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斯林的葬礼的读后感

2024-04-08

穆斯林的葬礼的读后感(精选11篇)

篇1:穆斯林的葬礼的读后感

信仰,是人们所必需的,什么也不信的人不会有幸福――雨果

已经很久没能静下心来好好看完一本书了,也已经很久没有哪一本能让我有如痴如醉,魂牵梦萦的感觉了。疫情宅家期间,我邂逅了一本名为《穆斯林的葬礼》的书,这本书让我再一次体会到了这种感觉。

与其它我所喜欢的书不同,这本书的结局其实带着几分悲情的色彩――新月因为心脏病离开她爱得深沉的那个人,离开了她还没到达的远方;韩子奇最终还是没能守护住自己用尽一生去保护的珍品。但正如书中所说“即使人的一生中全是悲剧也是幸运的。”他们的幸运在于这一路上他们都不是一个人在奋斗,他们有梦想亦有信仰。

其实最初我听到《穆斯林的葬礼》这个书名时,并不感兴趣,因为感觉穆斯林离我很遥远,而且有事这么不吉利的字眼“葬礼”。但当我翻开这本书时,这种想法就在我脑海里烟消云散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名为奇珍斋的地方,那里的景犹如仙境,那里的玉都洁白无瑕,那是故事开始的地方,也是我旅程开始的第一站。

也许有很多人会为《穆斯林的葬礼》中凄美的爱情而沉沦;或许有很多人会被它巧妙的叙述方式所折服;可我却对它所展现出的坚不可摧的信仰而着迷。可能看完书的你们会觉得韩子奇太懦弱,碧儿太不近人情。但懦弱如韩子奇,会在奇珍斋遭遇危险时挺身而出;冷血如碧儿,却也曾温婉贤惠,苦苦撑着奇珍斋等了韩子奇十年。如果有一个东西可以让人改变自己,我想这必是信仰。韩子奇对玉的传承是他的信仰,这信仰会让他成为一个有担当的男人;碧儿作为一个穆斯林,她的信仰是对真主的信仰,面对丈夫的背叛,这信仰战胜了亲情,使碧儿成了一个控制欲强,甚至在我们看来有点心理扭曲的人。可也就是这信仰,在亲人离去时,陪着她走到生命的尽头。

一个真正的人,可以不相信任何宗教,但必须要有信仰。于新月而言,信仰是一盏灯,照亮她前行的路,点亮她的希望,这是她对生命的信仰。信仰于玉儿而言,是追求自由,追求平等,她用青春换来成长和坚强。在这本书中,作者塑造的都是小人物,可这些小人物都有自己最无法割舍的信仰。那是对宗教的崇尚,对技艺的传承,亦或是对生命的、对自我的追求。我们每个人不过是大城市中的小人物,但依就感受着信仰的力量。

总会有一天,家人会离去,朋友会走散,爱人会分别。走到最后,回头看,一路陪你的只有你心中的信仰。

命已天注定,福乃自己求。若你无法改变命运,你就请你怀揣你的信仰,一路向前。

一曲哀歌,道不尽两代人的苦难艰辛:一路向前,展望小人物的伟大信仰。

篇2:穆斯林的葬礼的读后感

提起《穆斯林的葬礼》,很多人都会想到一个词――玉殇。是啊,在那随珠和壁,明月清风的“博雅”大宅里上演了多少让人魂牵梦绕的情与事,在夜间那沙沙声中打磨出了多少稀世珍品。两代穆斯林是从这里走向辉煌,也是从这里走向衰败。

我无数次的为故事之中的女主人公叹息,韩新月,如一轮新月般纯洁,如美玉般无暇,她正值青葱岁月,亭亭玉立,她浅尝爱情,不甘于独卧被榻之上,她好似一株出水芙蓉,不容世事污浊,秉持着她那看似平凡的目标,渴望重归于燕园未名湖畔雕梁画栋的备宅之中,于幽幽灯光下,深望着她眷念的爱人,重读他的译作,重听他浅吟出拜伦纯净如清泉的诗句。楚雁潮,26岁风华正茂的年纪,在燕园教书,由于同对翻译译著事业的钟爱,新月与班主任楚雁潮的建立起了一种相惜的情感。然而在那个容不得浪漫的时代,她的师生之恋只有走向死亡。一年后,噩耗传出,新月患有不治之症,然而,在楚雁潮的一次次关怀中,他们发现彼此之间已越过师生之界,心生爱意,他们是年龄相仿的年轻人,一个是老师,一个是学生,而且还是一个卧榻病人,这似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然而,与此之上更有一道线,将新月与楚雁潮,那便是信仰,新月是回回,是一位穆斯林,她受着安拉的祝福来到世上,每天看着母亲做斋戒,然而,回回是绝对不能与异教人结为连理,楚雁潮相伴着新月走过了最后一段人生,他只是给了新月延长生命的动力,他没有奢望最最简单的婚姻,他只想这样守着她。然而,楚雁潮最终还是没能力留住新月那脆弱的生命,新月走了。她带着遗憾走了,她带着无限希望走了,她带着对未来的向往,对事业的热爱走了。新月在临死时一直在问她的好友淑彦“天亮了吗楚老师怎么还没来啊……”我潸然泪下,她带着莫大的遗憾离开了人世。离开了这个有她爱和爱她的世界,离开对于她而言才刚刚开始的人生。当楚雁潮跳下墓穴为新月试坑时,我哽咽了何谓伟大的爱情,那种揪心的疼痛感延伸到了每一处肌肤。此时,我多想质问,上主安拉,您的仁慈哪去了那凄美的让人肝肠寸断的感情,那深邃的让人刻骨铭心的挚爱,那幽杳的柔情似水的关怀,构成了一部伟大的爱情篇章。然而,这只是这部书的一小部分。月与玉的穿插,跨越时空,让我游荡在两代人之间,感动着两段感动。奇珍斋的兴衰,韩子奇的人生经历,韩太太的辛酸与无奈,韩天星的哏直,陈淑彦的贤惠,梁冰玉的倔强与遗憾…一个个血肉丰满的角色汇成了一个曲折感人的故事。整篇文章似一支幽歌,一唱再唱,没有华丽的词藻,确是深情至极的诗篇,抽出两条明晰的线,两段忧绵的恋情,两处凝满淤血的城――北平与伦敦,我无法不说这篇小说的伟大。这曲哀歌既毕。

