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蚯蚓的选择》教学反思

2024-05-04

《蚯蚓的选择》教学反思(通用16篇)

篇1:《蚯蚓的选择》教学反思

《蚯蚓的选择》教学反思

教学《蚯蚓的选择》这一课,上节课我就留了作业,让学生这节课准备活蚯蚓5——15条,鞋盒一个(其中一半用毛笔给涂上黑色),干土一袋,湿土一袋。本节课有两个教学活动,1、蚯蚓与环境,2、其他动物与环境。

首先,让学生猜测蚯蚓喜欢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然后再做实验,让学生经历猜测——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使他们真切地感受到科学结论必须通过实验去验证的道理。

第二,要求学生以蚯蚓为例设计对比实验,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掌握对比实验的方法,探究“动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设计: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蚯蚓喜欢潮湿还是干燥的环境?二个实验计划,并按实验计划每个实验三次,这在课堂上完成是不可能。故作了适当的调整,第一个实验重点放在实验的设计上,实验观察过程与第二个实验同时进行,第二个实验重点放在实验观察过程上,让学生注意观察实验中蚯蚓活动的全过程,第三,知识的拓展,联系生活,深化运用。让学生意识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科学,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

学生通过学习体验到当一种小动物来到一个新的环境,先试探周边的环境,再爬到适合自己生存的环境。从而得出,动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当环境不适应动物生存的时候,它们会重新选择合适的环境生活,否则它们将难以生存。整个过程学生积极参与,认真讨论实施,相互配合,乐于合作和交流,主动提供自己的想法,分享他人的智慧,体验合作的愉快,认真听取他人意见。但在今后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的激励和评价,评价应成为学生再学习的一种动力,激励学生继续向下一个目标努力迈进。使每个学生都品尝到学习成功的愉悦,有进一步发展的机会。

篇2:《蚯蚓的选择》教学反思

关于《蚯蚓的选择》教学反思

教材安排了两个比较实验在课堂上进行研究:第一个是光线;第二个是湿度,最后以其他的动物如何选择环境、适应环境结束。而作业本上安排的是设计温度的这个实验。如此一看,这节课要顺利完成简直是不可能的任务。因为如果仅仅执行课本上的两个实验就需要整整三十分钟的时间(不考虑其他消耗的时间)。怎么办?处理教材。我是这样进行处理的:首先讨论预测:蚯蚓喜欢生活在怎样的环境里?经过两个班的施教学生大致有:潮湿(湿度)、阴凉(温度)、黑暗(光线)、富含腐殖质……这些预测。然后阅读课本第一个实验的操作方法,问:你觉得这个实验在研究什么问题?为什么?(讨论出改变的条件和不变的条件)建议孩子们课后实施。第三个环节组织学生设计湿度的这个实验,并开展小组实验进行记录、讨论。4然后以其他的动物如何选择环境、适应环境结束新课教学。最后完成作业本上的内容。一节课非常的充实!课堂节奏感很好!学生既有活动又富思维,积极性高!

潮湿(湿度)、阴凉(温度)、黑暗(光线)、富含腐殖质……这些预测。然后阅读课本第一个实验的操作方法,问:你觉得这个实验在研究什么问题?为什么?(讨论出改变的条件和不变的条件)建议孩子们课后实施。第三个环节组织学生设计湿度的这个实验,并开展小组实验进行记录、讨论。4然后以其他的动物如何选择环境、适应环境结束新课教学。最后完成作业本上的内容。一节课非常的充实!课堂节奏感很好!学生既有活动又富思维,积极性高!

篇3:《蚯蚓的选择》教学反思

关键词:工业的区位选择,地理教学,教学设计,反思

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是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的兄弟篇,第三章的学习为第四章的教学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第一节《工业的区位选择》主要介绍了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重点在于分析其发展变化对工业生产的影响,为后面进一步分析工业地域的形成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理解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及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利用图表和实地调查,培养学生的读图和调查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观念。

三、课前准备

把学生分为4个组,分别调查、收集兰州平板玻璃厂、兰棉厂(或三毛厂)、兰州铝厂、石化公司仪表厂(均位于西固区)等工业企业的基本生产过程和影响其布局的主要因素。各组选出代表,准备上课时发言交流。

四、教学引导过程

(导入新课)前面我们学习了农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师】提问:假若你是一个工厂的厂长,让你选一个地方建厂,你要考虑哪些因素?

学生讨论,代表回答。教师评价。

学生阅读图4.1和有关文字,同时各小组结合自己课前的调查和研究思考讨论工业生产的一般过程。

【师】大家生活的西固区有很多的工业企业,下面我们先请“兰州铝厂”的调查研究小组代表结合“兰州铝厂”来谈一谈工业的一般生产过程。

学生代表发言。教师对学生的调查研究和发言表现给予评价,多鼓励。

教师课件展示图4.1,讲解工业的概念和工业的一般生产过程。

学生阅读课本P58及图4.1。

【师】从图中可以看出,进行工业生产时需要一定的投入才能生产出产品,同时还需对产生的“三废”进行处理。那么在进行工业生产时,到底要考虑哪些因素?请同学们看图4.2,各小组结合自己所调查的企业思考:影响该企业的主要区位因素有哪些?如果你是该企业的负责人,你认为该类工厂建在什么样的地方才能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兰州市西固区是否符合你的要求?

各小组学生代表发言,其他学生可以补充。教师归纳总结。

【师】影响工业生产和分布的因素,就是工业的区位因素。(课件显示理想的工业区位)但这样的地方几乎是找不到的。因此工厂应当选择在具有明显优势条件的地方,例如大家刚谈到的西固区的几家企业,以花费最低的生产成本获得最高利润。

课件展示关于五种主导区位因素的区位选择原则和代表部门,教师针对每一种指向型工业举1—2个典型代表进行讲解说明。

(案例教学)课件出示案例:鞍钢与宝钢的区位选择。学生第一小组分析鞍钢的区位选择,第二小组分析宝钢的区位选择,三、四小组对以上两个小组的讨论进行总结。教师对各小组的表现进行评价,并和学生一起进行分析总结。(课件展示图4.3)

学生阅读自学钢铁工业区位选择的三次变化。(师生一起总结)

学生讨论探究科学技术、环境保护、政策、企业决策者的理念和心理因素对工业区位的影响。

师生总结:对动力和原料地的依赖减弱,对劳动力数量要求减少、素质要求增强,对市场依赖加强,信息通达性对工业区位影响加强。

学生读P61图4.6《污染严重工业的区位选择》(结合西固区的主要工业说明),思考:严重污染空气、水源的工厂有哪些,布局时应考虑哪些因素?

教师总结对大气、水、土壤等污染严重的工业的区位布局原则。以兰州新区的建设和兰州石化公司的搬迁为例讲解说明政策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以珠三角地区的发展为例讲解说明企业决策者的理念和心理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师】(课堂小结)通过本节学习,我们对工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已有所了解,希望未来的某一天当你真正成为企业的决策者时能够做出正确的决策,同时不忘为兰州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五、课后反思

篇4:蚯蚓的选择

实验之前,老师布置我们准备好实验材料:蚯蚓数只,盒子一个,泥土两杯。我照着吩咐,在院子里挖了5条蚯蚓,放在盒子里带到学校。

期盼已久的科学实验课终于开始了,老师一来就问大家:“同学们,你们知道蚯蚓喜欢生活在什么环境中吗?”大家七嘴八舌地说开了:有的说蚯蚓喜欢生活在干燥的泥土里,有的说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的地方。老师说:“同学们说的对不对呢?今天我们就来做一个实验,研究一下蚯蚓到底会选择什么样的生存环境吧!”

老师话音刚落,我们小组就迫不及待地把实验材料拿出来,按照老师教的步骤进行操作。我先拿起美工刀小心翼翼地在盒盖上开了一扇“天窗”。接着,同桌挑选了一条蚯蚓放入盒子中,盖上盒盖,仅让一束微光直射进盒子一角。然后,大家屏住呼吸,在一旁耐心等待。五分钟后,小张打开盒盖,发现蚯蚓爬到了没有“天窗”的一边。小陈兴奋地喊道:“看,蚯蚓喜欢黑暗!”“这可不一定,实验还没做完,不能这么快下定论。”同桌慢条斯理地说。接着,我们又降另一条蚯蚓放进盒子里,看看这条蚯蚓的反应是不是和刚才那条一样。结果这条蚯蚓也爬到了盒子里相对黑暗的角落去了。看来,小陈说得没错,蚯蚓确实喜欢黑暗的环境。

那蚯蚓是喜欢生活在干燥的泥土中还是湿润的泥土中呢?我猜想的是湿润的泥土,到底对不对呢?还是继续靠实验来揭晓吧!我们分别把湿泥和干泥堆在盒子里,在两个小土堆中间放了一条蚯蚓,盖上盖子。五分钟后揭开盖子,发现这条蚯蚓正费力蠕动着,一扭一扭地准备钻进湿泥中呢!接着,我们又把两条蚯蚓放进盒子里,去发现一条钻进了湿泥堆里,一条爬向了干泥堆。这时,我脑中冒出一个大大的问号,难道蚯蚓哪种泥土都喜欢吗?为了进一步验证我的猜测,小陈把10条蚯蚓都放到了盒子里,结果湿泥堆里有8条蚯蚓,而干泥堆里只有2条。由此可以得出结论:蚯蚓更喜欢生活在潮湿的泥土之中。

