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能利用及反思

2024-05-07

核能利用及反思(精选3篇)

篇1:核能利用及反思

核能安全利用

从1979年的三里岛核事故,到1986年的的切尔诺贝利核灾难,核灾难的阴影一直徘徊在人类的上空。切尔诺贝利核灾难,据国际原子能总署和世界卫生组织所主导的切尔诺贝利论坛在2005年所提出的切尔诺贝利事件报告中,造成56人直接死亡(47名救灾人员,9名罹患甲状腺癌的儿童),并估算在高度辐射线物质下暴露的大约60万人中,将近额外有4,000人将死于癌症。此数据包括已诊断出的4,000名儿童甲状腺癌会造成的死亡(依据白俄罗斯的经验,存活率接近99%)。绿色和平组织所估计的总伤亡人数是9万3千人,但引用在一份最新出炉的报告中的数据指出发生在白俄罗斯、俄罗斯及乌克兰单独事件在1990年到2004年间可能已经造成20万起额外的死亡。切尔诺贝利核灾难总共给苏联带来了大概两千亿美元损失(通货膨胀也列入计算)。这使得切尔诺贝利灾难在近代历史中成为最“昂贵”的灾难事件之一。

美国三里岛核事故由于完善的安全措施和安全建筑让损失和危害降到了最低(五级)。但是人类利用核能的安全性仍通过这两次核事故备受质疑,不少国家迫于舆论压力关闭了本国的核电站,或者停止了核电的兴建,世界核能的发展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低谷,人们围绕未来核能的发展方向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切尔诺贝利核灾难26年后的今天,世界再次处在核阴影的笼罩之下。2011年3月11日,由于地震与紧接着发生的海啸,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一系列设备损毁、堆芯熔毁、辐射释放等灾害事件,日本原子力安全保安院(简称“原安院”)将本次事故升级至国际核事件分级表中最高的第七级,是第二个被评为第七级事件的事故。(第一个是切尔诺贝利核灾难)这意味着本次事故为“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健康影响及环境后果”的特大事故。

自从1983年“TTAPS”小组(理查德·特科、布赖恩·图恩、托马斯·阿克曼、詹姆斯·波拉克和卡尔·萨根五位科学家的姓氏首字母缩写)在1983年底的《科学》杂志上发表有关“核冬天”的理论开始,关于全面核战的中“相互毁灭”的理论开始具备绝对的威慑性,甚至开始令人感到窒息。虽然随着冷战的结束,全面核战的风险已经大大降低。但是局部核战的风险和各地兴建的核电站所带来的“核恐惧”仍然留存在人们的内心深处。至今白俄罗斯和乌克兰当地依旧“谈核色变”。核恐惧几乎已经渗入他们的基因深处。

当然核电站的安全性相比核武库来说无疑高了很多。如今的核电站,已经大多是第二,第三代核反应堆,甚至第四代核反应堆也在设计中,相比第一代简陋的反应堆,这些新的设计无疑是被动安全的,自身也更加安全的。但是他的安全性仍然不能与他的自身收益相比。早在1972年,就有三名劫机者劫持了沿美国东海岸飞行的南部航空49号航班,并威胁要将飞机追毁于位于田纳西州的橡树岭核武器工厂。在劫机者的要求得到满足以前,这架飞机距离工厂高度只有约2.5千米了。

现在的核电站反应堆依旧是裂变反应,大规模开发的安全依旧无法保证,甚至可能会帮助恐怖分子制造脏弹,只有当核电站成为聚变核电站的时候,它才具有大规模开发的价值,才能真正成为“太阳”,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无尽的能量。

朝鲜半岛核问题,伊朗核危机 福岛安全事故

核电站的弱点 俄罗斯核武库

脏弹

核电站在一般人的眼中都是非常坚固的目标。在美国,核电站由使用电子监控的两排高高地围墙包围,在核电站附近还有许多武装警卫巡逻[11]。核管理委员会对核电站设计时所考虑到的威胁级别是保密的,因此无法确切知道核电站能够防守多大的攻击力量。而且核电站紧急关闭仅须少于五秒钟,而重启过程则需要若干小时,这也可以严重牵制以释放放射性物质为目的的恐怖力量。

