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用血医学文书管理制度

2024-05-21

临床用血医学文书管理制度(精选14篇)

篇1:临床用血医学文书管理制度

医院临床用血医学文书管理制度

根据卫生部《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及《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三级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1版)》等要求,为确保临床用血信息客观真实、完整、可追溯,特制定本制度。

一、医院按照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统一印制规范的各类临床用血的医学文书。

二、每年对新职工进行临床用血医学文书的书写规范培训及考核,保证临床用血医学文书填写的规范性。

三、医师应当规范填写《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

1.在输血治疗前,医师应当向患者或者其近亲属说明输血目的、方式和风险,并签署《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

2.《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是指输血前,经治医师向患者告知输血的相关情况,并由患者签署是否同意输血的医学文书。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内容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科别、病案号、诊断、输血指征、拟输血成分、输血前有关检查结果、输血风险及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患者签署意见并签名、医师签名并填写日期。

3.患者不举办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时,应当由其法定代理人签字;患者因病无法签字时,应当由其授权的人员签字。因抢救生命垂危患者等特殊情况需要紧急输血,且不能取得患者或者其近亲属意见的,经请示医务部(院总值班)批准后,可以立即实施输血治疗。

4.《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中须明确其他输血方式的选择权。

5.《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中可明确同意输血次数。

四、《临床用血申请单》由主治医师以上职称人员填写申请,并根据备血量,要有各级审批签字。

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量少于800毫升的,由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提出申请,上级医师核准签发后,方可备血。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量在800毫升至1600毫升的,由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提出申请,经上级医师审核,科室主任核准签发后,方可备血。

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量达到或超过1600毫升的,由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提出申请,科室主任核准签发后,报医务部门批准,方可备血。

五、输血相关病程记录

1.输血前,经治医师应当将准备输血患者的输血前检查结果及适应适应症的评估情况详细记入病程记录;包括患者的症状、体征、血色素等。

2.在输血当天,患者输血完成后经治医师或值班医师应当将输血过程以“输血记录”的形式记入病历;内容包括输血原因、输注成分、血型和数量、输注过程观察情况,输血完成时间、有无输血不良反应等内容。出现输血不良反应时医师需将输血不良反应的处理过程和结果详细记入病历中,并根据《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内容逐项填写,及时将《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返回输血科。

3.经治医师应当将输血后疗效评价情况记入病历;包括症状、体征、血色素是否有改善,评估有无继续输血指征等。

六、各种输血医疗文书的保管

1、《临床用血申请单》、《配血单(卡)》、《合血单》、《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单》等,由输血科(血库)保存10年;

2、《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输血交叉配血报告单》、《输血记录单》以及输血前检查报告单随住院病历保存。门急诊输血患者需建立门急诊病历,由医院保管,不能使用通用门诊病历。

3、输血科(血库)要认真做好血液出入库、核对、领发的登记,有关资料需保存十年。

篇2:临床用血医学文书管理制度

Personal Statement

Program Applied: M. D. in Clinical Medicine/Gastroenterology

To strive to be among the top 100 in my field has always been my aspiration. For the materialization of this aspiration, I have dedicated all my enthusiasm and energy to my academic endeavors―both my studies and research―over the past few years. However, to my dismay, the unsatisfactory research conditions in China have caused the research and the therapeutic level in the field of my specialization, namely clinical medicine /Gastroenterology, to lag behind those of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in the West by at least 10 years. Many of the original ideas that I have developed on certain issues in my field cannot be fully put into practice on account of the limitations in personnel, experimental facilities and research funds. Consequently, I strongly wish that I can be admitted into your esteemed university to undertake an advanced degree program in clinical medicine & gastroenterology.

篇3:临床用血医学文书管理制度

1资料与方法

统计2009年至2011年各临床科室的用血情况并和上一年度进行比较, 计算出用血的递增或递减率。递增率的计算方法为[ (本年度用血总量-上年度用血总量) /上年度用血总量]×100%。

2结果

2.1 2010年相对于2009年的用血递增率

悬浮红细胞14.75%, 新鲜冰冻血浆8.85%, 去白单采血小板69.00%。

2.2 2011年相对于2010年的递增率

悬浮红细胞8.60%, 新鲜冰冻血浆12.80%, 去白单采血小板72.00%。从表2、表3、表4分析, 3年来悬浮红细胞用量排在前五位的科室是骨科、妇产科、消化科、普外科及脑外科, 新鲜冰冻血浆用量排在前五位的科室是消化科、普外科、骨科、ICU及妇产科, 用量总和分别见表5和表6。

3讨论

合理输血是临床减少不必要的输血, 降低输血风险, 提高输血疗效和确保输血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 也是衡量一个医院医疗质量和输血技术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

本次调查分析了我院近3年来各科用血的情况。红细胞和血浆是临床用血的主要成份血, 而且红细胞与血浆的用量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 即红细胞用的多的科室血浆用量也很大。

外系科室毫无疑问是医院的用血大户, 而内系科室用血量最大的肯定要数血液科, 由于我院没有血液科因此消化内科列在其中, 这与消化科作为自治区的重点学科是分不开的。由于科室的技术力量雄厚, 一些疑难危重病人收治的比较多, 无论是何种原因导致的消化道出血, 输血必然是主要治疗手段之一。

妇产科的用血量连续3年都排在前3位, 究其原因可能是出于安全考虑, 为了使产妇更快的恢复, 医生们可能有“营养用血”的思想。现在的妇产科孕妇主动要求剖宫产较多, 这也是妇产科用血量增加的原因之一。

至于骨科、外科、重症监护室等科室悬浮红细胞与新鲜冰冻血浆“并驾齐驱”很大程度上与主管大夫的主导思想有关。到目前为止, 很多医生们仍有“全血全”的错误思想, 或者说他们就以为“红细胞+血浆”就等于全血。其实血液离体以后在4℃情况下红细胞的保存期为35 d, 中性粒细胞为8 h, 血小板12 h丧失大部分活性, 24 h全部丧失, 1~3 d所谓新鲜全血中的Ⅴ因子、Ⅷ因子活性丧失50%, 全血的保存液针对红细胞。许多病原微生物常常是由白细胞携带的, 据报道输含有白细胞的血液制品其丙肝发病率明显高于不含白细胞的血制品。

详细了解不同成分血在体外的保存时间对于我们临床医师把握用血指征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要用循证医学来指导临床输血技术, 最大限度的提高输血质量, 做到合理、安全、科学的用血。

摘要:目的:分析2009年至2011年包头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各临床科室的用血情况, 为血库储血及血站采血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统计2009年至2011年各临床科室的用血情况并和上一年度进行比较, 计算出用血的递增或递减率。结果:悬浮红细胞的平均递增率为14.75%, 新鲜冰冻血浆的平均递增率为8.85%, 去白细胞单采血小板的平均递增率为70.50%。结论:就悬浮红细胞的应用情况来看, 用血递增率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00%, 低于呼和浩特市平均水平16.64%。

关键词:临床用血,调查分析

参考文献

[1]顾标, 李建国.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临床用血情况分析[J].淮海医药, 2012, 30 (4) :333-334.