篇3:《穆斯林的葬礼》的女性形象解读

霍达的长篇小说《穆斯林的葬礼》, 塑造出了姿态各异、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典型的虔诚穆斯林教徒梁君璧、知识女性梁冰玉, 新生一代韩新月等, 给人启迪又让人反思, 在女性文学中独树一帜。《穆斯林的葬礼》经历了前后60年, 描写了三代人的风云变幻, 本文从女性书写这点切入, 简单的为女性形象归几个类。

1. 传统的穆斯林女性形象

梁君璧和梁冰玉的母亲白氏和姑妈都是传统的穆斯林妇女形象。她们虽然不是同一时代之人, 但是却有着很多共同之处, 因此可以归为一类。她们都没有受过教育, 所有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都是靠母亲言传身教的。 (文中没有提起, 但是笔者觉得白氏的母亲和姑妈的母亲肯定也都是没有受过任何教育的传统女性)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 女性是处于从属地位的。中国古代的典籍《易经》认为“宇宙万物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两个矛盾方面组成, 天地阴阳之气聚合而成。万物如此, 男女也是这样。”

而作为“回回”的白氏和姑妈不仅受到传统思想道德的影响, 最重要的是她们信奉《古兰经》, 信奉真主安拉, 她们都是受这种潜意识的文化底蕴影响的, 她们勤劳能干, 不争不闹, 贤良淑德, 只安安分分的做好自己的家务, 照顾好自己的家人。在《穆斯林葬礼》一文中, 描写白氏的笔墨不多, 但是她的每次出场都是贤淑温和的, 对丈夫的主张不提一点异议, 不离不弃、毫不抱怨的跟着梁亦清过着穷苦的手艺人的日子。包括姑妈, 得知自己的丈夫被日本兵抓走以后, 就觉得自己是个没家的“孤魂野鬼”了, 就随了自己跟着韩子奇一家, 做仆人。并且在韩子奇家生活的过程中也一直是勤劳能干、善良忠厚的。虽说后来她也在新时期生活着, 但是她无欲无求, 仍然是忠实地做着自己作为仆人应该做的事情, 所以姑妈也算得上是传统的穆斯林女性。这类传统的女性, 她们没有主见, 凡事听别人的, 白氏和姑妈可以说是传统的穆斯林女性形象的典型代表。

2. 新旧交替时期变化中的梁君璧

梁君璧在本书中贯穿着三代人, 她是处于不停地变化之中的, 她非常典型地表现出了有着各种冲突的中国传统穆斯林。穆斯林特有的坚强、坚忍、果敢的特性, 她都拥有, 溶在她血液里的穆斯林信仰和几百年“回回”的心理积淀也一直支配着她, 使她既能勇敢面对各种艰难困苦, 也在各种文化冲突, 亲情爱情各种情感交织时做出了不近人情的决定, 给亲人带来了各种伤害。

作为女儿时, 梁君壁懂事勤快, 是父亲事业上的有力帮手。她坚强勇敢, 在父亲去世后, 毅然挑起家庭的重担。刚刚与丈夫结婚之时, 不用说, 她肯定是个贤妻良母。但是随着生活的各种变故, 少女时期的刚强与果断却逐渐走向了冷酷无情和专横独断。在穆斯林梁君壁的眼中, 首先韩子奇与梁冰玉的结合没有“古瓦西”, 没有宗教仪式, 这是为教规所不容的。而且, 《古兰经》严禁一人同时娶两姐妹, 这都是作为虔诚的穆斯林所不能接受的。另一方面, 作为韩子奇的太太, 强势的她是不允许丈夫与别的女人有染的。赶走冰玉, 保住自己的地位, 是她刚强作风的必然体现。这是传统与现代, 宗教与现实冲突的结果, 同时也是梁君璧这个在传统穆斯林文化中成长的女性在与以梁冰玉为代表的新文化的碰撞。

丈夫外遇使她在以后的岁月里变成了一个绝情冷眼的女人!身为妈妈, 她费尽心机地拆散了儿子单纯的初恋。而当面对新月——她名义上的女儿 (实际上却是丈夫与妹妹的孩子) 的时候, 梁君璧的心理更是非常复杂。当新月说出自己爱的誓言时, 她说出了“我宁可你死了, 也不要你留在世上丢人现眼”的激烈言辞。看似无情, 但是她的那句“也不知从那里传下来的贱根儿”暴露了她一生中无法解开的心结:面对新月, 她想起的是那个抢走自己丈夫的人。

从其心理层面上说, 梁君璧不仅是中国传统穆斯林的“一个”, 更是“一类”, 梁君璧的人物形象, 是个更富典型意义, 更是新旧时期中国传统穆斯林的女性定位的反思!

3. 新时代的女性梁冰玉

梁冰玉也出生在传统的穆斯林家庭, 与姐姐不同的是, 冰玉从小就深受着现代文化的熏陶, 她是一个现代性多于传统性的女性, 也是书中第一个开始有“人”的意识的女性。

从小就接受现代教育, 梁冰玉明白人都是平等的, 所以她一直都勇于追求真实的自己。冰玉与韩子奇在战乱的伦敦地下室里相爱, 她“我是一个活着的人, 我有权利生活, 有权利爱”的宣言, 既是她作为“人”的意识的觉醒, 也是人性战胜礼教的断然声明。及至辗转万里返回心中的故乡, 却发现自己的亲人、祖国的礼教都不能接受她, 所爱的男人成为了为社会舆论所累、无暇顾及自己的懦夫, 曾经的爱都被所谓的社会责任所淹没, 她失望却也无可奈何。但是她并没有因此认命, 而是离开去重新追寻自己的价值。只是因为她已经明白了:“在中国, 只能做这样的女人, 愚昧、麻木、自贱、自辱, 持家的奴仆, 生育的工具”。看清这点, 她已经能够坦然面对爱人的退缩, 坦然的鄙视那些为社会舆论压迫不敢做真正自己的胆小者。并坚定地表明自己的新“人”立场:“我是一个人, 独立的人, 既不是你的, 更不是梁君璧的附属品。我不能为了让你在这个家庭、社会像‘人’, 而不把我自己当人。”这是几千年来处于附属地位的性别群体的觉醒。她毫不犹豫地选择离开, 离开故土, 离开这个有着各种爱的地方, 她并不是不害怕, 只是为了找寻自己, 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 她必须出走, 纵使孤独也无悔。

