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规划编制矿区煤炭工业论文

2022-04-29

贵州省煤炭资源丰富,煤种齐全。全省86个县(市),其中76个县(市)有煤,含煤面积7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40%,据国家权威能源机构评估,贵州煤炭远景储量达2679亿吨,截止2008年末的煤炭探明资源储量为587.29亿吨,是我国南方9省(区)之和,位居全国第五。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总体规划编制矿区煤炭工业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总体规划编制矿区煤炭工业论文 篇1:

浅谈新疆煤炭矿区总体规划的必要性

摘要: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和重要工业原料,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和国家能源安全。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对煤炭需求量大幅增加、一批老的煤炭基地资源日益枯竭,客观要求新疆的煤炭资源开发必须合理、有序、及时的开展。基于此,文章探讨了新疆煤炭矿区总体规划的必要性。

关键词:煤炭矿区;总体规划;安全生产;技术原则

一、概况

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和重要工业原料。煤炭产业是我国重要的基础产业,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和国家能源安全。至2010年,我国一次能源生产目标为24.46亿吨标准煤,其中煤炭、石油、天然气、核电、水电、其他可再生能源分别占74.7%、11.3%、5.0%、1.0%、7.5%和0.5%。

新疆是我国富煤省(区)之一,在新疆16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已探明煤炭储量1008亿吨,约占全国的10%,预测煤炭储量为2.19万亿吨,约占全国的40.5%。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对煤炭需求量大幅增加、一批老的煤炭基地资源日益枯竭,客观要求新疆的煤炭资源开发必须合理、有序、及时的开展。

为全面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发[2007]32号)文件精神,结合煤电、煤化工等产业发展,稳步建设大型煤炭基地,提升新疆煤炭战略地位,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煤炭工业结构调整的历史进程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政府为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加快新型工业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发展循环经济,逐步实现将新疆建设成全国重要的煤电、煤化工基地的宏伟目标。

因煤质、赋存及开采等条件不同,《新疆煤炭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共规划5个煤炭生产和深加工基地,13个自治区重点矿区,11个自治区一般矿区及3个自治区资源保护矿区。为新疆煤炭矿区总体规划的编制奠定了基础,指引了方向。

二、矿区总体规划指导思想

矿区总体规划应遵循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科技兴煤为手段,以可持续发展为准则,以国家产业政策导向为依据,以资源合理开发、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前提的原则。突出“以煤为主、多业并举、环保高效”的建设指导思想。依靠科技进步,走安全有保障,经济效益好,资源利用率高,环境污染少的可持续发展新型工业化道路,将矿区建设成为高科技、高效率、高质量、高效益的煤炭生产基地。

三、矿区总体规划主要技术原则

1.符合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煤炭工业产业政策,自治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一五”及中长期规划,新疆煤炭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2.按照“高起点、高标准、规模化、一体化”的原则,建设安全高效的矿井。根据矿区内煤层赋存条件、构造及储量情况,结合地面条件合理划分井田,规划矿井井型,确定矿井开拓方式。根据井田内煤层赋存条件,开采技术条件,确定矿井装备水平、生产能力和服务年限。

3.以市场为导向,适应市场对能源需求的变化,做到既满足市场需求又有一个经济合理的开发强度,保证矿区的可持续发展。

4.合理规划矿井,统筹兼顾,以经济效益为中心,走规模化效益型经营之路。

5.结合自治区已经设立的矿权并充分考虑地质构造、自然地理条件等因素,尽可能实现划分方案的合理并与矿权范围相适应。井田开发建设时序也要结合不同矿权及相关企业统筹安排。

6.井田尺寸、矿井的可采储量、服务年限、矿区均衡生产年限等主要参数都要优先考虑先进装备和工艺高效的发挥其能力,保证矿区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

7.矿区水、电、路、通讯及其它公共设施的规划应同当地现有设施及规划相结合,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基础设施或重复建设。

8.矿区的开发建设应高度重视环境保护与水土保持工作,确保矿区可持续发展。

9.贯彻发展循环经济的方针,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矿区,走现代化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四、矿区总体规划必要性

(一)是国家重要战略资源接替的需要

煤炭是我国的主体能源,是能源安全的基石。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一直占70%左右,在国家实施的能源安全战略中,已把煤炭工业摆在了主体工业的重要位置。由于东部地区煤炭资源的减少和生产能力下降,全国煤炭基地的战略重点必将西移,新疆已经成为我国能源重要的战略接替区。2004年9月26日温家宝总理在听取新疆工作汇报时指出:“进一步加快新疆石油、天然气、煤炭等优势资源的开发利用,把新疆建成我国重要的石油天然气化工基地、煤电煤化工基地和重要战略资源接替基地”。因此,从全国能源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必须加快制定煤炭发展战略,规划和启动煤炭供应基地的建设,满足国家和自治区对煤炭的需求,保障国家的能源安全。