实验接近尾声,老师问:“大家得出结论了吗?”同学们异口同声地答:“蚯蚓喜欢生活在黑暗湿润的环境中!”总结时,老师告诉我们,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富含有机物的环境中,15~25℃为最佳温度。其实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不同的要求,如企鹅喜欢低温环境,大雁和天鹅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迁徙……

这次科学实验课到此结束。我们小组因为准备充分、仔细观察,结论正确而得到老师表扬。我觉得,做实验既有趣又可以轻松地记住书本知识,还能更好地了解奇妙的大自然。

(215600)江苏省张家港市实验小学北校区

(选自《创新作文》)

【简评】

篇5:《蚯蚓的选择》教学反思

在备课和做课前准备的时候,我遇到了几点困难:

1、分组实验材料如何准备的问题:实验材料需要准备很多,是由我统一准备还是由学生分组准备呢?在和另外的科学老师交流之后,达成了共识——分小组让学生带实验材料,在前一节课结束的时候,我通知学生下节课要带的实验材料时,也着重强调了安全问题。

2、上课实验探究实验的安排问题:如果想要让每个小组在课堂上完成这两个实验,35分钟的上课时间就很紧张,探究时间和实验效果就无法保证了,所以最后我决定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要做的实验,两个实验二选一完成。实验结束后,请小组来交流实验结果,这能保证每位同学都能了解实验的结论。

二个班的这节课都上完之后,我发现,学生准备实验材料很有热情,但是对材料准备的要求都没有听仔细,让大家准备一个贴上保鲜膜的鞋盒做实验器材,结果很多学生放进了泥土,实验就没法进行了,除此之外,很多蚯蚓裹着很多泥土,实验过程中一动不动的,最后实验失败的也不占少数。看来,在课堂上进行生物类的实验,难度很大,不光要严格控制实验条件,还应该对实验材料的准备进行多次强调和解释。

篇6:《蚯蚓的选择》教学设计方案

——《蚯蚓的选择》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内容:

《蚯蚓的选择》一课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生物与环境》单元的第4课。本课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对蚯蚓的生活环境进行讨论,猜想蚯蚓可能选择的环境条件,通过设计两个对比实验并进行数据分析,可以发现蚯蚓喜欢黑暗、潮湿的环境。第二部分,具体分析一些动物对环境的需要,使学生认识到,动物生活也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体会到自然事物之间是互相联系的。学情分析:

学生在三、四年级的科学学习活动中,已经对生物体的基本特征进行了观察、认识和研究。五年级是学生从中段进入高段的一个开始,学生通过两年的科学学习在小学科学体系的三个维度上已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如观察、假设、简单实验、合作、记录等。因而在进入高段的科学学习中,要在已有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层次的培训,引导学生经历更为完整的探究过程,在理解探究以及培养探究技能方面有更高的要求。比如强调实验前后的推测、解释要有充分的依据、进一步掌握控制变量实验的技能、并学习设计控制变量实验等,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思维训练以及探究方法的培养,让他们从事物表面兴趣发展为对科学探究持久的兴趣,让他们体验到探究中思考与发现的乐趣。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通过实验收集记录,整理、分析数据,获得结论的探究过程。

2、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理解与掌握从而认识到;学生初步具有实验能力(应用对比实验的方法研究蚯蚓喜欢的环境)和归纳概括能力(从反复实验的数据中发现蚯蚓喜欢的环境)。

3、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合作研究的重要性,使学生体会到动物有各自适宜的生活环境,感受自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珍爱环境,珍爱生命,才能更好地利用自然规律。教学重点:

探究知道蚯蚓喜欢黑暗潮湿的环境,学生体会到动物有各自适宜的生活环境,感受自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珍爱环境,珍爱生命,才能更好地利用自然规律。教学难点

学生会设计、完成对比实验,能够自己分析实验的结果,并能够根据自己的分析进行科学的判断。

教学环境和教学媒体

(一)课前准备,目的是学校生态园寻找蚯蚓 把班级30名学生分成6个小组,每个小组5名学生。分别根据自己的寻找地点命名为:树荫组、阳光组、沙土组、草地组。。。小组内对学生进行详细的分工。

小组长:1名,指挥寻找蚯蚓活动有序地进行

操作者:3名,动手操作寻找

收集员:1名,收集小组成员找到的蚯蚓,同时保护好蚯蚓

(二)分组实验材料:

(1)灰色长方体塑料盒(无盖)15个、黑布15块、透明塑料片15片、干土15份、湿土15份。

(2)除了课前学生自己抓到的蚯蚓外,每个小组再多给与10只蚯蚓。打一个结,使其成为一个套,能挂在支架的钩上。在3条摆线中,摆线长短不同。

(三)课堂分工合作:把班级30名学生分成15个小组,每个小组2名学生。

操作员:动手操作实验

记录汇报员:对数据进行准确的记录、能够准确汇报小组的实验数据和实验发现。

(四)课件

1、录像:学生课前到学校生态园找蚯蚓的影像

2、对比试验一: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的实验要求

3、蚯蚓吃垃圾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实地探究 快乐出发

1、课前活动:组织学生在学校的生态园的各个地方寻找蚯蚓,初步了解蚯蚓的生活环境。拍成录像、课前观看,学生的自主探究有了一个快乐的起点。

过渡语:今天我们就带着蚯蚓上一节科学课。

2、回顾旧知,唤起旧知

师:关于蚯蚓,你对它的了解有多少? 预设:

生1:蚯蚓是一种环节动物,由一个个环带组合起来像跟管子,还有前端口后端肛门 生2:蚯蚓主要用湿润的体表进行呼吸,体表的粘液起到了润滑作用,减少了钻土的摩擦力。生3:蚯蚓没有脚,主要靠肌肉与刚毛协调运动,它没有眼,但体壁上有许多感光细胞,尤其前端特别多。

生4:蚯蚓有再生的功能,而且根据最新研究表明:它的再生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强,只有保留了头部神经的这一段才能再生为一条蚯蚓,而尾巴这一段还是会死去,所以我们更要好好保护它。

师逐一点评,肯定学生已有的科学知识。

【点评:著名教育家于漪说得好:“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坎上,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 牢吸引住。”教师在上课的前一天组织学生在学校的生态园的各个地方寻找蚯蚓,初步了解蚯蚓的生活环境。拍成录像、课前观看,学生的自主探究有了一个快乐的起点。学生对蚯蚓这种小动物产生了喜爱之情,同时点燃了他们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

二、动手实验 自主探究

(一)提出问题 谈话引入

全班交流:大家在什么地方找到蚯蚓?

【点评: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或间接经验。同时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涉及到蚯蚓的生活环境,师生充分的交流和表达,为学生猜测“蚯蚓的选择”起到启发和暗示的作用.】

(二)大胆猜测

师:谁来大胆猜测蚯蚓的生活需要什么条件?(一边板书:猜测)

预设学生学生大致有:潮湿(湿度)、阴凉(温度)、黑暗(光线)、富含腐殖质„„这些预测。【点评:牛顿说:没有大胆的猜测,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猜想是科学探究的程序之一,是学生在探究之前对研究问题所进行的一种科学预见性思考,是探究活动的主线,是制定探究计划、设计实验方案的前提和依据。】

(三)探究问题

实验

一、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

1、过渡:看来大家的猜测是有依据的,到底蚯蚓是不是喜欢生活在黑暗的环境中,我们在课堂上可以怎么证明呢?(做实验)

2、阅读自学

阅读课本第一个实验的操作方法,问:你觉得这个实验在研究什么问题?为什么?(讨论出改变的条件和不变的条件)

【点评:自学能力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本节课的对比实验就是在一定的条件下,设计完全相反的两种环境,让蚯蚓做出它自己的选择。教师通过合理地引导学生讨论改变的条件和不变的条件,潜移默化的渗透设计对比实验的方法,学起来自然、真实、亲切,也为下一个对比实验的设计奠定了基础。】 的板书。

3、倾听实验注意事项

对比实验一:蚯蚓需要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

(1)在长方体盒子的盒底放入一张白纸,以保护蚯蚓,方便它爬行。(2)轻轻地把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

(3)在长方形盒子的一端,盖上玻璃片,再在另一端用黑布盖住。(4)3分钟以后打开盒盖,做好观察和记录。(5)再做1次。

(6)做完实验,把蚯蚓放回原来的泥土里。友情提示:保护蚯蚓,轻拿轻放。

4、小组合作动手实验,教师巡视

【点评:在科学探究的活动过程中,学生应该以小组为单位,加强与同组同学的交流,通过团结合作来完成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协作精神。】

5、交流实验结果

组织交流,各组汇报实验现象,并对实验现象做出解释。

【点评:教师请学生上台展示实验数据记录,用数据说明自己的观点,增强了表达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实验二:蚯蚓需要干燥还是湿润的环境?

1、学生尝试设计实验,说说自己的想法,引导他们进行对比实验,并注意引导改变什么条件,不变什么条件。

2、分发记录单和相关实验材料,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3、收回材料,组织交流,概括:蚯蚓喜欢湿润的环境。

【点评:新课程标准把学生定位为科学学习的主体,也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充分体现主动性,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教师再次遵循“知道了也不告诉的原则”通过为学生创设情境,提供机会“逼”学生自己去设计验证的方法。从而充分体验科学探究、科学发现的过程。同时虽然实验一和实验二在知识目标上平行的,但是教师能巧妙的把第一个实验设计转为学生自学再进行交流,而第二个实验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设计实验方案,从而使得这两个实验在能力目标上是递进关系。】

三、拓展探究 情感升华

1、总结归纳:通过两个实验,我们能说说蚯蚓适合怎样的生活环境?

