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爱的中国说课

2024-04-08

可爱的中国说课(精选8篇)

篇1:可爱的中国说课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国人口》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说教材

《中国人口》是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第三节的内容,本节教材主要讲述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和人口分布的情况。是中国地理中非常重要的人文地理知识,是学生学好中国地理,尤其是学好我国工业、农业、交通、城市等知识以及分区地理知识的基础。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只有从这一基本国情出发,才能合理布局工业、农业、交通和城市。因此,学好本节教材,掌握我国人口的分布概况,将为学好后面各章节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1、说出我国人口总数,2、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的趋势并简陋分析建国后我国人口增长快的原因。

3、学会制作人口增长曲线图

4、运用人口分布图说出我国人口分布概况

5、使学生明白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估国策,是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出路,也是我们每一位公民必须履行的义务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和人口分布是本节教材的重点,为我国人文地理的学习打基础。

如何交换学生分析图表和动手作图是本节的难点。本节教材出现了四种类型的图表:如扇状统计图、柱状统计图、线状统计图、人口密度分布图,因此,如何教会分析上述图表和绘制人口增长曲线图是本节的难点。

四、说学情

经过七年级世界地理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世界地理中世界人口的学习,使学生已经具备了人口密度、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等基本概念和人口分布图的阅读能力,这将为本节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八年级的学生散漫、不勤于思考和不重视地理课也将使本节课的难点突破具有一定的挑战。

五、说教法、学法

计算机多媒体辅助创设一定的情境下,主要是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加以点拨。

六、说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情境创设:第13亿个公民诞生的图片资料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进入《中国人口》的学习

新课学习:

活动一感受130000000

a.多媒体展示《20xx年世界人口构成饼状图》,中国占21.2%

b.多媒体展示《我国省级行政单位人口数量图》找出5000万以上人口大省,9个。

c.生活中人口拥挤的画面:下班的路上、海滨浴场、春运的候车室

说明:让学生感受13亿不再空洞、不再抽象。直观地在他们的脑海中建立起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形成为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从而解决了本节的一个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活动二我们来发现:

我国人口达13亿,那么我国人口的发展状况如何呢?

a.展示我国人口增长示意图公元0年----公元20xx年的变化状况,这主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

归纳:慢

较快

飞速发展(基本国情),解决了教与学的重点。

b.师生共同完成建国以来我国人口增长的曲线图,教会学生作人口增长曲线图,从而突破了教学难度。这个难点的突破体现师生互动、师生合作的教学理念。

c.在自制的我国建国后人口增长曲线上进行自主分析,自主发现问题:

1949-1990变

1990-20xx化变慢,原因:计划生育

d.计划生育的国策

说明:整个活动中,主要是学生自主活动,去动手做,去观察,去发现,不

仅能力得到了培养,而且也初步树立树立学生正确的人口观、情感态度、价值观。

活动三探讨人口分布的特点

13亿人口在我国有的地区多,有的地区少,分布如何呢?

a.人口密度的复习:比较中、俄、美、世界。横向比,我国的人口密度大

b.展示各省级单位的人口密度图,找出d小大的省区、分布概况。

c.展示人口密度图归纳总结:东多西少

以上探索的过程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过程,使由简---难,由分析、推测---科学证实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又突破了教学的另一个重点人口分布特点。

课后拓展延伸:探究

1.为什么我国人口东多西少

2.我国人口过多带来了哪些人口问题

七、说板书

一、人口多,是世界第一

1、人口多

2、人口增长快、原因国情→国策

3、国策:计划生育

二、人口分布不均:东多西少

【《中国人口》说课稿】相关文章:

1.中国人口英语作文

2.中国人口作文

3.中国人口日宣传标语

4.中国人口现状英语作文

5.解决中国人口英语作文

6.中国人口问题英语作文

7.中国人口日活动方案

8.关于中国人口的作文

9.说明文:中国人口问题

篇2:可爱的中国说课

学校:╳ ╳市╳ ╳小学 教师:╳ ╳ 时间:2015年10月

《中国龙》说课稿

各位老师、各位领导,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人美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上册第14课《中国龙》。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了:“在美术教学中,激发学生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的总目标。结合五年级学生的学龄特点,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龙的主要部位的造型特征,初步了解中国龙的文化与历史。

2、能力目标:通过画一画龙,培养学生概括、想象、夸张的能力、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体会中国龙的精神,弘扬民族文化。学生只有了解了龙的特点,体会了龙的精神,才能进行创作,因此我确定的教学重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了解龙的造型演变,能用绘画的形式画一画龙。

教学难点:在绘画中能抓住龙的造型特点及动态,表现出龙的精神、气势。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在教学中,注重创设情境,鼓励他们大胆表现,用自主、探究、实践等方法进行学习,培养他们学会思考、学会分析、学会造型表现的能力。以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本课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我的教学分为五个环节:

一、激趣导入,初识中国龙: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在课的一开始,教师就应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本课教学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开端。我利用课件出示:鹿的角、蛇的身体、鹰的脚爪,让学生猜一猜,这是哪种动物身上的具有的?并想一想,如果把这些不同动物的部分组合起来,会变成哪一种怪物呢?在屏幕上教师点出龙的形象,你在龙的身上还看到了哪些动物的影子?龙有什么本领?通过引导、交流,学生了解了龙是我国古代人民想象出来的。龙的身上寄托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切美好的希望,是我们中华民族象征,从而引出课题《中国龙》。在这一环节,我利用屏幕中的隐藏显示功能,学生能够对龙的形象有一个初步的直观的认识,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活动。

二、欣赏探究,了解中国龙

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见到过龙的形象?引导学生进行交流,使学生了解了中国龙就在我们的周围,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最早的龙的造型是怎样的呢?它的形象经历了哪些变化呢?带着这些问题,我引导学生欣赏图片,使学生感受龙的外形的演变。美术是一门视觉艺术,学生通过多看、多想,才能提高审美感受力。这个过程也是学生通过欣赏自己表达的过程,从中也体会到了中国龙文化的久远。

老师要来考考大家,龙可以分成哪些部分呢?通过提问引导学生了说出龙可以分成龙头、龙身、龙尾。那么我们怎样才能画出一条有精神的龙呢?带着这个问题,我在课件中出示《九龙壁》中的龙,引导学生观察、交流不同角度的龙的身体的态势,在白板上直接用线条表现。引导学生欣赏龙身上的鳞片、龙尾的不同装饰,龙脚的特征,引导学生去观察去思考,并学会欣赏。

