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市对林业改革发展的意见建议

2024-05-10

保定市对林业改革发展的意见建议(共8篇)

篇1:保定市对林业改革发展的意见建议

保定市对林业改革发展的意见建议

一、保定市林业资源概况

全市国土总面积3316.35万亩,规划林业用地面积1463.03万亩,占国土面积的44.12%。截止到2010年,全市有林地面积713万亩,森林覆盖率21.5%。此外,我市尚有430多万亩灌木林地,18万多亩苗圃地和370多万亩宜林荒山。自林权制度改革以来,明晰产权面积1225.54万亩,其中,发证面积1148.83万亩。

二、意见建议

1.林业工作要进一步引起省委、省政府的重视。目前,由于我国生态建设的压力,对林业的地位和作用给予了空前的定位。但目前似乎林业工作在全省的整体工作摆布中占的份量还很小。全省到2020年森林覆盖率要达到35%,目标提的很高,但措施不足,全省上下重视上,在投入上肯定是不够的。林业工作就是生态建设,是关乎大局,是关乎长远,是关乎可持续发展的全局性工作。现在好像只是林业部门在抓,是林业部门的事情,如果能让省里的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在一些会上多讲一讲,这样才会引起各市党委、政府的重视,工作力度、投入力度自然就会上来。

2.逐步建立规范的,与经济发展速度挂钩的财政支持林业发展的制度。林业产业最主要是生态产品,也是公共产品。

公共产品是人人享用,但都不会为此付出代价的产品。这不是市场能调节的,而是政府的职能,所以各级政府应该随着财力的增长,建立规范的财政投入制度。省里要有,同时,要求各市各县政府都要建立。经济建设要补偿生态建设,这才是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目前,省里的投入偏少,和林业发展的目标,和其它一些省份相比有差距。

3.造林项目总体数量不够,而且亩均投入还低于成本,甚至连合理费用都不够,这也是造成造林数量不实的重要因素。同时,补助标准相对下降造成采伐压力大,比如说退耕还林。目前,农民种粮的各种补贴每亩多达200元左右。而退耕还林第二轮从160元/亩下降到了90元/亩,严重影响退耕户的积极性,要求伐树的愿望强烈,而且如果伐了不会有人再种树。再就是项目上的问题,项目下达晚,补贴到位晚。如果资金允许,可否实行先造后补、多造多补的政策。

4.配套改革问题。目前全省的林权主体改革任务基本完成,但配套改革工作还远未完善,林权改革第一步基本解决了权属问题,但还必须加大商品化、资本化配套改革的力度。中国森林资源匮乏,但林权、木材反而不值钱,也就是种树不挣钱,解决这个问题,一是政府支持;二是搞活林产品市场。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其实现在农民卖树价格很低,中间环节的树贩子拿走了一大块利润。我省在交易平台建设上应该出台一些政策措施,让挂牌林权中心真正运行起

来。我们参观江西,他们搞的很活。

5.要进一步强化林地的刚性,加大对非法占用林地的查处力度。

6.关于考核问题提两点,一是对覆盖率达到一定标准的县,可否采用达标的办法,否则有鞭打快牛之嫌;二是考核办法上应以“双增”(覆盖率、蓄积量)为主要内容,尽量简化程序,缩短时间,也可以采用大考小考的办法,一年一小考,三年一大考。

7.加强森林公安队伍建设。目前。各县的公安只有两人,保定市直8人,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8.林业科技建议。投入、联合研究适地适树。

篇2:保定市对林业改革发展的意见建议

保市政„2010‟163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40号)和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冀政„2010‟77号)精神,进一步深化我市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服务“三农”和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中的重要作用,结合我市实际,现就新形势下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新形势下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为农服务宗旨,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合作制基本原则,以建设农村现代流通网络体系、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服务体系和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为核心,大力推进经营创新、组织创新、服务创新,不断增强供销合作社经济实力和为农服务能力,加快构建运转高效、功能完备、城乡并举、工贸并重的农村现代经营服务新体系,努力成为农业 1 社会化服务的骨干力量、农村现代流通的主导力量、农民专业合作的带动力量,实现供销合作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新形势下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工作重点

(一)加快推进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

发挥供销合作社的组织、网络、经营优势,搞好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大力发展农业生产资料、日用消费品、农副产品、再生资源、食盐、烟花爆竹六大连锁经营网络,形成以县域为中心、乡(镇)为骨干、村为终端,城乡互动、方便快捷的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体系。

一是加快发展农业生产资料现代经营服务网络。依托供销合作社建设一批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的农资龙头企业,以“规范渠道、规范管理、规范品牌、规范标准”为重点,加快同业整合步伐,完善农资仓储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物流配送中心,加快推进农资连锁经营,大力发展统一购进、统一配送、统一价格、统一标识、统一服务的农资放心店,扩大配送规模,提高配送率,形成市有龙头企业、县有骨干企业、乡(镇)村有连锁门店的农资现代流通网络体系。支持供销合作社符合条件的农资企业从事种子、农机具、成品油等商品经营。利用现有设施承担化肥、农药等重要物资的国家储备和防汛物资救灾储备任务。

二是加快发展农村日用消费品现代经营网络。支持供销合作社培育壮大日用消费品连锁骨干企业,加快传统经营网络改造升级,加强区域物流配送中心、连锁超市和便利店等农村零售终端建设,逐步形成县有配送中心、乡有超市、村有便利店的连锁经营体系,营造便利实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鼓励供销合作社发挥“一网多用”优势,促进农产品进城,日用消费品下乡,依 法开展家电、图书、药品等连锁经营业务。

三是加快发展农副产品现代购销网络。支持供销合作社兴建各类农产品批发市场,并搞好现有市场的升级改造和功能提升,增强仓储运输、冷链物流能力,建立健全检验检测、资金结算、信息服务系统。商务、财政、农业、扶贫等部门支持供销合作社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推动大型连锁超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基地、专业大户等直接建立采购关系,开展“农超对接”,培育品牌产品,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解决农产品卖难的问题。支持供销合作社利用现有设施,在棉花主产区和主销区建设仓储设施;符合条件的企业可以接受政府委托,承担棉花储备、进出口等任务。

四是加快发展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支持供销合作社开展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各县(市)人民政府及市直有关部门要将其纳入城市再生资源体系建设的总体规划。规范完善建设城市社区和村镇回收网点、专业化分拣中心、区域集散交易市场和综合利用处理基地,形成回收、分拣和加工利用一体化经营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实现再生资源产业化经营、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支持供销合作社符合条件的企业依法开展废旧家电、报废汽车等回收拆解业务,同等条件下可优先取得经营资质,使供销合作社系统的再生资源回收成为全市“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是加快发展食盐安全经营网络。供销合作社承担着全市流通领域盐业行政管理职能,要依法加强盐政管理,搞好食盐专营和储备,确保人民群众食用安全。支持供销合作社以创建“食盐安全工程”为依托,建立“政府重视、供销社牵头、部门配合” 的食盐安全长效监管机制,按照“保证供应、方便购买”的原则合理设置区域内零售网点,采取“统一标识、统一配送、统一价格”的经营模式,构建起供应顺畅、经营规范、注重服务的食盐安全经营网络,确保城乡居民吃上“放心盐”。

