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三大难题建设和谐城区

2024-05-13

破解三大难题建设和谐城区(通用9篇)

篇1:破解三大难题建设和谐城区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和谐××”,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区作为××的中心城区,理应在建设“和谐××”工作中承担更大的责任、有更大的作为。近两年,我们着力破解社区建设、城区农村“灯下黑”、失地农民生活保障等难题,积极解决发展中的不和谐现象和矛盾,在推进和谐城区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同时,我们也针对和谐城区建设中的薄弱环节,进行深入调研,探索了一些新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措施。

一、破解社区建设中的难题,努力构建和谐社区社区是社会的细胞,社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我区现有居民27万人,社区31个。近年来,我们坚持以服务群众为重点,以居民自治为方向,合理配置社区资源,加快推进社区建设,初步探索出了一条符合中心城区发展要求的社区建设路子。一是推进社区民主自治。进一步明确了社区的职能定位,在全区31个社区中健全了社区居民委员会、社区居民代表大会、社区协商议事会等自治组织,制定了《社区自治章程》、《社区居民公约》、《议事协商制度》等规章,初步形成了社区居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机制。二是加大社区建设投入。将社区建设经费、社区劳动保障经费、社区办公经费等列入财政预算,逐年递增,~年将社区建设经费由41万元提高到66万元,对市级补助社区的经费实行专户管理、直达社区,同时按照以奖代投的办法支持社区新建和改造办公用房5000多平方米,基本保障了社区正常运转。三是完善社区服务功能。建成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5个,社区卫生服务站23个,开辟社区服务项目40多个;在27个社区设立了“星光老年之家”,成立社区劳动保障服务站30个,帮助2000多人实现了再就业,初步建立了服务社区居民的网络。近几年,全区先后有6个社区被评为“全省社区建设示范社区”,我区被省政府命名为“全省社区建设示范区”。建设和谐城区,基础在社区,关键也在社区。虽然我区在社区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与中心城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社区管理体制不顺,管理和承接社会事务的能力不强,社区服务功能不够完善,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不强。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认为必须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整合社区资源,科学推进社区合并。按照有利于社区自治、有利于资源共享、有利于社区管理、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的原则,根据社区的地缘关系和居民的认同感,按每个社区1万至1.5万人的标准,对现有社区进行整合。对于多数农民已经“居民化”了的“城中村”,在群众自愿的前提下,试行“村居合一”体制,加快“城中村”向城市社区过渡。二是转变政府职能,理顺政府与社区之间的关系。合理确定政府、街道办事处和社区的职责分工,进一步弱化社区的行政管理职能,强化社区的社会服务职能,不断提高社区的承接力。推进社区居民自治,使社区的各项工作真正体现~、合乎民情、顺乎民心。建立工作事务进社区准入制度,减轻社区工作负担,确实需要通过社区来落实的社会事务,按照“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原则落实工作经费。三是加大社区建设投入,解决社区发展困难。捆绑使用市区两级支持社区工作的经费,按照每个社区两名主职干部,每个主职干部每月800元的标准给予补贴,按季度直接拨付到社区。对社区居委会新建和改造办公用房的项目,按一事一议的办法,列入区政府和街办支持的重点,专题研究,给予一定比例的经费支持。四是加快发展社区公共服务,增强居民的归属感。坚持以人为本,把方便群众、服务群众放在首位,完善医疗卫生、家政服务、幼儿托育、便民超市等生活服务,发展文化休闲、棋牌娱乐、体育健身、图书阅览等文化服务,强化城市低保、困难救济、就业服务等社会保障服务,力求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需、我有所帮”,不断提高社区服务水平,努力建设服务完善、生活便利、环境舒适、人际关系友善的新型和谐社区。

二、破解城区农村“灯下黑”难题,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我区现有农业人口2.2万人,行政村37个。长期以来,受政策和体制的制约,城区农村一直没有列入重点扶贫开发范围,“灯下黑”的问题十分突出,37个村中有22个属贫困村,繁华城区与落后郊区、富裕市民与贫穷农民形成强烈反差。近两年,我们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加快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步伐。一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建设乡村油路134公里,改造升级乡村道路65.6公里,完成各类水利设施731处,建设沼气池540口,推广节柴灶5000多口,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二是大力推进产业扶贫。以旅游业拉动农民增收,先后吸纳业主投资5000多万元,兴办“农家乐”107家,年创收1500多万元,提供就业岗位1000多个,每年就地消化农副土特产品300多万元,带动农民人均增收160多元。三是支持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对12所中心小学校舍进行改造维修,新建扩建校舍6000多平方米;改造乡镇卫生院3所、村级卫生室27个,积极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88%;加快广播电视通讯设施建设,实现了广播、电视和电话“村村通”,有线电视入户率达88%,农村社会事业取得了显著进步。当前我区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仍然突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消除城区农村“灯下黑”任重而道远。今后,我们要锲而不舍地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以工补农、以城带乡,促进城乡良性互动、和谐发展。一是进一步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快乡村道路建设,力争到~年底实现“村村通油路、组组通晴雨路”的目标。实施茅大路和市区内循环路建设,打通南部山区的旅游交通

环线。推进安全饮水工程,让全区80%以上的农民用上安全水。加强生态能源建设,实施“一建带三改”。加快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步伐,推进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努力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二是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民向城市居民转变。适应产业发展对劳动力素质要求提高和就业竞争加剧的新形势,把提高农民就业技能作为转移农民就业、推动农村发展的重大举措来抓,大力实施“阳光工程”,加强对农民的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就业竞争力,促进农民分工分业。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劳动就业服务体系,进一步消除对农民进城就业的政策障碍,切实维护进城就业农民的合法权益,创造有利于农民进城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让更多的农民成为有稳定职业的产业工人和有稳定居所的城市居民。三是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充分发挥城市先进文化和公共服务的优势,大力推动城市社会事业单位和公共服务部门向农村延伸服务,加快农村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的发展。以文明村镇和文明家庭建设为载体,广泛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扩大农村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健全教育、医疗等社会救助体系,探索建立农村社会养老制度,使广大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弱有所助、贫有所济、幼有所学,促进农村社会和谐。

三、破解失地农民生产生活保障难题,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众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高速公路××段、××大道、××高速公路和××、××、××工业园区等重点项目建设相继实施,我区共有2774.9亩耕地被依法征占,2737户、8338人不同程度失去土地,占全区农业人口的44%,其中有1192户3242人完全失去耕地,成为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一大难题。去年以来,我们举全区之力解决失地农民生产生活问题,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和保障措施,通过一年多的实践,初步探索出了失地农民生活得到保障、生产得到发展的机制。一是建立失地农民生活保障体系,保障好失地群众基本生活需要。对特困农民实行定期定量救助,累计惠及783人;实施“福星工程”,将278名五保对象纳入财政供养;对失地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给予优惠,参合失地农民达7400多人,915人享受住院补助33.5万元;免收200多名特困失地农民子女学杂费、住宿费和搭伙费等费用。二是建立失地农民就业扶持机制,解决好失地农民的生产生活出路。鼓励失地农民自主创业,在3年试创业期内,可享受工商登记、税费减免、小额贷款等方面特殊的优惠;根据企业的用工信息和用人要求,广泛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对失地农民参加专业技能培训的每人由区级补助450元。累计培训失地农民1331人,帮助800人实现就业。三是发展村组集体经济,维护好失地农民的长远利益。在市政设施和工业项目建设征占土地过程中,按照每个村不少于30亩、每个组不少于5亩的标准为村组集体留地450多亩,支持集体经济发展。失地农民问题是伴随城市化和工业化产生的一个社会共性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空间的不断拓展,失地农民问题将越来越突出。今年以来天津路、重庆路、浙江路等重点项目陆续动工建设,使我区的失地农民进一步增多,解决失地农民问题面临的压力不断加大。我们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着力建立失地农民生产生活长效保障机制,切实把失地群众的根本利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一是建立健全失地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符合转为城市居民条件的失地农民,按照农民自愿的原则将其转为居民,纳入城市低保保障范围。对不符合转为城市居民条件的失地农民,按照“政府能承受、群众能接受”的原则,以特困农民定期定量救助制度为基础,积极探索建立失地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使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二是不断完善失地农民就业保障机制。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原则,取消失地农民就业歧视政策,使失地农民与城镇下岗失业人员享受同等的就业优惠政策。建立工业项目征地与安置失地农民挂钩的制度,企业每征用一亩土地须安置一名失地农民,保障失地群众就业。出台优惠政策,鼓励企业优先录用失地农民,促进农民工就业。三是逐步探索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险制度。根据失地农民的需求和承受能力,按分类分层保障的原则,扩大社会保险对失地农民的覆盖面,推进社会保险城乡一体化,逐步使失地农民享受与城镇职工一样的社会保险。按照“政府补贴一部分、集体承担一部分、个人缴纳一部分”的缴费模式,探索建立失地农民养老、失业等社会保险制度,从根本上解决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

