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我读《红楼梦》

2024-05-03

黛玉――我读《红楼梦》(精选16篇)

篇1:黛玉――我读《红楼梦》

从高中开始读红楼,爱不释手,每年至少读2遍,待大学和研究生毕业,读了不下20遍。而工作之后,工作生活逐渐将精力分散,不再每年都读红楼。

红楼梦这种巅峰巨著是根本没法写读后感和点评的,所有的点评都是赞美而已。

我初读红楼的时候,为其文字之典雅流畅所迷,百读不厌,读了4遍之后,才能理清红楼梦之中的人物亲属关系。对书中的诗词歌赋,也是极度的喜爱,曾逐一摘抄诵读,觉得都是好的,也没有品评高下的鉴赏能力。甚至对于凤姐的“一夜北风紧”也觉得很好。

去年时读了脂砚斋点评版的红楼,大开眼界,知道曹公很多时候都是以书中人物立场说话,经常掩人耳目,待读者分辨耳。当然对于书中和金瓶梅的对比,我倒是倾向于金瓶梅略胜一筹,毕竟曹公很多地方是模仿借鉴的金瓶梅,虽然遣词造句可能稍胜一筹,但开拓之功金瓶梅胜红楼多矣。

而今不惑之年,再读红楼,始能稍懂里面的人情世故,对袭人自称的“即便为此也不为越礼”,嗤之以鼻。对秦可卿让宝玉到自己的卧房午睡,才发现里面的极不寻常和不近情理。对刘姥姥上门打秋风,含羞忍耻,也感同身受。我也曾求人办事,深感屈辱。

红楼梦是永远也读不完的书,里面的人物是活生生的,其个性鲜明,放在现在的环境中,红楼梦中角色为人处世,也大有可观可以借鉴。

当然在现在这个世道,希望大家都做有为之人,不要做无能第一不肖无双的贾宝玉。贾宝玉这个角色,只有美学欣赏的价值,在当今社会就是纯粹的废物。

篇2:黛玉――我读《红楼梦》

可我并不欣赏她。初见贾雨村时,她便心中初动。“猛抬头见窗内有人,敝巾旧服,虽是贫窘,然生得腰圆背厚,面阔口方,更兼剑眉星眼,直鼻权腮”,观察得这样仔细,并且早早认出此人是贾雨村,说明她心中早已超越礼教,对一个素不相识的外男有了好感,有了敬惜之情。且又心中暗道“此人生的这样雄壮,却又这样褴褛”,“怪道又说他必非久困之人”,她心中已开始为他辩护,心里的天平早已因他俊朗的外貌而有所倾斜。此为一不守礼。

接着,她又明知雨村在看她,又“不免回头两次”,这体现出她抵抗不过心中的好奇,越过雷池,违礼再看,引得贾雨村误以为她有意于他,将她当作知己,时刻放在心上。此为二不守礼。

而这贾雨村是个什么人呢?“雨村且翻弄书籍解闷,忽听得有女子嗽声……便时刻放在心上”,他艰难之时有甄士隐帮助,尚且未认其为知己;女子不过两次回头,他便误认知己。此人呆于女色,不懂报恩,穷儒模样,却仅以外貌便俘获玉人芳心。

篇3:浅谈《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语言美

为什么女儿国中百花争艳, 唯独林黛玉最能牵动读者衷肠, 最具隽永的艺术魅力呢?林黛玉的非凡之美不仅因为她姣好的容颜, 更在于她丰富复杂的鲜明个性, 柔弱而又孤傲的矛盾的性格, 在于她无与伦比的优美的精神世界, 是一个内美外显、内外皆美的艺术形象。

下面仅就林黛玉的语言, 即口头表达 (口语) 和文字表达 (书面语) 两方面来浅析林黛玉的语言美。

看过《红楼梦》的许多人都认为林黛玉“孤高自许”“目下无尘”, 有些“小性儿”“小心眼儿”, 其说话尖酸刻薄, 爱说便说, 爱恼便恼。其实, 那是林黛玉一往纯真、毫无矫饰的体现。而且, 林黛玉眼光明亮, 说话灵活、锐利、幽默、诙谐, 是一个会说话且说出话来很俊听的机灵人。

例如:第三回, 林黛玉别父进了贾府, 初见贾母、众姐妹时, 姐妹们问她都读了什么书, 黛玉回答:“只读到《四书》”。她又反过来问姐妹们读什么书, 贾母说:“念什么书, 只不过识几个字, 不是睁眼瞎罢了”。一句戏言让心细的黛玉记住了。待见了宝玉, 宝玉问:“妹妹念什么书时”, 黛玉答道:“不曾读过什么书。”由此可见, 抱着“要处处留心, 时时在意, 不要多说一句话, 不要多行一步路, 恐被人耻笑了去”的黛玉是位善于自我保护、反应灵敏、“心较比干多一窍”的聪明人。

同是第三回, 王夫人领黛玉去拜见两位舅舅, 在此过程中王夫人对黛玉说:“……我有一个孽根祸胎, 是家中的混世魔王……你只以后不要睬他, 你的这些妹妹都不敢沾惹他的”。林黛玉因赔笑道:“舅母所说的, 可是这位衔玉而生的哥哥?在家时听母亲常说, 这位哥哥比我大一岁, 小名就唤宝玉, 虽极憨顽, 说在姐妹中性情极好的, 况我来了, 自然只和姐妹们同处, 兄弟们自是别院令室的, 岂得去沾惹之理”?一番合情合理又不卑不亢的表白, 说得王夫人点头含笑。

《红楼梦》第八回, 宝玉和黛玉同去探金钗, 晚饭时喝酒到半晌, 宝玉的乳母李嬷嬷上来拦阻, 宝玉立即没了兴致, 这时黛玉先忙说道“别扫大家的兴”。李嬷嬷让黛玉劝劝宝玉, 别助着他。黛玉说道:“你这妈妈也太小心了, 往常老太太又不是不给他吃, 如今在姨妈这里多吃一口, 料也不妨了”。又言:“姨太太这里, 况又不常来的, 你必要管着, 想是怕姨太太这里惯了他, 也未可知”?李嬷嬷听了, 又是急, 又是笑, 说道:“真真这林姐儿, 说出一句话来, 比刀子还尖呢!”宝钗也忍不住笑了, 把黛玉腮上一拧:“真真这个颦丫头的一张嘴, 让人恼不是, 喜欢又不是。”林黛玉的这种趁势发话, 能把握分寸, 既批评了奴态十足的倚老卖老的李嬷嬷, 又从侧面适当地拉近了和薛姨妈的距离, 显得机趣自然, 又斗榫合缝。

宝玉因一连串事故, 最后受贾环的陷害, 遭父毒打, 几乎丧命, 黛玉哭得两眼如桃, 不敢见人, 偷从后门进来看宝玉, 抽泣得说不出话来, 半晌, 才挤出一句:“你从今可都改了罢 (!) ”黛玉的话含蓄曲折, 意味深长, 似劝诫、似疑问、似试探、似印证——从今以后情形大异了, 在这样的压力下, 你的主意该怎样才好?宝玉堪称黛玉知己, 完全明白她内心深处的内蕴, 毫不犹豫地回答她:“你放心, 我就是为这些人死了, 也是愿意的。”这种雷轰电掣般的话语, 如千斤之重, 深深地印在黛玉的心上, 从此不似以前那般疑惑了。

在等级森严、人际关系复杂的贾府内部, 黛玉和宝玉的感情既不能公开发展, 又受家族势力的牵绊。况在, 在金玉良缘的阴影下, 黛玉的聪明自然看到了这种感情很容易被击碎, 因此, 在与宝玉的关系上, 心弦绷得很紧, 十分敏锐地注视着宝玉的感情动向。

