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024-05-15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共10篇)

篇1: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思想品德课论文有效教学论文:思想品德课有效教学的思考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行素质教育必然要求我们关注有效教学,做到花时少,收获大,学生既掌握知识又提高能力。有效教学也成了先进教育重要的话题,那么什么是有效教学呢?有效教学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而长期以来,人们对课堂教学效益的认识存在一些误区:认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就是获取了最大教学效益,由于误区的存在而导致了学生负担的加重,导致了政治课枯燥无味的灌输,成了死记硬背的教条。在新课程实施的今天我以为,要改变此状,就必须彻底更新观念,积极实施有效教学的策略。

一、认真研究课程标准树立明确的教学目标,准备充分 教学目标是每堂课的方向,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但目标一定要准确、具体,具有可操作性,而不是空洞的口号。课前准备必须充分,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真研究课程标准,总体把握课程中心,但我并不主张追求规范化、标准化的教案。因为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艺术,需要个性化,要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课堂是多变的,因此我们应掌握大量信息充实自己,以求驾驭课堂时达到游刃有余,要根据课堂情景进行调整,体现灵活性和有效性。

二、塑造人格魅力,注重情感投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教师的重要作用在于走出榜样和示范。思想品德课重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及行为习惯,教师的人格特征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不仅影响学生的人格形成,而且影响学生的认知学习。人格特征优秀的教师对学生具有一种无形的感召力,政治教师要十分注重自身人格魅力的塑造,以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不教而教的效果。

热情和善解人意的教师可以满足学生的附属需要,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形成强烈的求知欲望。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全身心地投入,充满感情,那么会很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课堂变得生气盎然,形成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而这恰恰是教学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是制约教学效果好坏的一个重要内容因素。

三、积累有效、新颖、适度的信息,提高知识有效性 课堂教学一定要给学生足够的信息量,并要形成序列刺激,激活学生的接受能力,保持活跃情绪和积极进取心理。课堂信息量过少则环节松散,会导致时间的浪费;信息量过多,密度过大,超越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学效益低下,也是浪费时间。而大多数政治教师拥有的信息量都很大,在课堂上也多半会一个劲地灌输。因此,教师要做深入细致的分析,保持单位时间内适度的信息量。此外,教师课堂传授的知识

要尽可能有效。以防止教学中的无用知识导致无效劳动。如果无效知识多了也会导致学生的思维缺乏方向和深度,造成学生能力贫乏,智力低下。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就要提高学生的有效知识量。

四、积极探索研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多年来我们的教学模式一直停留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被动接受上,这本身就是本末倒置的现象,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相当多的个案显示,因为课题研究的需要,学生“用然后知不足”,常常自觉地或是加深或是拓宽了对与课题相关的学科知识的学习;有的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更加深了对相关学科课程的理解和热爱。因此,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真正把学习当成自己的事,会学、乐学。使课堂中的主体积极性大为增强,教学效益不断增长。

五、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生活即教育”和“教育即生活”的融合

随着中考制度的改革,“课堂”的外延不断扩大,学生获取知识的空间也得以不断拓展。只有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生活即教育”和“教育即生活”的融合,才能够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探索研究,将日常生活和社会现象中显露出来的各种问题,有机地引入课堂学习中来提高教学有效性。如在《造福人民的经济制度》教学时,要求学生主

动调查本班同学的家庭年收入情况、家庭年支出情况等,并进行交流。调查的数据、照片等信息资料来自学生生活,体现了真实性,增强了教材的可信度,学生感受到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家的繁荣昌盛,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和建设祖国的历史责任感,增强了教育的实效性。同时采取了以学生手中的资料为“本”的教学方式,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途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有利于形式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篇2: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效率”是衡量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杠杆。如何提高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笔者将结合教学实践,探讨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一、尊重学生主体,主导课堂有效教学

追求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是有效教学的核心。初中思想品德新课标在目标确定、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突出以学生发展为主体的思想,强调学生对知识有渴求、质疑和探索的精神;对学习保持强烈的自信、兴趣和勤奋;在探究活动中能学习、体验和自主建构。因此,教师必须尊重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从而真正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功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讲授“做个成熟的消费者”时,笔者课前布置学生收集自己或家人遭遇过的消费陷阱的事件,并告诉学生课堂上将模拟扮演巧拒消费陷阱的情景剧。结果在课堂中,有的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消费智慧生动地扮演了智慧的消费者角色,其他学生从不同层面进行了点评并谈了自己的见解,课堂气氛活跃。通过开展活动,放手学生走进课堂,确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加深对学习知识的认识,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二、优化建构知识,提高课堂有效教学

1.强调教材的基础性地位和主干性作用。优化开发教材的前提是源于教材,必须对教材有全面准确的理解,把握教材深度,掌握教材精髓,尊重教材价值取向,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知识储备特点,形成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否则,教学实践中出现的诸多误区都是源于对文本的误读。这是课堂中催生学习效率的前提。

2.增加教材内容的热度。教材编写时利用的时政热点资料,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失去其时效性。这就要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对教材进行“升温”处理,及时把时事热点话题渗透到课堂中。

三、采用“情境―问题”教学模式,提高教学实效性

1.生活情境,激发兴趣。在教学中必须立足“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注意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相结合”。可见引入学生熟知的生活是新课程标准的体现,是符合“三贴近”的,更反映了“政治源于生活,寓于生活,为生活服务”的思想。而具体生动、丰富多彩、触人感官、扣人心弦的生活情境,能够使枯燥、抽象的哲学和政治教材知识变得有趣生动、形象,使学生开阔视野、了解社会、丰富生活、提高认识,投入课堂教学,提高有效性。

因此,教师要注重利用生活性、时政性素材为学生搭建有趣、生动的情境平台,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体验、认知、创新。为此,教师可以将真实的生活事件、鲜活的时政材料引入政治课堂。

