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保定我的家

2024-05-15

美丽的保定我的家(共6篇)

篇1:美丽的保定我的家

我骄傲—我是保定人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我骄傲——我是保定人》。

在雄伟的中国版图上,保定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点,但在我心中,却是我舞动人生的天。还记得2003年,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我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初次登上讲台,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孩子们上课不会听讲,课堂上吵吵嚷嚷,而站在讲台上的我却束手无策,因此遭到了家长的质疑,领导的不满。但我的人生字典里没有“输”这个字,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我吸取经验教训,虚心向老教师请教班主任工作经验;每天早来晚走,挑灯夜战,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被评为“保定市优秀班主任”,迎来了我人生的春天!

保定是全国数不胜数的文明古城之一,在我心中,他是古城人民文化精神的源泉。京畿重地,中原要害,首都南大门,这里曾发生过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狼牙山五壮士为掩护大部队撤退英勇就义,气壮山河;神出鬼没,出奇制胜的冉庄地道战为抗战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华北明珠白洋淀曾是雁翎队抗日歼敌的战场,小兵张嘎成为了家喻户晓的英雄,一代代人引以为豪。

古城保定还是政治家,军事家,艺术家的摇篮。出生在保定高阳县的佟麟阁将军,于2014年名列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给了全中国人以崇高伟大的模范”,这是毛泽东同志对他的高度评价。当代著名剧作家、文学家、诗人苏叔阳先生,在写作过程中,他被查出得了癌症。这一消息并没有吓倒他,他的乐观与自信战胜了死神,拖着病体投入到文学创作中,病中的他竟然陆续写下了300多万字的作品,《我们的母亲叫中国》就是在病中完成修改的。在文学界,曾有人如此评价苏叔阳。“若说鲁迅、郭沫若是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巨匠,那么,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苏叔阳应该要算一个。” 附校的校友阎肃老先生,保定走出的著名艺术家。曾为附校提出“四分”说,天分,勤奋,缘分和本分,谆谆教导一直回响在附校人的耳畔。一曲《红梅赞》,唱响半个世纪。雪压不弯、信念不变、矢志不移的“红梅精神”,影响和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正是他们,彰显了保定人民不屈不饶的精神气节,成为了保定人民的精神文化源泉。

保定作为被国务院命名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不仅走出了众多的历史文化名人,还有众多的文化遗址如历史的烙印,昭示着人们抚昔思今,展望未来。清署衙门总督署,慈禧行宫古莲池、老一辈革命家驻足的留法勤工俭学纪念馆,军官的摇篮陆军军校,悠悠历史,绵绵悠长,如护城河水流入人们的心田。

忆往昔峥嵘岁月,看今朝醉美风光。京津冀协同发展,唱响保定古城大地。高科技产业项目拔地而起,科技城、创业园成为了保定人创业的天堂。服装城、长城汽车、天威新能源、立中集团、天香乳业等企业开创着保定经济发展的未来。东南西北三环,三站,一立交,打通了保定通往全国的枢纽,让古城保定焕发了勃勃生机。竞秀、莲池、高新区、满城、清苑、徐水、安新七区联动,描绘了保定发展大格局,大手笔规划创造了保定历史的奇迹。

如今,走进古莲花池,触摸亭台楼榭,漫步古城墙边,回想铁马兵戈,穿过滨河公园,感受百姓的安居乐业,来到校园,聆听孩子们的琅琅书声,和他们一起再次重温保定的故事,让他们把这份对保定的情有独钟的爱,继续传承。这—就是古城保定!这—就是生我养我的地方!这—就是成就我梦想的地方!我骄傲,我是保定人!

篇2:美丽德州,我的家

这里是华北华东两大经济区连接带和环渤海经济圈、黄河三角洲、大京九经济带交汇区, 兼具沿海和内陆双重优势, 有着较大的后发优势。

近年来, 德州坚持以人为本, 发展生态经济, 以太阳能产业为代表的新兴阳光产业迅速崛起, 成为驰名中外、闻名遐迩的“中国太阳城”。

凝成就于一瞬, 纳风采入卷帙。

黄河之滨, 是我古老的家

哪里有水, 那儿就有家。黄河与运河共同缔造了我的家。亘古不息的滔滔黄河, 浸润了德州这片土地的沧桑与厚重, 孕育了德州古朴的农耕文明。纵贯南北的京杭大运河, 恢弘如史诗般壮丽激荡, 又赋予了这个北方小城的繁荣与灵秀。黄河汤汤, 是为德水。我的家德州因“德”而名, 她以宽广的胸襟, 融汇齐鲁文化与燕赵文化, 积淀形成了特有的厚朴和豪放, 儒雅与慷慨。我的家是中国龙山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秦朝称为安德, 汉代叫做广川, 盛唐名为长河。

“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大禹治水”的美丽故事就发生在这儿;

汉代大儒董仲舒在这里筑台苦读十三载, 立儒学之大统, 成千秋之伟业;