(二)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需要

我国自1993年成为石油进口国以来,现已成为世界石油消耗大国,石油对外依存度2004年达到41%。随着国际石油价格的不断攀升,大量进口石油不仅花去国家大量外汇,而且对我国能源安全造成很大威胁。我国的能源结构现状是富煤少油,建设煤化工项目,实现煤炭的洁净高效转化,生产石油替代产品,可以逐步填补石油及其制品的空缺,是国家重点鼓励的方向之一,符合国家的需求和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

(三)合理有序开发煤炭资源的需要

煤炭是我国的主体能源,是能源安全的基石。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一直占70%左右,在国家实施的能源安全战略中,已把煤炭工业摆在了主体工业的重要位置。煤炭作为不可再生的重要战略性资源,对保障国民经济稳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必须由传统的粗放型开发转变为节约保护型开发。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和新疆及内地省份国民经济发展对煤炭、电力等方面的需求,煤炭需求量不断上升,为合理开发有限的煤炭资源,规范开采顺序,急需对煤炭资源进行统一规划,合理利用。

(四)环境保护和发展循环经济的需要

新建大型矿井,实行集中开采,提高资源回收率,同时提倡弃物利用,利用煤矸石、粉煤灰建设建材厂,对矿井排水及生产、生活污水处理后循环利用,通过以上措施,既有利于节约资源,发展循环经济,又有利于保护环境。

(五)国家宏观能源战略有利于煤化工产业的发展

随着我国替代能源战略的启动,煤基液体燃料替代石油将走向前台。国家发改委指出:“我国石油、天然气资源短缺,煤炭资源相对丰富。发展煤化工产业,有利于推动石油替代战略的实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有条件的地区适当加快以石油替代产品为重点的煤化工产业的发展;按照上下游一体化发展思路,建设规模化煤化工产业基地;树立循环经济的理念,优化配置生产要素,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和资源的协调发展”。并提出了“稳步推进工业化试验和示范工程的建设,加快煤制油品和烯烃产业化步伐,适时启动大型煤制油品和烯烃工程的建设。”

当前国内聚烯烃产品的巨大市场需求,国内外煤化工技术的不断突破都促进了煤化工产业的不断发展。为保证能源安全,国家将能源替代战略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开发石油替代资源将会作为“十一五”乃至更长时期的一项战略任务,这将有利于推动煤化工技术产业化大力发展。

(六)安全生产的需要

小型煤矿由于技术力量薄弱、安全设施不够完善、采掘机械装备水平低等客观条件的制约,事故隐患多,矿井防灾抗灾能力差,重、特大群死群伤事故时有发生,造成生命、财产重大损失。2003年,全国煤矿百万吨死亡率3.71人,其中:国有重点煤矿1.07人,国有地方煤矿3.00人,乡镇煤矿7.61人。矿区规划新建、改扩建矿井以中、大或特大型矿井为主,采、掘、运等环节机械化程度高,矿井安全生产监测、监控设施完善,有较强的抗灾害能力。

五、结语

新疆作为我国能源重要的战略接替区,为了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合理有序开发煤炭资源、满足环境保护和发展循环经济以及安全生产的需要,开展煤炭矿区总体规划是合理的,也是必须及时开展的。

参考文献

[1]国家发展改革委.煤炭产业政策.2007-11.

[2]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2007-04.

[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煤炭工业管理局.新疆煤矿安全监察局.《新疆煤炭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2005.

[4]张荣立,何国纬,等.采矿工程设计手册(上册)[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3.

[5]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加强煤化工项目建设管理促进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2006-07.

作者简介:黄磊(1980-),男,新疆奎屯人,供职于新疆煤炭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研究方向:矿井设计。

作者:黄 磊 贾永勇

总体规划编制矿区煤炭工业论文 篇2:

贵州省煤炭工业的回顾与展望

贵州省煤炭资源丰富,煤种齐全。全省86个县(市),其中76个县(市)有煤,含煤面积7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40%,据国家权威能源机构评估,贵州煤炭远景储量达2679亿吨,截止2008年末的煤炭探明资源储量为587.29亿吨,是我国南方9省(区)之和,位居全国第五。建国六十年来,贵州不断加大煤炭资源开发力度,煤炭工业发展成就显著,是南方最大的煤炭生产和调出省,对南方能源平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建国六十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贵州煤炭工业发展迅速,成绩显著,不仅保证了全省工农业发展对煤炭的需求,还为邻近省份对煤炭的需求作出重要贡献,尤其是在西部大开发中,为“西电东送”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保障。

一、贵州省煤炭工业主要特点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在贵州煤炭工业中反映尤为明显。从历史和现状着眼,与其他省区相比,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煤炭资源丰富

