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效应漫谈

2024-04-26

音乐教育效应漫谈(共11篇)

篇1:音乐教育效应漫谈

音乐教育效应漫谈

音乐教育效应漫谈

刘静

“音乐教育是人的教育”。音乐教育的本质是育人,它以独特的形式担负着探索人生意义的使命。

一、促进德育与美育均衡发展

音乐教育是一种审美教育。审美教育即美感教育,简称美育。它培养受教育者感受美、鉴赏美、评价美、创造美的能力,关注人的内心世界,是最具教育本质的人的教育。

音乐具有美的属性。音乐的美是内在于音乐之中并能够为审美主体所感知的美。它是主客观完美结合的产物,即审美客体对象美与不美,不仅取决于审美客体对象是否具有美的属性和审美价值,而且取决于审美主体是否能感知美、体验美、理解美、表现美。音乐美存在于健康的音乐内容与完美的艺术形式之中;音乐美蕴涵在艺术化的声音组合之中;音乐审美通过音乐情感体验引导人们求真、向善,通过对美的感知、判断和体验,得到美的享受与启迪。

音乐教育通过对音乐形象的渲染,激起人们心理情感上的共鸣,使音乐中的真善美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行为规范。在音乐教学中,审美情感和道德情感在审美主体上容易产生共鸣。如学生在欣赏英雄题材的音乐作品时,会同时产生对音乐形象之美的赞叹和对英雄人物的敬佩之情。在同一过程中,欣赏主体同时产生了审美情感和道德情感,音乐教育使德育与美育相融合。

一、促进智商与情商协调发展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成功,有20%依赖于智力因素,80%依赖于非智力因素,在非智力因素里最关键的是情绪智力因素。情绪智力因素即情商(EQ),主要体现在人的自我意识、自我激励、情绪控制、人际关系、挫折承受能力五个方面。音乐教育关注人的情商,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对于音乐教育来说,其教育效应不在于知识和技能的习得,而在于情感的熏陶、净化与顿悟。音乐教育作为情感教育的重要内容,能有效地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促进人们感知、情感和想象的发展。

理性与感性、理智与情感的协同发展是人全面发展的.内涵所在。只重理性发展而不重感性发展的教育不是全面的教育。音乐是善于表达情感的艺术,它比其它艺术更直接、更强烈,更能深入人的情感世界。音乐不仅可以表达情感,还可以拨动人的心弦,满足人的内心需要,引导人健康向上、积极乐观。重视音乐教育,能促使受教育者在智力和情感两方面均衡发展。

三、促进科学与艺术融合发展

音乐不是一种具象的艺术。音乐艺术的模糊性、自由性和不确定性给人们对音乐的理解和演绎提供了想象、联想和创造的广阔空间。音乐世界充满诗情画意,带给人无尽的想象。优秀的音乐作品能激活人的形象思维,丰富人的审美想象力,使人以一种生动而鲜明的方式探索未知世界。

科学教育注重并擅长理智,音乐教育注重并擅长情感。如果我们能在理智与情感之间求得平衡,学生才能够得到全面发展。在音乐教育中,学生通过音乐艺术与科学的联系和比较,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艺术与科技手段的结合,感受科技产品中蕴涵的艺术要素,了解艺术想象和审美要求对科技发展的促进作用;探索现代科技手段对艺术形式和风格的影响。因此,学校教育应引导学生感受和发现音乐中的“想象美”,启发学生从新的角度关注音乐,关注科学,达到感性与理性的平衡。

(作者单位:湖南省教育厅)

篇2:音乐教育效应漫谈

各位家长:

大家好,我是蒋皓宇的妈妈。首先,感谢老师对我的信任,让我就孩子的教育问题在此发言。还请各位家长多多指点。

一、寒假学习生活情况

假期生活对一个孩子来说既是一个学期繁忙学习后的休息,又是各方面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机,所以我们始终重视孩子各方面素质的培养和锻炼。一放假,我们便要求孩子制定了较为详实的寒假学习生活计划,通过我们的审核打印成文贴上墙,以此来督促和提醒他对照执行。因此,在短暂的假期里,孩子快乐、充实,在方方面面颇有收获。

1.主动并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各科作业,预习新课,阅读课外书籍,即复习了旧知识又增长了新知识。

2.主动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能做到关心体贴父母。如打扫卫生、收拾碗筷、做些简单的饭菜等,使孩子养成了爱劳动的习惯。

3.假期适逢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利用此机会让孩子了解春节的传统习俗:扫除、贴春联、做汤圆、包饺子、守岁等,感受节日背后的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4.加强体育锻炼。假期休息的同时,不忘锻炼身体,每天户外运动至少一小时,比如跳绳、踢毽子、打羽毛球、打篮球……寓运动于娱乐中。

5.参加了一些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走亲访友时,做客时,能做到彬彬有礼;招待客人时,能当称职的小主人;在公共场合,能做文明、谦让。