篇2:破解三大难题建设和谐城区

作风建设主题活动总结

根据县委、县政府的安排部署,3月份在全县开展“破解难题促转变,服务民生促和谐”作风建设主题活动。会后,我镇就这项活动召开党政联席会议进行了专题研究,成立了作风建设领导小组,制订了活动实施方案,并拨付了专项工作经费以保证此项活动的顺利实施。

3月17日,召开了镇机关工作人员、镇属单位负责人、各村、居委会支部书记动员大会。会上,党委书记王新喜同志就活动内容、活动形式、主要任务、方法步骤、工作要求作了详细的安排部署,并将“破解难题促转变,服务民生促和谐”作风建设主题活动任务分解到各单位、各村、居委会及其工作成员头上,切实做到问题不解决工作不脱钩。

全镇上下通过近一个月的工作,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各工作组、工作成员深入村组、群众调查研究,帮助解决民生、“三农”、稳定和项目建设方面的难题,还主动支持、配合县直工作组开展工作,其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民生方面的问题:我镇党委、政府、民政办对弱势群体非常关注、关心,每年都从财政拿出了8000元走访、慰问特困户、灾害户,老百姓很满意。现在群众比较关注的就是2008年第二批农村低保对象第四个季度的钱一直没到位。

三农方面的问题:狮子山水库的管理问题一直是党委政府的一块心病,其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造成整个灌区的老百姓怨声载道,水费收不上,不能保持正常运转。书记、镇长想办法做工作,三人自动下岗,由政府负担三人每年的养老保险、一部分生活费,由两百斗村、路子村、叶家村三个村的支部书记管理,才得以解决。

维护稳定方面的问题:环境污染引发的不稳定问题,胡坪村机压砖厂从办厂以来长期使用烟煤,致使周边百姓受害作物受损,老百姓反映强烈,通过镇、村两级走访,召开座谈会,协商调解已得到妥善处理。坟山纠纷引发的不稳定问题,匡、李两族坟山纠纷错综复杂,让人头疼,但我镇的人大主席李杰带领包村镇干部、司法干部不惧怕困难,通过调查取证,多方做工作,从一个坚决要迁坟和一个坚决不同意迁坟,到同意不迁和自己一定要迁的圆满结果。原民办教师、人民公社电影放映员通过我们摸底、排查、走访、监控,无一起上访事件发生。

项目建设和重点工程建设中的问题:S317线改造涉及9个村,每两人或三人联系一个村,所有的坟山已迁,征用的地合同已签,工程改造过程中出现的一切问题由该村联系人负责落实到位。胡坪村—路子村公路硬化正在加紧施工,梨树村、沙子村村级公路硬化正在筹集款项,准备5月初动工。

篇3:专家破解当前猪群面临的三大难题

何伟勇 (中国农业大学传染病微生物教研室)

观点:猪群的免疫抑制状态是当前猪病常发的主因。

免疫抑制指由于某种病因导致猪群对某种或多种病因的抵抗力降低, 对某种疫苗的应答能力下降的一种疾病状态。中医又叫中气不足。包括以下三个方面:某种病因导致猪群非特异性免疫器官功能损害, 如补体不足, 消化道、呼吸道和生殖道黏膜损坏, 以及皮肤完整性破坏;某种病因导致猪群特异性免疫器官功能损坏, 致使免疫细胞处理抗原的能力下降, 产生特异性抗体、细胞因子和活性淋巴细胞的能力下降;免疫系统监视功能受损, 对某些病原产生了耐受。

当前猪群的表现:

临床表现:母猪、仔猪群易感染多种病原, 一些猪注射后针孔不愈合, 溃烂;仔猪皮肤苍白, 咳嗽、消瘦;用药效果不理想;免疫抗体水平高低不齐;母猪生长缓慢、均匀度差;产后少乳或无乳等。

剖检变化:肺部坏死;肠道黏膜变薄、出血;肝脏坏死;淋巴结肿大, 颜色变淡;脾脏肿大出血坏死;发生多种继发感染性病变等。

实验室化验:免疫抗体效价不整齐, 存在多种继发感染, 血液凝固不良。

分析:根据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表现、剖检变化、病原鉴定、抗体监测, 综合分析, 确认发病的原因。一般传染病的特点是, 病情有一个发生、发展、顶峰、转归的过程;确定病因时还要注意接种疫苗后, 看抗体效价是否升高和整齐、关注猪群的生产性能、产仔数、生长速度、猪群的死淘率;关注剖检变化, 观察淋巴结、脾脏、肝脏、肠道等病变的一致性;看是否存在继发感染。

综合考虑当前猪场猪群的状况, 发现目前猪场大多数病毒性疾病是继发感染, 最主要的原始病因是当前大部分猪群处于免疫抑制状态, 这才是猪场频繁发病的主要原因。

要改变目前猪群的免疫抑制状态, 最根本的是要加强饲养管理, 控制环境条件, 正确免疫, 尽可能不要早免、不超量免疫, 可小剂量分次注射;合理使用免疫功能调节剂;合理使用肠道微生态制剂;合理补充维生素;合理投药控制原发或继发感染;控制霉菌毒素。

白挨泉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观点:防控免疫抑制性疾病要加强猪场生产管理, 高度重视变异蓝耳病病毒和圆环Ⅱ型感染。

案例1:

2010年1月湖北某场 (1500头母猪) , 保育后期发病, 高热、拉稀、并表现神经症状, 发病率为15%~20%, 死亡率100%;母猪、哺乳仔猪正常。

案例2:

湖南某猪场, 2010年8月21日开始, 集中暴发疾病, 呼吸急促、张口呼吸、全身发紫, 死亡快, 使用头孢、阿米卡星有很好的疗效, 但需抢救及时。400头母猪, 死亡20头。通过用药治疗, 疾病得到短暂的控制, 但未根除, 于9月份又暴发一次, 死亡20多头。

流行情况:

祖代种猪:突然发病, 相对集中, 倒地, 张口呼吸, 未能观察到异常情况;高热, 基本在41℃以上, 尤其是重胎母猪;有个别呕吐;基本在天气出现变化, 变热或变冷交替时期发生;突然全身发紫;仔猪个别出现类似情况, 死亡极少。

病理特征:心脏败血、污血成块;气管、支气管有泡沫;淋巴结肿大;肝呈土黄色;

后备母猪、生产母猪:免疫蓝耳病、猪瘟、伪狂犬病、细小病毒病、乙脑疫苗;9月份免疫链球菌苗, 免疫链球菌苗后情况得到控制, 但仍然出现零星散发没根除, 肌注头孢得到制止。12月份全群药物保健, 根据药敏试验结果, 采用最敏感的药物;饲料中添加磺胺间甲氧嘧啶钠, 剂量500克/吨+盐酸洛美沙星, 剂量1000克/吨, 盐酸多西霉素500克/吨, 通过饮水加药, 连用10天。2010年1月6日晚, 有一栏21头重胎母猪发病, 16头倒地, 死亡3头。