[2]盛茂地, 黄宏兰.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2007-200年临床用血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 2012, 8 (7) :441-442.

篇4:临床用血医学文书管理制度

血站是采集和提供临床用血的机构,为临床提供安全有效的血液是我们的职责,保证血液的安全有效是血站全面质量管理的最终目标,也是输血工作者奋斗的目标。血液质量管理从采集、分离、检测、贮存、运输直至输注的整个过程,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差错,都可能给受血者造成非常严重的甚至致命的后果。下面就这几个方面谈一下如何加强血液质量管理,以确保临床用血安全。

1 血源

十多年来,我们通过各种宣传方式,使广大公民充分认识到健康适龄公民适量献血不仅不会影响健康,而且还为他人献出了一份爱心,同时也为自己和家人作了一次健康储蓄,利人利己。随着献血知识的普及,志愿无偿献血完全取代了计划献血,从根本上提高了血液的安全性。

2 采集

2.1 采血环境的质量管理及要求

采血环境是保证所采血液不被污染的关键。随着献血模式的转变,流动献血车和城市献血屋成为血液采集的主要场所。由于采血环境条件受外界因素影响大而不同于站内采血。要求器材摆放整齐有序,除采血用品外,采血场所禁止放置其它物品。每日采血结束后,清洁工作台、地面及器械,再用消毒液擦拭消毒,之后用空气净化消毒装置进行消毒。采血人员禁止戴手表及手饰,采血前清洁双手并以消毒液浸泡,操作过程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献血者肘部用肥皂水及流水冲洗,采血部位用安尔碘消毒,消毒面积不小于6×8cm,干后迅速穿剌。每采一袋血,采血人员要用消毒液洗手,然后更换一次性手套,止血带每日用完后清洁、消毒备用。做到“一人一巾一针一带一消毒”。质控科每月定期或不定期的对采血区域空气、采血人员手指、献血者手臂、工作台面、杀菌溶液、消毒剂等进行微生物监测,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整改措施。

2.2 采血用原辅材料

采血用原辅材料主要有血袋、注射器、试剂、一次性采血材料等,首先是按选定几个厂家进行验证、评估,通过政府采购招标后购入,并进行标识。首先经质控科进行质量抽检,合格后方可入库,严把原辅材料购入质量关。库房对抽检合格材料按有效期摆放,分别将合格、待检、不合格、过期作不同颜色的标记,以防错发。

2.3 血液的采集

采血操作人员除熟练采血各项操作技术,保证采血一针率99%以外,还应掌握对献血者采血前中后的护理及谈话咨询技术,以确保献血者对你的信任,舒缓献血者的紧张心理,从而使采血更加顺利。

采血前认真检查血袋,看有无渗漏,抗凝剂有无混浊或异物等,发现异常禁止使用,查看采血科是否正常、准确。仔细核对献血者姓名、证件及血袋标签,无误后方可采血,采血过程中,要始终保持血袋摇动,严格掌握采血量。采集完毕,再次对样管标签与血袋是否相符,按规定留样,迅速热合(除制备血小板原料血外),立即置入冰箱保存,尽快接回血站作成分分离。制备后的成分经核对无误后贴上相应标签,包装后分类置入相应条件下保存;待检血和合格血分开存放并作明显标识;每天对贮血设备定时进行两次温度测量及记录;每周用消毒剂进行一次消毒处理。

3 血液检测的质量管理

血液的检测一般采用采血前乙肝初筛、ABO血型鉴定、Hb测定、ALT初筛,采血后对每份血进行所有项目两次检测的模式,要求每份血同时留取两份标本,由不同的操作者分别用两个不同厂家的试剂进行检测,每个项目的每一批次必须同时做室内质控报告结果前,首先检查室内质控结果是否处于在控状态,否则,试验必须重做。两次检测结果不一致时,再取血袋标本,连同原标本用两家试剂进行复试,结果仍为一阴一阳,按阳性报告。当血袋标本与原标本结果不吻合时,要查找原因,必要时对本次的血液重新取样检测,实验前对标本要按实验要认真处理仔细核对条码及编号,有条件的实验室最好采用自动化的检测设备。

4 出库、运输质量管理

发血时,认真检查血袋,凡发现有破损、溶血、变色、气泡、凝块或过期等异常不得出库,并认真作好记录。送血或取血一律用专用血液运输箱,并正确使用。血液一经出库应尽快输用,不得退回。交叉配血及临床输注时,严格按《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进行操作。血液内不得加入其它药物,出现输血反应及时处理。

篇5:临床用血管理制度

为了我院临床用血安全,根据有关规定和市中心血站的要求,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一、输血的日常管理设在检验科。

二、检验科要指定专人负责血液的收领、发放工作,要认真核查血袋包装,核查内容如下:

(一)血站的名称及其许可证;

(二)献血者的姓名(或条形码)、血型;

(三)血液品种;

(四)采血日期及时间;

(五)有效期及时间;

(六)血袋编码(或条形码);

(七)储存条件。

三、检验质量报告单与登记本,须正楷填写清楚,不可字迹潦草或涂改。血型鉴定结果在报告单上写明型别外,还应在登记本(或同时在报告单)内的血型栏旁加注“+”“-”符号表示对抗A抗B标准血清凝集状况。

