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净沙秋思教学后记

2024-05-12

天净沙秋思教学后记(精选6篇)

篇1:天净沙秋思教学后记

在分析意象组合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进行再创造,意象之间似离实合,似断实续的状态被学生还原了。如在分析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一幅苍凉悲壮的秋行图。原来景是人眼中的景,而人是天涯断肠人,所以第一层形成的动静相迭的事态描绘的其实是天涯沦落人那种颠波流离、潦倒无依的曲折境遇和哀惋凄苦的多重心态下的情感轨迹。学生亦能从这样画面的还原和情感的体验,将诗歌意象通过鉴赏升华为一个境界,也就自然得到了意境的审美升华。

诗歌鉴赏的教学,应该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感知体验,从此来培养文化的感悟能力,形成素养。在过去的诗歌教学中,由于应试专家和老师们精心炮制诗歌鉴赏的解题技巧,学生并没有进行真正的鉴赏活动,而是追求技巧的运用和答案的要点的完整性,跳过了感知和想象的心理层面。我认为诗歌鉴赏的教学要充分尊重审美心理的形成规律,从术语、文化知识的抽象的植入转变到文化感悟的培养,展开合理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有关诗句的意象、意境,这就是一个很好的起点。

通过此课,我感受颇多,反思也很多:

1、团结出战动力,团结出凝聚力:

这节课虽然只是四十五分钟,看上去是我一个人和36名学生的展演,但,在我的背后有整个的教研组,有宋昀老师的悉心指导,有李英军老师的耐心指点,有崔玉萍老师的鼎力相助,有王峰军老师的中肯建议……所以尽管还没有达到学校领导,特别是董校长这样的语文专家的充分肯定,但是,我们也在讲课的过程中,感受到了集体智慧的力量,集体力量的伟大!

2、充分理解了“课文无非是例子”的含义

讲授诗歌要紧紧抓住朗读这把金钥匙,这节课上,我们就充分运用了这一点,于是,学生反复读,而每一遍读的要求又在循序渐进的提高,做到了读中学、读中赏、读中悟、读中背,读中拓,于是,各类诗歌体裁的学习方法,学生都会了。那么,这个例子的作用也就充分显现出来了。

3、诵读教学是我自身教学的薄弱环节。

“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一向自信的我在讲此课之前也有过很多犹豫,在同志们的鼓励下,我坚持下来了,但是,不可否认由于自身驾驭能力有限,所以,本课虽有拓展,但是明显感到容量较小、密度不大,相对于知识爆炸、信息爆炸、智慧爆炸的今天这个时代来讲,我还显得过分保守,也明显暴露出我自身功底不够深厚,学习不够深入,知识不够扎实等诸多缺点,于是,我在头脑中有设计出一系列的读书方案,当然包括读屏,争取能在短时间内有所提高,尽量对各类课型有深入的把握和理解,不负众望。

谢谢!

篇2:天净沙秋思教学后记

秋思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感受诗人孤寂凄凉的心情。

2、通过“读、写、改”等实践活动,理解散曲用“典型、重叠”的意象传情的写作方法。

3、赏析书法、吟诵作品,感受艺术魅力。教学过程:

一、起——理解单个意象之美

师:同学们,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被誉为是文学史上几大高峰。今天我们要学的是被称为是元散曲四大家之一马致远写的一首元散曲中的小令,题目叫作《天净沙.秋思》(出示题目)

师:天净沙是曲牌名,后面的秋思是它题目,中间用一个小圆点隔开来。我们一起来把这首小令的题目和曲牌名读一下,预备齐!

生齐读

师:这首小令被称为是“秋思之祖”,它为什么在历史上有这么高的评价呢?我们今天先来细细的品味。同学们手头也有课文纸,屏幕上盛老师也打出来了,你自个小声的读上几遍,我们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读正确,读流利。这个要求不高是不是?赶紧开始吧。

生自由朗读

师:这么快就读好了?一个人来读,谁?手举得高一点。生读

师:不错,读正确,读流利这个要求已经做到了。如果你在读的时候稍稍有些停顿,那就能读出味道来了。谁再来读读?

