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历史知识点总结表

2022-10-12

总结是一种事后记录方式,针对于工作结束情况、项目完成情况等,将整个过程中的经验、问题进行记录,并在切实与认真分析后,整理成一份详细的报告。如何采用正确的总结格式,写出客观的总结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八上历史知识点总结表》,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篇:八上历史知识点总结表

八上历史知识点汇总

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知识点汇总

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八下P3-4):开辟历史新纪元。

1、时间: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标志。

2、意义: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伟大胜利,标志着中国人民受奴役受压迫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已经过去。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中国历史从此揭开了新篇章。

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二、西藏和平解放(八下P4)

1、时间:1951年5月,西藏和平解放。9月人民解放军进驻西藏。

2、意义:至此,全国领土基本解放,大陆基本完成统一。

三、最可爱的人(八下P7-8)

1、中国人民志愿军,1950年10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同朝鲜军民一起抗击美国侵略者。

2、抗美援朝中的英雄人物:黄继光,邱少云 ①英雄们的主要事迹(见课本。)

②为什么称志愿军为“最可爱的人”?

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表现出了高度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他们不畏艰险,英勇顽强,最终赢得了战争的胜利,为国家和民族赢得了荣誉。

四、土地改革(八下P12-13)

1、时间: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2、内容: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3、结果: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以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4、意义: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五、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1957年)(八下P18)

1、基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2、成就:到1957年底,各项经济指标超额完成。形成了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沿海地区原有的工业基地得到了加强,具体如下:

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建成投产,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

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

3、意义和影响:使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六、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八下P20-21)

1、时间: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性质: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确立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七、农业、手工业合作化运动(八下P23-25)

1、三大改造的内容与形式:

对农业、手工业采用合作化,对工商业采用“公私合营”,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把他们都改造成社会主义性质。

2、三大改造的意义:

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八、中共八大、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八下P27-28)

1、1956年召开的八大确定的任务:(是正确的) 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2、探索失误的原因:

党中央缺少经验,错误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

3、先进人物:

石油工业——“铁人”王进喜, 国防科技——“两弹元勋”邓稼先, 县委书记——“党的好干部”焦裕禄。

九、文化大革命(八下P32-33-34)

1、对文化大革命的态度:文化大革命是一场内乱、非常错误、损失巨大。

2、时间:1966年-----1976年

3、刘少奇案是文革最大的冤案,民主法制被被践踏 。

4、1971年9月粉碎林彪集团,1976年10月粉碎江青集团,文革结束

十、十一届三中全会(八下P39)

1、时间:1978年12月

2、全会内容:

①思想路线: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 ②政治路线:做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

③组织路线: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

3、历史意义: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的历史转折。我国从此走上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八下P42)

1、内容: 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

2、意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明确了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关系,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空前地调动了农民地生产积极性,解放、推动了农村生产力地发展,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十二、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局面的形成(八下P43)

1、设立特区:1980年建立第一批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引发了第一次沿海开放的高潮,1988年增设海南经济特区。

2、对外开放局面的形成:

设立上海浦东开发区(国际化的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和天津滨海新区。

初步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3、意义:

深圳等经济特区所取得的成绩充分证明实行改革开放的总方针是完全正确的,其成功为进一步扩大开发积累了经验,它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层面上丰富了我们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坚持改革开放,是我国走向富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十三、国企改革(八下P45) 共三个方面:

1、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

3、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十四、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八下P48)

1、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邓小平提出实行改革开放。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3、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邓小平理论是实现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和指导思想,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因为邓小平理论第一次系统的回答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问题,指导党制定了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4、1982年在中共十二大上,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即邓小平理论的提出)

5、1987年在中共十三大上,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6、中共十四大(八下P49):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时间:1992年

内容:高度评价了邓小平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确定了它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7、中共十五大(八下P50) 时间:1997年

意义: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五、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八下P56)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定义:

少数民族在本民族聚居区建立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管理本民族地区事务的制度。

全国已建立新疆、西藏、宁夏、广西、内蒙古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

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意义:

对祖国统

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十六、一国两制(八下P60)

1、提出者:邓小平

2、含义:“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指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我们国家的主体部分坚持社会主义,香港、澳门和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仍然保持资本主义制度。

3、作用:“一国两制”的创造性构想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此构想首先是针对台湾问题提了出来,后成功地运用于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香港终于于1997年7月1日回归祖国怀抱,澳门于1999年12月20日回归祖国。

十七、香港、澳门回归(八下P61-62)

1、香港:

1841年初,香港岛开始被英国割占,1842年《南京条约》规定香港岛割让给英国。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所回归的香港包括、香港岛、新界、九龙。)正式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去。

2、澳门:

1553年(明朝),澳门被葡萄牙占领。

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正式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

3、意义:

港、澳的回归,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十九、对台基本方针(八下P65-66)

1、对台基本方针:分为建国后(解放台湾)、50年代中期(和平解放台湾)、改革开放后(“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三个时期,最终在“一国两制”基础上形成。

2、海峡两岸的交流:1987年,两岸打破了近38年的隔绝状态;1990年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1991年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两个民间团体通过对话达成九二共识(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1995年江泽民提出八项主张的指导思想。目前两岸已经实现“三通 ”。

十、军队建设

1、海军建立:

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支海军——华东军区海军建立。新中国成立后,又相继建立了北海、东海和南海舰队。1971年自行研制导弹驱逐舰,1974年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进入20世纪90年代,海军已由水面舰艇部队、潜艇部队、海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等多兵种组成。

2、空军建立:

在陆军的基础上建立的。诞生后面临着抗美援朝战争的考验。从苏联买——国产化——自己研制。目前,我国已经装备各种型号的飞机,并自己研制了“飞豹”、|“枭龙”、|“歼十”、预警机、空中加油机。

3、导弹部队:1957年开始组建,简称“二炮”部队。担任核反击的特殊任务,陆续装备了中程、远程、洲际导弹核武器,还有其他多种型号的导弹。

二十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八下P77)

1、时间:1953年底,我国政府同印度就两国在西藏地区的关系问题进行谈判。

2、提出者: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

3、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4、作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应经被世界公认是最好的原则。

二十二、万隆会议(八下P78)

