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上历史14课知识点

2024-05-12

8上历史14课知识点(通用7篇)

篇1:8上历史14课知识点

第13课 五四运动 一、五四运动的爆发

1.直接原因: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具体情况: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美、法、日等战胜国于1919年1月至6月在法国巴黎召开所谓的“和平会议”。作为战胜国之一的中国在会议上提出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废除“二十一条”、收回青岛主权等正当要求。然而,英、法、美等列强操纵会议,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爆发时间:1919年 爆发地点(前期中心):北京 参与者(前期主力):学生

口号: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

要求:严惩亲日派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

结果:北洋军阀政府出动军警镇压,逮捕了30多名爱国学生。,北京学生举行总罢课。二、五四运动的扩大 1、6月3日,北京学生再次走上街头,开展大规模的爱国宣传活动,遭到军警镇压,5日,上海工人罢工,商人罢市。

2、运动主力:工人阶级 运动的中心:上海。

运动的结果:五四运动的直接目标得到了实现,运动取得初步胜利。

北洋政府不得不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等人的职务,中国代表也没有在“巴黎和约”上签字。三、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1、性质: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2、在这次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展现了伟大的力量。

3、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第14课中国共产党诞生

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思想基础)1.背景:

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曙光。经过五四运动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开始关注马克思主义。

2、传播情况:(1)1919年,《新青年》出版“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刊载了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对马克思主义作了较为系统的介绍。李大钊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做出巨大的贡献

(2)全国各地建立了许多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团体。(3)五四运动的胜利发展,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不少知识分子开始走向工人群众,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

3、影响:启发了工人的阶级觉悟。马克思主义开始与中国工人运动结合起来。(阶级基础)

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一)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组织基础)

1920年夏,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陈独秀在上海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接着,北京、长沙、武昌等地也先后建立了共产党早期组织。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或者背诵课堂上补充的中共一大二大对比表)

1、时 间:1921年7月

2、地 点:上海

3、诞生 的 标志: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简称中共一大)的召开。

4、参加大会的有:毛泽东、董必武、李达等13位代表,代表全国50多个党员。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等出席了会议。

5、中共一大的内容:

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党纲。党纲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奋斗目

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大会确定党的中心工作是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

成立了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当选为中央局书记。

6、中共一大召开的意义:宣告了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诞生了!

7、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的意义: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不是偶然的,是适应近代以来中国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是近代历史选择的必然结果。中共二大召开:

(1)时间:1922年7月(2)地点:上海

(3)内容:大会重申了党的最终奋斗目标是建设共产主义,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纲领规定,在民主革命阶段,党的主要任务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将中国统一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评价中共二大纲领(意义):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的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三、全国工人运动的高涨 1.背景: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设立了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集中领导全国的工人运动。在党的组织和推动下,从1922年初到1923年春,全国掀起了第一次工人运动的高潮。

京汉铁路工人举行大罢工: 时 间:1923年2月。组织者:京汉铁路总工会 口 号:“为自由而战,为人权而战”,意 义:将第一次全国工人运动高潮推向顶峰。

结 果:罢工遭到帝国主义和直系军阀吴佩孚的血腥镇压。此后,全国工人运动暂时转入低潮。经验教训:

京汉铁路工人罢工失败后,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单枪匹马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团结一切可能的同盟者,才能战胜强大的敌人。

篇2:8上历史14课知识点

第一单元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列强的侵华罪行

1、第二次鸦片战争:(1)根本原因

进一步打开中国大门,扩大侵略权益。

(2)时间

1956年10月——1960年10月

(3)主凶 英、法

(4)帮凶 俄、美

2、列强的罪行:(1)英法——占领北京,火烧圆明园。(1860年10月)

(2)沙俄——趁火打劫,强占中国北方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

3、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太平军占领南京改为天京,作为都城。建立与清对峙的政权。太平军将领李秀成抗击洋枪队,在慈溪之战中,击毙洋枪队头目华尔。(见课本第9页华尔的照片。)第3课

收复新疆

“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这首诗歌颂扬了19世纪70年代中期,钦差大臣左宗棠率领湖南战士收复新疆,治理边疆的伟大业绩。

1、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是我国西北的门户。

2、新疆危机:(1)1865年,阿古柏率兵入侵新疆,自立为汗。

(2)英俄两国支持阿古柏伪政权,妄图分裂新疆。

3、“海防”与“塞防” 之争。

李鸿章主张放弃西北塞防,保东南海防;左宗棠提出“不能扶起东边倒却西边”,主张“海防”与“塞防” 并重。力主收复新疆。

4、左宗棠收复新疆。

(1)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2)战略方针“先北后南,缓进急战”