四、接到配血单后应及时主动与临床医师联系,以确定配血数量,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浪费,随要血随到中心血站取血。每次配血试验操作人员必须“一班到底”完成任务,不得中途交接班。

五、试验结束以后,应保存病人和献血员的剩余血液标本,从输血结束起算24小时无意外事故发生方可弃走。

六、取血者须是需血科室正式工作人员,应持血型、配血试验结果报告单领血。取血者与发血者应当共同查对病员姓名、科别、床号、血袋号、采血有效日期,血袋无破损,无瓶鉴污损不清,血型无误,交配结果以及血量质量等全部符合。无溶血、无凝块、无污染后再由取血者签收,并写明取血时间等。

七、健全差错登记,发生问题及时寻找原因,遇有严重问题立即报告医务科处理。

八、血型鉴定

(一)血型鉴定用的标准血清:

1、标准血清的凝集效价应符合规定。必须是经灭活,无菌的,有明显标鉴,易于区别的,效价应为抗A>1:128抗B1:64,冷凝集效价<1:4者。

2、标准血清凝集素的亲和力:应在15秒内出现凝集,3分钟时凝集块不小于1立方毫米。

3、每批购入标准血清后须用ABO各型红细胞悬液测试符合质量,方可使用,并随时注意其失效期限。

4、标准血清取用后,应立即存放冰箱中备用,随时注意防潮,避免污染与标签脱落。

注:以上1、2条实验室无法检测,但定购标准血清必须从正规途经购买,买回后必须按3、4条严格执行。

(二)实验室操作

1、所用试管,吸管等必须干燥呈中性。

2、红细胞悬液浓度应为2-5%;

3、试验时间与离心速度须适当,试管法:离心速度1000转/min,玻片法:放置时间不小于15分,不超过30 min,夏季水分易蒸发,应将玻片放入置有湿棉花或纱布的平皿内并加盖,放置时间如上。

4、试验温度:一般在室温(18-22°)中进行。如有疑问时,应放置于37度水浴中10-15 min,离心后观察结

果。

5、不论试管或玻片法除肉眼检查结果外,必须再用镜子细分复查。

十、配血试验

(一)配血方法选择

1、无输血反应史者及无输血史者可用盐水配血法。

2、反复输血,有输血反应以及新生儿溶血病者应到血站做配血试验。

3、大量输血时(献血员1人以上),除按规定病员与献血者作交叉配血以外,各献血员之间也应交叉配血。每次输血前,输血单上必须注明有无输血史,及输入量,输血反应情况。

临床科室用血管理制度

为了我院临床科室用血安全,根据有关规定,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一、各临床科室应当遵照合理、科学的原则,制定用血计划,不得浪费和滥用血液。

二、凡患者血红蛋白低于100g/l和血球压伿低于30%的属输血适应症。患者情需要输血治疗时,经治医师应当由相关临床科室主任核准签字后报检验科(血库)。临床输血一次用血,备血量超过2000毫升时,需经检验科主任签字后报医务科批准(急诊用血除外)。

三、经主治医师给患者实行输血治疗前,应当向患者或其家属告知输血目的可能发生的输血反映和经血液途径感染疾病的可能性,由原患双方共同鉴署用血支援书或输血治疗同意书。

四、确定输血后,医护人员持输血申请单和贴好标签的试管,当面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历号、急诊/病室、床号、血型和珍断,采集血样。

五、由医护人员或专管人员将受血者血样与输血申请单送交检验科(血库),双方进行 项核对。

六、临床科室应有专人持配血单领取临床用血。领血时要认真核查有关内容,不符合要求的应当拒绝领用。

七、输血前由两名医护人员核对交叉配血报告单及血袋标签各项内容,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渗漏,血液颜色是否正常。

八、输血时,由两名医护人员带病历共同到患者床旁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门急诊/病室、床号、血型等,确认与配血报告相符,再次核对血液后,用符合标准的输血器进行输血。

九、取回的血应尽快输用,不得自行贮血。输用前将血袋内的成份轻轻混匀,避免剧烈震荡。血液内不得加入其他药物,好需稀释只能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

十、输血前后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冲洗输血管道。连续输用不同供血者的血液时,前一袋血输尽后,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冲洗输血器,再接下一袋血继续输注。

十一、输血过程中应先慢后快,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并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1、减慢或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

2、立即通知值班医师和血液值班人员,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并查找原因,做好记录。

十二、疑为溶血性或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护脉通路,及时报告上级医师,在积极治疗抢救的同时,做以下核对检查:

核对受血申请单、血型标签、交叉配血试验记录;

1、核对用血申请单、血液标签、交叉配血试验记录。

2、核对受血者及供血者ABO血型、RH(D)血型。用保存于冰箱中的受血者与供血者血样、新采集的受血者血样、血袋中血样,重测ABO血型、RH(D)血型,不规则抗体液做细菌学检验;

6、尽早检测血常规,尿常规及尿血红蛋白;

7、必要时,溶血反应发生经5-7小时测血清胆红素含量。

十三、输血完毕,医护人员对有输血反应的应逐填写患者输血反应回报单,并返还(血库)保存。(血库)每月统计上报医务科。

篇6:临床用血医学文书管理制度

为安全、有效、科学用血,临床医师输血治疗过程中应严格守以下规定,确保输血安全:

一.用血前评估,内容包括:

1、了解过去有无输血史,有输血史者应询问有无输血并发症;

2、了解有无先天性或获得性血液疾病;

3、了解有无服用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如阿司匹林、华法令等;

4、了解有无活动性出血或急、慢性贫血情况;

5、一般体格检查;

6、了解实验室检查结果,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检查、肝功能、血型鉴定(包括ABO血型和RH血型)、乙肝和丙肝相关检查、梅毒抗体以及HIV抗体等;

7、用血前重要器官功能评估;

8、告知患者及家属输血的风险及益处。

二、用血后效果评价,内容包括;

1、临床症状改变情况;

2、实验室检查结果,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检查、肝功能等;

篇7:临床用血申请管理制度

1、临床医师应严格掌握输血指针和输血适应症。提倡科学、合理用血,用血量按照病情需要申请,避免浪费血液资源。对慢性疾病血红蛋白≥100g/L、或红细胞压积≥30%的患者,不予输血;急性失血600毫升以下、红细胞压积≥35%的患者,原则上不输血。

