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课堂复习检查操作中微案例及微反思

2024-05-07

英语课堂复习检查操作中微案例及微反思(通用6篇)

篇1:英语课堂复习检查操作中微案例及微反思

微案例------课前复习环节

一. 先听写几个单词,以检查课下自学情况并起个督促作用,同时养成动手习惯。

二。接着口头复习5-6个常用短语,以回顾昨天所学的主要内容,并让学生找出该短语在课文中的出处。目的在于督促他们利用好早自习时间;同时提醒他们语言越是放到语境中越容易记忆。语言的学习就是置身于语言的海洋中去遨游的过程。三。翻译五个汉语句子。我力求把这些句子编在一定的实际生活语境中,以打破生搬硬套的痕迹。目的是培养学生把所学的词和短语随时应用到日常生活中的习惯和能力,达到学以至用。

微反思

英语的学习实际就是语言的学习。怎样在短短的45分钟内进行有效的语言输入和输出是关键。无论学的单词还是短语,最终都要汇集并运用到语言的表达和正常交际中,都是为语言的输出服务的。因此,我在每节课开新课前总要注重学生语言的掌握和运用,总要鼓励甚至逼着学生张嘴说话,得把前一天学的重要词和短语变成自己的语言,想方设法让他们表达出来。特别是设置实际生活中一些鲜明活泼的语境,让这些语言自自然然地从学生们口中流露出。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成就感,为下面的新授课创造了良好的课题氛围。

篇2:英语课堂复习检查操作中微案例及微反思

2012年9月, 我在本校新2010级一班讲授了一堂高三复习课, 课题为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的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三定律》, 该节属力学重点内容, II级要求。授课班级为理科班, 学生基础总体相对较好, 有一定的课堂探究氛围。

2. 课前准备

课件准备;查阅考纲要求和课程标准及四川省物理学科教学要求;撰写教学简案;布置学生复习必修的该节教材, 完成教辅资料学案。

3. 授课 (部分) 实录

本节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讲练结合进行教学。 (1) 自主梳理再现: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三定律内容及重点提示, 约10分钟。 (2) 典例探究应用:两大定律的规律方法、习题探究例1、例2、例3, 约15分钟。 (3) 变式跟踪训练:跟踪训练1、2, 约10分钟。 (4) 归纳总结:约5分钟。

4. 课后问题的由来

本次课就知识本身而言我觉得自己讲授不存在问题, 讲课也如行云流水, 但课后该班一学生就跟踪训练2的提问使我猛然意识到, 我的课堂处理有问题, 引起了我强烈的震撼!

【跟踪训练2】有学者做过一个实验:如图所示, 把一个鸡蛋A快速向另一个静止的鸡蛋B撞去 (B和A完全一样, 用相同部位撞击) , 最后都是静止的鸡蛋B被撞破, 则以下说法无误的是 (ACD)

A.B对A的作用力的大小等于A对B的作用力的大小

B.B对A的作用力的大小小于A对B的作用力的大小

C.碰撞瞬间, A蛋内蛋黄和蛋白由于惯性会对A蛋壳产生向前的作用力

D.A蛋碰撞部位除受到B对它的作用力外, 还受到A蛋中蛋黄和蛋白对它的作用力, 所以碰撞部位所受合力较小

课后有学生追问我: (1) 老师, 当真会是B被撞破吗? (2) 老师, 两个完全一样的鸡蛋, 经受同样的撞击, 为什么会有截然不同的结果?结局咋差别这么大?

学生的追问使我猛然意识到, 我在课堂上有两个地方的处理有遗憾: (1) 原来我可以在与学生一起探究跟踪训练2时, 用两个鸡蛋在课堂上亲自演示, 以使学生真正信服, 但我没有动手做实验。 (2) 结局咋差别这么大, 原因是主动与被动 (惯性) , 我可以把这个结论顺势提升到哲理高度进行思想教育:同样一个人, 对事情 (学习) 的处理态度不一样, 结果相去甚远——使学生明白培养积极主动心态的重要性!