在九一一袭击事件以后,对核电站的空中打击成为了一个重要问题。但是,其实在1972年,就有三名劫机者劫持了沿美国东海岸飞行的南部航空49号航班,并威胁要将飞机追毁于位于田纳西州的橡树岭核武器工厂。在劫机者的要求得到满足以前,这架飞机距离工厂高度只有约2.5千米了[12][13]。

如果核电站被空中打击,能够防止放射性物质泄露的最重要的保护就是它的遏制建筑和导弹防御系统。目前的核管理委员会主席戴尔·克莱恩表示,“核电站自身拥有结实的结构,根据我们的研究,可以在假想的空中打击中提供足够的保护。核管理委员会也要求核电站操作员有能力处理大火或爆炸事件,不论事件的起因是什么。”[14]

另外,美国电力科学研究院进行了一项大性研究,对核反应堆和核废料储存设备的坚固性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他们可以承受类似九一一袭击事件强度的恐怖袭击。核电站产生的乏燃料经常储存在核电站内部的某个受保护的区域[15] 或者是乏燃料运输桶中,将他们窃取并用于肮脏弹中也是非常困难的。如果试图窃取乏燃料的人暴露在强辐射下,很快就会失去行动能力,甚至失去生命[16]。

2010年9月,对震网计算机蠕虫的分析表明它的主要目的是破坏核电站。这种网络攻击可以越过物理上的保安人员,直接对控制核电站的系统进行攻击,因此这个发现暴露了核电站的一个新的弱点[17]。

核冬天

篇2:核能利用及反思

关键词:核能和平利用,风险防范,污染防治,法律体制

核能的开发和利用是20世纪人类取得的最伟大的成就之一。但是由于潜在的危险性, 国际上影响重大的核事故时有发生, 我们必须时刻牢记安全第一, 通过完善法律体制来确保以和平的方式来开发和利用核能。

一、和平利用核能的意义及其必要性

(一) 核能的固有优势

1. 核能是洁净能源

与煤炭、石油、天然气这些化石燃料不同, 核能通过核聚变或者是核裂变反应来产生热量, 这一能量转化过程中没有燃烧, 不会产生伴生废气。从这个意义上说, 核能是一种洁净能源。

2. 核能是廉价能源

火电厂的发电成本中, 燃料费占了很大一部分, 大概在40%-60%。再加上核电厂的发电燃料体积小、质量轻, 因此, 与火电厂相比, 其运输成本至少低了15%。在未来, 伴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 发电成本会进一步下降。从这个意义上说, 核能是一种廉价能源。

3. 核能是安全能源

核电站从里到外一共有三道安全屏障, 依次是燃料元件包壳、一回路压力边界和安全壳。在安全合法的状态下运行的核电站对周围环境和人员产生的辐射危害很小, 甚至比吸烟或者是空气污染产生的危害还小, 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此, 核电是安全的。

4. 核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核能的主要生产原料是铀, 广泛分布于地壳和海水之中, 资源极其丰富, 相当于有机燃料储量的20倍, 它们可供人类使用至少几千年。再加上铀资源高度浓集的特性, 使得铀裂变产生的热量十分丰富。所以说, 核能是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

(二) 核能的潜在风险

在核能利用过程中可能造成的辐射和泄漏是核能潜在的主要风险。这种放射性污染不仅对人体的健康造成严重的损害, 也给周围的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的威胁。如果发生重大的、扩散性强的核事故, 那么影响的范围将超出一国界限, 危害到周围的国家, 产生范围更广, 影响更深, 危害更大的核损害。这些损失不仅包括生命健康、财产利益还有生态环境以及社会政治方面的。

(三) 我国和平利用核能的意义及必要性

我国大力推动核能的和平开发与利用, 主要是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

首先, 有利于保障能源安全。我国既是能源生产的大国, 也是能源消费的大国。核电是廉价能源, 其发电成本大大低于传统的火力发电成本。同时, 核电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 可以持续开发和利用。大力发展核电对于确保我国能源实现长期、稳定的供应具有重要意义, 是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有效途径。