6.收看健康有益的电视节目。如:《新闻联播》、《我爱发明》、《春节联欢晚会》、体育比赛等,不沉迷于网络。

总之,假期生活是祥和而充实的,孩子在不断成长,对世界的认识也有惊人的进步,他们处在求知若渴的年龄,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好奇之心,贪婪地汲取着知识,希望我们能做好引导者和教育者,给他们提供一个宽松、健康的生活环境。

二、课外阅读情况

通过学校的培养,在老师的精心教育下,蒋皓宇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有较强的阅读能力,作为家长我们感到由衷的欣慰。但总感觉他的阅读兴趣不是特别浓厚,为此,我也做了以下一些尝试:

1.给孩子准备充足的好的课外书籍。如:购买、到图书馆借阅、跟他人交换等。最近,他主要看了《史记》、杨红樱校园小说系列等书。

2.提出读书要求,指导阅读方法。

3.每天读书1小时,主要安排在晚上睡觉前。

4.能叙述一本书或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适时以聊天或是探讨的形式,来了解孩子的阅读情况,及时进行鼓励。

5.对一些感受深刻的文章或是故事,写出自己的读后感。家长及时进行点评。

6.与孩子同读,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三、教育孩子的心得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一生的老师,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补充。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身心健康、具有独立人格、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是每一位家长的迫切要求和希望。以下是我们教育孩子的一些心得。

(一)重视孩子的思想教育,为孩子树立榜样

我们认为,一个优秀的孩子,首先要在道德上优秀。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会影响孩子的一生。所以,在孩子刚刚懂事的时候,我们教给孩子尊老爱幼,热爱劳动,勤俭节约,乐于助人等基本的为人之道。我们认为,身教重于言教,所以从各方面为孩子树立榜样;通过让孩子做一些简单的家务劳动,教育和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

如今,皓宇十分懂事,热爱劳动,乐于助人,每天都会为做一些简单的家务;并且尊敬老人,关心他人。我们对此感到十分的欣慰。

(二)营造平等、民主的家庭氛围,与孩子做朋友

家庭教育中,平等意识是营建民主和谐氛围的基础。要让孩子成长成为一个自主意志,有自己的思想的人,首先要尊重孩子的思想和意见。作为父母,我们应调整好心态,树立平等意识,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

平时,我们注重倾听孩子谈话,了解孩子的物质需求、心理需求,尊重孩

子的选择。作孩子忠实的听众、知心的朋友。要想教育孩子,必须多方了解孩子需要,并在适时的时候给他指导。在为孩子做决定之前,我们都会征求孩子的意见。如果他不喜欢,我是不会勉强。这样,拉进了我们和孩子之间的距离,我们和孩子成为了好朋友。

我们经常利用空闲时间全家一起读书、看报,并开展一些趣味活动,也经常陪孩子下棋、玩魔方等,开发孩子各方面的潜能和兴趣。

另外,要给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不能什么事都管。这样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为将来能够独立生活打好基础。

(三)关心孩子的学习,重视对孩子学习能力的培养。

学习是孩子的第一任务和首要任务,没有好的学习方法,没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再聪明的孩子,学习成绩也不可能特别理想。蒋皓宇学习比较自觉,每天放学回家能主动完成作业。我在工作之余,做到了经常关心和过问孩子的学习,针对孩子在学习上存在的优点和不足,对孩子进行教育,和他进行交流和沟通,要求孩子首先要有一种认真端正的学习态度,对学习的内容要活学活用,对知识的把握和理解要扎实和透彻,培养孩子一种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在学习中,我们还注重启发和引导孩子多去思考问题,针对各门课程,着重掌握和理解重点难点问题,不死记硬背,不面面俱到,掌握行之有效、灵活运用的学习方法,培养孩子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对于孩子取得的每一点成绩我们都予以鼓励和表扬,对他做得不好的事情也要帮助他分析问题,找出不足,耐心地说服教育,勉励今后加强学习,鼓励下次取得好成绩,维护孩子的自尊心,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从而激发他的学习热情。

(四)帮助孩子树立目标

孩子从小树立远大志向,对于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有了远大志向,不管是在顺境中还是在遇到挫折时,都会一往无前。当然,我们对孩子的期望要适度,切忌给孩子太多的压力,只要他快乐、幸福,能够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就足够了。但是,前方有个目标总是能鞭策人不断地努力。所以,我们帮助孩子做一些短暂性的目标。孩子就像一个小树,要让他不断成长,长成参天大树,必须要有充足的阳光。

除此之外,我们很配合学校的教学举措,平时积极阅读各种教育杂志,有时

也会通过网络学习教育孩子的方法,从中学习良好的教育观念和方法,配合老师对孩子进行教育。

我们相信,一份耕耘,一份收获。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我们的孩子定会成为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适应时代要求的,身心健康、具有独立人格的,对社会有用的人。

四、家庭教育的困惑

1.教辅资料做与不做。

2.家长在教育理念上有分歧。

3.孩子答题粗心,错的往往是最简单的题目。

五、对学校和老师的建议

1.要求学生在校在家都要讲普通话。

2.通过校信通多交流。

篇3:漫谈“创新教育”

一、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 要培养富有创新性能力的学生, 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 成为创新型的教师.所谓创新型的教师, 就是那些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学成果, 将其积极地运用于教学中, 并且有独到的见解, 能够发现行之有效的新教学方法的教师.只有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教师, 才能更好地培养富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所以, 教师要了解当今高新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 具有现代教育观念, 善于用科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 并不断调整知识结构.

