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规划编制导则

2024-04-16

总体规划编制导则(共6篇)

篇1:总体规划编制导则

住建部发布《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暂行规定》

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暂行规定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住房城乡建设厅,直辖市规划委(局)、建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局: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发[2016]6号)、《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发[2016]8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号),指导各地做好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工作,我部研究制定了《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暂行规定》(以下简称《规定》),现印发给你们。

请各地按照《规定》要求,结合实际,抓紧编制海绵城市专项规划,于2016年10月底前完成设市城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草案,按程序报批。《规定》执行中遇到的问题及建议,请及时告我部城乡规划司和城市建设司。

联系人:

城乡规划司 王武科 和朝东

电话:010-58934243,58933414(传真)

城市建设司 徐慧纬 牛璋彬

电话:010-58934352(兼传真)

附件: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暂行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2016年3月11日

附件

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暂行规定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发[2016]6号)、《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发[2016]8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号),做好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是建设海绵城市的重要依据,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条 编制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应坚持保护优先、生态为本、自然循环、因地制宜、统筹推进的原则,最大限度地减小城市开发建设对自然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第四条 编制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应根据城市降雨、土壤、地形地貌等因素和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综合考虑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安全等方面的现状问题和建设需求,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结合,因地制宜地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

第五条 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可与城市总体规划同步编制,也可单独编制。

第六条 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的规划范围原则上应与城市规划区一致,同时兼顾雨水汇水区和山、水、林、田、湖等自然生态要素的完整性。

第七条 承担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的单位,应当具有乙级及以上的城乡规划编制资质,并在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内从事规划编制工作。

第二章 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的组织

第八条 城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会同建设、市政、园林、水务等部门负责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具体工作。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经批准后,应当由城市人民政府予以公布;法律、法规规定不得公开的内容除外。

第九条 编制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应收集相关规划资料,以及气象、水文、地质、土壤等基础资料和必要的勘察测量资料。

第十条 在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中,应广泛听取有关部门、专家和社会公众的意见。有关意见的采纳情况,应作为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报批材料的附件。

第十一条 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经批准后,编制或修改城市总体规划时,应将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将海绵城市专项规划中提出的自然生态空间格局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空间开发管制要素之一。

编制或修改控制性详细规划时,应参考海绵城市专项规划中确定的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等要求,并根据实际情况,落实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等指标。

编制或修改城市道路、绿地、水系统、排水防涝等专项规划,应与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充分衔接。

第三章 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内容

第十二条 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的主要任务是:研究提出需要保护的自然生态空间格局;明确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等目标并进行分解;确定海绵城市近期建设的重点。

第十三条 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综合评价海绵城市建设条件。分析城市区位、自然地理、经济社会现状和降雨、土壤、地下水、下垫面、排水系统、城市开发前的水文状况等基本特征,识别城市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安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二)确定海绵城市建设目标和具体指标。确定海绵城市建设目标(主要为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明确近、远期要达到海绵城市要求的面积和比例,参照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的《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办法(试行)》,提出海绵城市建设的指标体系。

(三)提出海绵城市建设的总体思路。依据海绵城市建设目标,针对现状问题,因地制宜确定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路径。老城区以问题为导向,重点解决城市内涝、雨水收集利用、黑臭水体治理等问题;城市新区、各类园区、成片开发区以目标为导向,优先保护自然生态本底,合理控制开发强度。

(四)提出海绵城市建设分区指引。识别山、水、林、田、湖等生态本底条件,提出海绵城市的自然生态空间格局,明确保护与修复要求;针对现状问题,划定海绵城市建设分区,提出建设指引。

(五)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管控要求。根据雨水径流量和径流污染控制的要求,将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进行分解。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和大城市要分解到排水分区;中等城市和小城市要分解到控制性详细规划单元,并提出管控要求。

(六)提出规划措施和相关专项规划衔接的建议。针对内涝积水、水体黑臭、河湖水系生态功能受损等问题,按照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的原则,制定积水点治理、截污纳管、合流制污水溢流污染控制和河湖水系生态修复等措施,并提出与城市道路、排水防涝、绿地、水系统等相关规划相衔接的建议。

(七)明确近期建设重点。明确近期海绵城市建设重点区域,提出分期建设要求。

(八)提出规划保障措施和实施建议。

第十四条 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成果应包括文本、图纸和相关说明。成果的表达应当清晰、准确、规范,成果文件应当以书面和电子文件两种方式表达。

第十五条 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图纸一般包括:

(一)现状图(包括高程、坡度、下垫面、地质、土壤、地下水、绿地、水系、排水系统等要素)。

(二)海绵城市自然生态空间格局图。

(三)海绵城市建设分区图。

(四)海绵城市建设管控图(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等管控指标的分解)。

(五)海绵城市相关涉水基础设施布局图(城市排水防涝、合流制污水溢流污染控制、雨水调蓄等设施)。

(六)海绵城市分期建设规划图。

第四章 附则

第十六条 设市城市编制海绵城市专项规划,适用本规定。其他地区编制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可参照执行本规定。

第十七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可结合实际,依据本规定制订技术细则,指导本地区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工作。

第十八条 各城市应在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的指导下,编制近期建设重点区域的建设方案、滚动规划和建设计划。建设方案应在评估各类场地建设和改造可行性基础上,对居住区、道路与广场、公园与绿地,以及内涝积水和水体黑臭治理、河湖水系生态修复等基础设施提出海绵城市建设任务。

第十九条

第二十条 本规定由住房城乡建设部负责解释。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篇2:总体规划编制导则

晋建村字[2005]122号

各市建设局(建委、规划局):

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指导城乡统筹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构建农村和谐社会,根据国务院《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省政府《山西省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实施办法》、建设部《村镇规划编制办法》和《村镇规划标准》,结合我省村庄建设的需要,我厅制定了《山西省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导则》,现印发给你们,请在编制村庄建设规划时参照执行,并将执行中遇到的情况和问题及时反馈给我们。

山西省建设厅 二○○五年五月八日

山西省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导则 总 则

1.1 编制目的

 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改善人居环境,指导村庄建设规划的编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根据国务院《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省政府《山西省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实施办法》,建设部《村镇规划编制办法》和《村镇规划标准》,制定《山西省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导则》(以下简称《导则》)。1.2 适用范围

 本《导则》适用于我省行政区域范围内村庄(不含城镇规划区范围内的村庄和历史文化名村)建设规划的编制和管理。1.3 基本任务

 村庄建设规划的基本任务,是在镇(乡)域村镇体系规划所确定的村庄等级规模、职能分工和空间布局的基础上,进一步确定村庄的性质、人口和用地规模、规划范围和界限,统筹安排村庄建设的各项用地和空间布局,综合协调村民住宅与各类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建设的关系,为村庄居民提供符合当地实际、与村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生产和生 活环境。

1.4 规划依据

1.4.1 县(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1.4.2 乡镇总体规划(含乡镇域村镇体系规划)。1.4.3 乡镇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1.4.4 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技术规范与标准等。1.5 规划范围

1.5.1 村庄建设规划以行政村为单位进行编制,进行迁村并点的,按照调整后的行政村人口划定村庄建设规划范围。对具有一定规模而规划中不计划撤并的自然村,也可单独编制村庄建设规划。

1.5.2 本导则所称行政村,是指按照行政建制依法设立村民委员会的村庄。

1.5.3 本导则所称自然村,是指没有设立村民委员会,隶属于其他村庄村民委员会领导的村庄。

1.6 规划原则

1.6.1 引导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村人口在行政村集中居住,鼓励从事第二、三产业的农村人口到城镇居住,推进城市化进程。

1.6.2 以规模大、区位好、基础设施配套的现有村庄进行整治、扩建为主,以新建村庄为辅,集中改建或新建的村庄应统一规划、分步建设。 1.6.3 保护农村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保障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实现集约用地和合理用地。1.6.4 村庄建设用地应避开山洪、风口、滑坡、泥石流、洪水淹没、地震断裂带和地下采空区等自然灾害影响的地段,避开自然保护区、有开采价值的地下资源埋藏区。

1.6.5 村庄建设用地应避免铁路、重要公路和高压输电线路穿越,避免沿公路进行布局。1.6.6 充分考虑丘陵、平原、水网等不同自然地理条件的要求,因地制宜,灵活布置,突出地方特色。

1.6.7 公共设施应集中布局,基础设施满足农民生活、生产需要,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住宅建设应尊重地方民俗风情和生活生产习惯。1.7 规划期限 村庄建设规划的期限远期为10年,近期为5年。对规划期限已过,或明显不适应发展要求的村庄建设规划,应及时进行调整和修编。1.8 规划审批 村庄建设规划应当经村民会议讨论同意,由乡镇人民政府报县级人民政府批准。