2、课件出示:书中11页几幅动物图片,(企鹅等学生不常见的动物)请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材料进行汇报,教师补充总结。

3、联系生活:请学生举例说说身边的动物喜欢生活在怎样的环境?

4、拓展蚯蚓的作用

处理生活垃圾、改良土壤,增加土壤肥力、可以松土,帮助农作物更好地生长、作中药„„ 小结:同学们的课外知识真丰富,是呀蚯蚓浑身是宝,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所以我们应该好好保护它,善待我们的朋友就是善待我们自己,让我们行动起来,从自我做起,做一名爱护小动物的大使。

四、评价总结 回归生活

1、谈收获 预设

生1:我们知道了蚯蚓需要黑暗和潮湿的环境 生2:我想补充一点:其他动物也需要适宜的环境 生3:我们还学会了设计:对比实验

师引导:我还学会了一种科学方法:“猜想—验证—结论”,掌握了这种方法后以后在学习中 如果再碰到科学问题时就懂得自己进行研究了。

2、师小结:请同学们整理好桌面,我们的蚯蚓送可爱的蚯蚓回家,让它回到熟悉的家园里发挥它更大的作用。

【点评:科学教材在编写指导思想上强调对学生的发展格外注重,表现在从对学生“学”的关注转向对学生“人”的关注,强调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参与的过程中认识自然和社会,本课从知识目标上来说是比较浅显的较容易达到,但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联系生活实际和探究技能训练是本课的重点。教师设计的实验活动真正实现培养学生探究技能,同时在课末设计“送蚯蚓回家”这个环节引导孩子珍爱生命,就更应该让生命回归自然】

五、板书设计

猜想 光线 湿度

蚯蚓的选择

篇7:蚯蚓找的教学反思

我首先提问学生猜测蚯蚓喜欢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然后再做实验,让学生经历猜测——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使他们真切地感受到科学结论必须通过实验去验证的道理。让学生意识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科学,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

2、学生能力培养。在本课的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动手之前先动脑,应该成为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的基本行为习惯。在制定实验计划时,指导学生围绕猜想,通过自己的思考,选择实验材料,设计实验过程,变传统的模仿实验操作为学主动的设计实验,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人,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发展。

3、教学中注重对学生探究“扶”与“放”的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本课研究蚯蚓适于什么生活环境的实验,实际是研究蚯蚓喜欢阴暗还是明亮、潮湿还是干燥的对比实验。做第一个实验时采取对学生“扶”的措施,做第二个实验时,对学生采取了“放”的措施,教学中有“扶”有“放”,这样更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但在课堂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还是显现出来不少的问题:

1、虽然通过采取以上措施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但是经过认真思索后发现,本课的教学设计在开放性方面还很欠缺,没有更深刻地去挖掘教材,没有进一步拓展课堂教学的空间,这样不利于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开发和培养。

2、课堂实验制作简陋。对于时间的掌控还是不怎么到位。整堂课下来,有点头松尾紧,主要是对于第一个实验的设计讨论花了比较多的时间,导致后面时间有点紧凑。

3给学生的鼓励还是比较的“吝啬”。学生都是喜欢受到老师的表扬,这样学习的积极性主动也会提高,而我整堂课下来,对学生的赞美和鼓励比较欠缺。

篇8:《蚯蚓的选择》教学反思

由于物理学科具有实验性强、抽象性强、应用性强, 如何使物理问题形象化是学生学习的关键, 因此将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于物理教学, 无疑是对提高课堂效率, 改善课堂氛围, 展示先进的时代气息有着很大的积极意义。因此要发挥信息技术教学有利的一面, 以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在高新技术密集时代借助高科技实行多媒体教学, 不仅是一种教学趋势, 而且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如何把信息技术在中学物理进行有效整合, 又如何定位呢?下面我就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与中学物理教学中的作用和存在的一些问题谈一谈个人的看法。

一、中学物理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现状

多媒体已经成为当今教学领域的热点, 它以文字、实物、图像、声音等多种途径向学生传递信息, 以生动直观的形象, 帮助学生建立起概念与表象之间的联系, 建立起各种感觉器官之间的联系, 使课堂教学更加多样性、生动性、实效性、先进性, 并给课堂教学平添一股时代气息, 极大地丰富教师教学的表现手法和形式。但多媒体教学不能喧宾夺主, 否则会酿成苦果。教学始终应以学生为核心, 围绕教学目标的实现, 适时合理地选取、扬长避短才是使用好多媒体的关键。

在一线教学中, 我们往往看到一些相反的现象:过度讲究形式以至于“逢课必用”, 可频繁地保用又形成了新的“填鸭式”变种, 这种“看上去很美”的授课方式, 成为学生新的负担, 时下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俨然成了“时尚”, 一旦有公开课、实验课、教研课、评比课等, 非多媒体不能登“大雅之堂”。在这种“时尚”的影响下, 有的教师缺乏现代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作指导, 在教学过程中只是把教材的内容通过多媒体手段简单地再现出来, 许多物理课堂演示实验也全部借助于课件、图片, 多媒体仅仅起到“投影”、“幻灯”的作用, 缺乏鲜活性、灵活性及知识的完整性。

多媒体应用于物理教学, 对传统教育理念和课堂教学模式的冲击是非常之大的, 但它并不排斥传统的理论、实验教学模式, 实际运用中应把它们两者辩证统一起来, 最终实现多媒体技术与物理课程教学的科学整合。通过多媒体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学习的兴趣, 课堂内外参与意识会增强, 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会加深, 尤其是实验教学, 学生的实验理解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均会取得很大的进步。同时, 多媒体技术应用于物理课堂教学也能鞭策教师进一步构建新的教学模式, 完善课堂教学, 使教学过程更具有科学性, 帮助教师在课堂上更合理地掌握和利用时间,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在课堂上接受和掌握更多的知识, 发展更多的能力。

二、反思与定位

(一) 用与不用多媒体的原则是看是否有利于抽象知识形象化, 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高学习的效率。

从认识论的角度看, 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过程的起点是对事物的感性认识。在物理科的学习中学生由于无法理解一些抽象的理论, 而对物理产生一种畏惧的心理, 阻碍了他们学习物理的情趣, 但应用多媒体技术就可以直观地解释一些物理现象和规律, 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高学习效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可以实现抽象到具体的转变。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强大的动画功能及有关外设可以解决许多用常规手段难以表达或可见度低的实验、物体与物体的相互作用、气体状态变化等一些实验。这些画面清晰、形象直观并且可以瞬间定格、重复播放, 既减少教师的劳动强度又使学生理解迅速、记忆扎实。

如在物理中《浮力》的教学时, 须向学生解释浮力产生的原因。先设想一个立方体浸没在水中, 它的六个表面都受到水的压力, 它的左右两侧面、前后两侧面, 受到的压力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互相平衡, 只有上下两面由于深度不同, 受到的压强大小不同, 压力也因而不相等。浮力的产生是由下表面受到水的向上的压力和上表面受到水的向下的压力差。但如果使用语言和文字向学生讲授向上向下压力差, 则学生理解起来比较抽象。可通过相关课件解决这一难题。该课件以动画的形式慢镜头表示前、后、左、右的压强、压力相等, 小木块保持不动, 但加载上、下表面压强、压力时, 小木块慢慢向上移动。活泼的动画效果、直观的图形, 快速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同时为讲授下一节阿基米德原理打好理论基础, 而这一切是传统教学难以做到的。总之, 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环境中进行学习, 由此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达到增强课堂教学正效果的目的。

2.能够实现从微观到宏观转移。

由于条件限制, 物理教学中有些物理的实验在课堂教学中无法演示, 学生只能从理论上了解。像原子物理这部分内容, 学生理解不深刻、记不住。我们可以应用多媒体的三维动画进行动态的模拟演示, 把中子、铀核等用不同颜色区别, 让中子撞击铀核, 伴随着一声巨响, 看到裂变过程。当学生受此震撼时, 其内容自然记忆深刻。

因而, 应用多媒体课件让枯燥的物理理论得以升华, 形象而又直观的过程诱发学生的学习的动机, 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 从而更加崇尚科学, 对物理学科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对于这类问题, 我们提倡使用。

(二) 多用与精用的标准是看是否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

步入新课改, 我们拥有最先进的信息技术, 我们不断深化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但不可否认学校中的物理教学至今还没有因为使用技术而产生根本变革, 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信息技术未能整合于物理教学之中。整合势在必行, 且要注重实效。下面我就结合高中物理教学特点和自身的一些实践经验粗略谈谈如何利用信息技术的潜力, 设计有效的学习环境, 支持和促进学习者的思维尤其是创新思维活动的。

创新思维活动。物理教学的活力源于活跃的思维。许多学生抱怨物理太难理解, 许多教师埋怨学生思维不够活跃。其实这是同一个问题, 也是由于传统教学而必然体现的一个问题。例如, 学生学习牛顿第一定律以后能默写相应的概念公式, 能运用公式演算简单书本例题, 或能用这个定律揭示生活中的现象, 抑或解决以前没有遇到过的问题。但是这些思维活动所体现的主动性和创新性是有一定差异的, 因而表现出不同的水平, 从较低水平的思维到高水平的思维。我们可以参考布卢姆提出的教学目标分类学来分析思维活动的水平。布卢姆把认知领域的学习目标分为从低到高六个层次, 即知道、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这六个层次的认知学习目标包含了不同水平的思维活动, 从简单的知识记忆一直到最高级的批判性评价。由此我们可以大致把知道、领会和应用三个层次所涉及的思维活动称为较低水平的思维, 而把分析、综合和评价三个层次所涉及的思维活动称为创新思维。