1、时间:1955年

2、地点:印度尼西亚的万隆

3、特点: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4、内容:讨论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和亚非国家发展问题。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分歧,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5、意义作用: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导”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二十三、中美建交(八下P80)

1、背景:在冷战的背景下,七十年代,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出于不利地位。

2、过程:

1971年7月,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同周恩来总理举行会谈。 1972年2月,美国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会见毛泽东,并与周恩来总理举行会谈,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3、意义:中美两国二十多年来的对抗结束了,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二十四、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八下P81)

1、时间: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

2、内容: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中国安理会常任理国的席位。

3、意义:这是中国外交史上的一次胜利。

二十五、中国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八下P83)

1、时间: 2001年(新世纪的第一年)

2、地点:中国上海

3、组织名称:亚太经合组织(简称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4、会议的主题:

“ 新世纪、新挑战: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

江泽民宣读了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宣言》。

5、意义:上海APEC会议是中国迄今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二十

六、两弹一星(八下P90-91-92)

1、两弹一星:指的是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

1、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

2、1964年6 月,我国设计的中近程地地导弹在进行飞行试验成功。

3、1966年10月,装有核弹头的中近程导弹点火发射,在预定的地点上空实现了核爆炸。

4、1970年,我国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

(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的国家)

5、作用:加强我国的国防力量,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起自为作用;同时也可以显示中国强大的国防科学技术,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大意义。

二十七、袁隆平(八下P92)

1、2001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获得者。

2、主要贡献:

袁隆平从20世纪60年代起进行水稻良种的培育,于1973年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被称为“东方魔稻”。

袁隆平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二十八、863计划(八下P94)

1、时间:1986年3月

四位老科学家联合向中共中央邓小平写了一封信,题为《关于跟踪世界战略性高科技发展的建议》,提出面对世界新技术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挑战,中国应该不甘落后,要从现在抓起,用力所能及的资金和人力跟踪新技术的发展进程。)

1、 主要领域:

国家制定了《863计划纲要》。

选择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及海洋高技术等技术,作为我国发展高技术的重点。

二十九、改革发展中的教育 (八下P98)

1、义务教育:实行九年义务教育,1986年颁布《义务教育法》。

2、三个面向:

是邓小平于1983年的题词,

内容: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3、 “科教兴国”战略:90年代提出,以九年义务教育为奠基工程。

十、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 (八下P102)

1、文学:“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方针。茅盾文学奖,代表作品的特点。

2、体育:特别是近20年的世人瞩目的成就,如: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

分析其有何原因、现实意义。

三十

一、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八下P112)

1、衣食住行的变迁:根本原因是实行了改革开放,有何变化?

2、就业、保障制度:就业制度有何变化;知道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有哪些制度,哪个是最密切关注的,对社会起了怎样的作用。

---------补充------------- 新中国的外交成就

一、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中期的外交

1、政策:在冷战的国际背景下,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积极参与国际活动:

(1)1953年,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周恩来总理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原则。

(2)195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缅甸,三国总理积极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影响:使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3)、1954年4-7月,参加日内瓦会议(瑞士)。作用: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打开新中国外交新局面发挥积极了作用。

(4)、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印度尼西亚)。影响: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首脑会议。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形成“万隆精神”。

3、影响: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间的理解和信任,扩大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

二、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

  背景: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 事件:

1、中美关系的改善:

(1)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与周恩来总理会谈。

(2)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3)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意义:中美两国对抗结束,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2、中日邦交正常化: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3、与许多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出现了与中国建交的热潮。

4、1971年10月25日,参加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了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作用:进一步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   影响:我国外交工作出现了新局面。

背景:国际形势的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 事件:

三、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

1、2001年,中、俄、哈、吉、塔和乌兹别克斯坦六国元首,在上海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影响:上海合作组织是第一个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国际组织,它进一步加强了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2、2001年,中国成功承办了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海APEC会议)会议主题:“新世纪、新挑战: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通过了《上海共识》。影响:上海APEC会议是中国迄今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3、2001年11月,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第四次部长级会议上,审议通过了中国加入这个组织的决定。影响:中国终于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性贸易组织的成员。我国的对外开放事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 影响:我国外交事业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成就,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四、 新中国的外交成就及作用得到的启示

推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创设和平友好的外部环境,才能使国家更快更好的发展,反过来,只有更快更好的发展自己,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才能更好的维护祖国的和平与安全。所以和平与发展是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的关系,所以我们应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之路。

第二篇:历史八上知识点梳理

第1课 鸦片战争

1、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已成为工业强国的英国要把中国变成它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2、鸦片战争的起止时间:1840年6月至1842年8月。

3、《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中国赔款2100万元;割香港岛给英国;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4、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的影响:严重破坏了中国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中国被迫卷入了世界资本主义的旋涡,中国社会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5、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中国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无法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制度。

6、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的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1、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英法要求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2、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止时间:1856年10月至1860年10月;

3、《天津条约》签订的时间:1858年 主要内容:增开汉口、南京等10处为通商口岸

4、《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还增加了大量赔款。影响: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5、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根本目的相同,都是西方列强企图打开中国市场,变中国为其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战争性质相同,都是一场非正义的掠夺性战争。 扩大:侵略国家增多,由英国增多为英法两国,美俄两国也得利。侵略区域扩大:由东南沿海延伸到内地。危害和影响扩大:开放的口岸增多(5个→11个),领土、主权更多地遭到破坏,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第3课 太平天国运动

1、 太平天国运动的起止时间:1851年到1864年

2、 太平天国运动中的重大事件:金田起义、定都天京、军事全盛、天京事变、天京陷落

3、 《天朝田亩制度》的主要内容: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存在问题:无法调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绝对平均主义带有空想性。

4、 太平天国运动的地位: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起义。

5、 太平天国运动的意义:沉重打击清朝的统治和外国在华势力。

6、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中外势力的联合绞杀。

1 / 9

第4课 洋务运动

1、 洋务运动的起止时间:19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90年代

2、 地主阶级洋务派的代表人物: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

3、 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创办近代军事工业(代表: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创办近代民用工业(代表: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汉阳铁厂),筹建新式陆海军、开办新式学堂。