生读

师:你们有没有听出一种拖音,一种停顿,有没有听出来?有些味道出来了!咱们一起把这首小令来读一读。

生齐读 师:恩,第一次读就能读这么好,已经很不容易了。同学们,你们在读这首小令的时候,从里边读出了哪几种景呢?赶紧把它圈出来。

师:请您把圈出来的景报出来!然后盛老师帮助你把它贴到黑板上。生:枯藤

师:你说一个我贴一个。

生: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

师:人也是景物中的一种,盛老师把它括出来。谢谢你,你们是不是把这么多的景都画出来了。

师:同学们,刚才你们刚说到了,这小令当中有一条路,在古代的路叫“道”。那么这是一条怎样的路呢?我们放一个视频帮助你们联想。

播放视频

师:刚才同学们看到的是一条怎样的路?你能不能用一个自己的词语来概括一下。生:荒凉的路 生:人迹罕至的路 生:僻静的路

师:僻静的路,不热闹 生:崎岖的路 师:不好走。生:荒无人烟 生:高低不平

师:所以在这里说这是一条“古道”,可见是年久失修了,对不对?同学们,刚才一个“古”字,还有一个视频,唤起了我们这么多的联想。接下来,请你再想象一下,这又是怎样的“藤”、怎样的“树”、怎样的乌鸦、怎样的马、怎样的风,等等。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景,也在前边用一个词来概括一下。选择一个景就可以,就用你自己的词。说说看!

生:我觉得西风是萧瑟的风 师:萧瑟的风,所以是西风 生:凋零的树

师:凋零的树,树叶落下来了是吧!生:骨瘦如柴的马

师:这个词用得好!所以是瘦马。生:潺潺的流水

师:那可是一幅比较美妙的景。

生:这是一个低垂的,没有生机的枯藤。师:哦,枯萎的藤,没有生机的藤,对吧!生:稀疏零散的人家

师:零散的人家,给你一种比较温馨的感觉,是不是? 生:我觉得是饱经风霜的断肠人

师:一个饱经风霜的断肠人,他好像看到。生:年久失修的小桥

师:这个桥有点古朴的味道 生:简陋的小桥

师:简陋的小桥,但是潺潺的流水,还有边上的人家,给我们的感觉还是有点温馨是不是?接着说,别的景,还有吗?

生:清澈的流水

生: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师:黄昏归巢的乌鸦,看到乌鸦我们会有什么感觉?喜欢不喜欢? 生:不喜欢,他会有种凄凉的感觉

师:是的,你说的很好!她说乌鸦会给我们带来一种凄凉的感觉。古诗当中,经常会有寒鸦、木鸦这样的词,包括今天的昏鸦也是的。

生:疲惫的马

师:疲惫的马,因为是瘦马 师:同学们,你们看到的景呀,这个藤是枯萎的,树是凋零苍老的,乌鸦是黄昏归巢的,还有这个道是?刚才说了那么多。还有这个风是萧瑟的,马是瘦弱的、疲惫不堪的等等。

师:这些景你们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绪和情感呢?

生:我感受到作者一生漂泊在外,他感到非常的孤单,非常的凄凉。师:哦,你读出了一种孤单凄凉的感觉。还有谁有不同的感受? 生:我读出了有种寂寞的感觉 师:哦,你读出了寂寞的感觉 生:我读出了作者内心的凄楚。

师:哦,也是读出了凄楚的感觉,同学们,像这种传递了作者情绪和情感的景,我们给他一个词,叫作“意象”(板书意象)我们一起把这个词说一下吧!

生齐读“意象”

师:马致远的一生都不得志,常年漂泊异乡,所以这些意象就很好的传递了哪种孤寂、凄凉、思乡的情绪和情感。我们再把这些意象读一读。

生齐读

师: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三组意象,这个小桥、流水、人家放在这里有点不协调呀?刚才你们说这些意象好像传递给我们是比较温馨、温暖的、美好的感觉。那我们能不能把它改成同样像上面下面那样的意象好不好?