5. 课后反思

(1)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什么?《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新课程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满足全体学生的终身发展需求。

(2) 课标三个维度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地位怎么样?评价一个人的标准首先是看其“德”, 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三维目标中应该是首要培养目标, 新课程下的课堂探究, 应该以人为本, 德育优先。

(3) 亲历探究实验对学生知识技能的生成有多大影响?“探究”即探索追究, 多方寻求答案, 解决疑问。只有亲身经历探究实验过程, 才会对知识结论有更深入的理解, 才会在此基础上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6. 重新设计 (部分)

(1) 导入:简介牛顿运动定律有关物理学史, 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 约4分钟。

(2) 自主梳理再现:牛顿第一、三定律内容及重点提示, 约6分钟。

(3) 典例探究应用:两大定律的规律方法应用探究例1、例2、例3, 反思讨论, 约13分钟。

(4) 变式学案跟踪:跟踪训练1、2, 约15分钟。对跟踪训练2拓展: (1) 课堂实验探究:用两个鸡蛋做碰撞实验, 以验证跟踪训练2的选项结果。 (2) 提问:两个完全一样的鸡蛋, 一个运动, 一个静止, 结果运动的完好无损, 静止的被撞破了, 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主动与被动关系) (3) 把这个结论引申到哲理人生, 有何启发? (积极进取)

(5) 归纳总结, 作业布置, 约2分钟。

我们对课堂的处理, 哪怕是一个细节, 都可能影响学生的一生, 就如本次课一样, 多安排一个探究实验, 多拓展一点以达成情感价值目标, 课堂探究就有了“质”的提升。

摘要:新课程下高中物理课程改革, 旨在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课堂探究教学要从三维目标去进行反思, 本文拟以一堂真实的高三复习教学反思案例, 分析说明探究教学中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的重要性。

篇3:初一英语复习课教学案例及反思

关键词:初一英语;复习课;教学案例;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2-004-01

一、案例描述

T: Boys and girls, I’m sorry it’s so hot today. I know you don’t like to have an English class, right?(我满有把握且十分同情地说)

Ss: Yes. (学生一起大声说,也不知老师的葫芦里卖什么药)

T: OK! Boys and girls, today I won’t give you a lesson. We will have a competition to see which group is the best.

Ss: Oh, yeah! (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开始有点兴奋)

T: Boys and girls, do you want to be actors/actresses if it is possible?

Ss: Of course! It’s great to be an actor.(学生来劲了)

T: OK!Today I will give each of you a chance to be an actor/actress.But you must try your best to be a good actor or actress. I’m sure you can make it . (老师期许的目光无疑为学生增添了动力,他们一个个摩拳擦掌﹑信心百倍。)

Ss: No problem! We want to have a try. (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并表现出万分欣喜。他们可能真的以为老师不上课只演戏了。)

T:(为使人人听懂我用汉语说)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要想成为一个称职的好演员,必须要有十分的敬业精神。今天咱们就近水楼台先得月,演一场顽强战斗在高温下师生们的戏。

Ss:It’s too easy.

Ss:As easy as ABC. (大部分学生已经热情高涨,迫不及待)

接下来我开始分配任务:我给每组(我班六人一个学习小组)布置分配了所谓的台词(内容:讲解两大项练习题)。要求他们先进行彩排,以免出现错误。如果有不懂的问题可小组讨论解决,倘若答案还不肯定的话可以向老师请教。

竞赛原则:

1.讲解不能只说答案,必须尽可能分析原由;

2.错一题,将被扣一分;

3. 一个小组表演时,其他小组当好群众演员给与配合;

4. 必须人人参与才能得满分(六分);

5.第一个表演的小组可额外加五分。(目的为了提高彩排效率,节省时间)重奖之下,必有勇夫,果然五分钟后第二小组(基础相对较好)登场了。他们每人轮流讲两道题(5人),有答案也有解题原由分析,另一人则在黑板上写答案,并不停地提示单词不会写的同学请看黑板,俨然一副严师样子,让我万分窃喜。

(第二小组出色完成任务)

T:第二小组怎么样?给个评分吧。

Ss:Wonderful!Six points!( 大部分同学观点一致)

S1:Five points!(后排一个男生认真严肃地说)

T:Why?(我也满腹狐疑)