4、 洋务运动的历史意义: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开启了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历程。

5、 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6、 洋务运动的性质:一场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7、 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只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而不改变腐朽的封建制度

第5课 中日甲午战争

1、 中日甲午战争 时间:1894(农历甲午年)——1895年 原因:甲午战争是日本长期以来推行对外扩张政策和蓄谋侵略中国的必然结果 重要战役:黄海海战(地点:黄海大东沟海域 “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壮烈牺牲) 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结果:清政府战败,签订《马关条约》

2、《马关条约》 1895 年 代表:李鸿章(中国)——伊藤博文 (日本) 内容:①中国割让辽东半岛(俄国与法国、德国一起出面干涉,日本被迫将辽东半岛归还给清政府,但清政府须支付三千万两赎辽费)、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彭湖列岛给日本;②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④允许日本人在通商口岸设立工厂。

(2)危害及影响:刺激了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野心,帝国主义各国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纷纷在中国建立“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 《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和民族危机。

第6课 维新变法运动

1、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公车上书 (1895年)

2、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开始的标志: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3、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经济上:发展农工商业;政治上:开放言论,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军事上:训练新式陆海军;文化教育上:创办报刊,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今后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

4、戊戌变法的影响: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变法图强的社会呼声日益高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5、戊戌变法的结果:顽固派发动戊戌政变,变法失败。

6、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变法触动了顽固派的利益,遭到顽固派的强烈反对;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弱小,没有掌握军队,缺乏斗争经验,仅仅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没有发动广大的人民群众。

7、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

2 / 9

第7课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1、 义和团的行动纲领是:扶清灭洋

2、 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义和团运动充分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甘屈服于列强压迫的反抗精神,但义和团的蒙昧迷信及笼统排外倾向,也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3、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时间:1900年——1901年 国家:俄、英、美、日、德、法、意、奥 结果:清政府战败,签订《辛丑条约》

4、《辛丑条约》主要内容:中国赔款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拆毁大沽到北京的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重要地区; 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5、《辛丑条约》的影响:

1、通过《辛丑条约》,西方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清政府完全成为西方统治中国的工具,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2、《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8课 辛亥革命

中国同盟会建立的时间:1905年 地点:日本东京。

中国同盟会的地位: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中国同盟会的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族主义):推翻清朝统治;创立民国(民权主义):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平均地权(民生主义):实现土地国有。

武昌起义的时间:1911年10月10日。 中华民国成立的时间:1912年1月1日。

辛亥革命的积极影响: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民主共和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辛亥革命失败的一面: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资产阶级革命派力量不够强大,没有掌握军队;没有有发动广大人民群众;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

第9课 袁世凯独裁统治与军阀混战

二次革命和辛亥革命的相同之处:都是追求民主共和,反对独裁专制。 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的的原因:

1、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2、 袁世凯出卖国家民族利益,逆民主共和潮流,遭到全国人民反对;

3、帝国主义放弃支持。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化成直系(冯国璋、曹锟)、皖系(段祺瑞)、奉系(张作霖)三系,军阀混战给中国人民带来沉重的灾难(农业生产遭到破坏、经济下滑、苛捐杂税增多、社会动荡不安)。

第10课 新文化运动

兴起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主要阵地:《新青年》和北京大学

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两面旗帜:民主 科学

3 / 9

主要内容: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影响: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它给专制主义以空前的打击,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它促进了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促使人们更加迫切的追求真理与进步,探索救国救民的新出路,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局限性:对传统道德、传统文学没有辩证的看待,而是绝对否定,存在矫枉过正的问题。

我们应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第11课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五四运动爆发的时间:1919年5月4日 五四运动的结果: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北洋军阀政府被迫释放了被捕学生,罢免了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三人的职务,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五四运动的性质:五四运动是一次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的、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五四运动的意义: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开始领导中国革命;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标志: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

中共一大的主要内容: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规定党的任务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阶级差别,实现共产主义;决定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大会选举产生了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为书记。 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意义: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第12课 国民革命

国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建立的标志: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

国民党一大的内容:

1、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

2、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3、确认共产党员可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国共第一次合作后的主要成果:创立了黄埔军校,进行了北伐战争。

黄埔军校:1924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附近的黄埔岛上创办,全称: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 特点:黄埔军校实行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并重的方针,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和革命精神。 建立黄埔军校的意义:黄埔军校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政治和军事人才,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北伐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北伐战争(1926--1927年) 目的:为打到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统一中国 主要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派军阀 国民革命军北伐的战略方针:集中兵力、各个歼敌、远交近攻(结合65页 北伐战争形势图) 北伐先头部队:叶挺独立团 北伐战争的结果:北伐战争取得巨大成功,沉重打击了北洋军阀,使革命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

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1927年4月18日,蒋介石成立南京国民政府,大肆“清党”和“分共”,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发动“七一五政变”,至此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国民革命失败。

4 / 9

第13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南昌起义:时间:1927年8月1日 地点:江西南昌 领导人: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 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南昌起义成为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1927年9月,毛泽东在湖南领导秋收起义,在进攻长沙的途中遭到敌人围攻,转而来到井冈山地区。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地位:中国革命史上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的意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是中国共产党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正确道路的开始。

井冈山会师:1928年4月 会师后的队伍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红军长征的根本原因:“左”倾错误方针在中央根据地的统治;红军长征的直接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红军长征的起止时间: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开始的标志:红一方面军撤出中央革命根据地 结束的标志: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

遵义会议(1935年1月) 主要内容:

1、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

2、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中央的统治,

3、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遵义会议的意义:

1、在中国革命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2、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

红军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扼杀中国革命、消灭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企图;它保存和锻炼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主干,沿途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长征胜利的传奇故事传遍国内外,表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长征精神的内涵:革命必胜的信念、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一往无前、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

第14课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九一八事变时间:1931年9月18日 地点:沈阳北郊附近柳条湖 结果:日本占领东北三省。 意义: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战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一二·九”运动的背景:华北事变的发生,使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机。 时间:1935年12月9日 意义:“一二·九”运动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西安事变发生的时间:1936年12月12日 地点:西安临潼华清池 人物:张学良、杨虎城 目的:逼蒋抗日 结果: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意义: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变的关键,它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