生:因为这三个词写得是美好的事物,当时作者漂泊在异乡,看着这些温馨美好的事物,更加能反衬出作者当时孤独寂寞的情感。

师:你说的太好了,水平太高了。他用了一个词,用得是“反衬”所以你们觉得这三个意象还是不能替换掉的是吗?好!那让我们连起来,再来读一读整首小令。感受一下作者孤独、寂寞、思乡的情怀。

师起:天净沙

秋思,慢一点,注意停顿。生齐读

二、承——体会重叠意象之美

师:同学们,在这首小令当中每一句都是三个意象放在一起,对不对?那么这三个意象放在一起描绘的是一种怎样的情景呢?接下来,盛老师,要请同学们分工合作,我们要把它改成一篇散文。

分组,学生练笔 师:刚盛老师在你的本子上画了记号的同学拿着你的本子站上来,接下来我们来合作一下,你们读小令,他们就把他们散文的语言念出来。你们准备,盛老师来给你们读题目。

生齐读:枯藤老树昏鸦

生1:凋零的树的叶子,在萧瑟的西风中,一片一片的落下,传来沙沙的声音。挂在它身上的老藤也无力的垂下,它上面长满了灰色的快要枯萎的苔藓。

生齐读:小桥流水人家

生2:一座简朴的小桥,在长长的小溪上。一些农家上升起袅袅的炊烟。阵阵菜香从窗里飘出,一派温馨的景象。

生齐读:古道西风瘦马

生3:荒凉的古道上,萧瑟的秋风里,走着一匹骨肉如柴的马儿。生齐读: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生4:夕阳缓缓的从天空落下,漂泊在外的旅人独自走向天涯海角,更加忧伤了。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发现刚才听了他们写的,其实我们这里的三个三个的意象之间都是有联系的,是不是?这样,接下来我们完整的把他们的散文来听一遍。一边听,一边在心里默诵。

生读:凋零的树的叶子,在萧瑟的西风中,一片一片的落下,传来沙沙的声音。挂在它身上的老藤也无力的垂下,它上面长满了灰色的快要枯萎的苔藓。一座简朴的小桥,在长长的小溪上。一些农家上升起袅袅的炊烟。阵阵菜香从窗里飘出,一派温馨的景象。荒凉的古道上,萧瑟的秋风里,走着一匹骨肉如柴的马儿。夕阳缓缓的从天空落下,漂泊在外的旅人独自走向天涯海角,更加忧伤了。

师:你们看,就这样,我们自己把它改变成了一篇优美的散文!

师:同学们,这里的这首小令只有28个字,但是它前三句用三个三个并排叠加的意象写了景,后两句直接抒情,向我们描绘了一派苍凉的意境。接下来盛老师请同学们配上音乐,一边想象你们刚才自己写的这个情景,再来诵读这首小令。

生配乐诵读

三、转——体会不同意象之作用

同学们,你们在这首小令中读到一个“秋”字吗?读的到一个“思”字吗?但是我们却处处都能感受到这种秋意,这种思乡情怀。难怪它被称为是“秋思之祖”,这首小令写了马致远漂泊异乡的孤寂、思乡之情。接下来,盛老师要请你们做一个大胆的猜测,如果马致远不是在夕阳西下的时候漂泊在天涯,而是荣归故乡,金榜题名,意气风发。盛老师给他改两句。(最后两句改为:荣归故乡,状元郎意气风发)

生齐读改后两句 师:这个时候他看到的意象还会是这些吗?他用的还会是这些意象吗?那会是怎样的意象呢?接下来,我们来几人小组合作改写意象。

分组改写意象

师:接下来我们选那些意象去替换呢?你们自己要说明理由,再把它挑过去。

生:我们写的是骏马,我觉得作者如果是荣归故乡的话,他肯定是骑着一匹骏马回到他的故乡。

师:哇!他骑着一匹高头骏马回故乡,你这个让我想起了一句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那你为什么不写壮马?瘦马?壮马?好不好?