(1)真实生活引人入胜。例如在教学习“追求公平”的知识时,以真实的生活场景“脱贫三五年,一病回从前。做个阑尾炎,白种一年田。大病拖,小病挨,快死才往医院抬”。由此说明收入差距,社会不公平,不利于协调经济利益关系,不利于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从而使学生有所感悟、体会,提高对公平重要性的认识。

(2)鲜活时政扣人心弦。例如:以“南京省运会”讲授每个公民都应该注意自己的形象,担负自己应尽的责任,不同身份不同责任;以我国部分省区遭受自然灾害造成蔬菜价格上涨及大蒜、绿豆价格上涨甚至出现哄抬物价现象,讲授做个成熟的消费者等,从而使学生对知识有了深刻理解,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2.巧妙设疑,学生乐于思。“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若能选择时机创设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形成不同层次的疑难,就能刺激学生本能的认知冲突,造成积极的“心理紧张”,这样才会让学生思考,才会有所发展、有所创造。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精心设计一种拓展学生思维广度和深度的问题,鼓励学生思考,从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1)强调问题的重点,把握教学有效性。问题过多,只会导致学生对问题的把握如“蜻蜓点水”,最后敷衍了事,这对学生深入分析、合作探讨、获得认识极为不利。因此,教师的问题应该突出重点,问在知识的关键处、重难点处,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为学生提供足够的交流机会,让他们富有个性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教师应通过对比分析、联想拓展、总结归纳,捕捉学生创新思维的亮点,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2)设计能够拓展思维宽度和深度的问题,启迪学生思考。学生在知识、能力、性格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设计问题时既要考查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又要考查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精心设计能拓展学生思维宽度和深信的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提高教学实效性。

3.合作探究,是提高效率的平台。学生、师生之间的合作探究,改变了学生获得知识由直接告诉,而转变为学生自主探究,获取相关知识和体验。学生通过合作探究不仅可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信息的提取、收集和处理能力,增强学生求真务实和团队协作的精神。因此开展合作探究非但与提高课堂效率不冲突,相反能更好地服务于教学,体现有效教学的内涵。学生的探究活动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如提问、讨论、辩论、演讲、调查等,选择何种方式要因材而定,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而定。

(1)要突出合作探究方法的指导。在合作探究过程中,应教会学生善于倾听,抓住学生的要点;教会学生说的能力,清楚表达自己的意见;有综合的能力,使小组谈论结果形成体系;教会学生组织协调能力,使合作探究有效发展。同时注重对学生的积极评价,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2)要注重探究中的知识整理归纳。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运用的知识还是孤立的、零散的知识点。教师要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整理,指出知识之间、理论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尤其要帮助学生将这些知识落实到生活实际中,让学生有深刻体会。

四、教学反思有助课堂有效教学

教师的教学反思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障。通过对学生课后的反馈信息;课堂教学中寻找自身缺点;反思课堂教学中某个细节的处理是否有精彩之处,等等。并进一步对收集来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研究,提升为一定的教学理论。信息反馈的分析与提升,对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有保证作用。

篇3: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尊重学生主体,主导课堂有效教学

追求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是有效教学的核心。 初中思想品德新课标在目标确定、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突出以学生发展为主体的思想, 强调学生对知识有渴求、质疑和探索的精神;对学习保持强烈的自信、兴趣和勤奋;在探究活动中能学习、体验和自主建构。 因此,教师必须尊重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从而真正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功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讲授“做个成熟的消费者”时,笔者课前布置学生收集自己或家人遭遇过的消费陷阱的事件, 并告诉学生课堂上将模拟扮演巧拒消费陷阱的情景剧。 结果在课堂中,有的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消费智慧生动地扮演了智慧的消费者角色,其他学生从不同层面进行了点评并谈了自己的见解, 课堂气氛活跃。 通过开展活动,放手学生走进课堂,确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加深对学习知识的认识,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二、优化建构知识,提高课堂有效教学

1.强调教材的基础性地位和主干性作用 。 优化开发教材的前提是源于教材,必须对教材有全面准确的理解,把握教材深度,掌握教材精髓,尊重教材价值取向,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知识储备特点,形成学生的个性化解读。 否则,教学实践中出现的诸多误区都是源于对文本的误读。 这是课堂中催生学习效率的前提。

2.增加教材内容的热度 。 教材编写时利用的时政热点资料,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失去其时效性。 这就要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对教材进行“升温”处理,及时把时事热点话题渗透到课堂中。

三、采用“情境—问题”教学模式,提高教学实效性

1.生活情境 ,激发兴趣 。 在教学中必须立足 “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注意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相结合”。 可见引入学生熟知的生活是新课程标准的体现,是符合“三贴近”的,更反映了“政治源于生活,寓于生活,为生活服务”的思想。 而具体生动、丰富多彩、触人感官、扣人心弦的生活情境,能够使枯燥、抽象的哲学和政治教材知识变得有趣生动、形象,使学生开阔视野、了解社会、丰富生活、提高认识,投入课堂教学,提高有效性。

因此,教师要注重利用生活性、时政性素材为学生搭建有趣、生动的情境平台,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体验、认知、创新。 为此,教师可以将真实的生活事件、鲜活的时政材料引入政治课堂。

(1)真实生活引人入胜 。 例如在教学习 “追求公平 ”的知识时,以真实的生活场景“脱贫三五年,一病回从前。 做个阑尾炎,白种一年田。大病拖,小病挨,快死才往医院抬”。 由此说明收入差距,社会不公平,不利于协调经济利益关系,不利于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从而使学生有所感悟、体会,提高对公平重要性的认识。