二、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让学生勇于创新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 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有人说, 爱因斯坦的伟大就在于他不为任何人的意志所支配.还有人认为:“他的相对论就是在无拘无束的思考空间中产生的.”人们的这种看法不无道理.试想, 教师声色俱厉, 权威至上, 学生循规蹈矩, 怎敢有创新的勇气, 怎会有创新的火花?因此, 教师不仅要用热爱、平等、尊重和民主教育的行为, 去赢得学生的喜爱和信任, 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 建立平等、民主、友爱的师生关系.而且, 教师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 让学生敢于发表意见, 有发表意见的时间和空间.每个学生都有创造欲望.创新教育就是使每个学生都能意识到自己的创造能力, 并在创造活动中感受到创造的愉快和欢乐.在教学中, 要设法为学生安排“创造”的机会, 并使各类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畅所欲言, 相互学习、启迪, 体验学习的乐趣和探索、发现、创新的快乐.

三、发挥合作优势, 开发学生创新潜能

合作讨论, 即在课堂中学生分小组进行合作与讨论, 充分利用集体的力量, 共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活动过程中, 要增加学生讨论的机会, 即在得出结论之前, 在理解知识点的关键处, 在学生理解受阻时, 引导学生讨论, 为学生提供一个思想碰撞的环境.同时让每个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并鼓励学生对不理解的问题主动发问, 这样有利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评价能力和创新素质的提高, 小组内可以由不同性别、不同成绩、不同能力的学生组成, 使优等生的才能得到施展, 中等生得到锻炼, 学困生得到帮助, 互相学习, 取长补短, 同时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发展.总之, 新教材为我们教学改革提供了方便而丰富的资源.

四、 注重学生实践活动, 在活动中培养创新能力

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发现, 因为这样的发现理解最深, 也最容易掌握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现代教育理论主张让学生动手去 “做科学”, 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但在动手前, 先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学生从小具有强烈的接触事物、探索事物的本能与需要, 这种本能与需要是创新的基础, 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才能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发展思维创造性.例如教学“简单几何体”时, 可充分利用和创造条件, 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 引导学生去看一看, 摸一摸, 折一折, 做一做.使学生的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并用, 发现简单几何体的本质特征.这样充分发挥学生观察操作的主体作用, 力求在掌握知识的同时, 培养他们独立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意识.接着,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陶行知说过:“人生两个宝, 双手和大脑.”如果手和脑都动起来了, 则有利于创造教育的开展, 手脑健全发展是创造教育的目的.因此, 教学中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 使学生在动手中学习, 在动手中思维, 在思维中动手, 让学生在动手、思维的过程中体验、探索、发现、创新.通过具体的学生实践活动, 各个层次学生的心理都得到了满足, 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得到了有效的发挥, 从而把创新意识转化为具体的创造行为, 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4:漫谈食物热效应

细心的人会发现,吃完饭后体温会略有升高,这正是食物热效应的外在表现。一般来讲,体温的升高在进食后不久就会出现,这也是吃饭时和饭后会觉得热的原因之一,在寒冷的冬天,这一点会更加明显。实验测定,在进餐后两小时,体温会达到顶点,2~3小时后恢复到正常状态。

当然,食物热效应对身体的影响不只是升高体温那么简单,从能量代谢的角度来看,它只能增加体热的外散,而不能增加可利用的能量。也就是说,食物热效应对于人体是一种损耗。所以,当一个人摄入了只够维持基础代谢的食物后,加上食物热效应的消耗,就会导致代谢的能量多于摄人的能量。此时,机体就要动用筹备的营养,燃烧脂肪来补充这部分能量损耗。所以,为了保存体内的营养储备,进食时必须考虑食物热效应额外消耗的能量,使摄人的能量与消耗的能量保持平衡。

食物热效应产生的原因很多。摄食过程中,消化系统的运动,消化酶的分泌都会消耗热量。同时,食物在体内氧化分解时,除了本身释放出热能以外,还会增加人体的基础代谢率,刺激人体产生额外的热量消耗,同时使体温升高。

那么,吃一顿饭会消耗多少热量呢?这与食物的成分、进食量和进食的频率等多种因素有关。

首先,食物的成分不同,所产生的热效应差别很大。脂肪的食物热效应约占其热能的4%~5%,碳水化合物为5%~6%,而蛋白质还要高,能达到30%~40%。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很多,现在比较公认的观点是,脂肪、碳水化合物主要为人体提供能量,而食物蛋白质中的氨基酸的功能为合成人体所需的蛋白质,这一过程比脂肪、蛋白质单纯转化为热量消耗的能量更多。同时,高蛋白食物所产生的热效应时间也更长,据测算,最长可达到12小时之久,这也是因为合成蛋白质的过程更为复杂。