2 村庄布局

2.1村庄布点原则

2.1.1 体现集约用地、集中建设、集聚发展的原则。

2.1.2 符合镇(乡)域村镇体系规划、镇(乡)总体规划的村庄布局要求。2.1.3 有利于现代化农业生产的组织,适应农村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

2.1.4 与镇(乡)域范围内相关专业规划相协调,与当地基础设施水平相适应。2.2 村庄等级 根据国家《村镇规划标准》,按照镇(乡)域村镇体系规划确定的村庄职能,可分为中心村和基层村。中心村,是指镇(乡)域村镇体系规划中,设有兼为周围村庄服务的公共设施的行政村。基层村,是指镇(乡)域村镇体系规划中,中心村以外的行政村。2.3 村庄规模 2.3.1 根据国家《村镇规划标准》,按照村庄人口规模的不同,可分为特大型村、大型村、中型村和小型村等四个等级。其中:特大型村为1000人以上,大型村为600——1000人,中型村为200——600人,小型村为200人以下。

2.3.2 新规划建设的村庄应尽可能超过1000人,对原有200人以下的行政村和自然村要积极引导撤并。

2.4 现有村庄

2.4.1 应妥善处理新区建设与旧区改造的关系,积极推进旧区改造和整治,合理延续原有村庄的空间格局,有序建设新区。

2.4.2 旧区改造,应重视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对现有建筑进行质量评价,确定保护、整饰、拆除的建筑,注意保护原有村庄的社会网络和空间格局;加强村庄绿化和环境整治,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提高村庄居住环境质量。

2.4.3 新区建设,应与原有村庄在社会网络、道路系统、空间形态等方面良好衔接;在建筑风格、景观环境等方面有机协调;在原有村庄基础上沿1—2个方向集中建设,避免无序蔓延,尽量形成团块状紧凑布局的形态;选择发展方向应考虑交通条件、土地供给、农业生产等因素;统筹安排新、旧区公共设施与基础设施配套建设。2.5 新建村庄

 新建村庄,应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用地布局合理,功能分区明确,设施配套完善,环境清新优美,充分体现浓郁乡风民情和时代特征。2.6 撤并村庄

 对规划撤并的村庄,除危房维修以外,应停止所有集体和个人的建设活动,提出搬迁建设的计划。2.7村庄用地布局原则  2.7.1 全面综合地安排村庄各类建设用地。2.7.2 宜集中紧凑建设,避免无序扩张。

2.7.3 充分利用自然条件,挖掘地方文化内涵,体现地 方特色。

2.7.4 新、旧街区有机衔接,形成合理有序的空间结构。2.8 村庄建设用地布局 2.8.1 居住建筑用地布局,应本着有利于生产、方便生活,有适宜的卫生条件和建筑条件;应布置在大气污染源的常年最小风向频率的下风侧以及水污染源的上游;与生产劳动地点联系方便,又不互相干扰。

2.8.2 公共建筑用地布局,除教育和医疗保健机构应独立选址外,其他公共设施宜相对集中布置,体现集聚规模、使用方便、节约用地、保持特色的原则,形成公共活动中心;商业金融和集贸设施宜设在村庄入口附近或交通方便地段;学校宜设在阳光充足、环境安静的地段。2.8.3 生产建筑用地布局,应根据其对生活环境的影响状况进行布局,一类工业用地可选择在居住建筑或公共建筑用地附近,二、三类工业用地可选择在常年最小风向频率的上风侧及河流的下游。

2.9 村庄建设用地标准 2.9.1村庄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按以下标准控制:山区或丘陵地区的村庄,人均规划建设用地指标130—150平方米;平原地区的村庄,人均规划建设用地指标120—140平方米。2.9.2村庄规划中的居住建筑用地、公共设施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公共绿地等四类建设用地之和要占到70—90%。其中,居住建筑用地占52—62%;公共设施用地占6—12%,道路广场用地占9—16%;公共绿用地占4—8%。

3 住 宅

3.1 住宅规划设计原则

3.1.1 住宅应以双拼式、联排式为主,积极引导多层住宅楼的建设,限制建设独立式住宅。3.1.2 住宅组团应避免单

一、呆板的布局方式,应结合地形,灵活布局,空间围合丰富,户型设计多样。3.1.3住宅设计应遵循适用、经济、安全、美观、保温、节能的原则,积极推广新型建筑材料和地方建筑材料,并符合工程质量要求。

3.1.4 住宅建筑风格应适合农村特点,体现地方特色。对具有传统建筑风貌和历史文化价值的原有住宅应进行重点保护和修缮。3.2 住宅建设标准

3.2.1 宅基地标准,山区或丘陵地区村庄建设住宅的,每户宅基地面积不得超过180平方米;平原地区村庄建设住宅的,每户不得超过130平方米;特殊情况经县有关部门批准,每户不得超过200平方米。

3.2.2 住宅主楼基底面积应不大于宅基地面积的50%。

3.2.3 住宅的朝向和日照间距应符合《山西省村镇居住建筑日照间距技术规定》要求。3.2.4 住宅层高不宜超过3米,其中底层层高可酌情增加,但不应超过3.4 米。3.3 不同地形住宅规划设计要求

3.3.1 山地丘陵地形住宅规划设计,应选择向阳的南、东南、西南向且通风好的坡面,必须避开滑坡、冲沟地带。建筑群体组合宜适应地形的变化,布置形式灵活多样,宜形成随地形陡缓曲直而变化的自由式和行列式布局。住宅建筑应结合地形,形式多样;竖向处理可采用筑台、错层、叠落、分层入口等手法。

3.3.2 滨水地形住宅规划设计,应处理好河流与道路的关系,道路宜平行或垂直于河流走向,使住宅建设用地比较完整;住宅建筑群体的组合及其环境布置,应结合水体环境进行规划建设,应充分考虑住宅区的防洪安全。3.3.3平坦地形住宅规划设计,因受限制和影响的条件较少,住宅设计及其群体的布局,可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灵活多样。3.4 住宅平面设计

3.4.1 住宅平面分区及其功能应本着方便农民生活进行合理布局。

3.4.2 各功能空间应减少干扰,功能分区明确,实现“三分离”,即寝居分离、食寝分离、人畜分离。

3.4.3 应为住户提供适宜的室外生活空间。3.5

住宅立面设计

3.5.1 住宅立面应统一协调,突出地方特色。3.5.2 外墙材料立足于就地取材,因材设计。3.5.3 色彩应与当地环境协调,体现乡土气息。

4 公共设施

4.1 公共设施类型

4.1.1 公益服务型公共设施,是指文化教育、行政办公、医疗卫生、体育等公共设施。4.1.2 商业服务型公共设施,是指商业贸易、餐饮服务、副食加工、理发洗浴、物业管理等公共设施。

4.2 公共设施布置原则

4.2.1 公共设施的配套水平与村庄人口规模相适应,并应与村庄住宅同步规划、建设和使用。

4.2.2 公益型公共设施宜集中布置,形成村庄公共活动中心。

4.2.3 应结合村庄公共设施中心或村口布置公共活动场地,满足村庄交往活动的需求。4.2.4 小学校应按县(市、区)教育部门有关规划进行布点。4.3

公共设施配套指标

4.3.1 公共设施配套指标按每千人1000—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计算。

4.3.2 公益型公共建筑项目,一般应设置村委会办公场所和托儿所、幼儿园、文化站、老年活动室、敬老院、卫生站、文化宣传栏和相应的运动场地。

4.3.3

公益型公共建筑建设规模,应根据实际需要合理确定,建筑面积控制指标为:村委会为200—500平方米,托儿所、幼儿园为600—1800平方米,文化站为200—800平方米,老年活动室为100—200平方米,敬老院为200—500平方米,卫生站为50—100平方米,运动场地为600~1000平方米,文化宣传栏长度大于10米。