贵州素以“西南煤海”著称,是我国南方煤炭资源最丰富的省区。煤地层在全省分布广泛,面积约7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40%左右。88个县(市、区)中有75个有煤的产出,相对集中于贵州西部六盘水市和毕节地区。贵州的煤田主要是根据地质构造和晚二迭世含煤岩系沉积环境、聚煤规律及煤变质程度等进行划分的,全省共划分为九个煤田,即六盘水煤田、兴义煤田、织纳煤田、贵阳煤田、黔西北煤田、黔北煤田、黔东北煤田、黔东南煤田、黔南煤田。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六盘水、织纳和黔北三大煤田中(约占86%),其中六盘水煤田166.22亿吨;织纳煤田171.9亿吨;黔北煤田151.6亿吨。全省探明加预测的煤炭资源总量达2419亿吨,其中经历年勘查探明的资源储量达540亿吨左右,(包括黔西南地区预查资源量),经多年开采消耗后的保有资源储量为530亿吨,仅少于山西、内蒙、新疆、陕西,排名全国第五位,为江南之首,是南方12个省(区、市)资源储量的总和,成为我国南方最大的煤炭资源基地。

(二)煤炭成为工农业生产的主要能源

贵州是一个富煤、缺油、少气的省区,煤炭是我省工农业生产的主要能源资源。长期以来,特别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快速发展,使能源生产总量与消费总量有大幅度的提高。1978年至今的统计表明:煤炭是贵州一次性能源生产总量与消费总量最多的能源。以2004年计。全省一次性能源生产总量为5830万吨标准煤,其中,煤占93%-99%、电力仅占0.7-6.8%,油成天然气不足1%,仅占0.1%-0.5%;能源消费总量为5251万吨标准煤,其中,煤占51.3%-72.6%,电力约占5.9%-11.1%,天然气仅占1.6%-6.5%,其余为外来大量的石油及其他能源产品。其中最主要的煤炭已由1979年的1669万吨增至2004年9757万吨,2005年再增达1.06亿吨,是1978的6.3倍,是“九五”末的2000年3677万吨的2.9倍。

(三)煤炭工业在三线建设中获得发展

从贵州煤炭开发的历史看,三线建设有力地推动了全省煤炭工业的发展。在三线建设过程中,提供了一批可供建井的地质储量,基本建成了六盘水炼焦煤生产基地。带动了林东矿区和其他地方煤矿的扩建和技术改造,而且形成了从地质勘探到设计、施工,从采掘到洗选、加工,从矿井到辅助企事业的生产系统,逐步形成了贵州煤炭工业体系。经过三线建设,贵州煤炭工业的装备水平、生产能力、工业总产值都有大幅度提高。1964年三线建设未开始时,固定资产原值仅8274万元,煤炭工业总产值为1848.8万元,原煤产量为245.84万吨。到1973年固定资产原值上升为89838万元,工业总产值为12927万元,原煤产量687万吨,生产洗精煤58万吨。

(四)煤炭可开发潜力大

从目前全省的煤炭资源开发上看,贵州煤炭工业的发展潜力很大。贵州煤炭不仅资源富有、潜力大、可供性强,能保证较长时期的开发利用,而且煤种多、煤质良好,可供多种用途。从地理位置上看,贵州省处于西南及中南各缺煤省的结合部,区位优势明显,是南方最大的煤炭生产和调出省,对南方能源平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贵州的煤炭,除满足本省需要外,大约有三分之一销往省外。贵州煤炭资源储量占全国第5位,而2008年的煤炭生产量仅占第7位,开发强度还不高。贵州能源资源中,水力和煤炭资源配套性强,具有水火并举、水火互补的优越条件。

(五)贵州成为江南唯一的煤炭净调出省

从经营上看,贵州煤炭生产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外向性。贵州产煤量大,除满足本省需要外,每年可向省外提供相当数量的商品煤,不但是国内屈指可数的煤炭净输出省,而且是江南唯一的煤炭净调出省。除本省外,煤炭主要流向是广东、广西、四川、云南、湖南、湖北、江苏、浙江、江西等十省区及攀枝花、昆明、重庆、水城、广州、韶关、湘潭、柳州等八大钢厂,有力地支援了这些地区的经济建设。目前各地需求仍不断增加,外部运输条件如能改善,向南方各省提供商品煤还可以有较大增长。

(六)乡镇煤矿占有较大比重

从全省煤炭生产产量和规模看,乡镇煤矿在贵州煤炭生产中占有较大比重。改革开放前,主要发展的是国营煤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放宽政策,煤炭工业贯彻落实“国家、集体、个体一起上”的方针,乡镇煤矿发展很快。尤其是西部大开发中,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民间资本不断涌入煤炭开采行业,乡镇煤矿生产能力和规模不断扩大,在全省原煤产量中所占比重不断增加。2003-2006年,乡镇煤矿的原煤生产产量已经占到总产量的75%以上。到2007年,由于实施煤矿整合、整顿关闭,比上年减少8.06%,也仍占全省总产量的74%。