另外,食物热效应与进食量也有关,吃得越多,热能的消耗就越多。吃得快比吃得慢者消耗的热量高。吃得快时,中枢神经系统更加活跃,激素和酶的分泌速度快、量更多,吸收和贮存的速率更高,其能量消耗也相对较多。

按照三大产热营养素的比例,混合性食物的热效应一般为其总热量的10q左右。也就是说,如果一顿饭能提供3200千焦的能量,那么消化它的过程就要用去320千焦之多。

篇5:教育漫谈二

三、检查

篇6:读教育工作漫谈有感

东阳市外国语学校

吴燕兰

邮编:322100 电话:*** 魏书生是中国教育界的一个奇迹。他的教改严整而科学,他的教育理念极具前瞻性。前段时间读了他的书《教学工作漫谈》,获益颇多。

本书从教书、育人、修身、管理等四大方面的100多种实际情况展开漫谈,涵盖了以教书育人为主题的全方位教育、教学、管理的策略和实施方法。从教师自身定位、以学生为主体到发展综合素质、科学民主的管理措施,从指导思想到工作细节,全面科学,实在又实用,是广大教师的必读教科书。

更为难得的是此书风格平实,以大量生动感人的实例,全面阐述了自己的教学工作经验,内容丰富具体,富于故事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蕴含智慧的光芒,令人心悦诚服。

魏老师在育人篇里面提到一点,叫做“培养学生的效率感”,我感受颇多。其实,何止学生的效率感应该培养,教师也应该培养效率感,一节课就短短的40分钟,如何让这40分钟的效率达到最大呢?我觉得,首先要备好课。

教学是十分复杂的艺术,在备课上花一分精力,在教学里肯定就有一分的效果。只有备好课,才能安排好教学环节,在有限的时间里,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对教师在教学中争取主动,保证教学质量,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育教学理论,都有重要意义。

而备好课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备好自己。教学效果的好坏,相关因素很多。我个人觉得教师的态度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教师应对教育持一颗热忱的心,一份强烈的责任感,以良好的形象,激发学生敬佩的心理和求知的欲望。人们都说,要让学生有一碗水,教师自己首先得有一桶水。确实是这样,教师首先要有全新的视野,才能让学生有开阔的思路。如何才能开拓自己的视野呢,我想,学习,是唯一的途径。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高万祥说过:书籍是学校中的学校,对一个教师而言,读书就是最好的备课!

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也说过: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书。这样,在你所教的那门学科领域里,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学科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只不过是沧海一粟。在某个意义上来说,教师的每一节课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她还说,教师因读书铸就的备课灵魂,便成了教育的永恒爱心,理想信念,社会良知以及社会责任心。这,才是一个“真正的教师”不可或缺的精神底蕴。讲的真好。

很多时候,我们还可以利用集体的力量进行集体备课。在集体备课的过程中注意教学心得的交流,把成功的经验总结出来,在下一节课的备课过程中才能做到扬长避短。我们还可以把上课中、批改中、与学生的交流中发现的问题、自己感到困惑的问题、自己思考得还不成熟的问题进行交流等等,这就是备心得吧!

篇7:漫谈中国汉传佛教音乐

众所周知,佛教起源于印度,佛教音乐自然也是起源于印度。古印度是一个音乐、舞蹈很发达的国家,因此佛教音乐在古印度非常盛行。佛教经印度、西域传入中国后,许多高僧在翻译经文的同时也将印度、西域的佛教音乐传入中国内地,因为当时是梵文念诵(唱),故称佛教音乐为梵呗、梵乐。

据史书记载,最早传入中国的佛乐是西汉时期两次出使西域的旅行家张骞。《晋书•乐至》中写道:张博望(张骞当时被封为博望候)入西域,传其法于西京,惟得摩诃兜勒一曲。李延年因胡曲更造新声二十八解,以为武乐。张骞出使西域共两次。第一次是西汉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第二次是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此时佛教、佛教音乐尚未正式传入中国。西汉首席音乐家李延年,根据摩诃兜勒(佛曲),所创作的二十八解武乐中国(汉代)最早的军乐。魏晋以来,二十八解已不复存在,虽然当时还用来给边疆将士壮胆扬威,而且还需万人将军方可使用。而张骞常用的这首《摩诃兜勒》却是一首佛曲。兜勒是梵文的译音。现代佛教的诸佛菩萨及词汇中也有兜率、兜率天等等。吴支谦所译《义足经》中,有《兜勒梵志经》品,而摩诃二字翻译成汉语是太伟大的意思。所以由此可见:在佛教还未正式传入中国之前,佛曲摩诃兜勒就已经传入中国,由西汉音乐家李延年改编成军乐,遗憾的是在历史长河及战乱中消失了。

