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课詹天佑教案

2022-06-27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第五课詹天佑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第一篇:第五课詹天佑教案

第五课 童趣 教案

5 童

趣(第一课时)

备课教师 锦屏镇一中 王千

【教学目标】

1.学习积累重点词语

2.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领会课文大意,理解文章叙事顺序,了解各层大意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熟读并背诵课文;

难点:了解文言文的特点和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

李白有一首诗《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作者把月亮想象成了“白玉盘”“ 瑶台镜”,这是作者对朗月的美好感受,但“白玉盘”“ 瑶台镜”都已不是“朗月”本身,这种超出事物本身之外的乐趣,我们称之为“物外之趣”。今天我们共同来体味清代文学家沈复在童稚时代的这种乐趣。 2.作者及作品

沈复(1763—?),字三白,号梅逸,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清代文学家。

《浮生六记》一部自传体作品。记叙了他与妻子陈芸志趣投合,情感深厚,愿意过一种布衣素食而从事艺术的生活。因封建礼教的压迫和贫苦生活的磨难,理想终未实现,经历了生离死别的惨痛。《浮生六记》共六卷:《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有英、法、德、俄等多种译本。本文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

二、 初读课文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下列字音(出示小黑板)

童稚

( zhì

) 藐小 ( miǎo ) .. 项为之强

( jiāng ) 鹤唳云端( lì ) .. 怡然称快

( yí ) 凹凸

( āo tū ) ... 土砾 ( lì )

( hè ) .. 庞然大物

( páng )

癞虾蟆

( lài há ma ) ....

2. 点名朗读,老师指导句子的停顿

3. 默读课文,分组交流,试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出示小黑板)

(1)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张,睁开;秋毫,鸟类到了秋天,重新生出...来的非常纤细的羽毛。后用来比喻最细微的事物。)

(2)故时有物外之趣。(故,所以) .(3)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私,暗自、暗暗地) .(4)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5)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徐,慢慢地。)

.(6)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鞭,用鞭子抽打。) . (7)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于,在。) .(8)徐喷以烟。(以,用。) .(9)蹲其身,使与台齐。(其,自己。) .(10)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为,被。) .

4.小组交流,共同翻译课文

翻译指导:

(1)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2) 文言文直译方法:

①译。译出偏义复词、古今异义词、活用现象和通假字等文言现象。 ②换。在翻译时应把文言词换成现代词,把单音词换成双音词 ③删。删去不译的词

④选。选用恰当的词义翻译,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常见,因此选用恰当的词义进行翻译

⑤补。在翻译文言文时应补出省略成分,主要是省略句式、内容缺省。 ⑥调。特殊句式翻译时需要调换顺序,主要针对倒装句。

⑦留。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地名、职称、器具等,可照录不翻译

5.展示成果,各组派代表分段翻译。 6.学生纠错,强调重点词语。 7.学生齐读并试背课文。

三、练 习

1.指出代词所代之物

(1) 必细察其纹理(代藐小之物)

(2) 昂首观之(指代蚊子) (3) 观之兴正浓

(指代二虫)

(4) 驱之别院(指代癞虾蟆)

2.一词多义

(1) 时:余忆童稚时 (时候);

故时有物外之趣 (时常) (2) 观:昂首观之

(看) ;

作青云白鹤观

(景象) (3) 神:定神细视

(精神,注意力);神游其中

(感受,想象) (4) 以:徐喷以烟

(用) ;

以丛草为林

(把)

3.文中有些词语一直沿用到现在,有的已化为成语,试着找出并解释这些词语

庞然大物

明察秋毫

怡然自得

四、小 结

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文言文来源于古代汉语口语,现代汉语也来源于古代汉语口语,只要有信心,并不难学。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一是要熟读、背诵;二是要用心领悟;三是不断积累文言词汇。

五、作 业

1.背诵课文

2.课后研讨与练习二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备课教师 锦屏镇一中 王 千

[教学目标] 1. 巩固文言词汇以及文章背诵

2. 体会文章中细致观察及联想和想像的作用 3. 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自己的想像力

[教学重点、难点]

探究“物外之趣”的根源,学习用天真烂漫的童心细致观察事物,善于想象,增加生活情趣

[教学过程]

一、 检查作业

1. 指名学生背诵课文

2. 指名学生口译课文以及重点字词翻译

二、 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疏通了文义,学会了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放法,这节课我们一起探讨一下作者所提到的“物外之趣”。

三、 研读课文

㈠ 展示学习提纲

1. 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本文记叙了哪几件趣事。

[提示]①观蚊成鹤

②神游山林

③鞭逐虾蟆

2. 根据作者的记叙,你觉得作者提到的 “物外之趣”指什么?

[提示] “物外之趣”,指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是作者根据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从中得到的乐趣。它是一种精神体验。应该理解到,作者把原来这三件自然之物大化、美化、情感化、理想化。感到奥妙无穷而乐在其中,这便是“物外之趣”。这表明作者在幼年时已经有了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3. 你认为“物外之趣”是怎样产生的?

[提示]①要有敏锐的观察力 ②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㈡ 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教师根据[提示]进行指导

四、 拓展延伸

1. “我”为小虫打抱不平,为什么只是“驱之别院”,而不是将癞蛤蟆处死? [提示]珍惜生命,处置有度,本性善良,只要符合逻辑即可。 2. 请同学们把自己的童年趣事与大家分享。 3. 这篇文章使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提示] 要善于观察,观察要敏锐,加之丰富的想像,就能成为富有情趣的人联想和想像是创新的基础。我们要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自己的联想和想像的能力。我们要保持青少年特有的好奇心和富于幻想的特点,勇于实践,做一个敢想敢做,勇于开拓的人。

不拘泥于统一的答案,学生只要说出自己的感想即可。

五、 小 结

本文是作者追忆童年生活的一篇富有情趣的散文,为我们展现了童年的乐趣,希望同学们一直能够保持这样的童心,善于观察,善于联想,做一个

生活中的有心人。

六、 作 业

回忆自己的童年趣事,写一写自己曾发现过哪些“物外之趣”

[教学反思]

第二篇:第五课 文化创新教案

第五课

文化创新教案

一、本课设计意图

教育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〇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〇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〇文化创新的作用。

〇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〇文化创新的途径。

〇文化创新要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2.能力目标

〇结合文化的交流、传播和继承、发展,感悟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创新的能力。

〇结合人类社会实践不断发展的历史,分析文化不断发展、创新的能力。

〇初步具备认识和处理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关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〇初步确立文化创新的思想意识,投身社会实践,积极进行文化创新。

〇具有善于学习各民族文化长处的思想意识。

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汇集实例,说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和发展的重要根源,阐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评析国际文化交流的典型事例,阐明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的相互交融是文化发展和创新的重要途径。

二、教材分析

本课的逻辑结构分析

本课由引言和“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文化创新的途径”两个框的内容构成。

第一框“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共设三个目。

第一目“不尽的源泉,不竭的动力”,通过活动导入,引出文化创新与社会实践之间的关系,以开启下文。接着阐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新问题、新情况层出不穷,这就要求思想理论、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要解决新矛盾、新问题。无论是思想理论、

73

科学技术还是文学艺术,如果不能反映生动、丰富的社会生活,不能回答社会实践提出的新问题,它们的生命力也就衰竭了。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永葆美妙之青春,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它能与时俱进,不断解决实践中提出的新问题。同时,社会实践不断发展,也为文化发展和创新提供了更好的资源、条件。

第二目“巨大的作用,深刻的意义”,主要阐述文化创新的作用。文化创新源于社会实践,反过来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正如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源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反过来又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以巨大的理论指导作用一样。在教学过程中,请引导学生体会:思想理论、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创新,不是为创新而创新,而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实践,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层意思是从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上讲的。在学习过程中,还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与哲学》课中实践与认识之间的辩证关系进一步理解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这一教学内容。

从文化自身来说,创新是其生命力所在。任何民族的文化,如果不能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回答新问题,为实践发展起推动作用,它的生命力也就衰竭了,也就不存在发展前途。从这个意义上说,创新是文化的生命。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前途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创新力的大小。中华文化之所以在世界文化相互激荡的环境中呈现出勃勃生机,根本原因就在于它具有巨大的创造力。中华文化绵延不绝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过程。

可见,文化创新是推动社会实践向前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促进自身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动因。

第三目“呼唤文化创新的时代”,主要引导学生了解文化创新的方法。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创新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因此,要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造,不是在书房里苦思冥想,而只有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深入广大人民的生活,了解他们的呼声,了解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真正关注他们的根本利益,从他们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才能实现文化创新。事实证明,任何有生命力的文化作品,无不是源自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

第二框“文化创新的途径”设三个目。

第一目“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通过活动导入,引导学生体会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任何文化创新都离不开社会实践,从这个意义上说,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文化创新既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过程,也是一个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流、融合、借鉴的过程。第一目侧重说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关系。

传统文化既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也是实现文化创新的前提。离开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民族文化的创新也就成了一句空话。我们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应该尊重传统文化,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毛泽东指出:“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尊重传统文化与“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统一的。如果不结合新的时代特点,

74

不根据新的社会实践要求赋予民族传统文化以时代气息和时代特色,传统文化也就失去了自身的生命力。

第二目“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批判性地继承传统文化并赋予时代的活力,这是实现文化创新的一条重要途径。文化创新的另一条重要途径是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借鉴、融合。世界各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特色,有自身的长处。不同民族文化在相互交流、融合的过程中,经过综合创新,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可以说,人类文明的创新史,就是不同民族文化交互融合、不断创新的历史。没有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争妍斗艳,就没有世界文化的多姿多彩,也就没有人类文化的不断发展和创新。

应该看到,作为一个民族的重要标识,不同民族文化是有差异的。有差异就难免有矛盾甚至冲突。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要发展、要创新,就不能因为不同文化之间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差异,就盲目排斥其他民族和国家的文化,而要在尊重差异的前提下汲取其他民族和国家文化的长处。这就需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熔铸百家的气魄、科学分析的态度。

在学习、借鉴其他民族和国家文化的过程中,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

第三目“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主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在文化创新过程中要克服“守旧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两种错误倾向。