在梁冰玉的文化心理结构中, 人的意识、女性的独立意识中与觉醒并支配了她, 超越了特定民族的心理意识, 这是进步的体现。

4. 当代女性形象韩新月等

《穆斯林葬礼》一文都在围绕着“玉”和“月”展开, 因此新月在作品中也是占据着重要角色的。韩新月是作为作品中的第三代人物出现的, 她与郑晓京, 谢秋思、罗秀竹等属于当代年轻女性范畴。与其母亲梁冰玉相比, 韩新月更少了传统的负累, 更多的是现代文化人格。新月的爱情、学业和思想都是现代的, 是比较典型的现代文化人格形象。她争强好胜, 如愿以偿考上北京大学, 满怀信心地要凭自己的真才实学与同学们争个高低。在爱情上, 她认同“平等、真诚的爱情”。

这些思想见解, 跟我们现在现实生活中的大学生有很多相似之处了。在她们那一年代, 个人意识的觉醒已经是很普遍的事情了。韩新月和她们同学都在当时最好的大学读书, 她们来自祖国各地, 是不同的民族。但是她们共同享受着新中国的高等教育, 接受着最新潮的观点, 有人满腔热血想投入一项事业, 譬如, 韩新月一心想从事翻译事业, 并与志趣相投的楚雁潮老师产生了爱情。郑晓京, 则是典型的大学生干部形象, 她出身干部家庭, 自己也热衷于政治, 她严肃而犀利, 甚至会把老师逼问的说不出话来, 她也是当代女学生的一种典型代表。谢秋思, 一个来自上海的女孩子, 在作品中, 一直都是有点小资产阶级倾向的, 她美丽优秀, 争强好胜, 又善嫉妒, 也属于当代大学女生的一个类型, 还有湖北女孩罗秀竹, 她胆小自卑, 却又心地善良, 没有心机。都是现代生活中性格各异的人物代表。韩新月她们就属于与当代联系最紧密, 也是相关性最大的一类女性形象了, 跟后世的联系也很密切。从这方面看来, 也是有着一定的文学价值的。

摘要:《穆斯林的葬礼》一书塑造了一批鲜明丰满的女性人物形象。她们受不同环境熏陶, 有着各不相同的性格与命运。霍达对这些女性的塑造, 可以称得上对一个时代的女性群体的经典归纳, 是当代文坛的一大创新。本文将结合纵横时空来重新审视《穆斯林的葬礼》对女性形象的书写。

关键词:穆斯林的葬礼,女性,新时代,觉醒

参考文献

[1]、霍达.穆斯林的葬礼[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01.

篇4:穆斯林的葬礼

《穆斯林的葬礼》展现了一个穆斯林家族60年兴衰的历史,叙述了两代人对婚姻爱情的追求与抉择,描绘了回族人民在人生舞台上的悲与喜,揭示了他们在政治、宗教的氛围中对人生真谛的困惑和追求,间接地回顾了近代中国穆斯林漫长而坎坷的历史足迹。

这部小说在叙述故事塑造人物的同时,对穆斯林信徒的日常生活习惯、婚丧嫁娶等作了详尽、细致、真实的描绘,对玉器雕刻等文物行业的行规、工艺流程作了详尽的介绍,在给读者增加了许多知识的同时,帮助读者对小说中人物性格和内心世界有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也使得这部作品少数民族生活气息与民族特色更加浓郁。

【片段欣赏】

韩子奇默默地看看师傅的眼睛。那双眼睛,深深地陷在眼眶之中,上下眼睑重叠着刀刻一般的三四层纹路,眉毛和睫毛上被玉粉沾染,像冰雪中的树挂,像年代久远的古迹上的霉斑,几十年的琢玉生涯,师傅把自己琢成了一个苍老瘦硬的玉人!那一双眸子,从原来的清亮、乌黑而变得像雾霭山岚一样黯淡;托着瞳仁的眼白,已经布满了鲜红的血丝,像两颗玛瑙!韩子奇为师傅感到痛惜,为自己感到惭愧:师徒如父子,自己为师傅分了多少忧愁和辛苦呢?

“师傅,您歇着吧,这活儿,明儿再接着做……”

“明儿?明儿就八月十二了吧?咱不能将米将牙儿地等到十五才交货,我想,早一天是一天……”

“那,我来接着做,您歇会儿,瞅着我就成了。”

梁亦清坚决地摇了摇头:“不成!自古以来,都是徒弟画龙,师傅点睛,不能乱了章程。”

“师傅,我乱不了您的章程,”韩子奇说,“我先替您做一会儿,到肯节儿,还让您做……”

师傅看着这个自信而又逞强的徒弟,犹豫了一下,还是没有松口:“子奇,不是师傅信不过你,这三年,你的手艺已经学成了,比师傅我差不到哪儿去,这宝船其实就是咱爷儿俩做的,只不过你做得少点儿,我做得多点儿。以往,不当紧的地方,我不也放手让你做了吗?可眼下,这活儿到了画龙点睛的时候了,怕万一有个闪失,还是由我来做完了它吧!我这辈子琢了多少玉,最可心的也就是这个大件儿,这是我的压轴戏,唱完了这出戏,我梁亦清也就称得上一个琢玉高手了!往后,我就光支支哈儿,瞅着你也唱成个名角儿!子奇,再等等……”

人心,毕竟不是靠语言可以完全表达的,师傅还是没有透彻地理解徒弟。说到“闪失”,韩子奇默默地缩回了跃跃欲试的手,他不想再分师傅的心,让师傅安安静静地施展出积几十年经验而炉火纯青的绝技去点睛吧,那是一个艺人赢得创造的快乐和荣誉的关键一搏!

“要记住,”梁亦清歇息了片刻,似乎觉得眼睛从疲倦中得到了恢复,心境也更加平和、安定,“一个艺人,要把活儿当作自个儿的命,自个儿的心,把命和心都放在活儿上,这活儿做出来才是活的。人寿有限,‘无常’到来,万事皆空;可你留下的活儿,它还活在人间。历朝历代的能工巧匠,没有一个能活到今天,可他们琢出的玉器呢,不都一个个还活着吗?”

