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效应小学教育

2022-07-11

第一篇:期待效应小学教育

心理效应与教育教学之三——期待效应

更看绿叶与青枝

——期待效应

《记念刘和珍君》一文我采取分组合作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进入成果展示阶段,每个大组中的小组谁先上台谁拥有率先展示权。第四大组有一男一女两名学生同时跑上讲台,但女生拿粉笔时晚了一点。“一会儿你来完善吧!”我拍了一下她的胳膊说。

目标是补写挽联,上联是:热血为证,鼓舞奋勇之士。男生写的下联是:军衣反派,摧残爱国民众。

那女生又跑上台了,拿着笔正在找写的地方。我问她:“你是后来居上还是居下?”

“我要后来居上。”显然她明白我的暗藏激励的问话。

但是,男生个儿高,写得已经够高了,她踮起脚在男生写的答案上边划了一笔就一个踉跄。

“来吧,写这儿。你仍然是写在上边的!”我给她划了一条导向线指向下面空白处。

她写的答案是:长歌当哭,控诉无耻之人。 写毕,全班折服了。

效应的起源

期待效应,指人们在交往中,一方充沛的感情和较高的期待可以引起另一方微妙而深刻的变化。

这个效应缘于一个希望神话,年轻的国王皮格马利翁是一位技艺精湛的雕刻家,他倾注了全部心血雕刻一个美女石像,刻得栩栩如生。自己居然情不自禁地爱上了她,日思夜想。最后天神的领袖宙斯被感动了,把石像变成了真正的美女。

这一效应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在小学教学上予以验证。1968年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A. L. Jacobson)带着一个实验小组走进一所普通的小学,对校长和教师说明要对学生进行“发展潜力”的测验。她们在6个年级的18个班里随机地抽取了部分学生,然后把名单提供给任课老师,并郑重地告诉他们,名单中的这些学生是学校中最有发展潜能的学生,并再三嘱托教师在不告诉学生本人的情况下注意长期观察。8个月后,当他们回到该小学时,惊喜地发现,名单上的学生不但在学习成绩和智力表现上均有明显进步,而且在兴趣、品行、师生关系等方面也都有了很大的变化。

这一现象被称为“期待效应”,后来人们借用古希腊神话中皮格马利翁的典故,称这种现象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人性的组成

英国当代诗人西格弗里·萨松代表作《于我,过去,现在以及未来 》有个经典句子:In me the tiger sniffs the rose。余光中先生将其翻译为“我心里有猛虎在细嗅蔷薇。”

余光中先生对此有精辟的论述,“猛虎象征人性的一方面,蔷薇象征人性的另一面。个人心中猛虎与蔷薇所成的形势不同,有人的心原是虎穴,穴口的几朵蔷薇免不了猛虎的践踏;有人的心原是花园,园中的猛虎不免给那片香潮醉倒。所以前者的气质近于阳刚,而后者气质近于阴柔。然而踏碎了的蔷薇尤能盛开,醉倒了的猛虎有时醒来。所以霸王有时悲歌,弱女有时杀贼。”

余先生用形象的比喻,指出人性是阴与阳,刚与柔的结合体。哲学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当然,人也不另外。人也是善与恶,美与丑,积极与消极的统一体。只是看是否外现,外现多少而已。

一位印度老人对孙子说,每个人的身体里都有两只狼,他们残酷地互相搏杀。一只狼代表愤怒、嫉妒、骄傲、害怕和耻辱;另一只代表温柔、善良、感恩、希望、微笑和爱。小男孩着急地问:“爷爷,哪只狼更厉害?”老人回答:“自己经常喂养的那一只”。

关注哪一只狼,哪一只狼就厉害。心在哪儿,这是意念,行在哪儿,这是行为,久在哪儿,这是习惯。它决定着性格的形成,人生的涵养和生活的轨迹。

聚焦积极面

荣格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观点,让我们看到一个“全部的人”:一个凶狠邪恶之人也会有自己的柔情万丈,一个善良宽厚的人有可能对一些人残忍至极。人性本来是复杂又完美的结合。人没有绝对的善恶,每个人心中都有恶魔和天使,关键看周围的环境如何激发出内在沉睡的一面。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荣格人格动力说认为,心灵的能量来自外界或身体,但一旦外界能量转化为心灵的能量,就由心灵来决定其使用。作为教师,需要做的是给孩子的心灵注入正能量。

