蚯蚓教学设计

2024-05-15

蚯蚓教学设计(共8篇)

篇1:蚯蚓教学设计

《蚯蚓》教学设计

王红霞

教学目标

1、蚯蚓有其适应环境的身体结构。

2、蚯蚓能对外界的刺激发生相应的反应,如对外力的反应、对水的反应。

3、喜欢蚯蚓这样的小动物,树立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观察态度,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教学准备

每组几条蚯蚓

放大镜

一只浅水碟

一张白纸 小棍 教学设计

(一)谜语引入

上课前咱们先猜一猜,读,是什么?(看见过蚯蚓吗,你对它有哪些了解?)昨天我们布置了去寻找蚯蚓,你找到了吗,在哪里找到的?你对他有哪些了解?

今天蚯蚓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让我们欢迎他们。通过今天我们对蚯蚓的细致观察,可能你会发现更多有趣的现象。(二)实验1:蚯蚓的身体和运动

1、在认识《蜗牛》一课时,我们探究了关于蜗牛的哪些方面的问题?今天你希望了解蚯蚓的哪些方面的问题?(板书 边板书边回忆蜗牛的运动,食物等)

2、认识一个人首先看他长什么样。怎么就首先看看蚯蚓是什么样子的,他是怎么运动的。

3、你会观察吗,你有什么好办法?(板书

看:形 颜色 大小

摸:软硬

闻)还可以借助一些东西观察,比如:棍 碰 放大镜

观察的顺序可以是:

然后我们把自己的发现真实地记录。组长领记录表。

4、看记录表的要求,你能抓哪些是关键词。(可以画图,标注各部分名称

真实)

5、请男士将蚯蚓轻轻放在白纸上,开始观察。

6、学生观察,教师巡视纪律,指导记录。10分钟

7、展示:看一生画的蚯蚓。画得很细致。有哪几部分,跟你标注的一样吗?两端很相似,怎样区分头尾?环带有什么用吗?可以繁殖。

8、怎样运动的?跟蜗牛一样吗?可以动作模仿。伸缩运动

9、还有什么发现吗?对刺激有反应.(二)实验 蚯蚓的反应

1、蚯蚓会游泳吗?猜一猜有什么反应。

2、试一试,请女生轻轻将蚯蚓放在水中,看有什么反应。(不用担心,他不会伤害人。勇敢)

3、有什么反应?他可能会说: 由此可看出:

4、观看一段视频。现在你知道蚯蚓为什么要爬出来了?

(四)课外延伸 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蚯蚓的外形、运动以及反应,可是还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你有什么办法?(饲养,观察,记录,交流)

篇2:蚯蚓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

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对于一个生物来说,周围的环境包括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生物环境有动

物、植物、微生物等。非生物环境有阳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在这节课

中学生将通过两个对比实验,了解蚯蚓生活需要的环境条件--黑暗潮湿,从而让

学生认识到动物生存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

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引导学生经历更为完整的探究过程,比如强调实验前后的推测、解释要有充分的依据、进一步掌握控制变量实验的技能、并学习设计控

制变量实验等,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思维训练以及探究方法的培养,让他们从事物表面兴趣发展为对科学探究持久的兴趣,让他们体验到探

究中思考与发现的乐趣。

三、说教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重在过程。根据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

程应该具有开放性这一基本理念,针对《蚯蚓》这堂课,我采取以下教学方法。1.利用实物创设情境法。

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教学的伊始,我为学生创设猜一猜,看一看实物蚯

蚓的情境,让学生对蚯蚓这种小动物产生喜爱之情,同时点燃了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的兴趣。2.引导-探究法

引导-探索教学法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是学着像科学家那样自己 去探索大自然秘密的探索者。

四、说学法

1.以探究为核心,让学生亲身经历活动的全过程。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教师为学生创设情境,创

造科学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提问、猜想、设计、实验、表达、交流的探

究活动中,2.注意合作交流

通过团结合作来完成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协作精神。

六、教学流程

五、说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激趣导入

1、今天我给同学们请来了一个动物朋友,想不想见见?是谁呢?教师板书。今

天我们请来了蚯蚓跟我们一起上科学课。

2、大家在哪儿见到过它们?

二、质疑猜测,引发前概念

根据大家的经验,你能大胆地猜测一下蚯蚓喜欢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呢?

(潮湿、干燥,阴暗、明亮)教师随机板书。

(三)实验设计,探究科学概

实验设计一:蚯蚓喜欢生活在潮湿环境中:

1、看来大家的猜测是有生活依据的,到底蚯蚓是不是喜欢生活在潮湿阴暗的环

境中,我们在课堂上可以怎么证明呢?(做实验)先自己想一想,再到小组讨论一下,潮湿这个实验我们可以怎么做?(设

计实验)为什么?

假如老师提供给大家一些材料,教师逐一出示:如蚯蚓、土壤、喷壶、盒子等,我们怎么利用这些材料去做?

2、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教师随机点拨。

3、在交流中概括出比较合理的实验步骤及要求:

(1)在一个的盒子两端分别铺上同样土质的泥土,不同的是一边干燥,一边湿

润。

教师引导学生创设干湿两种不同的环境。然后通过讨论、交流、补充逐步完善实

验方案。同时引导出怎样设计对比实验,并知道对比实验中的相同条件,和不同

条件。明确在对比实验中要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2)把7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教师画草图辅助学生理解)(3)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观察,记录。(提醒中途不要打开或者移动蚯蚓)

(4)反复做几次

4、分发记录单和相关实验材料,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适时提出:蚯蚓是我们的朋友,它们的胆子比较小,所以做实验时同学

们要小心,不要惊吓了我们的朋友。

5、收回材料,组织交流,引导概括:蚯蚓喜欢湿润的环境。

实验设计二: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学生独立设计实验

1、接

下来我们再来研究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该怎样设计实验呢?

2、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引导他们进行对比实验,并注意控制条件。

3、出示实验器材,讨论实验步骤及要求:

(1)把长方形盒子里面涂成黑色。盒盖一端剪去一部分。制造出阴暗和明亮的环境,由于室内光线很弱实验结果不明显,所以我给同学们准备了手电筒以加强

光亮的程度。(2)把7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

(3)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做好观察和记录。

(4)反复做几次。

4、分发记录单和相关实验材料,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5、收回材料,组织交流,概括:蚯蚓喜欢黑暗的环境。

6、引导学生总结归纳:通过两个实验,我们能说说蚯蚓适合怎样的生活环境 拓展探究,形成科学概念:

1、课件出示:书中11页几幅动物图片,(企鹅等学生不常见的动物)请学生根据 课前收集的材料进行汇报,教师补充总结。

2、联系生活:请学生举例说说身边的动物喜欢生活在怎样的环境?

3、当环境不适应动物生存的时候,它们会怎样?谁能说说相关的例子吗?我们

能做些什么呢?渗透思教

4、引导总结:不同的动物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动物和环境是相互依存的,所

以我们要保护和创造动物生存的环境,也就是保护小动物,爱护大自然。

五、回归生活,应用科学概念

所以最后,陪我们上了一堂课的蚯蚓兄弟,我们该如何对待它们呢?

