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天佑说课教案

2024-04-09

詹天佑说课教案(通用8篇)

篇1:詹天佑说课教案

《詹天佑》 说课搞

蔡家会明德小学 吕艳林

一、教材

今天我准备的事义务教育课程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第五课《詹天佑》,这一单元课文是以展现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为中心的一组课文。学习这组课文,应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体会“祖国在心中”的崇高信念,增强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这一单元在整个教材中就对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詹天佑》一课是这一单元中的第一课。根据这组课文在这组教材中所占的重要位置以及《课程标准》对六年级学生的具体要求,我是这样确定这一课的三维教学目标的,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会11个生字,积累“杰出、设计、施工、阻挠”等词语;

2、梳理课文层次,掌握文章的结构安排;

3、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4、朗读积累好吃好句,背诵课文中感受最深的部分。过程与方法:“初读感知——再读理解——品读体会”为主要方式的问题引导读文法,学习方法:独立自学,小组合作为主要方式的学生自主学习。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詹天佑的事迹,激发学生立志报国、热爱祖国以及在实践中大胆创新的意识。教学重点:通过人物的言行、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詹天佑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难点:理解两种开凿隧道的好处以及“人”字形线路设计的妙处。

二、课时安排及设想

这篇课文我准备用三个课时完成。第一课时通过检查学生预习情况,解决文中的字词,在学会字词的基础上通读全文,对文章有一个全面整体的印象,使学生知道课文讲了什么人的什么事结果如何,并由此梳理出课文层次,在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逐步读流利,培养学生积极的阅读习惯。第二课时通过几个问题的设计,引导理解课文内容。如:詹天佑是在什么情况下接受了什么任务?在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那些困难?如何克服的?通过读课文,结合提出的问题讨论归纳和朗读感悟,是学生体会出詹天佑的“杰出”和“爱国”的特点,树立起学生们对詹天佑的崇敬之情,从而使学生更加理解课文最后一段的内容。第三课时感悟读文,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进行词句积累,从而水到渠成地完成情感目标的落实,这样也就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突破难点方面我准备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动画演示和朗读课文相结合,使学生理解两种开凿隧道方法的好处以及“人”字形线路设计的妙处。

今天我准备的是第一课时,即学习字词、梳理课文层次、朗读课文。

三、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教学这一课结合我校教研组“加强课前预习,有效落实课堂教学目标”的课研主题,首先做到重点抓学生的课前预习。课前发给学生预习作业题,结合题目学生进行预习,课堂上通过检查预习作业摸清学生自学的情况,再针对具体情况去落实目标,这样教师的“教”就能做到有的放矢。其次,明确学习方法,重视学法指导,课堂上每落实一个学习目标,都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这堂课的学习以“学生自学,小组合作交流”为主要方式。最后,抓朗读训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本课重要的训练内容,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悟,进一步领会詹天佑的精神。

这一课结束前,布置预习作业,发给学生事先设计好的预习作业卡,作业卡的内容就是下一课的学习内容。

《詹天佑》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蔡家会明德小学 吕艳林

教学目标:

1、学会11个生字,积累“杰出、修筑、设计、施工、阻挠、控制、轰动、艰巨、毅然、铲平、勉励、恶劣、泥浆、岔道、居庸关、悬崖峭壁、狂风怒号、惹人讥笑”等词语。

2、读课文,梳理课文层次。

3、练习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学习字词,梳理课文层次。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预习作业卡。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意。

谈话引入课题后,介绍詹天佑这个人物。多媒体课件出示詹天佑的相关资料,学生阅读。

二、三、检查预习情况(检查事先发下去的预习作业题)落实学习目标

1、出示学习目标1并落实

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课件或生字卡片出示本课的生字让学生轮流认读,反复朗读并组词,对个别字的字形与形近字相比较帮助学生识记,作书写指导。

2、出示学习目标2并落实

通读全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教学方法:问题引导法)提问: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引导学生完整准确地表述)指导学生梳理课文层次

(出示学习方法: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最后班上交流,教师引导归纳。教师给出提示:谁?接受了什么任务?怎样做的?结果怎样? 边梳理,便用多媒体课件演示:

爱国工程师——接受任务——主持修筑——提前竣工

结合提示学生独立梳理层次,然后在小组内交流,统一意见后在班上交流。大家一边交流,一边归纳。(归纳结果用多媒体课件展示)

3、联系流利地朗读课文。

学生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然后教师指名读展示,读的过程中教师随时指导读得不好的地方。

四、五、课堂达标检测(发给学生达标测试题当堂检测)布置预习作业,发放预习卡。《詹天佑》 教学反思

蔡家会明德小学 吕艳林

教完《詹天佑》这一课,我的感触颇多,发现了自身的许多不足,发现了自己组织的这堂课还存在许多的问题。下面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今天所上的这一课做一下反思:

一、本节课的三个教学目标落实到位。

落实目标的过程中我将使用生字卡片这种传统教学手段和多媒体教学手段紧密结合,力求达到多练的目的,在反复的认读中学会并识记11个生字,积累一些词语。学习字词,梳理课文层次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我自己认为在这堂课上我始终围绕这个教学重点组织课堂教学,突出了教学重点。

二、结合我校的“抓好课前预习,有效落实课堂教学目标”的课研主题,提前发放预习卡,课堂检测,结合具体情况再学习的方式和布置下堂课的学习任务先自学的方式,抓学生的课前预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良好的自主习惯。

三、授课过程中教师时刻注意学习方法的指导

比如结合学习目标及时出示学习方法,再如梳理文章层次时,以问题引导提示的方式教给学生归纳段意的方法,我想长期的训练后,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会得到锻炼。

四、关注了全体学生的发展

这节课上我尽可能地照顾到好中差的学生,有的学生有两到三次回答问题的机会,而且尽可能地给中下生更多训练的机会,关注每位学生的发展。

五、课堂中存在的问题

1、课堂上学生讨论互动不够积极,(可能是刚接的班,师生、生生互不熟悉的缘故)。

2、朗读课文这一目标落实是时间过于紧迫,教师的朗读指导基本没实施。

3、学生间的相互评价几乎没有(新生对这一活动还没有适应)。

4、达标检测时间过于紧迫,检测结果没有及时反馈。

六、对今后教学的启示

首先教学过程中要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学生有了兴趣不怕学不好;其次,为学生的主动参与提供最大的空间,力求使每一个学生积极动起来;最后,教师力求做到教和学互融,教学相长。

篇2:詹天佑说课教案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六年级十一册第四单元的第17课《詹天佑》。这篇课文写了詹天佑主持修筑第一条完全由我国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的事迹,表现了詹天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杰出才能,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全文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概括介绍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第二部分从当时的社会背景来交代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起因;第三部分按照工程进展的顺序,从勘测线路、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形线路三个方面来叙述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第四部分讲京张铁路提前两年竣工及中外人民对詹天佑的赞扬和怀念,点明事件的意义——有力地回击了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的蔑视和嘲笑。

