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平面设计民族化表现论文

2024-05-01

论平面设计民族化表现论文(通用14篇)

篇1:论平面设计民族化表现论文

为了促进我国平面设计民族化表现的有效实现,我们应当认识到平面设计的民族化表现特征。笔者对平面设计的民族化表现特征进行了总结,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意象表现

意象表现是平面设计民族化表现的重要特征之一,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意象表现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表现手法。它在平面设计民主化中的具体表现为:首先,随着我国传统文化的不断发展,很多人通过图形及符号来体现我国的.传统文化,平面设计也不例外,越来越多具有民族特点的图形、符号出现在平面设计当中,深受人们的喜爱。其次,图形和含义紧密结合,平面设计师将多种抽象的设计理念、独特的想法融入平面设计当中,这就使得我国的平面设计具备与众不同的意象表现特征。

2.2中和之美

我国是一个伟大的多民族国家,人们在发展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着十分谦虚的态度,这就使得我国的平面设计呈现出了中和之美,人们能够从平面设计当中感受到一种平静的美。例如,多个图像元素能够和谐共存、文字之间十分连贯等,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我国平面设计民主化表现的中和之美。

2.3具有生命精神的特征

生命精神是我国平面设计民族化的重要特征,在平面设计当中,很多设计师会将大自然的元素融入其中,这就大大增加了平面设计的趣味性,同时也使得平面设计民族化具备生命精神的特征。除此以外,一个优秀的平面设计通常是设计师精心制作而成,他们将自己丰富的想象力、精神内涵等融入设计当中,平面设计因此而具备了一定的生命力。

3实现我国平面设计民族化的具体措施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平面设计也呈现出了较好的发展趋势,民族化的平面设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因此,我们在详细了解了平面设计的民族化表现的意义以及其表现特征之后,还需要认真研究如何促进平面设计的民族化。笔者根据自己多年从事平面设计的经历总结出了促进平面设计民族化的重要措施,具体情况如下:

3.1将多种语言类型融入平面设计当中

语言是平面设计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它能够非常直观地展示平面设计的具体内容。因此,为了实现平面设计的民族化,设计师应当将多种语言类型融入平面设计当中。语言有多种类型,如具体的语言、抽象的语言,这些语言既能够达到平面设计的民族化,又能够让人们更加清晰地理解该设计。

3.2视觉动力的应用

想要实现我国平面设计的民族化,设计师应当高度重视视觉效应,它能够让人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平面设计元素的形状以及大小,从而推动民族化的实现。视觉动力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第一,平面设计师应当将各种各样的视觉元素融入设计当中,例如不同的形状、颜色以及比例等,这些都有利于使平面设计具备良好的视觉效应。第二,认真研究视觉效应的深刻内涵,只有这样,平面设计师才可以制作独具居特色、民族化鲜明的作品。总之,视觉动力的灵活应用有利于实现平面设计的民族化,设计师应当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灵活地将视觉动力应用到平面设计中。

3.3运用更多的民族精神

运用更多的民族精神有利于实现平面设计的民族化,因此,设计师应当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实践积累平面设计的经验,然后灵活地将民族精神应用到平面设计当中。具体措施如下:第一,我国是一个伟大的多民族国家,这就使得我国的民族精神具备较为丰富的内涵,设计师应当充分抓住这个优势,然后将其艺术化,这样既能够让平面设计的民族化表现更加生动,又可以让人们更好地理解我国的民族精神。第二,平面设计在运用民族精神的时候应当高度重视民族文化的统一,既要保持我国民族文化的本质,又要灵活采取各种措施推动民族文化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够丰富我国的民族文化,推动平面设计民族化的快速发展。

3.4运用丰富的艺术手法

丰富的艺术手法是有效实现平面设计民族化的重要方式,艺术设计的种类非常多,平面设计就是其中的一种,设计师在设计的时候应当高度重视多种艺术手法在平面设计当中的灵活应用,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够将平面设计民族化的特点充分展示出来。平面设计师可以将民族化的特征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平面设计当中,这样制作出来的平面设计更加具有吸引力。其次,平面设计师还可以将比喻的艺术手法灵活应用到设计当中。目前,很多平面设计师都喜欢通过这种手法来体现平面设计的民族化特点。这种艺术手法既能够将一个事物比喻成另外一个事物,从而使其具备较为深刻的内涵,又可以加深人们对该平面设计的理解。

4结语

平面设计的民族化表现是我国不断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当前艺术设计领域中民族风非常盛行。在这样的背景下,平面设计师应当充分利用业余时间提高自己的设计水平,认真研究中国的传统民族文化,然后从中汲取有用的知识,从而实现平面设计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魏洁.浅析西方现代绘画艺术对图形设计的影响[J].青年文学家,(24).

[2]…张怡帆,张星,秦汉帅.平面设计中传统文化回归的思考[J].美术大观,(09).

[3]…杜湖湘.传统文化符号与现代标志设计[J].湖北工学院学报,(03).

[4]…赵兰.中国传统吉祥图案的审美价值与现代设计[J].丝绸,(08).

篇2:论平面设计民族化表现论文

1.1平面设计的民族化表现是艺术设计研究的重要内容

平面设计经历了较长的发展时间,在发展过程中,很多平面设计师转变设计风格,并且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效果。事实上,随着平面设计不同艺术风格之间的转换,多样化、个性化以及民族化逐渐体现在平面设计当中,并且愈演愈烈,尤其是平面设计中的民族化表现成为艺术设计研究的重要内容。

1.2平面设计的民族化有利于人们深入理解本土化、个性化设计

篇3:论民族声乐的声音表现力

一、民族声乐概述

要想对民族声乐中的声音表现力进行细致的分析和探究,首先就要对民族声乐的概况进行一定的了解。

(一)民族声乐的概念

关于中国民族声乐的概念在不同学者的著作中存在不同的观点,目前在业界认可最广的概念是:中国的民族声乐是以目前我国音乐院校中民族声乐专为代表的,与民歌、说唱、戏曲的演唱不一样的是在担任并发扬了这些传统演唱艺术精华与特点的根本上,鉴戒了西欧的美声唱法歌唱理论和特点而形成的独树一帜的,并且有科学性、民族性、艺术性和时代精神特性的新民族歌唱艺术。

(二)民族声乐的特点

我国民族声乐具备了声和情这两大特色。从“声”的方面看,演唱者需要通过一定的科学发声方法,让自己的声音与歌曲的情感相融合。从“情”的方面看,民族声乐作品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声乐作品来表达情感,因此在进行民族声乐演唱的过程之中,这些演唱者们不仅仅需要对歌曲的曲调和曲式进行很好的把握,还需要结合歌曲的背景来表达歌曲的情感。

(三)民族声乐的发展历程

早在我国文明发源之初,劳动人民通过唱歌的方法来增添劳动过程中的乐趣。随着时间流逝,早期歌曲不断发展,最终形成了我国的民族声乐。二十世纪,出现了以萧友梅、赵元任等为代表的一批音乐家,他们将我国传统民族声乐题材与国外一些先进音乐理论进行融合,创造出新的民族声乐作品,并将我国民族声乐作品推向国际化。解放后,音乐创作者们作出一批积极向上的优秀歌曲,如朱践耳的《唱支山歌给党听》等。随着民族声乐发展,还出现了一批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民族歌唱家,如王昆、郭兰英等。中国民族声乐经过不停的发展,二十世纪中后期更加繁荣,在民族声乐创作上做出突出贡献的作曲家有谷建芬、徐沛东等。

二、声乐表现力在我国民族声乐中的作用

(一)对于歌曲情感表达的作用

民族声乐作品最重要的目的是以情动人,在我国的民族声乐作品中,随处可见与“情”相关的作品,如爱情、亲情、友情、师生情,这些情感才是民族声乐作品中最为精华的部分,而对于这些情感的表达就是通过声音来完成的。

(二)对于歌曲语言表达的作用

声乐作品的表现力不仅是通过其作曲体现出来的,声乐作品中的歌词对于其表现力的增强作用同样也非常明显。不一样的声音对于语言的展现能力是不一样的,给人带来的情感体验也不尽相同。

