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梅中蕴含哲理的诗句

2024-04-11

雪梅中蕴含哲理的诗句(共9篇)

篇1:雪梅中蕴含哲理的诗句

蕴含哲理的诗句大全

1. 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

2. 人之心胸,多欲则窄,寡欲则宽。

3. 生气,就是拿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原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4. 世上有两件事不能等:一、孝顺。二、行善。

5. 人有悲欢离合,人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6.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7.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

8.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焕《登鹳雀楼》)

9. 沉舟侧畔千帆过,并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0.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11.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12.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13.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14.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等飞来峰》)

15.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16.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17.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

18.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离别》)

19.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20.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21.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22.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23.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4.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25.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26.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7.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古代哲理诗.

28. 只看后浪推前浪,当悟新人胜旧人。

29. 沉舟侧畔千帆过,并树前头万木春。

30.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31.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逢春。

32. 滴水穿石,不是力量大,而是功夫深。

33. 多门之室生风,多言之人生祸。

34. 扶危周急固为美事。能不自夸,则其德厚矣!

35. 积金遗于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积书于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中,此乃万世传家之宝训也。

36. 莫妒他长,妒长,则己终是短。莫护己短,护短,则己终不长。

37. 宁可清贫自乐,不可浊富多忧。

38.平安是幸,知足是福,清心是禄,寡欲是寿。

39.平生不做皱眉事,世上应无切齿人。

篇2:雪梅中蕴含哲理的诗句

有关蕴含哲理的诗句66句

1、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3、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4、今夕何夕,见此良人。

5、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6、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7、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8、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9、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0、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11、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

12、海上升残夜,江春入旧年。

13、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14、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15、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16、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17、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18、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9、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0、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21、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22、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峰

23、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逢春。

24、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

25、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26、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27、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28、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

29、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30、沉舟侧畔千帆过,并树前头万木春。

31、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32、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33、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

34、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35、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6、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37、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情为探看。

38、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39、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40、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

41、字字看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4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43、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44、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45、嗟余只影系人间,如何同生不同死?

46、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47、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48、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49、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50、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5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52、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53、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54、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55、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56、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57、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

58、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

59、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60、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61、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

62、凄凉别後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

63、君若扬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沈各异势,会合何时谐?

64、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65、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篇3:物理学中蕴含的生活哲理例谈

1. 热力学第一定律:Q=△U+A。

热力学第一定律是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在热力学中的具体表现。它表明:热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外界传给物质系统的能量(热量),等于系统内能的增加和系统对外所作功的总和。热力学第一定律又叫第一类永动机不可能原理。热力学发展初期,热和机械能的相互转化是人们研究的主题。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工业上和运输上都相当广泛地使用蒸汽机,人们研究怎样消耗最少的燃料而获得尽可能多的机械能。对此问题的研究使人们热衷于研制一种机器,他们设想这种机器可以持续不断地对外作功,而不需要外界提供任何能量、能源,这就是所谓的第一类永动机。

人们设计的永动机在实践面前不可避免地宣告结束,这也预示第一类永动机是不可能制造成功的。现在我们可以从理论上对这一问题加以解释。让一台机器不从外界吸收能量,而又能源源不断地对外做功,从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数学表述公式来看,即Q为0,而A永远大于0,这就意味着必须牺牲系统的内能,系统通过降低内能从而对外作功。系统的内能与温度有关,内能降低意味着系统的温度降低,而任何系统的温度降低总是有限度的,它不可能无限制地持续降低,因而系统持续不断地对外作功就必然是不可能的了。热力学第一定律实质上否认了能量的无中生有,所以不需要动力和燃料就能持续不断作功的第一类永动机就成了天方夜谭式的设想。物理学中还有一句经典的说法用来描述第一类永动机不可能原理,即“既要马儿好,又要马儿不吃草”,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了。无独有偶,中国老百姓还有句俗语:“天上不会掉馅饼。”这和物理学中第一类永动机不可能原理所隐含的哲理是一致的。在教学中讲授热力学第一定律时,我对学生说:如果把第一类永动机不可能原理运用到他们的身上,就是又想学习好,又想不付出努力,不看书、不做作业,这当然也是不可能的。学生听了都会心地一笑。当然我们还知道一个人想做一点事情,取得一点成就,那么也必须付出努力。在这里物理学不折不扣地给我们展示出了生活的真谛。