4.3.4

商业服务型公共设施建筑项目,可根据市场需求及村庄实际设置。商业服务型公共建筑建设规模参照下表执行。

村庄规模(人)100~300 300~1000 1000以上

≥200 ≥300 建筑面积(平方米)≥100

4.4 公共设施的布置方式

4.4.1 公共设施应参照合理服务半径,结合现状,根据自然地形,进行灵活布局,体现地方特色。

4.4.2 公共建筑的排列,可根据实际情况沿街、沿广场,进行点群自由式等方式布置。

5 基础设施

5.1

道路交通规划 5.1.1 村庄道路等级

村庄内部道路分为主干路、干路、支路、巷路等四级。5.1.2 村庄道路宽度 村庄主干路路面宽度为10—14米,建筑控制红线16—20米;村庄干路路面宽度为8—10米,建筑控制红线12—16米;村庄支路路面宽度为6—8米,建筑控制红线10—12 米;村庄巷路路面宽度为3.5米。5.1.3 村庄道路系统 村庄主干路及干路的间距宜为300米左右。根据村庄规模的不同,应具体选择与村庄规模相适应的道路等级系统。道路的组织形式与断面宽度也要因地制宜的确定。5.1.4 村庄道路的坡度,不宜小于3‰,不宜大于8%。5.1.5 村庄道路照明 村庄主干路和干路应当规划路灯照明设施。5.1.6 村庄停车场 村庄农机具及停车位,应按每户1—2个停车位的标准配置,结合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采取分散和集中灵活布局。5.2 给水工程规划

5.2.1 给水工程规划包括用水量预测、水质标准、供水水源、供水站、输配水管网布置等。5.2.2用水量应包括生活、消防、绿化、管网漏水量和未预见水量。综合用水指标选取80—160升/人·日,水质应符合现行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供水水源应与区域供水、农村改水相衔接。

5.2.3 输配水管网的布置,与道路规划相结合。

5.2.4 在水量保证的情况下,可充分利于自然水体作为村庄的消防用水,或设置消防水池安排消防用水。

5.3

排水工程规划

5.3.1 排水工程规划包括排水体制、排水量预测、排水管渠布置、污水处理方式等。5.3.2 村庄排水体制一般采用合流制,有条件的地区可采用分流制。

5.3.3 排水量应包括污水量和雨水量。污水量按生活用水量的75—90%计算。雨水量参考邻近城市的暴雨强度公式计算。

5.3.4 布置排水管渠时,雨水应充分利用地面径流和沟渠排放;污水应通过管道或暗渠排放,雨水污水管、渠应按重力流设计。

5.3.5 污水排放前,应采用化粪池、沼气池等方法进行处理。5.4

供电工程规划

5.4.1 供电工程规划包括确定用电指标,预测用电负荷,确定供电电源点的位置、主变容量、电压等级及供电范围,确定村庄的配电电压等级、层次及配网接线方式,预留配电站的位置,确定规模容量。

5.4.2 供电电源的确定和变电站站址的选择应以乡镇供电规划为依据,并符合建站条件,线路进出方便和接近负荷中心。

5.4.3 确定中低压主干电力线路敷设方式、线路走向及位置。

5.4.4 配电设施应保障村庄道路照明、公共设施照明和夜间应急照明的需求。5.5

邮政电信工程规划

5.5.1 电信工程规划包括确定固定电话主线需求量及移动电话用户数量,预留邮政服务网点和建设移动基站的位置。

5.5.2 邮政、电信设施的布点应结合公共服务设施统一规划预留,相对集中建设。5.5.3 确定乡镇——村主干通信线路和村庄内的敷设方式、具体走向、位置。5.6

广播电视工程规划 有线电视、广播网根据村庄建设的要求应尽量全面覆盖。有线广播电视管线原则上与村庄通信管线统一规划,联合建设。村庄道路规划建设时应考虑广电通道位置。5.7 能源利用规划 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大力推广节能新技术,积极推广使用沼气、太阳能等,利用清洁型能源。5.8 环境卫生设施规划

5.8.1 推广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方式,积极鼓励农户利用有机垃圾作为有机肥料,实行有机垃圾资源化。有条件的村庄应指定专人定期清扫、收集垃圾,集中堆放和处理。

5.8.2 结合农村改水改厕,逐步提高无害化卫生厕所的覆盖率,推广水冲式卫生公厕。5.9 防灾减灾工程规划 5.9.1 消防规划 消防按规范设置消防道,主要建筑物、公共场所应设置消防设施。5.9.2 防洪工程规划 村庄按照一般不低于20年一遇的标准,安排各类防洪工程设施。5.9.3 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村庄建设规划要提出本村庄地质灾害预防和治理措施。5.9.4 地震灾害防治规划 根据地震设防标准与防御目标,提出相应的规划措施和工程抗震措施。

6 景观绿化

6.1 景观环境规划设计原则 6.1.1 重点加强村口与公共活动中心的景观环境建设,营造标志性景观效果。6.1.2 合理利用特殊地形,形成地方特色。

6.1.3 结合民俗民风,展示地方文化,体现乡土气息。6.2 建筑风貌规划

6.2.1 根据村庄整体风貌特色、居民生活习惯、地形与外部环境条件、传统文化等因素,确定建筑风格及建筑群组合方式。

6.2.2 村庄建筑风格应整体协调统一,新建建筑应注重与原有建筑风貌的协调,并能体现地方特色。

6.2.3 住宅应以坡屋顶为主,尽量运用地方建筑材料,形成较鲜明的地方特色,单栋住宅长度不宜超过50米。

6.2.4 各类公共建筑除满足功能要求和方便人的活动外,必须与村庄环境相协调,注重特色空间的营造。

6.3 绿化系统规划

6.3.1 充分利用现状条件基础,尽量在劣地、坡地、洼地布置绿化,植物配置宜选用具有地方特色、易生长、抗病害、生态效应好的品种。

6.3.2 加强平面绿化与立体绿化的结合、绿地布置与水面的结合。6.3.3 绿地建设重点宜结合村口与公共活动中心及沿主要道路布置。

6.3.4 有条件的村庄可设置农民公园,或在公共绿地中适当集中布置桌椅、儿童活动设施、健身设施、小品建筑等,丰富农民生活。6.4 河道景观规划 尽量保留现有河道水系,并加以整治和疏通,河道设计应满足防洪和排水要求。6.5 村口景观设计

6.5.1 村口建筑应精心设计、构思新颖,体现地方特色与标志性。村口风貌应自然、亲切、宜人。

6.5.2 有条件的村庄村口应通过门楼、小品配置、植物造景与建筑空间营造等手段突出景观效果。

6.6 环境设施小品设计

6.6.1 环境设施小品,主要包括场地铺装、围栏、花坛、园灯、座椅、雕塑、宣传栏、废物箱等。

6.6.2 场地铺装,形式应简洁,选材因地制宜,利于排水。6.6.3 围栏设计,应美观大方,宜采用通透式。6.6.4;路灯、指示牌、废物箱等各类小品,主要布置于道路两侧或公共空间,风格应统一协调,尺度要适宜,结合环境场所要求,采用不同的手法与风格,营造丰富的村庄环境。

7 村庄竖向规划

7.1 村庄竖向规划的内容 村庄竖向规划应包括地形、地貌的利用,确定道路控制高程、建筑室外地坪规划标高等内容。

7.2 村庄竖向规划的原则

7.2.1 合理利用地形地貌,减少土方工程量。

7.2.2 各种场地的适宜坡度:广场0.3—3.0%,停车场0.2—0.5%,运动场0.2—0.5 %。7.2.3 满足排水管沟的设置要求。

7.2.4 有利于建筑布置与空间环境的设计。

7.2.5 当自然地形坡度大于8%,村庄地面连接形式宜选用台地式,台地之间应用挡土墙或护坡连接。

7.2.6 建筑基地的标高应与道路标高相协调,宜高于或等于邻近道路的中心标高。

8 附 则

8.1 各市、县(市、区)建设(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可根据本《导则》制定实施细则。8.2 本《导则》由山西省建设厅负责解释。

附件:山西省村庄建设规划基础资料和规划成果要求

一、基础资料收集

 编制村庄建设规划,应对村庄的发展现状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做好基础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工作。规划需收集以下基础资料: 

1、乡镇总体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对本规划的要求。

2、本村庄土地利用现状,用地分类至小类。

3、本村庄现状人口和规划人口规模。

4、本村庄建筑物现状,包括房屋用途、产权、建筑面积、层数、建筑质量。

5、本村庄公共设施规模和分布。

6、本村庄基础设施及管网现状。

7、本村庄历史文化、建筑特色、风景名胜等资料。

8、本村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等资料。

9、本地区建设工程等造价资料。

10、本村庄地形图,比例尺为:1:500~1:1000。

二、规划成果要求

村庄建设规划,主要包括规划说明书和图纸两部分。

(一)规划说明书要求 不同规模的村庄、不同建设类型的村庄,可以按照下列规划成果要求对规划内容进行适当的增减。

1、概述 (1)规划工作背景与过程简述。(2)现状的自然与经济社会条件。地理位置、人口与面积、与周围村镇和城市的关系、地形地貌、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风景旅游资源、历史文化遗产与民俗风情、村庄住宅建设情况等。(3)主要问题。用地布局与功能分区、规划设计与建设管理、建筑形式与村民住宅、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环境卫生与村容村貌、对外交通联系等方面的主要问题。

