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的教学反思

2024-05-02

《颐和园》的教学反思(精选6篇)

篇1:《颐和园》的教学反思

《颐和园》教学反思

漕泾小学 陆佩丽

《颐和园》是一篇游记,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颐和园》教学反思。

我的教学目标有三个:

1、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颐和园是一个美丽的大公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作者按游览顺序有序观察,抓住景物特点准确生动描写的写作方法,教学反思《《颐和园》教学反思》。

3、学习对课文中不理解的语句提出问题,并试着解答。

从教学目标落实的情况看来,还是有许多不足之处:

1、在指导朗读方面,没有达到预设的效果。我在情感渲染、评价上没有指导到位。

2、在整体感知板块,让学生找出作者的浏览线路,并说说这些句子的作用,这时有同学回答说是:“承上启下”。我当时就否定了她的答案,说:“过渡句的作用才是承上启下,这句是过渡句吗?”经过指导老师的点评,我才意识到,其实的确是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的,我可以让这为同学继续说,让她说出自己的想法,我再引出我想要传授的东西。从这看出,我对教材的解读还不够透彻,还没有真正学会倾听。

3、对课文内容质疑,我的提问是:“你对这个句子有什么疑问吗?”有同学抓了“几乎”这个词语,但没有同学提到“滑”。我是不是可以在提问引导时做适当地调整,如:“观察作者的用字。”我在上课时临时应变能力和引导能力还不强,这也是我需要不断进步的地方。

4、在教案设计方面,指导老师给予的意见是,放手让学生自己说,你最喜欢颐和园哪处景点,重点抓住一个景点细细品读,学习游记写法,然后读写结合。而我觉得文章很美,每个景点都有许多可圈可点的地方,于是面面俱到的都给孩子点到,各个景点平分秋色,重点不突出。

篇2:《颐和园》的教学反思

颐和园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的最大特色是作者按照游览顺序展开。有的是边走边看的,有的写的是站在一点通过视线的改变而看到的风景……这些顺序作者都用了明确的词句来交待,使课文景物一点也不混乱。在教学中,我通过这些表示顺序的词来让学生自主探讨,进而学习作者这种写作方式。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

篇3:《颐和园》的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抓住重点词句, 体会语言的具体形象。2.通过自主学习, 体会作者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来写的方法。3.在感受颐和园美丽景色的基础上,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4.理解课文内容, 产生探究中国“世界遗产”的兴趣, 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学习重点:1.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2.学习作者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来写的方法。

学习难点:学习作者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来写的方法。

“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分为四个环节:辅助环节、先学环节、后教环节、当堂训练。

本课的辅助环节包括三项内容: (1) 播放图片, 导言。 (2) 板书课题。 (3) 出示学习目标。

本课的开始, 教师播放了“颐和园”的风景图片, 在老师的优美导言中, 把学生带入了美丽的颐和园, 自然引出本课板书课题后, 大屏幕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根据课文中的句子和词语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 学习作者表达游览顺序的方法。2.细细品读词句, 感受到颐和园的景色之美以及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来写的方法。这两个学习目标是本课的两个学习重点, 都需要学生静下心来思考和感悟, 也都需要教师的点拨, 在这种情况下, 逐一分析学习目标可以保证学生的学习目标明确, 便于学生学习和提高。

第一个学习环节是自主感悟, 理清顺序。在出示学习目标后, 出示了第一个自学提示:“默读课文, 思考:按照作者的叙述顺序我们都游览了颐和园的哪些地方?从哪些句子、词语中知道的?请画出来。然后读一读, 看看你能发现什么。游览时间:5分钟。”自学内容是读课文, 自学方法是默读, 达到的标准是按照作者的叙述顺序明确我们都游览了颐和园的哪些地方。老师检测的方法及要求是“从哪些句子、词语中知道的?请画出来。然后读一读, 看看你能发现什么”。在第一次自学结束后, 先由学生根据自学提示的要求汇报作者游览了哪些地方, 作者是如何表达的。大屏幕出示相关句子, 并把重点词语变换颜色。为了让学生体会作者表达游览顺序的方法, 教师为学生设计了“比较哪种游览顺序的表达更好”的环节, 出示了一篇没有运用行为动词而是直白地说出游览地点的小习作, 引导学生在比较中感受到通过一些行为动词来进行游览顺序的过渡连接, 不但可以让游览顺序一清二楚, 而且能让文章连贯自然, 从而体会出作者交代游览顺序的方法。