第二十八回, 宝玉见宝钗褪香串时丰泽肌肤, 动了羡慕之心, 呆呆的。宝钗扔下串子回身要走, 只见黛玉蹬着门槛子, 嘴里咬着绢子笑呢。宝钗因问她怎站在风口里, 黛玉笑道:“何曾不在房里来着?指因听到天上一声叫, 出来瞧了瞧, 原来是只呆雁。”宝钗道:“呆雁在哪呢儿?我也瞧瞧。”黛玉道:“我才出来, 他就‘忒儿’的一声飞了。”边说边将手中的绢子一甩, 打在宝玉眼上, 吓的宝玉“嗳呦”一声。在这里, 黛玉以呆雁比喻宝玉的失态, 脸上笑着, 心里却酸着, 嘴里的话却幽默逗人。一番形象的比喻后, 黛玉终于说出“心里有妹妹, 见了姐姐就把妹妹忘了”, 这句话透出黛玉内心隐隐的悲伤。黛玉在这里所表现出来的是经过一番磨砺和反省后的含而不露, 同时以调皮话、俏皮话, 度过和情敌、爱人三个人在一起的尴尬局面。

林黛玉自幼失去父母, 孤身投奔贾府, 随着年龄的增长, 爱情上的觉醒, 使她想到了自己寄人篱下的处境和柔弱多病的身体。看到了等级森严的贾府人际关系复杂的严酷现实, 使她敏感的少女之心意识到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距离, 感到了获得爱的渺茫, 孤独无依的她不甘心, 却找不到任何依靠的力量。于是孤独、寂寞、悲哀的思绪紧紧包围着她。她不愿融于贾府的卑俗中, 因而显得孤傲和不合群。但是黛玉毕竟也是一个天真烂漫的少女, 她并不是天生冷傲、孤僻的, 相反, 她渴望温暖, 渴望亲情。

《红楼梦》四十二回中, 黛玉见宝钗为惜春开画料单, 要了“水缸箱子来”便笑着拉探春道:“想必他糊涂了, 把他的嫁妆单子也写上了。”因而宝钗笑着要拧她的脸, 黛玉忙央告:“好姐姐, 饶了我罢, 颦儿年纪小, 只知说, 不知深浅轻重, 做姐姐的教导我, 姐姐不饶我, 还求谁去?”众人见她说得怪可怜的, 都说情放了她, 宝钗就放了她, 黛玉就笑道:“到底是姐姐, 要是我, 再也不饶人的。”宝钗笑指她到:“怪不得老太太疼你, 众人爱你伶俐, 今儿我也怪疼的了, 过来, 我替你把头发拢一拢。”由此可见, 林黛玉也是一位开朗活泼、诚挚天真的少女。在贾府中她能左右逢源, 获得了老太太的宠爱和众人的喜欢。只不过, 她的洁身自好、绝不向封建势力和庸俗偏见投降的品质, 不愿同流合污的纯洁灵魂使她忍辱负重, 傲然挺立于贾府这个污泥潭中。这种独立的人格之美, 高尚而纯洁, 清丽而丰富, 含蓄而深沉, 在黛玉的一言一语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林黛玉的文字技巧也是作者曹雪芹写作技巧的一大体现。黛玉是一位心思缜密, 才思敏捷的才女。

她极善从草木的枯荣飘零中感受到爱情的挫折和生存的悲苦。她的诗中最常出现的意象花开和风霜, 花象征独立人格和纯洁心性, 风霜则暗示使花和女儿受到摧残的力量。黛玉的一生便是在风霜的打击下和迫害中保持着心香一瓣。“只恐似那花柳残春”“怎禁得风摧雨打”“漂泊亦如人命薄, ”……诉凄凉。抒忧愁, 叹薄命, 是黛玉言情的基调。黛玉以她敏锐的思绪, 生动的妙笔, 用诗、用词展示了深厚、自由、动人的精神世界。使读者始终被笼罩在林黛玉强大的叛逆的精神力量里。让我们感到, 在一片天真中唤出人性美和人情美的黛玉令人景仰。在迷茫中回归现实的弱黛玉更使人同情, 促人深思。

篇4:《红楼梦》——黛玉葬花

她与贾宝玉情趣相投,随着年龄增长两人彼此倾慕,可是由于当时礼法的约束,不能互诉衷肠,后来又因为薛宝钗的出现,更增添了林黛玉的烦恼。

这一年,芒种节的前几天她去贾宝玉住处,正在生闷气的丫头们不知道来的人是她,没有给她开门。她误以为是宝玉针对她,又联想到自己母亲早亡,如今寄人篱下,心中憋屈了好久。芒种节这一天,她只有借着扫花、拾花、葬花来排解自己的苦闷。宝玉知道她不开心,却不知道为什么。

1.黛玉吃了“闭门羹”,气得浑身发软,独自回房,心想:住在舅母家,到底是客。如今寄人篱下……一边想一边落泪,很迟才睡下。

2.第二天是芒种节,黛玉因为睡得晚,所以起得也晚,刚起床就出门去了。

3.宝玉来到黛玉住处没找到她,猜想她可能躲到其他地方了,四下打量一番,感叹道:“她生了气,也不收拾这花儿来了。”说着,用衣服兜起花瓣,一直走向上次和黛玉一起埋桃花的地方。

4.到了那,只听见从不远处传来呜咽之声,宝玉心下想道:“这不知是哪房里的丫头,受了委屈,跑到这个地方来哭。”

5.宝玉一面想,一面停住脚步,只听她哭道:“花谢花飞花满天,红销香断有谁怜?”

6.“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7.“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8.“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9.宝玉被诗文内容打动,也不禁哭出声来,不觉将怀里兜的落花撒了一地。

10.黛玉一边吟诵着《葬花吟》,一边低声啜泣,心想:人人都笑我痴,难道还有个痴的不成?

11.黛玉回头见是宝玉,便道:“我以为是谁,原来是这个狠心短命的……”又忙把口掩住,长叹了一声,转身走了。

12.宝玉急忙追上,说道:“你且站住。我知你不理我,我只说一句话。”黛玉只装没听见,回头就走。宝玉在身后面叹道:“既有今日,何必当初!”

13.听见这话,黛玉不由得站住,回头道:“当初怎么样?如今又怎么样?”

14.“如今姑娘人大心大,不把我放在眼里,我也和你一样是独生子,只希望你我能心灵相通。谁知……”说着不觉滴下泪来。

15.黛玉听了这个话,不觉将昨晚的事都忘到九霄云外了,便说道:“你既这么说,昨儿为什么我去了,你不叫丫头开门?”

16.宝玉诧异道:“这话从哪说起?我要是这样,马上就摔死!”林黛玉急忙说:“大清早别死呀活的,也不忌讳。你说有呢就有,没有就没有,发什么誓呢。”

17.宝玉道:“我真的没有见你去。那天就是宝姐姐来坐了一会就出来了。”

篇5:红楼梦-总论-黛玉评价

在中国的小说史上,无论就哪一方面而言,《红楼梦》都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代表了古典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作为一个普通的《红楼梦》读者,我不想也做不到像红学家那样苦心专研,像红楼首卷说到的:“当那醉余睡醒之时,或避事消愁之际,把此一玩”,我只凭个人的爱好与兴趣来阅读它。除了让自己愉悦外,也偶尔从中获得一点人生的认识和感悟。

很早就听到了关于红楼的介绍,只是没有什么机会阅读。初中时,一次偶然的机会从一位同学手中借来了一本《红楼梦》,因为时间限定,囫囵吞枣,一扫而过。除了认识了里面的人物外,就只当是一段贵族落寞,一个男人和一百零八个女人的故事。高中时,到学习任务比较重,压力也好重。晚饭后,偶尔到图书馆看看红楼,这时的《红楼梦》很唯美,就像一方清凉剂,一颗清心丸,带我领略闲庭信步的雍容和行云流水的自然和清丽,给我的内心填补一份宁静和轻松。

来到大学,再读红楼梦又别有一番感受。他就像人生的教科书,透过这块诗情画意的“镜子”,看到了人生的艰难与辛酸,也看到了一个人的脆弱与无奈。这学期选修了红楼梦后,听到了老师不少精辟的讲解,尤其是听到老师把贾母对凤姐评价联系到我们将来的职场生涯进行讲解时,我更加明白到了“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的真意。红楼梦是作者用一生的辛酸熬出来的,所以读者也需要用他的人生经验细细品读,方能了解到其中的“味道”。每个人的经历不同,品读到的“味道”自然不同,这正是红楼的不朽之处。

我心中的林黛玉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都道是多情才女痛苦多,却不知生命的惊喜总在不经意间浮现。正如淤泥中盛放的白莲,哪里有点滴的垢染?她是长于阆苑中的仙草,是在尘世诗意栖居的湘妃竹。执拗的灵魂,顽强搏斗着腐朽与黑暗,谁知这重重囹圄太牢固,这窒息的气氛太深沉?终是凄凉的流尽了泪水,焚稿断痴情,魂归离恨天。这斗士,惹得一身病痛,却仍奋步前行,这种美丽太倔强!莫挥泪,你虽寄人篱下,可并不孤单!他与你本是志同道合的知已,又何必枉自嗟呢?纵有风刀霜剑严相逼,有一个知心人默默将心焐暖,不也一生无憾了吗?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鹤渡寒潭,鹤去而潭不留影。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你又何苦牢牢记挂着悲伤呢?颦儿,你可知自已错过了多少人生的美好!