明清时期, 这里作为大运河重要的驿站码头, 在高亢的运河号子声里, 图腾出了一幅“千帆竞发”、“柳湖鸣莺”的天衢胜景。我的家有着沁人心脾的德州扒鸡, 它承载着历史的印记, 随着运河的水脉、火车的轰鸣香飘海内外, 弥久愈香。

阳光之城, 是我温暖的家

由京沪高速来到德州, 便有一座日月相映的宏伟建筑首先映入眼帘, 这便是位于德州经济开发区中国太阳谷的日月坛微排大厦, 这座世界上绝无仅有的被誉为太阳能鸟巢的建筑, 正承载着德州这个中国太阳城的辉煌闻名遐迩。

2010年9月16日, 第四届世界太阳城大会在这里华彩上演, 来自世界各国的朋友将在这儿华山论剑, 共商全球能源大计。日月坛微排大厦设计灵感源自中国古代计时工具“日晷”, 由日月坛国际酒店和皇明集团行政文化中心组成。大厦全球首创了太阳能热水供应、采暖、制冷、光伏发电等技术与建筑的完美结合, 节能效率达到88%, 成为史上太阳能与建筑技术一体化的典范。

近年来, 德州以建设低碳生态城市为目标, 举全市之力实施太阳城战略, 以太阳能开发利用、风能设备制造、生物技术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新能源王牌产业迅速崛起, 共同书写了一曲发展生态经济、缔造阳光产业的现代传奇。

中国太阳谷, 一个可以与美国“硅谷”相媲美的响亮的名字, 这儿已经聚集发展以皇明、亿家能、博源、腾龙等为骨干的太阳能企业110多家, 每年可生产太阳能热水器300多万平方米, 销售收入突破50亿元, 成为中国太阳能产业的聚集地。这儿汇集了全球顶尖太阳能热利用科技, 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太阳能检测、科普、制造、物流、旅游中心, 成为国际性太阳能高科技孵化器和太阳城文化的圣地。德州, 一个充满阳光的城市, 必将以开采阳光、追风时代的姿态铸就太阳城的风采。

绿色之洲, 是我温馨的家

碧波荡漾、绿树掩映之中, 便是我魂牵梦绕的家乡。从空中俯瞰德州, 六纵三横的大水脉将江河之水、平原水库阡陌相连, 哺育出一方方绿洲, 造就了全国第一个吨粮市的辉煌与荣耀。

德州城市依水脉而建, 将河流、湖泊、公园景区相连, 勾勒出“一轴四带三环五湖七十二景”的生态写意。德州城区由西向东分别是运河开发区、德城区、经济开发区, 形成了“三区联动、比翼齐飞”发展格局。在这里, 处处是绿色与自然、生态与建筑的亲密对话, 时时洋溢着时代文明赋予的安静与祥和。位于城市中心的文化广场犹如宽敞的城市客厅, 彰显着小城的好客与从容, 碧波荡漾的明月湖, 给小城平添了几分活力与灵性。

篇3:美丽的东丰我的家

美丽的南照山公园在县城的正南方,依山傍水,一年四季风景如画,引来无数游人参观、锻炼身体。清澈的绕盈河从山前流过,河上架起漂亮的斜拉桥,桥上和河岸两侧是五彩斑斓的霓虹灯,如果是夜晚来到南照山河畔,仿佛到了人间仙境一般。

清朝的时候,东丰县就被誉为“皇家鹿苑”。现在的东丰,梅花鹿产业已经成为家乡的支柱产业,在我的家乡有很多的梅花鹿养殖场,家乡人把梅花鹿看做神物一般,梅花鹿很漂亮,而且全身都是宝,它给家乡带来了吉祥,带来了富裕。

小伙伴们,你们听说过“农民画”吗?那可是我家乡的又一个宝贝呢!在我的家乡有很多的农民画家,他们以独特的方式方法,创作出了无数的优秀作品,他们忙时种地,闲时作画,既丰富了生活,又创造了财富。2008年,我的家乡被誉为“中国农民画之乡”。

我的家乡还盛产玉米、大豆、水稻等农副产品,一片片柞树林郁郁葱葱,一池池大丽菊花竞相绽放,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家乡正一步步走向富强,作为东丰人,我为之骄傲、自豪。我会更加努力地学习,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丽。

绕盈河畔南山下,魅力东丰我的家。农民绘画美名扬,神州鹿苑甲天下。

(吉林省东丰县第二实验小学的四年六班 赵津卓)

(指导教师 杨海霞)

小编说说:

篇4:美丽的运河我的家

水,赋予了地球生命。有了水,就有了美丽的动物、植物,有了人,有了世界……有了这座漂在水上的小城——淮安。

我,就出生在这美丽的滨水之城。淮安的水美,谁人不知?我不想说那如天鹅般展翅欲飞的洪泽湖,只想荡一叶扁舟,从历史的源头,顺京杭大运河而下,饱览她的辉煌!