三、声乐表现力在我国民族声乐作品中的具体表现

(一)地方民歌

我国的远古人民在劳动的过程中进行歌唱,让劳动的效率得到提升并减少了劳作时的苦闷和劳累。而这些劳动歌曲随之时间流逝形成了如今的民族声乐作品。不同地方的民歌演唱差异很大,这与当地的地缘因素和历史文化因素有很大关系,有的粗犷豪放,有的温柔细腻。例如我国陕西地区的民歌《信天游》豪放、嘹亮、高亢。而我国著名的民族声乐作品《刘三姐》则需用细腻甜美的声音去进行演绎。

(二)民族歌剧

我国的民族歌剧是我国的民族声乐中十分重要的构成部分,民族歌剧在中国已经经过了近百年的成长历程,由于民族的歌剧一般具备很强的戏剧性,因此必须通过声音的不同表现将故事情节的转变以及人物情感的转变进行有力的表达。

(三)新时期的民族声乐作品

在新时期,我国的民族声乐获得了更多的弥补和成长,作曲家们创作出了一些具备时代特征的民族声乐作品,其艺术表现力是前所未有的,而这样的艺术表现力同样需要声音去进行演绎,由于大部分作品额内容都是与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昌盛有关,因此需要嘹亮高亢的声音进行表达。

四、怎样在民族声乐作品中塑造声音表现力

(一)具备良好的音质

在民族声乐作品中声音表现力的根本是良好的音质。不同的声乐作品要求用不同的音质去表达。每一个人的音质都存在着差异,虽然演唱者可以通过后天的训练控制自己的音质,但是这与先天音质仍然存在一定的差异。我国的民族声乐作品的演唱过程中,演唱者的音质一般需做到圆润、有穿透力,这样才能以最佳的声音状态表现歌曲。

(二)具备充沛的感情

民族声乐作品经常会通过不同民族特色乐器伴奏,让这些作品更具表现力及民族风,其实声音才是民族声乐作品中最为重要的乐器。要想在民族声乐作品的演唱中保持充沛的感情,首先演唱者要具备一颗感悟的心,体会民族声乐作品中所要表达的情绪和感情。其次,了解民族声乐作品的创作背景,否则会与作品的本意要大相径庭。

篇4:论民族声乐的声音表现力

一、民族声乐概述

要想对民族声乐中的声音表现力进行细致的分析和探究,首先就要对民族声乐的概况进行一定的了解。

(一)民族声乐的概念

關于中国民族声乐的概念在不同学者的著作中存在不同的观点,目前在业界认可最广的概念是:中国的民族声乐是以目前我国音乐院校中民族声乐专为代表的,与民歌、说唱、戏曲的演唱不一样的是在担任并发扬了这些传统演唱艺术精华与特点的根本上,鉴戒了西欧的美声唱法歌唱理论和特点而形成的独树一帜的,并且有科学性、民族性、艺术性和时代精神特性的新民族歌唱艺术。

(二)民族声乐的特点

我国民族声乐具备了声和情这两大特色。从“声”的方面看,演唱者需要通过一定的科学发声方法,让自己的声音与歌曲的情感相融合。从“情”的方面看,民族声乐作品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声乐作品来表达情感,因此在进行民族声乐演唱的过程之中,这些演唱者们不仅仅需要对歌曲的曲调和曲式进行很好的把握,还需要结合歌曲的背景来表达歌曲的情感。

(三)民族声乐的发展历程

早在我国文明发源之初,劳动人民通过唱歌的方法来增添劳动过程中的乐趣。随着时间流逝,早期歌曲不断发展,最终形成了我国的民族声乐。二十世纪,出现了以萧友梅、赵元任等为代表的一批音乐家,他们将我国传统民族声乐题材与国外一些先进音乐理论进行融合,创造出新的民族声乐作品,并将我国民族声乐作品推向国际化。解放后,音乐创作者们作出一批积极向上的优秀歌曲,如朱践耳的《唱支山歌给党听》等。随着民族声乐发展,还出现了一批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民族歌唱家,如王昆、郭兰英等。中国民族声乐经过不停的发展,二十世纪中后期更加繁荣,在民族声乐创作上做出突出贡献的作曲家有谷建芬、徐沛东等。

二、声乐表现力在我国民族声乐中的作用

(一)对于歌曲情感表达的作用

民族声乐作品最重要的目的是以情动人,在我国的民族声乐作品中,随处可见与“情”相关的作品,如爱情、亲情、友情、师生情,这些情感才是民族声乐作品中最为精华的部分,而对于这些情感的表达就是通过声音来完成的。

(二)对于歌曲语言表达的作用

声乐作品的表现力不仅是通过其作曲体现出来的,声乐作品中的歌词对于其表现力的增强作用同样也非常明显。不一样的声音对于语言的展现能力是不一样的,给人带来的情感体验也不尽相同。

三、声乐表现力在我国民族声乐作品中的具体表现

(一)地方民歌

我国的远古人民在劳动的过程中进行歌唱,让劳动的效率得到提升并减少了劳作时的苦闷和劳累。而这些劳动歌曲随之时间流逝形成了如今的民族声乐作品。不同地方的民歌演唱差异很大,这与当地的地缘因素和历史文化因素有很大关系,有的粗犷豪放,有的温柔细腻。例如我国陕西地区的民歌《信天游》豪放、嘹亮、高亢。而我国著名的民族声乐作品《刘三姐》则需用细腻甜美的声音去进行演绎。

(二)民族歌剧

我国的民族歌剧是我国的民族声乐中十分重要的构成部分,民族歌剧在中国已经经过了近百年的成长历程,由于民族的歌剧一般具备很强的戏剧性,因此必须通过声音的不同表现将故事情节的转变以及人物情感的转变进行有力的表达。

(三)新时期的民族声乐作品

在新时期,我国的民族声乐获得了更多的弥补和成长,作曲家们创作出了一些具备时代特征的民族声乐作品,其艺术表现力是前所未有的,而这样的艺术表现力同样需要声音去进行演绎,由于大部分作品额内容都是与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昌盛有关,因此需要嘹亮高亢的声音进行表达。

四、怎样在民族声乐作品中塑造声音表现力

(一)具备良好的音质

在民族声乐作品中声音表现力的根本是良好的音质。不同的声乐作品要求用不同的音质去表达。每一个人的音质都存在着差异,虽然演唱者可以通过后天的训练控制自己的音质,但是这与先天音质仍然存在一定的差异。我国的民族声乐作品的演唱过程中,演唱者的音质一般需做到圆润、有穿透力,这样才能以最佳的声音状态表现歌曲。

(二)具备充沛的感情

民族声乐作品经常会通过不同民族特色乐器伴奏,让这些作品更具表现力及民族风,其实声音才是民族声乐作品中最为重要的乐器。要想在民族声乐作品的演唱中保持充沛的感情,首先演唱者要具备一颗感悟的心,体会民族声乐作品中所要表达的情绪和感情。其次,了解民族声乐作品的创作背景,否则会与作品的本意要大相径庭。

在我国不同民族声乐形式中,声音的表现力都是极其重要的。声音的表现力不仅需要良好的音质,更需要在声音中加入思想与情感的融合,才能使得我国民族声乐作品中的声音表现的完整。