2. 热力学第二定律。

热力学第一定律指出,任何一个热力学过程都必须遵从能量守恒,但是凡是满足能量守恒的热力学过程也不一定都能实现。自然界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热力学宏观过程,每种热力学宏观自发过程都有确定的进行方向。热力学第二定律给出了任何一个热力学宏观过程所能自发进行的方向界定。克劳修斯表述指出,热量可以自发地由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而相反的过程:热量自发地由低温物体传递给高温物体,使高温物体温度更高,低温物体温度更低,而且不产生任何其它影响的过程是永远不会发生的,这实质是指明了热传递的不可逆性。开尔文表述指出,做功的能量可以自发地全部转化为物体的热量,而相反的过程:使物体的温度自动降低,热量自动减少,减少的热量全部转化为对外作功且不产生任何其它影响的过程是永远不会发生的,这实质是指明了功热转化的不可逆性。还可以举出更多的例子来说明,自然界中与热现象有关的一切宏观自发过程都是不可逆的。只要能指明一种热力学宏观自发过程进行的方向,就可以作为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一种表述,所以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表述就不仅仅只有克劳修斯表述和开尔文表述两种形式。如果你愿意去做的话,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表述可以有几百种、上千种甚至上万种之多,这么多的表述其实质都是完全一样的,是可以互相论证的。

热力学第二定律指出自然界中的宏观自发过程能够进行下去是有规律可循的,是有一定的规则和方向限制的,一切宏观自发过程均为不可逆过程。自然界中任何生物成长的过程也是有方向限制的,一切生物的成长都遵守从生到死的自然法则,生命过程不可逆。老人经常教诲:“说出去的话如同泼出去的水,收也收不回来。”以此来告诫人们做事生活要严谨,事情一旦发生都是不可逆转的。这些朴素的生活哲理和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内涵是相通的,热力学第二定律也可看成是人们朴素生活哲理的一种体现。

3. 麦克斯韦速率分布律。

麦克斯韦速率分布律指出,处于平衡态下的气体内部,所有分子都以不同的速率运动着,考虑气体分子的速率分布在0—∞之间,则速率很大和速率很小的分子数占总分子数的比率都比较小,而具有中等速率的分子数占总分子数的比率较大。气体分子速率分布的这种特点表明气体分子数目按速率分布类似于纺锤型,以较慢速率运动的分子数少,以较大速率运动的分子数也少,而以中等速率运动的分子数最多,即气体分子速率分布具有中间大,两头小的结构。处于平衡态下气体分子按速率分布的纺锤结构让我们想到一个班级中学生成绩的分布正常情况下也应成纺锤形,成绩很好、分数很高的学生和成绩很差、分数极低的学生都占少数,大多数的学生成绩处于中等水平。再如社会的收入分配结构,经济学家所推崇的也是纺锤形收入分配结构,即低收入和高收入相对较少,中等收入占绝大多数的收入分配结构,这种以中等收入者为主要成分的社会结构,也是现代最稳定的社会结构。经济学家所推崇的现代社会最稳定的一种社会结构和物理学中讨论的处于平衡态下的气体分子的速率分布结构具有相似性,看似毫不相关的两个领域,它们遵守的规律却具有相似性,物理学定律在此向我们展示出了它的奇妙之处。

4. 表面张力的存在。

处于液体内部的分子受到其它分子对它的作用力为零,而处于液体表面层内的分子总会受到一个指向液体内部的微观力的作用,就是因为这个微观力的存在,使处于液体表面层内的分子比处于液体内部的分子具有更多的势能,而任何系统要处于稳定状态,系统的能量都应该取最小值,所以处于表面层内的分子一有机会就会往液体的内部跑,从宏观上就表现为液体表面层有收缩的趋势,即液体表面层存在表面张力。表面张力的存在意味着液体分子具有“惰性”,它总会使自身保持一种能量最低的状态。能量最低,也是系统能够处于稳定平衡状态的原因。人也是具有惰性的,在没有动力驱动的情况下,总想保持最舒适、最轻松的状态,所以要想改变现状或者驱动去做成某一件事情的时候,需要有动力、有激励措施,要增加“能量”,克服自身“惰性”而“做功”。不仅仅是我们的生命体具有惰性,在微观世界中的小小分子也同样具有惰性。当我们在探索这个宏观世界的时候,生命体和微观世界中的小小分子居然遵守相似的规则,你看我们生活在一个多么神奇的世界。

篇4:经典课文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

古今中外的经典文学作品,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和历史的筛选,越发散发出迷人的芳香。这些作品或形象鲜明寓意深刻,或耐人寻味,含义丰富。细细探究,会从中品出许许多多人生的哲理,这对正在成长的中学生来说,无疑是丰盛的精神大餐。下面我将试着从《犟龟》、《记承天寺夜游》、《勇气》三篇课文入手,来说说我的一点点思考。

《犟龟》是德国当代儿童文学家米切尔·恩德的经典之作,这篇童话内容看似简单,但文中的许多形象,寓意深刻。课文的故事情节是:一只小乌龟偶然得知狮王二十八世要举行婚礼,它特别想去,拿定主意后就上路了,这一路历经了无数的波折和坎坷,最终,这只倔强的小乌龟未能参加上狮王二十八世的婚礼,但却赶上了最美丽、最盛大的狮王二十九世的婚礼。