根据教材建议并结合我校学生地处偏远山区,知识面比较窄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如下: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了解詹天佑修筑铁路的过程,理解詹天佑是我们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3.了解詹天佑使用的开凿隧道的方法以及“人”字型铁路的设计思路。感受詹天佑杰出的才能。

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和本课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课文本身的特点,可制定了以下重点、难点:

了解詹天佑修筑铁路的过程,并理解“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法”、“竖井开凿法”和“人字形线路”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根据小学生认识事物直观形象的特点,以及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把“体会詹天佑克服种种困难时的动力”也就是体会人物的情感世界作为本课的教学难点。这是因为,詹天佑有着常人所不可比拟的顽强意志,有着超人的杰出才华,有着吃苦耐劳,不怕生命危险的奉献精神,有着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而文中并没有直接表述出来,需要老师的引导启发,才会使学生情感与作者的情感达到共鸣,这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因此,我把它作为教学要突破的难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二、【说教法学法】

本课准备用导读式教学法、演示法、自学讨论等方法进行教学。

对于六年级学生的认识和理解能力来说,如果放手让孩子自己去读去思,往往会使他们只停留在文章精彩的情节上,或是抓不住文章的魂。如果为了让他们听懂而老师一味的讲解,学生则会感到乏味不堪。因此,我用导读式教学法,就解决了以上教法存在的问题,在学生自读课文之前,老师提出一些引导性的问题,或核心问题,给孩子一个思维的定向,让他们在老师的引导下,随着老师的思路去阅读、去理解。这样一来,既避免了学生漫无目的的乱读,再加之好奇、探求一切是孩子的本性,他们一定会在不自觉中,兴趣浓厚地进入文章,探求问题的答案,进而学懂课文。让学生带着任务进行定向阅读,对中下等学生起到引路作用,对上等学生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阅读能力差的学生,会在书上划注出现成答案;能力强的学生,会边读边想,准备概括出完整答案。这样优中差兼顾,既避免了学生读书漫无目的,走过场的形式,同时也向学生暗示着抓一段话中重点句子理解文章内容的阅读方法,体现了导学式的原则。

与此同时,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突破教学重点。为了帮助学生认识詹天佑的杰出才干,我还准备让学生动手操作,画出詹天佑根据不同的山势开凿隧道的示意图。在学生汇报过第6自然段的学习成果后时,我运用演示法,通过媒体出示课件,进行演示,结合书中文字进行例解。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我将辅之以生动、极富感染的语言表述,紧扣重点词、句细嚼慢咽。让学生在紧张、极富感染、深受教育的课堂气氛中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

根据本课特点和我采用的导读式教学法,以及大纲对六年级学生阅读要求: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阅读理解、阅读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自读文章奠定扎实的基础。我依然教学生用“读(发现并提出问题)──思(思考问题)──议(讨论解决问题)──再读的方法仔细品味、体会文章的情感”。

三、教学程序

(一)整体再现课文内容。

1.导语激趣。

1905年,当清政府提出修筑京张铁路的计划时,些帝国主义国家极力阻挠、要挟、嘲笑,而当历史的车轮转到今天,外宾对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这一伟大的工程师詹天佑,为什么会赞叹不已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詹天佑》。(板书课题)2.回顾课文,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从整体内容入手,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从矛盾处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一石激起干层浪,达到了“愤”与“启”的目的。

(二)导读全文。

1.学习第一段,抓中心句。

(1)自由读文,边读边思考:詹天佑是怎样的一个人?板书:杰出、爱国

(2)“杰出”是什么意思?(3)詹天佑的突出成就是什么?

2.抓思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学习第二至第四段,完成教学要求1、2。

(1)学习第二段

①提问: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这件事的?(板书:接受任务、修筑铁路、提前竣工)

②指名读第二段。思考:詹天佑是在什么情况下修筑京张铁路的?当清政府提出修筑京张铁路计划时,国际形势如何?板书:阻挠

③“阻挠”是什么意思?为什么阻挠?怎样阻挠?

介绍时代背景,放地理形势图幻灯片,帮助学生了解当时当地的情况,突出能否修筑京张铁路是关系到民族荣辱的大事,从而体现詹天佑的杰出爱国。板书:要挟

④把“要挟”放在句子中理解。

⑤当时清政府任命詹天佑为总工程师时,国内外形势又是怎样? 指导理解“轻蔑”的意思,以及当时当地的自然环境。

⑥面对帝国主义阻挠、要抉、嘲笑和复杂的地理条件,詹天佑毅然接受任务,充分体现了他怎样的精神?(爱国)通过品词析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在字里行间都蕴藏着詹天佑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同时,感悟到作者的措词之准确。

(2)学习第三段。

①浏览第三段,并分层。板书: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线路。

②学习“勘测线路”一层。

轻声读课文,思考:詹天佑在勘测线路时,遇到什么困难?他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又是怎么想的?并划出有关句子。

抓住“精密”一词,体会詹天佑对工作负责的态度和对工作人员要求严格的工作作风,指导朗读,加深理解。

抓住“一定”一词,用高昂的语调,坚定的语气,读出詹天佑为国争光的坚强决心,进一步体现他的爱国精神。③学习“开凿隧道”一层:

第一步:默读课文,思考:詹天佑遇到什么困难?是怎样解决的? 第二步:请学生说说遇到的困难和解决的办法。

第三步:根据学生的理解,画出开凿隧道的草图,请一个同学在黑板上画,其他同学画在玻璃板上。

第四步: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为什么要这样开凿隧道。

(通过读——说——画——说,层层深入,使学生理解了课文,从而突破了难点。)④学习“设计线路”一层。

提示学生用“一读二画三演示”的方法学习本段。

一读:通过自读课文,理解本层的内容。

二画: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画出“人字形”线路图。

三演示:让学生在黑板上边演示火车上山的路线,边解说为什么这样设计。

通过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动眼,理解了内容,突破了难点,使学生在参与中训练,训练中理解。

师述:詹天佑高度的智慧和杰出的才能就是在同当地自然环境的斗争中体现出来的。今后,我们在学习文章时,不但要注意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还要注意人物所处的自然环境,弄清当地的情况才能对文章理解更透彻。

板书:当时当地的情况。

篇3:《整数指数幂》说课教案与评析

【说课教案】

《整数指数幂》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上册第22 章第2 节第3 课时.下面我将从内容和内容解析、目标和目标解析、教学问题诊断分析、教学过程设计、目标检测设计五个方面, 阐述我对这节课的设计.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1.内容

整数指数幂及运算性质.

2.内容解析

整数指数幂是在正整数指数幂的基础上, 对幂指数的进一步探究和推广.它是幂的延伸和发展, 也是对幂的认识的一次提升, 为后续科学记数法完整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基础.

正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推广到整数指数幂, 采用的是从特殊到一般的不完全归纳法完成的. 验证的关键是将非正整数指数幂转化成正整数指数幂, 这一过程蕴含着类比的思想和化归的思想.

运算性质适用范围的扩大, 使性质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从而给式的运算带来更大的便利.