六、板书设计:

4、蚯蚓的选择

潮湿 干燥

阴暗 光亮

蚯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了解蚯蚓的生活环境,能说出蚯蚓的外形特征,简图画出蚯蚓的形态。2了解蚯蚓对外界不同刺激做出的不同反应,如对外力刺激反应和对水反应。3喜爱蚯蚓这种小动物,不随便伤害小动物。

教学重难点:通过观察蚯蚓,了解蚯蚓的身体形态特征。

教学准备:几只蚯蚓,一只浅水碟子,记录纸,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引出蚯蚓 1引出蚯蚓

师:同学们,上课前老师先出个谜语考考你们,好不好?(ppt)“细细长长一条龙,天天躲在沃土中。没手没脚会劳动,钻来钻去把土松。” 有谁猜出来了吗?

生:蚯蚓。(揭题板书)

2、学生对蚯蚓的了解

师:说说你从哪些地方能看猜得出来是蚯蚓呢?

生:没手没脚、把土松、细细长长„„

师:哦,原来这么多地方可以看出是蚯蚓,大家都非常棒。那你们在哪些地方见过蚯蚓呢?

生:花坛、菜园、墙角、草地上、下雨后的地上、石头下„„(板书)

二、新课展开

师:为什么它们喜欢呆在这些地方,谁能来说说?

生:因为它们喜欢阴暗、潮湿的地方。

师:这几张照片是老师我挖蚯蚓的情景,也是在阴暗潮湿的地方(强调蚯蚓喜欢阴暗潮湿的地方)

你们知道蚯蚓的身体结构是怎样的,谁能来说说?

预设情景:

生:1一节一节的2有环带3有口腔和肛门4有眼睛

师:你们要想确切知道蚯蚓有没有眼睛、嘴巴等器官,你认为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呢?

生:亲眼观察

师:同学们看到蚯蚓后,想一想,你可以用什么方法来研究蚯蚓?

生:用眼睛看、用手摸摸、用鼻子闻闻、用手量量„„

师:那我们待会就用这些方法来观察一下蚯蚓,在观察前老师有几点小小要求: 1认真观察,仔细记录 2轻拿轻放,不能伤害 3相互合作、相互讨论

现在请每个小组一号同学上来领蚯蚓,师:现在请同学拿出一只蚯蚓轻放在玻璃培养皿中开始观察蚯蚓。

(教师到各小组巡视,重点3个,发现问题及时指导,注意记录表格的填写)师:好的,现在请大家来说说都观察到什么。

预设情景:

生1:我看到蚯蚓没有眼睛和耳朵

生2:我看到蚯蚓身上的环带

生3:我看到蚯蚓有嘴巴 生4:我发现蚯蚓身上一节一节的„„(对学生的几个发现我适当的点评)师:蚯蚓身上最明显的部位是什么?篇二:三年级科学上册 蚯蚓 教学设计

三年级科学上册《

4、蚯蚓》教学设计

六拨子小学 李德春

一、教材分析

1、单元概述:

本单元共有《寻找动物和植物》、《蚯蚓》、《凤仙花》三课,在开门课《认识自己》的基础上,以动物、植物为研究对象,培养学生学习观察、记录、测量、猜想、实验等探究方法。由于学生易与对身边的事物产生兴趣,因此安排了学生对周围的生物进行研究。通过学生对动物和植物的研究,使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从而引起学生多学习科学课的深层次的认识。

2、本课概述:

本课在学生寻找身边动植物的基础上,选择一种小动物(蚯蚓)进行观察。通过用感官和借助工具观察蚯蚓,使学生体验到使用工具比单纯使用感官更有效。从观察蚯蚓的外部特征和运动方式到观察蚯蚓喜欢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从定性观察到定量观察,观察水平和难度逐渐增加。通过学生提问、猜想、观察、整理观察到的信息、根据实验结果修正自己的猜想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体验探究学习的基本过程。本课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学习观察方法,而不在于多蚯蚓的认识有多深刻。

二、教材分析:蚯蚓只是一个范例,可以选择其他动物。通过观察蚯蚓,培养学生用感官和工具认识蚯蚓。教师事先要带领或指导学生收集蚯蚓,平均每组要有二个蚯蚓,供课堂应用。在观察蚯蚓的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保护蚯蚓的训练,不要伤着蚯蚓。在观察中,要引导学生体验用工具比用感官更科学。用感官和工具观察小动物,也是自然教学的发展,而我们科学课的特色在于把使用感官和工

具的训练融于科学知识的学习之中,而非独立的为训练而训练,这正是教材的综合性表现之一,把科学探究的训练、方法的训练与知识、情感的培养有机地融为一体。

三、教学设计思想:

本课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学习观察的方法,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们必须为学生创造一个气氛和谐的情境,让学生能在课堂上敢想、敢说、敢做,在师生共建的科学氛围里,通过学生提问、猜想、观察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体验探究学习的基本过程。教师适时地点拨学生以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提出关于蚯蚓的形态、结构、习性等方面的问题。

2、能用简单的工具和方法观察蚯蚓的外部特征,研究蚯蚓的习性。

3、能对观察结果进行记录。

二、能力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描述蚯蚓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2、掌握观察小动物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在小组实验中愿意和其他同学在一起完成。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小动物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

1、观察蚯蚓的外部特征,组织学生交流讨论。

2、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的方法。材料与工具:

蚯蚓 直尺 放大镜 线绳 纸 玻璃 纸盒 湿土 干土 餐巾纸 筷子 课前活动: 让学生猜谜语,教师和学生互动(课件展示)。(老师听说我校的学生个个聪明伶俐,上课特别爱回答问题,今天我要亲身的体验一下,看看你们的精彩表现。现在我来考考你们。)课件出示各种谜语,学生猜谜语。大家真的很聪明,老师这还有一个比较难的谜语,看谁能猜出来。课件出示,学生猜出是蚯蚓。那咱们看看是不是蚯蚓(课件出示蚯蚓的图片),噢,真是!他们可真聪明!教学过程: 篇三:蚯蚓教案

《蚯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蚯蚓的形态结构、生活环境和所吃食物等;

2、使学生能提出问题,初步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能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观察

3、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精神,教育学生要珍爱生命。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蚯蚓的基本习性。

教学难点:通过对蚯蚓习性的观察,培养学生了解观察事物的能力。教学准备:蚯蚓、学校附近的土壤、放大镜等。

教学过程:

1、引入活动。

教师课前捉几条蚯蚓,上课时出示蚯蚓并提出问题:“认识这是什么吗?”“蚯蚓的家在哪儿?”“蚯蚓平时都吃什么?”根据回答我们可以了解他们的生活经验,把握他们的学习起点,为后面的教学活动提供依据。

2、提出问题和选择适合自己研究的问题。

探究活动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我们还有哪些问题?”就是训练学生成为敢提问、爱提问、会提问的孩子。学生在“问题银行”里存入了许多问题,但不是每个问题都适合自己研究。接下来组织学生讨论 “怎样选择适合自己研究的问题”,并指导学生根据自己具备的条件选择研究问题。教材中卡通任务的对话是为孩子提供一个引导。