一位哲学家用几年的功夫培养了一班学生,他把弟子们带到旷野之中上最后一堂课。哲学家问道:“这旷野上长满了杂草,现在我想知道的是,如何除掉这些杂草?”弟子们十分惊讶,一直在探讨人生奥秘的哲学家,最后一课的考题竟是这么简单。一个弟子说:“老师,只要用铲子就够了。”另一个弟子说:“用火烧也是很好的办法。”第三个弟子说:“撒上石灰就会除掉所有的杂草。”第四个弟子说:“斩草除根,只要把根挖出来就行了。”等弟子们都讲完了,哲学家站起来说:“课就上到这里。你们回去后,按照各自的方法除去一片杂草。一年后再来这里相聚。”一年后,弟子们走来了,不过原来相聚的地方不再是杂草丛生,而是变成了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哲学家没有来,留下了一张纸,写着:“欲除草,必须种上庄稼。”

欲除草,必须种上庄稼。前面几个弟子除草只是看到问题的表面,只把目光盯在草上。除的过程当中,也会反复生长。今年除了,明年也还会长。在上面种上庄稼,这片旷野就被庄稼所占领,庄稼的丰盈就抑制了野草的生机。这就像买菜的篮子,被肉蛋装满了,废纸也就塞不下了。

心灵的空间是一定的,杂草犹阴霾,庄稼犹阳光,阳光多了,阴霾自然就少了。在对高尚价值的追求中,才会不断清除心灵的杂草,永远保持精神的纯粹。

积极心理学认为,在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存在两股抗争的力量:一股力量是消极的,另一股力量是积极的,这两股力量就像太极中的阴阳两极,此消彼长。这两股力量谁都可能战胜谁,关键是看个体自身到底是在给哪一股力量不断注入新的力量。

有一个小孩在家中学国画,还未开始画,就把墨汁滴到了洁白的宣纸上,慢慢洇开来,变成了一个丑陋的墨渍。

小孩很懊恼,准备换一张宣纸。

可是,他的妈妈说:“这点墨渍不是很好吗?”孩子的妈妈取过笔,用那点墨渍画了一只小花猫,竟然栩栩如生。

孩子高兴地拍手喊:“原来墨渍可以变成小花猫。”

墨渍当然不能变成小花猫,而是因为心里首先没有了那点墨渍。它可是一只小花猫,也可以是一头象,或是一片树林,就看你如何改变它。 当我们聚焦于消极面的时候,我们看到的都是问题和失望;当我们聚焦于积极面的时候,我们就看到了进步和希望。

放大闪光点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不是批出来的,更不是打出来的。要想使一个人发展更好,就应该给他传递积极的期待。积极的期待促使人们向好的方向发展,消极的期待则使人向坏的方向发展。

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认为,由他们提供的“假信息”最后出了“真效果”的主要原因,是“代表性的预测”引发了教师对这些学生的较高期待,就是这些教师的较高期待在8个月中发挥了神奇的暗示作用。这些学生在接受了教师渗透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积极信息之后,会按照教师所定的方向和水平来重新塑造自我形象,调整自己的角色意识与角色行为,从而产生了神奇的“期待效应”。

期待全面发展,不等于同时发展,同等发展,允许擅长的方面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其它方面的发展。捕捉到学生的闪光点,并放大闪光点,学生看到了自己的价值,有了成就感,就扬起了自信的风帆。期待效应能产生情感共鸣,达成发展共振。

石延年写了一首咏红梅诗,找苏轼看:“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苏轼笑道:“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批评石延年前辈只看梅花的一面,没看到梅花的另一面。高洁的品性,傲雪的风姿,才是梅更美的地方。聚焦点不同,感受就不同,产生的效应也就不同了。

充分相信孩子

我上高中时,有位老师邀我去家里吃晚餐,我很开心。吃的是饺子。等到饺子端到桌上,我眼泪都掉下来了,因为老师说的话更让我感动。他说,“我教书50年,我用我的生命和你保证,你将来一定会成功。”哇,从来没有人这么看重我啊,包括我的父亲母亲。我更感动了,眼泪掉在饺子上了。

这是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在杭州天长小学的一次亲子课堂上演讲的一段话,这件事也写进了他的散文里。老师期待孩子,就要相信孩子。