(二)加快推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体系建设

一是加强农民(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以下简称“农合联”)建设。“农合联”是由供销社系统创办的促进全市各类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社会公益性组织,是我市引领、扶持、服务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带动力量。各级“农合联”要按照组织实体化、体系科学化、运作市场化的要求,健全内部机构,明确工作职能,强化服务能力。市、县两级财政部门要设立“农合联”专项办公经费,列入当地财政预算,按予以拨付。各级财政扶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资金要确定一定比例通过“农合联”体系发放,重点扶持“农合联”会员的发展。农业保险财政补贴资金中要划出一定比例用于支持“农合联”领办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开展农业保险试点。各级各部门要大力配合“农合联”乡(镇)分会建设,农村各类专业合作社、涉农协会都要逐步纳入农合联体系,不断扩大农合联服务的覆盖面。支持“农合联”探索提供金融、保险服务的有效形式,深入开展农企、农技、农超对接活动,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提供全程服务。协助有关部门加强对农产品行业协会的管理和指导。

二是积极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支持供销合作社充分利用网络、人才、设施等条件,围绕当地优势资源和特色产业,采取多种方式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息、营销、技术、农产品加工储运等服务,推进规模化种养、标准化生 产、品牌化经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开拓市场,开辟合作社产品进超市、进社区、进批发市场的便捷通道。与农业、财政、工商、扶贫等有关部门共同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建设。加强信息服务、开展人员培训、组织经济交流活动,各级财政根据实际情况给予适当支持。

三是完善行业协会服务。加强供销合作社系统行业协会建设,增强服务功能。要强化行业自律,反映行业诉求,推动行业诚信建设。积极推进协会内部改革,建立健全规范的运行机制。在农资、棉花、茶叶、果品、食用菌、蜂产品、畜产品、烟花爆竹和再生资源等传统优势领域,政府及有关部门可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发挥行业协会在制定产业政策、行业规划、产品标准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三)加快推进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

按照政府引导、多方参与、整合资源、市场运作原则,支持供销合作社参与建设主体多元、功能完备、便民实用的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按照农民生产生活实际需要,进一步拓展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方式,在继续搞好农资、农副产品、日用消费品经营基础上,积极开展文体娱乐、养老幼教、劳动就业等服务。支持供销合作社在新农村建设中抓好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工作,各级政府要将供销合作社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纳入农村新民居、文明生态村、小城镇(社区)建设等规划,并优先安排相关扶持政策及资金,推进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各级各部门、各行业延伸到乡(镇)村级的服务可以供销合作社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为载体,共同打造农村综合服务平台。

(四)不断加强供销合作社组织建设 一是增强县级供销合作社的服务功能。县级社担负着对县域供销合作社改革统一指导、发展统一规划、资产统一调配、网络统一建设的重要职责,处于整个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关键环节。要认真履行指导、协调、监督、服务和教育培训职能,以建设资产管理运营中心、流通网络配送中心和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为重点,积极推进县级社组织创新、经营创新、服务创新,进一步提升服务“三农”的能力。强化社有资产监管,切实行使出资人职责,落实资产保值增值责任。要保障县级社组织机构完整和队伍稳定。县级社建制不健全的要恢复建制,领导力量薄弱的要调整充实。根据省编办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的具体实施意见,在严格核定人员的前提下,把县级社机关纳入事业编制,所需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纳入参照公务员法管理范围。县社机关退休人员纳入事业单位保险管理。改革工作要在2011年3月底前完成。

二是继续加强基层社建设。基层社是植根农村、贴近农民、强化为农服务的基本环节,是供销合作经济发展的基础。要根据县域经济发展特点和城镇建设规划要求,调整建制,优化布局,改造建设一批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骨干基层社。要坚持合作制原则,实施开放办社,鼓励民间资本、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基层社改造和建设。拓展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方式,加快建设农资连锁超市、日用消费品超市、农产品收购店、再生资源回收店,积极建设以信息传递、文化娱乐、休闲旅游、劳动就业等功能为主体的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加强基层社民主管理,建立完善社员代表大会制度,引导社员参与基层社经营管理活动,密切与农民社员的经济联系,逐步结成利益共同体。维护供销合作社资产完整性,基层社的资产,统一由县级供销合作社行使所有权和管理权,并受上级社监督。

(五)积极创新社有企业经营机制

一是推动社有企业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供销合作社具有联系农民、网络完整、熟悉市场的特点,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具有独特优势。社有企业要围绕当地的优势产业,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户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为生产者提供全方位服务。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按照标准化生产的要求,建设各类优质农产品基地,发展集约化、规模化生产。在粮食、蔬菜、棉花、果品、畜产品、蜂产品、食用菌等领域,加大品牌整合培育力度,加快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产品开发,拓展国内外市场,提升农产品竞争力。支持供销合作社企业参与国家农业产业化、标准化示范、农业综合开发、农业技术研发推广等项目,在同等条件下,要优先列入重点扶持范围。

二是推进社有企业健全现代企业制度。采取经营者和职工持股、引进社会资本等多种形式,加快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不断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完善企业经营机制,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对为农服务的骨干龙头企业,要保持供销合作社控股地位。规范企业改制行为,切实防止社有资产流失。完善企业财务、投资和风险控制机制,加强内部审计监督,提高管理水平。对供销合作社企业通过股权置换、资产收购、兼并重组等方式扩大经营规模的,在资金补助、用地安排和市场准入等方面予以支持。对“无项目、无产品、无市场”,负债重,扭亏无望的企业可以进行破产,对职工进行妥善安置。各级政府制定的支持国有企业改制优惠政策和相关规定,原则上适用于供销合作社企业。三是做大做强社有企业。调整优化社有资本布局,促进优势资源向骨干企业集中。推进企业并购重组,加快纵向整合和横向联合,着力在农资、棉花、农副产品、日用消费品、再生资源等领域培育一批主业突出、市场竞争力强、行业影响力大的龙头企业,增强供销合作社为农服务实力。拓展社有企业经营范围和服务领域,促进工农产品双向流通、城乡产业紧密融合。支持社有企业参与“万村千乡”和“双百”市场工程以及开展农超对接、家电下乡、以旧换新等工作。鼓励社有企业积极利用农村物流服务体系发展专项资金、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中小商贸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开拓农村市场。对于符合条件的企业,有关金融机构要积极帮助解决贷款问题。支持符合条件的龙头企业享受有关优惠政策。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承担国家科研和农业成果转化项目。

三、切实加大对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支持力度

(一)依法维护供销合作社权益

各级供销合作社联合社理事会是本级社集体财产和所属企事业单位财产的所有权代表,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随意侵占、平调其财产,在城镇改造中,供销合作社经营网点和服务设施确需拆迁的,要按照有关政策规定做好补偿安置工作,改制后基层供销合作社和各级供销合作社直属企业剩余资产归同级供销合作社理事会所有,用于发展合作经济。不得随意改变供销合作社及其所属企事业单位的隶属关系,保持供销合作社组织体系的完整性。各级政府根据实际需要,积极创造条件,将可以由供销合作社承担的任务和职能委托或赋予供销合作社。