在教育技术领域, 只有为数很少的教育资源是为创新思维活动而开发的, 因此激发和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新型教学模式和教育技术的一个重要使命。

1.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作为认知的手段。

数据库、电子表格、网络软件、多媒体/超媒体 (超媒体是超文本和多媒体在信息浏览环境下的结合, 包含文字、图形、图像, 动画、声音和电视片断, 这些媒体之间用超级链接组织) 制作工具、计算机软件系统、协作知识建构环境、微型世界学习环境等。这些工具可以作为学生的认知伙伴, 引发、支持和促进他们的创新思维活动。

2.以信息技术促进创新思维。

一旦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进入到学习活动中, 认知工具便与学生建立了一种认知伙伴关系, 双方各自分担了一定的认知任务。

比如我们在教学中曾尝试学生利用温度传感器及其支持软件来研究自行车车胎在打气和放气时的温度变化问题。学生将温度传感器连接到计算机上, 启动Date Studio软件, 就可以“让”传感器和计算机来采集温度变化数据, 记录存储下来, 并通过数据表格和曲线图表现出来。教学效果相当好, 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传感器和计算机作为认知工具分担了大量的繁琐、机械的任务, 而这并不是减少了学生的责任, 相反, 他们要用更多的精力完成更多更高水平的认知任务:确定研究问题、规划研究思路、确定研究方法、洞察数据背后隐藏的模式和趋势、解释和评价研究结果, 等等。认知工具不会降低学生的认知加工任务, 让学习变得更轻松, 而是要让学生付出更高水平的努力, 完成更高级、更核心、更富有挑战性的认知加工任务, 对学科内容进行更活跃更有效的思维加工活动。

(三) 如何使用和用好信息技术仍需要我们付出更大的努力。

1.加强技术培训, 建立高素质的物理教师队伍。

2.走素材资源库和教学平台相结合的新思路。

3.通过教研提高物理教师的业务能力。

(四) 从建构主义的观点重新“构建”我们的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脱离了先进的信息技术, 精彩的教学设计只能望洋兴叹, 脱离了现代教学理论再新型的教育技术也只能是滥用, 无法发挥其应有价值。因此利用学校的数字物理实验室, 再结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主要的反思基于以下一些方面。

一是对建构主义的理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要是以皮亚杰、维果斯基等的思想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与客观主义相反, 建构主义者认为对事物的理解不是简单由事物本身决定的, 人在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来建构自己对现实世界的解释和理解。学习是一个积极的意义建构过程, 教学并不是把知识经验从外部武装到学生的头脑中, 而是要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经验出发, 建构起新的经验。二是基于建构性学习基本结构上的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设计。促进创新思维活动的教学设计思路及新型的教育技术产品在其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以真实的问题情境激发创新思维, 多媒体、超媒体技术往往为真实的问题情境呈现提供有力的工具; (2) 以可操纵、可观察的交互性环境支撑创新思维, 计算机模拟、建模可以为学生提供开放的探究发现环境; (3) 以丰富、开放的信息资源支持创新思维, 网络为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功能强大的、集成性信息传递媒介; (4) 以建构性互动促进创新思维, 通过局域网络组建学习共同体, 让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深入讨论、交流和协作, 这是促进创新思维的一种重要途径; (5) 促进学生对思维过程的自我监控。

总之, 若要教好中学物理必先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利用信息技术来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当前教育技术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但是对于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定位, 我结合个人在一线教学中的思考和产生的新的理解, 把信息技术整合到物理教学当中, 以期达到提高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有效性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林筑英.多媒体教学应用原理与开发技术.电子工业出版社.

[2]何克抗.教育技术培训教程 (初级) .高等教育出版社.

[3]李艺.信息技术与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4]王素荣.教育信息化理论与方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5]陆宏, 孙月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与实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9:《蚯蚓的选择》教学反思

学习中,我从让学生认识绘本的结构开始,教给学生阅读绘本的方法。在认识了绘本的构成后,我指导学生看一本书要从封面看起,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封面,我先让学生观察,你从封面里看到了什么?学生说出了很多很多学生看得到的内容,然后引导学生猜,那蚯蚓坐在啤酒瓶的盖子上到底会写些什么呢?凡此种种,觉得这些方面做得比较好:

一、自己感觉比较满意的:

1、教给方法,学会阅读

由于学生不可能在一节课读懂绘本的内容,因此我是以点带面,选择其中一则日记教学教学,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除了阅读文字外,还可以仔细观察蚯蚓的表情、动作发挥想象。

2、合作学习,提高能力

这节课里,我还尝试了合作学习,就是指导了一则日记后,我让学生自己读日记,然后选择其中一则你认为最有趣的日记讲给你的`小组同学听。这个过程中国,学生的自主学习——自己读日记做得比较好,能认认真真地一页一页的读蚯蚓写的日记,学生运用和老师一起阅读的办法来独立地进行阅读,让学生说说有趣在哪里,这是让学生对文章的内容进行仔细阅读,而不是粗略地翻过,因为低年级小朋友看书,特别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刷刷地把书翻过,看到最后,什么都没看明白,给学生一个阅读的要求,让学生带着要求去阅读,可以提高阅读的质量。

3、自由氛围,激发想象

课堂上,我以轻松幽默的状态实施自己的思路,感觉收获挺多。比如我告诉孩子读绘本就要仔细观察图画。谁最善于观察,谁就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谁发现的越多,谁得到的快乐就越多。这种读书方式,让学生兴致勃勃,思维敏捷。互相激发着想出了很多处,比如:

蚯蚓写字的方式是用尾巴。

蚯蚓用蘑菇当桌子、用瓶盖当椅子,甚至在午餐时所有的蚯蚓都这样做。

蚯蚓总是戴着一顶红帽子,因为蚯蚓怕热。

蚯蚓的旁边有一只瓢虫,它在偷看蚯蚓的日记。

扉页里题目上蚯蚓的蚯字下面有只小蚯蚓。

这些发现,这些表达,特别是课堂上那一双明亮,闪烁着智慧与惊喜的眼神让人感到多么欣慰。

二、也存在一点点遗憾:

1、在教学组内交流时,可以放开让学生通过表演来呈现故事内容,只也许是一年级比较喜欢的的,可是在集体交流时,学生局限在日记中的文字,想象的成份较少,学生还没放开。

2、教师在请学生讲故事时,老师可以先讲一个,故事里要加进蚯蚓的动作表情和心理活动,这样学生会模仿了,可能效果会好一点。

3、教案的设计中有课外拓展。A、向学生介绍朵琳.克罗宁和哈利?布里斯还合作创作了《蜘蛛的日记》,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读读这本书,然后跟同学分享自己的阅读快乐。B、指导写绘。(1)合上书本,我们不由得说,原来日记画可以写……(读板书:害怕、开心、难过……),画画可以抓这些细节(读板书:动作、表情……)。(2)创作一篇日记画。(3)生自由写绘。(4)交流。

由于学生读绘本花去了较多时间,导致后面的内容渗透。

篇10:观察蚯蚓实验教学反思

东风中学 胡少华

八年级上学期教学中有一堂“观察蚯蚓”的实验,重点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和观察蚯蚓的运动。与以前的解剖蚯蚓实验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关键点在于现在的教学越来越重视情感教学,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也要教会学生热爱自然,热爱自然界中的万物,关爱生命。通过对新旧教材的对比,我在进行这节实验课的教学上做了以下的尝试。

一、实验材料的准备

以前很多的生物实验是学生自己准备材料,学生自己从菜场可以买到鲫鱼、花生种子等,而让学生自己准备蚯蚓则很有难度。学校新校区原来是农民的田地,从理论上说应该可以挖到蚯蚓,我在学校新校区找遍了每一个角落,一条蚯蚓都没有挖到。由于家属区到处都是水泥路面,所以学生在家属区里也很难挖到蚯蚓。有学生提议购买钓鱼用的蚯蚓,我否决了这个提议,主要是因为钓鱼用的蚯蚓太小,观察不清楚。

第一个难题摆在了我面前,实验材料没有,怎么进行实验?