2、履行知情同意程序。决定输血治疗前,临床医师应向患者或家属说明输注同种异体血液的不良反应和经血液传播疾病的可能性,征得患者或家属得同意,并在《输血治疗同意书》上签字。无家属签字的无自主意识患者需紧急输血时,应报医务科(医院总值班)或主管领导同意、备案,并记入病历。

3、输血前做好相关检查,包括ABO血型、Rh血型、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凝血四项、血小板计数;以及乙肝表面抗原、丙型肝炎抗体、梅毒抗体、爱滋病抗体、谷丙转氨酶的检测,急诊输血患者可在输血之前留取血标本,在《输血申请单》注明结果“待回报”。

4、输血治疗由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按要求填写《输血申请单》,上级医师核准签名,连同受血者血液样本于预订输血日期前送交血库备血。《输血申请单》随血液返还临床科室粘贴于病历中存档保管。

5、除急救用血外,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量少于800毫升的,由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提出申请,上级医师核准签发;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量在800毫升至1600毫升的,由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提出申请,经上级医师审核、科室主任核准签发;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量达到或超过1600毫升的,由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提出申请,科室主任核准签发、报医务部门批准后方可备血。急救用血可按以上要求事后补办手续。

6、血库在接收输血申请时,当面与送检者逐项核对《输血申请单》填写的内容和配血标本管标签,符合要求后及时在送检登记本上登记,并根据输血性质的要求备血或进行交叉配合试验。

7、急救用血即时进行交叉配合试验和提供血液;非急救病人用血须提前一天备血,备用血以两天为限,逾期需延期使用者临床科室必须预先通知血库,以便及时补充库存血液。

8、新鲜血、全血、特殊用血(包括Rh阴性血液、洗涤红细胞、小量血、白细胞等)及新鲜血小板,必须提前1-3天申请,以便市血液中心及早预约、分离、洗涤、制备、分装。临床特殊用血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尽早输注,避免失效,并及时记帐。

9、术前自身贮血由血库(临床科室协助)负责采血和贮血,经治医师负责输血过程的医疗监护。手术室内的自身输血包括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术野自身血回输及术中控制性低血压等医疗技术,由麻醉科医师负责实施。

10、亲友互助献血由经治医师等对患者家属进行动员,在血库填写登记表,到市血液中心采血点无偿献血,由市血液中心进行血液的初、复检,并负责调配合格血液。

11、患者治疗性血液成分去除、血浆置换等,由主治医师申请,血库或有关科室参加制定治疗方案并负责实施,由经治医师负责患者治疗过程的监护。

12、对于Rh(D)阴性和其他稀有血型患者,应采用自体输血技术、同型输血或配合型输血。

篇8:临床用血医学文书管理制度

资料与方法

2012年6月-2015年6月收集住院用血患者申请单,审核相关内容(输血目的、患者信息审核、合理用血评估、实验室指标、医师分级管理),输血后病历查询《输血治疗同意书》、《输血记录单》、《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输血评估表》各表单是否填写及规范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注:P<0.05。

方法:以Excel表格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 13.0进行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按四舍五入,小数点保留两位。

结果

2012年6月-2015年6月统计结果,见表1和表2

讨论

我院通过临床用血评价制度的开展,对其他相关输血制度的执行落实进行监管。临床用血评价包括输血前评估和输血后疗效评价两部分内容。输血前评估作为输血相容性检测的第一道防线,与有效、合理输血密切相关,是安全输血的前期保证[3]。表1中所示输血前评估项目不合格中,输血目的审核在2012年的不合格率62%,随着临床用血评价的开展,2013年、2014年、2015年的不合格率依次下降至30%、20%、19%;患者信息审核在2012年的不合格率34%,随着临床用血评价的开展,2013年、2014年、2015年不合格率依次下降至28%、18%、6%;2012年合理用血审核不合格率54%,随着临床用血评价的开展,2013年、2014年、2015年不合格率依次下降至26%、19%、7%;2012年实验室指标不合格率21%,随着临床用血评价的开展,2013年、2014年、2015年不合格率依次下降至9%、8%、2%;2012年医师分级管理审核不合格率20%,随着临床用血评价的开展,2013年、2014年、2015年的不合格率依次下降至19%、4%、7%。

输血后疗效评价是考察输血执行过程及患者输血后疗效评价的重要步骤如表2所示,2012年输血治疗同意书不合格率12%,随着临床用血评价的开展,2013年、2014年、2015年不合格率分别下降至5%、5%、4%;2012年输血记录单不合格率16%,随着临床用血评价的开展,2013年、2014年、2015年不合格率分别下降至14%、7%、4%;2012年输血不良反应回报不合格率20%,随着临床用血评价的开展,2013年、2014年、2015年不合格率分别下降至14%、8%、5%;2012年输血后疗效评价不合格率94%,随着临床用血评价的开展,2013年、2014年、2015年不合格率分别下降至26%、20%、3%。

注:P<0.05。

对以上的各项指标统计、分析,得出统计结果(P<0.05),其各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充分说明临床用血评价是监督和执行输血管理制度的重要手段,是确保医疗质量,保证输血安全的重要基础[4]。临床用血评价的开展确实对输血管理制度的执行有直接的监管和促进作用,亦是临床用血质量管理科学化、规范化、体系化建设的重要内容[5]。临床用血评价的开展大大推动了临床输血管理制度的执行。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20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2000.

[3]乐爱萍,李建林,外科患者手术中用血资料管理成效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14,27(1 2):1324.

[4]李明子.临床路径的基本概念及其应用[J].中化护理杂志,2010.45(1):59-61.

