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礼的作文

2024-04-29

葬礼的作文(精选14篇)

篇1:葬礼的作文

兔子的葬礼作文

还记得上次跟你们说的那只兔子吗?他死了,而且还是被折磨死的!对,是被我们折磨死的。为了补偿兔子,我们决定给兔子举办一场“隆重”的“葬礼”!

“首先,得把兔子的尸体偷过来!”我宣布。“偷尸体!”弟弟大叫。“嘘!这可是机密!再说兔子不是你折磨死的吗?你应该负责任!”我提醒弟弟。于是我们偷偷地制定了计划。“得先做个‘棺材’!”我念念有词。“‘棺材’!”弟弟一听到这俩字就毛骨悚然。“你不做我做!”我自信满满。我从公公的泡沫盒子堆里找出了一个可以打开、并拢的盒子。然后又从公公的蛇皮袋子上裁下来一个角,摊开铺在盒子里。“棺材”做好了!我悄悄地把兔子放了进去,它的肚子已经没有以前那样暖烘烘的了,而是冷冰冰的.了。我把一片菜叶放在它的肚子上,陪它一起“入睡”。

“得先选个地方埋起来。”我在看那里“风水”好些。“要不埋在公公的菜地里吧!”弟弟提意见。“菜地?”我看着那些已经长得比我还高的玉米“能埋吗?”“不是说这片,是那片!”弟弟给我指明方向。“那块青菜地公公经常在翻土的,万一被翻到咋办?依我看不能埋在菜地里!”我说出了我的意见。“那埋在哪啊?”弟弟实在想不出埋哪了。“我看埋在野草地里吧!安全点!”我说道。于是,我们又是锄头,又是铲子的挖了一个大坑。把兔子的棺材小心地放进那个坑。另外还有一株青菜作为陪葬品。

希望兔子在天堂不会受折磨。上帝,好好地待它吧!

篇2:葬礼的作文

葬礼还没开始他的家人就来了,在棺材那里坐着,他们就泪流满面,哭不成声,很多人都过去安慰他们。过了半个小时,人都来了,场上已经是人山人海,都在那里静静的等待葬礼的开始。

又过了半个小时,葬礼开始了,首先是让死者的家人穿上白衣服。然后就是入土为安的第一部,叔叔的家人把棺材盖上去,但是从他们的面部表情中,可以看出叔叔很不想盖上棺材盖,而的人们却说盖吧盖吧!说着盖子已经盖上去了。叔叔哭的更加伤心了,在那里大声的呻吟,好像在说“我的父亲死了,我的父亲死了!”

再后来就是“入土为安了!”,一群男人拿的铲子在哪里埋土。人们在那里静静的看着,而死者的家人呢?却是痛哭流涕,又有两三个人大胆的出来安慰安慰他们。过了约二十分钟,土才刚刚埋好,而死者的家人,一群人要去挖土,可都被人们阻止了。

篇3:葬礼的作文

案例一:旦前村和尚勋老人葬礼(火葬)

调查时间:2010.7.20—2010.7.21

地点:旦前村

调查方式:观察、参与、访谈

葬礼大概程序:

1.压寿:丧主家偏房火塘边,同族中年逾60 岁的老人轮流坐在哪里。

2.杀鬼迎客:灵棚前两位东巴进行的一种仪式,每有亲戚到来分别从两边操着长竹柄铁铲样的工具,念着杀鬼并做着杀的动作,以杀死跟随亲戚们的到来而来的恶鬼。女亲戚临近祭桌哭并到灵前下跪;男亲戚作揖,得到孝布缠头后离开。整个过程,孝子们要在旁边答礼。

3.跳唱“喂蒙达”:正式葬礼前一天20:00 时许开始跳唱,内容大概含三部分:劝子孙节哀,诉说照顾病人及治丧的一些情况,引领死者的灵魂与祖先团聚并和睦相处。

4.给安慰钱:出殡当天,亲戚相互给钱,以示失去了亲人后的彼此关心。

5.敬乡里:出殡当天村里人很受重视,席间、起灵前、墓地孝子们要轮流敬烟。

6.葬前预备程序:(1)逝者儿子手持引魂幡带路、一长者端祭品、两个杀鬼东巴护送、村人跟随直奔火葬场,先祭山神,再到火葬点砍和摆放木柴;逝者的儿子放火葬用的第一块木柴,再是负责火葬的人、村里人;村中每一户都要带来一根火葬用的木头。(2)下午三时许,由人领唱大家围着火塘跳唱“窝热热”。

7.葬礼:下午四时许,主持人示意停止跳唱,准备起灵,村里的男人们一手握着棺板一手拿着主人敬上的烟,在领唱者的带领下,唱着极高亢、粗犷的调子;在村边,孝男孝女跪成一溜,棺木从他们头顶抬过(做三次),称为“过桥”;到达坟地,给抬棺者逐个敬烟、敬酒;家族长辈领着死者的儿子祭山神,尔后由死者的儿子点燃火葬柴木;将死者彻底火化,并用完所有的柴薪。火葬后骨灰留在原地。据说有两个家族(关系密切,初为一个家族)的逝者在此火葬场火化。

据和尚勋1老人讲,在纳西族听到牛角声,就意味着有人去世,宗族人一起聚集到去世者的家中,按照从亲到疏的原则先后戴孝布,并开始守灵。口含2是非常重要的,未能及时放口含:逝者不能顺利返回祖先居住地和祖先团聚;对逝者的后代不利。

案例二:满下村和国模老人葬礼(土葬)

调查时间:2010.7.24

地点:满下村

调查方式:参与、观察、访谈

葬礼大概程序:

1.挖墓。挖前祭祖。该家族的墓地共分三层,从最上层右边起,葬者辈分依次越来越低,同一辈的人埋葬在同一层。祭奠的程序是:祭奠者在每个坟头前铺上松针,点燃三炷香,依次摆放豆腐、鱼、蛋、米饭、肉、汤、茶、酒,并告诉先前逝去的人有一个同伴要来了请他们和睦相处;现在献上祭品,请好好享用,保佑子孙后代平安等吉利话。