坨子又转动起来,梁亦清此时完全忘却了自我,把他的命、他的心都和宝船、和郑和融为一体了。那宝船上的风帆鼓涨起来,旌旗漫卷起来,舵工、水手呼喊起来,浑厚深远的号子和汹涌澎湃的风浪声在琢玉坊中震天撼地地响起来,三保太监郑和站在船头,魁伟的身躯随着风浪的颠簸而沉浮,双目炯炯望着前方,隨时监视着前途中的不测风云……

突然,这一切都在刹那间停止了,梁亦清两手一松,身躯无力地倒了下去,压在由于惯性还在转动的坨子上……

“师傅!师傅!”韩子奇像在梦中看见了天塌地陷,灵魂都被惊飞了,他呼喊着扑倒在地,扶起四肢松软的师傅……

梁亦清在徒弟的怀抱中吃力地睁开了双眼。“宝船,宝船!”他气力微弱地呼叫着。在这一瞬,他的眼睛是清亮的,炯炯有神,他在搜索那生命与心血化成的目标!当那双眼睛接触到宝船时,他的一双晶亮的瞳孔立即像燃烧的流星,迸射出爆裂的光焰,随即熄灭了……

宝船!在渡过漫长的航程即将到达彼岸的时刻,宝船遭到了意外的灭顶之灾!三保太监郑和遥指远方的右臂被摔断了!这是《郑和航海图》中至关紧要的一笔,整座玉雕的核心部位,七下西洋的方向所指,一臂断裂,前功尽弃,即使丘处机、陆子冈再世也无可挽救了!

“啊!”梁亦清发出一声撕裂肺腑的惨叫,一口鲜血飞溅出来,染红了那雪白的宝船!生命在迅雷不及掩耳的一瞬中结束了,他倒在那残破的宝船上,滚热的鲜血把琢玉人和碎玉连成一体!

【探究练习】

1.分析文中韩子奇这个人物的作用。

2.文中画线的文字描写宝船,请赏析其表达特色。

3.本文写了一个玉毁人亡的故事,请探究作者的情感取向。

【温丽敏/供稿】

篇5:《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楚雁潮,韩星月,这两个年轻的生命,在霍达笔下,勾勒出一段交织于宗教、社会、年代的乱位爱情,上演了一出现代版的《梁祝》。

博雅老宅,依旧是那座老宅,百年不变,千年不倒。一切还是当初的那个样子,只是如今的老宅门前多了一副牌子――“文物”。没人知道,老宅曾经的记忆是怎样的。

事情应该从何说起?韩子奇还是韩星月?

星月沉思着,她呆呆的看着照片,想不明白为什么母亲会如此对待自己,丝毫看不出一个母亲对孩子的疼爱。

大学里,星月认识了楚老师,从此,正值青春的星月坠入了爱河。尽管,时间不长。

上天嫉妒星月,嫉妒她的美貌,嫉妒她的聪慧,嫉妒她的人生。于是,他趁星月不注意,在她的心脏上动了点儿手脚,星月也并不完美。

如果说,爱一个人没有错,那么意外可以当做不爱的理由吗?

星月病了,因为心脏。她不能去学校了,病魔随时可能会要走她那微小的生命。她每天呆在医院,看着阳光撒进屋内。她在努力着,希望早点回到学校,回归原本就平静的生活。

楚老师的陪伴,让星月的心情好了许多,他们彼此确定了心意。憧憬着属于他们的未来。

可回回这个身份,注定他们不能在一起。宗教,阻挡了他们爱情的第一步。

病魔折磨着星月,爱情折磨着雁潮,……

相爱之人,却无法在一起。

不幸终于降临,星月死了,楚雁潮亲自埋葬了她。被埋葬的,还有他那颗早已百孔疮痍的心。

爱情到了最后,竟是这样的结果,真是令人唏嘘不已。

老宅最后的回忆,停留在星月和雁潮那里。他们也是它曾经的主人,它的记忆在继玉魔老人后,从他们开始,又从他们结束。它度过的多少春秋,阅过凡世多少人心,但却总依稀听见有一个从远处飘来的声音,一直说着: 悄悄问圣僧,女儿美不美?女儿美不美?

多少年过去,已不知这是星月死后的多少个年头,只见已经开始老去的雁潮带着笛子,来到曾经的那里,许下自己的承诺。

林子依旧是那片林子,只是,星月的坟墓已经不见了。看岁月任然静好,听风声依旧那样,看眼前风景仍是如此。楚雁潮不为星星,不为月亮,只为星月。

他吹着笛子,依稀之间,仿佛听到星月回来了,她在喊他楚老师。

梁祝里,爱人最终化成彩蝶,飞向远方,最终能够长相厮守。可现实呢?

也许,在我们看来,这是一段悲伤的恋情。但对于星月而言呢?你是年少的欢喜,喜欢的少年是你。

篇6: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我读这本书,一开始是被封面上仅小于题目字号的“最具生命力的茅盾文学奖经典作品”所吸引的,而“穆斯林的葬礼”这几个字又让我很有一探究竟的欲望,是死了多少人呢?是多么壮观的葬礼呢?当我身临其境时,才发现每一场葬礼,都是对读者心灵上的一次凌迟。

读《穆斯林的葬礼》,我欣赏它独特的叙述方式,章节交错,从“月梦”“玉魔”“月冷”“玉殇”到最后的“玉魂”“月别”,以月象征纯洁善良的韩新月,以玉影射视玉如命的韩子奇。而层层推进的章节标题更彰显了故事伏笔重重,跌宕起伏的叙事风格。读这本书,你会发现当你读的越深入、越细致,就越能感受到作者于细微之处不易察觉却又精心的布置。就像在品一杯好茶,残留着舌尖上的甘醇越往后越浓烈。

读《穆斯林的葬礼》,我最欣赏它在人物方面精细深微的刻画。没有一个角色应当是完美的,你无法用“好人”“坏人”去界定,他们是你边恨得牙痒痒,又边怜惜的鲜活的存在。

韩子奇,在爱与责任的较量下,他毫无悬念的选择了后者,然而却终究无法摆脱爱情的魔障。深受民主自由思想熏陶的梁冰玉与智慧担当的韩子奇十多年的朝夕相处中从未动过情念,然而当冲出束缚的牢笼,在异国他乡战乱流离的三年,他们却毫无保留地相爱了。也许,爱便是在对的时间与你在一起。

可那又怎样呢?爱有多么深刻,痛就有多么深刻。抗战八年,作为韩子奇的妻子,梁君壁却独自一人带着年幼的儿子撑起整个家。试想一下,一个女人,她要有多么强大的内心才能在国难当头时每天惧怕着丈夫、妹妹与儿子、自己的死亡熬过八年光阴?而八年后,携“夫”带子回家的梁冰玉却在亲姐姐面前喊着人格尊严,这又是何等的残忍?梁冰玉毅然决然地带着自己的人格独自离去,她是坚强的。韩子奇为着责任留下,幼小的韩新月却从小失了亲娘,受尽“新”娘的冷漠。