(二)妥善解决供销合作社历史遗留问题

对2002年财政部等七部门共同核复的供销合作社系统地方政策性财务挂账,各级政府要尽快采取有效措施,出台具体办法,财政给予资金扶持,抓紧落实处理。支持供销合作社多渠道消化经营性财务挂账,有关金融机构可采取减免本金、豁免利息、停收滞纳金,税务部门按政策给予企业一定的减免税等优惠措施,加快处置供销合作社拖欠的金融债务。要尊重历史,注重现实,国土部门要根据实际使用情况,按照《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若干规定》确定土地权属,加快供销合作社土地登记颁证工作。供销合作社使用的原国有划拨建设用地,可采取出让、租赁方式处置。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大对供销合作社的扶持力度,对供销合作社企业的土地出让金以及已经缴纳过土地出让金的供销合作社企业,要返还供销合作社。收益实行“收支两条线”,优先用于支付供销合作社破产和改制企业职工安置费用、改善农村流通经营设施。认真贯彻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省供销社《关于完善供销合作社企业职工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冀人社发„2009‟5号)精神,解决好供销社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及相关政策落实问题。对供销合作社企业欠缴养老保险等历史遗留问题,各级政府要制定有效的办法,积极帮助给予解决。供销合作社企业在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困难企业各项保险补贴的政策依照国有企业有关政策执行。

(三)支持供销合作社强化为农服务功能

各级政府要把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以下简称“新网工程”)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扩大实施范围,充实建设内容,财政部门要加大对“新网工程”建设资金的扶持力度,根据每年财力情况,适当安排专项资金,专项扶持全市供销合作社“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工程”建设,扶持资金的具体管理办法由市财政局、市供销合作社另行制定。对农产品进市、工业品下乡所需的经营性资金要给予贴息或费用补贴。对供销社龙头企业列入国家财政资金支持的项目,各级财政要给予相应的配套资金支持。支持供销合作社领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农村资金互助社和互助合作保险试点工作。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加强与供销合作社系统企业的业务合作,积极探索发展适合当地农村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支持供销合作社发挥流通网络优势,开展农村信息化网络建设。充分利用供销合作社教育培训资源,与农业、工商、林业、扶贫等部门相互协调,积极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农产品经纪人的知识技能培训。

(四)加强供销合作社人才队伍建设

切实加强市、县供销合作社班子建设,健全理事会、监事会机构设置,保持领导班子相对稳定。实行人才兴社战略,大力引进和培养各类经营管理与专业技术人才,积极吸纳高校毕业生,不断优化干部职工知识和年龄结构,培育造就一支甘于奉献、勇于创新、善于开拓的高素质干部职工队伍,为供销合作社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篇3:保定市对林业改革发展的意见建议

1《指导意见》的系统规划及发展模式

《意见》系统诠释了智慧林业的内涵意义、基本思路、目标任务和推进策略。智慧林业将在数字林业的基础上, 全面应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 使林业实现智慧感知、智慧管理、智慧服务。通过智慧林业建设, 形成信息基础条件国际领先、生态管理与民生服务质量明显提高、林业产业结构与创新能力优化发展的模式, 重塑林业系统管理机制, 实现现代林业发展目标。

智慧林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模式, 推进信息技术与林业深度融合, 助力林业生产和组织管理, 对林业生产的各种要素实行数字化设计、智能化控制、科学化管理;对森林、湿地、沙地、生物多样性的现状、动态变化进行有效监管;对生态工程的实施效果进行全面、准确的分析评价;对林业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升级、引导绿色消费、促进绿色增长;对林农群众提供全面及时的政策法规、科学技术、市场动态等信息服务。智慧林业推动了林业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的创新, 为林业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2《指导意见》的内容诠释

《意见》共包括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智慧林业内涵与重要意义, 包括智慧林业内涵特征、产生背景, 阐述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选择, 社会融合发展的重要支撑, 林业转型升级的现实需求, 主动寻求变化的结果、关系分析, 阐述数字林业、智慧林业、泛在林业关系与特征分析, 智慧林业与数字林业异同点、关键技术, 阐述云计算技术, 物联网技术, 大数据技术, 虚拟现实技术, 移动互联网技术, 3S及北斗导航技术、新观念分析, 阐述新型资源观, 新型生态观, 新型价值观;第二部分是智慧林业总体发展思路, 包括智慧林业战略定位, 阐述构建生态文明体系, 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支撑, 创新林业发展模式, 统领林业工作的重要指南, 输出林业发展经验, 引领智慧发展的典型示范、基本思路、基本原则, 阐述整合资源, 共享协同, 融合创新, 标准引领, 统筹协调, 管理提升, 服务为本, 推动转型, 循序渐进, 重点突破、建设目标, 阐述林业立体化感知体系全覆盖, 林业智能化管理体系协同高效, 林业生态化价值体系不断深化, 林业一体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 林业规范化保障体系支撑有力、总体架构, 阐述设施层, 数据层, 支撑层, 应用层, 标准规范体系, 安全与综合管理体系;第三部分是智慧林业建设的主要任务与重点工程, 包括加快建设智慧林业立体感知体系, 阐述林业下一代互联网建设工程, 林区无线网络提升工程, 林业物联网建设工程, 林业“天网”系统提升工程, 林业应急感知工程、大力提升智慧林业管理协同水平, 阐述中国林业云创新工程, 林业大数据开发工程, 中国林业网站群建设工程, 中国林业办公网升级工程, 智慧林政管理平台建设工程, 智慧林业决策平台建设工程、有效构建智慧林业生态价值体系, 阐述智慧林业资源监管系统建设工程, 智慧林业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 智慧林业营造林管理系统升级工程, 智慧林业重点工程监管工程, 智慧林业文化建设工程、全面完善智慧林业民生服务体系, 阐述智慧林业产业培育工程, 智慧林业两化融合工程, 智慧林地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工程, 智慧生态旅游建设工程, 林业智慧商务拓展工程, 林业智慧社区建设工程、大力构建智慧林业标准及综合管理体系, 阐述智慧林业标准体系建设工程, 智慧林业制度体系建设工程, 智慧林业运维体系建设工程, 智慧林业安全体系建设工程;第四部分是智慧林业推进策略, 包括智慧林业推进路线图, 阐述基础建设阶段, 展开实施阶段, 深化应用阶段、保障措施, 阐述强化组织领导, 健全工作机制, 创新投入模式, 引导多元参与, 加强项目管理, 强化监督考核, 统一标准规范, 促进信息共享, 注重人才培养, 深化合作交流, 加强宣传推广, 营造良好氛围, 加强运维管理, 保障信息安全。

今后, 智慧林业的大力推进必将带来林业生产力的又一次深刻变革, 形成推动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发展的强劲动力, 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摘要:本文结合《中国智慧林业发展指导意见》从智慧林业内涵与重要意义, 智慧林业总体发展思路, 智慧林业建设的主要任务与重点工程, 智慧林业推进策略等进行阐述。

篇4:保定市对林业改革发展的意见建议

l我国林业发展现状分析

根据森林资源更新结果显示,资兴市森林覆盖率为69.42%,森林蓄积量1039万立方米,东江库区经济林面积在森林面积占有重要比重,也是林区经济的主要来源之一,资兴市作为湘南地区最大的木材集散地,又是最大的杉木加工区,在集体、个人、股份制等多种形式并存的经济模式中,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林权改革是关键。这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涉及到国家利益、国家生态以及国土安全,更关系到林业广大职工的切身利益。如何通过科学林业改革与发展促进林区经济发展已近成为目前资兴市林区经济发展的关键。