(3)1878年,收复了除伊犁以外的新疆地区。19世纪80年代,通过外交努力,中俄签订《伊犁条约》,中国收回伊犁,但是损失了中国西部的一块土地和大量赔款。

5、历史意义:巩固了祖国的西北塞防,捍卫了祖国的领土和主权。

6、评价左宗棠。(见课本第15页自由阅读卡,见课本13页画像。)左宗棠是湘军的重要将领,后做了清朝的封疆大吏,他和李鸿章都是洋务派的重要人物,但是左与李在对待外国侵略的态度是有很大不同,左宗棠对外国侵略势力主张抵御,是抵抗派的著名将领,左宗棠认为新疆乃西北屏障,新疆一失,必祸及内地,因此,他坚决主张出兵新疆,驱逐外患,收复失地,维护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

第4课 甲午中日战争

1、甲午中日战争

(1)原因:日本帝国主义为吞并朝鲜,入侵中国而蓄意挑起的战争。

(2)主要战役:〈1〉黄海海战:此战后,日本舰队控制了黄海制海权。

〈2〉旅顺战役:旅顺陷落,日本对旅顺和平居民进行野蛮大屠杀。〈3〉威海卫战役:威海卫溃败,李鸿章—北洋舰队全军覆没。(4)著名爱国将领:民族英雄邓世昌。见课本第16页导人框。

2、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1)签订时间;1895年。

(2)双方代表:李鸿章和伊藤博文(3)内容:〈1〉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2〉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3〉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4〉增辟通商口岸等。(4)影响:〈1〉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2〉刺激了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用史实说明甲午中日战争后,《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 A,《马关条约》割占中国大量领土,严重破坏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

B,2亿两白银的赔款,加重了祖国人民的经济负担,加剧了中国的贫穷和落后。

C,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严重阻碍了中华民族工业的发展。D,增辟通商口岸,便利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总结:《马关条约》后,日本轻易从中国捞到这么多好处,则直接刺激了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朝,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第5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义和团运动

(1)原因;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加剧,民族矛盾空前激化。(2)斗争对象:帝国主义侵略势力。(3)运动中心:京津地区。(4)主要战役:廊坊战役。

(5)在清政府和八国联军的联合镇压下失败了。

(6)性质及意义:是一场反帝爱国农民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阴谋。见课本第21页。

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爆发:1900年,西摩尔率领英,发,俄,德,意,日,奥八国联军入侵中国。

(2)主要侵略罪行:a攻占天津,北京(第二次遭受洗劫)b镇压义和团运动(3)结果:清与11国签订《辛丑条约》主要内容; a赔款白银4.5两。

b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C坼毁大沽炮台派兵驻扎要地。D划定使馆界。

(4)影响: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注意:重要问题

1、《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人民的最沉重的枷锁,请你结合《辛丑条约》主要内容,谈一谈该条约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哪些危害。

1巨额的赔款,是列强对中国空前的大规模的勒索,为支付这笔巨额赔款,清政府一方面搜刮人民,使人民生活更加贫困,社会经济更加萧条;另一方面大量举借外债,便利列强通过贷款控制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2 清政府严厉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使清政府进一步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3外国侵略者控制京津地区,使清政府完全处于外国军队的控制之下,便于帝国主义直接派兵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4 在北京设“使馆界”,实际上是“国中之国”是帝国主义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各国公使成为清政府的“太上皇”

2、西方某历史著作认为:林则徐虎门销烟,导致了鸦片战争的爆发,如果没有虎门销烟,鸦片战争就不会爆发,这一观点你赞成吗,请结合史实,写一篇50—150字的辩论稿。这一观点不对,林则徐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正义行为,英国殖民者以此为借口,发动了鸦片战争,鸦片战争决不是偶然事件,而是历史的必然性,因为工业革命后,英国工业发展水平很高,资产阶级为了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工业原料,把侵略的矛头指向中国。

3、《辛丑条约》签订后,有人指出,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这种说法是否有道理,为什么?