韩新月,似一弯清清的小溪潺潺地流动,涤净了每个人的心田,似一阵春风吹绿了枝桠与春天,似天边一弯皎洁明净的新月。她的美,她的善,她与自己老师真诚纯洁的爱,让这本悲剧的书有了明快的乐调。

然而,正因为有乐,才衬得最后的葬礼多么悲伤。她死了,连天上的月亮都好像要陨落了。

篇7:《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玫瑰敬畏

新月,最渴望得到的就是母爱,从她记事起就似乎没怎么感受过母爱。一位母亲该操心的事,全是由疼爱自己的姑妈所代替,似乎姑妈更像妈妈。每当新月看到写字台上那张六寸大小与母亲的合影时,才会感受到隐约的母爱。照片上的母亲年轻漂亮、时髦,而现在的母亲显然已经老了,变化很大,然而变化更大的不是外表,而是母亲对她的感情,是越来越淡的母女之情,每当面对妈妈那张冷若冰霜的脸时,她总是本能地惧怕和回避。她多么希望妈妈能够给她一丁点的爱,或者是理解肯定。这样或许会消除母女之间的隔阂,但她始终没有得到过,甚至在她病重之际,母亲还为哥哥大办喜事,借口“冲喜”,为了自家的名誉和对穆斯林的虔诚,反对新月和楚雁潮的爱情,这一切都是新月无法理解。“她是我的亲妈吗?”她终于抛出了这困扰了她多年深埋心底的疑问。直到有一天,父亲将一封信摊开在她的面前,那是梁冰玉给女儿的第一封信,也是最后一封信。“妈妈走了,继续在陌生人当中孤独地旅行,不是去寻找谋生的路,也不是去寻找爱,而是寻找自己。人可以失落一切,唯独不应该失落自己。”一切都一目了然,母亲对她的冷漠、不关心,甚至无理的要求,完全是因为她们不是亲生的。而她的亲生妈妈呢?却是跟爸爸相爱但无法结合,不知在何处寻找失落的自己的梁冰玉。她想妈妈了,想见到妈妈,想跟妈妈说说她这十几年来的苦闷,她的眼泪簌簌地流下来,呼吸紧促,昏迷,不省人事。而我看到这里,不得不为新月的命运而痛心。我们有着疼爱我们、守在我们身边的父母,但我们又是如何去珍惜眼前人呢?或许只有简单的一句“我爱你们”……新月,有着一个疼爱她的父亲,他们身上流着一样的血,心灵相通,父亲的一个不小心也差点让新月丧命,是啊,当儿女的,又有哪个希望失去自己的父母呢?又有哪个不想要一个完整的家?人们说,父女俩是上辈子的情人,上辈子千万个回眸才可换来一次擦肩而过,那么新月父女俩上辈子又有多少个回眸呢?……新月,有着一个视她为玻璃球的哥哥,不让任何东西玷污她,不让任何人伤害她。父亲,哥哥都愿意为新月撑起一片最美的天空,可是,新月还没来得及享受完,就匆匆带着父亲与哥哥的爱离开了。

向日葵阳光

新月,她的单纯,她的干净,是她获得了许多友谊。淑彦,新月的挚友。她们之间无话不谈,她们之间互相帮助,为彼此的每一件小事而开心或难过。她,和新月一样单纯,她羡慕着新月,羡慕着她有一个幸福的家,起码在她眼里是这么认为的,也正因为这一点,她成为了韩家的一员,淑彦和新月的感情更深了。郑晓京、罗秀竹、谢秋思,是新月到了北大后的舍友。郑晓京,一个具有极强的领导的能力的佼佼者,她是班上的monitor,她身上的一股正气,也来源于她的家庭,她,是党的女儿;罗秀竹,一个乡村的孩子,有着淳朴的乡村味儿,从开始对英语一窍不通,抱着既来之则安之的态度的她在新月的帮助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了英语神速般的进步,那时的她,为了记“see you tomorrow”这句话,在下面写了一句中文“谁又偷猫肉”,这让人哭笑不得,但这也是罗秀竹付出的汗水,她,是乡村中一朵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地开;谢秋思,是新月在班上唯一的竞争对手,新月就凭着“我不能当第二名”的信念,超过了这传说中的才女,稳坐第一名的位置,谢秋思也不再趾高气昂,努力地想要赶超新月,她,是城市中的牡丹,却有着一股摆脱世俗的傲气!

昙花短暂

新月与楚雁潮的爱情美好而又坎坷,让人为爱情的美好而微笑,为爱情的坎坷而难过。他们有着共同的梦想、爱好。两个人都热衷于翻译事业,而新月对楚老师的事业的发展起了很大的鼓舞作用。新月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对英语的热衷,以及她开朗的性格,美丽的外表,都不能不让楚雁潮动心。起初因为家庭背景、社会地位的不同,他把自己的爱深深地埋在心底,决定就这么默默地爱着她、关心着她,永远也不要表白,真正的爱不是拥有。可是,世事的变化是常人无法预料的,当楚雁潮得知新月得了不治的心脏病后,决定向新月说出自己的爱,以燃起新月对生命的渴望,让她能积极向上地过着每一天。他们相爱了,爱得那么真诚,那么热烈。楚雁潮为新月买了留声机为她放最爱的《梁祝》,跟她一起翻译鲁迅的文集,完成他们的共同梦想,他对新月无微不至的爱与关怀,使新月的病情有了好转。可是,他们的爱情却受到了来自母亲的阻碍,但他们并没有为此而退缩,反而更加坚定的爱着对方。楚雁潮甚至愿意同他们一样信奉教,愿意面对与新月没有结果的事实,继续深爱着新月。只要能让他看到她,就足够了。可这份爱却始终无法留住新月的性命。当楚雁潮像往常一样冒着风雪赶往医院的时候,新月正在竭尽全力呼唤他所爱的人,但仅仅只喊出一个字“楚……”。她离开了,绝望、无奈、遗憾地走了。这样的事实让楚雁潮无法面对,却又不得不面对。两个相爱的人,面对生离死别,却没能见上最后一面。几年后,当新月的亲生母亲梁冰玉到女儿坟前看望女儿时,发现了一位中年男子,矗立在新月坟前,用小提琴深情地拉着《梁祝》。楚雁潮高大的身影,与新月的一幕幕,他所演奏的《梁祝》和他对新月无边的爱,无不让人的心灵震撼,让人落泪。也许,新月正在另一个虚空对着楚雁潮微笑……