时间追溯到2500多年前,吴王夫差在江淮大地上轻轻的一锹,铲就了京杭大运河的前身。她是流转千年的黄金水道,虽历经兴衰,却从未停止前进。悠悠东去的河水,静静地缠绕着小城淮安,好似一幅锦绣长卷,绣织着淮安的千古文明。

春日里,循着鸟语花香,我来到运河边。

运河两岸,人们悠闲地漫步在小道上,欣赏着运河的美景。垂柳依依,桃花灼灼,微风吹拂中,古老的运河如一位慈爱的母亲,露出浅浅的笑,惹得三三两两的鸟儿,在岸边翠柳上唧唧喳喳地欢叫。有的还情不自禁地跃于河上,想望一望自己的靓影,却又有同伴在不停地呼唤,只得恋恋不舍地从运河母亲的衣襟上捻了一根彩丝。运河母亲怜爱地看着它们,忍不住笑出了声。潜水的鱼儿听到了动静,悄悄将圆溜溜的眼睛露出水面探望。瞧,它望见了什么:棕褐色的船舶在岸边轻轻摇曳,夕阳的倒影在河水中跳动,“半江瑟瑟半江红”——大诗人白居易什么时候也来到了运河边,留下了这首传世佳作?

当夕阳把绚烂的余晖洒满河上时,粼粼波光,如金子一般,炫得让人睁不开眼,真美啊!运河笑了,她说:我的孩子们,跟我走吧!

篇5:美丽的军营我的家

为官兵们建造如此美好的工作生活环境,也许五科有着它某些特殊的条件。但是,为官兵们打造美好的精神家园,这一点,五科能做到的,我们每一个军营也应该能够做到。

五科是海军某技术局下属的一个独立单位,它的名气不单在于有着连续十五年被评为先进单位的光荣,还因为五科的军营有着让人过目心动的美丽。

到过五科的人,都会感慨它的营区建设,一眼就能看出主人为了它没少费心力。地处虽然偏僻,营院却不荒陋;地盘虽然不大,却是开阔敞亮,地平路直,碧草鲜花相呼应,绿荫幽径相伴依。面朝营区大门的三层办公楼说不上华丽气派,却整洁清爽,透过那一扇扇明镜般的窗户,能看出楼里的安静和有序。楼前一片在营区算来最大的空场,可以说是个多功能的小广场了,白天,是官兵习武操练的演兵场;晚上,小广场里喷泉欢腾着水柱,彩灯闪烁着绚丽,被营区外那笼罩在夜色里的农田反衬着,营造出如梦似幻的意境。忙碌了一天的军人们在此散步、聊天、打球,或是搬出音响一番“卡拉ok”,悠哉、乐哉、欢哉、美哉!

更让五科人自豪而让外来人感慨不已的则是五科官兵们的宿舍——两人一间的房间里,空调、床头柜、液晶彩电、包括全天供应热水的卫生间,一应俱全。临时来队家属房更是在配套的厨房里备齐了锅碗瓢盆,到过五科的很多人都把五科的宿舍比作星级宾馆的标准间,不同的是住进宾馆是匆匆过客,而住进这里的官兵却是这房间的主人。他们可以自由选择房间的窗帘,随心挑选的图案上配的是自己喜爱的话语;每间宿舍的床头柜上摆放的小盆花草也都是自己挑选自己培育的。这屋的仙人球,那屋的太阳花……红红绿绿、争相吐艳,表露的是主人的生活情趣。

走近五科,让人感受到这里美丽的,不仅仅是官兵们工作生活的客观环境。在五科,我参加过一次他们的士兵讲坛活动。这样的活动差不多个把月就会进行一次,我参加的那次已经是第64期。这个讲坛,听众是五科的官兵,说者也是五科的官兵。无论是工作中的一点经验教训、生活中的一点感悟感知、读书学习中的一点启迪联想、经历中的一段触动难忘,只要你有话想对全体战友说;无论是看到的、听到的、读到的、想到的,即或是健身养生的一点小常识,对国际形势的一点个人看法,业余爱好里的一点小特长,只要你愿让大伙儿分享,你就可以走上讲坛。当然,不是每一个演讲者都能独立完成备课,也不是每一个演讲者都有最初的勇气和信心。然而,当你下决心站到了讲坛上,所有的五科官兵就会成为你的忠实听众。大家会像事先帮你一起搜集资料、跟你交流想法、助你完成课件一样,此刻,热情注视着你,认真地听你讲;你会像事先得到鼓励和帮助一样,在此刻收获掌声。小小讲坛,让五科的官兵收获的远远不是一点点知识的交流。

