。

过渡:而中华民族历史上有这么一位皇帝,他顺应朝代潮流,与时俱进,推动改革,加速民族大融合。学生:孝文帝

老师:接下来我们进入第二篇章的学习“与时俱进,孝文帝改革” 老师:了解孝文帝及其改革,先来了解他的民族及国家 老师:(幻灯片)从游牧走向朝堂——北魏的建立及统一北方 老师:孝文帝是哪个民族? 学生:鲜卑族

老师:他的祖先哪年建立北魏? 学生:386年 老师:定都哪? 学生:平城

老师:其祖先后来统一个黄河流域是哪年? 学生:439年

老师:至此结束了北方分裂割据局面。

老师:随着北方的统一,又有一个现实的问题摆在北魏面前。(幻灯片)这个从游牧走向朝堂的民族,如何统治以农耕为主的中原地区,怎样才能更好的巩固统治?

老师:这个重担就落在北魏有名的皇帝,哪个? 学生:孝文帝

老师:孝文帝怎么做? 学生:改革 老师:没错

老师:了解孝文帝改革,先来了解这位从雪山下走出来,站在时代前列的伟人。老师:(幻灯片)故事二:从雪山下走出来的伟人——孝文帝 学生:孝文帝十分敬佩和仰慕汉文化

老师:受汉文化教育的孝文帝,深知想控制黄河流域就必须融入到汉文化中。老师:(看课本回答问题)孝文帝首先怎么做,在学习汉文化之前? 学生:迁都洛阳

老师:(幻灯片)故事三:从小屋搬进大房——迁都洛阳

老师:引导学生读幻灯片的图及分析材料,归纳孝文帝为什么迁都洛阳 学生:平城偏北,不利于统治中原(读图获得)学生:平城自然环境恶劣,比较贫瘠(分析材料)

老师:洛阳(东周、东汉、西晋)自古就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有着良好的统治根基及文化底蕴,有利于学习汉文化,巩固统治。老师:迁都洛阳后孝文帝着手弃旧制,立新规,实行汉化政策 老师:(幻灯片)故事四:从旧制走向新规——汉化政策

老师:演示幻灯片,引导学生从服饰的差异辨别胡服与汉服,从而归纳出措施

1、改穿汉服

学生:从袖口、衣领、裤褶、裙摆分辨胡服与汉服

老师:出示材料((孝文帝)太和十九年(495年)正式下诏:“不得以北俗之语

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高祖记》)学生:归纳措施

2、学汉语,禁鲜卑语

老师:指出民族差异在减少(为民族融合做铺垫),同时指出时间长了鲜卑语就会消失(为孝文帝改革的不足做铺垫)老师:出示图表

学生:归纳措施

3、改汉姓

老师:为活跃气氛,老师可以找出班里面姓刘的同学,让其他同学猜猜他们有没有鲜卑族血统。

老师:出示材料(孝文帝选择中原大姓女子作后宫,并分别为五个 皇弟聘中原大姓女子为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 高门,鲜卑族、汉族互为姻亲。)学生:归纳措施

3、与汉人通婚

老师:举白人与黑人通婚后的后代肤色的变化来说明民族差异会越来越小,最后差异消失,民族融合了。

老师:(幻灯片)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学生:内容

1、迁都洛阳

2、实行汉化政策

老师:(幻灯片)改革前后的对比,引导学生归纳孝文帝改革的意义。学生:改革后,少数民族过上农耕生活 学生:上至皇帝下至百姓,鲜卑族服饰均汉化 老师:少数民族融入到汉人生活中 学生:汉人吃上少数民族食品 学生:汉人改变席地而坐的习惯 老师:汉文化吸收新因素,变得更丰富

学生:归纳改革的意义

1、促进民族的大融合;

2、丰富了汉文化,推动汉文化的发展

老师:孝文帝改革在推动中华民族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意义,但有没有不足的地方?我们应该怎么评价?

老师:(幻灯片)“究竟谁说得对”(1、有人说,孝文帝的汉化措施最终导致了鲜卑族的消亡,是鲜卑民族的千古罪人!

2、也有人说:他是中华民族的英雄!他的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为隋唐统一奠定了基础。)学生:都有道理

学生:只是一个站在鲜卑族的立场;一个站在中华民族的立场

老师:引导学生归纳评价一个历史人物或一个历史事件,评价方法应当一分为二,多角度评价。

老师:但今天我们更多的是正面去肯定孝文帝及其改革,那是因为我们的评价标准是看:是否顺应时代潮流,是否推动人类历史的发展。所以我们说孝文帝是一位优秀的改革家,政治家。他的改革是成功。

过渡:那么孝文帝及其改革对今天的中华民族及其发展有什么可借鉴的?接下来我们进入第三篇章的学习“存同求异,繁荣发展”(幻灯片)老师:今天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由多少个民族组成? 学生:56个

老师:使用什么语言做为官方语言? 学生:普通语

老师:我们要不要学? 学生:要 老师:为什么? 学生:方便交流

学生:方便统一的国家的经济发展 学生:也有利民族融合 老师:所以在统一的国家里,统一语言,民族融合就是时代潮流,各民族想要发展就必须顺应时代潮流。而对中华民族而言,想要获得更大的发展,就必须吸收国内外各族人民的优秀文化,与时俱进,改革开放。老师:但我们能不能像孝文帝一样禁用民族语言? 学生:不能,要吸取教训

老师:所以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应当求同存异,促进各族的繁荣发展。

二、小结

第一篇章“时代潮流,民族融合”

1、五胡内迁

2、民族汇聚

3、民族融合

第二篇章“与时俱进,孝文帝改革”

1、北魏的建立及统一北方

2、孝文帝改革及内容

3、孝文帝改革的意义

4、如何评价孝文帝及其改革 第三篇章“求同存异,繁荣发展”

