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蚯蚓》教学反思

2024-04-09

《蚯蚓》教学反思(精选5篇)

篇1:《蚯蚓》教学反思

《蚯蚓的选择》教学反思

旧寨小学 向斌

本课主要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实验了解蚯蚓选择的生活环境,但实验的过程学生有些茫然,即对实验的目的不够明确,试验的方法有些粗糙,也不能较好地控制变量,有的学生要同时改变多个条件,这样自然而然影响实验的结果;但是多数学生由于到大自然亲自体验,兴趣极高,所以最后对知识的掌握还是很到位。

特别在说明动物选择合适的环境生活这一过程中表现极其活跃,论据充分。总的来说,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不足之处:

1、观察技能有待提高。

2、学生课堂语言表达的准确性要加强。

3、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多学习新课标,把握好教材。篇二:《蚯蚓找家》教学反思 《蚯蚓找家》 教学反思

《蚯蚓找家》是青岛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15课的内容。本节课我遵循科学概念与科学探究相结合的理念,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共同探究得到新知,在教学中力图使学生掌握对比实验这一科学方法。具体为:

1、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我为学生创设情境,创造科学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猜想、设计、实验、表达、交流的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使学生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我首先提问学生猜测蚯蚓喜欢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然后再做实验,让学生经历猜测——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使他们真切地感受到科学结论必须通过实验去验证的道理。让学生意识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科学,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

2、学生能力培养。在本课的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动手之前先动脑,应该成为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的基本行为习惯。在制定实验计划时,指导学生围绕猜想,通过自己的思考,选择实验材料,设计实验过程,变传统的模仿实验操作为学主动的设计实验,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人,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发展。

3、教学中注重对学生探究“扶”与“放”的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本课研究蚯蚓适于什么生活环境的实验,实际是研究蚯蚓喜欢阴暗还是明亮、潮湿还是干燥的对比实验。做第一个实验时采取对学生“扶”的措施,做第二个实验时,对学生采取了“放”的措施,教学中有“扶”有“放”,这样更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但在课堂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还是显现出来不少的问题:

1、虽然通过采取以上措施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但是经过认真思索后发现,本课的教学设计在开放性方面还很欠缺,没有更深刻地去挖掘教材,没有进一步拓展课堂教学的空间,这样不利于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开发和培养。

2、课堂实验制作简陋。对于时间的掌控还是不怎么到位。整堂课下来,有点头松尾紧,主要是对于第一个实验的设计讨论花了比较多的时间,导致后面时间有点紧凑。3给学生的鼓励还是比较的“吝啬”。学生都是喜欢受到老师的表扬,这样学习的积极性主动也会提高,而我整堂课下来,对学生的赞美和鼓励比较欠缺。

总之,在以后的科学课中要提升自身的修养,在课堂上要为学生创造民主、平等的学习和探究氛围,让学生自主发展。篇三:观察蚯蚓实验教学反思

观察蚯蚓实验教学反思

东风中学 胡少华

八年级上学期教学中有一堂“观察蚯蚓”的实验,重点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和观察蚯蚓的运动。与以前的解剖蚯蚓实验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关键点在于现在的教学越来越重视情感教学,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也要教会学生热爱自然,热爱自然界中的万物,关爱生命。通过对新旧教材的对比,我在进行这节实验课的教学上做了以下的尝试。

一、实验材料的准备

以前很多的生物实验是学生自己准备材料,学生自己从菜场可以买到鲫鱼、花生种子等,而让学生自己准备蚯蚓则很有难度。学校新校区原来是农民的田地,从理论上说应该可以挖到蚯蚓,我在学校新校区找遍了每一个角落,一条蚯蚓都没有挖到。由于家属区到处都是水泥路面,所以学生在家属区里也很难挖到蚯蚓。有学生提议购买钓鱼用的蚯蚓,我否决了这个提议,主要是因为钓鱼用的蚯蚓太小,观察不清楚。第一个难题摆在了我面前,实验材料没有,怎么进行实验? 为了寻找蚯蚓,我只有骑着电动车到乡下去找,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在试车场的北面农田边找到一块较湿润肥沃的地方,不怕弄脏自己的衣裤、鞋子,硬是挖到了30多条大蚯蚓,每条蚯蚓长度在10~15cm之间,很好的解决了实验材料的问题。