3、观察蚯蚓的“家”。

关于土壤的问题只有“真刀真枪地”观察和研究土壤才能得到解决。这一环节包括室外观察和室内观察两个层次,旨在创设条件让学生运用多种感

官和工具进行自主发现,以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

4、思考蚯蚓吃什么、蚯蚓的“脚”在哪和蚯蚓呼吸等问题。

蚯蚓生活在土壤里,那蚯蚓就是吃土吗?蚯蚓是靠什么来运动的?蚯蚓像人一样需要呼吸吗?让学生回忆之前户外的观察,通过感官的认识抽象出蚯蚓的真实生活。

5、交流与总结。

结束观察活动后,围绕“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了什么?”进行交流,要引导学生把所有的发现都表达出来,以丰富事实资料。接着启发学生概括总结蚯蚓的基本习性,这里要注意不要强求孩子们的语言十分严密十分科学,教师不要代替他们作出结论。

6、最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把在观察活动中所发现的新问题存入“问题银行”,并选择适合自己研究的问题。这样通过引导学生开展后续研究活动,不仅为下面的教学创造条件,而且能够保护学生探究自然的兴趣,增长才干。篇四:蚯蚓的选择教案

蚯蚓的选择

教学目标

1、动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

2、掌握对比实验的方法。

3、体会自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意识。教学重点

设计对比实验。教学难点

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教学准备

剪掉一半盖子的长方形盒子、盘子、蚯蚓、干土、湿土、小木棒。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激趣导入

1、同学们,课前老师交给大家一个任务,寻找大自然中的蚯蚓,你们找到了吗?

2、你是在哪里找到的?

3、推测:蚯蚓喜欢怎样的环境?为什么这么认为?(根据学生交流板书)

(二)质疑猜测,实验验证蚯蚓喜欢的环境

1、蚯蚓真的喜欢你们猜测的那种环境吗?我们可以用实验来验证你们的猜测是否正确。

2、湿润和阴暗是两个不同的条件,我们可以用两个实验分别来验证。

3、小组讨论:蚯蚓真的喜欢湿润的环境吗

(实验一蚯蚓喜欢湿润的还是干燥的环境)

4、全班交流:

1)你们准备怎么做?

2)提示:营造两种不同的环境让蚯蚓自己去选择 3)需要哪些材料? 4)你们觉得这样做好不好?为什么? 5)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吗? 6)同时放几条蚯蚓?

7)相同条件是什么?不同条件是什么?

5、同学们的设计方案真好,为了让大家更好地完成实验,老师再给大家一些小提示。ppt:注意点

1)轻声实验,蚯蚓的胆子比较小,做实验的时候同学们要小心,不要惊

吓了我们的朋友。

2)中途不要打开或者移动蚯蚓 3)及时记录(出示实验表格)

6、实验过程中请大家注意这些要求。每组派两位同学来领取实验材料。(师分发实验材料)

7、小组实验。

8、请同学们把实验器材放到桌肚里,在等待实验结果的时候我们一起来交流下一个实验吧。

9、小组讨论: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

10、交流: 1)你们准备怎么做? 2)需要泥土吗? 3)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 4)出示教师准备的器材:剪掉一半盖子的盒子

为什么盖子的面积光亮的地方少黑暗的地方多? 5)实验中需要注意些什么?

11、小组实验

12、同学们,在等这些蚯蚓做出选择时我们先来看看第一个实验的结果吧.13、记录员到讲台上记录

14、交流:从这些数据中我们能发现什么?为什么?

15、我们再来看看第二个实验的结果吧,观察完以后到讲台上来记录自己的实验结果。

16、交流:从这些数据中我们能发现什么?为什么?

17、引导学生总结归纳:通过两个实验,我们能说说蚯蚓喜欢怎样的生活环境?

(三)了解蚯蚓的作用

1、了解了蚯蚓喜欢的环境,那你们知道蚯蚓对人类有什么帮助吗?(生交流师归纳)

2、同学们知道的还真不少,我们一起来看看。

3、蚯蚓对人类的生活有这么大的帮助,所以我们应该爱护蚯蚓,让它们为人类做更多更大的贡献。今天咱们请来做实验的这些蚯蚓,实验完后应该怎么办呀?(把它送回家,放回土壤里去),真是有爱心的好孩子。

(四)知识拓展

1、同学们,蚯蚓喜欢生活在黑暗潮湿的地方。其他动物都喜欢这样的环境吗?

2、企鹅生活在哪里?它身体的哪些特征适应了这个环境?

3、狼生活的环境是什么样的?它身体的哪些特征适应了这个环境?

4、总结:每一种动物都有自己的家,我们要做动物的好朋友,保护好他们的生存环境,如果同学们还想了解更多的动物和他们的生存环境,可以课外查一查资料,或养殖观察,了解它是怎样适应环境的。板书设计:

蚯蚓的选择

潮湿

干燥 ? 阴暗

光亮 篇五:蚯蚓教学设计

蚯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了解蚯蚓的生活环境,能说出蚯蚓的外形特征,简图画出蚯蚓的形态。2了解蚯蚓对外界不同刺激做出的不同反应,如对外力刺激反应和对水反应。3喜爱蚯蚓这种小动物,不随便伤害小动物。

教学重难点:通过观察蚯蚓,了解蚯蚓的身体形态特征。

教学准备:几只蚯蚓,一只浅水碟子,记录纸,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引出蚯蚓 1引出蚯蚓

师:同学们,上课前老师先出个谜语考考你们,好不好?(ppt)“细细长长一条龙,天天躲在沃土中。没手没脚会劳动,钻来钻去把土松。” 有谁猜出来了吗?

生:蚯蚓。(揭题板书)

2、学生对蚯蚓的了解

师:说说你从哪些地方能看猜得出来是蚯蚓呢?

生:没手没脚、把土松、细细长长?? 师:哦,原来这么多地方可以看出是蚯蚓,大家都非常棒。那你们在哪些地方见过蚯蚓呢? 生:花坛、菜园、墙角、草地上、下雨后的地上、石头下??(板书)

二、新课展开

师:为什么它们喜欢呆在这些地方,谁能来说说?

生:因为它们喜欢阴暗、潮湿的地方。

师:这几张照片是老师我挖蚯蚓的情景,也是在阴暗潮湿的地方(强调蚯蚓喜欢阴暗潮湿的地方)

你们知道蚯蚓的身体结构是怎样的,谁能来说说?

预设情景:

生:1一节一节的2有环带3有口腔和肛门4有眼睛

师:你们要想确切知道蚯蚓有没有眼睛、嘴巴等器官,你认为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呢? 生:亲眼观察

师:同学们看到蚯蚓后,想一想,你可以用什么方法来研究蚯蚓?