教师在示范后出示一些有关龙的绘画作品,让学生欣赏并说说喜欢哪一幅画。为学生接下来的创作积累了视觉印象。

三、学生创作,表现中国龙

请同学们画一幅与龙有关的画,要求画出龙的精神气象。你喜欢画什么样的龙就画什么样的,绘画时要让龙昂首、张口、露齿、睁眼,这样才有精神。龙身自由设计,但画时要构思好,线条流畅。

四、展示评价,共话中国龙

看老师做的龙的各部分,找个别学生将龙的各个部分拼在一起,组成了中国龙。

五、拓展延伸

篇3:《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说课

1. 教材的地位作用

本课是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1 专题五第1 课。与第2 课《外交关系的突破》、第3 课《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共同诠释了第五专题———《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在中国当代外交史上具有开篇的地位和作用。

2. 对教材的处理

我在处理本节教材时遵循两个指导思想, ( 1) 注意将课程的三维目标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 ( 2) 注意线索清晰, 使知识呈现系统化。为了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本课, 我将教材重新整合为三部分内容, 分别为: ( 1) 三大外交方针的提出 ( 2)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 3) 日内瓦会议与万隆会议。

二、说教法

1. 通过制作预习学案卡, 让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

2.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选用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资料, 让学生以最直观的形式感悟历史, 并学会从中提取有效的信息。

3. 本课主要采用“五环节教学模式”, 即自主学习———展示成果———合作探究———归纳总结———巩固检测。

三、说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三大外交方针, 并简要分析外交方针、政策制定的原因; 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了解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

2. 过程与方法

联系国际视野分析新中国初期面临的外交困境, 归纳三大外交方针的内容与意义;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 分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历史意义;通过视频播放、高考真题回放, 分析、感悟“求同存异”的历史智慧与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认识新中国为建立新型的国际关系新秩序做出的重大贡献; 认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也渗透了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一些基本原则, 从而加深学生对人文精神的理解和感悟; 领略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外交活动中所展现出来的外交风范及人格魅力。

4. 教学重点: 三大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5. 教学难点: 建国初期复杂的国际环境对制定外交方针的影响。

四、说教学过程

( 一) 导入新课 ( 5 分钟)

多媒体上展示《辛丑条约》《二十一条》《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三幅图片的签字场景。设问: 看了这些图片后你有何感想? 请你用最简练的语言概括旧中国的外交史。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 顺势过渡到本课第一部分的学习内容。

( 二) 新课内容

第一部分是三大外交方针的提出, 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难点, 为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我首先在多媒体上展示《美苏对峙的世界格局图》和两则“冷战”的材料, 引导学生分析建国初期复杂的国际环境。之后设问: 面对这样的国际环境, 新中国采取了怎样的外交政策和方针? 你如何理解? 同时我把三大方针分割为名称、内容、影响三块, 让学生分组讨论, 再把讨论结果以文字形式呈现出来, 投影到屏幕上, 让学生直观的了解各组的探究成果, 并评出最佳表现小组。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学科能力, 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 6 分钟)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是本课的重点。我首先给学生播放《新中国外交》的视频片断, 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 然后设问: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提出的? 在国际上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对你的人际交往有何启发? 让学生分组讨论, 5 分钟后, 各组派代表发言, 教师点拨。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 6 分钟)

第三部分的内容是日内瓦会议与万隆会议, 我首先给学生播放两次会议的相关视频, 让学生充分感悟周恩来总理的外交风采与人格魅力。之后回放2005 全国高考文综卷第39 题有关万隆会议相关知识的考查, 给学生5 分钟时间把答案写在限时练习本上, 并在投影上展示, 由老师点评, 学生评出最佳表现个人。以此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 6 分钟)

为了让学生复习和总结前面所学内容, 也为了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性, 我将组织一场10 分钟的“历史知识抢答赛”, 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 老师出题, 各组抢答, 得分最高者为优胜组。 ( 10 分)

( 三) 归纳总结 ( 2 分钟)

为帮助学生记忆, 我将以“一、二、三、五”来归纳本课。即: “一条总原则”, “两次会议”, “三大方针”, “五项原则”。

( 四) 教学效果检测 ( 5 分钟)

篇4:《中国建筑的特征》说课稿

【关键词】说课稿;《中国建筑的特征》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本说课稿分为四个部分:一、教材,学情;二、教学目标、重点难点;三、教法,学法;四、教学过程。

一、说教材,说学情

《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第五册中的课文,是自然科学小论文,具有观点明确、论证严谨、文笔生动的特点。

本课论述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总结了建筑的风格和手法,并提出了一个各民族的建筑之间“可译性”的问题。

本课的教授对象是高二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的积累,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必修三社会科学小论文又为他们打下了基础,因此学习此文并不困难。

二、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清文章脉络,了解文章内容。2.过程与方法: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比较法。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脉络,了解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理解科普文章的特点。

三、说教法,学法

导入新课采用情境法,感知课文采用朗读法,分析课文采用问答点拨法和讨论探究法,同时以多媒体作为辅助教学手段。

学法上,主要培养学生的习惯:课前预习的习惯,课堂上动笔圈点、抓关键词的习惯,课后练笔写作和阅读名家名篇的习惯。

四、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

利用多媒体,展示各种建筑的图片,请同学说说这些都是建筑的什么部分,有什么特点。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后进入新课。

环节二,解题。

由学生介绍作者、课文写作背景。这是对课前预习的检查。

环节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本环节落实教法。朗读之前,把要求打在大屏幕上:理清文章线索,概括各部分内容。带着问题读课文,指向明确,目的性强,效率高。

环节四,分析课文,解决重难点。

问题1:理清文章脉络,概括各部分内容。

可指导学生从题目入手。“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什么?九大特征为一个整体(3—13),是文章的主体;此前属于概说、总括部分(1、2),为引论;第14段要把握关键词“这一切,我们可以叫作‘文法’”开启下一部分建筑的风格(14—19)。方法:最后一段为结束语,揭示“为什么的问题”,进一步深化主题。

问题2:作者在介绍建筑的特征时,按照什么顺序展开。这个顺序有何特点?为什么要按照这个顺序展开?