挖墓。祭祀结束后挖墓。该族人中每一家来一人挖墓,挖第一撅头没有特别的讲究。在墓坑内旁边的中心挖了一个放千年灯、万年油的小洞,又在墓地底正中间挖了一个放千年水的小洞,墓挖好后,一位老人用一种叫做七刺果的灌木枝扫了一下墓坑。

2.葬前准备程序。祭饭:大儿子捧三根香、跟在一个端着瓦片的老人后先酒三次、茶三次、饭三次、汤三次,再祭摆在灵前的其他供品;各执事组派人一手拿一根香,另一手端所祭的饭,在灵前背对灵,饭越过肩头倒出。

敬乡里:起灵前,孝子、孝孙依次向来抬棺梓的每一个村里人敬烟。

3.葬礼。棺梓抬至墓地,孝子、孝孙依次给下葬的乡里敬烟、敬酒。棺梓入土过程中,长子把衣服上所背的土边绕墓坑边撒绕行一圈,意思是这是最后一次向死者告别;孝子孝孙还要向村里人磕头,并说:“您们辛苦了!感谢!”村里人说:“平安”。棺梓入土完备后,告诉逝去的人他们的房子盖好了后离开。

二、葬礼中的和谐精神

(一)和谐精神:民族认同层面

关于葬礼中的民族认同,大概体现在以下葬礼礼仪中:

“喂蒙达”与“窝热热”。出殡前一晚,人们要围着临时搭起的火塘跳唱一种叫做“喂蒙达”的舞蹈,由东巴或老艺人领唱,其歌词包括了引领死者的灵魂与祖先团聚并和睦相处的内容。参与葬礼前,有人介绍要“跳舞唱歌”时是自豪、欢乐的神态,笔者参与和尚勋老人葬礼的“喂蒙达”,每一句都能听见“喂蒙达”三字,寓单调中显古朴;歌声如哭,带着些许豪气、粗犷,很洪亮,显示了集体的力量。

告别歌:东巴传人满中村的和万里老人演唱,和继全同学(西南大学在读博士,纳西族)翻译,歌词如下:

“舒”氏族的女人你啊,

要回到舒氏族的居住地。

您的三代男祖,四代女祖,都会来迎接您,您的父亲,母亲回来接迎您。

您的前面有三条路,

上面一条是鹿和山

驴走的,您别走那条路;

下面一条是箐鸡和雉鸡走的,

您别走那条,您要走中间那条。

您要踩木木折,

踩石石碎地前去。

您的父系、母系、亲戚,儿女、侄儿,侄女,孙儿孙女都送您。

您一定要回到三代男祖、四代女祖那里。

口含:前文已叙,不再赘述。

(二)和谐精神:社区稳定层面

笔者参加的两个丧葬仪式中,这个层次的精神主要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每家出一根木柴(火葬)和族中每家去一男子挖墓(土葬)。在旦前村和尚勋老人的火葬仪式中,笔者看见不断有人从四面八方肩扛木柴到达火葬场:村中每一户都要出一根木柴,因为木头多,即使天下雨,死体也一定会烧尽。在和国模老人的土葬仪式中,于出殡当天早上才开始挖墓,家族中每一家主动去一名男子帮忙挖墓,整个过程中,挖墓、伐木(两小截放在墓上的两边,一大截放在此层和下一层墓地的隔边上)、背石头(墓冢的地面部分要用石头垒成方型)同时进行,大家齐心协力,下葬前的准备工作很快就完成了。

村人在葬礼中得到特别的礼遇。不管是土葬还是火葬的村子这一点都是相同的。治丧期间,孝子、孝孙排队轮流向扶梓者敬烟至少有三次:席间、起灵前、抬至墓地后(在墓地不仅敬烟,还有酒)。丧葬后的第二天,孝子孝孙要向执事人、村里人一一拜谢。和国模老人的葬礼上,起灵前敬烟时一位村民的情况:最初接到烟别在耳后,很快拿在手里,眨眼之间手里拿不下了,只好又拿出一个空烟盒装,瞬间空烟盒也装不下了;棺梓入土后,孝子孝孙还要向村里人磕头,并说:“您们辛苦了!感谢!”村里人说:“平安”。

族人同在一个火葬场或同一块墓地。旦前村和尚勋老人火葬的火葬场,和继武同志告诉笔者,同一宗族的人都要在这里火葬,先人们骨血融在一起,彼此不分,每逢祭祖,大家聚在一起,祭奠共同的先人。

(三)和谐精神:人际关系层面

亲戚互相给“安慰钱”。两个葬礼中,笔者都看见人们相互给“安慰钱”的情况,你死了叔叔,她死了舅舅,大家互相给些小钱,再聊一聊,互相安慰,这对和谐人际关系有一定帮助。

篇4:动物的葬礼

生活在我国云南西双版纳的亚洲象的“葬礼”极为隆重。当一头象不幸遇难或染疾死亡后,雄象们会用象牙掘松地面的泥土,为其挖掘墓穴,将死者放入后,大家再一起用鼻子卷起土块,朝死者投去,很快将其掩埋。然后,首领带着大家一起用脚踩土,将墓穴踩得严严实实。最后,首领发出一声号叫,大家便绕着“墓穴”慢慢行走,以示哀悼。

栖息在澳大利亚草原上的一种野山羊,见到同类的尸骸便会伤心不已。它们会愤怒地用头、角猛撞树干,使之发出阵阵轰响,颇似人类“鸣枪志哀”的场面。

生活在炎热非洲的一种獾,常常采取“水葬”的方式处理死者的遗体。一旦有同伴死去,群体就立即聚拢过来,小心翼翼地将同伴的尸体拖入江中,使之随水而去。伴随着滚滚流去的江水,它们仰头呜咽不已,表达深深的哀悼。

猕猴的情感更为深沉。在猕猴家族中,老者死后,后代们就会围着它凄然泪下,然后一齐动手挖坑将其掩埋。它们会将死者的尾巴留在外边,然后静悄悄地观察动静。如果吹来一阵风,吹动了死者的尾巴,它们就兴奋地将死者挖出来,百般抚摸,以为能够复活。只有见到死者毫无反应之后,它们才无奈地重新将其掩埋。