答:这种说法有道理。通过《辛丑条约》,列强对中国进行了又一次骇人听闻的经济掠夺。并使清政府完全置于帝国主义的军事监督和武力控制之下: 按条约要求,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使清政府官员变成了帝国主义的“守土官长”,慈禧更是对洋人言听计从。这些均表明清政府已经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的忠实走狗。说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毫不为过。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 第6课 洋务运动

1、背景:经历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打击,清政府的统治是内外交困。

2、时间:19世纪60——90 年代

3、目的:师夷长技以自强,既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富国强兵,维护清朝的统治。

4、代表人物:中央——奕訢,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5、口号:前期“自强” 后期“求富”

6、洋务运动主要活动:

(1)前期“自强”为口号,创办军事工业。目的:武装军队 a曾国藩的安庆内军械所,是中近第一个兵工厂,是洋务派仿造西式船炮的开端。b曾国藩,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是洋务派开办的最大近代军事工业(见书第28页);

c左宗棠在福州马尾创办的福州船政局,是中近第一个交通企业,也是当时远东第一大船厂(见书第29页插图)。(2)后期“求富”为口号,创办民用工业,(原因:辅助军事工业)a李鸿章在上海创办轮船招商局,中近第一个轮船公司。

b张之洞创办湖北织布局,汉阳铁厂(中近第一个钢铁厂)见书第29页。(3)筹划海防,筹建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海军。

(4)创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培养了一批近代外交、军事、科技人才。→1862年成立的京师同文馆(奕訢创立的,是中近第一所新式学校。)见书第29页插图。

(5)设立翻译馆,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

7、洋务运动的破产:标志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8、洋务运动的评价: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是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技,在客观上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9、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洋务派没有认识到,不触动封建制度,单纯学习西方先进科技是不可能使中国富强起来的,随着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洋务运动也宣告破产。因此,洋务运动没能挽救清朝的统治危机,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第7课

戊戌变法

1、维新思想的传播:

(1)背景: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和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2)主要领导:康有为、梁启超。见课本第32页照片。(3)公车上书(见课本32页插图)。〈1〉经过:《马关条约》签订后,康有为、梁启超邀请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

〈2〉意义: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4)维新派政治团体:强学会。机关报《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

2、百日维新:

(1)时间 1898年6-9月(2)内容:

A,政治: 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官吏,打击封建官僚,任用维新人士,有利于资产阶级参与政权。

B,经济: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C,文化:兴办新式学堂,翻译西方书籍,有利于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传播维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传播

(3)性质:是近代首次思想解放运动,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和发展资本主义的改革运动。

3、戊戌政变:

(1)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变法失败。

(2)戊戌六君子:维新派人士谭嗣同(见书32和33页插图和他说的一段话)杨锐、林旭、杨深秀、刘光第、康广仁六人遭清政府杀害,史称“戊戌六君子”。

★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和领导的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和资本主义改良运动。它虽然失败了,但是它所宣传的资产阶级思想,却引起了思想文化界的极大反映,更多的人了解和接受了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更多有识之士开始思索救国救民之路,因此,客观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它是近代首次思想解放运动。第8课 辛亥革命

1、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派通过各种武装起义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探索。它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2、结果: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

3、辛亥革命

(1)背景: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2)孙中山创建革民党

〈1〉兴中会:1894年,美国檀香山。性质: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见书36页会址)

〈2〉中国同盟会:1905年,日本东京。性质: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机关刊物《民报》。〈3〉革命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推翻清朝统治,废除君主专制,阐释为民族)建立民国(建立民主共和国,阐释为民权),平均地权(改革土地制度,阐释为民生).“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它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4、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

(1)武昌起义:1911年,标志着辛亥革命开始,武昌起义成功带来的影响:仅一个月左右,全国就有十几个省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

清朝的统治名存实亡。

(2)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1月1日,地点:南京,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第9课 新文化运动

1、背景:

(1)西方民主思想进一步传播。

(2)袁世凯定“孔教”为国教,新旧思潮发生激烈冲突。(3)要建立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2、开始标志: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

3、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

4、旗帜:“民主”与“科学”

5、内容:

(1)前期,宣传资产阶级文化,四提倡四反对。

(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2)后期,宣传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马克思主义。

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来颂扬十月革命,为扩大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李大钊在北京创办了《每周评论》

6、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新文化运动是进步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思想领域发动的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它批判封建专制思想,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第三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第10课 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五四运动

(1)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2)经过:

〈1〉爆发: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发,主力是北京大学生。〈2〉发展:全国各地学生支援北京学生的反帝爱国斗争。〈3〉高潮:工人罢工,商人罢市来支援北京学生的斗争。(3)口号:a“外争国权,内除**”;b“废除二十一条“;c“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4)结果:取得三大初步胜利

a 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的学生

b罢免曹汝霖等卖**的职务c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如何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五四”精神是忧国忧民,不屈不挠,乐于奉献的精神。