基于以上分析, 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对整数指数幂运算性质的理解及运用.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目标

(1) 理解数学规定:当n为正整数时, a-n=1/an (a≠0) 的合理性, 体会类比的思想.

(2) 整数指数幂运算性质的推广, 体会化归的思想.

(3) 根据运算性质进行运算.

2.目标解析

达成 (1) 的标志:类比a0=1 (a≠0) 的规定, 学生能够体会数学规定:a-n=1/an (a≠0) 的意义和合理性.

达成 (2) 的标志: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 能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 完成对运算性质的验证和推广.体会化归思想在问题研究中的作用.

达成 (3) 的标志:学生能够根据算式的形式和特点, 选择恰当的性质进行运算.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学生容易将a-n=1/an (a≠0) 理解成是证明出来的;对于整数指数幂运算性质的推导, 学生容易受已有经验 (正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 的影响, 试图将其转化成乘方的形式解决.克服第一个难点, 关注同底数幂除法性质的限定条件, 通过类比让学生理解a-n=1/an (a≠0) 是为了让同底数幂除法的性质能够适用于m<n的情形而作出的规定.克服第二个难点, 教师在性质推广中, 通过举例推导引导学生将负整数指数幂转化成正整数指数幂, 给学生以研究方法上的引领和示范.

基于以上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整数指数幂运算性质的推导.

四、教学过程设计

数学课堂教学是有理、有序、有效的育人活动. 合理的教学设计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建议的要求, 本节课的教学将从以下五个环节展开:回顾·设疑·导课、探究·交流·推广、应用·对比·感悟、总结·归纳·提升、作业·巩固·加深.

环节一、回顾·设疑·导课

【教学内容】学生独立思考, 得出结论, 完成填空.师生共同回顾正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 教师提出:如果将性质中限定条件里的“正”字去掉, 性质是否还成立呢?

【设计意图】设置疑问, 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和数学思考走进课堂, 从而引出课题.这里没有采用计算训练的方式来回顾旧知, 目的是让学生对运算性质的本身有更清楚、更准确的认识, 为接下来的性质推广及后续的应用奠定基础.

环节二、探究·交流·推广

【教学内容】提出问题:同底数幂除法的运算性质在m不大于n的情况下, 还能否使用呢?

学生根据分式的基本性质, 由约分不难得出这两个算式的结果.教师在和学生共同回顾a0=1 (a≠0) 的意义的基础上, 通过类比得出规定:a-2=1/a2 (a≠0) .

类似地, 为了让同底数幂除法的运算性质能够适用于a5÷a8, a2÷a6这样的运算, 应该做出什么规定?学生通过思考得出问题的答案.

概括起来, 为了让同底数幂除法的运算性质能够适用于m<n的情形, 应该做出什么样的数学规定?学生通过类比, 归纳出结论.

体会数学规定:一般地, 当n为正整数时, a-n=1/an (a≠0) 的意义及合理性.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数学规定, 同底数幂除法的运算性质才能够解决m<n的问题.不仅如此, 这样的数学规定还能够实现负整数指数幂和分式之间的相互转化, 还可以使分式的书写形式变得更简单.教师提出问题, 加强学生对上述问题的理解, 举例a-5=_____;a-6=______;1/a7可以写成_____的形式, 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规定的意义.

【设计意图】以同底数幂除法的运算性质作为研究的载体, 以问题的形式创设情境, 类比a0=1 (a≠0) , 说明a-n=1/an (a≠0) 这一数学规定的意义及合理性, 在引出负整数指数幂的同时, 去掉了同底数幂除法运算性质中m<n的限定条件, 扩大了性质的使用范围, 实现了性质的第一次推广.提出设问, 通过探究得出答案, 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 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和乐趣.

【教学内容】通过前面的学习, 我们知道am中指数已经由原来的非负整数扩大到全体整数,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继续弱化性质中的限定条件呢?去掉“正”字, 探究性质是否成立.

教师示范:

即:a-4÷a3=a-4-3

学生交流合作, 完成对算式a5÷a-3, a-2÷a-5, a0÷a-6的验证.

【设计意图】通过前面的研究, 学生对am中的指数又有了新的认识, 由原来的非负整数扩大到全体整数, 由此, 教师提出是否可以继续弱化性质中的限定条件, 去掉“正”字, 探究性质是否成立. 学生在教师举例验证的引领和示范下, 通过类比和转化验证性质的成立, 体会化归思想在问题解决中的作用, 进而实现同底数幂除法运算性质的再次推广.

【教学内容】我们再来看一下其他几条性质, 它们限定条件中的“正”字也可以去掉吗?我们来选择同底数幂乘法的运算性质进行验证.

活动要求:1.类比同底数幂除法的研究过程, 写出几个同底数幂乘法的算式, 要注意指数的多样性. 2.先独立思考, 再小组合作, 结合算式验证.

【设计意图】类比同底数幂除法运算性质的推广, 对同底数幂乘法的运算性质进行探究. 学生根据活动要求, 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汇报展示的方式, 经历寻找研究素材、推理归纳的过程, 进而验证了性质的正确性.对于其他几条性质, 由于探究的方法十分相近, 因此, 由教师说明其正确性, 并没有让学生逐一推导, 而是采用课后思考完成.这样既节省了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 同时也留白给学生, 扩大了学生思考的空间.

环节三、应用·对比·感悟

练习:计算 (1) x2y-3 (x-1y) 3, (2) a-2b2· (a2b-2) -3, (3) (2ab2c-3) -2÷ (a-2b) 3.

【设计意图】例题、习题的选择遵循了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的原则, 学生独立思考并交流做法.在加深对性质的理解的基础上, 通过对比实现解题方法上的优化.真正把课堂交给学生,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环节四、总结·归纳·提升

【教学内容】问题解决到这里, 本节课也即将进入尾声, 请同学们谈谈这节课你在知识上和方法上的收获和体会.

本节课, 我们以同底数幂除法的运算性质作为研究的主线, 类比a0=1 (a≠0) , 规定了:一般地, 当n为正整数时, a-n=1/an (a≠0) .并以此作为基础, 逐层弱化了性质中的限定条件, 进而将正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推广到整数指数幂, 从而使运算更加简便.随着学习的深入, 幂的指数还可以扩大到有理数的范围.

【设计意图】认知能力的提升来源于不断的反思和总结, 首先由学生畅谈本节课知识上和方法上的收获和体会, 然后教师再现本节课的研究脉络和知识体系, 加深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实现对本节课的提升.

环节五、作业·巩固·加深

【教学内容】课后作业:必做题:89 页1 题、2 题;选做题:91 页7 题.

【设计意图】布置作业是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 同时根据不同程度的学生设计了分层次作业.

【板书设计】略.

【设计意图】板书设计力图保持概括性、系统性以及示范性等.

五、目标检测设计

有梯度的目标检测题目, 让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中都得到收获, 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课堂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带有遗憾的艺术, 我深知在我的教学设计中同样伴随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 但这恰恰是让我不断走向成熟的关键, 我非常珍惜这次历练的机会, 同时也真诚地希望各位专家给予指导!