在鸟类中,鹤类是极富情感的种类。生活在北美洲沼泽地带的美洲鹤,如果发现死亡的同类,便会久久地在其尸体上空盘旋徘徊。然后,由首领带着鹤群飞落地面,默默地绕着尸体转圈,悲伤地“瞻仰”死者的遗容。生活在亚洲北部的灰鹤则会停立在尸体前面,发出凄楚的叫声,它们垂首而立,眼中隐约有泪光闪烁,似乎在开庄严肃穆的“追悼会”。

在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的森林中,生活着一种体态娇小的文鸟,它们的葬礼也许是动物界中最为文明的一种。文鸟会用嘴叼着绿叶、浆果和五颜六色的花瓣,撒在同类的尸体上,以示悼念。

而栖息在南美洲的一种秃鹫,则选择了“崖葬”的方式。它们将同类的尸体送到高山崖洞之中,放好后,在崖洞上空不停地盘旋,以默念死者“归天”的亡灵。

篇5:父亲的葬礼作文

手机铃声响起的时候,我正在发呆,母亲在电话里的话语,我只听见了第一句。夏季的太阳光正侵袭着我的身体,可是我却感觉身体掉进了冰窟。

末了问了一句话:“明天就出殡,怎么今天才告诉我?”

母亲在那头沉默了。

于是便焦急地去厂里请假,好容易批下来,三天。

便匆匆地往老家赶了回去。

到了家里已经是晚上临近10点,刚放下手里的包,便摸着黑深一脚浅一脚地踏上了老路走向山腰的老房子,到老屋大概两里地,那是祖辈为了方便在山里的耕作而修的,后来陆陆续续也搬过来几家人户,显得我们不是那么孤单。可是现在又都和我们一样,将房子修在了靠近公路的山脚旁。就这么走着,偶地路过几户人家,都是漆黑一片。

兀地一抬头,已经可以看见老屋昏黄的白炽灯的光线了。曾经多少个黑夜里,就是这昏黄的灯光,伴着我不再惧怕山林的深沉,伴着我一步一步地走回老屋。可是这时候,心却颤了起来,停下了脚步,望着老屋的灯光,深深地吸了两口气,再将目光移向山林,山林更加深沉了,山林的上面,是漫天的繁星,好久没有看见满天繁星了,城里面有的,只是满地繁星而已。

母亲叫住我的时候,我已经不知是怎么将剩下的一里多地走完的了。听见了母亲的声音,也听见了我家老黄狗的叫声,不过那不是欢迎主人回家的声音,而是看见陌生人时的犬吠,最后老黄狗也在母亲的训斥声中沉默了,然后一切都静下来了。也并非都是那么宁静,老屋旁的水坑里,蛙鸣声就不曾停过,一片接着一片;老屋的灵堂外,一台老电扇在“吱呀”“吱呀”地摇着头,好似在述说对我的不满。

电扇的前面,坐着一个老人,锁着眉,皱着脸,仿佛在沉思,又仿佛在计算,他的脸在灯光的映照下,像老家的黄土地,一样地厚重,也一样地沧桑。

“回来啦?”

“回来了就好。”

似问非问、似答非答的一句话,并未改变夜的宁静,那是一份静而不扰的思绪。

在老人的后面,就是灵堂了,隔着老远,就看见了,一张屏风就将父亲隔开了,屏风的前面是一张八仙桌,那是很久远以前的东西了,记得是家人从外公家扛回来的。桌子靠后的位置,是一张很大的遗像,看起来有些不清晰,那是父亲生前的寸照放大后制成的。父亲远没有到要照遗像的年纪。桌子的.正中,一个香炉端坐在那里,上面的香还在袅袅地绕着,飘向了屏风的后面。

后面就是一副硕大的棺木了,占据了灵堂好大一块儿,父亲是早几天就被送了回来的,家乡的老人依然秉承着入土为安的传统,将父亲稀薄的灰烬散在了棺木里。看见棺木就算看见父亲了,这不像多年前,外公花了高价买回来了外婆的全尸,舅舅在给外婆的棺材钉棺材钉之前,还会问问站在旁边的我:

“要不要见见外婆最后一面?”

不过几岁的人,对死亡总是恐惧的,所以头摇晃的很厉害,舅舅只是叹了口气,便开始钉棺木。而我,却趁着他不经意,偷偷拿走了一颗棺材钉,好怕被发现,所以便两只手紧紧地攥着,却不知是因为年纪太小还是钉子太大,两只手竟无法将钉子完全遮住。

而父亲就在我眼前,又或许早就不在眼前。

这棺材,是外面的老人做的,老人做了一辈子的棺材,所以早把自己的也做好了放在老屋,可怎么也不曾想到,自己做的棺材最后躺进的竟不是自己吧。

早两年的时候,我就说过要跟着老人学习木工活,可是老人总是说,读书人就好好读书,干嘛学这些苦力活!也许,老人的技艺就快失传了吧。

父亲不算是个慈祥的人,而我也不算是个孝顺的人,所以,父不慈子不孝的情景在这个时候就远离我而去了。

这一夜,我就和老人一起呆着了这里,老人坐着,我跪着,一直到很深很深的夜里,我们没有说过一句话,老人一直这么守着我,我一直守着灵堂…

天蒙蒙亮的的时候,便开始忙碌起来了,这时母亲才为我拿出了孝布,戴上以后,终于不再那么突兀了,就跟了母亲去向前来悼念的亲友还礼,家里的一切都是安排妥当了的,唯独需要我的,便是一一还礼。

父亲下葬我并没有跟着去,家里面也不再说什么,就像得到消息是最后一样,没有什么事是需要我来做的。

父亲的事情很快处理了,我又在家里呆了一天,母亲就送走了我,走的时候,母亲说:

“记得吃饭。”

我没有回厂子里,而是折道去了兔子的地方,兔子是我喜欢的女孩,很可爱,很开朗。我知道我喜欢她,她也知道,但是她有男友了……

那天看见兔子给我开门的一瞬间,我哭了,三天来都没有流泪的我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将所有的眼泪都流尽了,而她就一直抱着我,一直抱着我,直到我昏昏沉沉地睡着在沙发上。

醒的时候,我喝到了她煲的粥,什么都没有加,但是很香甜,于是我要了足足三碗,直到喝得饱饱地,才露出来笑脸。

兔子也笑了,她笑起来真的很好看。

手机铃声响起的时候,我还在发呆。

妈妈跟我说了一大堆废话,我一直安静地听着。

末了问了一句话: “老爸在干嘛呢?”