案例3:

广东多个猪场最近发病, 发病情况:2010年5月1日、21日、27日保育舍70%发病, 发烧挤堆、眼肿、流鼻水、皮肤发红、死亡率高达90%。

实验室诊断为, 变异蓝耳病毒、PCV-2、伪狂犬、感冒、附红体、霉菌毒素感染。

案例4:

福建某猪场, 5月25日母猪发病, 出现流产、死亡, 发病率为20%~40%, 母猪发病后死淘60头。保育产房正常。诊断为变异蓝耳病毒、PCV-2、感冒、霉菌毒素感染。

案例5:

2010年8月7日湖北某猪场

猪场情况:猪舍整体设计布局科学, 管理水平较高。母猪产仔数、初生重、断奶仔猪重量很好, 仔猪肤色红润、毛色光洁、眼睛清亮, 猪舍卫生条件、干燥度都符合要求, 群体的健康程度从感观上看比较好。

巡视猪舍时发现的问题: (1) 产房仔猪:个别猪出现八字脚, 后肢无力, 阴户红肿现象, 造成这一症状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饲料霉菌毒素引起。 (2) 保育舍仔猪:个别猪有脱肛、阴户红肿现象;保育仔猪普遍出现低烧现象, 体温在39.5℃~40.5℃打喷嚏、咳嗽、流鼻涕、呼吸困难, 病猪发病后期会出现拉稀现象, 粪便稀软, 内含大量消耗不良的饲料颗粒。

病猪剖检变化为:鼻孔流鼻水、鼻涕;耳部、臀部皮肤发绀、发紫, 呈现败血症变化;喉头、气管有泡;肺脏肉变实变, 呈大叶性肺炎, 肺的换气功能完全丧失, 仅存留有少量肺泡具有呼吸功能, 但也形成气肿现象;脾脏肿大;肾脏变形萎缩;胃浆膜有大量出血点 (败血症表现、胃黏膜有溃疡形成假膜) ;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回肠变厚、质地变硬、回肠黏膜增生、易脱落、肠腔内充满消化不良的饲料稀粪。

由以上案例情况分析发现目前我国猪群处于亚健康状态, 猪群感染 (显性感染、隐性感染) 免疫抑制性病因, 导致机体抗病力低下, 在外界不利因素的刺激下 (应激、疾病等因素) 导致机体发病, 继发多种病原混合感染, 造成大量死亡难以控制。

目前规模猪场要高度重视蓝耳病变异毒株和圆环Ⅱ型病毒感染的预防工作, 当前猪群中出现大叶性肺炎、脾肿大、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胃浆膜出血、黏膜溃疡、肾变形、功能衰竭, 皮肤发绀, 这说明发病猪致死原因主要是圆环病毒导致的, 目前处于散发状态, 如不重视可能在几个月后暴发, 如果变异型蓝耳病和圆环Ⅱ型病毒混合感染暴发, 可导致大量的保育仔猪发病死亡, 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发病机理推断:场内存在猪PRRSV病毒, 逐渐变异;猪瘟圆环病毒等其他病毒对本病的诱导;PRRS免疫程序不合理或没有免疫;应激因素是导致发病的关键。

防疫思路:1健全呼吸道门户 (萎缩性鼻炎、喘气病) ;2增强机体自身免疫功能, 预防体内变异;3预防继发感染;4加强饲养管理, 强化营养, 提高机体免疫力, 预防霉菌毒素中毒。

荆继忠 (中国畜牧业协会猪业分会原副秘书长) 观点:当前要加强猪的免疫力, 增加养猪效益, 实现健康养猪的技术路线:

猪群健康是生产顺利发展的第一位制约, 当前影响猪群健康的疾病主要为猪蓝耳病等免疫抑制类疫病的普遍感染和传统疫病猪瘟的持续感染, 并且多病原的混合感染、继发感染普遍存在, 而且母猪配种分娩率低下, 仔猪成活率低, 使养猪生产效益低下。

当前加强猪的免疫力, 增加养猪效益, 实现健康养猪的技术路线:

1建立和保持感染阴性猪群:阴性猪群的建立主要是使猪群相对闭锁, 避免频繁引种, 杜绝多猪场引种;其次要建立实验室监测和预警制度化, 配合监测结果淘汰阳性和疑似猪;并且要制定有效的免疫制度:包括确定免疫猪、确定免疫程序、正确选择疫苗、免疫后必要的检测;还要建立猪场兽医安全制度--出栏猪, 避免外来人员传染疫病。

2感染阳性猪群的稳定生产:要保证阳性猪群的稳定生产就要减少引种, 从知情的种猪场引种, 采取多点式生产, 建立良好的饲养管理条件, 提高猪群的免疫力;还要建立兽医防疫保健制度, 控制传染源传入猪场, 减轻继发感染。

另外还要进行猪群净化, 减轻感染压力, 伪狂犬病、猪瘟需要净化, 并通过有效的监测技术和疫苗保护可以净化, 而进行猪场净化的难点是淘汰阳性猪的决心。严格控制疾病的感染源和感染渠道。

困扰猪群的难题之二:母猪便秘

周勃 (香港英杰生命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

观点:母猪营养的关键, 防止便秘, 控制内毒素, 关注肠道营养。

母猪便秘是困扰养猪业的一个常见问题, 这也是让大家都感到非常头痛的问题。母猪便秘是消化吸收功能紊乱的反应, 便秘严重的母猪出现精神沉郁, 厌食等症状。母猪便秘最终造成采食量低、奶水不足、从而导致仔猪发育不良, 猪场养殖效益受损。

便秘危害的本质:便秘造成危害的实质是母猪长期应激, 导致消化道功能紊乱, 使粪便停留时间过长, 大肠杆菌过度繁殖, 产生大量内毒素从肠道受损部位进入母猪体内, 进而造成一系列问题。

内毒素的普遍危害:大多数情况下, 猪体内有内毒素存在时, 由于细胞因子的诱导, 而引起猪发烧, 血管通透性增加, 采食量下降。

猪怀孕期间体内存在内毒素会导致免疫系统发育受阻, 其结果是该仔猪断奶时没有免疫反应或免疫反应发育未完全。并且试验表明, 在妊娠期内接触内毒素, 母猪体内的孕酮含量降低, 前列腺浓度有很大的升高, 试验母猪四分之三出现流产。可见母猪流产不一定是疾病的问题, 可能是内毒素的问题。

内毒素与泌乳母猪:母猪分娩后, 如果子宫或乳房与大肠杆菌内毒素接触, 那么很快会在母猪的血样中检测到大肠杆菌内毒素。母猪的子宫和乳房能够吸收内毒素, 并对产奶造成不利影响, 包括:呕吐、泌乳量减少及拒绝哺乳仔猪。

出生仔猪行走的时候会接触母猪的粪便, 如果母猪粪便中病原微生物和毒素数量较多的话, 则乳猪会发生黄白痢。

猪肠道中内毒素会随着粪便被排出。粪便中的内毒素与尘埃粒子结合, 通过粪便进入空气中, 然后又被吸入体内。革兰氏阴性菌分泌的内毒素可存在与饲料、地板及皮肤上, 这些都可以被吸入体内, 增加对身体的损害, 所以减少内毒素产生的非常重要。

所以关注肠道营养, 即肠道营养微生物的营养, 增加有益菌, 减少肠道有害菌, 减少便秘, 即可减少内毒素的产生, 这对增强猪群的免疫力至关重要。

乳酸菌不仅可以增加动物营养, 还可以增加动物肠道IgA抗体的数量。试验表明, 乳酸杆菌制剂与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疫苗有很好的联合效应, 能增加血清中特异抗体IgG的生成, 并降低仔猪腹泻发生率。H.S.Gill等用疫苗与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联合使用后, 和没有使用益生菌的对照组相比, 黏膜抗体水平、血清抗体水平有较大的提高, 差异显著, 因此可以考虑打疫苗前, 使用乳酸菌。