生:用眼睛看、用手摸摸、用鼻子闻闻、用手量量?? 师:那我们待会就用这些方法来观察一下蚯蚓,在观察前老师有几点小小要求: 1认真观察,仔细记录 2轻拿轻放,不能伤害 3相互合作、相互讨论

现在请每个小组一号同学上来领蚯蚓,师:现在请同学拿出一只蚯蚓轻放在玻璃培养皿中开始观察蚯蚓。

(教师到各小组巡视,重点3个,发现问题及时指导,注意记录表格的填写)师:好的,现在请大家来说说都观察到什么。

预设情景:

生1:我看到蚯蚓没有眼睛和耳朵 生2:我看到蚯蚓身上的环带

生3:我看到蚯蚓有嘴巴

生4:我发现蚯蚓身上一节一节的??(对学生的几个发现我适当的点评)

师:蚯蚓身上最明显的部位是什么?

生:是环带

师:那环带离口近还是离肛门近?

生:1离口近2离肛门近

师:你们赞同谁呢?是的环带离头只有8、9节,而离尾还很远呢

师:你们刚有观察蚯蚓的运动吗,谁能说说蚯蚓如何爬行的,能来模仿一下吗,大家看看他

是否模仿得像(一伸一缩的)(蚯蚓是伸缩前进的)

学生表演各种动作,给予肯定的评价。

环带离肛门近还是离口近?(学生猜测,教师给予正确答案)

师:现在请同学们拿出作业本把你所观察的蚯蚓画出来,注意老师要求你们标出蚯蚓的口、肛门和环带。老师给你们三分钟时间。

师:老师发现有同学是这样画的,大家当小老师来评评对不对。

(教师找几本环带位置画错的)

师:请同学用笔去轻轻触碰蚯蚓的身体,一定要轻要保护它,观察它有什么反应并把现象记

录在小字条上

预设情景:

生:蚯蚓会退缩、缩紧身体?? 师:下大雨后,我们常常会看到蚯蚓就会从地下爬上来,你们知道为什么吗?我们来做个实

篇3:蚯蚓教学设计

中学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观察和实验是研究生物科学的基本方法;而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将科学探究引入初中阶段的生物学课程内容, 不仅能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 体验科学过程, 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与价值观, 同时还能培养其创新精神。在平时的实验探究中, 教师总是积极提供机会让学生亲自尝试和实践, 希望学生尽量将思维打开, 但同时又怕思维太发散控制不住局面。就以《通过室外观察和室内实验探究影响蚯蚓分布的环境因素》一课为例, 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实验探究中所强调的单一变量原则常被忙碌的学生忽略;再有, 学生在实验时会提出很多可能影响蚯蚓分布的环境因素, 但为了便于统一管理, 教师一般会规定水分和光照两个容易操作的环境因素作为探究的变量。长此以往教师教的热情消耗殆尽, 学生又被禁锢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得不到自由的发挥, 学生的主体地位只能在教师的允许下才能得到些许的发挥。为了打破这一尴尬的局面, 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我选择了这节实验探究。

本次实验探究设置了寻芳踪、做设计、亲验证、乐交流和善总结共五个环节。

1. 寻芳踪:

我校属农村中学, 对于采挖蚯蚓有着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 而且我们的学生也经常和父母一起进行农耕, 经常有与蚯蚓进行亲密接触的机会, 比起城市的学生他们更熟悉蚯蚓的生活习性, 胆子更大。我带学生到校门口对面的花圃进行室外观察和采挖, 融入大自然的那份轻松让每个学生欢欣雀跃, 虽然我们没有提前恶补有关蚯蚓生活的任何内容, 但却见他们好像商量好了似的三五成群地在刚刚浇过水的树根、树荫下忙活起来了, 很快有捷报传来:“老师, 我们最先挖到了!”“老师, 我们组挖到一条超大的!”“老师, 我们都挖到好几条了!”这一环节的设置充分尊重学生对蚯蚓的已有认识, 再加上实地观察和采挖, 使学生进一步完善对蚯蚓生活环境的相关知识建构。

2. 做设计:

探究实验的主体是学生, 这就要求在实验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 本次探究没有给学生作任何的框架约束, 希望处处都能体现学生是实验探究的主人。通过昨天的实地采挖, 小组间开始自由讨论、交流蚯蚓喜欢的环境条件, 基本上很快就能将水分和光照两个环境因素确定, 有的组回忆采挖蚯蚓时看到土壤中的树叶和小草, 于是还想到了蚯蚓应该更喜欢肥沃的土壤, 所以确定了土壤的营养也可能是影响蚯蚓分布的又一环境因素。之后我又提了一个问题:“想想你自身喜欢的环境条件, 我们的蚯蚓朋友是不是和你有同感呢?”希望通过这个联系自身的问题可以尽量将学生的思路打开, 果然有一个小组马上说出:“我不喜欢炎热的夏天, 我想蚯蚓可能也不太喜欢高温吧。”根据以上我们所想到的环境因素, 各小组最终确定要探究的主题并完成探究设计报告。

3. 亲验证:

本环节以小组为单位亲自实验验证各组的假设, 最终得出结论。学生的成功和不足都在这个环节充分显现, 当然教师恰当的引领也是避免不足获得成功的关键。

相信教师在之前的教学中也都带着学生做过类似的探究, 不知道会不会和我做同样的处理:做出假设环节会积极引导学生打开思路, 而完成实验环节则规定1-2个容易操作、结果明显且便于课堂管理的主题让学生实际验证。其实教师也在注意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可又被很多诸如乱堂、无法完成教学任务等客观事实所累。因此, 本次实验我做了一个全新的尝试, 在实验前没有做任何的规定, 各小组充分按照自己的想法设计并完成实验, 于是才有了下面久违了的精彩。

下面以“探究温度对蚯蚓分布的影响”和“探究土壤营养对蚯蚓分布的影响”两个课堂实录进行说明。

在探究“温度对蚯蚓分布的影响”时, 学生为使两侧土壤的温度不同, 将等量的热水 (50℃) 和自来水分别加入两侧的土壤 (使土壤保持潮湿) , 将蚯蚓放在两侧土壤中间, 看其喜好。结果两侧土壤中的蚯蚓数量差不多, 学生自己分析可能是蚯蚓未到加热水的土壤之前水已经凉了, 所以效果不明显。虽然首战未捷, 但学生并不气馁。第二天教师在器材中添加了白瓷盘、试管夹和酒精灯, 学生得到启发又想到了酒精灯加热来保持一侧高温的方法, 将蚯蚓放置在磁盘中央时细心地在磁盘底部垫上了一层土, 注意了对蚯蚓的保护;学生在加热的同时又想到了低温可能也能影响蚯蚓的分布, 于是就准备用冰块来维持低温, 学生想得非常周到, 将冰块装在塑料袋中再放在土里, 以免冰化水后使两侧土壤的水分情况不等, 保证了单一变量原则。以上两种处理都是学生的想法, 我都自愧不如。由此我想到“生物学课标”中曾这样写道:实验探究不仅仅是一种活跃的课堂形式, 而更应让学生在自主的活动中体现严谨的科学态度, 同时在不断的完善实验与实际操作中有灵感的迸发, 从而真正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学生在验证“土壤的营养对蚯蚓分布的影响”时, 只关注了要进行实验的变量———土壤营养, 没有考虑其他环境因素的等量设置, 忽略了单一变量原则, 这也是多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常犯的错误。如果直接指出予以改正好像又变成了硬性规定, 学生印象不会深刻, 因此, 我在实验中以提问的方式加以启发, 如“你在挖蚯蚓时发现蚯蚓喜欢日光浴吗?”“挖蚯蚓时你留意土壤干湿程度了吗?”通过回顾挖掘情景的问题式提问帮助学生完善实验设计, 将其他环境因素设置为蚯蚓生活的适宜条件, 保证了单一变量原则, 最终保证了整个实验的成功。