本题考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品结构的能力。(一)(二)两部分从总体角度介绍建筑的特点;(三)(四)(五)为结构特征;(六)(七)(八)(九)属于装饰特征。它和人们对房屋的观察顺序是一致的。由此得出科普文“论证严谨”的特点。

问题3:对于这九大特征,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一特征,谈谈理

由,并说说它是怎样体现“中国式”的。

此题需小组讨论,确定一个观点。九大特征中,作者着重说明了(二)平面布置(三)结构方法(四)半拱(六)屋顶(七)色彩。由此得出科普文“观点明确”的特点。

问题4:中国建筑的“文法”“词汇”各指什么?在说明建筑的文法的“拘束性”和“灵活性”时,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此题培养筛选、概括能力。文法指建筑的风格和方法,词汇指建筑构件。作者用了比喻的手法说明文法的拘束法和灵活性,通过人们熟悉的文章来解释建筑,生动形象,易于被人们接受。由此得出科普文章具有“文笔生动”的特点。总结科普文章具有“理趣与情趣”的特点。

问题5: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理解。

此题没有标准划一的答案,既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掌握及灵活运用情况,又考查学生的课外知识。

环节五:拓展探究。

作者用文法来解释建筑,生动形象,通俗易懂,你还能用其他艺术形象来解释建筑吗?如把故宫里一根红漆柱子紧接两扇窗子比喻成音乐中的四三拍,强弱弱,说明建筑也可以具有音乐性。学生自由畅谈。

环节六: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了解了中国建筑的特点,同时也了解了科普文章的特点,受益匪浅。

作业:学习用通俗的东西解释抽象艺术的写作方法,写一篇用文法解释音乐或绘画艺术的小文,300字。

板书:一座小房子,分上下四层左右两格,分别写着文章的写作思路和科普文的特点。

环节七:反思。

整堂课,贯穿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导入部分利用多媒体的视觉冲击,创设情境,落实教法。作者介绍采用竞赛形式,扩充知识,鼓励主动预习,落实学法。朗读课文也采用比赛的形式,既锻炼了能力,又活跃了课堂气氛,落实教法,分析课文主要采用讨论法,体现他们的分工与合作。拓展探究意在培养学生个性化、多元化解读作品,体现新课改发展学生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的理念。作业落实法,培养练笔写作和阅读名家名篇的习惯。板书设计我力求形象,以房子代表中国的建筑,同时体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篇5:可爱的中国说课

一、教材分析

本课在全册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古代文化常识》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材必修五“梳理探究”模块的一个专题。这一模块的设置,较之传统语文教材的编写是一大亮点。“梳理探究”重在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为学生搭建广阔的活动平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他们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文化现象,自己动手收集资料,学会深入思考,独立探究和解决问题,锻炼学生们从习以为常的现象中发掘、探索问题的能力。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可见教师无疑就是一粒火种,他的职能就是让那些堆起来的干柴燃烧起来,而不是一个只会冒烟的棍棒。

《古代文化常识》专题是针对“古诗文阅读鉴赏”提出的,而古诗文阅读教学又是高中语文教材的重中之重。让中学生从习以为常的现象中发掘、探索问题是教授此课的核心。诚然,这一转变与飞跃很难依靠一日之功,但至少在我心中,我希望通过本专题的学习,能够给予学生学法上的引导,以期达到一份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教学设想

⒈教授本文的教学思想

古代文化常识包罗万象,教科书中介绍了四个方面:天文地理,纪年纪时,姓名字号,礼仪制度,要想在一课时内说完显然是既仓促又浅显的。因此我大胆地突破了从教教材到用教材的藩篱,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识,结合当今社会人们爱过西方愚人节,情人节,圣诞节这些洋节而往往忽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节日的内涵的现象,从四个专题中抽取了两点--中国节和古人姓名字号并整合出全新的理解,发现并欣赏中国古代文人的美丽情怀,从而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对华夏文明的敬仰。

有位作家说,我们不能掌控生命的长度,但是我们可以拓宽生命的宽度,提高生命的质量。我想:我不能给学生未来,但我可以给学生选择未来的思想!新课标强调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要求全面提升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会收集、判断、处理信息;具有人文素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因此教学的实质就是塑造学生的灵魂和思想。

2、教法和学法:

平行班的学生大多还处于学习的依赖期。学生多“唯书”“唯师”,书本怎么说,教师怎么讲,就怎么思维,没有批判意识,不敢大胆质疑,缺乏主观能动性和独立思考问题及变通分析问题的能力。相当多的学生不能多层次、多角度地全面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思路狭窄,思维简单,常常孤立、片面地看问题,很难形成思维的开放状态。

教法:

(1)从学情出发,注重“高视角,低起点”循序渐进合理科学的分解难点,把握“形象感知,激发思维”的导入,突出“感”;明确“动态教学,灵活迁移”的深入,突出“悟”字。以确保学生由“感”到“悟”浅入深出的理解层次。

(2)依据“归真、求美、移情”的心理过程,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让课堂焕发思想和生命的活力。

学法:

(1)探究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探索。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因此,我把质疑、释疑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以发现者的姿态进行角色活动,培养其创新意识和能力。

(2)个体学习法。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教育还必须面向全体,适应不同学生的差异性。对于课堂延伸式的拓展阅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学习速度,有选择的进行学习,让每位学生都能够在原有基础上积极主动的学习发展。

(3)合作学习法。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方法。教师应提供给学生更多讨论、交流的机会,使之集思广益、相互切磋,在知识方面互为补充,在学习方法上彼此借鉴。为此我给全班分成了八个学习小组,每组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爱好选择一个节日课题,组员团结协作共同查找相关资料。

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

知识目标

①,积累一定量的古诗词,并形成初步的鉴赏力

②,积累文化常识,提高学生对诗词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技能目标

通过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研究,让学生学会开发利用校内外语文教学资源,提高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目标

增进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领悟古人的美丽情怀,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课时安排:1教时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端午节

通过电影《边城》引出端午节,回忆当时的节日气氛和傩送二老勇争第一的自信及队员们的精诚团结。因为《边城》大家刚刚看过非常熟悉,而推动其故事情节发展正是端午节。所以课堂引入我从学生较为熟悉的情感体验出发,能尽快唤起他们的感官意识,让他们动起来,而学生的积极性一旦调动,就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

(二)成果展示,资料回放

准备端午节专题的小组将他们的收集的有关诗词展示出来,如反映端午习俗的有:

节令门端阳

[清]李静山

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午日观竞渡

[明]边贡

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云旗猎猎翻青汉,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江亭暇日堪高会,醉讽离骚不解愁。

反映端午节来源的如:端午[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并以这首诗为例抓住诗眼“冤”提炼出作者文秀所抒发的不平之情。

其他七个小组将自己课下收集中国传统节日及表现节日的`诗词找出,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原体验,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教师指导学生用抓诗眼,品意象,知人论世的方法赏析诗歌传达的思想情怀。师助生,生生相助共同解决难题。如我在巡视时发现负责春节的小组赏析王安石的《元日》的时候仅停留在庆祝节日的喜悦之情上,我便引导他们结合历史知识联系作者背景从深层次把握,从而得出结论--改革的激情。此环节从学生已学的文学作品入手,激发学生所积累的阅读感受,并提供阅读方法指导,引导其关注诗词作品中作者的情与思,纯洁美丽的爱情,深厚感人的乡情,大胆开拓的激情,难能可贵的同情,至高无上的爱国情并思考根源--文人的美丽情怀。可谓之“以小见大”!

(三)联系现实,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美丽的情结,优良的文化千百年来不仅感动着我们的炎黄子孙,如今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也吸引着世界各地关注的眼球。如周边国家,包括大洋彼岸在每年的端午节都会举行隆重的赛龙舟比赛。甚至于韩国还要上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要注册端午节的专利权。联系热点问题,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开始质疑、讨论:1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华夏文明的魅力)2这其中包含着怎样的文化内涵(集体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3对比中国的迟缓和韩国的积极说明什么(国人对传统文化的冷漠,对洋节的盲目推崇,民族精神的流失)

教师小结:一个民族在一定时期它的经济可以不发达,但一个民族的精神不能萎缩,否则等待他的只有一条路--灭亡。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精神和力量,是一个民族的魂,如果一个民族连魂都没有了,那他只能成为他国的奴隶和附属品。

这一教学环节我力求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通过联系热点,调动大家讨论的热情,再讨论中由前期的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升发,提升的学生精神层面。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陶情,由感到悟的理解层次。

(五)精神追求,古已有之

“国家如此,那么一个人失去了精神的话,他虽然活着,其实已经死了,所以正在成长的青少年们应该努力提高个人的修为。而我们的古人在战国时期就意识到个人修养的重要性。《大学》中有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那么,古人是如何修身呢?我们能从古人的姓名字号中可见一斑。

如:曹操,字孟德。刘备,字玄德。赵云,字子龙。苏轼,字字瞻。韩愈,字退之。白居易,字乐天。岳飞,字鹏举。文天祥,字景瑞。有立志、操守、理想、追求等方面。

近现代的如:老舍字舍予,许地山笔名落花生,朱自华笔名朱自清,毛泽东字润之。此环节主要让学生查找并总结资料分门别类,让学生学会开发利用校内外语文教学资源,提高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总结:中国文人的美丽情怀就如同一把永不熄灭的精神火炬,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作业:每个同学自拟字和号

篇6:《可爱的企鹅》说课稿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第36—37页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第三单元“加减法(一)第八课时,所呈现的内容是学生学习8和9的加减法后的一节练习课,本节课是利用“可爱的企鹅”这一学生熟悉的有趣情境,引导学生发现、提出有关加减法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进一步巩固8和9的加减法。由于图中第一次呈现大括号的形式,所以教学中需要教师作适当地讲解,对图中每个符号的出现,都应让他们清清楚楚,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题意。

(三)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理解图中的大括号、问号所表示的意义,进一步加深对加减法意义的理解。

2、巩固8和9的加减法,能够正确迅速地计算;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引导学生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在具体的情境和活动中体会加减法的含义,理解大括号、问号表示的意义。

教学难点:看图正确理解数量关系,准确熟练地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五)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学具图片、小棒等。

二、说学生

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刚入学不久,好动、好奇、好玩,大部分学生对猜谜语、帮助小动物解决问题有极大的兴趣。经过两个月的常规培养,学生的听课习惯正在逐步的得到规范,有了初步的数感和问题意识,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还很欠缺,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强训练。

三、说教法和学法

1、情境教学法。生动、熟悉的生活情境可以使数学由抽象变具体,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因此,我们要积极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使学生从生活情境中去感受数学、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由于本课第一次出现大括号和问号,学生理解其意义有一定困难,因此在本节课我充分利用学生喜爱的小动物企鹅在冰山上玩耍的情境,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一方面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体验到用数学解决身边实际问题的成功喜悦,找到了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另一方面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学生的思维。

2、发现学习法。《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不应仅局限于解决数学问题,而应让学生参与数学问题的提出过程,“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经历收集、处理信息,进而提出问题的过程”。教师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与机会从熟悉、喜爱的情境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拓展“再创造”的时空,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产生对数学问题进一步探究的愿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进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观察、交流等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以主人的身份参与了知识的发生、发展的全过程,是一个发现者。

3、指导学生学会数学语言,培养学生表达数学语言的能力。语文课有文字语言和口头表达的语言。数学同样也有表达的语言。它包括对概念、定理等的文字叙述语言和符号表达语言、解题中的逻辑推理语言、几何中的图形表达或画图语言及列表叙述的语言。所以数学中的文字叙述、符号表达、图表描述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数学王国,及魅力无比的内在思维形式。所以要学好数学,显然要学会这些语言的表达形式。不但要读懂这些语言,而且还要会表达。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课件展示信息,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图中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正确运用语言表达思想,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了解,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有利于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

4、充分发挥了多媒体的优势。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其直观、形象而又生动的特点。在本课教学中,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到图画应用题,用语言表述已知条件和问题,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从直观形象入手,动态展示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使教学难点迎刃而解,启迪了学生的思维。

四、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想玩猜谜语的游戏吗?