梁代僧人慧皎在《高僧传中》记载的鸠摩罗什(将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的高僧)的话说:天竺国俗,甚重文制。其宫商体韵,以入弦为善。见佛之礼,以歌赞为贵。而由梵音转为汉韵,经历了怎样的历史演变过程的呢?首先我们要知道梵音的曲调多委婉与重复且绵长的。而翻译后的古汉语字音多单一,一字多义,用来配梵乐的婉转、回旋也就是用单一的汉字配繁复的曲调,难以让人上口、记忆,无法表达佛教唱颂的庄严、肃穆,也无法表达信仰佛法的僧俗对佛的崇敬之情。自大教东流,乃泽文者众,而传声盖寡。良曲梵音重复,汉音单奇。若用梵音以咏汉语,则声繁而偈迫。这里慧皎准确地指出了佛教音乐随佛教传入中国后,所遇到的最大的难题,即译词配曲的问题。这个难题本身是所有翻译歌曲,从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文字所面临的最具体的难题。而后,慧皎在论述了中国佛教界对佛教音乐译词配曲问题的困惑后,又欣喜地写道:始有陈思王曹植,深爱音律,属意经音,即通般遮之瑞响,又感渔山之神制。于是删治《瑞应本起》,以为学者之宗。传声则三千有余,在契则四十有二。曹植渔山制梵的事迹流传甚广,佛家、道家、儒家均有记载。南宋刘敬叔《异苑》记载:陈思王游山,忽闻空里诵经声,请远道亮,解音则写之,为神仙声,道士效之,作步虚声。唐道世《法苑珠林》记载:植尝游渔山,忽闻空中梵天之响,清雅哀婉,其声动人,独听良久乃摹其音节,写为梵呗&&等等,诸多典籍均有记载。

中国古代谈及作曲,常用闻天乐,得神授等说法,今天看来,可能是古人对音乐的崇拜或一种神秘化的心理。曹植的传声则三千有余是指口传的佛乐词曲有3000首之多,而在契则四十有二是指被记录、刻写为书面的有42首。此记录佛曲数量如此明确,只可能是在慧皎所在的时代,它们尚都存在或听到,或见到,因为契是指刻写。古时候或是竹刻,或是木刻,是古人用来书写、记录的方式。现在存在于日本的《大正新修大藏经》中就有《渔山声明集》、《渔山私钞》,两处均名《渔山》而声明 至今,仍用于我国佛教界的音律修行。如藏传佛教中,僧人们必修的五明中的声明 就是指佛乐、佛曲及念诵、咏唱,以及法器(乐器)的运用都属于 这声明。

除了曹植以外,在他之前也有造佛曲的记载,但大多为外族人而不是汉族人。因为佛曲从印度传来,必然经过西域各国,各国为了礼拜佛陀,必有一定的礼佛仪轨,也必有赞颂之呗。如康僧会系康居人、波斯人、月氏人、西域人等所造的梵呗都必然有天竺、西域音乐的痕迹。而佛教音乐的汉化,经历了漫长、艰辛的转化过程。最初(3世纪初期)梵呗传入西域,由西域化传到东晋,到齐梁的汉族化,再到唐朝的繁盛定型时期。宋元以后,佛教音乐在中原地区逐渐发展变化,形成了地域化、通俗化的汉化特点。在历史长河中,佛教音乐直接受到各个朝代兴衰的影响。如唐朝时期,国家强盛,佛教盛行,佛乐也随之兴盛。朝廷耽于佛曲,民间则以庙会为娱乐场所。此时无论宫廷、寺院还是民间,佛教音乐都达到了鼎盛时期。

篇8:数学教育漫谈

现如今我们要切实推行素质教育,素质教育重在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改变以往的题海战术,真正做到精讲精练,给学生自由的充分的思索空间。我们开发数学智能思维,关键在于建立数学思想。如果只是一味地读死书、死读书,在题海中摸爬滚打,而没有思想,那无外乎像是一个被人牵制的木偶。有的时候在做题时,学生们会偶然出现一些非常巧妙的解题技巧,这些技巧或者来自偶然看到的课外读物,或者来自一些优等生刹那间灵感的闪现。对于这种情况教师绝不能掉以轻心,不能够批评他们的方法,也不能够一味地沉浸在学生成长的喜悦中,要调动自己的积极性,谨慎思考分析。在恰当的表扬鼓励之后,我们就要开始分析这种偶然的技巧在哪些条件下才是适用的。我们对于那些常规的通用的应给予肯定,并讲解后指导运用,但是不排除有一些技巧确实只是一种偶然的巧合而已。对于这种极为特殊化的技巧,我们也要详细地向学生讲解清楚,以免以后乱用导致错误。我们应该把重点放在那些通用的适用范围宽泛的“通性通法”上,还要以练代讲,让学生在练习中将这种技巧的熟练程度上升到接近于自动化的程度,就形成了比技巧更高一个层次的技能了。数学学习虽然主要依靠的是间接思维,但是天才在于积累,我们先要进行知识储备,把教材中最基本的知识点和公式定理掌握好,学习前人的间接经验。在这一基础上,我们可以发现在数学学习中记忆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些数学概念往往和字面的意思有很大的关系。更为重要的是理解其内涵和外延。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给他们科学的记忆方法的指导,还要结合数学学科的学习特点,指导学生观察现象、合理推理,从而在理解的基础上达到最好的记忆。

