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净沙·秋思译文赏析

2024-05-15

天净沙·秋思译文赏析(精选6篇)

篇1:天净沙·秋思译文赏析

《天净沙·秋思》原文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天净沙·秋思》译文

一年一度的秋风,又吹到了洛阳城中,身居洛阳城内的游子,不知家乡的亲人怎么样了;写封家书问候平安,要说的话太多了,又不知从何说起。

信写好了,又担心匆匆中没有把自己想要说的话写完;当捎信人出发时,又拆开信封,再还给他。

《天净沙·秋思》注释

⑴意万重:极言心思之多;

⑵复恐:又恐怕;

⑶行人:指捎信的人;

⑷临发:将出发;

⑸开封:拆开已经封好的家书。

《天净沙·秋思》译文

洛阳城又开始刮秋风了,凉风阵阵吹起了我埋藏在心底的万千思绪,便想写封书信以表对家人思恋。

又担心时间匆忙有什么没有写到之处,在送信之人即将出发前有再次打开信封检查。

篇2:天净沙·秋思译文赏析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

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

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断肠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鉴赏】

一、主题:通过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

二、赏析:它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氛围中,使主观感情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篇3:《天净沙·秋思》的电影式解读

关键词:《天净沙·秋思》,蒙太奇,实景,虚景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这首著名的小令通过画面或镜头组接的方式, 简洁传神地勾勒出夕阳西下, 游子独行无依的晚景图, 表达出一份浓浓的羁旅之愁。对此, 历来的评析并无多少异议;但在怎样解读, 以求更准确地把握这种意蕴上, 倒可以尝试新的途径。

设若我们自己就是导演, 该怎样执导拍摄这样一组画面?我们知道, 电影是离不开蒙太奇手段的。所谓“蒙太奇”就是剪辑和组合的意思, 它是电影的构成手段、叙述方式, 即镜头、场面、段落的安排组接, 具体可划分为“平行蒙太奇”、“对比蒙太奇”、“心理蒙太奇”……在《秋思》中, “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构成平行蒙太奇, 而“小桥流水人家”则与前面两组画面构成对比蒙太奇。我们可以这样来拍摄这组画面:

日落时分。晚霞映红天际。苍茫的大西北原野上, 一条古道蜿蜒着伸向远方。

画面外隐隐传来马铃声。镜头推向远处, 一个小黑点在逐渐增大, 增大;镜头更近一步推进, 一个瘦瘦的诗人骑在一条同样瘦瘦的老马身上, 慢慢向我们走来。西风吹拂着他单薄的衣衫。诗人满脸的疲惫、满脸的尘埃、满脸的焦虑忧伤。他抬眼打量起前方, 想找寻投宿的地点。但见几棵老树, 几丛枯藤, 树顶上或落或旋着一群乌鸦。诗人呆呆地望着。一瞬间, 另一组鲜活的画面出现在镜头前———一孔小小巧巧的石桥卧在那里, 桥下是淙淙碧绿的水流, 水流旁有丛丛芭蕉掩映着的房屋, 芭蕉丛或屋窗前还隐约着女人的身影———这是诗人江南故乡的景象啊。这时, 画面外传来几声鸦啼, 镜头切换到诗人被从幻梦中惊醒的脸上, 怅然若失取代了先前的丝丝兴奋与惊喜。诗人回望西天, 太阳正要坠下地平线, 他长叹一声, 急急地打马而去, 渐渐消失在苍茫的暮色中。那苍凉的鸦声一地伴随着画面。

篇4:天净沙·秋思译文赏析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 天净沙·秋思 翻译

一、引言

生态翻译学是一种从多维新视角洞悉翻译现象的研究,认为翻译活动即是 适应与选择的过程,翻译方法是语言、文化、交际等三个层面的维度转换即适应性选择转换,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即为最佳翻译。词曲翻译领域涌现过许多精美作品,好的译本应综合考虑词曲翻译过程中涉及的诸多因素,在复杂的翻译生态环境中以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标准进行优化,在译文中实现多层面多维度转换,最大限度传递对等信息。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是元曲杰出的代表,历代传诵的佳篇,原文“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 人在天涯。”以精炼的二十八字寄情于物,通过众多自然景物的鲜明形象,浓重的深秋色彩勾勒出一幅悲凉的秋思意象,将诗人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此曲巳有不少学者从不同翻译视角对英译本进行深入探讨。诗人通过枯、老、昏、古、西、瘦六个字将无限愁思自然的寓于图景中,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出现了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愁肠绞断,却不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透露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