师:“白衬衣,黑大褂,走起路来左右摆,冰天雪地也不怕。”猜猜是什么动物?(企鹅)

师:你们喜欢企鹅吗? 师:知道企鹅生活在哪里吗?(南极)

师:今天,可爱的企鹅来到了我们的身边,想请小朋友们帮忙解决一些数学问题,你们愿意帮助小企鹅吗?(玩猜谜语的游戏引入,一方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通过观察图片让学生了解企鹅生活的环境,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二)合作探究,自主学习

师:比一比,看谁今天上课最认真,帮小企鹅解决的问题最多。

1、教学第一幅图。出示第一幅图。

(课件出示冰山上原来有3只企鹅,又来了5只企鹅。)师: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原来有3只企鹅,又来了5只企鹅。师:那么谁能帮助小企鹅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呢? 生:冰山上一共有几只企鹅? 师:谁能当小老师,把刚才数学信息和问题完整地说一遍。师:在图上怎样表示刚才提的问题呢?(出现大括号和问号。)现在图上多了什么符号,知道它们叫什么名字吗? 教师边指边告诉学生:“大括号”,“问号”。

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答出:“大括号”的样子好像要把上面的这些企鹅怎么样?(生:合起来。)师:“问号”的作用是什么? 生:要求的问题。

师:对,要求的问题是“冰山上一共有几只企鹅?” 师:要想知道一共有几只企鹅,该怎样计算?(把算式写在作业本上,并汇报。)师:哪个小朋来跟大家说说你的算式? 生1:我的算式是5+3=8(只)

生2:我的算式是3+5=8(只)

师:同学们真能干,你们能回答得更完整一些吗? 生:5+3=8(只),冰山上一共有8只企鹅。师:太棒了,就要像这样说得完整、明白。

师:那么多同学都在帮企鹅解决问题,企鹅们可高兴了。

2、教学第二、三幅图。(1)出示第二幅图。

师:请同学们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从图中得到了什么信息?(冰山上一共有8只企鹅)

师:你是怎么知道有8只企鹅的? 生:我是数出来的。

生:我看到大括号下面有“8只”。

(2)出示第三幅图。

师:8只小企鹅在一起,真热闹呀!它们在商量着玩捉迷藏的游戏。我们一起去看一看,仔细观察,图上有什么变化?

生:藏起来一些企鹅,还有两只企鹅在外面。

师:谁能把这两幅图的意思连起来完整地说一说?你想提个什么问题来考考大家? 生:冰山后面有几只企鹅?

师:老师把你的问题在图上表示出来。课件出示:“冰山后面有?只”这个“?只”是问哪里的企鹅呀?

生:问我们藏起来几只企鹅。

师:要想知道冰山后面有几只企鹅,该怎样计算呢?

(抓住时机引导学生发现:要求的是“冰山后面有几只企鹅?”这个问题,要用已经知道的数学信息来列出算式解决问题。)生4:8-2=6(只),冰山后面有6只企鹅。

(组织学生讨论图中所呈现的内容,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图中的内容,找到已知条件和问题,尝试解决问题,并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因为学生是第一次解决类似的额问题,所以对图中每个符号的出现,都应让他们清清楚楚。这个环节的教学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4

3、比一比,发现规律。

师:生活中有些问题需要用加法解决,有些问题需要用减法解决。那么什么时候用加法,什么时候用减法呢?请与同桌同学讨论一下并汇报。(把两部分合起来就用加法;从总数中取出一部分就用减法。)

4、反馈练习。练一练第3题。课件出示题目。

师:请同学们看图,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 生认真观察后,说一说。师:谁知道这道题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生:房子里有几只兔子?

师:要知道“房子里有几只兔子”该怎么计算呢?(学生解答,教师板书:7-5=2(只),房子里有2只兔子。)(这道题本来是练一练的第3题,我把它提前是为了及时地巩固和反馈,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三)动手操作,巩固练习

1、试一试:课本第36页的试一试。

用学具图片或小棒,两人一组,一个人摆,另一个人根据摆的情况进行填数,再汇报,教师讲评、展示。

(让学生准备8、9个圆纸片,自己先摆一摆,然后根据摆的情况进行填数,以降低学生练习的难度。)

2、练一练。

第1题:口算。学生独立完成。

(四)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两个新朋友:“大括号”和“小问号”,以后做这类题时要认真看题,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五)游戏

篇7:《中国的气候》说课稿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中国的气候》说课稿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国的气候》说课稿1

一、说教材

本节主要介绍中国气候的三项特征——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季风性气候显著,多特殊天气。

本节主要引导学生认识我国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明确我国降水的突出特点就是时空分布不均。通过表格对比分析了我国四个干湿地区的特点、分布和植被特征。季风气候显著是我国气候的主要特点之一。体现了新的教材观:“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实际的需要,灵活地、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的内容组织、编排顺序等方面进行适当的取舍或调整。”

二、说学生

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世界的气候,具备了学习气候的基础知识,拥有一定的气候图判读能力以及从图中提取,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但是,由于学生在七年级学习的是大尺度空间的气候分布,学生能够从生活周围体验到的感性认识还不够丰富。

根据以上对于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

三、说重难点

1、我国冬夏两季的气温分布特点,影响我国气温的主要因素。

2、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理解我国降水时空分布的成因。

3、我国季风气候的基本规律及季风气候的影响范围,季风给我国带来的好处及不利影响。

4、锋面雨的形成。

四、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概括出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知道我国降水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分布特点。季风的概念、特点,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布以及我国的干湿地区。理解季风与我国降水空间和时间分布的关系,通过读冬夏季风图、各地气候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提高学生读图能力,从中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比较等能力;掌握分析气候特征的方法。通过读冬夏季风图、各地气候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提高学生读图能力,从中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比较等能力;掌握分析气候特征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阅读和分析等温线分布图的方法,学会分析地理现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形成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空间想像力和分析能力。

五、说教学方法

为了使教学贴近学生实际情况,更好地实现以上教学目标;在学习本节内容时抓住“指导学生学法,重视学习过程”这个核心来设计教学方法。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情景导入法、读图比较法、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

六、说教学过程

(首先)创设情景、导入新课——(然后)读图比较,认识规律——(最后)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采用情景导入法。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同时为后面的第二个教学环节设置一个悬念,学生带着悬念进入本节课的第二个教学环节:读图比较,认识规律

(二)读图比较,认识规律

指导学生分析一月份平均气温图,探讨以下问题:

①一月份0°C等温线主要穿过了那些地区?

②一月份,我国黑龙江省北端的漠河镇气温是多少摄氏度?此时,海南海口市气温又是多少摄氏度?

③计算一月份的时候漠河和海口的气温相差多少摄氏度?