(2)鲜活时政扣人心弦 。 例如 :以 “南京省运会 ”讲授每个公民都应该注意自己的形象,担负自己应尽的责任,不同身份不同责任; 以我国部分省区遭受自然灾害造成蔬菜价格上涨及大蒜、绿豆价格上涨甚至出现哄抬物价现象,讲授做个成熟的消费者等,从而使学生对知识有了深刻理解,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2.巧妙设疑 ,学生乐于思 。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 教师若能选择时机创设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形成不同层次的疑难,就能刺激学生本能的认知冲突,造成积极的“心理紧张”,这样才会让学生思考,才会有所发展、有所创造。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精心设计一种拓展学生思维广度和深度的问题, 鼓励学生思考,从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1)强调问题的重点 ,把握教学有效性 。 问题过多 ,只会导致学生对问题的把握如“蜻蜓点水”,最后敷衍了事,这对学生深入分析、合作探讨、获得认识极为不利。 因此,教师的问题应该突出重点,问在知识的关键处、重难点处,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为学生提供足够的交流机会,让他们富有个性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同时,教师应通过对比分析、联想拓展、总结归纳,捕捉学生创新思维的亮点,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2) 设计能够拓展思维宽度和深度的问题 , 启迪学生思考。 学生在知识、能力、性格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设计问题时既要考查学生的知识与能力, 又要考查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精心设计能拓展学生思维宽度和深信的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提高教学实效性。

3.合作探究 ,是提高效率的平台 。 学生 、师生之间的合作探究,改变了学生获得知识由直接告诉,而转变为学生自主探究,获取相关知识和体验。 学生通过合作探究不仅可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信息的提取、收集和处理能力,增强学生求真务实和团队协作的精神。 因此开展合作探究非但与提高课堂效率不冲突,相反能更好地服务于教学,体现有效教学的内涵。 学生的探究活动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如提问、讨论、辩论、演讲、调查等,选择何种方式要因材而定,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而定。

(1)要突出合作探究方法的指导 。 在合作探究过程中 ,应教会学生善于倾听,抓住学生的要点;教会学生说的能力,清楚表达自己的意见; 有综合的能力, 使小组谈论结果形成体系;教会学生组织协调能力,使合作探究有效发展。 同时注重对学生的积极评价,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2)要注重探究中的知识整理归纳 。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运用的知识还是孤立的、零散的知识点。 教师要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整理, 指出知识之间、 理论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尤其要帮助学生将这些知识落实到生活实际中,让学生有深刻体会。

四、教学反思有助课堂有效教学

教师的教学反思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障。 通过对学生课后的反馈信息;课堂教学中寻找自身缺点;反思课堂教学中某个细节的处理是否有精彩之处,等等。 并进一步对收集来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研究,提升为一定的教学理论。 信息反馈的分析与提升,对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有保证作用。

篇4: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有效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4-312-01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在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下,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单位时间的学习质量,使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发生质的变化,学习过程自然成为学生的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学中,教师要积极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杨振宁也说过:“真正成功的秘诀是兴趣。” 印证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体现了兴趣在学习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只有对学科感兴趣,才会想学好本学科。思想品德一门抽象性较强的学科,学生学起来会感觉到非常枯燥,教学中,教师要针对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特点,在教学设计时要充分注意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运用不同的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快乐自主地学习。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思维以疑问为起点,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一些精致的小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在讨论中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例如,我在教学《学会自主学习》一文时,“云南一女大学生退学”的事例,由一句“离开父母我不知该怎么活了”的话,以此设计出如“她为什么会退学”“父母不在身边应该怎么做”等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学生们都积极交流,学习热情高涨。在学生思考了以后,我接着给学生讲解相关知识,学生一下子就找到了答案,并且明白了该怎么做,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都认真的听讲,积极配合,极大的提高了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俗话说:“情不通则理不达。”教育需要爱的情感,需要对学生有满腔的热情。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师是绝对权威,对班集体的管理实行契约式的“管卡压”。教师与学生无法亲近,更不用说交流,学生对教师也是“敬而远之”。这样的做法,老师们习以为常,感觉到自己尽到了老师的职责。可是事与愿违,这样的教育锁住了学生的心扉,封闭了学生的情感,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束缚了学生的想象。高效的课堂,应是师生、生生积极互动、交流的课堂,处在课程改革的今天,课程标准要求要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然而,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首先要做的,就是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这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所必须的。因此,教学中,教师应积极的转变教学观念,放下师道尊严、高高在上的架子,蹲下来与学生进行民主平等的对话沟通交流,构建民主平等、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愉快、自由和谐的教育氛围。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将笑声歌声带进课堂,提高师生对话交流的质量水平;教师要在平时的生活中积极的帮助学生,鼓励学生,重视学生的情感需求,引导学生自己去体会、感悟、思考、认识,从而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课堂的效率。

三、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探究、合作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新课程改革实施后,很多地方都组织开展了新课程培训,这些培训和其他教研活动对于提高广大教师的教学思想与理念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许多教师都在自觉地转变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游戏活动等教学形式得到广泛的应用。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和谐发展的全过程,因此,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必须由始至终的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思想品德学习的全过程,做学习的主人。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并充分发挥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点拨者的作用,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习,在合作交流学习中提高,全方位的提高教学质量,以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让课堂教学充分联系生活,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思想品德,从字面意思来看就是指人的思想和品德,而表现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最好地方,就是我们的生活。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关注学生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强调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新课程建构的基础。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中,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转向对学生个体品德发展与生活实际的关照,让课堂教学回归生活世界。基于思想品德课的特点,它特别关注课堂中学生情感、态度的体验和价值观的养成。为了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我们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就必须打通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界限,密切课堂教学与生话、社会的联系,把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与书本知识融通起来,使学生感受到书本知识学习的意义与作用。另外,教师还可以倡导一些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去生活中观察、去生活中学习、去生活中实践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学习的价值,实现学以致用。

有效课堂作为一种理念,一种教学实践模式,它是每一位教师在教学生涯中孜孜不倦的永远的追求!要想切实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作为教师的我们,就应该充分结合教学实践,不断尝试和创新教学方法,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带来课堂教学的有效乃至高效。

参考文献:

[1] 沈莉芳.初中政治导学案设计的“织网”艺术[J].考试周刊,2012

篇5: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课堂有效性是教学的“命脉”,提升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如何达到思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了解学生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注点,其次是注重目标的全面性,提高教学目标达成的有效性和重视政治教师的人格示范作用。本人结合一些实践体会,通过一些措施来达到思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思想品德