当我出示我挖到的蚯蚓时,有好多学生惊叹“好大的蚯蚓”时我的心里得到了慰藉。很多学生体味到了老师的辛苦,做实验时就相对比以前要认真一些。

反思:付出总会有回报,宁愿老师辛苦一些,也要给学生创造一个好的教学环境。

二、实验器具的准备

这个实验要求观察蚯蚓在粗糙的木板上和光滑的玻璃板上的运动速度有什么不同,这就要求要为每个实验组准备一块木板和玻璃板。我从学校计师傅那里找到一些三合板的边角料,自己动手锯出了20块小木板。从玻璃店里找到一些废弃的玻璃,自己动手用刻刀画出了20块玻璃板,并且用砂纸对玻璃板边缘进行打磨,避免实验时玻璃划伤学生的手。由于我在实验前想到了小的细节,实验结束时没有一个学生弄伤自己的手。反思: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对废弃物进行再利用,节约资源。关爱学生,从细节做起。

三、实验规则的制定

以前做观察蚯蚓实验,由于蚯蚓是用体表的皮肤进行呼吸的,在实验过程中如果学

生不好好爱护蚯蚓的话很容易导致蚯蚓死亡。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我想出了一些招。首先是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小杯水和一团棉花,学生在实验中时不时用蘸了水的棉花给蚯蚓擦身子,保持蚯蚓体壁的湿润,从而保持蚯蚓的呼吸正常。

其次,我要求每个小组上交1元钱作为实验保证金,实验结束时如果该实验小组的蚯蚓仍然活着,这1元钱的实验保证金返还给学生;如果实验结束时蚯蚓死亡这1元钱上交给生物实验室。学生有点压力,在实验过程中就不会“虐待”蚯蚓了。更常见到的镜头是学生不断用棉花去湿润蚯蚓的体壁,将蚯蚓当成自家的宠物一般看待了。从实验的情况看,效果很理想,没有一条蚯蚓死亡,学生都拿到了自己的保证金。

反思:通过制定游戏规则增强实验的趣味性,同时增强学生的责任感。

四、实验的创新

在准备这个实验时,生物实验员王慧老师问我要不要准备镊子,我说不用。按教材中的要求是需要用到镊子的,但我觉得实验可以作一些小的修改,不给学生准备镊子,而是让学生直接用手指头与蚯蚓进行“亲密接触”,这样才能观察到蚯蚓体表的黏液和腹部的粗糙的刚毛。同时,如果准备镊子,有些学生会用镊子夹蚯蚓,会伤害蚯蚓的身体,甚至导致蚯蚓的死亡。

课本上的实验步骤相对较少,我给学生增加了一个探究实验:蚯蚓走t字型迷宫实验。我在实验前用包装箱上的纸盒子做成了4个t字型迷宫,实验时在左侧放上蘸了醋的棉花,右侧放上一些小叶子,将全班分成4个大组做这个实验。学生对这个实验很感兴趣,学生做完这个实验惊奇的发现:像蚯蚓这么低等的动物都有很强的学习能力,我们为什么不珍惜现在这么好的教学条件和青少年黄金学习时期好好学习呢?