2、规划总则 (1)规划依据。(2)规划指导思想和原则。(3)规划目标。(4)规划范围。(5)规划期限。

3、村庄建设环境与场地分析 (1)分析村庄自然环境条件、建设条件,确定编制规划的主要制约因素,对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评估。(2)村庄建设用地的评定。(3)建设用地选择。

4、村庄建筑质量评价 确定保护、保留、整治、改造的建筑。

5、人口与用地发展指标选择和规模预测。

6、规划布局 对居住建筑用地、公共建筑用地、道路广场用地、绿化用地、公用工程设施用地、生产建筑用地等进行合理布局。

7、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按照《村镇规划标准》有关规定和乡镇总体规划、本《导则》的要求,确定公共服务设施项目、规模及用地安排。

8、基础设施规划 确定道路交通系统、给水排水、供电电信、广播电视、环境保护与环卫设施、防灾减灾规划及竖向规划。

9、景观环境规划 (1)建筑风貌规划。(2)绿地系统规划。(3)河道景观规划。(4)村口景观方案。(5)环境设施小品方案。

10、住宅、主要公共建筑的标准 对规划所需的工程规模、投资额进行估算,对资金来源做出分析。主要公共建筑和绿化、广场工程等所需投资应单独列出。

11、用地平衡表 列出现状和规划的各类建设用地的数量、占建设用地的比例及人均用地面积等指标。

(二)规划图纸的要求 村庄建设规划图纸应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 

1、村庄现状及位置图 村庄现状及位置图,比例为1:500~1:1000,标明地形地貌、道路、工程管线及各类用地性质及范围。另在现状图的空白处标明村庄在乡镇域的位置、所在行政村的范围以及与周围地区的关系,比例尺根据乡镇范围的大小而定。

2、建筑质量评价图 比例尺同上,评价建筑质量,确定保护、保留、整治、改造建筑范围。

3、规划总平面图 比例尺同上,标明规划建筑、绿地、道路、广场、停车场、河湖水面等的位置和范围;确定各类用地性质、范围。

4、道路交通及市政工程管线规划图 比例尺同上,标明道路走向、红线位置、横断面、道路交叉点座标和标高,停车场等交通设施用地界限;标明各类市政公用设施、环境卫生设施及管线的走向、管径、主要控制点标高,以及有关设施和构筑物位置、规模。

5、景观环境规划设计及竖向规划图

篇3:总体规划编制导则

大型园区一般是指由地方政府集中统一规划, 在规划的区域内, 专门设置某类特定行业、形态的企业、公司等进行统一管理的产业项目集群, 或指围绕超级项目 (大型交通枢纽等) 的一系列配套项目。近年来, 随着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 大型园区陆续出现, 有的甚至达到占地上千平方公里、总投资数千亿的规模。大型园区具有建设规模巨大、单体数量众多、项目专业类别繁多、投资来源复杂等特点。基于上述特点, 园区的建设管理工作的难度和复杂程度相较一般单体项目要大得多, 给建设管理的统筹和持续性带来很大的挑战。

特别是在规划及设计管理领域, 如何将区域整体规划和专业规划层层落实, 并在相当长的建设周期内保持有效推进, 对园区管理者来说是非常困难的。同时, 园区的建设单位往往是政府或政府直接委托的投资单位, 管理力度或建设管理能力往往是非专业的, 因此, 在现在的管理实践中, 园区管理者尝试引入新型管理服务模式来解决上述系列问题, 总控咨询服务应运而生。以总控的管理模式, 对园区建设进行总体控制, 利用专业的理念、先进的手段, 来推进各项规划、设计、指标的落实工作。

本文基于总控管理模式的工程实践, 以各类园区中建设难度较为复杂的医学园区建设为研究样本, 探讨园区规划管理中的总控管理思路及工具。基于对大型医学园区规划设计导则的研究, 就设计导则编制、协助管理过程进行阐述, 以期为类似大型园区的管理提供借鉴。

2 大型园区总控咨询服务的定位和基本任务

项目总控 (Project Controlling) 的理论源自于20世纪的德国, 在德国统一以后的铁路改造和慕尼黑机场等大型工程中得到了比较成功的应用, 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 对于大中型建设工程进行信息的收集、加工和传输, 用经过处理的信息流指导和控制项目建设的物质流, 支持项目最高决策者进行策划、协调和控制的管理组织模式。

对于大型园区业主, 在建设时面对管理规模庞大、管理复杂度增加的一系列问题, 总控模式的引入很好地满足了园区高层决策者对于决策信息的需求, 对于整体控制提供了支持。

2.1 定位

项目总控的性质、作用和工作内容与项目管理或代建均不同。在这个模式中, 总控的内涵是通过一个高层次顾问班子的工作, 为项目最高决策者提供信息支持。

总控咨询的服务对象是核心决策层 (即园区管理方) 。主要的工作方式是高位统筹、信息集成、整体控制。主要的工作成果是各种咨询报告。园区总控工作的主要管控对象为:园区项目组织控制、园区目标系统控制、项目建设过程控制。

2.2 基本任务

总控的日常工作主要是信息收集、分析和处理, 工作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各类咨询报告、建议。

总控咨询的基本任务分为总体策划和总体控制。总体策划是指, 总控咨询单位采用组织、管理、经济、技术等各种措施, 通过策划和分解, 确保园区整体的规划指标、功能及投资效益的实现;总体控制是指, 以园区内重大项目为管控的载体, 通过保障项目的落地 (关键为规划目标的落地) , 最终实现开发建设目标。

大型园区的总控咨询服务以园区建设完成后的顺利运行管理作为总控的源动力。把需要关注的建设目标形成具体的监管评价标准、规划指导文件、建设工作纲领等, 是总控的工作方式和基本工作。

根据上海建科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在不同园区的总控咨询的服务实践和总结, 基于管控对象的不同和管控需求的不同, 总控咨询服务的核心工作分为三个模块:管理规划、建设咨询、监管评价, 分别针对园区管理组织、规划目标体系、项目实施过程进行相应的管控和决策支持。总控咨询的工作内容如表1所示。

其中, 建设咨询板块是基于实现园区规划指标的分解、落地, 为协助非专业的园区业主对园区规划方案进行管理而进行的专业建设咨询服务。在建设咨询板块中, 规划成果整理的核心工作内容就是协助业主, 组织编制规划设计导则, 将政府、业主的控制要素在园区层面形成规范性文件, 用以指导分地块的建设, 控制其满足于园区总体规划要求。规划设计导则是园区规划设计管理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通过前期策划、解读各项规划指标, 编制规划设计导则来协助园区规划管理, 是实现园区规划目标和概念的重要方法, 是对园区环境元素和元素组合方式的具体描述, 是园区实施建立的一种技术性控制框架, 对各种类型的园区管理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3 大型医学园区的特点和管理难点分析

本文的研究具体聚焦于大型医学园区 (后文简称“园区”) 。大型医学园区围绕医学产业形成集群, 结合医疗服务与医疗研究, 配套以优质商业服务。目前, 在上海等大型城市逐渐出现, 一般划分为多个功能区, 如医药区、器械区、研发区、院校区、商务区等。

目前已经建成和在建的医学园区一般具有以下特点:功能分区较多, 总体设计及控制比较复杂;突出医技、能源、后勤等功能的共享, 各功能分区之间的设计内容需要互相穿插和协调对接, 设计界面复杂;园区分期开发建设, 工程建设周期长, 影响因素多;医疗科技发展日新月异, 医学手段、方式、工具、设备的科技进步都可能随时对建设提出新的需求和变化;民营企业参与高端医疗的比重越来越大, 独资、控股、参股等各种投融资方式在医学园区中均有出现, 股权方式的多元化给管理协调带来较多困难。

因此, 园区建设统筹难度大, 且功能、需求、界面经常发生变化, 给园区的规划设计管理带来很大的困难, 使得园区规划理念的贯彻和实施控制容易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发生较大的变化和偏差。因此, 亟需引入规划设计导则这一管控工具协助园区的建设管理。

4 大型医学园区的规划设计导则

4.1 设计导则定义

从工作的深度看, 导则可以说是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精细化;对于某些特定项目和特定要素 (建筑风格、路引、夜景等) 的设计, 导则是在定性、定量和图文结合方式下的弹性控制。

在园区设计的过程中, 设计导则是实现园区规划目标和概念的具体操作手段, 是对未来园区形体环境元素和元素组合方式的文字描述, 是为园区项目的设计实施建立的一种技术性控制框架。

