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中式菜肴的英译方法

2024-05-21

小议中式菜肴的英译方法(精选7篇)

篇1:小议中式菜肴的英译方法

小议中式菜肴的英译方法

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中式菜肴的`命名也丰富多彩.大部分中式菜肴都是根据用料、烹饪方法、口味、器皿等特点进行命名的,也有相当一部分是根据形状或象征意义,因而具有浓厚的文化含义.针对中式菜肴的命名特点,大体可以概括出菜肴英译的五种基本方法:直译法,意译法,直译加注法,简化翻译法,音译法,其中以直译法最为常见.

作 者:王慧  作者单位: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河南郑州,450052 刊 名: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ZHENGZHOU RAILWAY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年,卷(期): 20(2) 分类号:H3 关键词:中式菜肴   主料   辅料   烹饪方法   英译  

篇2:小议中式菜肴的英译方法

浅析中式菜谱名称的英译

中国是一个饮食文化非常发达的国家,中式菜肴是世界三大流派之一.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到中国,如何做好菜谱的.英译工作、传播中国的饮食文化,这在中西文化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实例阐述了中式菜肴名称的翻译方法和技巧,并指出了掌握一定跨文化交际知识的重要意义.

作 者:苏丽娜 高强  作者单位:河北外国语职业学院 刊 名: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英文刊名:CHINA AFTER SCHOOL EDUCATION 年,卷(期): “”(z1) 分类号:H3 关键词:中式菜肴名称   菜谱翻译   刀工   烹饪方法   跨文化交际知识  

篇3:中式菜名的英译原则及方法

1. 中式菜名的英译原则

由于东西方文化和食物原料、制作方法存在诸多差异, 菜名的翻译远不像想象的那么简单。影响菜名翻译的重要因素是烹饪方法和菜式命名, 翻译时应把握好二者的特点, 既要符合西餐菜肴命名习惯, 又要体现中餐特色, 切忌望文生义或按字面含义直译。翻译过程中必须把握以下几个英译原则。

1.1 菜名信息准确充分, 求“信”、“达”。

中国清末著名的启蒙思想家严复在《天演论》中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标准, 为世人所认同。“信”为忠信, 即要忠于原文;“达”是译文句子要通顺易明;“雅”是用字要优雅, 这是翻译追求的最高境界, 也是中餐菜名在英译中应当遵循的原则, 但是我们在坚持原则的同时, 又要因地制宜, 适时变通, 不能生搬硬套, 否则会闹出笑话, 让外宾一头雾水。

1.2 避虚就实, 舍繁就简原则。

有些菜名通过比喻、联想的方式融合, 动植物名称、自然景物, 甚至成语典故, 其独特的文化含义是西方人无法解读的。在这种情况下, 通常的做法是避虚就实, 将实质性的菜名理据英译, 损失其中的一些文化含义。此外, 与西餐菜名相比, 中式菜名有些显得过于冗长繁杂, 翻译后很难被外国人接受。因此, 翻译时不必逐字对应, 应求简明扼要。比如:有一道菜叫“金玉满堂”, 其实就是虾仁鸡蛋汤, 可如果照菜名字面意思翻译成“half full of Gold and Jades”, 外国人就得惊讶, 而如果译成“shrimp and egg soup”的话, 就容易明白了。

此外,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一些赋予深刻象征意义的高贵植物和晶莹透亮的玉石被用来为一些色泽鲜艳、爽心悦目的菜肴冠名。人们常用“芙蓉”代表“蛋白”, “玉兰片”代替“笋片”, 把虾仁、豆腐比作“白玉”, 蚕豆、青豆比作“翡翠”, 甚至萝卜丝也成了“珊瑚”, 豆芽变成了“银芽”。但这种高雅的联想与另一种语言文化是无法相融的, 英译的原则只有:实译。实译是指在翻译菜名时, 不能完全按照菜名的字面意思 (所谓“虚”) 翻译, 而必须把该菜的真实情况或者原料、做法等 (所谓“实”) 翻译出来。比如:“炒玉兰片”实际上就是炒笋片, 所以就实译为“stir-fried bamboo shoot slices”即可。

2. 中式菜名的英译方法

2.1 直译法。

中式菜名林林总总, 从语法结构看, 写实性菜名绝大多数为偏正词组, 分别以名词为中心词, 表示主料、刀法, 以烹调方法、配料和调料的词构成修饰结构。译者面对千变万化的菜名, 可以依据这类命名模式和构成方式, 首先确定其中心词, 再处理好修饰语的译法。为方便外国朋友了解写实性中式菜名的用料、刀法, 烹调方式, 最好采用直译法, 笔者总结了以下五种翻译格式。

(1) 主料 (+with) 辅料

以主料为中心词, 再用介词with连接辅料。如:

干豆角回锅肉sautéed spicy pork with dried beans.