文化创新离不开继承传统文化。但是,如果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那么,也就谈不上文化创新。那种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倾向,即“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做法,也是不利于文化创新的。关于“守旧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第十课中还会涉及到。

在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现文化创新,就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大胆吸收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创新。

探究活动的设计意图

探究活动一介绍了中国世纪大采风活动。古代称民歌为风,因此称搜集民间歌谣为采风,现在泛指搜集民间一切民俗、艺术等材料。这次活动突出的是实现小康、环保旅游、城镇建设的主题,以中小城市、乡镇和西部开发建设为重点。采风的目的是为了创作更多的优秀作品。要引导学生明白采风从民间得来的活生生的艺术形式和材料是进行文化创新的源泉,可以为文化创作提供新的素材、新的艺术形式、新的灵感等。在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到,采风活动是一种社会实践,它是文化创新的动力与源泉。

探究活动二旨在引导学生体会不同的社会实践对文化作品有不同的影响,认识实践是文化创作源泉的道理。

探究活动三介绍了柳公权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形成了新的书体——柳体,丰富了中国书法艺术,为书法艺术增添了新的气息和活力。引导学生举出其他发展、繁荣文化的例子,例如,齐白石对国画技法的发展等,从而让学生明白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

75

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探究活动四旨在从多个角度引导学生体会实践是文化创造和发展源泉的道理。

探究活动五结合雕塑艺术、我国文学艺术的发展过程,引导学生体会文化创新是一个立足于实践基础上的“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过程。

探究活动六结合“孝”这一中国传统道德内涵的变化,帮助学生体会文化创新要批判继承传统文化这一道理。

探究活动七旨在引导学生感悟不同特色的文化相互交流、借鉴、融合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

探究活动八旨在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实现中华文化创新要善于吸取其他民族文化的长处,综合创新。

探究活动九引导学生辨析三种不同的观点,形成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增强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课重点、难点分析

.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首先,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源泉。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动力。新的文化形态的诞生、旧的文化形态的消亡、先进文化的发展,都是在社会实践中实现的。

其次,文化创新对社会实践有着巨大的作用和深刻的影响。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文化创新又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2.如何在文化创新中坚持正确的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要坚持正确的方向,必须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要对传统文化超越创新,就意味着突破,意味着创造一种既适应时代要求又不失民族文化特质和民族精神的新文化、新文明。在这里,超越创新和批判继承是相辅相成的,批判继承是超越创新的基础。没有批判继承,所谓超越创新就是一句空话。反过来,超越创新是批判继承必然要求,没有超越创新,所谓批判继承就毫无意义。所以必须既坚决反对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倾向的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全盘西化”论,又高度地警惕和防止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的传统保守主义、守旧主义、封闭主义。

对我们来说,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文化交汇点上,坚持把批判继承和超越创新辩证地统一起来,既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使之内化为我们民族的主体意识,又从时代的要求出发,赋予它以崭新的时代意义,使之同时代精神相融合,努力开拓、创造中国特色的新文化。同时还要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辉煌。

76

相关资料

守旧主义:对待传统文化的错误倾向之一。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因袭旧的习俗、观念、制度等,拒绝接受新文化和外来文化。

民族虚无主义:对待传统文化的错误倾向之一。它和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是相关的,是虚无主义在民族问题上的表现,民族虚无主义无视民族特点,抹煞民族差别,否定民族文化传统和历史遗产,甚至认为民族是虚构的概念,从根本上否认民族的存在。

三、教学建议

教学提纲

第五课

文化创新

一、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不尽的源泉,不竭的动力

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源泉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2.巨大的作用,深刻的意义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3.呼唤文化创新的时代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是一个呼唤文化创新的伟大时代

人民群众从来就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当代中国文化创作者的使命和职责

二、文化创新的途径

.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立足于社会实践

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2.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

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3.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把握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本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克服“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

77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基本流程图示

2.典型案例引入

新民歌导人

组织学生参加搜集新民歌、新民谣的活动,激发学生对新的文化创新作品的兴趣,提高对社会实践是文化创造的不尽源泉、不竭动力的认识。

78

教师可在活动前,确定采集民歌、采集童谣的活动主题。然后组织学生分组制定采集方案,确定介绍新民歌的人员和各自要完成的任务。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通过学生的分析、讨论,深刻了解采集新民歌活动对文化创作有哪些作用、采风活动与文化创新的关系。可以采用演唱新民歌、朗诵新民谣、对优秀作品进行文化评论与文艺分析等形式。

3.形成新的理念

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实践作为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性活动。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

4.师生共同探究

〇探究活动一

可由教师介绍第四届中国世纪大采风活动的有关情况,联系中国世纪大采风活动及其成果,组织学生讨论采风活动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〇探究活动二

建议在完成这一活动时,可组织学生搜集、整理鲁迅和高尔基的成长经历和文学风格方面的材料,鼓励学生介绍两位作家的代表性作品。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对比分析和讨论两位作家的文学作品所反映的社会实践有何不同。例如,鲁迅和高尔基都写过自己的童年,他们的童年有什么不同?

〇探究活动三

在这一探究活动中,建议组织学生漫谈中国书法,鼓励学生介绍中国历代著名的书法艺术流派、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品,体会我国书法艺术正是由于不断创新才获得生生不息的生命力的道理。

除了漫谈中国书法艺术,还可以漫谈中国绘画、中国服装、中国医药、中国手工艺等。

〇探究活动四

选择学生熟悉的艺术作品分析文化创新的意义,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和感悟,启发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文化作品,说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和发展的重要根源。

5.学生践行要求

引导学生采集民歌民谣,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79

第二课时

文化创新的途径

.基本流程图示

2.典型案例引入

第一种方法:名诗导入

教师可让学生先谈谈对自己影响最大的古代诗歌。然后请教师就我国古代诗歌作一些说明。《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距今已有约3000多年历史。当许多民族和国家还没有文字的时候,我国已经有璀璨的诗歌艺术。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中国的诗歌艺术始终走在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的道路上。从《诗经》、先秦散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直至现代文学艺术,可以看出中国文学艺术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历史。

第二种方法:名画导人

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可以安排学生搜集有关徐悲鸿艺术创作及其代表作品的材料。也可由教师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或其他方式展示徐悲鸿

80

的《奔马图》,启发学生分析这幅作品的特色,体会其“融汇中西、纵贯古今”的特点。

除了展示徐悲鸿所画的马,还可以展示齐白石画的虾、黄胄画的驴、郑板桥画的竹。可以尽可能多地展示中国绘画艺术不同流派、不同作家、不同风格的代表作品。

3.师生共同探究

〇探究活动一

建议由学生搜集泥雕、石雕、竹雕、玉雕、木雕、牙雕、根雕、沙雕、冰雕等各种雕塑艺术的材料,并由学生在班里做评论和介绍,引导学生感受文化艺术推陈出新、不断发展的道理。

〇探究活动二

关于“孝”的问题,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到底什么叫做“孝”?在现代社会“孝”有哪些新的变化?中国的“孝”与外国的“孝”有哪些不同?讲究“孝”是否就一定意味着要在父母身边生活?还可以鼓励学生搜集中国古代关于“孝”的格言警句。

〇探究活动三

为了帮助学生拓展思路,可参考下面的典型事例。

交响京剧。中国传统京剧采用西洋交响音乐的演奏方法,使京剧走向现代化。被称为“集交响乐与大歌剧元素于一体的”交响京剧,以一个整齐建制的交响乐团来伴奏一整出京剧传统戏,是一次大胆的尝试。现代京剧充分利用歌剧、舞剧、灯光、布景等多种元素为京剧服务。

〇探究活动四

在组织学生完成这一活动时,建议教师组织学生对《梁祝》这一经典曲目进行讨论。

①中国传统乐曲加入西洋乐器演奏的形式对演出效果的影响;

②如何看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创新?

③找出相关的或类似的文化创新的事例。

如果有条件,可以将这节课改在音乐教室上课。通过现代化的音响设备,一边展示优美动听的音乐,一边进行关于中外文化教育交流的讨论。

〇探究活动五

组织学生收集材料,现场辩论,教师作出总结。

学习方法指导

鼓励学生利用网络收集、获取、筛选信息,增强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四、教学评价建议

评价方式

建议结合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学生个人评价、小组评价、学生互相评价等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81

自我测评及参考答案

有人说:“文化创新来自创作者的灵感。”也有人说:“文化创新主要靠创作者的聪明才智。”你对此有什么认识?为什么?

参考答案

以上两种认识都是错误的。因为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源泉,也是文化创新的动力。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不可能从事任何有价值的文化创作,文化也不可能创新和发展。所以,文化创作者要有“灵感”、要发挥“聪明才智”,归根结底要投身于社会实践。

五、教学资源链接

大型交响乐《梁祝》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是陈钢与何占豪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时的作品,作于1958年冬,翌年5月首演于上海获得好评,首演由俞丽拿担任小提琴独奏。它取材于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以越剧中的曲调为素材,综合采用交响乐与我国民间戏曲音乐表现手法,依照剧情发展精心构思布局,采用奏鸣曲式结构,单乐章,有小标题。以“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坟前化蝶”为主要内容。全曲大概二十八分钟,首先五分钟叙述梁祝爱情主题,然后是快乐的学校生活,接着是十八相送。从第十一分钟开始进入第二段,祝英台回家抗婚不成,楼台会,最后哭灵。第二段和第一段长度差不多,也是十一分钟。最后一段是化蝶,可说是整曲再现。

曲子开始几声拨弦声和着长笛,好像在云端的感觉,以此揭开序幕,有如从天上俯瞰人间,拨开云层,人物景象由模糊慢慢变得清晰。首先由小提琴奏出主题,二长二短加上一个结束句,绵绵长长,幽幽远远,仿佛祝英台在身旁说着昔日的往事。然后再低音重复一次主题,仿佛回到人间。