“他啊,还能干嘛,打麻将呗。”老妈没好气地说。

篇6:葬礼的作文

天渐次暗下来了,远处乌云密布,微微地能听见几声雷响,我独自行走,走在这没有任何活人的墓地,人们都走了,为什么我还在这里,还留来这里呢?我不知道。一只乌鸦飞了过来,它问我:为什么还留在这里?这里是这么阴森恐怖。我说:我不知道,总是不想回到那个世界了。

一个声音幽幽传来:外面何其美妙,为什么不想回去呢?我说:我太孤独,没有人陪我。我原本就是一个边缘人,没人关心,没人疼爱,我所做的无人理解,我所想要的无法得到,即使我死亡也无人知晓。这个声音哈哈大笑:我已经很久没回到那个世界了,不如你带我去看看这里所有死人都是你的伙伴。我苦笑着说:外面喧闹聒噪,没有真正的`美好人们贪心狡诈,为金钱害人为利益堕落,早就不值得留恋,不令人向往了。

那个声音说道:世界竟然堕落至如此。

篇7:友谊的葬礼作文

“小管!”我望着她,“干什么?“她疑惑地从教室中走出来。忽然,一阵带有标志性的音乐响了起来,哦,糟了,上课了!“下课再说!”我来不及听她回应,就迅速回到了教室。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下课铃终于打响了。嗯,对了,还要去跟小管理论,我调整好状态,深呼吸,“小管。”到底有什么事?“就是,我借给你的书呢?”她似乎很犹豫,不再和我对视,嘴上支支吾吾地回答:“嗯,嗯,我不小心,忘忘在家里了,我也没看完,再延长点时间吧。“可真是吓我一跳,我还以为这本书掉了昵,还好,在她家,可以不用担心了。

星期三,我觉得时间差不多了,毕竟管子是上个星期五向我借的书。“管子”她正玩得开心呢,我看准时机,一个箭步跨过去,使劲拍她的肩膀,“啊!”她没料到,转过身来,“原来是你啊!“她吃惊的问。进入正题,“书看完了没有,不会是还没看完吧?”我目不转睛地盯着她,似乎想从她脸上看出不对劲的地方。“是不是忘记带了”“嗯,嗯。”她说不出了理由,终于回答,“我,我忘记在哪儿了,家里都找遍了,可能是弄丢了,对不起。”啊,真是在我的意料之外,可平时她从没有这样,难道真的不见了,一声对不起就好了?那本书我还没看完呢,好不容易爸妈才同意买下,“要不你再找找,可能会找到。”我认为还有一线希望,耐心的劝导着。“可我找了几天都没有找到。”她已经有点没耐心了,隐隐约约还有一些愤怒的现象,原来她前几天都在撒谎啊,亏我还信她,还不如告诉我真相好了。“你可真会管理书啊。”我头也不回地走了,可我丝毫没有看见她愧疚的眼神。

唉,这几天我都没有去找“管子”,不想再见她,后来才发现我的那本书躺在书架上。

原来是星期一时她已经看完,刚想还我书时被书架上的书吸引,顺手才再把书放在书架上。

篇8:小金鱼的葬礼

一、孩子没有“犯错”,只有“经验”,成长是一个 “错了再试”的过程。 所以,应该陪孩子一起解决问题,而不是直接给予答案,更不是忽略孩子的好奇。

二、举办小金鱼的葬礼,是为了让孩子们初步了解生命的意义,珍惜生命,爱护小动物。

三、对待承认错误的孩子态度很重要。孩子害怕承认错误是因为他们担心承认错误后会挨骂或者被人耻笑。 其实,孩子不承认错误,就等于错上加错,这是比犯错更严重的后果。

篇9:小鸟的葬礼

刚看到那只死鸟时,我下意识地想拉着豆豆快速离开,生怕吓到他。豆豆却停下来,好奇地问我:“妈妈,这只鸟不是在睡觉,应该是死了吧?”我平静地点了点头。早在豆豆3岁的时候,我已经和他谈论过生命与死亡的话题,所以他说这个“死”字时,神色非常自然。

豆豆接着问:“它是怎么死的呀?”我答:“我看不出来,你觉得呢?”他蹲在地上认真地看了一会儿,然后很严肃地说:“是不是翅膀受伤了,从树上掉下来摔死的?你看,它耷拉着翅膀呢!”我肯定了他的猜测。

他又说:“也有可能是触电了,我总是看到鸟儿停在电线上。”我没有跟他解释,小鸟停在电线上是不会被电死的,但还是淡淡地回答他:“这也有可能。”

豆豆继续猜测:“或者,它是被猫咬死的。上次我就见到一只猫追一只鸟来着。”一路上,豆豆都在做着关于小鸟死因的各种猜测。

走到幼儿园门口时,他突然幽幽地说:“不知道这只鸟多大了,如果很老的话,可能什么也没有发生,就是老着老着就死了。”这话听起来,怎么伤感中带着一丝浪漫呢?我的思绪一下子游离了。一晃神的工夫,他的背影已经融入到一堆小朋友中间,欢快地玩起来。

过了两天,死鸟还在地上。豆豆说:“妈妈,我觉得它是真的死了。”原來,他之前还对小鸟死而复生抱有希望。他突然说“:要不,我们给小鸟办一场葬礼吧?就像汤米的爷爷那样,躺在棺材里,然后葬在地底下。”这个汤米的故事,是他之前看过的一本书。

回到家后,豆豆便着手准备:1个盒子,1把铁锹,1块纸板,1只水笔,还有1包东西。他把小鸟放进盒子里,盖上盖,然后放入挖好的坑里,再把那包东西放在小鸟的旁边。

我问包里是什么?他说:“有手电筒,小鸟害怕的时候可以把光打开;有涂色卡片,小鸟无聊的时候可以玩涂色;有巧克力,小鸟饿的时候可以吃;还有这个,是一张小鸟的图片,我想,小鸟看到图片,会知道有人在爱着它,那会给它力量与勇气。”