4. 乐交流:实验结束后, 各小组间分享实验得出的结论。

5. 善总结:将实验结果进行汇总, 明确影响蚯蚓分布的环境因素, 进而总结蚯蚓喜欢的生存环境。

蚯蚓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 能够疏松土壤, 提高土壤肥力, 提高作物产量, 同时又能处理生活垃圾, 改善环境质量, 现在蚯蚓又成了我们进行科学探究的小助手, 当实验结束之后, 我们应该好好感谢我们的这群好朋友, 而为朋友们找到舒适的家可以说是对其最好的感谢。课的最后以蚯蚓回归大自然结束, 既让学生学会了爱护动物, 爱护大自然, 同时又再一次使学生重温了影响蚯蚓分布的环境因素。

篇4:由蚯蚓引发的《蚯蚓的日记》

早操的时候,孩子们中间突然发出一阵惊呼声,他们迅速地围成了一圈。我赶紧走了过去,只见一条蚯蚓躺在地上,它被什么东西压伤了,身体几乎断成了两截……“老师,蚯蚓受伤了”“它死了吗”……面对孩子们潮水一般涌来的问题,我一时间不知如何解答,而且,正在进行的集体早操活动也不能因为孩子们的讨论而中断。于是,我建议先把蚯蚓送回到旁边的草丛中去。

寻找蚯蚓

早操结束了,孩子们急急忙忙跑到草丛旁边寻找那只受伤的蚯蚓。

懿宝:蚯蚓不见了!

苗苗:它肯定已经死了。

慕言:是的,刚才它都快断成两段了。

俊泽:不会的,我爸爸说,蚯蚓断成两段不会死,它会变成两条蚯蚓的。

慕言:对,我妈妈也是这么告诉我的,说蚯蚓的再生能力很强的。

懿宝:那断成一百段,就会变成一百条小蚯蚓吗?

苗苗:哇!一百条!

…………

孩子们对蚯蚓表现出空前的兴趣。回到活动室,我马上把原来的活动安排改成了科学活动——观察蚯蚓。请孩子们自己寻找同伴,每四人一组,每组领一份材料(两个放大镜、一支记号笔、一块垫板、一张白纸),供孩子们观察蚯蚓并将自己的发现和问题记录下来。

对爸爸妈妈说:孩子们具有自我学习、探究的能力,这种能力和学习欲望一旦被激发起来,成人就要顺应孩子的探究兴趣和学习发展,成为孩子们学习的陪伴者和引导者,而不是让成人始终处于主导方来教会孩子某种知识和技能。我们班是大班,孩子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记录、合作经验和初步的探究能力。为了让探究进一步加深,我提供机会让孩子们继续观察蚯蚓。

蚯蚓生活在潮湿的泥土里

孩子们带着材料欢天喜地地出发啦!他们拿着放大镜在围墙旁边、滑梯下面、草丛里,到处寻找蚯蚓。不一会儿,杰哥这一组最先在草丛的泥土里发现了蚯蚓。他们激动得大声叫了起来:“我们找到蚯蚓啦!”另外组的小朋友全都跑了过去。

杰哥:蚯蚓最喜欢生活在泥土里!

天佑:是的,草丛里的泥土有点潮湿,蚯蚓喜欢生活在潮湿的土里。

晨阳:对呀,这样它就不会口渴。

杰哥:嗨!旁边有小洞洞,蚯蚓是从洞洞里爬出来的。

豆豆:咦!洞洞旁边有很多细细的泥土粒,这些小土粒是从哪里来的呢?

晨阳:我知道,这是蚯蚓屁屁里拉出来的,它把泥土吃进去,又拉出来了。

…………

蚯蚓软软的,它爬行的时候一下长,一下短

小朋友们找来了木棍、树叶当工具,希望能够打开蚯蚓的家。党政把蚯蚓放在手心里,伙伴们开始上下左右打量着这个细细长长的“朋友”。

党政:蚯蚓软软的。

然然:嗯,如果硬硬的,它就不能在泥土里转弯啦。

琪琪:蚯蚓动了,你看,一会儿长,一会儿短,它想逃走吗?

涵涵:咦,蚯蚓慢慢不动了。

然然:蚯蚓死了。

党政:不对,蚯蚓在装死。

琪琪:蚯蚓害怕人类,所以不敢动了。

党政:我们把它放地上吧。

涵涵:看,它又动了,一会儿长一会儿短的往前爬。

…………

对爸爸妈妈说:在孩子们探索的过程中,最让我惊讶的是他们在活动中体现出来的合作和沟通能力。然然组主要是玉珩负责记录,他们将发现和问题告诉她,遇到记录困难的地方,大家一起想办法用其他图案表示。每个小组从一开始的兴奋激动到一点点的观察探索,最后围在一起记录讨论。

蚯蚓喜欢花吗?蚯蚓会飞吗?蚯蚓有触角吗?

带着小朋友们的问题,我们紧接着分享了记录单。每组记录单中记录的内容和表现方式都不同。下面的这张记录单,孩子们利用线条将纸张分栏,并利用问号、打勾、数字、图案等方式对问题和发现进行记录,在孩子介绍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他们发现了蚯蚓是从土里钻出来的。蚯蚓喜欢花吗?蚯蚓会飞吗?蚯蚓有触角吗?……

对爸爸妈妈说:在听孩子们讨论时,我的内心充满欣喜,原来孩子们的内心充满了学习和探究的原动力,我们成人只要發现、打开、引导,学习自然而然就实现了。在这个过程中,我还看到了孩子们探索时的专注和兴奋,他们主动地和朋友分享自己的发现,积极地动脑筋解决问题并尝试记录,这是多么棒的学习能力与品质!对于孩子们的很多问题,我没有立刻告诉他们我的看法或者一些“标准答案”,而是推荐了班级里的两本书《蚯蚓的日记》和《小牛顿科学馆(25)》,鼓励支持他们继续探索。

《蚯蚓的日记》

午饭后的阅读时间,孩子们围坐在一起,打开绘本《蚯蚓的日记》,边阅读边讨论。

党政:你们看这个尖尖的工具,爷爷说蚯蚓可以做鱼饵来钓鱼,蚯蚓要遇到危险了。

阳阳:啊!那怎么办啊?

玉珩:蚯蚓快点飞走。

党政:蚯蚓不会飞的,没有翅膀怎么飞呀?

苗苗:那快点往土里面钻。

阳阳:蚯蚓又有危险了,要被踩死了!