困扰当前猪群的难题之三:仔猪腹泻

何伟勇 (中国农业大学传染病微生物教研室)

观点:深度剖析当前仔猪腹泻, 加强母猪的营养管理。

最近, 在不同地区的不同规模猪场, 不同程度的发生了猪群拉稀的现象, 且反复发作, 治疗效果甚微, 哺乳和保育猪的死淘率极高, 严重危害猪场的健康发展, 严重影响养猪情绪。

目前的仔猪腹泻临床表现为:多见于3周龄以内的哺乳仔猪, 发病后死亡率高, 可达100%, 表现为哺乳仔猪突然发病, 先呕吐, 后水样腹泻, 粪便呈黄绿色、白色、灰色、褐色, 带有乳凝块或脱落的肠黏膜碎片, 粪便呈油污状。病猪严重脱水、消瘦, 病死率很高。随着仔猪日龄增加病死率降低。病愈仔猪易变成僵猪。母猪个别食欲不振或废绝, 其后水样腹泻, 无乳。剖检肝脏坏死, 肠道坏死, 胃内充满乳凝块, 胃底黏膜出血, 肠黏膜充血, 变薄、透明。

分析:当前腹泻多发生在断奶仔猪, 有些发病时间较长, 根据发病特点可以排除传染病, 如果是单纯的传染病发病, 病情有一个发生、发展、顶峰、转归的过程, 持续时间不会太长, 虽然进行病原检测时也会分离到多种病毒, 结合剖检变化和发病猪群考虑, 认为病毒感染可能只是继发, 而主要的病因应该从妊娠母猪的管理分析。根据剖检发现仔猪心脏、肝脏肠道、胃等器官坏死, 分析可能是母猪在妊娠阶段由于饲养不善, 尤其是现在玉米霉变产生毒素, 毒素通过母猪胎盘使仔猪在胎儿阶段就受到破坏, 出现肝脏坏死, 胆汁不能分泌, 导致细菌繁殖增加, 肠道受到破坏, 因此断奶后出现连续腹泻。

篇4:破解三大难题建设和谐城区

1.纳入城镇规划,通盘考虑

宽城区兰家镇作为宽城区唯一的农村城镇,享有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科技创新政策,以及吉林省省级开发区政策、吉林省“十强镇”综合改革试点政策、长春市对外开发等各项优惠政策。宽城区紧紧抓这一有利契机,结合国家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这一战略,把新农村建设纳入宽城区的整体规划,坚持高起点定位、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着力打造“三区一城”的发展格局。一是规划兰家加工制造业集中区。在兰家镇西部,规划面积15平方公里,建设“四个基地”,即轨道客车检修基地、零部件加工基地、整车生产基地和配套服务基地,形成功能完备、布局合理、优势突出、市场广阔的先进加工制造业产业集群;二是建设北部新城中心区。以区政府办公楼北移为契机,打造“三心二轴一带”的建设格局,即宽城区行政中心、区域绿化中心、区域商业中心,人民大街城市景观轴、东西沿路商业轴,环形绿色生态带,以此推进新农村建设;三是铁北现代物流业聚集区。东起伊通河西岸,西至长农公路西1500米处,南起北四环路,北至与农安县交界处,主要是依托交通优势,引进商品批发、连锁经营、仓储配送等新型物流业态;四是打造北部生态景观城。充分利用明沟、水系、林地扩湿地资源,综合治理,有序开发,提升新农村生态建设水平。

2.依托重点项目,分步推进

2.1项目储备比较充足 兰家镇位于宽城区的西北部,随着城市的向北扩张,与南部各村相比,在交通、资源方面有着诸多的区位优势。该镇通过抓招商、跑项目、育财源等各种手段,积累了大量的项目储备,将新农村建设项目和重点村建设项目、安居温饱建设项目进行整合、捆绑资金、集中投入,以项目带动新农村建设。

2.2产业集群效应显现 兰家镇结合新农村建设,针对不同区域的不同特点,注重同类项目的集中摆放,使高端服务业、现代物流业和先进制造业形成集群发展的态势。凯旋路两侧7个物流项目占地3.63平方公里,计划投资136亿元,金达洲汽车贸易集聚区、雨润食品全球采购中心等超大型项目的集中落位和新光复路市场、省生产资料、正大饲料、益和医药物流等项目的投入使用,使铁北物流业的集聚优势更加凸显。特别是工业项目进展迅速,机车厂和热电一厂两个项目占地1.56平方公里,计划投资48亿元。

2.3农业项目进展迅速 宽城区紧紧抓住吉林“生态省”建设的有利契机,建设无公害蔬菜产业园和特色瓜果产业园,打造国内一流的生态农业观光园区。投资165万元,建立了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在园区内建成温室5栋,露地示范区1.5公顷,将蔬菜作为重要产业来培育,作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来抓,不断扩张规模、壮大实力、延伸链条。加强君子兰基地、标准化畜牧小区的建设力度,采取招商引资运作方式进行保护地开发建设,建设温室大棚356栋,以转租的形式租给失地菜农,解决了五星村、新月村、奋进村、上台村、蔡家村、邱家村的失地农民就业问题,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

3.列入民生计划,逐项实施

3.1基础设施逐步健全 立足于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生存环境,把农村的基础设施、公益设施、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区委、区政府为民承诺的实事,采取“向上级争取一点、财政投入一点、部门帮扶一点、企业捐助一点”的多元化筹资办法,集中开展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000万元,新建大中型桥梁2座;投资4720万元,新(改)建农村公路17条42.1公里;投资900万元,新建了小城子、马家、郭家、姜家、六马、孟家六个村部,完善了广宁、蔡家、丛家、邱家4个农村社区活动场所。在市里的支持下,启动了丙十七路等11条道路建设,长江路开发区小城子公路延长线、丙二路等“四路三桥”和铁路专用线建设正在全面推进,轨道客车装备产业园区的几条道路近期也将通车。这些项目全部竣工后,将从根本上改变宽城区路网格局,有效地缓解长春市交通压力,为市民出行提供方便。

3.2村容村貌明显改变 在生态优化上创先争优,让人居环境“美”起来。通过开展乡容村貌综合整治工作,把打造生态宜居城区,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实现道路硬化亮化、厕所畜厩卫生化、垃圾收集定点化、排水管(沟)系统化、村屯绿化美化的新景象。宽城区制定下发了《关于建立乡容村貌整治工作长效机制的实施意见》,成立区、镇、村三级新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村里成立卫生清运保洁队,雇用专(兼)职保洁员196人,做到日产日清。以3个水库、4条明沟、伊通河沿线和主干路网为载体,实施大规模的绿化美化工作,仅在公园建设方面就投入1.5亿元。

3.3生活水平持续提高 随着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实施,一大批农民住上新房,享受着城市居民同等待遇,实现了老有所养、幼有所托、病有所医、困有所助、住有所居的目标。为解决失地农民养老问题,宽城区给每名失地农民办理了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60岁以上老人有养老金,按月发放到位;区政府投入500多万元,建设农民夜校16个,“农家书屋”16个;投入1.5亿元对区医院、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区卫生监督所、区妇幼保健所这4家“龙头”机构进行卫生资源整合,建立了以区级医院机构为网顶、兰家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所为网底的农村卫生服务网络,承担了1个镇20个村54878名农业人口的医疗、预防、保健服务工作。

4.注重宣传教育,激发动力

4.1发挥宣传驱动作用,为新农村建设造势 利用悬挂标语横幅、夜校、举办培训班等形式,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方针政策进行广泛宣传,让农民支持、参与,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在新农村建设中涌现出的模范人物和先进事迹,努力营造“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在宣传的同时,注重提高农民素质;组织镇、村领导和群众代表到通化进行参观学习,让他们亲身感受新农村建设带来的新变化,自觉、自愿地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来。

