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的数字电视论文

2022-04-15

“感知城市”与“智慧城市”的理论研究已经成为信息化领域的热点,诸多城市将发展“智慧城市”列入“十二五”信息化发展规划,通过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发展“智慧城市”成为共识。从2011年至今,智慧城市规划建设步入了快车道,上海、北京、宁波、扬州等城市纷纷发布了智慧城市发展专项规划或计划。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智慧城市的数字电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智慧城市的数字电视论文 篇1:

信息化:引领新型城镇化

把传统城市治理转变为智慧城市的管理方式,城市红利能增加三倍

城镇化是人类发展的必经阶段,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城镇化高速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总体水平仍然偏低。

据统计,2012年中国城镇人口超过7亿人,城镇化率达到52.6%,若按户籍人口计算仅35%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70%~80%的平均水平;而且,中国的城镇化片面追求速度和规模,粗放的发展模式引发了许多深层次问题,如城乡差距扩大、人口膨胀、交通拥堵、资源浪费、环境污染、房价过高、管理服务滞后等。

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确保到2020年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今年的主要任务时也提出,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由此可见,新型城镇化与过去的城市建设有本质的区别,它立足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城镇化的发展质量,更加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更加强调统筹兼顾和科技创新。

众所周知,信息科技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信息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信息化将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发挥至关重要的引领和助推作用;同时,新型城镇化也将为信息化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中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副主任乔润令表示,下一个阶段信息化引领城镇化、信息化引领城市建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如果把传统的城市治理和管理方式,改变成智慧城市的方式来进行管理和治理的话,城市的红利能增加三倍。

促进城乡区域均衡发展

十八大报告提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在风起云涌的信息时代,信息化建设是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信息化可以逐步缩小城乡数字鸿沟,推进城乡公共资源和公共服务的均衡配置,让广大农民同步参与、分享现代化成果,使大中小城市和村镇在利用信息资源和享受信息服务方面实现一体化。

过去,以村村通、户户通工程为代表的基础信息网络的全覆盖,以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为代表的信息应用推广,打破了城乡、地域和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界限,让农民可以通过固定电话、手机、电视、互联网等渠道获取信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数字电视网络、物联网、云计算、电子商务、半导体照明等信息技术将继续应用于城镇和农村,宽带中国、智慧城市(镇)、无线城市(镇)、数字乡镇等信息工程也将同步推进。

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将促进传统农业生产经营的变革,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例如物联网可以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变化。据专家介绍,通过传感器获取环境温度、湿度等农作物、养殖物的生长状态数据信息,对生长情况及时作出判断,合理施肥、栽种养殖,从根源上减少农药使用次数,降低环境污染,提高农产品质量。通过对每一个农产品全程跟踪,还能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

此外,电子商务将为农产品销售带来新变革。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的研究显示,市场驱动、社会投入、基于第三方交易平台的“自下而上式”农村电子商务异军突起。电子商务不仅解决农民就业,还能将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解决多年来困扰农民的农产品“卖难”问题。

提升城镇公共服务能力

中国过去的城市建设,侧重于发展大城市,导致人口过度集中,配套设施和管理跟不上需求,对交通、环境、就业等造成了很大压力。信息技术可以改变城镇生产生活组织形式,让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城市群布局更加科学合理。

今后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和管理,需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和应用手段。例如,北斗卫星导航技术、遥感测绘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实景三维技术、物联网、云计算、IPV6、4G、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使城镇更加智能化,使城镇中的每个“细胞”更协调、更高效。

目前中国已有28个省区市、320多个城市投入3000亿元建设智慧城市,还有超过80%的城市在“十二五”期间将智慧城市作为加快经济发展转型的战略导向。业内人士估算,“十二五”期间各地智慧城市建设将带动2万亿元的产业规模。

业内人士认为,智慧城市(镇)是信息化与城(镇)化结合的最佳模式。它可以满足城镇居民的工作和生活需求,可以帮助政府提高城镇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而且城镇的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包括交通设施、污水处理、空气质量监测、轨道运输、水电气供应、公共安全、金融、社会保障、城管等系统,也越来越依赖于信息技术。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刘健指出,“智慧城市”建设归根结底是最大限度地为城市中的人提供医、食、住、行、游、教等全面细致的服务,最终达到使城市居民都能享受到高效、便捷、安全、绿色的城市生活。