篇9:医院临床用血管理制度

第一条

为加强临床用血管理,推进临床科学合理用血,保护血液资源,保障临床用血安全和医疗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加强临床用血组织管理,明确岗位职责,健全管理制度和工作规范,并保证落实。

第三条 院长是第一责任人。第四条

输血科的主要职责是:

(一)建立临床用血质量管理体系,推动临床合理用血;

(二)负责制订临床用血储备计划,根据血站供血的预警信息和医院的血液库存情况协调临床用血;

(三)负责血液预订、入库、储存、发放工作;

(四)负责输血相关免疫血液学检测;

(五)参与推动自体输血等血液保护及输血新技术;

(六)参与特殊输血治疗病例的会诊,为临床合理用血提供咨询;

(七)参与临床用血不良事件的调查;

(八)根据临床治疗需要,参与开展血液治疗相关技术;

(九)承担医疗机构交办的有关临床用血的其他任务。

第五条 必须使用血液中心提供的血液,输血科配合血液中心建立血液库存动态预警机制,保障临床用血需求和正常医疗秩序。

第六条

输血科科学制订临床用血计划,建立临床合理用血的评价制度,提高临床合理用血水平。

第七条

输血科对血液预订、接收、入库、储存、出库及库存预警等进行管理,保证血液储存、运送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要求。

输血科储血设施应当保证运行有效,全血、红细胞的储藏温度应当控制在2-6℃,血小板的储藏温度应当控制在20-24℃。储血保管人员应当做好血液储藏温度的24小时监测记录。

第八条

输血科接收血液中心发送的血液后,应当对血袋标签进行核对。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要求的血液入库,做好登记;并按不同品种、血型和采血日期(或有效期),分别有序存放于专用储藏设施内。经办人签名并签署入库时间。

血袋标签核对的主要内容是:

(一)血站的名称;

(二)献血编号或者条形码、血型;

(三)血液品种;

(四)采血日期及时间或者制备日期及时间;

(五)有效期及时间;

(六)储存条件。

禁止将血袋标签不合格的血液入库。

第九条

医务人员应当认真执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严格掌握临床输血适应证,根据患者病情和实验室检测指标,对输血指证进行综合评估,制订输血治疗方案。

第十条 临床用血报批、申请、登记流程

(一)临床经治医师须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遵照合理、科学的原则,制定用血计划,不得浪费和滥用血液。

(二)在输血治疗前,医师应当向患者或者其近亲属说明输血目的、方式和风险,并签署临床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征得患者或家属的同意,并由医患双方在《输血治疗同意书》上签字。《输血治疗同意书》入病历。

因抢救生命垂危的患者需要紧急输血,且不能取得患者或者其近亲属意见的,经主管院长、医政处或者授权的负责人批准后,可以立即实施输血治疗。并记入病案。

(三)临床用血申请管理制度。

医师决定需输血量、成份、性质,逐项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由主治医师提出,相应级别人员核准签字,连同受血者血样于预定输血日期前(急诊用血及时)送交输血科备血。

1、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量少于800毫升的,由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提出申请,上级医师核准签发后,方可备血。

2、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量在800毫升至1600毫升的,由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提出申请,经上级医师审核,科室主任核准签发后,方可备血。

3、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量达到或超过1600毫升的,由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提出申请,科室主任核准签发后,报医政处批准,方可备血。

以上第二款、第三款和第四款规定不适用于急救用血。

第十一条

输血科和临床科室应当在血液发放和输血时必须做到:

(一)患者首次输血前必须做如下检验:血型ABO正反定型、RhD、HGB、HCT、PLT、ALT、HbsAg、Anti-HBs、HbeAg、Anti-HBe、Anti-HBc、Anti-HCV、Anti-HIV1/

2、梅毒等。再次输血必须作血型、HGB、HCT、PLT。检验结果必须填入《输血治疗同意书》、《输血申请单》。

(二)经治医师必须认真逐项填写《输血申请单》、《输血治疗同意书》,并进行核对。

(三)经治护士必须持输血申请单和贴好标签的试管,当面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病室/门诊号、床号、血型和诊断,采集血样。

(四)执行护士必须亲自将受血者血样与输血申请单送交输血科,双方逐项核对无误,输血科才能接收。

(五)输血科根据输血申请必须做受血患者送检血样的血型复检。再根据复检结果做交叉配血试验。

(六)输血科工作人员在做血型鉴定、交叉配血过程中必须认真核对受血者血样、血液制品各项标识与信息,准确记录,确保无误。

(七)用血科室取血与输血科发血双方必须共同核对患者姓名、性别、病案号、门急诊/病室、床号、血型、交叉配血试验,确认无误方能发出血液。

(八)在患者的床旁由两名工作人员准确核对受血者和血液信息、交叉配血报告单及血袋标签各项内容,确认准确无误方可决定输血。

(九)经治医师与护士带病历共同到患者床旁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门急诊/病室、床号、血型等,确认与配血报告相符,再次核对血液后,执行输血。

(十)从发血到输血结束的最长时限为4小时。

(十一)血液输注过程中不得添加任何药物。

(十二)输血过程中应先慢后快,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并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十三)输血完毕,医护人员将输血记录单贴在病历中,并将血袋送回输血科,保存24小时后按规定销毁,做好销毁记录。

(十四)一次性输血耗材同时送回输血科,进行无害化处理,做好记录。

第十二条

积极开展自体输血技术,建立并完善管理制度和技术规范,提高合理用血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安全。

医务人员应当动员符合条件的患者接受自体输血技术,提高输血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第十三条 医务人员应当积极推行成分输血,保证医疗质量和安全。

第十四条 医务人员应当加强无偿献血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规范开展互助献血工作。互助献血由经治医师对患者家属进行动员,在输血科填写登记表,到血液中心无偿献血,由血液中心进行血液的初、复检,并负责调配合格血液。输血科指定专人到血液中心取血。所取血液包装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卫生标准和要求,血液成份必须符合输血申请要求,否则不得领取。

第十五条 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范要求,临床用血不良事件实行报告制度。第十六条 临床发现输血不良反应后,应立即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应当积极救治患者,立即通知经治或值班医师和输血科值班人员、医政处,并做好观察和记录。临床发现输血不良反应处理流程:

(一)通知输血科核对保存于输血科冰箱中的受血者与供血者血样,用新采集的受血者血样、血袋中血样重测ABO血型、Rh(D)血型、不规则抗体筛选及交叉配血试验(包括盐水相和非盐水相试验)等。剩余血袋交回输血科,以备检查。

(二)查看床旁和实验室所有记录,是否可能将患者或血源弄错。核对用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叉配血试验记录,确认输给患者的血是与患者进行过交叉配血的血。

(三)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加肝素抗凝剂,分离血浆,观察血浆颜色,测定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