总结出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特点: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南方温暖,而越往北气温越低、学生掌握冬季气温分布规律基础上,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夏季的气温图,通过对7月份平均气温图的判读分析概括出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南北普遍高温。并且最低气温在青藏高原。

(三)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相互探讨,老师补充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必要的素材:“①冬至日太阳光照图,②冬至日三地太阳高度、昼长时间表,③冬季风示意图,④课本辅助阅读材料”,学生合作探究时,老师通过问题的形式正确地引导讨论方向,遵循递进式的原则,逐步深入地提出三个问题“①随着纬度的变化太阳高度和昼长是怎样变化的?②太阳高度的大小和白昼的长短对于我国气温有何影响?③冬季风是如何影响我国气温分布规律的?”引导学生通过已有的资料和知识储备,概括出纬度位置和冬季风对于我国气温分布的影响。进一步引导学生探讨夏季最低气温在青藏高原的原因是由于海拔高的因素。

总结我国降水的地区分布规律。

掌握我国温度带分布情况。

(四)降水的特征

1、降水量地区分布不均:东多西少,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减少

(讲授)我国降水量在空间上分布不均,在时间分布上呢?

教师指导读图,学生讨论、回答。

(总结)全国降水量在时间分布上也不均匀,南北方差异较大,南方雨季长,北方雨季短。

(板书)2、降水时间分布不均匀(季节不均,集中于夏秋季节)

(讲授)这是一年内降水的分布特点,那么不同的年份间又怎样呢?

(总结板书)年际不均

(启发提问)为什么降水会形成这样的时空分布规律呢?

分析得出降水的分布与季风有很大的关系。

(五)季风活动及其对降水的影响

1、季风的概念

(讲授)冬天盛行的风叫冬季风,夏天盛行的风叫夏季风。

(板图演示)冬、夏季风的演示。

夏季风经过长途跋涉后,又被重重高山阻挡,只好望山兴叹,就此止步了。所以夏季风的活动范围局限于我国东部、东南部地区。人们根据夏季风活动的范围,把它能到达的地区叫做季风区;无法到达的地区称为非季风区。

唐代诗人王之涣有诗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春风”指的就是夏季风。

总结干湿地区划分情况。

阅读课外短文“我国季风气候显著的原因与影响”,分析季风区与非季风的形成原因及影响区域,季风气候显著对我国的经济发展的影响等。

了解有关我国的`寒潮、台风、水旱灾害等资料,从灾害发生的原因,带来的危害,有效的预防措施等方面进行说明。

七、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采取框架式结构,让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方便学生认知强化。

《中国的气候》说课稿2

一、内容与解析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冬夏气温状况、降水量的空间和时间变化、气候复杂多样,且季风显著三部分,南北方气温差异和降水量的时空变化是重点内容,季风形成和影响是难点。通过学习,可指导学生生活并提高综合分析事物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的分析:

把握我国气候的两个主要特征,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初步学会分析其形成原因;在认识我国有利的气候资源条件时,也认识我国常见的几种气象灾害。

我国气候的两个主要特征是指我国气候复杂多样和季风气候显著;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形成的原因温度位置和海陆热力差造成的。

三、问题诊断分析

由于季风的成因很抽象,加之这个年级学生认知水平有限,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必然要有一定难度。学生只能了解表层现象。故这是一大难点。针对这一问题,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与课堂教学充分整合的原则,变抽象为形象、变复杂为简单,降低了难度,达成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目的。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根据学生年龄小的特点,知识能力的局限,本节我选用的是photoshop,flash,powerpoiet等动画制作,让学生直观、形象的观察体会,在有趣和活动性的气氛中解决难点问题,以达到解疑排难的教学效果。

五、教学设计过程:

1、问题一:出示一、七月气温分布图,分析得出我国冬夏季气温的分布规律设计意图:提高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

例题1、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特点是南北,夏季气温分布特点是南北。师生活动:

(1)找出1月份气温分布图上0℃等温线经过处。

(2)找出我国1月平均气温最低和最高的区域,两地温差相差多少度?为什么?

(3)7月份,全国平均气温最低气温和最高气温在哪里?为什么?

(4)黑龙江北部和海南岛南部的气温各约多少度?两地气温相差多少度?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5)根据这种气温分布规律是如何划分温度带的?

(6)气温分布对农作物熟制的影响是什么?

2、问题二:我国降水地区分布图和降水季节变化图,分析得出我国降水的分布规律、设计意图:提高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突破知识重难点。

例题2:8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___岭、__河附近至_____高原东南边缘。它与我国一月份的___等温线大体是一致的。

师生活动:

(1)分别描出800mm、400mm、200mm等降水量线。

(2)找出降水量最多和最少的地区。

(3)我国降水集中在那几个月?

(4)我国是如何来确定干湿地区的?是如何分布的?

3、问题三:读中国主要气候类型分布图,回答:

(1)我国有哪些主要的气候类型?

(2)各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范围是什么?

(3)我国东部地区的季风气候有哪几种?

4、问题四:出示冬夏季风分布图,读图得出我国冬夏季风的成因、及影响地。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突破知识重难点

例题4:影响我国的夏季风,既有来自_____洋的_____季风,也有来自______洋的_____季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受不到夏季风影响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生活动:

(1)我国冬季为什么吹偏北风?夏季为什么吹偏南风?

(2)我国的降水主要是冬季风带来的还是夏季风带来的?

(3)找出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4)什么是季风区,什么是非季风区?哪个区域降水多?

影响我国的季风包括冬季风和夏季风,通过读图分析,列表比较进行突破。

5、问题五:阅读教材,把各种天气发生地、影响范围、利于弊说一说。

气象灾害

篇8:可爱的中国说课

今天我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我是中国人》。

一、说大纲

根据《音乐课程标准》的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其中要求“3-6年级的学生能够了解以京剧为代表的中国戏曲和曲艺音乐”“能够主动地参与综合性艺术表演活动, 并从中享有乐趣”, 因此, 教师在设计本课教学时, 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对音乐的体验和感受, 鼓励学生大胆参与课程中歌曲编排和京剧表演, 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本课的学习中发挥个人的创造潜能。

二、说教材

(一) 教材分析

1. 教材内容:本课选自人音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京韵》, 该单元内容围绕京剧艺术, 旨在促进小学生对京剧的了解与体验。《我是中国人》是一首根据京剧中典型的西皮流水音调创作而成的戏歌, 全曲唱词简单明了, 朗朗上口, 唱出了作为中国人骄傲自豪的心情, 节奏和拖腔都具有浓厚的京剧特色。