先让我们来看一看课文第一段的内容:一个美丽的早晨,小乌龟坐在洞前吃着树叶。它的头顶上,一对鸽子正在谈话:狮王二十八世要举行婚礼了,它邀请所有的动物前去参加。因为狮王洞路途遥远,而庆典不久就要开始,必须马上动身。两只鸽子说完就飞走了。

作者安排鸽子进行这场谈话是有用意的,鸽子飞得很快,可以飞很远的路,如果它们都觉得路途遥远,时间紧迫,那么对于爬行很慢的小乌龟来说,简直就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事情。鸽子所说的这个消息,对小乌龟有很大的诱惑力,它冥思苦想,反复掂量,终于在经历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后,拿定主意上路了。作者让小乌龟想了一天一夜是有深意的,他想告诉人们,任何人生理想的确定,都应该是听从于他内心深处那个强烈的声音,深思熟虑之后慎重决定的,一定是他最想达成的人生目标。

蜘蛛这个形象一出现就在极尽所能地嘲笑乌龟,认为它在规定的时间里赶到狮子洞简直是痴人说梦,异想天开。这个形象是小乌龟理想之路上的一个障碍,它无法理解小乌龟的举动,自己不想干的事或完不成的事,也不想让别人去做,它能力有限,头脑简单,只是在阻挠别人做事的时候,显得“高人一筹”。它哈哈大笑,这笑声里饱含嘲讽之意,这种不屑一顾的言行、神态,足以吓退意志薄弱的胆小鬼,从而退到人群里老老实实地过凡夫俗子常过的日子。但小乌龟顶住了压力,友好地回答:“很遗憾,我不能这样,我的决定是不可改变的。”长了很多脚的蜘蛛只好灰溜溜地退下去,继续等待可以高谈阔论的机会。这个形象应该是现实社会中某一类人的写照,也是大多数前行中的勇士们,常常遭遇到的障碍。

一只迷迷糊糊的蜗牛,给了小乌龟又一个打击,这个看上去不太机灵的形象,有着极好的心肠,它难过地告诉乌龟,走反了方向,给了乌龟一个善意的劝告。小乌龟很可怜,这么多天以来辛辛苦苦走的路算是白走了,要想参加婚礼,还得原路返回。我想,作者这样安排情节,是想告诉人们,在奋斗的最初阶段,大多要经历迷茫的探索期。这段时间,很可能会走许多弯路,做许多错事,白费力气。蜗牛的出现,让小乌龟没有继续错下去,从而调整了方向,真正地向目的地出发了。能够听从善意的劝告,听从有利于目标达成的劝告,是小乌龟迈向成功的第一步。

这时的小乌龟要想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就必须从头再来。它做到了。没有沮丧,也没有抱怨,勇敢地承担起这个错误,又继续走啊走。它在遥远的路途上,不顾疲倦地爬行,经过坎坷不平的岩石、陡峭险峻的峭壁、毫无生气的荒漠……这一路它风餐露宿,独自一人忍受着旅途的寂寞和无人倾诉的孤独。在狂风暴雨中,雨水可能混着它的泪水往下流;在烈日炎炎下,干渴和炙烤可能让它几乎晕倒。这些恶劣的环境在磨练它的意志,也可能在动摇它的决心,但它坚持了下来,为了心中那个美好的愿望,它在不停地、不停地走啊走。

壁虎带来了坏消息。壁虎说,婚礼取消了,狮王和老虎开战了。但小乌龟说“很遗憾,我的决定是不可改变的。”乌鸦带来了更坏的消息:狮王二十八世已经因伤去世了。它努力往前爬不就是为了参加狮王的婚礼吗?因为狮王死了,怎么还会有婚礼举行呢?在这个时刻,它会绝望的,觉得再也没有继续爬下去的意义了。这多么像人生的一种境遇。想有所作为的人们热情地往前冲,努力很久了,却发现这个梦根本就不存在。这个打击很大,一般人会一蹶不振。但小乌龟又一次度过了心灵的危险期,它靠着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战胜了自己的绝望和脆弱,又打起精神,勇敢地走了下去。大概它的心里会想,不管结果如何也应该坚持到底,这才对得起自己已经付出的所有努力。生活就是这样,看似无望的事情,只要再坚持多走几步,前面就会豁然开朗了。居里夫妇几年来苦苦寻找的镭,不就是在他们绝望的那个夜晚散发出诱人的光芒吗?