S1:Because Miss Tang spoke in a low voice and we couldn’t hear clearly in the back row.(他振振有词,有理有据。)

T:Oh, yes! You’re a very careful boy. Next time we will pay attention to this. Do you agree?(我小心翼翼地和他商量)

S1:Well, that’s OK.(他还表现挺有一点大度风范)

接下来的表演可谓精彩纷呈,发言声音比平时高了,字写得更加端正了,就连平时从不举手的Miss Li也勇敢地站起来不折不扣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务。我毫不吝啬地大肆表扬了她(尽管我知道同伴帮了她很多)。从来都三心二意的Mr Gan竟然也能安心修改答案,认真听讲,生怕给自己的小组丢分。英语最薄弱的钱同学居然也上台发言了!虽然有些读音错误,还有点急急巴巴,但是我带头为其鼓掌,全班同学也跟着使劲鼓掌,向他表示祝贺。他也很激动,害羞地却又很流利地说一句“Thank you.”看着满头大汗的学生早已忘记难耐的酷暑,如此投入到表演和学习中,我心中有着说不出的感动。不知不觉下課铃声响了,最后一小组还没登台,十分沮丧。我连忙承诺下节课一定让他们表演,他们这才让我宣布下课。课后,我和一些同学交流,发现这样一节课让学生体验多多:“当演员也不容易,我就几句台词一紧张差点忘了。”这是一个薄弱学生为了解释答题原由在努力不已呀!“为了表演,我都忘了炎热了”。这是一个学习投入者的肺腑之言。“只要我努力,我也能完成自己的任务,演好自己的角色。”这是一个经常作业拖拉者顿悟的心声呀!

二、教学反思

1.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给人带来疲倦”。对于学生一开始的抵触情绪,我没有责骂而是表示同情,并及时调整教学方案,重新唤起了学生的兴趣和信心,为本节课顺利完成打好了前提。

2.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动力就是对学习材料产生兴趣”(布鲁纳,1989)。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能引起学生的求知欲,而求知欲可以打破原有的心理平衡,促进心理活动的加速。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培养学习兴趣也是教师责无旁贷的任务。本节课学生由反感排斥---欣然接受---乐此不疲,就充分表明了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性。

3. 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儿童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好奇、好胜、好玩是孩子的天性” (皮亚杰,1997)。对于学生而言,快乐与学习相比,前者更为重要。我想本节课的成功还在于学生对在课堂上演戏既感到好奇又万分欣喜,所以才会兴趣大增,对他们来说,这是一种快乐,而远不止学习。

篇4: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误区案例反思

误区一:只顾激发学生的兴趣, 偏离目标缺实效

初中生的好奇心、好胜心很强, 教师要根据这一特点, 有计划、有目的地运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 结合多种教学媒体, 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起他们的求知欲。可是, 在教学中, 有的教师为了激趣而不顾课堂实效, 不仅浪费了教学时间, 久而久之, 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逐渐丧失。

【案例1】

在教授《牛津初中英语》 (译林版) 8B Wild animals一课时, 为了能在视觉上吸引学生的注意, 教师呈现了大量学生早已熟悉的野生动物图片, 并且重复询问学生:“What’s this animal?”笔者发现, 有些单词学生早已熟悉, 如, deer, elephant, lion等, 而且这些单词也不是本单元需要教授的重点单词。第一个学生给出的答案是It’s a panda, 后面的学生只需要简单变化一下图片上的动物所对应的单词, 重复前面的学生已给出的句型即可。由于教师并没有继续给出新的信息和句型, 学生很快就会觉得索然无味。

【反思】

在教学这一课时, 教师不妨从本课中挑出一组与野生动物相关的重点词汇, 询问学生:“What wild animal can you see in the screen?What’s your favourite wild animal?Do you know what it often eats?Where does it live?”学生回答后, 教师顺着话题询问另一个学生喜欢哪种野生动物, 并且不断引入新的句型和信息, 学习dolphin, squirrel, giant panda, bear, zebra和tiger等单词。针对不同的动物, 设计不同的问题。这样不仅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而且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误区二: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 割裂文本, 缺乏联系