【评析】

立足学情 开启智慧 导引方法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正整数指数幂的基础上, 对整数指数幂学习的进一步深入和拓展, 是对性质条件数域的推广, 通过数学思想方法的有效渗透, 发展学生后续的数学学习能力.

教师紧紧抓住了运算性质的条件推广主线作为显性明线, 把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主线作为隐性暗线, 从学生的具体学情出发, 双线并用, 把学生从知识层面的学习引领到数学学习方法的研究上.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以学生原有认知为基础, 对教材进行重组构建

教材中对于a-n=1/an (a≠0) 的规定, 对于学生理解而言略显生涩, 特别是教材中的假设部分, 学生总是有理解上的误区, 认为是把正整数指数幂性质用错了条件得到的结果.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出发, 将新知识纳入学生原有知识体系, 让学生深刻体会数学规定的意义和合理性是本节课的亮点之一.

得到a-n=1/an (a≠0) 的规定后, 教材从同底数幂乘法的性质出发, 验证其他性质的推广.考虑到学生思维的延续性, 教师延续零指数幂的规定得出除法的一贯应用, 首先验证了同底数幂除法法则的性质, 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正向迁移.教材在探究环节要求验证其他所有性质的适用性, 考虑到在数学思维层面具有重复性, 在课堂上只探究了同底数乘法性质的适用性, 让学生感悟其他性质的得出, 通过数学常用的同理推理即可获得验证.

通过对于教材的重组构建, 使教学能够立足学情, 克服“只强调死记结论, 不重视知识形成过程”的急功近利的“结论式”的教学心理, 并使学生对数学的研究方法有一定的体会, 能够逐步加深对数学学科本质的理解.

二、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着眼于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数学的学习既是知识的学习, 又是方法的学习.在教学中探索数学思想方法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整体素养, 而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途径通常是课堂教学.本节课中, 教师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贯穿教学始终, 类比零指数幂的规定到负整数指数幂的规定, 通过从特殊到一般的试验验证, 获得正确性的结论, 并在学生自己举例验证的环节渗透分类的思想, 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升华.

三、通过培养学生质疑精神, 引导学生理性思考

数学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要重视启发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本节课教师在问题设置上努力创设开放而有界的空间, 通过学生自己举例验证并体会严谨推理过程, 鼓励学生感受问题的发现、提出和质疑过程, 让学生养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思考的习惯.

四、通过深度对话助推学生生命成长

篇4:《背影》说课教案

《背影》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理解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叙事纪实散文,其最大的特色是以新颖独特的视角,截取人物状态中最鲜明、最动人的瞬间——父亲的背影来构建文章,用朴实无华的语言抒发浓浓的父子深情,是散文中的精品。学习这篇文章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认识家庭成员间的美好感情,陶冶他们的情操,提高他们鉴赏和品味散文语言的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结合本课内容和文章特色,我从新课标的三个维度出发确立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2.能力目标: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理解文章关键句的含义,体会朴实语言中的深情。

3.情感目标:深刻体会本文表现的父子间的浓浓亲情,激发孩子理解父母,热爱父母的思想感情。

三、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针对本文感情真挚、语言朴实的特色,我把教学重点确定为品味朴实而饱含深情的语言,理解特定情景中父亲的感人形象;把教学难点确定为深刻体会父子间浓浓的亲情,激发孩子理解父母,热爱父母的思想感情。

四、说教法学法

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难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1.情境导入法;2.诵读教学法;3.合作探究法;4.迁移教学法。

在学法上,我遵循“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品读为主线”的教学思路,采用诵读法、圈点勾画法、合作探究法,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既学到知识,又提高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设计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难点,解决教学重点,我按以下四个环节来展开课堂教学:1.听一听;2.读一读;3.品一品;4.说一说。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听一听”这一环节,我以“情”为切入口,首先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聆听韩红的一首《天亮了》,然后在悲伤的旋律中讲述一对年轻夫妇怎样在缆车发生意外的瞬间,用双手高高地举起自己的孩子,而自己却永远掉落在山谷中的动人故事,让学生感受人世间最伟大的父母之爱,创设情感氛围,导入新课,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目的。

(二)读课文,说父亲

在“读一读”环节,我先指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勾画圈点,要求学生根据课文中叙述的事件、描写的细节内容,以“我从课文中感受到了一位 的父亲”的句式说话,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初步感受父亲的形象,为下一环节的深入研习做好铺垫。

(三)选点突破,辐射全篇

在品读过程中学生会很容易把目光放在“买橘子”这件事上,这是文中感情的聚焦点,也是本课我设计的教学重点。这一环节我主要通过“品一品”去实现教学目标,具体操作步骤如下:第一步概括第六段的内容,分析此段层次。这一步骤主要是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学习作者层次分明叙述事件的方法。第二步感受外貌描写对父亲形象的表达作用。如文中写到父亲的穿戴“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这些颜色让我们看到一个沉重的背影,折射出父亲到处奔波,家境惨淡,十分艰难的情景,在这种情况下还不忘为儿子买橘子,着实让人感动。第三步品味动词运用、动作描写对父亲形象的表达作用。如 “攀”“缩”“倾”三个动词,细腻而又简练地写出了父亲爬月台的整个动态过程,表现了父亲爬月台的艰难。第四步品味语言描写对父亲形象的表达作用。如“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表明父亲担心儿子是否能顺利到达北京,真是关怀备至。第五步品味作者的情感抒发对父亲形象的表达作用。文段中作者的流泪以及流泪的叙述,更是从深层次表现“父爱子,子怜父”的深情。总之,这一段作者层次分明、语言朴素、情感深沉地描写了父亲的背影。我重点引导学生朗读、理解、赏析,达到“选点突破,辐射全篇”的教学效果。

(四)真情诉说,情感迁移

最后是“说一说”环节。在这一教学步骤中,我安排一个情景活动展开教学,具体分三步来完成。第一步是“激情”。先让学生聆听刘和刚的歌曲《父亲》,营造课文中需要的情境和氛围,在此过程中,让学生一边听一边看屏幕显示的一幅幅老父亲的画。第二步是“煽情”。在歌曲将近尾声时,我动情地说:“听着深情的歌声,看着画中父亲满脸沟壑般的皱纹、艰辛的背影,再想想你那在田间辛勤劳作的父亲,或背井离乡在外艰辛打工的父亲,或为了生活奔波劳碌的父亲……同学们,此时你最想对父亲说一句什么话呢?”第三步“动情”已水到渠成,我让学生把自己最想对父亲说的那句话表达出来。此时,学生沉浸在真情诉说的感动中。我抓住时机,鼓励学生课后拿起手中的笔,及时把自己所感受到的父爱记录下来,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篇5:《詹天佑》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詹天佑》是北师大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6组主题为“科学精神”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记叙了詹天佑在修筑北京到张家口这段铁路中,不怕帝国主义的重重阻挠,克服各种艰苦的困难,提前完成修筑任务的英雄事迹。表现了詹天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卓越才能,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在课堂上习惯了读书方式的交替运用,有一定的阅读速度、阅读理解能力和听说读写能力,有初步的合作探究能力。