小乌龟坚持往前走着,它来到了一片鲜花盛开的草地,看到从未有过的、最美丽的、最盛大的庆典——狮王二十九世的婚礼。它虽然有些疲劳,但感到非常的幸福。小乌龟一路走来经历了路途的艰险、天气的恶劣,看到了怀疑的目光,听到了许多坏消息,也忍受着别人的冷嘲热讽,这都是困难。但任何险阻都不可怕,真正的危险来自于内心。作者告诉我们,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在“山穷水尽疑无路”时,只要信念不倒,勇气尚存,坚持下去,就会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成功。

这篇课文将昭示学生们,只要拥有了不倒的信念、永不放弃的恒心和克服一切困难的勇气,做一只倔强的小乌龟,就有可能达成自己的人生理想。

《记承天寺夜游》同样给我们许多人生的启迪。苏轼被贬官后,只做了一个有名无实的小官,像从高空中突然跌入了人生的低谷一样,巨大的反差在他的内心世界里,可能激起了许多的波澜。在某个美丽的夜晚之后,他写了这篇传世之作,之后,苏轼的内心世界一定是平静如水了。

在那一晚,他无法入眠。看到“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到承天寺邀请同样遭遇的张怀民共赏月色。在苏轼的眼中,月色如水,注满了庭院,偌大的院子,清澈、透明,使苏轼恍然觉得他们好像在水中穿行,那斑驳的松竹的影子,交错纵横,简直就像水中的水草一样柔美、婆娑。一时间,苏轼沉醉其间如在梦中。大自然用它神奇的手,打开了苏轼的心扉,疗治了他内心的创伤,于是便有了文末的经典之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哪一夜没有月色啊?哪一个地方没有竹子、柏树呢?只是缺少了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那么他说的闲人是怎样的人呢?是像苏轼这样的虽遭贬官,但不计个人得失,能以宽阔的心胸包容世间不快乐的人。这样的人,才可能欣赏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美景。这种旷达、洒脱的人生态度,会给人生积累多少美好的回忆啊。

美国作家狄尼斯写的《勇气》一文,也同样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美国伞兵被捕后不绝望,不放弃,有机智求救的勇气。法国女人则为了正义、为了信仰而敢于牺牲自己的生命。这种勇气,能净化学生的心灵,追求人生的更高境界。学生会明白,人应该有信仰,这种信仰一旦根植于真善美的土壤,就会激发出巨大的能量,让人变得强大、勇敢,去更有意义、更有尊严地生活。

课本中的经典作品,语言精美,内涵丰富。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到作品深处徜徉,进行一次次愉快的精神之旅,去撷取隐藏其中的颗颗珍珠。在这种旅行中,学生会净化心灵,收获思考的快乐,也会不断提高对生活、对生命的认识。这也正是经典作品的价值所在。

篇5:蕴含哲理的诗句

2、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

3、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

4、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焕《登鹳雀楼》)

5、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

6、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已亥杂诗》)

7、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8、沉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郑板桥《题画竹》)

9、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曹松《己亥岁》)

10、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篇6:蕴含人生哲理的诗句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离别》)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刘桢《赠从弟》)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资料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沉舟侧畔千帆过,并树前头万木春。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篇7:蕴含人生哲理的诗句

2.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3.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4.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雪梅·其一》

5.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杜荀鹤《小松》

6.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7.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8.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9.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鲍照《拟行路难·其四》

10、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11.世事短如春梦,人情薄似秋云。——朱敦儒《西江月·世事短如春梦》

12.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

13.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李白《上李邕》

14.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

15.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苏轼《琴诗》

16.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稼说送张琥》

17.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18.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19.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

20.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21.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欧阳修《玉楼春·尊前拟把归期说》

22.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

23.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 陪侍御叔华登楼歌》

24.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惠能《菩提偈》

25.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苏麟《断句》

26.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 / 琵琶引》

27.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一》

28.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论诗五首·其二》

29.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

30.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苏轼《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31.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

32、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

33.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罗隐《西施》

34.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佚名《长歌行》

35.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

36.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佚名《沧浪歌》

37.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辛弃疾《水调歌头·壬子三山被召陈端仁给事饮饯席上作》

3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一》

39.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李白《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40.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蜂》

4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42.月有盈亏花有开谢,想人生最苦离别。——张鸣善《普天乐·咏世》

43.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欧阳修《春日西湖寄谢法曹韵》

44.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

45.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苏轼《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

46.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乐游原 / 登乐游原》

47、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48.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杜甫《前出塞九首·其六》

49.世人结交须黄金,黄金不多交不深。——张谓《题长安壁主人》

50.莫笑贱贫夸富贵,共成枯骨两何如?——白居易《放言五首·其四》

51.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52.松树千年终是朽,槿花一日自为荣。——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五》