课堂教学

有效性

随着课程改革和新课程的实施,新的教学理念正逐步深入到每一位教师的心灵。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教学资源多元化也给教师的课堂教学带来了诸多的便捷,教育的效果由学生不爱、不喜欢逐渐变为爱接受、爱思考,关注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大量的成功教学案例已经证明,“课堂有效”是有效教学的关键,所谓“有效”,意味着教师要想方设法地让学生在效时间内获得有效的发展,因而积极推进思想品德课的有效教学十分迫切。那么,如何提高一向被学生认为枯燥乏味的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采用多种途径和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让学生主动学习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自我认知的需要,无外在强制力施加。学生自身不愿意、不认同,教师家长逼他学习,是基于外在诱因和强制。两种情形一比较,我们都希望能让学生变成第一种情况,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变成的学习的主人,那是最理想的状况。如:我在上“九年级思想品德”第十一课时,在讲到改革开放让中国走向世界和中国在国际上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内容时,我结合前面的基本路线的内容,让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学生开始关注身边的事件和身边的人的变化,知道改革开放让我们走向了世界,让中国融入了世界。通过视频播放,让学生结合事例分小组展开讨论,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他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这样,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从而能明确,要认真学习提高自身全面素质,将来为我国加快发展和走向世界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其次是要积极培养学生是独立学习的意识。日常生活中,在理论上,大家都知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是有着独立精神的个体,可是一到实际课堂,大家是放不开手脚,处处担心,时时不放心。传统教学确实低估、漠视学生独立学习主人,课堂变成讲堂,教师变成了讲师,学生则成听客。这样学生独立性不断消失,依赖性越来越强。其实每个学生都具有相当强的潜在的独立学习能力。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从而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我在平时的授课中,内容较为简单时,我在黑板上写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思考题,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自己解决问题,有不理解时,教师做好适当引导和指引,让学再自己研究和钻研,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钻研的意识。大胆放手,积极训练,适当做好矫正,学生独立学习的意识是能培养的。

二、注重思想品德教与学的目标的全面性

教学目标,有时候的很多人直接理解为教师的课堂教学目标,其实这种理解不够全面的,它的另一层含义还包括学生的学习目标,而且学生的学习目标更应该是我们教师教学的落脚点。达成教学目标,它是教师教学活动的灵魂,也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我们应根据思想品德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合理设定好目标定位。做到注重教与学的目标的全面的落实。

第一、目标定位要准,要面向全体学生,预设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教学起点要定位于班级的中下层次学生,较高要求的内容及教学时间不得超过全堂课的四分之一。这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不是简单地放在书面上,而是要体现的教师的教学设计中,耐心钻研教材内容,把握深层次的教学内容,目标的设定任教者本人要界定高中低的具体要求。

第二、认真做好课堂提问工作。提问不是简单的你问我答,首先教师要认真思考和设计所提问的问题,我提的问题学生能不能回答,其次我提的问题的用意是什么,我要得出的是什么结论,这个结论对下面的有效教学有没有帮助。另外还要思考这个问题提出后,哪些学生能全能回答,哪些学生只能回答一半或者三分之一,哪些学生估计不会,我应该先找谁发言,再让谁发言。课堂提问的面越广越好,但不能为提问题而不厌其烦的简单提。回答问题的学生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参与面越广越有效。

三、教师要以良好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提高学生学习思想品德学科积极性

首先,任教思想品德课的教师自身要具有优良的思想品德。有人说:“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例如,教师讲社会责任时,教师自己却不求上进,做事拖拉,上课应付了事,对学生也不负责;讲诚实守信,自己却极其虚伪,说话不算数,对学生不能做到言而有信;讲遵纪守法,自己却常常上课迟到早退,上课接电话,上课跑堂,会客;这样,学生就会怀疑教育和教学的真理性,怀疑教师的人格和修养。可见,教师必须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学生才会有榜样可以效仿。学生不信教师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这样的思想品德课学生是不愿意接受的,再谈有效性也是空谈。

其次,任教思想品德课的教师要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不仅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广博得相关知识。拓展提高学生能力,靠的是教师具有广博的知识。古人云:“闻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矣。”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新信息、新观念迅速传播。政治教师必须善于不断认识,提高素质;必须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等等。教师要具有广博的知识,才能收到学生的尊敬,对你讲课他才能主动接受,课堂教学的效益才能彰显。

由此可见,思想品德课的教师的人格示范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篇6: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贯彻新课改的主要精神,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精神要求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思想品德课堂上负责引导学生,适时提出建议。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不能故步自封、因循守旧、墨守成规,要给予学生发挥和创造的空间,充分调动学生在思想品德课堂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摒弃原来学习的被动状态。无论是在学习时间、内容还是学习方法上,给学生更大的支配自由及空间,师生之间可以平等交流、互助合作,使整个思想品德内容的`学习过程对于师生来说都是一种美好的体验。

二、运用多媒体先进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随着现代教学技术的发展,粉笔黑板式课堂已经不能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内容多以思想品德性的观点为主,本身就很枯燥,如果教师再以传统教学方法教学,便很难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运用多媒体先进技术,将枯燥的思想品德教学内容以音频、动画、图片等形式展现,不仅活跃课堂气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青少年来说,这种教学方式更具形象性、新颖性、趣味性,利于学习内容的识记与掌握,是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

三、重视学习过程的合作与讨论,强调合作学习

学习过程是一个互助合作的过程,教师的重点不只在于教学生学会知识,更在于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正是这个道理。学生不是孤立的学习者,在初中思想品德内容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能够树立正确的观念,培养自己的道德素养,提高道德素质及文化水平,而这一切靠学生自己是无法完成的。

合作学习的形式多样,可以同桌合作、小组合作、师生合作等,应用不同的合作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会被充分调动起来,讨论热情高,讨论得出的结果当然也会不错,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率在无形之中即可达到。