三、练习阅读下列材料: 恩格斯说:在长期的征服中,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得不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经济情况”,他们为被征服者所同化,而且大部分甚至还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请回答:(1)例举与恩格斯的话最吻合的一次中国古代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2)你知道这场改革的前后,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吗? 语言、服饰、姓氏、婚姻等

四、教学反思

(1)充分利用课本资源,确立核心目标

选北方的民族汇聚原于我下乡送了一节课,刚好那边学校上到北方的民族汇聚,而且那边条件比较落后,必须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刚开始愁煞我,对着课本苦闷了几天,既然没有课外的资源可以整合利用,那我就充分整合课本资源。在整合过程中,我发现很多时候我们太依赖课本以外的资源,甚至那些资源华而不实,课本资源不要只看表面,初看很凌乱,但只要我们找到他们的内在联系,我们也就明白编书人的意图,我们也就找到了整节课的线索。比如课本第一部分内容“边疆少数民族内迁”配有《西晋内迁各族分布图》还有《耕耙图》、《扬场图》。把它们内在的东西挖出来就是《西晋内迁各族分布图》蕴涵着民族汇聚,《耕耙图》《扬场图》蕴涵着民族融合。把整节内容串联起来就是东汉末年,特别是西晋后到隋唐的统一这段时期,民族汇聚直至民族融合就是时代发展的潮流,所以我给第一部分确立了一个小标题《时代潮流,民族融合》。(2)挖掘内在联系,聚焦核心目标

第一次试讲后,科组给我提出两个建意一是核心目标没有起到统领整节课的作用;二是小标题不够醒目,没有体现内容与内容之间的关联。经过科组同事的提点,我又查阅了一些资料,既然确立“民族融合”是这节课的核心目标,那么内容与内容之间,内容与核心目标必然存在内在联系,找出来,串起来,就是整节课的主干线索,清晰明了。所以我把第二部内容的标题设定为《时与俱进,孝文帝改革》。那么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内容经“民族融合”串联起来,民族融合是时代潮流,孝文帝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推动改革,促进民族的大融合。民族融合起到统领的作用,而标题也让人耳目一新,容易串联起来,简单明了,清晰易懂。(3)以史为鉴,扩散核心目标

篇3:《北方民族的汇聚》教学设计

一、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历史教学中创设历史情境,可以将久远的历史重现,使学生身临其境,积极、主动地进行思维活动。如在导入环节,我预先播放一段剪辑的配乐朗诵《敕勒歌》,渲染情景,营造气氛。在优美的乐声中,激发学生想象力,在脑海中生成草原的画面,随后提问:这首诗歌描绘的是我国什么地区的景色? 那么在这里的人民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在创设的情境中学生很快得出结论:在草原生活的人们过着游牧生活。之后又出示两幅反映农耕生活的图片, 并直接指出这些都是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的生活,与学生的已有认知产生强烈冲突,引发学生质疑,激发学生探知欲望,自然导入新课。

二、化虚为实,提高学生对教材的理解能力,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自古以来,人们认为,对资料的依赖是历史学科最显著的特点。历史是根据史料来说话的,详尽地占有资料是历史研究的前提。然而本课教材内容较少,提供的史料有限,缺乏“事实”说话的传统教学会显得苍白无力。在本课教学中,我通过网络搜集、加工、处理了一批历史图片资料,客观地向学生反映历史面貌,增强历史课堂教学的真实感,缩小历史的空间感和距离感,使学生感受到历史时代的气氛,认知历史,感悟历史,成为直接的观察者和参与者,通过自主学习,亲身体验,产生共鸣。

如在从北方少数民族内迁过渡到民族融合这个环节上,出示《木兰辞》节选,利用课件的相关功能进行圈注,使学生从历史的角度深刻感知到这个众所周知的故事是民族融合的事例,民族融合成为历史发展的趋势。出示《采桑图》、《烧烤图》、《穿汉服的少数民族贵族》、《穿裤褶服的汉人乐队》 等一系列图片,让学生对比查找,发现“汉人胡食”“胡人汉食”等现象,意识到少数民族在向汉族学习, 汉族也在吸收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的历史现象,“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从而理解民族融合的概念。这样把较复杂的问题简明化,同时论从史出,使学生更容易接受知识,更好地把握教材内容。

又如孝文帝迁都的过程,教材中虽有文字描述,但“眼见为实”,我从网络中下载相关视频,直观的声像资料在使学生体会到孝文帝智慧的同时,更深刻地认识到迁都的不易,改革的艰巨,从而树立“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历史观。

再如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作用时,出示搜集的图片资料,如《北魏文官俑》、《北魏帝王出御图》、《胡床》等,表明少数民族在汉化,汉族文化得到丰富和发展,得出结论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融合,引导学生从知识体系上形成“北魏孝文帝顺应民族融合趋势进行改革,改革又促进了民族融合”的建构,同时树立“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的历史观,有利于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有效地进行潜移默化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三、化静为动,提高辨识地图的能力

历史地图作为解释历史事件的方法,为学生提供直观的、确切的地域空间图像。但是对于初一学生而言,他们的历史地图辨识能力尚未健全,难以全面、有效地分析地图,更谈不上从地图中获取信息, 所以在日常课堂教学中要加强学生识图能力的指导与训练。例如本课中的《西晋少数民族内迁图》,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譬如flash等软件技术,让地图“动”起来。先指导学生从教材中找到内迁的少数民族,然后结合动态图,在闪亮有序的标注、红箭头中一一标注少数民族,演示他们从什么地方内迁到什么地方,然后启发学生思考:内迁后少数民族所在的地区以前是谁生活过的地方, 他们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相同吗? 这样在为学生读图做示范,指导他们一步一步地“拆解”地图的同时,更深入地挖掘地图背后暗藏的信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其辨识地图的能力。