反思:在教学上没有创新就没有突破,没有创新教学就得不到发展。篇四:饲养和观察蚯蚓学生实验 教学反思 《饲养和观察蚯蚓学生实验》教学反思

鱼洞南区学校 李杰

饲养和观察蚯蚓实验是人教版八年级(上)教材中的一个学生实

验,实验要求学生采挖蚯蚓并制作饲养器进行饲养、观察和实验探究,从课本上的描述来看,本实验似乎很容易开展,但实际上由于实验教学已经是9月中旬,气温较低,蚯蚓的活力明显不强,再加上城里学生存在害怕的心理、采挖蚯蚓困难和实验设计中干扰因素太多等问题,本实验教学难以达到教学要求和目标。

实验教学对目前我校来说还是比较困难的,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我设计了这堂实验教学研究课。课前让八年级各班学习小组的同学分别采集蚯蚓,各组采到五条大而鲜活的蚯蚓就嘉奖一分,结果采到足够的蚯蚓供学生观察。实验教学中,重中之重还是让学生学会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在本次实验教学过程中,有的同学怕蚯蚓,造成观察不仔细,观察时间也太短等因素。但大多数采集并饲养蚯蚓的同学来说,采集与饲养的过程中也充分观察了蚯蚓,上课时也就能够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课堂气氛融洽,师生合作愉快!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篇五:《大班科学活动:好玩的蚯蚓》活动反思

五大亮点引领进步----《大班科学活动:好玩的蚯蚓》活动反思 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物体都以一定的形态呈现在人们眼前,弯绕就是富有变化的形态,香蕉、月牙、毛线团、妈妈的烫发、弹簧等都告诉我们:弯绕是许多物体的自然形态,又凝聚着人们的刻意创造。这种形态不仅体现了物体的美感,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物体的适用性。从这种角度选择若干能与幼儿产生互动的对象,不仅可以提高他们探索事物的兴趣,尝试观察事物的方法,更可以引发他们去想象和创造。说到弯曲我就想到蚯蚓,于是我设计了《科学活动:好玩的蚯蚓》活动,引导幼儿感知蚯蚓的外形特征,了解蚯蚓的习性的过程中,调动各种感官,插上想象的翅膀,与教师一道用明亮的眼睛去观察、用敏锐的心灵去体验,用灵巧的双手去创造,在在弯绕世界里学习、成长。

《好玩的蚯蚓》的活动开展得很成功,也引起了我深深地思考,我觉得活动有五大亮点引领我进步:

亮点一:活动目标准确,做好了整个活动的铺垫。活动目标是整个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整个活动起导向作用。根据中班幼儿发展特点以及本班幼儿的实际水平,结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科学领域的目标制定了这个本班的以情感态度为主要导向的活动目标,特别是我班孩子的语言发展水平相对较弱,平时发言不够踊跃、思维也较局限,为培养幼儿扩散性思维,促进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我把重心放在了根据画面提供的线索大胆想象与表达,并提出质疑,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上面,为整个活动的顺利实施作了铺垫。亮点二:活动过程清晰,促进了教师教学的成功。活动设计由刚开始的猜猜这是什么动物?到通过各种感官去了解这个动物的外形特征,用多媒体这种声音、图像并茂的孩子易于接受的方式了解这个动物生活习性最后发展到爱护这种动物,并以游戏结束。活动流程非常清晰,环环相扣,注意了动静交替,显得有张有驰,对整个活动的成功推进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亮点三:活动方法出彩,调动了幼儿思考的积极性。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活动开始我打破了以往直接出示图片、实物或其他东西的方式,运用了猜图的形式,这个教学方法很出彩,也是活动的一个亮点。我用一支粉笔由画蚯蚓开始,在黑板上倒序式地画出蚯蚓、再画泥土、最后画泥土上种植的树,我一边画一边就听到孩子发出的小声猜测:开始画蚯蚓时孩子说是绳子,不对是伞下面弯弯的柄,到画泥土使孩子说是海蛇-----到最后画出树了,孩子高兴得大叫:“我知道是蚯蚓!”活动引起了孩子极大的兴趣,调动了幼儿思考的积极性。