(七)煤层气开发前景良好

煤层气(瓦斯),是20世纪70年代才崛起的又一新能源。瓦斯长期以来是煤炭开发的天敌,全省高瓦斯及煤与瓦斯突出矿井所占比重较大,严重威胁煤矿的安全生产。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对煤层气的勘查与研究的深入,以及成功有效的开发利用,煤层气已成为一种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洁净、方便、高效的新能源,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煤层气的抽放与开发利用,不仅有利于煤炭开发的安全生产,变废为宝,更将改变能源生产与消费的结构。贵州煤层中(含煤层外)蕴藏有大量可供开发利用的煤层气。经省内外煤田地勘部门及科研单位的潜心研究预测:全省埋藏2000米以浅的煤层气资源量达3.15万亿立方米,约占全国总量的22%,仅少于山西、排名第二位。其中富甲烷的煤层气占全省总量的92.7%;埋深1500米以下,目前开采技术可采深度的煤层气达2.56万亿立方米,占全省总量的81%。贵州煤层气的分布,大致与煤炭的分布产出一致,分布较为广泛,但相对集中于西部,尤以六盘水煤田中煤层气最丰,是全国煤层气的著名分布区与重点勘查

开发区。其次在织金煤田与黔北煤田等也蕴藏有较多的煤层气。丰富的资源前景与产出集中的良好区位,充分反映了贵州煤层气这一新能源良好的开发前景与强大潜力。

二、存在的问题

(一)煤炭产业结构不合理

“十五”以来,经过矿业秩序整顿,我省小煤矿泛滥的局势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是,整个煤炭产业仍然处于煤矿数量偏多、平均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的状况。到2005年底。全省原煤产量中,乡镇煤矿产量约占78%,全省共有生产煤矿2143对,平均单井产量不足4万吨,年。2007年底,根据省政府的煤炭资源整合方案,进行了资源整合,全省原煤产量中,乡镇煤矿产量仍然占到74%,单井产量提高到9万吨以上。煤炭产业和产品高硫高灰煤和开采条件较为复杂的贵阳、六枝开发强度大,无烟煤、低硫煤矿区开发程度相对较低。黔西北煤田、盘南煤田、水城格目底、杨梅发耳煤田等硫分较低,开采条件较好的新矿区的开发有待起步。大型现代化矿井建设有待加强。由于产业结构的严重不协调,带来了以下问题:一是煤矿安全问题突出。生产安全装备水平低,煤矿安全投入能力不足,安全装备水平仍然较差,抵抗灾害的能力仍然十分脆弱,解决煤矿安全仍无根本的治理办法。占我省煤矿总数78%的小矿由于自身生产、安全管理、技术水平的限制,导致全省煤炭事故多发,煤炭安全问题仍然十分突出。二是资源回采率和低。我省目前小矿比率仍然过大,由于小矿自身管理、技术水平的限制,影响了全省资源回采率的提高。三是煤炭综合利用率低。2005年,贵州生产煤炭10795万吨,发电用煤3300万吨,占30.57%;冶金用煤893万吨,占8.27%;建材耗煤650万吨,占6.02%;化工用煤750万吨,占6.96%;民用煤1000万吨,占9.26%;其他用煤702万吨,占6.50%;调出省外3500万吨,占32.40%。上述统计数据可以看出,煤炭深加工程度低,热能有效转化率小,附加值低。粗放燃烧耗煤比例高达60%左右。从总体环节考虑,在开采环节,煤炭回采率30%左右,如果考虑煤炭粗放燃烧热值损耗,煤炭资源热能总体利用率只有10%左右。大量煤炭开采废弃物和伴生矿物急需开发利用。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03年底,全省以煤矸石为燃料的发电厂仅4座,装机容量60多万KIV,主要是原四大矿务局自建自用,现基本废弃。2004年底,全省煤矸石堆存高达5亿吨左右。每年将产生煤矸石0.5-1.2亿吨,煤泥15.25万吨。大量煤炭伴生矿物如耐火枯土、高岭土、膨润土、硅藻土、石膏、石墨、油母页岩等矿物的深度加工和利用还没有起步。四是结构较为单一,洗选加工比重小,产品技术含量低,非煤产业规模小,缺乏拳头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弱。洁净煤配煤、水煤浆、煤炭气化、煤炭液化、煤层气开采、城市煤气化应用等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尚待起步。五是大型深加工项目建设资金筹措难,省内企业实力不足。中共中央、国务院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举措,给贵州的煤炭产业的深加工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国内一些有远见卓识的企业相继进入贵州,但从目前来讲,省内企业经济实力和人才储备不足,煤炭企业积累能力不足,行业整体实力弱。六是煤炭项目特别是深加工项目的启动紧迫感不够,煤炭投资的机制没有建立起来,吸引投资的环境仍需要下大力气改善。七是增长方式粗放,技术和管理人才匮乏,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滞后。在目前的煤炭企业中,整个煤炭产业工人队伍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缺乏必要的专业技术培训和安全知识教育。专题培训和各项专业人员资格培训还有待加强。