通过近年来在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实践证明,将现代教育技术引入课堂, 对于优化历史课堂教学有重要的意义。正在现代教育技术的辅助之下,我们才能更好地转变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从而将单调的课堂教学变成老师主导、学生参与,活泼的多媒体课程。但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历史教学时应注意从实效出发,实事求是地解决问题,避免一味信奉现代教育技术。如果有些教学内容用其他方法,效果更好,就不必用它。用不用,用什么样的教育技术, 取决于是否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总之,现代教育技术与历史学科教学的整合,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是教学资源和教学要素的有机集合。当然,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优化历史教学需要不断探索与完善,相信历史教学定会不断向前迈进,更上一层楼。

摘要:如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以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2课《北方的民族汇聚》为例,作者进行了探索: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化虚为实,化静为动,提高学生对教材的理解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篇4:《北方民族的汇聚》教学设计

案 北师大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够正确识读“西晋内迁各族分布图”了解“五胡”的名称及大致分布的地区,进一步掌握识别和使用地图的基本技能。

能够概述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目的、内容和作用,学会分析历史事件。过程与方法:

通过识图,感知这一时期北方民族融和的情况。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通过辩一辩“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成败”,学会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具体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孝文帝是一位有作为的封建皇帝,是一位有胆有识的改革家;国家的强盛是靠各民族齐心合力的结果,从而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培养民族平等、团结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及关键:

重点:北魏季文帝改革。

教学难点:孝文帝的改革促进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关键:分析改革的启示;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三、教法学法:

讲授、阅读指导、自主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情景导入

60周年国庆大典上的民族柱引入新课。

2、学法指导:分析历史事件的一般方法,为什么?(背景、原因、目的)是什么?(内容、用心

爱心

专心

过程)怎么样?(结果、影响、作用、意义)

3、分析探究,展示成果

带着问题阅读课本;先自学,再小组合作学习。

4、具体过程:讲授新课

(一)、边疆少数民族的内迁

1、大屏幕上出示西晋内迁各族分布图,指导学生读书读图

2、内迁的民族、原因及民族发展的趋势。教师补充资料,让学生探究发展的趋势怎样?

(二)、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1、北魏的建立及统一黄河流域。了解情况。

2、通过课本剧反映改革中的内容,及改革遭到了反对。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

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目的、内容和作用。学生阅读课本展现小组合作。教师补充资料,归纳总结。(三)、小结:五胡内迁→民族汇聚

↓ ↑

孝文帝改革

四、课堂练习:

五、知识拓展,升华主题:

孝文帝的改革对我们现今有什么启示? 教师总结:本课结束

用心

爱心

篇5: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反思

反思一: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活动设计思路为:教师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得知识,了解基本的历史线索,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并有一定的情感体验。为此,我设计了教学活动。针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的方式是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归纳,多启发式设问,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能力。采取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教师参与的方法,对北魏孝文帝在民族大融作用进行探讨,使学生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能力。

本节课学生气氛活跃,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当然,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在教学环节设计上应该更细致些,有些问题的探讨不够充分。知识巩固的时间较少,语言不够精炼等。

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能发挥长处,补上不足。使我的教学水平更上一个新的台阶,在课堂中进行更加有效的教学。

反思二: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教师,是教书?还是用书教?是教书匠?还是课程资源的整合开发者?答案虽很明确,如何让我的学生乐于上这节课,乐于上历史课,最终爱上历史,一直是我追寻的目标。一节课如果只是照本宣科,就事论事,那么课堂必将是空洞而令人窒息的,历史学习也必将是枯燥而乏味的。我认为一堂课要让学生乐意听,就要用他们喜欢的方式去教,提升教学的趣味性,让他们参与课堂教学,与他们一起亲历历史,共同体会历史学习的乐趣。

本课课本上内容不多,但由于学生此前对民族融合和孝文帝了解基本空白,而民族融合问题是贯穿在整个中华民族历史发展和文化形成进程里的一条重要线索,以后的学习都会涉及这方面的内容。所以在备课中充分挖掘,针对本课的重难点,突出北方民族大融合与孝文帝迁都、改革的有机联系,让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对民族问题有初步的认识,对以后接触这方面内容时打下基础。

本节课首先导入采用胡服骑射成语的视频导入,符合邯郸的乡土文化,学生带着好奇心看问题,乐于接受。

其次,通过动态的图示对比中原地区的汉族与游牧民族的生活,得出如果北魏的统治者还用武力征服的办法来统治国家是不行的,必须学习汉族先进的文化。对比明显,给学生直观的印象,把问题简单化。

再次,关于迁都的原因,我设置了一个历史情景剧,君臣议事,学生很自然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引起兴趣,学生在激烈的争论中掌握迁都的原因。

还有,“民族融合”这一概念,在初中历史中是第一次提到,学生已有知识中缺乏对民族融合的认识。本课就通过四帧图片让学生获得具体的感性认识,知道“胡人汉服”、“汉人胡食”这些现象,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谈谈对“民族融合”的理解,使学生获得从感性到理性的深化。

最后,结束时让学生通过胡服骑射和孝文帝的改革两件事谈受到的启发,前呼后应,顺利推出民族融合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壮大。

这节课讲下来,我感触颇深。一遍一遍的修改课稿,仔细推敲,使我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升华。虽然失败过、气馁过,但最终坚持下来。我收获了很多,在讲课的方式、课堂的把握、教学的基本功、与学生的交流上我成熟很多。当然。这次的讲课也使我深深地感受到团队的重要性。我们整个历史组乃至整个学校在我的这节课上都付出了很多的心血。从搜集资料到听课、评课,大家都很认真,遇到问题一块商量解决,有意见、想法都能够直言不讳,这样就使这节课越来越好。所以,只有团结协作,才能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推动学科乃至整个学校健康快速的发展。

备课的阶段固然重要,那么现场的讲课阶段也不能忽视。课前状态的调整、课件教具的检查,都会直接影响讲课的效果。正是在李主任的带领和大家细心的帮助下,才使得我课前能调整到最佳状态,轻松地进入讲课环节。