(四)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检测血清胆红素含量、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血浆结合珠蛋白测定、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并检测相关抗体效价,如发现特殊抗体,应作进一步鉴定。

(五)如怀疑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抽取血袋中血液做细菌学检验。

(六)尽早检测血常规、尿常规及尿血红蛋白。

(七)必要时,溶血反应发生后5—7小时测血清胆红素含量。

(八)异常情况记录在病历中。

(九)输血后献血员和受血者标本应依法至少保存7天,以便出现输血反应时重新进行测试。

第十七条 输血反应及输血感染疾病登记、报告和调查处理流程

(一)经治医师/护士发现输血反应,必须及时处理、记录,报告主治医师,通知输血科。

(二)主治医师组织治疗和抢救,核对临床输血各项质量记录,查找原因。

(三)上报医政处。

(四)输血科报告科主任并核对输血科检验各项质量记录,查找原因。

(五)输血科科主任组织复检、诊断试验,作好记录。报告临床,共同分析,确定诊断,采取有效治疗措施。

(六)临床与输血科主任根据记录回顾分析原因,得出结论,采取预防措施。

(七)医院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组织对事故的调查,分清技术责任与差错责任,得出处理意见,报院长批准执行。

第十八条 凡血液制品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一律不得发出:

(一)标签破损,血液沾污;

(二)血袋有破损、漏;

(三)血液中有明显凝块;

(四)血浆量乳糜状或暗灰色;

(五)血浆中有明显气泡、絮状物或粗大颗粒;

(六)未摇动时血浆层与红细胞的界面不清或交界面上出现溶血;

(七)红细胞层呈紫红色;

(八)过期或其他须查证的情况。

第十九条

严格执行临床用血保障措施和应急预案,保证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等大量伤员和特殊病例、稀缺血型等应急用血的供应和安全。

特殊用血(如稀有血型)应急协调机制:

(一)积极与血液中心联系。

(二)条件允许开展术前预存式储血、术中自体血回输。

第二十条

严格执行临床用血医学文书管理制度,确保临床用血信息客观真实、完整、可追溯。医师应当将患者输血适应证的评估、输血过程和输血后疗效评价情况记入病历;临床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输血记录单等随病历保存。

(一)输血治疗病程记录完整详细,至少包括输血原因,输注成分、血型和数量,输注过程观察情况,有无输血不良反应等内容。

(二)不同输血方式的选择与记录。

(三)输血治疗后病程记录有输注效果评价的描述。

(四)手术输血患者其手术记录、麻醉记录、护理记录、术后记录中出血与输血量要完整一致;输血量与发血量一致。

第二十一条

建立培训制度,加强对医务人员临床用血和无偿献血知识的培训,将临床用血相关知识培训纳入继续教育内容。新上岗医务人员应当接受岗前临床用血相关知识培训及考核。

第二十二条

建立科室和医师临床用血评价及公示制度。将临床用血情况纳入科室和医务人员工作考核指标体系。禁止将用血量和经济收入作为输血科或者输血科工作的考核指标。

第二十三条

输血质量监测、考核和信息反馈制度

(一)临床医师须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提高输血治疗效果质量。

(二)经治医师必须认真履行输血申请、患者同意、报批、登记的法规手续,严格执行输血前检验的采样、送检、核对制度。

(三)输血科执行以下控制程序:

1、环境、设施、设备符合医院控制感染管理制度要求,做好消毒、灭菌监测与记录。

2、试验器材合格,鉴定血型、交叉配血试剂必须符合国家规定标准。

3、根据《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建立作业指导书。

4、严格进行送检样品性状检查与输血申请单核对、登记。

5、按照作业指导书进行输血前检查。

6、根据血型鉴定结果认真核对血液制品合格,保温、避振荡运回医院。按要求贮存,做好贮存记录。

7、核对血液与送检样品,按作业指导书鉴定血型、交叉配血。复核试验结果,有疑问时复检或做进一步检验,确认献血与受血相配,逐项填写交叉配血报告单。保存检样,做好记录。

(四)临床取血,执行输血,控制输血反应及输血感染。

(五)临床科室与输血科必须积极配合,做好从输血申请到完成输血全过程及控制输血反应和输血感染各个工作环节(根据医院感染监测报告制度)的质量监测和信息反馈。

(六)临床科主任与输血科主任负责输血质量监督与持续改进。

(七)医疗质量处根据病历记录进行考核。

第二十四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进行通报批评,并予以警告;情节严重或者造成严重后果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一)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未作为的;

(二)未拟定临床用血计划或者一年内未对计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和考核的;

(三)未执行血液发放和输血核对制度的;

(四)未执行临床用血申请管理制度的;

(五)未执行对医务人员临床用血和无偿献血知识培训制度的;

(六)未执行对科室和医师临床用血评价及公示制度的;

(七)将经济收入作为对输血科或者输血科工作的考核指标的;

(八)违反本办法的其他行为。

第二十五条 医务人员将不符合国家规定标准的血液用于患者的,责令改正;给患者健康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理,并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二十六条

篇10:临床用血审批制度

临床用血审批制度

为了更好地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要求,指导临床科学、合理、规范用血,加强血液使用的管理,结合我院输血工作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1.临床用血必须根据患者病情计划用血,遵循合理、科学的原则,不得浪费和滥用血液。

2.积极推行成分输血,做到一血多用,节约血液。

3.凡患者血红蛋白低于100g/L和血细胞压积低于30%属输血适应症。

4.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量少于800毫升的,由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提出申请,上级医师核准签发后,方可备血。

5.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量在800毫升至1600毫升的,由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提出申请,经上级医师审核,科室主任核准签发后,方可备血。

6.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量达到或超过1600毫升时,由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提出申请,科主任核准签字后,报医务部门批准,方可备血。

7.以上第4、5、6条规定不适用于急救用血,急诊用血后应当按照以上要求补办手续。

8.在推行成分血及用血量时认真参照《内科输血指南》、《手术及创伤输血指南》中相关内容严格执行。

9.凡需输注新鲜全血的均需办理病情证明经科主任签字后报医务处批准(急诊用血除外)。急诊用血后应当按照以上要求补办手续。

篇11:临床用血会诊制度

第一条:临床输血会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随着输血服务成本不断提高,系统风险逐步增大,要搞好输血的专业及规范化运作,以不断提高输血服务水平,搞好输血会诊及成分特异性输注等工作,将成为其主要手段之一。