我越听越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这个包很像他在美国上幼儿园时,老师教他们准备的地震包。我突然明白,原来,5岁孩子眼里的死亡,不过是生命从一个地方到了另一个地方。

我语气真挚地赞美他:“小鸟一定会很感激你为它做的这些事情。”

他没有说话,和我一起,把一捧又一捧的泥土撒在安放小鸟的盒子上。然后,他拿起笔,在纸板上,画上了天空、白云、飞翔的小鸟。小鸟的头上,还戴着一个美丽的花环,就如同这只小鸟从来没有离开这个世界。

篇10:风雪的葬礼作文700字

从一个季节奔入一个轮回,风雪亦有情。那些在风雪中被葬没的灵魂。无论罪恶的、圣洁的,无论贫穷的、富贵的。风雪总是会仁慈地用一片纯白裹住人们冰冷的身躯。

我喜欢静静地坐在屋内,靠着窗。看着屋外风雪萧瑟。簇簇白雪飞落,像吹落的梨花瓣,零零落落,又好像无数飘飞的柳絮翻滚而下。背阳的屋顶上还留有残雪被又被新雪覆盖。远远望去,好像无数不规则的地图,又似一幅幅精妙的水墨画。在这样圣洁的日子里,人们的灵魂都会被渲染成纯白色的吧。

记忆里,冰寒氲满楼,风雪袭人心——

风,残忍地刮着;雪,无情地下着。孤寂的山神庙,孤独的林冲,一个心中暖意的.失意人。他杀了自己的宿敌,也毁了支撑自己活下去的信念。痛!撕心裂肺的痛!友情的背叛,奸寇的妄为……

鲜血奔涌而出。恍然中,一个仙子翩然而来。快要失去光泽的双眸又亮了起来。花容袅娜,玉质娉婷,韵度胜风中海棠,标格赛雪中玉树。这是,爱妻?他惊愕地瞪大双眼,随即了然。背着银枪上前张开双臂,抱住了他的梦……风抚平了他眉间的皱纹,更添一抹笑意;雪包裹着他魁梧的身躯,更似一尊雕像。这个忠肝义胆的汉子,在风雪的葬礼下成就了他一生的思念。

鲁迅笔下的祥林嫂,是一个封建旧社会的殉葬品。丈夫逝去,自己惟一的希望——儿子早早夭折。无论她多么善良辛勤,残酷的现实依旧不断剥削着她残存的一丝企盼。

疲惫不堪的灵魂终于被现实击垮,金钱与权贵终于压倒了她的守望。一个冬夜,带着无尽的伤痛,她终于含泪离开这个冷漠的世界。这个可怜的女人,这个残忍的世界。就算有铁一般的意志,就算有坚定地信念又怎样?终究不敌物欲横流的悲哀。冰冷的风雪给了她最后的温暖,纯洁的白雪掩住她苍白的肌肤。这个悲剧的人物,在风雪的葬礼下结束了她悲剧的一生。

篇11:于小鸟的葬礼初一作文

细雨蒙蒙,一只小鸟静静地躺在乱石路上……

“姐,看呀,这儿有一只小鸟!”妹妹天真的声音。

“哦,真可惜!它已经死了。”姐姐陷入了沉思。她发现小鸟的背上似乎有一处小小的`弹孔的痕迹。

“好可怜哦!姐姐怎么办呢?”妹妹没有察觉姐姐一脸的疑惑。

一会儿,姐姐神秘的与妹妹耳语几句,妹妹便蹦着跳着回家了。

“奶奶,借用一下小铲子,好吗?”

妹妹死死的拽住奶奶的衣角哀求地说。

“干什么去呀?”奶奶起了疑心,想:这孩子又要玩什么花样?平常也没个样儿,是不是又要挖别人的菜玩“过家家”?

“奶奶,有只鸟儿死了,好可怜,我们要把它埋起来,为他举行葬礼。”

“啊?不行,它又不是人,再说埋动物可不吉利!”最迷信的奶奶说道。

姐姐也从外面跑进屋,

“奶奶呀,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啊!”姐妹俩一起出去了。

“好,好!奶奶说不过你们,去吧!”

姐妹俩想找一片干净的地方,终于在提边的草地旁停下脚步。

篇12:大瀑布的葬礼素材作文

今天,我们聚集在赛特凯达斯大瀑布前,沉痛悼念赛特凯达斯大瀑布。因为他将要消失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永远……永远……

我们不会忘记:赛特凯达斯瀑布曾经是世界上流量最大的瀑布。也不会忘记:他昔日雄伟的景象,曾是巴圭人民的.骄傲与自豪。人们在他面前流连忘返。可是今天,他即将断流。昔日的风光不再,留给我们的,将是一片沉默的大山,和几声催人泪下的水滴声。他犹如一位生命垂危的老人,奄奄一息,等待最后的消亡……

这一切,都是何等人之过?

是赛特凯达斯大瀑布的错吗?不!不是!错的是伐木的人们,错的是那些工厂,这些人鼠目寸光,只为了蝇头小利,而置赛特凯达斯大瀑布的安危而不顾。可悲,可悲啊……

我们现在的努力已经没有用了!现在,他只会消失!等待最后的消亡。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吧……

篇13:《特殊的葬礼》的朗读教学设计

(一) 以情激情

朗读是语文课堂的重点, 情感是朗读的生命。在课堂上, 教师自己首先要投入自己的情, 才能激起学生的情, 朗读才会有感情。“读读这些词语, 瀑布在我们的心中变得饱满起来 , 让我们一 起呼唤它 的名字。”“看到惊心动魄的画面, 听到同学们的朗读, 老师的心中却有一丝悲伤, 因为在这一小节中, 有一个词深深地刺痛了我。”“是的, 现在的塞特凯达斯瀑布风采不再, 它现在是什么样了呢?”“过去具有旺盛生命力的瀑布不见了, 那咆哮的声音听不见了, 那一泻千里的壮观景象见不到了。出现在我们面前的瀑布就像一位奄奄一息的老人。”……还有教师那声情并茂的范读, 那激动、悲伤、哀痛、叹息之情, 就像一根线连着整个课堂, 有如一股清泉流淌在学生的心田。学生在教师的感染之下, 在文本的感悟当中, 情感起伏不断, 真正达到了叶圣陶先生所说的那样, “激昂处还他个激昂, 委婉处还他个委婉。”