4.2发挥群众主体作用,为新农村建设造力 一是挖掘“内力”,推进农民理事会和监事会建设,充分利用那些能谋事、能干事、能主事的农村能人,把农民的事让农民自己做主,变“让我建”为“我要建”;另一个是加大“引力”,实施以奖代补政策,采取先建后补、多建多补、快建快补的办法,让先进得实惠,让后进受触动,争先恐后建设新农村的热潮已经形成;再一个是增强“推力”,完善各项优惠政策,对新农村建设中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事业发展,给予项目资金倾斜和税费减免,对农民用于改善生产生活的贷款、宅基地审批等方面给予倾斜,充分调动基层和农民的积极性。

篇5:以问题为导向 破解三大难题范文

——中央政法委涉法涉诉信访改革三个配套文件解读

为落实中央关于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意见,细化涉法涉诉信访改革配套措施,建立健全依法处理涉法涉诉信访问题的工作机制,近日,中央政法委印发了《关于建立涉法涉诉信访事项导入法律程序工作机制的意见》、《关于建立涉法涉诉信访执法错误纠正和瑕疵补正机制的指导意见》、《关于健全涉法涉诉信访依法终结制度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三个文件”)。

文件出台的背景

各级政法机关坚持法治导向,从群众反映最强烈的地方改起,从健全制度机制抓起,积极稳妥推进各项改革措施的落实,取得了初步成效。制约涉法涉诉信访改革深入推进的瓶颈和障碍,突出的有三大难题:一是入口不顺,二是法律程序“空转”,三是出口不畅。

2013年初,全国政法工作会议把涉法涉诉信访改革确定为政法系统的重点改革项目,明确了试点先行、有序推进的工作思路,先后分四批部署各省(区、市)政法机关开展改革试点。今年初,中央政法工作会议对全面实施涉法涉诉信访改革进行了系统部署。在各地党委政府的领导支持和有关部门的积极配合下,各级政法机关坚持法治导向,从群众反映最强烈的地方改起,从健全制度机制抓起,积极稳妥推进各项改革措施的落实,取得了初步成效。

今年以来,政法机关接待群众来访数量同比上升了7.1%,涉法涉诉信访事项受理率、立案率有了明显提高,涉法涉诉信访群众到党政信访部门上访数量明显减少。这些情况表明,诉访分离、依法治访的改革精神,逐步成为各方共识。越来越多的信访群众选择司法渠道反映和解决问题,总体呈现“弃访转法”的良好势头;越来越多符合受案条件的信访问题在法律程序内得到受理,依法处理涉法涉诉信访问题的效果逐步显现。这也反映了涉法涉诉信访改革的方向是对的,路子是可行的,社会各界和涉法涉诉信访群众对改革的总体思路和举措是认可的。

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一些问题也逐步凸显出来,成为制约改革深入推进的瓶颈和障碍。突出的有三大难题:一是入口不顺。主要是信访申诉的渠道窄、渠道少,与人民群众的新期待、与信息化时代的新要求不相适应;诉与访的界限不清、标准不明,工作中难以准确地分类处理;受理立案的门槛高,一些符合条件的诉求进入不了法律程序;各单位间存在“踢皮球”的问题,一些群众反映的问题得不到依法及时受理。二是法律程序“空转”。有些案件虽然进入了法律程序,但办案单位态度不端正,办案不认真,有错不纠,有瑕疵不补正,法律问题没有得到依法公正解决。三是出口不畅。主要是已经走完法律程序的信访案件退不出处理程序,有些案件当事人仍然反复缠访闹访,严重影响正常的信访秩序和社会秩序。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依法处理涉法涉诉信访问题的工作成效,影响信访群众对涉法涉诉信访改革的信任,如不尽快予以破除、解决,涉法涉诉信访改革就难以顺利深入推进。中央政法委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制定“三个文件”,推动政法机关建立健全导入、纠错、退出机制,进一步破解入口不顺、程序空转、出口不畅等难题,推动涉法涉诉信访改革深入开展,确保取得更大成效。

文件的主要内容

解决入口不畅的问题,确保符合条件的涉法涉诉信访事项在法律程序内得到及时处理;解决有错不纠的问题,提出了执法错误、瑕疵的认定标准,以及依法纠正错误、补正瑕疵的办法;解决出口不畅的问题,防止终而不结、无限申诉,切实维护司法权威。

《关于建立涉法涉诉信访事项导入法律程序工作机制的意见》,主要着眼于解决入口不畅的问题,确保符合条件的涉法涉诉信访事项在法律程序内得到及时处理,防止一些案件游离在法治轨道外,形成越级访、违法访。文件重点明确了诉与访的标准,对什么是诉类事项、什么是访类事项做了严格区分,以及导入相应法律程序的各种具体情形;为防止界限不清、相互推诿、案件积压,要求政法机关建立内外部衔接配合机制,加强督导检查,确保导入工作依法有序进行。

《关于建立涉法涉诉信访执法错误纠正和瑕疵补正机制的指导意见》,主要着眼于防止法律程序“空转”,解决有错不纠的问题。特别是对实体没有问题,但办案程序、司法文书等方面存有瑕疵的案件,提出了原则性解决办法,要求政法机关出台具体实施意见,在法律程序内解决,不能对带有小毛病、小问题的案件推出不管。文件原则提出了执法错误、瑕疵的认定标准,以及依法纠正错误、补正瑕疵的办法;从健全内部纠错机制、加强外部监督制约、严格责任查究等方面提出了意见;从矛盾化解、舆情引导、源头治理三个方面,就增强工作效果提出了具体要求。

《关于健全涉法涉诉信访依法终结制度的实施意见》,主要着眼于解决出口不畅的问题,防止终而不结、无限申诉,切实维护司法权威。文件重点明确了依法终结的范围和法律依据,细化了终结标准和程序,确保终结案件质量;对问题已经依法公正解决仍然缠访缠诉的个案,明确了综合化解的具体要求,以确保终结事项依法有序退出法律处理程序。

落实文件精神的要求

理顺入口,确保符合条件的信访事项得到依法及时受理,防止法律程序空转,切实依法解决问题,畅通出口,使无理缠访案件依法退出。多措并举,维护良好信访秩序:坚持依法解决实际问题与依法处理违法行为两手抓;严格落实办理时限;大力推广视频约访;依法处理违法上访行为。

一要理顺入口,确保符合条件的信访事项得到依法及时受理。依法处理涉法涉诉信访问题,首先要畅通诉求表达渠道,把在法治轨道外的涉法涉诉信访群众引导到法治轨道内来,让符合条件的信访事项依法得到及时受理。

——多管齐下,切实解决信访渠道单

一、狭窄的问题。中央和省级政法机关要依托各单位官方网站,开通网上信访,引导当事人直接上网反映问题;依托内部专用网络,把视频接访系统建起来,实行远程接访,减少群众“访累”;地市以上政法机关要高度重视和加强办信工作,实现数字化录入转办,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工作效率,引导案件当事人多来信,少来访。各级政法机关要探索建立网上受理流转、网下复查办理、网上答复化解的信息化工作机制,努力改变以人访为主的传统信访模式,逐步形成“就近的来人访、远处的上网视频访、不方便的来信访”的接待受理格局。

——降低受理门槛,切实解决合理诉求进不了法律程序的问题。要进一步明确诉与访的甄别标准和区分界限,细化各类信访事项的受理范围和条件。对每一起信访事项,都要准确把握性质和类别,依法及时受理。符合法定条件的,及时导入审判机关诉讼程序、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程序、公安机关和司法行政机关的法律程序办理。受理标准上,只要可能存在执法过错或瑕疵的,都应当依法予以审查。导入法律程序后,要解决好“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确保问题得到依法解决。