为了寻找蚯蚓,我只有骑着电动车到乡下去找,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在试车场的北面农田边找到一块较湿润肥沃的地方,不怕弄脏自己的衣裤、鞋子,硬是挖到了30多条大蚯蚓,每条蚯蚓长度在10~15cm之间,很好的解决了实验材料的问题。

当我出示我挖到的蚯蚓时,有好多学生惊叹“好大的蚯蚓”时我的心里得到了慰藉。很多学生体味到了老师的辛苦,做实验时就相对比以前要认真一些。

反思:付出总会有回报,宁愿老师辛苦一些,也要给学生创造一个好的教学环境。

二、实验器具的准备

这个实验要求观察蚯蚓在粗糙的木板上和光滑的玻璃板上的运动速度有什么不同,这就要求要为每个实验组准备一块木板和玻璃板。我从学校计师傅那里找到一些三合板的边角料,自己动手锯出了20块小木板。从玻璃店里找到一些废弃的玻璃,自己动手用刻刀画出了20块玻璃板,并且用砂纸对玻璃板边缘进行打磨,避免实验时玻璃划伤学生的手。由于我在实验前想到了小的细节,实验结束时没有一个学生弄伤自己的手。

反思: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对废弃物进行再利用,节约资源。关爱学生,从细节做起。

三、实验规则的制定

以前做观察蚯蚓实验,由于蚯蚓是用体表的皮肤进行呼吸的,在实验过程中如果学生不好好爱护蚯蚓的话很容易导致蚯蚓死亡。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我想出了一些招。

首先是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小杯水和一团棉花,学生在实验中时不时用蘸了水的棉花给蚯蚓擦身子,保持蚯蚓体壁的湿润,从而保持蚯蚓的呼吸正常。

其次,我要求每个小组上交1元钱作为实验保证金,实验结束时如果该实验小组的蚯蚓仍然活着,这1元钱的实验保证金返还给学生;如果实验结束时蚯蚓死亡这1元钱上交给生物实验室。学生有点压力,在实验过程中就不会“虐待”蚯蚓了。更常见到的镜头是学生不断用棉花去湿润蚯蚓的体壁,将蚯蚓当成自家的宠物一般看待了。从实验的情况看,效果很理想,没有一条蚯蚓死亡,学生都拿到了自己的保证金。

反思:通过制定游戏规则增强实验的趣味性,同时增强学生的责任感。

四、实验的创新

在准备这个实验时,生物实验员王慧老师问我要不要准备镊子,我说不用。按教材中的要求是需要用到镊子的,但我觉得实验可以作一些小的修改,不给学生准备镊子,而是让学生直接用手指头与蚯蚓进行“亲密接触”,这样才能观察到蚯蚓体表的黏液和腹部的粗糙的刚毛。同时,如果准备镊子,有些学生会用镊子夹蚯蚓,会伤害蚯蚓的身体,甚至导致蚯蚓的死亡。

课本上的实验步骤相对较少,我给学生增加了一个探究实验:蚯蚓走T字型迷宫实验。我在实验前用包装箱上的纸盒子做成了4个T字型迷宫,实验时在左侧放上蘸了醋的棉花,右侧放上一些小叶子,将全班分成4个大组做这个实验。学生对这个实验很感兴趣,学生做完这个实验惊奇的发现:像蚯蚓这么低等的动物都有很强的学习能力,我们为什么不珍惜现在这么好的教学条件和青少年黄金学习时期好好学习呢?

篇11:蚯蚓的选择作文

外婆家门前开辟了一块碧绿的菜地,外婆常给菜地松土,蔬菜在外婆的照料下越长越好。

一个周末,我陪着外婆一起松土,发现了一条胖乎乎的蚯蚓,“哇,一条蚯蚓!”我对外婆说。“这很正常,这土壤湿润肥沃,蚯蚓可喜欢待在里面了。”外婆一边说一边继续松土。我以前也听说过,蚯蚓喜欢待在潮湿的泥土里,可这到底是不是真的呢?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我决定亲自动手试验一下。

我先准备了一个空的鞋盒,在鞋盒两旁分别铺上不同的泥土,一边是潮湿的泥土,一边则是干燥的泥土,两种泥土中间留了一条通道。我不费吹灰之力就从外婆家菜地泥土里找到了5条蚯蚓,一切就绪,实验开始。

首先,我把5条蚯蚓全部放在两种泥土中间的通道上,关上鞋盒的盖子,耐心等待。15分钟后,我把盖子打开,发现有1条蚯蚓在通道上,3条在潮湿的泥土中,1条在干燥的泥土中。我再次盖上盖子,开始第二次实验。15分钟后,打开盖子,这次我发现通道上已经没有蚯蚓了,5条蚯蚓全部在潮湿的泥土里。第三次实验和第二次的结果一样。通过这三次实验,最终,我得出的结论是:蚯蚓确实喜欢待在潮湿的泥土里。

可这是为什么呢?通过查阅资料我弄明白了原因。原来,因为蚯蚓没有专门的`呼吸器官,蚯蚓的呼吸要靠能分泌黏液、始终保持湿润的体壁来完成。因此,蚯蚓才需要生活在潮湿的泥土中,以保持体壁的湿润。

篇12:《蚯蚓的选择》教学反思

2011年新课改强调了生物学课程作为一门自然科学课程, 应当展示生物学的基本内容, 反映自然科学的本质。不是被动地记忆和理解科学知识, 而是通过亲身参与探究过程, 习得知识, 体验过程, 领悟方法, 训练思维, 养成科学态度, 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探究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特征”为苏科版生物教材七下第十三章第一节《土壤里的小动物》的第二课时。本节课以学生合作探究活动来整合知识内容和能力要求, 体现教材“知识——能力双主线”特色。知识内容以重要概念为核心, 而其中又以“探究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特征”为主, 以“蚯蚓与人类的关系”为辅, 让学生在合作探究过程中构建“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的知识内容。蚯蚓对土壤环境的适应特征是多方面的, 该探究活动选择了体色、体形、运动和对湿度的反应这四项, 这些特征都与“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密切相关。为有效突出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对探究中的“进行观察和实验”、“描述现象、得出结论”和“交流表达”提出了能力要求。

二、明确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辨认蚯蚓体色、体形、环带, 识别前端、后端、体节、刚毛;解释蚯蚓的运动、对湿度的反应等现象;概述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 能力目标。

通过探究活动, 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发展自学思考、实验观察、得出结论、讨论交流、合作创新等科学探究能力。

3. 情感目标。

养成探究精神, 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良好的实验习惯;在实验和讨论中, 养成协作精神;养成保护蚯蚓等动物的情感, 形成“生物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三、合作探究过程

1. 精心搭配小组成员。

刚步入青春期的初中生在实验课上普遍表现为:自我意识增强, 好奇心强, 求知欲旺盛。男生一般好动, 自控能力差, 往往一知半解就胡乱操作;而女生大多心细, 但胆小, 有的对动物存在一点恐惧。本次探究实验安排4~5人一组, 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性格特征、性别等差异进行分组, 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优化组合, 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 全班共分成12个小组, 充分体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原则。组内异质为小组成员间的互相帮助、互相促进提供了可能, 而组间同质又为全班各小组创设了公平竞争的宽松环境。

2. 明确组内成员分工。

我安排组中比较有威信的学生做组长, 然后让组长根据教学目标分配组员的任务, 这次探究蚯蚓的实验中每位组长一般都安排女生做记录员、交流员, 男生则主要负责探究蚯蚓的运动和对湿度的反应。为确保本次探究实验有序地开展, 组长根据老师提示对蚯蚓的体形、体色、运动和对湿度的反应这四项特征依次安排组内成员进行探究, 并监督各组员的完成情况, 维持纪律, 合理分配时间等;记录员要负责将小组讨论、探究的要点记录下来, 便于向全班交流汇报;交流员负责向全班汇报交流本组讨论、探究的结果。

3. 预见可能出现的问题。

在设计这次探究实验教学程序时, 我认真构思学生在实验和观察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 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现象、失败的原因, 多提出几个“为什么”, 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带着问题完成。比如, 在这次探究中有如下几个问题: (1) 实验过程中为什么要反复地提醒“用湿的棉球擦拭蚯蚓的体表”? (2) 为什么蚯蚓在玻璃板上运动的时候不按直线走? (3) 如何让蚯蚓在玻璃板上按直线走? (4) 同一条蚯蚓在粗糙的玻璃板和光滑的玻璃板上运动现象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4. 实施探究实验。

我运用《奥运会蚯蚓处理垃圾》的视频导入新课, 然后根据鱼、家鸽等动物的学习规律, 让各组学生在组长的引导下运用学案进行合作探究。这样既注重了前后知识的联系, 也便于学生在后面动物的复习中进行归纳。

(1) 外形篇 (组内一起观察、填写) 。

(6) 思考:蚯蚓是怎样运动的?为什么在粗糙表面运动的速度快?

(3) 反应篇。

(1) 用玻璃棒分别触碰蚯蚓的前端、中端和后端, 观察蚯蚓的反应, 哪端最敏感?

(2) 将2~3条蚯蚓放在纸板的干湿连接处, 用玻璃棒轻轻碰一下蚯蚓, 看到蚯蚓向____侧移动。这一反应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呼吸篇。

(1) 轻轻触摸蚯蚓体表, 有_____________________感觉。

(2) 思考:为什么在整个探究过程中要用棉球擦拭蚯蚓的体表?为什么大雨过后, 地面上的蚯蚓特别多?

(3) 蚯蚓依靠_______呼吸。

以上四部分的探究, 由各组组长带领本组学生, 一一探究得出相应的结论, 这样可以让学生围绕本节的重点和难点, 通过自己动手、动脑, 在组内成员的相互配合下, 既实现了知识目标, 达成共识, 又使自己的实验观察、得出结论、讨论交流、合作创新等科学探究能力得以提升。

(5) 讨论。

你们还想探究蚯蚓的哪些奥秘?