篇6:《红楼梦》 林黛玉

一、凄凉孤独的身世之悲

前世的因缘,注定了林黛玉一生的凄婉哀愁。林黛玉正是绛珠草的化身,而贾宝玉正是那赤瑕宫神瑛侍者。为报答灌溉之情,黛玉要将她一生的眼泪还他!若是今生不见他也罢,黛玉好歹能平平淡淡、安安康康地走过一生。偏偏地,命运的安排,还是将他们遇见了。自遇见了他,黛玉的泪水就未曾断过,直到香消玉损,直到泪干命尽。

前世的因缘,注定了她是逃不脱愁海的。而今生命运的坎坷,又注定了黛玉一辈子的孤独无助。

林黛玉,本是出生于豪门。其父林如海“乃是前科的探花,今已升至兰台寺大夫,本贯姑苏人氏,今钦点出为巡盐御史”,然而,遗憾的是“如海年已四十,只有一个三岁之子,偏又于去岁死了。虽有几房姬妾,奈他命中无子,亦无可如何之事。今只有嫡妻贾氏,生得一女,乳名黛玉,年方五岁。夫妻无子,故爱如珍宝,且又见他聪明清秀,便也欲使他读书识得几个字,不过假充养子之意,聊解膝下荒凉之叹。”幼时的黛玉,是幸福而快乐的,聪慧的她是父母心头的宝贝。

然而,这样的快乐是极其短暂的。在黛玉还没有来得及真切地体验幸福的天伦之乐时,母亲便撒手人寰,留下丈夫和幼小的女儿——黛玉。对一般的孩子来说,失去了母亲,就是失去了温暖的依靠。而对于体弱多病的黛玉来说,她更是多么需要母亲那温暖的怀抱啊!可是,无奈的,这是命运的安排,谁也无法左右!年近四十,内心凄凉的林如海,不得不作出决定:让黛玉投奔外祖母去。

二、不入世俗的性格之悲

林黛玉,出生豪门,可自小失去父母,寄人篱下。这样的生活经历和成长环境,使得她的性格必然与世俗格格不入。因为是出生豪门,她的身上自然有贵族身上那种特有的傲慢和高贵。可又因为是孤儿,寄人篱下,她又比一般人更自尊敏感,也比一般人更喜欢争强好胜,显示自己的才力。正因为这样的性格,在贾府里她既不得下人之心,也不讨主子欢喜。因此,在这复杂的大家庭里,她必然是处处碰壁,处处受伤的。

初到荣国府时,林黛玉留神地观看着一切,彬彬有礼地应接着一切。她似乎谨记着母亲的遗言:“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因此,她“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要多说一句话,不可多行一步路”……

起初如此地谨小慎微的林黛玉,后来便不再这么做了。很快地,她就给荣国府的人们,留下了“孤高自许,目无下尘”的印象。原来,她初来时的那种“留心”、“在意”等,都只不过是“恐被人耻笑了去”。

自父母双双离逝后,她在荣国府里的处境,更是难堪了。她深知自己不过是一个无家可归的孤儿罢了。她越发变得孤高、自尊了。那傲慢的外衣下,掩饰不住她内心深处的自卑。她心高气傲、她多疑地注视着周围的一切,她惟恐有人对她怀有歧视和轻蔑。周瑞家的送来了两枝宫花,她首先注意的不是它的“维妙新巧”,而是是否“别人不挑剩下的”。她就是这样自己折磨着自己纤细的身体和脆弱的心灵。

三、忧伤高雅的才情之悲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女子无才便是德”。没有才学的女子,没有独立的思想,因为能屈于命运的安排,或许能获得幸福的人生。幸福,有时只是一种内心的满足。如此说来,没有才学,又何尝不是一件好事!李清照,才气横天,然而,她的人生却“怎一个愁字了得”!

林黛玉,绝对可以堪称是一个诗化的才女。她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她不但读《四书》,而且喜欢读《西厢记》、《桃花扇》、《牡丹亭》等,对于许多名家诗人的作品,不仅熟读成诵,且有研究体会。她作诗才思敏捷、新颖独特。她的诗歌,能作得如此之好,不仅是因为她的聪慧和博学,更是因为,她是用心灵去感受生命中事物。即便那一草一木,一山一石,等极为平常的事物,都能触动她的情思,写下惊人之作。如此之高的才情,带给她的,究竟是快乐,还是悲伤,究竟是幸福,还是祸害?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咏白海棠〉

这首诗,既写尽了海棠的神韵,亦倾诉了她少女的衷情。尤其“娇羞默默同谁诉”一句,最为传神。这既是对海棠神韵的描摹,也是自我心灵的独白,她有刻骨铭心之言,但由于环境的压迫和封建意识的束缚,就是对同生共命的紫鹃、甚至对知音贾宝玉,也羞于启齿,只有闷在心里,自己煎熬。这样的诗,更充分地表现了黛玉的孤独、寂寞和痛苦。

林黛玉,是一个用心灵写诗的才女。她把自己的灵魂,也融进了诗歌的境界中。用诗歌诉说内心的痛苦和忧愁,用诗歌感叹生命的无常与无奈。

四、镜花水月的爱情之悲

爱情,是林黛玉生命的全部。这么一个孤傲的女子,不屑功名,不屑利禄,她是红楼众女子中性情最真,用情最深的一个。她执着地追求着自己的爱情,毅然成为封建的叛逆者。她和贾宝玉的爱情经历了太多的曲折,然而终究是镜花水月,一场泪水相伴的美梦,如烟似雾,却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他们一见钟情。初次见面,林黛玉看贾宝玉,看到了“万种情思”;贾宝玉看林黛玉,看到了“心较比干多一窍”。初次见面,他们觉得彼此是熟人,似曾相识。也许是因为前世,他们在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早已相识,早已结下深情厚意。但更多的是因为,处于青春期少男少女的林黛玉和贾宝玉,他们都是对方心里理想的异性形象。林黛玉的字,就是贾宝玉起的。贾宝玉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林黛玉眉尖若蹙,用这两个字,岂不妙哉!这样的名字,其实也将预示着,未来的他们烦恼多于欢乐。贾宝玉初次见到了林黛玉,就上演惊心动魄的摔玉一幕,众人慌乱。而当晚,林黛玉便开始为他流泪了。在贾宝玉的要求下,贾宝玉与林黛玉住在一个空间里了。从此以后,两人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息同止。爱情的故事,也拉开了序幕……

林黛玉对贾宝玉掏胭脂的毛病,并不指责,反而嘱咐他干这些事,不要带出幌子;林黛玉从未要求贾宝玉求取功名,入仕为官,也从不对贾宝玉说那些“混帐话”。她对宝玉是真正的理解和关心。他们的心灵相通,他们是天生的一对有情人。

贾宝玉读《西厢记》,正看到“落红成阵”,只见一阵风吹过,把树上的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得满身、满书、满地皆是。贾宝玉惟怕脚步把花践踏了,兜了那花瓣,抖在池内。那花瓣浮在水面,漂漂荡荡,竟流出了沁芳闸去了。这时,却遇见了来葬花的黛玉。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啊!同样的爱花,爱那纯洁的生命。贾宝玉引用唱词,“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

这一场相会,他们一同葬花,显露了他们共同的志趣;这一场相会,给了林黛玉一个展现内心情窦的机会,贾宝玉的及其推荐的《会真记》,拨动了少女黛玉的春心。他们的爱情,正式萌芽。然而,从一开始,他们的爱情,就含着对青春短暂、人生无常的感叹,就像易落的桃花、易逝的春光。也许,真正的爱情,从来就与苦愁相伴……

因为彼此相爱,却又没有正式交心。扑朔的情感总在折磨着一对真心相爱的情人。贾宝玉玉林黛玉,因为亲密,就要求更亲密。则不免又求全之毁、不虞之隙。追求完美的黛玉,眼里是容不得沙子的。她嫉妒着情敌薛宝钗,她害怕也担忧贾宝玉有了姐姐便忘了妹妹。于是,怄气、冲撞、苦闷,成了他们爱情生活的重要内容。

林黛玉也有些痴病的,也每用假情试探。就因为她以为贾宝玉也将真心隐瞒了起来,只用假意。如此两人原本是一个心,但多生了枝叶,反弄成两个心了。求近之心,反弄成疏远。爱情的折磨,黛玉越发心碎。流不尽的泪水,是真的为了还他前世的恩情。柔弱的身躯,岂能承受如此之重的心灵负担!