篇5:平面设计民族化表现探讨论文

四平面设计中的民族文化表现错位问题应对策略研究

对于很多的观众来说,其对平面设计的民族化不了解,认为只是单纯的将民族文化中的符号或者其他元素在平面设计中罗列就是民族文化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这种看法是对平面设计民族化的错误认识。平面设计的民族化,其不应仅仅停留在简单的文化复古层面,而是需要将民族文化中的内涵结合当前的社会发展,在平面设计中将两者进行有机的结合,实现对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对于平面设计师来说,其在进行平面设计民族化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对当地的.文化精髓进行了解,然后同观众进行沟通,了解观众对平面文化的了解,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平面设计作品的制作,将民族文化和人民的需求在平面设计中进行完美的体现。对于当前我国的平面设计中的民族化表现问题,可以通过以下几个建议对其进行改善:首先,需要设计人员和观众放平心态,随着经济发展浪潮的推动,我国社会中逐渐出现了一种浮躁的风气,人们无论是在经济发展还是文化发展中,过分的追求功利,而失去了一颗对待文化和对待事物的真诚之心,但文化创作是一个平和的过程,设计人员在创作的过程中需要对民族文化进行深刻的思考,同时结合当前观众的需求,将两者有机的结合在平面设计中,为此,平面设计师需要尽快摆正自身的位置,明确自身的责任,保持一个平和心态进行作品的设计。另外,还需要加强自身的知识沉淀,通过文化的理解创作优秀的作品,为观众呈现更多具有民族文化的设计理念,将自身对民族文化的理解以及观众的需求表现在作品中。然后是对本土文化的挖掘,平面设计的民族化表现首先是对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因此,设计人员在进行作品的设计时首先需要的是自身对民族文化的了解,通过对民族文化的深刻理解,将其表现在平面设计作品中,实现作者和观众的文化共鸣。而当前的平面设计民族文化堆砌是对民族文化和观众的不负责现象,这种问题会造成观众对民族文化的信心逐渐缺失,同时,对我国的民族文化发展也是一种严重的限制。最后是引导观众和社会风气,平面设计是一种大众化的民族文化表现形式,通过平面设计中的民族化表现,能够帮助观众更好的了解我国民族文化中包含的优秀传统和文化精髓,通过这些文化继承能够引导社会风气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为此,平面设计人员在进行作品的设计时需要了解当前的社会发展现状,同时结合人民的实际需求创作具有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的作品,通过这些作品引导社会风气的发展,为此,有关人员需要尽快纠正当前平面设计民族化中的错位问题,促进我国的平面设计和民族文化良好发展。

五总结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也会逐渐提高,同时人们的审美水平也在逐渐提高,为此,我国的平面设计艺术需要不断创新,结合我国的民族文化,将两者进行有机的整合,实现我国平面设计艺术的民族化。

参考文献:

[1]赵丽丽.平面设计的民族化表现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现代营销(下旬刊),,08:108.

[2]巩朋.中国当代平面设计民族化及其错位现象[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03:156-158.

[3]刘昕.平面设计中民族文化的表现[J].中国包装工业,2014,22:27.

[4]李雅萌.平面设计的民族化表现[J].中国包装工业,,Z2:49.

[5]苗甜,关梦盼.平面设计的民族化表现[J].现代装饰(理论),2015,11:116.

篇6:民族化在平面设计中的表现论文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积淀,随着我国逐渐进入信息化时代,受全球经济发展的影响,我过设计的发展也逐渐向世界现代化靠拢,本民族的文化特色也慢慢的消失。放眼望去,在我们过许多优秀的平面设计作品中,有很多具有本民族文化特色的优秀作品,如北京奥运会火炬的设计,就融入了中国传统的图腾文案—祥云,设计师充满智慧的将极具代表中国的图案运用到世界的舞台上。20北京奥运会会徽在设计上也是汲取了中国印章的纹样,传统的北京书法字体,都体现了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并很好的在世界舞台上进行了展示。还有我们众所周知的中国银行的标志设计,香港设计师也是利用中国古代铜币的图案与现代化、充满商业气息的银行结合在一起。充分体现中国所特有的民族特色,同时也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态推向了一个高度。诸如此类的设计还有很多,近些年随着平面设计专业在我国各大院校的相继开设,使其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每一个设计的学习着在向着世界现代化设计看齐的.同时更有义务将中国辉煌的传统艺术和民族文化,展现在我们的设计作品之中。

篇7:试论设计的民族性与国际性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但近年来,随着中国与世界文化交流的日益增多,大量西方设计观念和设计作品涌入我们的视野,相当一部分人一味的推崇西方现代设计流派,漠视中国传统文化,轻视本土文化资源,做一些肤浅的形式上的挪用、拼凑甚至抄袭,使我们的设计丧失了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个性。这对于中国当代艺术设计的发展是有害无益的。艺术设计国际化不等于美国化,也不等于欧洲化。它不以某一国、某一地区的艺术样式为标本,它同样处于发展之中。任何一种所谓的“国际化”的艺术设计,都不可能脱离其赖以生存的民族文化土壤和根基。所谓“民族性”是指民族文化的精华部分,设计者应有意识地挖掘民族文化的精华,应将民族文化放在全球的背景上,以全球的视角来俯视民族文化,这样才能设计出为全球所认同的精品来。“民族性”是艺术设计的灵魂,继承的目的是为了创造和超越。没有民族灵魂的设计作品最终是无法矗立于世界设计之林的,大民族才是真正的国际化。

对于中国设计的发展方向也要注意如何正确理解“民族性”与“全球性”的关系。“民族风格”的形成并非简单的模仿,而是一个创新的问题。这种创新必须依赖全球性的视野,对其他民族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以现代的思维方式反思传统,以提取传统中的神韵。“全球化”也不等于盲目引进西方潮流,而应认识到本民族是全球所有民族中不可缺失的部分,树立自己的信心,避免在学习和借鉴中迷失自我。面对先人留下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我们在此基础上,将如何努力发掘传统文化,合理运用传统文化对艺术设计进行提升、利用和重构,创造性的理解民族文化精神,创造出既具有鲜明的中国气派,又具有国际性的中国当代设计,是摆在当下艺术设计及艺术设计教育面前的重要课题。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先辈在漫长的岁月中向往美好、追求光明而上下求索的精神沉淀,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生命线。传统的文化价值对于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国度来说是一种巨大的资源,不仅体现为一种对过去历史的怀旧情节,对传统的历史记忆,一种可以安慰、表现和确认自身历史性的东西,而且也体现为一种传统的人文精神和价值体系及展示某种能够体现自我、民族和国家身份的文化形象。其范围广而丰富,如中国的哲学思想、古典文学、艺术精神、审美境界、书画篆刻艺术、民间艺术、汉字、园林、建筑、陶瓷、雕塑、木刻以及音乐、诗词、戏剧、典故、传说、民间故事,另有中药、针灸、武术、围棋、饮食、茶道……这些都是我们当代设计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的文化资源和中国元素。纵观在国际上有影响的设计国家,如德国、意大利、日本、法国、英国、芬兰、美国以及中国香港的设计风格和在国际上有影响的设计大师作品,在他们所谓的“国际化”设计语言中都不难窥探出其所透射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传统文化根基。

德国是现代设计诞生的国家,对世界各国的现代设计有着深远的影响,在世界设计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德国的现代设计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和风格,其设计风格受其严谨的哲学思维方式影响,赋予理性设计的传统特征,这与德意志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文化情调有着密切的关系。德国设计大师冈特.兰堡的设计风格被设计史家称为“视觉诗人”,他那极具震撼力的独特风格的形成,正是他热爱德国古典诗歌、戏剧以及作风的严谨所致。

意大利视艺术设计为一种文化和哲学。在现代设计和“国际化”风格时代,他们坚定自己鲜明的文化立场和民族传统,不盲目抄袭,强调设计与传统的关联,强调设计中人文主义的重要性,专心地发展自己的设计体系,被称为“意大利路线”。因此,意大利现代设计具有异常鲜明的民族特色,在国际现代设计中独树一帜。意大利的这种设计精神和经验是值得那些一昧追求所谓“国际风格”而丧失自己民族特色、民族传统的设计者好好学习和研究的。

日本的艺术设计用30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历程,其设计融汇了大量的日本传统视觉文化因素,同时又带有强烈的时代感,形成了独特的“日本风格”。他们在吸取外来文化的同时,更加强烈地意识到弘扬本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性,如强调平面性,注重留存空间,追求平淡内敛的阴柔美的意境等。因此,日本设计既有强烈的国际语言和时代感,又蕴含着深邃的东方文化精神。我们从日本设计大师龟仓雄策、福田繁雄、田中一光、五十岚威畅、一川屯仓、荒田矶崎那里可以清晰的感受到其深厚的日本民族传统文化底蕴和民族人文精神的火花。他们在国际上设计地位的奠定一方面依赖于自身的天赋及对新材料、新工艺、新科技的深刻理解,另一方面也得力于他们注重设计中发掘日本民族最具深远意义的传统文化。