三、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1、学习课文4-7自然段,了解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的事迹,体会詹天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深入实际、认真严谨、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抓住重点段、句、词,理解课文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了解詹天佑修筑铁路的过程,通过描写人物言行和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詹天佑的精神。

难点:理解詹天佑开凿隧道的方法和“人”字形线路。

四、教学、学法

教法:

1、品读

2、精思

3、感悟

4、演示

5、合作探究

学法:

1、边读边画边想,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增强其思维能力。

2、抓住重点词句品味,体会思想感情,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

3、采取多种多样的“读”,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4、小组交流探究,合作创新。

五、设计理念

1、《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发挥学生在阅读中的自主性、积极性。因此,本课的教学通过多种读书形式,使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特别是引导学生细细品读课文的精彩片段,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知力,受到情感熏陶。

2、现代教育的新理念是学生本位,自主探索,发展为本,终身学习。自主合作探究既是一种学习方式,又是一种教学方法。为此,本课力求创设开放互动的课堂情景,运用动口、动

手、动脑于一体的教学方法,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六、预设流程

一、复习导入,质疑激趣

1、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詹天佑是一位怎样的人?板书:杰出、爱国

2、课文通过什么事来体现詹天佑的杰出与爱国的?板书:修筑铁路

3、学生质疑,如:他在修筑铁路中做了哪些工作?遇到哪些困难?怎样克服的?

(让学生在复习上节课内容的基础上引出新课,在老师定向的引导下,一下子捕捉住课文的重点段,然后再从重点内容入手,去仔细品味、剖析表现人物品质的每一个事例,这对全文来说起到了居高临下,总览全局的作用。)

二、浏览课文,整体把握

浏览4-7段,思考:詹天佑为修筑铁路做了哪些工作?板书: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线路

三、品读精思,感悟中心

(一)学习第四自然段

1、自由读,思考:这段话主要围绕哪句话来写的,这句话在这里起到了什么作用?(抓住本段的中心句,使学生对文段内容有总的了解,阅读起来思路更清晰。)

2、默读,思考:詹天佑是怎样开展勘测线路的工作的?从中你体会到他怎样的科学精神?

A、要求学生边读边画边想,并做批注,写下阅读感悟。

(让学生带着任务进行定向阅读,对中后生起到引路作用,对优生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阅读能力低的学生,会在书上画出重点的关键的语句;阅读能力强的学生,会边读边想,准备概括出完整的答案。这样兼顾到全体学生,避免了学生读书漫无目的,走过场的形式。)

B、学生同桌交流阅读的感悟。

(创设机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交流学习感悟,从而学会如何抓重点句子理解文章内容的阅读方法。)

3、感情朗读,品味语言

(学生通过读中悟,悟中读,体会詹天佑坚持完成任务的坚定决心和顽强的意志。)

4、小结:詹天佑不怕困难、不怕嘲笑,亲力亲为,勘测线路。——深入实际、认真严谨

5、引导学生归纳本段的学习方法:读——思——议——读

(本部分教学策略,源于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时间。要珍惜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二)学习第五、六自然段

1、运用刚才的学法自学这两段。自学提示:

(1)默读,思考:詹天佑在开凿隧道工作中遇到了什么困难?怎样克服的?分别用“——”和“~~”线画出语句。

(2)小组合作画一画:两种开凿隧道方法(“两端凿进法”、“中部凿井法”)和“人”字形线路的草图。说一说:这样做的好处。

2、学生汇报

3、了解两种开凿隧道方法和“人”字形线路设计的好处。

(以学生为中心,给学生展示的机会,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手脑并用,通过讨论、画画、演示,从视觉上感知,使学生对开凿隧道的方法和设计的线路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体会到詹天佑的聪明才智。符合《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的“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的理念。)

(三)小结:勘测线路,詹天佑做到了精益求精;开凿隧道,表现了他超人的智慧和才能;“人”字形线路的设计,又体现了他的创新精神。工作中他时刻不忘为国争光,为人民争气,真不愧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勇于创新

(四)学习第七自然段

1、讨论:京张铁路提前两年竣工,为什么说给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引导学生联系上文内容“是个笑话”、“还没出世呢”等内容,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中国工程师不但能建成京张铁路,而且提前两年竣工的自豪感。

2、反复地朗读这一段,指导学生读出自豪的语气。

3、想象说话:

(1)如今,当游览中国的外宾看到詹天佑的铜像,看到京张铁路这一伟大工程,都会赞叹不已,他们会发出怎样的赞叹?

(2)你最想对詹天佑说什么?

(学生有了前面的品读、理解、感悟,说话训练使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扩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能力,进而使学生认识到詹天佑的确是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中国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使得文章的主旨得到了升华。)

4、感情朗读,深化理解

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重点句子、段落,反复朗读,从中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励学生刻苦学习,从小立志为祖国建设作出贡献。

四、课外延伸,深化主题

学生汇报课前搜集的有关詹天佑的资料和我国铁路建设方面的新成就。

(这样设计,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不仅使学生把知识延伸到课外,而且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得更为透彻。)

七、板书设计

詹天佑——杰出、爱国

接受任务阻挠要挟

勘测线路

修筑铁路开凿隧道学生的简笔画

设计线路

提前竣工有力回击

篇6:《詹天佑》说课稿

本课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七组的第一篇讲读课文。本组课文是小学阶段的最后一组课文,学习时要注意综合运用小学阶段掌握的语文基本功,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在运用中得到复习巩固,为进入中学打下坚实的基础。课文以人物姓名为题,选取了詹天佑一生中最典型的事迹——主持修筑京张铁路,说明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遇到的各种困难,通过具体的事例体会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教学难点是弄懂詹天佑能成功地修筑京张铁路的原因。本课安排2课时,我这里设计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根据教材特点及学生情况确定以下目标:

1、情感目标——了解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的事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立志为祖国作贡献的思想感情。

2、知识目标——学习生字新词。

3、能力目标——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思想感情;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二、说教法

《课标》指出:“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读懂课文,要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正确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提高认识,受到思想教育”。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情况选择恰当的教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此确定具体教法如下:

1、从整体入手,弄清课文讲了什么,然后围绕中心(杰出、爱国)突破难点,让学生在具体环境和事例中自悟自得。

2、处理“詹天佑在什么情况下接受任务”这一内容时,采用以读代讲法;处理“勘测线路”这一内容时,采用抓重点词句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方法;处理“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时,采用讨论法等。

三、说学法

根据《课标》要求,结合生源情况,确定如下学法:

1、圈点批注法——让学生边读边画边想,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增强其创造思维能力。

2、体悟法——抓住重点词句品味,体会思想感情,受到思想教育。

3、朗读法——进行各种各样的读,诸如默读、诵读、分角色读等等,培养朗读能力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说程序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出示詹天佑肖像的投影。

2、简介詹天佑。

(二)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1、快速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有关詹天佑的哪些内容。

2、边读边画出受感动的地方。

3、检查。

(三)品析课文,深入理解。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想一想讲了什么。

2、说一说这三句话分别告诉了我们什么。

3、出示幻灯:“这是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干线。”

(1)这句话和“这是一条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干线”比较有什么不同?