黑椒牛排pan-fried beef steak with black pepper.

葱爆羊肉sautéed sliced lamb with scallion.

(2) 主料+in/with+味汁 (佐料)

以主料为中心词, 再用介词in或with连接味汁和佐料。如:

红焖羊肉stewed lamb in brown sauce

鼓汁蒸排骨steamed spare ribs in black bean sauce

芥末鸭掌duck webs with mustard sauce

(3) 烹饪法+原料 (+佐料)

英译时, 用表示烹饪的动词的过去分词作前置定语或后置定语, 修饰表示原料的中心名词。如:

烤全羊roast whole lamb

爆炒牛肋骨sautéed beef ribs

酒烤香肠sausage roasted in wine

鸭焖海参duck stewed with sea cucumber

牛腩菜饭beef with vegetable rice

(4) 原料+in+食器 (装材)

许多中式菜品以烹调或装盛容器命名的菜肴, 可以以原料为中心词, 再用介词in或with连接其烹饪或包装材料。如煲仔或砂锅系列。

砂锅炒翅sautéed shark’s fin in casserole

招牌海鲜煲house special seafood in clay pot

荷叶蒸鸡steamed chicken wrapped in lotus leaves

(5) 直译 (原料+辅料) +地名+style

对于富有地方风味特色的菜名, 可以采用直译主料, 再附上产地风味的办法传译。如:

担担面noodles in chili sauce, Sichuan style.

担仔面noodle soup, Taiwan style

北京炸酱面noodles with soy bean paste, Beijing style

黄桥烧饼sesame pancake, Huangqiao style.

道口烧鸡red—cooked chicken, Daokou style.

2.2 直译 (+拼音+注释) 法。

写意性中式菜名中, 有许多依据历史典故和人命命名的, 有很深的文化寓意。例如, 福建名菜“佛跳墙”, 就是因为一句“坛启芸香飘四邻, 佛家弃禅跳墙来”而得名。如果生硬地把“佛跳墙”译成“Buddha jumping the wall”, “叫花鸡”译成“beggar’s chicken”。就会让外国食客不知所云。笔者认为, 可以先直译出这些“文化菜名” (culturally-loaded dishes) 的主料, 烹饪方法, 再用汉语拼音表示菜名, 用破折号注解出该菜的字面含义, 说明相关的历史人物传说、典故, 从而传达源语的文化信息。

如:”佛跳墙”, Steamed Abalone with shark’s fin and fish maw in broth (Fotiaoqiang, ———Lured by its delicious aroma, even the Buddha jumped the wall to eat this dish) .“开门红”, Tender fish head with red pepper (Kaimenhong, literally means business opens with good start) .对于需要较多解释的菜名, 如:“叫化鸡”, Beggar’s chicken (Toasted chicken wrapped in lotus leaf and earth mud.A name after a legend telling a beggar smeared a chicken all over with clay, and threw it into a fire.After a while, he removed it and cracked it open, founding it had been baked into a delicious dish.)

2.3 音译法或音译加注法。

中国饮食丰富多彩, 许多名小吃在英语中无法找到对等的文化语义符号, 由此形成词汇空缺。在这种情况下, 可以采用引进和借用源语的“异化”译法。例如:许多以广东话发音为基础的中国食品音译名, 保留了原汁原味的中国情调, 成了外国人普遍接受、约定俗成的翻译法。如, Dim sum (点心) , Chow Mein (炒面) , Lo Mein (捞面) ;Jiaozi (饺子) , Shaomai (烧卖) , Tanyuan (汤圆) , Wonton (馄饨) , 等等。通过音译加注, 可以向译语读者介绍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符号, 还可以兼顾西方读者了解真实食材的需要。如:

粽子Zongzi———pyramid shaped glutinous rice wrapped in reed leaves

油条You tiao———deep fried twisted dough stick

元宵Yuanxiao———glutinous rice balls for Lantern Festival

豆汁儿Douzir———fermented bean drink

2.4 意译。

在许多星级宾馆的菜谱上, 都有一些寓意深远的菜名, 可称之为:“文化菜” (culturally loaded dish names) , 这属于上文提到的写意性菜名。由于其包含的中国餐饮文化的语境特征, 在英语文化中不存在, 找不到对应的目标语, 因此译者必须避虚就实, 把翻译要点放在菜肴的材料、做法上, 通过意译的方法, 向外国朋友传译, 如:“发财好市”。与“发菜”, “蚝豉”谐音, 译作”Black moss cooked with oysters”。又如:

干拌顺风———Pig ear in chili sauce

灯影牛肉———Translucent beef slices

乡村大丰收———Raw vegetables combination

全家福———Stewed Assorted Delicacies (Happy Family———A Combination of shrimps, pork, beef, chicken, lobster and mixed vegetables with brown sauce.)

3. 结语

本文中所提及的中式菜名的翻译原则和方法, 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翻译人员应当在适当的场合和语境中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但不管怎样, 在翻译过程中既要准确、充分地传译菜名信息, 又要体现中国菜式的文化内涵, 弘扬中国文化。

参考文献

[1]刘清波.中国菜名英译的技巧和原则[J].中国科技翻译, 2003, 16 (4) .

[2]杨义豪, 邓路, 刘娟.中式菜名英译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 2010, 22 (17) .

[3]Nida.Eugene Language.culture, and translating[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 1993.

[4]黄芳.中餐菜单译法研究[J].中国科技翻译, 2007 (2) :40-42.

篇4:探析中式菜肴名称的英译技巧

【关键词】中式菜肴 英译 翻译 优化策略

一、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中外交往日益频繁,吸引了许多外国友人到我国观光旅游。他们在饱览秀丽风光的同时也一定会品尝中式的美味菜肴。中式菜肴的准确英译在传播中华饮食文化上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中西方语言和文化的差异,要准确翻译中式菜名并不简单,不仅需要语言层次上的转换,更重要的是注意文化与翻译的关系。本文在了解中式菜名翻译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实例提出了一些具体实用的翻译方法。

二、中式菜名翻译现状

早在2008年,北京为迎接奥运会,向社会各界征集对《中文菜单英文译法》的意见,从北京各大涉外饭店搜集了30000多个菜名的翻译,还专门组织了专家研究讨论有关菜名的翻译,旨在让外国友人更了解中国饮食文化。经相关翻译小组研究后发现,菜名的翻译五花八门,主要存在以下三大翻译方面的问题:

1.有歧义。关于菜名的翻译,有些译者在没有理解清楚菜肴的真正内涵,而直接采用字对字的翻译法,有些甚至有明显的语法错误,严重弯曲菜肴的意思,让外国友人读后产生歧义,达不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如:“水煮鳝片”译成‘the water boils the shan slice ’,“红烧狮子头”译成‘Red Burned Lion Head ’等。如此翻译的菜名实在令人难以理解。

2.译名不统一。中式菜肴名称的翻译,往往表达不一,同一种菜肴,有多种翻译。由于不同的英文,所指代的事物有所差别,因此,在翻译时,译者一定要清楚各种菜肴的性质特点,用恰当的词来翻译,尽可能地保持它的意义与内涵。如中式糕点中的“萝卜糕”和“芋头糕”,有人译成‘Fried white radish patty ’和‘Taro cake ’。但经过查阅资料,将patty,cake,pudding,pastry,dumpling,和bun的词意进行比较后发现,根据这两种糕点的用料和做法,最佳的选词应该是‘pudding ’。

3.不够准确。由于中西文化方面的差异,在菜肴翻译上,有不少中国特有的菜肴在英文词典里找不到对应的单词来翻译。如中式菜肴中的“肉丸”,如果用“meat ball”来翻译,表达比较笼统,不够准确。外国游客并不清楚“meat ball”的材料是猪肉、牛肉还是鸡肉,有些人因为个人原因并不能吃某类肉,如伊斯兰教徒不吃猪肉。如果笼统地翻译,有时会产生误会,也缺乏对他人的尊重,丢失了地方饮食文化的特殊性。