第15课 全民族抗战的兴起

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 时间:1937年7月7日 地点:北平西南的卢沟桥 影响:卢沟桥事变标志着日本开始全面侵华,也标志着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从此开始。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后,将陕北的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将南方的红军

5 / 9

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 平型关大捷(八路军):时间:1937年9月 地点:山西省平型关 地位:全国抗战爆发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个大胜利 意义:振奋了全国人心,增强了全国人民抗战必胜的信念,有力的配合了国民党发动的太原会战。

淞沪会战(国民党) 时间:1937年8月13日——11月12日 地点:上海 结果:上海沦陷 地位:淞沪会战是抗战期间规模较大、战斗最惨烈的战役之一 意义:粉碎了日本迅灭亡中国的计划 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13日——1938年1月 屠杀手无寸铁的南京居民和放下武器的中国士兵达30万以上 当下我们该如何看待中日关系:铭记历史,警惕日本军国主义死灰复燃,加强合作,谋求中日关系健康发展。

第16课 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台儿庄战役(国民党正面战场) 目的:保卫徐州 时间:1938年3月下旬到4月初 指挥者:李宗仁 结果:打退日军进攻并消灭日军一万多人 意义: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重大胜利,它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鼓舞了中国军民的抗战士气。 百团大战(共产党敌后战场) 目的:为粉碎日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分割围困 时间:1940年8月开始 军队:八路军 指挥者:彭德怀 地点:华北地区 结果:八路军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破袭敌人交通线,摧毁日伪军据点,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 意义:百团大战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坚定了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

第17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

中共七大 时间:1945年4月 地点:陕西延安 主要内容:

1、毛泽东在大会上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

2、大会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

3、大会通过的新党章规定,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4、大会选举产生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领导集体。 意义:中共七大是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召开的最重要的一次大会。它以“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载入中国共产党的史册,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光明的前途准备了条件。 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时间:1945年8月15日

中国能够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国共两党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了全民族抗战。

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抗日战争中,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抗日战争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抗日战争的胜利,洗雪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重新振兴的转折点。

第18课 全面内战的爆发

重庆谈判:时间:1945年8月——10月10日 地点:重庆 人物:蒋介石、毛泽东 目的:国民党:为了进一步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共产党: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 结果: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署《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意义:重庆谈判揭露了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使中国共产党赢得了民心,在政治上处于有利地位。 国民党为加紧内战做的准备:进行反共宣传,印发《剿匪手本》;在美国的帮助

6 / 9

下运兵到内战前线,抢占战略要地和重要交通线;接受日本军队的武器装备,收编大量伪军;撕毁《双十协定》,镇压民主人士(下关惨案)。

全面内战爆发的标志: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对中原解放区发动大规模进攻。 粉碎全面进攻:解放区军民在中共中央领导下,采取“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原则,打运动战,最终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

第19课 走向战略反攻

1947年3月,国民党由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改为重点进攻陕北(陕甘宁)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

面对国民党军队对陕北解放区的重点进攻,中共中央主动撤离延安,转战陕北。诱敌深入,与敌人巧妙周旋,采用“蘑菇”战术,在运动中与敌人进行了多次战役,粉碎了国民党军对陕甘宁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面对国民党军队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华东野战军在孟良崮战役中歼灭国民党王牌军队第七十四师,粉碎了国民党军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1947年6月——8月,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千里跃进大别山,建立根据地。意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标志着人民解放战争形势的根本改变和中国革命战争到了新的转折点。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目的:满足农民获得土地的需求,提高农民的革命积极性。 概况:1947年7月,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没收地主土地,按人口平均分配给农民。意义:

1、满足了农民对土地的要求;

2、翻身后的农民踊跃参军,积极支援前线,成为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可靠保证;

3、促进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第20课 国民党政权的崩溃

国统区危机的表现:经济崩溃(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工商业倒闭,工人失业,农业产量急剧下降,农民破产),政治上人民抗争运动高涨(“五二零血案”) 国统区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坚持独裁统治。 三大战役(战略决战阶段):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辽沈战役:时间:1948年9月—11月 参加部队:东北野战军 首先攻占:锦州 结果:歼灭国民党军47万人,东北全境解放。意义:人民解放军开始在数量上取得优势。

淮海战役:时间:1948年11月—1949年1月 参加部队: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 以徐州为中心 结果:歼灭国民党军55.5万人,基本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和中原地区。

平津战役:时间:1948年11月—1949年1月 参加部队:东北野战军和华北野战军 策略:先打两头,后取中间 在中国共产党的争取下,傅作义接受和平改编,北平和平解放。 结果:歼敌和改编国民党军52万多人,基本上解放了华北全境。 三大战役胜利的历史意义: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150万多人,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的主力。国民党统治大势已去。 渡江战役:时间:1949年4月21日开始 战线:西起江西湖口,东到江苏江阴 结果(意义):1949年4月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标志着延续了22年的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

1、根本原因: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2、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正确指导,制定了正确的战略战术;

3、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不怕

7 / 9

牺牲、士气高昂;

4、国民党实行反动统治失去民心、政治腐败、士气低落、内部不团结。

第21课 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 产生 19世纪60、70年代 受洋务运动的诱导 第二阶段 初步发展 甲午中日战争后 受列强在华设厂的刺激 第三阶段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期间 发展迅速 原因: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华民国政府的支持 第四阶段:一战后至新中国成立 发展艰难处于崩溃边缘

“状元实业家”张謇:创大生纱厂和大生集团 面粉大王、面纱大王荣氏兄弟(容宗敬、荣德生):创办保兴面粉厂、福新面粉厂、申新纺织厂

化学工业先驱范旭东:创办久大精盐公司,生产出我国的第一批精盐;创办了亚洲第一座纯碱工厂——永利制碱公司;创办了我国第一座生产合成氨的联合企业——永利化学工业公司。

阻碍我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战争的破坏,南京国民政府对民族企业的盘剥,传统观念的阻碍和旧势力的反对,技术和设备不足。

第22课 社会习俗的演变

剪辫:1912年3月, 孙中山颁布剪辫令,要求留有发辫的男子限期减去辫子,做中华民国的新国民。

放足:辛亥革命后,政府非常重视禁缠运动,通令各省一律劝禁缠足,推动了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