语言源于生活, 语言枯燥的课堂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割裂文本的情境不利于学生习得知识、锻炼技能。有效的教学情境能拉近学生与课本之间的距离, 凝聚学生的注意力, 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是, 如果只是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 那就是一种虚假的教学情境。

【案例2】

在执教《牛津初中英语》 (译林版) 7B A ghost in the park时, 教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导入教学, 让一个学生扮演记者进行采访:“Do you believe in ghosts in the world?Who can describe them?”教师看学生没有反应, 就主动扮演了被采访者, 他夸张地做了一个鬼脸, 学生们被逗得哈哈大笑。接着, 他又向学生发问:“Who else can describe it?”学生们很快又低下了头, 被叫起来回答的学生要么回答“I don’t know”, 要么干脆不说话。

【反思】

我们仔细研读本课的教学目标, 就可以知道本课主要要求学生了解发生在Millie和Amy身上的奇异事件, 学习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借助一组奇异的图片指导学生进行对话练习, 通过“ghost”引出本课的主题。“Do you believe there are ghosts in the world?Last Sunday, Millie and Amy went to Sunshine Park.Something strange happened there.Do you want to know what the strange thing is?”这种直接导入的方式可能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误区三:照本宣科缺效果

《牛津初中英语》 (译林版) 在教材的编排上注重突破传统模式, 体现语言教学的整体性和综合性。每个单元都由新课导入、阅读、语法、综合技能、学习技能等多个部分组成, 教学材料的选择也符合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在教学中, 很多教师对教材的编排顺序深信不疑, 其实, 编排顺序不一定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 必要时, 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调整, 如果不敢越雷池半步, 教学必受影响。

【案例3】

《牛津初中英语》 (译林版) 8B Unit 1的主题是过去与现在, 主要教授现在完成时态的用法, 因此, 在阅读部分有大量涉及现在完成时态的句子。但是, 由于教材将语法教学安排在阅读和词汇教学之后, 如果教师严格按照教材编排, 在教学阅读部分时, 完全按照阅读课的形式讲解。那么, 由于涉及的现在完成时态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知识点, 在教学时, 就会有不少学生跟不上教师的节奏, 最终将导致一堂课的教学内容无法完成, 教学目标难以实现。

【反思】

教师在明确教学目标后, 必须确立新的教材观,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使教材成为一种动态的、生成性的资源。在本教学案例中, 教师可以呈现一些关于城市改造的对比图, 然后请学生描述图片上的内容, 过去是什么样的, 现在又是什么样的。学生回答以后教师进行总结:“This old area has changed into a new and modern city.It’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beautiful.”并告诉学生今天我们要一起了解陈先生的家乡阳光镇在过去三十年间的变化, 到目前为止, 它已经变成了一个现代化的美丽城镇。由此引出现在完成时态, 并提供几个例句对其进行简单的解释。这样一来, 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前, 不仅了解了本课要讲授的内容, 而且还对文中的难点进行了初步学习, 教学效率将会更高。

误区四:自学时间难以保证, 喧宾夺主缺互动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2011年版) 》要求教师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语言知识和技能, 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 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因此, 英语教师必须把教学的重点从传授语言知识为主转移到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上来, 逐步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可是, 由于受教学时间等多种因素的限制, 目前的课堂教学还是以“填鸭式”的满堂灌为主, 教师不断地提问, 学生快速地应答, 根本没有时间让学生进行思考。

【案例4】

在一次公开课上, 一位教师在执教《牛津初中英语》 (译林版) 7A Unit 3 Grammar时, 一上课就说:“今天, 我们将学习人称代词的主格形式和宾格形式。”然后, 教师先详细介绍人称代词中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的主格形式和宾格形式, 再具体讲解各种形式的用法。一堂课下来, 学生如同记录员一般, 听到的就是人称代词的形式和用法, 连一个完整的英语句子也没听到, 更不用说语篇了。整堂英语课, 学生一直在机械地听和记, 完全没有语言课堂上应有的活跃气氛, 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反思】