53.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三》

54.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 别东鲁诸公》

篇8:雪梅中蕴含哲理的诗句

关键词:散文名篇,教育哲理,现实教育

中国古代文人历来以“传其事以为官戒”即以寓言的形式向帝王或上层统治者进行纳谏。以展现其对社会不满和期望改革之决心。它有着委婉含蓄的特点, 也夹杂着幽默之成分, 其中也不乏教育智慧之光芒。本篇文章就人教版高中 《语文》 教科书中所编选的三篇文章荀子之 《劝学》、柳宗元之 《种树郭橐驼传》 和龚自珍之 《病梅馆记》 来分析其各自隐喻表达含义并进一步揭示其蕴含的教育哲理。三篇选文就时间分布而言, 贯穿中国古代历史的上古、中古和今古三个重要时期。虽然每一作品生成动机各不同, 就发生语境而言也并非专为教育认知而表达, 但文中却隐含着共同教育思想, 这无疑为现实教学提供了理论基础。该文试图从教育角度按宏观教育、中观教育、微观教育三个层面来论述, 挖掘其各篇文章所蕴含教育智慧达到古为今。

一、 《病梅馆记》:“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教育方针

此文作于道光十九年, 龚自珍被迫辞职返回故里杭州为自己新辟梅园命名“病梅馆”而作的散文。当时清朝封建统治者一方面以八股文作为科举考试选用人才的法定文本, 以束缚人们思想;另一方面, 大兴文字狱镇压知识分子。在长期严酷思想统治下, 人才遭受严重压抑和摧残。 《病梅馆记》 就是在这样社会背景下写成的。

文章开篇就把人置于一片梅林之中, “皆产梅”的“皆”字说明梅产地多, 分布广。暗喻天下人才不可胜数, 尤江浙一带人才济济, 这为下文“江浙之梅皆病”作了铺垫。就在人们感慨“江山待有人才出”之意境时, 作者笔锋一转指出了病梅产生缘由, 指出是文人画士对梅的特别嗜好和审美情趣决定的。他们认为“梅以曲为美, 直则无资;以欹为美, 正则无景;以疏为美, 密则无态。”于是“砍其正, 养其旁条, 删其密, 夭其稚枝, 锄其直, 遏其生气。”以一种病态的被歪曲了的美学标准来“以绳天下之梅”, 江浙之梅皆病正是“砍、删、夭、锄、遏”之结果, 揭示了病梅产生的社会原因, 进而生动形象刻画出封建统治阶级残酷扼杀人才的狰狞面目。面对当时“万马齐喑究可哀”之局面, 龚自珍直指“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他进而指出, 世上的事物都有其自身发展必然趋势, 应让其按照自身规律自然生长, 如违背就是对他们本性的摧残。这反映到现实教育中, 中小学教育标准化、统一化的教育模式严重抑制学生的创新能力, 剥夺了他们的独立性和自由。

面对以上弊病, 作者决心疗梅, “予购三拜盆”, “誓疗之”, 可见其行动果断, 疗梅之方法是“纵之顺之”, “毁其盆”, “悉埋于地”, “解其棕缚”, 为实现其目的“甘受诟历, 辟病梅之馆以疗之”旗帜鲜明地表明其立场和决心, 敢于面对现实, 与传统势力奋斗到底的决心。最后作者表明自己疗梅的心志, 面对如此之多病梅, 慨叹自己空暇不多, 闲田不多, 以自己力量不足以挽回人才遭受扼杀之局面, 即便如此还是用“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的心志来表现作者坚持斗争的志向。

从以上论述看, 《病梅馆记》映射和抨击了现实教育过失, 传统应试教育波及面之广, 学生受害程度之深。在应试教育指挥棒下, 以分数来衡量一切, 抹杀学生天赋, 造就出的学生缺乏出类拔萃之才。然而教育改革不是一番风顺, 道路曲折漫长, 任重道远, 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 应突破传统教育模式, 让学生获得个性发展和自由解放, 给予适当监督和引导使其在德、智、体等全面发展基础上培养特殊才能, 在教育中也要不拘一格降人才。

二、 《种树郭橐驼传》:“顺人之天, 以致其性”的教育原则

此文是柳宗元早年在长安任职时期作品, 是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现象而言的。中唐时期, 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地日益严重, “富者兼地数万亩, 贫者无容足之居”。仅有一点土地的农民, 除了缴纳正常捐粟外, 还要承受地方军政长官摊派下来的各种杂税, 以致民不聊生。这是柳宗元写作本文社会背景。

《种树郭橐驼传》 一文统辖全局总原则: “ 顺木之天, 以致其性”。此处“天”是指树木生长的自然规律, “性”是指树木的个性和生长习性, 树木生长的自然规律要“顺”, 其生长习性要“致”。我们教育就是要遵循生长的自然规律, 进而实现学生完满个性。为了更好贯彻这一教育原则, 就要做到“其本欲舒, 其培欲平, 其土欲故, 其筑欲密”, 这四个环节无一例外的指“树木”即学生。“本欲舒”即在教育中疏导学生, 使其心情愉快的学习;“培欲平”指传授的知识要讲求“度”, 否则会过犹不及;“土欲故”要求在教学中教师运用心理学上的“统觉”理论在学生已有知识与新学知识之间建立必要联系;“筑欲密”指所学知识要扎实的巩固。由此看来, 柳宗元自然主义教育是以学生为中心的, 可与今天倡导的“以学生为中心”教育模式相媲美。