这部分的设置可以使一部分对蚯蚓了解较多的学生, 在老师的解释和帮助下, 得到展示知识的机会, 也让其他学生对蚯蚓有更多的了解。

5. 注重交流、评价。

在规定时间内大多数小组完成探究, 并做好记录, 然后我组织一些组的交流员进行分析、归纳总结, 完成表格。

此外, 我对在探究过程中表现较好和表现差的小组进行评价。

通过评价, 可以让学生在以后的合作学习中克服实验操作的随意性, 增强目的性和规范性。增强学生的自我督促, 相互监督, 从而使探究中操作不规范的现象得到很大改观, 实验纪律得到加强。

6. 前后呼应, 提升情感。

最后, 老师引用达尔文的话:“如果说, 犁是人类最早的发明之一, 那么远在人类生存之前, 土地就已被蚯蚓耕耘过了, 并且还要被它继续耕耘。”那你知道蚯蚓与我们有什么关系吗?该环节既与刚开始的视频导入相呼应, 也让学生“养成保护蚯蚓等小动物”这一情感目标得到升华。

四、教后反思

本节课以学生为本, 以“知识———能力双主线”展开探究活动, 大部分学生能从探究中得出相应的知识, 并根据老师引导, 再把知识内容和学习方法相结合, 从而较好地完成本节的教学目标。

当然课堂探究占用的时间较多, 导致“蚯蚓与人类的关系”这一知识只能简单介绍, 而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空间等, 另外课堂学生的学习效率也没有得到提高。因此, 小组合作探究与学习内容、课堂效率的整合还有待进一步的实践和探讨。

摘要:本课以学生为本, 通过加工教材, 围绕“探究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特征”这一探究实验开展教学。运用《奥运会蚯蚓处理垃圾》视频作为导入, 线索贯穿整节课, 创设科学探究情景, 引导学生投入探究, 让学生充分利用探究实验器材, 在合作探究过程中自主构建“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特征”这一知识内容。

篇13:《蚯蚓的选择》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了解泥土与动植物的关系,知道很多动物的生存和成长离不开泥土。

2、认识蚯蚓简单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及本领(吃垃圾、给植物松土等),渗透情感教育及环保教育,培养孩子热爱小动物的情感。

3、培养孩子的观察、想象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活动前带孩子到周围环境中观察生活、生长在泥土中的动物、并在户外活动中带领孩子玩泥,并设置泥工角、种植角、饲养角,让孩子在操作中了解和自己发现泥土和动植物的关系。

2、泥土、蚯蚓、大挂图、动物图片、音乐磁带、装饰有花草的长布。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今天呀,我给大伙带来了一大堆的宝贝,你想不想看一看是什么?”带领孩子找一找,发现泥土。

(二)通过引导提问,让孩子根据已获得的经验建构新的知识

(1)是什么呀?

(2)你在哪里见过泥土?<来.源快思教.案网>(通过观察泥土,引起孩子兴趣,发现许多东西都需要泥土)

(3)你见过的泥土里有什么?(引发泥土与动植物的关系,他们与泥土都是好朋友)

(三)实物观察,认识蚯蚓的外形特征及生活习性。

“嘘!什么声音?”教师故做神秘,充分引起幼儿兴趣“哇!这里还藏着一堆泥土呢!它在跟谁玩呢?”(引出蚯蚓)

1、这是谁?你知道它的名字吗?打个招呼吧!(Hello!蚯蚓)

2、你看蚯蚓长的什么样?(引导孩子发散思维)

3、(捏着一个孩子的小脸蛋)你看××的皮肤滑滑的、白白的,小蚯蚓跟我们的一样吗?蚯蚓是什么颜色的?(……)你用小手摸一摸它。

4、小蚯蚓的嘴巴在动呢!它在干嘛呢?(引出吃东西)小蚯蚓吃什么?(如果孩子答不出来)师:那我问问它,小蚯蚓吃什么呀?(如果孩子答不出来的话):师:那我问问它,小蚯蚓你吃什么呀?(蹲下来非常神秘的听小蚯蚓回答,引起孩子的兴趣)小蚯蚓原来吃垃圾、还有树上掉下来的树叶。你学一学小蚯蚓是怎样吃东西的?

(四)以生动形象的故事贯穿,让幼儿了解蚯蚓给植物松土的本领。

1、“你们看这条小蚯蚓要爬到哪里去?我们走路用脚,小蚯蚓走路用什么?你学一学。”让孩子来表现,把孩子引到挂图前。

2、结合情景演示,教师讲故事。

3、提问:是谁帮小柳树松的土?(……)原来是你们和小蚯蚓一块帮我松的土啊!谢谢你们!你们是怎么帮我松的土?(让孩子表现,引孩子离开故事场景)

(五)肢体表现:学做快乐的小蚯蚓,为花园里的动植物松土、清除垃圾。

“你们看!在那边有一片花园,花园里的小花、小草都快长不动了。泥土太硬了?我们一块去帮它们松松土好吗?”引导孩子到装饰有花草的长布下面。

活动延伸

带幼儿饲养小蚯蚓。

教学反思

看得出,孩子们有着浓厚的探究欲望,特别喜欢上有关于科学常识的课,教室里时而出奇的安静,时而三五成群的议论纷纷,这是我喜欢的教学氛围!

由于幼儿园没有适宜的土壤可以挖到蚯蚓,事先我就从家附近挖了一些蚯蚓带到班上,在每张桌子上都放了一条,孩子们兴致极高的观看着这个有趣的小生命,他们也边看边说着自己观察到的发现,特别是我示范解剖蚯蚓的时候,幼儿都屏住呼吸认真的看着,虽然我也有些不忍把一条活蹦乱跳的蚯蚓弄得鲜血直流,但为了幼儿们能更好的理解蚯蚓的再生功能,也只有这样了。幼儿有一定的对科学的探索欲望,今后要多引导他们去探究!

篇14:《蚯蚓的选择》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倾听、操作发现使幼儿知道蚯蚓外部特征生活习性及与人类的关系。

2、通过活动使幼儿懂得保护蚯蚓。

3、培养幼儿大胆的精神和口语表达能力。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四个装有泥和蚯蚓的盆、水盆、抹布、塑料工具。

2、食用盐和糖若干。

3、投影仪、和相关的图片。

活动过程:

一、观察蚯蚓及外部特征

1、观察泥土找蚯蚓

师:请小朋友用工具拨一拨泥土,找一找蚯蚓在哪里?

(引起幼儿兴趣,初步感知蚯蚓的生活环境,为下文做铺垫)

2、观察蚯蚓的外部特征

师:请小朋友看一看蚯蚓的身体是什么样子的?上面没有什么?

(简短的引导幼儿观察让幼儿自己发现蚯蚓是没有眼睛、耳朵、鼻子和腿的)

教师小结:蚯蚓的身体是长圆形的,身上有好多节环形,一头细一头粗,在身体前端有一个像戒指样的环扣,它没有眼睛、耳朵、鼻子和腿也没有骨骼。

(这里教师可以利用图片投影,让幼儿更清楚的看到蚯蚓的外部特征来验证自己的猜测得出结论)

二、了解蚯蚓的生活习性

1、蚯蚓的生活环境。

师:请小朋友看一看蚯蚓生活在哪里?把它放在水里能生存吗?

(引导幼儿对比蚯蚓在潮湿的土里和水里的活动进行观察探索)

教师小结:蚯蚓生活在潮湿、阴暗的泥土里,白天藏起来晚上出来找东西吃,它不能在水里生存会淹死的,所以下完雨的时候因土里的水份增多,我们会看到蚯蚓钻出地面来爬树的。(这里可以出示不同环境里蚯蚓的图片如:菜园里、粪土里、砖瓦堆等让幼儿更多了解蚯蚓的生活环境)

2、蚯蚓喜欢吃的食物。

师:蚯蚓是怎样找食物吃的呢?它吃什么呢?

(引导幼儿观察蚯蚓蠕动的身体和把蚯蚓分别放在盛有盐和糖的容器里进行观察现象)

教师小结:蚯蚓是靠身体的向前拱凸起来的姿势活动的,它的触觉很发达能感觉到食物和震动。它喜欢吃一些有机物如:枯叶碎片、家畜的粪便、没有毒的生活垃圾腐烂的草根树叶等蚯蚓是杂食动物,实验证明它不喜欢吃咸喜欢吃甜性食物。所以被人们称为“环境保护的卫士”

3、摸摸蚯蚓。

师:请小朋友大胆的用手摸一摸蚯蚓会有什么感觉?它用什么呼吸?