我觉得这节课成功之处就是思路清楚,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当然,也有很多不足,如君臣议事环节,我对于孝文帝的角色可以再演的真实一些,跳出教师的角色,融入情境中去。再如,关于介绍鲜卑与汉族的资料可以再充实一些等。

总之,这节课让我获益匪浅。今后我还要加倍努力。

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将从以下方面做起:

(1)多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特别是对每一课的重点和难点的突破,要多动脑筋,多想办法。

(2)多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也多同学生交流,了解自己的教学实绩。

(3)注意每一节课的反思和>总结,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反思三: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反思

“兴趣的最好的老师”,有效地开展多种形式的历史课堂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注意力和较为稳定的学习情感。本课在导入新课时就有意识的设置两个小活动:猜谜语、班级小调查,让学生饶有兴趣的了解了鲜卑族,同时又激起学生学习孝文帝改革欲望。一开始就让学生在轻松自然气氛中进入新课的学习。

“民族融合”这一概念,在初中历史中是第一次提到,学生已有知识中缺乏对民族融合的认识。本课就通过四帧图片让学生获得具体的感性认识,知道“胡人汉服”、“汉人胡食”、“ 汉人胡食”这些现象,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谈谈对“民族融合”的理解,使学生获得从感性到理性的深化。

迁都洛阳,是本课主要内容之一,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孝文帝迁都的原因,以及在迁都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智慧,本课精心设计一个历史短剧《孝文帝迁都》,让学生穿越时空隧道,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再现历史生活场景,加深学生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也拓展了学生视野。

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是本课最主要的内容,如何凸现出来,是教学的一个重点。改革的措施学生很容易从课本中找出来,如果照本宣科讲解,然后让学生去背一背,难以获得具体的认知,也增加学生负担。为了方便学生理解和科学记忆,本课先开展一个活动:缩句游戏,让学生把每项措施浓缩为三个字。通过这一活动,激发学生尝试的热情,同时使学生能在轻松气氛中掌握孝文帝的改革具体内容。历史短剧表演:《一个北魏官员的一天》,颇具新意,让学生再次穿越时空隧道,再现历史场景,体验作为生活习性日久的北魏官员当时是怎么想,怎么做的,怎么看待这些改革措施。把学生放置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体验人物的情感,认识到当时改革会遇到一定阻力。最终了解了历史、感悟历史。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也是历史教学重要任务之一。本课又设计“你我之见”:评价孝文帝是千古罪人,还是少数民族改革家。两种完全对立的观点,让学生思维在课堂上进行碰撞交流。通过讨论,提高学生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评价能力,也培养学生客观看待历史,形成正确的历史观。然后适时加以引导,联系当前改革开放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充分发挥了历史教学的史鉴功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到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只有坚持自己民族特色,才不能迷失方向,失去自我。

传统的历史教学是单向灌输式的教学,忽略了学生主体的活动过程,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本课教学设计,注重开展形式多样课堂活动,猜谜语、小调查、历史短剧、缩句游戏、你我之见等活动,极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感,让历史教学活动中动起来,在轻松愉快中学习历史,在无形中感悟历史。

反思四: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活动设计思路为:教师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得知识,了解基本的历史线索,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并有一定的情感体验。为此,我是这样安排教学活动的:

1、在备课中针对本课的重难点,充分挖掘教材,补充了大量的史料。运用历史材料能帮助学生在学习中更准确地把握历史事件,进而加深对历史的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把历史知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有助于教师更好的突破重难点。例如:鲜卑族是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学生对它的了解很少,运用史料,引导学生分析,论从史出,可以增强史实的真实感、可信感,使教学内容更生动、有趣,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再如,关于北孝文帝改革的背景,课本介绍很简单,不利于学生理解。运用历史材料,学生通过分析材料,能够从不同视角对孝文帝改革深入理解,启发思维,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新精神。

2、通过利用多媒体等教学媒体作为教学资源,营造教学情景,使学生直观理解民族融合在服饰、饮食、农业生产技术方面的表现。通过师生合作、生生互作,使学生初步掌握民族大融合,使得各民族之间生产、生活上相互影响。从而具备相应历史空间概念,可以减轻学生学习思维上的困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3、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的方式是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归纳,多启发式设问,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能力。采取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教师参与的方法,对北魏孝文帝在民族大融作用进行探讨,使学生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能力。

本节课学生气氛活跃,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强化学生爱国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开拓进取意识,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融合而成的,培养学生系统的思考问题和追踪历史发展线索的能力,正确认识我国的民族关系,认识改革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

当然,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在教教学环节设计上应该更细致些,有些问题的探讨不够充分。知识巩固的时间较少,语言不够精炼等。

篇6:《北方民族的汇聚》教学设计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识记: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情况,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及作用

2、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所推动的北方民族大融合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3、分析:孝文帝改革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难点: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如何加速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15分钟)

一、导入(2分钟)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自制视频《东北少数民族风情片》,师生共同欣赏东北各民族独特的服饰、饮食及其他风俗学生边看边思考:短片中展现的东北少数民族的哪些习俗已经与汉族融合了?(从饮食习惯、服饰、节日习俗等方面回答)待回答后,教师进一步设疑:历史上的东北地区还生活着鲜卑、匈奴等民族,那么这些民族为何今天不存在了呢?学生带着困惑,急于探索答案。教师由此引出本节课所讲主题。(板书课题: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二)、展示学习目标

大屏幕展示目标(学生读目标),教师强调重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是北魏孝文帝改革。难点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如何加速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二、先学(15分钟)

(一)自学教材(8分钟)

过渡语:让我们带着目标,根据自学指导完成自主学习部分的学习任务。好,开始!

1、北魏的建立的时间、地点、民族、统一黄河流域的时间?

2、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原因、作用?

3、北魏孝文帝的改革的目的?内容(语言、服饰、姓氏、联姻、汉制、学礼法,尊孔子)?作用?