2林业改革与发展

2.1林权改革——林业改革与发展的基础林业改革与发展的基础是林权的改革,传统林权导致了林业职工积极性不高,影响了林业企业的发展。林业经济作为农业发展过程中,林区农民增收致富是贯彻资兴市新农村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工作。集体林权制度的改革是现代林业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基础工作,是促进林区经济发展的关键。其需要通过明确产权、承包到户的改革来提高农民的积极性。以产权的明确林地承包经营的长期性、稳定性,使农民感受到承包经营的保障。林权改革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真正的做到山有主、主有權、权有责、责有利,以此达到促进林业经济发展的目的。另外,林权制度的改革有效地促进了森林资源的综合经营与利用,解决了传统森林资源利用、恢复与发展的难题。以提高成活率、提高成品品质与承包者自身利益相结合,使得承包者必须通过自身对林区的综合利用来达到森林资源的综合开发,提高自身经济效益。通过林权改革在促进林区经济的快速发展的同时还能够促进生态保护的开展。

2.2林业资源的综合利用——林业改革的重点

林业改革能够有效地提高林业资源的综合利用、提高林业土地利用效率。通过林权改革承包后的林地的综合种植技术,能够使得承包者达到利益的最大化。同时林权改革后,放活经营使得农民提高了现代种植技术应用的积极性、提高了农民对种植品种与发展方向决定性,其自护经营权还能够有效地提高农民对林地技术的投入,提高林地的综合利用。例如:林地间种平菇高产技术、林地间种豆等技术的应用有效地提高了农民种植与经营效益,促进了林地经济的发展,为林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基础。另外,分类经营技术的发展也为现代林业改革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由于林业生产周期长、见效慢、产出投入比低,造成农民在进行林地承包后需要很长一段时期才能见到投资效益。通过分类经营技术与间种等技术的应用,有效地将生产周期长与生产周期短见效快的作物进行间种、套种,以此达到林地生产短期见效益的目的。提高农民林地承包的积极性。

2.3以科技服务与扶持促进林业改革

为农民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是促进林业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工作,以政策制度、扶持以及科技服务等工作帮助农民种好林木,并针对林业种植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等进行政策倾斜,以此促进林业改革的实施。另外,还要通过为农民提供便捷的操作技术、信息、林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等服务,为林地改革后的经营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尤其是在科技服务上,政府应以林业科技推广站为基础,大力进行农村林地种植技术的推广与服务,科学利用测土配方技术。以此帮助农民进行林地的种植与经营,为提高农民林地承包后的经营与发展奠定基础。将间种、套种、防虫、防病害等工作切实落到实处,以此帮助林农种植与管理好林地,保障农民的经济利益。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林地改革的过程中,还要加强森林保护等工作的服务,以防火安全知识讲座、常见小规模火情处理等为培训内容强化对承包者的培训,以此提高林地的防火安全。

3关于林业发展的思考

林权改革为林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同时也对林业工作提出了一些要求,《中共中央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颁布实施实施以来,各级政府都在积极的进行着林业改革工作。《决定》明确了林业发展要坚持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同时也明确了林业的定位。在2008年特大冰灾以后,资兴市积极组织灾后自救,恢复森林资源,加强对天然林的保护、巩固退耕还林的成果,实施长防林工程,并针对重点地域进行重点治理,以此增加森林面积,缩小宜林地范围,较快速度的增加森林蓄积量。同时通过林业产业的发展还将极大的促进林业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资兴市经济的发展.为河山更加秀美、生态环境的改善奠定良好的基础。林业的发展必将带动林区经济的发展。同时通过特色高效林业种植、林下种植技术还能够挖掘农业内部就业潜力,消化林区剩余劳动力。林业产业化的发展还能够促进林业相关产业乡镇企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为乡镇企业做大做强提供基础保障。同时通过特色种植技术还能够促进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森林旅游与农村服务业的发展,扩宽农村产业结构与就业渠道,为农村综合资源的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4 培植龙头, 规模化改造实现突破。

推进林业项目建设工作,广大林农是主体、是基础, 但要实行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林业龙头企业是主力、是关键。只有把林农的主体作用和企业的主力作用结合起来, 按利益纽带结成利益共同体, 才能夯实基础, 形成合力,这既是项目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也是林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要积极培育和引进扶持林业龙头企业,增强改造活力,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市场运作,采取租赁、承包、联营、转让等多种形式和办法,进一步完善了财税、金融、土地、科技等优惠政策。一是重点抓好了省级林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和培育, 在建立原料林基地、技术改造、新产品研发、加工等方面给予贴息贷款和必要的资金补助,对企业融资、资源培育利用、木材运输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和必要的奖励,促其做大做强, 发挥其在产业升级中的示范带动作用。二是制定优惠政策,引进国外、省外大企业参与林业建设。三是降低门槛, 鼓励发展中小企业,让他们积极参与龙头企业配套产品供给、销售等工作, 增强产业关联度,共同打造产业集群, 加快推进林业项目建设和林业产业化。

5规范操作, 改造工作有序推进

在实施林业项目工程过程中, 认真编制作业设计,严格按批准的作业设计组织实施, 坚持限额采伐制度, 在采伐限额内,年度木材采伐指标的分配优先满足林业规模建设的需要,按程序优先办理林木采伐、运输等手续,并按照“阳光政府” 和“效能政府” 的要求,积极推行采伐限额公示制度,努力做到简便易行、公开透明,依法有序地推进了林业项目工程建设工作。在改造中充分尊重林农和业主的意愿,由林权所有者自主决定适合的造林方式,对权属不清或有争议的林地不搞强迫命令和“一刀切”,切实依法维护了林权所有者的权益。同时,积极建立健全了林业项目建设公开制度,把改造任务、地点、范围、方式、实施主体等按规定进行公示,接受社会各界监督,有效预防和避免了乱砍滥伐、林地流失以及环境破坏等违法事件的发生。

6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代林业改革与发展对林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新农村建设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其一方面需要政府导向作为基础,另一方面还要以林业种植技术的发展为关键,通过林权改革提高承包者的积极性,促进林业经济的发展。并以林业经济发展为基础,促进农村经济的综合发展,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为保障农村社会安定、降低失业率奠定基础。在未来的几年里,随着林业改革的不断推进,林业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又一支柱产业。

参考文献:

1王亚明;李建锋; 国有林场改革与发展问题思考[J];林业经济;2010年01期

篇5:保定市对林业改革发展的意见建议

分析评议阶段以来,林业局领导班子通过召开座谈会、发放《征求意见表》、设立意见箱和开设热线电话等形式,广泛征求广大党员群众、林果农和行风监督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意见。现将征求到的意见和建议汇总梳理如下:

一、对成绩的肯定

林业局领导班子是团结的、有凝聚力的,在“两林”工程的建设过程中,高瞻远瞩,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充分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2003和2004两年中,共完成工程造林6.7万亩,不论是造林面积,还是造林成活率均创任丘林业史之最。所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

二、征求到的意见(12条)

(一)学习方面(3条)

1、有个别班子成员对局里组织的每周五政治学习坚持得不够好;(25人)

2、理论知识学得不够深,掌握得不够透彻;(23人)

3、有时忙于日常琐事,业务知识不能做到及时更新,理论与实践联系得不够紧密。(15人)

(二)工作作风方面(2条)

1、个别班子成员只求过得去,仅仅满足于现状;(14人)