篇8:穆斯林的葬礼的读后感

《北京晨报》 报道 , 由国务院参事室、 中央文史 研究馆主办,国务院参事室文史业务司和北京出版集团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共同承办的新闻发布会日前在京举行,会议宣布:由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霍达创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长篇小说 《穆斯林的葬礼》,销量已突破300万册。该书作为严肃文学长期畅销市场创造佳绩。出版方介绍, 《穆斯林的葬礼》 创作完成并发表于1987年,1988年出书,甫一问世便获得好评,被认为是我国第一部成功地表现回族人民悠久历史和现实生活的长篇小说,具有民族史诗的品格。在当今快餐文化流行的泛阅读时代,一部28年前的作品凭借什么能够形成长期畅销佳绩?出版方表示,关键所在是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作者霍达表示,感谢300多万未曾谋面的读者, 正是他们给 《穆斯林的葬礼》 注入了活力,让其在28年后仍然青春焕发 。 这也证明了一个真理:文学的生命,在于读者之中。

篇9:一位穆斯林的葬礼

大吾静静地躺在木板上,一片洁白环绕着他。

“太年轻了,才刚刚40岁。”疼惜的声音无限惋惜地飘在雪花中,雪花簌簌降落,沉默无语。

“新房子还没住上一年呢。”大吾的母亲拉着我的手说。老人的手冰凉、干枯得像失去水分的树枝,深陷的眼睛已经哭不出眼泪。大吾的女人声音已经喑哑了,儿子的脸上像被谁重重地捋了一把,没有一点血色。

白色的布单轻轻地揭开,一张大大的国字脸,隆鼻深目,颜面如生,只看了一眼,悲伤的眼泪已经将我的心淹没。

我已悲伤过无数次,特别是那些活蹦乱跳的年轻者,突然而降的噩耗就像谁把我的心摘走了一样。他们年轻的生命匆匆离去,使尘世的我们在冥冥之中感受到生命的脆弱。

《古兰经》上说,安拉在40天之前就将人的命拿走了。

我无数次在心里举意,如果我生命的前定已经到期,我将虔诚的洗一个洁净的大净,给逝去的亲人逐个上坟。给年老的父母准备好养老的费用,给兄弟姐妹逐个打电话,祝福他们幸福地活着。给妻子说一声,谢谢你在众生中选择了我。面对一双儿女黑白分明的眼睛,我无法说出内心的不舍。

但是,我不知生命的钟摆何时停歇,也就无法从容准备。贵为大地之灵的人类在生死之间还不如一头待宰的牛。牛的眼泪全知了自己的生命,不吃不喝,拒绝和朝夕相处的人接近,把胃里剩余的一点食物反刍完,就像石雕的风景一样安静地等待着。

和生灵相比人是多么可悲。

大吾是从4米高的货车上摔下来,头向下摔下来的,就像一块重重的石块坠地,沉闷的响声吓坏了同伴。工友们极其慌乱地把他背起来放到出租车里,在这之前,他们是打过急救电话的。也许他们不会说普通话,也许接电话的人正在烦心,总之是没有派车来,大吾被耽搁了。

大吾在重症监护室抢救了几天,没留下一句话,只留下一堆账单。但所幸的是阿訇穿着白大褂给他念了讨白(忏悔词),大吾应该是满足的。许多像他一样的在外奔波的回族人没来得及念讨白就撒手人寰了。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们努力地张着嘴,胳膊努力地伸着,指着前方,手在空中无望的抓着。死亡踏步而来,恐惧的颤栗是活人无法知晓的。

圣洁的洗浴仪式开始了。

阿訇跪在房门外的毯子上,为亡人诵读着尊贵的《古兰经》,悲怆的声音犹如不断奔涌的旋律,节奏缓慢,掷地有声,起落之间,生生死死如尘烟一样无声无息,只留下萦绕的怀念。

这是安拉的语言,用理性的教化敦促我们从善如流。

人出生后,阿訇给起一个经名,以古兰的名义,让他(她)在伊斯兰的道路上弃恶扬善,成为好人。但人的嘴遮掩着,遮掩着就把谎说下了;人的手控制着,控制着就把歹干下了。当死神悄无声息地接近鲜活的肉体时,所有的忏悔就化作眼角的一滴清泪,无声的滚落下来。

诵读《古兰经》就是替亡人祈求安拉在清算之日原谅他(她)们的错误。

窗外是声声的呼唤,窗内雾气如兰,氤氲着一种梦幻般的诱惑。

汤瓶端坐在凳子上,温热的水注满了肚子。洗了小净的人伸出虔诚的双手,把汤瓶倾斜成恰当的角度,清净的水从鹤头一样的壶嘴里流出来,好像一股清泉,依次洒在亡人的手上、七窍和全身。水流愉悦着从狭窄的壶口奔流而出,垂直的落下来。这不是溅落,不是没有目的垂落,是湿润的滑落,是轻轻的飘落,是柔软的碰触和轻轻的安慰。

水珠迟缓着,若有所思,保持着一定的秩序,轻柔地落在已经冰冷的肌肤上,以母亲之手特有的温情抚摸着躯体,从头到脚,从上到下,从开始到结束,每一滴水珠都身负使命,每一滴水珠都圆润而丰盈,润泽而光滑。落下来就像四溅的水花,晶莹着,蹦跳着,欢快着,碰撞着。珠珠如玑,如月落玉盘,如珠玉坠地,呻吟的水声在房间里回荡,在雾气里升腾,在玻璃上弹出轻轻的呼唤。

汤瓶高蹈而洁净,虔诚而丰盈。穆斯林一生都离不开汤瓶的滋润和洗浴。出生之时,汤瓶里的水洗净满身的污浊,一身素洁的来到人间。汤瓶是快乐而幸福的;当生命之花戛然而止,汤瓶里的水洗净了尘世的喧嚣和浮华,一身素净的归回于土地。汤瓶是悲伤的,挽留的,无助的。

一生和汤瓶为伴,这是朴素而简单的人生。高挑、长颈、细嘴的汤瓶是穆斯林一生的“伴侣”。

洗净的埋体放在三丈六尺的卡凡布上,为防止虫子而撒上去的花红、麝香就像殷红的生命之花开在白色的土壤上。男子三件,大卧单、小卧单和整版的白色卡凡布。女性五件,增加盖头和胸衣。

