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下自主招生讲座

2024-04-30

新高考下自主招生讲座(通用6篇)

篇1:新高考下自主招生讲座

高考,永远是牵动人心的词语,不得不说,新的高考招生模式给了人们一种“柳暗花明”的欣喜和期待。有人说,新高考改革开启了“扬长模式”,让学生在选择中“扬长避短”,成就更加个性化的自己。

如果说,“选择”是新高考赋予学生的关键词,那么在“选择”的背后,新高考又给目前学校和教育的发展带来哪些机遇和挑战?

高中教育资源面临空前挑战

新高考给予了考生“7选3”的选考自主权的同时,也给学校出了好几道难题。

同一门科目,一部分同学选为学业水平考试,另一部分同学选为高考科目。不同的学生,对同一门科目关注度、要求会不一样。高中学校必然得全面推行学生选课和走班教学,而这面临的第一大挑战,就是现有师资难以满足实际课程开发需求。

自主选课、走班教学,必须走向小班化,所需教师必然多于现有的教师;其次,每门学科的学生选择数量不同,各学科的老师需求量呈现不均衡状况,当学生的选择过于集中于某一学科时,这门学科的老师会明显不够,而另外学科的老师则可能出现过剩现象。

此外,学生在选课时,除了自己的兴趣爱好外,很可能会同时注重名师效应,集中选择某位老师,这样势必造成部分老师工作量过大的现象。

还有校长分析,学校对老师的需求还将呈现时段性落差。按新高考方案,学生大多数科目的学业水平考试最晚将于高三上半学期10月份结束,一旦结束,这些学考科目的任课老师就过于富余。而这之前的高

一、高二,部分学科老师却可能出现不足现象。尤其是新旧高考过渡期,这一矛盾将更为明显。

“除了师资外,学校硬件设施也会面临很大的挑战。比如教室和设备。”江山滨江高级中学校长杨之明表示。

对于这些挑战,不少校长建议,是否能尽快实现教师从学校人到系统人的转变,在县域或市域中,由教育主管部门统筹,对各校部分学科老师按需求进行跨校调配。此外,也有校长表示,首先要打通本校内不同年级学科老师的流通。

学校生存或将遭遇“洗牌”

采访中,不少校长和专家都认为,新高考改革方案对目前的学校来说,会有完全不同于以前的挑战和机遇,甚至有可能对当前的学校生存状况来一轮“重新洗牌”。

衢州市教研室主任徐衍昌表示,新高考方案实施后,传统意义上的主副课不复存在,无论什么学科,学生喜欢、能学好、符合个性发展方向,是确立学科地位、教师地位的最关键因素。

“现在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学科,接下来慢慢成熟以后就会根据自己的需要选老师,未来还可能根据自己擅长的科目以及学校的强势科目来选学校,这就为学校的发展提出很多的要求。”有校长表示,从理论上来说,学生在学校上选择的余地将更多,而对于学校来说,目前三种不同层次的学校也将面临不同的发展状况。

一些校长认为,好的学校,学生偏科的现象要少一些,各学科发展也要均衡些,将来也会发展得更加好;处于中等的学校,可以根据发展强势学科来培养学生,找准定位,特色化发展,也有机会成为“后起之秀”;对于定位不准,特色不明显的学校,如果找不到自己的强势学科,在这一轮的新高考改革中,比较难找到突破点,除非学生都往职业教育的方向走,否则这批学校将面临淘汰。

职业教育将迎来新的春天

新高考改革方案提出统一高考招生、高职提前招生、单独考试招生和三位一体等四种考试招生模式。多种考试招生模式给学生提供了多种升学通道,特别是有效地扩大了中职学生的升学通道。从改革方案中看,不仅对中职学生的升学通道有所扩大,未来,职业教育也将迎来春天。

有专家表示,按照新高考方案,今后,分类招生将成为主渠道,普通高校和高职院校将分类招生,高职院校中也会有一些本科类的招生计划,这对中职生来说,是个广阔的升学通道,对不少普通高中里学习能力不是特别突出的学生来说,也是一个更加靠谱的渠道。

在四种招生模式中,高职提前招生和单独考试招生都属于职业教育范畴,而单独考试招生只限中职生。

高职提前招生,实行考生自主报考。普通高中学生以高中学考成绩为基本依据,中职学生以全省统一组织的职业技能考试成绩为基本依据,高校择优录取。另外,还实行“一档多投”,实现学生和高校的双向选择。

“‘一档多投’意味着考生的选择余地更大了。”专家表示,选择多了,考生的压力就相对减轻,而且考生可报考多所高校,如同时被多所高校拟录取,可由考生自己选择要被哪一所学校录取。

这些举措在为中职学生提供更多升学通道的同时,也加大了中职学校的吸引力,对于普通学校和中职学校在职业教育方面都带来了动力。

记者 吴昊斐 通讯员 姜建华

篇2:新高考下自主招生讲座

高中语文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阶段,不只是因为学生语文基础的考验和学生能力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因为高中语文是最接近高考的一个学科,面临着高考的考验和检测。因此高中语文就变成了迎接高考的重要环节,不论是学习气氛还是学习方式都要适当的进行调整。教育体制日新月异,在新课改不断深化的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应当不断发展和改革教学模式,发现和探求有效的教学模式,从而优化语文教学,使其满足新课改要求,更好的教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和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化发展。

一、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利于教育改革创新理念的实践

教育体制改革最基本的理念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得到提升。语文学科作为教育体制改革下的重要产物,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行必要的改革,可以使高中语文教学更好地渗透教育体制改革的.理念,优化语文教学,使教学更有意义。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改革有利于实践教育改革创新理念的全面落实。