4.2 编制思路

大型医学园区一般是一个综合性的、国际性的医学园区, 各功能区域关系密切, 且各个入驻的医学单位需要共享各类资源, 需要在各个地块建筑建设、各家医学单位入驻之前进行系统性的资料收集、整理及分析工作。

对于不同的大型医学园区, 根据定位、功能布局的不同, 规划上可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但总体而言, 编制医学园区的规划设计导则基本基于以下思路:

(1) 有效贯彻医学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各项规划要求, 增强园区内的各建筑之间、建筑与公共空间的协调度, 确保园区各组成部分之间能够成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统一整体;

(2) 汇总和整理各项规划规定以及各专项研究报告, 形成一份总体的提纲挈领式的技术性文件, 用于园区内各地块之间以及建筑之间技术协调时参阅;

(3) 为未来入驻园区的医疗机构 (小业主) 提供一份总体概括性文件, 方便其了解各种基础设施、管网及周边建筑情况, 并根据园区的总体发展目标更加有针对性地建设自己的医疗机构;

(4) 为协调园区内建筑之间、建筑与周边环境之间以及园区内建筑和公共空间之间的关系提供技术依据和指导;

(5) 汇合各工种、各家设计咨询机构的资料, 提供一个各专业、各单位能够有效配合的平台。

4.3 编制方法与要领

医学园区规划设计导则的编制主要采取“资料汇编整合”的方法工作。作为一个大型医学园区, 编制规划设计导则时, 需要参考和汇总的资料有以下几个层次:

(1) 国家及地方的法律法规。

(2) 园区的上位规划文件及政府批复, 如:地方性总体规划及实施方案, 区域性控制规划, 区域性控制性详细规划, 区域性结构规划, 以及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等。

(3) 园区的各类专项研究及政府批复 (或评审意见) 。这一类的专项研究一般比较多, 内容涉及环境、市政、能源、交通、安全、地质灾害、节能、民防、景观、污染、监控、水系等方面;在管线及配套方面, 会涉及高压配电、燃气规划、供水、污水排放等专项研究。对于大型医学园区, 往往还有业主委托国际国内知名机构研究的整体咨询方案。这些专项研究的成果都是规划设计导则中用以控制园区整体及单体建设的重要依据。

(4) 园区内主要功能单体的设计文件。这类文件一般涉及大型医学园区内提供共享功能的项目, 如医技、能源、监控、后勤等共享功能。它的设计文件对于其他项目明确功能、划分设计及建设界面都是非常重要的, 必须纳入导则。

总控咨询单位依托园区整体设计单位, 汇总整理分析上述资料。从园区总体设计到各地块建筑设计两个层面上, 归纳形成能够反映各方面要求和研究内容的图则、表格等技术性文件, 对后续的设计工作提出规范性、指导性或建议性要求, 使得医学园区的建设能够形成一个有机结合互相关联的整体, 协调推进、和谐发展。

4.4 导则的基本框架

规划设计导则的基本框架一般包括四个层次:

4.4.1 导则说明及编制依据

对导则的编制目的、编制依据、适用范围、技术方法等进行说明;对区域规划、整体定位、建设目标等进行详细的阐述和说明。另外还可以进行相关的重要提示 (如法律性提示或免责性提示) 。

4.4.2 总体设计导则

这一层次是规划设计导则的核心内容。在这一部分中, 围绕整体目标对园区中的规划、土地、交通、建筑、景观等整体控制因素进行详细的描述和约定。对于园区的市政外配套、内部市政和街坊道路、管线及能源配套、污水及垃圾处理等, 也应该在这一层次的章节中体现。

4.4.3 分地块设计导则

这一层级的内容是以总体设计导则为基础, 围绕分地块进行的更加详细的描述和约定。一方面, 分地块设计导则便于各分地块的业主查询和使用;另一方面, 分地块设计导则可以针对特殊地块, 进行针对性的特别约定和描述。

4.4.4 其他重要约定和目标

这一层级的内容不是每个园区规划设计导则的必须内容, 但却是经常出现的。主要是根据园区定位和要求的不同, 业主在园区建设的绿色、智慧、诚信等一些工程以外的要素, 提出一些更高的要求和约定。

应注意的是:规划设计导则往往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是应当根据经济、科技的发展进行调整和改版。

5 大型医学园区规划设计导则的编制示范及成效

上海建科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在某大型医学园区的建设中, 为园区业主提供总控咨询服务。在其中的建设咨询服务中, 公司组织编制了该园区的总体设计导则和分地块设计导则。在后续各地块小业主的项目启动过程中提供总控咨询服务, 代表园区业主与各小业主进行沟通、培训及设计对接,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5.1 编制示范 (框架)

该医学园区的设计导则的目录框架和内容如下:

(1) 第一部分:导则说明。阐述了编制目的、编制依据、适用范围、技术方法和重要提示。

(2) 第二部分:概况及定位。阐述了园区区位、发展优势和总体定位。

(3) 第三部分:总体设计。阐述了控制详规、地块划分及经济技术指标、空间使用、人防设计、交通空间、建筑外形、景观标识。

(4) 第四部分:配套设施。阐述了大市政配套、园区内配套及共享设施。

(5) 第五部分:环境保护。阐述了污染物排放、低碳节能。

5.2 应用成效

在园区工程实践中, 设计导则的应用逐步体现出重要的控制作用:

(1) 确保园区建设的整体性。园区设计导则是从整个园区的整体规划思考, 对园区公共区域的整体把控比各小地块考虑得更周全。通过导则对园区内各地块的的设计引导, 更好地落实了园区整体规划指标, 有利于园区整体功能的实现, 确保园区建设的整体性。

(2) 确保了区域规划指标的落地。园区设计导则为区域的控制性规划原则做出进一步的细化与说明, 同时也为各地块的设计与管理提供基础依据, 确保规划指标的落地。

6 结语

本文分析了大型医学园区的特点和管理难点, 阐述了园区总控咨询单位推动园区编制规划设计导则的思路、方法和要领, 以及成果的基本框架, 展示了某医学园区的应用示范。实践证明, 规划设计导则有利于提高沟通效率, 有利于各层面设计方案的衔接, 减少不必要的冲突和扯皮。应当作为业主的一项高位统筹工作, 提早启动, 跟踪细化, 不断调整, 在园区建设中持续贯彻规划理念和设计意图。

参考文献

[1]贾广社.项目总控——建设工程的新型管理模式[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3.

[2]赵敬华, 宁德保.新常态下工程造价咨询业务发展的思考[J].工程经济, 2015 (2) .

[3]胡辉.浅析城市设计导则的作用与编制原则[J].中外建筑, 2011 (5) .

篇4:为碧山古民居编制保护导则

北京国文琰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综合三所所长,高级工程师,国家文物局专家组成员。

北京国文琰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有限公司

成立于2013年,由北京国文琰文物保护发展有限公司控股的子公司。“中心”主要依托国文琰平台开展遗产保护领域内的勘察设计规划业务及相关研究工作,2014、2015年两次到碧山进行古民居调查工作,计划编制《碧山传统民居保护修缮导则》,站在使用者的角度解决传统民居保护利用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历史上漳河、际源河和石盂山所围均为碧山村,包括了水碓丘、军川、百户、石门下、现在的碧阳镇、环山塘等部分。石盂山是碧山村的主山,即来龙山,形如一头卧牛。石盂山主峰、碧山村背靠的金字面、大本堂和霭峰形成一条龙。云门塔是为了平衡风水关系所建。

碧山村属于比较典型的徽州村落,村落选址布局和重点公共建筑建造都依据风水堪舆进行考虑,整个村落形如水牛,而汪氏宗祠与对山形成轴线;建筑的建造体系也与其他徽州村落相同,只是因经济实力、职业背景、血缘关系等影响,在建筑规模、装饰题材上有碧山村自己的特点。

碧山村现存古民居以清末至民国时期为主,这与它在太平天国时期因战乱被毁有关。目前在村内我们仅发现一处民居带有明代徽州民居做法,比如有斗拱(座斗)、“一板一次”板壁、上下层高度比例关系和楼梯位置等。碧山村分为碧东、碧西两个部分,因为碧西经商的比较多,经济实力较强,所以民居建造的规模更大,建造的也更精致一些,但因此,保留下的民居并没有碧东多。

碧山从太平天国之后,并没有发生特别严重的社会动荡,除了“文革”时期因为破四旧对古民居造成破坏以外,主要是改革开放后一些民居被拆除,利用原有宅基地建成现代材料的低层小楼;也有一些村民因为搬迁或外出工作的原因,一些房屋闲置废弃,甚至坍塌。