四、教学重点生活化,重视学以致用

对于学生来说,初中思想品德学习不似语文学习般生动活泼,也不似数学学习般逻辑性强,它更为道理化,生硬化。更多内容学生不知该怎么理解,因此要求教师在讲解时能够将教学重点生活化一些,联系生活实际,以身边确实存在的人、事、物帮助学习理解和分析学习内容,让学生认识理解到,学习到的知识能够真正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会成为鞭策学生学习进步的动力。教学重点生活化,重视学以致用,对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率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五、多角度切入教学主题,提高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

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教师的教,而是学生的学。提高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让学生主动去学习,而不是一味地听教师的讲解,这样在学习中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思想品德教师在授课时要多角度、多方面切入教学主题,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生自己真正动脑分析、思考,知识掌握得才更牢固,学习效果更为明显。

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率不仅利于学生自身文化水平及道德素质的提高,更有利于整个社会精神文明水平的提高,真正明确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从而树立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参考文献:

[1]项英志。浅谈初中政治的有效性教学[J]。读与写,(01)。

[2]柳艳普。初中政治课堂有效性教学方法探讨[J]。大观周刊,(37)。

篇7:初中思想品德有效课堂的反思

内蒙古通辽市科左后旗教研室包双连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我旗继续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扎实展开新课程有效教学实验研究。广大中小学教师,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积极投身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了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在此基础上,取得了很多新课程有效教学的实验研究、经验与成果。作为一名初中思想品德教研员,在有效教学实践中,我与广大基层教师一起成长和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感受颇深。

一、关于教师的培训学习和教研活动的体会

‚实施有效教学,教师首先得是‘有效老师’‛。也就是说教师要拥有有效教学的思维、理念,要掌握许多有效教学的策略或技术,这就需要有一个不断学习和教学实践的过程。‚有效教师‛是发展、成长起来的,而不是短时间能‚造‛出来的。因此,用更多的时间自己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多与同行交流,多借鉴优秀、成功的教学经验,努力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和丰富有效教学,勇于承担教改的责任,力争当一名‚有效教师‛。

二、关于思想品德课程目标的进一步思考和认识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是为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课程,相对于其它学科来说,具有很大的德育功能。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能发挥它的首要地位作用(德育功能),能否实现‚三维‛目标而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这

是个很重要的问题。‚实现课程目标,评价教学是否有效的标准是教学的三维目标是否实现,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如何。‛思想品德课程综合性相当大,决定了其课程目标内容丰富、导向多样,但其主任务是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最终目标是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好公民奠定基础。在分类目标知识的学习、传播,能力的培养、锻炼,情感的体会、发展及价值观的引领、生成,三者是统一的整体,缺一不可,互相作用和转化。其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最重要的,是三维目标中的主导目标。那么怎样才能实现这个主导目标呢?‚在课堂上,教师传达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和技能,还有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达到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通过自主学习,在学生掌握基本知识、观点及其相对应的基本材料、事实的基础上,重点对课文中的活动探究和实际生活中的有关这方面的真实情境(如重大时事政治、热点问题等)展开对话讨论、分析应用、反馈评价等,来完成三维目标的实现。同时我们知道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社会规范也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真正内化。‛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课内课外相接合,鼓励学生在实践的矛盾冲突中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由此可见,思想品德有效课堂要延伸、拓展到课外,回归生活,‚知行合一‛,学生的学习、进步和发展才‚有效‛,三维目标才最终实现。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课外活动

和社会实践。内容上可以按主题模块方式进行;组织形成式可按全班、自愿、分组、分点等方式行动;方法有:劳动、宣传、搜集、访谈、调查、建议、倡议等等。

三、关于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联系生活实际的问题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初中思想品德是以学生逐渐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以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集体、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为主线,对道德、心理、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进行有机整合的课程。其内容、性质、特点和功能,决定了教学过程中必须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创设与学习内容相融合的真实学习情境,还知识的本来面目,是抽象的只是具体化、感性化,让学生身临其境中学会知识、获得能力,学会在感受、体验中认识世界,丰富人生经历‛。要面向丰富多彩、发展变化的社会生活,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基础上,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恰当地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联系生活实际。这样做会有以下几点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拓展学生的生活经验;拓展和更新知识内容;提高理解、分析和辨别能力;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激活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从而逐渐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联系生活实际,首先要联系学生个体实际。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个性差异(心里、性格、身体等),在此基础上,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对‚智差‛、‚能差‛、‚势差‛的学生给予关爱和帮助,创造和谐的学习、生活氛围,使之有信心地参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相互帮助、相互补充、相互提高。其次,要联系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学校的历史文化淀积、学校的教育教学成果、文明户等等,一定要恰当地、经常地运用到教学中来,才能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才能使课堂更加有效。再次,联系社会生活实际,这一点尤其重要。由于不同版本的思想品德教科书相对稳定,造成教材中的资料、数据、事实、人物事例等相对陈旧,‚过时‛。当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法律体系不断完善、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取得进步;同时,我们正处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工业化进程加快的历史时期,信息化、价值观多元化、各种新的社会矛盾出现,某些方面改革阻力依然很大等等。这对于思想品德教学来说,既是机遇更是挑战。

篇8: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转变思想观念

现今的学生是充满想象、充满智慧、充满潜能的新一代, 因此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 不应是单纯地传授知识, 而应着眼于学生能力的提升和发展。教师不再是教学过程的主宰者, 而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 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朋友、伙伴和良师益友。教学过程应是教师、学生和教材三者互动的过程, 是教师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新课程要求教师将教学的重心由重教转到重学上, 注重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体会、讨论和探究, 这就要求教师更新观念, 把教材内容与观察、分析社会现实结合起来, 与引导学生适应成长环境结合起来。同时, 教师还要打破传统教学中的教书匠的枷锁, 使自己的教学角色向专家型教师和学者型教师转变。

二、改革教学方式

新课程理念明确指出, 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和引路人。而学生要倡导三种学习方式, 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那么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呢?教材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由以往的“教科书”变为学生的“学习指导读物”, 教师必须花更多的精力去编写教案, 并且在课堂教学中把“教案”有效地转变为“学案”, 从而开拓学生的思维, 与学生共同探究, 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