(二)自学检测(4分钟)

1.南北朝初期,完成了对黄河流域统一的政权是 A.北魏 B.西魏

C.东魏

D.北齐

2.北魏是由下列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 A.匈奴族 B.鲜卑族

C.羯族

D.氏族

3.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到 A.长安 B.洛阳

C.开封

D.邺城

(三)我的疑惑(3分钟)

过渡语:小组长带领本组成员解决组内的疑问和自主检测部分,解决不了的疑惑举手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科目:历史 年级:七年级 设计人:王世君 时间:2014-7-31 编号:18

三、后教(22分钟)

(一)教师点拨,拓展延伸。(7分钟)

过渡语:同学们自主学习部分完成的很好(评价优秀小组)下面共同梳理下本节课的知识点,请看大屏幕。

1.教师精讲点拨,构建知识体系;(见课件)。

(二)合作探究,展示交流(15分钟)

过渡语:请同学们按照要求迅速完成下面合作探究题,小组之间讨论统一答案。

(要求:1.个人独立思考,把答案写在学案上;2.组内讨论,达成统一观点; 3.小组选派代表班级展示。)

合作探究题目分两部分,一部分是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遇到的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小组长提出来,课堂上由其他小组同学解决,或者由老师帮忙解决。第二部分是老师在本学案上设计的合作探究题目。以小组为单位对学案上题目进行交流,分组分题目进行课堂展示,教师结合课件对重点、难点知识进行精讲点拨。

1、本册书中学习了管仲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系列的改革,这些改革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从这写改革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四、当堂训练(13分钟)

(一)过程:1.每组的3号同学到黑板完成,书写和题目得分计入小组量化;

2.注意时间,提高效率,总结方法和技巧。3.学生整理学案。

(二)训练内容

1、你同班4位同学在为“北魏孝文帝改 革的根本目的”争 论,你赞 同他们四个人中哪个()A、恢复北方农业生产 B、加速和促进北方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C、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D、巩固鲜卑贵族对黄河流域人民的统治

2、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哪一条有利于其直接控制黄河流域()

A.迁都洛阳 B.实行汉化政策 C.采用汉族统治阶级的封建统治政策 D.颁布均田制

3、下列历史现象中,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是()

A.北方统一的实现

B.封建化的完成 C.阶级矛盾的激化

D.北方民族的融合

4、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获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A.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

B.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C.促进中国社会封建化

D.符合人民群众的要求

5、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过程,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讲,实质上是少数民族()A.内迁的过程

B.汉化的过程 C.农业化的过程

D.封建化的过程

6、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形式或途径有()

①民族迁徙 ②联合斗争 ③友好交往 ④统治者的改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二、材料解析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迁都洛阳„„要求鲜卑人采用汉姓,学说汉话,改穿汉服。„„尊敬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 科目:历史 年级:七年级 设计人:王世君 时间:2014-7-31 编号:18 阅读材料回答:

(1)材料中所反映的是哪位皇帝进行的改革?

(2)这些改革起到什么作用?

(3)我们应如何评价这个历史人物?

2、恩格斯说:在长期的征服中,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得不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经济情况”,他们为被征服者所同化,而且大部分甚至还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

(1)你能说出与恩格斯的话最吻合的一次中国古代改革吗?

(2)你能说出这次改革的主要内容吗?

(三)、反思收获

过渡语: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些什么?请你写在学案上面。

结束语:“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祖国大家庭中,任何一个民族都是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各民族互相学习交流,同时传承自己的独特民族文化,在发展的时代里,共同创造着祖国辉煌的明天!

板书设计:

篇7:《北方民族的汇聚》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就是一节课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和所要达到的预期效果。教学目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 合理的教学目标不仅能有效地指引教学活动朝着高效能的方向发展, 更能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兴趣, 从而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本着抓基础的原则, “北方民族大融合”一课的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及呈现等要符合本班学生历史基础薄弱、方法缺失、动力不足等情况。

一、制定本课的课堂教学目标要做到“两根据一整合”

“两根据”是根据课标、根据学生;“一整合”是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规定了历史教学的“三维目标”, 这是整个历史教学的总体目标, 每节历史课都要围绕这个大方向进行。方向有了, 在实践中需要将“总体目标”细化、分解。“将知识问题化, 将问题具体化”。在细化、分解方面, 本课目标的制定要充分做到有根有据、明确可行、详略得当。

课标“内容标准”在这一部分列出的“学习要点”是“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学习要点是要求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 因为本班学生没有课前预习历史基础知识的习惯, 所以本课的“知识”目标在内容上更翔实具体, 目标的实现形式更易于学生操作。如把历史基础知识编入填空题、思考题、探究题等题目。在本班学生连课本知识都看不懂、看不明白的情况下, 翔实地制定目标不仅符合课标要求, 更易于让学生在课堂上忙起来。正如魏书生老师所说的:“让学生忙起来。人忙, 总觉得日月短。人忙, 闲事、闲思、闲话才少。”翔实的基础知识目标不仅能让学生忙起来, 更易于让学生忙得有方向, 忙得有信心, 让学生形成历史学科学习并不难的心理。

除基础知识外, 本课还根据内容标准中的“学习提示”制定了“初步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的课堂教学目标, 这一目标对本班学生相对较难, 但如果根据教材上提供的小字和图片, 引导学生进行“史料”分析, 学生还是能理解的。这一教学目标是根据苏联教育家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而设计的。根据这一理论, 儿童的发展水平有两种: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 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如果能准确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则能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如果设计的教学目标全部都是基础性的, 学生会感觉太简单, 设置一些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 易于调动学生潜在的挑战性。

在“两根据”基础上, 本课还制定了“一整合”的课堂教学目标, 即“知道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朝代更替”, 这些知识点分散在不同的课题里, 在本课进行适当的整合, 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对历史框架的构建, 也有利于学生对教材的发掘和利用。