2.利于提升学生综合学习水平

高中语文教学改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将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改进,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意识和兴趣,让学生融入到语文教学活动中,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或探索知识。长此以往可以锻炼并增强学生语文阅读、语文知识学习、语文习作能力,这对于提升学学生的综合学习水平有很大帮助。

3.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提升

如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课堂讲授方式十分单调、缺乏创新意识,那么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主动性就将明显降低。很多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都是照着书本,一味的讲述理论知识。但是要想让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更大的提高,就应该适当的将理论和实践进行结合。现阶段我国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还比较多,但是都没能和实践教学相联系,所以进行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十分必要。

二、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具体方法

1.改进阅读方式,合作阅读

高中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文章阅读是第一步,也是非常基础的一步。为了使学生能够有效阅读文章,掌握文章重要信息,应当从教育体制改革理念出发来改进阅读方式,促进学生合作阅读,也就是以学生为主体,采用适合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而引导学生进行合作阅读,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答问题,如此可以使学生更准确的理解文章,也可以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例如,某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学习时,教师在教学伊始运用多媒体播放了一段与文章相关的视频,让学生受到感染和影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分组,让每组学生合作阅读,并要求每个小组根据文章提出困惑或问题。在此之后,教师组织学生共同讨论问题,解答问题,如此可以使学生更深入的理解文章。

2.创新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技巧

从教育体制改革理念出发,运用自主合作探索模式来展开语文教学活动,应该注意创新教学方法,有技巧地展开语文教学。因为,采用恰当的、有效的教学方法来进行语文教学,生动形象的表达语文知识,让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积极主动的学习知识。基于自主合作探索模式的语文教学的教学方法创新,是以新课改要求为基准,运用情景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实践教学法等教学中的一种或多种方法,加之结合教学内容及学生实际情况,可以使教学方法充分发挥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思考与探索知识,使学生获得知识、提升素质、增强能力,为使学生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评价

篇3:一种基于本体的信息检索模型

1 基于本体的语义网检索模型

1.1 语义网

语义网是互联网的创始人Tim Berners-Lee在2000年12月18日的XML 2000的会议上提出的并认为未来的网络是向语义网发展,这个网络不同于以前的网络,是一个机器能够理解人的网络,并于2001年提出了语义网的体系结构,如图1[1]所示。

第1层是Unicode和URI,这是整个语义网的基础,其中Unicode处理资源的编码,URI负责标识资源;

第2层是XML+NS+XMLSchema,用于表示数据的内容和结构;

第3层是RDF+RDF Schema,用于描述Web上的资源及其类型;

第4层是本体词汇,用于描述各种资源及资源之间的联系;

第5层是逻辑,在下面四层的基础上进行逻辑推理操作;

第6层是证明,根据逻辑陈述进行验证以得出结论;

第7层是信任,用于在用户间建立信任关系。

XML及RDF都是语法层上的数据表示及描述,这是语义网实现的基础。RDF可以描述Web数据的语义,但在表达能力和逻辑严格性方面却存在着不足,比如不能很好地描述数据或资源间的关系,不能解决基于关键词的检索技术中的同义词及一词多义现象。在第二层及第三层的基础上,构建本体词汇层,用于描述各种资源间的关系,得到描述逻辑,是实现语义网的语义理论基础。基于语义网的信息检索,就是通过一定的手段和方法,利用计算机程序自动分析信息资源的语义信息,查找和发现具有特定知识单元的信息资源。因此,语义网体系结构的二、三、四层是基于语义网的语义检索实现的关键。本体层作为语义层,用来描述分布在网上的异构的信息内容,是实现语义网检索的核心。不同的领域需要构建不同的领域本体,计算机之间通过对本体的理解来交流领域之间的信息。语义网上每个文档都是一个本体,大的文档又可以分为若干个小的本体。领域本体库构建后,可以利用领域本体库构建查询本体和信息资源的应用本体。查询时,只需要动态地生成、匹配查询本体和应用本体即可。

1.2 基于语义网的语义检索模型

综上所述,基于语义网的信息检索实现的基础是数据的描述,实现的保证是语义网检索模型的构造,实现的关键是领域本体库的构建,实现的难点在于本体相似度的匹配。而在具体实现时,则需要本体描述语言和本体检索语言及相关编程工具的辅助。本着依托于语义网技术为信息检索增加语义的思想,构建了一个基于本体的语义网信息检索模型。

1.2.1模型的构成要素

(1)系统的物理构成要素

模型的物理构成要素主要有:用户、知识库和物理系统。其中,用户包括一般用户和专家用户。专家用户主要指检索专家和领域专家;一般用户指检索系统的普通使用者。知识库是检索系统的核心,如何从大量零散的数据和信息中发现知识和知识关联规则,形成系统的知识库,是检索系统必须解决的问题。物理系统指承载检索功能的软硬件的集合。

(2)系统的逻辑功能构成要素

从系统的逻辑功能来看,基于语义网的语义检索系统由人机交互层、知识处理层、知识收集和储存层3个模块构成。人机交互层是用户和系统通讯的接口,用户的查询请求从这里发送给系统,系统的检索结果也从这里传递给用户。知识处理层则是根据领域本体库,把用户的查询请求转换成查询本体,利用知识库提供的推理规则等,实现查询本体与应用本体的相似匹配。知识收集和储存层则是构建领域本体库,同时利用领域本体库构建信息资源(包括各种结构化、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信息资源等)的应用本体库(信息资源的知识表示实现知识的形式化表示和储存)。