亮点四:活动环境宽松,激发了幼儿语言表述的愿望。首先,我在设计提问时十分注重提出一些适应不同层次、有益于幼儿发散性思维的提问,如:你猜猜这是什么动物?你认为这个动物在生活在哪里?等等,让每个孩子都能发表自己的见解;其次,特别注意保护孩子运用语言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幼儿争着说、抢着说的时候,用分组的方式引导幼儿相互交流自己的想法,如:活动第二个环节,孩子对蚯蚓到底长什么样有了更多的想法,孩子都急语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时我引导孩子根据材料的投放自由选择取图片组、电脑组、食物组,引导孩子观察、探究中获得信息进行交流,让每个孩子在有说话愿望的时候,有更多的机会说;而且,宽松的语言环境应该是愉快的,是允许出错的。我不以说完整、说对,纠正发音来打断孩子的发言,打断孩子的思路,挫伤孩子的积极性,更多的是肯定孩子的想法:“说得你很有道理,你的想法很棒----”等等,使孩子在肯定中逐渐增强自信心,从而更愿意发言。再者,营造一个非竞争的学习共同体,鼓励孩子大胆的表达自己的语气与假设,如:在谈到蚯蚓没有眼睛它怎么寻找到食物时,孩子纷纷猜测:有的说蚯蚓是用鼻子来闻的,有的说它是用肚皮来感觉的等等,猜测的结果多种多样。整个活动中孩子的发言此起彼伏,连平时难得开口的孩子都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可见,孩子们在这种宽松的氛围中,想说、敢说、大胆说,很好地激发了幼儿语言表述的愿望。

亮点五:活动引导科学,提高了幼儿相互质疑的能力。从汉语语言发展的研究中反映,我们的孩子疑问和质疑类言语不足,有可能对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行动造成影响,因此我把科学领域的教育语言发展有机的整合在一起,为孩子留下质疑的空间,并打破由教师一问到底的方式,积极鼓励孩子相互质疑,如:在孩子讲述自己记录的内容的时候,有的孩子说我发现蚯蚓的头部有一点尖,有的小朋友马上就提出疑问:“你知道他的头为什么是尖的吗?”另一个孩子马上就举手:“我知道,因为长成方形就不象蚯蚓了。”“我知道,我知道------”发言声此起彼伏。这样鼓励孩子从多角度考虑问题,相互质疑,促进了幼儿发散性思维的发展。

活动的不足是教师对孩子平时怕不怕爬行动物关注的不够,把自己的想象强加给了孩子。我自己平时比较怕这种爬行动物,所以潜意识里觉得那些孩子也会怕蚯蚓。但是事实证明我想错了,在进行第二环节了解蚯蚓的外形特征的时候,孩子纷纷提出:“老师你怎么不把蚯蚓拿来个我们看呀?这样我们才看得更清楚呀?”听了孩子们的话我才明白,其实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很强,他们愿意接触自己想了解的物体。今后我要更认真地去解读孩子的心灵,避免主观判断,注重课前多与孩子沟通交流,及时完善活动细节,使自己的活动开展的更好。

附教案:

大班科学活动:好玩的蚯蚓 设计意图:

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物体都以一定的形态呈现在人们眼前,弯绕就是富有变化的形态,香蕉、月牙、毛线团、妈妈的烫发、弹簧等都告诉我们:弯绕是许多物体的自然形态,又凝聚着人们的刻意创造。这种形态不仅体现了物体的美感,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物体的适用性。从这种角度选择若干能与幼儿产生互动的对象,不仅可以提高他们探索事物的兴趣,尝试观察事物的方法,更可以引发他们去想象和创造。特别是故事《曲里拐弯》后孩子对弯曲的动物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基于此,我把建构教材与其它教材有机的整合在一起开展了《弯弯曲曲的蚯蚓》的科学活动,让教师与孩子一道用明亮的眼睛去观察、用敏锐的心灵去体验,用灵巧的双手去创造。在引导幼儿感知蚯蚓的外形特征,了解蚯蚓的习性的过程中,调动各种感官,插上想象的翅膀,在弯绕世界里学习、成长。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初步感知蚯蚓的外形特征,了解蚯蚓的习性。