二、译本比较与分析

作为一首流传千古的名曲,翻译版本不少,笔者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四个译本从生态翻译学角度进行比较与分析。

译本一

Autumn

Crows hovering over rugged old trees with withered

Vine-the day is about done. Yonder is a tiny bridge over a sparkling stream, and on the far bank, a pretty village. But the traveler has to go on down this ancient troad, the west wind moaning, his bony horse groaning, trudging towards the sinking sun, farther and farther away

from home. (翁显良译)

译本二

Tune: Tian Jing Sha

Autumn Thoughts Dry vine, old tree, crows at dusk. Low bridge, stream running, cottages, Ancient road, west wind, lean nag, The sun westerning, And one with breaking heart at the skys edge.(Cytril Birch译)

译本三

Dried vine (s) ,(an) old tree,evening crow(s) ;(A) small bridge,flowing water, menps home(s) ;(An) ancient road,west wind(s) ,(a) lean horse;

Sun slants west; A heart-torn man at skys end.(叶维廉 译)

译本四

Tune: “Clear Sky Over the Sand” Autumn Old trees wreathed with rotten vine fly evening crows; Beneath tiny bridge beside a cot a clear stream flows; On ancient road in western breeze a lean horse goes. Westward declines the sun; Far, far from home is the heartbroken one.(许渊冲 译)

以上四位译者都是造诣较高的文学翻译名家,由于译者本身的语言环境、文化背景、交际习惯等不同,同一首词有不同形式的译文,各有所长。译本一翁先生的译文不拘泥于原文形式,采用散文释义原曲,摆脱了汉语词曲韵律的束缚。Cytril Birch 翻译时保留了汉语意象诗意象并置、功能词省略等特有形式,中国意象诗特有的体裁特征得以传播,突破了英语诗歌的常规形式,给西方读者一种新鲜感。译文三几乎完全是逐字翻译, 遵照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并置特征, 具有模拟真实的感知行为的电影蒙太奇效果,让读者如同与作者置身于同一个空间,进而与作者在情感上取得共鸣。而许的译文则结合了中西诗歌的特点,既保留了原曲的意象,又遵循了英诗惯有的表达方式。下面将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对所选的三个译本在语言、文化和交际三个维度的转换分别加以比较和分析。

1、语言维

语言维层面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就是指翻译时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上对语言形式进行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英语和汉语在语言形式上差异明显。首先,汉语虚词少,通常汉语信息承载量比英语多,原文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等几个简单词语就勾勒出一幅意境深远的画面,意境丰富。但英语截然不同,因虚词的多样和句式结构的复杂,通常汉译英后难以保持原文简练的句式,但中国五千年文化沉淀出的古典诗词有着特定的形式与内涵,如果仅为了内涵的传递不顾形式,则失去了中国古典诗词独有的形式美。

再者,英语和汉语诗词魅力独特在于句式与节奏(rhythm)兼顾,只是汉诗词的节奏侧重韵,英诗词的节奏则侧重声。中文《秋思》的五个短句句尾都押a的韵,以上四个译本,只有叶、许采取了押韵的手法,读起来颇有原文的韵味,富有节奏,其余两个则稍有欠缺,声韵不明显。由上可见,就语言维角度,上文四个译本中翁在句式结构方面变动过大,Cytril Birch 句子结构传神却内涵欠缺,叶先生的译作押了音韵但内涵传递不够,只有许的译本基本上保留了原诗的形美和音美,又以符合英诗的表达方式翻译,语言简练优美,格律和节奏略胜一筹。