2、缺乏进取心、钻研精神和创新意识,不能用发展的观念来处理林业建设中遇到的复杂问题。(15人)

(三)宗旨观念方面(2条)

1、虽然造林期间每位班子成员都身体力行,亲临生产一线,及时了解生产中遇到的各种问题;(9人)

2、非造林季节很少深入基层,与林果农联系不够密切。(7人)

(四)组织纪律方面(3条)

1、个别班子成员对党组织开展的活动缺乏兴趣;(12人)

2、纪律观念不够强;(15人)

3、有迟到和早退现象。(24人)

(五)廉洁自律方面(2条)

1、个别班子成员放松了对自身主观世界改造;

2、个别班子成员不能对自己严格要求,会有一些不必要的应酬。(15人)

三、征求到的建议(6条)

(一)学习方面(1条)

加强政治和业务学习,不断提高领导班子整体素质和执政水平,为任丘林业的大发展、快发展掌好舵。(20人)

(二)工作作风方面(3条)

1、培养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18人)

2、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发展意识和创新意识;(17 人)

3、多深入实践进行调研。(11人)

(三)宗旨观念方面(1条)

坚持以人为本,经常深入林地、果园,及时了解广大林果农的疾苦,真心实意为他们解决最迫切的难题,最大限度地维护他们的切身利益。(14人)

(四)组织纪律方面(1条)

模范遵守局里各项规章制度,严格要求自己。(10人)

篇6:保定市对林业改革发展的意见建议

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林业改革发展若干政策的意见

吉发[2009]32号

林业是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我省是林业大省,森林、湿地资源十分丰富,林业在改善生态环境、带动城乡经济、促进社会进步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作用。当前,全省林业正处于改革深化、发展提速,由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加快转变的关键时期,为深入贯彻中央林业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省九次党代会关于“林业建设要由林业资源大省向林业经济强省跨越”的战略部署,最大限度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和社会力量发展林业的积极性,实现资源增长、农民增收、生态良好、经济发展、林区和谐的目标,现就加快林业改革发展政策提出如下意见:

一、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指导思想。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并重,不断创新集体林业经营体制机制,依法明晰产权、放活经营、规范流转、减轻税费,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林业生产力,促进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则

1.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确保农民平等享有集体林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

2.坚持统筹兼顾各方利益,确保农民得实惠、生态受保护。

3.坚持尊重农民意愿,实行民主决策,确保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

4.坚持依法办事,规范操作,保持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确保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5.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不搞“一刀切”,确保改革符合实际。

(三)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总体目标。积极推进主体改革。在坚持集体林地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依法将林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落实到本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户或其他经营主体,建立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多种经营方式并存的集体经营制度。到2010年年底,全省基本完成明晰产权的主体改革任务。适时推进配套改革。在主体改革任务基本完成后,围绕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和保障收益权,积极推进配套改革,通过完善政策、减轻税费、规范管理、健全服务,逐步形成集体林业的良性发展机制,实现“农民得实惠,生态受保护”的改革目标。

(四)改革完善集体林管理制度。实行分类经营管理体制,调整完善森林资源管理政策,建立科学的林木采伐管理制度,按照不同的经营方向和目的,采取不同的管理机制和政策措施。

1.建立以森林经营为基础的集体林经营管理新机制。改革和完善集体林采伐管理机制,构建以森林经营方案为基础的经营管理体系,使森林经营和采伐利用活动与森林可持续经营规划、森林经营方案相衔接,森林经营者编制的森林经营方案由县级林业主管部门认定。开展林木采伐管理改革试点,建立依据森林经营方案核定森林采伐限额的新机制。逐步实行木材生产计划备案制。探索实行森林采伐由蓄积量、出材量双项控制为蓄积量单项控制,人工林皆伐按照采伐面积控制的管理制度。

2.实行森林采伐分类管理。非林业用地上的林木不纳入采伐限额管理,由经营者自主经营、自主采伐。规划林地上的林木继续实行采伐限额管理,商品林采伐指标在“五年”采伐限额执行期内,可向以后各结转使用;公益林可以依法进行抚育采伐和更新采伐及低效林改造,采伐指标不可结转使用。

3.放宽林木采伐管理政策。经县级林业主管部门认定的短周期工业原料林,按照经营者自主确定的采伐年龄编制采伐限额,保证采伐所需指标。对于个体林木所有者生产生活急需自用木材的,采伐不受技术规程限制。对天然林严格控制皆伐。尽快修改完善林木采伐技术规程和相关管理办法。采伐指标分配实行公示制,扩大森林经营者的知情权、质疑权、监督权。上级林业主管部门应加强指导和监督。

4.简化森林采伐管理环节。县(市、区)林业主管部门要简化林木采伐审批环节,提供林权审核、伐区设计和审批发证等“一站式”服务。对于个体森林经营者需要采伐林木时,可由当地的乡(镇)林业工作站协助办理林木采伐许可证。实行伐区简易设计,县(市、区)林业主管部门由“伐前拨交、伐中检查、伐后

验收”的全过程管理,改为森林经营者伐前、伐中、伐后自主管理,县(市、区)林业主管部门提供指导服务和监督管理。

(五)积极稳妥推进集体林权流转。出台森林资源流转办法,建立规范有序的林权流转机制,优化森林资源配置,实现资源资产变现,维护森林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1.依法有序推进集体林权流转。在不改变林地用途的前提下,森林经营者可以依法对拥有的林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进行转包、出租、转让,可以互换、入股、抵押,也可以作为合资、合作造林和经营林木的出资或合作条件,流转的期限不得超过承包期的剩余年限。采取转包、出租、互换、入股、抵押或者其他方式流转的,应当报发包方备案;采取转让方式流转的,应当经发包方同意。

流转共有林权的,应当征得林权共有人同意。由集体经济组织统一经营的林权流转给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单位或个人的,流转方案应当在本集体经济组织内提前公示,流转的程序、价格、期限要作为公示的主要内容,经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同意,报乡镇人民政府批准。集体林权流转价格可以由流转双方按市价协商确定,也可以通过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确定。家庭承包经营的森林资源流转,是否进行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由当事人双方协商确定。集体林场经营的集体林地,其林权转让应当征得林地所有者的同意,或按双方约定进行。在同等条件下,林权流转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享有优先权。

对于合法规范的集体林权流转,当事人应当依法到初始登记机关办理林权变更登记。对于不符合法律法规相关规定的林权流转,登记机关不得为其办理权属变更登记。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明晰产权期间,不得林权流转。在国家国有林场改革政策出台之前,地方国有林场不得进行林权流转和抵押。

2.林权流转要坚持自愿原则。林权流转必须出于双方当事人自愿,任何单位、组织和个人不得限制经营者自主流转林权,也不得强迫经营者流转林权。对于流转的形式、内容、条件和期限等,任何一方不得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另一方,切实保护交易双方的合法权益。

3.规范林权流转收益。已承包到户的林权流转,转包费、租金、转让费等收益归转让方所有,或按照承包合同约定进行分配,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擅自截留、扣缴。留归集体经济组织经营的林权流转收益归本集体经济组织所有,按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有关规定监督管理。

4.开展林权流转综合服务。加快建立林业综合服务中心并完善运行机制,为集体林权流转提供信息发布、市场交易、法律服务、政策咨询等综合服务,依法规范林权流转登记管理工作。林业、发展改革、财政、物价、工商、税务等相关部门要在法律、法规的框架内抓紧制定税费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确保林业综合服务中心正常运营和健康发展。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林权流转的指导,搞好产权交易服务,促进林权有序流转,防止农民过早失山失地。