这是个观念的问题。其实,孩子才是最活的教学资源。老师需要做的是点燃他们才情的火种。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每个人身上都有某些好的素质,教师要善于挖掘这些素质。他说:“每一个儿童身上都蕴藏着某些尚未萌芽的素质,这些素质就像火花,要点燃它,就要火星。教育最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不要让任何一颗心灵里的火药未被点燃,而要使一切天赋和才能都最充分地发挥出来。”我们引导入门,教给方法,组织活动,学会放手,会发现,孩子是一座巨大的矿藏。

他们的你一言我一语,恰恰呈现出不同的角度,全面解析了问题。他们的不知“天高地厚”,带着创新的因子,思想的碰撞产生出奇妙的火花。尤其在这个电子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丰富,见多识广,他们是开放的一代,时刻都是“新生”,不再封闭狭隘,不再墨守成规。相信他们,在某个程度上说,也才能发展我们教师自己。

这是个能力的问题。弘一法师说:“识不足则多虑,威不足则多怒,信不足则多言。”人越是缺少什么,就越想要掩饰伪装什么,所谓欲盖弥彰者是也。不敢放手,是因为怕出“乱子”,无法掌控。真正成熟的老师,能做到收放自如。

这是个方法的问题。老师要对学生投入感情、希望和特别的诱导,使学生得以发挥自身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如交待某一项任务时,不妨对学生说:我相信你一定能办好、你有的是办法„„这样,学生就会朝你期待的方向发展,人才也就在期待之中得以产生。一个人如果本身能力不是很行,但是经过激励后,才能就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

这是接力连缀式古文自主翻译。

课前,给学生明确目标,他们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上按照“朗读——剖析——解释——翻译——分析”五个环节,每个学生一句,依次进行。也可分组完成,每个组承包一段,组员分工,“朗读、剖析、解释、翻译、分析”由五个组员分别完成,第六个组员进行补充,学生各展所长。

这样,老师只需点拨深化和组织评价。

枯燥乏味的古文翻译,经过老师的巧妙安排,就变成了学生互教互学的自主活动。这种期待,建立在充分相信的基础上。

期待,即对人或事物的未来有所希望和等待。既要充满希望,又要能够等待。它像无形的力量给予信念,让心无比坚定,让梦无比清晰。正如园丁,一边付出,一边等待,一边欣赏,奏响职业的三部曲。

用博爱的情怀活在教育的世界里,会感到别样的美丽。

第二篇:小学作文:期待

期待

又是一年岁初。

就知道这一年会很顺畅。也有只属于我们的快乐。晚上躺在床上,倾听着外面的风声,心里不禁开始幻想。又会如何。

去一年,又属于全世界的奥运会,今年,有属于中国的全运会,而且就在我们济南召开。

我们也有属于自己的年初。

虽然知道幻想没用,一切都只能听从命运吩咐。但我知道,我们能够控制命运。它是属于我们自己的。

希望不再渺茫。因为我们已经来到了。

又是一个开门红。

2009年1月1日早上8点,我去上课。

一开始很厌倦,辅导班怎么组织元旦上课。到了那里,气氛就不一样了。同学们不光是考试,还有对新年的祝福。贺卡都传开了,每个人都在互相传递着祝福。我就收到了20多张贺卡。这只是一早晨。

开始考试。

看看这些让人郁闷的题目,所有人都无可奈何。不知道今天会考多差。算了,能做多少做多少吧。先做会的。

无奈,还没做完,就要交卷了。交上吧,安心写作文。这可是我的得分点。不能在这里考砸了啊。

看看作文要求:

1.请以《大爱无声》为题目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2.字数控制在600-800之间,要有详细的描写,有详细的事例。

还好,写得比较顺利。

好久以后,卷子发下来了。我连看也没看,就回家了。

回家,看看成绩,我简直高兴得要死。

满分130,我考了119。

新年,开门红。期待着以后,延续好运气……

Ps:今天写得真烂,根本没有详细写。文章主题也不算突出,只不过简简单单的叙述了一件事情,以它来衬托我的2009是开门红的。硬着头皮发上去吧。欢迎批评……

2009年的第二天。

第三篇:中小学教育期待改革

或者教育体制是和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活,甚至是历史文化沿革密切相关的。教育到底和什么相关呢?一个国家的教育体制到底是有什么决定的?