过去人们对古民居保护缺乏意识,随着宏村、西递成为世界遗产并带动徽州地区的传统村落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人们也越来越意识到古民居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但因为目前许多人的保护观念仍然更关注村落重要公共建筑和历史悠久的古民居,对整个村落和一些年代建造稍晚,建造水平并不是那么精致的民居的价值缺乏认识和理解。所造成的结果就是只保护几栋古建筑,而大量散落的民居或年代稍晚的民居就任其自生自灭。

碧山因为相比其他村落,古民居并不是保存最完整、建造年代最久、技艺水平最高的,所以一直处于被忽略的状态。过去村民可能并不认为古民居有保护的价值,更加偏爱现代化的低层小楼,有的可能比较看重祖宗留下的遗产,但缺乏保护资金无力修缮。以上这两个主要原因都造成了碧山古民居的凋敝和衰败。

随着碧山在艺术、人文、传媒等圈子里知名度迅速提高,越来越多外来者为保护碧山古民居,身体力行购买民居予以修缮,并号召亲朋好友一同从事古民居的保护。这些行为无疑帮助了那些闲置废弃的古民居重新焕发光彩,例如改造后的碧山书院。这些更有眼光与审美的外来人所引领的碧山传统民居改造利用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唤起了碧山村民对村内古民居价值的认识,也带了更多社会公众的关注,促进了村民对村落的自豪感,部分人也获得了一些经济收益或增加了经营性收入。但是这样的保护改造利用,村民因为缺少技术和资金,并没能成为实施的主体。某种程度上说,外来者也强化了这种趋势。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一部分村民对外来者主导和参与的古民居修缮改造持比较矛盾的心态,尽管也承认老房子被修缮使用,效果很好,但从情感和心理上却觉得有些难以接受。村民若是想要成为古民居保护的主体,不能依赖外来者的鼓动和呼吁,必须自己恢复主体意识,并且掌握一定的古民居保护利用常识,有渠道筹措资金。这需要村民的自我教育和观念更新,更为长期的宣传教育和更为完善多样的社会资金使用渠道。

此外,部分碧山古民居的改造利用因为缺少专业的保护修缮技术知识、缺少专业的古建筑修缮技术团队,存在一些不当的改造实践,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古民居的价值。比如有的改造仅保留建筑主体,而建筑内部构造、装饰、彩绘未予以保存;也有直接在古民居旁边新建现代建筑以扩大居室面积,却没有充分考虑新旧之间的对话和古民居历史环境的协调等。

碧山外来者以文化、文艺的角度切入古民居的保护利用,对碧山村落的复兴还处于星星之火的初始阶段,尚未形成比较成系统的村落发展规划布局。但这也未尝不是一种长处,既符合村落自身发展比较缓慢的节奏,又給予令人惊喜的构思慢慢成型的时间。

碧山的发展,牵涉到村民、当地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学者、社会公众各方对以碧山为代表的传统村落文化建设和复兴的认识和理解。如果碧山可以成功复兴,那么经验也是值得推广的。

Tips

“河府”乡村酒店

『何府』紧邻猪栏酒吧二吧,位于漳河边上,是黟县房管局招商引资的高端接待基地,占地5.6亩,主要建设会议中心、乡村酒吧、当代艺术、古画展廊,2015年对外营业。它是村民公认的碧山最美最豪华的酒店,但在碧山这样的非目的地村落里,目前的经营不太理想。何府酒店有两种建筑,一是改建自何氏家族的一栋古民居,一是新建的仿徽州民居的新建筑。古民居的内部设计和猪栏酒吧相仿。

nlc202309090433

海峡旅游 ×邹怡情

海峡旅游:可否介绍下《碧山传统民居保护修缮导则》的大致内容与核心理念?

邹怡情:《碧山传统民居保护修缮导则》(以下简称《导则》)的编写是从乡土遗产价值及特点等最基本的保护原则开始。吕舟教授对此有很经典的阐述:“作为文物古迹的传统村落保护不仅涉及到对不同类型建筑的保护,还涉及到对不同时代建筑的保护,亦包括街道、水系、景观环境、田园等形成村落整体特征各种相关要素的保护。应通过保护充分展示历史文化名村的文物古迹价值。”

团队首先通过梳理碧山村乡土遗产价值及其载体,从村落格局、环境要素到不同功能建筑在村落中的分布,理解乡村营建理念,解读乡土社会和乡土文化的物质“密码”。任何对村落整体的忽略都可能带来历史信息的损失、遗产价值的不完整和乡村生活的缺失。其次针对碧山村现存百余座传统民居进行现状调查、测绘、残损分析,记录传统建造技艺以了解碧山民居传统建造逻辑。在此工作基础上总结碧山传统民居建筑价值特征载体,将乡土建筑价值保护的原则具体落实在对传统民居建筑特征的保存上,并从工艺、材料、构造等方面对传统民居结构加固、物理性能提升、功能适应性改造等不同需求给予建议。最后,广泛收集、整理使用者对传统民居利用过程中涉及的技术、程序、法律、建筑、文化等方面疑问予以回答,为碧山传统民居改造利用实践提供技术支持。

海峡旅游:古民居维护为碧山村落的发展起到什么作用?

邹怡情:任何乡村建设的实效一定可以通过村落环境品质、民居的保存状态和邻里关系体现出来,尤其对于像碧山这样拥有比较丰富的传统民居文化资源的村庄。碧山书局、猪栏二吧、三吧、碧山书院、牛院、工销社等改造的案例获得社会各界广泛的认可,改造后的建筑功能类型也很丰富,有书店、文化建筑、酒吧、酒店、商店、手工作坊等,这些尝试都表明:只要用心,古民居的改造利用存在多种可能性。它们完全可以焕然一新重新在现代生活方式和现代文明中扮演积极的角色。古民居是一种文化资源,它有历史、文化、艺术、科学的价值,也有经济价值。我希望可以在认识它价值的前提下,正确的发挥其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

在中国快速网络时代和城镇化的进程中,传统农耕文化及其田园风光已经渐渐远离更多中国人日常的生活场景,从这个角度来说,传统村落会成为越来越稀缺的资源,会吸引更多想要体验田园诗意生活的年轻一代,所以传统村落会成为旅游市场热销的产品。这是从传统村落和古民居保护的经济价值角度来说。此外,从文化和社会价值而言,传统村落和古民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库,也承载了大多数中国人对家园的意向和情结,保护传统村落就是保护中国历史和文化。从三农问题的角度来谈,尽管传统村落并不能代表所有的农村,它们拥有更多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传统,但农村、农民和农业的问题在传统村落中同样存在,只是问题呈现的形式不同。不解决中国的农村问题,实现中国现代化也是不可能的,因为中国农村是目前最需要找到可以兼顾传统保护和实现现代化的区域。我认为我们现在还没有找到这条“道路”,甚至有的学者反对农村“现代化”,我以为不应该反对农村现代化,而是反对套用城市的方式来现代化农村。

海峡旅游:会落实、跟踪《导则》吗?如何让村民成为维护民居的主体?

邹怡情:目前我们这个志愿者团队是利用工余时间来编制《导则》,所以进展并不快。在《导则》的编写过程中,我们还会继续在碧山调研,听取村民、外来使用者、本地工匠等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和建议,尽可能地让这个《导则》对现实问题具有指导意义。当《导则》编写完成并出版后,我们团队也会继续跟进它的实施,包括了对《导则》使用者进行解释说明(可座谈、讲座等形式)、参与碧山民居改造实践、对古民居建造技艺进行整理研究等活动。我相信这个继续深入、参与实践的过程会更加深我们对碧山古民居的认识和理解,也会发现《导则》的不足之处,那我们也可以对《导则》成果做修订使其更完善。

村民本来就应该是古民居维护利用的主体,但如前所述,因资金、技术的门槛,使得村民逐渐丧失了主体的地位。那么我们希望导则可以提供古民居保护修缮和改造利用的常识,使得村民可以掌握相关的技术;如果有条件,我们也希望能够进行培训,指导村民使用导则,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

所有保护的行动都有一个基本的出发点,就是认识到古民居有值得保护的价值。所以宣传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内容。目前学校里缺少足够的乡土教育,更多的是向外看(学外语、出国留学、地球村等),却缺乏对人内心的关照,对中国传统足够的尊重和理解。虽然我们的《导则》不可能承担这么重的责任,但也有最基本对古民居价值的认识和分析。希望这些能够帮助没有建筑学、规划学等学科背景的人了解中国乡土建筑和传统村落的文化魅力。

海峡旅游:对目前碧山整体村落的发展现状有什么看法?