2、根据画面提供的线索大胆想象与表达,并能提出质疑。

3、培养幼儿细致观察的习惯,体验发现的乐趣,产生探究的欲望,萌发爱护蚯蚓的情感。活动准备:

1、多媒体(有关于蚯蚓的生活习性的介绍)

2、两、三条蚯蚓放置在大盘中,放大镜、镊子、小刀、筷子若干。

3、有关蚯蚓的图片若干布置在墙面上。

4、记录用的纸和笔。

活动过程:

一、这是什么动物?

1、今天老师带来的一个弯弯曲曲的朋友,你们猜一猜是谁?引起兴趣。

2、教师在黑板上倒序地画出蚯蚓、再画泥土、最后画泥土上种植的树。

3、引导幼儿细致观察、想象、并互相质疑。(是蛇,蛇有眼睛,他没有眼睛;是伞下面弯弯的柄――――――)

二、蚯蚓长什么样?

1、介绍材料。(电脑、蚯蚓、图片)

2、幼儿根据材料的投放自由选择,分成人数不等的三组进行观察、探究,初步感知

蚯蚓的外形特征。(教师注意巡回观察,并注意引导、帮助引导一些能力相对较弱的孩子,鼓励幼儿互相交流。)

3、每人做好记录。

4、请个别记录有代表性的孩子讲解自己的记录。(教师引导幼儿认真倾听,并鼓励幼儿提出自己的问题、质疑别人的观点。)

5、小结:蚯蚓的身体是细长的、一节一节的、弯弯曲曲的,头部有点尖,便于钻土,最在最前面,没有眼睛、鼻子、耳朵、脚。他靠皮肤来感觉,靠“蠕动”来“行走”。

三、蚯蚓的其他有关知识。

1、蚯蚓生活在哪里呢?它吃什么呢?蚯蚓被切断了会死吗?蚯蚓有用吗?(引发幼儿原有的知识经验,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2、针对提问,观看多媒体,获得正确的信息。

3、教师示范试验:切断蚯蚓。

四、我是一条小蚯蚓。

1、你喜欢蚯蚓吗?为什么?

2、适时地抓住幼儿的为什么”,教育幼儿要爱护蚯蚓。

2、我们也来扮演小蚯蚓,来帮人们松松土吧!

3、孩子一个接一个搭肩排成4-5队,孩子模仿蚯蚓松土弯弯曲曲地走向户外。

五、延伸活动:带领幼儿到户外去找蚯蚓。

篇2:《蚯蚓》教学反思

泰顺县实验小学

董小娟

本次活动我选择了绘本《蚯蚓的日记》。活动以欣赏封面开始,让一年级学生知道故事的名字,了解蚯蚓的特征,讨论什么是日记开始了本次的活动。因为孩子们认识许多字,所以封面一出来孩子们就很快读出了书名。蚯蚓的打扮和鲜艳的色彩引起了孩子们的兴趣。“日记内容怎么选择”是本次活动的重点。活动中我有针对性的选择了记录蚯蚓开心、害怕、难过的等日记,带领孩子们用想象、猜测等方法来阅读了蚯蚓的日记,让学生明白日记就是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记录开心、难过、害怕等事情,利用他们已有经验昨天、今天、明天帮助一年级学生记住日记一定有日期。

从本次教学的效果来看,寓教于乐,孩子们都掌握了日记的基本书写方式,基于一年级学生初步接触日记的学情,我在如何选择日记方面进行的重点引导。在学生有滋有味地阅读时,顺势引入,最后总结出写日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选择内容;比如“我和朋友”、“学校生活”“经历的事”和“我和家人”。