听说,在五科类似的活动还很多,比如逢年过节的联欢活动,比如经常性的运动会、歌唱比赛。这样场合里的五科官兵个个是策划、是导演、是演员,运动员,也个个是观众、啦啦队员。我曾经有幸欣赏了一位上士的信天游,由衷地称叹他可以去与阿宝PK。这位士官告诉我,在家时连父母都不知道自己有这么副好嗓子。当我称赞一位刚分到五科的学员即兴朗诵的诗作颇有文采时,小伙子兴奋地告诉我,这是他的头一次,全因为五科的氛围让他产生了这样的冲动。他说,接下来他还要争取走上士兵讲坛,他相信在五科他会找到自己更多的人生第一次。他们让我想到:当一个人的潜能被发掘、被认可时,当奋进的渴望和自信的建立充满了内心时,当自己都看到了自己的进步时,一个战士会感觉给了自己这些机会的军营是美丽的。

五科院子里有一块公告栏。我到那里的时候,公告栏里刚张贴出上个月的用电明细表。从科领导到每一个士兵的宿舍用电量都清清楚楚地标明在上面。据说,这里每间宿台的用电量是统一的,是事先经过全体官兵反复调研反复讨论制定并经过科里批准后具体实施的。超出部分也需按大家商讨认可的统一规定上缴费用,任何人不得例外。科长笑着告诉我,他的用电总是最多,因此要交的电费也总是排在全科第一。

在五科不止是用电,大伙说了算的事还很多。比如,这里的伙食费不高,地区消费却不低,要想搞好单位的伙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和五科的官兵一起吃了几天他们的家常饭,我发现虽然伙食费有限,但伙食搞得很精彩。五科炊事班的同志们说,这是因为大家都参与的结果,科里的日常伙食账目要让大家过目,食谱同样要得到大家的认可。

何止这些,五科官兵上学、进修、入党、提干……但凡涉及到官兵切身利益的事,样样公开,件件透明。个人要努力做的,是做好考试准备、填好申报材料;大家要尽心做的,是根据条款要求和个人表现,充分做好民意评议。按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流行说法是:一切交给组织安排。按五科领导班子的话讲是:该是官兵应有的权利,一丝一毫都不能剥夺;该是组织解决的问题,一点一滴都不需要也不应该个人插手。这些年来,五科凡是涉及到群众利益的事情,从来没有一件影响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来没有一次引起过领导与群众的矛盾冲突,大家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踏实、信任、平和的心态,转化成工作的动力、团结的凝聚力和上下和谐的互动力。

在五科的日子里,我能感觉到这里有着让人舒心的氛围、让人心怡的环境,也能感觉到这是一座纪律严明、作风严肃、要求严格的军营。部队有关的规章制度、条例条令,这里都会一丝不苟地执行。我在这个军营里的很多地方能够看到明示的责任书,甚至包括宿舍里的公物、盆花,都明确着责任人。能够感觉到这里的任何岗位、任何角落都有官兵在担负着维护的责任。单位每次检验,都会吸收普通士兵参加,逐条逐步地评比后,由被检验人自己给自己打分。上级要求的政治教育、军事业务训练,这里也都会按大纲完成,只是无论科里领导还是有关部门、无论干部还是士兵,群策群力,丰富着教育和训练的形式,促进着所求的质量提高。根据部队的实情和官兵的要求,科里经常会安排走出去,参观和感受社会;请进来,让专家讲课和辅导;科里还会根据工作专业的需要和为官兵日后发展的需要,安排许多知识讲座、安排官兵去地方培训班参加学习。

在五科的营区围墙上,连接着一幅幅有关我军先进人物和重大历史伟业的宣传画,天天耳闻目睹是对军人思想境界的强化;五科营区内的道路两旁,竖立着官兵自己因陋就简制作的宣传栏,里面张贴的则是本单位官兵自己评选出来的先进人物的事迹和照片。大伙喜欢称这里是“星光大道”,说是天天能看到自己熟悉的战友的事迹,天天和这些堪为榜样的“画中人”工作生活在一起,天天都会感到身边就有明灯在引导自己进步,天天都会感到自己也有动力也有希望。

有了明确的方向,有了严格的规范,有了

动力,有了榜样。在这样的环境里有着追求的成长,在这样的环境里感觉着从军岁月的快乐和进步,我相信,军人们会认可自己军营的美丽。

在五科,我发现了许多让人心动让人深思的细节,几乎天天都有新的感受。而让我从一开始走进这座军营,接触五科人直到离开这里还会时时回味时时为之感动的,是五科官兵们洋溢在脸上的笑容。那不带任何修饰装扮,没有丝毫牵强做作的笑容,朴实、真诚、纯洁得让人心动。我曾在机场接站的司机脸上看到过这样的笑容,我也从与我座谈的官兵脸上看到了这样的笑容,我从在招待所为我们服务的士官脸上看到这笑容,我也从几天里任何一个与我偶尔碰面的官兵脸上看到了这样的笑容。一样的自然憨厚,一样的朴实热情。这样的笑容有着强烈的感染力,每天都能见到这样的笑容,我在五科的每一天都有好心情。