邹怡情:为了增加碧山的活力,必然需要有对村落整体的科学规划;要考虑产业的发展,为年轻人提供就业的机会,需要有对文化载体的保护和发展,也要包括经济建设发展的内容,需要有经济人才和建设人才加入。

海峡旅游: 团队未来在碧山有其他项目计划吗?

邹怡情:目前还是集中精力做好《导则》。碧山后继的只要是与乡土建筑保护有关的事情,我们都非常愿意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篇5:总体规划编制导则

河北省新农村建设

村庄规划编制导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贯彻党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建设要求,落实省委省政府创建文明生态村的总体部署,指导村庄规划的编制,制定本导则。

第二条 河北省行政区域范围内村庄,编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应遵循本导则。城市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村庄规划应纳入城市总体规划。

第三条 村庄规划要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基本目标,立足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环境“脏、乱、差”;保护文化遗产、延续历史文脉;防止自然灾害、注重村庄安全;一切从农村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分步实施,防止大拆大建。

第四条 编制村庄规划,应符合国家及省有关法规、标准和技术规范的要求,以建制镇(乡)总体规划为依据,采用符合规划要求的勘察资料和地形图。

村庄规划远期到2020年,近期一般为3—5年,并与建制镇(乡)总体规划期限相协调。

第二章 村庄规划组织与审批

第五条 村庄规划应以行政村为单位,由乡级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村委会应指定人员参与村庄规划编制过程,并协助做好规划相关工作。

空间上已经连为一体的多个行政村应统一规划。第六条 规划编制人员在进行现状调查,取得相关基础资料后,应采取座谈、走访等多种方式,征求村民对村庄发展的建议。村庄规划应进行多方案比较并向村民公示,广泛听取村民意见。县级建设(规划)部门应组织专家和相关部门对村庄规划方案进行技术审查。

第七条 规划成果完成后,须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由乡级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县级人民政府批准。经批准的村庄规划应在村庄显著位置予以公布。

第八条 村民有义务对村庄规划的实施进行监督。县级建设(规划)主管部门和乡级人民政府应建立健全村庄规划实施的信息反馈制度,并设立和公布举报电话。

第三章 村庄规划的编制内容

第九条 村庄规划应包括村域规划、村庄建设规划、村庄近期建设整治规划三部分。

第十条 村域规划

村域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经济社会发展和基础设施规划两个方面。

(一)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1.综合分析村庄经济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状况,明确村庄产业发展方向,确定“一村一品”或“一村多品”的产业格局;提出村庄经济组织合作方式建议、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农民增收的措施;提出地方传统文化保护、义务素质教育、农民体育健身以及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和新型合作医疗组织建设的目标和措施。

2.依据建制镇(乡)总体规划,预测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趋势,确定村庄人口及建设用地规模,提出村域内村民居住点集中建设方案与措施。

3.划定村域范围内禁建、限建和适建区域。界定不同类型产业用地的范围,提出不同分区空间资源有效利用的限制和引导措施。

(二)基础设施规划

依据建制镇(乡)总体规划,在村域范围内确定道路、供水、排水、供电、电信、燃气、供热、垃圾处理、能源供应、农田灌溉、雨水集蓄、防洪堤坝等基础设施的选址及规模。

第十一条 村庄建设规划

村庄建设规划主要内容包括村庄用地布局、基础设施规划、公共建筑安排、景观风貌规划、农宅规划设计五个方面。

(一)用地布局规划

确定住宅建筑、公共建筑、生产建筑、基础设施、绿化等的空间布局,提出各类建筑的形式、体量、风格、高度、色彩及其他环境要求,满足指导建设或工程设计的深度。

生产建筑用地宜相对集中布置,合理确定养殖区域,积极倡导发展节约型、环保型、生态型农副产品加工和高科技产业,延长生产链条,促进产业集聚,配备必要的基础设施,与居住生活用地保持必要的防护距离。

(二)公共建筑安排

1、确定村庄各类公共建筑(基层组织活动、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商业服务、集贸设施等用房)的内容、规模、位置及空间组合形式。

2、除小学、幼儿园、集贸市场外,宜将村委会、党员活动室、图书阅览室、老年活动室、卫生室、健身场所、信息服务站、露天剧场和农村超市等进行集中布置,形成村民活动中心。

(三)基础设施规划

落实村域基础设施规划,确定村庄内道路、给排水管道、电力电信线路、供热燃气管道、有线广播电视、垃圾收集转运、公共厕所、锅炉房、燃气站、集中沼气池等设施的规模、位置和走向。

(四)景观风貌规划

1、村庄规划应提出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和建设控制要求,与周边山地、农田、水系等自然要素有机融合。

2、划定传统民居、文物古迹和革命纪念建筑等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范围,提出保护利用措施。

3、新建建筑、小品、照明、指示牌、广告牌等实体设施的选型设计应与历史文脉、地方民俗、乡村特色相结合,统一规划、突出特色。街道两侧建筑体量应与街道宽度相适应。

(五)农宅规划设计

1、农宅规划应提出闲置宅基地整理方案,引导农民向居住小区集中,提倡建设单元式多层住宅。结合地方特色和村规民约,设计住宅组群空间布局,改善村民居住环境。

2、住宅建筑布置应满足良好的采光、通风条件。住宅建筑间距应参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技术规定,不宜低于当地最低日照要求。提出建筑高度控制要求,减少邻里纠纷。

第十二条近期建设整治规划

(一)制定村庄近期建设和整治计划,确定项目内容,预测工程量及投资,提出时序安排和村庄整治行动计划表。

(二)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合理安排村委会、党员活动室、图书阅览室、老年活动室、卫生室、健身场所、信息服务站、露天剧场和农村超市等的建筑形式和体量色彩,成为地方特色明显,高低错落有致,标志性的村民活动中心建筑群体。

(三)确定村庄道路交通疏导改造方案,打通断头路,拓宽狭窄街道,硬化主要路面和巷道,设置照明设施;结合道路改造,布置联村集中给水系统、雨污排水管沟,充分利用地形地貌,因势利导排入自然坑塘;制定环卫措施,合理布置垃圾收集点和清运场所;利用不宜建设的小地块、道路、庭院、河岸、坑塘、山坡等进行绿化美化。

(四)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广农用沼气;改水、改厨、改厕、改圈,建设生态庭院;提供节能、节地的新型健康住宅设计方案。

第十三条 建制镇(乡)总体规划中确定需要迁并的村庄,应单独编制村庄环境整治规划。

村庄环境整治规划应制定村庄近期改善容貌环境的具体方案,提出控制村庄发展、引导村庄迁并的对策措施。具体内容可以参照第十二条的规定,根据需要适当简化。

第四章 村庄规划成果要求

第十四条 村庄规划成果一般包括“5图1书1表”,即5张规划图纸、1个规划说明书和1个近期整治行动计划表。

第十五条 村庄规划图纸主要包括:

(一)村域规划图(含区位图),比例尺宜采用1:2000-1:5000;

(二)村庄建设现状图,比例尺宜采用1:500-1:2000;

(三)村庄建设规划图,比例尺同村庄建设现状图;

(四)村庄工程规划图(含道路竖向及各类工程设施规划),比例尺同村庄建设现状图;

(五)村庄近期建设整治规划图(含建筑单体方案图),比例尺同村庄建设现状图。

第十六条 村庄规划说明书

主要内容包括:(1)概述;(2)村域规划;(3)村庄建设规划;(4)村庄近期建设整治规划;(5)规划实施对策建议。

规划说明书还应附有基础资料汇编、村民意见反馈、专家论证意见等资料。

第十七条 村庄整治行动计划表

主要内容包括:近期村庄建设与整治的项目内容、建设时序、工程量、投资估算与来源。

第十八条 单独编制的村庄环境整治规划,一般包括“2图1书1表”,即2张规划图纸、1个规划说明书和1个环境整治行动计划表。

(一)村庄环境整治规划的图纸主要包括:

1、村庄建设现状图,比例尺宜采用1:500-1:2000;

2、村庄环境整治规划图,比例尺同村庄建设现状图。

(二)村庄环境整治规划说明书

主要内容:(1)概述;(2)村庄环境整治目标和原则;(3)村庄环境整治具体方案;(4)村庄迁并引导措施;(5)规划实施对策建议。

规划说明书还应附有基础资料汇编、村民意见反馈、专家论证意见等资料。

(三)村庄环境整治行动计划表

主要内容包括:村庄近期环境整治的项目内容、建设时序、工程量、投资估算与来源。

第五章 附 则

第十九条 历史文化名村及其他有特殊要求的村庄,规划成果可适当增加图纸。

篇6:湖北省镇域规划编制导则(试行)