中山装:孙中山设计,融合了西式服装和中式服装的特点,受到人们的欢迎。 旗袍:民国妇女的旗袍,吸收了西式裁剪方法,对传统旗袍加以改进,使其更加称身合体,成为当时最时髦的女装。 改称呼:民国政府废除了“老爷” 、“大人”等清官场的称呼,规定政府的职员互相之间一律改称职务;民间普遍称呼改为“先生”或“君”。 礼法:简化了传统婚仪,创造出新式婚礼,逐渐得到推广。

近代中国和会习俗演变的原因:近代社会的进步,西方生产方式、文化习俗的传入;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政府的推动,近代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

第23课 文化教育的进步

1、 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申报》1872年创刊于上海 地位:近代历史上出版时间最长的一份中文报纸,是中国大众传媒的先驱。 商务印书馆: 1897年 上海 宗旨:倡明教育,开启民智 功能:编印新式教科书、工具书和翻译介绍西方学术著作。

2、 新式教育的兴办:开端:洋务运动时开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1898年戊戌变法期间,开设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的前身)地位: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也是当时全国的最高学府。

3、 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推行新式教育。这是中国第一个以教育法令公布的学制。

4、 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制。

8 / 9

第24课 文学艺术的成就 文学家:鲁迅:代表作:《狂人日记》(我国第一部白话文小说)、《阿Q正传》、《祝福》,深刻的批判封建制度。 茅盾:代表作《子夜》,深刻的反应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变化。 画家:徐悲鸿:代表作:《奔马图》、《九方皋》、《愚公移山》,饱含爱国之心。 齐白石:代表作:《虾》、《群鼠图》 形成了独特的大写意风格,雅俗共赏。 音乐家:聂耳:代表作:《义勇军进行曲》;冼星海《黄河大合唱》,都反映了抗日救亡的时代主题。

9 / 9

第三篇:八上历史总结

1、中英鸦片战争(1840—1842年)

(1)根本原因: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原料,倾销商品。

(2)导火线:1839年林则徐领导的虎门销烟运动,沉重打击了英国侵略者。

(3)主要经过:1840年6月,英国挑起战争。1842年8月,英舰开抵南京江面,清政府被迫求和签订《南京条约》。

(4)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①割地——割香港岛给英国 ②赔款——2100万银元

③通商——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

④协税——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5)影响: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

(1)根本原因: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2)参战国家:英、法联军为主凶,美、俄两国为帮凶。

(3)主要经过:1856年10月英、法发动,1860年,英、法军队进攻北京,火烧圆明园,俄国趁火打劫,共割占了中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

(4)影响: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

3、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成立了“洋枪队”,1862年,太平军在慈溪战斗中,击毙了洋枪队头目华尔。

4、为了粉碎英、俄利用阿古柏分裂新疆的阴谋,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进军新疆,左宗棠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收复了除沙俄强占的伊犁地区以外的新疆全部领土。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

5、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

(1)起因:日本为实现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梦想。

(2)经过:1894年,日本占领朝鲜,侵略中国,在黄海战役中,邓世昌英勇抗敌,以身殉国,1895年初,日军攻占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同年4月,李鸿章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签订了《马关条约》,战争结束。

(3)《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

①割地——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 ②赔款——2亿两白银

③开放通商口岸 ④设厂——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设厂

(4)影响:《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6、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

(1)起因:从1898年起,义和团掀起了一场反帝爱国运动,威胁到列强在华利益。

(2)经过:1900年由西摩尔率八国联军入侵,攻占天津,随后攻陷北京,慈禧太后带领光绪帝仓皇出逃,1901年,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3)《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

①经济—赔款白银4.5亿两 ②政治—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③外交—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④军事—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列强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4)影响:《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探索

7、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90年代)

(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外交困 (2)目的:维护清朝统治

(3)学习对象:西方先进生产技术 (4)领导阶级:地主阶级

(5)时间:19世纪60—90年代 (6)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

(7)代表人物:中央—奕欣 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8)主要内容: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了近代军事工业,主要有安庆内军机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简称“两局一所”)

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开办民用工业,主要有轮船招商局(李鸿章),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张之洞)。后来还筹建了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兴办了京师同文馆等一批新式学堂。

(9)结果:甲午战争北洋舰队全军覆灭,标志着洋务运动彻底破产。

(10)性质:封建统治者进行的一场自救运动。

(11)评价:消极:主观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

积极:通过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创办近代工业,客观上为中

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对西方列强、侵

略也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8、戊戌变法(1895年—1898年)

(1)背景:《马关条约》签订,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领导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 (3)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

(4)学习对象:西方先进制度(君主立宪制)

(5)主要经过:序幕—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发起“公车上书”。

发展—康有为、梁启超创办《万国公报》(后更名为《中外纪闻》),组织强学

会,宣传变法,维新派政治团体形成。

高潮—1898年,光绪帝发布变法法令,前后持续103天,

↓ 史称“百日维新”(又叫戊戌变法)

结束—1898年9月,慈禧太后发政变,囚禁光绪帝,谭

嗣同等六人被杀害,变法失败。

(6)“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经济上—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军事上—训练新式军队

政治上—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文化教育上—开办新式学堂,翻译西方书籍,创办报刊。

(7)性质:资产阶级领导的一场政治改良运动。

(8)失败原因:①资产阶级力量薄弱,依靠一位没有实权的皇帝。

②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极力反对。

(9)历史意义:这次变法广泛传播了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促使资产阶级的斗争由改良转向了革命。

9、辛亥革命(1894年—1912年)

(1)领导阶级:资产阶级革命派 (2)学习对象:西方先进制度(民主共和制)

(3)代表人物:孙中山

(4)指导思想—三民主义

(5)机关刊物—《民报》

(6)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7)主要经过:①革命准备—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了革命团

体兴中会;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

立了中国同盟会。(意义:大大推进了全国

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

②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在湖北武昌

发动起义,占领楚望台军械所,到11日,

起义军完全占领武昌城,史称“辛亥革命”。

③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

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

国正式成立,这一年为中华民国元年。

④结 束—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建立起北洋军阀的统治。

(8)历史意义:成功: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失败: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半封