管弦乐总奏主题,这时大提琴代表的梁山伯也出现了,两人情意绵绵,大小提琴和鸣奏主题,渐渐地小提琴主导旋律并引进管弦乐再强调一次。乐音渐歇,木管接续旋律慢慢落下。小提琴独奏深情舒缓带点内省的音色,表示祝英台对未来疑虑不安,但还是坚定相信自己。勇敢去爱吧!情绪轻快,笛声嘹亮,大提琴也婆娑起舞,有如风光明媚三月天两人春游。小提琴展现技巧,风华绝代。

相聚虽好总有分别,快乐情绪之后就是离情依依十八相送。将主题变奏缓缓奏出,有如迈不开的步履,却终究不得不离去。大小提琴二重奏,紧密结合,难分难舍。在这段末尾由弦乐第一次奏出哭调主题,预言悲剧结局。

第二段发展部里面有三小段:强、弱、强,也就是快、慢、快。开始如大浪涌来的管弦乐声代表祝父的反对,连续几个小节下行乐句,好像在说:不可以!不可以!小提琴则

82

猛烈与之抗衡,两者冲突渐渐上升,最后全体合奏梁祝主题表示恋情曝光,一波波涌来浪潮终将这主题给淹没。

楼台会小提琴委婉地诉说情意,大提琴拨奏聆听。轮到大提琴倾诉爱意,小提琴一旁随和。突然,音乐急转而下,运用越剧中嚣板的“紧打慢唱”手法,梁山伯因过度悲伤绝望而病逝。

祝英台在被迎娶过门途中,停在梁山伯坟前哭灵,小提琴以凄厉声调哭出:梁兄呀!碎奏、断奏哀痛欲绝旋律,有哭声,有跪行,其中还有些回忆片段。渐渐地泪眼开了,哭声歇了,心意已决,在悲愤低音锣声中,纵身投入突然爆开的坟墓中自尽,音乐同时推向高潮。

乐曲的最终部分再现“化蝶”,在轻盈飘逸的弦乐衬托下,爱情主题再现,梁山伯与祝英台从坟墓中化为一对蝴蝶,在花间自由飞舞,永不分离。

“彩虹万里百花开,花间彩蝶成双对,千年万代分不开,梁山伯与祝英台。”

第三篇:第五课弟子规教案

第五课 或饮食

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流利地诵读课文,有节奏地朗读课文。

2、 学生简单理解长幼有序、尊敬长者的道理和一些典型的做法。

3、 背诵课后古诗,简单了解诗人李白。 教学过程:

一、 故事引入《张释之敬老》

1、学生打开书听老师读《张释之敬老》,注意要求老师读到哪学生用手指到哪。

2、这个故事讲了张释之尊敬老人的事情,大家说说我们应该怎样尊敬老人和长辈呢?(找2—3人简单说说)

3、那么我们现在看看《弟子规》中是怎样说的。

二、诵读“或饮食”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路遇长,急趋揖,长无言,退恭立。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1、 跟老师读。

特殊讲解:“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意思是长辈叫人,晚辈立即代为去叫;假如被叫的人不到,晚辈应立即到长辈面前询问有何事情。“长无言,退恭立”意思是长辈不说话了,晚辈应恭恭敬敬在一旁站立。“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意思是对待叔伯父辈,要像服侍自己的父亲一样,对待堂兄表兄要像对待自己的兄长一样。

2、齐读。

3、分男女生读。

4、分小组读。

5、选出优秀代表读或背。

三、今天讲的“或饮食”,你有什么收获?(说说你今后应该怎样做)。

四、猜字游戏(认识甲骨文)

先看图,这是什么意思?老人拄着拐杖,身子弯曲,根据图出示甲骨文的写法,再演化成小篆,最后出示隶书,是“长”字。

五、简单介绍李白:

李白是唐代的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世人称其为诗仙。他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作,如:《静夜思》、《望庐山瀑布》、《秋浦歌》、《赠汪伦》等等。

六、读背古诗(作为机动,有时间就带学生读一读,若没时间就让学生自己回家读读,也可利用早读时间带学生多读读)

夜宿山寺

唐 李白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七、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我们一起试着背一背。

第四篇:美术第五课教案

第5课 美术作品可以什么都不像吗——走进抽象艺术

一、教材分析

(一) 教学目标

本课是具体了解和认识三大美术类型中的第三种类型——抽象艺术。作为人类三种主要艺术类型之一,抽象艺术也是人类认识和把握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只不过它使用的是纯粹的艺术语言,这是它与具象艺术和意象艺术的区别所在。因此,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对抽象艺术的两种基本形态(冷抽象和热抽象)、美术走向抽象的简单过程以及抽象艺术的语言和艺术上的美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不必求全。

(二) 内容结构

本课主要包括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讲述的是现代抽象艺术的奠基人、俄国艺术家康定斯基“发现”抽象艺术的故事。本课旨在通过这个故事说明,抽象艺术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是通过人们的“发现”产生的。这里有两点需要注意:1.抽象艺术和具象艺术、意象艺术不同的是,它不直接表现任何现实中的可视物,但不能因此说它与现实就没有任何关系,可以说,任何艺术的终极对象都是现实。2.抽象艺术所使用的语言是非现实的,是艺术本体语言的纯粹表达,其中包括点、线、面和色彩。这些需要教师在讲课中加以说明。

第二部分“两位抽象艺术家,两种抽象艺术”。

第三部分“艺术为什么会走向抽象?其艺术美有哪些表现?”简单介绍了美术的基本分类方法,学生对此有一个大致了解就可以了。

第四部分“谁都能创作抽象艺术吗?”以美术的三大功能为基础,说明美术鉴赏不仅是对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对培养学生认识世界的能力、审美的眼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以及未来的人生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本课教学的重点在于“培养审美的眼睛”,掌握美术鉴赏的一般方法,认识美术鉴赏对于个人未来人生发展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本课教学难点,主要是如何结合实例讲清美术的主要分类方法、美术鉴赏的概念和美术鉴赏的一般过程或方法。

二、教学内容资料

(一) 作品分析

即兴之31(油画,1931年) 康定斯基(俄国)

康定斯基出生于莫斯科,父亲是茶商,幼年时期与父母居住在罗马和佛罗伦萨,后来回敖德萨。少年时起就画画,写诗,弹钢琴,拉大提琴。曾在莫斯科大学获得社会科学和法律学的学位。1896年,即康定斯基30岁时,决意学习绘画。在慕尼黑美术学院学画直到1900年,此后即开始了活跃的艺术实践活动。

康定斯基倡导即兴作画,以表现艺术家的需要。他认为精神因素是艺术中最重要的东西,艺术不是对自然的模仿或精心制作,而是内心的需要。“艺术就像自然、科学、政治一样是一个自足的领域,它受到适合自己需要的自身规律的支配”。寻找这个规律正是画家终身奋斗的目标。他特别强调绘画同音乐的结合,音乐在所有的艺术种类中是最抽象的。康定斯基在《论艺术的精神》一书中详尽论述了音乐与绘画存在着的深刻联系。在康定斯基看来,绘画必须创造出一个与自然对象相和谐的新的现实。绘画中的色彩犹如音乐里的音符,它本身就能够打动观众。画家以这种抽象艺术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在观众中唤起音乐所产生的那种难以用语言表达的艺术情感。康定斯基追求绘画的音乐感,最后发展出情绪性的抽象绘画。

康定斯基的抽象作品带有很强的个人情感,因此有人称他的艺术为“热抽象”艺术。他的抽象作品大都完全脱离了客观对象,为避免标题给观众的引导性联想,他常常像音乐作品的标题那样给自己的画取上“即兴”、“作品X号”等名称。

百老汇的爵士乐(油画,127厘米×127厘米,1942—1943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藏) 蒙德里安(荷兰)

荷兰的蒙得里安始终想象着用最简单的美术语言要素——直线和纯色组成他的画。他想让他的艺术去揭示在主观性的外形不断变化的背后隐藏着的永恒不变的实在。他自己说:“我一步一步地排除着曲线,直到作品最后只由直线和横线构成,形成十字形,„„直线和横线是两相对立的力量的表现;这类对立物的平衡到处存在着,控制着一切。”他从大大小小的原色块和矩形直角形状的组合中寻求所谓“表里平衡,个性和集体平衡,自然与精神、物质与意识的平衡”等。他认为这才是反映了宇宙最本质的客观法则。人们称他的这种抽象画为“冷抽象”,也称几何风格派。

《百老汇的爵士乐》是蒙德里安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也是他极少直接来自现实感受的作品之一。在这幅作品中,蒙得里安把他对纽约百老汇音乐的感受和认识用他自己的语言方式表现出来,创作出了一种视觉音乐。像铜管乐器一样明亮的黄色线,在霓虹灯光般的红色、蓝色、灰色小点的闪烁下,呈现出一种爵士乐的节奏感。我们还能感受到纽约最繁华的百老汇夜晚的嘈杂。密如蜘蛛网的垂直和水平的线条,很容易使人联想到百老汇街都是直角相交的道路。

《红树》(油画,1908年) 蒙德里安(荷兰) 《灰树》(油画,1912年) 蒙德里安(荷兰) 《开花的苹果树》(油画,1912年) 蒙德里安(荷兰) 蒙德里安(1872—1944)荷兰画家,生于荷兰阿姆尔弗特,卒于美国纽约。父亲是一位喜爱绘画的小学校长,他从小受父亲的影响而喜欢绘画,并向父亲和画家叔父学习绘画。17岁时取得了小学绘画教师资格证书,三年后又拿到中学绘画教师资格证书。1892年他来到阿姆斯特丹,进入国立美术学院开始正式严格的写实绘画训练,成为颇受教师赏识的基本功扎实的好学生。1908年前,他画了大量的写实风景画,其笔法肯定、形象概括,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1908年后,他开始探索新的表现手法,1911年底他来到巴黎,马上受到立体主义影响,并开始以“树”为题不断探索抽象化的表现。