2 模型实现的关键技术

本体库的构建、查询本体的构建、相似度的匹配推理是模型实现的关键技术。

2.1 本体库的构建

一个本体可由概念、分类层次、关系、函数、公理和实例6种元素组成。本体中的概念是广义上的概念,除了可以是一般意义上的概念以外,也可以是任务、功能、行为、策略、推理过程等等。本体中的这些概念通常构成一个分类层次。本体中的关系表示概念之间的关联,这种关联表现了除分类层次关系之外的概念之间的所有联系。本体中的函数是一种特殊的关系。公理在许多领域中,表示函数之间或关联之间也存在着关联或约束。实例是指属于基本概念类的基本元素,即某概念类所指的具体实体,特定领域的所有实例。根据本体的形式化描述,构建领域本体库的步骤如下:

(1)确定领域范围;

(2)确定领域中的概念,构造各个概念类;

(3)确定概念的属性,构造各个属性类;

(4)建立属性间的语义关系;

(5)建立概念间的语义关系;

(6)建立概念的实例;

(7)通过已建立的概念、属性、关系及实例构建本体。

本体的建立可以通过调用本体模型类OntModel实例的createOntology方法构建本体类Ontology的实例,并可通过调用本体类Ontology的addProperty方法设置各个附加属性。在领域本体的基础上针对各个不同的异构数据源,需要构建与之相对应的应用本体。应用本体可看作领域本体在数据源上的映射,是将数据源中的异构数据转换成由OWL来描述的本体实例得到的。具体实现时,可以首先创建一个OWL文档,然后每取得一个元数据信息,就将其作为一个子结点插入到OWL文档中,并且插入元数据的属性信息。然后,通过Jena API,把应用本体存入到数据库中(比如MySQL)[2]。另外,还可以将OWL描述的本体转化成RDF三元组,并存入RDF三元组库中。一个复杂的由OWL定义的类或属性可以表示成一个或多个相应的RDF三元组。

2.2 查询本体的构建

用户通过人机接口进行查询时,一般习惯使用自然语言描述查询问题。此时,可通过分词技术,从问题描述中提取相关的描述知识,通过过滤器过滤掉虚词等各种无关信息,得到问题的特征信息或关键词。然后特征信息通过同领域本体中概念或者属性的匹配并遵循一系列的规则构建查询本体。具体实现时,经过分词及过滤之后得到待查询的关键词集合,然后在领域本体库的支持下,使用s-morphism算法实现查询关键词到领域本体库中词语的映射,得到概念集合,并借助领域本体库构建概念之间的关系,从而构建查询本体。

2.3 相似度的匹配推理

构建了查询本体后,为了进行有效的语义推理,可以根据领域本体和应用本体所定义出的语义关系,并根据相关的存放在知识库中的语义规则集进行相似度匹配推理。

计算本体相似度的方法有很多,基本上都是以分别属于不同本体(查询本体和应用本体)的实体之间配对比较来实现,常用的方法如下:

(1)根据聚类原理及空间向量夹角的余弦公式进行本体之间概念、属性等相似计算;

(2)从图论和树的角度来比较两个本体的异同,如W-ord-Net[3]就是基于概念图的本体表示方法;

(3)根据数据库领域模式匹配的理论,基于字符串匹配或字符串之间的编辑距离来比较两个本体的异同;

(4)依据谓词逻辑及机器学习的理论进行本体的相似度匹配,如使用一阶谓词逻辑的描述逻辑进行匹配;

(5)根据语法和语义进行比较,如借助于类似于WordNet的词典进行同义词的判定。根据领域、需求及粒度的划分定义好本体之后,需要用本体相似度的匹配理论进行本体之间相似度的计算,主要考虑本体之间概念、属性及关系的相似度,可以采用模糊数学或阈值的方法进行界定。在进行相似度匹配时,可以使用本体推理机辅助计算。在众多的本体推理机中,比较典型的有W3C用来对本体进行测试的本体推理[4]、DIG推荐的基于描述逻辑实现的本体推理机[5]、一些集成在语义网开发平台(如HP实验室的Jena、德国Karlsruhe大学的KAON2)和本体管理系统(如IBM的SN-OBASE系统)中的推理机引擎。这些推理机可以对XML、RDF、OWL、DAML和SWRL类型的本体描述进行推理,类别涵盖了Lite、DL、Full这3个级别。Racer[6]和Pellet[7]都能够实现检查本体一致性和挖掘本体隐含知识两个基本功能,所以这两种推理机更被广泛的使用。

具体实现时,可以采用基于OWL自身推理能力并充分利用本体中实例本身的属性以及实例与周围实例关系的属性进行比较的受限本体相似技术进行相似度的匹配[8]。还可以在WordNet的支持下,采用基于概念集群概念的联合分布概率来计算语义相似度[9]。另外,还可以在Jena提供的开发平台上,通过调用知识库中预定义的规则采用Racer或Pellet对用户查询中的语义关系进行推理。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根据所提出的系统模型,运用相关技术,实现了一个基于本体的语义网检索实验系统。系统的运行环境是:CPU为InterCore2,内存为1G,操作系统为WindowsXP。系统采用了Eclipse的集成开发环境,使用了MySql数据库。

实验结果表明,系统利用本体进行语义网检索时,可得到较好的查询结果。另外,由于知识库的存在,可适当修改推理规则,如实现相似性推理时程序中自定义的规则,得到更高的检索效率;语义网技术、知识库等的应用,解决了原有的单纯关键词检索词间关系不清、语义模糊等问题。在进行检索时,可以把与输入的检索词相同或相近的本体、本体的实例等查询出来,提高检全率和检准率。

参考文献

[1]李洁,丁颖.语义网关键技术概述[J].北京: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7,28(8):1831-1833.