(2)从“第一条”、“完全”、“我国”等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4、学习“当时”的情况部分。

(1)默读2、3自然段,思考:清政府提出修筑京张铁路为什么受到帝国主义阻挠和要挟?詹天佑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接受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任务的?

(2)教师引读,初步理解内容。

(3)出示幻灯:“消息一传出,全国都轰动了,大家说这一回咱们可争了一口气”。思考: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读一读:“帝国主义者却认为这是一个笑话”为什么?出示幻灯:“有一家外国报纸轻蔑地说:‘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你对这句话是怎么理解的?

(4)再读课文,体会詹天佑的爱国思想。

5、学习“勘测线路”这部分内容。

(1)默读本段内容,画出你受感动的句子。

(2)同桌交流看法,说说句子的意思。

(3)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内心活动和思想感情。

(4)交流: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出自工程人员之口”;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修筑的……失掉信心。”联系上下文谈谈对这两个句子的认识。

(5)朗读。

(6)总结学法。

6、自学5、6自然段,思考:

(1)开凿“居庸关”和“八达岭”两个隧道,詹天佑采用了哪两种不同方法?

(2)詹天佑是怎样解决火车爬坡的问题的?

(3)学生自学,讨论,画示意图。

(4)检查。

7、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

(1)京张铁路提前竣工的原因是什么?

(2)外宾看到这项伟大的工程时会怎样赞叹?

(3)再读,体会。

(四)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体悟中心思想。

篇7:詹天佑说课稿

一、说教材。

《詹天佑》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二组的一篇讲读课

文。课文写了詹天佑一生中最主要的事迹——主持修筑第一条完全由我国自主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表现了詹天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卓越才能,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三、说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导入新课。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进入新课学习,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水到渠成。上

课前,我布置学生自主预习,广泛搜集有关詹天佑的资料。上课伊始,让学生交流讨论了解詹天佑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接着,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对詹天佑的兴趣,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清末,中国由昔日的鼎盛大国已经落到任人宰割的地步,洋人面瞧不起中国人。詹天佑是怎样的为中国人争口气的呢?怎样维护祖国的尊严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詹天佑》这一课,我想大家学完本文,就一定会被詹天佑的爱国热情所感动。

(二)初读感知

为了让学生对课文有整体的感知,我让学生通读课文,划出生字词,给文章进行简单地分段。

(三)合作探究,突破重点。

以第二三段为例

首先,我要求学生细读第2、3自然段,然后让学生考虑“詹天佑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接受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

第一步:学生细读全段,找出重点词:阻挠、要挟、嘲笑。

第二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阻挠、要挟、嘲笑”等词语。

第三步:在理解以上词语的基础上分组讨论:帝国主义列强是怎样阻挠的?阻挠不行就要挟,怎样要挟的?目的是什么?嘲笑什么?

第四步:教师范读,注意语气。然后学生试读。

(四)有感情地朗读,深化理解。

从京张铁路修筑成功,验证了詹天佑杰出的才能和对祖国的热爱。我让学生

从课文中找出重点句子、段落,反复朗读,从中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励学生刻苦学习,从小立志为祖国建设作出贡献。

(五)总结全文,课外延伸。

篇8:《光源光的传播》说课教案与评析

【说课教案】

《光源光的传播》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第一节。下面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策略、目标和目标解析、教学问题诊断分析、教学过程设计以及目标检测这七个方面, 阐述我对这节课的设计。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内容的地位及作用

《光源光的传播》是学生学习光学的入门课, 是光学一章的开篇, 对于激发学生学习本章的兴趣至关重要, 同时又能使学生意识到, 光现象在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 对人类生活有重要意义。

学生在实际生活以及小学《科学》课中, 对光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 学习这部分内容旨在让学生将对光的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另外, 光的直线传播、光线等知识是学习几何光学的基础, 为进一步学习光的反射和折射提供知识和方法上的准备。

2.本节内容分为三个教学版块

(1) 探究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

(2) 了解光的应用;

(3) 了解光的传播速度。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思维活跃, 求知欲旺盛, 对自然界中的很多现象充满好奇, 而且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动手能力, 形象思维比较好, 但他们对实验探究的设计与实施还不是十分顺畅, 在数据收集以及根据收集的数据总结得出结论方面还须多加锻炼, 归纳总结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一部分学生对于较为抽象的知识理解有困难。本节课在教学上采取了实验探究的方式, 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使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亲身经历来形成他们对问题的体验。充分发挥学生主导作用, 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 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教学策略

1. 注重学生体验, 实施探究式教学

准备实验器材, 让学生根据自己以往的生活经验, 结合小学《自然》知识完成实验, 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机会, 为他们搭建展现自己的舞台, 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课堂。让学生独立总结、概括出“光的传播”相关知识, 从而完成本节教学内容。由于学生刚刚接受探究教学, 虽然已经有前几章的铺垫, 但学生还不十分熟悉探究的流程。教师将重点引导学生探究, 使学生充分体验探究过程, 在引导学生探究物理知识的同时, 渗透以人为本的培养理念。释放学生心灵, 张扬学生个性, 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2.改进实验器材, 加强课堂实践, 提高课堂效率

按以往的常规教学, 本节课要准备很多器材, 很麻烦, 还要不断制造烟雾环境, 不够环保。所以我改进了实验器材, 使现象明显, 易于操作, 对比强烈, 提高了课堂效率。

四、目标和目标解析

1.目标

(1) 观察光在空气、水、玻璃中的传播现象, 知道光沿直线传播是有条件的, 认识反射、折射现象;

(2) 了解光在社会生活与生产中的一些应用;

(3) 了解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

2.目标解析

达成 (1) 的标志:学生能够知道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是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传播。

达成 (2) 的标志:学生能够了解光沿直线传播在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应用。

达成 (3) 的标志:学生能够解释一些与声学相联系的现象, 并能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

五、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为了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我主要思考了如何引导学生解决:怎样显示光路, 光能在哪些物质中传播;怎样设计实验, 探究“光总是沿直线传播的吗”这两个问题。重点放手给学生进行实验探究。考虑到教学时间有限, 本节课把第三个教学目标作为课下自学内容留给学生, 而把设计与组织“光总是沿直线传播的吗”这一问题的探究活动作为本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六、教学过程设计

物理是注重思维的学科, 观察与实验更是物理学科的基础。物理课堂教学是符合认知规律, 有逻辑、有条理, 注重思维训练的育人活动。合理的教学设计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建议的要求, 本节课的教学将从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环节一:激情设疑, 引入新课

教学内容:色彩斑斓的光, 使我们的世界绚丽多彩、美丽迷人。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神奇的光的世界。请欣赏视频 (一段精彩的激光舞表演) , 感受光带给我们的震撼! (教师要极富激情, 很有感情)

你们知道这千变万化的光是从哪里来?又是怎样传播的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光源光的传播》 (板书课题) !