在共读绘本一环节,我的理念是要发挥每个学生的智慧和观察力,让孩子们深层次的观察。想象“可能发生的事情”。如,第五页是蚯蚓难过的表情靠在蘑菇下面,我的提问是“蚯蚓是什么表情”(幼儿答:难过),“为什么难过?”在这里可让幼儿大胆去猜测和想象,也许和谁吵架了,也许是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玩具、也许是被妈妈骂了······,学生有丰富的经验,如果能将提问延伸到你在生活中有难过的事情吗可能会收到更好的效果,这也就体现出绘本教学的一种随机教育。

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在共读“有礼貌的蚯蚓”这则日记时,当我抛出一个问题:如果你是那条蚯蚓,面对队伍中的那600多只蚂蚁,你会怎么做?我的预设是:勤劳的蚂蚁们,大家好!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我班的学生似思维闸门大开,谢荣杰说:“一百只蚂蚁,你早!”;胡佳豫说:“全体蚂蚁,你早!” 季哲说:“所有蚂蚁,你早!”;王子涵说:“蚂蚁方阵,你早!”;苏逸说:“干脆不说,写在一块牌子上,让它们自己看!”。最后我总结:看来咱们的蚯蚓小弟还没想到同学们的好办法,所以他站了一整天,真的是累极了。不过回家后,他把这件事写成了日记,看来平时生活中小小的事也可以写进我们的日记。

听课的老师在评课中一直在感叹,孩子们在绘本的学习过程中,想象力是极其丰富的,这是作为大人的我们所不能及的。我们一次次惊讶于他们活跃的思维,也许这正是作为一个孩子的视角去看小主人公的生活和世界,更能有心灵相通的感觉吧!

篇3:《蚯蚓》教学反思

中学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观察和实验是研究生物科学的基本方法;而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将科学探究引入初中阶段的生物学课程内容, 不仅能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 体验科学过程, 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与价值观, 同时还能培养其创新精神。在平时的实验探究中, 教师总是积极提供机会让学生亲自尝试和实践, 希望学生尽量将思维打开, 但同时又怕思维太发散控制不住局面。就以《通过室外观察和室内实验探究影响蚯蚓分布的环境因素》一课为例, 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实验探究中所强调的单一变量原则常被忙碌的学生忽略;再有, 学生在实验时会提出很多可能影响蚯蚓分布的环境因素, 但为了便于统一管理, 教师一般会规定水分和光照两个容易操作的环境因素作为探究的变量。长此以往教师教的热情消耗殆尽, 学生又被禁锢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得不到自由的发挥, 学生的主体地位只能在教师的允许下才能得到些许的发挥。为了打破这一尴尬的局面, 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我选择了这节实验探究。

本次实验探究设置了寻芳踪、做设计、亲验证、乐交流和善总结共五个环节。

1. 寻芳踪:

我校属农村中学, 对于采挖蚯蚓有着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 而且我们的学生也经常和父母一起进行农耕, 经常有与蚯蚓进行亲密接触的机会, 比起城市的学生他们更熟悉蚯蚓的生活习性, 胆子更大。我带学生到校门口对面的花圃进行室外观察和采挖, 融入大自然的那份轻松让每个学生欢欣雀跃, 虽然我们没有提前恶补有关蚯蚓生活的任何内容, 但却见他们好像商量好了似的三五成群地在刚刚浇过水的树根、树荫下忙活起来了, 很快有捷报传来:“老师, 我们最先挖到了!”“老师, 我们组挖到一条超大的!”“老师, 我们都挖到好几条了!”这一环节的设置充分尊重学生对蚯蚓的已有认识, 再加上实地观察和采挖, 使学生进一步完善对蚯蚓生活环境的相关知识建构。

2. 做设计:

探究实验的主体是学生, 这就要求在实验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 本次探究没有给学生作任何的框架约束, 希望处处都能体现学生是实验探究的主人。通过昨天的实地采挖, 小组间开始自由讨论、交流蚯蚓喜欢的环境条件, 基本上很快就能将水分和光照两个环境因素确定, 有的组回忆采挖蚯蚓时看到土壤中的树叶和小草, 于是还想到了蚯蚓应该更喜欢肥沃的土壤, 所以确定了土壤的营养也可能是影响蚯蚓分布的又一环境因素。之后我又提了一个问题:“想想你自身喜欢的环境条件, 我们的蚯蚓朋友是不是和你有同感呢?”希望通过这个联系自身的问题可以尽量将学生的思路打开, 果然有一个小组马上说出:“我不喜欢炎热的夏天, 我想蚯蚓可能也不太喜欢高温吧。”根据以上我们所想到的环境因素, 各小组最终确定要探究的主题并完成探究设计报告。

3. 亲验证:

本环节以小组为单位亲自实验验证各组的假设, 最终得出结论。学生的成功和不足都在这个环节充分显现, 当然教师恰当的引领也是避免不足获得成功的关键。

相信教师在之前的教学中也都带着学生做过类似的探究, 不知道会不会和我做同样的处理:做出假设环节会积极引导学生打开思路, 而完成实验环节则规定1-2个容易操作、结果明显且便于课堂管理的主题让学生实际验证。其实教师也在注意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可又被很多诸如乱堂、无法完成教学任务等客观事实所累。因此, 本次实验我做了一个全新的尝试, 在实验前没有做任何的规定, 各小组充分按照自己的想法设计并完成实验, 于是才有了下面久违了的精彩。

下面以“探究温度对蚯蚓分布的影响”和“探究土壤营养对蚯蚓分布的影响”两个课堂实录进行说明。

在探究“温度对蚯蚓分布的影响”时, 学生为使两侧土壤的温度不同, 将等量的热水 (50℃) 和自来水分别加入两侧的土壤 (使土壤保持潮湿) , 将蚯蚓放在两侧土壤中间, 看其喜好。结果两侧土壤中的蚯蚓数量差不多, 学生自己分析可能是蚯蚓未到加热水的土壤之前水已经凉了, 所以效果不明显。虽然首战未捷, 但学生并不气馁。第二天教师在器材中添加了白瓷盘、试管夹和酒精灯, 学生得到启发又想到了酒精灯加热来保持一侧高温的方法, 将蚯蚓放置在磁盘中央时细心地在磁盘底部垫上了一层土, 注意了对蚯蚓的保护;学生在加热的同时又想到了低温可能也能影响蚯蚓的分布, 于是就准备用冰块来维持低温, 学生想得非常周到, 将冰块装在塑料袋中再放在土里, 以免冰化水后使两侧土壤的水分情况不等, 保证了单一变量原则。以上两种处理都是学生的想法, 我都自愧不如。由此我想到“生物学课标”中曾这样写道:实验探究不仅仅是一种活跃的课堂形式, 而更应让学生在自主的活动中体现严谨的科学态度, 同时在不断的完善实验与实际操作中有灵感的迸发, 从而真正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学生在验证“土壤的营养对蚯蚓分布的影响”时, 只关注了要进行实验的变量———土壤营养, 没有考虑其他环境因素的等量设置, 忽略了单一变量原则, 这也是多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常犯的错误。如果直接指出予以改正好像又变成了硬性规定, 学生印象不会深刻, 因此, 我在实验中以提问的方式加以启发, 如“你在挖蚯蚓时发现蚯蚓喜欢日光浴吗?”“挖蚯蚓时你留意土壤干湿程度了吗?”通过回顾挖掘情景的问题式提问帮助学生完善实验设计, 将其他环境因素设置为蚯蚓生活的适宜条件, 保证了单一变量原则, 最终保证了整个实验的成功。