第一条:临床输血会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随着输血服务成本不断提高,系统风险逐步增大,要搞好输血的专业及规范化运作,以不断提高输血服务水平,搞好输血会诊及成分特异性输注等工作,将成为其主要手段之一。

2、搞好临床输血会诊,可适时进行输血前患者健康教育,阐明输血对医疗的重要性及其危险性;可严格控制输血适应症,降低不必要输血几率,并根据输血史及临床指标等确定输注方法、种类、剂量、相关标准等,搞好不良反应的检测及治疗,达到科学、规范、安全的总要求。

3、随着输血医学的飞速发展及输血治疗工作的不断专一,医院输血服务已由交叉配血等转向临床提供与输血相关的医疗咨询、参与输血方案的制定、协助疑难疾病的诊断等,以满足现代医院管理的要求。第二条:临床输血会诊内容

1、需大量输血患者,大于2000毫升者;

2、器官移植的输血;

3、储存及回收式自体输血;

4、发生输血引起的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及移植物抗宿主病等;

5、稀有血型导致输血困难者;

6、临床医师提出输血替代或去除治疗所要达到的效果及要求者;

7、产科及儿科的特殊及复杂输血; 第三条:临床输血会诊基本要求

1、由各级领导及专家参与的医院输血管理委员会,负责医院各科室输血工作的监督、协调等,加强横向联合,定期组织检测考核,全面抓好输血各个环节的管理与发展。

2、会诊应及时,输血医师要具备良好的业务素质。输血医师根据输血要求及患者体检指标,提出输血治疗方法及最佳成分血的种类、制备方法、输注标准等,阐明治疗可能达到的效果,并保证成分血质量及符合血液发放规则。

3、临床医师应掌握现代输血技术及控制输血适应症,与输血医师共同协商并严格执行规章制度。

第四条:临床输血会诊基本形式

1、输血科医师会诊;

2、多学科医师会诊;

篇12:临床用血医学文书管理制度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3 048份输血资料, 其中1 526份输血资料根据《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制定管理制度, 以此为对照组, 男793例, 女733例, 年龄19岁~78岁, 平均年龄 (45±2.4) 岁;另外1 522份输血资料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并结合我院特色制定的管理制度作为试验组, 男791例, 女731例, 年龄20岁~77岁, 平均年龄 (44.5±2.3) 岁。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合并疾病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详细记录2组的用血量情况、输血文书质量 (输血病历的合格率) 、各成分血用量, 分析输血患者二次入院后就诊的例数。

1.3 输血资料统计

参照我国卫生部的相关计算公式进行统计, 用血量单位用U表示, 全血制备的红细胞悬液200 m L=1 U, 血浆100 m L=1 U, 全血制备的冷沉淀200 m L=1 U, 1个治疗量的机采血小板=10 U。

1.4 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采用u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的手术人均用血量、人均用血量以及各成分血用量情况比较试验组相关用血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 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2组二次入院就诊人数比较对照组再次来院就诊的人数为635例, 明显多于试验组的387例。

2.3 2组输血文书质量比较

试验组1 522例输血病历中书写合格1 405份, 合格率达92.3%;而对照组1 526例输血病历中合格1 216份, 合格率为79.7%, 试验组输血文书质量合格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0.522, P<0.05) 。

3 讨论

在医学技术不断进步的过程中, 输血方式与输血疗法得到了充分的重视, 建立合理优良的输血管理制度可以更好地利用血液来挽救生命, 因此, 不仅要保证输血的数量, 同时更应关注输血的质量。从以往的输血管理过程来看, 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 如输血从业人员大多数都没有经过专业培训, 输血申请的分级管理也没有全面执行, 临床医师对于输血的认识严重不足, 病历记录不及时规范等。本次研究试验组遵循有关法律规章制度, 同时从医院实际情况出发, 有针对性地制定了一整套输血管理制度, 以促进输血血液的合理、充分、有效利用, 进而提升患者治疗的安全性, 结果显示效果良好。本次试验组所应用的输血制度具有以下特点:①根据临床的用血需求, 及时与市中心血站进行沟通, 以避免导致血液浪费。②对于购买的血液要经过严格检查, 只有确定合格方可入库, 以保证患者用血的绝对安全。③严格执行相关法规, 对于我院制定的规章制度也应一并执行[4], 以保证输血的各项流程的顺利进行。④定期对输血人员进行专业培训, 包括理论知识和基础操作, 以保证合理正确用血。

输血科作为新兴的一个科室, 也应具备一些基本的职责, 如确保血库用血充分, 患者在输血前应进行相关的免疫学检查、感染性疾病、肝功能筛查, 做好输血病历的管理工作, 并及时收集上报患者输血前后的不良反应, 当申请输血量>1 600 m L时, 根据规定需经上级医师签字同意后才能进行输血。输血前需指定2名医护人员对患者的资料如性别、年龄、病史、血型等进行仔细交叉核对后方可进行输血治疗, 以保证患者的输血安全[5,6]。

综上所述, 本次研究为探讨分析临床用血在输血管理持续改进中的应用, 进一步为临床用血提供参考依据, 回顾性分析了2012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3 048份输血资料, 其中以《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两制度中规定的管理办法为对照组 (1 526例) ;另外试验组 (1 522例)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管理制度, 比较2组的用血量相关情况、输血文书质量等方面的差异。结果显示试验组效果更好, 说明根据《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相关法律法规, 并结合我院实际而制定的输血管理制度临床应用效果显著, 但是在细微处仍需改善, 需进一步加强。

摘要:目的 探讨临床用血在输血管理持续改进中的应用, 进一步为临床用血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3 048份输血资料, 其中以《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两制度中规定的管理办法为对照组 (1 526例) ;另外试验组 (1 522例)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管理制度, 比较2组用血量相关情况、输血文书质量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研究显示, 试验组各方面用血量及用血成分均明显少于对照组;输血文书质量方面, 试验组文书的规范性明显要优于对照组, 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本次研究证明, 根据《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相关法律法规, 并结合我院实际而制定的输血管理制度临床应用效果显著, 但是在细微处仍需改善, 需进一步加强。

关键词:临床用血,输血管理,持续改进,应用分析

参考文献

[1]周霞, 洪梅.我院输血病程记录完整性监测持续改进方案探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14, 30 (1) :45-46.