艺设103班。李莲洁

篇8:民族唱法的风格与艺术表现论析

一、民族唱法的风格特点

在经过大半个世纪的民族声乐的历史演进过程中,民族唱法作为民族声乐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逐渐形成独立的、多样化的艺术风格特点。在民族声乐艺术的众多形式中,新时期民族唱法,具有“甜、亮、水、脆、柔”的声音色彩,讲究音域宽广、气息连贯、音色统一而柔美。它那极具个性的声音表现,含蓄真切、流畅生动、质朴自然的情感表达,明晰清亮的吐字等,使之形成了极具个性特征的演唱发声方法。

第一,在呼吸方法上,演唱中,呼吸是支持发声的基础前提,是声音艺术表现的重要手段之一。科学的呼吸方法,对于发声控制、清晰吐字及良好的共鸣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民族唱法讲究运用丹田气息支持发声,强调吸气时气沉丹田。此外,民族唱法在用气上还强调“一根线”,就是把自己呼吸时呼吸到的空气在小腹里一点一点由喉咙传送出去,升到头顶上,声音比较集中,发声自然清亮。

第二,在嗓音运用上,以真声为主,辅助适量的假声。

第三,在共鸣腔体的运用上,民族唱法强调整体共鸣,主张全面平衡地使用共鸣腔体,使用各种不同的共鸣方法来变化音色和音量,润饰唱腔,表达情感。总的来说,中国民族唱法的共鸣腔管相比西洋唱法要细一些和短一些,喉、咽腔并不开得太宽,喉结相对稳定,发出的声音比较集中、结实、明亮,便于咬字行腔。采用两种共鸣焦点,一种是头腔固定共鸣焦点,这是在歌唱中应当一直坚持的,发挥确保头、鼻、胸共鸣的作用,另一种是临时形成的游走共鸣焦点。

第四,在咬字吐字方面,民族唱法以我国民族语言为基础,十分强调咬字吐字的明晰清亮,依字行腔,往往咬字吐字靠前,将字头唱的较为夸张,以字行腔,字正腔原,使其在语言表达亲切的同时又不失独特的魅力。

二、“唱做”一体和韵律统一的艺术表现特征

民族声乐艺术是一门听觉和视觉相结合的表演艺术。由于其自身所处的地域环境、人文风俗、历史文化、民族语言、审美习惯等诸多因素的不同,其风格和艺术表现形式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新时期民族唱法的表演在继承戏曲、曲艺、民间小调等传统唱法的表演精华基础上并借鉴和吸收了其他艺术门类的表演形式,根据民族声乐表演自身的特点和要求,加以改进和创新,最终形成了“唱做”一体和韵律统一的独具一格的艺术表现特征。

“唱”和“做”是民族声乐声音艺术和形体艺术的集合,是听觉艺术和视觉艺术的统一,在民族唱法中,“唱做”是协调、完整且统一的艺术表现形式。可以从两个方面来予以认识:第一,从肢体动作来看,表演的幅度比戏曲要收很多,但表演风格与戏曲基本一致,都讲求手、眼、身法的统一;第二,新时期民族唱法十分强调心理活动的表现,讲求达到“不做而做、不表而表”的艺术境界,即不做而露,看似外静而内动,表现出含蓄而丰富的情感特征。

三、“以情带声、声情并茂”的最高艺术表现境界

“以情带声、声情并茂”是民族声乐艺术的基本要求,又是民族声乐艺术表现的最高境界。这就要求每个歌唱家深刻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注重声音表现、音色运用、语言明晰、咬字和吐字的方法等,更要置身于作品的情景当中,发挥充分的想象和联想,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认真深入的体验和感受,达到“入戏”与曲人合一的坐高歌唱境界。声情并茂是当代民族唱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当歌唱着以真挚的情感发声,并把作品中需要表达出的情感与自己的情感完美结合时,就能使得观众充分感受到声乐艺术文化的独特魅力。

四、结语

新时期民族唱法独具一格以及多样化的风格和艺术表现特征,为民族声乐艺术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体现出时代的新风貌和新特点,更加具有生命力和时代感。在民族声乐艺术不断融合发展的当代,民族唱法更要在吸收传统唱法精华的基础上,借鉴其他先进的艺术演唱方法,不断促进自身的繁荣发展。

摘要:民族唱法作为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有悠久的历史,并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当代中国民族唱法继承了民族声乐的艺术精华,并借鉴和吸收了美声唱法的艺术优势,最终形成了“形、神、声”一体、“唱、做”统一、“以情带声、声情并茂”的风格与艺术表现特征。

篇9:论平面设计民族化表现论文

关键词:平面设计;民族化;特征;策略

一、平面设计民族化表现的特征

平面设计在发展过程中,开始与传统文化进行结合,表现出了一些民族化的特征,经过本文的分析和总结,认为平面设计民族化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具有意象表现的特征

意象表现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手法,平面设计在民族化的过程中,开始体现出一些意象表现的特征:第一,加入了较多的图形和符号,我国的传统文化就是从图形和符号开始形成的,例如:我国的文字从象形文字开始,主要是通过形态表现出特定的含义;第二,形意结合,文化中有很多具体的图形,同时也有很多抽象的设计理念,设计师经过思考,将自己表达的思想隐含在其中,从而能够让不同的欣赏者,看到不同的含义。

(二)具有中和之美的特征

我国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具有谦虚恭和的特点,从而导致平面设计中民族化的体现中也具有中和之美的特征,使得相关的设计表现没有那么突兀,给人一种平静的美感:第一,图像元素之间的和谐相处,在开展平面设计时,可能会有多个图像,图像之间能够和谐共处,相互之间具有美的关系;第二,文字元素的中和之美,文字能够直观地表达出设计者的想法,文字之间的排版、字号、颜色以及文字之间连贯起来的意思,能够更好地体现出文字之间和谐性的特征,根据这些能够更好地体现出平面设计民族化的方向。

(三)具有生命精神的特征

民族化的表现中,能够更好地体现出生命精神的特征:一方面,在平面设计中,很多都采用了大自然的元素,大自然是孕育生命的重要场所,人与其他生活和谐相处的地方,这也是民族化的重要体现;另一方面,平面设计是设计师精心设计的作品,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想象力、各种元素,而目前的设计认为是灵动的设计,具有一定的生命力,表达了设计者的精神内涵,从而能够更好地使得平面设计具有生命精神的特征。

二、促进平面设计民族化的相关策略

(一)语言类型的多种选择

在平面设计中,语言是最为直观的元素,因此在促进平面设计民族化的过程中,可以进一步丰富语言的类型,第一,具体的语言表达,在合适的场合,直白的语言更加具有震慑和感染力,所以语言的具体化是平面设计民族化的重要标志,利用直白的文字能够将民族化更加直接地体现出来;第二,抽象的语言,语言本身带有多种含义,而抽象的语言能够使得这些含义更加丰富。当抽象的语言被解读时,可能会有多种内涵出现,而我国平面设计的民族化具有更好的包容性,因此可以利用多种语言类型,从文字方面更好地促进平面设计民族化的发展。

(二)视觉动力的应用

视觉是人们感受世界和认识世界最直观的手段,在平面设计中,视觉效应是设计师不能忽略的重要感受。所以,在推进平面设计民族化的过程中,一定要运用好视觉动力,才能够进一步促进民族化更好地发展:首先,综合多种视觉元素,人们的眼睛能够看到平面设计元素的形状、大小、颜色以及比例等等,有效地利用这些视觉元素,能够使得平面设计带有更好的视觉效应;其次,注意捕捉视觉效应背后的内涵,对于平面设计来讲,需要表现出一定的内涵,给予设计更加丰富的含义,才能够使得民族化更加饱满。因此,在进行平面设计的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注意视觉效应背后的含义,对其进行充分地挖掘和塑造,能够为更好地体现民族化添加动力。