二、实行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扶持政策

(六)突出生态建设重点。着眼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实施绿化美化吉林大地二期建设规划,全面提高城乡绿化美化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和自然景观。

1.实行林业生态建设投入补贴制度。加大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防沙治沙和荒漠化治理、城乡绿化美化等大规模重点生态建设工程投入力度。鼓励社会各界以各种形式参与生态建设,允许将非公有制造林绿化项目列入国家重点生态工程、农发项目等造林规划和投资计划,同等享受相关扶持政策。建立和完善林木良种推广体系,实行林木良种制度,支持林木良种的生产、储备和推广使用。对种质资源保护、生物质能源林、速生丰产林、珍贵树木以及大径材培育给予政策扶持。

2.全面提高全民义务植树尽责率。鼓励和支持适龄公民通过植树、育苗、认治认养绿地、管护等多种形式履行义务。适当提高以资代劳绿化费收缴标准。实行更新造林保证金制度。

3.切实加强沙(碱)化土地治理。编制并严格实施防沙治沙(碱)规划。加大沙(碱)区植被保护力度,坚定不移实施沙(碱)化耕地的退耕还林(草)、防护林体系建设和防沙治沙(碱)示范区建设。有关各级政府要在本级财政中安排一定比例资金,专项用于沙(碱)化土地防治工作,并逐年增加资金投入。鼓励支持各类社会主体参与沙(碱)化土地治理。开展荒漠化监测工作。防沙治沙(碱)工作实行政府负责制和土地沙(碱)化责任追究制。

4.开展绿化美化标准县(市、区)建设活动。大力开展城乡绿化美化活动,制定县(市、区)绿化美化建设标准,强化绿化工作考核,对达到建设标准的县(市、区)由省政府挂牌命名,实行以奖代投。

(七)加快林业经济强省建设。发展现代林业经济,推进林业产业结构调整,转变产业发展方式,提高林业产业市场竞争能力,把我省建设成为林业经济强省。

1.编制吉林省林业产业发展规划。抓紧制定吉林省林业产业发展规划,确定产业布局和产业重点,提出支持发展的产业名录,制定相关保障措施,指导林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设立省级林业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专项用于扶持林业产业园区、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产业基地建设和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等产业发展。各市(州)、县(市、区)也要相应建立林业产业发展专项资金。

3.加快林业产业园区建设。利用3-5年时间,在全省建设20个林业产业园区。林业产业园区核心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区内重点企业享受贷款贴息扶持政策。

4.加大林业产业项目固定资产投入。发改、财政、经合等部门要对林业产业项目优先立项、重点扶持。各级政府对当年新增固定资产投资的林产品加工企业给予相应政策扶持。

(八)强化林业科技支撑。重视林业科学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高新技术开发,加大财政投入,提高林业的科学创新能力。制定林业科技支撑计划,集中解决森林经营、种苗培育、沙化土地治理、有害生物防治、森林防火、生态保护以及林业产业发展等重大科技难题,提高林业发展的科技贡献率。进一步明确林业科技推广机构管理职能,构建以林业科技推广机构为主体,社会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的林业科技推广体系,积极推进林业标准化工作,建立健全林业质量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

(九)加快林业信息化建设。构建安全便捷的林业网络体系,及时了解市场动态,掌握行业发展情况,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支持,为社会公众提供优质服务,逐步实现管理服务、生产经营信息化,提高林业现代化水平。

三、建立完善林业改革发展支撑保护体系

(十)建立健全支持林业的公共财政制度。要加大政府对林业的支持保护力度,建立起以公共财政为基础、社会资本广泛参与的林业支持保护机制。

1.加大对林业行政和事业经费投入。各级政府要将林业行政事业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保障林业部门履行职责的经费需要。完善林业职工社会保障体系,尽快解决国有场圃职工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问题。

2.支持林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等基础建设,保护森林资源安全。将林区道路、供水、供电、供热、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纳入相关行业的发展规划,并列入投资计划,改变林区基础设施落后面貌,促进林区和谐发展。推进国有林区、地方国有林场棚户区改造工作。

3.逐步建立和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已划定的省级公益林逐步实施补偿制度,并视财力情况适当提高补偿标准。公益林由个人承包和经营的,补偿基金全部支付给个人。逐步建立碳汇基金制度,鼓励企事业单位、非政府组织和个人自愿捐资,开展以碳汇为目的的植树造林和森林经营等活动。

市(州)、县(市)要建立生态效益补偿制度,逐步提高公益林补偿标准。

(十一)建立健全金融支撑体系。出台吉林省关于做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与林业发展金融服务工作指导意见。各有关金融部门和机构要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开展林权抵押贷款业务,建立多种形式的林业贷款制度。各级政府要逐步建立林业贷款财政贴息制度,降低林农负担。积极推进多元化的林业贷款担保体系建设。鼓励各类担保机构开办林业融资担保业务,建立符合林业和农村实际的信用担保体系。设立多种形式的林农和林业生产经营者贷款担保基金。

各级政府要逐步建立政策性森林保险补助制度,遵循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市场运作、农民自愿的基本原则,积极引导、组织林农投保。财政、保险监管等部门要积极推进森林火灾,洪涝灾害、冰雹、霜冻及其他自然灾害保险工作,扩大保险覆盖面,提高林农抵御自然

灾害能力。

(十二)建立健全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构建公益性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业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家庭林场、股份制林场等林业合作组织,开展自我服务,降低生产和流通成本,提高林业经营效益;支持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承担林业和山区经济发展建设项目,林业专业合作社同等享受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有关扶持政策。鼓励发展各类林业专业协会,引导和规范各类林业中介组织健康发展。

四、落实森林资源保护管理政策措施

(十三)在全省实行封山禁牧。制定出台封山禁牧管理条例,强化生态保护,遏制生态灾害,促进经济发展,改善人居环境。

(十四)落实森林资源管理保护责任。建立健全以政府为主导、部门监督、群众广泛参与的森林资源管理保护机制,动员和组织林地林木经营者建立预防和扑救森林火灾,防治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疫源疫病,防止乱侵乱占林地、乱砍滥伐林木、乱捕乱猎野生动物的群众联防组织,明确森林资源保护责任。已承包到户的集体林,在管护方式上可采取委托管护、联户管护和自主管护等方式;未承包到户的,要明确管护主体,采取专业管护形式,落实管护责任。建立应急资金和物资储备制度,提高重大林业灾害防控能力。强化木材运输检查监督,加强基础设施和执法装备建设,执行持证上岗和统一装识制度,规范执法行为。

(十五)加大林地管理力度。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林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吉发[2004]12号)文件,严厉打击私开滥垦违法犯罪行为,清理收回被侵占蚕食的林地。对2000年以前非法占用的林地,要限期还林,确有困难暂时无法退还的,要签订林地使用合同;对2000年以后毁林开荒、乱批乱占的林地要无条件收回,责令还林,情节严重的要依法追究责任,防止林地流失,确保林地面积不减。(十六)切实加强湿地、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制定出台吉林省湿地保护管理法规。凡需征占用天然湿地的,必须经省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批准。对已被破坏的天然湿地要制定规划,积极恢复;对在天然湿地中未经批准擅自开发的项目,要停止开发建设,并由建设单位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以恢复;对经批准进行开发建设的,要按照“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收取湿地恢复费,用于湿地的保护和建设。加大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力度,建立健全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体系。完善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造成人身财产损害的补偿制度。适度扩大自然保护区面积,林业系统设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由省级林业部门直接管理。