其次, 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火力发电带来的大量排放物, 包括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还有粉尘。这些排放物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以及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核电是洁净能源, 大力发展核电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 核电是安全的。核电站从里到外一共有三道屏障来确保安全。据统计, 从平均水平上看, 大约100个核电站同时地、持续地运行2500年, 可能会有一次核事故发生, 这样的概率大致相当于飞机发生事故的概率。而且大部分事故是人为原因导致, 因此, 核电是安全的。

二、我国和平利用核能的法律体制

我国是世界上的能源大国, 我国核技术经过六十年来的发展也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与此相适应, 我国需要一整套完善而合理的法律体制来确保核能的和平发展和利用。

(一) 我国和平利用核能的现行法律体制

1. 防治放射性污染的基本原则

《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第3条规定, “国家对放射性污染的防治, 实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严格管理、安全第一的方针。”这是我国防治放射性污染的基本原则。

2. 核能开发利用许可登记制度

我国采用了国际上通行的核装置与核设施的许可证制度和登记制度。为此, 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有关规定, 只有在严格依照这些规定申请然后取得许可证并且办理了登记之后, 有关单位才可以生产、使用或者销售核装置。

3.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根据《放射性污染防治法》和《环境影响评价法》的明确要求, 所有的工程项目, 只要涉及到放射性的废水、废气、固体废物治理, 在申请审查的同时必须先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请进行环境影响并向审查部门提交评价结果。

4.“三同时”制度

与核能开发利用有关的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必须有相应的防治放射性污染的配套设施, 且主体工程与配套设施应当符合“三同时”制度的要求, 这是保障核设施在各个阶段经审查批准的环境影响报告书中的内容得到具体落实的有效方式, 是和平开发利用核能、防治放射性污染的基础。

5. 双轨监测制度

双轨监测制度要求对核污染单位进行内部和外部的双重监督。一方面, 要求污染单位进行内部的自我监督。污染单位要定期对自己周围受到或者可能受到其污染的环境状况主动进行常规检查, 并将影响结果定期向省级环保部门报告;另一方面, 要求省级环保部门对污染单位进行外部的监督检查。

(二) 我国现行的和平利用核能法律体制的缺陷

从我国开始利用核能到现在已有六十年, 但是我国和平利用核能法律制度仍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缺陷, 有待完善。

1.《原子能法》缺失

从法律的层面上看, 目前我国有且仅有《放射性污染防治法》。其中主要都是一些原则性的条文, 缺少具体的规定, 可操作性不强。《原子能法》是和平利用核能领域的基本法也是最高法, 它的缺失, 使得我国在这一领域的法律体制难以构建, 更无法为发挥核能的固有优势, 控制核能的潜在风险从法律的层面上提供必要的支持。

2. 管理体制混乱

在我国, 包括环保、卫生、公安以及专门的核安全监管机构都根据《放射性污染防治法》, 有权对核能的和平利用进行监督和管理。这从另一个角度看其实就是管理体制的混乱, 这种混乱导致了多头管理现象的出现, 政出多门必然会导致责任的分散。

3. 核损害民事责任制度的缺位

我国没有专门的核损害侵权民事赔偿方面的立法, 在现行的《放射性污染防治法》中, 仅规定:因放射性污染造成他人损害的, 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这一规定过于简单, 缺乏具体内容, 没有可操作性。只是将相关问题适用的法律指向《侵权责任法》。然而《侵权责任法》的适用对象是普通侵权, 核损害侵权作为特殊侵权, 需要建立和完善专门的核损害民事赔偿责任制度。

三、完善我国和平利用核能法律体制的途径

(一) 尽快制定并出台《原子能法》

我国现阶段对于制定《原子能法》必要性和迫切性已经有了较为深入和全面的认识, 在此基础上, 各部门应协调配合, 加快《原子能法》制定进程, 尽快制定并出台《原子能法》。

(二) 强化各监管部门的职责划分

针对我国在核能监管方面各监管部门权责不清、管理混乱的问题, 提出以下几点意见:首先, 不管在何种情况下始终坚持“安全第一”这一重要的风险防范理念, 做好安全防范工作;其次, 运用立法的方式, 强化各监管部门的职责划分, 各部门要有大局意识, 分工合作, 协调一致, 尽可能减少直至消除由于各个监管部门权责不清、管理混乱所造成的安全事故和隐患。

(三) 完善核损害民事责任制度

我国没有专门的核损害侵权民事赔偿方面的立法, 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以下两点建议:首先, 在以安全第一的立法思想的指导下制定专门的核损害侵权民事赔偿方面的立法, 确保在核安全利用过程中以及发生了核事故之后有法可依;其次, 完善有关核辐射事前防治与事后救济的法律制度, 尤其是事后救济的律法制度。

参考文献

[1]杨立新.侵权法论[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4:618-620.