综观林黛玉的一生,是痛苦的、忧伤的、悲剧的一生。她的人生悲剧,是性格的悲剧,是爱情的悲剧。这样的悲剧人生,是命运的安排,更是封建礼教制压的结果。

曹雪芹,他的人生命运就是悲剧性的。他爱所有的女儿,同情所有女儿的生命。他“见了女儿便清爽”,可是女儿的生命终究逃不脱封建礼教的压制。

林黛玉,是他笔下最美丽的女子,是金陵十二钗之首。林黛玉的身上有女子的柔弱,有女子的真性情,有才女的聪慧,有诗人的忧伤……曹雪芹爱她,可是也无奈地给予了她悲剧的人生。

封建制度,扼杀了纯真的爱情,也压制着做人的真性。追求自由,追求完美,追求爱情,林黛玉毅然成为封建制度的叛逆者,也就注定了悲剧的人生。

篇7:红楼梦中黛玉的诗词

译文

秋天花草凋零,微明的灯光使秋夜显得更加漫长。

已经觉得窗外是无尽的秋色,哪能忍受秋日的风雨使秋天更加凄凉。

秋天的风雨来的何其迅速,惊破了梦中的绿色。

怀着秋日的感伤无法入眠,向着屏风移动流泪的蜡烛。

晃动的烛焰点燃了短柄的灯台,牵动了愁怨和离别的情绪。

谁家的庭院没有秋风侵入,那里秋日的窗外没有雨声?

丝绸的被子无法抵挡秋风的力量,秋夜将尽的更漏声催来更急的雨声。

整夜连绵的秋雨,就像陪伴着即将离别的人哭泣。

庭院在秋日雨雾笼罩下更加萧条,窗前稀疏的`竹叶上时有水珠滴落。

篇8:黛玉――我读《红楼梦》

1、敏感细心

林黛玉的性格是极其敏感细心的,林黛玉在贾府的生活就充分的显示出她这一点,虽然众所周知女孩子的性格都有敏感细心的成分,但是林黛玉的性格却是过度的敏感细心,有点背后的小事就认为他们是在说自己,敏感的性格本身是正常的体现,也可以看作是女孩子的正常的保护自己,而细心可以说是女孩子的美好的品质,它可以使女孩子在做事情时充分发挥这种细心,来很好地完成任务,但是林黛玉由于环境与身体的原因,这就过度的细心了,以至于给自己增加了许多的烦恼,自己的生活的空间也较为的狭窄。这种性格也给自己造成了极大的伤害,贾府本来就是一个复杂的环境,而自己又是寄人篱下,所以这种特殊的敏感使自己的精神时刻处于绷紧的状态,大大增加了身体的负担。

2、淡泊

而林黛玉的性格中也是淡泊的,这充分的表现在对贾宝玉的态度上,林黛玉是满腹诗书,所以对物质的生活方式还是淡泊的,所以对贾宝玉的爱可谓是一种至情之物,虽然林黛玉的家境一度的落魄,而且还寄居在贾府,可谓是非常贫穷的,这与贾府中的公子贾宝玉在物质上对比可谓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林黛玉与贾宝玉的爱情,却不是因为林黛玉贪慕贾宝玉家的财富,而是与贾宝玉是真心相爱,所以这种淡泊的性格也注定了这场爱情的纯洁性,此外,林黛玉的这种淡泊还渗透到自身的气质上,在贾府中林黛玉的一言一行,可谓是落落大方,没有那样拘谨,也是由于这种淡泊的性格,对贾府的财富自己本身就是一种淡泊的心里,也就表现为内在的一种气质,这也是林黛玉在贾府的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

3、真实

林黛玉的性格中也是真实的,这种真实表现在,林黛玉在贾府的生活中充分认识到了自己所处的境地,真实的表现出自己的性格,这些都是宝贵的品质。而且林黛玉的性格在书中也有不好的地方,例如尖酸刻薄,小心眼等都有所体现。但是往往这样的性格才使一种真实的表达,作为一位女孩子,这种小心眼的行为是无疑的,人在生活中都不是完美的,而是存在一定的瑕疵的,这在林黛玉的身上也是一样的,虽然书中可以很明显的是在充分的肯定林黛玉,但是对林黛玉的身上的弱者也是写的较为的全面,而这恰恰才是一个真实的林黛玉,这些都是我们应该注意到的。另外,林黛玉的真实的表达出自己的相法,也看出了在林黛玉的身上这种真实性的充分的表达,我们看到了一个洒脱的女子的形象,性格的真实的表达,在贾府中是极为宝贵的。

4、易伤感

林黛玉性格的重要的一点就是易伤感,这种容易伤感的性格有着多种的因素,在《红楼梦》的书中曾多次表现林黛玉的伤感之情,很明显的就是“黛玉葬花”林黛玉对华的伤感也是充分的表达内心的苦楚,林黛玉把花比作自己,认为花也也是一样的有着生命,所以对花的死去就显得很是痛苦,对花的伤感,对自己的处境伤感、对与贾宝玉的爱情伤感等等,在贾府这个复杂的环境中生存,这种伤感是致命的也是被大家所充分诟病的,所以大家对林黛玉的看法有着很大的不同,所以在贾府她的这种伤感给自己带来了巨大的伤害,人们远离林黛玉认为她为人不好,殊不知林黛玉的这种伤感也不是天生的,而是自己的生活更为的苦难,更为的不幸,也是自己的一种情感上的抒发。

5、绝顶聪明

林黛玉也是绝顶聪明的,可以说林黛玉的在贾府与其他人的智慧是不可与她相比的,这种聪明一方面来源于林黛玉的家庭的教育,另外一个方面来自自身的对生活的感悟,在《红楼梦》中有香菱学诗一回,就充分的显示出了林黛玉的作诗的智慧,而且在贾府生活,林黛玉的这种绝顶聪明还表现在察言观色上,与不同人的接触上,与刘姥姥接触,与王熙凤接触,与薛宝钗接触其方式都是不同的。林黛玉的绝顶的聪明是大家所公认的,也是林黛玉重要的品质之一,这种绝顶的聪明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给林黛玉带来你要的保护,但是这种聪明也有可能给林黛玉带来一定的不良的影响,例如,对林黛玉的聪明的表现出的一定的厌恶。所以林黛玉身上的这种绝顶聪明,是需要客观地对待的。

6、悟性极强

林黛玉的悟性是极强的,领悟能力超出一般人,往往大家在大观园里面的问题的讨论,刚刚进行一半,或者刚刚开始,林黛玉就已经知道问题的答案了,而且这种超强的领悟能力也有一定的基础,就是在林黛玉的家庭的环境的熏陶下,得到的一种能力,而且这也和她所处的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一方面是来自贾府的压力,另外一方面是来自于薛宝钗等人在爱情竞争对手上的压力,这些都促使林黛玉要有着极强的领悟能力,才可以在贾府这个复杂的环境中生存,还能够与贾宝玉在爱情上得以继续,这些都看出了林黛玉的迫不得已,所以在这种悟性极强的能力上运用就显得格外的重要。

二、林黛玉性格形成因素分析研究:

1、 身体虚弱、抑郁性的气质对黛玉性格的影响 :