(二) 学单导向

活动单, 就是学生的学习单。学生拿到手之后, 就能明白做什么, 怎么做。在朗读方面同样可以给学生提出要求, 或者是必要的方法导引。活动单上的诸如“只有发自内心的朗读和赞美才能打动人。”“看看谁的朗读最能打动人!”“把自己当成‘奄奄一息的瀑布’, 才能动情地朗读, 才能说出‘老人’的心里话”等诸如此类的语言提示和着重号的标示, 学生在朗读方面就有了指引。有了方向, 训练起来才不会偏航。

(三) 安排周密

同一个活动单, 不同的老师上课, 会有不同的效果。关键是教师在学生学习单的基础上进行了教学因素的设计。如何导入, 如何过渡, 如何点拨, 这都是有一定的艺术性。

1、朗读要求的简洁性。

每一堂语文课, 我们都知道要注重学生的朗读, 但什么时候读, 要读到什么程度, 却不能把握准确。有很多时候为了训练朗读, 花费了很多时间, 课堂的教学任务又完成不了。课堂一开始对于“塞特凯达斯”的三次朗读, 三次不同要求, 语言简洁, 目标明确。“这个葬礼是为一个瀑布举行的, 它的名字: (出示:塞特凯达斯) 外国人的名字和外国的地点都很特殊”, 第一遍读正确 (教师领读) ;第二遍读通顺;第三遍读流利。学生既能正确流畅地读出瀑布的名字, 又为下面对瀑布雄姿的赞叹作了一次情感铺垫。

2、朗读训练的层次性。

字词句段 , 由字成词, 由词成句, 由句组段, 由段构篇, 这就是语言, 这就是语文。语文课上的朗读训练, 遵循这样的规律, 也自然会水到渠成。第一个活动当中, 学生从文中找出表现瀑布年轻时雄伟壮观的词语之后, 引导学生充满个性地谈感受, 顺势引导读一读这些词。

生:我从“滔滔不绝”一次感受到水的接连不断。

生:我从“咆哮而下”看出了水的气势非凡, 声响也很大。

……

师:“咆哮而下”“滔滔不绝”“一泻千里”这三个词用在一起好吗?为什么?

生:很好, 让我们感觉到瀑布很有气势, 很雄伟。

生:我感觉到很野。

生:读起来很顺口, 有种势不可挡的气势。

生:我觉得瀑布有很强的生命力。

……

师:那就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些词。 (生读)

这些词, 不只是简简单单的一个词语而已, 它是具备了情感色彩的, 在学生的感悟当中, 在教师的点拨之后, 它成为情感飞扬的音符。接下来, 播放一段视频, 让学生在视觉冲击之后, 引读句子。从词到句, 从句到段, 一层层铺垫, 一步步积累, 情感自然、到位, 一气呵成。

3、朗读变换的灵活性。

一堂课是否注重朗读, 不仅仅看读的次数多少, 还要看怎么读。个人读, 小组读, 女生读, 齐读, 接读, 引读等等, 各式各样。多种读法, 在课堂中怎么安排, 怎么不落痕迹, 是一门艺术。在本课教学中, 教师安排的学生个别朗读比较多, 充分展示学生的朗读状况。即使要求学生齐读, 也不是直接的发号施令, 而是巧妙地引导, 让学生知道怎么读, 而且愿意读, 充满情感地读。如:“对于世界上流量最大的瀑布, 一个人的力量还不够, 怎么办?让我们一起来读。”

篇14:加沙的葬礼

瑞典《每日新闻》报的摄影记者保罗·汉森(Paul Hansen)也挤在送葬队伍中。前一天夜里,以色列对加沙地区发动了导弹袭击,造成数名平民受伤,保罗在第二天清晨抵达贾巴利亚这家医院时,太平间里已有十至十五具遇难者遗体。按照穆斯林社会的习俗,逝者的男性亲人,要在死亡第二天,将逝者从太平间送回家里,全家人一起举行悼念仪式,之后送往墓地。

保罗选择跟踪拍摄这支送葬队伍,因为三名遇难者来自同一个家庭,一个是父亲,另外两个,分别是四岁和两岁的儿子。“孩子永远是无辜的。就凭他们是孩子。”保罗解释他选择的理由。

然而,时间一点点过去,送葬队伍却始终没有停在任何一个房子门口,只是围绕着居民区,走了一圈儿又一圈儿。保罗开始疑惑:这家人到底住在哪里?

但突然间,他想起前天夜里刚刚从一位医生那里听到的一件事:在这场空袭中,一枚炮弹击中了平民区的一幢房子,煤渣砖堆砌而成的二层小楼瞬间被夷为平地,10名家庭成员,在学校做门卫的父亲46岁的法奥德、四岁的儿子默罕默德和两岁的儿子苏赫卜当场遇难,其余人均受伤住进了医院,包括另一个两岁的孩子,伤势最重的是母亲,仍处于昏迷之中……

“我突然意识到,这就是那一家人。他们之所以一直在走,因为没有家可以回了,而且,其余的家庭成员都在医院里,”保罗向《中国新闻周刊》回忆,“那么,这个葬礼该如何继续呢?”