杰哥:蚯蚓可真倒霉呀。

然然:老师,这是什么鸟?它要来踩蚯蚓了!

…………

对爸爸妈妈说:《蚯蚓的日记》以日记的方式书写、记录和表达了小蚯蚓对日常生活和生存环境的观察及思考。在形式上,日记的形式对于大班的孩子来说是可以理解的;在绘画上,拟人化的绘画风格贴近孩子的生活经验,能让孩子更好地理解画面内容和故事情节;在内容上,关于蚯蚓及其他动物如蚂蚁、蜘蛛等的生活习性,书中都用了特别幽默的形式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孩子们因为有前期探索经验而且伴随着问题,经常出现反复阅读的现象,而且每次阅读都能从中观察讨论出新的问题。关于“蚯蚓会飞吗”这个问题也在阅读中找到了答案。而且孩子们还对阅读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如“什么样的鸟会去抓蚯蚓”“蚯蚓真的爱吃纸吗”等等,对于这些问题,我们陪伴孩子们再次进行了观察与探究,让孩子们的探索行为得到了延伸。

当孩子遇到感兴趣的事情或问题时,查阅图书资料这种方式不仅能够丰富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可以激发孩子阅读的兴趣。在为孩子探索活动提供资料书时,建议尽可能地选择相关内容的绘本,因为其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落在孩子的最近发展区,支持着孩子的进一步发展。

好奇和兴趣是孩子探索的动力,当孩子对事物有持续探索的兴趣时,作为成人,我们一定要保护孩子的好奇和探究欲望,尽可能地创设环境和机会来支持孩子继续探索,如提供适宜的资料,经常带孩子接触大自然,提供更加丰富的探索材料,支持孩子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等等。

篇5:蚯蚓的选择教学设计

五年级 杨 瑛

【教材分析】

蚯蚓的选择,学生先要谈谈自己对蚯蚓生活环境的了解,做出自己的猜测,然后用对比实验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测。把蚯蚓放入半边明、半边暗的纸盒里,观察蚯蚓往哪边爬。在这个实验中,盒子里的温度、湿度条件都一样,只有光的条件不一样。然后请学生猜测实验结果,并观察、记录实验。在这个实验中,蚯蚓会爬向纸盒阴暗的一边。另一个实验是把蚯蚓放在干土和湿土之间。在这个实验中,只有土的干湿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请学生猜测实验结果,观察、记录实验。在这个实验中,蚯蚓会爬向湿土的一边。

认识动物对环境的需要和适应。是让学生具体分析一些动物的生活需要,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动物生活也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体会到自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对科学学习的积极性较高,特别喜欢到大自然去玩,对动物好奇,男生好动手,女生爱思考。学生不会观察,不知道怎样去观察,观察能力较差,学生认知只是停留在感性基础上。学生实验过程思路不够清楚,是学生形成本节课知识时最主要的障碍。

【教学目标】

1、弄懂科学概念:动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

2、体会自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意识。

3、实践与观察

【教学重点】 如何设计对比实验。【教学难点】

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见过蚯蚓吗?一般在什么地方见到它们?你们觉得蚯蚓喜欢怎样的环境?

2.学生自由发表。

【设计意图】谈话交流你所见过的蚯蚓,让学生交流下自己平时观察到的蚯蚓有什么特征。

二、实验一: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

1.我们先来研究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该怎样设计实验呢?

2.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引导他们进行对比实验,并注意控制条件。

3.出示实验器材,讨论实验步骤:

(1)把长方形盒子一端剪去一部分,盖上玻璃片,再在另一端用黑布包住。

(2)在盒底放入塑料薄膜,以保护蚯蚓,方便它爬行。(3)把5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4)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做好观察和记录。(5)再做2次。

4.分发记录单和相关实验材料,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5.收回材料,组织交流,概括:蚯蚓喜欢黑暗的环境。

三、实验二:蚯蚓喜欢干燥还是湿润的环境?

1.过渡:那么,蚯蚓喜欢干燥还是湿润的环境呢,让我们也来设计一个对比实验。

2.学生设计实验,自由发表。

3.教师随机出示材料,在交流中概括出比较合理的实验步骤:(1)在另外的盒子两端分别铺上同样土质的泥土,不同的是一边干燥,一边湿润。

(2)把10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3)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观察,记录。(4)再做2次。

4.分发记录单和相关实验材料,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5.收回材料,组织交流,概括:蚯蚓喜欢湿润的环境。【设计意图】通过实验,让学生自己小结出结论.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的理念,在做中学,学中做。

四、动物对环境的需要和适应:

1.让学生归纳:蚯蚓适合怎样的生活环境?

2.过渡:跟蚯蚓一样,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3.学生看书11页的图片,说说这些动物是怎样适应环境的? 4.拓展:当环境不适应动物生存的时候,它们会重新选择合适的环境生活,否则它们将难以生存。谁能说说相关的例子吗?

【板书设计】

蚯蚓的选择

像蚯蚓一样,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不同的需求.【教学反思】

做一个生态瓶

五年级 杨 瑛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教育科学出版社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六课“做一个生态瓶”。本节课是前一课的继续,进一步探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认识生物与生物,生物与非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在这一课中学生将通过简单的方案设计来探究生态群落。

【学情分析】

本节课面对的是五年级的学生,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大部分学生的科学常识缺乏,科学探究能力也较弱。部分家长和某些教师偏重于语数教学,学生没有太多的时间和机会接触大自然,更没有得到大人和老师及时的指导,从而学生没能很好地从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科学情感。但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正好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上节课已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态群落中生物之间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学生对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有了初步的了解。

【教学目标】

1.生物在一定区域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会形成一个生态群落。

2.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

3.培养与同学讨论学习,认识到相互听取意见、共同协作交流思想 的重要性。【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生态群落,能设计一个生态瓶建造方案。难点: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

【教学准备】

视频资料、大的饮料瓶6个、自然水、水生生物、泥沙小石子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播放视频——池塘里的生物。

二、认识真正的池塘里的生物环境:(1)通过观看视频,讨论池塘里的生物关系。①池塘里你看到了哪些东西? ②水生植物需要哪些生存条件? ③池塘里的植物为动物提供了哪些帮助? ④动物为植物的生长做了哪些贡献? ⑤池塘里的非生物对生物有什么作用?

(2)概况: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群落。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等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生态群落。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导入视频——美丽的池塘,找出池塘里的生物和非生物,进而引出生态系统的概念,然后设计建造生态瓶的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并做好观察记录。

三、设计生态瓶:

(1)说明:我们这节课老师要带大家模拟池塘群落建造一个

生态瓶,研究其中的关系。

(2)学生讨论:做一个生态瓶需要考虑哪些因素?问题提示: ①生态瓶用的水应该是什么水?

②瓶子的大小与放入的生物的数量有关系吗? ③如果要有动物,那它们的食物来源是什么? ④生物放入的顺序需要考虑吗? ⑤是否可以贴上标签?