教师可以将全班分为4个小组, 给每个小组发一套卡片, 每张卡片上写一个人称代词, 其中两组拿到的卡片上写的是人称代词的主格形式, 另外两组拿到的就是宾格形式。教师用多媒体呈现中文句子, 句中的主语和宾语均采用人称代词的形式。句子呈现后, 请各小组迅速找到写有这个代词的相应形式的卡片, 然后走到讲台前用英语完成这个句子, 最后将句子写在黑板上。这样, 通过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 学生既可以学会人称代词的主格和宾格形式, 也可以掌握其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与此同时, 师生间的关系也变得更加融洽, 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

误区五:无生成性资源, 僵化封闭缺思想

新课程改革呼唤课堂的生成, 反对教师把预先设计的答案或预料中的结果作为学生的生成, 反对问题只有一个标准答案。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 经常会有一些与课前预设不一致甚至互相矛盾的意外情况发生。这些即时生成的动态教学资源对于教师来说应该是一种宝贵的“财富”, 但很多时候, 部分教师生怕这些“不和谐的因素”破坏了课堂教学的节奏, 干扰了其他学生的思维, 弱化了教学的主题。

【案例5】

在教学《牛津初中英语》 (译林版) 8B Unit 8中的“Green Switzerland”时, 一位教师在教授完这篇课文后, 请同学们讨论应当采取什么样的措施保护环境, 学生提出了许多符合这位教师课前预设的好措施, 如, “We can take our own cloth bags to buy things.” (购物时自带布袋) “Ask people to use public transportation.” (请人们利用公共交通工具出行) 但是有个别调皮的学生提出了“All people move to other planets.” (所有人移居其他星球) , 引得全班同学哈哈大笑。出现这种情况, 这位教师的脸涨得通红, 说道:“不要笑了, 让我们言归正传。”然后继续按照课前预设的内容进行提问。

【反思】

如果教师嘲笑学生“无知”或者批评他们“哗众取宠”, 无疑会让学生变得羞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不利于学生语言的习得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初中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关键时期, 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让他们逐渐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如果这位教师只是淡淡地笑一笑, 紧接着提出如下假设:“If you’re fearful of choking, will you stop eating when you are hungry?” (想吃饭的时候怕噎着, 你还会吃饭吗?)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可笑, 但是笑过之后会让学生意识到解决问题是一个思考的过程, 需要我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持之以恒, 不能轻言放弃。

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善于围绕文本的内容设计对话, 又要在与学生的对话互动中, 善于发现各种有价值的资源, 给学生发出“自己的声音”的机会, 在一问一答中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本互动, 从而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如果教师死守备课方案, 无视课堂的生成, 就谈不上真正的互动, 也失去了对话交流的意义。

误区六:教学评价方式单一, 评价贬值缺激励

新课程强调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准确、合理的评价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 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发挥其内在潜能, 而且还能检验和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 完善教学过程。然而, 在现实教学中, 部分教师不管学生的回答正确与否, Good!Excellent!Good job已成为口头禅。

【案例6】

在一次英语评优课上, 执教教师为了调动初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准备了大量的糖果作为奖品。笔者发现, 教师奖励了一名学生后, 其他学生都踊跃站起来积极参与, 课堂气氛相当活跃。但随着教学时间的推移, 有的学生干脆站到桌子上举手要求回答问题;另外一些学生因为不会回答或是没有得到机会, 干脆埋头做其他事情。一堂课下来, 课堂气氛倒是活跃了, 但教学效果却不太理想。

【反思】

教师的评价应该多元化, 随机应变。在本案例中, 教师虽然借助“小礼物”成功地调动了部分学生的积极性, 但这样做不利于全体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 如果教师可以多用肯定学生表现、激励学生情感的评价方式, 课堂评价效果会更好。

篇5:对学生英语课堂笔记检查后的反思

1 词汇记录

拥有广泛而大量的词汇对于外语学习者的交流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 并且也是外语学习过程中的主要任务之一。而做词汇笔记便是完成这一艰巨任务的不可或缺的一种方式。教师们鼓励学生做笔记主要基于以下两大原因:其一, 学习新词汇。做词汇笔记并进行相应的练习, 这种重复训练可促进学生对生词的记忆, 尤其是在缺乏语言环境的社会条件下, 显得尤为重要 (Hulstijn 1992) 。其二, 词汇笔记有助于培养学

生的学习自主性。 (Fowle, op.cit.;Schmitt and Schmitt, op.cit) .