生:我觉得骏马更好一些,壮马太俗了。师:我同意,我同意,那就用你的骏马。

生:我们写的是青藤,我觉得青藤有一种生机勃勃,特别有活力的感觉,新叶子都长出来了,也代表了作者荣归故乡特别高兴自豪的心情。

师:正好跟这个枯藤对应,还有一个心藤好不好?这是谁家的?赶紧说理由呀!

生:我们写新藤也是为了和枯藤对比,而且新藤感觉生机勃勃,在枯藤上面长出了新藤感觉容光焕发的感觉。

师:新藤也是这种感觉,青藤也是这种感觉,你们觉得新藤刚好还是青藤更好?我觉得这两个词语都不错,我暂时先选一个。

生:我们组写的是秋桂,我们想让秋桂代替老树,因为刚刚同学写的老树的叶子一片片落下,上面还长着灰色的苔藓,然后这个秋桂就是秋天独有的花朵,桂树上面长满绿叶,还透着点点的桂花,显示出生机勃勃的感觉。

师:折桂就好像是考中状元的意思,所以你们要选桂是不是?好,那么我看到这里有柳说明这些同学要把他写成是春天的时候回来是不是?这个同学要把他写成秋天的时候回来,那到时候你们看看,这个玉柳你们觉得怎么样?谁家的?赶紧说理由。

生:我们写玉柳是因为它对应老树的,老树是秋天凋零的感觉,玉柳代表春天生机勃勃的,我们要产生一个对比,所以我们选择玉柳。

师:哦,但是我很奇怪,我第一次看到这个玉柳呀!我们经常看到的是绿柳是不是?你们为什么要创造这样一个意象呢?

生:因为我们觉得这个景色比较美,翠柳只代表绿色,玉柳就有一种姿态美好的感觉。师:你再给她加上一个词。生:我觉得应该是晶莹剔透的。师:还充满生机,有一定的光泽是不是?我觉得这个玉柳太好了,这是你们创造的意象,盛老师第一次听到,看到,真了不起!

生:我们写的是飞燕,我觉得飞燕和昏鸦可以对应,因为春天的景象,燕子都在,燕子代表春天的到来,十分喜气洋洋。

师:那这个翠鸟谁家的?赶紧说理由。生:飞燕是在春天的时候从北归南的,也就是他荣归故乡,而且燕子是居住在屋檐下的,有一种很温馨,美好的感觉。

师:还有一种的动感是不是?

生:和风是我们写的,我觉得和风可以和西风对比。因为和风更能体现出春天生机勃勃温暖的感觉。

生:我们写的是碧草,我们想用碧草代替古道,因为古道是很荒凉的,荒无人迹。如果说作者荣归故乡的话,荒无人烟的道路应是充满生机。碧草的碧是绿色,似乎要滴出水了,很耀眼,很鲜艳,所以我们想用碧草代替。

生:我觉得嫩草更好,因为碧单只绿的意思,嫩是春天刚刚出芽,更鲜嫩一些。师:嫩草也代表一种生机,我觉得未尝不可。琼枝是谁家的啊?

生:我想到一个词:玉叶琼枝,玉和琼是代表美好的意思,作者意气风发,他看到的事物都是美好的。

师:是呀!如果说这里的玉柳改成琼枝可以吗?可以吧!太好了,我觉得一个一个都舍不得扔下,喜鹊是谁家的?为什么选喜鹊?

生:我觉得喜鹊名字里有喜,它本来也是用来表示喜气洋洋,和昏鸦形成鲜明的对比,所以我们选喜鹊。

师:这么多的意象,我都不知道选什么好了,暂时把你们替换的意象放进去读一读吧!生齐读:青藤玉柳飞燕

小桥流水人家

碧草和风骏马

荣归故乡

状元郎意气风发

师:也比较通的吧!你看这是你们自己创作的一首小令。那如果是这样的一首小令,题目还能用秋思吗?你们想把它改成什么名字?