(见书48页的两副插图传单和49页的“五四”传单,50页三张照片,51页“一大”会址,嘉兴南胡游船。)

(5)五四运动与**成立的关系:

〈1〉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2〉五四运动中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为**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

〈3〉五四运动中,中国先进知识分子(陈独秀,李大钊)起了重要作用,不久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为**成立奠定了组织基础。

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时间:1921年7月23日,**一大召开,(2)地点:上海(嘉兴南湖的一 艘游船上)(3)参加代表:毛泽东,董必武,李达等13人。(4)**一大的内容:

〈1〉通过第一个党纲,确定党的奋斗目标的实现共产主义。〈2〉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3〉选举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5)**一大召开的历史意义:

〈1〉标志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代表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

〈2〉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3〉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了。

★在一战中,中国也是战胜国,为什么仍然摆脱不了主权被侵略的命运? 辛亥革命后,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北洋政府仍实行封建专制统治,帝国主义在中国仍然享有许多特权。中国仍没有摆脱贫穷和落后,中国的综合国力仍然很弱。

所以,即便是战胜国,中国仍然摆脱不了主权被侵略的命运。

第11课 北伐战争

1、孙中山创办黄埔军校(见书52页〈黄埔陆军军官学校〉和旁边的导入框中的对联):

(1)时间:1924年5月(2)地点:广州黄埔。

(3)人物:蒋介石任校长,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

(4)办学宗旨: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培养军事政治人才。

(5)办学原因:孙中山始终没有自己的革命军队,过去革命依靠的是会党、新军和各派军阀,这也是革命失败的原因之一,所以他希望黄埔军校创建革命军,挽救中国的危亡。

2、北伐战争:

(1)北伐目的:为了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2)北伐对象:吴佩浮,孙传芳,张作霖三派军阀。(3)北伐军总司令:蒋介石。(4)主战场:湖南、湖北。(5)经过: 〈1〉:湖南、湖北战场:经过汀泗桥,贺胜桥,武昌战役,消灭了吴佩浮主力。〈2〉江西战场:消灭了孙传芳的主力。〈3〉福建战场:攻入浙江,上海。

(6)结果:北伐胜利进军(北伐出师不到半年,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声势震动全国,1927年初,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7)北伐胜利进军的原因:

〈1〉建立黄埔军校,创建国民革命军。

〈2〉国共合作,成功有力推动北伐战争的进行。〈3〉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英勇善战,冲锋在前。

(8)国民革命失败的标志:1927年,七、一五反革命政变,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在4月,建立了南京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9)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帝国主义联合支持国民党右派突然发动反革命政变,反革命的力量大大超过了革命的力量。第12课 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

1、南昌起义:

(1)背景: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后,对共产党和国民党左派进行血腥屠杀。

(2)时间:1927年8月1日。

(3)领导:周恩来,贺龙,朱德等。

(4)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2、秋收起义:(1)背景:“八七“会议后,党中央派毛泽东回湖南领导秋收起义。(2)地点:湘赣边界。

(3)经过:秋收起义在湘赣边界爆发,开始攻占县城,损失严重,放弃攻打长沙的计划,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到达井冈山。

(4)意义: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5)井冈山会师:1928年,朱德,陈毅率部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是中国革命第一支坚强的队伍。

(6)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的意义: 〈1〉是**独立领导革命战争的开始。

〈2〉是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入农村,创建人民军队,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始。★**从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得到的教训是:必须把工作重点从城市转入农村。

第十三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

1、红军长征的开始:

(1)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进行战略大转移。(2)出发地:江西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

(3)结果;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人员损失过半,革命处于生死关头,毛泽东有了一个重大决策;放弃去湘西,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强渡乌江,解放遵义。

2、遵义会议:

(1)内容:集中全力解决李德,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指挥错误,确立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2)意义: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长征的胜利:

(1)经过:江西瑞金——渡过湘江——强度乌江,攻占遵义,召开遵义会议,四渡赤水,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巧渡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经甘肃到达陕北吴起镇(1935年10月)——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2)长征胜利的意义:

篇3:历史上今天(8月5日)

1974年8月5日,海鹰二号岸舰导弹批准设计定型。

1983年8月5日,日本第二颗通信卫星Sakura-2B发射成功定位于东经136°

1987年8月5日,我国在酒泉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发射第9颗返回式卫星时,成功地为法国马特拉公司搭载了两台微重力试验装置,这次发射是我国与国外客户进行的首次太空合作,也意味着中国航天开始迈向世界。