[2]HP Labs.Jena[EB/OL].http://www.hpl.hp.com/semweb/,2009-09-05.

[3]About WordNet-WordNet-About WordNet[EB/OL].http://wordnet.princeton.edu/,2009-09-20.

[4]OWLTestResults[EB/OL].http://www.w3.org/2003/08/owl-systems/test-results-out.html,2009-09-15.

[5]DESCRIPTIONLOGICREASONERS[EB/OL].http://www.cs.man.ac.uk/觸sattler/reasoners.htl,2009-09-18.

[6]RacerSystemsGmbH&Co.KG[EB/OL].http://www.racer-systems.com/index.phtml,2009-09-20.

[7]Pellet:The open source OWL Reasoner[EB/OL].http://clarkpar-sia.com/pellet,2009-09-20.

[8]何召卫,陈俊亮.受限本体相似[J].北京:计算机学报,2006,29(6):858-866.

篇4:新高考下信息技术备考复习方法

关键词:新高考;信息技术;复习方法

浙江省将技术纳入新高考方案“七选三”选考科目,信息技术学科日益得到学生、学校和社会的重视。新高考改革无疑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提出了新的变革要求,新高考主要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基础上设置加试题,考试范围扩大,试题难度增大,试卷结构变化很大,考试形式改为笔试。为适应新高考要求,一线教师该如何用更好的方法来备考复习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以下四点方法与大家探讨。

一、梳理知识,构建知识网络

在备考复习中,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构建知识网络体系,理清考试的重点、难点和注意点,这是复习中十分重要的环节,通俗地说就是“把书读薄”。华罗庚教授曾讲过:“学习有两个过程,一个是从薄到厚,一个是从厚到薄。”从薄到厚是对新知识积蓄的“量”变过程,从厚到薄是对知识提炼的“质”变过程,备考复习着重是将知识从“量”到“质”的转化,对知识进行加固与提升。

笔者认为,根据最新“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和“考试说明”的内容范围和要求,指导学生绘制知识的“思维脑图”方法,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信息技术基础”、“多媒体技术应用”和“算法与程序设计”三大内容模块进行知识整理,形成结构体系图,标记出哪些是学考内容、哪些是选考内容、哪些是疑难点、哪些是易错点、哪些是新高考热点等,理清复习的重点、难点和注意点,有利于提高备考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精选例题,训练思维方法

为巩固知识点和传授解题技巧,一定要精选例题,讲求典型性。历年的学考题、高考题是学科专家命制的好题,我们要加强学习和研究,寻找命题规律和特征,有利于把握考试规律和方向,指导今后教学和备考复习。来自学生的典型“错误”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如果不能及时积累和记录,这些资源将稍纵即逝,我们要做有心人,捕获和积累学生出现的典型错误习题,汇编成“错题集”,将错题作为教学例题,有利于把握教学重难点,能减负增效。

备考复习中要加强“举一反三”的变式题训练,以拓宽学生解题思路。比如2016年4月试题第11题(加试题),有如下程序段:

For i = 1 To 2

For j = 5 To i + 1 Step -1

If a(j) > a(i) Then

t = a(j): a(j) = a(i): a(i) = t

End If

Next j

Next i

数组元素a(1)到a(5)的值依次为“33,24,,4,16,77”,经过该程序段“加工”后,数组元素a(1)到a(5)的值依次为

A. 77,45,33,16,24 B. 77,33,45,16,24

C. 77,24,45,16,33 D. 77,45,33,24,16

该题粗看与教材上出现“选择排序”程序模式不一样,如果学生事先没有经过变式思维训练,很多学生在考试中可能就束手无策,或误判为冒泡排序,故而失分。它减少了用于记录最小(大)数的下标变量,其实是教材上“选择排序”程序的变式。利用“一题多变、举一反三”的思想,能拓展学生解题的思路,提高学生对新异题目的分析能力。

三、规范教学,减少答题失误

在模拟考试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学生会做的题得不了满分,尤其一些填空题的解答出现五花八门的不规范现象。

现象1:专业术语表达“太口语化”。比如在一道PhotoShop抠图操作的填空题中,很多学生本来知道该用何种工具来抠图操作,可是所书写的答案内容却是五花八门,有的将魔棒工具写成“仙女棒”,有的将磁性套索工具写成“索套”、“锁链”、“磁链”等,甚至画一个索套形状的符号,专业术语名词表达不正确,令人啼笑皆非。这种现象很可能与老师在平时教学中对术语名词的称呼不规范有关,导致出现如此低级错误。一些老师自己有时候也出现不规范的称呼,比如不说“鼠标指针”而说“箭头”,不说“图层隐藏”而说“图层的可视眼睛”,不说“绝对引用”而说“美元符号”……试问,老师都不注意用规范性言语来准确教学,怎能让学生答题时不出现五花八门?