在给予学习方法指导的同时,我们要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要养成习惯。”学习是一个终身的过程,活到老学到老,学习习惯养得好,终身受益;学习习惯养不好,终身受其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证明有些几何命题时,既可通过添加辅助线来证明,又可用三角知识来证明。

3. 同一范畴的不同概念采用类比教学。

例如在教学二次函数时,就可以类比一次函数来教学。先出示半径为r的圆面积是s=πr2,然后提问:这是一次函数吗?学生很自然会回忆一次函数的表达式并作出判断:不是。追问:为什么不是?既然不是一次函数,那又是什么呢?很自然地导入新课。在后继教学过程中,可以继续类比画一次函数的图像方法来学习二次函数的图像。

4. 让学生学会数形结合解决问题。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指出:“数无形时不直观,形无数时

是成功的保证,这是目前很多成功者共同的观点,只要没有特殊的身体残疾,像脑瘫、先天愚型等,大部分的人在智商上是没有多少差别的。但是学生们在智商上却有不少的差别,究其原因,应该是学习习惯的差异造成的。好的学习习惯不仅可以很快地提高学习成绩,而且可以让学习充满乐趣。首先我们要让学生在学习新课之前进行预习,这样可以对明天所要学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看看新知识的理解记忆需要联系前面的哪些知识,是否掌握了;自己根据已有知识是不是可以很好地理解掌握新知识点,如果可以完全理解,就可以继续做一两道题练习,如果不能,就要仔细标记看看问题出在哪里,待到上课的时候再认真听老师讲解,这样就更有针对性和目的性了。这样做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很好的帮助作用。还要养成专心听讲的习惯。课上一分钟等于课后一小时,要向课堂四十五分钟要效益。在上课铃响起的时候就要安安静静地坐好,等待老师的到来。老师到来后要停止一切与上课无关的活动和思绪。对于老师的讲解,同学的回答,都要做到入耳入心,做好笔记,认真思索,提出疑问,及时做好老师课上的练习。良好习惯的养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长期坚持,才能形成良好的习惯。

我们不能进行题海战术,但是学习数学必须做题。在学习数学时,我们首先要把基础打好,像课本上的基础题型,这些基础一定要打好,只要把课本上的学会了,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了。其他资料中的题目要么和这类题型差不多,要么就是在此基础上加深一点,进行多一步的思考就可以了。总之,课本是基础,没有基础,是不可能做好题目。在做好基础题以后再做一些课外练习,就可以开阔视野,开拓做题思路和思考方式。对于自己的易错题,可以准备一个错题本,把题型和自己出错的原因都详细记录下来,还要附上完整的正确解题方案,以供日后参考。

由此可见,我们要学好数学,就得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了解数学学科的特点,掌握好课本上的基础知识点及基本题型的解题技巧,学起来就很简单了。在学习中要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增加主体意识,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把自己的观点准确提出来和老师同学共同解决,以获得最佳答案。在数学学习中应该始终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昂的学习情绪会让我们不感觉疲惫,点滴成功会使我们快乐、建立自信,使数学学习简单易行。

难入微。”确实如此,数与形是数学中不可分割的两部分,若结合两者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则既直观又全面。例如:正负数与数轴,数对和点的位置,一次函数与直线,二次函数与抛物线。

5.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问题意识。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为什么这样认为呢?因为学生有疑问,才会去思考,才能有所创新,同时,我们只有通过仔细观察和比较,才能发现并提出问题,而这些素质也是创新所需要的。

篇9:漫谈城市热岛效应

可见,城市热岛效应反映的是温度差的概念。只要城市与郊区有明显的温度差,就可以说存在着城市热岛。因此,一年四季都可能存在着城市热岛。但对于居民生活的影响来说,主要是夏季高温天气的热岛效应。医学研究表明,环境温度与人体生理活动密切相关,环境温度高于28℃时,人们会感到不舒适;温度再高就容易导致烦躁、中署、精神紊乱;气温高于34℃时,还可引发一系列疾病,特别是心脏、脑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上升,死亡率明显增加。此外高温还会加快光化学反应的速率,从而使大气中浓度上升,加剧大气污染,进一步伤害人体健康。

城市热岛形成与城市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四个:

1 城市上空污染

城市中大量机动车辆、工业生产以及大量的人群活动,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粉尘等这些物质可以大量地吸收环境中热辐射的能量,产生温室效应,增加了大气的逆辐射,引起大气的进一步升温。