1987年8月5日,正式制发记载中国航天史的发射日纪念封。据不完全统计,从1987年8月5日正式制发纪念封以来,卫星发射测控系统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中国集邮总公司、太原市集邮公司、忻州集团公司、四川凉山州邮票公司、航天基金会、航天集邮协会、长城工业公司、宇航学会、中国航天报社、上海航天局、航天邮友联谊会、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空间技术研究院、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等近20个单位先后为43次发射制发了约187万枚发射日纪念封。

1988年8月5日,长征2号丙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地发射了第11颗返回式卫星。

1995年8月5日,韩国首颗直播卫星Koreasat-1发射成功,定位于东经116°。

篇4:8上历史14课知识点

教材分析: 本课是北师大九年级上册世界历史第四单元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第14课内容,主要介绍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基本进程,阐述了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基本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工业革命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推动了人类历史的进程,大大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道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瓦特改良蒸汽机,史蒂芬孙发明“旅行者号”机车的基本史实。2.理解铁路交通给人类社会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3.了解工业革命的影响。【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识图、阅读,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工业革命过程中各个环节相互促进的关系,培养学生比较、判断、推理能力和初步使用唯物主义历史观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启发学生认识伟大的发明创造源于发明者自身的刻苦钻研、虚心学习、大胆探索和不懈努力,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毅力教育。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使国力增强,必须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瓦特与蒸汽机,铁路交通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教学难点】

工业革命及其影响。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研读课标、教材,撰写教学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

预习本课内容,收集有关资料(含文字和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恩格斯说:“当革命的风暴横扫整个法国的时候,英国正在进行一场比较平静,但并不因此就显得缺乏力量的变革。”这场“变革”指的是什么呢?它的力量何在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14课《第一次工业革命》。

【设计意图】引用名人名言导入新课,给学生以熏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拓宽了学生感悟历史的空间。

新课讲授:

一、改变世界面貌的发明

什么是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于何时?何地? 课件出示工业革命的含义。

学生阅读教材第75页,找出人类历史上第一台真正近代意义上的机器的发明时间、发明者及名称。

学生回答:时间:1765年。发明者:英国的哈格里夫斯。名称:珍妮机。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与能力,要求学生阅读课文提取有效信息,完成学习任务。

思考:珍妮机的问世是否具有必然性。为什么? 学生回答:具有必然性。18世纪中期,英国商品贸易发展迅速,手工工场的生产供不应求。为了提高产量,1733年凯伊发明了飞梭,大大提高了织布速度,使织布用的棉纱发生紧缺,棉纺织业急需能纺出大量棉纱的机器。在这种情况下,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机。

教师总结:18世纪的英国已经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经济上通过殖民掠夺、贩卖黑奴、圈地运动积累了大量财富;同时英国拥有广阔的海外殖民地市场,随着商品越来越多地销往海外,手工工场的生产供不应求,为了提高产量,人们想方设法改进生产技术。珍妮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问世的,所以说它的发明是一种必然。

思考:珍妮机问世后,在英国生产领域引起了怎样的影响? 学生回答:珍妮机的发明引发了棉纺织领域一系列的发明,出现了更多更先进的纺织机器。这些机器的应用有力地促进了生产发展,使人类在物质生产领域完成了一次巨大飞跃,揭开了人类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序幕。

教师:以前人们生产的主要动力是人力、风力、水力等,但这些动力都存在明显的缺陷,如风力、水力不稳定,受地理环境、气候等因素的制约。英国工业革命开始后,机器数量不断增多,原有的生产动力已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这时,诞生了一项伟大的动力机——瓦特改良的蒸汽机。请指出瓦特改良蒸汽机具有的时代价值。

学生回答:瓦特的蒸汽机被广泛应用于许多生产部门来带动机器,促进了机器制造、冶金、采矿等一系列工业部门的技术革命。19世纪上半叶,英国的工场手工业基本上被大机器生产所取代。人类进入了一个崭新的“蒸汽时代”。

教师:改良蒸汽机的应用,使机器日夜不停地运转,大批产品源源不断地被生产出来。然而当时交通工具的动力主要是人力、畜力和风力,且载重量和速度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人们开始设法利用蒸汽机带动交通工具。水路交通方面的突破性发明是什么?史蒂芬孙是如何帮助人类进入

“火车时代”的? 学生回答:水路交通: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了以蒸汽机为动力机的汽船。方式:1814年,史蒂芬孙研制的第一辆蒸汽机车“布拉策号”试运行成功;1825年,他研制的“旅行者号”蒸汽机车试车成功。此后,铁路交通迅速发展,人类进入了“火车时代”。