生:春归、荣归

师:那我就改成荣归,我们一起把我们自己创作的荣归再来读一读吧!生齐读:天净沙.荣归

青藤玉柳飞燕

小桥流水人家

碧草和风骏马

荣归故乡

状元郎意气风发

四、合——再悟意象之凄美

师:可惜呀!马致远一辈子都没有这样的机会,他一辈子都在流浪,一辈子都在思乡,所以只能用他刚才小令中的意象才能把他的这种孤寂凄凉的思乡之情充分的表达出来。同学们,古代的这种曲子,就好像我们现在的歌词,它是谱成曲子演唱的,马致远的这首天净沙秋思谱成曲子后到处传唱,几百年来,它还被写成无数的书法作品,接下来,盛老师请你们一边欣赏书法作品,一边来听它的吟唱。(播放音频)

师:好不好听?不太习惯是吧!古代的人们都是这样唱的,传递给你一种怎样的情绪和情感?

生:有一种淡淡的忧伤。

篇3:天净沙秋思教学后记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品味语言, 感悟小令凄婉、萧瑟的意境。

2.通过与余光中的诗《乡愁》的比较阅读, 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悲秋情怀和思乡之情, 学习用具体的意象表达抽象的感情的方法。

3.背诵默写课文, 积累诗文知识。

4.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借助品读、想象, 领会小令凄婉、萧瑟的意境与悲秋、思乡的思想感情。

2.难点:从语言角度, 赏析诗歌, 领悟曲中情趣。训练想象、联想的能力, 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激情导趣

1. 课前播放学生熟悉的歌曲《流浪歌》。学生欣赏歌曲。

2. 诗句接龙:回顾学过的关于思乡主题的诗句。创设情境, 谈话导入。

设计意图:以游戏和歌曲的方式导入, 激发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兴趣, 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 为后面的学习作铺垫。

二、初读诗歌, 整体感知

1. 作者马致远和元曲文学常识简介。

2. 播放课文视频。

3. 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听课件范读课文, 留心朗读节奏, 体会感情基调。

4.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朗读是理解文章的基础, 通过课堂朗读, 与诗人对话, 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理解文章, 把握文本。

三、研读课文, 感悟意境

1. 找一找。

曲中描绘了哪几种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哪句话是画龙点睛之笔?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这首曲的内容吗?

学生活动:阅读课文, 思考品味, 与同桌交流读后感受。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作者描绘的景色。

2. 想一想。

从这些景物的描写中, 你品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作者的思想感情, 从哪一关键词句体现出来?表现了他怎样的情感?

学生活动:通过秋景的描写, 表现羁旅游子的悲秋情怀和思乡之情。“断肠人在天涯”, 表现了作者伤心欲绝的感情, 以及背井离乡的游子思乡悲秋之情。

3. 说一说。

假如你就是“断肠人”, 你能说说断肠人在想些什么吗?

设计意图:“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所有景语皆情语”。引导学生学习以景托情, 融情于景的手法, 化景语为情语, 体验游子的悲苦与心酸, 了解写作特色。

四、比较阅读, 合作探究

播放台湾作家余光中的诗《乡愁》。

探究1:《乡愁》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探究2:《乡愁》和《天净沙秋思》两首诗在结构、语言和写作手法上有什么异同?

探究3:说说你喜欢诗《乡愁》中的哪一句?为什么?

学生活动:

1. 全班诵读《乡愁》。

2. 小组开展合作探究。

3. 各组选派组员交流发言。教师补充小结。

4. 背诵两首诗。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学习能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及合作的能力。通过与《乡愁》的比较阅读, 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悲秋情怀和思乡之情, 提升文学素养。

五、作业布置

基础题:背诵默写。

提高题:把小令改写成一篇散文, 也可绘成一幅素描画面。

拓展题:收集整理关于思乡主题的诗句。

篇4:《天净沙.秋思》教学实录

关键词:古诗词;赏析;方法

师: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值得世代相传的精神瑰宝,对诗歌,清代诗人赵翼《论诗》中有一段这样的评价:“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这句诗是什么意思?