(三)丰富的艺术手法运用

平面设计作为艺术设计的一种,需要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可以更好地将民族化的特点体现出来,丰富的艺术手法运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通过间接的手法进行体现,我国是一个谦逊的民族,文化内涵较为注重内在和含蓄美,所以为了更好地体现民族化的特征,可以结合间接的艺术表现手法,从而使得平面设计的作品更加耐人寻味;第二,比喻艺术手法的运用,这种手法是进行平面设计中较为常用的一种手法,在进行民族化的过程中,如果使用比喻手法,能够通过一种事物来体现另一种事物的内涵,能够使得表现内容更加明显和熟悉。

(四)运用更多的民族精神

为了使得平面设计更加具有民族化的特征,需要将民族精神融入到设计作品中,为此可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将民族精神表现的更加生动,我国民族具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因此民族精神的内涵较为丰富,因此在表达的过程中,可以运用一些艺术手法,使得表现过程更加生动,能够帮助欣赏着更好地理解其中蕴含的民族精神;第二,要更加注重民族文化的统一和变化:一方面,我国民族文化具有一定的特征,在促进平面设计民族化的过程中,需要始终保持这一特性,保持民族本质的东西不变;另一方面,要推动民族文化的创新,才能够使得民族文化走向世界,被更多的人欣赏和理解,也能够更好地促进平面设计民族化的发展,保持平面设计的青春和活力,通过源源不绝的动力,更好地促进平面设计行业的发展。

总之,在民族风盛行于艺术设计领域的背景下,作为平面设计而言,也应当不断汲取民族文化的精髓,借古开今,在历史文化当中寻找平面设计新的突破点和设计灵感,为我国平面设计的新发展做出深层次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魏洁. 浅析西方现代绘画艺术对图形设计的影响[J].青年文学家.2009(24)

[2] 张怡帆,张星,秦汉帅. 平面设计中传统文化回归的思考[J].美术大观.2007(09)

[3] 杜湖湘. 传统文化符号与现代标志设计[J].湖北工学院学报.2004(03)

篇10:表现中华民族精神的诗

诗歌一、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

巨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诗歌二、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诗歌三、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诗歌四:民族魂

因为难以

忘怀那个

以慈母的心

编织成

装满思念的

七彩花篮

总有抽不完

索不尽的爱

无论春天

她是温柔的阳光

或是夏天

她是凉爽的和风

秋天来临她是

奉献金果的`季节

在冬天她是

燃烧的火

母亲

全人类

一个民族

篇11:李白的民族观的形成及表现

李白一生著述颇多,他以超凡脱俗、清新飘逸的浪漫主义文风见长。

一、前言

李白,是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父名叫李客,从中原被贬至中亚西域的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马克市),李白就诞生在那里,长到四岁后,再迁回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二十岁时只身出川,漫游全国。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寓居在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市)、应山(今湖北省广水市)。又继续北上太原、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到齐鲁各地,并寓居山东任城(今山东省济宁市)。

这时他已结交了不少名流,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但一直未得人赏识。他曾给当朝名士韩荆州写过一篇《与韩荆州书》,以此自荐,但未得回复。直到天宝元年(742年),因吴筠的推荐,李白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遂名震天下。李白初因才气为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

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756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的幕府。但是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到夜郎。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靠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

二、李白诗歌作品中融注的民族平等思想

(一)突破华夷之防

儒家形成的春秋战国时期,时局混乱,提出所谓“四夷交侵”是为了团结中原华夏各族抵御外来侵略的用意。《春秋繁露・王道》曰:“亲近以来远,故未有不先近而致远者也,故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汉书・匈奴传论》曰:“故先王度土中,立封畿,分九州,列五服,物土贡,制内外,或修刑政,或昭文德,远近之势异也,是以《春秋》内诸夏而外夷狄。”

到了唐代,虽然民族政策开明,可是李唐王朝向来以华夏文化的正统自居,因此儒家的夷夏观不可能在一时之间有根本性的改变,一些尊唐太宗为天可汗的少数民族,在遇到异族入侵中原时,也往往坚持尊王的态度,与中央政权保持一致。

(二)李白对民族战争的不同态度

安史之乱时,各文人志士都表现出同仇敌忾的情绪,杜甫在《彭衙行》中说“别来岁月周,胡羯仍构患”;在《北征》中曰:“东胡反未已,臣甫愤所切”。这些言辞显然继承了儒家尊王攘夷的传统。当然,李白也反对安、史的叛乱,但是他的反对在立场上有本质的差别,他曾在《永王东巡歌》中云:“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南风一扫胡尘静,西入长安到日边”。可见,李白只是反对胡人入侵中原,给人民带来痛苦。但并没有带尊王攘夷的主观主义色彩。

天宝八年(749年)六月,哥舒翰奉玄宗之命攻打吐蕃石堡城,结果战死数万兵卒。当时高适、王维、储光羲等文人墨客纷纷表明一直的态度,错误地歌颂李唐对边境少数民族所发动的不义战争。而对伤亡的惨重,值不值得却避而不谈。而李白则作有《古风》十四中曰“阳和变杀气,发卒骚中土。三十六万人,哀哀泪如余……”可见李白反对残民拓边战争,这是他一贯的主张,他还在《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中云:“君不能学哥舒横行青海夜带刀,西屠石堡取紫袍。”当广大文人都陶醉在哥舒翰的战功时,李白却对此作出截然不同的言论,并谴责哥舒翰穷兵黩武、邀功晋爵。

天宝十三年(754年),杨国忠发动了对南诏的非正义的战争。当时杨国忠派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旨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李白的诗里指出这些被拉去的“怯卒非战士,炎方难远行。”李白在《古风》与乐府的若干篇章中描述了战乱之中人民的痛苦,其中,《古风》三十四中揭露了唐王朝向西南边陲进军伤亡的惨重和给当地少数民族带来的痛苦。

该诗体现了李白的主张,认为对南诏根本不该用兵,战争前后死了将近二十万人,给人民造成极大的苦难。最终,历史的发展证明了李白的观点客观公正。他既反对外族扰乱华夏,也反对中央集权对外扩张。

三、李白民族观形成的因素

李白与同年代的文人志士在对待民族战争问题上态度的显著不同是有原因的,这与他所受的家庭的特殊文化背景、受到的教育以及整个唐王朝的大环境有着或主观或客观的必然联系。

(一)李白的出生地及成长地对他的民族观的影响

李白出生的碎叶城,自隋唐以来主要聚集着突厥、鲜卑、铁勒和教育、粟特人。它与龟兹、疏勒、于阗并称为唐代“安西四镇”。碎叶城地处丝绸之路两条干线的交汇处,中西商人汇集于此,是东西使者的必经之路,这也并然使得此地成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地区。近年来,中国与中亚文化交流不断深入,李白热也在彼此间悄然兴起。国学大师陈寅恪认为李白之父为胡人,母亲据记载是突厥人,甚至断言他根本就是西域胡人。

蜀地西鄙绵州昌隆青莲乡,是李白青少年时期的成长地。该地也是少数民族羌戎和南蛮族(巴氐)丛居之地,亦是道教的发源地。因此李白深受突厥羌戎和南蛮文化的影响,自小就沉浸在道教微妙玄通的气氛中,其后他浑然天成的仙风道骨也不足为怪。青莲乡有着悠久的历史,被誉为“李白故里、华夏诗城、九寨门户、蜀道咽喉。”在这充满着少数民族文化的环境熏陶下,李白的青少年必然耳濡目染,其内心潜移默化地对广大少数民族怀有一视同仁的态度,并在其诗作中充满了辨证的思维与客观的评价。