2. 地位与作用:作为一首戏歌, 本课很好的将歌曲与戏曲元素结合在一起, 能够激发学生对戏曲音乐的兴趣, 增加学生对京剧的了解, 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同时, 在本单元中, 还包括了京剧《智取威虎山》和《红灯记》选段, 本课的学习, 能为本单元其他课程的教学起到铺垫作用。

(二) 教学目标

根据“三维目标”的设立, 我计划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立如下:

1. 认知目标:学会用京剧风格来演唱歌曲, 做到字正腔圆, 富有韵味

2. 技能目标:通过学习京剧的几项技巧, 例如拖腔, 颤音等, 培养学生对京剧艺术的表演和欣赏能力

3. 情感目标:在学习和表演歌曲的过程中, 体验京剧的音乐风格与韵味, 加强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同时, 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三) 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学习掌握京剧的曲调特点和几项技巧

2. 教学难点:能够运用京剧风格来演唱歌曲

三 、说教法

作为一种传统戏曲艺术, 京剧离学生日常生活较遥远, 学生平时对京剧的接触和了解比较少, 为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帮助他们更好的掌握京剧表演风格, 我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1. 问答法:在讲课过程中, 我将按一定的教学要求, 对学生提出问题, 并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观看视频 / 聆听音乐等等, 通过问答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获取和巩固知识, 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2. 演示法:首先, 通过播放京剧视频, 展示京剧脸谱, PPT等, 视听两方面结合, 避免枯燥的说教形式, 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形象化, 让学生对京剧艺术有直观的感受, 有利于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理解, 提高学习兴趣。其次, 作为教师, 我会为学生示范歌曲的演唱, 伴奏乐器的演奏等等, 能让学生直观的进行模仿、学习, 在避免长篇大论说教的基础上, 促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京剧的表演风格。

3. 对比法:我将对歌曲结尾拖腔的有无进行对比, 这样能够凸显拖腔在京剧中的重要作用, 帮助学生理解京剧音乐风格, 更好的学习演唱这首歌。

除以上这些外, 我还将使用:讲授法, 律动法, 模仿法, 启发法, 等等。

四、说学法

(一)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在学习中容易分散注力, 并且活泼好动。应该注重学生的参与度, 时刻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积极采用形象生动, 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 和学生广泛参与的学习方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 根据以往的课程, 五年级学生应具备一定的识谱演唱能力, 因此在教学中, 要把重点难点放在音乐风格的掌握和演绎上。

(二) 本课选自人音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该单元教学内容还包括《我们是工农子弟兵》等两首京剧选段, 民族管弦乐《京调》, 根据京剧和评剧素材创编而成的歌曲《蚂蚁》, 我认为,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 《我是中国人》这首歌曲能够勾起学生对京剧的兴趣, 为后面教学其他内容铺垫。

(三) 因此, 在本课教学中, 我将主要采用兴趣式指导法, 通过生动的演示, 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指导他们在学习中广泛发散思维。同时, 我将在教学中设计一些由学生亲身创编和演绎的环节, 鼓励他们积极运用创造力和想象力, 培养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心态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说教学程序

(一) 课前准备:

1. 准备一批京剧传统伴奏乐器:板、锣、鼓

2. 制作一些京剧脸谱面具, 准备一些京剧道具

(二) 导入部分 (用时 5 分钟)

首先, 我会播放京剧《贵妃醉酒》的选段《海岛冰轮初转腾》, (到“乾坤分外明”) 在播放之前, 我会对学生说:“认真看老师播放的视频, 想想这是什么艺术?”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观看视频。 (播放视频) 在观看完视频后, 以五年级学生的水平, 大部分学生都会回答:“这是京剧。”这时我会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肯定, 并且进一步提出问题:“你们之前听过京剧吗?京剧有什么特点?”然后选几名同学来回答, 同学们的答案一定是五花八门的, 这时我将打开PPT, 结合PPT和刚才同学们的回答, 对京剧艺术的背景及它的特点, 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本环节目的:激发学生对京剧的兴趣, 让学生对京剧有一个简单的了解

本环节使用的教法:演示法, 问答法, 讲授法, 用时5分钟

(三) 学唱与编排歌曲

该部分用时25分钟, 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学习掌握京剧的曲调特点和几项技巧, 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用时15分钟, 第二部分是能够熟练运用京剧风格来演唱歌曲, 这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用时10分钟。

教学重点:将掌握京剧的曲调与技巧作为本课的是因为这首歌是一首戏歌, 旋律、节拍等音乐要素是树立这首歌京剧风格最根本的因素。要想掌握好这首歌曲的音乐风格, 首先就要学好这些知识点。

1. 首先, 我将为学生富有韵味地示范演唱这首歌的全曲, 在示范之前, 我会问学生:“仔细听老师是怎么唱这首歌的, 结合谱子, 思考这首歌是什么节拍, 节拍上有什么样的特点?”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听。在示范完毕后, 结合谱子, 同学们会发现这首歌的节拍是1/4拍, 即以四分音符为一拍, 一小节有四拍。这时我将告诉大家, 在京剧中, 1/4拍被称为“西皮流水板”。并结合PPT介绍流水板的特点, 【即“有板无眼”, 中快速节奏, 唱腔第一句从板上起唱, 其余唱句以过板开唱为主, 所谓过板开唱, 就是从后半拍起唱, 每句的最后一个字都要落在板上。】此时我会带着学生将谱子与这些特点对照, 发现这首歌确实是一首按照传统的西皮流水风格创作的歌曲。

2. 接着我会要求同学们手点着“板”, 实际上就是手打节拍, 我再为同学们示范演唱一次。在同学们听过两遍示范, 对歌曲有了初步印象后, 我会让同学们手点板, 齐声念歌词, 然后我会问同学们, 这首歌曲说的是什么?同学们的答案应该是围绕着“讲文明”“做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展开的, 这时我将对同学们的答案予以充分肯定。

3. 打着事先准备好的檀板, 要求同学们手打着板, 分句学唱这首歌曲。在歌曲的教学过程中我始终要求学生手打节拍, 是因为这首歌的节奏较为特殊, 从一开始接触歌曲就要求学生打节拍能够加强他们的节奏感, 也能在不知不觉中帮助他们掌握这首歌的节奏。