生:每朝每代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学作品和出类拔萃的人才。

师:请同学们说说看,我们国家历代文学的代表形式。

生:唐诗、宋词、元曲。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古代文人往往借助唐诗、宋词、元曲等多种古诗体裁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那么我们如何赏析古诗词呢?今天,我们借助一首脍炙人口的元曲——《天净沙·秋思》(散曲),在感受一下诗歌的独特魅力的同时,学习一下古诗词的赏析。

师:请同学们先自由读这首元曲,体会一下这首《天净沙·秋思》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自由朗读)

师:这首元曲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生:悲伤,愁苦……

师:请两位同学读一读这首元曲,请同学们一起来品味一下这样的感情。

师:通过同学们的朗读,我们成功地体会到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悲伤、愁苦的感情。由此可见,通过朗读,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

师:这首元曲有没有直接写到悲伤?

生:没有。

师:那么作者是如何表现感情的呢?我们来一起来听一下朗读录音,希望同学们能够找出其中最明显地表现出作者悲伤心情的一句话。

师:是哪一句?

生:断肠人/在/天涯。

师:请同学们齐读一遍。

师:什么是“断肠人”?

生: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处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

师: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去读结尾句呢?

生:舒缓,低沉、凝重、滞缓

师:我们一起读一下,注意感情和节奏的控制。

师:通过这样的朗读,我们可以感知作者内心悲痛欲绝的情感。请同学们再读全曲,思考:是否曲中每句都是悲伤的基调?都要读得如此低沉凝重呢?

生:不是,“小河流水人家”,色彩较为清丽明净。

师:“小河流水人家”,通常是写我国哪个地方的景象?江南在你的眼中是如何的?是否有你喜欢诗句的(描绘一下)?

(生自由回答)

师:提到江南,往往会给人一种春意昂然,暖风袭人的感受,江南美景的温婉多情也往往使人心生暖意。所以,这句在朗读时应该节奏明快,语气轻松一些,请同学们试试读。

师:思考,这句的基调是否与全曲的悲愁基调不和谐呢?这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师:衬托(反衬)。通过“小桥流水人家”的生气盎然而又恬美、安适的景象,衬托出游子还在“古道西风“中骑着瘦马飘零无归的悲凉。人贵直,文贵曲。乐景写愁使愁更愁,使情更伤!请同学们在理解这首元曲基调的基础上,再次饱含感情地朗讀一遍。

由此可见,朗读的运用在诗歌学习中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诗的意境及作者的愁重心伤的情感。

师:我现在想问问我们的同学,为什么“断肠人”如此心伤,如此悲痛呢?

生:他背井离乡,远在天边呢。从“天涯”二字可以看出。

师:“天涯”是什么意思呢?

生:天边之意。

师:因为他远在天边,所以才会伤心欲绝,愁思万千,肝肠寸断,哪些景物可以帮助表现作者的伤心之情呢?

生:通过九种景物,表现了作者的伤心之情。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师:这些景物都是我们在秋天里常见的景物,可是它们在“断肠人”的眼中,却有这样不同,请同学们来谈一谈,这些景物有什么样的特点,在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起了什么作用?

(生自由回答)

师:根据刚才所说的,我们能否用散文化、诗画般的语言,把这些景物勾画成一幅完整的场景?(80字)

生:枯藤缠绕着老树,黄昏时分,上面栖息了晚归的乌鸦,一座小桥横卧潺潺流水之上,波光里映出几户人家的房屋;荒凉的古道上,西风飒飒,一匹瘦马踯躅独行,那肝肠寸断的游子,远在天边遥望着故乡。

师:作者仅仅用了九组名词,九种景物,十八个字,就为我们展现了一派秋天凄凉萧索,昏暗渺茫、毫无生气的景象。这不仅让我们的心和那位“断肠人”一样触景而悲,愁肠满腹,同时也会生出疑问:到底“断肠人”在“思索”什么,思念什么,让他这样情伤呢?