(二)纵横家赵蕤对他的影响

唐代,民间流传着“赵蕤术数,李白文章”的俗语,且两人并称“蜀中二杰”.赵蕤一贯主张“天下为公”、“民贵君轻”;反对“天下为家”、“一人独占”。代表作《长短经》书成后,集儒家、道家、法家、兵家、杂家和阴阳家思想之大成,是黑白杂揉之书,以谋略为经,历史为纬,记述国家兴亡,权变谋略、举荐贤能、人间善恶四大内容,又以权谋政治和知人善任两个重点为核心;此书宣扬天人合一,警世惩恶,是难得的谋略全书。李白对其中所讲治国谋略非常感兴趣,决定拜赵蕤为师。赵蕤将自己的文韬武略,悉数传给李白,对李白的思想观念、生活道路创作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玄宗数次征赵蕤为官司,都被婉言拒绝,他情愿过隐居生活。李白与赵蕤结成了深厚的师友情谊,在李白辞亲远游,卧病淮南时,写了《准南卧病书怀寄蜀中赵征君蕤》,诗中表达了对赵蕤深切的思念之情。在赵蕤晚年时,李白还给他写过一首《送赵云卿》,鼓励他在国难当头之时施展其治国安民之术。

(三)唐代的民族政策对李白的影响

唐朝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时期,由于开放的民族政策、强盛的国力和先进的文化,唐朝吸引着各族人民与之交往,与唐朝加强了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原的技术与文化传播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促进了少数民族的社会发展和进步,也丰富了中原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其中,吐蕃与唐朝的关系更是与唐“和同为一家”。

首先,开国皇帝李渊本人有部分鲜卑血统并对突厥的敬畏之情。唐前期三代君主皆是鲜卑女子所生,他们的血管里流淌着北方少数民族的血,这无疑影响了唐代统治者对待少数民族的态度。唐太宗的后继者们如,武则天、唐玄宗等,则进一步促进了大一统政治下的民族交流与融合。其次, 唐代羁縻州的建立, 使唐中央和边地各少数民族结为一个整体, 为汉族与各少数民族的频繁往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条件。

综合以上这些原因就不难理解李白在对待民族问题时所表现出的辨证、客观与豁达的态度, 与当时其他的文坛巨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篇12:论平面设计民族化表现论文

观察近几年电影创作实际,不难看出,作为一种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重要艺术形式,电影走在时代前列,传播具有民族色彩和感情的审美认知,丰富了人们精神文化生活,激发起人们对国产电影以至当下主流文化艺术的热情与兴趣。第10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2003-2006)电影获奖作品,以及第12届电影华表奖(2005—2007)获奖影片,作为一种标志和重要证明,预示着中国电影的新时代。入选第10届“五个一工程”的36部影片,反映了当今主流文化与电影表现的新趋向,展现了国产电影继续发展的希望所在。

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全新亮相

在近年来电影创作中,首先引起电影界和公众议论的重要现象,是一批表现革命历史题材的电影创作,将主流意识形态与叙事电影类型元素相合,营造出了一种全新的电影感觉,给广大观众以共鸣。

在这方面,无论是像《太行山上》、《我的长征》、《东京审判》、《江孜·1904》这样构建宏大叙事并成为历史见证的作品,还是《张思德》、《云水谣》、《我的法兰西岁月》、《邓小平·1928》、《风起云涌》、《我的母亲赵一曼》等人物类影片,都来源于现实生活与历史精神价值新增长的必然,一一被编码成强烈的视觉和艺术感染力。《太行山上》采取将历史与传奇融为一体的方式,是以革命历史题材取胜的代表性影片。作品成功塑造了朱德等一代军事将领的人物形象,并将电影中的人物及文本放到较大范围的抗日战争敌我形势和抗日统一战线中去设计故事结构,结合创作者的优势及经验积累,保证了创作的成功。影片《东京审判》将上个世纪战后时期的那场世纪大审判搬上银幕,其中由现实生活与历史解读获得的精神元素,给予影片以内在的叙事动力,为历史电影创作发展积累了新的审美经验。《张思德》采用生活化平民化的视角,把影片创作当作个人表达和进行诗意化叙事的方式,通过一件件平凡小事,讲述了革命战争年代一位普通士兵的生活经历和精神风貌。影片在形式和风格上注重运用强有力的影像、色彩和声音,再现出生动感人的历史真实与为信仰而牺牲的精神蕴涵。

民族叙事彰显主流文化

电影创作在历史发展的链条上,要继承、要扬弃,更要冲破电影原有规范,创作出那种反映民族精神价值、表现历史生活并具有民族传统源泉的电影作品。在这方面,电影创作界近年来呈显出非常可喜的态势。在第10届“五个一工程”获奖作品中,影片《云水谣》称得上是个重大收获。这部堪称当前电影创作中成绩突出的代表性影片,影像节奏赏心悦目,结构巧妙,主题丰富。片中三个主要人物的命运曲折变化,而又充满戏剧性。影片结构错综,但叙事清楚、简练,极富概括力与感染力。跨越海峡、历经半个多世纪的一段至死不渝的爱情故事,指涉历史、文化、语境与情感,显现传统理念和现代气息的统一,让人发现将电影情节剧及其历史功能作为严肃的民族叙事来理解的可能性。

近年来的国产电影创作的发展已经渐成规模,此次不少获奖影片尝试了新的艺术探索与表现方法,获得了巨大的成功。《香巴拉信使》中的乡邮员王大河,不管风吹日晒,奔走于山路之上,坚持送邮件。通过他个人日常生活中鲜活生动的细节,表达了对生命的肯定与尊重。这个故事来自于四川凉州木里乡王顺友及其他25位像王顺友一样的乡邮员的真实事迹,如诗如画的田园、村庄、山野风景中,作品以真实、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乡邮员日常工作与生活的可贵坚守。《我的母亲赵一曼》描写东北沦陷之后,满怀一腔抗战热血与激情的赵一曼,在上海和自己年幼的儿子作别,只身一人来到哈尔滨,投身到抗敌爱国的洪流之中。最后她慷慨赴死,倒在冬日雪原之上。历史曾经将她塑造得相当政治化概念化,影片主创力图纠偏,以儿子回忆性的讲述以及赵一曼与幼子在一起的温馨影像段落穿插,表现“妈妈在儿子的记忆里”和人性的主题,从影片本身的艺术效果看,它已经完全达到了目的。像这样的影片,描写新的主题、新的人物、新的世界,体现了编导创作主体的思想与意趣。更可喜的是,作为总的趋势,这类作品所占比例数在逐渐扩大。

这种彰显主体性的属于广义主流电影范畴的影片创作,激活了民族电影主体和艺术创新的多元向度,使影像的固定性与历史表现的元素与叙事模式有了突破,并由此给时间-影像的叙事增加了活力。这种新主流电影寻找着能够使其摆脱拘限与规定的确定性,在现实的概念与电影表达相互肯定中,发展了一种不同于以往的解决矛盾与问题的主体性逻辑,从而给了整个当代电影发展一种新的可能性。

现实元素丰富大银幕

大片时代的到来,让观众和电影业界欢呼不已。电影大产业,因为历史因为武打因为玄幻言情,得到了重大发展,投资与影响力无与伦比。但是,需要看到,我们回到电影创作与制作的实际上,在不断递增的巨大影片产量中,现实的舞台现实的元素和处于现实之中的人物形象,正成为最为重要的能指,显现为故事戏剧“结构”的基本手段。