在黛进贾府之后,众人见她,身体虚弱,因问 :“常服何药,如何不急为疗治 ?”黛玉道 :“我自来是如此,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到今日未断,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皆不见效。”由此可见她从小身体就很弱,只能靠吃药来维持生命。笔者认为 :身体的健康状况不佳,给她的性格着上了灰暗的底色。

2、 父母双亡对黛玉性格的影响 :

父母的相继辞世,是影响黛玉性格形成的另一重要因素。林黛玉父母双亡,孤苦伶仃,不得不背井离乡,寄人篱下。在“林黛玉抛父进京都”一回中,林如海这样对黛玉说 :“汝父年将半百,再无续室之意,且汝多病,年又极小,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今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姊妹去,正好减我顾盼之忧,何反云不往 ?”黛玉听了,方洒泪拜别。可以看出来,黛玉是极不愿离开自己的家的。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背井离乡,这在她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一个“自已身世不幸”的情结。

3、家道中落对黛玉性格的影响 :

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也影响着个体性格的形成。林家原来是很兴旺的 :小说中这样描述 :这林如海姓林名海,表字如海,乃是前科的探花,今已升至兰台寺大夫,本贯姑苏人氏,今钦点出为巡盐御史,到任方一月有余 . 原来这林如海之祖,曾袭过列侯,今到如海,业经五世 . 起初时,只封袭三世,因当今隆恩盛德,远迈前代,额外加恩,至如海之父,又袭了一代 ; 至如海,便从科第出身 . 虽系钟鼎之家,却亦是书香之族。之后,林家却支庶不盛,子孙有限,虽有几门,却与如海俱是堂族而已,没甚亲支嫡派的。在一个充满人情世故的家族中,人的价值是与他的家族地位联系在一起的。

三、结语:

篇9:我读《红楼梦》

关键词:《红楼梦》;人物塑造;《好了歌》

第一次读《红楼梦》是在上师范的时候,那时文选老师建议课下到学校里图书馆借书,我选读了《红楼梦》。当时不知道这部作品为什么排行中国四大名著之首,更不知道整部小说为什么取名《红楼梦》。我读《红楼梦》只是应付学校里的检查,没有写心得体会只是走马观花。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人物繁多,感觉主人公整天打打闹闹、哭哭啼啼、不务正业。

参加工作后,我买了一本《红楼梦》,闲暇的时候就翻开书读一读,比上师范的时候读得认真了。有时还在书上圈点一下,自我感觉良好。曹雪芹可谓是古代描写人物的高手,在他的笔下,每一个女子都有各自不同的风姿。如黛玉刚出场时,作者对其容貌的描写是:“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短短18个字,把黛玉的眼神和心灵写得淋漓尽致。而薛宝钗也别有一番韵味。她“面若银盘,生得肌肤圆润,唇不点则丹,眉不描而横翠。”对凤姐的描写,善于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2003年,我买了台电脑并且接上了宽带,网络上的东西很丰富,我在网上了解了红学会,还能看到周汝昌、刘心武老师解读红楼梦的视频,真是大开眼界。这时候再读《红楼梦》则是另一番感悟。曹雪芹充分运用了我国书法、绘画、诗词、歌赋、音乐等各类文学艺术的一切优秀传统手法,展示了一部社会人生悲剧,如贾宝玉、林黛玉共读《西厢》、黛玉葬花、宝钗扑蝶、晴雯补裘、宝琴立雪、黛玉焚稿等等;还表现在人物塑造上,如林黛玉飘然的身影、诗化的眉眼、智慧的神情、深意的微笑、动人的低泣、脱俗的情趣、潇洒的文采……这一切,都是作者凭借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艺术素养培育出来的,从而使她在十二钗的群芳中始终荡漾着充满诗情画意的特殊韵味,飘散着东方文化的芬芳。但我认为,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三者之间的感情纠葛实在不可取,薛宝钗是表姐、林黛玉是表妹,表姊妹之间的恋爱,属于近亲姻缘关系了。

这时我想起了《红楼梦》的《好了歌》:“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惟其如此,才能“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

篇10:《红楼梦--黛玉葬花》赏析

黛玉葬花”源于一个偶然事件:林妹妹无意中吃了晴雯的“闭门羹”——

第二十六回:芒种节前夕,黛玉来到怡红院,见门已关了,便上前叩门。谁知晴雯方才与碧痕拌了嘴,正没好气,忽见宝钗来串门(就在黛玉到来之前十几分钟),便把气移到宝钗身上,偷着跑到院子里发牢骚:“有事没事,跑了来坐着,叫我们三更半夜的不得睡觉!”忽听又有人叩门,晴雯越发来气,也不问来者是谁,没好气道:“都睡下了,明儿再来吧!”

黛玉素知丫头们的性情,她们彼此玩耍惯了,恐怕院内这丫头没听出是她的声音,只当是别的丫头了,所以不开门,因而又高声道:“是我,还不开门么?”

晴雯偏偏又没听清:“凭你是谁,二爷吩咐的,一概不许放人进来呢!”

黛玉听了这话,不觉气愣在门外。一番思忖:“虽说舅舅家如同自己家一样,到底是客居。若是认真怄气,也觉得没趣”。不免又滚下泪来。真是回去也不是,站着也不是,正尴尬着,又听得里面传来一阵宝玉与宝钗笑语之声,于是越发动了气,越想越觉得伤悲,也顾不得苍苔露冷,花径风寒,独立墙角花阴之下,悲悲切切,呜咽起来。

这黛玉秉绝代之姿容,具稀世之俊美,她这一哭,附近树上的宿鸟栖鸦,俱“扑棱棱”飞起远避,不忍再听。

正是:花魂点点无情绪,鸟梦痴痴何处惊。

——传说中的四大美人,西施“沉鱼”,昭君“落雁”,貂蝉“羞月”,玉环“闭花”,各占一项。而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以一当四,力压群芳,“呜咽一声犹未了,落花满地鸟惊飞”。

黛玉因夜间失寝,次日起来迟了,闻得众姐妹都在园中做饯花会,恐人笑她痴懒,连忙梳洗了出来,刚到院中,只见宝玉进门陪笑道:“好妹妹,你昨儿告了我没有?叫我悬了一夜的心”。黛玉根本不理他,回头吩咐紫鹃:“把屋子收拾了,把帘子放下来,烧了香,就把炉罩上”。一边说,一边往外走。

宝玉见她这样,还以为是因为昨日晌午和紫鹃开玩笑,“若与你多情小姐共鸳帐,怎舍得叫你叠被铺床”,惹她生气的事,哪里知道昨晚那件公案?还打躬作揖的。黛玉正眼儿也不看他,径直出了潇湘馆院门。宝玉心中纳闷:“看光景不像为昨儿晌午的事,莫非昨日回来晚了没去见她?别的并没有冲撞她的`地方啊”。一边想,一边随后跟了出来。

路上,宝玉遇着探春、宝钗。说话间他因不见了黛玉,便知她躲了别处去了,想了一想:“索性迟两日,等她的气消一消再去赔不是也罢”。因低头看见许多凤仙石榴等各色落花,落了一地,遂叹道:“这是她心里生了气,也不收拾这花儿来了.待我送了去,明儿再问她”。然后,便把那落花兜了起来,登山渡水,过树穿花,一直奔了那日同黛玉葬桃花的去处来.将已到了埋香冢(地名很不吉利,暗寓宝黛爱情悲剧结局),犹未转过山坡,只听山坡那边有呜咽之声,一行数落着,哭的好不伤感。宝玉煞住脚步,听她哭道是: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篇11:红楼梦中黛玉的诗词

黥彭甘受他年醢,饮剑何如楚帐中?

译文

一声声寒鸦断肠的哀鸣,一阵阵午夜呼嘨的悲风,虞姬她怀着满腔的怨恨,面对着穷途末路的项羽。

篇12: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全部诗词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抉,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黛玉(潇湘妃子)

咏菊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角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黛玉(潇湘妃子)

问菊

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

孤标傲世俗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蛩病可相思?

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话片时?

黛玉(潇湘妃子)

菊梦

篱畔秋酣一觉清,和云伴月不分明。

登仙非慕庄生蝶,忆旧还寻陶令盟。

睡去依依随雁断,惊回故故恼蛩鸣。

醒时幽怨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

林黛玉

世外仙源匾额

名园筑何处,仙境别红尘.