这首散曲的题目叫“秋思”,可全篇28字中,并无一词提及到“思”,到底“思”什么?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讨论:注意曲的韵脚;家——涯)

生:游子思归。

师:作者把游子思归的思想感情融入到自然景物中表达出来,这种写作手法就是我们常说的——

生:借景抒情。

师:《天净沙·秋思》则妙在情景交融,前三句十八个字,共写了九种事物,描绘了多幅图画,渲染了一种萧瑟苍凉的意境。每一个词都深刻而准确地体现了一个漂泊天涯的断肠人的独特感受,烘托出天涯游子愁肠寸断的情愫。王国维说它“纯是天籁,深得唐人绝句妙境”。可见其艺术性价值之高,因此此曲还被誉为“秋思之祖”。

师:这样的一首好曲,让我们不禁感叹讶异于作者的功力,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是谁——

马致远(1250-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

师:再读全诗,同学们能否从今天的这节课中总结一下鉴赏古诗词的方法有哪些。

生:通过朗读理解诗词的基本意思。

生:通过关键词句,理解诗句的内涵。(动词、形容词、押韵的字、语言的感情色彩……)

生:我们要能够明确诗歌所表现的意象(内在的思想感情内涵和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体)及表现手法的运用(衬托……)

生:了解作者的生平背景,有助于作品的理解。

篇5:《天净沙 秋思》教学设计

昆明市第十四中学 谭富荣

一、教学目标

1、诵读整首小令,体味词的韵律美。

2、品味这首小令,体会其中的景物描写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背诵整首小令。

2、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游子的凄苦心境。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

四、教学时间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语(2分钟)

秋天是一个适合抒情的季节,许多诗人、词人都在这个季节里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句子。例如王维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范仲淹的“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刘禹锡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等等。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别致的描写秋景、抒发秋情小令,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板书)。

2、朗读而成诵(15分钟)

①师配乐范读

②学生齐读

③学生给诗歌划分节奏,注意重音: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④老师指名读

⑤学生自由读

⑥学生分组读

⑦学生配乐诵读:先个人读、再齐读。

3、分组看“景”、察“情”、问“法”(20分钟)

①五人为一组,讨论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这首小令写了哪些景物?

第二、这首小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思?

第三、这首小令使用了什么手法?

②以上问题由学生讨论,师适当点拨,共同明确。

第一、这首小令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阳十种景物。十种景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增添景物的个性,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

第二、这首小令在最后一句揭示“秋思”的含义,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从第一点中“十景”的某些修饰语和“断肠人”这个角色名称可以挖掘出这首小令的情感。

第三、这首小令主要使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十种景物并置,一词一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可感的景物,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思乡之情,有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使人感到具体生动。所以,这十景也有“触景生情”之妙,看枯藤、老树、昏鸦、夕阳而生的凄凉之情,看小桥、流水人家引发的游子思乡之情,两者的作用之下,更能凸显“断肠人”三字。另外,这十种景物还使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

4、总结(3分钟)

①师小结:这首小令仅用28个字就是传神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凄苦之情,除了最后一句,全都是景语,而字字却是扣着“情”来写,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天净沙·秋思》堪称是写秋景、抒秋情,情景结合的佳作。

②师生配乐朗诵《天净沙·秋思》

六、作业安排

将小令《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篇300字左右的小散文,要求有景有情。

七、板书设计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读:韵律美

品:景——十种景物、秋郊夕照图

情——游子的凄苦、思乡之情

篇6:《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秋思

一、导入:

秋天是一个容易让文人墨客伤感的季节,远离故乡的游子最容易在这个季节里感时伤世、慷慨悲歌,在古诗词中有很多的体现, 也有不少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杰作。同学们知道吗?在元代,有一位叫马致远的著名曲作家写了一首经典之作《天净沙·秋思》,就是其中最为著名作品之一,写的就是漂泊羁旅的游子之思。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学习,共同感受一下在那遥远的年代, 一位离乡游子秋日的情怀。现在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第66页,自由朗读。

二、背景知识简介

1、课题由两部分组成, 与词相似,“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即“秋的思念”。

2、关于曲。元曲与唐诗、宋词是文学史上的三座艺术高峰。曲在元代兴起, 它开拓了一条大众化、通俗化的新的文学途径, 在格律、字句和情调上有较大自由。元曲包括两种文体: 一种是剧曲, 又叫杂剧, 属于戏剧一类;一种是“ 散曲”, 属于诗歌一类。散曲从结构上又分为小令和套数两类。小令通常是独立的单只曲牌, 按曲调创作, 每一个曲调都有自己的名称, 各个曲调的字数和句式都不相同, 常用于写景、抒情。《天净沙·秋思》就属散曲中的小令。