(二)电煤运输瓶颈仍然存在

在省内运输方面。我省电厂大都属于坑口电厂,主要运输方式除胶带运输外均采用公路运输解决。尽管有关部门对电煤运输公路进行了规划,但是,由于资金筹集困难,运煤公路的建设已经滞后。同时,一些已经投入运营的道路由于载荷过大,加上养护没有及时跟上,路况极差。随着电厂陆续建成投产,电煤需要量的逐渐增加,运输紧张形势日趋严重。

在省外运输方面。南昆铁路、珠六复线、内昆线建成通车后运量发展很快,但是目前已经没有富余运煤能力,南下通道仍然不畅,而其他通往华中、华南的铁路线业基本饱和,通往两广最大的煤炭消费市场的通道能力仍不足。“运输难”的问题,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成为制约我省煤炭生产和运输的瓶颈问题,影响了我省的煤炭外销。

(三)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矛盾突出

一是开发与环境保护矛盾突出。尽管我省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已由“十五”初期145.01万吨减至目前的135.8万吨,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给环境保护带来很大压力,环境形势依然比较严峻。特别是尚有一部分电厂尚未实施脱硫,给我省整体大气环境的改善带来了不利影响。二是煤炭资源开发与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的矛盾突出。随着煤炭资源开采强度的不断增强,一方面水土流失现象严重,导致土地质量退化,基岩大面积裸露,进而造成岩溶石漠化;另一方面煤矿排放的三废(废水、废渣、废气)对水源、大气污染加剧,井下抽出的瓦斯排人大气增多,温室效应增强。因而水土保持、生态环境治理任务非常艰巨。三是煤炭资源开采与地质环境的矛盾突出。随着煤炭资源开发强度的加大,环境破坏严重,地质灾害程度深,煤炭开采引起的地面沉陷、诱发滑坡、崩塌难以避免,给矿区人们的居住安全和地质环境的治理带来很大问题。

三、思路对策

(一)贵州煤炭工业发展总体思路

煤炭是不可再生资源,煤炭储量也有一定的开采年限。对于煤炭资源相对丰富的贵州,随着煤炭资源的不断开发,必然会导致浅层资源储量衰竭、煤质变差及开发成本提高,我们必须解决目前煤炭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明确我省煤炭工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改变简单依靠增加煤炭产量、出卖附加值较低的煤炭来实现经济增长的现状,推动我省煤炭工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走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因此,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依托资源优势,总体规划、合理布局。着重产业结构调整,建设一批安全高效现代化大中型矿井,进一步抓好地方小型矿井整合工作;深化体制改革,实施集团化发展战略,继续推进煤、电、化一体化的步伐;依托科技进步,搞好产业提升,提高煤炭经济质量和改善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产业聚集效应;实施精品战略,大力发提高附加值的煤炭经济,提高资源复合效益。加快煤层气、煤液气、气化等高技术产业化步伐,打造优良的循环经济生态型能源工业基地。

(二)科学规划,合理发展

实现我省煤炭工业又好又快发展,规划是龙头。应根据我省煤炭资源的实际,组织专家科学编制产业规划,统筹兼顾各地市煤炭产业分布,合理确定煤炭_T业发展目标、任务和布局,指导我省煤炭丁业协调、和谐发展。为确保全省煤炭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贵州省人民政府最近出台全省煤炭产业振兴规划,提出全省煤炭

产业振兴目标:一是煤炭生产:2009至2012年,全省煤炭产能年均增长1500万吨左右,到2010年煤炭产能1.8亿吨,产量1.5亿吨,到2015年煤炭产能2.5亿吨,产量2亿吨。二是煤矿安全。重特大事故得到有效控制,原煤生产百万吨死亡率逐年下降,到20lO年降至3人左右。三是生产力水平。加强煤矿技术改造,到2012年新建大型煤矿采掘机械化程度达95%以上,生产效率达到人均年产1500吨以上;新建中、小型矿井采掘机械化程度达到30%以上,人均年产1000吨以上;现有生产矿井生产效率达到人均年产600吨。四是环境保护及综合利用。2012年,煤矸石、煤泥综合利用率达到32%以上,矿井水利用率达到60%并实现100%达标排放,矿山生态恢复治理率,达到40%以上,基本实现建设“和谐矿区”的目标。六是结构调整目标。规模以上(30万吨,年及以上)煤矿比率逐步趋向合理,到2012年,全省规模以上(30万吨,年及以上)煤矿数量占到30%以上,产量占到60%以上。七是回采率。力争2012年全省大、中型煤矿的资源回收率达到70%以上;小型煤矿的资源回收率达到60%以上。经济效益——2012年全省煤炭工业总产值(现价)力争达到800亿元。