1.1 调查结果分析

很多问题与学生的词汇选择有关。面对庞大的词汇, 中级水平的学生犹如在面对茫茫的大海, 不知所措。他们在词汇选择上是比较随意的, 不太清楚为什么选择这个词。此外, 学生将那些他们所不认识的词视为同等重要, 而在辨别高频词汇或有价值的词汇方面有困难。鉴于此, 教师应该培养学生有效地选择词汇的能力, 教会他们选择那些在不同的语境中所碰到的重复出现的词, 因为这些词很有可能便是高频词汇, 有价值的词汇。

1.2 过于依赖课本等书面材料

大部分学生学习英语是在课堂中进行的, 因此, 他们的词汇多半源于教材和讲义也就不足为奇。然而, 这也就带来了一个问题, 即, 很多教科书在词汇选择方面并非无懈可击 (Ljung1990;Carroll&Mordaint) .曾有研究人员对一本高中教材分析后发现:在其列出的1000个最常见的词汇中仅有204个与BIRMINHAM CORPUS (Ljung op.cit) 的1000个最常见的词相吻合。这种差别的原因在于:课本词汇多集中在一些表达具体的物体和行为的词汇上, 而忽视了那些较为抽象的, 表达精神过程的词汇。

除了依赖课本, 学生的其他的渠道还是仅限于书面的形式, 这是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 因为, 相对于读写能力而言, 流利的听说能力所要求的词汇数量上要少, 且变化较少。 (Schmitt.op.cit) , 教师应在课堂上花些时间向学生教授一些技巧和策略, 以便学生能够有意识的记录下口语和听力材料中所频繁出现的词汇。

1.3 高频词汇的了解缺乏

对于非母语的英语学习者而言, 他们所应掌握的最重要的词汇为1000, 2000甚至是3000 (在这一点上还有争议) 。一个读者, 需要掌握大约3000词就可以读懂一篇普通文章的9, 而这95%对于他的在语境中猜测文章的意思是必要的。 (Nation 1990) 词汇笔记并非是一种有效的帮助学生获得最高频词汇以及最重要词汇的方式。这就意味着教师要更多地去帮助学生学会记录最基本的词汇。英语教育者的一个关键目标就是要确保学生学到最常用的词汇, 尤其是对初学者以及中级水平的学习者, 相应的词汇笔记的指导是非常必要的。在词汇选择方面, 词频表就算不是唯一的标准, 也应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考虑因素。教师应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词汇水平并鼓励他们对照词频表, 或合适的字典进行笔记, 而非任意的摘抄。诚然, 词频不能自动地等同于“有用性”, 并且判断一个词是否“有用”并非易事。然而, 中低水平学习者对词汇“有用性”的判断能力是令人怀疑的。如, 有个学生记录下“effluent", "twixt", "sediment"等。也有其他学生记录了同样的低频词汇, 并相信它们“会对会话有用”。学生还会记下一个单词是因为“听得多了, 或见得多了”, 这个理由倒似乎可以成立, 但仍有亟待改善的地方。他们所记录下的那些重复出现的词, 多出于相似的文章体裁或内容。这反映了他们的阅读不够广泛, 题材过于单一, 在选词时就无法判断该词是否真的“有用”, 还是仅限于反复出现在某一类型的文章中。

1.4 缺乏搭配

词汇通常都是与其它词联系在一起使用的, 如“half pas five"或“freezing cold" (Schmitt 2000) 。有些词汇教材建议学生记录下搭配 (Schmitt 2000) , 然而, 尽管本人在教学中反复强调搭配的重要性, 仍有近一半的学生还是只记录了生词。学生是孤立地看待词汇的, 所以他们的记录里就缺乏搭配。当然, 不能期望学生自己去习得搭配, 教师教学时不应将词一个个孤立地交给他们, 而应作为“piece of a jigsaw puzzle".