——加强衔接配合,切实解决部门间相互推诿扯皮的问题。党委政法委要协调建立政法机关与党政信访部门的统筹协调机制,引导涉法涉诉信访群众依法向相关政法机关反映问题,依托党政信访部门协商明确普通信访与涉法涉诉信访交织的信访事项、涉众型信访事项的责任部门,积极开展分工合作。政法各单位之间要加强衔接配合,建立通报联系机制,解决好当事人多头上访的问题。对交叉管辖的信访事项,严格落实首办负责制,谁先接待,谁审查受理。各单位内部要建立信访部门与案件承办部门之间的衔接机制,加快案件流转,确保符合条件的信访案件得到及时受理。

二要防止法律程序空转,切实依法解决问题。把涉法涉诉信访纳入法治轨道、导入司法程序处理,就要保证群众合法有据的诉求,在司法程序和时限内得到公平公正解决,让当事人切实感受到依法按程序就能公正解决问题。

——以过硬的措施,确保执法错误依法得到公正解决。大力推行信访办理回避制度,需要依法复查、再审的信访事项,实行原办案人员回避;可能存在执法错误或瑕疵,经多次复查仍未解决的信访事项,要实行异地审查;上级发回重新处理,仍未能解决的,可实行提级审查。深入开展案件评查活动,通过各部门自评、上级政法单位直接评查、异地交叉互评等方式,查清案件是否存在过错瑕疵、当事人信访诉求是否合理。对评查中发现的执法错误和瑕疵,及时启动法律程序,依法予以纠正、补正,还当事人以公道。要严格落实倒查问责制,对存在执法错误、瑕疵,久拖不决的,不仅要倒查原办案单位、办案干警的责任,也要倒查信访办理部门和干警的责任。

——以规范的救济手段,妥善弥补瑕疵。对每一个执法瑕疵,都要向当事人耐心说明瑕疵问题不影响案件处理结果的理由和依据,通过释法析理,努力消除当事人误解。对文书制作疏漏、事实表述不准、法条引用失误等方面的瑕疵,要通过裁定、决定等方式依法予以补正。对办案程序不严格、证据收集不规范,以及对待当事人冷硬横推、简单粗暴等态度作风问题,无法恢复原状的,应当向当事人作出合理解释,争取谅解。对常见多发的、当事人反映强烈的问题,比如程序性瑕疵、文书瑕疵,要组织开展专项治理,建立长效防范机制。

——以办理过程的公开,提高依法纠错的效果。既要依法公开执法办案的依据、流程、结果和裁判文书,也要依法公开信访事项的处理情况,方便群众监督。对重大敏感信访事项、存在重大执法过错的案件,及时发布事实真相和案件处理情况。对问题已经依法公正解决,仍缠访缠诉的,要把政法机关的处理情况和当事人的诉求公之于众,让群众评判说理,赢得群众支持。

三要畅通出口,使无理缠访案件依法退出。对当事人反映问题已经依法按程序处理完毕,合理诉求已经依法按政策公正处理,除有法律规定的情形外,对该信访事项依法终结,不再 启动复查程序。

——确保终结质量。对信访事项的终结,必须经过复查、申报、审查、备案、告知5个环节,符合终结标准,并经中央政法机关或省级政法机关审批。仍继续缠访的,各级政法机关不再作为信访事项进行统计、交办、通报,重点是做好对当事人的解释疏导工作。

——落实善后工作。各级信访联席会议、党委政法委、综治办要建立协调机制。对已经终结的涉法涉诉信访事项,请地方党委和政府及基层组织,动员各方力量,做好对信访人的教育疏导、帮扶救助和矛盾化解工作,促使信访人息诉息访,回归正常的生产生活,使信访终结事项依法有序退出法律处理程序。

——用好救助手段。对遭受犯罪侵害或民事侵权,无法通过诉讼获得有效赔偿,造成生活困难的当事人,符合国家司法救助条件的,按规定及时给予救助,帮助当事人摆脱生活困境。对纳入不到司法救助范围又确有实际困难,或是救助以后困难仍没有得到明显缓解的,引导当事人按规定申请社会救助。

四要多措并举,维护良好信访秩序。各级政法机关要采取有效措施,维护正常信访秩序,为有序推进涉法涉诉信访改革、依法处理好涉法涉诉信访问题,创造良好环境。

——坚持依法解决实际问题与依法处理违法行为两手抓。不论是哪一类信访事项、什么性质的上访行为,都要按照依法解决问题与依法处理违法行为并重的原则进行处理。既不能纵容极少数闹访滋事人员挑战法律底线,也不能只注重处理违法行为而不解决当事人合理合法的诉求,防止矛盾激化。

——严格落实办理时限。对群众反映的涉法涉诉信访问题,要公开承诺办理期限,限时办结,是否受理、是否立案以及办理结果,及时答复当事人,说明理由和依据,努力使上访群众的合理诉求在本级得到妥善解决,最大限度减少重复访、越级访。

——大力推广视频约访。中央和省级政法机关在办理涉法涉诉信访事项过程中,需要向当事人了解情况,当面做解释说明工作,或者当事人需要反映情况的,原则上应通过视频约访、远程接访,必要时上下几级政法机关联合接访,让当事人感受到,通过视频约访,反映问题快捷、解决问题高效,逐步扭转赴省进京上访高发的局面。

篇6:三大举措破解农村环境治理难题

农村环境治理是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难点,农民群众环境意识淡薄导致多数农村脏乱差严重,农村垃圾乱扔乱倒的现象随处可见。xx县是农业大县,农村环境治理的任务更加繁重。6月以来,我县大胆探索,采取三大举措破解农村环境治理难题,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以建垃圾坑为突破口,破解农村垃圾乱扔乱倒难题。各乡镇采取示范引导、资金补助的办法,广泛发动农民群众在菜地果园不影响饮用水源的部位挖垃圾坑,对生活垃圾进行分散卫生填埋和堆肥覆盖,引导农民定点投放生活垃圾,既提高了农民群众的卫生意识,又解决了农村房前屋后垃圾随处乱堆的难题。据统计,我县目前已有90000多家农户挖建了垃圾坑。

二是以评比激励为抓手,破解农民群众参与环境治理积极性不高的难题。农村环境治理能否取得成效,关键是能否调动村社干部和群众的积极性。在农村环境治理中,各乡镇结合本乡镇实际,制定了行政村社和农户之间的评比激励办法,组织村与村之间、社与社之间、农户之间的评比活动,把评比结果在全乡(镇)或村公布,与村社干部工作绩效和工作补助挂钩,与星级文明户、卫生家庭户认定挂钩,充分调动村社干部抓治理和农民群众要治理的积极性。

篇7:破解三大难题建设和谐城区

三大模式精准破解产业脱贫难题

千阳县是国家六盘山连片特困地区,也是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全县共有贫困人口8001户2.5万人,贫困发生率22.3%。

实施脱贫攻坚以来,千阳县针对贫困人口实际情况,因户施策,量身定制,探索建立“开发式、带动式、搭载式”产业扶贫模式,使产业扶贫措施更加精准,有效破解了产业扶贫难题。全县共投入财政扶贫产业发展资金5400多万元,整合各类涉农产业资金2.2亿元,扶持、带动、搭载76个贫困村6640户贫困户,发展种植业4.92万亩、养殖业7.19万头(只),有效地拓宽了贫困人口增收渠道,为贫困人口如期、稳定、持续脱贫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分类划定三大类型

劳动力、资金、技术是实施产业扶贫的“三大要素”。面对全县76个贫困村、2.5万贫困人口如期脱贫的重任,通过对全县贫困人口产业发展能力的调查,将贫困人口分为A、B、C三类,A类是有劳力、有技术、缺资金的贫困户;B类是有劳力、缺技术、缺资金的贫困户;C类是无劳力、缺技术、缺资金的贫困户。全县共划定A类贫困户2236户,B类贫困户3125户,C类贫困户2640户。通过调查分类,准确掌握了贫困户家庭发展脱贫产业的能力,为探索产业扶贫模式,推进精准施策奠定了基础。