三、中式菜名翻译技巧

为避免外国游客对中式菜肴产生歧义,我们在翻译菜名时,最好采用写实性翻译法,将菜肴的原料、烹制方法、菜肴的味型等翻译出来,让客人明白“菜是用什么原料,通过什么烹调方法做出来的”。下面介绍几点翻译技巧,以供大家参考。

1.以主料开头的翻译方法:主料(形状)+(with/in)+辅料/味汁

例:芥末鸭掌duck webs with mustard sauce;糖醋鱼 fish with sweet and sour sauce;蚂蚁上树(肉末粉丝)bean vermicelli with spicy meat sauce。

2.以烹制方法开头的翻译方法:烹法+主料(形状)+(with/in)+辅料/味汁

例:烤乳猪roast suckling pig;鱼香肉丝fried sliced pork with sweet and sour sauce;软炸里脊soft-fried pork fillet。

3.以形状(口感)开头的翻译方法:形状(口感)+主料+(with/in)+辅料/味汁

例:黄酒脆皮虾仁crisp shrimps with rice wine sauce;芝麻酥鸡crisp chicken with sesame;陈皮兔丁diced rabbit with orange peel。

4.以口感(烹法)开头的翻译方法:口感+烹法+主料

例:香酥排骨crisp fried spareribs;煨牛肉simmered beef;烤羊腿 roasted lamb leg。

5.音译法

国内特有的一些菜品可以采用音译法来翻译,如“豆腐”译成‘TOFU ’,“驴打滚”译成‘Ludagur ’,“狗不理”译成‘Goubuli’(后来根据此读音定为:Gobelive)等。现在,不少外国游客点菜时已经会正确地说‘TOFU ’,并知道它是有益健康的食品。

四、结语

中式菜肴历史悠久,以其色香味俱全而闻名中外。中式菜肴的名称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和幽默。英译中式菜肴名称,可以让外國友人在品尝我国菜肴独特风味的同时,从菜肴名称了解到中式菜丰富的文化内涵。因而,译者在翻译时应采用相应的翻译策略,使翻译帮助促进跨文化交流,做到重现源语文化特征、再现源语文化信息。

参考文献:

[1]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续编[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2]任静生.也谈中菜与主食的英译问题[J].中国翻译,2001(6).

篇5:中式菜肴英译的文献综述研究

一、中餐菜名英译方法

乔平将中式菜名分为五类, 并根据每类的特点分别提出了对应的翻译方法, 即:直译法———直接译出菜肴原料、刀工+主料+with配料+in调料、烹调方法+主料+刀工+with配料+in调料;音译法———针对诸如“饺子”、“炒饭”、“豆腐”等已经被西方人接受的词汇;音译加释义———用于具有地域特征的菜肴;意译法———包括避虚就实法和直译加解释法, 采用夸张、比喻的手法命名具有历史典故的菜肴。此后很多作者都借鉴了该方法, 如刘瑄传、黄蔷、刘永华、杨群艳、何兴华等。袁晓红将意译法具体阐述为解释、删减、借用和改写的方法。王英才认为除上述方法外, 还可以用图片辅助理解。林红认为中国菜名文化层面的翻译可采用同构化处理和直接切入的方法。

二、中餐菜名英译原则

郑锦怀认为中国菜名英译时应把握有利于对外交流的原则和弘扬中华文化的原则。吴丽芳认为中国菜英译应遵循:就实原则、就简原则、弘扬民族文化的原则, 这一点与郑锦怀的观点不谋而合。取经原则, 即向外国翻译界与餐饮界学习, 取其精华而用之。灵活原则。朱纯林认为菜名翻译必须根据中国菜名的分类进行;要从跨文化的角度考虑采用直译还是意译的方法;翻译时要考虑语用意义。丁志斌认为菜肴翻译是一种交际翻译, 交际翻译完全针对第二读者, 不应令读者感到困难和困惑, 而且应如其所愿地将一些可转换成读者本国文化的外国文化加以转换。因此, 中国菜肴翻译必须遵循接受美学原则。海娜认为菜单英译应遵循:对语言本身的顺应原则———具体体现在词汇层次的顺应和短语层次的顺应;对非语言环境的顺应原则———体现在对社会文化习俗的顺应和对心理欲求的顺应。袁晓红认为菜名英译应遵循避免文化冲突和避虚就实的原则。吴华佳认为菜名翻译应该以达驭信, 以达求雅。朱慧芬认为中国菜名英译时应采取呼唤功能为先、兼顾信息功能、弥补美学功能的处理方式。王才英认为菜名的英译既要遵循翻译中“准确”、“通顺”的原则, 还有兼顾“简洁”的要求。