(3)给每个小组发设计纸,用图文结合法记录下设计方案,注意标出生物和非生物的种类、数量等。

(4)分享设计成果:学生介绍自己的设计方案,同学们提意见并修改。

【设计意图】在教师创设性的三次学生探究学习汇报中,学生进一步清

晰地知道生物之间互相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

四、制作生态瓶:(1)说明制作步骤:

①先在瓶底装入一层淘洗干净的沙(如要加几块小石子也就在这时候放)。

②装入半瓶自然水域的水。③往瓶里种上自己准备的水草。④再放入小动物。

⑤把本组组别做成标签贴在生态瓶的外面。

(2)根据讨论的设计方案,选择材料完成制作生态瓶。(3)小组商量决定生态瓶放置的地方并分工进行管理和观察记录。提醒注意每天观察生态瓶里发生的变化,并做好记录。

【设计意图】在对学生自己“设计制作方案”与“做一个生态瓶”的作品展示及小组互评过程中,学生不仅对影响制作生态

瓶的因素有着深刻的了解,而且对所探究的知识进一步得到完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语言表述能力的提高。【板书设计】

做一个生态瓶

生态瓶观察记录表

篇6:《蜗牛和蚯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生字,正确书写生字。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理解寓言所揭示的寓理,并指导学生练习说话。重点和难点:理解寓言所揭示的寓理。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位好朋友,想认识吗?出示蜗牛的画面,介绍蜗牛的特点:软体动物,身上有一个重重的壳,爬行速度很慢。再来认识一下他的名字,教师板书:蜗牛。再出示蚯蚓的画面,介绍蚯蚓的特点:他身体柔软,生活在土壤中。教师板书:蚯蚓。

假设有一天,蜗牛和蚯蚓相遇了。大家猜猜看,可能会发生什么事呢? 过渡:

让我们带着各自的阅读期待,轻轻地把语文书打开,快速标出自然段序号,然后听老师读课文。

二、新课:

(一)整体感知课文:

1.让我们带着各自的阅读期待,轻轻的把语文书打开,快速标出自然段序号,然后听老师读课文。学生认真听,把不认识的字标上音。

2.学生自由读课文,遇到生字和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3.学生接读课文,重点指导学生读准“去啊”“慢啊”“蜗牛”等字的读音。4.开火车读词语: 蜗牛 墙脚 墙顶 睡觉 太傻 蚯蚓

5.用以上词语练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小结:

抓住课文的关键词,能够更好地帮助我们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 3

(二)理解寓意,学习语言:

1.学生默读课文1——3段,思考:蚯蚓为什么忍不住笑了?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过渡:

面对蚯蚓地阵阵嘲笑,蜗牛还会爬吗?

3.启发,引导学生体会蜗牛在实现目标时所付出的艰辛。

当太阳高照的时候,蜗牛汗珠滚滚 ,但他继续向墙顶上爬。蚯蚓觉得蜗牛太傻了,笑了笑,就钻到泥里去睡觉了。

当狂风刮来的时候,蜗牛_________ ,但他继续向墙顶上爬。蚯蚓觉得蜗牛太傻了,笑了笑,就钻到泥里去睡觉了。

当_______的时候,蜗牛_______,但他继续向墙顶上爬。蚯蚓觉得蜗牛太傻了,笑了笑,就钻到泥里去睡觉了。

过渡:

这些困难是我们想到的,可能还有很多困难我们想不到,蜗牛能爬上去吗? 5.齐读课文最后一段。过渡:

这只蜗牛真了不起,让我们再齐读一遍课文,重新认识一下这只蜗牛。6学生齐读课文。过渡:

其实,故事还没有结束,精彩还在继续。

蜗牛站在墙顶上欣赏着美丽的风景,一低头看见了蚯蚓,笑着说:“蚯蚓老弟,做事情只要有目标,并且_______,就会成功。”蚯蚓红着脸低下了头。

7.学生练习说话。小结:

这只蜗牛做事有目标,并且锲而不舍,最终实现了目标;而像蚯蚓那样,做事没目标,还爱享受,最终只能是一事无成。

三、写字: 1.观察“睡”字。2.学生说说注意什么。

/ 3

3.师范写。4.学生练写。5.师生评价。

篇7:蜗牛和蚯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寓言所表明的寓意,并说出自己所受到的启发。

3、认识本课4个生字。教学重难点:

理解寓言所表明的寓意,并说出自己所受到的启发 易 错 点:

对课文寓意的理解。拓 展 点: 通过说话练习,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歌曲,想听吗?不过你们要边听边想歌曲中写了什么?

2、同学们对蜗牛有什么评价?(蜗牛坚定目标,不断努力,最终获得了成功。)

3、看来大家对蜗牛的品格是大加赞赏的,今天蜗牛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它可不是一个人来的,它把蚯蚓也带来了,它们之间会发生什么事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则寓言《蜗牛和蚯蚓》的故事。

4、老师板书课题。

二、读文感悟

1、看到题目,你想问什么?

2、是呀,蜗牛和蚯蚓到底怎么了?现在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认真听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字词,把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读熟后标出自然段。老师做评委,看谁读得最认真。(老师巡视,找出5个表现最好的同学)

3、读了课文,有几个拦路虎向我们挑衅,看看同学们能不能打倒它们。出示课件,开火车认读字词:蜗牛 墙角 墙顶 睡觉 太傻 蚯蚓

4、同学们的能力真强,下面我们可以顺利地读课文了。请刚才表现好的那五位同学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一个问题,这个小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

指导学生读准“去啊”“慢啊”“蜗牛”等字的读音。

5、小组合作学习:

哪几个自然段是说蚯蚓看不起蜗牛,不相信它能爬到墙顶上去? 从哪看出来的?

找出相关的语句画上线,再读一读。

汇报:语言、表情、行动上看出来。(板书:蚯蚓取笑蜗牛)(1)指名读、分角色读。在这里,蚯蚓一共笑了两次。

(2)面对蚯蚓的嘲讽与不屑,蜗牛的行动是怎样的?(不理它、继续向上爬。)

(3)说明什么?(蜗牛坚定执着)哪个词最能表现出来?(继续)(4)谁能通过“继续”这个词读出蜗牛坚定的神情,读出蜗牛不怕嘲笑,脚踏实地向上爬的劲头?

6、进一步体会蜗牛在实现目标时所付出的艰辛。(填空练习说话)当太阳高照的时候,蜗牛汗珠滚滚 ,但他继续向墙顶上爬。当狂风刮来的时候,蜗牛

,但他继续向墙顶上爬。

的时候,蜗牛,但他继续向墙顶上爬。

7、这些困难是我们能够想到的,可能还有很多困难我们想不到,结果会怎么样?蜗牛能爬上去吗?