现象2:操作过程书面写“语不达意”。比如2016年4月高考卷第15题的第(3)小题:

小杨制作了45帧的“相马经”场景动画,部分时间轴如图b所示。在“按钮”图层的第1帧应用了“返回”按钮元件,要使该按钮一直在场景中呈现,应进行的操作是 。

标准答案是:在“按钮”图层的第45帧插入帧(或关键帧)。在考试中,学生书面答题出现“语不达意”情况很多,词句表达缺乏规范性,没能抓住“在什么图层什么位置进行什么操作”格式要素,图层名称无双引号,“插入”用“创建”、“添加”、“设置”等不规范词语代替等。

因此,我们首先要重视平常教学语言的规范性,使用专业术语来讲解知识,对学生潜移默化的示范影响。我们还要重视学生答题规范的书面训练,严格批阅,让学生明白不规范答题而失分的原因,培养细心的答题品质。

四、適应笔试,探寻教学新法

信息技术新高考的考试方式,由原来上机考试改为纸笔考试,对我们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产生了影响。我们要抛开上机考试环境下的旧爱,探寻适合笔试环境下的新法。比如,2016年10月试题第6题:

下列十六进制数中,与二进制数1010100101B值相等的是()

A.2A5H B. A25H C.A91H D.A94H

这道数制转换题,如果在原来上机考试环境下,大多数学生不喜欢繁琐的笔算,喜欢采用系统自带的计算器功能调试,既快速又准确,老师也认同。但是,在纸笔考试环境下,学生必须踏实掌握数制换算的原理和方法,才能正确解答。综观近几年新高考试题,考查内容更倾向于这些“为什么”,更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掌握。

篇5:新高考下自主招生讲座

摘 要:在高中阶段最有效的学习内容就是与高考备考相关,要做到紧跟考纲抓住考点,让每一节化学课的课堂教学内容做到精准高效,这是提升化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第一步。本文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探讨了新高考下的化学课堂的构建策略,以及如何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关键词:高中 化学 课堂教学

新课程理念要求“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时代需要,促进高中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促进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发展高中生自主获取知识的愿望和能力”,明确要求教学要摆脱传统知识观的钳制,以高品质的有效教学带领学生走向对知识的理解与建构。因此,在新理念下,化学课堂教学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新的教学模式。[1]

一、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课堂情景的设置可起到明确主题、活跃思维、集中注意力、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等多种作用。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创设有趣的教学情景,让学生感到身临其境,引起联想,启发思维。就情景创设的方式而言,可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教育对象因地制宜、灵活运用。或用现代技术手段再现化学场景,并辅之以生动的语言描述,让学生置身于化学氛围中,产生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或根据新旧知识的结合点,精心设置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悬念,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动口,自主探究各种问题,通过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等。例如在学习金属的性质前,可以先让学生思考几个生活中常见的小问题:新买的铁锅是什么颜色的?用过一段时间后又是什么颜色?铁质暖气片外面涂得是什么材料?为什么涂?金银制品经过几百年后为何保存完好?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所学进度,依次让学生共同讨论,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还可以引用一些化学发展历史中的科学小故事,设计一些简单的趣味小实验,新闻中的热点问题等等。一个适当的情境的设置会给学生造成心理上的悬念,让学生带着疑问听课,激发学习的?d趣,调动学生去自主学习,自主探索。[2]

二、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习兴趣

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多年的教学实践也证明,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浓,学习就越努力,效果也就越好。那么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注重实验教学,培养学习兴趣。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因此,利用化学实验来学习和研究化学也是化学课堂教学的特点之一,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特点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氨气的实验室制法》时,在气体实验室制取的思路和方法指导下,我让学生在自学实验室制取氨气的反应原理、装置、制取等内容后,提出能否用氯化铵代替氢氧化钙和氯化铵,为什么?让学生分组实验,仔细观察现象,引导学生讨论总结出答案:不能。然后让学生思考在实验室里还可以用哪些药品制取氨气?方法有:1.加热浓氨水2.用浓氨水和生石灰,使学生在参与整个学习过程中增强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也享受到了实验探索成功的喜悦。[3]

三、重视课堂讲授,突出化学思维特点

教育的主要阵地是课堂,把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教给学生,以此为载体,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这是化学教学的根本目标。因此,课堂讲授要从化学的实际应用出发,再深入至化学概念和原理,以分类、解释、练习、巩固等方式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从而学得实际,理解得透彻。只有针对不同的概念、知识,将化学的发展史、方法论和人类生活、社会实践紧密地结合一起,才会激发起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类与自然、偶然与必然、机遇与创新、实践与理论之间的关系,并形成深层次的认识,从而使学生能对现代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作出积极的响应,以适应当前科学技术知识的迅猛发展。其次,课堂讲授中还要对化学概念、知识予以适度的“强化”。一是使学生树立知识是发展的、进化的观点,任何概念和理论都不是静止和僵化的,而应是发展进化的。例如C60的发现说明碳的同素异形体不仅仅只是金刚石和石墨。二是促使学生树立实践的观点,懂得任何概念、知识都有理论联系实际的广阔天地,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抓住时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开阔思路。例如:在“从海水中获得化学物质”的教学中,联系海水和食盐、电解饱和食盐水、漂白粉、海带中提取碘等等,以此相关内容为切入口,获得氯气的性质,溴、碘的提取等核心知识。

四、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亲身感受,密切化学与生活的联系

生活是一本活的教科书,是知识产生的源泉。生活是学生化学知识的重要来源,也是学生化学知识的最大应用场所。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生活中生动具体的事实或问题来呈现学习情景。引导学生用化学视角、化学方法去观察、思考日常生活、生产、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及环境改善等方面的典型问题,认识化学在科技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和积极性,培养学生接受新知识、新信息的能力。新课标提倡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学习化学的兴趣是学习化学的主要动机之一。生活中的化学与学生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展开探究,增强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加深他们对化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认识。如学习煤和石油时,介绍洁净能源的开发、目前各国开发新能源的举措等,如英国农村大面积种植油菜,用植物油代替石油,美国一些科学家开发利用人体能;学习酸的通性、pH时,让学生完成家庭小实验:用pH试纸测定肥皂水、食醋、矿泉水、洗发剂等液体的pH值,判断各种液体的酸碱性。[4]