借得山川秀,添来景物新.

香融金谷酒,花媚玉堂人.

何幸邀恩宠,宫车过往频.

黛玉代题

杏帘在望

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

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

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

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

黛玉

题宝玉续庄子文后

无端弄笔是何人?

作践南华<<庄子因>>.

不悔自己无见识,

却将丑语怪他人!

黛玉哭花阴

花魂默默无情绪,

鸟梦痴痴何处惊.

哭花阴诗

颦儿才貌世应希,

独抱幽芳出绣闺,

呜咽一声犹未了,

落花满地鸟惊飞.

林黛玉

题帕三绝

其一

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却为谁?

尺幅鲛あ劳解赠叫人焉得不伤悲!

其二

抛珠滚玉只偷潸镇日无心镇日闲,

枕上袖边难拂拭,任他点点与斑斑.

其三

彩线难收面上珠,湘江旧迹已模糊,

窗前亦有千竿竹,不识香痕渍也无?

琴曲四章-------------林黛玉

风萧萧兮秋气深,

美人千里兮独沉吟.

望故乡兮何处,

倚栏杆兮涕沾襟.

山迢迢兮水长,

照轩窗兮明月光.

耿耿不寐兮银河渺茫,

罗衫怯怯兮风露凉.

子之遭兮不自由,

予之遇兮多烦忧.

之子与我兮心焉相投,

思古人兮俾无尤.

人生斯世兮如轻尘,

天上人间兮感夙因.

感夙因兮不可辍,

素心如何天上月.

林黛玉葬花辞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树,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英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初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研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入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依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依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依收葬,未卜依身何日丧?

依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依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

林黛玉诗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抉,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黛玉(潇湘妃子)

咏菊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角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黛玉(潇湘妃子)

问菊

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

孤标傲世俗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蛩病可相思?

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话片时?

黛玉(潇湘妃子)

菊梦

篱畔秋酣一觉清,和云伴月不分明。

登仙非慕庄生蝶,忆旧还寻陶令盟。

睡去依依随雁断,惊回故故恼蛩鸣。

醒时幽怨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

秋窗风雨夕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

抱得秋情不忍眠,自问秋屏移泪烛。

泪烛摇摇爇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

谁家秋院无风人,何处秋窗无雨声?

罗衾不耐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

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

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

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

林黛玉:唐多令

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队成毯。飘泊

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

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

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题帕

眼空蓄泪泪空垂 暗洒闲抛更向谁

尺幅鲛绡劳惠赠 为君那得不伤悲

抛珠滚玉只偷潸 镇日无心镇日闲

枕上袖边难拂拭 任他点点与斑斑

彩线难收面上珠 湘江旧迹已模糊

篇13:黛玉――我读《红楼梦》

一、主要故事在荣府

细心的学生读完这部书就可以发现,其实书中发生在大观园的故事,主要发生在荣府。因为主要的人物宝、黛、钗、凤等“十二钗”,大部分都是荣府的人或荣府的亲戚,宝、黛、钗的爱情纠葛也发生在荣府。

《林黛玉进贾府》主要记叙了荣府迎接黛玉到来这件事,上到王、邢夫人、凤姐等重量级的人物,下到丫头、仆人,都为贾母这个外孙女忙乎着。迎接黛玉的那天,除了两个舅舅,几乎所有的亲戚都和黛玉厮见,众人随贾母神情的变化而转变,连凤姐这个管家也好一阵吹捧黛玉,这样的表现是为了让黛玉有到家的温馨之感吗?非也!是做给贾母看的,谁会在意年幼且可怜的黛玉呢?在荣府,贾母是众星捧月式的人物,贾母疼惜黛玉,当然大家投其所好。如果再细心一点,看到《红楼梦》后边很多的故事,就会相信文本中的这个现象,宝黛二人的两小无猜,长大后心生情愫,都是这个老祖宗在荣府安排的;后来宝、黛、钗的纠葛,宝黛的爱情破灭,金玉良缘的促成,都是老祖宗在荣府制造的,所以说,这个荣府的老祖宗决定了荣府的众生苦乐,大家的所作所为也尽量迎合这个老祖宗,所以我们要注意指导学生细细品味荣府中的大人物,注意这些大人物身上发生的故事,细细揣摩,从而来解读整部《红楼梦》故事中人物的命运。

二、人物地位看描述

《红楼梦》中哪些人是重要的人物,作者在《林黛玉进贾府》这篇文章重点写了宝玉、黛玉和凤姐的肖像和行为举止,对贾母、二位夫人和“三春”的描写次之,《红楼梦》中人物形象的安排也是如此,所以我们要指导学生重点看文本中描述的人物形象,来完成对整部书的重要人物的了解。

如《林黛玉进贾府》中王熙凤这个管家的描述可谓精彩,文本给了重量级的描述,让学生认识了凤姐。可能有些学生会疑惑,为何要让她去做管家,而不是李纨这个大嫂子,除了李纨的遗孀的身份不便外,关键是凤姐的身份:从荣府中看,她是贾赦的儿媳妇,还是王夫人的亲侄女;从家世看,她是贾王史薛四大家族中王家的大小姐,身份尊贵。所以凤姐不论是家世,还是人脉,都是绝对的管家人选,就因为这个特殊身份,才有了人未到,声先闻于贾母前的“放肆”,才有了在黛玉面前的卖弄,才有了在贾母跟前的讨好,这都是因为凤姐在荣府的地位所决定的。这个重要的人物当然在《林黛玉进贾府》中要浓墨重彩,正是这番刻画,我们才认识了美丽、尊贵、精明能干且贪婪、狠毒的凤姐,对她在以后协理秦可卿丧事、加害贾瑞、收取贿赂等行为就好理解了,所以我们要指导学生细细品味《林黛玉进贾府》这个文本,从中更好地解读《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和作者对人物的安排。

三、宝黛爱情隐眉目

《红楼梦》的结局因为宝黛爱情的失败,黛玉心死焚稿而亡,其实这个结果,我们在《林黛玉进贾府》中细细揣摩,其实也能看出点眉目。可能很多人会持反对意见,贾母对黛玉是多么地疼惜,怎么会反对宝黛亲上加亲的婚姻;但是我们不能忘了,贾母对未来的孙媳妇,她不光要求亲上加亲,还要看女子的容、工、德等,当然还要身体健康,因为传宗接代是大事,关系到荣府的未来。

从《林黛玉进贾府》种种迹象看来,贾母对她是不满意的。首先她的身体太单薄,还是个“药罐子”,贾母对黛玉的照顾只是为了疼惜已逝女儿的遗孤,这样的身体做未来孙媳妇,贾母没什么想法?黛玉还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让她也不可能成为宝二奶奶,在贾母的迎亲宴上,贾母问黛玉念过什么书,黛玉回的是“四书”,其实满腹经纶的她已经在谦虚了,但黛玉再问“三春”念的何书时,贾母说的是“读的什么书,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意思是女子无才便是德。而年幼的黛玉哪里想这么多,没有把住自己的嘴,而让贾母嫌弃,这个坏印象到后来也没有改变,以至于黛玉要死了,贾母也不去见见,看来和对黛玉刚进贾府的坏印象脱不了干系。就《林黛玉进贾府》中的这些事,细细品味,宝黛的爱情实在不可能成真,只能是个悲剧。

篇14:《红楼梦》悲情演绎之林黛玉

关键词:《红楼梦》 性格悲剧 爱情悲剧 林黛玉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塑造了集灵慧、痴情、率真于一身却偏偏命运多舛的惹人怜爱的林黛玉形象。林黛玉,属金陵十二钗正册,小名颦儿,贾母外孙女,宝玉表妹,出身于“钟鼎之家”“书香之族”。母亲为贾敏,是贾赦、贾政之妹,早丧,故黛玉寓居于贾府。后其父林如海亦亡故,遂长期寄居在贾府。小说中不仅写出了她的不幸生活,更重要的是向读者展示出率真自我和封建制度的碰撞。林黛玉的悲剧是这个时代的悲剧,是历史不可逆转的必然。