二、量身定制三大模式

产业扶贫作为贫困人口脱贫的关键措施,贫困地区没有现成的

路可以走,也没有成功的模式可以学。针对不同类型的贫困人口,产业扶贫不能“一刀切”,必须探索建立适合不同类型贫困人口的产业扶贫模式,才能做到精准帮扶、精准施策、精准脱贫。

全县依托苹果、奶畜、工艺品、蔬菜等特色优势产业,对于A类贫困户,定制“开发式”产业扶贫模式,通过资金直补方式,扶持发展脱贫产业;对于B类贫困户,定制“带动式”产业扶贫模式,通过产权到户方式,扶持建成脱贫产业园;对于C类贫困户,定制“搭载式”产业扶贫模式,通过资金入股方式,扶持搭上“产业脱贫快车”。

一是开发式产业扶贫模式。针对A类有技术、有能力、缺资金的贫困户,积极帮助解决土地、资金、技术等瓶颈,扶持引导发展苹果、核桃以及奶山羊养殖等优势产业,参与全县脱贫产业发展。近年来,已累计在张家塬镇宝丰、水沟镇英明、崔家头镇黄里等村,整合各类资金1.2亿元,扶持贫困户建成苹果、葡萄、鲜果、核桃产业示范园20多个,带动了2000多户贫困户实施产业脱贫。

二是带动式产业扶贫模式。针对B类有能力、缺技术、缺资金的贫困户,采取技术包管、服务托管等方式,推动发展脱贫产业。如先后投入资金1500万元,采用全球最先进的矮砧密植立架栽培技术,在张家塬镇双庙塬村、晖川村、观明村建成高标准苹果示范园1361亩,将产权全部落实到381户贫困户名下,其中56户贫困户自己作务,325户1145亩果园交由65个专业大户托管经营,从第五年开始,每年将果园收益的20%分成给托管贫困户,同时贫困户优先在果园务工,挣取务工费。

三是搭载式产业扶贫模式。针对C类缺劳力、缺技术、缺资金 的贫困户,依托锦泰现代农业园区、陕西飞天乳业有限公司、千云现代农业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天力德公司等企业,搭载贫困户从产业扶贫中受益。先后投入2850多万元,组织公司和贫困农户建立了参股经营分红的产业扶贫机制。锦泰公司扶持的700户贫困户每年可从公司获得不低于400元的保底分红;陕西飞天乳业有限公司、千云现代农业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扶持的750户贫困户预计每年每户可获得不低于1667元的参股分红。

三、合力搭建三大平台

在脱贫攻坚中,千阳县依托“三大产业扶贫模式”,积极探索,大胆试点,组建产业扶贫快车、搭建电商服务平台、构建多元保障机制,打造了产业精准扶贫“千阳模式”,有效破解了产业精准扶贫难题,使贫困人口在产业扶贫中淘到了“第一桶金”。

一是组建产业扶贫快车。锁定贫困村和贫困户,选中优势产业,重组优势企业,把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和贫困村、贫困户“捆绑”在一起,让龙头企业和合作组织为产业扶贫领军,使更多的贫困人口搭上“产业扶贫快车”。依托现有产业化龙头企业,形成了以飞天乳业有限公司为龙头,辐射20个贫困村,带动540户贫困户的“产业扶贫快车”。新组建了千云现代农业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形成了以千绿养殖专业合作社、丰源奶畜专业合作社、有机王蔬菜专业合作社、金达莱刺绣专业合作社等5个专业合作组织为龙头,覆盖16个贫困村,带动210户贫困户的“产业扶贫快车”。支持飞天乳业有限公司引进低温巴氏奶生产线1条,建成红升村千只奶山羊养殖场1座、闫家村、宝丰村等现代化奶山羊挤奶站20个,养殖奶山羊5200只,引导540户贫困户将1800万元到户补

助资金作为股金入股企业,由企业为贫困户代购奶山羊,实行托管经营,贫困户保底分红,使入股贫困户有了自己的“扶贫银行”。

支持金达莱刺绣合作社建成了工艺品制作室、展销室,购臵了制作设备,组织贫困村37名留守妇女从事工艺品制作。合作社与贫困户签订委托加工协议,进行技能培训,提供制作原材料,按照不低于市场价的50%进行回购,使贫困村妇女实现了就业与顾家“两不误”。

支持有机王蔬菜专业合作社在产业园区,新建蔬菜大棚30座、农产品监测室1座、扩大蔬菜种植面积150亩,吸纳35名贫困村劳动力到产业园务工。合作社与贫困户签订劳务协议,按高于市场价10%向贫困户支付工资,使贫困劳动力实现了稳就业和保增收“双赢”。

产业扶贫快车的组建,加快了产业扶贫的顺利推进,使千阳的产业扶贫逐步走出困境。截至目前,全县11个产业化龙头企业、45个农村合作组织,使56个贫困村3851户贫困户搭上了产业扶贫的快车,有了脱贫致富的“娘家”。

二是搭建电商服务平台。千阳县主动发挥政府服务和部门职能作用,积极为贫困户与企业“共同体”搭建电商服务平台,完善产业链条,让产业扶贫与市场经济有效“接轨”,使电子商务逐步成为产业扶贫的“加速器”。

金达莱刺绣专业合作社通过电商平台,发布信息,对外展示,吸引北京、广东、四川等地商家来我县考察。仅半年时间,成功谈接订单86万元,在淘宝网店售出工艺品1000多件,是电商服务最大的“受益者”。

千阳县投资6000多万元,建成了电子商务产业园,与阿里巴巴合作开设店铺,建立了千阳老百姓自己的农特产品“超市”,吸纳21户企业和合作组织、35户产业大户加盟,使千阳农产品成功走向世界。投资120万元,建成了电商和实体店铺相融合的“千誉商城”,使千阳农产品更加贴近市民生活。还依托电子商务产业园,在全县97个村建成了“村淘”,121名返乡青年、3200多名贫困户已经成为“村淘”创业者。

在千誉商城里,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琳琅满目的农产品实体店铺:有飞天乳业有限公司的飞天羊奶粉系列产品,有有机王蔬菜专业合作社的各种有机蔬菜,有金达莱刺绣专业合作社各式各样的工艺品。还可以通过触摸屏,点击进入千阳农特产品淘宝网店,关注千阳农产品的信息,订购您需要的农产品。

电商服务平台的搭建,有力的加快了电子商务产业的发展壮大,千阳农产品销售渠道更加顺畅,也使产业扶贫效益不断彰显。全县11户龙头企业、65个合作组织、76个贫困村2100多户贫困户加盟电商,成为电子商务的直接“受益者”和“创业者”。

三是构建多元保障机制。为了使产业扶贫资金在安全运行的前提下,产生预期效益,实现良性循环,千阳县建立双向投资机制、项目监管机制、到户扶持机制“三大机制”,多途径拓展贫困户增收渠道,使贫困人口真正在产业扶贫中受益。

县上制定出台了《千阳县产业扶贫政策》,对参与产业扶贫的贫困户、龙头企业和合作组织,除给予专项扶贫资金扶持以外,按授信额度,再给予5至500万元3年期财政全额贴息的金融扶贫资金支持,给贫困户、龙头企业和合作组织放手发展吃上了“定心丸”。

县上成立了产业扶贫专项工作组,制定出台了《千阳县产业扶贫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明确了扶贫部门牵头、财政和金融部门支持、农业、林业、水利、交通等部门共同参与推进的具体责任,为产业扶贫的顺利推进提供了有力保障。

县上把产业扶贫到户扶持机制作为关键来抓,通过深入企业调查、与贫困户座谈、多次讨论修订,制定出台了《千阳县产业扶贫试点到户扶持办法》,明确了企业每年对贫困户按入股资金5%分红、吸纳贫困户到企业和产业园区务工、企业对贫困户发展同类产业给以扶持,并按保护价格代收产品等要求,拓展了贫困户分红收入、工资收入、产业收入“三大增收渠道”。