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会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我们要用新的教育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教学设计必须体现转变观念,改进旧的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以学生主动参与、创建师生双向互动、以探究创新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中才能体现出教学的有效性,从而达到新课程标准预期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6:新高考下自主招生讲座

我国2014年开始试行的新高考秉持“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探索“三位一体”招生录取机制,实行“3+3”考试科目等,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重构了学生的选择权,让学生通过自我认识与探索,自主选择考试科目、时间、次数等,把刻板的学习活动转变为主动选择、充满意义的生动体验。其特征是关注学生个体意义的构建,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这预示着我国普通高中差别化、个性化、定制化的教育时代已经到来。在新高考制度下,选课走班成为普通高中教学的必然选择:教学不再是统一步调的“齐步走”,而是面向学生个体的“自然走”,颠覆了以往学生附着于固定课程、教师、教室的局面,代之以“一人一表”“一生一师”的学习样式。

一、普通高中选课走班教学面临的困境 梳理新高考试点区学校的有关实践,选课走班教学虽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经验,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学生选课走班不自觉,存在盲目性 新高考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职业发展取向和未来人生规划自主选择部分科目,但实际上学生选课走班的自觉意识和能力不够,存在很大盲目性。一是表现为不少学生选课时感到茫然与焦虑。有调查发现,41.32%的学生自主选择科目时不知道该如何选择,存在焦虑;74.6%的学生期望教师能为自己选课提供帮助,甚至代办。二是表现为学生选课走班存在功利性。部分学生在确定自己的选考科目时,会优先考虑那些简单的、容易得高分的科目,或者主要依据“目前成绩”来确定选课科目,而对选课必须考虑的“外部因素”,如大学要求和“长远目标”缺乏必要的重视。很显然,这种功利性的选课走班由于没有考虑各科目的内在学习规律,学生在经历高强度的学习后,往往会对一些科目逐渐失去兴趣,产生较多的负面情绪,甚至影响身心健康发展。另外,这种功利性的选课走班对学生未来的专业学习和职业发展有可能造成不必要的消极影响。三是表现为学生选课走班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很多学生在听取他人对选考科目的介绍时,仅凭“一时兴起”的激情或者对某个教师的喜好选择高考科目,认为只要自己不排斥的科目和教师就是好的选择,然而这种激情是难以持久的,接下来的学业困难甚至会产生“适得其反”的后果,让学生忘记选课时的“初心”,以致后期的学习行为变得仓促混乱。学生选课走班教学不彻底,出现形式化

选课走班相比传统课堂,更关注学生的因材施教与个体发展,聚焦点放在那些被教师“遗忘的角落”,克服了传统课堂中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的弊端。但现实中存在着有的学校选课走班教学不彻底的形式化现象。一是学校课程选择范围很有限。部分学校在实施选课走班过程中,没有科学设置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学校课程结构简单,只给学生提供几个很有限的菜单式选课模块。学生自由选课的热情和空间受到很大限制,致使选课走班教学的功能大打折扣。二是选课走班实施过程太保守。有些学校或只是进行了选修课程“浅尝辄止”的选课走班,没有推进必修课程“全面实质”的选课走班,或只是在形式上做到多样化,没有考虑学生全面发展问题。例如,有学校语文课程仅以体裁类型作为走班依据,把学生分为小说、散文、诗歌、写作等不同组别进行走班,这与普通高中已有的素质拓展课程没有实质区别,在某种程度上曲解了新高考下选课走班的真正内涵。三是部分教师出现消极和倦怠行为。选课走班的施行不仅增加了班级数,改变了现有教学的“一锅端”,而且学生还拥有自主选择教师的权利,同时教师还面临着素质提高的挑战,大大增加了教师的工作负担和心理压力,从而使不少教师在教学上出现消极和倦怠行为,对选课走班打马虎眼,这严重影响了选课走班的教学质量。这种现象在资源不充分的学校表现得更加明显。教育教学管理复杂化,管理难度明显加大

选课走班教学给普通高中教学管理带来不小冲击,增加了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难度。一是教师常规管理复杂化。选课走班实施后每位教师要针对不同学情进行有差别的教学设计和实施,因此教师的集体备课、交流学习、教研组活动和教学评价等教学生活与教学管理架构都需重构。二是师生有效沟通存在障碍。选课走班教学下,行政班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对号入座”,但在教学班中,教师面对的学生不断变化和成倍增长,而有的教师又缺乏把“我的学生”变成“我们的学生”的理念,只能通过课堂渠道展开带有陌生感的临时性师生对话,久而久之,容易造成师生之间的“互不相识”。三是学生学习管理复杂化。实行选课走班让教学班、行政班并存成为学校管理常态,却出现行政班管理职能弱化、教学班集体观念淡薄的现象,这会使两类班级的纪律、考勤、作业、辅导都变得困难,尤其是教学班。四是学生德育出现“空档”。选课走班制下,由于学生的流动,行政班班主任只能对学生实行“间断性”的德育管理,而教学班教师又基本无暇顾及学生的德育问题,这就容易出现学生德育的空白地带。五是选课走班空间设施管理细碎化。选课走班扩大了学生与外界的互动范围,全方位、大面积的走班更是对学校整体的硬件资源提出挑战,大到教室的格局、小到桌椅的布置都要推翻再来。