建社会的性质,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完成。

10、新文化运动(1915年—20世纪20年代)

(1)领导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 (2)学习对象:西方先进思想、文化

(3)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4)性质:思想解放运动

(5)旗帜:“民主”和“科学” (6)宣传阵地:《新青年》

(7)主要内容:前期—“四提倡”、“四反对”

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1918年,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

尔会维主义的胜利》,颂扬十月革命,同年底,李大钊又在北京

创办了《每周评论》。

(8)意义:①启发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

②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9)局限性:对东西方文化有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

第三单元 新民主义革命的兴起

11、五四爱国运动(1919年5月4日—6月初)

(1)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2)领导人:陈独秀、李大钊。

(3)斗争口号:“外争国权,内除国贼”,取消“二十一条”,反对在对德“和约”上签字,“誓死力争,还我青岛”等。

(4)经过:1919年5月4日—6月初,斗争中心在北京,主力是学生,以罢课为主要斗争方式

1919年6月初以后,斗争中心转移到上海,主力是工人,工人罢工、商人罢市成为主要斗争方式。

(5)结果:取得初步胜利(表现在①北洋政府释放被捕学生;②罢免曹汝霖等卖国贼的职务;③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6)性质: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7)意义: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2、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时间:1921年7月 (2)地点:上海,后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

(3)代表:毛泽东、董必武、李达等13人。

(4)内容:①通过了党的纲领—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实现共产主义

②确定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

③选举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

(5)意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了。

13、北伐战争

(1)1924年5月,黄埔军校在广州成立,蒋介石任校长,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黄埔军校培养了大量军事政治人才,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

(2)北伐战争

①目的: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统一全国 ②主要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③主战场:湖南、湖北 ④主要战役:汀泗桥、贺胜桥战役(叶挺独立团)

⑤战果:不到半年,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1927年初,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

⑥结局:蒋介石、汪精卫等突然叛变革命,国民革命运动失败。

(3)1927年4月,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南京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

14、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朱德等人在南昌举行武装起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是创建人民军队的开端。

15、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了秋收起义,随后率领部队向农村进军,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16、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的起义军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胜利会师,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

17、红军长征(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1)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严重失利,被迫长征。

(2)经过:瑞金出发→挺进湘西→冲破四道封锁线→改向贵州→渡过乌江→夺取遵义→四渡赤水(打乱敌人追剿计划)→巧渡金沙江(跳出敌人包围圈)→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到达陕北吴起镇→甘肃会宁(红

一、

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会师)。

(3)遵义会议(1935年1月)

①内容:解决了博古等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取消了博古的军事指挥权;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②意义: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4)长征胜利意义: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5)长征精神:艰苦奋斗、百折不挠,严守纪律,不怕牺牲,坚定信念,以苦为乐等。

第四单元 抗日战争(1937年7月7日—1945年8月15日)

18、1931年9月18日,日军有预谋地制造了柳条湖事件,并以此为借口,炮轰沈阳城,九•一八事变爆发了,由于蒋介石下令不抵抗,不到半年,东三省完全沦陷,共产党员杨靖宇等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九•一八事变拉开了中国人民局部抗战的序幕。

19、西安事变(1936年12月12日)

(1)背景:①根本原因—中日民族矛盾上升,抗日救国已成为当务之急。

②催化剂—受中共呼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感召。

③直接原因—蒋介石拒绝张、杨停止内战,联合抗日的建议。

(2)目的:逼蒋抗日

(3)经过:张学良,杨虎城联合行动,扣押了蒋介石,实行“兵谏”,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4)解决: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派周恩来到西安调停,最后蒋介石接受了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5)意义: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20、1937年7月7日,日军突然进攻卢沟桥,炮轰宛平城,中国守军奋起抵抗,佟麟阁、赵登禹先后为国捐躯。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从此爆发。(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

21、卢沟桥事变后,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争。

22、卢沟桥事变以后,日军又发动八•一三事变,大举进攻上海,1937年12月,日军攻陷南京,屠杀中国居民达三十万人以上,国民政府被迫迁都重庆。

23、1937年9月的“平型关大捷”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次大捷,1938年春天李宗仁将军指挥的台儿庄战役,歼敌一万多人,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重大胜利。

24、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根据地军民顽强抗战,成为抗击日本侵略的中流砥柱,延安是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

25、为了粉碎敌人“囚笼”政策,1940年8月,八路军在彭德怀指挥下,发动了“百团大战”,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

26、中共七大

(1)时间:1945年4月 (2)地址:延安

(3)背景:抗战即将胜利

(4)中心任务:讨论夺取抗战胜利和胜利后中国将走什么道路的重要问题。

(5)内容: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参见P82)

(6)意义:为争取抗战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27、抗日战争的胜利

(1)原因:①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非正义,失道寡助;中国的抗日是正

义战争,得道多助。

②美苏的配合与国际反法西斯力量的援助。

③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敌后抗日武装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④国共合作,全民族抗战。

(2)经过:①1945年8月,美国向日本广岛、长崎投掷原子弹;

②苏联进攻在中国东北的日军;

③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军民开始由局部反攻转入大反攻。

④1945年8月15日,日本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战取得伟大胜利。

(3)启示:反对战争,珍惜和平;勿忘国耻,发奋图强;警惕日本军国主

义复活等。

(4)意义:①是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洗雪了百年耻辱。

②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

牲,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第五单元 解放战争的胜利(1946年6月—1949年4月)

28、重庆谈判(1945年8月—1946年1月)

(1)背景:抗战胜利后,全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但蒋介石在美国支撑下,阴谋发动内战。

(2)目的——蒋介石:为发动内战赢得时间,欺骗人民

毛泽东: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揭露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

(3)结果:毛泽东在周恩来等人陪同下,赴重庆谈判,国共双方达成“双十协定”。

29、1940年6月,蒋介石对原解放区发动疯狂进攻,全面内战爆发;1947年3月国民党大举进攻陕甘宁解放区,中共中央主动撤出延安,转战陕北。

30、1947年夏,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开辟大别山根据地,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

31、从1948年9月到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发动了举世闻名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三大战役共歼敌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