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城市信息工作委员会主任周落根认为,智慧城市(镇)平台应该是互动的,能够通过移动互联及时获得广大市民的意见和反馈,可聚集市民的智慧来及时解决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过程中的相关问题。同时,城镇管理的结果和水平也要让市民来评估,这样才能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新模式。

转变城镇经济增长方式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最新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5.64亿,城镇网民占72.4%,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2.42亿人,与2011年相比,网购用户增长4807万人,增长率为 24.8%,信息化对城镇经济增长的作用可见一斑。

另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披露的最新监测数据,2012年中国网络零售市场交易规模达1.32万亿元,同比增长64.7%,预计2013年这一交易额有望达到1.82万亿元。

尽管没有全国城镇居民的网购数据,但从各地统计数据中发现,近几年城镇居民网购支出大幅增长。

例如,杭州市统计局发布最新数据显示,2012年杭州市区城镇居民人均通过互联网购买的商品和服务支出达271元,比上年增长59.4%。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去年发布信息称,近5年,河南城镇居民通过互联网购买商品或服务的支出年均翻了一番,在消费支出总额中的比重大幅增长。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前三季度,安徽城镇居民人均通过互联网购买商品和服务支出86.47元,同比增长159.4%。国家统计局江西调查总队公布数据显示,2012年,江西城镇居民人均通过互联网购买商品或服务支出为98.06元,同比增长78.1%。

信息化不仅可以改善需求结构,扩大消费需求,而且可以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城镇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保障城镇化进程的可持续。过去的30多年,中国城镇化的推进主要依赖工业化,“世界工厂”导致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资源环境不堪承载,食品安全、生产安全事故频发,国民健康受到严重威胁。

在新型城镇化道路上,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将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互联网、电子商务、电子支付等应用的普及,将改变政府、企业和居民传统的交易和消费行为,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到2020年将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据预测,“十二五”期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

当前,各级地方政府应抓住机遇,强化创新驱动,大力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用信息化引领城镇化,真正为人民营造便捷、幸福、和谐的美丽城镇。

作者:牛禄青

智慧城市的数字电视论文 篇2:

智慧城市评价:透析现在,展望未来

“感知城市”与“智慧城市”的理论研究已经成为信息化领域的热点,诸多城市将发展“智慧城市”列入“十二五”信息化发展规划,通过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发展“智慧城市”成为共识。

从2011年至今,智慧城市规划建设步入了快车道,上海、北京、宁波、扬州等城市纷纷发布了智慧城市发展专项规划或计划。截至今年3月,我国已有104个城市开展了智慧城市规划建设。然而中国智慧城市的发展总体尚处于初级阶段,存在着盲目跟风建设、项目仓促上马及信息资源共享困难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建立客观有效的评价体系,使智慧城市建设效果可衡量、可比较,已经成为驱动智慧城市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赛迪世纪智慧城市评价体系已经做过三次改版,涵盖感知环境、创新经济、市民幸福、智慧服务、城市智能治理五大指标。在第三版智慧城市评价指标的基础上,赛迪世纪在全国范围内选取了13个典型城市开展评价研究,并撰写了《中国智慧城市评价与实证战略研究》,通过研究发现:

从整体来看,13个参评城市的市民幸福平均得分为66.2,位于五个一级指标平均值的首位,说明市民对城市的整体幸福满意度较高,市民对信息化的应用意识也较强;城市智能治理水平和感知环境建设水平分别位居第二、第三位,两者发展情况大致处于同一水平,指标平均得分分别为60.5和60.1。创新经济平均水平相对偏低,仅为43.5,说明各市在信息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方面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政府需要在政策、资金等多方面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

通过智慧城市评价研究,结合当今经济社会及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亦可发现一些未来智慧城市发展的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当前,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处于更新换代时期,宽带化、三网融合进程加快,下一代互联网快速推进,互联网、物联网交融发展,云计算所带来的计算资源配置更加有效,高速、融合、无线的新一代智能信息基础设施将成为现实,任何人随时随地都可以上网,实现所有人或物的联通。