三、中餐菜名的分类及特点

乔平认为中餐菜名的命名方法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五类:一是以菜肴的原料命名;二是以菜肴的原料和加工形状命名;三是以原料、加工形状和烹调手段命名;四是以菜肴原初扬名地域命名;五是以含有中国文化寓意的词语命名。郑锦怀从中国菜名所包含的文化因素出发, 将其细分为8类, 一是历史人物;二是历史典故、传说;三是地名;四是数字;五是吉祥语;六是烹饪界的行话隐语与比喻、谐音;七是菜的形色味质、刀工与联想、比喻;八是诗情画意。海娜认为中国菜名的翻译可以从语言方面和社会文化方面进行剖析。从语言方面看, 中国菜单频繁使用省略词;频繁使用修辞手法;频繁使用四字成语;朱慧芬认为中式菜名的表达方式中存在着词汇变异———为了达到某一特定目的而使用“临时造词”或在特定的语境下违背词语的常规用法, 造成新奇别致的意境;语义变异———语义逻辑上不合理;语域变异的特点———在一种文体中借用其他问题的表达方式。王才英认为中国菜名是:追求和谐的民族心理的体现;维护统一、爱国抗敌的政治文化的体现;具象思维方式的体现;自然朴素、雕琢绚丽等审美理想的体现;求吉祥的生活观念及图腾崇拜的体现;南北不同地域特征的体现;古今不同时代特色的体现;菜名中隐含着生动的民俗故事以及文人参与, 都使菜名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四、应用于中餐菜名英译理论

周乔将纽马克的文本类型理论及其相应的翻译策略———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应用到中餐菜名英译的研究。何兴华认为奈达的动态功能对等理论是最适合菜谱的翻译了, 菜谱的译文能够表达菜的信息, 能让食客知道某道菜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在此基础上再追求“色、香、味俱全”, 才能真正达到对等的效应。朱晓琴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了中式菜名及其英译。认知语言学在研究语言时主要采取三种观点:经验观、注意观和突显观。丁志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阐述了中国菜肴的翻译, 菜肴的翻译全然是一种目的性很强的翻译活动, 是否达到预定目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为受众的目的语使用者的反映和审美观, 所以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全面考虑受众的期待视野、目的语的特征、受众对源语言文化的可接受性以及目的语使用者的审美个性。张婷认为英国学者格特根据斯柏波和威尔逊的关联理论角度提出的直接翻译和间接翻译对中式菜肴的翻译很有助益。海娜将顺应理论引入菜肴英译中。语言具有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 而菜单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同样也包含了这三个特征。

综上所述, 实现贴切得体的中式菜肴翻译, 使之能够获得外国友人的理解和接受, 需要跨越的是中西方语言和文化上的双重障碍, 因此在处理中式菜肴的翻译中应该充分考虑到跨文化交际意识, 把西方国家的文化、宗教、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融合进去, 以便更好地满足到中国来的各国游客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林红.中国菜名英译的文化错位与翻译实践[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 2009

[2] .乔平.中餐菜名分类及其英译方法[J].扬州大学烹饪学报, 2004

篇6:中式菜肴英译的原则和方法

【关键词】中式菜肴 翻译原则 翻译方法

一、引言

随着中国和世界各国交流的不断增进,中国文化和民俗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中式菜肴以其精美的造型,鲜美的口味以及背后所蕴含的文化背景而成为国际友人倍感兴趣的中国文化之一。如何把中式菜肴形象、准确地介绍给外国友人,则需要掌握一定的原则和方法。