1914年后又放弃立体主义,转向几何形符号式的绘画,终于20世纪初形成独特的纯几何形的抽象风格。最后他以绘画的基本元素的直线直角相交构成富有节奏感的大小不等的几何图形,再用最单纯原色的不见笔触的色块与其匹配,成为独树一帜的“新造型主义”艺术,而名扬世界。人们一见到粗黑的横竖直线构成大小不等的红、黄、蓝、灰的方形、矩形的画面,便知那就是蒙德里安的作品。他认为惟有这种抽象的几形图形形式,才是绘画最本质的。他将以往的所有传统技巧统统抛弃,在他的画中不见其他任何画派的影子,他以其新形式的作品开拓了人类的艺术眼界,引领人类追求最单纯的和谐。

课本中刊载的三幅“树”,正是从蒙德里安在立体主义影响下,以树为题材探索不同表现形式的多幅作品中选出的。他其后又作了多幅带着该树“影子”的更加抽象的几何图形的画作,以至1913年的《线与色的构成》、1914年的《构成6号》等作品已是纯抽象的几何图形的作品了。如果将这些作品排列起来,可以明显地感受到由具象到抽象的探索过程。

《红树》创作于1908年,是蒙德里安脱离传统写实画法、开始探索表现性新艺术形式的初始作品,从其笔法和用色来看,显然受到凡高的影响。

《灰树》创作于1912年,是蒙德里安来到巴黎后受到立体主义影响,按照立体主义的分析方法,舍弃三维空间、追求平面性构成、注重构图的平衡、探索更加抽象化的表现。他将树的枝干形态概括为抽象化了的各种弧线交叉的构成,但仍保留树的形象及树形的完美。画面呈冷灰色调,由于其有力的线条和坚实的笔触,画面给人以张力强烈的艺术感受。

《开花的苹果树》创作于1912年,是画家继《灰树》之后探索将树更加简化和抽象化处理,从形式上寻求最本质的构成之作。画面上的树则变成了是一些已经失去树枝形态的弧线,成为几近纯抽象的绘画。这只是画家在步入纯抽象绘画创作前的脑中仍存有树的影子的抽象表现的作品。可以说这件作品是蒙德里安创作转入直线直角构成的抽象作品的引线,此后便步入了纯抽象的直线构成的创作了,他找到了自己风格,开创了一片新的艺术天地。

尼金斯基(油画,116.9厘米×89.5厘米,1950年,美国私人收藏) 克兰(美国)

弗朗兹·克兰(1910—1962),原是专画人物和带有社会现实主义味道的城市风景画家,直至1950年之前,他仍在埋头研究伦勃朗和哥雅等人的传统绘画。1949年他开始将黑白素描运用于大型抽象构图中,创造了一种具有很强个性特色的抽象画,后来,很快又趋向极端。画法基本上与波洛克同出一辙,即下意识地进行作画,但画上出现类似我国书法样子的汉字偏旁或局部笔法,然后加以放大,将这些笔道粗实的书法式图形以黑白分明的对比强烈地表现出来。

作这种书写式抽象画时,克兰用的是印度墨汁,后改用广告色或油漆,用大刷子作画。1949年克兰画了一幅速写人像《尼金斯基》,翌年他按照这幅《尼金斯基》又画了一幅用黑色迅速构成的抽象画,黑色被“舞文弄墨”地创造出一个似是而非的形象,效果极佳,使他大为欣慰。此后,他尽量加大画面,让抽象的黑色笔道飞舞得极其磅礴。

白上白(油画,1918年) 马列维奇(俄国)

俄国画家卡齐米尔·马列维奇(1878—1935)是“十月革命”前夕俄国“至上主义”运动的创始人之一。大约在1913年,他用铅笔在白色底上画一黑方块,排除了他早年掀起的俄国立体—未来主义风格。照他自己的话说,“要把艺术从物体的重压下解放出来”。在他写的《非客观的世界》一书里,他说道:“客观世界的视觉现象本身是无意义的,有意义的东西是感觉,因而是与环境完全隔绝的,要使之唤起感觉。”马列维奇称这种观点为“至上主义”。

作品36号(油画,1953年) 波洛克(美国)

杰克逊·波洛克(1912—1956)是美国抽象表象主义的代表人物,也是二战以后第一位有国际影响的美国艺术家。他彻底打破了传统架上绘画的观念,在材料、技法和思想上都有新的突破,为现代绘画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局面。

波洛克出生于怀俄明州,是家里五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在南加利福尼亚长大。他最初对雕塑有兴趣,但不久就把注意力转向绘画。17岁开始在艺术学生联盟跟随托马斯·本顿学习。20世纪40年代中期他开始创作一些抽象的作品,仍采用传统的画笔作画。他这时的作品有力度,色彩浓重,形象带有一种暗示性。接着他首创了著名的滴洒绘画。波洛克先将大画布直接铺在地上或钉在墙上,将油漆和颜料以各种工具滴洒在画布上,滴洒的过程主要依靠艺术家的手势,颜料随手的动作或身体的动作而自由滴洒在画布上。最后,根据画面的需要再添加沙子、颜料或其他材料。

波洛克的这一创造为艺术打开了一个新的局面。他突破了传统画笔、画布的观念,不用笔而采用其他任何工具,画面没有传统绘画的布局和构成,颜料布满了整个画面,给观众造成视觉的冲击力,开创了一种新的视觉语言。其次他选用了新的材料,用油漆、沙子或其他任何材料来进行创作,其作品的表面出现新的肌理,产生了独特效果。画架、画框、画笔、油画颜料等传统工具材料均被他放弃,艺术创作有了更多的自由。因此,在波洛克之后,美国现代艺术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隐现3X(综合材料,1986年) 斯特拉(美国)

弗兰克·斯特拉(Frank Stella,1936— )出生于马萨诸塞州的迈尔登市,曾在马萨诸塞州安多富的菲里普斯学院和普林斯顿大学学习,1958年移居纽约,20世纪60年代成为反对抽象表现主义的后绘画抽象派的重要人物之一,并在欧美各地四处举办展览。起初,斯特拉放弃了三维空间形象,用各种方法来强调绘画的平面性,后来他开始用各种形状的画布来作画,其中的形象变成了色条与色条的交叉和相汇,目的是创造一种“无关系”的绘画,这与当时的“初级结构”和“极少主义”艺术家十分接近。以后他又在这个基础上把材料扩展到金属和工业漆、金属漆等方面。其作品一般非常巨大。这里的《隐现3X》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26—4—94(油画,1994年) 赵无极

赵无极(1920— )江苏南通人,1935年考入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师从林风眠和著名油画家吴大羽。毕业后留校任教。1948年赵无极赴法留学,一直在巴黎从事美术研究和创作。赵无极艺术视野开阔,善于从各方面吸取营养,且不断超越自我。

20世纪50年代正是西方抽象艺术方兴未艾的时期,也是赵无极在艺术上的转折期。面对当时西方抽象艺术的滚滚洪流,赵无极也开始考虑自己的艺术发展道路。他最终在西方抽象艺术和中国的水墨画之间找到了一个合理的结合点,形成他抒情、诗化和充满神秘感的抽象艺术,这在当时的西方艺术界独树一帜,并很快就为西方主流艺术所接受,赵无极因而成为第一位进入西方主流艺术界的华裔艺术家。赵无极艺术成就的取得无疑与他的老师林风眠和吴大羽的教导密切相关,但赵无极能自出机杼、随机应变、独辟蹊径、自成一家,这与他开阔的眼界是分不开的。赵无极的作品气势开张、意蕴深远,其形色舒卷腾挪、变化自如,极尽抑扬顿挫之韵律感。但这幅作品是他晚年所作,已从他以往的激动、变化、冲突转向了平静、和缓、沉思,真实地反映了他目前的心境。赵无极曾多次回国讲学、考察,1985年还应邀专程回到母校——当时的浙江美术学院举办了绘画讲习班,为中国当代艺术培养了许多优秀人才。

红窗(油画,1964年) 瓦萨雷利(匈牙利)

瓦萨雷利(Victor Vasarely,1908—?)早年毕业于匈牙利布达佩斯穆希利艺术学院,20世纪30年代移居巴黎,参加“抽象—创造画会”,40年代开始从事视觉理论研究和创作。他创作的“光效应艺术”或“欧普艺术”吸引了许多艺术家,至60年代造成较大的影响。他通常在平面上配置各种规则的几何图形,经过精心的色彩处理和巧妙的安排,造成一种经过电子仪器或机械作用后的画面效果,显示出技巧的精致和技术美感,具有现代工业文明特点。

(二) 名词解释 构成

简单地说,构成就是把事物组合到一起,形成一种有组织、有结构的关系,但它常常与“构成主义”联系在一起。构成主义(Constructivism)是20世纪重要的美术流派之一,有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广义而言,它是由英国美学家里德提出的一个雕塑美学概念。法国雕塑家罗丹(Francois A. R. Rodin,1840—1917)曾经认为,世界可以分为“可知世界”和“不可知世界”两部分,每一件艺术作品都应该包含有后一种成分。里德继承了罗丹的这一艺术理论,把现代雕塑分为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构成主义”的,另一种是“有机的”。“构成主义”主要凭借工业上使用的原材料如金属、塑料、玻璃等,构成各种几何形式,以表现雕塑艺术的形式美。然而,里德又认为,实际上,在艺术欣赏中我们又分不清一件艺术品究竟是属于“构成的”还是“有机的”,因此,只能求助于精神分析学的“集体无意识”理论来加以分析。这种以“构成主义”的概念来描述某种艺术类型的作法后来被广泛应用于对其他艺术的表述。而狭义的则专指发生于20世纪初的俄国,以塔特林

(Vladimir Tatlin,1885—1953)和嘉博(Naum Gabo,1890—1977)、佩夫斯纳(Antoine Pevsner,1884—1962)兄弟等人为代表的一个流派。

但是到20世纪之后,“雕”与“塑”或“加”与“减”的观念已不能适应艺术的要求,或者说,人们开始从新的角度去看待这些概念,这就是“构成”观念的形成。在这种观念下,雕塑已变成各种木头、金属、玻璃或塑料构件等材料的组合或“构成”关系,这为当代雕塑以至当代艺术开拓了无限的空间。从对材料的利用的角度看,立体主义在绘画中的实验预示了这样的必然结果。在1912年毕加索就设计了一个用纸和绳子制成的三度立体主义构成,同一年他又为另一个构成绘制了素描。1912年他的《吉他》和1914年的《乐器》,就是用金属片或木头制作的构成,形象是立体主义的,但结构却是构成主义的。尽管处理得很粗糙,但艺术家却以此申明了构成主义雕塑的一个基本问题——认定雕塑是空间的而不是体量的。