3、关于作者。作者马致远, 他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同称“元曲四大家”,是我国元代著名大戏剧家、散曲家。青年时期仕途坎坷,中年中进士,曾任江浙行省官吏,后在大都任工部主事。他晚年不满时政,隐居田园,以衔杯击缶自娱,这首散曲是他的代表作, 在诗人精心选择和渲染的画面中, 渗透着浪迹天涯的旅人在秋天夕阳下的孤独与愁苦。这首小令《天净沙·秋思》脍炙人口,被誉为“秋思之祖”。

三、文章分析

1、一首好诗就是一幅好画, 人们常说,“ 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这首元曲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秋景呢?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请大家齐读这首小令。

这首小令一共五句,共28个字,在这短短的28个字中,一共提到了哪些事物、景物?——藤、树、鸦、小桥、流水、人家、道、风、马、夕阳。

这些景物有何特点?藤是什么样的藤?枯藤,树是老树,鸦是昏鸦,桥是小桥,水是流水,家是人家,道是古道,风是西风寒风,马不是肥膘的马,是瘦马,太阳是即将落山的夕阳。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九种景物是在夕阳西下这样一个大的色彩环境下的,夕阳西下,时间愈来愈晚, 光色惨淡、昏黄, 更使以上景物倍添迟暮苍凉的情调氛围。这些景物烘托出了断肠人的那种心境。

这些景物都是我们在秋天里常见的景物,可是它们在“断肠人”的眼中,却有这样不同。你能否用散文化的语言来描绘一下小令中的这幅画? 【译文】

枯藤缠绕的老树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小桥旁潺潺的流水映出几户人家,荒凉的古道上,迎着萧瑟的秋风走来一匹孤独的瘦马。夕阳已经朝西落下,漂泊未归的游子还在天涯。

作者在这首小令中,用极其简约的文字,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这样一幅生动的图景: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这些景物构成的这幅图给你什么样的感觉?——悲凉、凄凉、萧索,哪句话是画龙点睛之笔,最直接的道出了作者此时的悲伤心情?——断肠人在天涯

什么是“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处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去读结尾句呢?——低沉、凝重、滞缓 齐读这句,注意感情和节奏的控制。

通过这样的朗读,我们可以感知作者内心悲痛欲绝的情感。

请同学们再读全曲,思考:是否曲中每句都是悲伤的基调?都要读得如此低沉凝重呢? 生:不是,“小河流水人家”,色彩较为清丽明净。师:“小河流水人家”,是一幅怎样的景象?

师:思考,这句的基调是否与全曲的悲愁基调不和谐呢?这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师:衬托(反衬)。通过“小桥流水人家”的生气盎然而又恬美、安适的景象,衬托出游子还在“古道西风“中骑着瘦马飘零无归的悲凉。人贵直,文贵曲。乐景写愁使愁更愁,使情更伤!请同学们在理解这首元曲基调的基础上,再次饱含感情地朗读一遍。

我们说这首小令的画龙点睛之笔是最后的“断肠人在天涯”,这首散曲的题目叫“秋思”,可全篇28字中,并无一词提及到“思”,到底“断肠人”在“思索”什么,思念什么,让他这样情伤呢? 生:游子思归。

师:处在上述环境中的人是“ 天涯游子”, 他因思乡愁而“断肠”, 作者把游子思归的思想感情融入到自然景物中表达出来,这种写作手法就是我们常说的———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师:《天净沙·秋思》则妙在情景交融,前三句十八个字,共写了九种事物,用白描的手法,渲染了一种萧瑟苍凉的意境。每一个词都深刻而准确地体现了一个漂泊天涯的断肠人的独特感受,烘托出天涯游子愁肠寸断的情愫。王国维说它“纯是天籁,深得唐人绝句妙境”。可见其艺术性价值之高,真不愧为“秋思之祖”。

再次朗读,体会情感

上一篇:关于友谊的道歉信下一篇:秘书三级录像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