二、中式菜肴英译的基本原则

虽然我国美食历史悠久,菜系和烹调方法种类繁多,但翻译成英文的原理却是相通的。对中式菜肴的翻译需要把握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1.准确理解中式菜名。译者准确理解源语言是翻译的第一要素,因此,对中菜英译必须首先了解中式菜肴命名的原则和方法。在中式菜肴当中,有很多菜肴名称反映了该菜肴的原料、形状、烹饪调味或原产地 ,属于“写实型”;而有些菜肴则以含有中国文化寓意的词语命名,属于“写意型”。要想准确地翻译出这些菜名,译者本身先得透彻了解这些菜的原料、做法及背后蕴含的文化背景。

2.译文精炼准确。纽马克认为,翻译的主要目的是忠实传递信息。中国菜的英译从根本上来说是为信息交流服务的,是为了达到让外国客人了解中国菜的目的。因此译文应尽量忠实准确,用语简洁,表现出菜的原料、烹调方法和作料等。

3.遵循避虚就实原则。在中式菜肴里,有很多菜名运用了比喻、拟人或者借用历史典故的方法来达到意境美的效果,如果译者在翻译这些菜名时,按照字面意思来翻译,则一定颇费功夫,且译文勉强凑合,老外难以理解菜名背后的意境美。在翻译此类菜肴时,翻译出菜名背后的“实”,而非表面的“虚”。

4.符合西方文化习俗。中西方民族饮食文化差异显著,中国烹调方法五花八门,吃的范围之广,令许多外国人瞠目。有些食物令他们反感,因此在中菜名的英译过程中,要注意中西方文化的冲突,翻译要符合西方饮食习俗。

三、翻译方法

1.以主料为主、配料为辅的菜名的翻译方法。此类食物名称主要体现了菜肴所使用的主料和辅料,翻译时根据菜肴名称直译即可。

(1)菜肴有两种以上的主料,翻译方法为:主料+and+主料

如:竹笋青豆:Bamboo Shoots and Green Peas

萝卜煲排骨汤:Pork Rib and Turnip Soup

(2)菜肴有主料和配料,翻译方法为:主料+with+配料

如:凉拌西红柿:Tomato Slices with Sugar

牛肉炖土豆:Braised Beef with Potatoes

(3)菜肴有主料和配汁,翻译方法为:主料+with∕in+配汁

如:冰梅凉瓜:Bitter Melon in Plum Sauce

桂花山药:Chinese Yam with Osmanthus Sauce

翻译主料和配汁时,如果主料是浸在配汁中的,介词用“in”,如:豉汁牛仔骨:Steamed Beef Ribs in Black Bean Sauce;如果配汁和主料是分开的或者是后来浇在主菜上的,则用“with”,如:海鲜乌冬汤面:Japanese Noodle Soup with Seafood。

2.以烹制方法为主、原料为辅的菜名的翻译方法

(1)菜肴的做法和主料,翻译方法为:做法(动词过去分词)+主料

如:火爆腰花:Sautéed Pig Kidney

地三鲜:Sautéed Potato,Green Pepper and Eggplant

(2)菜肴的做法、主料和配料,翻译方法为:做法(动词过去分词)+with+配料

如:木瓜炖百合:Stewed Papaya with Lily Bulbs

椒盐排骨:Fried Spare Ribs with Spicy Salt

(3)菜肴的做法、主料和配汁,翻译方法为:做法(动词过去分词)+with∕in +配汁

如:京酱肉丝:Sautéed Shredded Pork in Sweet Bean Sauce

豉油乳鸽皇:Braised Pigeon with Black Bean Sauce

3.以风味为主、原料为辅的菜名的翻译方法

(1)此类菜名强调了菜肴风味,翻译方法为:风味+主配料

如:脆皮鸡:Crispy Chicken

臭豆腐:Strong-smelling Preserved Bean Curd

(2)若菜名还包含了烹饪方法,翻译方法为:做法(动词过去分词)+风味+主配料

如:糖醋里脊:Sautéed Sweet and Sour Pork Tenderloin

4.以烹制器具为主、原料为辅的菜名的翻译方法

用烹饪器具如铁板、砂锅或者火锅直接盛食物上桌,能更好地保持食物的鲜美度和热度,中式菜名中含有器具时既可以把器具放在主材前,也可以放在主材后。如:铁板牛肉,砂锅鱼头豆腐,毛肚火锅,南瓜芋头煲等。此类菜名的翻译方法为:(制作方法+)主料+with ∕ and+辅料+ on ∕ in+烹饪器具。上述菜肴分别翻译为:

Beef Steak Served on a Sizzling Iron Plate

Stewed Fish Head with Tofu in Casserole

Ox Tripe in Hot Pot

Stewed Taro with Pumpkin in Casserole

5.以食物发源地命名的菜名的翻译方法

此类菜肴反映了食物的地方特色,菜名一般是地名加材料构成,翻译时,可用如下方法:地名(+制作方法)+原料或者(制作方法+)原料+发源地+style。例如:北京烤鸭:Beijing Roast Duck,北京炸酱面:Noodles with Soy Bean Paste,Beijing Style。

6.以食物创始人命名的菜名的翻译方法。 此类食物常以创始人名或者相关的历史人物名来命名,翻译时可用“人名+原料”的方法,如:东坡肉,Dongpo Pork,王致和臭豆腐:Wang Zhihe’s Fermented Bean curd。这样虽然比较容易地翻译出了菜名,但是由于老外并不了解菜名中的历史典故和背景渊源,因此还需注释解释使其了解菜名背后的内涵和故事。

7.以历史典故或者传奇命名的菜名的翻译方法。此类食物涉及到了中国的历史故事、传奇、传统文化以及宗教信仰,只能采取直译加注释的方法,才能更好地理解菜名,体会内涵。比如:佛跳墙,直译为:Assorted Meat and Vegetables Cooked in Casserole,然后再用注释以解释其背后的故事:The dish is a famous dish in Fuzhou,which was invented in Qing dynasty,even Buddha couldn’t resist its aroma and jumped over the wall of the temple.

8.具有中国特色的食物的翻译方法。此类食物极具中国特色,在英语中难以找到合适的词汇来恰当地翻译,所以翻译时可采用音译加注释的方法,既能轻松地达到翻译的目的,也可以让外国友人记住一些极具中国特色的食物名称。例如:油条,麻花,汤圆,粽子等。上述食物可分别译为:Youtiao—Deep Fried Dough Stick; Mahua—Deep Fried Dough Twist; Tangyuan—Glutinous Rice Balls; Zongzi—Glutinous Rice Wrapped in Bamboo Leaves。

四、结语

中国的饮食文化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文化传递使者的译者在菜名的翻译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根据英文注重实用性的特点,译者在翻译时要体现出食物的材料、配料及烹饪方法,遵循避实就虚的原则,同时也应注意译文要符合西方饮食习俗。

参考文献:

[1]艾素萍,王庆.中菜英译的原则及方法[J].读与写,2008,9.

[2]李佳瑜.中国地方特色食物名称的翻译研究[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

篇7:中式菜肴的命名特点及其翻译方法

1. 以人名命名

在中式菜肴中, 有一部分是与某人有关, 因而以其名字命名的, 如东坡肉、狗不理包子、麻婆豆腐等。其中像“东坡肉”就是假托北宋著名作家、词人苏轼为其首创者, 而以其号“东坡居士”来命名该菜。

2. 以地名命名

以地名命名菜肴主要反映地方特产、地方风味或菜名中的原料为地方特产时, 便以当地的地名来命名。例如:广东香肠, 北京烤鸭, 南京板鸭, 扬州炒饭和山西闻喜煮饼等。

3. 以数字命名

中国菜好以数字命名, 这些菜单是闲暇时人们追求饮食趣味的一种手段。如:一品官燕、两做大虾、三角鱼青丸、四喜丸子、五彩鱼丝、六壳蒸鸡、七星子蟹、八宝冬瓜汤、九转大肠、十色豆腐、百燕打伞、千层油糕等。翻译时一般只需译出所含原料的数量, 有时也可列举烹饪方法和原料品种。

4. 以动、植物命名

在中式菜谱里, 以中华民族喜闻乐见的动、植物和象征着荣华富贵的物品来命名的菜名比比皆是。如:祥龙献瑞、龙凤呈祥、荚蓉鸡片、翡翠鲈鱼卷等, 菜名悦耳动听, 象征着吉祥如意, 荣华富贵。在这些菜肴的某种原料中, 一般称鱼、虾等原料为“龙”, 鸡鸭为“凤”, “芙蓉”指蛋清, “翡翠”指青菜, 翻译这类菜名时通常采用意译为主。