现实一一呈现在摄影机面前,给予了民族电影叙事的基本框架。无论何时,现实生活都是当代电影实践汲取生命活力并获致原创力的主体内容。可以说,现实生活的无比丰富与深广,为民族电影的发展及其塑造新的形象提供了多样可能性和崭新的空间。在获奖影片中,现实生活题材的作品引发强烈关注,而且在当代电影主流创作中保持重要地位,也是毫无疑问的。影片《小巷总理》以20世纪80年代北方某城市居民区发生的巨大变化为背景,描写街道主任谭竹青一心扑在工作上,以平凡小事折射她的坚韧不拔与人格理想。她的亲切、奉献与付出,让人感到非常可信。影片演员表演精湛,关于共产党员先进性的诠释则富有开拓性。《大山深处的保尔》根据全国模范教师张学成真实事迹改编,片中张学成救了别人的孩子,却伤了自己的腿,再也站不起来。然而他以顽强的意志练习拄拐走路,而且坚持到校上课。他以残疾之躯,奉献贫穷山乡的教育事业,与崇尚功利、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构成鲜明对比。这样一部在艺术上尚未达到尽善尽美的传记式影片,具有鲜明的雕塑感,不啻一部当代人真正的精神传记。《生死牛玉儒》,结构完整,表现生动。影片主人公心中燃烧着热情,关注他人,想他人所想,急他人所急,在真正考验的时刻,表现出忘我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力,这或许正是一个真正的人所最可宝贵的东西。在本届获奖影片中,还有《生死托付》、《两个人的芭蕾》、《快乐时光》、《村官过大年》、《村官李天成》、《小康路上》、《网络少年》、《金牌工人》、《村支书郑九万》、《时传祥》、《美丽的村庄》、《我们手拉手》、《花腰新娘》、《美丽家园》、《吐鲁番情歌》、《可可西里》、《季风中的马》等影片,都在这同样的价值认知和判断的基础上,描写现实中的人生故事与精神蕴藉,具有启迪思考、令人感奋的魅力。

弘扬主流文化,关心社会历史发展,重视反映社会发展与责任伦理要求,已成为大多数影片内在的创作动力和基本叙事逻辑。《村支书郑九万》中的郑九万,在改变贫穷现状的进程中是一个“为民好书记”,更是一个象征着富裕幸福与未来的符号。人物行为与性格非常有个性,喜剧化明显,淡化了其宣教色彩。《情暖万家》以江苏省泰州市信访局局长张云泉的事迹为原型,通过帮助孤儿、困难家庭以及遭遇地产商强行拆迁的工厂等具体情节,展现一个用自己的真情和正直关爱温暖千家万户的共产党员形象。像这样取材于真人真事的“英模片”,出于宣教目的,努力体现主流价值观,可如果太重教化、太过功利,就会出问题。如何及时总结成功经验,加强电影创作与制作质量与水平,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篇13:论平面设计民族化表现论文

数千年奔流不息的音乐长河, 散发着无穷的魅力, 纵观这一路风景, 一段恬静却暗含波涛的流域映入眼帘, 它吟唱着一段优美的旋律——浪漫主义。这个时期正处在欧洲资产阶级民族和民主革命时期, 浪漫主义乐派悄然而生, 它是继维也纳古典乐派后出现的一个新的流派, 沿袭古典乐派作曲家传统的同时探索着新的音乐之路。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 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的艺术歌曲和德国作曲家韦伯的歌剧成为浪漫主义形式开始的标志, 一直延续到19世纪20年代。19世纪20年代到19世纪末是浪漫主义迅猛发展, 席卷整个欧洲的时代, 但在20世纪初浪漫主义就开始衰落, 不过仍然有少数音乐家坚持着浪漫主义风格。就在这个动荡的时期, 各国音乐家以不同的音乐形式表达着自己对民族的热爱和歌颂, 让世界认识自己民族的光辉。

一、浪漫主义音乐的民族性

说起浪漫主义的音乐, 它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注重音乐的民族性, 民族主义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其中根本原因就在于当时社会和政治的发展, 同时也充分反映了19世纪欧洲各国民族意识的觉醒和民族文化运动的高涨。

浪漫派音乐和那个时代有着密切的关系。浪漫乐派的初期, 正是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低潮时期, 自从1794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失败, 受到沉重打击的资产阶级便将他们的软弱性充分暴露出来, 他们不是随波逐流, 就是悲观失望, 很多人选择了逃避现实。贝多芬的英雄时代结束了, 个人面对苦难的时代到来了。这一时期, 浮华奢靡、粉饰太平的歌剧和排场豪华的音乐会, 替代了贝多芬直面现实的交响乐。一时间, 在欧洲尤其是在维也纳, 歌舞升平, 纸醉金迷。

随着19世纪欧洲各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各国面临的社会问题不同:有的需要进一步深化和巩固资产阶级革命已经取得的成果;有的面临国家统一问题;有的需要消灭农奴制度, 发展资本主义;有的争取摆脱外族奴役, 取得民族独立。所以这一时期的音乐发展呈现出多样性和民族性。

二、富有民族性的浪漫主义作品

在古典乐派作曲家贝多芬的晚期作品中, 已经明显流露出浪漫主义音乐的风格, 正是他们开创了浪漫派的先河。19世纪上半叶, 早期浪漫乐派的作曲家韦伯和舒伯特在歌剧和艺术歌曲中开始崭露浪漫主义特征;舒曼和肖邦在小型器乐、声乐体裁中以激情、幻想和诗意完全体现出浪漫主义的精神气质;柏辽兹的标题交响曲为中期浪漫主义开拓了道路。他们将自己民族的元素植入音乐, 带给世界富有民族色彩和民族感情的音乐盛宴。

(一) 声乐作品——舒伯特

声乐音乐是浪漫主义作曲家最受欢迎的题材, 因为语言可以明白无误地表现主题。舒伯特 (1797-1828) 作为浪漫派音乐的奠基人物, 虽然英年早逝, 却创造出永久的辉煌。被称为“旋律大师”的舒伯特, 短暂的一生留下了大量的音乐作品, 他创作的六百多首歌曲, 大多借助了歌德、席勒、海涅、缪勒等德奥著名诗人的诗歌, 配合钢琴伴奏, 用自我抒怀的方式表达社会中多难的人生命运, 具有极强的艺术性和抒情性。

作为那个时期的代表人物, 他奉献给世界的是他的艺术歌曲。著名的声乐套曲《冬之旅》就是他晚期的代表作。《冬之旅》描写了主人公遭到他所追求爱人的拒绝后, 背井离乡踏上茫茫旅途的艰难困苦。套曲借旅途中所见景物——沉睡的村庄、邮站、路旁的菩提树、潺潺的小溪等, 来衬托和刻画主人公的心理。这种悲剧性的抒情自白, 映衬了作者一生的悲惨遭遇和当时社会生活的阴暗。

舒伯特的音乐明显的汲取了民歌的营养, 这和他从小就喜欢、熟悉它们有关。民间音乐几乎成为了他歌曲的枝干, 支撑起整个歌曲的完成, 最终长成了繁茂的叶子和缤纷的花朵。

(二) 钢琴作品——李斯特

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李斯特 (1811-1886) 是浪漫主义音乐的集大成者, 是19世纪音乐界最激动人心的人物之一。匈牙利狂想曲是李斯特所创造的音乐体裁, 无论翻阅音乐史还是欣赏音乐会, 李斯特的名字似乎永远伴着强劲而热情的匈牙利狂想曲, 正如圆舞曲和施特劳斯、复调与巴赫的名字分不开一样。这些作品不但充分发挥了钢琴的音乐表现力, 而且为狂想曲这个音乐体裁创作树立了杰出的音乐典范。

匈牙利狂想曲源自匈牙利和匈牙利吉普赛人的民歌和民间舞曲, 后进行艺术加工和发展而成, 所以都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他的19首《匈牙利狂想曲》, 真正地将匈牙利民族民间音乐经过提炼、集中、升华介绍给了世界, 他的作品深情地讲述了匈牙利民族古老而光荣的历史, 表现了匈牙利民族的坚强性格和威武气概, 揭示了匈牙利人民的抒情性和反抗性。他的作品蕴蓄着匈牙利人抑郁与热情的国民特性, 是国民音乐中最杰出的典型。乐曲结构精炼、乐思丰富活跃, 音乐语言与音乐表现方法同匈牙利乡村舞蹈音乐和城市说唱音乐有密切联系, 乐曲的形式虽然不时的变化, 可是音乐形象始终鲜明而质朴, 表现了自然美和艺术美的完美统一。

尽管李斯特一生大半生活在国外, 但音乐中无处不在的民族旋律时时流露出音乐家对匈牙利民族无尽的热爱与眷恋。因此, 李斯特的音乐, 不仅永载世界音乐史册, 而且永远使匈牙利民族为之骄傲。