二、普通高中选课走班教学的问题成因审思 生涯规划教育欠佳

新高考尊重学生的差异性,让学生学会自我选择,对“我是谁”“我的能力与兴趣是什么”“我未来想从事什么职业”等问题要有清醒的认识,并最终将学习兴趣转化为学科优势、专业方向和人生追求。显然,新高考将学生生涯规划问题前置,倒逼普通高中重塑生涯规划教育。然而现阶段,由于普通高中生涯规划教育不理想甚或缺位,学生在选考时难免感到茫然与焦虑,造成选择科目的功利与盲目,直接影响学生选课走班的适应力。那么,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何在?主要在于普通高中对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视不够。虽然各类职业院校、普通高校已经认识到生涯规划教育对于学生发展的重要性,基本都开设了相关课程,但还没能引起多数普通高中的足够重视。其典型的表现是部分普通高中虽然存在所谓的“生涯规划教育”,但其教学形式单一,生涯规划教育以传统的课堂讲授为主,实践课程、活动课程等形式所占比例不高。学校缺少专业的生涯规划教育队伍。由于生涯规划教育是普通高中的新兴事物,大多数普通高中还没有形成专业教学团队,致使生涯规划教育效果难以得到保障。学校资源不足

普通高中原有的“教师中心”资源系统与选课走班“以生为本”的资源系统存在着天然矛盾。当学校关注每一位学生潜质、深入实施选课走班教学时,会将多数学校资源有限性的弊端暴露无遗。一是教师资源有限。选课走班下学生对教师、科目、时间、专业等有充分的选择权,但由于选课人数多、学科分类多、选择组合多,会多出成倍的教学班,导致教师、班主任们“教不过来、管不过来”的现象时有发生。另外,不同年级学生选课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冷热”课程,更会导致一些科目教师富余、另一些科目教师紧缺的“潮汐”现象。加之不少教师对选课走班教学的适应能力亟须提高,这就更加剧了普通高中选课走班教师资源需求困境。二是课程资源有限。选课走班下的学校课程开发,应像教育自选超市一般,最好将所有课程的学科分类、兴趣指向、难易程度、课程要求、任课教师等课程要素都逐一展示出来,以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哪些课程。但很多普通高中课程结构简单,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可供学生选择的空间都很有限。三是基础设施资源有限。选课走班对学校的基础设施资源,如教室、教具、多媒体等都有硬性要求,不仅要求学校扩充升级基础设施特别是教室数量,而且在教室设计布局上还要符合选课走班学习“流动、共享、对话”的理念。然而现实中多数普通高中选课走班基础设施资源严重不足,成了教育改革有效进行的沉重掣肘。教学管理制度陈旧

新高考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促进每位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这就凸显了普通高中原有管理理念和格局的滞后性。传统学校管理制度设计以效率为中心、以控制为手段,最多关注的是教师的权力。教师在“生产线上”“关起门来搞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与精神世界,这与选课走班下的管理制度需求严重“错位”。以往教学“以分数论英雄”的评价标准是一种面向过去的、单向度的、静态笼统的评价,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这与新高考注重学生养成和教师专业发展的理念相矛盾。如果普通高中一直采用“分数至上”的功利性教学评价制度,会让刚开始适应选课走班的学生压力倍增、教师们无所适从,甚至拒绝改变。以往学校德育工作基本成了班主任的“专利”,代课教师、学生在德育中的地位被边缘化,一般这种德育管理制度在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下还能有一定的“德育成效”,但选课走班条件下,学生流动而分散,班主任往往很少见到自己的学生,很难及时发现学生身上的德育问题,学校也很难开展集体活动,这就极易出现选课走班教学下的“德育空挡”。

三、普通高中跨越选课走班教学困境的有效路径 强化生涯规划教育,提高学生选课走班能力

生涯规划教育可以让学生认识自我,特别是现有的知识水平、学科兴趣、个人特质,让学生能够在理性基础上科学选择学考科目。

第一,改善普通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目标。理想的普通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目标,要蕴含学生全面发展所需的“预期、现实、可能”三种维度,考虑“自身、他人、环境”三种影响因素,是“必然与应然”的有机结合。高中阶段生涯规划教育的目标一定是综合的、全面的、深入的,不是单一的、片面的、浅层次的,其最终指向是从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学业”转变到“选择一所适合的学校”,再转变到“引导学生过一个好的人生”,是对学生自身“想往哪条路发展”“适合往哪条路发展”“可以往哪条路发展”的理性解答。它通过“学校+社会+人生”的能动关系式,给予学生系统的、复合的、综合的生涯规划指导,以帮助学生学会平衡生活中各种社会角色,从而使他们拥有能够过一种更好人生的可能性。在目标的实施上则应该重视学生不同学业阶段与职业意识的衔接,与校外资源合作开设多种职业选修课程供学生选择,让学生提前适应高校生活等方面。

第二,完善普通高中生涯规划教育内容。从科学的生涯规划教育目标出发,新高考下普通高中生涯规划内容至少应包括让学生学会正确地自我认知、科学地学业规划和合理地职业预期。首先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能力和志向。当一个人的专业、职业与他的兴趣相符的时候,就会激发其内在动机,使其更有可能取得成功。其次,使学生明晰自己的专业方向。学校要让学生及家长了解关于专业的基本知识,引导其准确理解大学及其专业,树立正确的大学观念和专业意识。最后,使学生确知自己的职业倾向。让学生了解关于职业的理论知识,包括职业分类、特征、内容、资格与发展,并合理配置利用“家校社”资源,开展职业实践活动课程,增强学生的职业经验与体验。让学生树立自我主体意识,成为自我职业生涯规划的设计者。第三,拓展普通高中生涯规划教育途径。有效的生涯教育应该采取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并改善学习成效。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开发科学的生涯规划教育体系,不断丰富教育形式。科学设置生涯规划专门课程,利用渗透式生涯规划教学影响学生,即生涯规划教育也可以渗透到其他学科教学中,与学科知识进行结合。学校要深入挖掘校外资源,不断完善生涯规划教育途径。通过聘请校外专业人士对学生、家长、教师进行专业生涯规划教育,树立其生涯规划意识。开展体验式生涯规划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职业体验、参观相关企业与高校,这些活动能够让学生直接参与其中,对职业形成深刻的感受。学校可借助各种职业生涯测量工具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了解兴趣和志向,知道自己适合的方向。创新学校管理,做好选课走班顶层设计