[2]周剑品.输血管理持续改进中的临床用血分析[J].中国医药管理杂志, 2015, 23 (19) :104-106.

[3]王国云, 王俊.临床输血病历标准的建立与管理模式的探讨[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2, 33 (1) :121-123.

[4]陈铃, 薛颖泓, 姜衡春, 等.医院输血管理与持续改进工作的思路及探讨[J].广西医学, 2015, 37 (1) :134-136.

[5]王秋实, 杨巧妮, 卢岩, 等.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在临床用血管理中的作用[J].中国输血杂志, 2012, 25 (20) :160.

篇13:医院临床用血审核制度

临床输血应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根据我院实际情况,参照制定临床用血审核制度。

(一)血液资源必须加以保护、合理应用,避免浪费,杜绝不必要的输血。

(二)临床医师和输血医技人员应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正确应用成熟的临床输血技术和血液保护技术,包括成分输血和自体输血等。

(三)输血科负责临床用血的技术指导和技术实施,确保血液贮存、配血和其他科学、合理用血措施的执行。

(四)输血申请应由经治医师逐项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由主治医师核准签字,连同受血者血样于预定输血日期前由医护人员送交输血科备血。

(五)决定输血治疗前,经治医师应向患者或其家属说明输同样异体血的不良反应和经血传播疾病的可能性,征得患者或家属的同意,并在《输血治疗同意书》上签字。

《输血治疗同意书》入病历。无家属签字的无自主意识患者的紧急输血,应报医务部或分管院长同意备案并记入病历。危重抢救患者紧急情况下需要用血时,时间内报医务部审批,时间外报总值班,必须由当班医生及医务部或总值班签名,医务部及总值班备案。

(六)根据病情需要,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量达到或超过1600毫升时要履行审批手续,经治医师必须填写《大量用血审批表》,由科主任审核签字,医务部审批,输血科应及时联系备血,《大量用血审批表》必须由输血科保存备案。

(七)配血合格后,由医护人员到输血科(血库)取血。

取血与发血的双方必须共同查对患者姓名、性别、病案号、门急诊/病室、床号、血型、血液有效期及配血试验结果,以及保存血的外观等,准确无误时,双方共同签字后方可发出。

(八)输血前由两名医护人员核对交叉配血报告单及血袋标签各项内容,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渗漏,血液颜色是否正常。

准确无误方可输血。输血时,由两名医护人员带病历共同到患者床旁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门急诊/病室、床号、血型等,确认与配血报告相符,再次核对血液后,用符合标准的输血器进行输血。取回的血应尽快输用,不得自行贮血。输用前将血袋内的成分轻轻混匀,避免剧烈震荡。血液内不得加入其他药物,如需稀释只能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前一袋血输尽后,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冲洗输血器,再接下一袋血继续输注。血液发出后不准退回。

(九)疑为溶血性或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护静脉通路,及时报告上级医师,在积极治疗抢救的同时,做以下核对检查:

1、核对用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叉配血试验记录;

2、核对受血者及供血者A

B

O血型、Rh(D)血型。用保存于冰箱中的受血者与供血者血样、新采集的受血者血样、血袋中血样,重测A

B

O血型、Rh(D)血型、不规则抗体筛选及交叉配血试验(包括盐水相和非盐水相试验);

3、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加肝素抗凝剂,分离血浆,观察血浆颜色,测定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

4、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检测血清胆红素含量、血液游离血红蛋白含量、血浆结合珠蛋白测定、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并相关抗体效价,如发现特殊抗体,应作进一步鉴定;

5、如怀疑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抽取血袋中血液做细菌学检验;

6、尽早检测血常规、尿常规及尿血红蛋白;

7、必要时,溶血反应发生后5-7小时测血清胆红素含量;

(十)输血完毕,医护人员对有输血反应的应立即通知输血科,并逐项填写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并返还输血科保存。

输血科每月统计上报医务部备案。

(十一)凡血袋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一律不得发出:

1、标签破损、漏血;

2、血袋有破损、漏血;

3、血液中有明显凝块;

4、血浆呈乳糜状或暗灰色;

5、血浆中有明显气泡、絮状物或粗大颗粒;

6、未摇动时血浆层与红细胞的界面不清或交界面上出现溶血;

7、红细胞层呈紫红色;

篇14:临床用血管理规定

为进一步规范、指导医院科室合理用血,指导临床医师和输血医技人员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正确合理应用临床输血技术和血液保护技术,特制定临床输血管理制度。

一、医院成立“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负责临床用血的规范管理、监督和技术指导,开展临床合理用血、科学用血的教育和培训,制定输血工作计划,具体执行工作由血库负责。

二、临床输血工作严格执行《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及卫生部下发的《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三、血库的设置执行卫生局颁布实施的《医疗机构输血科(血库)基本标准》,从人员配置、布局和设施、设备上加以完善。

四、血库应制定血库负责人岗位职责、相关工作人员岗位职责以明确职能范围,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五、血库应制定技术操作规范及质量控制程序,制定符合医院实际情况的输血专业技术操作规程,现有仪器设备的操作规程,切实建立起室内、室间质控标准。

六、血库应在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的指导和协助下每年至少一次对全院医务人员建立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输血不良反应反馈制度、输血不良反应处理程序、防火安全制度、血液报废登记制度等一系列相关制度,报批医务科审批后严格实施,并在医务科协助下对相关人员进行规范化培训。

七、医务科负责建立《临床用血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办法》,对考核的范围和办法加以规定。

八、统一计划从松江区血站领取血液的数量,品种和规格。严格按《临床输血技术规范》有关规定管理血液出入库,血袋包装、运输、储存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卫生标准和要求。

九、经血库工作人员和临床用血科室护士核对无误双方在领血单上签字后,合格的血液制剂从血库发出后原则上一律不予退回。

上一篇:2008年全县基层组织建设工作要点下一篇:外国文学期末复习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