这样的笑容只有发自内心。五科的官兵尽管年龄、军龄有所差异,大小之间甚至可以算作两代人;五科的官兵尽管籍贯有着差异,天南地北,來自全国十多个省市;五科的官兵尽管脾气秉性有着差异,喜动好静,爱说少言各不同。可他们互敬互助的心没什么两样,爱集体崇尚荣誉的心没什么不同。这里通常也会有争议,却从来没有过火的言行。这里照样会有意见分歧,却从来不曾动摇过原则的共识。

听到过这样一个故事:五科一位干部的女儿得了重病。消息传来,扯动了每一个五科人的心。不用组织过多的动员,不用知情者太多的说明,每一个战友都伸出了援助的手。几十元、几百元,都是战友的心意;一条短信、几句话语,都是同志们的祝福。其实,这个干部工作在下面的分散单位,平时和科里大多数的同志并无接触,很多人甚至不曾与其见过面。而讲起这件事时,每一个讲述者都对我说,做是应该的,做过了就不值得再提。但是,已经过去了的事在大家心里留下了一分为自己的集体的感动——这里像家,战友如兄弟,没有人会孤独,无论发生了什么,都有全科的弟兄团结在一起。

多少年的军旅生涯中,我走过了多少个军营,见证过军营曾有的艰苦,也为跟随祖国现代化发展而改善的军营感到欣慰。我一直认为,作为随时准备为国为民献身的军人,应当有权享受美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军营环境的改变实则是理念的改变。在五科的几天让我意识到:比客观环境更重要的是精神家园的建设,这两者之间是互不可缺地相互影响着。

为官兵们建造如此美好的工作生活环境,也许五科有着它某些特殊的条件。但是,为官兵们打造美好的精神家园,这一点,五科能做到的,我们每一个军营也应该能够做到。

我希望,从现在开始,当人们讲到我们的军营时,除了钢铁、坚实等令人折服的传统词汇之外,还有让人羡慕的“美丽”。

篇6:美丽的古城堡我的家

—— 作者手记

端午节中午,我与朋友沐浴着灿烂的阳光,走出天津火车站。我们是特地来天津寻访瓷房子的。我向路人打听:“瓷房子怎么走?”“你说是大收藏家的古城堡嘛?前面不远,过海河大桥就到,在赤峰街上嘛。”天津人的“嘛”,很有韵味,让人感受到了热情。

阳光饱满而充足,顽强地穿过大街两旁的绿阴,遍地开着光斑花。突然,一座古城堡式的建筑静静地矗立在面前。阳光打在古瓷装帧的墙面上,闪烁着耀眼的光芒。青花瓷的光泽,钧瓷的光谱,还有釉彩的光鲜。

这座西式五层小楼,被瓷片紧紧地包裹着。两条巨龙自下而上相互盘旋,在楼顶蜿蜒出五个英文字母“CHINA”。龙体字母的左边,红釉瓷片拼贴成一颗大大的五角星。龙体字母的右边,红釉瓷片勾画出三个端庄汉字:瓷房子。冯骥才曾流连于此,铺纸泼墨,留下了“瓷美楼奇”的赞誉。

瓷房子的主人名叫张连志。

站在瓷房子前,让你很容易想到高迪。

这位西班牙建筑大师因为创造了纯粹现代风格的楼房——米拉公寓,而享誉全球。米拉公寓的屋顶高低错落,墙体蜿蜒起伏,整座楼房宛如波涛汹涌的海面。高迪极有个性和感染力的艺术行为,矗立起世界建筑艺术的辉煌,创造了巴塞罗那整座城市的美丽。我以为,张连志的瓷房子,正是在高迪西洋式的幻想中,融入了中国元素,彰显出一种中西结合的柔美底蕴。

我们与张连志漫步在瓷房子里。

推开栅栏,走过瓷片铺就的院落,踏过汉白玉石雕砌成的台阶,一只明代的墨绿色瓷狮子迎门而立,做工精美,鬓边毛发丝丝可见。据说,瓷狮子曾经是一对,在段祺瑞府前站过岗。可惜另一只在战火中毁掉,现在只剩下这只孤品。张连志说:“这里的东西,随便拎出来一件,都会有几百年的历史,我要让现代人与历史在这里进行亲密接触。”

2002年初,已在收藏界赫赫有名的张连志,突然在天津闹市区的赤峰道买了一幢法式小洋楼。当时天津这样的小洋楼非常多,一律的扇形窗、罗马柱和石头墙。面对小洋楼,人们都会很自然地产生一些感慨。因为这些小洋楼总是和近现代史上那些名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墙头上残留着他们的印迹和故事。

张连志的小洋楼,建筑面积约4000平方米,与当年张学良将军的府邸一箭之遥。四周树木成阴,闹中取静,有着很优雅的人文环境。然而,张连志并不想让小洋楼成为自己的寓所。他设想,如果用古瓷将小洋楼包裹起来,那会是一种什么样子?他试着将瓷片贴在院墙上,发现效果很好。紧接着,他又将瓷片贴在屋子里,感觉更好。