如笔者在教学“人格尊严”的内容时, 有学生突然提出问题:“小偷有没有尊严?”原来这个学生在网上看到一则新闻———“小偷讨尊严”, 说的是前不久某市有一位女青年在商店偷东西被发现了, 结果当场被重打一顿, 尤其是被当众扒光上衣。此言一出, 教室里顿时热闹成一片。“小偷有没有人格尊严”一下子成了课堂的一个热点话题。大家你一言, 我一语, 一时难有定论。在这种情况下, 笔者果断地转变了原定的教学方式, 细心地引导学生发表各自的看法。只见学生们唇枪舌剑你来我往, 谁也说服不了谁, 下课的时间快到了, 学生们仍然意犹未尽。在学生的发言和相互质疑中, 笔者发现他们对小偷、对人格尊严的认识还很片面, 观点也以感性为主, 缺少理性分析。于是, 笔者没谈自己的观点, 而是要求学生回家后搜集小偷的相关材料, 自学课本中有关人格尊严的相关内容, 并对这一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一周后, 从学生上交的作业发现, 有的学生结合人格尊严的有关法律规定, 经详细论证后宣告“小偷也有尊严”, “小偷的人格尊严不容侵犯”;有的学生则从社会的角度对小偷现象进行了详细分析, 写出了《我国当前社会小偷的构成》等文章。尽管其中仍有部分观点不够成熟, 个别观点还有些偏激, 但由此可以看出, 学生们所提出的观点都是经过思考后得出的属于自己的结论, 有的观点还相当深刻。后来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探究和课后的抽查反馈, 笔者惊奇地发现, 学生对人格尊严的认识更全面、更深刻了。可见, 只要转变教学方式, 并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 引导学生去学习探究, 就不失为实现思想品德课有效课堂教学的一条重要途径。事实上, 对学生感兴趣的资源, 教师要转变观念, 充分发挥兴趣导向的作用, 积极开拓学生的思维, 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探究, 并在探究中学习, 在学习中提高, 在提高中感受快乐。这样的课堂教学, 尽管从过程来看, 可能会打破正常的教育教学设计, 甚至会使课堂教学的知识目标无法完成, 但从学生的角度来看, 这种学习是一个开拓思维、共同探究的过程, 他们从中得到的收获要远大于单一的、陈旧的课堂教学。

三、创设互动情境

教材只是一个载体, 需要每一个教师去挖掘、去丰富。因此,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情境, 努力寻找、开发、制作、整合教学资源, 使课堂教学取得最佳效果。

如在教学《意志力的培养》和《勿以恶小而为之》时, 笔者创设了“我要上春晚”的教学情境。具体方法是在课前, 要求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提示作充分的预习, 每个学生要准备好小品或故事、名人名言等, 先在小组交流讨论, 然后再由小组派代表上讲台去向全班学生讲解, 教师则在讲台下给予鼓励和点评。又如, 为了让学生适应新课标的要求, 激发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的能力, 让学生关心国家大事, 笔者创设了“新闻发布会”的教学情境。具体方法是在课前, 要求学生将前一天在广播、电视和报纸上所看到的新闻, 每个学生按学号顺序, 利用课前5分钟在讲台上发布。通过这样的互动教学活动, 学生的视野开阔了, 思维活跃了, 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通过大家的共同参与和讨论交流, 法律意识不知不觉地就在学生们的心里逐渐形成了, 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有效地提高。这样的教学效果, 远非传统教学所能比的。

四、注重以人为本

新课程理念要求课堂教学要以人为本, 高度尊重学生, 全面依靠学生, 一切为了学生, 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同时新课程理念还要求课堂教学要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促使学生深入实际体验生活、认识世界, 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例如, 在教学《生命宝贵》这一课内容时, 笔者一开始就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自然界的各种生命, 并用精美的图画或精练的文字描述自己心目中的生命世界。学生根据自身的体验说出各自的感受, 经过认真思考、分析, 并交流、讨论, 最后总结出:“大千世界, 无奇不有。在浩瀚的大自然中, 生活着无数的动植物和微生物, 生命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正因为世界各种生命的存在, 从而使得这个世界生机盎然、五彩缤纷。”同时, 不少学生还谈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关爱生命的感受, 如有的学生把抓到的益虫放回大自然, 有的为受伤的小鸟疗伤后将其放归天上, 还有的把路上看到的受伤的小树扶直……大家纷纷表示, 今后一定要更加热爱大自然, 关爱生命, 保护和珍爱动植物, 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 人生短暂, 十分宝贵, 作为教师, 还要引导学生如何善待自己, 如何关爱他人, 通过联系实际和各种活动让学生感悟生命的奥秘、意义和价值。同时, 教学生善于发现自己的优点与弱点, 与同学、师长和谐相处, 并发挥自己的优势, 取长补短。通过与他人交往、合作, 学会理解人、尊重人, 从而体验关怀的温暖, 形成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

五、善于预设生成

一堂课的成功, 离不开师生间有效、和谐的交流与沟通。古人云:“势服人, 心不然;理服人, 方无言。”我们教师在与学生交流时, 不仅要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 而且要专心地倾听来自不同学生的不同心声, 从而营造一种平等的、和谐的学习环境, 只有这样, 才能使课堂教学取得最佳成效。

如在教学《青春无烦恼》这一课的时候, 笔者提出了“青春痘”这一话题。但上课后才发现, 所在教学班只有一个学生长了几颗青春痘, 课堂调查也反映出学生普遍感觉不到它的烦恼, 教学显然无法按原计划正常进行。此时, 有学生提出了自己的烦恼, 比如学校规定女同学不准留长发, 这使她们很生气却又无可奈何。其他女同学也纷纷反映有这一方面的烦恼。于是笔者顺水推舟, 组织大家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由于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都是平等交流的, 尤其是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又是具有切身体会的问题, 因此学生们发言十分积极, 而且很有针对性, 从而使这一活动成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一个高潮, 这样就使整个课堂充满了笑声、充满了欢乐、充满了和谐、充满了生机。然后教师进行点评, 并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烦恼, 尽情享受学习带来的快乐。