在这种网络体系构架下,无论使用者是在电脑前、厨房里,还是在便利店购物,或是在火车站候车,都能通过便利的方式连入网络。

无所不在的传感器网络将成为“智慧城市”最基本的基础设施,实现所有城市部件的联网。此外,集信息处理、分析、共享和协同等能力于一体的空间信息平台及其由此衍生的空间信息服务生态体系,将成为智慧城市发展不可或缺的另一信息基础设施,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全方位的信息共享与协同支撑环境。 而地理信息系统(GIS)作为管理和分析空间信息强有力的工具,将成为智慧城市的重要技术支撑。基础设施将与城市水、电、气、公路等设施通过传感网络和GIS平台紧密联系,共同构成城市基础设施,全面满足城市人与物的联通需要。

信息技术应用成为城市运行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精准、可视、智能的城市运行管理网络将覆盖所有城市要素,有效支撑城市安全、可靠运行。

物联网、互联网和云计算交融发展正在构建无所不在、人与物共享的关键智能信息基础设施,广泛分布的传感器、射频识别(RFID)和嵌入式系统使物理实体具备了感知、计算、存储和执行能力,不断地推动城市运行的智能化、可视化和精准化。 随着城市运行管理网络延伸到社区、家庭和个人,以及与治安管理等信息系统的深度融合,城市运行管理网络将覆盖城市中的人和物,成为传感中枢智能调度城市要素。

新一代信息技术将在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领域被广泛深入的应用,形成无所不在的公共服务环境。

供水、供气、供电、供热、电信、有线电视、银行、城建等部门信息系统将逐步整合共享,形成便捷、高效的公用事业服务信息网络平台,为市民提供及时、简单、便捷、虚拟化的生活服务。

远程教育、远程医疗、数字娱乐等网络化的公共服务,逐步优化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满足居民的个性化需求。面向基层、覆盖城乡、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的公共服务体系、普遍服务的机制将使城乡的数字差距逐步缩小,推动教育、医疗等资源的均等化,有力促进形成公平、和谐的社会氛围。

信息技术的广泛、深入应用将为人们打造数字化的生活环境,数字化新生活将成为人们基本的生活方式。

远程视频交流、网上购物、远程学习、电子医疗等科学、绿色、便捷的数字化新生活将梦想成真。在未来,数字电视、智能家电、新一代移动通信和多媒体娱乐终端等新一代数字产品将成为人们的生活必需品。

各种内容丰富、多样化的新兴数字服务能够满足人们对医疗保健、教育、娱乐、家政服务等方面的要求,使人们生活更加超脱、便捷。

未来家庭生活将有效地融入社会发展的大系统之中,家庭内部的各种家电可以互联互通,可以实时地进行通信和信息交换,所有的智能设备都可以便捷的实时控制,从而使得人们的生活更为绿色、超脱。各种数字媒体可以实现声音、文字、图像的综合集成和共享,以宽带IP为核心实现了通信、计算机、消费电子和数字内容的4C融合,并为三网融合创造了巨大的市场空间,使消费电子、网络运行和数字内容信息服务构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数字化生活正在成为人们新的消费热点,成为引导人的全面发展和消费模式变革的重要驱动力。

“智慧城市”经济增长最主要的驱动力是知识的创造与利用,知识和技术密集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是“智慧城市”最主要的支柱产业。作为新技术革命创新产物的数字经济随着“智慧城市”建设进程的加快将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基于虚拟空间的数字经济发展空间巨大。

安全、便捷、低碳的电子商务将是政府部门、企业和个人经济活动中最主要的交易形态。非物质化的网络文化打破了文化载体、内容和传播的制约,加速了文化传播,成为各国数字经济的重要构成因素。网络文化使得人们的文化娱乐活动从传统媒体、电影院等转向没有时空限制的网络空间,极大地促进了数字经济的发展。数字经济将成为“智慧城市”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和最有发展潜力的领域。

高效透明、无缝服务是政府改革的方向,网上政府将成为政府行使职能的主要形式。电子政务促使政府行政由管制型向服务型转变,强调政府履行政府职能要充分发挥和完善服务功能,强化为公众和社会提供更广泛、更快捷、更全面的服务,使得传统政府由多层次、多部门、以“管”为目的向“智能的”、以“客户”为中心的高效透明服务型政府转变。电子政务、网上政府将是实现这一目标不可或缺的手段,也是政府行使职能和提供服务的主要形式。

网上政府将促进政府管理模式的创新,建立面向政务的管理和服务流程,减少管理环节和层次,促进政府组织扁平化,实现对整个业务链的一体化管理,从而极大地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政务信息公开将有助于建立廉洁的服务型政府,并极大地推进了公众参与民主治理的进程。