先把大小卧单穿好,裹上卡凡布,两头用白色的布条扎紧。

阿訇的诵经声缓缓地停下来,众人伸出手掌。雪花落在打开的手掌上,落在院子里迈着细碎脚步的母鸡身上,落在地上,如同天幕上伸下来的洁白的手掌,给大地穿上了白色的卡凡。

几个小伙子抬着装埋体的卡凡匣子走在前面,人们鱼贯跟进。杂乱的脚印留在雪地上,一头连着雪中温馨的家园,一头连着洁白的坟墓。

大吾的小女儿也走在人群里,戴着白色的帽子,她只有6岁。雪花调皮地落在她小小的身上,但她仍跌跌撞撞地走着,扑闪的眼睛追逐着雪花,当雪花落在她手上时,她嘬起嘴唇轻轻的一吹,雪花便调皮地飞开。我轻轻拉住她的手,这和奶奶的一样冰凉的手,在无尽的雪花一块走向清真寺。

黄土

回民公墓在贺兰山以东的丘陵地带上,这是政府专门为移民划出的公墓。起起伏伏的丘陵上已经有不少的坟茔,每一个土堆下面都有一段生机勃勃的岁月。为了生活,他们从缺水的西海固移民而来,付出了汗水、辛劳和眼泪,最后静静地躺在这里,不远处是生机盎然的村庄,生命之花陨落在第二故乡,同样庄重和鲜美。

亡人是幸福的,他们至少喝了黄河水,吃了黄河水滋润过的粮食,和祖先们汤瓶里浑浊的窖水相比他们应该满足。

nlc202309041755

大吾的墓选在一座不太高的丘陵上,挖一个深坑,用石板砌起来。这和老家的墓穴是不一样的。老家的黄土便于掏挖。开挖一个笔直的坑,在坑的侧面挖一个侧洞,穆斯林叫偏堂。这里的沙土松软,不能挖偏堂,用石板砌起来。这也是移民的创造。

阿訇们跪在四周,每人手中拿一个小石子,轻轻的吹一口气在小石子上,石子便有了虔诚的举意,镶嵌在石板缝里。亲属要替亡人试一试墓坑大小是否合适。一个念经的满拉跳下去,把墓底上小石子仔细地挑出来,平整的墓底是为了亡人舒服地躺着。然后,他躺下去,用自己的身体等量墓坑是否合适,墓地的土沾满了他的后背。世上从来没有这样刻骨铭心地实验,他眼睛里全是恐惧的影子。

众人抓住亡人的脚,满拉扶着亡人的头,轻轻的放进去,盖上最后一块石板,然后在石板上覆盖上一块洁白的布。

大吾的儿子手捧黄土均匀的洒在白布上,一连三捧,阿訇也把剩余的石子放在白布上。孩子的眼泪夺眶而出,他18岁的人生还没流过这么多的眼泪,冰冷的石板下面躺着那个生他、养他、爱他的人;那个用坚实的后背给了他温暖的人;那个用粗糙的手给他学费的人。从此,他稚嫩的肩膀过早地承担了家庭细碎的责任。

沙土沿着弧线落进墓穴。尘土飞扬起来,在墓穴的上空久久的徘徊,不愿散去。

众人围着崭新的土堆,就像围着一位新出生的婴儿。悠扬的诵经声在雪花中响起来,随着塞北的风传出很远。

一堆新鲜的黄土肃然横亘在众人面前。大家用铁锹轻轻地拍着土堆,使它更加结实和光洁。大吾的父亲突然站起来,摇摇晃晃的走上前,夺过一把铁锹,将散落的土铲起来,轻轻的拍在土堆上,一次又一次,直到把散落的黄土都铲干净,然后跪在地上,把滚落的石子一个个捡起来放在土堆上,又把周围的散落的土小心地用手掬起来,他用一辈子种庄稼的双手为儿子整理坟墓,弯曲的后背在雪花中移动着,移动着,就像凝重的石头。

我一直忍着的泪水夺眶而出。这是爱的另一种方式。他用苍老的手为儿子轻轻地拍打坟墓,就像拍打大吾小时候后背那样安详。儿子睡着了,睡在贺兰山下的大地上,睡在生机勃勃的第二故乡。在雪花的安慰中,他的孙子正在长大。

一粒石子滚到我的脚下,石子冰冷而温暖,我把它稳稳地放在土堆上,摁了摁使它更结实的固定在土堆上。

我们举起双手,做了最后一个都哇。

雪越下越大,坟头上落满了雪花,通往坟墓的车辙已经被雪花轻轻的盖住,起起伏伏的坟头像刚出锅的馒头,热气腾腾,蕴育着新的生机。

篇10:《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本书采用了倒叙和插叙的方式交替进行,使到情节有些跌宕起伏。主要是以回教为氛围的家族展开故事情节的,中间透露着许多宗教的色彩。书中描写了梁,韩氏家族的发展历程,三代人之间的爱恨情仇。韩子奇少小就跟随回教的“传教士”走遍天涯,往圣地而去,路经北京。与梁亦清家族结下渊源,拜师梁亦清学雕刻玉。后梁亦清身亡,家道败落,韩子奇不忘家师收留之恩。重整师傅的产业,并树立了名满京城的名号奇珍斋,过上了富裕的生活,亦和梁亦清的大女儿壁儿结为夫妇,并生下一子,名叫天星。那时日寇侵略中国,北京处于动荡中。爱玉如命的韩子奇为了保存自己收藏多年的奇珍异宝,遂同意英国朋友亨特尔的建议,把玉带到英国避难。而梁亦清的小女儿玉儿也偷偷的跟着韩子奇前往了伦敦,这一去就是十年。他们在伦敦的日子里,正好遇上了德意志侵略战争,英国死伤无数,他们逃过一劫。但他们却在伦敦结为夫妇,并产下一女,名曰韩新月。当战乱结束时,他们思念自己的家乡,就回到了北京的博雅宅。但是矛盾无疑呈现,小姨子跟老公好了,这对久别重逢的妻子壁儿莫大的打击,一家子发生了争吵。玉儿隧离家远渡他国,并留下一封信给两岁的韩新月,需到二十五岁时打开。新月在这个家庭里,一晃过了十五年,成绩优异,考上了北京大学的英语系。入学第一天就遇上后面所爱的楚老师。不幸的是,新月在第二学期时,被诊断有严重的心脏病。后辍学在家。楚老师与她产生了感情,一直照顾生病的韩新月,这中间天星和新月同学在壁儿一手的操控中结为了夫妇,天星不擅言辞,但深爱另一个女孩,最终也成为遗憾。修养一年后,壁儿阻止新月和楚老师相好,新月也知道自己的身世,病情一下加重,抢救无效,离开了人世。楚老师悲痛欲绝。.数年后,玉儿回到北京寻找女儿韩新月,早已躺于冰冷的坟墓里,只见到了天星一家子四个个人,其它的人都已不在人世。