在矿井建设任务上,一方面,规划重点是要在“十五”至“十一五”期间开工建设55对90万吨/年规模以上大型矿井,并在“十一五”内建成投产18对,形成生产规模32807/吨,年;“十--五”期间开工建设11对90万吨侔规模以上大型矿井,建成投产38对,形成生产规模6760万吨,年。30-60万吨/年中小型矿井“十一五”期间开工建设60对,并在“十一五”期间建成投产21对,形成生产规模930万吨,年;“十二五”期间开工建设28对,“十二五”内建成投产67对,形成生产规模2706万吨/年。另一方面。加快省内国有煤炭企业现有生产矿井技改扩能(含盘江、水城老矿区正在实施的千万吨技术改造),到2010年新增生产能力1030万吨,年(含盘江、水城老矿区技术改造后新增能力500万吨/年),总生产能力达到3500万吨/年。

在煤炭产业分布上,规划要求各市(州、地)要加快煤矿整合和调整布局,到2010年,保留及整合、技改煤矿1078对,预计生产规模达到9600万吨,年。

目前,《贵州省煤炭工业十一五规划及2020年展望》已经编制完成,将成为贵州省煤炭工业发展的主要依据。全省的煤炭工业要在该规划的指导下,按照省政府的煤炭产业振兴规划,走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三)依靠科技,高效利用煤炭资源

要努力实现贵州最重要能源——煤炭的科学合理开发与有效利用,首先要积极创新与推广应用国内外先进的采、选方法与工艺,提高回采率,减少煤炭资源的损失浪费,最大限度利用资源。为了弥补贵州缺少石油,长期依靠省外调入的状况,要进一步加快“煤变油”工程在省内的实施,早日实现汽油、柴油等的自给自足;同时要依靠科技进步,使煤炭做到优质优用,不能将大量优质煤都用于发电或燃烧,要大力加强煤的转化。尤要加强煤化工在贵州的发展,要针对煤炭种类与煤质优势的实际,进一步研制开发水煤浆、合成氨、甲醇以及各种煤化工的深加工、精加工产品。

(四)提高回采率和资源综合利用率

要努力实现贵州最重要能源煤炭的科学合理开发与有效利用,首先要积极创新与推广应用国内外先进的采、选方法与工艺,提高回采率,减少煤炭资源的损失浪费,最大限度利用资源。为了弥补贵州缺少石油,长期依靠省外调入的状况,要进一步加快“煤变油”工程在省内的实施,早日实现汽油、柴油等的自给自足;同时要依靠科技进步,使煤炭做到优质优用,不能将大量优质煤都用于发电或燃烧,要大力加强煤的转化,尤要加强煤化工在贵州的发展,要针对煤炭种类与煤质优势的实际,进一步研制开发水煤浆、合成氨、甲醇以及各种煤化工的深加工、精加工产品。要充分利用煤矸石、粉煤灰兴建砖瓦厂。煤炭伴生资源和废弃物总体附加值低,煤炭深加工比例低,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建立矿区循环经济、煤化工循环经济、关联产业一体化循环经济,将使煤炭产品得到最大化的使用。

(五)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

力争在“十一五”分别培育2-3个煤电化(铝)一体化的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大型企业集团,实现煤炭的综合开发利用,从根本上改变煤炭行业长期以来结构单一的状况,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在调整行业结构的同时,加大产品结构调整,大力提高原煤洗选比率,到2010年,洗选比率达到70%以上。努力争取煤炭的液化、气化、煤层气开发等煤的加工转化以及综合利用项目有较大突破性进展。

(六)加快煤层气的规模化、工业化开采利用

贵州的煤层气资源丰富,全省埋深2000米以浅的煤层气资源量达3.15万亿立方米,总量少于山西,居全国第二,其中富甲烷的煤层气占贵州省总资源量的92.7%。要根据贵州丰富煤层气资源赋存特征与国内省区不同的特点,有针对性开展研究,创新应用适合贵州煤层气特点的国内外先进技术,通过地面抽取试验,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规模化、工业性的地面开采,使之成为又一重要能源。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传统煤炭工业遭遇极大冲击,凭借良好的安全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贵州省煤层气产业将迎来发展机遇,商业化进程加速。截至2008年10月,贵州全省已建成煤层气发电站10座,总装机容量为33000kw,2009年贵州省计划将煤层气发电站总数提高至16座,到“十一五”末进入商业性开发。