师生探究:联系现实生活,谈谈铁路交通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

学生归纳:方便了人们的出行,缩短了物流运输时间,人类进入了“火车时代”,人类的活动范围急剧扩大。

【设计意图】拓展延伸,使学生联系现实生活,知识情感得到升华。

二、工业社会的来临

思考: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是哪个国家?它何时成为世界工业中心? 学生回答:国家:1840年前后,英国的大机器生产已基本取代手工工场,工业革命即将完成。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

时间:1840年。

讨论:第一次工业革命有哪些影响? 学生结合图片讨论后归纳:

1.生产力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状况发生巨大变化。

2.现代工厂制度建立起来,人类完成了从手工工场向现代工厂的过渡。

3.社会的阶级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产生了现代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个主要对立的阶级。

4.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使东方从属于西方。5.蒸汽机的大量使用给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 课堂小结:

英国工业革命的时间是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上半期,开始标志是珍妮机的发明。机器的使用首先从棉纺织业开始,瓦特改良蒸汽机后,蒸汽机被广泛地应用于各个行业,人类进入“蒸汽时代”。但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带给社会生活便利的同时,消极影响也随之而来,环境污染、人口激增、贫富分化等问题严重制约了社会的发展。

板书设计:

改变世界面貌的发明

第一次工业革命

工业社会的来临

教学反思:

由于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的时间距今比较久远,而科技成果又植根于生活,学生既熟悉又陌生。所以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查找、收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相关图片资料以拉近时空距离,了解第一次

篇5:七上历史17-20课知识点总结

一.曹操统一北方

曹操统一北方的背景:1.东汉末年,政局混乱。一些地方官吏和豪强势力趁机扩充实力,形成了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集团。2.他们互相攻战,是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百姓流离失所。

200年,曹操打败袁绍,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

二.三国鼎立

曹操失败的原因:1.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性。2.曹操骄傲轻敌。3.孙刘联军出奇制胜。4.统一的条件未成熟。

208年,曹军与孙权,刘备联军决战,爆发了著名的赤壁之战。结果:孙刘联军以少胜多。

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

220年,曹操病死,他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改国号为魏,定都洛阳。

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仍以汉为国号,史称蜀。222年,孙权称王,定都建业。(229年,孙权正式称帝)(从此,三国鼎立局面形成。)263年,魏国灭蜀

266年,魏国权臣司马炎废魏帝自立,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城,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

第18课 昌盛的文化 一.佛教东来和道教兴起

佛教:

1.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末年经丝绸之路传入我国中原地区。东汉初年,汉明帝派使臣到天竺求佛法,促进了佛教在我国的传播。2.佛教这种教义有利于维护现存的等级秩序,对“来世天国”的期待,也在贫苦民众中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东汉末年,佛教在民间流传开来。

3.佛教的传播为中国文化注入了新的因素,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佛教传入后,与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结合,逐渐中国化,并得到广泛传播,佛教寺院遍布大江南北,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文学艺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道教:

1.道教是产生于中国本土的宗教。东汉后期,民间流行的神仙方术与道家思想相结合,形成了道教。

2.道教宣扬通过修身养性和炼丹服药,可以长生不老,得道成仙。(道教养生炼丹,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古代化学医学药物学的发展

3.这种主张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关注现实、重现世的特点。

*东汉以后,思想领域逐渐形成了以儒家为主,儒、佛、道三家并立互补的局面。

二.司马迁与《史记》

1.司马迁撰写的《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2.《史记》全书130篇,52万多字,记述了从传说中的皇帝到汉武帝时期约3000年的主要史事。它体例完备,史料翔实,叙事简洁,文笔生动,称为后世编写史书的典范。

三.威武雄壮的地下军阵

1.秦汉时期,我国的雕塑艺术有了重大发展。举世闻名的秦始皇陵兵马俑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2.(1974年春天,发现陶俑)秦始皇陵兵马俑是以步兵、车兵、骑兵组成的大型地下军队。

3.1987年,秦始皇陵兵马俑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4.气势恢宏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反映出秦朝雕塑艺术的高超水平,生动展现出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

第17课 先进的科学技术

一.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

1.我国的文字最初出现在陶器、兽骨、龟甲、青铜器和竹木简上。造纸术发明以前,通常用竹木简或帛(价格昂贵),都不利于文化的传播。2.西汉前期,人们从“积飘絮成絮片”中得到启示,发明了纸。