32、辽沈战役(东北解放军)先后解放了锦州、长春、沈阳和东北全境;淮海战役(中原解放军和华北解放军)歼敌最多,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平津战役(东北解放军和华北解放军)先后攻克张家口、天津和平解放北平,使华北全境解放。

33、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发动渡江战役,4月23日,解放南京,标志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

34、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原因

(1)共产党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主要原因) (2)广大解放军战士英勇善战

(3)党中央正确的战略战术 (4)国民党统治腐败,土气低落

35、启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

第四篇:八上历史与社会教学总结(模版)

2012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总结

大隐镇中心学校 俞丹培

本学期我担任八年级的历史与社会教学工作。在上学年的基础上,我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向前辈学习。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取了更多宝贵的教学经验。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情况总结。

一、业务学习

加强学习,提高思想认识,树立新的理念。坚持每周的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紧紧围绕新课程,学习新课程,构建新课程,尝试新教法的目标,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注重把学习新课程标准与构建新理念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学习新的《课程标准》,认识到新课程改革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将理论联系到实际教学工作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能力,以全新的素质结构接受新一轮课程改革浪潮的“洗礼”。

二、教学研究

教学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中心,也是检验一个教师工作成败的关键。一学期来,在坚持抓好新课程理念学习和应用的同时,我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充分运用学校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大胆改革课堂教学,加大新型教学方法使用力度,取得了明显效果,具体表现在:

1、备课深入细致。平时认真研究教材,多方参阅各种资料,力求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难重点。在制定教学目标时,非常注意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案编写认真,并不断归纳总结经验教训。

2 、注重课堂教学效果。针对八年级学生特点,以愉快式教学为主,不搞满堂灌,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为主线,注重讲练结合。在教学中注意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3 、坚持参加校内外教学研讨活动,不断汲取他人的宝贵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经常向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并经常在一起讨论教学问题。在我执教的公开课中,学校领导和教师们给我提出了不少宝贵的建议,使我明确了今后讲课的方向和以后历史与社会课该怎么教和怎么讲。

4、在作业批改上,认真及时,力求做到全批全改,重在订正,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在辅导中做到有的放矢。

历史这一门学科,对学生而言,既熟悉又困难,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之下,要教好历史,就要让学生喜爱历史,让他们对历史产生兴趣。否则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畏难情绪,不愿学,也无法学下去。为此,我制定了具体的计划和目标。对这部分同学进行有计划的辅导。我把这批同学分为三个组。第一组是有能力提高,但平时懒动脑筋不学的同学,对这些同学,我采取集体辅导,给他们分配固定任务,不让他们有偷懒的机会,让他们发挥应有水平;第二组是肯学,但由于能力不强的同学。对这部分同学要适当引导,耐心教导,慢慢提高他们的成绩,不能操之过急,且要多鼓励。只要他们肯努力,成绩有望得到提高;第三组是纪律松散,学习不认真,基础又不好的同学。对这部分人要进行课余时间个别辅导。因为这部分同学需要一个安静而又不受干扰的环境,才会立下心来学习。只要坚持辅导,这些同学基础重新建立起来,以后授课的效果就会更好。

一个学期的努力,期末考就是一种考验。无论成绩高低,都体现了我在这学期的教学成果。无论今后怎样辛苦,我都会继续努力,多问,多想,多向前辈学习,争取进步。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在各位领导老师,前辈的指导下,取得更好成绩。

第五篇:八上历史问题

问题一: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走私鸦片?

1.19世纪中叶,英国成为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工业强国,英国商人试图打开中国市场以推销产品和掠夺原料;

2.清王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和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形态,顽强抵制了英国工业产品的倾销;3.为了扭转对中贸易逆差,英国决定通过鸦片走私以牟取暴利;

问题二: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为什么会失败?

1.中国落后腐朽的封建制度无法与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相抗衡;

2.鸦片战争时,英国已完成工业革命,处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生产力发达,制度先进,军备优良,战争准备充分

3.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军备废弛、战争领导者清朝统治集团战和不定、作战组织指挥不力

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对中国社会造成了什么影响?

1.中国的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遭到严重破坏,并开创了侵略者向中国勒索赔款、侵占领地的恶例;2.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他们掠夺原料产地和倾销商品的地方;3.中国社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反帝反封建成为中国人民的根本任务;4.中国的国门从此被打开,国人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开始觉醒,五口通商促进了中国城乡经济的发展,同时战败求和也刺激了一些中国人,一些救国的新思想开始出现;

问题三:你认为“师夷长技”能够“制夷”吗?

1.在清政府落后守旧而又夜郎自大的社会背景下,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是非常进步的;2.“师夷长技以制夷”只停留在对西方军事技术的学习上,西方国家不希望看到一个强大的中国,不可能将真正先进的科学技术传给中国,在腐朽落后的旧中国,“师夷长技”是不可能“制夷”的;

问题四:《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内容:割让香港岛给英国;中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英国进出口货物的关税,中国需同英国政府协商。

影响:割地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赔款加重了老百姓的负担,五口通商便利了英国殖民者在通商口岸倾销商品,关税协商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

《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内容:割让辽东半岛、澎湖列岛、台湾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影响:割让辽台澎——领土完整进一步被破坏,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赔款二亿银——进一步加重百姓负担,清政府向列强贷款,便利列强控制中国财政。日本利用巨额赔款,资本主义得到迅猛发展;开沙重苏杭——使得日本侵略势力进入到中国最富裕地区,且深入到中国内地;口岸设工厂——便利了外国势力对华资本输出,沉重打击了中国的民族工业,阻碍了中国生产力发展

为什么说《辛丑条约》后清政府变成了“洋人的朝廷”?