湖北省小城镇面广量大,人口众多,是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城乡协调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环节,受到全社会和各级政府的关注和重视。为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湖北省城乡规划条例》,进一步落实国家和湖北省关于新型城镇化和积极发展小城镇的战略方针,统筹城乡建设发展,促进我省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走向科学化、规范化,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组织有关单位在总结实践经验、多方论证并广泛吸收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制订了《湖北省镇域规划编制导则(试行)》。

1、工作背景

1.1 现阶段国家和湖北省有关政策要求

党的十八大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并要求“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省委、省政府对新型城镇化发展十分重视,先后于2010年和2012年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意见》、《湖北省城镇化与城镇发展战略规划(2012-2030年)》,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相关法律法规,从2011年10月1日起颁布施行了《湖北省城乡规划条例》。省委书记李鸿忠同志明确要求:“要在县城和乡镇总体规划修编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细化镇域规划,将规划工作向村级延伸,以现代理念统筹规划城镇建设、村庄建设,形成科学合理的村镇规划体系,引领推动城镇化健康发展”。

1.2湖北省小城镇规划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1)规划编制标准有待完善。关于小城镇规划,国家已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村镇规划编制办法》、《镇规划标准》、《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等。湖北省也出台了《小城镇规划编制技术导则》等技术标准,在小城镇规划编制方面有了较多的积累。但就现有的编制标准来看,小城镇规划仍然偏重于镇区的空间规划,缺乏在全域层面统筹考虑镇域空间发展、资源整合和城乡一体化建设。

(2)规划编制水平有待提高。虽然我省大部分城镇编制了规划,但是由于缺乏镇域统筹协调,没有结合区域的经济特点和发展环境,还未完全走出老模式、低水平、自发式建设的误区,导致小城镇在产业选择、功能定位上出现偏差,城镇建设出现无序发展,土地资源不能合理利用,环境污染突出,小城镇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

(3)规划协调矛盾突出。当前小城镇的规划体系突出地存在着城乡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之间缺乏有效衔接的弊端。同时,其他各级、各类规划名目繁多,在同一个地域空间上,往往多个政府部门的规划引导和控制要求并存,但彼此之间缺乏协调甚至相互冲突,难以形成对镇域综合调控的统筹合力,甚至导致了开发管理上的混乱和建设成本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4)规划管理相对滞后。由于镇级规划管理体制的不完善和乡镇规划管理力量的薄弱,忽视规划管理工作的全局性、系统性、综合性,存在“重建轻管、建管分离”等问题,导致政府对城乡建设和产业发展的控制引导能力较弱,城镇规划实施效率低下。

2、总体要求 2.1 重要意义

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推进新型城镇化,需要用新的发展视角重新审视小城镇规划建设,统筹考虑镇域资源的综合利用,科学提出城镇和村庄协调发展的措施和路径。在规划工作上,我省将进一步构建和完善我省城乡规划法规体系,规范 和加强镇域规划的编制和实施管理,提高镇域规划编制的质量和水平,发挥镇域规划对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指导作用。并逐步用镇域规划取代镇总体规划,使之成为落实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加强城乡区域统筹、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行动纲领。

2.2 工作目标

省政府城乡建设、发展改革、国土资源等相关部门要抓紧研究制订镇域规划相关技术指引,制定工作计划并加强技术指导和监督检查;其他各相关部门要积极配合并主动参与。全省各地市州要结合地方实际和发展需要,积极组织有条件的镇(街)开展镇域规划编制工作。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实现我省镇域规划全覆盖;用10年左右时间,在镇域规划指导下建成一批镇域经济繁荣、布局合理、配套完善、功能健全、富有特色的新型小城镇。

2.3 规划编制思路与原则

(1)全面整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统筹城乡空间资源配置,优化镇域功能布局,保护耕地资源,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确保国家、省、市(县)重要发展片区、重点发展项目顺利落地实施,促进镇域经济、社会、环境整体协调发展。

(2)依据镇村自身区位、资源状况、地质条件和地形地貌特点,因地制宜,合理定位,分类指导,妥善处理好镇村规划布局集中与分散的关系。平原地区要尽量集中,少占耕地;丘陵地区要适度集中,依山傍水;山区要相对集中,力求在交通便捷区域选址布局。

(3)突出镇区和农村居民点的选址布局,合理控制基层村的数量。对现状农村居民点的撤并整合,以及规划布局新的居民点,要进行充分的调查论证,作出合理的安排。村庄的规划选址要尽量利用好荒坡地、废弃地,不占或少占耕地,建设紧凑型村庄。

(4)结合实际和发展需要,合理确定农业生产耕作距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服务范围,保护生态环境,协调农村生产、生活和生态的统筹发展,对建设用地和非建设用地进行科学布局。(5)体现地域特色、乡村特色和民族特色,尊重农村地区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突出历史文化资源、风景名胜、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发展传统产业,适度保留传统民居、特色民俗,延续村镇历史文脉,强化村镇特色塑造。

3、规划(编制)工作重点 3.1 加强基础调查

基础调查是科学合理编制规划的重要依据和基本保证。镇域规划需要在立足基础资料收集的基础上,全面开展社会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土地利用等方面基础调研,力求真实可靠,准确无误。在基础调研过程中,要深入落实公众参与要求,全面了解农民的发展意愿,明确建设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从而有效地在规划过程中进行进度协调、问题协调,保障规划的顺利实施。

3.2 落实三规协调

镇域规划编制过程中,需要方位的开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协调工作,强化土地指标投放与城乡空间安排的有机结合,促进经济社会各阶段发展指标和措施在国土空间的有效落实;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资源保护的矛盾,逐步的形成一个共同的规划平台。同时进一步加强规划编制体系、规划标准体系、规划协调机制等方面的制度建设,强化规划的实施和管理,使镇域规划真正成为建设和管理的依据和龙头。

3.3 贯彻全域统筹

在镇域规划中要深入贯彻全域统筹的规划理念,首先要进行“全空间”的统筹,即规划对象要从镇区建设用地扩展广大农村地区和非建设用地中去。在规划中要明确镇村等级、规模体系,确定各类用地安排,对建设用地(城乡居民点建设用地、区域交通设施用地、区域公用设施用地、特殊用地、采矿用地、其他建设用地等)、非建设用地(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水域等)进行布局;确定各类用地规模及范围,提出镇区空间布局指引和农村居民点布局思路;确定土地整理、复垦、开发的项目、规模、范围。

同时要开展“全要素”的调控,根据生态环境、资源利用、公共安全等基础条件划定管制分区,确定相关生态环境、土地和水资源、能源、自然与文化遗产等方面的保护与利用目标和要求,提出镇域空间管制原则和措施,在整个镇域空间调动土地、经济、社会、生态等发展要素,实现空间发展与资源承载、产业驱动、基础保障、生态保护的系统性计划和布置。

3.4 强化服务均等

城乡服务均等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目标,包括城乡服务内容一体化,服务水平一体化,城乡服务设施区域协调统筹布局、整体化建设。在镇域规划中需要按照分层分级整体配置的原则,对镇区和村庄社会管理、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社会福利和集贸市场等公共服务设施进行科学合理的空间布局和建设安排;重点对综合交通、供水、排水、燃气、电力、信息网络、环卫设施、加油充气设施进行空间布局,提出建设标准和要求;确定消防、防洪、地质灾害和地震灾害等防灾减灾设施的设置标准、规模、空间布局,提出相应的建设和治理措施。同时镇域规划应当进一步加强实施措施和保障机制研究,为城乡无差别发展提供具体的实施路径。

3.5 注重分类指导

湖北省地域广袤,区域差异很大,小城镇的发展条件也千差万别。因此镇域规划在编制中应带区别对待分类指导,需要根据小城镇的分类特征,结合小城镇自身区位、资源状况、地质条件和地形地貌特点,对不同类型的小城镇在空间布局、指标控制和村庄建设等方面,提出不同的规划对策和方针,倡导小城镇多样化发展及特色化建设。

4、规划编制组织与审批 4.1 规划组织

镇域规划由所在镇(街)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承担规划设计任务的单位必须具备国家规定的乙级及以上规划设计资质。

4.2 规划编制

镇域规划期限一般为近期为3-5年、远期20年。镇域规划一般情况下不需编制规划纲要,但须制定规划编制工作计划,明确规划工作的任务、目标、原则和时间要求,以保障规划编制工作的顺利进行。编制镇域规划的镇(街)不再编制镇总体规划。

4.3 规划审批

上一篇:魏公子列传原文及翻译下一篇:消火栓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