张连志果断决定,打造一座瓷房子。一只古瓷瓶,最少也要上万元,灌上水泥,垒在墙上。工匠师傅们有怨气,这分明是在糟蹋钱嘛!少林寺方丈释永信来了,他似乎很欣赏张连志的做法,他建议用瓷片贴壁画,让颜色各异的瓷片组成不同年代、不同国度的名画。张连志采纳了,却难坏了工匠们。就《鹰松图》而言,雄鹰的羽毛蓬松乍开,瓷片要按照原画的笔锋细腻展现,需要在上万片瓷片中寻找合适的。最难的是,要表现一根根羽毛,就要在一个瓷片上用机器磨出许多粗细分明的线条。工匠们暗地里骂张连志是“疯子”。

在邻居们好奇和日复一日的关注下,小洋楼披上了古瓷片的“中式外衣”,变得古色古香起来。唐代张萱的《捣练图》、宋代苏轼的《枯木怪石图》、现代张大千的《荷花图》、齐白石的《知鱼图》,还有毕加索的《自画像》、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等名画,都一一再现在这座瓷房子里。工匠师傅们看到了自己的杰作,兴奋了。这些用瓷片创造的名画,有着鲜明层次感和舒展的空间效果,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力。工匠们说,张馆长是大大的行为艺术家,咱们就是大大的艺术工匠啦!

张连志说:“别看这些都只是碎片,只有真正懂得这些碎瓷片的人,才能理解中国瓷器真正的意义。”他给我报出了有关瓷房子的一连串数字:一万三千多件古瓷瓶、瓷碟和瓷碗,四亿多片古瓷,二十多吨水晶和玛瑙,三百尊石造像。瓷房子所用的瓷器,涵盖了中国历代的各个历史时期,其中不乏钧窑、汝窑等五大名窑的瓷片,有晋代青瓷、唐三彩,宋代钧瓷、龙泉瓷,元明青花、清代粉彩等各个时代的精品。

当人们再次面对这座昔日的小洋楼时,时空已被无数的瓷片和瓷器隔开,又慢慢拉近;许多尘埃般的记忆渐渐远去,又轻轻返回,给人带来无穷的遐想空间。历时六年,张连志用实力和智慧完成了他以瓷片为设计符号的古典梦幻之旅,搭建起一座行为艺术的美妙世界,中国式的古城堡和美丽家园。

张连志将他精心打造的瓷房子命名为:中国古瓷博物馆。

我与张连志一见如故。

他身上的文化感觉和艺术家气质非常明显,爽朗,坦荡。交谈中,他单纯,随和,不时畅怀大笑。也许在公众眼里,他是一个投资人,一个收藏家。而我认为,他的艺术气质提升了人格形象,使他有着一种不同于其他商人的品位,多了一份飘逸的精致,一份骨子里的从容。

张连志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天津。祖上是个文化世家,生活十分富足,有收藏文物的家传。小时候他玩的是意大利制造的铁皮坦克,听的是母亲陪嫁时带过来的西洋八音盒,睡的是全铜骨架的钢丝弹簧床。如今,这些东西全收藏在瓷房子顶层的小展室里,他要让儿时的记忆和幸福停留于此,潜心地营造着一种温馨与浪漫。

张连志形象地说:“人生就是由一片片‘碎片’组成的。”张家人似乎从来就懂得“碎片”的含义,不知何时开始,张连志的父亲就已经在默默收藏瓷器和碎片,这些瓷物形态各异,顽强地残留着自己的故事。张连志家的瓷物,有他的收藏,也有祖上的家传。

天津建卫后,往来于海河的船只,许多是为皇家进贡的。那些进贡的物品中少不了瓷器,而进贡给皇上的瓷器是不能有一点点瑕疵的。在长途运输中,瓷器难免有破碎。若将破损的御瓷送进宫,轻者法办,重者要砍头。这些破碎瓷器,只能由造办处摔碎密埋起来,取吉祥之意,名曰“岁岁平安”。当年海河里破碎的瓷片都密埋在天津三岔口。

随着时光的流失和河水的冲刷,三岔口地下的瓷片不断地暴露出来。不知从何时起,张连志的父亲成了三岔口的常客,沿岸人家、船工们捡到瓷片都会送到张家来,因为可以从张家换到钱。古话说,家产万贯,不如汝瓷一片。张家有许多瓷片,也就意味着有了许多财富。在张连志的记忆中,父亲对古玩的收藏醉心痴迷,母亲的陪嫁品也有好多古董,当时家中不仅有大量有瓷器、瓷片,还有许多各式各样的古画、石雕和精美的明清老家具。