1. 清政府财政的主要收入海关税收被当做赔款担保,使得清政府的经济命脉被洋人控制;

2. 清政府拆除京津沿线设防炮台,允许列强驻兵,使得中国置于列强的军事控制之下,严

重损害了中国的国防安全和国家主权。

3. 北京东交民巷使馆界的划定,便利了侵略者对清政府的控制,“国中国”的存在,严重破

坏了中国的司法、行政等主权;

4. 清政府保证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使帝国主义可以间接控制中国人民,清政府完

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清政府变成“洋人的朝廷”;

《辛丑条约》的内容

1.清政府赔款4.5亿两白银,以海关等税收做担保,分39年付清,本息共计9.8亿两; 2.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在界内居住; 3.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4.清政府拆毁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线设防炮台,允许列强派兵驻扎在北京道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洋务运动的不足有:

1.受顽固派势力的阻挠以及政治体制的约束,洋务派并未能大展拳脚实施洋务,反而处处受制,如经费投入、政策帮助等;

2.个别洋务派中饱私囊,谋取私利;从国外聘请的技术人员也各怀鬼胎,巧取豪夺,并未专心洋务,更没有将真正先进的技术带来; 3.洋务运动并未能触及落后腐朽的封建制度,反而为了维护其封建统治,注定其要失败; 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1.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它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工业企业,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对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2.各种实业的兴办,使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得以产生,新的生产力代表逐渐形成,客观上加速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瓦解;

3.洋务运动开启了派遣留学生的先河,大批留学生不仅带回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技术,还逐渐接受了西方的新思想、新文化,并加以传播,间接推动了中国革命。

戊戌变法为什么会失败?

1.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主的封建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极力反对,顽固派的力量过于强大;

2.采取的资产阶级改良道路不符合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 3.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不敢放手发动群众,缺乏群众基础;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1.推翻了满清的腐朽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2.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促使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和民族意识的觉醒,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3.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法令和制度,促使了社会经济、思想观念、社会风俗的变化,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4.是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了亚洲各国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 为什么说辛亥革命在一片欢呼声中失败了?

1.“欢呼”是指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政府,结束了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2.“失败”是指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且革命果实被北洋军阀头子袁世凯窃取了;

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

1.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文化反对封建文化的一次激烈斗争,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

2.新文化运动是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使中国人接受了民主和科学的洗礼,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进程

3.新文化运动后期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以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打下了思想基础;

4.新文化运功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偏向,这是其局限的地方;

如何评价科举制度的兴废?

1.科举制度是历代封建王朝选拔官吏的一种考试制度,从隋唐开始兴起,直至1905年清政府废止,是中国历史上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影响各个领域;

2.科举制度创造了一种相对公平公正的方法,便利了统治者从民间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也让一部分有才能的人加入统治集团,一展政治抱负,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3.科举制度对于文化知识的普及和民间读书风气的形成,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也是中华文明得以勃兴的重要因素,对中国乃至世界影响深远;

4.但科举考试内容与社会实际相脱节,并成为了统治者禁锢人们思想的工具,特别是到了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严重阻碍了人们思想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到清朝末年已经完全落后于时代,不得不废止,顺应了时代的发展要求。

清末民初社会生活的变化有哪些?

1.日常生活中,随着照相、电影的传入和流行,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一些生活中的陋习,如打躬作揖、女人缠足等也被废止。

2.孙中山颁布剪发令后,人们开始减去长辫;在人际关系中,人们改用“君”、“先生”等称谓,体现了资产阶级的平等诉求和愿望;

3.服饰方面,男子流行穿中山装,女子开始流行穿高领旗袍,体现了资产阶级追求美与个性的要求。

4.政府重视投资实业,人们开始改变四民观念,逐渐投身实业救国的行列。新闻出版业的发展,大量文艺作品的出现及新思潮涌入,拓展了人们的文化生活与视野。近代学制的建立与科举制度的废除,推动了近代教育的发展,留学成为时髦,涌现了大批近代杰出的人才。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有?

1.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2.五四运动迫使中外反动势力作出妥协,北洋政府罢免了卖国贼的职务,释放了被捕学生,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

3.五四运动比辛亥革命具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为中国人民的进一步觉醒作出了巨大贡献,并凝聚了人们的爱国之心;

4.五四运动锻炼了一大批有志青年,传播了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中国革命为什么必须先有农村革命根据地,才能最后夺取城市政权?

1.在城市中,敌人的力量强,而农村中敌人的力量相对较弱;

2.中国农村人口占人口总人数的绝大部分,群众基础较好。因此,只有先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积蓄革命力量,发展革命势力,然后才能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变的关键。它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初步形成,预示着团结抗日新局面的到来。

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1.抗日战争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抗日战争的胜利,洗雪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重新振兴的转折点;

2.抗日战争提升了民族自信心,废除了一系列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威望,为后来中国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奠定了基础;

3.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解放军同国民党军的战略决战为何首先在东北战场展开:

1.东北地区的解放军多于国民党军,拥有局部优势;

2.国民党军孤立无援,处于被包围态势,解放军握有主动权; 3.东北地区战略地位十分显著;

如何看待近代开放通商口岸与今天东莞改革开放的问题?

开放的前提:独立自主,平等互利

交流与学习是进步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中国自古以来重视与外来文化的交流,张骞通西域、玄奘西行、鉴真东渡、马可波罗来华等,都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典型例子。但是到了近代,由于闭关锁国的政策,中国断绝了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也导致了中国近代的落后挨打。

从鸦片战争开始,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敲开了中国国门,我们被迫开放了诸如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沙市、苏州、杭州、重庆等城市为通商口岸,便利了列强在通商口岸倾销商品,同时也压制了中国商品经济的正常发展。虽然这种通商口岸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自然经济的解体,但是这种开放是被动的、屈辱的、不公平互利的。

三十多年前,为了建设新中国、发展新中国,邓小平提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东莞也在这场巨变中迎来了重生和飞跃。东莞花大力气吸引外商投资、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加强学习与交流,一跃成为闻名世界的制造业城市,虎门服装、常平物流等闻名遐迩,这都是自主开放、平等互利、积极交流的结果,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改革开放只能深化而不能停止。

今天,全球化的浪潮风起云涌,东莞如何更好的融入世界值得思考;面临着世界经济的滑坡,东莞如何走好自己的路值得探究;面临着城市转型,东莞如何提高自己的综合竞争力,完成历史蜕变值得期待;不管怎样,改革开放、自主创新、自力更生不能丢,因为学习交流才是进步的保证,固步自封、迷失自我、胡乱模仿都不能让我们提升;

上一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重温下一篇:部编二上语文默写背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