1.5 例句错误

学生词汇笔记中所提供的例句错误连连, 这也是词汇笔记的另一个问题。检查例句主要是查看是否有严重的词汇的用法的错误, 小的语法错误则可忽略不计。有32个学生的例句完全是来源于辞典, 因而严重错误极少。而11.8%的有严重错误的句子都是出自学生之手。教师应注意例句的问题。可以尝试让学生将该词的在原文中的 (听到的或读到的) 例句记下来, 也可以建议学生查阅带有例句的辞典。

2 文章观点的记录

笔者很遗憾地发现, 在二百三十多名学生中仅有一人对文章的观点有所记录, 然而也只记录了一篇文章。笔者随即采访了一些学生, 下面是我们之间的对话。

笔者:“为什么没有记下一些文章中的好的观点?”

学生:“根本没想过要记观点, 以前从没做过。我觉得词汇学习是比较重要的。”

笔者:“你们觉得在英语的听说读写中, 什么是最难的?”

学生:“口语和写作。”

笔者:“为什么?”

学生:"不知道说什么, 也不知道写什么."

笔者:“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陷入沉思。。。

语言学家古德曼认为:“阅读过程是心理语言过程。阅读理解过程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和需要与作者进行交流的过程”。而一直以来, 英语学习被片面地理解为只要拥有了一定的词汇量, 一切就都尽在掌握。不错, 对于一些日常用语而言, 确实如此。但, 语言更是思想的反映。口语和写作作为语言的输出, 同时也在输出一个人的思想, 而不仅仅是一个个单词。通过广泛阅读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大量地阅读英文作品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西方人的思维方式, 同时在阅读中可以掌握西方人的语篇结构。单词是孤立的, 就像一颗颗散落的珠子, 而观点则是一根线, 将这些珠子串起来, 形成一个整体。而学生们看见的往往只是珠子, 其结果是他们拿着一颗颗珠子却不知该派何用场, 久而久之, 连珠子也弄丢了。

3 对教学的启示

这次英语笔记的检查对课堂教学有以下两大方面的启示:

3.1 词汇学习方面

1) 在学生看来, 所有词汇“生而平等".许多学生, 哪怕已达到中级水平, 在自己选词方面都有困难。中高级水平以下的学生难于判断词频乃至词的"有用性”。

2) 绝大多数学生的词汇选择来源于课本或讲义, 考虑到大多数教材在选词和词汇学习方面都非令人满意, 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选择合适的词汇。

3) 教师应意识到学生需要词汇搭配方面的的指导。

4) 减少例句错误, 尤其是严重的错误。

3.2 观点积累方面

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 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抓住作者的观点来学习词汇, 从而真正了解所学词汇的用法。不仅如此, 学生还可学会作者的辩论方法, 习惯他们的表达的套路, 从而锻炼自己的英语思维能力。我们的学生自从开始学习英语, 一路从中学到大学, 所读的和所听的, 从数量上而言, 已相当可观, 可为什么一到写作文和口语表达就不知所措?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根深蒂固地认为阅读主要是积累单词, 听力只要听懂会答题即可, 而从没想过阅读其实是在与作者交流思想, 是对作者的观点进行思辨的一个过程;同时也是借鉴别人的观点去丰富自己的思想, 使自己日益成熟的一个过程。这也正是阅读的精髓所在。遗憾的是, 我们的学生只见单词, 不见思想, 认为只要把单词的释义从字典上搬到书上即可。这样的阅读读得再多都是枉然, 因为他们将阅读变成了一个机械的过程。更严重的是, 由于缺乏积极的思维活动, 他们会对阅读产生厌倦感, 进而对积累单词也失去了兴趣---因为他们不知积累这些词有什么用, 仅仅是为了遗忘?

4 结束语

教师应花费更多的时间去引导学生做笔记。笔记是一个潜在的, 有价值的学习语言的工具, 但学生在此方面似乎还需要经常性的大量的帮助。学生的笔记应该具有两大功能:词汇学习功能和观点积累的功能, 且这两大功能是相辅相成的。如若学生能将它们有机的结合起来, 则他们的英语水平定将会取得长足的进步。

参考文献

[1]何自然.论外语教学的逆向思维[J].外语界, 2004 (6) :2-6.