(鼓励幼儿消除害怕心理,大胆的尝试探索)

教师小结:蚯蚓身上有一层黏液可以帮助它在泥土里穿行,也可以保持体表的湿度进行呼吸。

4、切断蚯蚓

师:现在老师把这条蚯蚓切断后会出现什么状况呢?<来.源快思教.案网>

(这里老师可以进行投影放大影像,再次引起幼儿的兴趣,让其观察发现。)

教师小结:当蚯蚓不小心断成两节后,它不会死而且还会长成两条蚯蚓,具有再生功能。

三、了解蚯蚓与人类的关系

1、具有松土利于农作物生长的作用。

师:生活中蚯蚓在土里进行翻拱觅食的时候起到一个松土的作用,把有机物如:树叶、草根动物粪便拖到地下产生大量肥料,还有蚯蚓自身排除的粪便都是一些利于农作物生长的肥料,故此,我们要保护蚯蚓,它是人类的好朋友。(让幼儿产生要爱护蚯蚓之情,保护蚯蚓)

2、具有入药治病的作用。

师:蚯蚓在药名中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地龙”,它可以入药治病,所以现在会有专门饲养蚯蚓的人来饲养它们。

(我想“地龙”这个好听的名字一定会让幼儿记住的)

教学反思:

活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幼儿兴奋紧张的场面比如:在摸蚯蚓环节时有的孩子胆小不敢摸、或者壮大胆把蚯蚓捏死的意外,我们要给予幼儿正确的指导和处理好该事情,让幼儿处于一种轻松、自然地状态下完成认知。《纲要》提出: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和感受。支持鼓励它们大胆探索与表达。整个过程关注幼儿在生活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的觉察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应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

篇15:《蚯蚓的选择》教学反思

设计意图:

这是一节极为普通的科学活动,把介绍蚯蚓作为主要的教学目的,没有花哨的准备和内容,也未把一些先进的教学理念结合其中,但这节普通的课却运用了先进的教学设备――多媒体。把蚯蚓的各部分特征展示给幼儿,让幼儿直观而又全面的接受知识,同时,取得了用图片教学所无法达到的效果。在本节课中,又利用了因特网,随时解决幼儿所提出的、想知道的各类问题,满足了幼儿的求知欲望,同时也解决了教师对知识了解不全面,从而面对幼儿提问时束手无措的情况。

教学目标:

1、了解蚯蚓的外形特征,知道蚯蚓的一些有趣的事情。

2、充分感受因特网为日常生活带来的方便。

3、培养幼儿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快速应答能力。

4、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

2、事先听过《小蚯蚓找妈妈》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谜语引出课题。

细细长长像条虫,没手没脚会劳动;天天躲在泥土中,钻来钻去把土松。猜猜这是什么?.!来源:屈,老.师教案网"(点击谜底)

二、蚯蚓的特征。

用多媒体课件详细介绍蚯蚓的各部分特征。

教师小结:蚯蚓的身体细长,圆圆的、光滑、柔软;全身由许多环节组成,头较尖,嘴长在身体最前面。它没有眼睛、鼻子和耳朵,也没有脚,是靠身体的一伸一缩向前移动的。

三、蚯蚓的用途。

用多媒体课件了解蚯蚓各种不同的作用。

四、游戏“蚯蚓爱吃什么”

请幼儿根据蚯蚓的爱好有鼠标挑选蚯蚓爱吃的食物。

五、延伸活动。

用因特网查找关于蚯蚓的资料。

1、师:你们想知道蚯蚓的哪些事情呢?(教师记录)

教学反思:

由于幼儿园没有适宜的土壤可以挖到蚯蚓,事先我就从家附近挖了一些蚯蚓带到班上,在每张桌子上都放了一条,孩子们兴致极高的观看着这个有趣的小生命,他们也边看边说着自己观察到的发现,特别是我示范解剖蚯蚓的时候,幼儿都屏住呼吸认真的看着,虽然我也有些不忍把一条活蹦乱跳的蚯蚓弄得鲜血直流,但为了幼儿们能更好的理解蚯蚓的再生功能,也只有这样了。幼儿有一定的对科学的探索欲望,今后要多引导他们去探究!

篇16:危机中的反思与我们的选择

一、西方经济学界对经济危机起源的认识

西方经济学界一般把对市场的信仰划分为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就是对市场经济没有任何信仰, 不相信市场经济, 这是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第二个层次是怀疑主义, 摇摆不定, 有时候信, 有时候不信, 这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也就是主张政府干预主义的经济学;第三个层次是对市场经济非常信仰, 但是也认为, 必要的时候, 政府应该介入市场, 这是芝加哥学派。弗里德曼就认为, 经济萧条时期政府应采取积极的货币政策让经济走出低谷;第四个层次是对市场坚定不移, 完全信仰, 这是以米塞斯和哈耶克为代表的奥地利学派, 但这一学派当今的代表人物主要在美国。

有人把这次经济危机归结于市场失灵, 特别是经济自由化导致的结果。确实, 危机出现后, 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干预政策已经开始在全世界大行其道。但事实和逻辑分析表明, 这次危机与其说是市场的失败, 倒不如说是政府政策的失败;与其说是企业界人士太贪婪, 不如说是主管货币的政府官员决策失误。在我看来, 这次危机也许是复活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和彻底埋葬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机会。

八十年前那次大危机发生的背景虽然与这次有所不同, 但也确实有许多相似的特征:危机之前, 一方面, 技术创新, 生产率提升, 经济高速增长, 价格水平稳定甚至下降, 似乎一切正常;另一方面, 银行信贷持续扩张, 流动性过剩, 贷款利率低, 固定资产投资强劲, 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泡沫严重, 似乎难以持续。这场世界性的经济大萧条只有两个人预测到了。这两个人一个叫米塞斯, 另一个叫哈耶克, 他们都是奥地利经济学派的领军人物, 哈耶克曾获得过1974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他们之所以能预测到1929年的经济危机, 是因为有一整套更为科学的商业周期理论。根据他们的理论, 20年代美联储实行持续的扩张性货币政策, 利率定得非常低, 信贷规模膨胀, 最后的结果必然导致大危机、大萧条。与米塞斯和哈耶克不同, 凯恩斯认为, 大萧条是由有效需求不足导致的, 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是居民储蓄太多, 而企业对未来太悲观, 不愿意投资。

这场大危机造就了凯恩斯经济学。凯恩斯主义统治了经济世界几十年, 一直到1980年代才被人们所怀疑。凯恩斯主义能够成为主流有复杂的原因, 简单的说就是, 凯恩斯主义为政府干预经济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理论依据:需求不足, 市场失灵, 解决的办法就是政府介入市场, 增加需求, 从而使经济从萧条中走出来。而奥地利学派认为, 萧条是市场自身调整的必然过程, 有助于释放经济中已经存在的问题, 政府干预只能使问题更糟。事实上, 如果不是胡佛政府的干预 (包括扩大公共投资、限制工资下调、贸易保护主义法律等) , 那次危机不会持续那么长时间。所以, 政府特别喜欢凯恩斯主义。当然, 很多经济学家也喜欢凯恩斯主义, 因为, 如果凯恩斯主义是对的, 政府就会为经济学家创造很多就业机会。如果说奥地利学派是对的, 经济学家在政府就没事干了。因为他们主张不干预, 市场会自身调整。经济学家也是利益中人, 凯恩斯主义能够大行其道, 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二、此次危机的根源

再看我们现在面对的这次经济危机。其实也有人预测过这次危机。有一个叫彼得·席夫 (Peter Schiff) 的学者型投资家, 在2006年, 甚至更早的时候, 就预测到次贷危机很快会发生, 美国经济会因此进入大萧条、大崩溃的阶段。同一年, 国际清算银行的首席经济学家威廉·怀特 (W illiam W hite) 撰文认为, 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将要发生。另外, 美国米塞斯研究所的经济学家K rassm ir Petrov2004年就写了一篇文章, 将当时的中国经济与1920年代的美国经济的情形进行对比后, 预测2008年之后中国会出现大萧条。这三位经济学家都被认为是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或其拥护者, 他们分析经济的理论框架来自哈耶克的商业周期理论。威廉·怀特认为, 就分析当前全球经济问题而言, 奥地利学派的理论更为适用。当然, 也有非奥地利学派的学者提出过类似的警告。

事实上, 这次危机的根源和1929年那次危机没有什么大的区别。美联储实行持续的低利率政策和信贷扩张, 市场信号扭曲, 原本不该借钱的人都开始借钱, 原本不该买房子的人都开始买房子, 原本不该投资的项目都开始投资, 由此, 房地产泡沫和股票泡沫急剧膨胀。次贷危机就是因为在低利率和房地产泡沫的诱惑下, 不该借钱买房的人借钱买房, 但它是导火线, 不是经济危机的根源。当利率信号被政府扭曲之后, 无论金融资产还是实物资产, 定价机制都失灵。比如, 股票的市盈率不再是判断股票价格合理与否的合适指标, 因为利润本身是扭曲的。利润之所以是扭曲的, 因为产品价格扭曲。而这些都与放松金融管制无关。

还有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 美国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贷款担保。中国之所以愿意买几千亿的房地美和房利美“两房”债券, 把钱大方地借给它们, 是因为这是两个政府担保的机构。如果政府不做担保, 我们不会把钱借给它们。政府担保之后, 放款人不再担心借款人的资信好坏和还款能力, 借款人知道被担保之后也就开始放心借钱。这是政府政策导致的道德风险行为, 也是东南亚经济危机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但是, 另一方面, 这次危机与1929年的危机有一个很大的不同。那时的中国是一个很小的经济体, 但现在已今非昔比。这一点是我们理解今天的经济危机必须要加进去的元素。不能理解中国经济就无法完整解释这次危机的原因;不能理解中国在世界中的地位, 也就没有办法走出这次危机。

国际上有一些观点认为, 这次危机是中国导致的。因为中国人不花钱就促使美国人花钱。这种观点当然是不对的, 正如我们不能把东南亚的经济危机归结于美国的债权人一样。但他们提出的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而不要仅仅停留在情绪化的反击上。中国的贸易顺差对G D P的比例达到7%~8%;外汇储备, 1996年1000亿, 2001年2000亿, 2006年10000亿, 2008年达到了19500亿。在国际经济体系当中, 一国外汇储备如此快速的上升会给全球经济带来巨大的影响, 假如五年前危机爆发不会像今天这么严重。美国人要想多花钱也花不了那么多, 因为没有人给他提供。如果我们的金融体制更自由一些, 我们在五年前实现汇率自由浮动, 人民币的升值就会给中国企业及时敲响警钟, 会让我们的企业家注意提升自己的产品质量, 而不是一味地用廉价劳动力和廉价资源搞出口, 我们就不会有那么多的外贸顺差, 也不会有那么多的外汇储备, 中国的货币供给增长也就不会那么快, 投资规模也就不会那么大, 即使美国经济出问题了, 我们自己面临的困难也不会这么大。