3.东汉时期,蔡伦在总结前人造纸经验的基础上,用树皮、麻头、破布和旧渔网做造纸原料。蔡伦曾受封为龙亭侯,人们为了纪念他的功绩,将他改进的纸称为“蔡侯纸”。

4.公元3-4世纪,纸的使用在我国就已经相当普遍。5.改进造纸术的影响:(1)扩大了原料来源,降低了造纸的成本,同时又提高了纸的产量和质量。(2)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教育的普及,深刻地影响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

二.“医圣”张仲景和“神医”华佗

1.张仲景是东汉时期杰出的医学家。

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一书,他在书中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后世尊称她为“医圣”。

2.华佗擅长针灸和外科手术。他研制全身麻醉剂“麻沸散”,并在患者使用后,成功施行了开腹手术,这是医学史上的创举。华佗医术高明,具有救死扶伤的精神,被人们誉为“神医”。

三.《九章算术》

1.汉代数学研究在反映秦及先秦研究成果《算数书》的基础上,取得重大进展。2.《周髀算经》成书于西汉时期,率先提出了几何学忠勾股定理的一个特例,即“勾

三、股

四、弦五”,比西方早了约500年。3.汉代出现的“游珠算盘”,已经具备了珠算的雏形,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计算工具。

篇6:8上历史14课知识点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启发学生发现生活之美,培养学生一双审美的眼睛,能根据不同材质,因材施艺,创作立线装饰。【学习内容】

会利用生活中的各种材质,尝试创作、欣赏优秀的立线装饰作品,学习创作立线装饰画。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通过课堂学习,感受线的魅力,了解立线装饰的概念、一般表现方法,感受 立线装饰品的美。【教学重点】

线的不同表现方法,立线装饰的表现方法。【教学难点】

线在表现作品中的美学原则的运用。【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相关线的装饰画的多媒体课件、范作等,铅画纸、胶水、小刀等。学生准备纸、小刀、胶水等。【教学过程】

1、列举线的种类:让学生在一分钟内画出各种形状的线,比一此谁画得多,提出线有许多种:粗细、曲直、宽窄、长短及规则、不规则之别。

2、列举不同表现手法下的线条(多媒体显示)。

线的表现手法:

3、学生补充列举线的不同表现手法。

4、结合具体作品师生共同分析节@品所用表现手法。

5、由列举的作品谈谈线条在绘画中的作用。

用线构成的作品欣赏:

利用多媒体播放用各种不同的线表现的画,由中国画中的线――西方建筑速写的线――生活中线的表现――立线装饰作品(现代装饰画、元代永乐宫壁画)。

提出问题:这是什么装饰手法?提出立线装饰的概念。欣赏立线装饰作品。

学生谈认识、体会,并介绍还想到什么材质的立线装饰,生活中还有哪些材料可用?

6、尝试创作一幅纸立线装饰。

7、展示自己的作品,表现的内容,谈制作的关键要点。集体交流评价。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欣赏优秀立线装饰作品,感受作品之美;通过尝试创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教学重点】

感悟立线装饰之美,创作立线装饰作品。【教学难点】

创意的表现。【教学过程】

1、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设备及大量课件资料,示范用制作工具。学生准备乳胶、木板或卡纸、颜料、毛笔等。

2、认识了解不同材质的立线装饰作品。

欣赏作品:不同的立线装饰作品。

感悟作品之美,谈认识、体会。教师引导学生发现作品的不同材质的运用的产生不同效果。

3、尝试体验立线装饰创作。

根据材料,学生分别进行创作构思,教师辅导(可3一4人合作,也可单独进行)。

立线装饰的制作要点:

(1)基座材料要平整,有一定的厚度和强度,如厚卡纸、三夹板、薄的泡沫板等。

(2)立线的纸条一般不要太厚或太薄,普通铅画纸即可。纸条要求宽度一致,一般在0.5厘米左右。纸条要求平直,这样立线时才能够平整地与基座黏合。

(3)黏合剂要求用乳胶,注意乳胶不要加水,也不要涂得过多。(4)立线的曲线形态要用笔杆事先将纸条弯曲,这样可以形成流畅的曲线型。

准备材料,提示注意安全。抓住一至两个典型材料,提示准备时的注意点,合理利用材料的质地、色彩。

按构思草稿进行制作,制作中适时进行调整加工。

教师此时应注意发生的问题,如黏不住,材料无法准备到位等。

4、展示、评述。

篇7: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红军长征

〖自主梳理〗:

一、长征的开始

1.反“围剿”失利: ____年秋,蒋介石调集百万大军,向革命根据地发动第___次“围剿”。_____等人命令红军全线出击,红军屡战不胜,根据地日益缩小,敌军逼近瑞金。