第二个自学环节是自主品读, 感受美景。本次自学是为了了解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来写的表达方法而进行的, 设计的自学提示为:“细读课文:哪些地方的景色给你的印象最深?画出相应句子、词语, 写出你的感受, 然后带着感受读给同桌听。 (游览时间:6分钟) 。”自学内容:读课文。自学要求:细读。达到的标准是:写出感受, 有感情地朗读。老师检测的方法及要求是:画出相应句子、词语, 写出你的感受, 然后带着感受读给同桌听。自学结束后, 教师引导学生重点交流体现各处景色特点的句子、词语采用的都是什么方法, 从而体会作者根据景物特点来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表达的方法。如根据学生的汇报, 重点理解感受了长廊的“长”和“画美”, 突出昆明湖的静等等。其间, 在学生感受加深的基础上随即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以读促悟, 体会语言的生动和优美。

以上是先学环节和后教环节, 在此我采用了讲练结合的方法, 重视语感的培养和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的训练, 提高了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当堂训练环节, 教师先根据板书总结文章结构, 接下来再次出示本课的学习目标, 让学生再次明确自己是否达到了学习目的。然后结合本课的学习目标设计了三个难易程度不等的语言训练项目, 分别是:1.像作者那样把“我”游览某地的顺序通过几句话写得清清楚楚。2.给大家介绍游览时印象最深的一处景物。3.当一次导游, 领着大家游览颐和园。这三个小练笔紧扣本课要学生习得的语言形式而设计, 以期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

篇4:《颐和园》教学设计和反思

①同学们,你们去过公园吗?在公园你都看到了什么?②同学们,你们想不想到富有“皇家园林博物馆”之称的大公园——颐和园去游玩一下呢?

今天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走进颐和园去看一看吧。

二、整体感知

(1)看课件,听朗读,思考:作者带领我們都游览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点。板书:长廊、排云殿、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

(2)学习第一段。①自由读,你知道了什么?板书:美丽的大公园。②齐读第一段。

(3)学习第二段。①自由读,你读懂了什么?②哪些地方看出长廊的长?从哪里又看出长廊的美丽?③拓展一下,横槛上还会画些什么?④用自己的话描述长廊的样子。⑤走在长廊上,你想说些什么呢?⑥齐读。

(4)学习第3段。①自由读,你读明白了什么?②看课件出示并欣赏佛香阁和排云殿的图片。③体会“耸立”和“金碧辉煌”的意思。④佛香阁和排云殿给你留下什么印象?⑤读。

(5)学习第4段。①自由读,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②出示图片欣赏昆明湖③出示句子:“昆明湖……”,体会“滑”字好在哪里?昆明湖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④此时此刻你坐在游艇上从昆明湖上经过,你心情如何?⑤读这句话体会昆明湖的静。

(6)学习第5段。①自由读,你读懂了什么?②出示图片欣赏。③出示十七孔桥的图片和石狮子的图片。④展开想象描述石狮子会有哪些姿态?⑤体会“这么多的石狮子,姿态不一……”这句话的含义。⑥读这句话。

(7)齐读第6段,你知道了什么?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走进颐和园,游览了精美的长廊,壮美的万寿山,秀丽的昆明湖和美丽的十七孔桥,让我们感觉到颐和园真是一个美丽的大公园。

三、讨论探究

为什么说颐和园是一个美丽的大公园?请结合资料在小组内说一说

四、角色体验

颐和园的美景让我们流连忘返,现在请大家选择颐和园中你最喜欢的一处景点,向大家作介绍。

五、小结质疑

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六、作业

(1)写一写:颐和园的美景让我们流连忘返,现在请大家选择颐和园中你最喜欢的一处景点,向大家作介绍。

(2)背诵课文。板书:

教学反思:《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描绘了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美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作品。课文移步换景。一写长廊的景色。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接着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容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景色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二写万寿山的景色。先写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壮观的景象,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所看到的美丽景色。三写昆明湖的景色,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和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赞美之情。选取本课的主要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激发民族自豪感。二是了解并学习空间变换的顺序记叙、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表达方法。

为了让学生感悟课文中介绍的颐和园的景点的形象美,让学生在接近仿真情境中学习,在做课前准备时,我搜集了许多颐和园图片,从而让学生更直观形象地感受颐和园的美。

教师是活动的积极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以读为基础,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迁移运用。课文语言优美,应引导学生多读,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感受颐和园的美。文章段落中长廊的美、长;站在万寿山脚下看到了佛香阁、排云殿的壮观和美;登上万寿山顶看到昆明湖的静、美。我指导学生抓住了重点语句读,做到了整体感知到局部的重点朗读。

根据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教学组织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获取基本的语文素养,并受到思想情感的熏陶,使语文素养与人文素养的教育融为一体。在教学中我不失时机地,点播这美丽画卷的创造者,使学生感受到劳动人们的伟大,受到情感教育。

课堂上要引导学生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鼓励学生对不同意见展开争论,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迸射出火花,从而对课文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在教学中,注重渗透对学生的语言训练,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准备,在学生没有达到老师的要求时,适时引导学生。