历史往往很随意。完整的东西转瞬即碎,破碎的东西,也可以恢复成出人意料的“完整”。十年浩劫,在破“四旧”的打砸抢中,张家的古物毁于一旦,有许多东西眨眼间成了别人家的。幼时的张连志跟着母亲上街,母亲会指着街道两旁橱窗里物件说:“这是咱家的,那也是咱家的。”每当听到母亲痛心的念叨,张连志的心在滴血。他暗暗发誓,总有一天,我赚钱了要把这些东西重新找回来。

1981年张连志开始走向社会自谋生活。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帮人在暗室里卷胶卷,暗房里只有一点幽暗的绿光,眼睛是看不清的,靠的是手和心的感觉。后来,他还常年往返广东、香港,买卖过布匹、黄金,甚至还远赴蒙古开过美容店。张连志记得,手中有了余钱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花100多元钱,从旧货店里买回了一把旧式红木椅。这是他收藏的第一件古董。母亲认定这是自家的东西,手不停地抚摸着红木椅,眼含热泪开心地笑了。她深深感到有儿子的幸福。

就这样,出于让母亲高兴的简单目的,张连志将家传的痴迷与执着继承下来。父亲教他看老家具的气质,体验古瓷器的手感。母亲教他低调做人,诚实守信。家中开过信托商店,在古物满眼的店堂里,张连志跟着父亲见多识广,最终炼就了一双好眼力。

1991年夏天,张连志在频繁的广东之行后,毅然决然地放下了所有的生意,以自家26平方米的住房,开起了天津第一家经营活海鲜和粤菜的餐馆,取名“粤唯鲜”。虽然只有6张餐桌,但厅堂里摆放着的几件红木家具,好看而抢眼,颇有几分典雅。由此,张连志的餐饮生意一路顺风。

那年,已定居加拿大温哥华的张连志被一家古董店粘住了脚步。一件残破的花觚打动了他,尽管品相差了点,他还是爱不释手地买了下来。不久,当他在西雅图的一家古董店翻拣瓷片时,总感觉有几块小瓷片很扎眼,便买了回来。到家后,他拿出那几块碎片,果然与那个在温哥华买回的破口花觚吻合得天衣无缝。张连志为自己的眼力和运气惊呆了。

张连志发现,海外市场有许多中国流失的宝贝,他决心让那些国宝一一回到祖国。张连志的收藏境界很自然地融入了浓浓的爱国之情。他先后卖掉了在加拿大的两套海边别墅和天津的三处房产,从海外抢救回大量文物。上世纪八十年代,张连志为从美国买回一尊流失的佛首,掏光了身上所有的钱,一路饿着肚皮从美国到达香港。他调侃地说:“肚子虽饿,但心底快乐,收藏就是我的精神食粮。”就这样,二十多来,张连志收藏的古董堆满了4个大仓库。

记得有位名人说过:悲剧是把美的东西砸碎了给人看,在赞叹那美好的时候,悲剧已经开始了。有人说,张连志的瓷房子就是一个损毁文物的悲剧。

站在瓷房子的“平安墙”前,讲解员告诉我:“这个仅十余米长的围墙,用了六百三十多个古瓷瓶,而且大都以元青花为主。”平安墙上大小不一的古瓷瓶,如同将要出征的士兵,听从将军的调遣,忠诚地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瓷瓶与瓷瓶之间的缝隙,都已用水晶、玛瑙填死,每个瓷瓶里都填注了石膏、糯米和蛋清的混合物,瓷瓶不空,才能坚实与坚固。

张连志说:“有人说我疯了,把这么珍贵的瓷瓶都粘在了墙壁上。可是,我觉得它很有意义。我收藏了许多东西,摆在家里仅自己欣赏有什么意思?我要让大家都来关注中国文化,让大家都能意识到中国瓷器的魅力。再说,这也是文物传承的最好办法,与墙体融为一体了,就丢不了了。”在张连志看来,瓷房子不仅仅是随性所至的建筑,更多的是一份文化标志。

我用心体会张连志的感觉:博物馆冷冰冰的玻璃柜里绝对无法呼唤出这些碎瓷的灵感,惟有让碎瓷与手掌接触,你才能感受到着中国历史上曾有过的荣光。微微扎手的瓷边与清凉温润的包浆,是一种搔到痒处的舒服与畅快。

对待瓷房子的态度,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冯骥才说:“艺术是可以讨论的,越讨论它就越有价值。这确实是一个奇怪的时代,什么奇怪的想法都有可能实现,正说明瓷房子是当代的艺术。这是过去中国所没有过的。瓷房子的设计师对瓷爱之太切,他用张扬的手法,寻求和别人共享。”

我欣赏冯骥才先生对瓷房子的宽容态度。我以为,收藏的理念和方法多种多样,各人有各人的选择。有人喜欢将藏品放在里屋,有人喜欢显摆在客厅,也有人借用博物馆来陪衬自己的藏品。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将藏品放进了流通领域,让愿意脱手的东西变成货币。可以肯定,张连志的收藏表现很另类。

我们不妨试问一下:当你慕名而至,走进这座眼花缭乱的瓷房子时,你是叹息,还是敬佩不已?当你坐在清代的木椅上,触摸着一座座高古的石像,仰望着清代“皇恩浩荡”的匾额,聆听着乾隆年间的古刹钟声时,你是赞美,还是俯首沉思?这里的每一件物品都在讲述着历史:末代皇后婉容的梳妆台、钦赐登仕郎的匾额,还有在段祺瑞府前站过岗的三彩琉璃狮⋯⋯置身于这悠长的时空隧道里,呼吸着中国古典文化的气息,该是一种什么样的享受和境界?你难道说没有乐趣和意义?