(三) 交响乐作品——德沃夏克

德沃夏克一生作品数量众多, 在交响乐、歌剧、室内乐、器乐独奏、协奏曲、声乐作品等众多领域都留下很多杰作。在跨世纪的年代, 德沃夏克没有循规蹈矩, 也不崇尚标新立异, 而是将清新纯朴的民族民间音乐与大师们留下的传统十分融洽地结合在一起。他的音乐几乎都是那样自然深情而动人, 没有任何做作, 他内心对祖国、家乡和生活深沉的热爱, 自始至终成为他各种音乐作品的主旋律, 给予人所有美好感情的满足。正如德沃夏克对出版商西姆洛克说的:“一个艺术家也有他自己的祖国, 他应该坚定地忠于自己的祖国, 并热爱自己的祖国。”

浪漫主义音乐在整个音乐史上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 虽然它所处的时代黑暗、社会动荡, 但这些因素却给音乐家们以无限的创作空间, 他们的音乐有血有肉, 溶入的不仅是音乐家的艰辛, 更是社会的艰辛, 人民的艰辛, 无数的艰辛汇成爱国的情怀, 从音乐家的音符中流出, 流遍世界每一个角落, 流进每个聆听者的心。痛苦与快乐同在, 音乐家们在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和方式向世界介绍自己的民族、自己的国家, 用自己的音乐诉说人民疾苦、推广优秀民族、表达爱国情怀。

无论音乐家们以什么方式, 他们的音乐中都深深地烙印上自己的爱国之心, 民族之情。听!他们在透过音乐呼喊, 诉说……

参考文献

[1]李应华.西方音乐史略[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8.

[2][奥]约·奥·卢克斯.世界音乐大师文学传记丛书——舒伯特.人民文化出版社, 2009年12月.

[3][德]尤尔根·罗茨.罗沃尔特音乐家传记丛书——李斯特.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9年9月.

篇14:论平面设计民族化表现论文

【关键词】犹太民族 反犹主义

可以说,一部犹太民族的历史,就是一部犹太民族不断被驱逐迫害并不断反抗斗争的流散史。从公元132—135年巴尔·科赫巴起义的失败开始一直到1948年以色列的建立,犹太民族经历了长达1800多年的大流散。根据西方史学界对于反犹主义类型的划分,以下从三个时期分别论述“不抛弃,不放弃”思想的不同表现。

1、宗教反犹主义时期

中世纪时期,犹太人遭受迫害主要是由于宗教上的原因。基督教与犹太教有着深刻的联系,不仅来源于犹太教,更继承了犹太教的《圣经》。随着基督教的发展,基督教与犹太教围绕正统问题争论不休,犹太教不断被指责为是“被上帝憎恨的民族”。欧洲在10世纪左右基本基督化后,犹太人就愈发显得孤立起来。当犹太人陷入基督世界的包围之中时,对于坚持不愿改宗的犹太人,除了驱逐,一个新的生存模式诞生了——隔都。

即使是完全用于伤害犹太人的刀刃也具有双刃,隔都虽然使犹太人变得更加封闭,但正如一个真空罐头一样,将犹太民族的宗教信仰和民族意识保护得几乎完好无损,这恰恰是反犹主义者所没有预料到的。犹太民族不愿放弃犹太教的宗教信仰,导致了在宗教反犹主义时期的宗教迫害,而在封闭的犹太隔都中,在最大程度上保存了犹太民族的精华,使犹太文明没有被最终抛弃。与犹太教义中不同的是,犹太民族历史中的“不抛弃,不放弃”思想更类似于中国“塞翁失马”的故事,表现出的是一种冲突和循环性。

2、世俗反犹主义时期

18世纪左右,欧洲的宗教情绪逐渐减弱,反犹主义者讨伐犹太人的理由主要转移到社会经济方面。到了18—19世纪,工业化和机械化使农业生产的地位不断下降,资产阶级逐渐取代了旧贵族,商业和手工业成了新兴的产业。由于被迫长期从事商业、借贷业等行业,犹太人比晚来许多的基督徒们有许多优势,他们积累了几个世纪的财富和经商手段令人眼红妒忌。

根据《日耳曼约法》的规定,犹太人要想在某一地区获得居住权,必须在当地获取一份特许状,而想要获得特许状的首要条件就是支付一笔相当可观的费用。对于犹太人而言,金钱成了他们生存的唯一保障,没有金钱犹太人甚至无法生存。克雷夫茨说过这样的话:“犹太人若非因为自己在财政方面的效用,早被消灭殆尽了。”

犹太人被迫从事商业,换来的却是反犹主义者对于他们的另一次讨伐。在这一时期,“不抛弃,不放弃”陷入一个金钱与生存权的怪圈之中,表现了极大的冲突矛盾性。

3、种族反犹主义时期

跨入近代,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愈发的发达,反犹主义却愈发的失去理性。人们对于犹太人的厌恶从宗教到行业慢慢单纯转化到人种上来,希特勒的种族主义的论调为反犹主义者们磨好了屠宰犹太人的尖刀。如果仔细分析,在这种全然无理的反犹主义外袍下,几乎囊括了来自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因素,也正因为如此,种族反犹主义的理论迎合了各个阶级和各个派别的反犹人士,在这一时期掀起的反犹主义的滔天巨浪才能够带给犹太民族如此重大的伤害。

倘若犹太教是犹太民族的精神支柱,那么“弥赛亚观”可谓支柱中的基石。“弥赛亚观”表现的是一种“被救”的消极思想,犹太复国主义则是建立在“弥赛亚”美好理想之上的“自救”思想。厌烦了面对死亡束手无策的犹太人民,可以说是在希特勒的大屠杀后突然获得了一个契机,追寻了两千年的复国理想一下子近在眼前。19世纪犹太复国主义产生之初,已经在各个国家定居下来的犹太人并没有很快接受这种理想,犹太复国主义的坚定分子不仅要说服自己的同胞团结起来共同建国,而且要得到非犹太民族的支持,简直是困难重重。然而在大屠杀之后,全世界的同情心似乎一瞬间都集中到了犹太人身上,连许多非犹太人都坚信犹太民族建国的必要性,反犹主义的反作用成了犹太民族理想实现的最大推动力。

从大屠杀到“弥赛亚观”的破裂,从犹太复国主义到以色列的建国,从两千多年的“被救”到近现代刚刚萌芽的“自救”,从反犹主义的围剿到犹太文明的世界化,“不放弃”被迫产生了“被抛弃”,然而之后又孕育了新的“不放弃”,这种得而复失失而复得的事实似乎很好地表现了“不抛弃”和“不放弃”之间循环往复的关系。在整个犹太民族的历史上,反犹主义都发挥着类似的作用,不断诠释着“不抛弃”和“不放弃”之间的冲突矛盾性,也许正如有人所说的,“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正是反犹主义成了犹太人成功的原因。对犹太人的存在的这种永久威胁,使得犹太人为了成功和生存就必须卓然超群。”

无论是在犹太教或是犹太民族流散的历史中,“不抛弃”和“不放弃”都有很多种表现形式,犹太民族深刻的精神文化内涵所表现的也远非这些,然而当我们带着“不抛弃,不放弃”这种现代观念去探究两千年间的犹太民族历史时,可以探究到一些新的东西。在很多时候,“不抛弃”与“不放弃”并非对等的,其中的关系更接近于“舍”与“得”,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去看待这些历史事实时,我们的收获要比一成不变看待问题时丰富得多。

【参考文献】

[1]徐新:《犹太文化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2]杨淑琴:《犹太人》,东方出版社,2008年。

[3]黄陵渝:《当代犹太教》,东方出版社,2004年。

[4]雅各·纽斯纳著,周伟驰译:《犹太教》,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5]周燮藩:《犹太教的自我诠释——再论什么是犹太教》,《世界宗教研究》,2001年第1期。

杰拉尔德·克雷夫茨著,顾骏译:《犹太人和钱》,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第288页。

任晓润:《纳粹屠犹的历史——文化学阐释》,《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3期。

张淑清:《对犹太人隔都的历史考察》,《北方丛论》,2002年第4期。

上一篇:学校“七不”规范下一篇:工厂精细化管理全版