看过了这个家族里人的出生和死亡,发现生命是那么短暂,我们自己当下的生命也只不过是作者笔下的缩略罢了。文学浓缩了生命和生活。生命如此的脆弱,更加应该珍惜现在的生活,不论好坏。读完书,特别是悲剧,他有一种力量。我总会再次感受到许多东西的珍贵,而这些时常在生活中我都没觉悟和感觉到,总是太理所当然了。看到了故事中相爱之人因社会的成规不能终成眷属,他们各自内心的活动,情感又是那样的激烈之时,不禁肃然起敬,恋爱里真挚的情感是可令人佩服的。可是啊,生活中的人们,我们看不到人的内心,看到了只是人的表象,文学直指人心情感,在阅读中得宽慰和共鸣。相爱之人,因身体健康问题,最终阴阳相隔,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试问还有几个人能像楚老师那样还为身患重疾的人不停的付出,不求回报的爱?父母干涉爱情,这在现实的生活中也是常有的事情,天星的爱情就是在他母亲的操纵中,最终错失了爱情,甚至横生了许多枝节,成为他内心无言的伤痛。爱情,在不恰当的时刻也会产生可怕的后果。玉儿和韩子奇的爱情破坏了婚姻,最终酿成不可调和的矛盾,大半辈子人都在这悔恨和痛苦里度过,致使骨肉分离,孤独一生。每次都说爱情,但它来的时候谁能看得清呢,谁能握得住呢?而什么才是爱呢?这些问题只能在生活里去感悟和兑现了。

读这本书,可能是悲剧性的吧。总给我生命无常的感觉,可能作者就是有宗教信仰的背景。梁亦清工作中吐血而死,新月年纪轻轻就的心脏病死了,小姨子玉儿和韩子奇好了,韩子奇去伦敦避难战争,却在伦敦也有战争。生命是那样的无法掌控,琢磨不透。有时发现力战的未必能胜,韩新月努力读书,却身患重疾,无缘好前程。韩子奇努力撑起奇珍斋,最终还是鹿死他手。一个家族的历史,起起伏伏,每一个人的生命轨迹也是那样的起伏不定,似乎生活总是超出了我们自己的预想,没有什么事是不能发生的,有一种不被自我控制的因素不断的闯进生活,使到生命恒常在不安和动荡中。而人们即使多么努力的维持稳定和秩序总还是被破坏和颠覆。这可能就是生活的特性,看过了他们的生活,使到自己能常常觉悟生活不被控制,乃要尽力做能做的事,享受快乐和意义。

读着这本书,我似乎也能体会作者的心灵,那是一颗善良柔软的心灵。能将读者感动的作者,乃是他先被故事所感动,被剧中人物所感动。缺乏同情和怜悯的心灵是可怕的,只有宽阔的胸怀和爱的心才是有灵性的,所呈现的人物也才是有灵性的,能温暖人心,能慰藉疲惫的人们。有时我看到韩子奇的妻子行为竟是如此恶劣之时,把儿子所爱的恋人用谎言拆散,把店里的老员工无证据的诬陷,致使其离开奇珍斋。..我后来想到了她曾经所承受的不公平和生活的考验,便也不再妄下评判。一个人现在的性格,是过去生活的塑造,在不知真相之前,让自己保留一颗宽阔的心来看世界应该是合适的。

篇11:《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故事讲述,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以独特的视角,真挚的情感,丰富的内涵,宏观地回顾中国穆斯林漫长而艰难的足迹,描绘出血肉丰富、栩栩如生的韩子奇、梁君璧、梁冰玉、韩新月、楚雁潮等人物。

提炼第一个词“信仰”,文中说:“不可动摇的是心中的信仰,各自为着神圣的信仰而献身,走向生命的归宿。”这也就是穆斯林的信仰,使得他们每日五拜,兢兢业业。可这篇悲剧的长篇小说,带给我们的道理是,“当信仰已经无法改变人们的灵魂的时候,就只能停留在表面的仪式上,而永远无法达到塑造人的性格和美德的作用,那样的信仰是肤浅的,经不起考验的,对周围的人和社会带来的影响基本上是负面的。”

提炼第二个词“物质”,人如果过分地留恋现实的物质世界,忘记了自己最后的归宿,忽视信仰的基本功修,最终的结果就是自己的生活彻底走向世俗化。当生命走到尽头的时候,死亡带给这些人的只有恐惧和担忧。就如同小说里的“玉王”韩子奇一样,生前存宝玉,死后遗无物。他为了玉,抛妻弃子;为了玉,紧守心中苦痛的秘密。最后,他珍藏了一辈子的宝玉,都被红卫兵搜夺了去,什么都没了。

人生愁恨何能免,销魂独我情无限……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人生是一场梦吗?不,梦醒之后还可以忘却,人生可以忘却吗?

人生是一部书吗?不,书成之后还可以删改,人生可以删改吗?人生从来没有蓝图,度过了人生,才完成了人生。从来也没有一个人能真正透彻地了解和掌握自己的命运,只不过以各不相同的方式和不可知的命运较量而已,或逆来顺受,或奋起拼搏……

提炼第三个词“爱情”,这场穆斯林的葬礼,就是爱情的葬礼,这场悲剧不亚于Jack和rose,文艺的浪漫、炽热的表白、痴恋的爱情,新月和楚雁潮的真挚感情,他愿意为了她去制造希望给她活下去的动力,尽管自己内心忍受煎熬极其痛苦,欺骗着心爱的人。他告诉她:“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当两颗心经历了长久的跋涉而终于走到了一起,像镜子一样互相映照,彼此如一,毫无猜疑,当它们的每一声跳动都是在向对方说:我永远也不离开你!那么,爱情就已经悄悄地来临,没有任何力量能把它们分开了!”说的真美好呀!可是后来,一切都美好都被毁坏,在她离去之后,他扔去看望她,为她拉小提琴曲《梁祝》——她最爱的曲子……新月的离开让我也很难过。是什么阻隔了他们的爱情?因为新月的心脏病?因为韩太太的从中作梗?因为隔着“族门”不是同教派?最后,他打破了穆斯林的禁忌,韩太太也阻止不了,但是她永远地走了……

上一篇:2015年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分析报告下一篇:听微微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