[2]杨永林.董玉真.以读促写, 以写促读[J].中国外语, 20109 (1) :13-20.

[3]武继红.英语教师反思性教学实践初探[J].外语界, 2003 (1) :60-66.

[4]夏季梅, 卢莉.教案设计:外语教师创新能力的表现[J].外语界, 2003 (1) :54-59.

[5]McCarthy M.Vocabulary[M].Oxford:OxfordUniversity Press, 1990.

篇6:英语课堂复习检查操作中微案例及微反思

一、评价要具体,体现操作性

[课堂实录1]

教师将学生分成1、2、3、4组,然后每组有学生答对问题就在黑板上给小组加一分,用画五角星的形式。但一节课下来,给人的印象,似乎老师总是在忙于画五角星,学生小组活动时一团糟,纪律也不好。

[分析]

小组活动是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学习能力的一种很好的途径,但小组活动时很难控制,稍不注意学生就乱哄哄的。那么案例中分小组后为什么会出现不好的状况呢?因为学生的性格差异,小组中没有人主动举手回答问题,没有主动参与。以量化的方式呈现活动的结果往往会出现僵化、简单的表面化的问题,甚至有的学生还会因此怀疑、质疑教师的不公平,这就违背了我们评价的初衷。这说明不宜脱离英语环境过于依赖量化评价教学。

[反思]

建议教师在小组竞赛活动中,进行评价时注意:同一小组评价方式无论多么有趣,如果占用时间太长,或过于频繁,学生都会厌烦。所以教师应不断变换评价方式,今天爬楼梯,明天用颜色分组,后天用任务展示,再让学生用互动式语言描述评价。让学生在各种方式的评价中获得新鲜感、愉快感,每个人都能从中体验到语言学习的成功与乐趣。

二、评价要灵活,体现多样性

[课堂实录2]

小学三年级的一节词汇课上,一个男生看着教师出示的单词图片说“tiger”,声音响亮,发音准确。教师马上向他竖起两个大拇指,并向全班学生说:“Good,Good,very good!”课堂上马上响起了整齐又响亮的鼓掌声。全班学生对这位同学说:“Good,Good,very good!”这样的评价课堂上出现了十几次。

[分析]

以上现象,教师们应该都习以为常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小学英语课堂掀起一种学生齐声表扬之风,一堂课下来,有不下十余次这样的表扬。开始时,学生们兴致勃勃,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升高,他们的声音由高到低,掌声也渐渐稀落。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对千篇一律、机械的表扬方式开始厌倦,感到乏味。因此他们参与评价的积极性便消失了,被评价的学生也感受不到表扬的喜悦了。

[反思]

评价语言应该丰富化。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教师的课堂用语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可以让学生在教师的话语中不知不觉地了解英语。因此教师应用丰富的表达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尽量使用一些描述性的语言体现语言的运用,如:“Wonderful!Well done!Good!Good idea!”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充分体验语言的多样性,感受学习的喜悦。

三、评价要慎用,体现原则性

[课堂实录3]

一位年轻教师上课时拿着各色彩旗,衣服上黏着形状各异的小贴画,口袋里装着一大把小玩意,随时准备发给能准确回答问题的学生。学生的情绪显然被奖品激活了,个个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但因为机会和奖品数量有限,不可能每人都如愿以偿,所以学生的情绪表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有得意,有沮丧,有欢呼,有叹息……

[分析]

提倡教师在课堂评价过程中要以表扬鼓励为主,不等于滥用表扬鼓励,以免给学生造成误导,要掌握好分寸,过度的表扬鼓励会使表扬贬值。教师在课堂上采用物质刺激手段,只要学生回答问题正确,就会得到小礼品的“回报”。这样做也许在最初阶段能引发学生的兴趣,鼓起他们的勇气,但长此以往,很有可能导致部分学生的“表扬疲劳”,甚至对表扬产生厌烦心理。

[反思]

教师在教学评价上要重态度、重参与、重努力程度、重交际能力,重视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重视激发学生的内趋力和积极性,这才是正确的评价导向。

上一篇: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下一篇:统计数据质量控制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