8、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过渡:这只蜗牛真了不起,让我们再齐读一遍课文,重新认识一下这只蜗牛。

9、其实,故事还没有结束,精彩还在继续。

蜗牛站在墙顶上欣赏着美丽的风景,一低头看见了蚯蚓,笑着说:“蚯蚓老弟,做事情只要有目标,并且

,就会成功。”蚯蚓红着脸低下了头。

10、学生根据自己受到的启发练习说话,加深对寓言寓意的理解。

三、总结

是呀!我们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像蜗牛一样,有一个远大的目标、不怕挫折,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更不能像蚯蚓那样,满足于现状,害怕辛苦,那样是永远不能改变生活的。

篇8:蚯蚓教学设计

2011年新课改强调了生物学课程作为一门自然科学课程, 应当展示生物学的基本内容, 反映自然科学的本质。不是被动地记忆和理解科学知识, 而是通过亲身参与探究过程, 习得知识, 体验过程, 领悟方法, 训练思维, 养成科学态度, 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探究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特征”为苏科版生物教材七下第十三章第一节《土壤里的小动物》的第二课时。本节课以学生合作探究活动来整合知识内容和能力要求, 体现教材“知识——能力双主线”特色。知识内容以重要概念为核心, 而其中又以“探究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特征”为主, 以“蚯蚓与人类的关系”为辅, 让学生在合作探究过程中构建“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的知识内容。蚯蚓对土壤环境的适应特征是多方面的, 该探究活动选择了体色、体形、运动和对湿度的反应这四项, 这些特征都与“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密切相关。为有效突出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对探究中的“进行观察和实验”、“描述现象、得出结论”和“交流表达”提出了能力要求。

二、明确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辨认蚯蚓体色、体形、环带, 识别前端、后端、体节、刚毛;解释蚯蚓的运动、对湿度的反应等现象;概述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 能力目标。

通过探究活动, 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发展自学思考、实验观察、得出结论、讨论交流、合作创新等科学探究能力。

3. 情感目标。

养成探究精神, 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良好的实验习惯;在实验和讨论中, 养成协作精神;养成保护蚯蚓等动物的情感, 形成“生物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三、合作探究过程

1. 精心搭配小组成员。

刚步入青春期的初中生在实验课上普遍表现为:自我意识增强, 好奇心强, 求知欲旺盛。男生一般好动, 自控能力差, 往往一知半解就胡乱操作;而女生大多心细, 但胆小, 有的对动物存在一点恐惧。本次探究实验安排4~5人一组, 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性格特征、性别等差异进行分组, 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优化组合, 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 全班共分成12个小组, 充分体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原则。组内异质为小组成员间的互相帮助、互相促进提供了可能, 而组间同质又为全班各小组创设了公平竞争的宽松环境。

2. 明确组内成员分工。

我安排组中比较有威信的学生做组长, 然后让组长根据教学目标分配组员的任务, 这次探究蚯蚓的实验中每位组长一般都安排女生做记录员、交流员, 男生则主要负责探究蚯蚓的运动和对湿度的反应。为确保本次探究实验有序地开展, 组长根据老师提示对蚯蚓的体形、体色、运动和对湿度的反应这四项特征依次安排组内成员进行探究, 并监督各组员的完成情况, 维持纪律, 合理分配时间等;记录员要负责将小组讨论、探究的要点记录下来, 便于向全班交流汇报;交流员负责向全班汇报交流本组讨论、探究的结果。

3. 预见可能出现的问题。

在设计这次探究实验教学程序时, 我认真构思学生在实验和观察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 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现象、失败的原因, 多提出几个“为什么”, 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带着问题完成。比如, 在这次探究中有如下几个问题: (1) 实验过程中为什么要反复地提醒“用湿的棉球擦拭蚯蚓的体表”? (2) 为什么蚯蚓在玻璃板上运动的时候不按直线走? (3) 如何让蚯蚓在玻璃板上按直线走? (4) 同一条蚯蚓在粗糙的玻璃板和光滑的玻璃板上运动现象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4. 实施探究实验。

我运用《奥运会蚯蚓处理垃圾》的视频导入新课, 然后根据鱼、家鸽等动物的学习规律, 让各组学生在组长的引导下运用学案进行合作探究。这样既注重了前后知识的联系, 也便于学生在后面动物的复习中进行归纳。

(1) 外形篇 (组内一起观察、填写) 。

(6) 思考:蚯蚓是怎样运动的?为什么在粗糙表面运动的速度快?

(3) 反应篇。

(1) 用玻璃棒分别触碰蚯蚓的前端、中端和后端, 观察蚯蚓的反应, 哪端最敏感?

(2) 将2~3条蚯蚓放在纸板的干湿连接处, 用玻璃棒轻轻碰一下蚯蚓, 看到蚯蚓向____侧移动。这一反应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呼吸篇。

(1) 轻轻触摸蚯蚓体表, 有_____________________感觉。

(2) 思考:为什么在整个探究过程中要用棉球擦拭蚯蚓的体表?为什么大雨过后, 地面上的蚯蚓特别多?

(3) 蚯蚓依靠_______呼吸。

以上四部分的探究, 由各组组长带领本组学生, 一一探究得出相应的结论, 这样可以让学生围绕本节的重点和难点, 通过自己动手、动脑, 在组内成员的相互配合下, 既实现了知识目标, 达成共识, 又使自己的实验观察、得出结论、讨论交流、合作创新等科学探究能力得以提升。

(5) 讨论。

你们还想探究蚯蚓的哪些奥秘?

这部分的设置可以使一部分对蚯蚓了解较多的学生, 在老师的解释和帮助下, 得到展示知识的机会, 也让其他学生对蚯蚓有更多的了解。

5. 注重交流、评价。

在规定时间内大多数小组完成探究, 并做好记录, 然后我组织一些组的交流员进行分析、归纳总结, 完成表格。

此外, 我对在探究过程中表现较好和表现差的小组进行评价。

通过评价, 可以让学生在以后的合作学习中克服实验操作的随意性, 增强目的性和规范性。增强学生的自我督促, 相互监督, 从而使探究中操作不规范的现象得到很大改观, 实验纪律得到加强。

6. 前后呼应, 提升情感。

最后, 老师引用达尔文的话:“如果说, 犁是人类最早的发明之一, 那么远在人类生存之前, 土地就已被蚯蚓耕耘过了, 并且还要被它继续耕耘。”那你知道蚯蚓与我们有什么关系吗?该环节既与刚开始的视频导入相呼应, 也让学生“养成保护蚯蚓等小动物”这一情感目标得到升华。

四、教后反思

本节课以学生为本, 以“知识———能力双主线”展开探究活动, 大部分学生能从探究中得出相应的知识, 并根据老师引导, 再把知识内容和学习方法相结合, 从而较好地完成本节的教学目标。

当然课堂探究占用的时间较多, 导致“蚯蚓与人类的关系”这一知识只能简单介绍, 而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空间等, 另外课堂学生的学习效率也没有得到提高。因此, 小组合作探究与学习内容、课堂效率的整合还有待进一步的实践和探讨。

摘要:本课以学生为本, 通过加工教材, 围绕“探究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特征”这一探究实验开展教学。运用《奥运会蚯蚓处理垃圾》视频作为导入, 线索贯穿整节课, 创设科学探究情景, 引导学生投入探究, 让学生充分利用探究实验器材, 在合作探究过程中自主构建“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特征”这一知识内容。

上一篇:检察机关提升司法警察素质分析对策下一篇:邮政银行理财经理培训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