作者:李军治

智慧城市的数字电视论文 篇3:

国外网络应用和网络安全

一、日本:数字融入生产生活

日本政府非常重视城市信息化建设,通过智慧城市的建设推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藉此催生新的活力,实现积极自主的创新。其具体规划和做法主要有:

第一,“智慧日本”战略。2009年7 月,日本政府推出“I-Japan(智慧日本)战略2015”,实现以人为本的“安心且充满活力的数字化社会”,让数字信息技术如同空气和水一般,融入生产生活的每个角落。目前,该战略已将目标聚焦到电子化政府治理、医疗健康信息服务、教育与人才培育等三大公共事业上。日本各城市积极落实国家战略,重视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推广,在远程医疗、电子病历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尝试。

第二,推广泛在环境下的网络技术。泛在网络环境是指在互联网处于任何时候和任何情况下都可以实现“全面互联”的状态。基于这一技术的优越性,目前,日本大力发展泛在环境下的电子政府和电子地方自治体,推动医疗、健康和教育的网络化。日本政府希望通过执行这一战略,开拓支持日本中长期经济发展的新产业。

第三,建立电子病历系统。目前,电子病历系统已基本在东京的各类医院普及。电子病历系统整合了各种临床信息系统和知识库,可提供患者的基本信息、住院信息和护理信息,为护士提供自动提醒;为医生提供检查、治疗、注射等诊疗活动,通过电脑和 PDA,实现医生移动查房和护士床旁操作,实现了无线网络化和移动化,医疗信息化建设基本实现了诊疗过程的数字化、无纸化和无胶片化。

二、韩国:全力打造智能社会

2004年3月,韩国政府推出了u-Korea发展战略(“u”是英文ubiquitous的缩写,意为“无所不在”),希望韩国提前进入智能社会。u-Korea战略以无线传感器网络为基础,将所有资源数字化、网络化、可视化、智能化,以此促进经济发展。目前,韩国政府将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重点,大力建设以信息化为基础的国家战略。针对“绿色IT国家战略”目标,韩国政府规划投入了4.2万亿韩元,建成G速互联网,将网速提高至每秒1G字节,互联网网速平均传输速率达20.4M/s,家庭宽带覆盖率达95%,网速和宽带的覆盖率居全球首位。基于良好的信息化基础,韩国部分城市进一步深化电子政务,构建“智慧城市”,具体计划和项目有:

第一,仁川建设“智慧型”城市,重点放在医疗、教育和商业领域的基础设施信息化应用方面。智慧型城市建成后,看病无需上医院,医生通过专门的医疗装置,可以了解患者的病情;通过视频会议系统,学生可以面对面地和太平洋彼岸的美国老师交流。在松岛新城的“未来之家”,一台数字电视是与全世界互联的汇流入口,透过触摸屏幕不仅可以迅速查询到急需的信息,而且还可以轻松地坐在家中和公司同事开会,向医生咨询病情等等。总之,“未来之家”可以满足人们所需的各类信息资源。

第二,首尔推进IPTV电子政府服务。2009年12月9日,韩国政府出台《构建Broad & IPTV协议》,迎来了 IPTV电子政府时代。通过运用IPTV,政府可为公众提供双向公共服务。目前,首尔市政府计划制作有关市政新闻、文化遗迹和主要旅游景点等信息的视频资料,并以VOD方式提供给市民,同时还将在IPTV播放招聘信息、各类招标公告,以及交通情况等生活信息。首尔市政府还计划通过IPTV处理电子民政、缴纳税款等各类行政业务,方便市民在家里轻松地解决各类政务。

三、新加坡:智慧国家初显端倪

早在2006年,新加坡政府就启动了“智慧国家2015”计划,通过包括物联网在内的信息技术,将新加坡建设成为国际上四通八达的“连城”,目标指向亚太地区电子商务中心。信息化规划主要有四个阶段:所有行业实现计算机化、大力发展信息技术、帮助民众应用信息技术、建设新的基础设施。目前,新加坡的具体项目主要有:

第一,建设电子政府公共服务平台,政府业务的有效整合实现了无缝管理和一站式服务。电子政务公共服务架构可以提供800多项政府服务。高度整合的全天候电子政务服务窗口,实现了政府各部门、企业、市民的无障碍沟通。