4. 乐交流:实验结束后, 各小组间分享实验得出的结论。

5. 善总结:将实验结果进行汇总, 明确影响蚯蚓分布的环境因素, 进而总结蚯蚓喜欢的生存环境。

蚯蚓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 能够疏松土壤, 提高土壤肥力, 提高作物产量, 同时又能处理生活垃圾, 改善环境质量, 现在蚯蚓又成了我们进行科学探究的小助手, 当实验结束之后, 我们应该好好感谢我们的这群好朋友, 而为朋友们找到舒适的家可以说是对其最好的感谢。课的最后以蚯蚓回归大自然结束, 既让学生学会了爱护动物, 爱护大自然, 同时又再一次使学生重温了影响蚯蚓分布的环境因素。

篇4:《蚯蚓的选择》教学反思

《蚯蚓的选择》这一课中,我以“我们在哪可以找到蚯蚓”引入。我原本设想他们会回答“在阴暗潮湿的地方”。结果,学生们回答我“在土里”,没有达到我预期的设想。课后我深入地思考了这个问题:难道五年级的学生真的不知道蚯蚓生活的环境吗?不然,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我问的问题太笼统,指向不明确。

在做光亮、黑暗的实验中,我用的盒子太短,使得明暗两端区别不够明显,且蚯蚓对环境的反应不太敏感,不能马上做出选择,影响了实验效果。

做干燥、潮湿的实验过程中,应注意,事先不要使蚯蚓粘上干燥的土壤,否则,蚯蚓会很难进行爬动。且土壤得堆成土堆状,土壤不可太少,以便蚯蚓能准确地进行选择。

篇5:《蚯蚓找家》教学反思

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曾经说过:“观察是得到一切知识的一个首要步骤。”古人云:“善观察者,可以见常人所未见;不善观察者,入宝山而空手归。”这说明了只有细心观察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知识,才能丰富自己的经验。我在讲《蚯蚓找家》一课时,学生在设计完计划后,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计划重点观察自己所探究的那个条件(阴暗或潮湿),再通过填写观察记录单,收集数据,对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得出正确的结论:蚯蚓确实是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这样学生对蚯蚓生活环境的认识就不只是停留在自己想象或以往经验的基础上,而是有了一个切身、真实的感受,丰富了学生的经验,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磨课过程中的收获

1、导入方式的修改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所以有个好的导入也是这节课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一开始我设计的是一个有关蚯蚓的谜语,让学生通过猜谜语引出蚯蚓,导入新课。实际上课时,发现学生对这个导入不感兴趣。我就直接出示蚯蚓导入,这样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抓住学生的兴趣点。

2、指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计划

小学生的动手欲望强烈,所以往往忽视制定计划。加之制定计划存在一定难度,更造成学生的反感情绪。因此,我降低要求,循序渐进,让学生逐渐形成能力。起步阶段,可让学生以说为主,说得清了再动手也就不会乱了;接着可让学生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制定计划;随后,学生写起来也就不感到困难了。久而久之,计划在学生的心目中也重要起来,认识到探究活动中不可缺少。

3、实验记录单的设计

由于本学期要继续对实验记录单进行研究,所以对于本节课的实验记录单进行了反复的研究,老想写一个统一的模式。比如,实验材料的.填写,一开始我本想把用到的实验材料都给学生打印上,可是想到要把学生分成两大组去探究问题,都打印上不方便,于是就想到用PPT出示实验材料让学生根据自己研究的条件写上用到的实验材料。在讲完课后,徐老师评课时说到了实验材料的填写很麻烦,可以都打印上,让学生选出自己用到的实验材料。徐老师的这一句话让我豁然开朗,解决了我一直受到困扰的问题,受益匪浅。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认真研究教材和教参,敢于质疑,大胆取舍,努力创新,在实践中力争提高自己的课堂应变能力,逐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上一篇:XX教师节学生代表演讲稿下一篇:农业信息技术发展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