4. 由于这首歌曲的每一句, 都有不同的知识点。因此, 在教学中, 我将直接把这些知识点分解融入至分句教学中, 每一句都先学唱SF再学习唱词。

1首先, 我将在第一句中着重学习颤音。首先我将带领学生学习不带波音的SF, 我唱一句, 学生唱一句。等到同学们掌握后, 我将唱一遍带有波音的SF, 这时我将问同学们, 老师唱的跟之前你们唱的有什么不一样?相信大家会发现波音的存在, 这时我将为同学们介绍博音, 并将单独带领大家练习波音和加上波音后的SF, 在大家对波音有一定了解和熟悉后, 我将示范带词的第一句, 依旧是我唱一句, 学生唱一句。相信在学习了sf和波音后, 五年级的学生能够很快学会带词演唱。

2在第二句的学习中, 我将着重于装饰音的学习。首先我会问同学们, 谱子上这个带有连线的小小音符是什么意思?可能有同学能回答, 也可能同学们回答不出来。这时, 我将告诉大家, 这是装饰音, 并介绍装饰音的作用。我将示范装饰音的演唱方法, 学生进行模仿。先是单独进行装饰音的练习, 然后过度到加上装饰音的整句SF练习。在学生熟练掌握了带装饰音的SF后, 我将带着学生加词演唱。

3第三句的重点在于拖腔。拖腔是戏曲元素的重要体现, 拖腔的有无对戏曲风格的确立重要的作用。因此, 我将首先带领学生学习整句的SF。在学生熟练后, 我将示范带词演唱, 但是在这部分, 我将只示范到没有拖腔的地方, 并带领学生进行练习。在学生掌握了带词演唱后, 我将再为他们示范包含拖腔部分的第三句, 我会问同学们, 老师这么唱跟之前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这样唱是不是比之前的唱法更好?相信同学们会发现, 加上了拖腔之后, 整句更富于韵味, 更有意境。这时我将充分肯定大家的说法, 并且带着同学们练习拖腔和加上拖腔后的第三句。

5. 分句教学完成后, 同学们已经熟练掌握全曲的各个知识点和每一句的演唱。这时我会让同学们把整首歌连起来演唱。相信此时他们已经初步能够演唱整首歌曲, 至此, 教学重点完成。

该部分用时15分钟。用到的教法有:演示法, 对比法, 模仿法等等。

教学难点:作为一首戏歌, 戏曲元素是这首歌最鲜明的特点。学生在掌握了歌曲之后, 能否将戏曲风格恰如其分的表现出来, 是这节课的教学难点。

1首先, 我将播放一小段戏歌, 在播放前, 我将问学生:“仔细听老师接下来放的音乐, 看看音乐里有没有刚才我们学到的知识?”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认真聆听音乐。在聆听过后, 相信同学们会发现, 戏歌中包含了刚才我们分句练习时学到的装饰音, 拖腔等知识。该步骤是对上一部分的复习和检验, 也是对接下来教学的铺垫。

2接下来, 我会让同学们两两互唱《我是中国人》, 并让他们互相评价下对方唱的好不好, 跟刚才的戏歌片段比, 有什么差别?设定该步骤是因为同学们在集体演唱时需要专注于演唱, 比较难发现自己的缺陷, 两两演唱能够让同学们转换身份, 以旁观者的眼光来鉴别。然后我将对同学们进行提问, 同学们的答案一定是各种各样的, 相信他们会对自己同伴的演唱给予肯定, 但也会发现演唱没有戏歌中这么富有京腔韵味。

3这时我将肯定同学们客观的认识和评价, 同时我将告诉大家, 刚才我们学习的颤音, 装饰音, 拖腔等, 都是京剧音乐中必不可少的元素, 但要将这种风格表现出来, 光照着谱子唱是不行的。 (下接第258页)

4接下来我将为同学们示范演唱一遍富有京剧韵味的《我是中国人》, 然后我会鼓励同学们对我刚才的示范进行模仿, 我会带着同学们再演唱一遍《我是中国人》并鼓励大家带上京剧中常看到的动作, 如摇头晃脑等等。在演唱后, 对同学们的模仿进行肯定和鼓励后, 我将会邀请1-2位在刚才的演唱中表现比较好的同学上台表演, 借由他们的表演, 鼓励和激发台下的同学向他们学习。

5至此, 相信同学们对如何富有韵味的演唱这首歌已经有了一定的体会, 我会要求同学们拿出最好的状态, 再一次演唱这首歌, 同时, 在这一遍的演唱中, 我将拿出锣鼓, 为同学们伴奏, 使整个演唱更富于戏曲意蕴, 同时也为下一环节做铺垫。

本环节所用的教学法有:演示法, 对比法, 模仿法, 体验法, 等等。

( 四 ) 京剧表演的学习与展示

该部分是对所学歌曲《我是中国人》的延伸与拓展, 也是帮助同学们了解京剧知识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更是对于本单元后续学习《都有一颗红亮的心》《我们是工农子弟兵》等京剧选段的一个铺垫。该部分计划用时15分钟。

1. 首先我会问同学们:“大家知不知道京剧中都有哪些行当?”同学们可能会有许多不同的答案, 这个时候我将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各色脸谱, 结合PPT为同学们一一介绍生旦净末丑这五个行当。

2. 然后我将选取小生和花旦两个行当, 播放台步视频, 我将带领学生模仿视频中的台步动作, (小生:自1:16开始, 请男生学习小生的台步, 女生学习花旦台步, 并给同学们时间进行练习。

3. 在同学们练习之后, 我将拿出脸谱以及准备的其他道具, 邀请几位同学戴上面具进行表演。并请没有上台的同学思考, 如何为这些动作配伴奏, 将这个问题作为学生本节课的课后作业。同时, 在同学们表演的过程中, 我也会鼓励台下的同学像京剧表演中观众们为演员叫好一样, 为自己的同学喝彩。

该部分计划用时15分钟, 所用的教法有:演示法, 模仿法, 体验法等等。

在结束了这个环节之后, 整堂课将在高潮中走向尾声, 这时我将问同学们:“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同学们会回答:“我是中国人”“拖腔”“台步”等等, 我将总结归纳同学们的答案, 帮助同学们再一次梳理今天的教学内容。此时我相信, 教室里的气氛一定是热烈而欢乐的, 同学们在学习中实践, 在实践中学习, 即收获了快乐, 也收获了知识。

六、教学小结

上一篇:群工办2013年工作总结下一篇:阴极溅射SiC涂层碳纤维结构与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