构成主义作为一个流派是在塔特林的领导下进行的实验。塔特林最早与马列维奇一起展出了他的所谓“绘画浮雕”,但塔特林却嘲笑马列维奇的作品不专业,尽管他们在许多方向上是一致的,因为塔特林提出的是一种更具刺激性的信念,这种信念就是艺术家应该直接与机器产品、建筑工程和印刷及摄影的交流方式相一致,以致于强调整个社会在实用上和思想上的需要。为此,塔特林把他的艺术追求命名为“生产主义”(Productionism),这表明了他将艺术与社会需要相结合的愿望。这种愿望与当时人们力图创造一种区别于腐朽的资本主义的古典主义、代表先进的无产阶级的艺术的抱负是一致的,但是他们追求的不是政治性的艺术,而是艺术的社会化。在这种明确的观念下,一些像嘉博、佩夫斯纳、波波娃(Lyuboc Popova,1889—1924)、利西茨基(El Lissizky,1890—1941)这样的艺术家都站到了塔特林的一边,从事构成主义的实验。直到大约1922年,他们才在苏联艺术转向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之后,纷纷移居欧洲,对欧洲的现代艺术,尤其是通过“包豪斯”,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构成主义艺术家嘉博坚持认为,“构成主义观念”不是为了把艺术和科学统一起来,不是要探索物质世界的奥秘,而是要去感觉其真理。这使构成主义既没有想成为一种艺术的抽象风格,甚至也没有想成为一种艺术之类的东西。构成主义运动的理论家之一阿列克赛·甘曾经写道:构成主义“不欲作出抽象的计划,而是以具体的问题为出发点。”也就是说,他们试图从社会便利和实用意义出发,以科学和技术为基础,取代以前艺术家的静态活动,创造新的动态的艺术,这成为构成主义的第一原则。因为构成主义者相信,机械的基本条件和人的意识,自然会创造出反映他们时代的美学。这使他们喜欢用两个颇有说服力的词汇来说明创造的辨证过程:构造的和既存的,二者综合的结果就是构成主义的真实性。对他们而言,“构造的”,即整个观念乃基于社会应用和方便的物质上的基础概念——内容和形式的结合;“既存的”,即物质本身的自然倾向,在其构成和变化过程中的特殊条件的实现。这种观念在此后的“风格派”(de Stijl)或“新造型主义”(Neoplasticism)、包豪斯、“国际风格”(International Style),以及所有追求“抽象”的艺术中,都多少有所反映。

抽象艺术

“抽象艺术”(Abstract Art)同样具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从概念上说,“抽象”本身就是一个很难确定的用词。人们在使用“抽象”一词时也是模糊不清的,它往往在两种含义上被使用,一方面是指非自然主义的表现,如采用夸张、变形或减少等手法来描绘一事物;另一方面则是指那种完全抛弃了任何可视自然形象的表现的艺术形式。实际上,严格的“抽象艺术”应是指后者,但人们在使用此词时并非那么严格,如有时立体主义和野兽主义也被不恰当地称为“抽象的”,准确说来它们至多只能是“半抽象的”。“抽象艺术”一词由于它的含混性而并不适用于精确地描绘那种不表现具体现实可视形象的艺术形式,所以,20世纪许多艺术家都根据自己的理解为之命名,杜斯堡称之为“具体艺术”,蒙德里安则用“新造型主义”和“非客观的”来描绘它,另外还有“非再现的”、“非具象的”和“非传统的”等,但“抽象艺术”一词却流传最广,尽管可能它最不恰当。

一般认为,真正的“抽象艺术”是从康定斯基1910年创作的一幅水彩画开始的,但到底谁是第一位抽象画家目前还难确定(或者说根本无法确定)。美国的达夫(Arthor G.Dove,1880—1946)、捷克的弗兰克·库普卡(Frantisek Kupka,1871—1957)、立陶宛的米科拉斯·齐马利昂尼斯等人都是合适的人选。但不管是谁,“抽象艺术”都可以说是20世纪艺术发展的必然。“抽象艺术” 具有两个方面的发展,这两个方面都直接来自“后印象主义”。一方面是“色彩的抽象”,它从凡高、高更经过野兽主义、表现主义到康定斯基的最后解放,以后影响到奥尔甫斯主义、同步主义、塔希主义、非正式艺术或其他艺术、抒情抽象、行动绘画或抽象表现主义等;另一方面是“形式和结构的抽象”,它从古典主义开始,经过新古典主义、库尔贝、塞尚、修拉到立体主义,以后影响到未来主义、构成主义、辐射主义、至上主义、风格主义或新造型主义、具体艺术、圆与方、抽象创造社、硬边绘画、极少主义等。前者由于强调感情的直接宣泄、有机的形态和表现方法上的绘画性而俗称“热抽象”,后者因着重于理智的结构分析硬边、几何化的造型和平涂的塑造方法而俗称“冷抽象”。在推动“抽象艺术”的发展中,德国艺术理论家和哲学家沃林格于1908年出版的《抽象与移情》一书起了关键的作用;1912年康定斯基出版的《论艺术中的精神》一书则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抽象艺术”的原理和原则,给“抽象艺术”的发展以重大影响。

抽象艺术的产生被理论家解释为是人类在一种与生俱来的“抽象冲动”的支配下创造的,即它是艺术家通过艺术冲动去创造具有永恒价值的艺术形式的强烈的内在要求,这种冲动可以是来自外部的刺激,也可以直接由艺术家的内心需要产生。这一术语是本世纪初德国艺术理论家沃林格(Wilhelm Worringer,1881—1965)最早提出的。他认为,现实世界变幻不定,五光十色的景象引起了人类心灵强烈的骚动不安,如果人不能认识和把握这个世界中的规律秩序,就会产生对世界的精神恐惧,因此,人有一种整理纷乱的现实、从中找到超越个别事物偶然性存在方式的内在要求,这就是强烈的抽象冲动。所以抽象冲动是人由外在世界引起的巨大内心不安的产物。但是这种抽象冲动也可以理解为文化积淀所形成的先验心理结构内在地作用于人的情感活动,支配人类从事精神生产的结果。

至上主义

1913年马列维奇也在著名的“靶子”展览中展出了一批典型的“立体未来主义”的绘画。在这些作品中,绘画对象被以圆筒形式表现出来,形成交错的、近乎机械的节奏,这使人们想到了莱热那些表现工业场景和工业题材的作品。但是马列维奇对自己作品里还残留着主题这一不正常现象耿耿于怀,于是,他又在展览会上展出了一幅白底上有一个黑方块的作品,以表明他对纯粹艺术的追求。照他本人的话说:“我竭尽全力要从物体的重担下把艺术解放出来。”这是一幅铅笔素描,是这种风格的第一个实例,也使他成为最早把绘画作为一个绝对纯几何抽象体系的画家,马列维奇把这种画称之为“至上主义”(Suprematism)。在他写的一本名为《至上主义:非客观的世界》的书里,这样解释了他的艺术:“所谓至上主义,我指的是绘画艺术中纯感觉的至上。”他写道:“从至上主义的观点看,客观世界的视觉现象本身是无意义的,有意义的是感觉——在本身中和在已被唤起的完全独立的上下关系中。”从此出发,马列维奇就把学院派印象主义,甚至塞尚和立体主义等都视为“自然主义”,是与“艺术”无关的,因为“客体”对世界的本质而言只是“谎言”,真正的艺术应该是与自然无关的“非客观”的存在,而“至上主义”就是“对在时间过程中由于‘客体’的增长而早已逝去的纯艺术的再发现”。

马列维奇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神秘主义者,他认为,可以证明一幅绘画是完全能够脱离任何影像,或者脱离对于外部世界的模仿而独立存在的,这使他的艺术具有了某种神秘主义色彩。在1915年和1923年之间,他继续实验了三度的素描和模型,其中研究了在三度之中的形式问题。这些抽象的三度模型所提出的问题,使“立体未来主义”成为一种过渡的风格,它不仅对以后俄国构成主义以及以构成主义为基础的抽象艺术的成长有重要的意义,而且通过马列维奇的弟子,特别是李西茨基,传播到德国和西欧,影响了包豪斯的设计教学,以及现代建筑的国际风格的进程。

几何抽象 又被称为“硬边绘画”,即它是用边缘清晰的几何形来构成其形象的。这一概念是由美国评论家朱利斯·郎斯纳于1959年提出,用以描述那些使用大面积的、平涂的、未加调和的色块,再由精确勾勒出的边缘加以限定的绘画形式,这种绘画类型从1960年以后才开始流行。评论家艾洛维给这个概念下了一个定义,他认为,硬边的定义与几何艺术正好是相反的,“塞尚以之成名的‘锥形、圆柱形和球形’,继续出现在20世纪的大部分绘画作品中。然而,即使如此,这些形式也表现得不纯正,抽象艺术家们已经倾向于编排独立的要素。形式曾一直被当作分离体来看待”,而“在硬边绘画中形式不多,画面洁净无瑕,整幅绘画成为一个整体单元,形式展现于整幅绘画,色调限于两到三种,这种稀疏空旷回避了背景图形的立体效果”。“硬边绘画”与更早时候的几何传统之间的重要区别,正是这里所引述的探寻一种完整的统一体,没有前景或背景,也没有“背景图形”。这种绘画的主要人物是凯利(Ellsworth Kelly,1923—?)、莱茵哈特、亚历山大·利伯曼(Alexander Liberman,1912—?)等。

造型画布

是流行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即将画布绷在隐藏的支架上作有形的或三维形状的表现,以使画面产生新的张力。尽管这一形式在中世纪、文艺复兴直到19世纪一直都有表现,但20世纪这种新的形式有自己的特点:(1)采用各种形状的画布造型;(2)画面主题为各种几何形的抽象组合;(3)画面常采用各种材料向三维空间发展;(4)边线交界明确。