设计意图:动感的舞台、绚丽的灯光给人以强烈的视觉震撼, 激发学生兴趣。设置疑问, 激发强烈的学习欲望, 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和思考走进课堂, 从而自然引出新课。

环节二:巧妙点拨, 实验探究

教学内容:

问题一:如何提高课堂效率, 如何让学生自主实验并突破教学难点?

解决方案:1.详略得当, 改进实验器材, 抓好实验、提高效率。

具体做法:这节课我们设计了两个探究环节, 一是探究光能在哪些物质中传播, 得出光的传播介质;二是探究“光总是沿直线传播的吗”。第一个探究是第二个探究的铺垫, 让学生有感性认识:光可以在空气、水、玻璃等透明物质中传播, 为第二个探究的“放”做准备。器材简单, 易于上手, 学生很快便能得出结论。

由于本节课要探究光在空气中、水中、玻璃中, 以及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 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 光射向镜面等情况下的光的传播路径, 如按常规方法, 需要准备很多仪器, 而且光从空气射入水中, 光从空气射入玻璃中的实验现象也不是十分明显。所以我进行了仪器改进。最后, 除“不均匀糖水溶液”实验, 在一个实验箱中就能演示这节课所要探究的其余实验, 而且现象非常明显。不均匀糖水溶液的配置成功, 也让学生有了强烈的感性认识, 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1.自制光学实验箱:将装“波力海苔”的透明容器两侧分别粘一个小平面镜, 一块玻璃砖。在容器下面装滴有牛奶的水, 使容器上面充满烟雾。

2.不均匀糖水溶液的配置:用开水配置四种浓度不同的糖水, 用化学实验室的长颈漏斗分别注入, 把溶液分层。最先注入清水, 然后按浓度从小到大顺序分别注入糖水。

设计意图:两个实验相辅相成, 第一个探究让学生有了感性认识, 并为第二个探究做准备, 避免学生面对器材无从下手的情况发生。不均匀糖水溶液实验让学生观察到光在上层均匀的水中沿直线传播, 在下层不均匀糖水中却发生了弯折, 对比强烈, 印象深刻。

问题二: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 如何指导学生操作, 怎样记录观察现象?

本节课的重点是第二个探究实验, 要将课堂全面放手给学生, 最后再收回来。但如何放, 如何收, 让我颇费了一些脑筋。为此我专门请教了教研员王丽英老师和林树艳老师。

我们在第一次试讲时发现, 学生拿着手里的实验器材不知道如何使用, 不知从何入手, 不知如何做实验。然而如果这时老师说得过多, 又会束缚学生的思维, 无法真正放开课堂。

解决方案:1.实验操作的提示既要到位, 还要点到为止;2.教师的过渡语以及问题的设置或者温馨提示都要给学生以提示作用, 要恰到好处。

具体做法1:明确问题、示范引导、烟雾演示、示范记录。

师: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或者生活现象猜想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径是直线) 大家的猜想是否正确呢?光在空气中是不是沿直线传播的?我们来证实一下。大家请看 (教师打开激光笔, 将光点投射到墙上, 学生没有看到光的路径) , 请注意观察。 (教师打开激光笔, 用小喷壶制造水雾环境, 一束绿色的光显现。学生非常惊讶, 发出“啊”的惊呼声。)

师:借助水雾的环境, 我们看到了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径是一条直线。为了更形象直观地显示光的传播路径, 我们可以采用作图的形式。你们说, 可以用什么表示光的传播路径呢?

生:可以用线。

师:什么线?

生:直线。

师:好, 可以画一条直线。为了便于研究, 请大家把老师的实验结果记录在报告单上, (切换展台) 大家看老师 (教师示范记录实验现象) 。

设计意图:本节课的难点之一是如何显示光的传播路径。根据生活经验, 学生猜想出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径是直线。教师借助水雾环境证实了学生的猜想, 也间接告诉了学生, 烟雾环境能够显示光路, 不着痕迹地突破了一个难点。为了收集证据, 并为后来总结归纳做准备, 我们特意设置了一个环节, 在实验报告单的第一栏, 教师给学生示范如何记录收集实验现象, 这也解决了如何指导学生收集证据、记录现象的问题。

我们没有告诉学生具体怎样做, 只是提供足够的器材, 让学生带着教师设置的问题去探究, 还要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应该做什么来探究我们要研究的问题。也就是说, 既要放手给学生, 还要让学生清楚要干什么, 从而在探究的过程中观察现象、发现问题、收集信息、得出结论。

具体做法2:过渡引导, 进入探究。

师:我们知道了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光在玻璃、水等其他介质中, 也总是沿直线传播的吗? (在说玻璃, 水时加重语气, 做铺垫, 有引导作用) 科学是严谨的, 仅仅靠猜想是不够的, 怎样检验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呢?

生:做实验!

师:是的, 实验是我们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接下来就让我们进入实验探究环节。

设计意图:恰当的过渡语言, 使课堂自然过渡到实验探究环节。

具体做法3:探究前, 介绍器材, 使学生明确其功能。

重点介绍光学演示箱的结构以及事先配好的不均匀 (强调) 的糖水溶液。

设计意图:实际上, 我们很多老师都习惯将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印在实验报告单上, 但很多学生不会认真看, 或者在有限的时间内因忙于动手实验根本不看。所以在器材的介绍过程中, 应该让学生明确器材的功能, 减少学生实验的盲目性, 使实验效果更好。

具体做法4:利用温馨提示适当点拨、指导。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探究、体验并不等于不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必要的提示。实验前我在温馨提示上做了点文章。由于有了第一个实验的基础, 学生根据提示很容易用提供的器材让光在一种介质或者两种介质中传播, 从而发现实验现象、收集证据。

具体做法5:收集证据与实验同时进行。

师:1.实验时, 各个小组间要团结合作、群策群力、分工明确, 有人实验, 有人记录;2.实验时, 小组可以选派代表随时把发现填写在前面的实验报告单上。注意:重复的就不要再填了。

设计意图:实验前的铺垫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节省了时间。

环节三:对比梳理, 归纳总结

教学内容:

问题三:如何根据收集的证据归纳梳理出实验结论。

八年级学生因为刚刚接触物理学科, 没有经过利用实验收集的证据进行分析归纳得出结论的系统思维训练, 面对众多证据, 出现了不知从哪方面进行总结归纳的情况。

解决方案:1.巧妙设计实验报告单, 渗透分类思想, 让学生有抓手;2.问题的设置要具有启发性, 引导性。

这是我设计的实验报告单:

设计意图:由于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的第一个证据收集教师已做了示范, 学生很容易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记录, 使学生填写报告单的过程比较顺畅。

具体做法1:巧妙设置问题, 对比分析、引导归类。

下面我根据课堂实录, 讲讲学生是如何逐步总结归纳出结论的。

师: (过渡语) 请大家观察报告单, 对表中收集到的证据信息进行对比、分析, 哪几组证据可以归为一类?你的理由是什么?经过归纳概括你又能得出什么结论?