一、林黛玉的性格悲剧

林黛玉出生在一个已渐没落的封建家庭。祖上曾封列侯,但到她父亲一代已不能袭爵。父亲是科甲出身,官做到巡盐御史。林家支庶不盛,人丁单薄。林黛玉独自一人,没有兄弟姐妹。母亲的早逝使她从小失去母爱,从母亲那里受到礼教妇德的熏陶和训练。因此,封建礼教和世俗功利对她的影响较少,她保留着纯真的天性。可父母的相继去世使得她不得不去依靠外祖母,在贾府过寄人篱下的生活。

贾府中的人对林黛玉的评价是“行动爱恼人”。这正是由于她强烈的自尊心,她执著地维护着自己的自尊心,不容别人一点轻视和亵渎。这反映到生活中,就是大家公认的“小性儿”,体现为说话刻薄、挑剔,不好相处。而这一性格的背后都是源自过分自尊、自伤自怜的焦虑情绪。其实,这些都是一种表面现象,在其“小性儿”、说话尖酸刻薄等令人不喜欢的性格背后,隐藏的正是她那颗十分强烈的自尊心。执著地维护自己的自尊心,正是她一切性格的根源。林黛玉不能够清楚客观地认识自己的生活状况,从心底没有接受父母双亡投奔外祖母的处境。她自尊心和敏感都超出常人,且多愁善感,导致了她在大观园中没有结交到知心好友,不能够将自己的内心世界与他人进行沟通,并长期积压在心底,不能够及时将内心压力舒缓开。这些都是她在生活中我行我素,不考虑其他人感受,不考虑得失后果,警惕戒备,心理素质不够强硬的原因。

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

贾府对于林黛玉来讲就如同一个冰窖。但是偶尔的机会,林黛玉遇到了热情诚恳的贾宝玉,且在接触的过程中在其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并经过多次的试探之后,得到了贾宝玉发自肺腑的诺言,进而与贾宝玉相恋。林黛玉刻骨铭心的痛就是没能和与她痴心相爱、知她懂她的贾宝玉结为眷属。这不仅是她人生中诸多不幸中最大的不幸,更加是读者心中最深的遗憾。林黛玉和贾宝玉那深沉而执著的爱没有得到大家的认可与祝福,却反而遭遇狂风暴雨,雪上加霜。贾宝玉受到欺骗,娶了自己不爱的人,林黛玉则在贾宝玉成亲欢天喜地的礼炮声中绝望而死,深怨贾宝玉没有遵守诺言,含恨而终,这是多么悲惨的结局。林黛玉为爱而生,与贾宝玉相知相爱,时时为爱而忧,却最终没在一起。她这种为追求美好的爱情而牺牲自我的精神深深震撼了读者。

林黛玉没有受到封建淑女、大家闺秀教育的影响,具有较强的叛逆精神,与封建社会对女子的要求相悖,在心底还期盼婚姻自由、彼此知心,追求个性解放。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她沉于诗词,才华横溢,在贾府中可称得上是首屈一指。她沉浸在艺术的美好境界中,不懂人情世故,蔑视封建女子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相恋违背了封建社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制度,不顾“金玉良缘”的言论,追求恋爱自由和婚姻自主,执意相恋,无视封建伦理道德观念。所以,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注定是一个悲剧。

三、林黛玉悲剧命运的根源

从林黛玉的生活环境分析,贾府是一个传统势力十分顽强的封建没落家族,在贾府存在着封建社会的各种各样不堪入目的事情。而黛玉坚持本性,“质本洁来还洁去”,不肯融入大染缸,对黑暗的社会产生极大的不满,使得她性格上与现实发生尖锐的矛盾和冲突。在奢华的贾府寄人篱下生活,她产生了强烈的自卑,而她又要用过分的自尊来掩饰内心的自卑。林黛玉的“小性儿”说到底是她对现实生活中伤害的防御。

林黛玉既没有薛宝钗的金玉缘,也没有史湘云的金麒麟;既没有薛家那样家道殷实的家庭做坚实后盾,也没有史湘云那样身居高位的叔叔作为依靠,这使得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不符合整个家族的现实利益。这些客观条件阻止了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相恋,更是他们不可逾越的鸿沟。贾母不是不心疼体弱的林黛玉,而是她作为贾府的最高权威者,不得不考虑到整个家族的利益。林黛玉的体弱多病、孤傲的品行以及私订终身的行为都得不到贾母的认可,更不会考虑她做贾府的孙媳妇。追根溯源,悲剧的源头不是贾母、元妃或者是王熙凤某个人,而是封建社会。封建社会的婚姻制度是以“夫贵妻荣”的封建思想为基础的,追求的是生活上的富足与荣誉。而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却打破了常规,追求恋爱自由,这是与封建的爱情婚姻背道而驰的,成为他们爱情以失败告终的根本原因。

四、结束语

林黛玉的悲情人生在中国文学史上描下了色彩浓重的一笔。她悲苦的人生是由她生活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以及她自身的心性共同作用而造成的。林黛玉的悲剧不仅是性格悲剧,还是一个爱情悲剧。这两类悲剧,进而衍生出了恒久的人生启示,向我们展示出率真自我与残酷的现实之间的巨大鸿沟以及现实对人性的磨砺和摧残。

参考文献:

[1]唐小晶.浅论林黛玉的性格及其悲剧命运[J].现代语文,2009(17):34-35.

[2]刘丽莎.才如江海 命如丝——林黛玉悲美形象赏析[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1):13-14.

[3]李复斌.简析林黛玉的艺术形象[J].读写算:教研版,2012(3):31-33.

篇15:红楼梦读后感黛玉篇

黛玉的忧郁,宝钗的大方,宝玉的轻浮,曹雪芹写这本书不过是在记录一个家族的兴衰史。仅次而已,可为什么,这本书带给我的却是无尽的心疼?忧伤,凄凉的气氛氤氲着我。仔细思量,红楼梦中夹杂的诗词又不得让人折服,怪不得有这么多人研究。

不同的年龄品读,会带给你不同的感受。随着见解的丰富,这本书在我心中已不是哪个俗套的兴衰史了。也让我深深感叹曹雪芹有他那个年代不敢有的深刻思想和反叛观念。红楼梦被他洋洋洒洒地写下,单从其中的人物,也可以了解那个封建时代的人们是多么的堕落,腐朽。黛玉生性忧郁,好不容易遇见她所倾心的宝玉,却终不能在一起。难道这不是曹雪芹对当时文人没有地位而感慨?袭人,虽是普通小丫鬟,可善解人意,乐于助人,难道这不是作者心中对明天的希望而憧憬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凤姐的尖酸泼辣,荣国府的家破人亡,哪一个不寓意深刻?作者内心的极度失望和那看破红尘的洒脱和伤感,令我不觉为之心痛。

我知道,人们对红楼梦中人褒贬不一。可我却是深深倾心于宝钗。印象中的宝钗,有着灼灼笑意,如同晴空流动的奇异霞光,是无止境的在春光中伸展下去的花儿。春逝时淡如烟霭的惆怅,熠熠生辉的眼睛如此令人畅想,倏忽又在花下飞殇。她的笑靥,是一首最美的歌。她与宝黛是不同世界的人,黛玉对宝玉的思念过于庞大,回忆过于美好,所以最后才会被美丽到盛大的过去而压垮。犹如烟花般,一朵一朵地开,一朵一朵地灭……当血泪撒尽的曹公转身面对不堪回首的历史怎能不发出“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感叹!如果,没有被那封建阴影所笼罩,你们,也许会很幸福。不过没有如果,如果,是世界上最残酷的词语。

现在自己的生活环境至少能有让自己长吁一口气的空间,可当时的人呢?或许剩下的只有逃避,所以,我们该感到庆幸,庆幸自己有资格去战胜现在的生活。红楼梦在我心中留下的阴影,挥之不去,也让人不想挥去。

篇16:浅析《红楼梦》中林黛玉人物形象

在《红楼梦》百花斗妍的女儿国大观园里,黛玉牵动人的衷肠,她强大的艺术魅力与动人之处主要源于她的悲剧美。曹雪芹怀着深挚的爱意和悲悯的同情,用历史与未来、现实与理想、哲理与诗情,并饱蘸着血与泪塑造出的林黛玉,是《红楼梦》里一位富有诗意美和理想色彩的悲剧形象。二百多年来,无数人为她的悲剧命运洒下同情之泪,为她的艺术魅力心醉神迷。真正的悲剧总是动人心魄的,因为悲剧是将美毁灭给人看。越是美的有价值的人生被毁灭,其悲剧就越壮美,越深刻,越动人。