五、切实加强对林业改革发展工作的领导

(十七)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林业工作。各地要进一步提高对加快林业改革发展重要性的认识,把林业改革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和县域突破的重要任务,摆上议事日程,落实工作责任制。对林业改革发展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要直接抓,负主要责任,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支持人大、政协履行职能,充分发挥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作用,共同推进林业改革发展。统计部门要建立科学的林业生态与经济发展统计指标体系,为林业改革发展提供决策考核依据。

(十八)形成支持林业的工作合力。各部门要切实增强大局意识,各负其责,通力合作,促进林业改革发展。林业部门要当好各级党委、政府的参谋助手,抓好协调指导工作。发展改革、财政部门要完善各项林业扶持政策,不断加大林业投入;社会保障部门要为解决林业职工社会保障提供政策支持,为和谐林区建设服务;金融部门要完善林业投融资机制,健全政策性林业保险制度,不断拓宽林业投融资渠道;宣传部门要大力宣传党的兴林富民政策,提高全民生态文明意识;其它各有关部门要积极发挥自身优势,为加快林业改革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十九)建立考核体系。把林业生态建设、产业发展和林权改革纳入县域突破考核体系,作为地方党委政府领导班子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和干部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对发展林业贡献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予以奖励,具体奖励办法按照有关行政奖励政策规定执行。

(二十)切实加强林区稳定工作。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正确处理好林业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既要坚定不移的深化改革,又要确保林区社会稳定。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统筹兼顾各方

篇7:保定市对林业改革发展的意见建议

人民银行 财政部 银监会 保监会 林业局关于做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与林业发展金融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

银发〔2009〕170号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各分行、营业管理部、省会(首府)城市中心支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厅(局)、银监局、保监局、林业厅(局);各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中发〔2008〕10号)、《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中发〔2009〕1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当前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08〕126号)精神,积极做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与林业发展的金融服务工作,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做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与林业发展金融服务工作的重要意义林业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具有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长期以来,我国林业生产力水平低、林区发展滞后、林农收入增长缓慢,林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将集体林地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落实到农户,确立了农民的经营主体地位,实现了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从耕地向林地的拓展和延伸,有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有利于充分调动和激发农民发展林业生产的内在积极性。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建设生态文明、发展现代林业的战略举措,事关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事关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事关农业安全与生态安全,事关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

积极做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与林业发展的金融服务工作,是金融部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实施强农惠农战略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当前实施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惠民生战略的重要举措,对于增加就业、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拓宽农村抵押担保物范围,改进和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增加对“三农”的有效信贷投入意义重大。

二、切实加大对林业发展的有效信贷投入

在已实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地区,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积极开办林权抵押贷款、林农小额信用贷款和林农联保贷款等业务。充分利用财政贴息政策,切实增加林业贴息贷款、扶贫贴息贷款、小额担保贷款等政策覆盖面。对于纳入国家良种补贴的油茶林等林木品种,各金融机构要积极提供信贷支持。稳步推行农户信用评价和林权抵押相结合的免评估、可循环小额信用贷款,扩大林农贷款覆盖面。鼓励开展林业规模化经营,鼓励林农走“家庭合作”式、“股

份合作”式、“公司+基地+农户”式等互助合作集约化经营道路,鼓励把对林业专业合作组织法人授信和对合作组织成员授信结合起来,探索创新“林业专业合作组织+担保机构”信贷管理模式与林农小额信用贷款的结合,促进提高林业生产发展的组织化程度以及借款人的信用等级和融资能力。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根据林业的经济特征、林权证期限、资金用途及风险状况等,合理确定林业贷款的期限,林业贷款期限最长可为10年,具体期限由金融机构与借款人根据实际情况协商确定。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根据市场原则合理确定各类林业贷款利率。对于符合贷款条件的林权抵押贷款,其利率一般应低于信用贷款利率;对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等小额林农贷款业务,借款人实际承担的利率负担原则上不超过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同期限贷款基准利率的1?3倍。各级财政要加大贴息力度,充分发挥地方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逐步扩大林业贷款贴息资金规模。

农村信用社要进一步发挥在林农贷款中的重要作用。农业银行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继续加大林业信贷投入,同时依托“惠农卡”,积极开展符合林业产业发展的多元化金融服务。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应利用结算网络完善、网点众多等优势,积极提供银行卡、资金结算、小额存单质押贷款等金融服务项目。其他各国有银行要采取直贷、贷款转让、信贷资金批发等多种形式积极参与林业贷款业务。其他各商业银行设在林业发达县域内的分支机构要结合实际积极开展林业贷款业务。

支持有条件的林业重点县加快推进组建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和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和专业贷款组织通过委托贷款、转贷款、银团贷款、协议转让资金等方式加强林业贷款业务合作,促进林区形成多种金融机构参与的贷款市场体系。

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对林业重点县的县级分支机构要合理扩大林业信贷管理权限,优化审贷程序,简化审批手续,推广金融超市“一站式”服务;要结合实际积极开展面向林区居民和企业的林业金融咨询和相关政策宣传。探索建立村级融资服务协管员制度。

三、引导多元化资金支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林业发展

鼓励符合条件的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债券市场发行各类债券类融资工具,募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鼓励林区从事林业种植、林产品加工且经营业绩好、资信优良的中小企业按市场化原则,发行中小企业集合债券。

鼓励林区外的各类经济组织以多种形式投资基础性林业项目。凡是符合贷款条件的企业与个人,按法律和政策规定程序受让集体林权,从事规模化林业种植与加工的,资金不足时,均可申请银行信贷支持。鼓励和支持各类投资基金投资林业种植等产业。支持组建林业产业投资基金。

鼓励各类担保机构开办林业融资担保业务,大力推行以专业合作组织为主体,由林业企业和林农自愿入会或出资组建的互助性担保体系。银行业金融机构应结合担保机构的资信实力、第三方外部评级结果和业务合作信用记录,科

学确定担保机构的担保放大倍数,对以林权抵押为主要反担保措施的担保公司,担保倍数可放大到10倍。鼓励各类担保机构通过再担保、联合担保以及担保与保险相结合等多种方式,积极提供林业生产发展的融资担保服务。

四、积极探索建立森林保险体系

各地要把森林保险纳入农业保险统筹安排,通过保费补贴等必要的政策手段引导保险公司、林业企业、林业专业合作组织、林农积极参与森林保险,扩大森林投保面积。各地可设立森林保险补偿基金,建立统一的基本森林保险制度。

保险公司要遵循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市场运作、协同推进的原则,积极开展森林保险业务。在推进森林保险业务过程中,要结合不同地区不同林种的不同需求,不断完善森林保险险种和服务创新。在产品开发中,要综合考虑当地林业生产中面临的主要风险,有针对性地推出基本险种和可供选择的其他险种;在保险费率厘定中要充分考虑到林业灾害发生的机率和强度的差异性,设置不同的保险费率;在承保中要坚持“保障适度、林农承担保费低廉、广覆盖”的原则;在保险理赔服务中,要按照“公开、及时、透明、到户”的原则规范理赔服务,提升森林保险的服务质量。