因为全文比较长,知识点比较多,为了使一堂课充实饱满而又不显得面面到面面松,所以许多的亮点都舍去了。本课的写作很有特点,在学生知道本课是按照地点的转移,长廊——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顶——昆明湖。学习它的写法,如果能进行一次小练笔会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写游记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但遗憾的是这次小练笔没有时间进行。

篇5:颐和园教学反思

1、学生汇报课前搜集的颐和园的资料。

2、导入新课:继续跟随作者的脚步,徜徉颐和园,尽享它的美。

二、学习新课:

作者抓住了哪些景物向我们展示了颐和园的美呢?选取你最喜欢的一处景物仔细读文,画出最能表现景物美的句子,反复地读一读,把读书的体会在小组内互相交流。

学生自由读文,汇报交流:

(一)长廊(抓住“长”和“美”两个特点学习体会)

(1)“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抓住七百多米,273间这两个数字感受到长廊的长!读出长廊的长。)

(2)“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另一种花又开了。”(理解“横槛”,观看横槛上的彩画,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读出心中的敬佩,赞美之情。)

(3)欣赏长廊视频,感受长廊直观的视觉美。

(4)学生汇报通过网络了解到的长廊的美。

(5)介绍长廊在1990年的时候被评为世界上最长的画廊,还被收录到《吉尼斯世界纪录》中。学生读出心中的骄傲与自豪。

(二)万寿山

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在游览万寿山的时候,分别站在万寿山的哪些地方观察的?观察到了哪些景物呢?哪些句子给人以美的想象?边读边画。

1、体会作者抓住重点景物来描写万寿山的美。

站在万寿山的山下往山上看,可以看见佛香阁和排云殿;站在万寿山的山上往山下看,颐和园景色大半收在眼底,可以看见葱郁的树丛,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向前看,看见昆明湖。向东远眺,可以看见城楼和白塔。

2、抓住重点句子来理解感受万寿山的美。

(1)“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抓住“耸立”一词感受佛香阁的高大;抓住“金碧辉煌”一词感受排云殿的雄伟气势。)

(2)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读一读表示颜色的词,体会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特色及古色古香的美。)

(3)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

A对比句子,感受昆明湖的“静”和“绿”。

①昆明湖是那么静,是那么绿。

②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B体会“滑”字用得巧妙。

C读出对昆明湖的喜爱,并背诵下来。

(三)昆明湖(重点学习“十七孔桥”)

作者介绍了昆明湖上的哪些景色?重点描写的是哪一处景色?用自己的话说说十七孔桥的样子,读文中的句子。(看十七孔桥及石狮子的图片,拓展训练,想象石狮子的不同姿态。)

三p全文总结:

1p作者是按照怎样的游览顺序游览的?

2p作者从不同视角观察,并且抓住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这些景物各自的特点,运用生动的语言来描写,把文章描写得有条有理,生动形象。

四p运用文中的写作方法,课后选一处景物进行一次小练笔。

运用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

――《颐和园》教学反思

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具有综合处理语言、文字、图形、图像、动画、视频和声音的能力,拥有极强的表现力和较好的受控性、交互性,经过完整演示、形成合理教学结构的过程。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有创设一种最佳的学习环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使多媒体计算机的视听功能全部展现出来,它以全方位、整体化的方式把语文信息知识形象地呈现给学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借助多媒体,多场景多角度地向学生展示颐和园的迷人风光,让学生如同身临其境和作者一起去欣赏美丽的风光。随着画面的出现,音乐的响起,播音员的配文讲解,学生的兴趣油然而生。二、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平等地共有、共享学习资源,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方法、策略和发展目标。学生根据提纲预习课文,查阅资料,与同学们交流,学生利用网络收集资料的过程就是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扩展。

篇6:颐和园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设置了“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写了哪几处景点?”这一问题。让生边读边想,初步感知文的写作顺序。然后再引导学生细读课文。在第一课时,我原本设计重点学习“长廊”部分,透过让学生反复读来体会语言的美以及感受长廊的美,但在实际引导时往往有所欠缺,而且读的时候,目标不明确,有几次纯粹是为了读而读,没有给学生明确的朗读要求。所以,在单纯的读中,学生并没有真正的体会到颐和园的美丽,这是我以后在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课堂效率不高是我教学上的诟病,往往能用最简洁的语言来引导和总结的问题,我却反复强调,这是浪费课堂时光的原因之一。第二,我在引导学生学习文本时,没有做到突出特点,该略讲的部分没有略讲,往往一个课时能完成的课,却要用两个课时去完成。这次在《颐和园》的教学中,再次凸显这些缺点。我设计把佛香阁、昆明湖和十七孔桥的学习交给学生自学,但又怀疑学生的自学潜力,以致未能放手让学生成长。

上一篇:窃窃私语造句下一篇:预期成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