抽象表现主义 “抽象表现主义”(Abstract-expressionism)一词最初是在1919年人们用于描述康定斯基的某些抽象作品。约于1946年,美国艺术评论家柯蒂斯开始把它用于某些美国年轻画家身上,但现在一般特指20世纪40年代末至50年代的一批具有强烈独创性和影响力的美国表现主义艺术家的绘画风格。由于它的主要特征是画家在作画过程中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引入了动作,评论家卢森堡又把它称为“行动绘画”(Action Painting)。它还有“滴画”(Drip Painting)和“整体绘画”(Over-all Painting)等名称,都是对“抽象表现主义”的不同侧面和特征的表述。

“抽象表现主义”的主要特征就是主张彻底摆脱传统美学观和艺术观,追求自发的、任意的个人表现,认为艺术家应当服从于自然而然的内心冲动,追求自我表现,强调艺术是作画的行为或过程而非结果,并把这种过程看成是自我完善的手段。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抽象表现主义与其说是一种风格,不如说是一种思想,因为抽象表现主义者是各不相同的一些个人,除了他们所反对的和追求的总的目标比较一致外,他们的表现方法和手段却很少有相同之处。高尔基(Arshile Gorky,1904—1948)从超现实主义中获取灵感,创造了一种有机的抽象艺术;德·库宁(Willem de Kooning,1904—)追求一种大写意的抽象笔法;克兰(Franz Kline,1910—1962)和托比(Mark Tobey,1890—1976)、汤姆林(Bradley Walker Tomlin,1899—1953)等人则崇尚东方式的书法意味。此外还有巴乔蒂斯(William Baziotes,1912—1963)、特沃柯夫(Jack Tworkov,1900—?)、马卡雷里(Conrad Marca-Relli,1913—?)、布鲁克斯(James Brooks,1906—?)等。

需要说明的是,“抽象表现主义”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既是美国艺术家20世纪以来不断努力的结果,又反映了美国人一直以来的一种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竞争意识。从“军械库展览”之后,美国人就激发起势与巴黎争雄的决心。因为从西方美术史上看,从17世纪起,巴黎就已经取代了罗马而成为西方艺术的中心,而“抽象表现主义”的出现,则表明了西方的艺术中心又转向了纽约。但是,这一结果却是伴随着强烈的政治意识而来的,在抽象表现主义的成长过程中,美国中央情报局给予了极大的支持,不仅出钱出人,而且为其大作宣传,使之成为冷战中美国宣传其价值观的工具。 视幻艺术

又称“光效应艺术”(Op Art),或直译为“欧普艺术”,这个词准确而形象地描述了这种艺术的特性,即它不存在任何思想上或观念上的意图,它的意图只有一个,就是以各种图形和手段在观众与图像之间造成视觉上的幻觉,即一种在作品和观众之间造成纯粹视觉反应的艺术形式。它与后来西班牙的“五十七小组”(Equipo 57)、意大利米兰的“T小组”(Group T)、帕多瓦的“N小组”(Group N)、德国杜塞尔多夫的“O小组”(Group O)和法国的“视觉艺术探索小组”(Group de Recherche d’Art Visuel)、“艺术与技术实验”(Expeeeeriments in Art and Technology)等都有关系。但是“光效应艺术”却主要集中在对光的运用上,即利用人们对光的反应创作艺术品。

造型艺术与光的关系,艺术家很早就给予了关注,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画派的作品就是一个例子。后来伦勃朗的强光、维米尔柔和的自然光更是产生了迷人的魅力;印象派画家深入探索了光与运动的关系(如莫奈在有55幅作品的《草垛》系列中,描绘了光在草垛上每隔20分钟的变化情况)等,这使艺术家不再关心光与物体之间的关系,而是倾注于光与运动本身上。这一倾向在20世纪60年代被确定下来之后,向着两个方向发展,一是在二维平面上利用光幻效果在作品和观众之间造成纯粹视觉关系的艺术品,即“光效应艺术”,另一个就是对光的雕塑性使用即在三维空间中光与实际运动相结合,而对观众造成“虚”空间延伸的活动艺术。

这时的“光效应艺术”在像阿尔伯斯和瓦萨雷利这样的艺术家那里达到了新的综合。对他们来说,绘画不再是艺术家自我表现的手段,而是艺术家用来探索一种艺术形式或视觉作用的过程。他们以色彩、结构形式上的对比、重叠、错位、透视等手法,给观众的视觉以迷幻,进而造成心理上的变化。可以说,现代知觉心理学为“光效应艺术”的发展创造了无限的可能性,这种艺术就是要以不同形式要素的不同的组织方式,通过观众眼睛的作用所产生的视觉幻象形成心理反映。对于这一过程法国评论家费舍尔是这样描述的:“由于组合成分之间是均等的(即保持完全的和谐),所以单色形象在结构上就具有了重要的意义。重要的是一幅画就构成了一种蜂窝状的结构,并且其整体也是以分格式的秩序组成的,这就有可能通过单个部分有规律的变动,加进分裂的成分或造成分割而打破这一结构的规律性。比如,造成不会影响大局的变动,而不至于使观众因而分散了对整体的注意,通过使用曲线、凸线、网状线和类似曲线的手法,艺术家就可以把这种有前有后的底面变成一个紧密的整体。由于线条繁复,所以在很多情况下,要么形成一个单一的平面,要么形成两个相同但却无法相互分开的平面,其中一个是正面,一个是负面。在整个结构中,这些组合成分轻微分裂,导致了一种光效畸变,藉此,作品产生波动、闪烁、振动等。”

此后,各方面的努力使这一艺术形式于1964年秋发展成一个广泛的艺术运动,其作品首次刊登于《时代》杂志。1965年2月,塞茨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了题为“敏感的眼睛”的展览,使这一艺术形式产生了国际影响,并开始应用于设计和橱窗陈列等实用美术领域。因此,幻觉光效绘画意义上的“光效应艺术”,到了70年代就衰落了,虽然与它有关的某些艺术家还在继续坚持这一脉络,或许他们当中的一些人身价已逐步提高,如瓦萨雷利继续保持老一辈光效艺术大师的地位,虽然这时的作品与其说是构成与知觉幻觉的关系,倒不如说与印象派的几何图案的关系更为密切。而英国画家赖利(Bridget Riley,1931—?),实际上也是如此,她逐步放弃了波浪形的线性幻觉,代之以组合平行线条的彩色图案,有时可与诺兰60年代和70年代初的绘画相比拟。这样,这时的“光效应艺术”已逐步退出了艺术领域,开始作为一种艺术手段进入商业领域,例如采用霓虹灯技术而发展起来的霓虹艺术,而且更重要的是,许多艺术家对这种视觉游戏已不再发生兴趣,而是将他们的兴趣转向了其他与之相关的“环境艺术”和“大地艺术”去了。

三、教学建议

(一) 抽象艺术一般较难理解,可以结合音乐等姊妹艺术一起来加强对抽象艺术的认识和理解。

(二)可让学生通过具体操作,来具体体会“冷抽象”和“热抽象”到底是怎么回事。

(三) 通过不同类型的抽象艺术作品来讲解抽象艺术的艺术美特征。

第五篇:教案第八册第五课

Unit 5 Revision

教学内容及学生情况分析

◆Unit 5为第八册前四个单元的一总结归纳与运用,课中的Part A, Part B, Part C以及Part D分别呈现了前四个单元的重点与难点。结合本课的四个 部分以及学生对前四课的掌握情况,本课的顺序调整为Part A and C结合 一起讲,这两个部分都有谈到英语书信的书写格式以及对天气、季节、爱 好、穿着等等;Part B and D结合一起讲,这两部分都谈到了Good habit 以及生病了要注意哪些事项。由于本课是复习课,在课本中起到了承上启 下的作用,对接下来的教学工作有一定的作用。

◆本课所面对的为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年龄均在十至十一 岁左右,他们活泼好动,语言模仿能力强,学习积极性高,具有好奇心、 好胜心强、善于表现的特点;有一定的信息技术素养,能借助课件或网络 自主选择学习和查阅资料;学生对图文并茂,集知识与趣味性、生活化于 一体的教学资源非常感兴趣。

总体教学目标

根据新的《课程标准》、本单元的重难点以及四年级学生的特点,我将教学目 标设计如下:

1.语言知识目标

◆巩固 Unit1-4单词:

(1)生活习惯类:brush my teeth, wash my face, comb my hair, finish my homework, pack my schoolbag, hang up my clothes

(2)行为类:be rude/ polite, be noisy/ quiet, throw rubbish on the floor/ throw rubbish in the bin, run/ walk in the corridors

(3)季节与气候:spring, summer, autumn, winter, warm, cool, rain, snow

(4)疾病类:have a cold, have a fever, have a headache, have a stomachache, go to clinic, go to hospital, have a rest, take some medicine

◆巩固Unit 1-4的重点句型:

How often do you brush your teeth? I brush my teeth twice a day.

What do you do in the morning/ in the evening? First, I get up early.

Next, I comb my hair and wash my face. Then I put on my clothes.

After that, I eat breakfast. You shouldn’t run in the corridors.

You should be quiet. Be polite. Don’t be rude. Where are you from?

I’m from Harbin. What’s the weather like there in winter?

It’s cold in winter. It often snows. When do you want to go?

I want to go in summer. Why? Because, I can swim then.

What’s the matter?/What’s wrong with him/her? I have a cold.

He/She has a cold. You/ He/ She should take some medicine.