2.突围长征:_____年10月,中共中央机关和红一方面军,从_____、_____等地出发,突围长征。

二、遵义会议

1.时间、地点:___年1月,中共中央在___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2.会议内容:

⑴会议批评了______等人在军事上的错误,肯定了______指挥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⑵改组了_________,增选______为政治局常委。

3.会后不久,中央政治局常委分工,决定由______代替博古负总责。接着成立由____、____、____组成的三人军事小组,负责全军的_____。

4.历史意义:遵义会议确定了以______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挽救了党和红军,成为_______和_______上________的转折点。

三、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 1.艰难过程:遵义会议后,红军四渡______,巧渡______,跳出了敌人的围追堵截。强渡____、飞夺____,翻过_____,走过__________。

2.胜利会师: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和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______,与________根据地的红军会师。

3.长征胜利:________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_________会师,长征胜利结束。4.长征胜利的意义:保存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_____________,使中国革命_____________,为开创中国革命的_____________奠定了基础。〖点拨解惑〗:

1、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原因有哪些?(P69)

①根本原因是博古等“左”倾思想领导人在军事指挥上犯有严重错误。②国民党军队的疯狂进攻、帝国主义对蒋介石的支持等也是其中的原因。

2、你认为红军长征体现了什么精神?(P72)①不怕牺牲、前仆后继的献身精神。②勇往直前、英勇奋斗的大无畏精神。③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

④坚定理想、充满信心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⑤百折不挠、排除万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3、1936年10月,红军哪三大主力在什么地方胜利会师?请谈三大主力会师的重大意义?(P73)

①红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

②标志着长征胜利结束。长征的胜利,保存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基本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为开创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4.想一想,依据中央红军长征路线,说出红军渡过哪几条江、河,在这些江河上发生过什么事? 湘

红军在那里与敌人打过一场恶战,损失惨重; 乌

红军强渡乌江,解放遵义;

赤水河

红军声东击西,四渡赤水河,打乱敌人的追剿计划; 金沙江

红军渡过金沙江,从此跳出敌人的包围; 大渡河

红军强渡大渡河,飞夺沪定桥

5、红军长征途中,会遇到哪些困难和问题?请同学讲讲在长征过程中红军战士的感人事迹。“苦不苦,想想红军两万五;累不累,学学革命老前辈”,敌人围追堵截、恶劣的自然环境,如终年积雪的雪山,一望无际的草地。还缺少粮食给养等等。

有关长征的评价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宣告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是不可战胜的力量;它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理论和政策;它到处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我们红军像经过了一场暴风雨的大树一样,虽然失去了一些枝叶,但保存了树身和树根。——周恩来

万里遍撒革命种,到时定收千斤粮。

——毛泽东 第14课内容歌谣巧记

33年10月临大敌,五次围剿战火起,博古等人错指挥,被迫放弃根据地,红军不怕远征难,实行战略大转移,瑞金、长汀出发地,突破封锁过湘江,强渡乌江到遵义,正确领导才确立,救党救军救革命,生死攸关转危机,过赤水,渡金沙,大渡河上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两军会师在吴起,36年10月在会宁,三军会师喜盈盈,长征二万五千里,世界史上是壮举。

〖达标训练〗

1.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敌强我弱

B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的错误指挥 C帝国主义的支持

D蒋介石的全线出击

2、下列有关遵义会议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B、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 C、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D、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红军长征中依次渡过的河流是()①大渡河②金沙江③赤水河④湘江⑤乌江

A ⑤④③②①

B ④⑤③②①

C ①②⑤④③

D ④③⑤②①

4.红军长征中,战胜了许多恶劣的自然条件,以下属于这种情况的是 A强渡大渡河

B四渡赤水

C巧渡金沙江

D翻越雪山 5.某学校决定在暑假组织学生进行“红色旅游”,重走长征路,感受“长征精神”。根据所学知识,他们选择的正确路线应该是()

A瑞金—遵义—吴起镇—安顺场

B瑞金—安顺场—遵义—吴起镇 C瑞金—遵义—安顺场—吴起镇

D瑞金—吴起镇—安顺场—遵义

6.回顾长征路,追寻红色记忆。当年中央红军巧妙地渡过金沙江,从此 A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

B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C粉碎了敌人消灭红军的企图

D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泽东《长征》 请回答:(1)红军“远征”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2)“金沙水拍云崖暖”是指红军长征途中的什么事?

上一篇:办公室保密文件管理规章制度下一篇:中国传统文化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