篇9: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一、注重情感因素的调动,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见到: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很着急,但是学生不着急,教师使出“十八般武艺”改进教学,也是“剃头挑子一头热”,学生学习不投入,教学见不到成效。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课堂越来越重视学生的自主活动,教学过程更加注重开放、探究,基础较好的学生如鱼得水,充分发展。而基础较差的学生往往跟不上,厌学情绪越来越强烈,两极分化现象日趋严重。

要提高教学过程的实效性,解决上述问题,首先要把学生的情感因素调动起来。我们知道“要我学”比不上“我要学”,如果在教学中忽视兴趣、意志、自信心等情感因素的作用,肯定、表扬、激励等手段运用得不充分,主动学习的氛围形成不了,精心设计的教学过程就会落空。反之,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教学就可以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其实效性也会显著提高。

为了充分发挥情感在教育中的功能和作用,教学中教师必须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的人格受到尊重,学生的讨论、质疑和回答得到鼓励,学习进程松弛有度。教师要在教学中发挥楷模作用,用自己的创新精神和情感去感染和调动学生,并充分运用激励评价的手段,使评价具有公正性、及时性、求实性和发展性,推动学生积极地参与创新过程,体现“以人的发展为本”的理念。

二、因材施教,克服形式上的“花架子”

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方式的选择,需要努力贯彻新的教育理念,从教学目标出发,结合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实际,借鉴各种教学方式的优势,通过整体优化完成。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为了落实新的教育理念,有意避开讲授式,刻意追求探究式或合作式的教学方式,脱离教学实际,过分注重形式,忽视效果,结果适得其反。

下面以合作学习为例,剖析教学形式中存在的“花架子”。我们知道,合作学习对于改善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具有很好的作用。但是,在听课过程中,经常能见到这样的情况:在一节课上,教师频繁地组织学生讨论,有时一节课讨论两次到三次。每次都是教师提出一个问题以后,前后桌学生四人一组,前面的两位学生调过头来,四个人凑在一起轻声嘀咕,以一位学生为主进行议论。三五分钟以后,各组有一位学生代表发言,教师加以肯定或否定,取得了标准答案以后,讨论结束,教师继续讲授。对于这样的合作学习我们要反思:什么是合作学习的主旨,在合作学习中,教师提出的问题是否有讨论的价值,学生是否充分思考了,生生之间是否真正交流了,教师的作用是否充分发挥了,是否达到了合作学习的目的等等。

我们知道,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目标与任务,在小组或团队中进行的有明确分工的互助性学习。进行合作学习,以下四条原则非常重要。1.异质分组,追求生生互动。即“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以实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2.角色分配,人人承担责任。合理分配工作可以增强组员的责任感与合作意识,提高活动质量。3.交往训练,发展社交能力。培养学生的表达、判断等能力。4.教师参与,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应注意身份的转换,做好促进者、合作者、帮助者、与激励者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灵活地运用这些原则,因地制宜地进行教学,但是也要考虑班级容量大、课时紧等教学现状。常常有教师在教学中没有把握上述基本原则,以致分组较随意,达不到异质分组的要求,没有充分发挥各类学生的作用。在合作讨论中,往往是优秀学生占据讲台,基础薄弱的学生作了陪衬,影响了参与的广泛性;合作讨论的时间往往过短,教师指导不到位,难以培养学生的表达、判断等能力;教师又往往把自己作为一个仲裁者,缺乏对教学过程的调控等等。独立思考的不足,学生之间探讨的不充分,教师引导得不到位,这样的合作学习很难体现出其应有的意义,还不如运用启发讲授式更好。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因材施教,重在实效”是经验之谈,也是规律之谈。在当前思想品德教学中,针对班级容量大,教学课时紧等特点,笔者认为在教学方式上启发式的讲授教学还应当是教学的主要模式,同时辅以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课题学习等其他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课堂教学,不能用一种固定、僵化的教学模式来进行教学。作为一名教师需要学习和掌握各种教学方式,并用系统论作为指导,充分发挥和挖掘教育模式体系中诸因素的优势,做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模式,从整体上优化教学过程,这样才能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三、及时调控教学过程,让学生的参与“开花结果”

在思品课堂教学中讲求实效性,关键是改进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充分参与。学生参与的程度是评价实效性的重要标准。当前,广大教师都很注重学生的参与,但是,要使参与真正得到落实,就需要给学生参与的空间和时间,使参与的过程开花结果。

我们常会见到,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利用投影或课件演示以后,往往没有给学生充分的阅读、观察、思考时间,内容匆匆闪过,学生参与活动没有真正及时得到落实,使启发式走了过场。实际上,无论是教师讲授还是投影展现,都要遵循“延迟判断”的原则。首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如果教师及早地进行了“引导”和“启发”,就会使独立学习,自主探究成为形式,教学就失去了实效性。也就是说,教学首先要以人为本,以学生的独立思考为先。

立足课程标准,结合教育实际,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写好教案是进行有效课堂教学的基础。但是在教学中,我们面对的是充满生命活力的学生,教学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所以在教学中要随机应变,因势利导,及时调控教学过程,以适应课堂的实际情况。如在“坚强意志品质一课中,老师列举了“龟兔赛跑”的事例,并问学生:“现在你手中有一面锦旗,你认为应该奖给谁?”一个学生居然回答说给兔子,这让教师颇感“意外”。是不是对这种看似不合理的回答简单否定,不再让学生参与呢?当然不能。于是老师及时调整了自己的教学设计,没有把不悦的脸色“进行到底”,其应急的机智反显示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老师继续问:“为什么要奖给兔子锦旗呢?”学生回答:“兔子速度快,这是它的优点,如果它吸取失败的教训,一定会取胜,我看好兔子,因为它的潜力比乌龟大多了。所以要把锦旗给它,鼓励它!”老师笑着说:“同学们,老师想的是乌龟有毅力,兔子没有毅力,所以锦旗原来是准备给乌龟的。看来,我要向这位同学学习,也应该看到兔子的长处,要把欣赏的眼光给更多的人。老师现在应该准备三面锦旗,一面给乌龟,一面给兔子,还有一面给这位同学!”