在上面四个环节做好后就“勿动勿虑, 去不复顾, 其莳也若子, 其置也若弃”这是郭橐驼的管理经验。意指在教育中, 知识一经传授给学生, 就让学生大胆自主去实践。再者教师要热爱学生, 做到真正“教书育人”。面对当时现实, 针对一些违反自然主义教育规律做法, 柳宗元给予猛烈抨击。“根拳而土易”, “其培之也, 若不过焉则不及”, “爱之太殷, 忧之太勤, 旦视而暮抚, 已去而复顾”, “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这样做只使“木之性日以离矣”。这其实毫不掩饰的指出我们现实教育弊端。在应试教育下, 学校以考试作为唯一手段来选拔人才, 没真正按照“育人”规律教育学生“以致其性”。其次, 加重学生课业负担严重影响青少年身心发展。“爱之太思, 忧之太勤, 旦视而暮抚, 已去而复顾”是我们溺爱孩子的真实写照, 这样培育的孩子是温室的花朵经不起外面风吹雨打的。

三、 《劝学》:“学不可以已”的学习意义、作用、态度和方法

《劝学》 是荀子代表作, 也是《荀子》 开篇之作。“学不可以已”是贯穿全文中心思想:一方面是说学习重要意义, 所以不能停止;另一方面对待学习应采取的态度、方法也是不能停止的。

为了论述学习之重要, 连用五个比喻, “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变化过程可有所提高和发展。直木“以为轮”“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人改造可改变原来状况。据此推理, 人只有经过“博学”才能增长知识, 成为一个有道德学识之人。荀子认为人的道德、知识、才能不是与生俱来的, 而是后天不断学习获得的。木要改造成“中规”的轮要使“其曲”, 金要利需“就砺”, 人要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就要“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可见学习之意义重大。荀子同样用五个比喻论述学的重要作用在于弥补以前之不足, 把“终日思”与“须臾学”对比, 强调空想不如实学。接着从生活经验谈起“跂而望”不如“登高”看的广阔, 登高而招, 顺风而呼, 假舆马, 假舟楫这些都能获得良好效果。此效果获得并非人本身固有条件不同, 而是“善假于物”的结果。据此理, 君子之所以能成为君子是因为善于利用学习来弥补自己不足, 这种“学而后知”的观点在当时提出时难能可贵的。

学习态度与方法方面, 作者用了十个比喻论证学习要坚持不懈, 逐步积累。先正面设喻“积土成山, 可以兴风雨, 积水成渊, 可以生蛟龙。”之所以有如此之功效全在于“积”。同样, 人要达到“神明自得, 圣心备焉”之境界就必须先积善成德。再从反面设喻, 说明不“积”就不能至千里成江河。人们掌握知识的过程也是逐步积累、由量变到质变之过程。其次从“舍”与“不舍”来论述贵在坚持不懈的学习道理。先用骐骥与驽马对比, 骐骥本身条件虽好, 如止于一跃达不到十步, 驽马本身条件虽差, 如能锲而不舍, 也可以跑很远。接着用朽木与金石对比, 说明“不折”与“可镂”的关键在于“舍”与“不舍”。我们的学习也贵在持之以恒, 如是这样, 再艰深的学问也可学会。最后用蚯蚓的 “ 用心一” 和螃蟹的“用心躁”对比, 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 这样才能获得成功。荀子关于学习观点无论是学习意义还是学习态度和方法都值得继承借鉴, 当然也要与时俱进创造性学习、合作学习等都是有必要的。

四、三篇散文名篇之特色

(一) 强烈的教育现实性。以上三篇文章, 从其内容看, 荀子《劝学》 篇意在督励初涉学者明确学习的意义作用, 进而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柳宗元 《种树郭橐驼传》 和龚自珍 《病梅馆记》 则可看作是对现实教育过失的影射和抨击。给现代教育敲以警钟, 指导教育改革的步伐。

(二) 说理的情感性。三篇文章都发自作者真情实感但又超越个人情感, 字里行间隐含着普世之情即关注人才培养。通过其隐喻策略不难发现, 《劝学》 意在使人明, 明其 “ 学不可以已” 之大道理;《种树郭橐驼传》 意在使人信, 信其“顺人之天, 以致其性”的自然主义教育原则是育人之术; 《病梅馆记》意在使人感。感其“不拘一格”的人才观对社会之重要。

(三) 表达的综合性。三篇散文将叙事、描写、说理、抒情融为一体, 说理深入浅出, 以小见大。《种树郭橐驼传》 通过叙事与说理将“养树”与“养人”有机结合起来, 《病梅馆记》 通过描写与说理描绘出一幅“万马齐喑”的局面, 进而为打破此局面呼吁“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心声。

我国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古代文人著作中蕴含着先进、高明的教育理念, “学不可以已”、“顺木之天, 以致其性”、“不拘一格降人才”等教育哲理值得我们进行反思, 有待对其进一步发掘汲取营养为现实教育之用。

参考文献

[1]]龚自珍.龚自珍全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5.