2 城市建筑物和道路的建材发挥地表热交换,更易大量吸收辐射热

城市内大量的建筑物和道路都是由水泥、混凝土和柏油马路所组成,这些人工建筑物吸热快而比热容小,在相同的太阳辐射的条件下,比绿地、水面升温快。因此,其表面的温度明显高于绿地、水面的温度。如夏天草地温度32℃时,水泥地面的温度可以达到57℃,柏油路上的温度更高达63℃。这些高温物体形成的巨大热源,辐射大量的热,使城市温度明显升高。

3 城市大量高层建筑减低风速,使热量平衡的水平输送相对困难

城市里高楼林立,降低了大气中空气的流动速度,减慢了城市内的热空气和郊区的凉空气的热交换以及空气中液体的蒸发速度,使热量平衡的水平输送相对困难。

4 城市居民生产、生活形成丰富的人工热源

生活生产活动中燃烧的各种燃料时排放大量的废气、废液、废渣,日益普及的空调等电器设备、数以万计的汽车等,形成了丰富的人工热源。

由此可见,可以通过以下有效途径减缓解除城市的热岛效应:

首先,必须增加城市绿化面积。绿地能吸收太阳的辐射热,而吸收的辐射能量又有大部分用于植物的蒸腾耗热和在光合作用中转化为化学能使用于增加环境温度的热量大大减少。绿地中的植物通过蒸腾作用,不断的从环境中吸收热量,降低环境空气的温度。研究表明,每公顷绿地平均每天可以从周围环境中吸收81.8兆焦耳的热量,相当于189台空调的致冷作用。

其次,改变城市的地面结构。目前城市一般建筑是水泥结构,路面是柏油马路,它们吸收热量很大。其中柏油马路的黑颜色反射率非常低,所以在同样区域,其吸收的热量要大大高于颜色浅的地方。因此,对于路面,应该使其颜色变浅且有意识地多普及蜂窝状的结构,因为使用蜂窝状的地面,可以有效地改变地表的热量平衡,自然打通地面上下的水分和热量的流通,在地面水分蒸发中,使地表温度减低3~4℃。

第三,增加水面。水的比热容大,在吸收相同的热量的情况下,升温值小,水面蒸发吸热,也可以降低水体的温度。

第四,增加通风量。风能带城市中的热量,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因此在城市规划建筑时,要结合当地的风向,建设成为便于空气流通的的模式,如在沿海城市,街道与海岸线垂直,就可以充分利用海风通风量,城市无论是利于清洁还是降低热岛效应都会大大改善,如果城市建筑都和海岸线平行,对城市散热有很大影响。可见,拆去围墙、改变楼群方向以提高地面通风效果是降低热岛效应的有效手段。

第五,减少人为热源。改进技术提高各种燃料的利用率,减小人为的热释放,如尽量将民用煤改为液化气、天然气;减小汽车的排气量等。

篇10:高校美术教育专业教学实习漫谈

高校美术教育专业教学实习漫谈

作者:李巧萍

来源:《现代装饰·理论》2011年第04期

在这充满竞争与挑战的21世纪,高校美术教育专业也随之发展迅速。社会对美术类教育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然而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缺乏系统完善有序的教学实践锻炼,对其顺利走向社会岗位带来很多困境,因此对美术教育专业毕业生安排教学实习具有很大的必要性,而对于如何有效的利用教学实习来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养是关键。

高校实现对社会人才的培养有各种途径,而教学实习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高校美术教育专业的教学实习对全面培养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和科学地掌握教师职业技能将起到理论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实习过程是大学生将理论知识实际运用的过程,也是能力和素质培养的重要手段。美术教育专业大学生通过教学实习,不仅锻炼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协调能力、合作精神等,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个过程的实施,能够使他们成为在最短的时间内就能够直接上岗的合格毕业生。所以,采取措施切实抓好高校美术教育专业大学生的教学实习工作、改进教学实习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对高校美术教育专业来讲,势在必行。

1.美术教育专业大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呈现的问题

1.1美术教育专业大学生缺乏有计划、有序列的技能指导与训练

德国著名哲学家莱布尼茨曾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这句至理名言带给我们太多的思考与想象空间。现今美术教育专业大学生对形式美的理解及表现能力的教学序列概念处于模糊状态,缺乏对技能的掌握,因此高校对他们的技能的指导与训练不但不能“以不教为教”,反而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循序渐进地进行,以使学生能最终顺利地、成功地塑造出符合自己审美情趣的艺术形象。然而现今美术教育专业的毕业生除了专业课程的学习外,学校很少安排其接受教学技能的训练,而他们自身没有能力进行有计划、有序列的技能学习,这一点应值得深思。