选课走班教学有效实施需要学校管理者高度领会新高考精神,深入研究本校情况,着力提高学校管理宏观体制机制对新高考的契合度。

第一,求实革新,打造师生管理共同体。选课走班制“主动、灵活、对话”的文化特质要求师生充满激情,通过共享、合作、融合的互动交流,共同为对方创造优良的成长空间,提供稳定的互利性环境,通过教师的全面辅导与关怀、学生的主动探究与分享,消解双方的“孤立”与“隔膜”,让教师获得好的教学状态、学生得到成长的快乐,从而构建师生美好的学校生活世界。为此,必须提升师生的自主管理意识,形成师生管理共同体。一方面,引导教师主动管理,学校设立“导师”或“辅导员”,对学生进行“点对点”的主动关心与服务。另一方面,引导学生自主管理,学校建立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下设学习、纪律、卫生等若干管理分会,负责学生晨读、自习、卫生、上课、考试、作业的具体管理。这样会让学生自主管理的触角延伸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在总体上调动全校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每个学生能够树立主动变革意识,形成自尊、自强、自主的人生态度,达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目的。第二,与时俱进,改进选课走班管理机制。重建管理规范,精准运行。双班并存情况下的班级管理必须重新建章立制,以明确班主任与学科教师的职责、学生的学习任务与德育目标、学生各管理单元的职能标准、班级考评的参照依据等,管理上要做到合理过渡、权责分明、精准管治。实现班级管理团队化,目前比较可行的方法是以原行政班为基础,将教学班的学生分成若干管理小组,具体负责本小组内的学习事务,如课堂纪律、考勤答到、作业收发等。实行班级接力管理,由于学生的不断流动变化,传统班级管理规范难以为继,这就要求树立学生“人人都是主人翁”的自觉意识,充分发挥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与责任感,采用“谁使用谁负责、责任细分到人”的管理方式。从实际出发,划区选课走班。基于校情进行划区走班,可以缓解诸如教室紧缺、场地有限、距离过长等问题。实行任课教师班级财物负责制,任课教师总负责教室内财物的使用与维护,班内小组具体负责小组内的财物使用与维护,做好各项物品的使用记录以及教室清扫,预防桌椅、电灯、多媒体设备的损坏。

第三,多元融合,创新学校教学评价制度。科学的教学评价机制是学校选课走班有效管理的前提。学校要以“人本化、激励性”为指针,探索建立多元化、多层次、多维度的教学评价制度,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生的终身发展。教师评价方面,在尊重教师个体差异、教学特质、发展方向的基础上,注重教师专业成长和教育风格的育成,建立促进教师发展的综合评价体系,把教师的自评、互评,学生评价、家校社评价结合起来,将过程性与终结性、定性与定量、教师个人与教研团队评价相结合,以充分发挥评价的反馈激励功能。学生评价方面,学生评价要站在成长维度,以全面、客观、公正、发展的视角,关注学生的个体成长与生活质量,强调学生知识、态度、能力和个性的转变,让学生学会自我认知、自我发展、自我服务,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为此,在新高考背景下,学生评价应将关注点更多地放在学习过程中综合运用观察法、测量法、档案袋、问卷法、访谈法等多种方法上,全面展示学生的学业成绩、个性特长、职业理想、成长曲线、综合素质等情况。优化学校资源,夯实选课走班实施基础

选课走班教学的有效实施需要学校认真谋划和配置有关资源。

第一,重构学校课程资源,增大学生选课空间和热情。构建科学、合理的学校课程体系是高中生获得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基础。首先,学校要突出课程的高度选择性。学生选择权能否有效落实的关键因素之一是能不能选择到适合自己的、促进发展的、富有兴趣的课程。上海复旦大学附中分校,课程就分为基础型、拓展研究型、特选型和衔接型。这样复合的课程结构才具有“鲜活”的生命力,符合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需要。其次,学校课程发展要追寻时代要求。课程应该在接纳新理念、新技术、新动向的趋势中展现育人的全域性、全面性、全过程性。重庆十八中就紧跟时代步伐,让课程与文化、管理融合共进,以互联网作为技术支撑,围绕核心素养为学生提供读物与支持,提出了“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精品化、社团活动课程化、人才培养多元化”的课程设置要求。最后,学校要科学确定选课走班课程模式。解决选课走班的纵向安排问题,山东省莱芜市十七中的选课模式有很好的借鉴意义。他们将选课走班程序确定为:高一的酝酿准备阶段、高二开学前的指导选课阶段、同期前后的集中整合与资源配置阶段、高二开学后的组织走班阶段、最后的优化组合阶段。确定横向课程组合的常态化问题,如浙江宁波第四中学将35种模块组合成为常态,让学生能够对课程进行随时的分类分层选择。

上一篇:古今绝妙对联典故下一篇:司法部:全国“法律六进”工作经验交流会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