有时候看看现在的中小学生,在看看自己从事的教育培训行业;想想自己考高中上大学的经历。真的觉得孩子们太累了。这些年来国家一直在讲给中小学生减负;我们看到的事实是小时候我们不用上辅导班,他们现在不给孩子报班,家长就不拖心。九年义务教育是免费了,可是孩子参加辅导班的学费一个学期就真的少吗?很多课外辅导班都是在校老师开的。看看教育培训行业的火热就知道其利益所在。可惜的是我们有很多一部分教育培训是针对中小学生的,而不是职业技能培训。职业学校的招生和社会影响力还是比较薄弱。

是什么决定了我们孩子的辛苦?也许正像熊丙奇先生说的那样,每年教育改革都被热议,但都只是热议而已,真正走的出去的改革在哪里?孩子辛苦,家长辛苦培养出来的是被国外称为“高分低能”的人才。不错,孩子们在成长的过程中被过重的学业负担所拖累,天天忙着上课学习,上辅导班;参加社会实践很少;导致他们的认识能力不能逐步提升;只是停留在认知的阶段。更不要说社会实践能力;很多家长反映孩子跟本没时间玩,哪来社会实践?实际上,认识和实践的结合才能锻炼人的思维,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纵然是大家普遍都懂的道理,却没有办法让我们的孩子实践。

教育乃一个国家的脊梁,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没有人才哪里来的发展?所谓科教兴国,没有教育哪来人才,没有人才哪来科技创新,没有创新就不会有好的发展;这些似乎都是一脉相承的。

我们当前的教育体制真的是有我们国家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吗?还是关系到经济基础。恐怕和我们国家教育资源的严重不平衡有关。即使是这样,政府可不可以开展试点城市,示范城市呢?做一点尝试总比什么都不做好。不光是高等教育,中小学教育也要勇于尝试。没有变化就不会有发展。既然可以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也可以让一部分孩子先不应试教育。中国当前的教育期待教育改革的人才,勇于创新的人才;为我们的后代子孙,为国家的百年教育大计砌砖铺路。为了华夏民族的兴旺发达,再接再厉!

第四篇:小学作文:期待下一场雪

期待下一场雪

今天,雪娃娃来了,一会儿工夫整个大地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

你看,雪纷纷扬扬,从天而降。它像鹅毛一样轻,像棉花一样白。它是天宫仙女洒下的碎玉,是冬天特有的“白蝴蝶”,也像一个个穿着六角形衣裙的白色精灵,又像一朵朵小小的白色菊花,太可爱了。

你再看,雪花精灵还特别懂事呢!悄悄地给大地妈妈盖上了温暖的大棉被;默默地为大树爷爷、小草宝宝围上了洁白厚实的长围巾;静静地给屋顶公公戴上了大大的帽子……雪花精灵一到哪里,那里会变成一片白色,好美的雪景啊!下雪了,最高兴的莫过于我们这些小孩子了。一下课,大家就欣喜若狂地冲进雪地里打雪仗、堆雪人,操场上充满我们的欢声笑语。

我喜欢下雪天,期待着下一场雪……

第五篇:期待教育督导真正督出实效

教育督导,也被喻为“教育警察”,这可是个新鲜事物。

2013年底前,不少学校门口都多了一块小牌子,上面有照片、姓名、联络方式,这个小牌子上的人,就是学校的责任督学,他将对学校的招生、管理、课程设置、师德建设,以及学生的减负等问题进行经常性督导。打个比喻,这个人,就是教育的“片儿警”。

对于这位教育“片儿警”,不少家长给予了高期待。期待他能成为一座桥梁,时时了解人民群众对于教育的期待,并将心声传递给学校与教育主管部门;期待他能成为一位“质检员”,以专业的视角和严谨的态度,审视和评判学校的教育教学是否符合教育规律;对于这位教育“片儿警”,家长们还期待着,不要流于形式,更不要昙花一现。

健康的教育生态,不应由办教育者来评价教学效果,而应有独立的第三方来充分发挥督导和评估的作用。2013年,教育督导制度在我国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2014年,教育督导的健康发展令人期待。

以往评价教育办得好不好,主动权掌握在主管教育的地方政府手中,甚至学校手中。教育出了问题,教育质量不高,公众无从反映,地方政府或者学校也不会主动追究自己的责任。因此,让社会评价,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是教育督导的重要目标,也是教育发达国家的成熟经验,更是我国教育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吉林省实验中学高三学生家长 赵春喜

上一篇:秦皇岛市建筑工程下一篇:强电主管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