为了突出林黛玉的悲剧性格,还在她出世之前,曹雪芹就用浪漫的笔调、奇特的想像和诗意,创造了新奇绝妙的亘古未有的“还泪”之说,以象征林黛玉是带着宿根、宿情、宿恨来到人世的。这绝不是宿命论,而是艺术的夸张、渲染和强化。命运对她太残酷和不公平。少年丧母,不久又丧父,只有孤苦伶仃长期寄居在黑暗龌龊的贾府。

曹先生塑造的这一“心思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的林黛玉在《红楼梦》中着墨较多,是为爱流尽最后一滴泪的一个多愁善感的人儿,她不仅有泪情,还具有才情,对宝玉的爱情更是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细细品味,咂摸红楼中林黛玉的艺术形象,以下几点格外突出。

一、才华横溢的诗人

纵观整部《红楼梦》,林黛玉的一首《葬花吟》写出了她自己的一生,更是写进了红楼中女子的一生,也可以说是“一诗成纖”。她对自己的处境以及自己的心境做了最恰当的描述,我们从中看到的是她的“孤标傲世,目下无尘”的高洁品质。

林黛玉自小就生活在一个书香世家,这为她的才情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在她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社会,她的才情也为她与宝玉的爱情悲剧埋下了伏笔。就算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她依旧没有收起自己的才情的锋芒。书上说她为泪而生,泪尽而逝。其实她是为诗而生,那泪,就是灵性与才情。林黛玉是这一部《红楼梦》的诗魂,她的诗情在红楼梦中要算最高的。林黛玉是曹雪芹笔下一个诗化了的形象,作者有意集历代才女之所长于她一身同时又具有自己独特个性。她能将自己的灵魂触进客观景物,通过咏物触发自己的痛苦的灵魂与悲剧的命运。可以说,她的诗情到尽她的苦情。

二、泪伴终生的“泪人”

曹雪芹在作品的一开头,就赋予了林黛玉特殊的使命——还泪。因此才有了宝黛之情,也因此,黛玉为宝玉,一生流泪,至死不变,泪尽而逝,绝无怨言,这方是报恩还泪。林黛玉的泪从始至终贯穿整部作品。自从见了宝玉,她的泪就没有停止过。“泪人”的特点:一,她降临人间,是为了还泪而来。还泪就是还情。二,她在人间的人生过程正式还泪的过程,生命尚未终止,其泪痕总是不干。三,这位泪人的生命不像常人那样以年龄计量,而是以眼泪多少计量。四,她不仅是泪人,而且是诗人。因些她泪中有诗,诗中有泪。她的泪在眼里是泪水,流入字中则是诗。这些个特点,准确的阐释了林黛玉的泪人背后的孤独与伤痛。为情生、为情死、为情泪伴终生,这对于十七八岁的她来说,经历的是怎样一个变迁,现在我们无从了解,但是这个千古一遇的泪人却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里碑式的意义与价值。

三、多愁善感的“病人”

林黛玉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病态,黛玉的病是从娘胎里就带出来的,也是她性格的一个方面,病病怏怏,心思细腻,这进一步的培养了她多愁善感的性格,一草一木皆成为了她愁感的对像,一首“葬花吟”更是将她的这种性格推到了极致。因为自卑,因为敏感,她经常经泪洗面,咏诗遣愁,更是共孤寂的心境的宣泄,她不安于这种命运,又无法摆脱这种命运。这种矛盾经常扭曲着她的感情和心理,于是她的心境就永远得不到平静,并招惹了许多看来是不必要的烦恼和痛苦,她害上了无法解除的思想的忧郁症。所有的世间万物在她的面前,仿佛都变成了制造眼泪和忧愁的原料。林黛玉的多愁善感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于她对贾宝玉的爱情及对薛宝钗的嫉妒。

四、坦率纯真的“酸人”

说林黛玉“酸人”,这里专指的是她尖酸刻薄,心胸狭窄的个性,其体现在作品中俯拾皆是。但她的“酸气”大多出现在以下两种情况:一是谈到金玉良缘等危机到她和宝玉的爱情时,二是在遇到谈论身世、贵贱、引起她悲叹自己的处境时,这时她才会敏感的触景伤情,借题发挥。然而直率的林黛玉在她几乎毫无遮掩地表露自己的缺点的同时也向人们敞开了他那天真无邪的心扉。在她眼里容不得微尘,也不记的微嫌。黛玉是性灵派,任情任性不加掩饰,爱也罢,厌也罢,一切都摆在那里任人评说。她尊重自己,也尊重别人。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立体的,较为真实的人物形象。世间没有十全十美的人物,林黛玉也是如此。我们不能主观的说这种性格的好与坏。只能客观的评价人物特点所具有的文学价值与研究价值。

五、为爱生死的“痴人”

这小小的绛珠仙草便用一世的情、一世的轮回、一生的生死、一世的眼泪来偿还一段爱情,这是一种惊天地泣鬼神的爱恋。宝玉送她“颦颦”二字,确切的说应该是“痴人”。为报恩,她来到贾府,与宝玉同吃同住,一起成长,三生石上的姻缘,木石前盟的际会,让他们之间多出来的是一到无形的知遇、知音之情。她为情生、为情死,宝玉即是她今生唯一,天下男人她都不在心头眼中。宝玉的洞房花烛之夜,便是她泪尽而亡之时。这是曹雪芹给予她的使命,也是她经人世一遭的唯一。黛玉对宝玉的一片痴情,对爱情至死不渝,正因为如此,才使得她有了常人难以理解的痛苦。“情痴”带给人的是一种“心灵上的伤痛”,且几乎无药可医,这也就为她的爱情悲剧奠定了基础。

六、身陷红尘的“儒人”

细细品味《红楼梦》就会发现黛玉的行为、爱好、语言等等都与儒家的思想脱不了关系。当别人问她读什么书时,她说自己读的是一些四书五经这些儒家的代表作品,儒家思想早已渗透进她的日常生活中去。虽然宝玉是她爱的人,但对于禅性极高的宝玉,儒家思想的根深蒂固也使得她照样把宝玉的这一行为解释为“疯人”。因为儒学与禅学不相融合,所以她对此持有一种怀疑和轻视的感觉。这就充分的说明林黛玉是一个身陷红尘的“儒人”思想。她没有参禅人那样崇高的思想,但她身上体现出来的闪光点,却着实让人折服。林黛玉没有禅意,她用儒学阐释了她性格的可爱之处,的确难能可贵。

通过整部《红楼梦》来看林黛玉,她身上的性格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才人、泪人、病人、酸人、儒人等等。无论是哪一种人,都充分的验证的林黛玉这一形象的研究价值在“红学”研究史上是不容置疑的。这个身处封建礼教束缚下的叛逆女性,是不被当时社会所认可的,所以她的一生只能以悲剧来结束。纵观她的一生,我们不难发现,在封建社会大家族里生活的她,个性张扬,率真坦荡,执

著追求高品质爱情,有异于封建社会的大家闺秀,是大观园里一个特立独行的人物。她的身上体现出一种前卫的、进步的民主思想,而这种进步在当时社会却被认为是叛逆的,是被礼教所不容的,也正是由于她的叛逆及对心灵相通的爱情的执著追求才引起封建家长们的不满,作为一个异类,她的失败及悲剧命运是注定了的。这个悲剧形象中所表现出的个性解放、人性觉醒的思想和叛逆性格,不屈服于强权的顽强精神,会随着这个典型艺术形象而始终存在着,并且对《红楼梦》的读者产生一种激励、启迪的作用,这也正是我们分析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的现实意义所在。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黛玉――我读《红楼梦》】相关文章:

浅析红楼梦中林黛玉04-13

《红楼梦》中林黛玉唯美诗词品鉴05-12

我读红楼梦范文05-21

我读红楼梦的感想07-18

读黛玉04-23

黛玉葬花04-19

林黛玉葬花04-20

黛玉葬花赏析04-21

《黛玉葬花》教学设计04-17

梦会黛玉-心情随笔04-24

上一篇:今天七夕情人节晒幸福说说短句下一篇:带朝的成语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