(七)加大煤炭勘探力度

随着长期以来无节制的大量开采消耗,贵州最主要能源——煤炭,可供经济有效开发利用资源锐减,后备资源严重不足,可供开发利用煤炭资源地质勘查研究工作程度,赶不上开发矿井建设需要的矛盾日益突出。占全省探明总量65%的煤炭,地质工作程度仅达普查阶段,难以满足开发建井设计的需要,急需进一步加强地质工作,不断增加可供开发利用的资源。而具有优势煤层气的地质勘查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距实施工业性地面开发对地勘工作的要求,还相差甚远。

要在全省推广和使用三维地质勘探技术以及其他先进技术,进一步提高在建和新建大中型矿井的地质勘探精度,加大对后备区资源普查勘探和保护力度,确保煤炭按照规划有序开发建设。

(八)做强做大能源支柱产业

要加快推动矿区总体规划和煤矿建设项目的实施,按照“大煤保大电”的要求,把大型煤矿建设作为能源建设的重点,加快煤炭生产结构调整。我省为一、二批“西电东送”电源项目配套了25对大中型矿井,到“十一五”建成22个,可形成建成年产原煤百万吨以上矿井30对以上、年产原煤千万吨以上大型矿IX6新形成生产规模3800万吨/年,“十二五”收尾建成,可新形成生产规模800万吨/年。到2010年全省煤炭产量达到1.6亿吨,其中大中型煤矿产量占三分之二以上。基本形成以毕节、六盘水、黔西南为中心的煤炭工业基地。大力推进煤电联营,完善煤电价格联动机制。

(九)确保煤矿安全生产

要支持大中型煤矿加快建设和小煤矿整合技改;加快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瓦斯治理和综合利用;积极督促煤矿开展隐患自查自纠工作,切实落实煤炭安全生产责任制。依法加强矿长资格监管,加强煤炭专业人员队伍建设。通过开展扎实有效的工作,使全省煤矿安全生产进一步好转。同时,还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矿区环境保护和治理。到“十一五”末,全省高瓦斯及煤与瓦斯突出矿井100%安装瓦斯抽放系统,建设并完善安全监测、监控系统;根据煤尘爆炸性及煤层自燃发火性完善防灭火和防尘的技术装备。

(十)大力培育大型煤炭企业集团

要坚持走规模化、集约化、集团化的发展路子,支持大型煤炭企业通过兼并、收购、租赁等一切合法可行的形式联合改造规划煤炭矿区内的小矿,加快提升全省煤炭生产规模和整体竞争实力。

同时,对老矿区进行扩能技改。如对盘江矿区和水城矿区现有生产矿井进行挖潜和技能改造,力争“十一五”末使盘江矿区(老区)达到1200万吨/年,水城矿区(老区)达到1000万吨/年,以及对配套盘江、水城老矿区技改扩能相应配套的选煤厂进行扩建。

作者:孙若信

总体规划编制矿区煤炭工业论文 篇3: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煤炭产业结构调整方案分析

摘 要:“十二五”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所属矿井有55个,采矿证生产能力为1226万t,其中大部分为中小型煤矿, 30万t及以下矿井20处,占煤矿总数的36%。“十三五”期间对现有煤炭资源比较丰富,开采技术条件比较简单,具备扩能条件的矿井进行结构调整;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矿井引导退出,达到改善兵团煤炭产业结构的目的,提高单井生产能力,实现安全生产。

关键词:兵团;煤炭产业;结构调整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下简称兵团)所属煤矿遍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各大煤矿区,分布在新疆自治区境内13个矿区中,截止2015年末兵团现有煤矿55处,其中大部分为中小型煤矿, 30万t及以下矿井20处,占煤矿总数的36%。根据自治区煤炭工业产业政策,关闭30万t/a及以下规模的小型矿井,并要求现有30万t/a及以下规模的、具备扩能条件的矿井进行机械化改造和产业结构调整工作。

1 煤炭产业结构调整思路

1.1 兵团 “十二五”期间煤炭工业发展现状

“十二五”规划之初,兵团各类矿井有64处,经过几年的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到2015年末矿井数量减少9处,目前为55处矿井,其中正在生产的大中小型矿井29处;另有20处正在进行机械化改造,设计产能2600万t。

1.2 煤炭产业结构调整对象

产业结构调整主要考虑煤矿企业煤炭资源比较丰富,企业资金和技术雄厚,基本能满足建设规模在45万t/a及以上井型的兵团煤矿企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规划;对于个别煤炭资源量较少的不能满足中型矿井建设规模的独立矿井,不考虑产业结构调整规划;对于已经纳入矿区总体规划的兵团各煤矿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规划;另外,部分矿井所在矿区虽然没有编制矿区总规,但考虑到煤炭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重新进行资源整合的矿井,纳入本次产业结构调整规划的范围;对已经批准列入自治区煤炭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煤矿建设项目,属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范围的,一并纳入本次产业结构调整规划范围 。