师:阐明观点时一定要有理有据。其他小组同学可以提出质疑, 也可以评价同学的观点, 更可以亮出你的主张。 (小组讨论)

(1) 学生对比分析证据, 按介质个数分类, 得出初步结论。

生:可以把一种介质的分为一类, 两种介质分为一类。

师:你能指出哪几个序号是一种介质的吗?你发现此时光的传播路径怎样?

生:实验序号1、3、4 是一种介质, 而且我发现光的传播路径都是一条直线, 所以我认为“光在一种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 对光在同种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学生发现问题, 提出质疑。

生:我不同意他的结论, 序号7 不均匀糖水也是一种介质, 可此时光的传播路径是一条弧线。

师:你能快速地发现问题, 并大胆质疑, 真的很棒!那我们应该如何完善这个结论呢?

(3) 在教师引导下, 学生归纳总结, 得出结论。

生:在同种均匀介质中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我们发现, 在不均匀糖水溶液中, 光的传播方向发生了改变, 不再是直线, 变成了曲线。所以光在不均匀介质中不沿直线传播。

师:那你认为光在什么条件下才能直线传播呢?

生:结合实验1、3、4、7, 我认为在同种且均匀的介质中光才沿直线传播。

(4) 学生根据实验2、4、5 的证据进行总结, 当光斜射入两种介质表面时, 学生说光是折线传播, 教师引导为:光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

师:真为你们高兴, 你们非常棒, 掌声送给自己。

师:我们在物理学中经常会用到这种分析问题的方法, 我们要学会在众多证据或数据现象中, 经过对比、分析、归类、归纳、总结, 从而得出结论。而且要力求使结论严谨、全面、准确。这也是我们物理学科的魅力。这种分类思想在我们以后的学习中会经常遇到。

经过实验探究, 我们知道了光不总是沿直线传播。光沿直线传播是有条件的, 条件是 (停顿一下) ———

生:在同种均匀介质中。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掌握处理实验证据的方法, 渗透分类、对比的物理思想, 让学生学会分析, 即横向、纵向比较分析。学生经过对比分析归类初步总结, 再质疑, 再逐步完善。这个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光在两种介质表面传播的特点, 学生总结的结论虽不准确, 却恰恰证实了学生是通过动脑梳理总结出来的, 是有生成的课堂。这也达到了我们培养锻炼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分析、归纳总结能力的目的。

环节四:应用感悟, 学以致用

教学内容:影子的形成。

设置手影比赛, 尝试解释影子的形成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增强体验, 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 激发学习的兴趣, 并加深对光沿直线传播的理解。

教学内容:学生总结收获与体会, 结合教师板书 (将知识纳入系统) 。

设计意图:加深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实现本节课的提升。

环节五:作业巩固, 拓展延深

教学内容:

布置作业:1.参照课本59 页家庭实验室, 制作针孔照相机, 课下交流展示;2.上网查询有关小孔成像、日食月食等有关光沿直线传播应用的资料;3.你知道光速有多快吗?光速如果与现在的声速相等, 会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新问题的出现, 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让学生的思维从课堂上飞出课外, 促使学生进行新一轮的探究, 激发并保持学生乐于探究、继续探究的延续性。

板书设计:略.

设计意图:板书设计力图保持概括性、系统性以及示范性等.

七、目标检测设计 (略)

【评析】

做一个思考着的行动者

杜威在九十多岁时感慨:“教育是一门神秘的艺术。它是无尽的, 这种无尽、无限、无边, 这种意想不到, 这种生命美好的相遇, 你是需要带着情感去领悟的。”生活和物理之间也没有什么界限。作为物理人, 我们应该将怎样的课堂呈现给我们的学生?怎样让他们在成长的路上多一些物理的记忆, 多一些来自物理的经历?怎样将物理学科的魅力发挥出来, 提升孩子们的能力, 伴随他们生命中的每一程?这都是我们应常常思考的问题。

本节课是光学的起始课, 从“带给人强烈视觉震撼的激光舞”入手, 一开始就抓住学生, 将学生带进绚丽多彩的光世界。从学生的具体学情出发, 仅仅围绕着“光总是沿直线传播的吗”这条线索, 把学生对光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层面, 逐步把学生引领到物理学习方法的研究上。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能力。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以学生原有认知为基础, 突出重点, 大胆取舍

将光传播信息、能量、光速等内容安排在学生课后自学完成, 有效节约了课堂时间, 突出重点, 学生能自学的教师不教, 体现以生为本, 少讲多学, 为学生服务的教学理念,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加强实验探究设计的教学, 着眼于学生能力的提升

本节课非常注重实验探究在物理教学中的设计与实践, 设置的实验环环相扣, 教师注重引导点拨。在教师指导下, 学生主动学习, 互助学习, 在动与静的结合中完成了学习任务, 提高了科学素养。我们知道, 许多物理知识都是通过观察、实验, 经过认真的思考总结出来的。本节课面向全体学生, 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 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创新意识。

本节课的最大突破是就地取材制作教具, 不但提高了课堂效率, 也增强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自制光学演示箱以及配置的不均匀糖水溶液, 实验效果很好, 突破了难点。学生通过自己动手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得出结论, 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研究懂了, 这种成就感会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原动力。让学生主动学习, 热爱学习, 是为人师者共同的追求。

三、倡导小组合作探究, 构建学习共同体

我们常说, 教育是慢的艺术。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成长环境等因素的不同, 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以及兴奋点也不同。本节课在实验中倡导学生小组合作、相互协作, 合理分工, 使小组成员全员参与实验, 并在合作学习中明确自己的职责和承担的角色, 有效创建了学习共同体, 最大限度地发挥团队优势, 使合作学习有序、有效。培养了生生间的合作、沟通能力。在汇报环节生成了诸多问题, 通过师生互动、生生评价、质疑交流、相互启迪互助的方式解决问题, 把课堂还给了学生, 使学生在思想碰撞的过程中不仅实现了知识的落实, 也学会了倾听和交流。课堂气氛活跃, 充满了生命力。

四、渗透分类思想, 培养质疑精神, 注重学生思维训练

在分析论证环节, 学生已把实验现象科学记录在报告单中,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感受问题的发现、提出和质疑及最终得出结论的过程, 让学生养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思考的习惯。教师在此环节注重引导学生掌握处理实验证据的方法, 同时渗透分类、对比的物理思想, 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及分析、归纳能力, 凸显了教师的智慧, 以及立足于学生, 以学生为主体的那份尊重与大气。

五、加强体验, 追求生命的阳光与丰富, 关注学生生命成长

上一篇:那风的记忆作文900字下一篇:集团优秀员工代表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