[2]陈慈阳.环境法总论[M].台北:元照出版公司, 2003.

篇3:核能和平利用成就瞩目

今年是中国核事业创建50年,也是中国加入国际原子能机构20周年。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国家原子能机构主任张华祝9月1日在北京说,近日,国务院就进一步推进我国核电建设作出决策,批准了浙江三门、广东岭澳扩建项目,各建设两台百万千瓦压水堆核电机组;广东阳江项目和浙江秦山二期扩建项目正在报审过程中。

逐步提高核能在能源供应总量中的比例

张华祝说,中国把核电作为国家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步提高核能在能源供应总量中的比例。在经济发达、电力负荷集中的沿海地区,核电将成为电力结构的重要支柱。中国核电建设在以我为主,中外合作,引进技术,推进自主化的方针指导下,统一技术路线,采用先进技术,不断提高核电机组的安全水平和经济性,实现大型核电机组建设的自主化和本地化,提高核电产业的整体能力。

2003年,中国大陆核电的累计发电量438亿千瓦时,上网电量415亿千瓦时。在浙江、广东两省,核电上网电量均超过本省总发电量的 13 %,核电成为当地电力结构的重要支柱,为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运行的核电机组安全情况良好,核电厂周围环境的辐射水平一直保持在环境本底水平。

他说,中国核能事业创建于1955年,在较短的时间里,以较少的投入,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在核电技术的研究开发、工程设计、设备制造、工程建设、营运管理等方面,具备了相当的基础和实力,能自主设计建设30万千瓦和60万千瓦压水堆核电机组,也具备了以我为主、中外合作建设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机组的能力。

据张华祝介绍,中国自主设计建设的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于1991年建成投产,结束了中国大陆无核电的历史。1994年建成投产的大亚湾核电站开创了中外合作建设核电站的成功范例。1996年开始,中国自主设计建设了秦山二期核电站;与国外合作建设了岭澳核电站、秦山三期核电站和田湾核电站。截至2004年7月,共有9台核电机组投入运行,总装机容量701万千瓦;建设中的江苏田湾核电站2005年将全部建成投运,届时核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913万千瓦。

积极开展其他形式核能利用的研究

张华祝说,在发展核电的同时,中国积极开展其他形式核能利用的研究,现已成功地完成了低温核供热的工程试验研究,由国家863计划支持的高温气冷堆于2003年年初达到满功率,中国实验快堆正在建造中。在核电建设的带动下,核燃料循环实现了较大幅度的技术进步。核电站燃料组件制造实现了国产化;乏燃料处理工厂在建设中; 两个专门处理中低放射性固体废物的处置场建成并投入使用;放射性固体废物深地层处置研究也在积极开展。

他说,中国的核燃料立足国内,将同步建设与核电发展相适应的核燃料循环产业。核电燃料组件依靠国内生产,天然铀资源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中国采用闭式核燃料循环的路线,通过对核电站乏燃料的处理,提取钚制成铀钚混合燃料供核电站使用,并为以后快中子堆核电站的发展创造条件。

他还说,中国同位素与辐射技术在医疗卫生、工业、农业、环境保护和公共安全等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到2003年底,全国从事核技术应用的单位有300多家,总产值约400亿元人民币。预计到2010年,全国同位素和辐射技术应用的产业规模将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

关注核能的安全重视对外合作

张华祝说,中国特别关注核能的安全。在中国核电起步之初,就通过制定法规、建立机构、明确职责等措施,建立了与国际接轨的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和与国际接轨的核安全标准,对核电站和其他民用核设施进行安全许可审查,全过程进行监督检查。中国建立了核电站核事故应急管理体系,十多年来,该体系有效运作,为保障核电站的安全作出了贡献。

上一篇:优秀教师师德教育材料下一篇:如何做到语言朴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