5. 以吉祥语命名

中国人民普遍具有趋吉的文化心理, 往往在节日、生日、结婚等喜筵上采用表示带有吉祥语的菜名, 取吉祥之意, 用来表示祝福。如山东名菜“全家福”、广东菜中的“发财好市”, 还有“富贵花开”、“金玉满堂”、“年年有鱼”、“满掌黄金”等等。

6. 以历史典故命名

有一部分菜名是以某个历史事件或传说而直接命名的, 因历史典故而得名的中国菜有“大救驾”、“过桥米线”、“水未桃花鱼”、“炒西施舌”、“黄金肉”、“宫门献鱼”、“佛跳墙”等等, 这些都是根据历史上的某些典故而来。

二、翻译方法

1、直译法

直译法是指在不违背英语文化传统的前提下, 在译文中既保持原文的内容, 又保持原文的形式, 求得内容与形式相符的方法, 一般来说直译法比较适用于以原材料和烹饪方法命名的中式菜, 并不是所有的菜名都适合直译。在菜名中直译具有不少优点, 可以使外国客人对该菜的用料及烹饪方法一目了然, 还能传达原文意义.体现原文风格等。例如:椒盐排骨译成Pepper Salt Spareribs, 京酱肉丝翻译成Shredded Pork with Sweet Bean Paste。

2、意译法

有时在翻译中式菜过程中, 因英文中缺乏相应的语境, 很难找到对应的目的语时或当语言的表达形式成为翻译的障碍时一般采用意译法, 译者一般可以采用解释、删减、借用、改写等手段。例如:鱼香肉丝可以译成Shredded Pork with Garlic Sauce, 译者作了简单的解释, 对于外国人来说, 显得更为直观。又如:“宋嫂鱼羹”译为“BraisedFish Soup”, 省略了“宋嫂”。广东菜里的“蜜汁叉烧”翻译为“B.B.Q.Pork”, 则是借用了西方人熟悉的菜名或主食名来翻译部分中餐菜名和主食, 这样对于外国朋友来说通俗易懂。

3、音译法

音译是一种以原语言发音为依据的翻译形式, 能避免因直译或意译带来的误解。许多菜名在英语中难以找到相应的文化语义符号, 这就形成了语际交际中的词汇空缺。音译在菜名的翻译中十分常用, 尤其是翻译以地名、人名或地方语来命名的中国菜时, 为了保持原有特色风味, 往往可采用音译法, 这种方法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中国饮食文化和语言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常见的例子有:“麻婆豆腐” (Ma Po Toufu) , “东坡肉” (Dong Po Pork) , “馄饨” (Wonton) 等。

4、混合法

在实际翻译中, 各种翻译方法并非孤立, 而是相互联系、是可以并用的。采用音译+意译法即保留中文发音又对菜式的原料或烹饪方法进行说明, 如:宫保鸡丁Gongbao ChickenSauteed Chicken Cubes with Peanuts;采用直译+意译法可避免不必要的误解, 这种方法既直接按照中文菜名翻译, 然后加以补充说明, 如蚂蚁上树Ants Climbing a Tree—Fried Vermicelli with Minced Pork。翻译方法的合并使用, 可以使菜式翻译更加完整和准确, 在与外国游客沟通时, 达到更好的推荐效果。

三、结束语

翻译菜名不仅是翻译语言, 在传播中华饮食文化上也起着非常关键的沟通作用。作为译者不但要掌握跨文化交流意识, 熟知两种文化的差异, 还应了解中国菜肴的命名特点, 掌握多种翻译技巧, 力求使菜名的翻译达到“形美”、“音美”和“意美”。要知道一份英译非常好的中餐菜单能更好地向世界介绍中国的饮食文化, 帮助外国客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一定的重要作用, 还能促进民族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参考文献

[1]任静生.也谈中菜与主食的英译问题[J].中国翻译, 2001, (6) .

[2]张梅岗.英汉翻译新方法[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2.[1].

[3]黄海翔.中餐菜单英译浅谈[J].中国科技翻译, 1999, (1) .

上一篇:作为乡镇干部必须要有做好群众工作下一篇:公司三八红旗集体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