加大森林保险宣传力度,普及保险知识,提高林农保险意识。鼓励和引导散户林农、小型林业经营者主动参与森林保险;创新投保方式,支持林业专业合作组织集体投保,支持以一定行政单位组织形式进行统一投保,提高林农参保率和森林保险覆盖率。探索建立森林保险风险分散机制,各参与森林保险的经办机构,要对森林保险实行一定比例的超赔再保,建立超赔保障机制,提高森林保险抗风险能力。

五、加强信息共享机制和内控机制建设

建立林业部门与金融部门的信息共享机制,加快林权证登记、抵押、采伐等信息的电子化管理进程,将上述信息纳入人民银行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方便银行查询及贷款管理。推进人民银行征信体系建设,逐步扩大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在林区的信息采集和使用范围,引导金融机构建立健全林农、林业专业合作组织和林业企业的电子信用档案,设计客观、有效的信用信息指标体系,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信用评级和信用评分制度,充分发挥信息整合和共享功能。

正确处理加大支持和防范风险的关系。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加强对林业产业发展的前瞻性研究和林业投资风险的基础性研究,建立符合林业贷款特点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制度,认真落实贷后检查和跟踪服务,建立和完善风险监测信息系统,不断充实和完善林业企业、林业合作组织和林农的数据信息,切实提高风险防范的能力和林业金融服务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六、积极营造有利于金融支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与林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加大人民银行对林区中小金融机构再贷款、再贴现的支持力度。对林业贷款发放比例高的农村信用社等县域存款类法人金融机构,可根据其增加林业信

贷投放的合理需求,通过增加再贷款、再贴现额度和适当延长再贷款期限等方式,提供流动性支持。

鼓励和支持各级地方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增加林业贷款贴息和森林保险补贴资金,建立林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或注资设立或参股担保公司,由担保公司按照市场运作原则,参与林业贷款的抵押、发放和还贷工作。

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认真做好森林资源勘界、确权和登记发证工作,保证林权证的真实性与合法性。要加强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和林木、林地经营权依法流转管理。各林权证登记管理部门要简化林权证办理手续,降低相关收费。要采取有效措施维护银行合法债权,对在抵押贷款期间所抵押的林木,未经抵押权人同意不予发放采伐许可证、不予办理林木所有权转让变更手续;贷款逾期时,积极协助金融机构做好抵押林权的处置工作。加快建立林权要素交易平台,加强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管理,大力推进林业专业评估机构、担保机构和森林资源收储机构建设,为金融机构支持林业发展提供有效的制度和机制保障。林业贷款的考核适用《中国银监会关于当前调整部分信贷监管政策促进经济稳健发展的通知》(银监发〔2009〕3号)对涉农贷款的相关规定。林业贷款的呆账核销、损失准备金提取等适用财政部有关对涉农不良贷款处置的相关规定。

人民银行、财政部、银监会、保监会、林业局建立联合工作小组,加强对集体林权改革与林业发展金融服务工作的协调。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与同级财政部门、银监会派出机构、保监会派出机构及林业主管部门根据实际需要建立必要的协作与信息交流机制。

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要会同同级财政部门、银监会派出机构、保监会派出机构及林业主管部门根据本意见精神和辖区林业发展实际特点,制定和完善具体实施意见或管理办法,积极引导和支持辖区金融机构不断加强和改进对林业的金融支持和服务工作,并加强林业信贷政策的导向效果评估。各金融机构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涉林贷款专项统计制度,加强涉林贷款的统计与监测分析。请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各分行、营业管理部、省会(首府)城市中心支行会同所在省(区、市)财政厅(局)、银监局、保监局、林业厅(局)将本意见联合转发至辖内相关机构,并结合当地实际完善和细化落实措施,切实抓好贯彻实施工作。

人民银行 财 政 部 银 监 会 保 监 会 林 业 局

篇8:对集体林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集体林业是吉林省林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实现绿化和植树造林的主体。如何健康有效地发展集体林业至关重要。

1 运用科学技术发展集体林业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在不断的发展, 林业科技也在不断进步。在林业发展上更需要运用科学技术对林业进行资源管理, 在林种培育、苗木培育、幼林培育、病虫害的防治等方面进行科学的研究, 确保林业快速健康的发展。

吉林地区属于浅山丘陵的半山区, 土地贫瘠、干旱, 植物生长期短。这样就需要建立科技人员队伍, 运用科技力量和技术手段来研究先进的造林技术, 选择和培育能够抗旱、耐寒、防止病虫害的、新的、优良的树种进行绿化, 来增加森林的覆盖面积, 培育新品种的林木对于发展集体林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2 因地制宜, 科学分析、统筹规划、综合治理, 确保集体林业的发展方向

避免没有运用科学技术, 没有准确的数据, 盲目地进行造林, 致使苗木的成活率低, 造成一定经济的损失。所以要根据不同的林地选择不同的树种, 确保苗木的成活。同时还要既重视林木本身的直接经济价值, 又要注重保持水土改良的综合价值;既重视单一的树种, 又要重视搭配混交。这样既能有效地提高林木抗病虫害的能力, 又能缓解林木品种的单一, 不但调整了林木的结构, 同时也提高了森林的覆盖率。例如:大力营造速生丰产林, 由于生长速度快, 这样不仅为林业企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 又能提高经济效益。为林木的采伐更新工程储备充足的资金, 促使林业的发展形成了良性循环。

3 运用有效机制, 加强管理

因为集体林地多与耕地相互交错, 管理难度大。特别是近几年随着玉米价格的提高, 增加了集体林地的管理难度。很多农民看重了农作物带来的经济利益, 便毁林开荒, 蚕食林地, 加之近几年农村畜牧业的发展, 农民过度地放牧导致林地和新植幼林遭到严重破坏。按国家“退耕还林、还草”的精神要求, 可采取由林业部门监督, 林业站直接负责, 林地承包责任制的有效方式, 进行山林的抚育和管护, 加大宣传力度, 让每位农民了解森林的作用, 让农民们积极地参与育林、护林。同时还可以进行多种模式的立体经营, 在确保森林植被完整的情况下, 可利用林间的空地种植林药、林果、林草等, 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这样, 不但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提高了他们的积极性, 同时也保护了森林。而对于新幼林的管理要实行封山育林, 确保林木正常快速的生长。

4 处理好乡镇企业发展与林业发展的关系

近年来, 我国经济迅速发展, 特别是乡镇企业也在不断扩大, 人口不断增加, 这就必然增加了对木材的需求。同时乡镇里工厂、矿山的建立也会占用林地。这就需要科学合理地规划乡镇企业的建设, 确保企业、林业、百姓生活的需要以及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

5 防治病虫害, 预防自然灾害的发生

目前病虫害以及各种自然灾害对森林资源的危害极大, 要确定专人负责, 护林人员值班、巡逻, 特别是在春秋两季更要加大巡视力度, 防止火灾的发生, 对于病虫害要做到及时调查、及时发现、及时根治, 防止病虫害的发生。

6 普及教育及宣传, 保护森林资源

加强对《森林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 以及对生态资源的普及教育, 让人们知道保护资源、保护环境的意义, 自觉保护森林资源。

上一篇:【精品】医生入党申请书下一篇:愿望种子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