第二,运用资讯通信技术,构建“无线新加坡”。新加坡政府正着力部署下一代全国资讯通信基础设施,建立超高速、普适性、智能化的可信赖的资讯通信基础设施。目前,全国已拥有7500个站点,服务范围覆盖机场、中心商务区及购物区,为市民提供全方位无线网络服务。新加坡网络现有130万用户,其中35%的客户平均每周用网超过3.6小时。2009年8月,新加坡政府全面铺开了下一代全国性宽带网络,光纤到户实施路网分离,市民得以最低资费享受高速网络接入服务。

四、美国:社会安全层面备受关注

美国互联网监管体系主要包括立法、司法、行政三大领域及联邦与各州的两个层级,既有针对互联网的宏观整体规范,也有微观的具体规定,包括行业进入规则、电话通信规则、数据保护规则等,涉及范围比较全面。特别是近几年来,美国开始关注社会安全层面的网络安全立法,确保美国国内及其与国际贸易伙伴通过安全网络交流进行自由贸易,对网络安全的人才发展、计划和职权,以及网络安全的知识培训、公私合作等进行了规定,进一步加强了对网络安全的研究与发展,推进网络安全技术标准制定。

五、欧盟:立法、战略、实践相互交融

欧盟在网络安全体系建设方面成效显著。欧盟网络安全体系主要包括三大部分:立法、战略、实践,值得一提的是网络战略与实践战略。

2012年3月,欧盟发布欧洲网络安全策略报告,确立了部分具体目标,如促进公私部门合作和早期预警;刺激网络、服务和产品安全性改善;促进全球响应、加强国际合作等,旨在为全体欧洲公民、企业和公共机构营造安全、有保障和弹性的网络环境。2012年5月,欧洲网络与信息安全局发布了《国家网络安全策略——为加强网络空间安全的国家努力设定线路》,提出了欧盟成员国国家网络安全战略应该包含的内容和要素。

2013年2月7日,欧盟委员会和欧盟外交安全事务高级代表宣布欧盟网络安全战略,对面临的网络安全挑战进行了评估,确立了网络安全的指导原则;明确了各利益相关方的权利和责任;确定了未来优先战略任务和行动方案,被认为是对2012年欧洲网络与信息安全局发布策略的积极响应。战略任务着力加强网络监管体制、机制建设;加快建立国家网络犯罪应对机构,明确工作任务;制定网络防御对策,从领导、组织、教育、训练、后勤等方面增强欧盟网络的防御能力,并创造更多的网络防御演习机会;发展行业技术资源;推动双边多边合作等等。

在具体实践方面,2013年1月,欧盟委员会在荷兰首都海牙正式成立了欧洲网络犯罪中心,以应对欧洲日益上升的网络犯罪。网络犯罪中心连通所有欧盟的警务部门网络,整合欧盟各国的资源和信息,支持犯罪调查,从而在欧盟层面找到了解决方案,维护了一个自由、开放、安全的互联网,保护欧洲民众和企业不受网络犯罪威胁。2013年4月,欧洲部分私人网络安全公司联合成立了欧洲网络安全小组,通过联合600多名网络安全专家,针对问题做出快速有效反应,建立伙伴关系。同时,利用“一线经验”优势,在网络防御政策、风险预防、跨境信息共享等方面,向政府、企业和监管机构提供更多和更加有效、实用的建议。

六、英国:法律侧重点因势而变

英国的互联网立法侧重保护关键性信息基础设施,强调网络信息安全,加强对网络犯罪的打击。2011年,英国公布了《网络安全战略》,表示将建立更加可信和适应性更强的数字环境,以实现经济繁荣、保护国家安全及公众生活所需,并将加强政府与私有部门合作,共同创造安全的网络环境和良好的商业环境。2014年,英国通过了《紧急通信与互联网数据保留法案》。该法案允许警察和安全部门获得电信及互联网公司用户数据,进一步打击犯罪及恐怖活动。2015年,英国还按照国家网络安全计划,推出了“网络安全学徒计划”,鼓励年轻人加入网络安全事业。

(责任编辑:李静敏)

作者:范漪萍 张媛 罗梓超

上一篇:新课程标准遵循管理论文下一篇:冲孔灌注桩质量检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