1.3 煤炭产业结构调整方案

根据现有矿井及勘探区情况、结合矿区开发的主要原则,并考虑到矿区内已有矿井的企业性质、已规划矿井情况、列入自治区煤炭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和兵团煤炭工业发展“十二五”发展规划煤矿建设项目以及影响井田划分的各种因素,经过认真分析研究,同时考虑到新疆兵团煤炭企业的特殊性,对兵团煤炭产业结构调整方案主要有以下2种方式:现有矿井直接升级扩大产能和相邻矿井整合升级扩大产能。

1.3.1 现有矿井直接升级

以现有采矿权为基础,适当整合相邻周边空白区资源进行升级。此类升级方式不涉及其它矿权(采矿权和探矿权),共计20对。

1.3.2 相邻整合升级

与相邻矿权(采礦权或探矿权)进行资源整合升级,此类升级方式涉及其它矿权(采矿权或探矿权),采取现有规模较大的整合较小规模的原则。共有3对。

“十三五”期间产业机构调整矿井23处,“十二五”期间该23处矿井生产规模为549万t,结构调整后总规模为2025万t,产能增加1476万t,生产能力为原来的2.69倍。

1.4 兵团“十三五”煤炭去产能概况

根据《国务院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国发﹝2016﹞7号)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关于实施减量置换严控煤炭新增产能有关事项的通知》(发改能源﹝2016﹞1602号)文件要求,积极化解过剩产能,促进煤炭供需平衡,推动煤炭行业转型升级。兵团计划“十三五”期间,引导退出16对矿井,化解过剩煤炭生产能力282万吨。

2 兵团煤炭供求分析

2.1 “十二五”煤炭消费现状

2014年,兵团全社会煤炭总需求量为4556万t;2015年4950万t,其中:电力行业消耗煤炭2580万t,占煤炭消费总量的60%;冶金行业消耗煤炭360万t;建材行业消耗煤炭260万t;化工行业消耗煤炭1330万t,民用及其他消耗煤炭420万t。详见表31兵团2010年~2015年煤炭消费情况表。

“十二五”期间兵团所属煤矿生产原煤不能满足兵团内部自身需求,不足部分从地方调入。2011年调入771万t,2012年调入1835万t,2013年调入2335万t,2014年调入3413万t,2015年调入煤炭3676万t。

2.2 “十三五”煤炭消费预测

根据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的实际情况,预计到2020年末,兵团新增火电装机7700MW、煤制天然气产能40亿m3、新增钢铁产能110万t、煤制乙二醇产能50万t等,预计2020年兵团全社会煤炭总需求量为6800万t,较2015年新增用煤1850万t,年均增长达7.4%,其中电力行业消耗煤炭3600万t,年均增速度7.1%;冶金行业消耗煤炭77万t,年均增速度7.7%;建材行业消耗煤炭300万t,年均增速度3.0%;化工行业消耗煤炭1950万t,年均增速度9.3%;民用及其他行业消耗煤炭450万t,与“十二五”末基本持平。详见表32兵团“十三五”煤炭消费量预测表。

兵团“十二五”末煤电、煤化工及其他耗煤项目和传统用户对各类产品需求总需要量2015年为4950万t,2020年为6800万 t。

由于新建及改扩建煤矿多数处于起步阶段,且原有的矿井地质储量小难以建设大型矿井,同时新建大中型矿井建设投产需要2~3年的建设周期,投产到达产亦需要1~2年。2020年兵团煤矿预计实际产量约为2600万t/a,远不能满足市场供应要求,还需外调煤量约4200万t左右,兵团所需煤炭不足部分将由地方调入补充。

3 结论

(1)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担负着屯垦戍边的历史使命,同时又是新疆经济建设的主力军。由于历史原因兵团实际掌控的资源较少,仅占自治区查明保有资源储量的1.7%,很不利于兵团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因此煤炭产业调整势在必行。

(2)通过分析兵团“十二五”煤炭产业结构现状,确定“十三五”煤炭产业结构调整方案。

(3)兵团煤炭企业规模小,数量多,布局分散,产业集中度低。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实现规模化生产,提高单井生产能力。

作者简介:许双泉(1978),男,本科毕业于淮南工业学院(现安徽理工大学)采矿工程专业(2001),硕士毕业于西安科技大学安全技术及工程专业(2010),硕士,工程师,目前在中煤科工集团武汉设计研究有限公司新疆分公司从事矿井设计工作。

作者:许双泉

上一篇: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分析论文下一篇:课程教学高级计算机网络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