二、课堂教学目标的呈现形式要简单明了

“有效的学习始于准确知道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学生知道这节课的目标后, 学习针对性强, 积极性也会高, 能力强的学生, 还可以适当给自己扩展。这和儿童玩拼图游戏之前首先看的是拼好后的图案或形状是一样的道理。先整体了解, 然后再各个击破。正因如此, 本课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了以往的“教学目标”是写给教师的情况, 而是把“教学目标”以一个个问题的形式直接明了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本课在目标呈现方面做了如下处理:① (ppt1) 温故知新:回忆并尝试以数轴的形式做出东汉末至南北朝的朝代更替图;② (ppt2) 动态展示东汉末至南北朝的朝代更替图;③ (ppt3) 展示本课知识树;④ (ppt4) 自主学习, 感知基础知识:北魏政权是哪一少数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的统治区域是哪里?北魏政权统一黄河流域有什么历史意义?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迁都?北魏孝文帝改革采取了哪些措施?北魏孝文帝改革有何历史意义?等等。设计这些问题时除了要考虑本班学生的基础较弱外, 也考虑了逐层递进。简单明了的“问题目标”展示有利于学生在“动手”之前先做到心中有数, 也有利于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抓住教材的关键, 有利于学生浅化教材内容, 从而达到让学生带着问题先学, 教师适时点拨, 最终完成教学目标的目的。

三、课堂教学不但要教给学生知识, 还要慎重选择用什么方法教给学生知识

完成本课课堂教学目标时应充分利用“先学后教”的理念。在开始上课时将教学目标以翔实的问题的形式呈现出来, 引导学生动眼、动口、动脑、动手, 进行自主学习尝试, 教师寻找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遇到的疑难点, 然后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有目的的学习。

在基础知识目标方面, 本课设计了“读一读, 说一说”这一环节, 围绕课堂目标设计了一系列基础性问题, 这一“问题教学”环节的设计有利于学生对历史教材的“有意注意”, 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同时也锻炼了本班学生的概括、归纳和总结能力。

在“方法”目标方面, 除了要关注学生“先学”外, 更要注重问题设计的层层递进, 如“想一想, 试一试”, 这一环节要求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 尝试构建本课知识框架。学生先自己尝试构建, 学生构建好后在班级里进行部分展示。展示环节学生并不积极, 主要原因是对本课的知识结构没有把握好, 展示的结果也显示学生对本课知识结构的掌握并不好。鉴于本班只有少数学生能构建出不完整的知识网络, 所以在课堂教学现场笔者临时改变课前预设, 把“备用”的环节“想一想, 排一排”抽调出来, 以此引导学生构建本课完整的知识网络。

再如“我明白……”, 这一环节要求学生根据教材提供的史料, 谈谈对“民族融合”的理解。这一环节不仅拓宽了学生利用教材的空间, 更有利于学生学会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掌握“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学习方法。在学生初步理解“民族融合”的基础上, 教师再加以点拨。“融合”有合成为一体之意, 所以2011年新课标将古代史上的“民族融合”改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交融”是“相互融合”, 体现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

师生互动有利于让学生懂得如何树立正确的民族意识。同时, 在教学中还应加强对学生的情感培养, 设计题目时要综合考虑到学生自主学习与课堂思考题相结合, 如采用“我想到……”“我知道……”等一系列以“我”为中心的活动。比如“我能做……”要求学生给北魏孝文帝做一个“名片”, 而后引导学生对北魏孝文帝做出评价;“我想到……”让学生开放思维, 多方面思考生活中与“胡”字有关的东西, 比如胡萝卜、胡麻、胡椒……从而引导学生加深对“胡”的了解;而“我知道……”则要求学生说出同学姓氏的来源, 最终思考北魏孝文帝改革对我国各民族的发展、繁荣以及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何借鉴之处。

总之, 在“先学后教”理念的指导下, 把课标的要求和建议“因地制宜”“因生而动”, 从而达到较理想的课堂教学目标。教学实践表明, 本课在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和达成等方面是相对成功的。“问题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的信心。而一系列以“我”为中心的目标达成环节, 不仅易于操作, 更易于带着学生走进历史、体验历史、感悟历史, 从历史学习中体验到快乐。

篇8:《北方民族的汇聚》教学设计

关于加强研究生教学管理的有关规定

研究生教学工作是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在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为进一步规范我校研究生教学工作,加强对研究生教学工作的管理,根据我校实际,特制定如下规定:

一、职责划分

(一)研究生处是负责研究生教学工作的职能部门,主要负责:进行研究生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制定研究生培养方案指导性文件;制定研究生教学管理条例;安排全校性学术讲座;负责全校研究生公共课教学安排;订购研究生公共课教材;负责全校性选修课程建设;负责课程选修和免修;组织各类考试和竞赛;管理成绩及教学档案;监控日常教学秩序和评价教学状况;审核毕业生成绩和学分等等。

(二)各院(部)具体负责本单位研究生专业教学工作,主要包括:进行研究生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制订本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负责研究生专业课教学安排;统计并核实导师专业课课时及课时津贴;组织研究生的各类考试;管理研究生教学档案;管理并填报研究生专业课成绩;监控专业课程日常教学秩序;负责研究生实践课程教学;负责本专业优秀论文评选;填报并核实毕业研究生成绩表;填报研究生毕业答辩材料;填报毕业论文摘要表等等。

二、教室管理

(一)研究生上课教室由各院负责安排。研究生教室为研究生专门教室,必须首先满足研究生教学需要。

(二)专业课教室各院自行解决,学校不再为各院安排专业课上课教室。1

三、课程管理

(一)各院(部)根据研究生处有关文件规定制订本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新生培养方案应在该届新生入学以前(10月)报送研究生处审核、备案。