县委书记何玲说:保证贫困人口能脱贫、不返贫是脱贫攻坚的难点。“三大产业扶贫模式”是我们在脱贫攻坚进入“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针对不同贫困程度、不同劳动能力、不同贫困家庭探索建立的一种精准脱贫模式,已经成为破解产业脱贫难题的有效途径。

篇8:发挥三大力量破解养老难题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养老的基本方式。我们不可能脱离开家庭完全实行政府养老,因为中国的老人实在太多。1.3亿老年人,如果按照两个老人住1间房,就需要6500万间房;按照每10个老人需要一个专职护理工,至少需要1300万个专职护理工,再加上其他费用可以说是天文数字,这是政府难以承担的。据相关报道,有的养老院需要等100多年才能入住。但老人怎么能有时间等,养老如生孩子是等不得的。但也不可能通过市场的力量来解决上亿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因为市场运行的基本规则就是谁投资谁收益。收益从哪来?显然来自老年人及其家庭,对于绝大多数中低收入的老年人及其家庭是无法承担得起这些费用的,可见,市场的力量只能解决高收入老人或高收入家庭的养老问题。因此,养老的基本力量是家庭。家庭养老的好处:一是饮食、居住等成本低,不会给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二是中国自古就受到孝文化的影响,子女希望实行家庭养老以尽孝心,况且居家养老对于子女而言照顾起来相对方便。对于老人而言,也希望实行家庭养老,临终有子女守在身边。在全社会需要继续宣扬孝道思想,让孝道思想植根于每一个人的思想深处;三是每一个人并不是一到65岁就完全丧失了自理能力,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的寿命越来越长,老人的劳动能力和自理能力也越来越强,真正丧失自理能力的大多数都是临终前的一段时间。因此,家庭的养老功能不可忽视,不能盲目照搬西方一些国家完全由政府包办的所谓高福利养老模式。邓小平同志早在1992年1月27日视察珠海时就指出:“欧洲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没有家庭不行,家庭是个好东西 ……老人多了,人口老化,国家承担不起,社会承担不起,问题就会越来越大。我们还要维持家庭,全国有多少老人,都是靠一家一户养活的。中国文化从孔夫子起,就提倡赡养老人。”

市场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一是保险公司要为顾客提供及时到位的服务,无论是家庭养老还是政府养老,都需要资金,其中一个重要的来源就是购买养老保险;二是负责为高收入群体通过养老院提供养老服务。企业举办养老院自然就需要市场化运作,投资者就要获得回报,羊毛出在羊身上,自然由享受福利的人来埋单。中低收入者是没有能力享受由市场来提供的养老服务的。

政府在养老中的功能主要是:一是制定养老政策,如鼓励企业按照市场化方式举办养老院等、鼓励社会组织举办公益性养老院以及鼓励社会力量捐助养老事业;二是弥补家庭养老和市场养老的不足,即凡是无法实行家庭和市场养老的就需要政府来托底,既无子女又无收入或者子女有一定收入但无力居家养老的和市场化养老的必须由政府来负责养老;三是为政府公务人员、失业人员、低收入者购买养老保险。

编者按:适逢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之际,经济日报报业集团于8月19日在北京举办了“邓小平经济思想理论座谈会”。国内经济理论界专家学者聚集一堂,追寻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经济思想脉络,畅谈邓小平理论对中国改革与发展的深远历史意义和重大现实意义。与会者在深情缅怀世纪伟人邓小平的同时,对步入新常态后的中国经济和全面深化改革也进行了广泛的探讨。现节选与会专家学者的发言摘要刊出,以飨读者。

篇9:破解三大难题建设和谐城区

关键词:人事改革 创新 动态管理 利

益相关群体

烟草行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它在国家烟草专卖体制的框架内运行,受到国家在市场准入、指标分配、价格约束等方面的管制。行业内的组织结构以垂直管理为主,企业录用的人员主要为行业内员工子女,这种封闭运行的机制,使得人事管理层面存在着许多制度缺陷和管理顽疾,成为行业持续健康、稳定协调发展的羁绊。

一、当前行业内企业人事管理的现状及弊端

1、行业中利益相关群体较多,实行身份管理。多种用工形式并存是烟草行业历史遗留问题,正式工、聘用工、派遣制员工不同身份的员工在录用管理、收入分配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别,身份管理成为烟草行业人事管理的主要手段之一。“讲身份而不论贡献”的奖罚潜规则已成为身份管理不科学性的突出体现。

2、行业内收入差距较大,薪酬刚性较强。行业中这些利益相关群体间的收入差距较大,不仅无法激发正式员工的工作热情而且还严重挫伤了聘用员工和派遣制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同时,行业原有的薪酬制度与绩效挂钩还不够紧密,尤其是正式员工的工资和奖金升降幅度不成正比。“升”可以产生动力,但没有“降”却不能产生压力,薪酬体系设置的刚性造成了员工“干好干坏一个样”的懒惰思想,给管理带来很大障碍。

3、行业员工晋升通道单一,工作动力不足。行业中员工晋升只有通过管理地位的提高,但是管理岗位毕竟有限,并且其对知识、技能和经验都有特殊的要求,在自己专业领域发挥出色的员工并不一定是好的管理者。那些个人素质较强但又长期得不到晋升的员工,必然会产生消极怠工的思想。

二、行业内企业人事管理难题存在的成因分析

行业内企业种种人事管理的难题,除了个别企业由于个性原因而无法预见外,更多的还是制度方面的缺陷。烟草企业缺乏专业有效的外部治理环境,且内部治理结构尚不完善,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是主要的制度成因。

1、各利益相关群体能力与权益不匹配

从广义上来讲,利益相关者理论将投资者、管理人员、供应商、分销商、员工、顾客、政府部门、社区等,凡是可以影响企业战略成果或受其影响的个人及群体,均列为利益相关群体的范畴。而在本文中我们仅讨论那些在狭义上从事企业经营管理的员工,包括企业的正式在岗员工、企业自主招聘的员工及实行劳务派遣的员工。根据利益相关群体在企业中拥有的权利和在支持或反对某项战略时表现出来的关注度不同,将利益相关方进行划分,如图1所示。

a象限被称为略微关注群,他们在企业一线工作,岗位权限较小,工作性质较为单一,因此对企业的发展没有过多的关注。在烟草企业中,派遣制员工应属于此象限的利益相关群体。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应保持这一部分人的“知情权”。b象限的利益相关方,处于企业中综合管理岗位,岗位权利不算太高,但对企业的发展相当的关注,企业自主招聘的管理岗位的员工就属于这类利益相关者。这类人员一般具有较强的个人素质,希望在企业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因此,在对这些人员进行管理时应将其作为“参与者”和“智囊团”的角色考虑。c象限的是那些在企业中资历较深,较有影响力的老员工。他们往往在企业中处于管理岗位,有很大权力,但同时又安于现状,不关注企业的长远发展。在本文中尚不涉及这类人员,因此不予讨论。d象限的相关方是指那些在企业中占主导地位,同时自身利益和企业发展联系紧密的群体,在本文中指烟草企业中正式在册人员。企业管理中应将这类人员作为主要工作的承担者。a、b、d三类人员都是烟草企业中重要的利益相关群体,前两类人员在企业中权力较弱,而往往又是这两类人员掌握着企业重要的客户资源、拥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企业要获得长足的发展,就必须从战略的角度去把握这些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很多行业内企业忽略了这些利益群体的重要价值,在组织设计中,没有完全做到利益、权力和能力的匹配,在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也没有完全给他们创造优良的工作环境,提供发展机会及实施全方位激励,没有完全发挥他们巨大的潜在力量。怎样把这一群有用之才网罗在自己的旗帜之下并使之为企业服务,是现代烟草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因此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员工管理制度是赢得人才的必由之路。

2、企业内部共同治理机制缺失

上一篇:我也放鞭炮四年级作文下一篇:草木亲人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