[2]汪贤度.柳宗元散文选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

篇9:雪梅中蕴含哲理的诗句

关键词:散文名篇 教育哲理 现实教育

中国古代文人历来以“传其事以为官戒”即以寓言的形式向帝王或上层统治者进行纳谏。以展现其对社会不满和期望改革之决心。它有着委婉含蓄的特点,也夹杂着幽默之成分,其中也不乏教育智慧之光芒。本篇文章就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中所编选的三篇文章荀子之《劝学》、柳宗元之《种树郭橐驼传》和龚自珍之《病梅馆记》来分析其各自隐喻表达含义并进一步揭示其蕴含的教育哲理。三篇选文就时间分布而言,贯穿中国古代历史的上古、中古和今古三个重要时期。虽然每一作品生成动机各不同,就发生语境而言也并非专为教育认知而表达,但文中却隐含着共同教育思想,这无疑为现实教学提供了理论基础。该文试图从教育角度按宏观教育、中观教育、微观教育三个层面来论述,挖掘其各篇文章所蕴含教育智慧达到古为今。

一、《病梅馆记》:“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教育方针

此文作于道光十九年,龚自珍被迫辞职返回故里杭州为自己新辟梅园命名“病梅馆”而作的散文。当时清朝封建统治者一方面以八股文作为科举考试选用人才的法定文本,以束缚人们思想;另一方面,大兴文字狱镇压知识分子。在长期严酷思想统治下,人才遭受严重压抑和摧残。《病梅馆记》就是在这样社会背景下写成的。

文章开篇就把人置于一片梅林之中,“皆产梅”的“皆”字说明梅产地多,分布广。暗喻天下人才不可胜数,尤江浙一带人才济济,这为下文“江浙之梅皆病”作了铺垫。就在人们感慨“江山待有人才出”之意境时,作者笔锋一转指出了病梅产生缘由,指出是文人画士对梅的特别嗜好和审美情趣决定的。他们认为“梅以曲为美,直则无资;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于是“砍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一种病态的被歪曲了的美学标准来“以绳天下之梅”,江浙之梅皆病正是“砍、删、夭、锄、遏”之结果,揭示了病梅产生的社会原因,进而生动形象刻画出封建统治阶级残酷扼杀人才的狰狞面目。面对当时“万马齐喑究可哀”之局面,龚自珍直指“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他进而指出,世上的事物都有其自身发展必然趋势,应让其按照自身规律自然生长,如违背就是对他们本性的摧残。这反映到现实教育中,中小学教育标准化、统一化的教育模式严重抑制学生的创新能力,剥夺了他们的独立性和自由。

面对以上弊病,作者决心疗梅,“予购三拜盆”,“誓疗之”,可见其行动果断,疗梅之方法是“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为实现其目的“甘受诟历,辟病梅之馆以疗之”旗帜鲜明地表明其立场和决心,敢于面对现实,与传统势力奋斗到底的决心。最后作者表明自己疗梅的心志,面对如此之多病梅,慨叹自己空暇不多,闲田不多,以自己力量不足以挽回人才遭受扼杀之局面,即便如此还是用“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的心志来表现作者坚持斗争的志向。

从以上论述看,《病梅馆记》映射和抨击了现实教育过失,传统应试教育波及面之广,学生受害程度之深。在应试教育指挥棒下,以分数来衡量一切,抹杀学生天赋,造就出的学生缺乏出类拔萃之才。然而教育改革不是一番风顺,道路曲折漫长,任重道远,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应突破传统教育模式,让学生获得个性发展和自由解放,给予适当监督和引导使其在德、智、体等全面发展基础上培养特殊才能,在教育中也要不拘一格降人才。

二、《种树郭橐驼传》:“顺人之天,以致其性”的教育原则

此文是柳宗元早年在长安任职时期作品,是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现象而言的。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地日益严重,“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仅有一点土地的农民,除了缴纳正常捐粟外,还要承受地方军政长官摊派下来的各种杂税,以致民不聊生。这是柳宗元写作本文社会背景。

《种树郭橐驼传》一文统辖全局总原则:“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此处“天”是指树木生长的自然规律,“性”是指树木的个性和生长习性,树木生长的自然规律要“顺”,其生长习性要“致”。我们教育就是要遵循生长的自然规律,进而实现学生完满个性。为了更好贯彻这一教育原则,就要做到“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这四个环节无一例外的指“树木”即学生。“本欲舒”即在教育中疏导学生,使其心情愉快的学习;“培欲平”指传授的知识要讲求“度”,否则会过犹不及;“土欲故”要求在教学中教师运用心理学上的“统觉”理论在学生已有知识与新学知识之间建立必要联系;“筑欲密”指所学知识要扎实的巩固。由此看来,柳宗元自然主义教育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可与今天倡导的“以学生为中心”教育模式相媲美。