2、文化维

文化维层面的转换是指译者进行语言转换的同时关注适应该语言所属的整个文化系统,即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与阐释。好的译文要能够再现原作的文化风格和文化信息,译者在翻译时必须关注原作本身的语言文化因素,经过适应和选择的转换进行再现,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秋思》富含意象,情景交融,有着其特定的美学意象。前面四个译本中,withered vines,dry vine,dried vine和rotten vine分别为枯藤的不同译法,英语用vine译出藤这一相对具体的概念,枯为一抽象意象,四位译者分别用了withered,dry,dried 和 rotten 进行诠释。因译者的文化背景不同,结尾句“断肠人在天涯”的翻译也做出了不同的阐释, 翁、许的译文强调游子正离家远去的失落和有家不能回的痛苦和对家人的思念之情;Birch 在翻译这首诗时同叶维廉不谋而合,通过一动一静的背景即夕阳缓缓落山与伤心人远离家乡的静态画面,为读者描绘出一个疲倦绝望的游子远在他乡茫然若失、满心惆怅的景象。就文化转换这个层面,四种译本各有千秋,原文的意境和形象都不同程度地得以传达。

3、交际维

交际维层面的转换即译者把选择转换的侧重点放在关注原文中的交际意图是否在译文中得以体现。诗词交际维层面的转换是译语读者能领悟到源语作者的表达初衷,在情感、思想等各方面与作者产生共鸣,因此译者应起到桥梁的沟通作用,准确转换,实现原文作者与译文读者间的有效交际。秋思题眼在“思”,巧妙地将诗人的无限愁思自然的寓于具体意象的图景中,以上译文只有翁、许二位先生用英语对应词home将汉语“思”--作者纷杂交错的思念之情完美再现,能让译文读者很自然就从home一词中体会到那种对家的深深思念之情,因此在交际维这一层面,二位的译文更胜一筹。

三 结语

篇5: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译文

⑵人家:农家。此句写出了诗人对温馨的家庭的渴望。

⑶古道: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路)或年代久远的驿道。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瘦马:瘦骨如柴的马。

⑷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

⑸天涯:远离家乡的地方。

《天净沙·秋思》创作背景:

篇6:天净沙·秋思赏析

《乐记》中说:“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意思是外物使人内心的情意活动起来。那又是什么东西能让外物动起来呢?《诗品》云:“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他认为,这种能让物动,从而引起你内心感动的是‘气’。那气又是什么呢?古人认为,宇宙间有阴阳二气,是它们的运行才产生了天地万物和四时晨昏。譬如:夏天阳气最盛,所以草木茂盛。但盛到极点就开始衰落,阴气渐生,慢慢到了秋天和冬天。秋冬之际阴气最重,因而草木衰败。阴到极点又转为阳,阳生而万物长,所以春天就会百花齐放。由于四季的冷暖不同,自然景色也不同,人的内心也就随着这些变化而感动。春天草木的萌发让人联想到美好,所以引起喜欢的心理。秋天草木的凋零让人联想到生命的衰老与终结。因此会让人感到忧愁和悲伤。《离骚》中屈原叹道:“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宋玉在《九辩》里说:“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陆机《文赋》云:“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虽然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同,但他们的思想感情是相同的。

再看他的布景:“又是黄昏,一天快要结束。夕阳斜挂在山头欲落还留的样子,依依不舍得完成了一天的使命。眼前的景色真是满目凄凉,藤是枯萎的藤,已经没有了生命。树是千年老树,飒飒的西风在吹着它走向风烛残年。道是荒凉的古道,马是体弱无力的瘦马。飘零在天涯海角的人,面对如此萧瑟的景色怎么能不断肠呢。你看这小桥、流水、人家都是那么安详,那么静謚。又是那么温馨。而我的家乡、亲人却又离我那么远。哦,他们还好吗?天气渐渐变冷,他们加了衣服吗?买了被子吗?这一切的一切是都么让人牵挂。既然那么让人牵肠挂肚,我为什么不早点回去呢?为了所谓的前程吗?为了那所谓的功名吗?那功名离我近吗?远吗?京城的路还有多长呢?我又是那么的迷茫。在这样的黄昏中,在这样的古道上。又是这样萧瑟的季节。我是继续去追求功名呢?还是会去服侍那年老的双亲呢?我自己也不能回答自己。只好满怀愁绪徘徊在漫漫得古道上了……。”如此萧瑟的景色让人满目凄凉,又加上安详,温馨的小桥、流水、人家做反衬,使愁情更为深切,悲伤更为凄沥。写景之妙尽妙于此也!

上一篇:多媒体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下一篇:新概念2每课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