(二)各院(部)负责专业课、专业选修课的教学与建设,并负责制定专业课程、选修课程教学计划表,报研究生处审核、备案。

(三)研究生处负责研究生公共课和全校性选修课教学与建设,并负责制定公共课程和全校性选修课教学计划。

(四)研究生处负责安排面向全校研究生的学术讲座课和学术报告会。

(五)研究生处将适时进行研究生课程质量检查与评估,推进优质研究生课程建设。

四、成绩管理

(一)研究生公共课成绩由各授课单位负责统计,专业课成绩由各教学单位负责统计。

(二)每届新生入学后,由研究生处负责向各教学单位发放学生成绩登记表,由相关教学单位负责填写并管理。

(三)各教学单位必须在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前将本单位研究生专业课、选修课、教学实习、社会实践的成绩表报研究生处审核、备案。

(四)凡所修课程不合格者,学位课程不及格者必须重修,非学位课程(专业选修课)不及格者可以重修或改修其它选修课程。

(五)研究生处负责管理所有毕业研究生的成绩档案。

五、免修与选修

(一)达到我校公共课免修条件并要求免修的研究生,必须向研究生处提出免修申请,经审核同意后,方可免修。

(二)选修第二外语的研究生必须经导师同意,向研究生处提出选修申请,经审核同意后,方可选修。凡选修第二外语者必须通过该课程的考核。

(三)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秩序的情况下,非本校在读研究生或相关院校研究生可选修我校研究生有关课程,但必须向研究生处或相关教学单位提出申请(公共课由研究生处负责,专业课由相关院(部)负责),经同意并缴纳一定费用后,方可选修有关课程。各专业选修课安排由各教学单位根据学院(部)有关规定执行。

六、教学监控

(一)凡在校研究生必须遵守学习纪律,不得无故迟到和旷课。凡迟到2次记为旷课1节,无故旷课达6节以上者,取消该门课程成绩。课程成绩被取消者,必须重修该门课程,重修费用自理。

(二)研究生必须严格遵守考试纪律,不得以任何方式作弊,一经发现,将根据学校有关规定给予严肃处理。

(三)凡因事需外出请假者,须向任课教师提出,并向相关教学单位和研究生处提出书面申请,经同意后,方可请假,否则作无故旷课处理。申请休学者,必须经导师、相关单位及研究生处同意。

(四)凡教员有事外出需停课或调整课程者,应及时通知相关教学单位和研究生处及相关学生,以便予以及时调整。

(五)各教学单位负责本单位研究生专业教学秩序的监控,研究生处负责全校性公共课及各专业课教学秩序监控。

北方民族大学

篇9:《北方民族的汇聚》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时代背景,认识北魏迁都的原因,分析比较探究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及作用,培养学生初步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原则和方法,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建立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围绕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时代背景,师生共同创设一系列有趣的历史问题和活动,层层设问启发激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

欲,使学生在最佳的思维状态中积极进行独立创新的思考,通过合作学习、发现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方法突破对重难点的学习,从而科学高效的完成本课的历史学习任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尊重学生已有知识和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以求真的科学态度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北魏孝文帝改革所推动的北方民族大融合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从而初步树立学生尊重历史、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和积极进取勇于改革的的历史使命感和健康向上的历史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难点: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如何加速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三、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课本相关资料、插图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破题导入: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位家喻户晓的人物。她15岁时便女扮男装,替父从军,深受百姓的爱戴。她是谁?(花木兰)对,她是中国南北朝时期一个传说色彩极浓的巾帼英雄,她的一生充满神秘。那你知道她是哪个民族的姑娘吗?是鲜卑族。其实在鲜卑族的历史上还有两位木兰非常敬重的大人物:一位是北魏的冯太后,一位是北魏孝文帝。那么鲜卑究竟是怎样一个民族?孝文帝又有着怎样的作为?让我们跟随木兰一起,重回鲜卑部,共睹鲜卑史: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学习内容:22课《北方民族大融合》。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熟悉的动画人物的形象导入本课,抓住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借助动画片这个学生感兴趣的媒体介入课堂,从一开始就吸引学生的目光,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2、自主先学 知识梳理

结合《伴你学》知识梳理,预习课本内容,完成初步学习。

3、教材挖掘 合作探究

一、北方统一和民族融合

1、教师:说到鲜卑,我们在哪里提到过?(生:五胡的内迁:匈奴,鲜卑,羯,氐,羌)鲜卑是我国古代北方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其中的拓拔部早年生活在东北大兴安岭的大鲜卑山一带,打猎为生。出示图片《嘎仙洞》了解鲜卑族的发源地和简单发展过程。

板块一: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我的家乡

2、我们都知道木兰是鲜卑族人,但木兰却说她也是北魏人,这是怎么回事?请同学们阅读第一自然段内容找出: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北魏建立:4世纪后期,439年统一黄河流域。师接述:谁能总结一下,自三国以来,我们都学过哪些曾经统一过北方的政权?(生总结:曹操,西晋,前秦)结合地图来说明:《前秦与东晋》《十六国与东晋》《北魏与南朝》说明各个政权之间的关系,并总结:北方的分裂局面,直到439年北魏再度统一黄河流域告以结束。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意图是借助学生已有经验,通过类比的方式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实现从旧知到新知的迁移,也能为学生提供方法借鉴,增添探究信心,为以后探索问题积累经验。

3、师:试想一下:一个马背上的民族,要想在中原地区站稳脚跟,统治政治经济先进的中原地区是何等地不容易,该怎么办呢?让我们先看看中原的形势再说。此时的中原可谓是多民族杂居的地方。人们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出示《服饰》《生活坐具的变化》《种桑图》设问学生:这些图片反映了 什么现象?你能否结合课本来说明?学生表述后,教师强调:各族人民在长期的接触中,在生产技术和习俗上相互影响,民族 2 融合成为一种趋势。点评学生的回答后,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民族融合概念的理解,深化认识。

4、师接述:在这种情况下,北魏原来粗暴的统治,落后的习俗似乎与中原地区民族融合的一切格格不入。作为一个落后的民族要想能够长久地去驾驭人口众多,文化发达的汉族,究竟该怎么做呢?你能不能为鲜卑的统治者出谋划策呢?(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最重要的就是改变本民族落后的局面,进行变革。审时度势,北魏统治者的决定是:顺应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向汉族学习,进行改革。那么北魏改革派的代表分别是谁呢?请同学们结合课本导言部分了解相关内容。对学生的回答予以点评。