◆学生掌握书写英语书信的格式

了解or;er;qu;u 等字母组合的发音,会根据这些发音特点尝试学 习新单词。

2.语言技能目标

◆会用Should/ shouldn’t 来表达应该与不应该做的事。

◆会用祈使句进行表达应该与不应该做的事。

◆学会用How often 来问每天做事的频率。

◆会用“Wh-questions”询问他人来自哪里、想要去什么地方以及那个 地方的天气如何。

◆会用Because进行回答一些关于原因的问题。

◆会描述一个地方不同季节和气候以及不同季节中人们的穿着。

◆会用“should, need”来回答问题。

◆会用英语描述生病时的注意事项。

3.学习策略目标

◆通过两两对话、小组合作来了解互相帮助是多么快乐的一件事。

◆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充分了解拥有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4.情感态度目标

◆学生懂得通过一些已经了解的学校的规章制度来保障自己及他人的 安全。

◆学生通过学习明白要做四好少年。

◆让学生明白健康的身体以及日常卫生习惯的重要性。

◆让学生明白在不同季节里保养身体的重要性。

课时安排

Four periods

Period 1: Unit 1-2(Good habits/ manners); workbook: Pages 25,26,29,30

Period 2: Unit 3-4 (Seasons/ Feeling sick); Unit 5 B+D; workbook: Pages 27,28,31,32

Period 3: Unit 5 A+C

Period 4: Do Exercises

课时教案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 Unit1-2单词:brush my teeth, wash my face, comb my hair, finish my homework, pack my schoolbag, hang up my clothes, once twice, early, late; be rude/ polite, be noisy/quiet, throw rubbish on the floor/ throw rubbish in the bin, run/ walk in the corridors

◆ Unit 1-2的重点句型:How often do you brush your teeth? I brush my teeth twice a day. What do you do in the morning/ in the evening? First, I get up early. Next, I comb my hair and wash my face. Then I put on my clothes. After that, I eat breakfast. You shouldn’t run in the corridors. You should be quiet. Be polite.

Don’t be rude.

◆ or;er;qu;u 等字母组合的发音,会根据这些发音特点尝试学习新单词。

教学目标:

◆根据新的《课程标准》以及Unit 1-2的教学内容,将设立以下目标:

语言知识目标:

◆巩固Unit 1-2的单词及句型。

语言技能目标:

◆会用Should/ shouldn’t 来表达应该与不应该做的事。

◆会用祈使句进行表达应该与不应该做的事。

◆学会用How often 来问每天做事的频率。

学习策略目标:

◆通过两两对话、小组合作来了解互相帮助是多么快乐的一件事。

◆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充分了解拥有一个好的行为习惯是多么重要事。

情感态度目标:

◆学生懂得通过一些已经了解的学校的规章制度来保障自己及他人的安全。

◆学生通过学习明白要做四好少年。

教学重难点:

◆用How often 来问每天做事的频率。

◆用should/ shouldn’t, be„句型来表达应该与不应该做的事。

教学方法:

◆任务型教学法

◆TPR教学法

教具准备:

◆ 多媒体教室、PPT课件、Unit 1-2课的单词卡片、教学光碟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及复习

1.热身(Warming up):

听教师指令,做动作,齐唱:“This is the way.”

教师和学生:This is the way we wash our face, Wash our face, Wash our face,

This is the way we wash our face, So early in the morning.

This is the way we comb our hair, Comb our hair Comb our hair,

This is the way we comb our hair, So early in the morning.

This is the way we brush our teeth, Brush our teeth, Brush our teeth,

This is the way we brush our teeth, So early in the morning.

This is the way we put on our clothes, Put on our clothes, Put on our clothes,

This is the way we put on our clothes, So early in the morning. [注1]

[注1]这首song很好的起到复习第一课内容的作用,运用这 首song可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出示课件,点击幻灯片3)

二、知识的巩固与活用

1.“四好少年”选拔大赛(good habit, good manners, good body, good study)

教师:Our school will choose five students to be the Model Students in each class. Please let’s see who our five Model Students are. Who can tell us what should five Model Students do? Please talk with your partners and make a note of it. [注2]

[注2]以学校组织每班选拔五名“四好少年”为主题,导入 所学的主题:Good habit/manners。

2.邀请学生说出什么事情是应该做的,什么事情 不应该做,并列在黑板上。

3.大声朗读所列出来的词组,注意语音。

4.完成活动手册 P29,30,检测发音规则。[注3]

[注3]巩固复习单词的发音。并用活动手册练习作为检验。

5.小组活动,4人一小组,每个组员有一份调查

表,组员间拿着调查表相互提问,并将答案填入调查表 中,并选出本组的“四好少年”候选人一名。

教师: Four students in a group, each student will ask one of your group member, then finish the quiz. Then choose one of your group’s Model Student.

6.请每个小组长到台上去总结介绍自己小组选出 的“四好少年”,并向大家介绍选择的理由。 [注4]

[注4]通过小组相互采访,选拔出各自小组中的“四好少年”。 通过这个活动,可以检测学生对所复习的词组以句型运用是否灵 活。(出示课件,点击幻灯片4)

7.班级“四好少年”竞选,十进五。

教师:Each group member write four questions for the 10 Model Students, then who got the highest marks will win. [注5]

[注5] 学生由说到写的一个过程,让学生更进一步的了解什 么才是正确的生活习惯与规则。

8.给班级前五名的“四好少年”颁发奖品。

三、小结

1.完成活动手册 P25 and 26.

2. 听教师指令,全班齐唱:“Our School Rules”.

We shouldn’t break any school rule.

To do so is most uncool.We shouldn’t be sad.

Let’s be happy.

Let’s walk together and make it snappy.

Sit on your chairs and share your food.

We should be polite.

We shouldn’t be rude. [注6]

[注6] 在学生完成了一系列练习与活动之后,这首chant起

到缓解学生紧张情绪的作用,并且通过这首chant让学生又复习 了一遍学习内容。 (出示课件,点击幻灯片5)

四、作业布置

评价手册第二十六页第二大题第

一、二小题

1.听录音读 Unit 1-2 三次。

2.背诵 Unit 1-2 ,听读Unit 1-2新单词及词组。

3.设计一份班级的优秀学习生活习惯与规则[注7]

[注7] 请学生设计一份能给全班同学学习的生活习惯与规

则,由学生总结所学习的内容,为下面课时运用做准备。(出示 课件,点击幻灯片6)

五、板书设计

Good habits and good manners

Should do

shouldn’t do

brush teeth

be polite

wash face

comb hair

be quiet

finish homework in time

pack schoolbag

throw rubbish in the bin

hang up clothes

walk in the corridors

be rude

be noisy

throw rubbish on the floor

run in the corridors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Unit 3-4单词: spring, summer, autumn, winter, warm, cool, rain, snow; have a cold, go to a clinic, have a fever, go to hospital, have a headache, have a rest, have a stomachache, take some medicine

◆Unit 3-4 句型:Where are you from? I’m from Harbin. What’s the weather like there in winter? It’s cold in winter. It often snows. When do you want to go? I want to go in summer. Why? Because I can swim then. What’s the matter? / What’s wrong with him/her? I have a cold. /He/She has a cold. You/ He/ She

should take some medicine.

教学目标:

◆根据新的《课程标准》以及Unit 3-4两单元的特点,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设 置为:

语言知识目标:

◆Unit 3-4单元的单词与句型。

语言技能目标:

◆会用“Wh-questions”询问他人来自哪里、想要去什么地方以及那个地方的天 气如何。

◆会用Because进行回答一些关于原因的问题。

◆会描述一个地方不同的季节和气候以及在不同季节里人们应该要穿什么样 的衣服。

◆会用“should, need”来回答问题。

◆会用英语描述生病时的注意事项。

学习策略目标:

◆通过两两对话,小组协促学生的小组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

◆让学生从中了解要注意锻炼身体,以及健康饮食才能使我们有健康的身体。

教学重难点:

◆用“Wh-questions”询问他人来自哪里、想要去什么地方以及那个地方的天 气情况

◆描述一个地方的气候以及人们应该要穿着什么样的衣服

教学方法:

◆任务型教学法

◆TPR教学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室、PPT课件、Unit 3-4课的单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及复习

1.热身唱(warming up):

听教师指令,全班师生齐唱: “the seasons”

教师:In winter I get up at night, and dress by yellow candle light. In summer quite the other way, I have to go to bed by day. In winter I get up at night, and dress by yellow candle light. In summer quite the other way, I have to go to bed by day. [注1]

[注1]用这首song导入,可以使学生自然的进入学习英语的 氛围。(出示课件,点击幻灯片8)

2.教师给出四幅不同季节的图片,请学生回答问题。

教师:Look at these pictures. Which season is it? 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 each season? First talk with partners and then pretends in class. [注2]

[注2]用四幅分别代表四个不同地方的不同季节的图片,让 学生两两之前进行看图说话,教师只提供关键词语和句型。(出 示课件,点击幻灯片9)

3. 小组谈论深圳的四季变化: What’s the weather like? What can they see in each season? What do the people wear in each season?

4.在每个季节里,人们都非常容易得一些季节性 疾病,四人小组讨论在每个季节中人们要注意什么事 情。

教师:people is very easy to get some ill, please four students in a group, then talk about What should we do for the sick we have? [注3]

[注3] 在任何一个季节,感冒和发烧都是常发生的一种疾 病,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总结出当我们生病时应该如何应对。

5. 大声朗读 Unit 3-4 的重点词组及句型。

6.小组讨论:当我们生病了,我们应该怎么做?

教师:H1N1 is very serious now, please four students in a group, and talk about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what should we do for our health? If we feel sick, what should we do? [注4]

[注4] 用现在最热的话题H1N1早型流感为主题,问问学生

我们应该如何预防,如果生病了,我们应该如何做。通过小组讨

论让学生明白健康是在于平时每一分第一秒的。

二、知识的巩固与活用

1.介绍新朋友Jill,看看Jill的一天生活,看图填

空。教师:Jill is my new friend ,one day, he feels sick, so go to hospital. Please look at the pictures and fill in blanks.

2.Dr. Wang是Jill的主治医生,听听Dr. Wang是 如何建议Jill维持健康的。

教师:Do you know how to do for our healthy life? Listen to the Doctor Wang, Jill’s doctor, then write T for True, F for false. [注5]

[注5] 此部分为Unit 5 B 和D部分,通过这两个部分的学习, 让学生能够自己总结出日常生活中,我们的个人饮食与个人卫生 对身体的重要性。(出示课件,点击幻灯片10)

3.角色扮演,教师先邀请三位同学一起扮演医生、 护士、病人的角色,运用英语进行对话。(教师将给出 关键词与句型)

4.小组角色扮演,经过教师与同学的示范,四人 为一小组,进行小组角色扮演。

教师:Four students in a group, one is doctor, one is nurse, two are pations. Talk about when you feel sick, what you would say to the doctor or nurse.