1.2部分美术教育专业毕业生综合素质偏低,难以胜任实习岗位工作

部分美术教育毕业生在校时没有主动培养自己的专业技能和文化素养,到实习单位后无法适应工作环境,缺乏实际操作能力,其体现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1)部分美术教育专业大学生综合素质不高,知识储备匮乏、知识阅历浅薄及思维局限;2)在校时没有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和相关技能,主动性较弱;3)缺乏处理理想和现实关系的能力。部分美术教育专业大学生习惯了做事我行我素,到了实习单位后,仍一味强调艺术至上,忽视现实状况,难以处理好与同事之间的关系。

1.3不愿意前往条件艰苦的偏远地区进行教学实习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大学生追求生活品质的愿望比以往更强烈,也越来越依赖物质生活带来的便利和赏心悦目。然而正因为这样的依赖性使得很多大学生缺少艰苦朴素的生活态度及坚强意志,不愿意到偏远的地区体验教学实践,难以很好的培养他们承受社会压力的能力。

2.针对美术教育专业毕业生在实习过程中呈现的问题给出几点建议

(1)在实习过程中高校首先要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教学实习计划,给予正确的指导,扎扎实实做好实习前的准备工作,调动实习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其安排得当与否是教学实习成败的关键。同时要注重培养美术教育专业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努力实现创造力与技能的统一。

(2)教学实习是美术教育专业实习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继续,是对实习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再提高,其中实习指导教师发挥着关键作用。指导教师应明确实习生的具体教学任务,掌握实习教材重难点,充分调动实习学生的积极性,发现和挖掘实习大学生的个人潜力,最大眼度地使实习大学生发挥个性特长,使其专业技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

(3)高校要不断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大学生去偏远地区进行教学实习,并能够给予精神与物质双向的奖励。少数学生的创新精神比较明显、比较突出,这就需要教师及时地大力扶植,促其开花,促其结果。实习过程中要及时发现这些特点,因势利导,鼓励大他们充分发挥自身独特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促使其具有合格的职业素养。

3.结语

在高校美术教育专业实习中,不但要注重培养美术教育专业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努力实现创造力与技能的统一,充分调动实习学生的积极性,发现和挖掘实习大学生的个人潜力,最大眼度地使实习大学生发挥个性特长,使其专业技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同时要不断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大学生去偏远地区进行教学实习,并能够给予精神与物质双向的奖励。对于实习生的培养,我们必须走出模仿能力训练的误区,走向创造能力培养的彼岸。只有实现了这些转变,实习大学生才能打破思维定势,开拓创新,勇于创造。在大力倡导创新教育的今天,高校美术教育教学应该发挥出它所具有的独特作用。在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实施,以及教学结果的评价等方面都应积极围绕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这一直要目标,努力探索美术教育的新模式。

不仅如此,对于美术教育专业学生教学实习应追求教学实施的明确性和科学性,以达到个人需求、职业需要、社会力求和学术补充等综合目的。在美术教育实习教育中融入创作意识,培养学生的“有意识”和正确性是一种目标,同时也是切实可行的,对实习大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和创造技能的发挥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他们个人的艺术潜质和能力也会得到极大的拓展和解放,这对高校教师美术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也极为有益。

总得来说,教学实习是美术教育专业大学生走向社会的重要内容,是美术教育专业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前的预演,是学生角色转换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与学校、课堂教学相辅相成,共同完成高校美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任务,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11:漫谈幼儿园教育教学论文的撰写

回龙幼儿园即将准备开园,现硬件设施基本到位。虽然孩子们没有入园,但教师的园本培训活动还是开展地井然有序。2012年9月6日下午,我们幼儿园的倪晓芳老师结合自身已有的宝贵经验,为大家作了“如何撰写幼儿园教育教学专题论文”的培训。

在培训中,倪老师从六个方面来阐述专题论文撰写的技巧。第一,积累素材,养成积累材料的好习惯。好素材的可以来源于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也可以来源于平时阅读的有关教育教学的文章。所以平时及时地对教学活动进行反思,还有对阅读的文章及时的记录读后感也是非常有必要的。第二,深入班级,了解孩子。从平时孩子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活动中出发,捕捉孩子平日里提出的疑问,并及时进行思考,可能从中就能提炼出较好的论点。第三,坚持写教学反思。结合教学反思,给予适当的整理,深入的思考,或许能让你收获有新意的灵感。第四是教育教学专题论文的种类。通过学习,教育教学专题论文可以较细的分为8个种类。第五是选题。教师在确定好论文种类后,选题也是不容忽视的。有时候往往选题的恰到好处,就能提升论文不少的价值与质量。第六是论文的格式。倪老师在给我们细致地讲解论文格式及一级标题,二级标题,三级标题后,还选取了一篇有关剪纸的专题论文标题,详细地给我们讲解了如何恰到好处地制定论文标题。制定论文的标题就好比是给苍白无色的画面酢色一样,颜色的选取与搭配,往往能决定画面给人的整体视觉感受。同样的道理,制定了较好且有新意的论文标题,高质量的论文也就离你不远了。

上一篇:新苑小学体育艺术卫生工作总结下一篇:山东青岛即墨二十八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