教学是一个动态系统,学生是这个动态系统中的生命体,是充满情感、富于想像的群体。新课程倡导“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要求我们的教学应为学生的有效学习服务。当学生积极地参与进来,认真地思考问题,充分地发展个人的见解时,教师应该倾听、协助并与其分享成功的喜悦,同时还要根据反馈信息对教学过程及时进行调整,因势利导,合理地处理教学中的出现的问题,让课堂教学充满灵动与和谐。

四、注重应用信息技术,强调必要性和适应性

现代信息技术可以进行静态投影和动态演示,开阔了教学的空间,这是其他教具所不能替代的。在推动课程教材改革,提倡现代信息技术与思品教学整合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为整合而整合”的现象,甚至有人认为“贯彻新的教育理念,在教学中就必须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有的课件制作粗糙,类似于“课本搬家”,计算机只是起到了代替板书的功能,教师成了“鼠标”,塑造着“点击”者的角色,而忽略了“点拨”者的真正角色;而有的课件一会儿影像,一会儿动画,学生应接不暇,整节课几乎变成了多媒体技术的展示课。分析起来,感觉虽然“很现代”“很热闹”,但有舍近求远、华而不实之嫌。除去华丽的装饰,就会发现教学目标并没有很好地得到落实,教学的实效性并不强。

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更加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实际,对教学的设计实行及时地调控,有些教师课前花很长的时间精心构思、制作了课件,但是课件的机动性不强,课上只能按课件的流程来进行,当学生思维被充分调动起来,在探索中出现课件没有考虑到的情况时,教师就无所适从。老师由“照本宣科”改为“照课件宣科”,过分地依赖课件,忽视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由教师“注入”,改为计算机“注入”,教学过程让机器来控制,过分强调形式,实际效果并不好。

篇10: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随着新教育课程改革在各地的蓬勃开展,广大一线的教师们不断进行探索、实践、反思,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然而,反思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依然存在形式化、低效化现象,所以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大量成功的教学案例已经证明,“课堂有效”是有效教学的关键。“有效教学论”关心的主题就是使用恰当的教学策略来提高教学的效率,它是20世纪80年代形成的一种教育理念。所谓“有效”,意味着教师要想方设法地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有效的发展;也可以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如何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美国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乐趣,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认识到,开学第一节课是否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很重要。因为面对第一堂课学生往往怀着好奇和期待的心理,如果教师能抓住学生这一特殊心理精心设计导言课,使学生觉得教师的讲课“有味”、学科的内容“有意思”,对以后的教学无疑会有帮助。例如笔者在九年级思想品德课上课伊始从时事政治入手,让学生讲讲在假期里的所见所闻,讲讲长江、嫩江特大洪灾及世界金融危机等情况,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气氛相当活跃。在此基础上,笔者又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如:造成特大洪灾的原因有哪些?这对我国今后经济的发展有什么启示?在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还能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说明了什么?当今世界国际政治形势如何?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下,学生急于翻阅课本、搜寻问题的答案。第一堂课就让学生体会到小小的课堂讲的都是大千世界的事情,思想品德课不单纯是圈圈重难点、背背知识点,而是一门紧密联系实际的课程,从而对思想品德课产生了兴趣。

二、深刻领会和正确把握教学目标,提升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新课程标准要求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切实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节课仅40分钟或45分钟,不可能面面俱到。对于事实知识、原理知识等要通过过程和方法、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启发、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在课堂教学中使学生有效地自主建构知识框架。同时,有关技能、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决不能急于求成,应对这些目标做出系统的规划,通过一个课时或一个阶段的教学达成什么初级目标要心中有底,千万不能把技能、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终端目标作为课时目标来确立。

三、采用适合、先进的教学方式,提升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思想品德课的内容简单、枯燥、抽象,加上学生思想上不重视,没有学习热情,所以要采用适合的、先进的教学方式,可采用录音、投影、挂图等多种辅助教学手段或活动等来努力创设教学情境。例如在学习行为与后果的关系时先进行一次心理测验,让学生踊跃发言,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吸引他们参与,使他们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来,让其有迫切了解有关内容的需要。通过先进的教学方式创设教学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提升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心理学家研究显示,在简单重复的对象刺激下,人的注意力往往会变得迟钝,难以产生心理反应;而新颖奇特的对象则会使人脑神经系统兴奋。因而教师在课堂中教学形式要多样化,不能给学生“老一套”的感觉,否则就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学方法的`设计思路可从两个方面去考虑:一是在每堂课里应形成不同的教法;二是在不同的章节之间尽可能采取不同的教学形式。这样一来,学生觉得每堂课都有新鲜感,兴趣自然也来了。

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使学生自主、主动学习,提升思想品德课堂的有效性

当前的中学生思想活跃,自主意识、参与意识及表现欲望较强,他们常常渴望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因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正确处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关系,在发挥主导作用的前提下,要积极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引导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掌握知识。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力争每节课都拿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如:课堂前五分钟交给学生,让他们进行时事政治讲演;课中留出时间或者让学生自学,或者让学生讨论问题,或者由学生来充当教师进行课文讲解,或者让学生思考富有启发性的问题然后采取小组抢答、点名回答等形式来完成。这样,课堂不仅成了学生施展才华的竞技场,也成了学生学习的乐园。

六、开展多种课内课外活动,提升思想品德课堂的有效性

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生命力就在于理论联系实际。教师除了利用课堂教学这种途径外,还可以利用丰富多彩、形式活泼的课外活动,使学生走出课堂、融入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

上一篇: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下一篇:项目部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