【设计意图】此环节借助主线人物——木兰叙述“我的家乡”引出北魏建立的相关知识及改革前中原的趋势,让历史贴近学生生活,缩短时间差,再以图片、具体实例的形式,如《服饰》《生活坐具的变化》《种桑图》等,说明问题,培养学生让事实说话的意识,拓宽学生了解历史的途径和渠道,同时建立直观形象思维,降低理解难度。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版块二:男儿可怜虫,出门怀死忧。尸丧狄谷中,自骨无人收。—我苦难的乡亲

1、孝文帝亲政后,面临的形势是什么?他又是如何应对的呢?学生自学找出。

2、紧接着孝文帝又推出了又一举措:迁都洛阳。出示《孝文帝迁都图》形象了解。出示导学提示,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1)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暗含木兰从军的原因——受到柔然人的侵略)2)会得到众人的支持吗?3)面对阻挠,他如何应对?4)迁都后,洛阳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从另一方面说明了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孝文帝用自己的智慧和决心完成了迁都。3、1)关于本部分内容教师可补充:俗话说故土难离,落叶归根,面对祖辈们经营百年的都城,大家愿意迁都吗?

2)迁都后,孝文帝命令南迁的鲜卑贵族把籍贯改为洛阳,死后也要葬在洛阳。对于一些实在难以适应洛阳生活的老臣,允许他们随季节的变迁往来于平城和洛阳之间,他们被称为“燕臣”。

4、迁都洛阳后,孝文帝的改革进一步深化,推行汉化政策。都涉及哪些方面的内容呢?你能否用最精炼的语言概括?师生共同总结孝文帝汉化政策的六条措施,并出示 3 在屏幕上。与学生共同分析,说汉话,穿汉服,改汉姓,与汉族通婚属于社会生活方面的改革,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属于政治改革,学习汉族的礼法属于思想文化方面的改革。其共同点是什么?(向汉族学习)师总结:这些政策可以说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可见改革的周到性。

5、接下来,结合投影图片,依次对每一条措施来与学生共同了解分析。充分发挥图片与史料的价值,形象地为学生介绍,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提到礼法时,可提问学生,这条措施体现了哪一家学派的思想?这些内容在今天有没有现实意义?在你的生活中你应该怎样做呢?教师可综述: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孝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希望我们每一个同学都能关爱身边的老人。同样受到汉文化的熏陶,孝文帝非常崇信佛教。出示《龙门石窟图》说明中国现存著名的两大佛教石窟群都是从北魏年间开始修造的,可见,北魏对中华文明的贡献之大。

6、教师:让我们来回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背景是什么?改革分几大步进行的?有什么重要的意义?让学生思考回答。强调意义:促进了中国北方的民族大融合。

【设计意图】设置教学情境,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层次,然后再通过自主学习及小组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意识,锻炼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的不仅仅是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理解历史、感悟历史的能力,减轻学生负担。

板块三:狐非狐,貉非貉,焦梨狗子啮断索。——北魏灭亡

7、教师:北魏迁都洛阳之后,经过孝文帝的改革,社会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较为安定。但是,当时北方游牧民族柔然族仍不断南下骚扰,于是就出现了木兰从军的故事,谁来给我们介绍一下这段历史?学生讲述

教师:历经12年的艰苦奋战,木兰终于凯旋回家。而北魏也因此一度的繁荣昌盛,历史也似乎在期待着北魏的强大能够长久一些。但是,孝文帝后,北魏的统治日益腐朽,后来北魏发生了分裂,怎么变化的呢?

学生说明简单过程。教师出示简图,形象说明。说明至此,中国历史上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形成。

8、请学生完成一个小任务:理清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线索。并设问:这一时期有着怎样的时代特点?学生说明后,师点出:“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并说明也正是由于这种大分裂,促成了人口的大规模流动,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设计意图】通过故事会、对号入座等教学形式,锻炼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理解分析归纳和表达历史信息的综合能力,建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并整体感悟第四单元的特点: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

4、拓展视野情感升华

人物评价——评价孝文帝,教会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两大原则:人物的两面性评价和是否推动历史发展的进程。

【设计意图】以辩论赛的形式为依托,通过对孝文帝和孝文帝改革的评价使学生懂得北方各民族互相学习、互相影响的史实,使学生知道各民族友爱往来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培育其民族友爱来往的意识;通过懂得孝文帝顺应历史潮流、不顾旧权势的反对,保持改革的史实,促进学生积极进取人生观的形成。

结束语:点评学生的表现。并说明:这节课,我们了解了一个古老的民族:鲜卑,一位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改革家北魏孝文帝。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努力推动了中国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在中华文明的发展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而民族腾飞的今天,更需要我们这些小主人百倍的努力!

5、知识整合练习反馈 板书设计:

北方民族大融合

一、北魏

1、建立:4世纪后期

2、统一北方:439年

3、民族融合成为趋势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整顿吏治、均田制等政治经济改革

2、迁都洛阳(平城——洛阳)

3、推行汉化政策:1)穿汉服;2)说汉话;3)改汉姓;4)鼓励联姻;

5)采用汉族官制、律令;6)学习汉族礼法

篇10:高句丽与北方民族的融合

高句丽与北方民族的融合

高句丽民族,在其发生发展的过程中,人口不断增加,国力不断增强,并吸收融合了大量其它民族的人口.在高句丽政权灭亡后,高句丽人除部分迁居中原地区,大部分融入其周边各民族之中.

作 者:宋福娟 作者单位:通化师范学院历史系,吉林,通化,134002刊 名:通化师范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TONGHUA TEACHERS COLLEGE年,卷(期):24(1)分类号:B82关键词:高句丽 H 新罗

上一篇:增强服务意识 建设美好家园下一篇:小狗主题作文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