送葬队伍继续游荡,当经过一个狭窄、阴暗的小巷时,一束细碎的阳光不期而至,打在两个被白布包裹的孩子的脸上,也打在送葬人的脸上——保罗看到送葬的人们扬起愤怒、痛苦又夹杂着无奈和难以言说的悲伤的面孔。

他说,他忍着泪水,按下了快门。

这是2012年11月20日。大约三个月后,这张名为《加沙葬礼》的图片从124个国家、5666名摄影师提交的10万余张照片中,被评选为2013年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荷赛)年度照片,以及突发事件单幅一等奖。

这一届荷赛评委会主席,美联社摄影部副主任圣迭戈·莱昂评价说:“孩子幼小的尸体与男人们愤怒、悲伤的表情结合,与读者内心产生了共鸣,从而使得照片更具有张力。加沙因为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战争,成为 2012 年最受关注的地区之一。因为这场战争,许多当地无辜的百姓丧生。这张照片正是对这场战事的最好总结。我常说,好的图片冲撞着你的心、脑以及胃,保罗·汉森的照片就达到了这样的效果。”

“几乎每次去都像是同一次旅行”

今年50岁的摄影师保罗·汉森,双鬓斑白,却眼神黑亮,那是一种职业摄影师特有的敏锐凌厉的目光,夹杂着掩埋在内心深处的冷静温柔。

从19岁入行开始,他一直与照相机为伴。2000年,36岁的保罗被瑞典《每日新闻》报聘用,几乎就在同时,第二次巴勒斯坦人起义爆发,保罗被派往加沙地区报道此事。从那时起,他几乎跑遍了世界上所有发生过战争与争端的地区:阿富汗、刚果、伊拉克、黎巴嫩、苏丹、乌克兰、利比亚、坦桑尼亚……

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他刚刚结束对伊位克的报道任务。那里刚刚发生“伊拉克和大叙利亚伊斯兰国”(ISIS)极端武装组织攻占多座城市的突发事件,短短几天内,武装分子占领了石油炼化厂,洗劫了银行,炸毁了警察局、军营和法院,并释放了多所监狱中的上千名囚犯。

这是保罗第五次伊拉克之旅。“我没有计算过我到底报道过多少个国家和多少场冲突,”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但好像自从我开始为《每日新闻》报工作,世界就进入了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

他唯一能够展示的,是他拍摄的照片——在阿富汗喀布尔(Kabul)的难民营里,一个三四岁的小女孩正独自玩着一只红色的气球。她的身旁是一个个用破布勉强撑起帐篷,坑坑洼洼的地上满是垃圾;在肯尼亚的基苏木(Kisumu),一名12岁的男孩在动乱中被警察击中了头部,他在送往医院的路上死去,医生帮不了他,只能默默地将他送入冰冷的停尸房;在刚果民主共和国,一个衣服上破了两条大口子的孩子,因为在帐篷搭建的临时住所外发现了一个塑料袋高兴不已,着迷地扔着玩儿,另一个孩子则艳羡地在一旁观看;在伊拉克,一名21岁的男子被子弹击中头颈,双目紧闭,奄奄一息,而他年迈的父母坐在一旁老泪纵横,无助地守候着儿子最后的时光……

但他去的次数最多的,还是加沙地区。从2000年开始,他已经对那里保持了14年的关注。“但几乎每次去都像是同一次旅行。”保罗说,同样的场景,同样的伤感,“我几乎没办法区分每一次单独的旅程。”

巴以矛盾无疑是世界上最为复杂又最久拖不决的矛盾。民族、宗教、文化、历史、领土、资源以及地缘政治等因素交织,旧恨新仇,矛盾此伏彼起却从未间断。

据法新社报道,以色列人权组织B'Tselem在2009年的报告中称,1989年到2009年间,巴以冲突已造成8900人死亡。在以色列境内及占领区,7398名巴勒斯坦人被杀害,其中包括1537名未成年人;而巴勒斯坦人则杀死了1483名以色列人,其中包括139名少年儿童。

“交战各方——以色列,以及巴勒斯坦,这是它们共同的政治失败。”保罗·汉森说:“也许有人会说,加沙地区的冲突是两个民族间的冲突。但是,很遗憾,我不这么看。我认为无论巴勒斯坦人还是以色列人,都是这场由两国政客、国际势力和双方的极端主义者操控的权力斗争的牺牲品。无辜的人民被绑架在冒着硝烟的战车上。在不安与恐惧中,他们误以为自己找到了生存的靠山,可实际上是把自己变成了滴血的武器。”

“无辜的平民永远是受害者”

14年来,保罗·汉森目睹了近六十场葬礼。但这场“加沙葬礼”无疑是他印象最深刻的一场。

2012年11月10日起,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陆续向以色列南部地带发射了150多枚火箭弹,造成以方多人伤亡。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邀请多国驻以色列外交官员前往以色列南部地区,查看当地遭受袭击情况后,宣称“以方已经对袭击忍无可忍”。

11月14日,以色列正式宣布展开“云柱行动”,对加沙地带展开一系列军事报复行动。作为代号的“云柱”,源自《圣经》,在出埃及记中,神奇的云柱指引以色列人越过了沙漠并保护他们免受迫害。

国际社会纷纷表示关切和谴责,联合国安理会也在当晚举行了紧急会议,但没有做出任何决定。云柱行动持续了一个星期,击毙了哈马斯军事领导人艾哈迈德·贾巴里及其儿子,炸毁了哈马斯总部大楼,摧毁了哈马斯设立的伊斯兰国家银行加沙总部,11月21日,在埃及政府的斡旋下,双方宣布停火。8 天时间,巴勒斯坦方面宣布有近 160 名巴勒斯坦人丧生,1300 多人受伤,超过半数为平民;而加沙武装人员也向以色列境内发射了1400 多枚火箭弹,造成5名以色列人死亡,近百人受伤。

保罗·汉森于当月18日抵达加沙地区。他和同行的记者们安顿在Al-Shifa医院旁边的一个小旅馆里。Al-Shifa医院是加沙地区最大最主要的医院,大部分伤者都被送到这里医治,因此也成为另一种信息集散地。

在这里,他们遇到了著名的挪威共产党人麦兹·吉尔伯特,他是位白求恩式的人物,一直致力于帮助提高巴勒斯坦地区的医疗水平,已在加沙地区工作超过30年。

正是吉尔伯特医生将《加沙葬礼》图片中那一家的悲惨遭遇告诉了保罗。“一家人正在看电视,以色列的导弹便从天而降。”吉尔伯特医生说,“现在我们焦虑的是,等那位深度昏迷的母亲醒来后,该怎么告诉她,她的丈夫和两个儿子已经死去了。”