在两个镶嵌于墙体里的官帽筒前,张连志收住了脚步。官帽筒身上有锔过的痕迹,昭示着它年代久远的沧桑。张连志告诉我,他小时候母亲经常让他拿着那些破损的瓷器找老师傅修补、钻眼、打锔子,然后,高高兴兴地将锔好的瓷碗捧回家。拿出门的是“破碎”,拿回家的是“完整”,这是他小时候最开心的事。如今,张连志仍然十分喜欢锔过的东西,他时常把锔过的普通瓷碗拿到手里把玩,就像在抚摩过往的时光。

我问张连志:“旧时,一只瓷碗破裂了,你都会请人锔上。听说瓷房子屋脊上的那只金黄色的瓷瓶是唐代的,仅存世两件,而另一件还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你却将它打上窟窿、穿上钢筋,这是破碎还是完整?”

张连志哈哈大笑:“破碎与完整,是一个哲学命题啊。众所周知,任何一物件从完整到破碎,很容易,可是从破碎重新走向完整,却要经过漫长的坎坷与磨砺。文革中,我们张家有过破碎的痛楚,那是真正的破碎。瓷房子的瓷器只是局部破碎了,但获得了整体上的完整。”

张连志以其独特的智慧阐释了这道哲学命题,令人耳目一新。

张连志是位精明的儒商。

张连志的乐趣在于,他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以物养物”的收藏之道。他创造性地将“吃”与“看”相结合,视自己的收藏为“秀色”,让食客一并餐之。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文物与餐饮”相得益彰的发展模式,独创一片天地。

眼下,张连志除瓷房子之外,他还拥有华蕴博物馆、隽祯博物馆和古雅博物馆。这三家博物馆都是靠经营餐饮食品而生存,归属于张连志的粤唯鲜餐饮集团,被誉为“能吃的博物馆”。三家博物馆各有侧重,共收藏文物两万余件,营业面积达一万多平方米。2002年2月,粤唯鲜被上海吉尼斯总部收录为吉尼斯收藏文物最多的酒家。

华蕴博物馆,陈列着西周至清朝各个历史时期的青铜器、陶瓷器、木雕和石雕,以及北魏、北齐、西晋、南北朝等诸多高古石佛造像。馆藏文物上万件,藏品之盛,令人叹为观止。华蕴博物馆的地下室,是一所独辟的石头酒吧,开创了世界石文化的先河。隽祯博物馆,展示着明、清时期贵重的木器家具,共有三千多件。简朴优雅的线条,清俊温和的色调,给人一种古雅之美。古雅博物馆,布展着近代与现代国内外各种样式的枪支,有较高的军事学术价值。

张连志从来不认为这些收藏是自己的。他有一个愿望:想将他收藏的三百多尊古门墩捐赠给铁路,以“北京的记忆”为题,摆放在北京南站候车大厅里展览,供人观看欣赏。这样既可提升现代化火车站的文化品位,又可以让古老与现代直接碰撞交融。他再三强调,这些古门墩是石头的,是可以让旅客直接用手感受的,这种感受一定很美好、很舒心。

告别时,我好奇地向张连志询问:“听说有国外财团要以天文数字买你的瓷房子?你却拒绝了?”张连志点了点头:“我不会卖的,它永远属于我们中国。”

为了这座瓷房子,张连志不仅付了巨额的金钱,而且还付出了一条腿的代价。瓷房子施工期间,张连志近乎着魔,常常半夜三更从睡梦中惊醒,一有灵感就匆匆奔往瓷房子。这天深夜,张连志来到瓷房子,迈步上楼时,咣当一声,踏空了楼板,他坠落跌倒。张连志瘸着腿来到医院,开了点止疼片。三个多月后,他仍然站起不来。到医院拍片,医生说,你这腿骨折过啊,没复上位,错着长上了。自此,张连志走路开始一平一仄。

张连志是一个古道热肠之人,充满着爱心。如今他已担当了十多个社会职务,但他最看重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理事这个官职。他和他的粤唯鲜餐饮集团一直默默地支持着中国的慈善事业,对此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与关爱。他曾经多次公开说:“瓷房子不仅是我的家,而且是中国残疾人永远的家。”

上一篇:收银员主要工作职责下一篇:2016北京市安全B本模拟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