经济危机一定是多方面行为的结果。放款的人、借款的人都有责任, 这两方面离开任何一方也不行。根本的问题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行为方式。中国经济当前面临的困难, 与其说是美国金融体制太自由造成的, 不如说是中国金融体制太不自由而放大的。无论哪方面, 都与“看得见的手”的失误有关。

三、政府救市还是自由调整

经济出了问题, 人们通常会求助于政府, 政府也认为自己责无旁贷。让政府通过增加信贷和扩大需求的办法把经济从萧条当中挽救出来的想法, 不一定行得通。1929年危机拖了那么长时间, 就是因为危机开始后政府干预太多了。现有的大量证据证明, 美国政府加大公共工程投资、提高关税、限制工资的调整, 都是在罗斯福上任之前进行的, 所以导致了失败。根据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的研究, 正是政府的救市措施延缓了市场的自身调整, 使萧条持续了更长时间。1990年后日本政府救市政策的失败也说明了这一点, 零利率政策和大量的公共投资并没有把日本从萧条中解救出来。

我们今天的救市可能会有短期效果, 但解决问题最好的办法是市场自身的调整, 政府救市的结果可能延缓市场的调整。打一个比方, 现在的经济就像一个吸毒病人, 医生给吸毒病人开的药方却是吗啡, 最后的结果可能会使问题更严重。这叫“饮鸩止渴”。过度的投资, 可能用不了多久, 经济又会掉下来, 而且可能会掉得更惨。

以房地产为例, 我同意取消房地产市场上所有提高交易成本的政策和规定, 让市场更好地发挥作用, 但仅此而已, 不同意政府去救市。只要交易自由了, 该掉到什么价位就掉到什么价位, 政府不应该干预。因为政府对破产企业的拯救不仅扭曲了市场的惩罚机制、延缓了结构调整, 而且常常把小问题变成大问题, 因为政府只解决大问题不解决小问题。政府的拯救措施也降低了企业界自救的积极性, 导致更多的投资失误和更多的坏账。政府投入的资金越多, 资金越短缺。而这正是中国经济的老大难问题。

现在, 各国政府搞的都是凯恩斯主义的一套:刺激需求。但这在理论上是讲不通的。既然我们认为危机是由于美国人的过度消费和中国人过度投资引起的, 怎么又可能通过进一步刺激消费和投资解决危机呢?

有人说中国人只赚钱不花钱, 储蓄率太高。但事实上, 在过去的十几年里, 中国家庭储蓄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是降低的, 从1996年的30%以上下降到2000年的25%左右, 之后没有大的变化;中国居民消费占G D P的比重1996年是20%, 到2000年只有15%, 2005年是16%, 远低于印度的22%。当然, 中国的储蓄率确实是世界上最高的, 但主要原因是企业储蓄和政府储蓄高, 而不是家庭的储蓄率太高。企业储蓄高有一些是合理的, 但也有一些是不合理的。国有企业的大笔投资, 是因那么大的投资对他们而言, 赚了钱不需要分红, 不需要交给政府和家庭, 资金成本等于零, 甚至是负的 (如果预期花不完的钱将来会被上收的话) 。一方面是无效的投资, 另一方面居民却没钱花, 这才是中国的现实。

中国统计年鉴分别计算了消费、投资和净出口对G D P增长的贡献率, 一些评论家也经常引用这个数据。但这个统计数据很让人费解。如果按这个统计数据对过去三十年的G D P增长做个回归, 消费贡献率和出口贡献率与G D P的增长率负相关, 只有投资贡献率与G D P增长率正相关, 也就是说, 消费和出口的贡献率越大, G D P增长越低。投资的贡献率越大, G D P的增长率越高。那么, 为了G D P的增长, 我们究竟应该是刺激消费、刺激出口还是刺激投资?

这个问题说明, 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经济学提供不了我们解决问题的答案。要知道, 推动经济增长的是生产, 是供给, 而不是需求;是供给创造需求, 而不是需求创造供给。邓小平1992年南巡讲话并没有说明怎样刺激需求, 但是之后中国经济有了新飞跃。原因就是因为邓小平扩大了个人选择的自由, 个人有了创业机会, 可以经商做企业, 经济自然就开始增长。所以, 我们应该像奥地利学派主张的那样, 通过产权制度和激励制度的改进刺激生产, 而不是刺激需求, 把储蓄看成罪恶。让居民增加消费的唯一办法就是收入增长, 收入增长了, 消费自然就会提高。这可能是最好的选择。

四、尽早尽快地释放民间活力

1、进一步实现市场化的改革, 解放生产力。

只有市场化的改革, 打破垄断, 全面放开市场准入, 进一步减少行政审批, 让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外资企业进行自由、平等的竞争, 才有可能释放中国经济的活力, 让企业家对未来充满信心。要刺激投资的话, 主要应该刺激民营企业的投资, 而不是刺激国有企业的无效率投资。

2、进一步实行金融体制改革, 特别是汇率市场化改革。

如果早几年实行汇率改革的话, 危机可能不会那么严重。反过来说, 如果不改, 很难走出低谷。汇率的改革其实在1997年的时候就准备开始, 但是亚洲金融危机使我们变得过分谨慎, 认为外汇储备拿在手里就安全, 不敢继续前进, 一拖就是十几年。现在看来, 过多的外汇储备和过少的外汇储备一样有害。

3、推进劳动力市场的改革。

判断一个政策的好坏, 不是看它的目的高不高尚, 而是看这个政策的效果。一个政策不好, 就是这个政策的效果与目标背道而驰。劳动合同法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新的劳动合同法的目的是保护劳动者的利益, 但受损害最大的恰恰是普通工人和准备寻找工作的农民, 因为它大大减少了就业机会。《劳动合同法》对经济的伤害不仅仅是成本上的, 也有对企业文化的伤害。现在, 企业管理人员越来越难管理了, 又要变成过去“干的不如看的, 看的不如捣乱的”。所以, 本文建议果断停止执行新的劳动合同法中限制合同自由的条款, 让劳动合约更自由。

4、国家财富向国民转让。

经济学是研究国民财富, 而不是研究国家财富的。我国现在有太多的财富集中在政府手里, 而不是国民手里。因此, 可以利用这次危机推动国家财富向国民财富转移。

首先, 要考虑实行减税, 特别是增值税, 英国已经降到15%了, 中国也要降。本文不主张搞歧视性的优惠和优待, 因为那样只能导致腐败和造假。要降就一起降, 包括公司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减税不是简单的收入再分配问题, 而是通过调动创业积极性增加国民财富总量的问题。税率降低了, 政府的总收入反倒可能增加。

其次, 应将国有企业股票一部分分给百姓。国有上市公司的股票, 予以打包, 拿回一部分分给百姓。现在中央控制的上市企业的资产价值是15万亿左右, 政府持有70%~80%, 如果我们拿出40%就是6万亿, 百姓持有资本收入, 等于给他一个会下蛋的母鸡, 而不是只给一个鸡蛋。如果省级和市级政府也能把自己控制的企业的股份一部分分给当地的居民, 就有很大的财富效应, 有助于增加消费。这样做不会影响政府的控制权, 因为政府仍然是最大的股东。这样做也不会导致俄罗斯证券私有化所引起的财富分配不公, 因为分在手的股票是有市场价码的, 持有人很清楚, 可以公平交易, 不可能被少数人廉价收购。相反, 还可以利用国有股的分配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现在这个时候, 应该拿出国家财富的一部分给百姓。短期来讲, 这可以带来财富效应, 刺激消费, 因为人们有了财产才敢消费;长期来讲, 可以降低国家和政府的经营压力, 可以大大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五、危机与大国崛起

企业自身要进行调整。该破的破, 该卖的卖。这样, 危机过后, 经过产业整合, 可以出现规模较大、国际竞争力较强的大企业, 无论在哪个行业, 都会使产业结构、企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

企业要有自己的核心能力。没有核心能力, 这次危机逃过去, 下次还会出问题。调查中发现一个很奇怪的问题, 国外一些大企业, O EM不是直接交给中国企业, 而是通过中间商转包。为什么?中国企业的信息化太差, 交给它制造的东西没有办法监控。如果我国的企业信息化程度提高了, 人家就会更信任, 很多单子就会直接交给我们去做。这是一个技术性的问题, 但是关系到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当然, 最终还是要有自主品牌。这次危机当中凡是有自主品牌的企业遇到的困难就比没有品牌完全O EM的企业要小。这也是一个教训。

中国经济的潜力还远没有释放出来。1929年大危机之后, 美国取代英国成为世界经济强国, 也许这一次大萧条, 就是中国的机会。1929年之前, 英国是经济强国, 英镑是国际储备货币, 但英国是债务国, 美国借钱给英国, 因为英国要维持它的帝国只好从美国借钱。今天, 美国是经济强国, 中国是正在崛起的大国, 中国借钱给美国。也许1929年危机之后世界格局的变化能够在2009年危机之后再次出现。再过几十年, 中国也许会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所以,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 这次危机对于中国可能也是一个好的机会。所有大国的崛起都是某种机会造就的。

上一篇:公司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总结先进性教育下一篇:六一儿童节作文:点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