那天晚上,保罗·汉森听到的悲惨故事不只这一个。悲剧随时可能降临在任何人身上。医生们连续多日抢救受伤平民,已精疲力竭,但每当救护声载着伤者呼啸而至,大家还是咬牙冲上去。另一件让保罗难忘的事情便发生在这一瞬间。当一位医生冲上去抢救一个被送来的小男孩儿时,发现孩子已经没有了呼吸,但更悲惨的是——他发现这正是他自己的儿子。

“如果一定要说我最难忘的战地经历,我会说是孩子们。每当看到那些在战争中生命垂危,或已经死去的孩子们,我的心都碎了。”保罗说,他自己有了女儿后,这种感受更加强烈,“但我很难说出任何一个个例,它们全都排山倒海地涌入我的脑海。”

尽管以军强调,云柱行动的目标是定点清除哈马斯领导人,但事后人权观察组织的调查结论显示,保罗所拍摄的《加沙葬礼》这家人,尚未发现任何与哈马斯有关联的信息,父亲仅是一个学校的门卫。“我想是他们搞错了,”保罗说,“我不认为以方想要杀死这家人。可是,只要轰炸这样人口密集地区,就会杀害无辜的人。双方都错了,哈巴斯不该向以色列发射导弹,以色列不应该用军事行动回击,双方应该坐下来好好协商。可惜这只是我们的视角。这可能很难,但总要有领导人做出这样的决定。”

“我所经历过的战争其实都是一样的:无辜的平民永远是受害者。他们忍受着饥饿,被抢劫、被强奸、被殴打甚至被杀害。”保罗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我个人内心中的战争并没有一幅具体的画面。它只是死亡的气息和无尽的哭声。”

“我们vs.他们”的对立,正是灾难的配方

让保罗·汉森所料未及的,是这幅图片发表、尤其是获奖后,他所收到的反馈。

他收到了一些攻击邮件,但并没有事前想象得多。他本以为还会收到巴以双方对这张图片内容的解释或批评,但也没有任何直接的反馈。“大家似乎避免去谈论图片的内容,而去评论它的质量。它太暗了;调子过于柔和了;或者后期加工过度了。”

忽略拍摄内容而质疑图片质量的声音如此之多,世界新闻摄影协会不得不将保罗·汉森的原片分别送给三位摄影专家做评定,专家们逐像素逐像素地检查过后,宣布这张图片没有任何人为作假行为,其后期加工的尺度也没有损害其真实性。“我意识到这的确是一幅让很多人感到不舒服的照片,它的内容太过政治化了,许多人不喜欢他,尤其是政客,因为这幅照片揭露了政治上的失败。”

但同行的评价给了保罗信心。除了荣获世界新闻摄影比赛的年度照片外,2013年全球年度图片奖(POYI)也将头奖授予了保罗,这张图片还在美国摄影记者协会的2013年度评选中,被授予国际新闻类别的特别奖,和图片故事二等奖。

“这些评委都不是业余选手,他们是这个领域的专家。我可以诚实地说,我不知道还有哪幅照片获得了比这幅照片更多的证明。但这并不仅是我个人的证明,这是世界新闻摄影比赛的力量的证明。”

令保罗遗憾的是,14年来,他所拍摄的加沙战地新闻图片并没有给当地带来任何实质性的改变。他不可避免地感到疲惫。

“一张照片根本无法展现出战争中真实且复杂的局面。”他说。事实上,除去死亡,大多他所亲眼目睹的争端地区的生活也与主权、利益等毫不相关,“仅是日常生活中的无关紧要的琐碎的片段”。

一次,保罗一行去约旦河西岸城市纳布卢斯,打算报道当地一家肥皂工厂,以便呈现些战争以外的故事。在检查站,等待通过的人们排起了长队。排在保罗前面的一辆出租车里坐了一个孕妇。保罗看到她正在哭,原来她的羊水破了,已经开始生产,但检查人员不允许她通过。站岗的年轻士兵看起来“紧张得像在地狱里”。保罗和他的同事上前去替那位孕妇解释,请求放她通过,年轻的士兵一言不发,只是用枪指着他们(保罗后来在附近一医院里见到了这名妇女,那时她已成为一个男孩儿的妈妈了)。

在另外一个地方,他们看到一辆被以军坦克轰炸的小轿车。司机严重受伤,还有一位大约20岁的女子坐在座位上,已经死了。人们都围着这辆车。因为检察站不允许伤者通过,甚至死者也不行,因为他们没有随身携带身份证件。

“充满了乏味、愚蠢的折磨。”保罗说,或许那些年轻的士兵仅仅是害怕,害怕眼前发生的一切,害怕他们的上级。而在保罗看来,这才是恐怖行为的基础——年轻人在日常生活的巨大压力下,产生了精神上的迷失。“这并不是人民的问题,而政治家的策略。”

“战争是人民愚昧无知的结果。”保罗解释说:几乎所有发生战争的国家都有舆论管制,而信息管控以及随之而来单向度思维模式以及反智主义,成为了恐惧的温床。“而恐惧会带领人们走向‘我们 vs.他们的对立,这正是灾难的配方。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在这种情况下,当权者们不仅会消灭那些所谓的外来敌人,也同样会在某一天消灭他们的人民——一旦民众们表达出他们对民主与开放的真实渴求。”

但一切并不总是这样悲观。战争中总还有令人感动的事情发生。

在南苏丹,饥饿的难民们坚持从自己为数不多的食物中分出一半给保罗和他的同事们吃;在利比亚,当地人不顾自己的安全,冒着巨大风险帮助他们完成采访;其中一位60岁左右、面色和善的老人,平静地答应了保罗的请求,又接着很抱歉地告诉他们,但他只能工作半天,因为他的儿子昨天被杀了,他担心有悼念者要来,因此必须回家看看。

这位老人的平静让保罗意识到自己与当地人最大的差别。“我们只需要一个电话,就能离开这里回家,可他们却是永远生活在这里。”

保罗感到遗憾的是,14年来,他在加沙所拍摄的照片并没给当地带来实质性的改变,甚至他可能还需要继续“不幸地”奔赴那里——因为冲突远未结束。

既然如此,这样做的意义又是什么?

上一篇:风带走了记忆作文下一篇:重金属污染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