5.邀请个别组进行汇报演出。 [注6]

[注6] 通过模拟“医院”一情景,让学生学习运用“生病”

与“看医生”的用语,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语言表达及运用能 力。(出示课件,点击幻灯片11)

三、小结

1.完成活动手册P27,28,31 and 32

2.全班师生齐唱I fell sick.

师生唱:Mother, mother, I feel sick.

Take me to the doctor, Quick, quick, quick.

Please come in. Are you OK?

What’s the matter with you today.

Your head is hot. Your eyes are red. Please go home and stay in bed.

Take this medicine twice a day. Soon you can go out and play.[注7]

[注7]学生在做完练习之后精神极为疲劳,用这首节奏感较

强的chant可以让学生紧张的情绪得到舒缓。(出示课件,点击幻 灯片12)

四、作业布置

评价手册第二十六页第二大题第三小题

1.听录音读Unit 3-4三遍。

2.背诵 Unit 3-4 ,听写Unit 3-4单词与词组。

3.画一张介绍在自己家乡,最喜欢的一个季节的 景色的海报,并在画的旁边写上英语介绍。 [注8]

[注8]让学生画出并写出自己对家乡中他最喜欢的季节及气

候,给下一课时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五、板书设计

Season and feeling sick

season

Spring Summer Autumn Winter

weather Warm rain cool cold

sick have a cold

have a fever

have a headache

have a rest

have a stomachache

How to do? take medicine go to hospital go to a clinic

第3课时

教学内容:

◆Unit 5 A&C部分:talk about seasons.

◆Unit 5 B&D 部分:talk about feeling sick and healthy habits.

教学目标:

◆根据新的《课程标准》以及本单元的特殊性,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设置为:

语言技能目标:

◆会描述一个地方的气候及穿着。

◆会写一篇关于一个地方的气候及穿着。

◆会分析有怎么健康的习惯才能保持身体健康。

◆会说生病及看病时的用语。

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写英语书信交识新朋友。

教学重难点:

◆会写一篇关于一个地方的气候及穿着。

◆英语书信的书写格式。

教学方法:

◆任务型教学法

◆TPR教学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室、PPT课件、教学光碟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及复习

1.热身唱

听教师指令,全班齐唱 “the four seasons”:

Spring time full of fresh new things, the trees are very green, April showers fill the earth, with sunshine warm in spring. Seasons come and seasons go, changing all the time.

Summer time and sunshine, with sky and sea so blue, warm breezes blow, as fields do grow, the sun so hot in

summer. Seasons come and seasons go, changing all the time.

Autumn leaves are painted gold, the trees all shed the leaves, breezes blow a little cold, with sunset orange seas. Seasons come and seasons go, changing all the time. Winter white and snowing bright, the trees have lost their leaves, breezes cold and frosty toes, the winter time is here. Seasons come and seasons go, changing all the time. [注1]

[注1]以一首四季歌引入,让学生能在比较轻松的环境下进 入英语的学习氛围。(出示课件,点击幻灯片14)

2.复习(Free talk)

教师: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 Which season do you like? Why? What do you wear in that season?

3.二人小组,对话练习

教师:Please talk with your partners about the seasons. [注2]

[注2] 教师与学生先讨论与所讲主题相关的信息,引起学生 对本主题的兴趣。(出示课件,点击幻灯片15)

二、新知识的巩固与活用

1.介绍教师的新笔友Pat,阅读她给老师写的一首 诗,并完成相关问题。

教师:Pat is my new pen friends. She writes a poem to me, please listen and answer some questions.

2.请同学们模仿Pat写一首诗。

教师:Can you write a poem like Pat’s? [注3]

[注3]Pat是老师的新朋友,引出Part C,轻松导入,学生能 够模仿学习Pat’s poem,写自己的。(出示课件,点击幻灯片16) 3

信件的内容并帮助Pat完成笔记。

教师:Pat’s new pen friends Jack, wri

listen and help Pat to make a note about the letter. 4.Pat 在收到Jack的来信之后,决定回复他一

她想给Jack介绍自己所住的城市,请同学们帮帮 Pat出出主意。

教师:Pat w

try. Can you help Pat write a letter for Jack? 5.教师总结出写英语信件的关键地方,帮

如何写英语信件。[注4]

[注4]Pat把她的新朋友Jack介

学生能比较直观的学习如何写英语书信。(出示课件,点击幻 灯片17和 18)

6.听,Pat 和她的朋友正在讨论自己所喜欢的季节,

完成练习。

教师:Pat .please listen and do a listening exercise: [注5] Name Favourite Seasons Weather

7.拿出上节课布置的海报作业,并两两进行介绍

的海报。

教师:Take

last lesson’s homework. 8. 邀请一些同学上台进

[注6]学生把自己前一节课中所布置的作业——宣传

报来进行两两之间谈论,说说自己对家乡中最为喜欢的一个 季节、气候及人们的穿着。

三、作业布置

评价手册第

1.复述Unit 4 C部分。

2.听写Unit 1-4的重点句

3.写一封关于学校假日的电子邮

课件,点击幻灯片20)

四、板书设计

第4课时

教学内容:

◆ 本课时为练习巩固课时,分听力练习三个,口语交际练习个,笔头书写练 习两个。

教学目标:

◆根据新的《课程标准》以及本单元的特殊性,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设置为:

1.语言技能目标:

◆会写一篇关于小学生在四季中要注意日常行为规范和保持健康的身 体。

◆会说生病及看病时的用语。

2.情感态度目标:

◆学会与人沟通,遵守小学生行为规范。

◆注意保持身体健康。

教学重难点:

◆会写一篇关于小学生在四季中要注意日常行为规范和保持健康的身体。

教学方法:

◆任务型教学

◆TPR教学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室、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及复习

1.热身唱(warming up)

听教师指令,全班师生齐唱 “Autumn Leaves Are A-Falling”

师生:Autumn leaves are a-falling, red and yellow and brown, autumn leaves are a-falling, see them fluttering down.

Autumn leaves from the treetops, flutter down to the ground, when the wind blows his trumpet, see them whirling around.

Autumn leaves when they’re tired, settle down in a heap, at the foot of the old tree, soon they’ll all fall asleep.

2.复习说,谈论关于刚才那首歌的动画。(教师先请 一两位学生进行提问)

教师:What can you see in the flash? Can you say something about autumn?

3.两两说,谈论关于刚才那首歌的动画。

talk about the flash with partners, then talk about the next three seasons.[注1]

[注1] 以一首节奏轻缓、关于Autumn的儿歌导入,让学生 能够平静的进入学习状态。并且教师询问关于这首歌的相关信 息,可以检查学生是否听懂,还有提高学生对seasons的兴趣。(出 示课件,点击幻灯片 22,23)

一、 新知识的巩固与活用

1.介绍“四好少年”Lily 的相关事情,并完形填 空。教师:Lily is a Model student. She gets up early and does the housework every day. Please listen and then fill in the blank.

Lily washes her face__________.

She_________three times a day.

She ____________four times a week.

She ________ once a week.

(出示课件,点击幻灯片 24)

2.介绍Sam 也非常想成为“四好少年”,他的朋

友Candy给了他一份提示,请读完提示,完成练习。教 师:Sam wants to be a model student, too. His friend Candy gives him a note. Please read the passage and then finish the exercise.[注2]

[注2] 通过一个听力练习及一篇小阅读理解,让学生巩固相 关的知识点。(出示课件,点击幻灯片25,26)

3.Sam的两位好朋友并没有上学,听听他们发生 了什么事情,记录下他们的事情之后告诉大家他们在哪 里。

教师:Sam has two good friends, but they don’t come to school, please listen and fill in the blanks. And then tell us where are they.

Name:

What’s wrong?

Has a _________.

Doctor’s advice:

You should _______ a rest

And _______ a lot of water.

Name:

What’s wrong?

Has a ________.

Doctor’s advice:

You should________some

Medicine and _______in bed. [注3]

[注3] 假设Sam的两个朋友请假没上学,通过听录音完成 Note,让学生学会如何填写Note以及Note的格式。(出示课件, 点击幻灯片27)

4.由于Sam的朋友没有留意天气的变化而导致生 病在家,小组讨论:如何避免生病,并给出建议,完成 表格。

教师Sam’s friends Tim and Betty, they don’t pay attention to the changing of the weather, and they eat a wrong things, so can you give an advice to the classmate, what should we do in each seasons. Group work: Four students in one group, and then use the school rules the write in the first period and Doctor Wang’s healthy life

suggestions to talk about what should we pay attention in the four seasons and how should we keep our life healthy. Then fill in the blank.

spring

summer

Autumn

winter

We should do

We shouldn’t do

Should wear

Shouldn’t wear

Should eat and drink

Shouldn’t eat and drink

5.邀请个别小组上台展示自己的表格。

6.把同学们的建议以Note的形式记录下来。[注

4]

[注4] 用第一课时的作业,为同学设计一份学校的行为规范

以及第二课时中的王医生给的保持健康的建议来小组讨论,说明 随着四季的气候变化,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并且写成一份note。 (出示课件,点击幻灯片 28,29)

二、 小结

1.听Dr.Wang给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并找出答案。

教师:Doctor Wang has some questions for you, please listens to the questions and find out the answers.[注 5]

[注5] 这道练习为听问句选择正确的答句,可以考查学生对 问句与其答问是否掌握得好。

2.完成教师给出的连词成句。

21

教师:I have some questions for you, can you do it?[注 6]

[注6] 连词成句一直是学生的弱项,通过这道练习让学生熟 练连词成句要注意的事项以及掌握本册前四单元的句型。

三、 作业布置

评价手册第三十页第四大题

1.听录音读 Unit 1-4 三遍.

2.复述Unit 3 C部分

3.预习Unit 6 plants

四、 板书设计

Unit 5 Revision

(各练习的答案)

22

上一篇:端午节的来历作文下一篇:大学毕业生感谢信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