在上面四个环节做好后就“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这是郭橐驼的管理经验。意指在教育中,知识一经传授给学生,就让学生大胆自主去实践。再者教师要热爱学生,做到真正“教书育人”。面对当时现实,针对一些违反自然主义教育规律做法,柳宗元给予猛烈抨击。“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爱之太殷,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这样做只使“木之性日以离矣”。这其实毫不掩饰的指出我们现实教育弊端。在应试教育下,学校以考试作为唯一手段来选拔人才,没真正按照“育人”规律教育学生“以致其性”。其次,加重学生课业负担严重影响青少年身心发展。“爱之太思,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是我们溺爱孩子的真实写照,这样培育的孩子是温室的花朵经不起外面风吹雨打的。

三、《劝学》:“学不可以已”的学习意义、作用、态度和方法

《劝学》是荀子代表作,也是《荀子》开篇之作。“学不可以已”是贯穿全文中心思想:一方面是说学习重要意义,所以不能停止;另一方面对待学习应采取的态度、方法也是不能停止的。

为了论述学习之重要,连用五个比喻,“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变化过程可有所提高和发展。直木“以为轮”“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人改造可改变原来状况。据此推理,人只有经过“博学”才能增长知识,成为一个有道德学识之人。荀子认为人的道德、知识、才能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不断学习获得的。木要改造成“中规”的轮要使“其曲”,金要利需“就砺”,人要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就要“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可见学习之意义重大。荀子同样用五个比喻论述学的重要作用在于弥补以前之不足,把“终日思”与“须臾学”对比,强调空想不如实学。接着从生活经验谈起“跂而望”不如“登高”看的广阔,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这些都能获得良好效果。此效果获得并非人本身固有条件不同,而是“善假于物”的结果。据此理,君子之所以能成为君子是因为善于利用学习来弥补自己不足,这种“学而后知”的观点在当时提出时难能可贵的。

学习态度与方法方面,作者用了十个比喻论证学习要坚持不懈,逐步积累。先正面设喻“积土成山,可以兴风雨,积水成渊,可以生蛟龙。”之所以有如此之功效全在于“积”。同样,人要达到“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之境界就必须先积善成德。再从反面设喻,说明不“积”就不能至千里成江河。人们掌握知识的过程也是逐步积累、由量变到质变之过程。其次从“舍”与“不舍”来论述贵在坚持不懈的学习道理。先用骐骥与驽马对比,骐骥本身条件虽好,如止于一跃达不到十步,驽马本身条件虽差,如能锲而不舍,也可以跑很远。接着用朽木与金石对比,说明“不折”与“可镂”的关键在于“舍”与“不舍”。我们的学习也贵在持之以恒,如是这样,再艰深的学问也可学会。最后用蚯蚓的“用心一”和螃蟹的“用心躁”对比,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这样才能获得成功。荀子关于学习观点无论是学习意义还是学习态度和方法都值得继承借鉴,当然也要与时俱进创造性学习、合作学习等都是有必要的。

四、三篇散文名篇之特色

(一)强烈的教育现实性。以上三篇文章,从其内容看,荀子《劝学》篇意在督励初涉学者明确学习的意义作用,进而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和龚自珍《病梅馆记》则可看作是对现实教育过失的影射和抨击。给现代教育敲以警钟,指导教育改革的步伐。

(二)说理的情感性。三篇文章都发自作者真情实感但又超越个人情感,字里行间隐含着普世之情即关注人才培养。通过其隐喻策略不难发现,《劝学》意在使人明,明其“学不可以已”之大道理;《种树郭橐驼传》意在使人信,信其“顺人之天,以致其性”的自然主义教育原则是育人之术;《病梅馆记》意在使人感。感其“不拘一格”的人才观对社会之重要。

(三)表达的综合性。三篇散文将叙事、描写、说理、抒情融为一体,说理深入浅出,以小见大。《种树郭橐驼传》通过叙事与说理将“养树”与“养人”有机结合起来,《病梅馆记》通过描写与说理描绘出一幅“万马齐喑”的局面,进而为打破此局面呼吁“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心声。

我国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古代文人著作中蕴含着先进、高明的教育理念,“学不可以已”、“ 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不拘一格降人才”等教育哲理值得我们进行反思,有待对其进一步发掘汲取营养为现实教育之用。

参考文献

[1]]龚自珍.龚自珍全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

[2]汪贤度.柳宗元散文选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3]梁启雄.荀子简释[M].北京:古籍出版社,1956.

上一篇:实验心理学[第五章心理物理量表法——阈上感知的测量]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下一篇:乐在其中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